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友人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2024-04-12

答友人的阅读答案及赏析(共12篇)

篇1:答友人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清)唐绍祖

辱惠书,重赐大集,复蒙崇奖过当,欲仆序而行之。足下高才壮年,负盛名于时。人之所以推奉足下,与足下之所以自待者,岂不以斯编为足信今传后也哉!而使仆公然标其卷首,幸何可言!幸何可言!

然仆尝有言,吾之有文,而欲得工于文者序之,非特相引重而已,吾文有瑜焉不可掩,吾文有瑕焉不可护,吾有其从入之处,甘苦曲折得力之所由,不可不知。三者缺其一,皆不足以序。而非甚工于文,则必不能洞首尾,抉要害,旁推交通,以尽其说。尝譬之人身垢痒待搔,而欲使异体者言之,其能无左右相错迕乎?又或有人亲见己身所患之处,而此人方病风拘挛,其能运其十指之力,使之快然而无憾乎?今足下视仆,其于文工耶?不工耶?足下误缘浮誉,深信推引,当不以为不工矣。此足下见许之意则可,仆何敢当!然仆重违足下意,便欲竭其驽钝,以万一相为发明,日夜取大集读之,而独茫然不得其端绪,知足下之有百瑜而无一瑕明矣。而其所从入者何如,何者为其所得力,仆殆如异体人不得指说。就令吾文诚工,亦不当在作序之列,而况不免于病风拘挛之苦。此所以临纸涩缩,而不敢措意者也。

仆又窃谓古人之为序多矣。凡其朋友故旧出处离合之际,莫不各有赠送之作。观其驰骤往复,似不难恣意自快。而究竟归于质实,绝无增饰情事,以虚言伪说取笑天下,故久而不可磨灭。于序文也,抑又可知。后之君子,其欲人之序之,与俨然执笔而为之序者,岂复有讲于此者哉!仆文章鄙野,非敢托有本之说以自高。以足下工于文,世固多有造门而求序于足下者,故又以硁硁①之意为足下献。

(选自吴曾祺编《历代名人书札〈二〉》 西苑出版社出版)

【注释】 ①硁硁(kēnɡ kēnɡ):形容浅薄固执。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则必不能洞首尾 洞:洞开

B.此足下见许之意则可 见:表示被动

C.世固多有造门而求序于足下者 造:到

D.非敢托有本之说以自高 高:高兴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而使仆公然标其卷首 观其驰骤往复

B.旁推交通,以尽其说 以足下工于文

C.仆又窃谓古人之为序多矣 知足下之有百瑜而无一瑕明矣

D.以足下工于文 世固多有造门而求序于足下者

《答友人求序文书》阅读答案(附翻译)

7.黎锦熙先生认为“古文底(的)图解”,“是指示研究古文文法和练习言文互译底一个总方法……实在是很科学的古文研究法”。下列“框式图解”是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或短语的内部层次关系的理解,每个“框”中解释短语结构关系的词语都省略了“关系”或“短语”二字。其中图解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课文杜甫《登高》例句分析示范:

A. B.

C. 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先高度赞扬“友人”年轻有为,名气大,接着说“友人”请我作序,感到非常荣幸。

B.文中特别强调替他人作序的基本条件,就是作序人必须擅长写作,要对作品公正客观地评价。

C.作者用“异体者搔痒”、“病风拘挛”这两句话,再次申说“我”不能替“友人”作序的理由。

D.结尾段作者全从正面着笔,强调序文的真实性,再次表明不能作序的理由,并且宽慰“友人”。

翻译和断句。(10分)

(1)翻译上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6分)①岂不以斯编为足信今传后也哉

②以虚言伪说取笑天下

(2)用“/”给下面的文段没有标点的文字断句。(4分)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仰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心若挂勾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两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苏轼《记游松风亭》)

参考答案:

