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诗词

2024-04-23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诗词(精选9篇)

篇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诗词

兰州理工中专开展“我的节日·清明”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华诗词、成语大赛

一、活动目的

为让学生感受中华经典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4月5—至4月7日学校团委和学生读书会社团联合举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华诗词、成语大赛”。

1.传承中外优秀的诗歌文化,保护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增强广大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大家学习中外优秀文化的积极性。

2.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生活,寓教于乐,学习中娱乐,娱乐中学习,充实大家的课余生活。

3.提高大家的审美意识,让大家认识到美是无处不在,始终要以一种美的心态接人待物。

4.加强我班班委的组织能力,让更多的班委在组织活动中得到锻炼。

二、活动内容

此次诗歌朗诵大赛于2016年4月5日下午16:10在润智楼二楼汽修1.4班教室开展,比赛分看图猜成语比赛(每组10题);中国诗词对接(每组5题);看图猜中国诗词(抢答题)三个环节进行比赛,本次比赛先由团委学生会的各部的7个组代表队进行尝试性比赛,然后有来自各班级的41个体表队分3天进行了比赛。比赛结果为每一环节的累计分数。此次比赛由学生读书会社团的杨效平老师做点评和解释说明。

2016年4月7日下午四点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华诗词、成语大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地落下了帷幕。此次活动秉承我校优秀校园文化,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活动主题,以激发选手们对诗歌的热爱,保护优秀文化,丰富选手们及观众的知识面为目的。通过这次活动既丰富了大家的课余生活,又为诗词、成语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

三、活动效果及意义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对中华诗词、成语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也使参赛者的得到了锻炼。同时使我校各班班委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活跃了我校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我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本次比赛评选出了学前2.1班等集体奖6个,和在回答问题中表现突出的薛尚芸等10个人人奖。

四、活动经验与不足

虽然此次比赛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但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等待着我们进一步完善。

1、与评委的联系不及时,没能让评委在短时间内理解评分规则。

2、宣传工作不太到位,没能让同学们真正理解到参加这次活动的意义,因此有个别班级未能重视此次活动。

3、活动前没有进行模拟,以至于现场有点混乱。

5、教室位置坐的零散不集中,以至于看起来懒散。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借鉴本次活动的成败,学校将发挥团委与社团作用,继续深入开展次类活动,希望做得更出色。

兰州理工中等专业学校 校团委

学生读书会社团 2016年4月8日

篇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诗词

——云锦小学诗词诵读特色文化

罗永明

中华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古诗词就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瑰丽的奇葩,是先人智慧的结晶、人文素养的积淀,每一首诗词里都蕴藏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小学生中开展中华经典诗词的诵读,不仅让学生体味到我国经典诗词独有的韵味美和意境美,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

一、诗词诵读的背景

我校是泸县东部边远的一所农村学校,现有在校学生2886人,学生大多是留守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虽高,但多数家长又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教育,孩子们缺少读书的兴趣和习惯,身上缺少书卷气。学校有教职工110人,多数教师不能主动读书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素养。面对这种现状,学校将诵读经典诗词作为我校创建特色学校的突破口,努力打造“彩云文化,自主课堂,阳光教师,文明学生”的办学特色。

办学的核心理念:为学生的未来奠基,让每朵花儿都绽放。

办学思想:强化爱与责任,倡导阳光与快乐,培育习惯与文化,构建安全与和谐,成就精彩与辉煌。

办学目标:学校如彩云般美丽,似锦绣般辉煌。环境是精美的,工作是精致的,生活是精神的,管理是精细的,成绩是精彩的。

课改理念:推行自主课堂,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校训:如云似锦,活出精彩。校风:文明活泼,团结友爱。学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教风:爱生敬业,求实创新。领导作风:清正廉洁,务实高效。校歌:阳光下成长。校本课程:诗词诵读读本1-12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1-12册;少年宫活动小组教材上、下册。

二、诗词诵读的意义

1.中华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她源远流长,内容广泛,思想深邃,语言精辟,一首首诗作,就像一面面镜子,反映社会生活,映照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心智。小学生诵读大量的古典诗词,可以使他们既获得丰富的文学知识,又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既启迪思维、培养灵感,又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既孕育创新精神,又增强审美情趣。

2.古诗词诵读重在开发学生的记忆力,培养其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诗中有画,诗中有音乐,诗中有哲理,古诗词诵读交给学生的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

3.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古诗词诵读承担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是彩云文化的又一载体,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

三、实施诗词诵读的“5673”策略

学校诗词诵读有固定的组织形式:一期使用一册校本教材;一周诵读一首诗词(一课);每日早读和语文课前吟诵。我们的口号: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

我校在实施诗词诵读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五个结合、六个原则、七种方法、三个关系,简称“5673”的实施策略。

五个结合: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总结与提高相结合。

六个原则: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教师榜样示范的原则、潜移默化的原则、分层要求的原则、朦胧理解的原则、制度保障的原则。

