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馆阅读答案 余靖赏析

2024-04-16

山馆阅读答案 余靖赏析(精选2篇)

篇1:山馆阅读答案 余靖赏析

,这是北宋著名诗人,庆历四谏官之一的余靖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是一首田园诗。

原文:

山馆

余靖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

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

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

山馆字词解释:

[1]野馆:即山馆,指余靖在曲江的乡居。

[2]凭轩:轩(xuān),堂前的栏杆。凭轩,依凭着栏杆。

[3]竹扉:扉(fēi),门扇。竹扉,以竹编成的门扇。

[4]远岫:岫(xiù),峰峦。远岫,远处的山峦。

[5]畲田:畲(shē),火耕。畲田,焚烧草木,以灰肥田。

[6]渊明:即陶潜(365―427年),东晋时代的伟大诗人。归隐之后,写了大量的田园诗,描写山水田园之美,歌唱农业生产劳动,并表现了对士族社会的憎恶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一扫西晋以来的绮靡诗风,为唐代以后历代诗人所师法。

山馆翻译:无

山馆阅读答案:

试题:

1.首联、颔联,诗人怎样表现自己的境遇、情怀?试做具体分析。(2分)

2.“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3.这首诗对仗最工整的一联是( )(1分)

A.首联 B.颔联 C.颈联 D.尾联

4.下列有关本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交待了时间、地点,由“对竹扉”引出所见之景。

B.颈联中“穿云翠”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高峻、草木葱郁。

C.中间两联的景物描写远近结合,动静交织,情景交融。

D.尾联借用陶渊明的典故,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5.颔联中“老”字用得别具特色,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1.作者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表现情怀,“萧条”不仅渲染了田园的冷落,更表现了诗人此时心情的黯淡、孤寂。(1分)树因秋色而更显苍老,倦鸟在暮色中低徊寻巢,映衬了诗人内心的悲哀。

2.“穿云翠”是生动而美丽的景象。“得雨肥”意味着丰足。(1分)这是乐景写哀的手法。(1分)美好的景物反衬出诗人的穷困潦倒和黯然神伤的心情。(1分)

3.C(1分)

4.D(3分)

5.首先“老”字写出了秋天傍晚时分树色的晦暗、苍老。其次暗示作者的年老、衰老。一个“老”字,情景交融,既写景又传情,景凄凉人孤寂、哀伤。(4分)

山馆创作背景:无

山馆赏析:

作者乡居曲江的末期时,经过几年的冷静思索,余靖对田园生活渐能适应,心情也已大大平和下来。该诗描写秋日傍晚的山村景色,塑造出一个悠闲自得的作者形象,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带着孤独惆怅之情。一开头,诗人就把读者带进了一幅凄清孤寂的图画里,不仅点明了时间地点,还点明了诗人所处的环境。“萧条”,不仅渲染了田园的冷落,也表现了诗人此时心情的黯淡、孤寂。诗人凭轩远眺,摄入眼底的是“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的景象,树因秋色而更显苍老,倦鸟在暮色中低回寻巢,映衬了他内心的悲哀。这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五六两句,“穿云翠”是美丽而生动的景象,“得雨肥”意味着丰足,这是用美好的景物来反衬诗人穷困潦倒和黯然神伤的心情。中间这两联,颔联以哀景写哀情,是衬托的写法;而颈联以乐景写哀情,是反衬的写法。诗中生动地再现了山馆山园老而不衰的秋景,平淡而精工,深得陶潜、谢I及王维、孟浩然诗派的旨趣。诗人以闲旷之目,托高远之思,一切深沉的思考,都蕴藏于无言的远眺之中。尾联抒写诗人的孤独之情。陶潜隐居田园,贫无酒钱,尚有亲朋好友送酒上门,可诗人在寂寞凄清的山馆,却没有人来嘘寒问暖,只有残菊陪伴着他。诗人自比陶潜,而境况更差,也更孤寂。[2]  余靖,有陶潜王维田园诗的遗韵,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带孤独惆怅之情。尾联抒写诗人孤独之情。陶潜隐居田园,贫无酒钱,尚有亲朋好友送酒上门,如今,诗人在寂寞凄清的山馆,又有谁来嘘寒问暖呢?只有残菊陪伴着自己。

