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个诗词中的文化典故

2024-05-13

70个诗词中的文化典故(共7篇)

篇1:70个诗词中的文化典故

2019国考行测常识:古诗词中的10个典故

2019国考即将来临,很多考生都积极开展了备考工作。但国考中的常识判断却是很多考生头痛之处,特别是历年来考过的一些古诗词中典故,若自身无深厚积累,很难选出正确答案。今天呈贡中公教育就为各位考生带来古诗词中最为常见的十个典故。1.哀鸿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2.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3.寒食

寒食,一个节日,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4.桑梓 代指家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毛泽东《七绝》: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5.采薇 隐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6.三径 指隐居生活。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7.鸡黍

特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论语》中:子路随孔子出游时与孔子走散了,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8.化碧

多用以称颂忠臣志士。

《庄子·外物》:“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郑元佑《汝阳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9.楼兰 指边境敌人。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0.双鲤 书信。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呈贡中公教育专家相信各位考生看完这十个典故,自身的知识量肯定又上一个台阶。最后希望各位考生认真备考,在2019国考中取得好成绩,一举上岸!

更多云南公务员考试信息关注呈贡中公教育信息网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篇2:70个诗词中的文化典故

常识判断是很多考生头痛之处,特别是历年来考过的一些古诗词中典故,若自身无深厚积累,很难选出正确答案。今天中公教育就为各位考生带来古诗词中最为常见的十四个典故。

1.哀鸿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2.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3.寒食

寒食,一个节日,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4.桑梓 代指家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毛泽东《七绝》: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5.采薇 隐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6.三径 指隐居生活。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7.鸡黍

特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论语》中:子路随孔子出游时与孔子走散了,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8.化碧

多用以称颂忠臣志士。

《庄子·外物》:“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郑元佑《汝阳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9.楼兰 指边境敌人。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0.双鲤 书信。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11.劳歌 送别歌的总称。

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12.红豆

常用于象征爱情或相思。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树”。

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13.献芹 自谦说法。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

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14.抱柱 坚守信约。

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

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篇3:初中古诗词中的典故

一、唐诗中的典故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典故: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出处:语出《淮南子·说林训》中“临河而羡鱼, 不如归家结网。”

含义:比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含蓄表达希望得到对方的引荐之情。

2.《山居秋暝》 (王维)

典故:“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中的“王孙自可留”。

出处:出自《楚辞·招隐士》中“王孙兮归来, 山中兮不可久留。”

含义:诗人反其意而用之, 暗示归隐的心愿。

3.《行路难》 (李白)

典故一:“闲来垂钓碧溪上。”中的“垂钓碧溪”。

出处:传说商朝末年吕尚 (姜太公) 曾在渭水 (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南) 垂钓, 遇到西伯姬昌 (即周文王) , 被任为军师。

典故二:“忽复乘舟梦日边。”中的“乘舟梦日边”

出处:传说商朝伊尹未遇明君时, 曾梦见自己乘着小船经过日、月旁边, 后来遇到成汤, 成为贤相。

典故三:“长风破浪会有时。”中的“长风破浪”。

出处: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时, 叔父炳问其志, 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三个典故的含义:表达自己不甘消沉, 渴望遇到明君, 继续追求的信心和抱负。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典故一:“怀旧空吟闻笛赋。”中的“闻笛赋”。

出处:指晋代的向秀所作的《思旧赋》。这篇赋是向秀为悼念被司马昭杀害的朋友嵇康、吕安而写的。

含义:诗人用这个典故是表达对被贬被害朋友的怀念、眷念之情。

典故二:“到乡翻似烂柯人 。”中的“烂柯人”。

出处:相传晋代人王质进山砍柴, 遇见两个童子下棋, 就停下来观看。棋还没有终局, 他手中斧子的柄已经烂掉。回到村里, 发现与他同年代的人都去世了。

含义:诗人用这个典故是抒写人世沧桑、岁月流逝之感。

5.《雁门太守行》 (李贺)

典故:“报君黄金台上意。”中的“黄金台”。

出处:是战国时期燕昭王所筑。故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 他为了招揽贤士, 曾置千金于其上, 用以奖赏。