七种方法:一听——班级播放古诗词录音,让学生听。二读——学校编写古诗词诵读方面的校本教材,学生可以在语文课前3分钟,和早读10分钟进行朗读吟诵。三抄——写字课上,老师又将所学的诗词作为练笔的素材,这又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印象。四背——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最终能熟背诗词。五讲——利用早读课,教师可以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讲解诗词大意。六创——班级和学校组织学生根据诗词,进行改写、扩写、诗配画等活动,进行再创造。七用——在校园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能主动积极的引用所学诗词中经典句子,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个关系:注意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调关系;注意诵读与运用之间的关系;注意经典诵读与其他阅读内容之间的关系。

四、诗词诵读的课程开发

学校将诗词经典纳入学校校本课程,作为对国家课程的拓展开发。为促进对诗词经典内涵的理解,引导对诗词经典诵读活动的把握,我校对古诗词进行筛选,编辑了附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校本教材。古诗词诵读校本教材分低、中、高年段,同时在各年段的校本教材当中还把诗词按爱国、咏物、壮志、抒怀等单元予以分类。每册15课,一共12册,总计180课。

1.低年段为浅读。选择思想经典、内容浅显、结构简单、篇幅短小的诗和儿歌,再配上活泼生动的图画,形成图文并茂的教材,注重低年段学生对古诗初步体验。

2.中年段为诵读。在选择诗的基础上,插入了一些诗人的简介、诗的小故事、诗的历史背景介绍等帮助学生对古诗词的初步理解。

3.高年段为品读。对所选的内容包括古诗词,古文中的佳句、名句,关于诗与诗人故事,适当的历史背景等,并配上适当的欣赏要求。

4.诗词诵读的综合实践活动。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搜集、整理古诗词产生的文化背景,搜集、整理古诗词的作者生平以及隐藏于诗词背后的动人故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诵读诗词的深厚兴趣。

五、诗词诵读的校园环境

校园的花坛、橱窗、走廊、教室、办公室都应该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诗化校园,让学生们徜徉其中,诗韵浓浓。“久熏幽兰人自香”,扑面的诗词气息,浓郁的文化氛围,会使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高。

设立班级图书角,孩子们将自己喜爱的书籍带到学校,进行图书漂流,让其他同学分享书籍的美妙,感受读书的乐趣。

六、诗词诵读的校园活动

1.古诗词与“名著伴我行”活动的结合。

我校开展多年的“名著伴我行”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每期能读一本名著,并做好规定数量(每期至少15页)的读书笔记,旨在教师自身文学素养的提高。教师有了“一桶水”,才能授于学生“一杯水”,也确保了古诗词诵读的质量和读书指导的有效性。

2.古诗词与中队活动结合。

我们以古诗词为载体,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中队活动。如“诵古诗、学美德”、“古诗伴我行”等,通过背、唱、演、说、画等形式,学生从诗词里感悟到了中华诗词的精粹,感悟到了许多做人的真谛。

3.“诵读节”汇报演出。

学校要求各年段在每期举行赛诗会的基础上,参加学校每年举行的“诵读节”汇报演出,可设“诗王擂台”、诗伴舞、诗词小品、诗词剧、诗词相声、诗词的故事等。并评选出“背诗之星”、“颂诗之星”、“诗香班级”、“ 诗香家庭”。

4.网页互动联校外。

在学生背诵古诗词的基础上,通过学校的学诗沙龙、小诗社,特别是以云锦小学网页为基础的“特色教育”栏目中“古诗词诵读”以及即将创建的“校园诗坛” 等为平台,让师生互动,共同谈诗词的大意和所描绘的形象,论诗词的意境、情感和韵律,讲诵读诗词的感受、心得和体会,做到知其文而品其神、悟其道、导其行,把校内与校外有机结合起来。

5.专题讲座促提升

学校组织开展诗词诵读技巧与方法的专题讲座,让教师作诗词朗读的表率,并要求语文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向学生渗透诗词朗读知识,千方百计营造特色氛围,培育特色项目,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篇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诗词

一利用古诗词教学, 激发学生古诗词兴趣

小学语文课本收录了一百余首优秀的古诗词, 另外还附录了80篇推荐篇目, 这些古诗词尽管脍炙人口, 语言浅显, 适合少年儿童, 但是对于一部分孩子来说还是难读、难懂, 从而造成他们对古诗词敬而远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能让孩子从这些古诗词学习中找到兴趣, 那将是古诗词教学的最佳捷径。

首先, 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的时候, 抓住古诗的韵律美,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吟诵《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小小的篇幅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晴景中, 到处是莺啼, 无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花。临水有村庄, 依山有城郭, 在春天的和风中, 酒旗在轻轻地招展, 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啊!雨景中, 金碧辉煌、庙宇重重的佛寺, 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 若隐若现, 若有若无, 给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其结果必定感染学生的心灵, 激起他们强烈的感情。于是, 他们也很想尝试着去读一读, 那么, 教师一定要在激发学生“爱读诗”方面下大工夫。

其次, 需要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善于创设情境, 使学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 在教学《池上》一诗时:“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这首小诗虽只有二十个字, 但却妙趣横生, 童真毕现。如果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读会、背会, 然后再让学生把诗意抄下来:“一个小孩撑着一只小船, 去偷了人家的白莲花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荡开了, 留下了一条印痕, 暴露了自己的踪迹。”最后再让学生把诗意背会。这样似乎也完成了教学目标, 但是学生对诗本身的兴趣却大大减弱了。学生读之无味, 学之无味。如果我们的教师多一些心思, 多一些策略, 学生的兴趣会如何呢?如:让学生化身为村童来演一演, 想象着是如何悄悄穿过层层的碧叶, 是如何眼波流转偷摘那朵朵娇嫩得叫他实在忍不住的白莲花, 又是如何心有千千结地希望能够“藏踪迹”, 从中感受那份天真、童稚, 学生对诗的理解加深了, 兴趣也随之而来了。这样的话, 学生还会对古诗敬而远之吗?

