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

2024-05-15

创造性(共6篇)

篇1:创造性

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学习

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

摘要 创造性人才 = 创造性思维 + 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教育是在创造型的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育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创造性学习是创造性教育的一种形式。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倡导学会学习,重视学习策略。创造性学习者擅长新奇、灵活而高效的学习方法,具有创造性活动的学习动机,追求创造性学习目标。

关键词 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学习

一、 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人类智力能力的最集中的表现。什么是创造性,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把创造性定义为: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这里既指思维过程,又指思维产品,也是思维的个性特征。这里的“产品”,即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既可以是一个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作品。不管是强调思维过程,或者是强调思维产品,还是强调思维品质,共同的一点是突出“创造”的特征。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在于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的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给点。概括性越高,知识系统越强,_减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则创造性越突出。

过去,,对于创造性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 4 个阶段,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索的。

第一阶段(约 1869 - 1907 年): 1869 年,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F . Gallon )出版了《遗传与天才》一书,公布了他所研究的 977 名天才人物的思维特征,是国际上研究创造性的第一部文献。在这一阶段,出版或发表的文献,大都是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并对“创造性”

的“先天”与“后天”关系问题展开了辩论,但这阶段没有实验研究。

第二阶段(约 1908 - 1930 年):心理学家把创造性心理学划入“人格心理学”中,对创造性进行个性心理的分析。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传记、哲学思辨的方法研究文艺创作中的创造性,并将这种创造性作为人格或个性的表现。

第三阶段(约 1931 - 1950 年):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开始研究创造性的认识结构和思维方法。

第四阶段(约 1950 - 1970 年):此阶段以吉尔福特( G . GUilfo 川 1950 年在美国心理学会年会的一次题为《创造性》的讲演为起点。他指出了以前对创造力研究太少,号召必须加强创造力的研究。 1957 年苏联人造卫星的上天,成为刺激美国加强创造性研究的一个动力。

70 年代之后, 20 余年来,创造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重视,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也提到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议程上来了。

对于创造性的探索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探索富有创造力的人究竟是什么特点。例如,梅肯诺( Mackin -。刘在 1960 年曾分析富有创造力的建筑师和创造力较差的建筑师在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灵活程度、自信心、专心创新程度、勤奋等方面。有些研究者指出,它有创造力的人所以能超过缺乏创造力的人,在于他的对待自己和世界的动力、兴趣和态度等人格特征。另一个方面是探索有创造力的人的智力过程,一般地研究儿童、青少年的发散思维过程。有不少研究表明创造力或创造性与智力、特别是智力的天赋因素有关系,但不呈现高相关。

从以上不同的 4 个阶段和围绕着两个主要方面对创造性探索的结果来看,创造性思维确实是有一个过程的,并且也有产品,但更重要的是与个性人格特征相联系。,表现出创造力的个性差异,亦即创造性或独创性的智力品质。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创造性人才 = 创造性思维 + 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思维(属于智力因素),它有 5 个特点及其表现:( l )创造性活动表现出新颖、独特,且有意义。 ( 2 )思维和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重要成分。( 3 )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新形象和新假设的产生带有突然性,常常称为灵感。这里要指出,中小学生还没有灵感,最多是灵感的萌芽。灵感属于“顿悟”,在一定意义上说,它是有意注意的

[1][2][3][4]下一页

产物。( 4 )在思维的意识的清晰性上,创造性是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 5 )在创造性思维的形式上,它是发散思维与辐会思维的统一。我们用以上 5 个方面特点来作为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指标。

而创造性人格,则属于非智力因素。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 (D . Wechsler )曾收集了众多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青少年时代的智商资料,结果发现,这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中大多数不是高智商,而是中等或中上等智商。关于创造性人格的研究,在国际上较著名的有两家。吉尔福特( 196 )提出 8 条:( 1 )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 2 )有旺盛的求知欲;( 3 )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运动机制有深究的动机;( 4 )知识面广,善于观察;( 5 )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确性、严格性;( 6 )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的兴趣;( 7 )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 8 )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上。

斯腾伯格( R ・ T ・ Sternberg , 1986 )提出创造力的三维模型理论,第三维为人格特质,有 7 个因素组成:( 1 )对含糊的容忍;( 2 )愿意克服障碍;( 3 )愿意让自己的观点不断发展;( 4 )活动受内在动机的驱动;( 5 )有适度的冒险精神 Z ( 6 )期望被人认可;( 7 )愿意为争取再次被认可而努力。我们则将创造性人才的非智力因素或创造性人格概括为 5 个方面的特点及其表现:( l )健康的情感,包括情感的程度、性质及其理智感;( 2 )坚强的意志,即意志的目的性、坚持性(毅力)、果断性和自制力;( 3 )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特别是兴趣、动机和理想;( 4 )刚毅的性格,特别是性格的态度特征,例如勤奋,以及动力特征;( 5 )良好的习惯。我们用以上 5 个方面的特点来作为创造性人格特征的研究指标。