5

文言实词

C

3

A.透彻了解。B.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参见“府吏见丁宁”。D.抬高。

6

文言虚词

C

3

C.都是取消主谓之间的独立性:前者“古人之为序”是全句宾语部分的小主语;后者“足下之有百瑜”作动词“知”的宾语。A.都是代词:前者是第二人称代词“你的”,作定语;后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他们”,作小主语。B.前者是表目的连词,“用来”的意思;后者是介词,“凭借”的意思。D.都是介词:前者的意思是“在”;后者的意思是“向”。

《答友人求序文书》阅读答案(附翻译)

7

分析结构

C

3

命题目的:传承前辈文言教学的优秀成果,从节奏(语法)、语感、翻译等角度引导师生共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C项理解原句有三个错误,全句的`关系是偏正,不是主谓,其中“为足下献”有两个错误:“为足下献”中的“为”是介词,“为足下”是介宾短语,“为足下献”是偏正短语。正确框式为:

8

分析概括

D

3

“全从正面着笔”有误,改为“运用先正(古)后反(今)的对比手法”。只是作者议论“后之君子”时,是运用反问句“岂复有讲于此者哉”,没有议论“古人之为序”那么直白。

9. 翻译和断句。(10分)

(1)翻译上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6分)

①难道不因为这些文章是足以使今人信服并且流传后世吗?

(“岂”,“斯编”,“信”,各1分。“读者”译为“天下人”也给分。)

②(绝没有)用虚假言语来博取读者的欢心

(“以”,“取笑”,“天下”,各1分。译为被动句“取笑(于)天下”亦给分。)

(2)用“/”给下面的文段没有标点的文字断句。(4分)

答案: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心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两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

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心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两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

(断对2个得1分,断对1个得半分。总数断对,但多断两处以上扣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一:

真委屈你了给我写信,并郑重地送来大作,又承蒙你大加赞赏,想要我写序言后再流行于世。你才华横溢年轻力壮,在当今颇有名气。人们推举你相信你,与你本人期待的东西,难道不因为这些文章是足以使今人信服并且流传后世吗?你让我公开地在大作前面写上我的名字,非常荣幸还有什么可说的呢!非常荣幸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答友人求序文书》阅读答案(附翻译)

然而我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如果有文集,一定要请求文章高手来写序言,不只是借重人家的名气罢了,(而是)我的文章优点不会掩盖,我的文章缺点也不会护短,我的作品从何处入手,我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和得力之处,都应该知道。这三种东西缺少一种,都不足以作序。如果不是擅长文章写作,那么必定不能透彻了解文集的首尾,不能摘取重要的东西,并触类旁通,来完善自己的观点。我曾经把它比喻成人身上的痛痒要搔,却想让另外一个人来搔痒,难道能不搔错痛痒的地方吗?或者又说有人亲眼见到自己身上患病之处,但这个人正好还有抽搐病症,难道他能用自己的十个手指的力量,使自己畅快而没有遗憾呢?现在你看我,在写作方面擅长,还是不擅长呢?你误听他人对我的不实之誉,并确信无疑地推举我,应当是不认为我不工于文章了。这个作为你认可我的意思是可以的,只是我如何担当得起!然则我难以违背你的意愿,于是想竭尽自己的才思,希望能找到一点点感觉,早晚捧着你的大作认真阅读,但仍只是模糊不清抓不住头绪,我明明知道你的文章优点很多而缺点几乎没有。但是你从何处下手,哪个地方是你作品的得力之处,我大概像上文提到的帮人搔痒的那个人一样不能评价你的作品。即使我的文章确实工巧,也不应当在替你作序的人之列,更何况我也难免会有上文提到的犯病抽搐的苦痛。这就是我写起来会文字生硬而不敢表达心意的原因。

我还私下里认为古人写的序很多。凡是朋友故旧进退、聚散离合的时候,大家都有赠答的送别序文。看他们互相往来的序言,好像都不难于尽情发挥欢畅淋漓。但最终都能回归真实本质,绝没有粉饰的溢美之词,绝没有用虚假言语来博取读者的欢心,所以能经久不衰而永不磨灭。对于文章序言,或许可以类推。后来的文人君子,他们想请人家替自己作序,和庄重地提笔为他人写序的人,难道还会很在意这个吗!我的文笔拙劣,不敢借为人家作序一事来抬高自己。凭你在文章方面的功力,社会上会有许多登门请求为你作序的人,所以我不揣浅陋向你提出这个建议。