二利用晨诵, 让孩子从诵读古诗词开启美好的一天

如果单靠课堂上学两首古诗的话, 远远不能把我国古诗词的精华领会于心。所以, 我每带一个班, 都会让学生在晨诵时间读一些古诗词。每天所读的内容我会提前准备好。读的时候, 让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来读。首先, 我会通过“班班通”给学生播放一些和诗有关的画面。其次, 我会和孩子共同吟诵一首诗歌, 以亲切的对话开始当天的古诗词朗诵。接下来, 学生会按照屏幕所出示的内容来诵读古诗词, 在这些古诗词中, 首先出示的是划过节奏的, 然后出示没有划过节奏的。读的过程中, 学生会按照自己的颜色密码有序地来读自己要读的内容。这样一来, 学生不仅利用晨诵这段时间, 有效地提高了诵读古诗词的技巧, 也从中领略了古诗词的语言魅力, 学生在身心愉快的过程中度过了清晨, 开启了美好的一天。

三利用丰富的活动, 让吟诗成为一种习惯

正因为我国古代的一大批诗人, 我国才有了世界闻名的古诗词文化, 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要传承与弘扬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还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相关活动, 如:成立校园诗社、置办古诗学习小报、古诗接龙、和家人一起学古诗等, 都可让学生学习古诗词时由被动变为主动, 由间接变为直接, 让诗情画意充满学生的生活。另外, 还可以通过欣赏对联、学写对联、收集歇后语、猜谜语、走进古代诗人等活动形式, 缩短古今语言时空差距, 辅助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真正使吟诗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四利用校园文化, 让校园飘洒诗的芬芳

校园作为传承文化的圣地, 要让“古诗词”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传承与弘扬。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一大建设内容, 我们可以将古诗词文化渗透其中。如, 在学校的大门两侧可以挂一副寓意深远的古诗词对联。在学校墙壁我们可以把经典古诗词以“一诗一画”的形式呈现出来。校园里励志性的标语也可选择合适的古诗词。教学楼的走廊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起来, 比如我校在教学楼二楼的走廊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文化长廊:主题是“穿越四季”, 即春耕、夏种、秋收、冬藏, 副题是“一诗一画一节气”, 将24节气按顺序呈现在走廊的墙壁上, 每个节气都配有相应的一幅画和一首诗。在这里, 文学与美学尽在其中, 更重要的是, 这面墙让孩子们重温了传统文化, 激起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环境能够造就人, 学生在一个处处都飘洒诗的芬芳的校园里学习、成长, 相信他们也一定会受到诗的熏陶。

五利用教室墙壁, 让教室留下古诗的足迹

教室是学生在校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 利用教室墙壁, 让学生沿着古诗词的足迹一步步领会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在我所带的班级教室里有一则杜甫的名言:“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是一则激励学生多读书的标语, 学生看到这句话, 就会提醒自己平时要多读书, 同时, 也会想起杜甫, 想起杜甫的诗。利用后黑板的一角, 可以专门设下一块名为

说书, 是很受大众喜欢的一种休闲娱乐活动。除了内容通俗, 贴近百姓, 为大众喜闻乐道之外,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说书人总是在每一场快结束时, 必定会在关键之处来一句“要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听众当然意犹未尽, 该场结束, 只能无奈地期待下一场。下一场如何?当然也是如此, 这就使得听众总是欲罢不能, 一场接着一场, 甚至一遍接着一遍。说书人靠什么吸引住了听众呢?那就是在关键之处设置悬念。

悬念是文学作品、电影、戏剧中吸引读者并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 一个又一个的悬念, 常常会使读者或观众专心致志, 达到引人入甚的效果。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 是否也可以运用悬念这一手法, 提高教学效果呢?这是毋庸置疑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与“乐”, 说的就是学生的情感, 即学习兴趣问题。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兴趣, 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把他们引导到文本之中, 使他们对知识产生渴望。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悬念, 主要是指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一些能够引起学生注意、产生兴趣, 并且能激发他们积极思维, 促使他们认真研读课文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一定让学生回答, 但一定得使学生心里一直想着, 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教学《项链》一课时, 我先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项链》的故事, 对于大家来说, 已不陌生。一百多年了, 多少人为小说女主人公流下了同情而又辛酸的眼泪。今天,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一挂假项链, 路瓦栽夫人怎么会当作真的呢?又怎么会丢失呢?《项链》的悲剧是她偶然疏忽导致的吗?很显然, 这样的问题会使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研读课文, 培养他们的思维探索能力。教学《祝福》一文时, 提问:鲁迅塑造了一个被封建礼教吞噬了的劳动妇女形象, 那么, 祥林嫂本人对封建礼教又是怎么认识的呢?祥林嫂最后究竟活着还是死了?问题一出, 悬念一留, 学生自然就兴奋起来, 课堂也就非常活跃、热闹, 学生在讨论、争论中不仅回归了文本, 思路也被打开了。学生的回答大胆、丰富多样, 常常超出老师的预料。课堂学习的知识比老师直接讲接给学生的知识, 在学生记忆里留存下来的要多得多, 并且深刻得多。

