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堤诗歌赏析阅读答案

2023-01-13

第一篇:柳堤诗歌赏析阅读答案

课外古代诗歌客观题阅读赏析

一、常见古代诗歌鉴赏角度分析: 1.对诗歌的词句进行理解。

鉴赏要在对诗歌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鉴赏题一般先设一道理解词句内容的题目,让学生找到解题的“台阶”,再设一道鉴赏有关内容及表达技巧的题目,形成梯度,降低难度,以利于学生鉴赏水平的发挥。如2010年潍坊市中考题第8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安史之乱开始,他一直流亡颠沛,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 。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

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

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C项这个选项之所以错误,是因为“江风吹打桅灯”不是对风灯的正确解释,风灯不是说“风吹打桅灯”,它只是一种防风的灯。) 2.对诗歌的语言进行鉴赏。

诗歌的语言凝练、富有跳跃性,含义丰富,耐人寻味。故鉴赏诗歌,有时侧重于表达效果的测试。如: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对下面这首唐诗的字词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梧桐是高树,一个“疏”字,说明梧桐上很少叶子,稀稀疏疏,给人一种衰败的感觉,营造一种凄凉的气氛。

B.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场的响度与力度。 C.后两句中“自”,“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D.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赫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中,是和“清”不相容的,但是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正是为“清”无须籍“贵”作反铺垫。

(根据全诗的语言表达来看,‘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所以A项中的“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

3.对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进行鉴赏。

用作中考语料的诗歌在内容和思想感情方面,一般并不是平白直露的,而是含蓄的,有时甚至是隐晦曲折地加以表现,鉴赏时需要借助于特定的意境才能把握。对诗歌意境把握准确与否,常易看出鉴赏者的理解水平,故这一角度也被命题人看重,作为考查点。如:对宋代赵师秀《约客》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生动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通过把握意境,诗人抒发的是一种落寞孤寂之情。

4.对诗歌的表达技巧进行鉴赏。

表达技巧主要是指艺术特色、表现形式,其中包括典故运用、行文构思、风格、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要素。如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的抒情方式,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豪放与婉约的艺术风格,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等等。这些都是中考检测的一个热点,因为这既可以检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把握,又可以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故而我们对诗歌鉴赏试题中出现的表达技巧要格外小心,那里往往是“陷阱”。如: 对李清照《如梦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D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层层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D项“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之说,与作品不符。本词用间接抒情手法,主要是借景抒情。而“对春光留恋和惜别”应为“对春的眷恋和惋惜”。)

二、古代诗歌赏析做题的方法和步骤: 方法一:看标题,抓题眼。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

1、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

2、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

3、有些题目点明中心。 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例:刘禹锡《望洞庭》 -----远望中的洞庭湖 ,贾岛《题李凝幽居》 -----幽僻 ,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送别 ,杜甫《春夜喜雨》 -----喜爱春雨。 方法二:看注释,抓暗示信息。 例:李弥逊的《春日即事》:“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中的注释一“李弥逊”:字似之,吴 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 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和注释二“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可以得到“作者被免官并独处在孤独落寞的地方”的信息。 方法三:看意象,把握特定含意

意象: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 意象与情感:

月 亮:思乡 、思亲 ,杨柳:离别、留恋 ,菊花:高洁、隐逸,梧桐: 寂寞,浮云:漂泊 ,杜鹃:凄凉、哀伤 ,鹧鸪:离愁别绪,寒蝉:悲凉,鸿雁:思乡 怀亲

例如《春日即事》 的意象是:雨丝、暮春、落花、黄昏、车尘、宿鸟。表现繁华已去,孤独落寞,世态炎凉的情态。 方法

四、析诗眼,透视诗歌情感。

抓关键词句、关键词、情感词:情感词直接表露情感,如“悲”、 “愁”、“孤”、“喜”、“闲”之类。 如:《天净沙 秋思》诗中“断肠”二字为诗眼;还有一些修饰词如形容词、动词 、副词等,尤其是冷暖色调形容词多能表现悲喜心情。如:寒雨。

请找出下列诗句的情感关键词: ①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②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③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④白云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⑤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方法