由此可见,要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不仅要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且要特别关注创造性人格的训练;不能简单地将创造性视为天赋,而更重要地要看作是后天培养的结果;不要把创造性的教育限于智育,而是德、智、体、美。劳诸育的整体任务。

二、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创造性教育。创造性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创造性教育应贯穿在日常教育之中,它不是另起炉灶的一种新的教育体制,而是教育改革的一项内容。所谓创造性教育,意指在创造型的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育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

首先,创造性教育是在创造性理论的推动下,由创造力的训练而发展起来的。

这种训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心理学家为了发展人类的创造才能,推荐了源于各种不同创造力的训练程序。例如,人的创造才能发展是与培养个体形成多侧面完整人格的整个过程分不开的,而不能单纯地局限于诸如‘创造问题一解决过程”上,因为学生个性(人格)及其内在动机的形成,对创造力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个性的形成必须接受教育的影响。又如,提倡问题一解决训练和其他许多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懂得教师是怎样提出某些问题的思路,以便呈现创造能力的方法。其二,教育措施除了对持续和成功的创造力必不可少外,其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归于其组织化因素。它的目的是保证主体的高效率,以及维持其高度创造力的心理状态。近年来,我们已经看到许多应用各种组织化程序刺激创造力的建议。例如大脑风暴法( brainstorming ),即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五步过程:发现问题 -- 发现事实一发现观念一找到解决方案一寻找认可和这个观念的同伴,并将观念应用于实践。又如举偶法切 ntacti 。旬,即对于别出心裁的思路,决定性的因素是程序。研究者将其定义为“形成熟悉的陌生”( m 。 hflgthefamiliarstrange ),意思是:一个人正在形成一种在某些熟悉事物上具有新面貌的尝试,他审慎地假定一个不同于完全被认可的观点,并且发展了~个针对众所周知的现象和事物的非同寻常的尝试。

其次,创造性教育是学校 3 种群体产生 5 种效能的教育。

3 种群体是指校长为首的管理队伍、教师队伍和广大的学生。产生效能为:由创造型校长创造出创造型管理;由创造型管理创造出学校创造型的环境;在校长的带动下,建设一支创造型的教师队伍;由创造型的教师进行创造型的教育教学;由这种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出创造型的学生。具体地说创造性教育,它不须专门的课程和形式,但必须依靠改革现有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来实现,渗透在全部教育活动之中,特别要考虑到:( l )呈现式、发现式、讨论式和创造式的开放教学方式;( 2 )聚会思维和发做思维的教学效果;(

上一页[1][2][3][4]下一页

3 )创造教育教学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关系;( 4 )学科教学、教学方法和课外活动的作用。

在创造性教育中,第一,要提倡学校环境的创造性。这主要包括校长的指导思想、学校管理、环境布置、教师评估体系及班级气氛等多种学校因素。在学校众多因素中,有无民主气氛,是能否进行创造性教育的关键。第二,要建设创造型的教师队伍。教师的教育工作,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经验和文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培养人、在塑造心灵、在变革精神世界。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也要讲情知识来自创造、重在应用的道理。因此,一位优秀教师应该是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方法的探索者和教育活动的创造者。创造型教师就是指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教师。他们具有创造性的教育观、知识结构、个性特征、教学艺术和管理艺术,特别是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创造型的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的关键。第三,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学生形成一种带有情感色彩且自动化的学习活动,关注呈现式、发现式、发散式和创造性的问题,这就是创造性学习。

再次,我们通过研究曾多次强调,人人都有创造性,创造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过去的心理学中,创造性的研究对象仅仅局限于少数杰出的发明家和艺术家。但是近30 年来,研究者认为:创造性是一种连续的而不是全有全无的品质,人人乃至每个儿童都有创造性思维或创造性。我们在实验研究中看到,几乎每个幼儿在游戏中都有明显的创造性成分,幼儿时期是创造性萌芽阶段。在小学的各种教学活动中,小学生们描表现出良好的创造性。青年期是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成年期(一般为 45 岁以内)则到了创造性的收获季节。由此可见,创造性教育要大众化,尤其在大、中、小学里人人都可以通过创造性教育获得创造性的发展,只不过人与人之间的创造性有大小不同的差异,千万不要对学生作出缺乏创造性的武断定论。

在创造性的发展中,人人(包括伟人)都有弱点,也都有长处。创造性教育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受教育者‘扬长避短”。