事实上, 一个有经验的教师, 在上课之前总是不自觉地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悬念。那么, 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到这一步

“每日一诗”或“每周一诗”的小版块, 让学生从这个小版块里积累古诗词知识。我们还可以利用教室墙壁的一个角落, 设一个名为“我是小诗人”的版块, 这里可以张贴学生自己写的诗, 无所谓写得好与坏, 关键是让学生保持一份热情。

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 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呢?我认为, 教师必须“吃透两头”, 做到充分熟悉学生的实际情况, 把握住教材中每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而且能注意到同一单元、相关单元课文的内在联系。

设置悬念大致可采取三种方式:一是:“开门见山”。就是直接根据教材课文内容设疑。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 可以设置这样两个问题:烛之武开始为什么要婉拒国君的请求, 是害怕吗?郑国是一个小国, 烛之武怎么去退强大的秦晋联军?学生借助注释认真理解, 弄清楚了这两个问题, 也就学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之一。二是:“欲擒故纵”。就是从一则趣闻、一个故事、寓言或对比启发入手, 然后设疑。在讲《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有位教师先给学生讲了一段趣事:音乐家想把《赤壁怀古》谱上曲子, 作为“话说长江”主题音乐会的歌曲, 嫌这词太长, 于是有人提议浓缩一半, 当他们和几位诗人商量后, 诗人们哈哈大笑:把苏东坡的《念奴娇》改短?这是千古绝唱, 别说减一半, 谁改得动一个字?最后, 只好作罢。讲完后老师提问:能不能改?为什么不能改?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学生就自然会去认真地研读、品味词中的每一句、每个词的意思, 进而领略其中的绝妙。三是:“运用成果”。就是用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作为悬念。在课中和课后, 有时候学生常常会提出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 这时我就有意识地把它作为悬念让学生思考。

语文教学中设置悬念有如下作用:第一,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如果能够在每一课时中设计一两个足以扣动学生心弦的悬念,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那么, 学生的兴趣就会陡增, 注意力自然就会集中, 教学效果可谓事半功倍。第二, 能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讨, 并在思考及探讨中逐渐提高认识能力。悬念设下后, 学生一般都能积极思考, 并希望自己来解答, 而这时教师对其作恰当分析、引导, 学生会听得更专心、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 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 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有时有的悬念会引起学生当场讨论、互相诘难、互相补充, 最终得出正确结论,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第三, 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启发学生质疑、发现问题, 可发展他们的思辨能力, 开发学生的智力。

当然, 设置悬念应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太浅, 二是太深。前者不起作用, 后者容易抑制学生的思维, 挫伤学生的学习

篇4:浅谈诵读经典诗词弘扬民族文化

一、有目标,有计划。每天背一首或两首,边背边巩固。把近期目标告诉学生,每天按计划进行。这样形成规律,学生会很自觉地配合老师完成背诵任务。比如开始背时每天背一首,边背新的边复习旧的,两周一小结,停下来巩固一次。这样10首10首的过关。全部背完后再开始总复习,每天复习4首,20天又是一个阶段。背熟后再抄写或默写,不给学生遗忘的机会。用不了多长时间,80首诗就能巩固住了。如果赶上节假日,就布置学生一天一首,边背边抄,既练了字又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完成自己所确定的目标。

二、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背诵古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给学生背诵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一般是按这样的步骤教学生背古诗的:先领读,使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第一遍最重要,一定让学生看清楚读准确,不然一旦读错了等到背熟了再改可就麻烦了。然后是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大意,再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最后熟读成诵。有的诗适合加动作我就边领读边做动作帮助学生记忆,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诗,就给学生讲解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简单易懂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背;像《过零丁洋》那样难读又难懂的诗,我就和学生一块背,在背诵古诗的过程中,我非常注重语感,激发学生的背诗兴趣。

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小学阶段重在开发学生的记忆,大量的背诵、积累,不必加重学生负担,非要学生弄懂不可。另外在背的过程中我建立了学生档案,将学生每天背诵的情况及时记录下来。对那些记忆能力较差,背诵起来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抽空单独进行辅导,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诗兴趣,我还采取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诗文表演、古诗接力赛、给诗配画、办古诗专刊手抄报、配乐诗朗诵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学生诵读古诗的热情日渐高涨。在圆满完成小学阶段必背80首古诗词的任务后,我又引导学生背诵《千字文》、《弟子规》、《三字经》每天一部分,抄在黑板上,让学生积累在古诗文经典本上并背过,如今全班学生人均背古诗100多首,并且背熟了《千字文》、《弟子规》、《三字经》的大部分内容。在学校组织的几次古诗、经典诵读竞赛和抽赛中,我班均获得了满分的好成绩。