五、看尾句 ,卒章显志。

如:张辑的《月上瓜洲 南徐多景楼作》“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尾句“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和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

三、真题演练: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7-8题。(4分)

社日

谢逸①

雨柳垂垂叶,风溪澹澹纹②。 清欢唯煮茗,美味只羹芹③。 饮不遭田父④,归无遗细君⑤。东皋⑥农事作,举趾⑦待耕耘。

注:①谢逸:字无逸,自号溪堂,抚州临川人,送“江西诗派”诗人。隐居乡里,布衣终身。②风溪细细纹:微风吹拂,水生细纹。③羹芹:煮芹为羹。④田父:依杜甫诗意,田父指邀请友人饮酒的农夫。⑤细君:用东方朔典故,指妻子。⑥东皋:水畔高地。⑦举趾:举脚,下田。

7.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2分) A.诗歌描写了春社时节淳美的田园风光。

B.首联描摹了一幅春雨丝丝,垂柳依依,微风细细,水波粼粼的早春图画。 C.颔联主要写了诗人在煮茶喝羹过程中体会到的快乐之情。

D.颈联是说喝酒没有知音,赠妻没有物品,言中流露出哀伤之情。

(D项意思是“饮酒没有遇上邀请友人饮酒的农夫,回家没有任何东西带给妻子”。言语中流露的不是哀伤之情,而是在社日繁忙的时节中自己悠闲恬淡之情。 此题是对内容和情感的考察。)

8.下列对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2分) A.这首诗格调清新自然,充满了生机和乐趣。 B.诗人表现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淡泊情怀。

C.全诗紧扣“待”字,表现诗人慵懒散漫的生活态度。 D.此诗用词精炼,用典贴切,用情真挚 (C项的“待”字不是“闲散地待在家中”,而是“准备劳作”之意,所以诗人的生活态度不是“慵懒散漫”,而是“积极乐观”。此句也是考察内容和情感的赏析。)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7-8题。(4分)

忆江上吴处士①

贾岛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兰桡殊未近,消息海云端。 注:①

7.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2分)

A.首联中的“蟾蜍亏复圆”句,既表示友人离开已经很长时间了,又暗含怀念之意。

B.二联回忆朋友离开长安时的情景:强劲的秋风从渭水那边吹来,长安落叶遍地,显出一派萧瑟的景象,借以表现友人去后作者的寂寞而凄冷的心情。

C.三联回忆过去与朋友聚会的情景:在一个雷雨交加、寒气逼人的夏天的晚上,两人聚会一起,欢叙友情。尾联是希望从“海云端”那儿得到朋友的一些消息。 D.“兰桡”句中的“兰桡”,指用木兰树做的桨,这里代指船,也形容船的珍贵。“殊”是特殊、不一般的意思。

(试题分析:诗的最后两句是说,由于朋友坐的船还没见回来,只好遥望远天尽处的海云,希望从那儿得到吴处士的一些消息。“殊”为“犹”,“还”的意思,所以D为错。

考点:诗句内容理解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对此诗不太熟悉,几个选项能以判断对错。品味诗句,不仅要大致地了解诗意诗情,还要从细节上即精巧的文字运用上体会诗的精彩处,读得细致,才读得有味道。)

8.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D )(2分)

A.此诗先叙与朋友离别情景,再用倒叙写昔日聚会之乐,最后从回忆到现实,写对朋友的一片忆念想望之情,行文曲折而笔势流畅。

B.全诗通过“忆”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字面上虽没直说,但处处是“忆”,将题目中的“忆”字反复勾勒,笔墨厚重而饱满。

C.诗的颔联在地域上映衬出“闽国”离长安之远(回应开头),尾联的“海云端”点出消息之渺茫,全诗显示诗人行文构思的缜密严谨,章法独到。 D.全诗极力渲染凄厉萧瑟的气氛,借以反衬诗人想起朋友时的高兴之情,处处都饱含着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试题分析:诗中写“秋风”“落叶”“雷雨寒”,皆是借以表达诗人怀念朋友的凄冷心情,丝毫没有“高兴的心情”,故D错。 考点:诗人情感理解

