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竹》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2024-04-08

《咏竹》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精选14篇)

篇1:《咏竹》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咏竹》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咏竹

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①泪,羞入上宫琴②。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①湘妃:传说中舜帝的妃子,舜亡后,湘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又叫湘妃竹)。②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

(1)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竹生”句既描述了竹恶劣的生长环境,也赋予了竹不图安逸、不慕奢华的品性。

B. “梢云”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竹梢高耸入云的情状,为下文写“高节”做铺垫。

C. “耻染”句表明竹子自感无法与湘妃相比,为不能像湘妃那样痴情而感到羞愧。

D. 结尾两句抒写竹子希望能制成长笛高声吟唱的愿望,寄寓了作者的独特情怀。

(2)下列诗句与“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一句情感态度最接近的两项是(4分)

A. 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晋·谢朓《咏竹》)

B.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唐·刘禹锡《潇湘神》)

C. 解箨初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宋·陆游《东湖新竹》)

D.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明·朱元璋《雪竹》)

E.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清·郑板桥《竹》)

(3)这首咏竹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法在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等诗中也有体现,请以本诗或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另选其他诗作)作为例子,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12分)

【参考答案】

(1)C 解析:“耻”是“以……为耻辱”之意。(3分)

(2)D、E。(每项2分,共4分) .

(3)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富有特征的物象的`描写,将物人格化,赋予事物人的品性,来寄托作者志向、情趣或理想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往往能达到形象、委婉、深沉感人的艺术效果。《咏竹》通过描写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外直中空等特点,赋予竹子不慕奢华、不媚俗、高洁、坚贞、追求理想的品性,表达自己要像竹子一样坚贞高洁,追求梦想,愿为国家效力的高尚志趣。这种手法在其他诗人的诗中也常有运用。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借石灰经过“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清白”及“粉末”等特点,将石灰人格化,赋予石灰历经锤炼、不惧焚烧、不惜粉身碎骨,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人的品性,寄寓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吟》运用托物言志,把石灰人格化,委婉、形象,深沉动人,极富艺术感染力。

赏析:

本诗托物言志,写出了作者不事权贵的贞亮之节。

此竹不生庭院,不生宫囿,偏偏生于荒野。高枝向上,耸入云端。没有人赏识它的高风亮节,徒自抱着一颗坚贞之心。耻于染上湘妃的泪迹,羞于制作上宫的宫琴。哪位高人能制作一支长笛,我愿为之吐出龙吟清音。

昔日娥皇女英为舜哭泣,泪水染竹而成斑竹,世称“湘妃竹”。《诗经·鄘风·桑中》曰:“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毛传》:“桑中、上宫,所期之地。”

马融《长笛赋》有云:“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已,截竹吹之声相似。”五臣注《文选》张铣曰:“羌,西戎也。起,谓首作也。其人伐竹未毕之间,有龙鸣水中,不见其身。羌人旋即截竹吹之,声与龙相似也。”

此竹不愿承载妃子之泪,也不愿做上宫佳人所奏之琴,却惟愿寄身荒野,做一支隐士口下的长笛,表达了作者不愿俯就权贵,而乐为知音所用的心迹。

篇2:《咏竹》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早秋

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注释】

遥夜:长夜。

翠萝:攀缘植物,女萝。

玉露:白露。

晓:破晓。

金河:秋天的银河。古代五行说以秋为金。

拂:掠过。

泛:弹,犹流荡。

还密:尚未凋零。

(1)诗中哪些意象巧妙点明了早秋这一季候特征?请列举。

(2)颔联和颈联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请加以赏析。

(3)评论家认为首联和尾联颇具浪漫色彩,请选一联分析其妙处。

【参考答案】

(1)“ 残萤”、“ 早雁 ”、“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2)颔联:由俯察到仰视,颈联:由近看到远望;从高低远近来描绘早秋景物,层次井然,境界开阔。