四、合理利用时间。学校7:45早读,我一般7:30就到,到校后先进教室和学生一块早读。学生知道我的习惯,都愿意提前到校和老师一起早读。这样无形之中早读就多出了十来分钟。现在学生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诵读习惯,即使有时由于特殊的情况,我不能按时到达教室,学生也在科代表的组织下,有规律的诵读了。再就是下午放学前布置作业的时候,三分五分,十分八分,学生都能充分利用起来,进行古诗词的诵读,其实背一首诗有个三五分钟也就够了。这样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调节了课堂气氛,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枯燥。我从不不为了应付检查而搞突击,也不占用语文课的时间来专门背古诗,因为我觉得诵读古诗是一项润物无声的工程,它应该如春风化雨般的慢慢渗透,而不应该是疾风暴雨式的硬灌。

开展古诗诵读活动近两年来,学生不但积累了大量的古诗,而且掌握了一定的背诵方法。我统计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1)熟读成诵法,(2)理解背诵法。(3)想象画面法。通过古诗诵读它的好处,归纳起来,也有这么几点:1、可以增强记忆力;2、能训练口才;3、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受到思想教育;4、了解古时候的一些人和事;5、培养想象能力;6、提高审美情趣;7、作文时可以用上一些佳句,古诗词诵读活动确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5: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诗词

第51期

卓尼县第一中学编

2017年12月1日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感悟古典诗词魅力

--------卓尼一中第三届诗词大赛

为了弘扬中华汉语言文化,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调动学生积累古诗词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卓尼一中教研中心和语文教研组结合语文教学实际,于2017年12月22日(星期五)下午2:30在学校多功能厅举办了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感悟古典诗词魅力”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活动开始前由班级推选,年级组遴选,最终七八年级共六十名同学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由笔试和擂主

赛两个环节组成,各年级笔试进入前六名的同学参加了擂主赛,在比赛中选手们都使出浑身解数,展开激烈而又精彩的角逐,赢得了全场同学的一次次心中共鸣的掌声,尤其是七八年级两位擂主的挑战赛,将本次活动推向了高潮。

虽然本次活动环节繁多,但现场的评委老师和各位工作人员各负其责,各尽其职,促使各项活动开展有条不紊。

经过两个多小时激烈的角逐,七年级

14班雍旦知草同学获得了七年级擂主奖,八年级6 班雍鹏飞同学获得了八年级擂主奖。

这一活动充分展示了学生们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古诗词精准的解读能力,激发了同学们的读诗热情,在校园中营造了浓浓的诗词氛围。

(王晓梅供稿 孙绍英审稿)报送:县委宣传部,政府办,教育局办公室,县电教馆,教育局爱卫办,教育局李书记,宁局长,孙副书记,郑副局长,侯副局长。

篇6: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诗词

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南庄小学 袁小婵

[摘要]语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天然载体,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性所决定的,在小学语文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的古诗词,是数千年中国诗歌文化的精华浓缩,课本入选的作品琅琅上口,注意衔接小学生的认知感悟能力,无一不是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对陶冶情操、开阔眼界极为有利。因此,要发挥古诗词教学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主阵地作用,改变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以考试内容为目标,“考啥教啥”和把教材、教参作为唯一的参照标准,“有啥教啥”的现状,为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观搭建起飞的平台,让他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读出情,读出味,读出文化,让他们在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中激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基于这一点,就要求语文老师加强古诗词修养,积淀文化素养,带领学生在经典诗文的海洋中徜徉。

[关键词] 语言之美 意境之美 人性之美

1、赏析词句,领悟语言之美。

(1)精妙之美。古诗词用字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讲的就是作者这种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教学中让学生从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僧敲月下门”之“敲”字的吟得,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发掘了诗句中的语言美,引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领略古人用语的妙处。还能培养学生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学习在语言表达上仔细推敲,(2)韵律之美。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琅琅上口,最适合低吟浅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留连”、“自在”是双声词,如串珠相连、音调婉转,“恰恰”不仅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令语句更生动,还以象声词的方式,写出了诗人迷恋花间,忽被莺声唤醒的快意,饶有余韵。另外,汉语的节奏和韵律在古诗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古诗词吟诵中,韵脚的长短,诗句的停连,律诗的节奏鲜明,长短句的错落有致,犹如音乐一样。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吟诵,读出诗词的节奏、韵味,读出了诗词的抑扬顿挫、起伏跌宕,无形中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3)色彩之美。“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鹭上青天”而且成行,动感十足,黄、翠、白、青四种颜色同时出现,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境,读中自然感受到了汉字之奇妙,自然之神奇。