含义:诗人用这个典故抒发报国之志。

6.《泊秦淮》 (杜牧)

典故:“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后庭花”。

出处:《后庭花》是《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舞曲名, 是南朝后主陈叔宝 (553-604) 在亡国前所作艳曲之一, 其辞轻荡, 而其意甚哀。

含义:这里指亡国之音。

7.《赤壁》 (杜牧)

典故:“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铜雀”。

出处:出自于曹操的《铜雀台赋》。公元210年, 曹操建于邺城 (在今河北临漳西) , 因楼顶有大铜雀而得名。这里是曹操寻欢作乐的场所。

含义:抒写对历史兴衰成败的慨叹。

8.《凉州词》 (王翰)

典故:“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中的“‘葡萄美酒、琵琶’”。

出处:传说中周穆王时西域胡人用晶莹的白玉精制而成的酒杯, 有如光明夜照, 故称夜光杯;琵琶, 弹拨乐器, 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地, 汉代经西域传入中国。

含义:这里一是泛指西域用白玉制成的酒杯;二是指西北边地。表现征戍战士保边的艰辛。

9.《黄鹤楼》 (崔颢)

典故:“昔人已乘黄鹤去。”中的“昔人”。

出处:其说有二:一说三国时蜀国费祎跨鹤登仙, 曾在黄鹤楼上憩息;一说仙人子安曾乘鹤经过黄鹤楼。

含义:给全诗渲染了一层怅然若失的神色, 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10.《从军行》 (王昌龄)

典故:“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楼兰”。

出处:《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 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 计斩楼兰王, 为国立功。

含义:用“破 (斩) 楼兰”来指建功立业。

11.《无题》 (李商隐)

典故一:“蓬山此去无多路。”中的“蓬山”。

出处:传说中海外三仙山 (蓬莱、方丈、瀛洲) 之一。

含义:这里指对方住处。

典故二:“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的“青鸟。”

出处:神话中的鸟, 它是西王母的使者。

含义:这里借指信使。

二、宋词中的典故

1.《渔家傲》 (范仲淹)

典故:“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燕然未勒”。

出处:公元89年, 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 曾登燕然山, “刻石记功而还” (《后汉书·和帝纪》) 。指边患未平, 功业未成。

含义:表现边关将士的报国激情 。

2.《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典故一:亲射虎, 看孙郎 。

出处:据《三国志·孙权转》载:孙权曾经“骑马射虎”。

含义:作者以孙权自喻。表示自己搭弓射虎, 雄心不让当年孙权。

典故二: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出处:据《史记·冯唐传》载:汉云中太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 却因为报战果时多报了杀敌六人而获罪削职。冯唐向文帝进谏, 文帝命冯唐持符节去云中郡赦免魏尚, 复为云中太守。

含义:作者以魏尚自比, 希望有一天皇帝能再次重用他。

典故三:“西北望, 射天狼。”中的“射天狼”。

出处:语出《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

含义:这里表示有志于亲上前线, 保卫边疆, 抗击西北入侵之敌的决心。

3.《浣溪沙》 (苏轼)

典故: 休将白发唱黄鸡。

出处:此句出自白居易的《醉酒》:“谁道使君不解歌, 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 白日催年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 镜里朱颜看已失。”

含义:苏轼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 不要感慨光阴易失, 人

生易老, 而要振作精神。表现词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4.《渔家傲》 (李清照)

典故:九万里风鹏正举。

出处:《庄子·逍遥游》里说:“鹏之徙于南冥也, 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含义:表示自己正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

5.《醉花荫》 (李清照)

典故:“东篱把酒黄昏后。”中的“东篱”。

出处: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含义:表现词人娴雅的情致。

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典故一: “八百里分麾下炙。”中的“八百里”。

出处:据《四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一良牛名, “八百里驳”。

含义: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称牛。

典故二: “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五十弦”。

出处:据《史记·封禅书》载: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

含义:泛指各种军乐器。

典故三:“马作的卢飞快 。”中的“的卢”。

出处: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 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跃三丈”, 驮他脱险。