《答友人求序文书》阅读答案(附翻译)

篇2:答友人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澧水①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②。

【注释】

①澧(lǐ)水:指唐代的澧州城(今湖南北部的澧县)。 ②枳(zhǐ)壳花:枳树的花。

⑴.诗中“犹未”二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⑵.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为什么?

3.诗歌描绘了友人别墅的哪些特点?(3分)

4.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⑴写出了诗人会友急切的心情。

⑵符合题意。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烘托手法,通过对自然而优美的村野风光的描写, 让读者想象到友人别墅的幽雅和友人的风采。

3.(4分)答案:写出了友人别墅地处幽远、景色优美的乡村,格调质朴的特点。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景物特点的能力。作答时需要抓住诗歌中的景物“澧水”“桥”“小路”“村园”“门巷”“枳壳花”等,此外还要抓住题目中的“城西”“别墅”等关键词,概括出“幽远”“优美”“质朴”等特点。

4.(4分)答案:全诗体现出作者四次心理变化:先写作者见到城外的郊墅美景而产生的新奇之感,既而写到会友的急切心情,然后是面对极为相似的村舍庭院的焦急迷惘,最后是面对洁白素雅、芳香四溢的枳树花而产生的惊叹与陶醉之情。

【赏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雍陶所做的七言绝句。这首随笔式的小诗,写的是春郊访友的感受,诗人从日常的题材中,挖掘出不平常的情致;用新鲜的构思,表现了村园春色特有的美。作品本身就像诗中写到的枳树花,色彩淡素而又清香袭人,是一篇别具风姿的佳作。

“澧水桥西小路斜”,扣紧诗题,展开情节。“澧水桥西”交代诗题中的“城”,是指唐代的澧州城(今湖南北部的澧县),“澧水”就从城旁流过。句中省略了主人公的动作,通过对“桥西小路”的描绘,告诉我们,诗人已经出了城,过了桥,缓步走在向西曲折延伸的乡间小路上。

“日高犹未到君家”,紧承上句,表现他访友途中的心情。“日高”两个字,写出旅人的体会,表现了诗人的奔波和焦急。诗人赶路时间之长、行程之远,连同他不辞劳顿地彳亍在乡间小路上的情景,都浓缩在“日高”二字中,足见诗人用字的精炼。接着又用了“犹未”二字,更把他会友急切的心情突出地刻画了出来。

全诗已写了一半,还没有涉及友人的住所,似乎有点让人着急。接下去最后两句:“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依然没有提到“君家”,而是一味地表现进入友人居住的村庄后,一边寻访,一边张望的所见、所感。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疑惑:访城西友人别墅,该不是拟错了题吧?

原来诗人注意的是一座座带有围篱庭院的`村舍,连同它们座落其中的一条条村巷,想从中寻到友人的别墅,可是,它们形状如此相似,竟然象一个模子刻出来似的!“多相似”,并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包含了观察、判断,甚至还充满了新奇和惊讶。这意味着作者是初次接触这种类型的农村,并且是初次拜访这位深居农村的友人。他并不熟悉这里的环境,也不知道“友人别墅”的确切位置。从“多相似”的感叹声中,还可以想象出作者穿村走巷、东张西望的模样,和找不到友人别墅时焦急与迷惘的神情。

虽然由于寻友心切,首先注意的是“门巷”,可是张望之中,一个新的发现又吸引了他的视线:真美啊!家家户户的篱边屋畔,到处都种植着城里罕见的枳树,洁白而清香的枳树花正在春风的吹拂下,盛开怒放!