2、吟诵诗句,领悟意境之美。

初步感知诗文、明白大意之后,就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意境,感悟诗情。(1)诗中有画,以诗画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优美的画。教学时,要使学生在反复吟咏中,脑海里浮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进一步理解诗意或图文结合,驰骋想象,加深对诗意的理解,体会诗中有画的形象美。此外,还可以根据诗的意境,让学生通过想象将诗词绘成图画,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如:如何表现“独”坐敬亭山的“独”?“白银盘里一青螺”是一幅怎样的情景?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创造,个性得到了张扬,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增浓,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他们对色彩的喜爱。

(2)雅乐声中品古韵。诗书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他们相互承载、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不少古诗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在教学中把内蕴深沉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听觉的韵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深入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在教学中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时,可选用了古筝乐曲《阳关三叠》,让那悠扬、婉转旋律来渲染离别的气氛,唤起学生丰富的创造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随着乐曲或深情吟诵,或应和而唱,或遐想无限,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吟诵《出塞》时,选择慷慨激昂的琵琶曲《十面埋伏》,让学生在博大精深的古典神韵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3)同类扩展,丰富意境。古诗词在文学长河中不是孤立的,为了让学生对诗的意境和其中的情感了解更为深远,还可以通过课内外拓展、语文实践活动等方式。如:学习《示儿》一诗后,让学生交流搜集的边塞诗《出塞》、《关山月》、《凉州词》、《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体会将士们盼望早日收复失地的、报效国家的情怀;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导学生去挖掘隐藏在古诗背后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如传统节日等,从而树立一种大语文观,增强古诗的亲和力,让学生更大程度的喜欢古诗。

(4)想象创造,再现意境。古诗语言具有高度凝练性,往往给读者留下很多的“艺术空白”。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进行艺术的再造,感受诗的意蕴。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同时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升华。有些古诗词故事性很强,适合表演,如:《将进酒》、《送元二使安西》等可指导学生根据对吟诵诗词的理解,创造性地进行表演;在对古诗词的写法、意境有了了解,学生受到感动、启发时,指导学生将古诗词进行改写或仿照古诗词尝试写诗。

3、挖掘情感,体会人性之美。

古人云:“文以载道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的古诗文,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腹有诗书气自华”,指的就是这个影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情怀,“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对清淡幽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雄壮豁达。拂去古诗表面的历史印迹,仍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如果丢掉了这些东西,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一大损失。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在教学中让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篇7: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作文

我拿起一个粽子一看,小小的粽子尖尖的,像个漏斗。瞧,它还穿了一件绿衣裳,可爱极了!我剥开粽叶,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香香甜甜的,太好吃了!

记得每年的端午前夕,奶奶就忙着浸泡糯米,洗粽叶。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就开始包粽子了。每年的这个时候,我总爱蹲在一旁看奶奶包粽子。有时,我也会学着奶奶的样子,手拿粽叶卷成漏斗形,然后向“漏斗”里放糯米、腊肉、红枣,总是将“漏斗”塞得满满的才肯罢休,可是,最后我怎么也不能将粽子裹好,以失败告终。奶奶见了,笑嘻嘻地说:“快拿来给我包吧!”只见奶奶很熟练地将“漏斗”里的糯米压平,然后将粽叶裹好,最后用丝线系紧,一个三角粽就大功告成了。用火煮上几个小时,就可以吃上美味香甜的粽子了。

两三个小时过去了,粽子终于煮好了,我们全家围着餐桌美美地品尝起来。这时,奶奶总会跟我说有关粽子的故事,奶奶说:“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今天,我们炎黄子孙都要吃粽子,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不仅如此,有些地方还要开展赛龙舟、采茱萸、登高、喝菊花酒等活动?”

篇8: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部曲”

一、挖掘教材,高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响曲”

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血液,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如,五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走进名著”,编选了《史记》中的《将相和》、《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等,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名著中的传统文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其为载体,不断深究、挖掘、丰富和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增长智慧。在实施这些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人的内心、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

二、诵读经典,高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谐曲”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儿童的启蒙用书,已经流传了千年之久,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学习《三字经》的系列活动,让学生借助《三字经》来亲近祖国的传统文化。首先,让学生背诵《三字经》,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其次,讲故事,借古诲今,启发学生领悟故事中的道理。再次谈感想,“思往事,心潮涌”,由学生选择《三字经》中自己最感动的一句话写读后感、谈启发。最后,进行《三字经》知识竞赛,内容可涉及到背诵、接龙、讲故事、谈启发、讲释义等。学生为了能在竞赛中取胜,便会主动潜心于这方面的积累、搜集、整理,这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增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积累运用,高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协奏曲”

优秀的古诗词不但情趣兼备,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真正让人一辈子受用,因此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积累和吟诵。

从三年级开始,每人准备一个古诗词的积累本,然后印发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的目录,在语文课前五分钟开展背诗、赛诗、对诗比赛;利用双休日让学生和家长一起赛诗、对诗,把这一活动通过家校互动得以推广和延续。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给古诗词配画,以达到理智和诗情的融合,以润泽和滋养学生的心田,从而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得到不断提升。此外,以考试的形式着重考查学生古诗词积累的量和面,让学生进一步体味到传统文化的神奇魅力和独特内涵,再次提升学生积累古诗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结合节日,高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奋进曲”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个个岁月长途中的欢乐盛会。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传统节日的教育契机,组织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发扬光大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样,能使学生融会贯通地体验我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使学生在自己的品行上打下弘扬民族精神的烙印。