篇4:巧用诗词典故丰厚文化底蕴

一.诗文摘编,巧设情境

教师要想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就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在讲授“感受文化影响”时,向学生展示佳文诗句:在生命的长河中,总有一段经历让你终生难忘;总有一份情感让你刻骨铭心;总有一种理想让你永不放弃;总有一种力量让你愤然前行。学生们兴趣高涨,无不为诗中优美的语言所折服。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请大家思考,能否谈谈你阅读这段话时的感悟,并用自己的理解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力?教师提示:这段话语可以拆解为四个命题,每一个命题的论点都是鲜明的、确定的,而内容则是开放的、个性化的,从而为启动学生思维的运行提供了相应的情意环境,话音刚落,学生们畅所欲言。一位学生争着说,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语文课上写作文的时候我可以把这些优美的文字嵌入自己的习作中。另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我要把这段话背会时时刻刻激励自己为了理想,努力学习!全班学生发自内心地鼓起掌来。实践证明,这样的情境教学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

二.引经据典,立足生活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一节好课也需要教师妙手偶得。在学习《文化塑造人生》前,课间休息时我发现一位学生摇头摆脑在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灵机一动,上课伊始,我首先背诵《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当我刚背诵第一句时,学生们马上接着背诵“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教师适时点拨该诗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有位学生感觉不尽兴接着介绍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教师不失时机展示杜甫的诗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眼见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心中满怀忧思;李白梦游天姥山,不忘表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诗人的傲气和不屈,其中当然也流露着对权贵的蔑视。范仲淹遥想洞庭湖气象的气魄显示诗人的生活感受,文章从哪来?生命的吟唱是对生活的感悟,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诗人,理解生活,明确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一语惊四座,学生想起教材理论源于鲜活的生活!把知识拓展了,思路打开了。这样的诱导和训练一旦成为课堂教学的常规,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并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感悟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就会水到渠成。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诠释得生动活泼,作为教师发自内心地为自己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可以设想,这样的课堂会不时洋溢着“生机”和“灵气”,知识也就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可见,教学方法的变革其实并非高深莫测、高不可攀,也不是名家智者的专利。教师要做有心人,平日多钻研些、多积累些。要从每一次备课、每一节授课、每一次辅导、每一回谈心做起。哪怕是教具的某点改进、导入新课的某些创意、答疑解惑时学生会心的一笑,只要是解决了教学过程中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开启了学生紧闭的茅塞,就应视为教法之“变”的成功之举。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有了突破,自身素质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三.用线穿珠,紧扣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内容的浓缩与精华,是众多知识点的核心。明确了重点就把握了课堂的精髓,就能够由此及彼,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直接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所以教师更要巧引学生紧扣重点设置问题,一切有价值的创意都是从问题开始,教学活动才能环环相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层层深入,才能找到现实生活所学知识以及学生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例如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中,应紧紧围绕“博大精深”这一重点展开。考虑到学生生活体验少,教师不妨这样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为例,用课件向学生展示绍兴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遗存丰富,名胜古迹众多。由此,形成了绍兴地域文化的特色。绍兴是名士之乡----鲁迅故居、周恩来祖居、贺知章故居、蔡元培故居、王羲之故居、秋谨故居、徐渭故居、陶成章故居、徐锡麟故居;水乡---绍兴河网如织,风光秀丽,乘坐天下独有的乌蓬船,一边喝黄酒,一边听潺潺水声:石桥、古木、老堤,茶楼、酒肆、作坊,静卧的村庄,宁静的水巷,喧闹的社戏,雅致的景观,使人酒醉、眼醉、心醉;绍兴是万桥之都,历史悠久,造型别致。穿弄堂,渡河江,赏游名桥,领略她的风采,聆听她的故事,阅读千古沧桑,挥写万代文章;酒乡----绍兴名优特产众多,它们形质并美,风味独具,世代承传不绝。一学生主动站起来补充,美女西施、孝女曹娥、烈女清风、才女唐婉、情女祝英台、侠女秋谨,越地女性的风采光照世人。师生一起把知识穿成串、连成珠通过对名城绍兴的了解深刻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动手做、动眼看、动情读、动口议、动耳听、动笔写、动脑思,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情趣中进行学习,在愉悦中不断取得成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抓住了重点,受到了教育,为学生在重难点的突破中推开了一扇窗,打开了一扇门。