(3)首联运用想象的手法,把整整一夜都听到的轻轻秋风,想象为在一条条悬挂着的青翠藤蔓间,秋风拂过,奏出了悦耳的清瑟声音。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或:尾联引用典故并加以想象,一片树叶,被荡人心扉的秋波所感招,情不自禁,奋不顾身,展现了一叶追随洞庭波的诗情画意。

赏析:

《早秋》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这首诗描绘初秋景色。前四句写早秋的夜景,五、六两句写早秋的昼景,在描绘秋景的过程中,诗人注重高低远近,落笔细致而层次井然。“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最后两句运用《淮南子》与《楚辞》典故,浑然一体,神气十足,又将身世感叹暗寓于其中。

诗人写景咏物,寄托自已的情怀,颇多感慨,描绘了一幅秋色图。全诗句句写景,字字切中“早”字,生动细致,用典贴切,主旨明确,清新优美,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是咏早秋景物的咏物诗。题目是“早秋”,因而处处落在“早”字。 “残萤”、“早雁”、“晓还密”、“一叶下”、“洞庭波”都扣紧“早” 字。俯察、仰视、近看、远望,从高低远近来描绘早秋景物,真是神清气足,悠然不尽。

这是一首写早秋景色的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笔调描绘了遥夜、清瑟、西风、翠萝、残萤、玉露、早雁、远山、落叶等初秋景色。在描绘过程中,诗人从听觉及视觉的高低远近着笔,落笔细致,层次清楚。无论写景还是用典,都贴切自然,紧扣“早秋”这一主题。

诗的前四句写初秋的夜景: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漫漫长夜,荡漾着清冷的`瑟音;凛凛西风,吹拂着青萝轻轻飘荡。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几只残存的萤火虫,栖息在沾满白露的野草上;清秋的拂晓,一行大雁掠过星光淡淡的银河。

诗的后四句写初秋的早晨: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曙光初照,高大的树木依然枝叶繁茂;晴空万里,峰峦迭翠,层次格外分明。

篇3:阅读教学中语言赏析的误区及建议

散乱无章,缺少重点。一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常要求学生从文中找语句并作赏析,然后学生满课文地寻找相关语句点评批注。在接下来的交流讨论时,学生甲阐述了自己对某句话的赏析,但实际是,有限的课堂时间并不允许学生花太多的时间在语句赏析上,所以不管学生甲的赏析是否到位,其他学生多数是点头附和。语言赏析没有重点,犹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仅会降低课堂语言教学的教学效果,而且也影响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不利于语言素养的提高。

指向单一,角度狭窄。语言赏析的角度很多,如字词运用、句式特点、修辞、情感色彩、表达手法等。 为了培养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些教师常会要求学生:“朗读全文,将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找出来, 并说说好的理由。”由于学生小学时多从修辞入手分析语言,于是将全部精力集中在修辞句的关注上,而对一些文字朴实简洁或矛盾却意蕴深长的句子视而不见。角度单一的语言赏析,只会流于语言形式,无法深入全面地理解语言背后的内容,难以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独到。

文体杂糅 ,生搬硬套。文体不同,语言特点也不同。说明文语言准确科学,议论文语言言简意赅,新闻报道语言简洁准确,因而不是所有的文体都需要分析语言。对于诗歌、散文而言,它们常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抒发感悟,只有仔细咀嚼才能体会。但对于说理性较强的议论文, 它侧重分析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逻辑关系,若特意去分析语言就显得不伦不类。不顾文体特点的语言赏析,将会使学生很难依据语言的特点辨别文体,同时让学生误以为好文章就是由优美语句组成的,直接导致学生在写作时,为了文章出彩而刻意堆砌大量辞藻,而忽视语句之间的联系。