五、继承本土文化,高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变奏曲”

传统文化的根基源于世俗生活中,但是文化是自在的,而不是自己生成的,它需要呈现、发扬。例如,以“走进家乡”为实践点,开发学校课程《酒泉传统文化读本》,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既可以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又可以培育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精神;既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又有利于提高和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篇9: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润泽书香校园

摘 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课堂、德育活动和养成教育中,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等奠定文化之基。

关键词:小学素质教育;传统文化;校园;课堂;德育活动;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8-0005-04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它是我们的民族魂、民族根,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得以绵延发展的精神力量。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炎黄子孙更是每一位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传统文化之基。

相国庙街小学(以下简称“相小”)创建于1904年,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一直坚持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形成了团结协作、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尊老爱幼、善良朴实、自强不息的校园文化,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它依然散发着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凝结成为学校不断发展的宝贵财富。历届校领导均把这笔财富作为立校之本,努力构建和谐教育。

为了深入发掘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和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近年来,相小领导班子经过精心研究后,确定了以“生命教育”为主旋律的教育理念和“继承传统,创新未来”的办学特色,特别开展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书写师生幸福人生”的主题实践活动,并制定了学校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确定了教师及学生的诵读书目,全方位积极构建和谐、充满活力的育人环境和健康向上的高品质教育。

一、融入校园,让优秀传统文化“润物无声”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相小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仁义礼智信,情善精美和”的统领下,充分利用校园空间,精心布置每一面校园文化墙,用心打造每一间文化室,让每一片土地都散发着传统文化的气息。

当你走入相小这所拥有百年历史文化而又绿树成荫的校园时,就会目不暇接,你也许还没来得及欣赏那绽放的花朵,那一面面会说话的墙壁就会向你点头,那一间间别具匠心的教室就会向你招手。

学生们在校园休息、嬉戏之余,到处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墙面上有《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百家姓》,学生张口就可诵读;中国书法历史简介,学生随时可以了解中国书法发展史;环保、交通安全标识,学生看后可开阔视野;国画,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民族英雄像及简介,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课外活动时,学生还可以步入“教育展馆”和“相小史馆”,了解相小的历史,感受相小的发展,展望相小的未来;也可以走入“书画室”,欣赏学生的书法作品和美术作品;还可以来到“小提琴学习室”,学习小提琴的技法并奏出美妙动人的旋律。

进入校园沿着甬道向前走,你可以看到小门洞两边写着:“一字一画修身学艺,一身一世求真做人”,横批是“育德寓艺”。这里是艺术园,也是欢乐园,每年学校都要组织各年级学生在这里展示才艺。走进乐园,左边是静苑,造型各异的花池里种植着花草树木,摆放着一排排长椅,每当春夏来临,这里绿树环抱,鲜花盛开,课余师生来到这里品读美文,无限惬意;右边是种植园,在这里学生体味着春种秋收的喜悦。枣树种植区是早(枣)成园,杏树种植区是诚信(杏)园,预祝着每一个在相小读书的孩子早日成才,做诚信之人。

走遍相小的每一个角落,无处不孕育着浓郁的书香文化氛围,这氛围浸润着整个校园,让传统文化“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一颗颗稚嫩的心灵,成就着一个个富有书香气息的孩子。

二、融入课堂,让传统文化“潜移默化”

相小始终坚把持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同时兼顾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历练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可谓德育活动丰富多彩,传统文化无处不在!

(一)以节日为契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相小始终把元旦、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与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相融合,组织开展与节日相关的活动,如查阅这些节日的由来,收集历史上文人墨客描述传统节日的诗歌、散文,开展清明颂先烈演讲、纪念毛泽东诞辰诗词朗诵比赛、童话剧、书画展等系列活动。

(二)以特色活动为亮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1)每年五月的最后一周,相小无论工作再忙,都会秉承“寓德于艺”的思想、按部就班地进行为期一周的分年级才艺展示。小选手们在作了充分的准备后,个个精神饱满地表演唱歌、舞蹈、乐器、现场书法作画、相声、三句半等节目。节目表演后,学校会给他们颁发奖状,给予肯定和鼓励。届时学校也会邀请学生家长来观看,家长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看着家长们合不拢的嘴、使劲鼓掌的手,听着他们情不自禁的夸赞,师生们都忘记了疲劳,心里爽极啦!(2)每年9月的最后一周,是学校“一路书香一路歌” 读书节汇报周。其中的9月29日是相小的建校日,在这周学校要举办大型读书汇报演出,诵读经典美文、读书演讲、讲读书故事、剧本表演、开图书交易市场、表彰“读书之星”、“书香班级”等丰富生动的校园读书活动,在全校掀起好读书,读好书的热潮,让校园飘满书香,让学生享受文化大餐。读书节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读书乐趣,让书香洋溢出生命的魅力。