紧扣重点,组织好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能激起问题的事物,来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思考和求证,做出解释等建构重点知识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

四.巧用故事,提高效率

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演绎一系列故事,故事作为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故事中蕴含的问题和哲理往往比书本上的理论更吸引人。心理学研究材料表明,普通中学的初中生爱听故事的占95%,高中生占85%以上。例如,在讲授“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时教师从《参考消息》上选读一个故事《直播选秀搞错冠军》:澳大利亚一个很受欢迎的模特选秀节目在现场直播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尴尬的错误:冠军人选被弄错了!全澳超模新秀大赛决赛上,两名决赛选手冠亚军归属已定,两人已经分别发表了获胜和落败的讲话,但就在这个时候,主持人莎拉·默多克(传媒大亨铂特·默多克的儿媳妇)宣布结果弄错了。莎拉对此表态说:“天哪,我现在不知道说些什么好,我感觉浑身不舒服,这可是现场直播呀,真是要疯了,疯了,疯了!”18岁的阿蔓达·韦尔得知自己才是冠军后喜出望外地以胜利者的姿态在台上走了一段猫步,19岁的凯尔茜·马丁诺维奇也输得很有风度,她对面红耳赤的莎拉说:“这是无心之失,没有关系。”电视台解释说,这是因为后台操作时“沟通失误”造成的,并向马丁诺维奇提供现金和纽约之旅作为补偿。地方媒体说,这是澳大利亚电视史上最尴尬的时刻之一。同一条线索,教师连续创设了三个不同的情境:模特选秀、冠军风波、大众传媒。在此基础上教师层层设疑:文化交流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文化交流?怎样认识文化交流的意义?怎样创新文化交流的方式?这样的教学语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一位同学认为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澳大利亚的模特选秀节目通过电视台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信仰等,丰富人们的生活。班长慷慨陈词:“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全澳超模新秀大赛决赛通过直播的方式把信息快速传递给很多人,真正的冠军属于谁重要,我们也意识到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就像对待学习,心里的冠军对我们更重要。这样的故事怎能不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教与学体验中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发现、感悟中体现乐趣,韵味无穷。

高中的语文课堂应该有滋有味,充满生活气息、文化气息。每一位教师如果善于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里汲取营养,就会留住学生的心,让你的课堂变成陈年的老酒,余味悠长。

篇5:传统诗词典故几个话题

宝鸡 杨斌

典故是指关于历史人物、事件,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也可以说是典籍中的故事和词句。典故很多是以成语的形式得以传播和保留的,例如:望梅止渴、围魏救赵、守株待兔、指鹿为马等等。还有一些历史人物、事件或传说,也长期流传,但没有以成语形式概括,或用多种词语作不同层面表示,这类典故往往不如成语典故那样易传易用。

有的人把典故大体分为成语典故、历史典故、文学典故、文化典故等几个方面。比如大江东去、西风残照等,就是出自文学作品的典故,还有象梁祝化蝶、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等,就属于文化传说方面的典故。当然从不同角度,典故还可以分成其它不同类型。比如诗中有“用典”、“用事”、“引用”三种情形。“典”谓经典,“事”指故事,“引用”是援引他书、他诗中的词语,三者可统称“用典”。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普遍现象。

一般讲,典故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田间里巷、饭后茶余、交往谈话、节庆祝词,人们都在用典故;文案撰写、重章锐简、舞文弄墨也离不开典故。但典故用得最多,作用最大的大约莫过于传统诗词写作。传统诗词写作讲究洗凝精练,以最少的词句,表达最大的信息量,这一点与典故的概括形式正好相合。以此可以在有限的诗句中,容纳更加丰富多彩的内涵。实践证明,传统诗词中适当运用典故,能充分展示诗词的表现力,也可以增加诗词的情趣和意味。有时候还可以契合诗词注重含蓄,巧于委婉的特点,妙用典故而避免平直的表达作者隐讳的意愿。