点评:这两题都是古诗赏析题,对初中生来说,“赏析古诗”要求不高,学生能够做一些简单的赏析即可,学生平时多读古诗,注意教师的讲解分析,了解古诗一些常用的写作方法,即可在考试时正确地解答此类题目。)

(三)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7-8题。(4分)

添字采桑子(宋/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①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②;点滴霖霪,愁损③北人④,不惯起来听。

注:①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大、成椭圆形,开白花,果实似香蕉。②霖霪:指雨点绵绵不断,滴滴嗒嗒不停。③愁损:因发愁而损伤身体和精神。④北人:北宋灭亡,词人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 7.下面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2分) A.这首词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

B.“窗前谁种芭蕉树”意为: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人人都栽种芭蕉,以寄托自己的情思。

C.词的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

D.这首词将芭蕉与雨联系在一起,就多了几分悲凉凄清。静寂的雨夜,词人辗转难眠,听窗外苦雨,绵长的愁绪,随着雨打芭蕉的声音,更重更深。

(B. “窗前谁种芭蕉树”实际上意为: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不知是谁栽种的芭蕉,以寄托自己的情思。诗句意思被曲解了。) 8.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2分)

A.上片首句借芭蕉以寄情思,表达了在失意、无奈与痛苦中煎熬的词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B.本词写芭蕉,由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进一步将愁引向深处。 C.词人将“点滴霖霪”组成迭句,不但从音韵上造成连绵悄长的效果,而且烘托了清新明快的气氛。

D.杜牧的“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与这首词中的“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有异曲同工之妙。

(C. 词人将“点滴霖霪”组成迭句,不但从音韵上造成连绵悄长的效果,而且烘托了悲凉凄绝的气氛。 考点:本题

考查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内容)

附件:题目中出现的各类古诗分析:

一、常见题型鉴赏角度分析: 1.漫成一首

此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流寓巴蜀时期所作的七绝。此诗写夜泊之景。第一句写一个月夜,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第三句写到江岸上屈身的白鹭;第四句写船尾鱼跳动的声音。四句分别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确是“一句一绝”。诗人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融一体。全诗以景抒情,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之情。

3.蝉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言外之意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

这是一首咏蝉的诗句,讴歌了蝉的高洁品格。但也是托物言志。

4.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二、具体的错误类型:

1.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翻译: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院。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2.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题君山:“风波不动影沈沈,翠色全微碧色深。应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雍陶的这首绝句,却别出心裁,以纤巧轻柔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澄泓湛凝绿,物影巧相映”(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的精细图景,并融入美丽的神话传说,结构成新巧而又清丽的篇章。 4.双调·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这是一首咏史的曲子。作者赞颂曹操、周瑜、诸葛亮的丰功伟业。借用典故,抓住“酾酒临江”、“赤壁东风”和“八阵图”等典型事件,言简意丰地塑造了曹操、周瑜、诸葛亮的英雄形象,并对三国鼎立的形势进行了鸟瞰与概括。全曲写得沉郁奔放,与所吟人物的胸襟抱负暗相契合。

三、真题演练: 1.社日

翻译:雨中柳树叶子低垂,微风吹拂,水面泛起细细波纹。清净欢欣只是煮茶品茗,最美的味道只是煮芹为羹。饮酒没有遇上邀请友人饮酒的农夫,回家没有任何东西带给妻子。水畔高地正是农事繁忙时刻,农夫们抬脚下田正准备开始农耕。 分析:“社日”是汉族劳动人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此诗写隐居生活,并描写了家乡旖旎风光和风土人情,文中句子多轻隽健朗,清新疏快,其气格闲雅淡远,时与陶、韦相近。 2.忆江上吴处士 翻译:自从你扬帆远航到福建,已经是几度月缺又月圆。分别时秋风吹拂着渭水,落叶飘飞洒满都城长安。记得在送别宴会的夜晚,雷雨交加天气让人生寒。你乘坐的船还没有返回,你的消息还远在海云边。