不知是春风催发了枳花的生机,还是枳花增浓了春意。久居城市的作者,在访友过程中,意外地欣赏到这种自然脱俗的村野风光,怎么能不被它吸引呢?

三、四两句写得曲折而有层次,反映了作者心情的微妙转换:由新奇、迷惘变成惊叹、赞美。一种从未领略过的郊园春景展现在他眼前,使他忘掉了一切—他陶然心醉了,完全沉浸在美好的遐想之中。

那么,诗中难道真的丝毫没有涉及友人和他的别墅?当然不是,只是没有直接出现而已。其实,从那门巷相似而又枳花满村的环境中,从那朴素、划一、洋溢着闲野情趣的画面中,不是也多少可以看出友人及其别墅的投影么!而且,在这投影之中,谁能说,它没有包含作者对于别墅主人恬然自适的高雅情怀的赞赏?

篇3:答友人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答友人

作者:孟郊朝代:唐体裁:五古 白日照清水,浅深无隐姿。君子业高文,怀抱多正思。

砥行碧山石,结交青松枝。碧山无转易,青松难倾移。

落落出俗韵,琅琅大雅词。自非随氏掌,明月安能持。

千里不可倒,一返无近期。如何非意中,良觌忽在兹。

篇4:答友人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山中答友人

作者:孟贯朝代:唐体裁:五律 偶爱春山住,因循值暑时。风尘非所愿,泉石本相宜。

篇5:答友人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塞上还答友人,塞上还答友人林宽,塞上还答友人的意思,塞上还答友人赏析 -诗词大全

塞上还答友人

作者:林宽  朝代:唐  体裁:五律   无端游绝塞,归鬓已苍然。戎羯围中过,风沙马上眠。

草衰频过烧,耳冷不闻蝉。从此甘贫坐,休言更到边。

篇6:答友人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答友人寄新茗,答友人寄新茗李群玉,答友人寄新茗的意思,答友人寄新茗赏析 -诗词大全

答友人寄新茗

作者:李群玉  朝代:唐 满火芳香碾L尘,吴瓯湘水绿花新。

愧君千里分滋味,寄与春风酒渴人。

篇7:答友人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送别杜审言①宋之问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别路追孙楚②,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注】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8.宋之问诗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9.同为送别诗,两首诗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但在抒情方式上又各有特点,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颈联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8.嗟为嗟叹之意,一叹惜别离,因同知己离别而惆怅;二为故人被贬、宦海沉浮而感伤;三是抒发因病不能亲自送别友人的遗憾之情。四是在愤懑不平友人遭遇中寄托抚慰与希望。(答出一种情感给2分,两种情感给四分,三种情感给5分)9.宋诗用典抒情(1分),借用孙楚和屈原的典故表达友人才学高超却仕途坎坷,寄托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2分)陈诗借景抒情(1分),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滔滔江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表现时间催人离别和面对离别的不舍之情。(2分)、赏析这首诗情真意切,朴实自然,别具一格。诗的前四句通俗晓畅,选词用字,不事雕饰,抒发感慨,委婉深沉。首联直起直落,抒写自如。当时,诗人卧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更是惆怅倍增。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如实地反映了诗人作此诗时的处境和心情。嗟字用得自然而又蕴藉: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这一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别离固已难堪,如能举杯饯行,面诉衷曲,亦可稍慰离怀;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河桥不相送一语平平道来,诗人的思想感情却曲折起伏,波澜叠出。第四句别开生面,写出了想象中的送别情景:友人去远了,送行者亦已纷纷离开,河桥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历时既久而难以逝去。这一笔表明作者身虽未去河桥,而其心已飞往江滨,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使送别二字有了着落,与第三句对照起来看,又是一层波澜。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的第二联对偶虽不甚工致,但流走匀称,宛转如意,说明诗人于此重在达意抒情,而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刻意求工,体现了此诗舒展自由的特色。后四句接连用典。此诗用典,熨贴工稳,不伤晦涩,仍保持了全诗自然朴素的风格。第三联用的是孙楚和屈平的典故。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屈平才华卓绝,遭谗被逐,流落沅湘,自沉汨罗而死。贾谊贬长沙王太傅时,途经湘水,感怀身世,曾作《吊屈原赋》。杜审言也是个恃才謇傲的人,而眼下面临的却是一种逆境,此番由洛阳流贬吉州,正好取道两湖,浪迹潇湘,沿途恰是前贤足迹所到之处,抚今思昔,感慨系之。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既暗点友人的贬谪,交代其行踪,更是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结尾仍用典。《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进一步丰富了上联的寓意;但同时也发展了上联的思想: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那么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篇8:答友人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博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请从思想内容上评价这两首诗。(不低于50字,不超过150字)