在古典名篇中,众所周知的文天祥的《正气歌》一气用了12个典故,极大地表现了民族英雄冲天悲壮的不屈气概。在古代知名诗人中,使用典故较多的大约无过于唐李商隐、宋苏东坡。李商隐素有“好积故实”之名。他的《喜雪诗》,一篇用了18个典故。苏轼《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诗:“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一首绝句,四句引用四个典故。首句典出《维摩经》;二句语出

《传灯录》;三句语出《宋史‧乐志》;四句语出卢仝《谢孟谏议寄新茶》。其他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岑参、王维、杜牧、陆游、黄庭坚等等,几乎没有不用典的。这在本书中可将俯拾即是。

毛泽东的许多诗词也都用了典,通观他这些诗词,表现力、扩张力都格外的充分。如著名的《沁园春·雪》连辍简洁地用了五个人物典,一下子把词意提到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度;《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反用《孙子兵法》“穷寇勿追”和“霸王”两个典故,历史地说明了“划江而治”的荒谬和“解放全中国”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些都比纯粹的说教力度大了不知几许。而游仙词《蝶恋花·答李涉一》则通篇翻新妙用“嫦娥奔月”典故,生动鲜明、活灵活现地表达了革命志士高洁的人格和作者的深情怀念。舍此典故,普通词语很表达这样深邃的情感。

当然,用典也要适度。由于某些人对典的滥用,诗词史上有些人对用典颇有异议微词,特别是一些诗词评论家!南北朝梁写作《诗品》的钟嵘就认为:“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典)?”就是说写大块经国济世的文章,应该用典,如果涉及性情方面的吟咏,何必用典呢。南宋时著《沧浪诗话》的严羽认为:有些人作诗“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复终篇,不知著到何在。”近代写作《人间词话》的国学大师王国维也不提倡多用典,他提出填词“忌用替代字”,主张词“不使隶事之句”。但同时他又认为:“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而东坡《水龙吟》中明显用典就有二处。综反对者之要,主要还是反对用典太多太滥太生涩怪僻。

纵观近代以来的一些写诗者,用典的病态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生硬死套,痕迹过重。有的人想用典但又不知变通,拿起成语就直接套装在诗句中,甚至连套几个,清丽句变成了陈词滥调,使人望而生厌。

一种是显摆卖弄,生吊书袋。不管诗的主题立意,堆砌典故,叠床架屋,而诗词本身缺乏新意,没有创见,给人臃肿杂乱的感觉。

一种是生僻晦涩,故作高深。以为熟为浅、涩而艰,专在故纸深处检一些高古物件,以作难芸芸众生。南宋大诗人洪适《渔家傲引》分十二个月

写渔夫的生活,很美很知名,但也有美中不足,其中:“子月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圉圉从它归丙穴。谋自拙,空归不管旁人说。”本来很明白雅致的一首词,冒出个“圉圉从它归丙穴”,什么是“圉圉”?什么是“丙穴”?一般人很难通晓,查一查才知“圉圉”语出《孟子•万章上》,“丙穴”语出左思《蜀都赋》“嘉鱼出丙穴”句。都有点涩僻了。

那么如何用典才能发挥典故的最大最好效果呢?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点可取处。

一是巧组词汇,化而用之。一些历史典故,内涵丰富,并不只一二个常用成语或词语方能概括。比如一则《桃花源记》典故,就可以用:

不知有汉 不知秦 不识东西晋 仙源 问秦人 如今不是秦 嫌秦 寻源 山中秦晋 晋客入洞 桃散武陵霞 桃源 桃源人 桃源土 桃源境 桃源士 桃源客 桃源路 桃源鸡犬 桃花洞 桃花流水 桃花源 桃花白云 桃花迷洞口 桃花闭洞门 武陵 武陵事 武陵人 武陵客 武陵春 武陵桃花 武陵水 武陵洞 武陵源 武陵溪 武陵趣 武陵路 洞中人 洞犬谢秦人 流水桃源源水无路 源花 秦世客 秦人南避 秦人洞天 秦人溪 秦人迹 秦人路 秦人鸡犬 秦客 秦洞 秦渔 秦汉迷 闻犬洞 花源 迷武陵 逃秦 逃秦人 避世桃源 避秦 避秦人 避秦村 避秦溪 避秦路 隐桃花等等

