产业竞争力分析

2024-05-08

产业竞争力分析(通用6篇)

篇1:产业竞争力分析

产业竞争力理论分析——波特钻石模型理论分析

(一)产业竞争力概念

一般认为,产业竞争力是一国某一产业整体的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一特定产业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获得利润的能力。产业竞争力的内涵较之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都更为复杂。本文认为产业竞争力就是在国际自由贸易的前提下,本国的某一产业依靠自身资源、环境等优势,以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更高质量、更高生产效率地提供产品并获得持续利润的能力。

(二)波特钻石模型理论分析

1992年,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钻石模型”理论。他通过对1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分析后得出产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简称PDM)。钻石模型是由四个各自独立但又相互影响的决定因素和两个外生的影响因素构成的一个体系。模型内的四个决定因素分别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的战略和结构以及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他认为这四项要素形成的“钻石体系”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产业或产业环节能够成功的决定因素,两个外生影响因素分别为政府和机遇。钻石模型是一个动态的体系,每个因素都会相互作用影响到其它因素的表现。

波特钻石模型

1.生产要素条件:该国生产要素的地位,例如熟练的劳工或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必备的竞争要素。

2.需求条件:国内市场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本质。国内市场需求的细分有助于企业形成有效的竞争策略,发挥规模经济和学习效应的作用。大型的国内市场会鼓励企业大规模投资,因而有助于提高那些具有规模经济和学习经济特点的产业竞争优势。

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该国是否具备这项产业的支援产业与相关产业,以及这些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

4.企业战略和结构:支配企业如何创建、组织与管理国内的条件,以及该国的国内竞争性质。

5.机遇:机会是外在因素,不受模型内部因素的影响,因此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有很多,比如说科学技术的发明突破,汇率的变化,政府的重大决策,战争等。

6.政府行为:政府合适的角色应当是市场竞争的催化剂与挑战者,政府应鼓励或者推动公司提高其效率,以达到较高的竞争水平。政府的作用就是为产业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环境。

篇2:产业竞争力分析

蔗糖业是广西的支柱产业之一,广西蔗糖产量占到全国的60%以上,蔗糖业在广西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面对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的未来,也同样充满着压力和担忧。从国际的大环境看,广西蔗糖业“只大不强”,与蔗糖生产强国相比,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1.广西蔗糖业的发展现状

通过研究发现广西蔗糖业国际竞争力较弱,这主要表现在政府对蔗糖产业管理不完善、甘蔗种植机械化程度低、蔗糖生产企业规模小、蔗糖生产企业缺少国际市场战略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完善政府对蔗糖产业的管理、推进甘蔗种植集约化经营、降低甘蔗生产成本、培育大型蔗糖企业、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等解决思路和见解,为进一步促进我区蔗糖业的发展,进而提高广西蔗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客观依据。

广西蔗糖生产得以长足发展是在解放以后,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西蔗糖业进入蓬勃发展阶段,自治区做出了《坚决把广西糖业生产搞上去的决定》并实施了相应政策,促进了自治区蔗糖业的繁荣。1982年,广西进一步把蔗糖列为广西经济八大优势之一,肯定了蔗糖生产的重要地位,制定了食糖生产的奋斗目标。1988年2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研究广西发展糖业生产问题的会议纪要》要求广西很好地利用发展糖业生产的优势,积极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新的糖料生产基地,使糖业生产有一个更大更快的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糖业生产基地之一,并从资金、信贷、税收、物资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与扶持措施。在国家的鼓励与支持下,广西区人民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措施。据广西区人民政府2009年12月下发的《关于加快制糖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所确定的蔗糖业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区机制糖产量达到1000万吨。到2015年全区机制糖产量达到1100万吨。据此,到2012年全区糖料蔗面积稳定在1600万亩左右,糖料蔗总产量9000万吨;到2015年全区糖料蔗种植面积1650万亩以上,糖料蔗总产量1亿吨。

据有效数据得出,刚刚结束的2009/2010榨季,我区糖业经济形势喜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61%,糖业综合效益再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区94家糖厂共计入榨甘蔗4332万吨,同比增加152万吨,增长3.6%。本榨季产混和糖537.7万吨,食糖销售377.8万吨,榨季完成工业总产值242亿元,产糖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1%,我区糖业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2.钻石模型的理论简述

“钻石模型”,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在其代表作《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全面的系统的产业和国家竞争力分析框架。波特认为,一个产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所在地的竞争环境,这种竞争环境正是一种适宜产业成长并迅速获取竞争力的产业环境。它为区域内企业营造了一种良好的交易、发展、创新环境,进而带来了一系列竞争优势,最终促使了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完善。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当地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这四个主要因素构成了上述产业环境(如图所示)

(1)生产要素。指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情况,可分为初级要素(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气候、非熟练劳动力等)和高级要素(如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等)。

(2)需求状况。指本国市场对该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如何,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国内购买者需求结构与特征、需求规模和需求增长方式及国内需求的增长率等。

(3)相关行业与支持行业。主要是指原材料、零部件等上游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

(4)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状况。指企业建立、组织和管理的环境及国内竞争的性质。此外,钻石模型的另外两个重要影响因素是机遇和政府。机遇指企业能否借助偶发事件,如世界或区域需求的剧烈波动、政府的政策变化、战争等,形成和提升产业的竞争优势;政府指政府政策与其他各因素的相互影响关系。