最后,创造性教育的关键在于转变教育观念。

在创造性教育中,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尤其是人才观念。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人才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层次性,认为为社会作出贡献的都应该算是人才,在其能力中,肯定包含着不同程度的创造力,他们也都有创造性。现代教育观念还对学校如何培养本来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例如珍惜时间、讲究效益、遵守信誉、善于合作、勇于竞争等;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以及独立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有了这种教育观念,才使我们能够改革教学的内容,不仅能稳妥地改革教材与课程,而且也会积极地改革考试内容,在考试中突出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才使我们能够改革教学方法,面向未来,提倡培养‘丫’型人才,并为之而大胆地投入改进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

三、创造性学习

学习,一般是指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

人类的学习是获取经验、知识、文化的手段,而学习的重要内容乃是人类文化创造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不是提供新颖、独特且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然而,我们需要研究学习活动能否增加创造性的意义;学习过程能否增加除旧布新的成分;学习者是否有创造性的动机,能否通过学习获得创造性的人格,进而加快发展为创造性人才等,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早在 1985 年,我曾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论述,“学习有两种,一种是重复性学习,另一种是创造性学习。前者是指死抠书本,人云亦云;后者则是指勇于探索、除旧布新”。“创造性学习就是不拘泥、不守旧,打破旧框框,敢于创新。……创造性应看作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国际心理学界,创造性学习( creativelearning }一词直接地来自创新学习( innovativelearning )。创新学习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维持学习( maintenancelearning )相对立的一种学习。它是能够引起变化、更新、改组和形成一系列问题的学习。它的主要特点是综合,适用于开放的环境和系统以及宽广的范围;它的关键目标是在充足的时间内扩大观念的影响范围;预期和参与构成创新学习过程的概念框架,创新学习需要创造性的工作。到肥年代初,学术界重视使用“创造性学习”概念。探讨学生创造性学习,是为了促进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创造性学习有以下特点:

其一,创造性学习是创造性教育的一种形式。

学习活动的基础是教育;教育是受教育者学习活动的前提。而我们今天强调创造性学习,则须以创造性教育为基础;创造性学习则是创造性教育的一种形式。

其二,创造性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有对象的或有内容的,这就是学习的客体。在传统的学习观中,更多的是强调教师的教,强调接受,强调重复性学习。我们并不否定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不否定接受学习的形式和重复性学习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所占的位置,但在倡导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更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主体性是学习者作为实践活动、认知活动的学习活动主体的基本特征。美国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和自我意识存在高相关。自我认可、独立性、自主性、情绪坦率上高水平的被试,同样也是高创造力者。如何用这种主体性来揭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呢?( l )学生是教育目的的体现者。教育(培养)目标,尤其是创造性教育目标是否实现,要在学生自己的认知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 2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成功学习的基础,只有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认知、主动获取教育内容,主动吸收人类积累的精神财富,他们才能认识世界,促进自己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主动学习就是创造性学习的基础。( 3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积极的探索者。在创造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要接受教师所教的知识,而且要消化这些知识,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的联系,敢于除旧布新,敢于自我发现。( 4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反思者。反思或监控是创造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三,创造性学习倡导的是学会学习,重视学习策略。

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的知识。创造性学习所倡导的是学会学习。要学会学习,就有一个运用学习策略( learningstratgies )的问题。所谓学习策略,主要指在学习活动 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 和技巧;它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它是认知(认识)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学生要学会学习,学

上一页[1][2][3][4]下一页

会创设创造性学习的环境,寻 找独特的方法,善于捕捉机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都得运用一定的学习策略。

其四,创造性学习者擅长新奇、灵活而高效的学 习方法。

学习的过程,有一种学生的主观见之客观的 东西,这就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的自觉能动性。

学生这种能动性发挥的程度,正是反映其创造性学习 的水平。创造型学生能动地安排学习,除了完成课堂 作业外,他们自觉能动地把更多的时间花在阅读课外 书籍或从事其他活动上,从而捕捉与一般学生不同的 知识、经验与文化,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创造型学生有着较为系统的学习方法。创造型的学生,在选择学习方法时,往往遵循学习的规律,明确学习任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条件,根据学习的情境、内容、目标和特点而灵活地应用。他们表现出强烈而好奇的求知态度,不断地向教师、同学与自己提问;想象力丰富,喜欢叙述;不随大流,不依赖群体公认的结论;主意多,思维流畅性强;敢于探索、试验、发现和否定,喜欢虚构、幻想和独立行事;善于概括,将知识系统化等。这样,不仅提高学习的效果,而且也发展了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高效学习方法的基础。在学习中,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死守书本、不知变化,还是不拘泥、不守旧、打破框框、求异创新,这正是重复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两种不同的学习习惯。养成高效的创造性学习的习惯,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创造性的学习风格( learningstyle ),即稳定的学习活动模式。

其五,创造性学习来自创造性活动的学习动机,追求的是创造性学习目标。

学生的学习行为要由学习动机来支配。从事学习活动,除要有心理因素的需要之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这种学习目标包括学习目的、内容和成果。由于学习目标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可把它称为学习的诱因。学习目标同学生的需要一起,成为学习动机系统的重要构成因素。