这么多的词语去概括展示。作诗中因意境有别、选词声律不同,在用这个典时,词汇运用余地就非常之大。几乎大多数典故都有这种一典多辞的情况,只要用得巧,就会给人不落俗套、面貌一新的感觉。

二是巧用借代,适度别称。由于自古以来典故和文章词语的发挥,有许多约定俗成的借代语、代称语和典型语。写诗中,这些语言用得好,可以起到新颖别致、举一反三的效果。比如古来以“孔方兄”、“阿堵物”、“铜臭”代钱,以“龙泉”、“太阿”、“巨阙”代剑,以“杜康”、“杯中物”、“酌醴”代表酒等。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中有一句:“十万旌旗斩阎罗”,这个“旌旗”就代表将士,而“旌旗”格外有气势。毛泽东的“农奴戟”、“霸主鞭”都有借代的意味在其中。有些历史人物由于文学作品的作用,长期在人们心

目中的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形象模式,比如诸葛亮代表智慧、曹操代表奸诈、张飞代表莽撞或勇猛、周瑜代表胸仄量小、包公代表清廉持正、陈世美代表叛婚无义等等。这在诗词寥寥数语中使用,就使抽象化为了形象。还有些人物,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代表各种不同的形象,比如姜太公,可以分别代表“隐士”、“贤人”、“国师”、“统帅”、“诸神之长”等等。传统诗词中,借代、代称现象非常多,这与诗的不宜直白、直指的固有特点相关,而借代、代称大多都出自某个典故。

三是用法多样,不拘一格。从历来的传统诗词用典看,典的用法在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通篇用一典的,多为凭吊咏古诗,或借其意、反其意而另有所指的。杜牧咏古诗很多,而且大多都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如咏赤壁的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其一。历代诗人基本都有这种一事一咏的凭吊诗。还有多句用一典的,一般是四句一典、二句一典、一句一典等。再就是一句多典的,有一句二典,甚至一句三典的。苏东坡的《张安道乐全堂》:“步兵饮酒中散琴。”就涉及两个人物典,阮籍和嵇康;一个词语典,庾信的《咏怀》诗:“步兵未饮酒,中散未弹琴。”

四是用典的最高境界是羚羊挂角,了无痕迹。诗的特点是委婉、含蓄、喻意、蕴涵。读了诗使人思绪翻腾,玩味无穷,给予人许多想象的空间,美感产生于自我中。典用得好,在于看似轻描淡写,却能引人许多思索。正如明人王骥德在其《曲律》中所说:“(典)用在句中,令人不觉,如禅家所谓撮盐水中,饮水方知咸味。”这就是以典入诗,如盐入水。盐入水,清彻透亮,有味而无色。用了典,但典的痕迹淡如水。比如毛泽东的《念奴娇·昆仑》中有“飞起玉龙三百万”一句,“安得倚天抽宝剑”一句。这是两个典,前者是借用宋张元的“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以飞雪变代雪山。后者借宋玉《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但是用在这阕词中,嵌合自然,丝毫不见用典的痕迹。前举“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也是,两句联合用二典,但与全诗溶为一体,少见用了典而使人浑然不觉。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其中“流水”为“高山流水”一典,“霜钟”为《山海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一典。二典用在这里,宛然若挂角之羚羊,足迹杳然,而韵味十足。另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三径”、“绿杨”是为两典,但这典与景都结为一体,淡去了自己的刻意,有其味而无其形。是谓古人用典的典型例证。

宝鸡诗词学会出刊《传统诗词典故精编》写了以上几个话题以为抛砖,就教于大家。

篇6:【古诗词中的典故】

1.《酬乐天初逢扬州席上见赠》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怀念故友,只能空吟《思旧赋》。旧,老朋友。闻笛赋:指晋代向秀的《思旧赋》。这篇赋是向秀为悼念自己被司马昭杀害的朋友嵇康、吕安而写的。诗人用这个典故,也有怀念被贬被害的朋友的意思。