以上六因素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钻石模型”。波特认为竞争优势是动态变化的,是会随着时间发生转换的;影响竞争优势的各个因素也是动态变化的;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使得整个菱形图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处于一种动态运作之中。

3.基于钻石模型广西制糖业竞争力分析

糖业是广西的支柱产业之一,广西的食糖产量占到全国的60%以上。从“钻石模型”的角度,着重分析广西糖业产业竞争力现状及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1)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制糖产业是一个受地理位置、环境因素、基础设施等要素制约的产业。广西虽处亚热带地区,很适合甘蔗种植,但广西的地形结构、甘蔗种植过于分化、蔗源控制行政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甘蔗种植面积的推广及发展。此外,近年来还出现了甘蔗务工人员不足的现象。高级要素的重要性对糖业的发展更是毋庸置疑,高级要素包括制糖设备、专业人才以及交通运输等基础。广西制糖企业大都是小而全的生产方式,企业规模不足、生

产工艺落后、生产设备陈旧,而糖产品品种单一,综合利用水平较低。

(2)需求条件

中国的食糖需求量主要由国内提供,而广西的食糖产量占到国家总产量的60%以上,目前中国人均食糖消费量较低,我国人均年食糖消费量才达到8公斤左右,不到世界人均消费量(24.9公斤)的三分之一,跟世界人均消费水平还有很大差距,食糖需求增长空间大;然而,由于季节性问题的存在,影响食糖的交易情况,如在榨糖季节食糖储量充沛,市场供求不平衡,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导致食糖交易价格偏低;而在非榨糖季节又会出现供不应求导致食糖交易价格偏高的状况。此外,能源危机及环境问题促使绿色环保产业得到大力发展。

在甘蔗榨汁制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富余物,如蔗渣、废糖蜜、滤泥等,而这些富余物正是生产燃料酒精、纸浆、可降解餐饮具、复合肥和活性饲料等绿色环保材料的重要来源。

(3)相关行业与支持行业

有竞争力的产业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是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目前广西糖业上游相关产业的发展相对落后,主要体现在生产设备的陈旧、灌溉技术落后,甘蔗种植灌溉主要还是雨水供给,人工灌溉水平低、肥料农药成本高、施放不足、收割现代化机械化水平相当落后,主要还是人工收割。下游产业如生物工程、造纸技术、污水处理等在企业重组后虽有了明显提升,蔗渣造纸制板、糖蜜生产氨基酸、单细胞蛋白、酒精以及提取丙酮等有机化合物、滤泥生产复合肥等综合利用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尚处于发展初始阶段,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4)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对手

过去广西几乎每个县都以发展蔗糖业为支柱产业,也几乎每个种蔗县都有糖厂,全区110个县(区)就有糖厂108家,重复建设严重,企业规模小,资源利用率低,难以形成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体系和规模经济,缺乏市场应变能力。近年来广西大力实施制糖企业兼并联合,组建15家大型糖业集团,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蔗源供应,基本形成了跨市、跨县进行糖业的种植与加工互动,粗糖与精糖两步加工互补的新格局。同时,广西糖业以价格联动机制为基础,形成了“市场化、集团化、联动价”发展模式,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5)机会

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GDP增长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对食糖的需求量逐年增长,食糖消费量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国家旨把广西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产糖基地,会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以支持,这是广西发展糖业的好机遇;目前中国的人均食糖消费还很低,要达到世界人均水平,国内食糖消费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广西目前的制糖成本在国内来说是最低的,相对国内其他地区而言更具有竞争力;广西境内农业税的取消有助于制糖企业降低成本,是迎战国际国内竞争对手的有利条件;北部湾经济区、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开发大大有利于糖业乃至整个广西经济的发展壮大。

(6)政府

从国家推出扶持中西部优势产业项目,加快这些地区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政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看,有利于广西糖业及基础设施如水利交通、环境保护等的发展。糖业是广西重要的支柱产业,糖业的发展得到了广西政府的大力支持,出台了一系列有利糖业发展的政策,推出了蔗糖料订单合同制,企业+基地+农民的联合实体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也促进了糖厂支持甘蔗种植,但同时也出现行政干预的不利情况。

4.提升广西制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1)鼓励产学研,完善制糖产业生产要素

鼓励产学研,联合公司、农户、科研单位,完善制糖产业生产要素。进一步强化农场蔗区发展,稳定农场蔗区;糖厂可以承包或租赁成片土地开发种植;对农村小规模种植散户进行引导和

扶持,统一规划,采取承包土地连片种植。鼓励企业与甘蔗良种繁育技术研究机构联合,研发培育出既高产含糖量又高且利于机械化收割的优良品种。以市场为导向提高产业化水平,兴办甘蔗良种繁育示范基地,推行健康种苗计划,发展“定单甘蔗”。大力推广种植收割机械化,降低劳动成本、提高质量和品质;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和节能灌溉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在农村蔗区要积极引导扶持农户参与水利设施的建设。