个人资料:

余靖(1000―1064),本名希古,字安道,号武溪。北宋韶州曲江(今属广东韶关)人,北宋官员,庆历四谏官之一。出身于仕宦之家。少时随舅父师从进士黄正读书,性聪慧,过目不忘,后师从林逋先生,学业大进。1024年(天圣二年)进士及第,起家为赣县尉。官至朝散大夫,守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知广州军州事,兼广南路兵马都铃辖经略安抚使。赐紫金鱼袋,赠刑部尚书。

相关推荐:

山坡羊潼关怀古翻译_山坡羊潼关怀古阅读答案

小重山贺铸翻译赏析

篇2:山馆阅读答案 余靖赏析

子规

余靖

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

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

名缰惭自束,为尔忆家园。

【注】范仲淹上书朝廷,要求对旧制进行整顿和改革,遭到守旧派反对,被贬为陕西路宣抚使。当时诗人为集贤校理天章阁待制,与范仲淹交往甚密,于是上奏章为范仲淹辩护,也被贬。这首诗即为此事所感而作。名韁:名,功名,这里指科举考试;韁,同缰,系马绳。名韁,把追求功名富贵,看作束缚身躯的韁绳。

1.简要赏析首联中冤字的妙处。(5分)

2.这首诗是怎样抒发情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一个冤字即颔联写子规申诉的环境,实质也即当时的社会背景,十个字叠用了六个名词,勾勒了一幅烟雨微茫的景色,说明作者找不到知心的人,也找不到可以尽情倾诉的人。将作者此时的心情刻画得淋淋尽致。(合理作答)

2.(6分)这首诗歌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开头两联借景抒情,作者描写了子规啼叫、疏烟明月、微雨落花等景物,写出了一幅春残之景,寄寓了自己的感情;最后两联直抒胸臆,联想到了范伸淹及自己的遭遇,诗人肝肠寸断,涕泪滂沱,惭愧为名利所缚,感叹不如及早归隐田园。

赏析

余靖贬知吉州,10(庆历五年)五月十五日接到敕命,星驰即道,迅疾赶赴任上,八月十四日到州。他带着赎罪的心情,在吉州勤询疾苦,削去苛横,求古人简易之理,做了一些亲民善政。然而,他蒙冤不白,内心不得平静,于次年暮春,写下这首诗。

作者以子规自喻,大声疾呼地申诉自己的冤屈。尽管他泪将干,魂欲断,成了封建统治集团派系斗争的牺牲品,却只字没有提及政敌,更不敢把矛头指向最高的统治者,惟有自伤自惭,自怨自艾;最后想到索性归家,一走了事,甚至卖了命,还不明死于谁手。这是余靖这一类愚忠的封建士大夫的悲剧。

不过,这首诗的构思极富艺术匠心,可以视为余靖诗歌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方面趋向成熟的标志。首联写子规,声嘶力竭地鸣冤叫屈,这其实是余靖自己的化身,采用暗写的手法。颔联写子规申诉的环境,实质也即当时的社会背景,十个字叠用了六个名词,勾勒了一幅烟雨微茫的景色,说明作者找不到知心的人,也找不到可以尽情倾诉的人。颈联和尾联,明写作者自己的处境和打算:除了哭向家园之外,没有别的出路。他怪责自己谬从科试,更悔恨自己孤直见进,言外之意,促人深省。虽然作者处处只说自己,但客观上也暴露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有一定的揭露和批判意义。

阅读理解技巧顺口溜

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阅读理解古诗文练习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山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①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 。

②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 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③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___ ,后者指____ 。

④试分析作者借诗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①不甘埋没 目光短浅

②刺 出

③未长成的小松 长成后的松树

上一篇:优秀个人销售工作计划下一篇:高考全国卷2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