回到家中,就像那传说中的烂柯人。翻似,倒好像。烂柯人,相传晋代王质进山砍柴,遇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来观看。棋还没终局,他手中的斧子的柄已经烂掉。回到村里,发现与他同年代的人都去世了。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长久,又表现了事态的变迁。2.《雁门太守行》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战国时燕昭王所筑,他曾在台上置千金招纳贤士。3.《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还没有登燕然山刻石记述功绩,还是无从谈起的。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此山,“石刻勒功而还”。4.《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

休将白发唱黄鸡

不要因为自己满头白发而感叹光阴易逝。白居易《醉歌》有“黄鸡崔晓丑时鸣“”镜里朱颜看已失”的诗句。5.《赤壁》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之战中,周瑜借强劲的东风,火烧赤壁,战胜曹操百万大军。6.《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万里觅封侯:化用汉班超故事,《后汉书 班超传》记载,有看相的对班超说:“而(你)当封侯万里之外。”又说:“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封侯相也。” 尘暗旧貂裘

《战国策 · 齐策》记载,苏秦游说秦王不成,穷困潦倒,所穿貂裘破旧不堪。这里比喻多年没有披挂上阵,甲胄封尘,不能立功边陲。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天山,指祁连山,汉代名将霍去病曾在此立功。7.《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引用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无尽长江滚滚来”句的诗意,感叹千古兴亡无尽无休,一如江水滚滚东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孙权十九岁继承父兄基业,所以说“年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国志》中,曹操尝与孙权对垒,“见船、器仗、队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暗讽当今朝廷不如能与曹操刘备抗衡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也不如孙权。8.《满江红》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列强进逼,中国前途危殆。用《史记

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的故事。也比喻自己终于突破家庭牢笼。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用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比喻失意伤心。

9.《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语出《淮南子》“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眼睁睁地看着别的钓鱼人,自己心里也想得到鱼,却又苦于没有渔具,空存想象。这里比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10.《渔家傲·接天云涛连晓雾》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庄子 逍遥游》里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着九万里。”意思是自己真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

三山,神话中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意思是希望借助风力去到理想的地方。表达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11.《使至塞上》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运用了“燕然勒功”的典故,其出自《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诗歌中的“燕然”暗指前线,暗示战争取得了胜利。12.《泊秦淮》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南朝后主陈叔宝所做艳曲之一,其辞轻荡,而其意甚哀,后多用以称亡国之音。13.《无题》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蓬山:蓬莱山,相传为仙人所居。青鸟: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

14.《江城子·密州出猎》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什么时候派遣冯唐持节到云中来呢?《史记 · 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匈奴远避,不敢近云中。后因报功状上多报了六颗首级而被朝廷治罪。冯唐向汉文帝辩白此事,并认为魏尚有功应受重赏,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仍为云中太守。这里,作者以魏尚自许,表达自己期待朝廷派人赦免他的心境。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意思是为了酬答满城人都随同去看打猎的盛宴,我亲自射虎,请你们看看孙郎当年射虎的英姿。孙郎,指孙权。《三国志 · 孙权传》中“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㡵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15.《行路难》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传说商朝末年姜子牙在磻溪垂钓,遇到西伯姬昌,为任为军师,在灭商中起到重要作用,成为周朝的开国功臣。

传说中商朝的伊尹未遇明君时,曾梦见自己乘着小船经过日、月的旁边,后来遇到成汤,成为贤相。

篇7:古诗词中的部分典故喻意

陶朱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秋水 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春山,指眉。

问鼎 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逐鹿 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杜康 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

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彭祖 传说故事人物,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谢家(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

(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指居家的幽美。

献芹 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

作壁上观 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豆蔻 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鸡口牛后 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这称。花中四君子 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

泰斗 ”泰山北斗“的简称。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

玉成 典出《西铬》(西晋张载),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壁还 敬词,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的物品。方家 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等身 典出《宋史贾黄中传》,敬辞,比喻著作多,堆起来等于该人的身高。

西席 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三味 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含的意思(多含褒义)。

抱璞 典出《韩非子和氏》,比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

掣时 典出《吕氏春秋具备》,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

青鸟

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春秋 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梨园 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抱柱 喻坚守信约。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问鼎 喻谋求夺得。