分析:此诗开头说,朋友坐着船前去福建,很长时间了,却不见他的消息。接着说自己居住的长安已是深秋时节。强劲的秋风从渭水那边吹来,长安落叶遍地,显出一派萧瑟的景象。特意提到渭水是因为渭水就在长安郊外,是送客出发的地方。当日送朋友时,渭水还未有秋风;此时渭水吹着秋风,自然想起分别多时的朋友了。此刻,诗人忆起和朋友在长安聚会的一段往事:“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他那回在长安和这位姓吴的朋友聚首谈心,一直谈到很晚。外面忽然下了大雨,雷电交加,震耳炫目,使人感到一阵寒意。这情景还历历在目,一转眼就已是落叶满长安的深秋了。结尾是一片忆念想望之情。“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由于朋友坐的船还没见回来,自己也无从知道他的消息,只好遥望远天尽处的海云,希望从那儿得到吴处士的一些消息了。

此诗在感情上,既说出诗人在秋风中怀念朋友的凄冷心情,又忆念两人往昔过从之好;在章法上,既向上挽住了“蟾蜍亏复圆”,又向下引出了“兰桡殊未返”。其中“渭水”、“长安”两句,是此日长安之秋,是此际诗人之情;又在地域上映衬出“闽国”离长安之远(回应开头),以及“海云端”获得消息之不易(暗藏结尾)。此诗通过对送别时的场景、天气、环境的回忆,烘托出临别时的伤感情绪,表达了诗人对吴处士的深深思念之情。全诗把题目中的“忆”字反复勾勒,语言生动,情感深厚,笔墨饱满,是一首生动自然而又流畅的抒情佳品。

3.添字采桑子

翻译:不知是谁在窗前种下的芭蕉树,一片浓阴,遮盖了整个院落。叶片和不断伸展的叶心相互依恋,一张张,一面面,遮蔽了庭院。

满怀愁情,无法入睡,偏偏又在三更时分下起了雨,点点滴滴,响个不停。雨声淅沥,不停敲打着我的心扉。我听不惯,于是披衣起床。

背景:这首词写于词人南渡之后。根据蔡中民的观点“深情苦调,楚哀动人,当是建炎三年其夫赵明诚死后所作”。

分析:这首词作于南渡以后,通过雨打芭蕉引起的愁思,表达作者思念故国、故乡的深情。上片咏物,借芭蕉展心,反衬自己愁怀永结、郁郁寡欢的心情和意绪。首句“窗前谁种芭蕉树”,似在询问,似在埋怨,无人回答,也无须回答。然而通过这一设问,自然而然地将读者的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接着,再抓住芭蕉叶心长卷、叶大多荫的特点加以咏写。蕉心长卷,一叶叶,一层层,不断地向外舒展。阔大的蕉叶,似巨掌,似绿扇,一张张,一面面,伸向空间,布满庭院,散发着清秀,点缀着南国的夏秋。第二句“阴满中庭”形象而逼真地描绘出这一景象。第三句重复上句,再用一个“阴满中庭”进行吟咏,使人如临庭前,如立窗下,身受绿叶的遮蔽,进而注视到蕉叶的舒卷。“叶叶心心,舒展有馀情”,歇拍二句寄情于物,寓情于景。“叶叶”与“心心”,两对叠字连用,一面从听觉方面形成应接不暇之感,—面从视觉印象方面,向人展示蕉叶不断舒展的动态。而蕉心常卷,犹如愁情无极,嫩黄浅绿的蕉心中,紧裹着绵绵不尽的情思。全词篇幅短小而情意深蕴。语言明白晓畅,能充分运用双声叠韵、重言叠句以及设问和口语的长处,形成参差错落、顿挫有致的韵律;又能抓住芭蕉的形象特征,采用即景抒情,寓情于物,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抒发国破家亡后难言的伤痛;用笔轻灵而感情凝重,体现出漱玉词语新意隽、顿挫有致的优点。

第二篇:高中语文阅读_诗歌赏析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

(一)、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3. 文末:点明中心(散文);升华感情,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结构严谨(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照应上文,前后呼应;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明确段落的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1.线索: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2.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1.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2.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3.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

1 二 、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人称等): 1.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2.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三、表达方式类:1.明确五种表达方式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2.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叙述方式 :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描写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都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奠定感情基调,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6、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7、写景技巧: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抒情、议论作用

1、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升华主题;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蕴藉。