这些误区使得语言赏析流于肤浅,实际教学效果低下,难以落实新课标要求,有失语文味。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笔者认为应在阅读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指向性。语言赏析主要集中在形式、内容、作用三方面。不同文体不同文章语言赏析的侧重点必定不同。 散文、记叙文、说明文等更侧重于分析形式、内容,议论文、实用文等更侧重于作用。分析内容,则要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的意识,学会由浅入深地理解语句的多层含义。分析作用, 则要引导学生整体分析语句在文中作用,或者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将精力更多地放在对文本内容、主旨的理解上。有了指向性,教师能够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学生能根据文体的语言特点,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赏析, 从而提高对文本的理解。

整体性。为避免学生“撒网”式的语言赏析,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规定范围 (某些段落) 内进行赏析。这样学生在分析讨论时就能有的放矢,紧紧围绕某一内容做深入理解,其他学生的赏析是否有误也更能辨别,这有利于改变之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的弊端。同时对于整体性的强调,学生能更清楚地明白语句之间必须要有某种联系,要紧扣某一内容展开。有了整体性意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语言运用的逻辑性,而且也会提高学生写作时对语言的把握和运用。

深度性。中学阶段,教师对语言赏析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识记和理解层面,而应向分析综合和表达应用层面深入,逐步培养鉴赏评价的能力。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赏析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探寻这种语言形式 (如词语、修辞、句式、 结构等) 为何能够表现出特定语言意义的原因,以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深层理解。如莫怀戚 《散步》 中“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字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煎熬,最终度过严冬的不易与艰难,又写出了“我” 对母亲度过冬天的宽慰与欣喜。然而 “熬”字为何能表现出这些内容呢? “熬”字的本义是“把蔬菜等加水并放在文火上煮”,因为是文火,所以煮的时间比较长,这正和冬天的漫长相似;蔬菜在锅里忍受小火的长时间熬煮,而母亲就在漫漫严冬长时间忍受着双重痛苦。学生借助熬字的本义,脑海中就会产生对母亲遭遇的形象化理解。这样学生就会对语言运用产生兴趣,进而去学习语言的使用规则与技巧。

篇4:《咏竹》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意象信息、情感信息和审美信息是赏析中学英语阅读文本的三个重要维度。

一、意象信息及其赏析策略

1.意象信息的内涵

意象(imagery)是作品中凝结作者情感的主观倾向。意象信息即作者所写的“景”、所咏的“物”。意象信息中的星辰河流、风花雪月等自然风物以及人物烟云、人生际遇、时事嬗变等人生印痕最集中、最深刻地展示了人类人文习俗、文化传统等的多个侧面多种元素。阅读主体需要通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思维和“视界融合、潜入文本”的表达,虚实结合,化浅显为生动,化平淡为神奇,赋予“景、物”深意,留下无尽回味。

2.意象信息的赏析策略

通过教师的言语呈现意象信息,或引导学生意象思维的延展,同时利用语意和思潮的丰富多彩与起落变化,绘出文本的意境,使意象得以生动显现,是赏析文本的重要策略之一。

(1)通晓常规意象

敏锐的感悟力能使常规意象得以“心灵还原”。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有助于创造特定的氛围/情绪。如dark clouds和gloomy seashores表现着bleak imagery;flitting butterflies and clear weather暗示着an atmosphere of lightheartedness。再如,The country,covered with cherry tree flowers,looks as though it is covered with pink snow.(NSEFC Module3 Unit1)教师可基于“花开富贵”的常规意象,通过绘声绘色的言语,引导学生从flowers和snow展开联想,细致刻画,自然产生“樱花盛开,粉雪遍野”的意境,进而使学生感受到自然和艺术境界的佳妙。

(2)关注陌生意象

对虽常规但少接触的陌生意象,教师要结合阅读语言进行必要的言语引导。如,Typhoon(Module 2A Unit10)中对巨浪和海水的描写:...saw a white tower of water,so high that he couldnt believe his eyes,advancing towards them. /With a tearing crash,tons of water fell upon the deck...对风暴的描写:The hurricane,with its power to sink ships and to destroy strong walls, had found this little ship in its path.大部分学生因没身临其境,对巨浪和风暴难以有切入体肤、直入血脉的体会。教师唯有用形象、传神的言语描述三者的情态意蕴,把Typhoon具体可感、形象生动地演绎出来,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真切地表现出作者惊恐害怕、不知所措的心情。