(2)完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增加食糖产品品种,满足多领域用途;严格限制糖精的产量,保护食糖产量;实施“两步法”制糖技术,生产高质量精糖和食用糖满足市场发展需要;改进包装,实现多样化,以满足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生产高质量环保的酒精燃料,满足人们日益对节能环保燃料的需求;加强造纸工艺的研发,生产出各不同层次需求的高中低档环保纸产品。此外,建立大型综合性食糖批发市场,主要组织食糖的现货交易,提供食糖行业的信息咨询、交易中介、食糖的代购、代销和储运等业务;以及建立专门的食糖储备公司或机构来稳定因季节性因素或其他因素导致波动的广西食糖价格、规避市场风险。

(3)进一步加强相关产业的发展

加大力度研发生产先进的制糖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开发高效实用的收割机械,节约劳动成本;研发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加大农村交通设施建设,提高甘蔗运输能力;建立和改善小型水利灌溉设施,整治土地,以利于机械化尤其是深耕深松机械的采用,提高甘蔗的生产水平。

(4)进一步加强循环经济发展

制糖工业是对资源依存度较大的产业,必须实现环境保护与资源有效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的结合,构建节约循环型产业体系,是广西蔗糖业的根本出路。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是制糖工业转变为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改由单纯的生产白砂糖、赤砂糖扩展到原糖、精制糖、绵糖、低聚糖等新领域;要综合利用生产纸张、纤维板、酒精、化肥、饲料等。根据目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通过可行性分析后打造一个制糖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5)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作用 打造产业环境和组织架构,创造一个能刺激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环境是政府的任务。政府需要扶持建立“甘蔗健康种苗生产体系”,改善基础设施,如水利、交通、通讯、教育等基础设施;帮助和组织搞好甘蔗生产的社会化服务;加大对甘蔗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提高科技贡献率;处理好制糖企业与农民的关系等问题。同时,政府要进一步加大了对蔗糖业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使原料蔗生产逐步向优势产业带集中,原料蔗糖基地建设实现了商品化、专业化、规模化。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人糖产品消费量也日益增多,我们应抓住机遇,大力推进我区糖业生产,进一步巩固其支柱产业地位。要不断汲取新、优技术,对原有旧管理、生产体制进行改革、创新,建立起有广西特色的制糖产业,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篇3:产业竞争力分析

大力提升高新产业园区的竞争力, 事关我国科技创新实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而高新产业园区整体竞争力的主要标志是, 其拥有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如果产业集群在行业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那么这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一定也具备突出的竞争优势。因此, 通过建立高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模型, 科学评价高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 对于推动高新产业园区中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进而提升高新产业园区整体竞争力,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构建思路

通过总结波特理论模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本文在构建高新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模型时, 按照钻石模型的理论架构, 紧密联系我国高新区产业的特点, 进一步修正和扩展了影响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要素。我国高新区的产业集群问题, 并不仅仅涉及到企业本身, 而是与所在地的政府密切相关。我国高新区发展的时间短, 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 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而且, 我国高新区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招商引资和政府对高新区的投资。所以, 本文分析高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时, 除了考虑外部机会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战略和相关及支持性产业四个关键因素之外, 还重点考虑了政府和外部投资的作用。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构建了高新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模型, 如图1所示。

三、竞争力模型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前面的分析, 本文将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战略、相关及支持性产业、外部投资、政府和机会等七个方面构建高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

四、竞争力模型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由于影响高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因素很多且之间关系复杂, 本文构建的竞争力模型属于典型的多指标问题。

在这个模型中, 由于一级指标相互之间相对独立, 在考虑权重时, 选择了层次分析法计算, 各种决策因素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来处理;二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强, 因此选择了主成分分析法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便于及时、简洁地反映经济过程, 有利于抓住主要矛盾, 深层次地了解具体实际。

1、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这种分析方法属于多个层面统计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 它采取将多个指标体系用较少的综合指标的方法来分析。可以考虑将某个经济问题分解为相关的n个样本, 在种个样本中再具体分解为p为观测指标。可以得出, P个指标的随机向量为:x= (x1+x2…xp) T, 所以观测的样本矩阵为:。其中, xi= (x1i+x2i…xni) T, i=1, 2…p。用样本矩阵x的p个向量x1, x2…, xp, 作线性组合, 为:F=a1f1+a2f2+…+amfm。该方程有以下两个要求, 其一, Fi和Fj不相关 (i≠j, j=1, 2…p) ;其二, F1是x1…, xp的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的, F2是与F1不相关的x1…, xp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的, 依次类推, 在F1, F2, …, Fp-1中最大的是Fp。

2、主成分分析法的计算过程

模型中存在n个样本和p个观测变量, 那么, 研究中的样本 (xij) (i=1, 2, …, nj=1, 2, …, p) 的指标之间的复杂相关性, 决定了样本数据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那么采取一简化的方法, 通过确定m个公共因子, 即F1, F2, …, Fm (m<p) 来替代各个观测变量之间的复杂信息。

公共因子F1可以通过观测变量xij来进行数学表示:

方差贡献率为:

其中, λi为样本数据矩阵X的第i个公共因子的特征根。设A为方差贡献率累加之和:

那么, 样本得分可以通过m个公共因子来计算如下:

假设本文中有k个一级指标, 将 (4) 扩展后就得一级指标Sk的计算公式:

3、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层次分析法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思维方式。该方法是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将复杂问题分解为一系列的指标或者因素, 然后又将这些指标或因素分解为二级指标和因素, 若有需要还可继续分解为三级、四级乃至若干级指标或因素。在分层之后, 再通过比较的方法研究各级指标或因素的权重。这样的指标体系分析方法就是层次分析法。

4、层次分析法的计算过程

可以分为四步:第一, 搭建总体的层次体系;第二, 构建指标之间的比较矩阵;第三, 确定各指标之间的比例关系;第四, 通过前面的比例关系, 确定各级各个指标相对于总指标的权重并排序。

五、结语

高新产业园区集群竞争力, 不仅与外部机会、企业战略、生产要素、需求条件和相关及支持性产业关键因素有关, 还受到政府政策和外部投资的影响。上述七个方面又可以分别由若干二级指标表示。这样就可以构建由7个一级指标, 26个二级指标构成的高新产业园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建立了层次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的高新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模型。

摘要:本文认为高新产业园区的整体竞争力的主要标态就是拥有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基于以上考虑, 按照波特钻石模型的理论架构, 紧密结合我国高新园区产业发展的环境特点, 构建了由7个二级指标和26个三级指标构成的高新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指标体系, 并应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份分析法建立了分析模型。

关键词:高新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参考文献

[1]陈剑峰:基于知识的产业集群能力研究[J].财经研究, 2013 (2) .

[2]李博: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应用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2010 (4) .

篇4:产业竞争力分析

关键词:旅游产业集群;区域竞争力;区域商

一、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云南省2013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111.24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8.01%,占第三产业的41.8%。2013年全省国内旅游人数达23972.35万人次,海外旅游人数达533.5万人次。旅游产业早已在云南省的各产业的发展中起到支柱性作用。

1.云南省旅游产业集群的产生

从区位上,云南处于我国西南边疆,地理环境独特,相对于旅游产业,其他产业无法做到旅游产业的循环性、可持续性和产业带动性;从自然资源上,云南省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适宜发展旅游产业;从人文资源上,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文化差异较大,民俗文化独特,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文化保障;旅游业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经过国家及地方的大力投入和培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善,创建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精品景区景点;云南省旅游业面临着巨大的需求,随着我国国民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国内对少数民族特殊地区旅游的需求日益扩大,为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云南做为重要的战略要地,交通运输、国内外投资的发展,给云南省旅游产业提供了新平台,使云南旅游业进入国际化道路。

2.云南省旅游产业区域集群板块分析

云南省地域广阔,拥有16个州市,旅游产业主要以资源主导型旅游产业为主,各区域之间差异较大,产业集群关联度不高。主要形成了以滇中大昆明国际文化旅游区为中心的,包括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文化旅游区、滇西边境风情文化旅游区、滇西南澜沧江—湄公河贝叶文化旅游区、滇东南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滇东北红土高原文化旅游区在内区域板块旅游产业集群。多样的民族文化与地理地貌是区别各个旅游产业板块的重要因素。各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旅游产业集群的虽然能够发挥资源的共享效应,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区位品牌”但各区域之间的协调性及关联性仍存在问题,出现产业集群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有的地区旅游产业资源过度开发,虽能在一时上能够起到加强竞争力的作用,但长远来看不利于本地区旅游产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的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度不够,有些甚至还未开发,对本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发展支持度不够,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二、云南旅游产业集群区域竞争力分析

1.模型及数据来源

本文将采用区位商这一反映产业集中度的指标来衡量产业的竞争力。本文以云南省16个州市做为研究对象,数据评估所用的区位商值均由《云南统计年鉴》和《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0—2014年的数据计算得出。

2.云南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及优势分析

通过计算区域旅游产业区位商,能够分析出旅游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区位商值越大,集聚程度越高,产业优势越明显。故本文构建以下指标。区位商(Q)是衡量产业地区聚集的重要指标,其数学表达式为:

Q=g1g2G1G2(1)

(1)式中:g1、g2分别表示某市(州)的旅游产业总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G1、G2分别表示全省的旅游产业总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该指标可以判别产业集群存在的可能性,如果Q大于1意味着旅游产业在该地区可能存在集群现象。