创造性学习来自创造活动的学习动机,所以创造型学生的学习动机系统有其独特的地方。在学习兴趣上,有强烈的好奇心,有旺盛的求知欲,对智力活动有广泛的兴趣,表现出出众的意志品质,能排除外界干扰而长期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上。在学习动机上,对事物的变化机制有深究的动机,渴求找到疑难 问题的答案,喜欢寻找缺点并加以批判,且对自己的 直觉能力表示自信,相信自己的直觉。在学习态度上, 对感兴趣的事物愿花大量的时间去探究,思考问题的 范围与领域不为教师所左右。在学习理想上,崇尚名 人名家,心中有仿效的偶像,富有理想,耽于幻想,用 奋斗的目标来鞭策自己的学习行为。创造性学习者追 求创造性学习目标,这种学习目标有着与众不同的特 点。在学习内容上,不满足于对教学内容或教师所阐 述问题的记忆,许多人喜欢自己对未来世界的探索。

在学习途径上,对语词或符号特别敏感,能在与别人 交谈中或利用一切机会捕捉问题,并发现问题。在学 习目标上,不仅能获取课内外的知识,而且有高度求知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得到不同寻常的观念,并有分析批判地吸收。

上一页[1][2][3][4]

篇2:创造性

其中着重学习了“创造性教育”这一板块,文中提到“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创造性教育。人人都有创造性,创造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的我应受到怎样的启发呢?创造性是面向大众的,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都会表现不同的创造性,在创造性的发展中,人人(包括伟人)都有弱点,也都有长处。创造性教育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受教育者‘扬长避短”。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因为个别同学成绩不理想,而就断定他笨,没有创造性,而去否定他,我们要因材施教,去发现他的闪光点,让其创造性表现出来。文中指出创造性教育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尤其是人才观念。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以及独立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有了这样的教育理念才能进行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人才不能简单地将创造性视为天赋,而更重要地要看作是后天培养的结果;不要把创造性的教育限于智育,而是德、智、体、美。劳诸育的整体任务。所以培养和和造就创造性人才,不仅要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且要特别关注创造性人格的训练。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创造性人才,所以创造性教育很重要,对于本人来说,会通过努力成为一名创造性教育的教师。

对于创造性的学习,文中提到“创造性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以前的传统的教育强调教师的教,强调接受,强调重复性学习,但对于创造性学习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积极的探索者。在创造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要接受教师所教的知识,而且要消化这些知识,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的联系,敢于除旧布新,敢于自我发现。创造性学习倡导的是学会学习,重视学习策略。创造性学习者擅长新奇、灵活而高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应学会合理的安排学习,除了完成课堂 作业外,可以自觉能动地把更多的时间花在阅读课外 书籍或从事其他活动上,从而捕捉与一般学生不同的 知识、经验与文化,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对于创造性学习者在学习兴趣上,有强烈的好奇心,有旺盛的求知欲,对智力活动有广泛的兴趣,表现出出众的意志品质,能排除外界干扰而长期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上,所以对于学生我们要激发他对于某件事的兴趣。

篇3:创造性

亚伯拉罕·马斯洛是美国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之一, 公认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精神之父”, 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已形成心理学史上的“第三思潮”, 正猛烈冲击着当代西方心理学体系。提起马斯洛, 人们首先便想到他的“需要层次理论”, 对他有关“自我实现的创造性”理论知之甚少。其实“需要层次理论”的核心和终点在于“自我实现理论”, 他认为自我实现的人才算拥有完满的人格, 而自我实现和自我实现创造性, 看来几乎是同义的, 或者说自我实现创造性是自我实现的绝对必要的方面, 或是它的规定性的特征。他认为人的创造性是人性中固有的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 是潜在丰满人性的展现, 每一个自我实现的人都是创造性的实现自我。马斯洛的创造性理论中的许多经典学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也给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了新的启示。

二、关注自我实现的创造性

马斯洛认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 即富有才华或伟大天赋的人所具有的创造性, 虽然很引人瞩目, 却更多地是来自于遗传而非后天获得的。相反, 另一种创造性———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则广泛地散见于各式各样的人身上, 其“更直接地发源于人格, 广泛地显现于普通日常生活中, 并且不仅显现于伟大和显而易见的产物中, 也以许多其他方式, 以某种幽默感、以创造性地做任何事情的倾向显现出来, 例如在教学活动中”。这种创造性是属于每个人的“草根”创造性, 它与心理健康相关协变。它就像是大片大片撒在原野上的草种, 阳光和雨露会使它们蓬勃生长, 成为漫山遍野随风摇曳的花草, 而特殊才能的创造性是零散夹在其中难得一见的奇花异果之中。大众教育必须重视对这种创造性的研究, 从中寻找出保护强化它的途径, 寻找出什么样的“阳光和雨露”是它成长所需要的。马斯洛深信, 自我实现的创造性是人性中固有的基本特性, 自我实现就是潜在丰满人性的展现, 自我实现者的特征就是具有独特发现问题的能力, 他们所做的一切事情, 都是在创造性地表现自己, 都力图释放人性中固有的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因此, 我们应该将培养创造性的目标放在不特定的一般学生身上, 而不是那些显示出特殊才能的个人身上, 必须摒弃那种将创造性固定地附着在特定人身上的成见, 代之以任何人身上都内在地具备创造性的观念。