(3)理解特殊意象

体悟阅读文本的思想内容,理解特殊意象必不可少。赏析:However,the lakes shone like glass in the setting sun and looked wonderful. /At one point we were so high that we found ourselves cycling through clouds.(Module1 Unit 3)夕阳本是温婉悲凉的代名词,但赏析中,时而轻松活泼、时而深沉庄重的教师言语却把作者在西藏的所见所感生动“意象”于眼前:夕阳西下,湖面如镜;单车孤影,行走云端。恰当的言语加上语调的流转跌宕让读者恍如身临,使藏乡的美丽画面跃然眼前,把学生带入梦境西藏的艺术氛围中。

二、情感信息及其赏析策略

1.情感信息的内涵

情感(emotion)是语言符号中蕴含的作者情绪体验。自“为情造文”,到“情动而辞发”,再到“披文以入情”,即“立意明象、立象尽意”。情感不仅蕴含于文本的语言形式(词语、句式等)中,更通过言语形式(语流、语调等)表现。

2.情感信息的赏析策略

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情感赏析是以教师基于文本的认知和情感启迪,运用个性言语为学生构建抽象心绪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或是邂逅情怀、生活艰难,或是独白惆怅等。情感赏析策略的关键是教师通过特有的情感“号召”,如诵读的饱含情感、点化的巧妙天成等,渲染浓烈异域风情,撞击学生的心灵,掀动情感涟漪,形成情感的“奏鸣器”。

(1)用比生情

对比手法是文学作品中最富于表现力的艺术手段之一,能有效提高和丰富文学的情感表现。Appreciating Literature(Advance with English Module 8):We walked,hand in hand.../As the morning mist had risen long ago when.../so the evening mist was rising now,and in the clear moonlight I saw no shadow of another separation from her. The morning mist和the evening mist象征黑暗过去,美好到来,预示着爱情破镜重圆。赏析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语阐释love和mist的意蕴,在evening和morning的对比中,带领学生体验爱情重获的喜悦,使心灵震撼的情感表现得更确切、更犀利,从而迸发出情感的火花。

(2)拟境促情

虚拟出来的“现场”能成为道德情感熏陶的有效平台。The Story of an Eyewitness(Module 1 Unit 4)全文仅三段,故事真实且感性:城的不复存在,人的貌似平静,海的宁静与旧金山的凄凉。文章首句和末句更是宕开一步,用两个never塑造出一个苦难的场景:肆虐的灾难和无声抗争的人们。赏析中,教师基于自己的言语,以想象等方式,虚拟出与现场相似的悲剧氛围;以凝重、深情的语气,描摹复现灾难的沉重,使学生如亲历灾后现场。无法亲临但虚拟出来的“现场”使学生时而屏神静听,时而义愤填膺,凸显了遭遇灾难时人们内心深处真善美的迸发,催燃出炽烈的感情。

(3)以情升情

蕴含于文本语言中的情思首先需要教师“悟化”,再通过教师言语提升为学生的情感。A Sad Love Story(Module3 Unit 1):He had looked forward to meeting her all day,and now he was alone with his roses and chocolates,like a fool./He would drown his sadness in coffee.手捧鲜花独自守候,望穿秋水咖啡浇愁。此情此景,教师不能仅拘泥于自身对roses、coffee和fool的情感悟化,只有用言语点化源于三者的更深层次的“意味深长”,方能拨动学生情感之弦。

三、审美信息的内涵和赏析策略

1.审美信息的内涵

审美(aesthetics)是对文本信息加以提炼和升华,形成心灵自由、精神愉悦的艺术定型。生动描述、鲜明议论、周密推理以及各种逻辑形式、修辞手法的妙用等诸多审美信息在中学英语教材阅读文本中不乏出现。但是,由于言语的艺术性、间接性,也造就了语言的“象外之象”、“题外之旨”和“言外之意”,如果审视不当,审美阙如在所难免。