表格2 2009年至2013年云南省16个州市旅游车产业区位商变动情况

城市

Q

20092010201120122013

昆明0.940.981.000.870.84

曲靖0.340.310.320.280.27

玉溪0.400.390.450.430.43

保山0.830.850.840.790.81

昭通0.360.380.390.450.51

丽江5.595.625.836.036.22

普洱0.480.500.670.840.93

临沧0.460.480.490.400.41

楚雄0.480.550.570.530.58

红河0.790.760.760.700.69

文山0.810.760.770.710.69

版纳3.423.603.463.643.50

大理1.741.741.671.761.82

德宏2.532.362.382.452.48

怒江1.051.051.060.951.11

迪庆5.965.085.115.415.38

表2的计算结果表明:云南省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相对稳定的状况,只有丽江、版纳、大理、德宏、怒江、迪庆等六个城市的Q值大于1说明旅游产业在这些城市都出现了集群现象,且大部分城市的产业集群程度的Q值都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这些城市的旅游产业集群程度不断加强,产业集群优势业日益凸显。昆明在2011年的Q值曾达到过1,由于其省会的地位,作为全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其经济实力的得分在全省遥遥领先。从区位角度看,昆明地处滇中地区,接近全省的中心位置,辐射范围不仅包括滇中,还包括滇东部分区域。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以丽江为首的包括大理、怒江迪庆在内的滇西北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度高,竞争优势明显,已经形成了其“区位品牌”。版纳与德宏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状况也使得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明显。由于昆明、曲靖、玉溪、红河四个州市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强,经济总体实力在云南省属于最强的四个城市,且涉及的产业领域较广,在区位商的得分中优势并不明显,故其旅游产业开发在整个云南省区域比较优势还不够明显。2009年至2013年整个云南省的旅游产业集群区域商Q值的变化呈现出一种规律性。

三、提升云南省旅游产业区域竞争力对策分析

各种旅游要素在特定领域的集聚和大量的浓缩形成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劳动力的集聚在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拉动作用。集群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因此,应加强旅游产业集群政策发展、实施和指导,加快区域合作和产业合作。云南省旅游产业在其开发过程需要重视集群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不断扩大和深化区域旅游之间的合作。

随着竞争优势的加强,旅游业逐步吸引着更多专业化人才的进入。云南省需通过人才政策从各地区引进多样的高素质旅游业人才,提高旅游产业各部门的经营管理,提高旅游从业队伍的专业素质,包括旅游资源开发和中高级导游人才,旅游纪念品设计专业人员,旅游研究人员,旅游信息化人员,高级经营管理者等。这些人才的引进有利于优化本地区旅游产业人才结构,达到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目的。(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把多勋,郭言歌,高力.基于产业集群效应的区域旅游竞争力分析[J].商业时代,2012,

[2] 郭言歌.基于产业集聚效应的区域旅游竞争力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篇5: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分析论文

第一,进一步推动福建影视产业的发展.影视业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较强风险承受能力,但也是高收益、高产出的行业,一部本土影视作品的成功对区域知名度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对其他文化行业的带动作用也是非常巨大的.福建省除了继续在动漫产业上做大做强外,还应在电影、电视剧的制作上发力,充分发掘福建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海峡两岸的感人故事,拍摄出带有福建本土特色又能引起广大共鸣的`优秀影视作品.第二,将民间手工艺术品作为一个重要的行业进行发展规划.随着旅游业和艺术品收藏行业的发展,民间手工艺品的市场前景和价值也日益受到重视.现阶段,福建民间手工艺品主打的是雕刻艺术,特别是寿山石和楠木雕刻艺术,但是由于材质的价格昂贵,只要稍加艺术处理就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具有代表性的高端艺术品还是较为缺乏,因此必须面向国内外市场打造高端精品.另外,福建的工艺品行业一方面应当重视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特别是要注重对地理标示的注册和保护;另一方面应当注重艺术风格的塑造和坚持,坚持具有海西本土民俗气息的艺术风格,同时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底蕴与两岸统一情怀融入其中.艺术风格的独特性和艺术品的内涵体现将会是福建民间艺术品坚持“本真”,享誉四海的成功所在.

3.2建立专项资金、创新融资渠道

首先,政府应当对符合福建省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良好项目和企业提供专项资金支持,促进其稳定、快速的发展;其次,政府要为文化产业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通过政府担保或者与银行合作等方式为文化企业融资提供便利,专门为文化产业行业开发新型的融资产品和信贷产品,对于典型文化企业可以为其提供担保贷款或贴息贷款,促进其快速发展;其次,政府、金融机构和文化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合作,成立文化产业发展互助基金,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专项基金的规模,丰富文化产业基金形式;最后,政府和企业应当密切与全国性和国际性的文化产业基金合作,充分利用网络交易平台,扩宽融资渠道,吸引优质资金和先进的运营模式进入福建,为本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总之,必须通过政策支持带动资金支持、通过投资环境的改善来丰富融资渠道,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刺激文化产业的发展,引导文化产业进一步加强创新,以更加灵活、多元的融资思维和方式进行融资活动,并结合福建的实际商业环境,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文化投融资体制.

3.3注重人才培养,提升创意水平

政府应鼓励省内高校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并根据市场需求对相关专业培养计划的调整进行指导;文化企业应当加强与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院校合作交流,通过定向培养、联合培养、定制培养等方式,为自身企业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政府、企业和学校应当合作建立文化产业培训基地、社会实践基地,为提升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立文化产业专项奖学金,鼓励省内生源报考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特别是要鼓励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培养,为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贡献力量.将文化产业人才列入福建省的人才引进计划,同时设立专项资金,鼓励高等院校和企业引进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次.对投身福建产业发展,工作成绩突出的引进人才要设立奖励基金,对其进行物质激励.对于引进人才不仅要在物质上予以激励,还应在精神上给予人文关怀.