三、创造性层次整合理论

根据创造性的形成过程, 马斯洛区分了三种不同的创造性:原发层次创造性、继发层次创造性和整合创造性。原发层次创造性阶段即创造性的灵感阶段, 在这一阶段, 强调人的无意识本性的自由表现和自由发挥作用。继发层次创造性即创造性形成过程中意识、理性、逻辑等广泛起作用并创造出世界生产成果的绝大部分。两种创造性之间的差异“类似于突击队员和后方军方警察之间的差异, 类似于拓荒者和移居者之间的差异。”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整合的创造性, 是原发层次创造性与继发层次创造性整合的结果。“它似乎就是更直接地来源于原发和继发过程的融合, 而不是来源于对被禁止的冲动和愿望的压制性控制。”所以, 他要求教师要有机地整合学生的创造性, “只有继自发性之后的深思熟虑;继完全认可之后的批评;继直觉之后而来的缜密思维;继大胆之后而来的谨慎;继幻想之后而来的现实考虑, 人的自我实现的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得以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 在整合前, 必须注重原发层次创造性和继发层次创造性的培养。

如何培养原发层次创造性呢?马斯洛认为原发层次创造性的根源是深蕴在人性内部的, 是一种每一个人都有的遗传素质。但是, 随着大多数人长大后, 这种创造性也会失去。“在很大程度上, 它们并不是受到了抑制或审查, 而是…被遗忘了, 或者说是被拒绝了, 当我们不得不适应一个残酷的现实时被拒绝、隐藏起来了, 这个残酷的显示要求目标明确和注重实效的努力, 而不是幻想、诗意和游戏。”不过马斯洛同时认为失去只是表面现象, 而创造性内核仍然潜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因此, 对学生在创造性思维中出现的停滞或起伏应采取理智的观察态度和积极的引导教育。学校应坚信创造性思维的可开发性, 结合各学科教学内容开展相应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灵感创设有利条件。马斯洛期望教育 (此教育指广义上的教育) 过程能够在前意识生活的过程中发挥较大作用, 在这方面, 诗歌、艺术、舞蹈和动力心理学的教育大有可为。

虽然马斯洛把研究重心放在第一阶段, 但也认为继发层次创造性的培养是一个关键问题。“向我们深处的自动退行现在被中止了, 对灵感或高峰体验的必要的被动和接受性现在必须让位于活动、控制和艰苦的努力。高峰体验降临到某人身上;但由人成就伟大的成果。”研究表明, 凡有突出成就的创造者, 都具有共同优良个性品质, 如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固有的自信心和顽强的意志力等。因此, 深入地把握和恰当地利用这些因素, 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四、健康人格是自我实现创造性的基础

马斯洛更多的是以创造性人格而非仅以成就的多少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接下来需要回答的是:如何培养健康人格?

1. 建立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的有机联系

个性发展是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源泉”。“教育目的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 是丰满人性的形成, 是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的发展。”不过, 学生个性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全面发展基础之上, 只有这样, 他们的个性培养才有自己的坚实基础, 个性形成才可能得到可靠保障。

2. 发现自我同一性

马斯洛重视在人的内部反复整合的能力, 发现自我同一性, 更大程度的自我接受, 更少分裂。这样的人自己有更多的内在资源可供利用, 用以行动、享受和创造的目的, 而不必将时间和能量耗费在深层次防御、控制力量之间的内战活动。自我同一性的发现就是找出你的真实愿望和特征是什么, 然后在生活中使他们能表现出来。学生对自我同一性的发现意味着他认识了自身的独特个性, 知晓了自己的使命, 谛听到他内在的冲动, “自知”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实现, 有创造性的学生是那些有较强冲动声音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学生。非创造性的高智商的学生似乎已经丧失了他们的冲动的声音, 变得循规蹈矩, 遗忘了内心底里的创造性特性, 总是期待父母和老师给予指导和启发。

3. 满足大学生的基本需要

马斯洛认为, 人的基本需要由下而上可排列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只有当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 高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出现并成为支配人的动机的决定力量。而需要的满足一般会促使健康人格的形成, 这里满足的标准必须被仔细定义以避免过度满足导致的病态。虽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遭到不少诟病, 但是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也是不无道理的。仓廪足而知荣辱, 大量案例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基本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有可能导致不经意间“人性”的丧失, “人性”一旦丧失, 创造性也就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因此, 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不仅能使学生潜在的人格得到彰显, 而且也能诱发大学生智力品质的显现,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匡瑾璘, 刘春香.创造性的问题是有创造力的人的问题——马斯洛创造性思想探微[J].学术交流, 2004, (11) .