2.审美信息的赏析策略

准确措辞、精妙修辞、含蓄表达的英语语言以及西方人特有的幽默感都足以唤起我们对美的感受。阅读赏析中不仅要从音韵美、简约美、整饬美以及朦胧美等方面强化审美意识,而且对语言的意蕴层要进行深度赏析。学生要在教师言语引导下将“隐喻”之所隐、“隐喻”之所喻转化为审美心理所把握的艺术形象,最终使阅读的审美内涵得到美的表述和品味。

(1)感美于意中

意境中的美感跨越时空,久而弥醇。The Lake of Heaven(Module6 Unit 5):If you are lucky enough to visit the lake of heaven with your loved one,dont forget to drop a coin into the clear blue water to guarantee your love will be as deep and lasting as the lake itself.教师“抒写胸臆”的言语对时空意境的描绘,创构出“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美景:天池旁,你与爱人相互依偎,喃喃私语,温馨浪漫;碧波荡漾中,一枚硬币激起涟漪层层,爱如湖水深远绵长。深厚的文化内涵、温馨之意蕴和美丽传说构成一幅美丽画卷。

(2)品美于境中

特定的语言环境,细细地品味语言美,会令师生叹为观止。Old Tom the Killer Whale(Module7 Unit 3):an enormous animal throwing himself out of the water and crashing down again./Old Tom swimming by the boat,showing us the way./circling backto the boat,leading us to the hunt again./the killers started racing...在教师言语的“波澜”中,一系列展示Old Tom迅速、紧凑动作的非谓语动词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不仅能感受到Old Tom的灵巧、机智和可爱以及Old Tom和捕鲸者明快、亲切的感情,而且一幅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浪涌的无际大海中遨游着一头盎然生机、势不可挡的虎鲸。

(3)醉美于景中

美景是直观的感受、思想的洗礼,更是诗意的想象、情感的陶醉。A New Dimension of Life(Module7 Unit 3):all the vivid colours surrounding me - purples, reds,oranges, yellows, blues and greens.The corals were fantastic-they were shaped like fans, plates, brains, lace, mushrooms. /the yellow and green parrotfish was hanging upside down,and sucking tiny plants off the coral with its hard bird-like mouth;a yellow-spotted red sea-slug was sliding by a blue sea-star;a large wise-looking turtle was passing...此文本语言生动、清新,给人以美的震撼。在海底斑斓色彩的衬托下,珊瑚的千姿百态被赋予鲜活的美景,hanging、sucking、sliding、passing更让海底生物的憨态美“慢放”于眼前,the yellow and green parrotfish、a yellow-spotted red sea-slug、a large wise-looking turtle则给昏暗的海底增添了“耀眼”色彩,让人感到死寂中的生机和野性的生命力。充满审美情趣、审美悟性、审美创造力的教师言语让美丽的海底世界变得触手可及:梦幻深邃的海洋,五彩缤纷的珊瑚丛,色彩绚丽、栩栩如生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慢游……师生共沉醉在这逸趣横生、和谐静谧的美景中。

参考文献

[1] 区培民.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

[2] 林恩玲.高中英语教学中美的渗透.教育导刊,2008(9).

[3] 麦琪.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语言欣赏.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9(9).

[4] 全祥贵.百年反思:语文育人功能检视.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7194380100.

篇5:《春残》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春残

翁宏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的颔联“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历来为大家所称道,请简要分析此联的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

1.塑造了一个伤春自怜、孤独寂寞、饱尝相思之苦的闺中女子的形象。(意对即可)

2.①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②正反衬托,凸显心境;③对仗工稳,妥帖自然。(意对即可)

注释

⑴春残:春将尽。

⑵翠帏(wéi):绿色的帷帐。帷,四周相围而无顶的篷帐。

⑶独立:独自一人站立。

⑷微雨:小雨。

⑸寓目:观看,过目。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请与君之士戏,君凭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

⑹断:断绝。

⑺“经年”句:经年,经过一年或若干年。梦亦非,梦境也不同了。

⑻那堪向:怎能忍受。那,通“哪”。向,语气助词,无实义。

⑼夕:傍晚。

⑽萧飒(sà):萧条冷落;萧索。

⑾暮:傍晚。

⑿辉:光辉。

参考译文

又到了春天快要结束之时,这让人怎么走出翠绿的帷帐?