(三)以诵读经典为常规,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相小把诵读经典作为学校的常规教育。晨读课前放学一吟,熟读成诵。为减轻学生背诵负担,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号召各班充分利用每天晨读时间、课前一两分钟时间,进行诵读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要求每班选一名班级诵读长,每周将一首诗抄在小黑板上,原则上每周更新一个内容,如果背诵的快,也可以加快更新,诵读长带领大家课前诵读,直到上课铃响;每天中午放学时,让孩子们背着古诗出校园。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吟诵古诗,在纪律上减少了学生的吵闹,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与德育活动相融,让优秀传统文化“无处不在”

(一)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各学科

思品课:以教材为载体,教师引领学生用耳朵去倾听,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语文课:教师诵读古诗文是最好的语文教育,诗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学生能熟练背诵,诗文的内涵自会理解。语文教师不仅要担任每周的诵读课,平时还要指导学生的诵读活动。

美术课:教师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的艺术熏陶,把我国著名的书画作品引入我校,感受我国文化艺术的魅力。

鲁迅先生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书法与中华民族精神浑然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鉴于书法教育的优势,我校在2009年,把书法教育渗透到写字课堂。一至四年级以软笔书法为主,五六年级以硬笔书法为主。课上注重书法知识的讲解,并鼓励学生一笔一画写好中国字,做正直的中国人。学生的书法水平提高很快,尤其是单嘉琪、路淑琪两位学生表现突出,学校为他们提供笔墨纸砚,并让他们在书画室展示自己的作品。许多学生参加全国少儿书画大赛也获得各级奖励,成果丰硕。

(二)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校本课程

我们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把经典诵读设为校本课程,每周一课时。分别以一年级诵读《三字经》、《弟子规》;二年级诵读《论语》;三年级诵读《老子》;四年级诵读唐诗;五年级诵读宋词;六年级诵读《小学生必备古诗80首》等经典书籍为主。为了能上好经典诵读课,校领导带头制订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并且学习了经典诗词,确定了诵读书目。之后,教师利用晨读和课余时间诵读经典,理解其内涵,提升了自身素养,为上好校本课奠定基础。通过诵读经典,孩子们的识字量增加了,阅读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也进步很大。在市区的各类写作比赛中,相小的多名学生荣获了各类奖项。另外,相小还把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围棋和象棋引进三、四年级课堂,以棋启智,以棋育心。2010年,在张家口市围棋比赛中,相小学生均获得全市男女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陶冶了孩子们的思想品行,提升了孩子们的语言素养,使孩子们领略了中华瑰宝的风采,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改变的是潮流,不变的是传承。无论教学形式如何改变,教学内容如何丰富,我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都要与之相随,在潜移默化中传承。

四、与养成教育结合,让优秀传统文化“生根开花”

加强养成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相小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养成教育融合在一起,从良好的行为习惯抓起,让学生从小学会谦虚礼让,诚实守信,勤劳节俭,遵纪守法,让传统文化“生根开花”。

相小本着以人为本,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把礼仪教育贯穿始终,从细微处着眼,从学生在校生活的点滴中做起,踏踏实实,循序渐进。具体说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礼仪教育。第一、教师率先垂范,把礼仪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之中。第二、找准礼仪教育的关键期。我们把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定为文明礼仪推广周,尤其针对九月份新生入学,利用学生开学之际,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形体姿态和常用礼节的规范要求,能够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举止,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能够正确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使学生明白“知礼、明礼、善礼”的重要性,教给学生关于文明礼仪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自觉践行文明礼仪的意识,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第三、抓好学生的礼仪行为训练。学校成立文明礼仪操巡演组,由他们利用课堂、活动、集会对学生“课堂礼仪、行进礼仪、问好礼仪、集会礼仪”等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规范的指导和训练,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举止。(如课前课后起立,见到老师行鞠躬礼,进入办公室称谓等)。第四、持之以恒,一抓到底。积极开展“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活动、文明礼仪手抄报大赛以及每学期末各班评选一名文明礼仪之星参评学校文明礼仪之星等。第五、家校合作,共同努力。

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校领导发现学校凉亭的两侧是孩子们喜欢的“乐园”。起初那是一片空地,到了夏季,长满野草,开满野花,而孩子们却格外喜欢。之后,学校进行规划,把这片空地建成了“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其中诚信(杏)园里种着杏树,早(枣)成园中长满枣树,还种有玉米、黄豆和一些蔬菜。德育处利用课余时间或队会时间,组织学生来到这里,中队辅导员指导他们翻地、播种、施肥、拔草、浇水、收获,整个“乐园”相当热闹。在这儿,学生不但学会种植,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同时也增长了城市孩子的见识,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劳动。

通过进行养成教育,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每天早上学生身穿整齐的校服,带着鲜艳的红领巾,面带微笑地走进校园,彬彬有礼地向老师问好;放学时,大家排着整齐的队伍,有秩序的离校;买零食、乱扔垃圾、破坏公物、骂人、不诚实等现象越来越少了。这样,传统文化的精髓得到传承,整个校园也呈现出一派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上一篇:祝福女宝宝的话语下一篇:《丑小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