[2][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3版[M].许金声, 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3][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析[M].李文湉, 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5.

[4][美]亚伯拉罕.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M].林方, 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5.

[5]熊华军.马斯洛的“创造性理论”对培养大学生创造性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12) .

[6]熊华军.马斯洛“创造性理论”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 .

篇4:创造性人才需要创造性HR

从市场的角度来说,我们对外界推广公司的创造力形象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也要在内部提升公司的创造力形象。我们要积极地告诉员工:公司是支持、鼓励创造力文化的,同时希望有创新的人才为我们工作。

如何吸引有创造力的人才

那么我们在招募员工的时候,如何来测试员工是否有创造力呢?

下面这个故事是有关世界上第一个意识到创造力是多么重要的组织,它就是美国空军。

二战时,美国空军招募了很多高智商的学员,但是他们都牺牲了。这是为什么?后来美国空军发现,当他们问学员:当你飞越德国的时候,德军向你射击你怎么办?学员们都回答了教科书上的正确答案,就是飞到云层的上面,这样德军看不到我们了。但是最后学员们还是牺牲了,为什么?因为德军也有同样的教科书,德军就在云层上等着呢!这时美国空军发现他们不需要招募那些能够给出正确答案的学员,他们是需要能给出另外答案的学员。比如:回答可以飞得很低、很快,或者飞得比德军的飞机还高等等。

于是美军在招募新兵的时候开始做有创造力的测验。比如:“给我一些例子,你能用砖做什么?”大家在招募新员工的时候也可以用同样的测验。

如何留住有创造力的人才?

在我所见到过的各大型公司之中,有创造力的人都非常憎恨规章制度。瑞典邮局是瑞典最大的企业,员工达到3.5万。这个邮局招募了一个非常有创造力的HR经理,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出瑞典邮局所有的规章制度,并打印出来。这些纸摞起来有1.6米。这些资料是每一名新员工必读的资料。但是大家知道,没有人能把1.6米高的资料读完。

于是这位HR经理做了一个大胆的举动,把1.6米的高度降低到80厘米,他真的这么做了,也没有什么不良影响。

另外一家具有创新精神的瑞典公司是宜家。它发给每个新入职的员工一个小册子,这个小册子只有9项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但在其中,有3项是和创造力有关的。

有人问有创造力的人才好不好管理?我的答案是非常好管理,只要你把有创造力的人才吸收到组织当中,然后让他认识到:他和组织的价值观是一样的就可以了。

如何提升员工的创造力?

我们吸引并留住了创新的人才之后,最主要是提高团队内部的创造力。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大多数的人并不具备这种创新能力。我讲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当时我在斯里兰卡度假,有一天早上我哥哥到游泳池去游泳。一般来说,在游泳池里游泳就是顺着长的那一边前后游,但那时太阳还没完全升起,泳池的一半还在楼的阴影里,所以我哥哥就决定左右游。

当时有一个人坐在泳池的旁边很气愤地指责我哥哥的游泳方向不对。我哥哥说:“我没有影响任何人。”那个人说:“你在影响我!”然后我哥哥只好又回到原来的游泳方式。但我哥哥突然问自己:这个德国人算老几,凭什么告诉我怎么游呢?然后我哥哥又开始横向游,甚至开始花样游!

这让我想到:在企业里,很多员工和我哥哥没有两样,他们也是希望有所创新,但每当这个时候,老是有经理、或者是上层告诉他:你不应该这样做。作为HR经理人,应该使我们自己和公司的高层意识到:不仅仅是那些研发部门的人,高层经理人也应该具有这种创造能力。我们应该把培训关注的重点放在提升员工整体的创造能力上。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篇5:创造性美术

在《凉爽的秋天》这一教学实践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使我认识到良好的师 生关系是做好教育教学的前提,是避免教学过程中,教学氛围沉闷、学习被动,幼儿精神 抑郁的基础。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不仅教学气氛活跃、幼儿学习积极主动、精神振奋,更加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作为一名幼儿美术教师应该为幼儿主动创造一个能激发幼儿好奇心与兴趣,并且能引人入胜的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出幼儿的探索兴趣,拓展幼儿的视野。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营造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体态语言,微笑、眼神、语调等来表达对幼儿的鼓励与肯定。幼儿会在感受到充分的 尊重与信任的课堂气氛下,积极主动并且快乐的参与整个美术活动课程。