3.4突出特色,创新营销,注重文化产业品牌打造

把握福建文化产业的独特本质,采用创新性和多样性的营销手段,提高福建区域的知名度,打造文化产业特色品牌.第一,差异化概念营销.通过特色品牌和文化产业营销概念的凝练,以短小精悍的、耳目一新的文字表述,或者别具一格的图案、形象,使文化产品与营销概念在消费者心中迅速建立品牌联想.福建地区可以重点突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风格、海峡两岸情怀、海上丝绸之路等特有的文化资源特点,将特色民俗文化和特色产品结合,打造自己的差异化概念.例如,上街镇可以着力打造“中国木雕第一镇”“,名木飘香?福建闽侯”等品牌形象,永定县可以大力宣传自己的“中国最美土楼”,闽西地区可以打造“畲族原生态、客家美食多”的品牌形象.在对外区域宣传的时候,福建省可以重点突出“海上丝路,唯美福建”的区位特点,将福建的知名度快速提高.第二,体验营销.体验营销方式以消费体验为核心,以诱导性消费为目的,以高水准的消费体验使消费者产生消费粘性.体验营销先将良好的消费体验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再使消费者产生消费冲动,使消费者感到这样的消费是值得的.体验营销的宗旨是让消费者在体验中消费,在消费中享受.福建的“农家乐”“、度假村”就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式营销,促使消费者在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农家特殊文化气氛的体验中消费,享受那种独有的乐趣,也使“农家乐”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方式.除此之外,民俗文化村将旅游、购物、餐饮、休闲融为一体的多种经营,节假日的促销活动,个性旅游纪念品的定制,服务水平的提高,都是可以推广的体验营销方式.越高明的营销手段,越需要良好的产品和服务为依托.体验营销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更加苛刻,这也是营销的根本所在.总之,福建地区应当不断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逐步改善行业环境,做好产业规划,扩宽融资渠道,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塑造知名品牌,借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平潭自贸区的发展契机,将福建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赵宏.天津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

〔2〕林孔团,翁木英.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福建与部分省市的比较.福建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

篇6:中国旅游业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旅游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千金难买牛回头 我不需再犹豫)

经过20年的飞速发展,中国已成为解第五大客源目的地,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排名第6位。中国国际旅游收入从1978年的2.63亿美元增加至1999年的141亿美元。与此同时,国内旅游与出境旅游均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国旅游业已初步形成了以国际旅游为主导、国内旅游为基础、出境旅游为补充的发展格局。

根据目前的发展势头,到2020年,中国国际旅游收入有可能达到635 亿美元左右,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会升至8%。旅游业将真正成为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

展望未来,国际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将日益激烈,我国旅游业要提升自己的地位也将面临很多困难。为了实现由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跨越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客观评价我国旅游业的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努力寻找提高的途径,借助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巨大的市场空间,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二、中国旅游业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状况有所提高,但实际竞争力依旧低下

旅游产业通过把吃、住、行、购、游、娱等单一产品组合成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整体产品──旅游产品,以带给游客无尽的精神享受,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是旅游业产业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基础,其状况基本上决定了旅游产业的竞争力高低。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域广阔,旅游资源众多。其旅游资源在品种的多样性、资源类型的复杂性与资源分布的广泛性等各方面都是无与伦比的。因此中国旅游产品的潜在竞争优势非常强。

几年来,各级政府和旅游企业按照市场需求,顺应世界旅游发展潮流,加大开发力度,培养出众多旅游新产品,如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等等,在扩大市场与创造效益方面都起到了较大的作用。然而旅游新产品的开发热浪却无法掩盖我国旅游产品竞争力低下的严酷现实,旅游资源的优势未得到应有的发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创新不够,产品质量不稳定,缺乏长久竞争力。

中国旅游产品早已存在的缺乏创新、品种单一的状况未有根本改观,旅游产品依旧是观光型产品与度假型产品占主流。据1996、1997年中国旅游公报公布,中国旅游产品中观光型产品占总量的40%以上。如果加上度假型产品约占总量的77 %以上,而其它类型产品只占23%左右。

在旅游产品中,观光型产品与度假型产品均属资源消耗型产品,其创汇能力低,对环境的影响大,同质化程度严重,替代性极强,缺乏独特的竞争力。再加上缺少根据市场需求对产品内涵的系统挖掘以及不注重产品开发的创意与系列化。使得我国旅游产品大多只有一次性消费价值,没有长久竞争力。

此外,旅游产品竞争力的客观基础是稳定的产品质量。但是我国现有旅游产品质量一直

以来不够稳定,而人们对自身旅游经历的人际传播习惯和效应,使得旅游产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其市场寿命就会提前进入衰退期,带来不可估量的恶劣影响。

2.缺少知名的旅游品牌。

与国外旅游大国相比,中国旅游业的品牌化进程刚刚起步,所拥有的只是品位较高的旅游资源,而没有品牌知名度高、对游客有持久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显然,品牌是参与旅游竞争的利器,没有品牌的支撑,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就难以有根本性的提高。

(二)旅游环境保护和破坏并存,使得旅游产业的资源依托力严重退化

旅游生态环境既是旅游产品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旅游业竞争力发展的物质基础。旅游业的产业竞争力持续提高的依托就是能可持续利用的旅游环境。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历来重视旅游环境保护工作。改革开放二十年,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的保护更加重视,出台了有关旅游法规,设立相关机构,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由于长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使用以及我国旅游业的超常发展,使得旅游环境保护状况处于危险的地步。旅游业的持续发展面临严重挑战。具体表现有:

1.旅游生态环境退化严重。

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我国许多旅游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均出现程度不同的环境退化问题:水体污染,水土流失加重,植被覆盖量下降,动植物有效保护范围不断缩小。

2.缺乏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

目前各地区基本上没有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旅游地的建设开发既缺乏科学指导,又缺乏合理监督。加上我国大多数旅游者与管理者的环保意识不强,不文明现象层出不穷,致使稀有的旅游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所做的一项关于中国自然保护区问卷调查显示:在已经开展旅游的自然保护区中,仅有10%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

3.旅游环境保护管理和规划滞后。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走的是一条“边开发,边建设,边规划”的道路,发展经济是最重要的出发点,许多旅游景点在规划之时就基本上没有或者很少考虑环保设施的配套开发,而环境保护管理又没有及时跟上,从而导致严重的旅游污染问题。

(三)旅游行业管理有所改善,但深层矛盾依旧存在从大旅游、大市场的角度来看,旅游行业管理起着协调旅游产业的各个组成部分,形成整体竞争力的作用。近几年来,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积极进行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一方面强化了旅游管理职能,扩大了行业管理的范围,在旅游市场执法与质量监督、相关法规的贯彻、旅游规划的指导、旅游市场的整顿与引导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绩;另一方面国家通过加快行业协会建设,逐步形成了由国家、协会、企业组成的新的三级行业管理体系。

然而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涉及多个行业,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并且我国旅游市场发育不完善,产业内部的协调机制未能发挥正常作用,使得原有的行业管理问题依旧存在,严重影响

到我国旅游业的正常发展。具体表现有:

1.政出多门,协调、监控不力。

目前我国旅游业的主管部门表面上是国家旅游局。但实际管理部门多达十几个。由于缺乏权威管理机构,使得旅游业的行业管理政出多门,协调、监控不力。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业整体发展规划被肆意破坏,市场准入门槛被人为降低,旅游企业数量与从业人员数量急剧膨胀,不良经营行为得不到必要的约束,市场运行无序,从而严重影响了旅游资源的配置效果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削弱了产品的独特性与竞争力。

2.职能缺位。

由于各级旅游局管理体制正在改革之中。旧的管理机制已经解体,新的管理机制尚未建立,旅游市场管理出现不少职能空位。如旅游业联合促销、旅游业市场研究和战略规划、区域旅游管理、旅游生态环保等等重要工作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状态。

(四)产业发展迅速,但产业结构失衡,无法形成协同合力

当今旅游业的竞争日益国际化、白热化。旅游业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是大旅游产业系统之间的竞争。因此旅游业的各产业之间能否相互衔接,形成强大的产业协同合力是旅游业的产业竞争力能否得到提高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迅速,相关行业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地位逐渐提高,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得到确认。

然而总量的发展却无法保证结构上的平衡,旅游产业群内各产业之间、各产业内部之间的有机联系仍未真正形成,严重削弱了旅游业的产业竞争力。具体表现如下:

1.我国饭店业发展过速,结构失衡。

目前我国饭店业发展速度过快,客房供过于求,经营不佳。我国饭店业在“五个一起上”的政策引导下,饭店投资热潮此起彼伏,再加上政府监控不力,很快就出现饭店过剩问题。1988年我国有旅游饭店1354座,客房20万间,1998年这两个数字分别猛增至5782座与76.48万间。尤其是1993年─1998年期间,我国饭店与客房数量均增长80%以上,远远超出同期国际旅游人数的增长速度。

在总量失衡的同时,饭店业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按国际经验测算,高(四、五星级)、中(二、三星级)、低档(一星级)饭店的比重应为1:4:5。而我国星级旅游饭店目前的比重为1:10:1.3。这种结构上的高档化,无法适应我国旅游市场上的国际旅游增长缓慢、国内旅游飞速增长的需求结构,结果造成饭店市场秩序混乱、低价竞争盛行,服务质量日趋降低,饭店企业整体出现严重亏损。我国饭店业的利润总额已由1994年的盈利53.86亿元骤降至1998年的亏损46.56亿元。饭店业的经营不佳,引发连锁效应,反而成为旅游业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障碍。

2.交通依旧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民航与公路交通得到较大发展。原来以铁路为主的运输格局已演变为以公路与铁路为主。目前在旅客周转量中,铁路所占份额逐年下降,而公路与民航所占份额已由1985年的41.52%上升至1998年的63.86%。表面上看来,原有的瓶颈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假日常常出现的严重的旅游交通阻塞与爆满现象,从反面说明交通依旧是制约旅游

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以民航为例,据有关数据可知,1998年民航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24.9倍和28.7倍。但1997年飞机客座(综合)利用率只有65%,民航自身的经济效益与利用效率均趋下降。似乎民航市场已进入供过于求的时代。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1998年民航客运量为5755万人次,而按当年的国际旅游人数与国内旅游人数来计算(假如国际游客中有30%乘坐飞机,国内旅客中如有5 %乘坐飞机),约需运力10990万人次。实际上,近几年民航的发展势头受到其它交通工具的激烈竞争抑制,再加上民航的市场化进程相当缓慢,在很大程度上拖慢了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速度。