人独自站在落花面前,小雨中燕子成双飞去。

观看此景魂魄像要失去,经过很多年梦境也不一样了。

怎么能够忍受如此愁苦的夜晚,蝉在凄凉萧索的夕阳下映出光辉。

赏析

《春残》是唐末五代诗人翁宏创作的.五言律诗。该诗写女子春末怀人,反复抒写其触景伤怀,忧思难解之情。诗中颔联“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融情入景,写得工丽自然,成为千古名句。

诗写女子春末怀人。首句点题,不拘一格。一句中,以“又”字开头,“也”字结尾,连用一个副词和一个语气词,这在诗中是少见的。然而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增强了语气,加强了诗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并有笼盖全篇的作用,算得上写法的出新。“又”字还与下面的“经年”对应,暗示这女子与情人分别,正是去年此时,故对物候变化特别敏感。

第二句“如何出翠帏”,“如何”一词,体现出不堪的情绪。联系第一句看,这位女子正是在去年此时此地,经受着别离的苦痛。时隔一年,记忆犹新,而且,此时又是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她不敢再身临其境,重新经受这样的苦痛,所以说不敢出翠帏。再联系下联看,不敢出来实际上还是出来了,人在极端苦闷的时候,往往就是处在这样的自我矛盾中。这又活画出了这位女子梦魂牵惹、如痴似醉的神态,从而烘托出她的思念之情刻骨铭心。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为佳句。已是春残,落花无数,而无数落花又极易引起人们韶华易逝、青春难再之感。此刻,这位女子,正当芳龄,却独立庭院,青春正在消逝,欢娱难再,她的命运和这春残的落花,一模一样。作者将落花与思妇互相映衬,倍觉凄然。暮暮天气,微雨蒙蒙,给人的感觉本是抑郁沉闷的,更不用说是心事重重、愁思郁闷的女子了。偏偏此时,一双不知趣的燕子,在细雨中飞去飞来,显出很自得的样子,这就使她更加难堪了。燕子无知,尚能比翼双飞;人属多情,只能黯然独立,此情此景,不堪忍受。诗人以燕双飞反衬人独立,把女子的内心愁苦之情推到了顶点。花、雨、人、燕,本是纯粹的“景语”,作者通过映衬、反衬,融情入景,把它们连成一幅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从而烘托出诗中女子忧思难解的内心世界,使“景语”完全变成了“情语”。这两句写得细腻深刻而含蓄委婉,对偶工丽而无雕琢之嫌。颔联两句融情入景,写得工丽自然,不失为精彩之笔。

篇6:《岳鄂王墓》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鄂王墓

赵孟頫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注】赵孟頫一生历宋元之变。青少年时期南宋王朝大厦将倾,他在坎坷忧患中渡过。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被元世祖重用。本诗作于暮年。岳鄂王,南宋抗金英雄岳飞。

1.这是一首哀痛伤惋的悼歌,不仅是西湖山水不胜悲,更寄寓了作者亡国破家之悲,试分析“悲”的具体内容。(5分)

2.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对诗人抒发感情起到了怎样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一悲岳王墓的荒凉,二悲朝廷的苟安投降,三悲百姓盼王师无望,四悲英雄受冤屈死,五悲国家偏安不得而灭亡。(每点1分)

2、① 写诗人来到西子湖畔岳飞墓前凭吊时,只见岳王坟上长满荒草,墓前石马石狮在萧瑟秋风中依然高踞屹立。(2分)② 描绘了一幅凄凉冷峻的秋日岳墓景象。(2分)③ 以萧瑟肃穆的荒凉之景,暗寓作者的伤痛之情,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2分)