喜欢游戏是每一个幼儿的天性,同时游戏伴随着幼儿的整个成长过程。秋天到来时,具有强烈求知欲的幼儿,与掉落的树叶玩耍着。在游戏中幼儿们快乐无比地、不知疲倦的 投身其中,尽情的感受、体验游戏中的乐趣。教师采用游戏的方式对幼儿进行美术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在幼儿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充满乐趣,同时使幼儿的 创新精神得到发展。在幼儿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不是按照幼儿的兴趣无目的的玩耍,而是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及时地引导幼儿有目的地深入活动。教师引导幼儿将个人游戏转 变为合作游戏,由简单物体到组合比较复杂的物体,循序渐进的深入游戏,开展游戏。在 这样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幼儿的身心得到极大的愉悦和满足,更为关键的是为幼 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幼儿最终的美术创作不再单

一、呆板,而 是以生机勃勃、千姿百态、丰富多样的事物形象促使幼儿真正做到了“玩中有学”,成为 整个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同时这样也使幼儿充分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将游 戏融入到教学中,不仅可以挣脱旧的教学模式的枷锁,还可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以 及更好的发挥幼儿的创造力。

2.拓展幼儿的联想能力,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条件

教师在美术课堂中引导幼儿小树的叶子是五颜六色的,鼓励幼儿对小树的颜色产生具 有创造性的联想。教师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平时也督促幼儿细心观察生活中所能接触 到的一切事物,《凉爽的秋天》这一课中,借助幼儿玩耍嬉戏的情景作为教学出发点。运 用这些事物成为触动孩子联想的钥匙,让幼儿在平时生活中也能习惯联想,对联想产生兴 趣,从而获得丰富的想象力,并能运用到美术实践活动和创造性思维活动中。

有空间才会有想象,教师要赋予幼儿想象的空间同时借助想象因势利导。幼儿美术创

造本身就是幼儿发散性思维的结晶。通过教师在教学中营造轻松氛围,结合有趣的讲解,很容易将幼儿带入自由想象的天地。教师引导与幼儿思维活动紧密结合,同时幼儿在教学 过程中,全神贯注、敏捷机智、耳听眼看,此举非常能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曾在一次听课过程中,一位年轻的美术教师在美术课堂上,为幼儿展示出一幅非常漂 亮的小鸭子图片。教师问幼儿,图片上的小鸭子是否漂亮。就在幼儿们纷纷回答漂亮的时 候,这位老师将图片撕成多片,然后告诉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重新排列、拼贴,可以使用 各种方法,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比赛,最后以小组名义进行比较,将大家的创意展现出来。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每一个小组的作品既不是原来那只漂亮的小鸭子,也没有创作出相同 的作品。

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中需要考虑为幼儿预留出自由想象的空间,在此基础之上,教 师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向幼儿不断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进而引导幼儿去思考,去联想,然 后引发幼儿产生主动表现的创作欲望。

3主题式美术教学以兴趣为主导,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

《凉爽的秋天》这堂美术课程,以幼儿的兴趣为教学切入点,这样大大增加了幼儿的 学习兴趣,使得整堂课的学习氛围轻松,幼儿学习主动性增强。由此我认为,学习的背后 往往是以浓厚的兴趣作为后盾,如果没有了兴趣作为后盾,那么学习就是被动而枯燥的。只有将浓厚的兴趣为前提,才能使幼儿以积极、主动、轻松愉快的心态去学习。才会使幼 儿拥有强大的吸收消化能力,并能表现出坚强的学习毅力和聪明才智。教师不能将主观愿 望作为幼儿学习过程中的教学目标,应该将幼儿的兴趣作为学习主导,激发幼儿对学习的 爱好,提高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美术实践活动中要鼓励幼儿多看、多听、多练,让幼儿尽可能多的去接触五彩斑斓的大世界,引导幼儿主动调动身体各个部位的器官去了解和感受周围的一切,并且能细致入微地将这些感受记录下来。于是,我在教室中的各个区域、角落都会留出一些空间,让幼儿把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游戏玩时的所见所闻充分展示出来,多感受周围的一切,并指导他们用笔画下来,加深印象。

如:在画《快乐的游乐园》时,有的幼儿画出了人来人往的场面,有的画的是大大小小游乐设备:旋转的木、碰碰车、摩天轮等,还有的则画的是在买玩具的场面„„这些画不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同时又充满了童贞、童趣,幼儿的创作激情不同,画中表现出来的的内容、人物也不一样。有的幼儿画出的是一派热闹的景象,画完以后还兴致勃勃的介绍自己的作品。在本次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心和表现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不仅增长了幼儿的知识,而且促进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力发展,激发出了幼儿的思维主动性。