此外,由于我国交通行业内部结构的不配套,加上公路、铁路、水运自身的缺陷,影响到交通行业综合运输能力的提高,这也是造成我国旅游交通紧张的原因之一。

3.旅游业的区域结构失衡。

我国旅游业的区域结构的特点是“东重西轻”。以1996年的数据来看,全国旅游外汇收入前10位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有8个(粤、京、沪、闽、苏、浙、辽、鲁)处于东部地区,他们以8.6%的国土面积接待了海外旅游者的27.43%,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的74.91%。1998年这两个数据虽说分别降为23.11%与67.98%,区域结构依旧是失衡的。这种失衡的状态所造成的东部地区的旅游业负荷长期超载与中西部地区的丰富旅游资源被闲置并存的现象,非常不利于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忽视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市场定位不科学,旅游业的市场结构失衡

旅游业的稳步发展不仅依赖于国际旅游的发展,而且更依赖于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的正常发展。只有建立起三足鼎立的市场结构,才能加快旅游业的市场化、规模化,增强旅游业的产业竞争力,促进旅游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闲暇时间增多,旅游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国内旅游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主体。1998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6.94亿人次,平均出游率为58%。国内旅游收入达到2391.18亿元人民币。1993 年国内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超过50%,1999年这一比重更高达70.7%。国内旅游已由数量增长转为效益增长,这是旅游产业竞争力提高的基础所在。

最近几年我国出境旅游快速增长,已超过入境旅游的增速,就中国近二十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与人们逐渐养成的旅游消费习惯而言,中国必将是世界上增长潜力最大的出境旅游市场。

然而长期以来,国内旅游与出境旅游均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地方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定位于国际旅游市场,而忽视日益增多的国内游客。这种偏离的市场结构,限制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六)旅游企业实力有所提高,但竞争力依旧低下

旅游企业是满足旅游者各种需要的最基本的部门,是旅游业竞争力维持与发展的主要承担者。

我国旅游行业现有旅游企业1.1万余家,固定资产净值达1257.75亿元。在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过程,多数旅游企业通过产权改造、经营机制更新、资产重组等具体措施,企业规模扩大,实力增强。

然而多数旅游企业发展历史短,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竞争,它们的经营素质与竞争能力都无法应付未来的挑战。具体表现在:

1.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的现象严重,效益低下。

我国旅游企业的管理机制老化,企业平均规模小,服务质量高低不一,经济效益差。以1997年为例,该年全国所有旅游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为17.83亿元,比上年下降40.4%。而企业平均年利润额约为26.49万人民币,再以旅行社为例。1998年,我国有5944家旅行社参加了经济指标考核,考核结果,营业收入总额比上增长了4.12%但利润总额却下降了20.82%。考虑到近几年旅游企业大量增加的背景,这种营业收入增长与利润锐减共存的事实恰恰说明,我国旅游企业的经营前景令人担忧。

2.竞争手段单一,过度竞争现象严重。

在市场竞争中,除了价格竞争手段以外,还存在许多非价格竞争手段。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过渡,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我国旅游企业经营的产品替代性强,面对的市场面狭窄;使得企业采取的竞争手段比较单一,加上对市场竞争的规律与规则不太了解,导致企业陷入以价格竞争为主的过度竞争漩涡之中无法自拔。不仅使旅游企业的利润率普遍下降;而且造成旅游产品内容“ 缩水”,质量下降,游客数量减少,反过来又进一步加重旅游企业效益下滑的状况。

三、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我国旅游业产业竞争力的现状令人担忧。如果这一局面得不到及时的改变,会严重影响我国旅游业未来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旅游业能否实现建成世界旅游大国的战略目标。因此,为提高旅游业的产业竞争力,保持中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及时进行全面的改革。因本文篇幅所限,这里只列出主要的改进思路。

(一)重新界定政府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应该看到,立足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政府主导”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旅游业的现状与发展的要求。未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应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按市场要求来开发与利用旅游资源,又不能忽视政府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应转换职能,把精力放在旅游市场建设、公共旅游设施兴建、市场秩序规范与旅游法规健全等领域,充分利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来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二)树立“大产业、大旅游”的思想,从战略的高度、系统的角度来把握旅游业的未来发展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旅游协调体系,注意旅游业与其它相关行业的协调发展;其次在旅游业内部,也要在支柱产业适当超前的条件下,保持内部的协调发展。最后要加大我国西部旅游业的发展力度,力求在未来一段不长的时期内,改变我国目前存在的旅游业发展的区域结构不平衡的问题,为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三)加快旅游业国有企业的改革

切实实行政企分开,加强管理机制转变。实现投资主体与企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按市场需要调整经营策略,利用各种竞争手

段,参与市场竞争,逐步改善国有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其竞争力。

(四)加强对旅游产品的开发

不仅要重视对我国旅游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建设,而且更应重视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对旅游产品的深层开发,以挖掘我国旅游产品的潜力与优势,形成一批生命力极强的旅游名牌产品,拓宽我国旅游业的客源市场面,以创新与独有的魅力保持我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市场上的吸引力。

(五)加强环境保护

建立完备的旅游环保监测体系,注意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巧克力王国历险记的作文下一篇:英国大学社会学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