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第三篇:杜甫《阁夜》阅读答案附赏析

杜甫《阁夜》阅读答案附赏析 时间:2014-09-28海博网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①,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②终黄土,人事音书漫③寂寥。

注释:①为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吐蕃入侵。李白、严威、高適等人均先后去世。②跃马:指公孙述,自立为天子。 ①景:同“影”,日光。

②卧龙跃马:卧龙跃马: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公孙述凭借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左思《蜀赋》:“公孙跃马而称帝。” ③漫:任凭,听任。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A.首句点明时间,冬季,岁暮的日月催短了日影,日短夜长的冬天,令人有光阴苦短之感。

B.第二句点明环境是雪落霜重的寒冬之夜,作者遥望远在天边的故乡,顿生沦落天涯之意。

C.“鼓角”是军中服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鼓角连响五遍,反映时局动荡、战争频仍。

D.作者深夜不寐,听到野外传来众多家庭的哀哭声,也听到几处渔人樵夫唱起少数民

族的歌谣。

E.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有音乐和书籍与自己相伴,任凭人间世事变迁不定,也不会感

到寂寥。

②这首诗“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两句,与《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都是律诗的颔联,而且写到了江水和夜景。它们在意境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试作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①AD(B项,“霁”指雨雪停止,云雾散开,天色放晴。(“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天涯”是作者所处之地。C项,“五更”不是“五遍”,是接近天明的意思。)(“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E项,“人事”是亲朋的存亡情况,“音书”是消息和书信。消息和书信断绝,只好任凭寂寞孤独。(答对一项得1分,答对两项得3分)

②(示例)相似之处:“三峡”、“星河”、“平野“大江”都是辽阔、浩荡的意象,这两联都营造出雄浑阔大的意境。

不同之处:“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从“五更”到“三峡”,时空结合,将眼前之景与心中忧国伤时之感、身世凄凉之情合而为二。(以哀景写哀情)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自然景物之间相互映衬,以辽阔和原野、皎洁的月光、闪烁的星星来反衬诗人孤独的形象和凄苦的心境。(以乐景写哀情)

(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各2分,言之成理即可。)

3、“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宵”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答案: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 ,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天涯”,称所在地资州,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凄寒,“宵”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

4、“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 音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5、“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上下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 上下句形成对比,有人忧有人愁。

6、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一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答案:用典:①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

②跃马:指公孙述。王莽篡汉时,他自立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

(7)前人称赞“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一联写的“伟丽”,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8)诗歌的颈联和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7)首句从听觉角度(1分),写出了五更时分军营里的鼓角声响亮,愁人不寐(1)分;后句从视觉角度(1分),星光侧映在峡江中,随着水波动荡摇摆(1分);诗人将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巧妙结合,表现了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2分) (8)联想想象和化用典故(一个1分,2分),表达了作者对战乱时局的忧虑(悲伤、痛苦)----哭,怀才不遇的矛盾与苦楚(孤独、寂寞)和对有人的怀念(想念)---寂寥(任意两点给2分)。

二:

诗歌阅读训练: 首联:

1、首联给我们交代了哪些要素?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交代时间、地点和天气情况。 夜雪初霁之景。

2、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夜雪初霁之景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

3、怎样理解“凄凉悲怆”的心境?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时光易逝之感,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已届暮年之意;“短景”前一个“催”字有时光飞逝、人生短暂之感;而称夔州为“天涯”,便含有沦落天涯、久客不归之意;“宵”,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综上所述,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

颔联:

1、 颔联写诗人冬夜闻见之景,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 听觉、视觉。

2、“鼓角”指什么?这一意象告诉了我们怎样的现实?

军中的乐器,用于报时或发号施令。五更时分,军营中传来悲壮的鼓角声。 诗人借听觉写出了时局动荡、兵革未息、战争频繁的现实。

3、颔联的对句诗人借视觉写出了三峡的壮美,请学生说说壮丽的表现? 三峡水流湍急,天上的星河倒映在江峡中,随着江水摇曳不定。

4、我们结合杜甫的生平事迹以及时局,大家想一想“三峡星河影动摇”有何象征意?