4.转变单一教学模式,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对幼儿美术教育的方法应该多元化,以幼儿为教学主体,从幼儿的角度考虑,转变单 一的教学模式。从课程设计到幼儿的学习能力都要综合考虑,因材施教。鲁迅曾提出,“幼 儿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幼儿的发达。”教师应当 注重对幼儿创造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多观察,多体验,还有在生活 中帮助幼儿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幼儿美术教师在需要从教学的各个层面进行斟酌,挑选最适合教育幼儿美术活动的教育手段和方式,在教材教具的挑选上也是如此。教材教具的挑选首要标准就是要看这些教材教具是否能够激活学生的创造力,是否足够丰富多样,是否有多余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活动,为他们打开更广阔的艺术视野。其次,在选定了足够好足够合适的教材以后,还应该积极地在教材中挖掘出值得提炼的创造性内容。是否能够达到以上目的需要幼儿美术教师进行精心的挑选和甄别,没有经过挑选和甄别的教材或者教具对幼儿的训练水平是具有极大的局限性的,同时也不具有独特性。教师要以幼儿自身的气质和个人的性格来挑选教学教具,在挖掘了教材教具本身的可能性之后还要在课堂的实践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寻找可突破可吸收的创新点,这样,教学教具不仅发挥了它自身的功能,还发挥了额外的功能,而这额外的功能是独一无二的幼儿教师所发掘出来的,是幼儿教师的努力的结果,同时也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1)多媒体合理运用

在此次教学过程中,我首次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相当显著。同时,我认为 还可以将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搬进课堂。幼儿在认识事物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感知和依 靠表象的。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是被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 将单纯的文本信息转换成图像、图形、文字、声音、影像等多种媒体的结合。创设出逼真、生动并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情景和形象。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限制,并以灵活性、立体化的方式,把知识、信息、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幼儿。这种多方面的对感 官的刺激更加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并且能够保持相当一段长时间的记忆。以《游泳的鱼》这节课为例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幻灯机

为幼儿播放真实的鱼儿游泳的视频,让幼儿主动去观察、思考,总结鱼儿如何呼吸、游泳、玩耍以及在水里的状态。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主动发言,在潜移默化中让幼儿主动 组织画面,减小绘画难度,激发绘画兴趣,拓宽幼儿的思维不被任何绘画技法所束缚,从 而进行自由的美术创作。

因此,多媒体教学方法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运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运用多媒体教 学手段,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使幼儿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师 可以正确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2)情境化的教学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电脑课件)。是风的声音,原来是风婆婆来了,风婆 婆经过一个树林,一棵小树问:“风婆婆,你怎么来啦?是秋天到了么?”《凉爽的秋天》 同时还运用了情境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以我的讲述结合多媒体,引起幼儿的强烈学习兴趣。我国最早正式进行情景教学实验的是李吉林老师,她在 1995 年提出,情境教学“是以生动的直观与语言描绘相结合的手段,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学习情绪,从而促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 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在相应的教学缓解创设或者引入与教学 内容相适应的模拟或者真实的教教学情境,幼儿首先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希望深入了解 的方向,自行挑选创作的内容和创作的材料,积极地投身美术创作,使他们能够在轻松愉 快的氛围之中产生强烈的美术创作欲望,从而在自由的探索和丰富的想象中找到适合自己 的新方法、新思路,升华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以《健康与环保》这节课为例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并不从授课题目引入,而是采用情境教学,向幼儿展示,所在的教室就是一个真实的生活环境,这个环境中需要有课桌板凳黑板等成员组成,引导幼儿换位思考,扮演其中角色,从而认识到健康的生活环境离不开每个部分的努力。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与兴趣,自主地创造出其心中所想的绘画主题,借用情境教学手段,可以促使幼儿在无形中拓宽思维,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

5.故事引导,创设想象情境

爱听故事是幼儿的天性,教师借助故事中风与小树的形象,将风比喻为风婆婆,树比

篇6: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和载体,是教师授课的主要信息来源。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而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它只是为知识的传授提供了可能,一般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讲得十分详尽,学生看到往往是思维的结果,而不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活动过程。教材的内容是文字的、静止的、平面的、结论性的(如分类第一节,书上只有一幅文具框架图)而课堂则应是有声有色立体的,充满活力的创造活动,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整理、再创造,还可拓展教材内容,引入相关的课程资源,信息。再现教材里的场景、情境。

在教学分类一节时,我再现超市场景,使学生了解分类意义,学生分类的方法,然后根据实际让学生对自己的学具进行分类操作,从而合学生体会到通过分类后使用起来会更方便,最后又收集其它一些资料让学生进行分类的巩固练习。从这节课我体会到,做为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合理使用教材,这样能满足多层次教育目标的需求,才能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创造性】相关文章:

潜在创造性与创造性实践04-19

创造性05-30

创造性游戏05-08

创造性翻译05-01

创造性经营05-14

创造性应用05-22

创造性会计05-28

论创造性认识05-25

创造性美学论文04-15

创造性介入范文05-19

上一篇:2016幼儿园清明节活动方案下一篇:心理委员工作评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