请缨 喻杀敌报国。岳飞:”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何日请缨提锐旅,......钓鳌 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还珠 喻官吏为政清廉。

金鸡 古代流传天鸡星动就要大赦,后便以“多鸡”借指大赦令。烂柯 喻离家年久。刘禹锡:“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青眼 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高山流水 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录。

白衣苍狗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莼羹鲈脍 指家乡风味。

双鲤、尺素 用作书信的代称。

庄周梦蝶 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采薇 借指陷居生活。

碧血 化碧 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怀桔 指孝顺双亲。

昆山玉 比喻杰出的人才。

咏絮 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柳营 指军营。“细柳连营石堑牢,平安狼火赤星高。” 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蝉 以蝉品行高洁。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梅花 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松柏 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菊花 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 象征美人,牡丹 寄寓富贵,杨花 有飘零之意。

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

乌鸦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蟋蟀 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关山 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

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

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螟蛉 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鸿雁 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传书的信使。青鸟 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月老 煤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连理枝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 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孔方兄 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

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人杰 典出《史记。高祖本纪》,指才智突出的人物。

仁人 典出《论语。卫灵公》喻指有博爱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传人 指能得到祖先或师长精神或技艺的人。口碑 典出《五灯会元》,比喻众人的口头称颂。

壁还 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的物品。方家 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等身 典出《宋史。贾黄中传》,敬辞,比喻著作多,堆起来等于该人的身高。西席 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心许 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心中暗自答应的意思。三味 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含的意思(多含褒义)。

洗耳 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听、恭听。斧正 典出《庄子。徐无鬼》,指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 抱璞 典出《韩非子。和氏》,比喻坚持美德。

染指 典出《左传。宣公四年》,比喻沾取不应得的利益。

射影 典出《苦热行》(南朝宋鲍照诗),比喻说此喻彼,别有用心。掣时 典出《吕氏春秋。具备》,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雷同 典出《礼记。曲礼上》,相同的意思,或人云亦云。

涂鸦 典出《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撰),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城府 典出《宋史。傅尧俞传》,比喻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用心。

借光 典出《战国策。秦策》,向别人询问或请人给自己方便时的套话。物色 典出《后汉书。严光传》,本指形貌,后指按照一定标准去访求人才。不才 典出《庄子。山木篇》,自谦没有才能。方寸 典出《三国志。蜀志》,指人的心。

提刀 典出《世说新语。容止》,比喻代人写文章。下榻 原指礼遇贤者,现一般指接待贵客,也借指住宿。润色 典出《论语。宪问》,比喻对文稿细加修饰。

春秋 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斑马 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李白《送友人》:“挥的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辞第 后以喻为国忘家。杜甫:“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巴歌 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

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

南冠 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李白:“北阙圣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荒。” 顾曲周郎

喻指精通音律之人。

寄梅赠春

比喻远方友人送来的雅致礼物。弹无弦琴

比喻高雅闲适的情趣。千里送鹅毛

比喻礼物微薄而情意深重。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九十多岁了,不能做官了。又载,李广是汉武帝时的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文章借此表达年时易往,功业难就 投笔 指弃文从武。

长城 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楼兰 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

化碧 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鸿雁、雁书、雁足、鱼雁 等指书信、音讯。

五柳 陶渊明宅边有五柳树,因以此为号。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东篱(陶渊明)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三径(陶渊明)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劳歌 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桑榆 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鸡黍 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如,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二毛 指人届中年,头发斑白,表示年岁渐长,日见衰老 闻笛 表示追念故友,缅怀友谊

五湖客、五湖扁舟、五湖归云、五湖烟水 表示功成名就后便激流勇退,遨游江湖,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70个诗词中的文化典故】相关文章:

古诗词中14个常见的典故04-10

诗词典故04-23

语文文化诗词内容07-25

酒文化诗词04-15

带典故的诗词04-28

古典诗词常用典故06-29

痛饮读离骚诗词典故04-10

古诗词常见典故04-19

初中古诗词典故05-08

校园诗词文化探讨论文04-20

上一篇:个人廉洁从政情况总结下一篇:教育管理 - 让合作成为“自我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