天上星河壮观无比,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使我们想到了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和时局的纷乱。诗人将沉郁悲慨的情感融入到壮美的三峡夜景之中,这是寓情于景的写法。

颈联:

1、这一联写拂晓前所闻,诗人听到了什么声音? 哭声和歌声。

2、人们为何哀哭? 此时的蜀中,外有吐蕃军队的侵扰,内有崔旰等军阀的混战,战祸绵延多年,人民死伤无数。“野哭千家”便是对这种战乱时局的准确概括。

3、“夷歌”指什么?诗人听到“夷歌”后心情会愉悦起来吗? 少数民族的歌谣,异乡的歌谣。

“夷歌”暗指自己衰老多病仍流落异乡;天还未大亮,山城四处已飘荡起打渔砍柴人的歌声,使人们意识到当地百姓为生计而操劳的艰辛。“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4、这一联中有一个词就把偏远的夔州民族杂居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是哪个词? “数处”,是说不只一起而又多处。

尾联:

1、尾联提到了两个历史人物,是哪两个?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叹? 诸葛亮和公孙述。

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世英名,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化为历史的尘埃,那么我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感叹。

2、想到诸葛亮和公孙述那样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诗人感到很宽慰? 表面上是以诸葛亮、公孙述终归“黄土”自我安慰,而实际上充分传达出诗人情感的矛盾和苦恼。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赏析:

这是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诗人从几个侧面抒写了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上天下地,俯古仰今,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全诗激越悲凉,感情真挚。

诗人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因而感慨万千。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并力图在内心超越这些人生的感慨。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亦有壮情和超然之意。《唐诗直解》云:"光芒四射,令人不敢正视"。《杜诗解》云:"笔势又沉郁,又精悍,反复吟之,使人增长意气百倍"。《批点唐诗正声》云:"全首悲壮慷慨,无不适意。中二联皆将明之景,首联雄浑动荡,卓冠千古。次联哀乐皆眼前景,人亦难道。结以忠逆同归自慰,然音节犹婉曲"。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

第四篇:从军行 杨炯 阅读答案附赏析

诗歌 从军行 杨炯 赏析阅读答案从军行 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1.下列四项是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B. 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自不平中的自字,表现了书生从军的愿望和卫国的坚强决心。C. 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D. 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凤阙:指长安宫阙。《史记封禅》:(建章宫)其东二十余丈。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译文】 报警的烽火已经传到了长安,军情危急。壮士的心里难以平静。带着用兵的符信离开了都城,精锐的军队开赴敌人的巢穴。战斗正是激烈的时候,大雪纷飞,军旗上的彩画都凋残了,急风杂着鼓声呼啸着。宁愿作一名普通的百夫长浴血杀敌,也胜过作一个百无用处的书生啊?【赏析】

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繁荣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杨炯的从军行,是代表作之一。 《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 (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颈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第五篇:鹧鸪天 张炎 翻译 赏析 阅读答案

鹧鸪天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

1、暝(míng)云:阴云。“山居秋暝(傍晚)”“迷花倚石忽已暝(迷恋奇花,倚着山石,不觉已经天黑了)。”

是谁在楼上吹奏起哀怨的玉笛呢?山前,宽阔的水面被昏暗的云雾遮盖住了。

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落落:形容举止潇洒自然;豁达开朗 。落落大方。 形容跟别人合不来;孤独 。落落寡欢

看到远飞的燕子,作者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眼前孤零零的,只有一枝梨花在雨中与我作伴。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

修禊(xì):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禊,古人在水边举行的祓除不详的仪式。 卖饧(xíng):清明前后卖糖粥。饧,用麦芽或谷芽熬成的饴糖

修禊的日子快到了,如今正是卖糖的时候。故乡呢,只能在梦中追寻而已。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昨夜从江边折回来一枝新柳,虽然不是苏堤上的,也足以令我愁眉不展了。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词的开头,玉笛声唤起作者的哀怨之情。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得黯淡。看到远飞的燕子,作者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作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清明节前后,作者思乡情切,在夜晚折下江头的柳枝以寄托思乡之情。虽然那不是家乡的柳枝,也让作者皱眉伤感,所以说“不是苏堤也皱眉”。

上一篇:劳动力资源信息采集表下一篇:领导讲话精神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