1.“英雄已死嗟何及”中“英雄”在本诗中是指 (填姓名)。(1分)

2.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草离离”、“秋日荒凉”具有“寓情于景”的抒情特点。

B.“君臣轻社稷”中“轻”字,看出南宋统治者的`腐朽昏庸无能。

C.“父老望旌旗”中“望”字,透出沦陷的百姓热盼王师的解救。

D.从“草”、“秋日”、“西湖”、“水光山色”看,为山水田园诗。

3.人们普遍认为作者悲伤情绪的表达逐层深入,可谓“三叹一哭”,请写出具体内容。(4分)

参考答案:

1.(1分)岳飞

2.(3分)D

3.(4分)一叹岳坟前的荒凉。二叹朝廷的苟安(或百姓的无望)。三叹英雄屈死。一哭国家破亡

简析

宋亡后,赵孟頫经过杭州西湖,拜谒岳飞墓,写下了此诗。这是一支悲愤的悼歌。岳飞的惨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悲剧。岳墓建在风景秀丽的西湖岸边,岳飞虽封王建墓,但由于连年战乱,陵园荒芜,景象凄凉。这首诗以反映这样的现实入笔,表达了作者对抗金英雄被害屈死的叹息和哀悼,谴责南宋君臣苟安误国,流露了深沉的故国之思。

篇7:《洞庭阻风》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洞庭阻风

张 泌

空江浩荡景萧然,尽日菰蒲泊钓船。

青草①浪高三月渡,绿杨花扑一溪②烟。

情多莫举伤春目,愁极兼无买酒钱。

犹有渔人数家住,不成村落夕阳边。

【注】①青草:指青草湖。②一溪:指湖边的港汊。

【试题训练】

1.首联、颔联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阻风”的?(4分)

阅读答案:①江面上空荡广阔,景物萧然;②钓船因风大被迫整日停泊岸边;③暮春三月,浪涛汹涌;④岸上飞花如烟,迷蒙一片。①③④从侧面、②从正面表现了“阻风”。(答出三个方面即可得满分)

2.这首诗颈联、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阅读答案:颈联直接抒情,表达自己伤春之情及因风受阻不得归乡的羁旅愁思;(2分)尾联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也可答成衬托或对比)。虽只有几户人家,不成村落,却胜过自己形只影单,更勾起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因风伤春、羁旅忧愁的情怀。(3分)

赏析一:

这是诗人途经洞庭遇风路阻时所写的一首诗,诗歌描写了洞庭的风光,并于诗歌中寄寓了自己的伤春情怀。

“空江浩荡景萧然,尽日菰蒲泊钓船”,诗人因风大阻于洞庭湖边,举目远眺,但见与洞庭湖相连的江面上空荡荡的,天气阴沉,景物萧索,使人顿生抑郁之情,风大浪高,无法渡过洞庭,只得枯坐在钓船之内,尽日相伴的只有岸边的菰蒲。所谓“菰蒲”,即菱白与菖蒲。“尽日”二字,表明了诗人因风路阻而无法行路的无可奈何心情。首联通过空江的萧然景致与整日地面对菰蒲,一种寂寞抑郁的情感油然而生,为下面的进一步描写作了铺垫。

“青草浪高三月渡,绿杨花扑一溪烟”,是写诗人坐在钓船内所目睹的舱外情景。“青草”,即青草湖,其湖之南有青草山,因名,又名巴丘湖,南接湘水,北通洞庭,水涨则与洞庭相接,所谓重湖,即古之云梦泽。诗人举目向青草湖方向望去,暮春三月的风特别大,湖面被吹得波涌浪翻,岸上的杨花也被吹得四处飞扬,迷蒙一片,把流入洞庭的河汊上空都给遮掩住了。这两句是描写洞庭湖边周围的萧然景致,是承接首联中所描绘的氛围而来的。关于“一溪烟”,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作如此的解释:“夜泊洞庭湖边港汊,故有‘绿杨扑地一溪烟’句,否则风景全不合矣,玩末句自明。”沈德潜的解说是正确的,所谓“一溪”,当是指湖边的港汊。