【参考答案】抓住离别愁绪情感和抒情方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来分析即可。这是一个开放性题目。

示例:

两首诗写的均为离情别绪,陈诗前两句写送别友人后夜晚的深沉,后两句写友人离去后周围的冷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王诗写分手在即的情态和心绪,目送友人远去后的哀愁,感情沉静深挚。两诗都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对比赏析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这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面对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抒发自己的远大怀抱。这首离别之作,就从眼前宴会的情景落笔。首联写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颔联写离堂把臂伤琴瑟,别路遥迢情缠绵。颈联写户外所见,时光无情催人离,沉静之中见真挚情愫。尾联写目送友人赴古道,隐隐哀愁胸中涌。

《江亭夜月送别》是唐代诗人王勃的组诗作品。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诗的妙处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篇9:《秋暮寄友人》阅读题及答案

寥落关河暮,霜风树叶低。

远天垂地外,寒日下峰西。

有志烟霞切,无家岁月迷。

清宵话白阁,已负十年栖。

1.对本诗的有关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柳永《八声甘州》中的“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一句,与此诗首联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B.颈联写自己虽有心吟赏烟霞,过着萧散自在的生活,但漂泊流离的现实生活,却让内心迷惘。

C.诗歌紧扣题意,前四句重在写景,表现“秋暮”特征;后四句意在抒情,体现于友人的情谊。

D.本诗体现“岛瘦”的艺术风格,意象清癯,意境缺乏杜诗的磅礴大气,语言平实,明白如话。

2.周汝昌先生认为“远天垂地外”是本诗“最奇的`一句”,请作具体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D (“语言平实,明白如话”错)

篇10:在京与友人阅读题及答案

答:

(2)试分析本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答:

(3)这篇短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篇11:友人的阅读答案

达人轻禄位,居处傍林泉。

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

闲惟歌圣代,老不恨流年。

静想闲来者,还应我最偏。

【注】达人:指通达知命之人,这里指友人俞太中。

21.颔联中有两字用得生动传神,请找出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篇12:李白《送友人》的阅读题答案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中横和绕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横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东城而过,动静结合,描摹出一副寥廓秀丽的图景。

2颈联用了什么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偶,情景交融。天空的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缓缓西沉,似乎不忍离去,隐喻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尾联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好处?

化用古典诗句,着一班字,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

6、诗中的孤蓬喻指。(2分)

7、以下哪一个情景,可用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来抒发你的情感?(2分)

A、放学途中,你与昔日的小学同桌偶遇。

B、班长告诉你,他只能回原籍参加中考。

C、语文老师说,他下学期将去云南支教。

D、你到机场去送外公外婆去欧洲四国旅游。

参考答案:中阅读答案网整理

6.(2分)远行的朋友(只写友人、朋友得1分)7.(2分)B

6、诗中用、喻指远行的朋友。(2分)

7、以下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是(2分)

A、首联横字勾勒出山之静态,绕字画出水之动态。

B、颔联紧扣题目,表达出对友人漂泊生涯的关切与不舍。

C、颔联以浮云、落日作比,写出依依惜别的深情。

D、尾联用班马鸣直接抒发了诗人不忍离别的情感。

参考答案:

6.孤蓬(1分)、浮云(1分)

上一篇:李广射虎第一课时下一篇:纳凉晚会主持词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