“情多莫举伤春目,愁极兼无买酒钱”,在首颔两联的写景后,颈联的这两句承上开始抒情。路阻于洞庭之滨,又遇上了不作美的天公,诗人感叹道,如果是个有着坎坷经历又极易感伤的人,遇到这种情形,切不可举目远眺,显然这是诗人自身的经验之谈,因为诗人已经远眺了并已生了伤春之心,而且更令其尴尬的是,愁闷已极的诗人此刻身上却没有多余的钱可以沽酒来解愁。沈德潜在《说诗语》中对律诗的五六两句是这样要求的:“五六必耸然挺拔,别开一境,上既和平,至此必须振起也。”这两句由景转情,确有别开一境、耸然挺拔的感觉。

“犹有渔人数家住,不成村落夕阳边”,诗歌的最后一联以景作结。诗人从自己的感伤情绪中摆脱出来,举目远眺,只见此刻已经夕阳西下,虽说景色萧然,但仍有几家渔人的房子,零零落落地散布在远处,只是看上去不成村落而已。这里的零星房屋,远方的西下夕阳,同样也给人以萧然的感觉,当然,也是因风受阻于郊外的孤身旅人抑郁心理的折射。

全诗写景、抒情、叙事三者融为一体,特别是借助写景来衬托情怀,显得不露痕迹,含蓄有味;在结构章法上,所见与所感交互递现,诗脉清晰,不失为一首有特色的律诗。

赏析二:

这首诗描写了洞庭的风光,并于诗歌中寄寓了自己的.伤春情怀。诗人因风大阻于洞庭湖边,首联通过空江的萧然景致与镇日地面对菰蒲,一种寂寞抑郁的情感油然而生。其后写诗人坐在钓船内所目睹的舱外情景。描写洞庭湖边周围的萧然景致,在首颔两联的写景后,开始抒情感叹,如果是个有着坎坷经历又极易感伤的人,遇到这种情形,切不可举目远眺,避免产生伤春之心,最后以景作结。诗人从自己的感伤情绪中摆脱出来。全诗写景、抒情、叙事三者融为一体,借助写景来衬托情怀。

本诗一作许棠诗。张泌同唐末罗隐、韦庄、郑谷、牛峤等绝大多数诗人一样,曾为功名滞留长安。然而,仕途的困顿,使他四处漂泊,久羁异乡。这首七律即借因风被阻洞庭时所见,抒发其伤春之情及因风受阻不得归乡的羁旅愁思。

“空江浩荡景萧然,尽日菰蒲泊钓船。”首联即交待了自己被阻之时的境况:“空江”,洞庭湖汇集了湘、资、沅、澧数江,并有数道通长江。可是,连日大风,水上没有船只航行,江面空空阔阔,只剩下层层白浪此起彼伏。极目时,苍茫一片,令人倍感萧然。故曰“空”。七个字勾勒出寂寥空旷的画面,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纵归心似箭亦只能望江兴叹,诗人整日滞留船上,所见尽是生于浅水处的“菰蒲”。“菰”,即茭白。“蒲”,水草。船因阻风泊于港汊,故尽日唯见菰、蒲。一个“尽”字,诗人心中因船行受阻,无法早日回乡的无奈、怅惘亦跃然纸上。同时,也通过自己“尽日”之所见点出了人在异乡的孤独境遇,除了眼前的千叠白浪、船边丛生的“菰蒲”,一怀愁绪无从倾吐,

“青草浪高三月渡,绿杨花扑一溪烟。”正面来写水上、岸上的景象。“青草”,湖名。在今湖南省岳阳县西南,接湘阴县界,湘水所汇。因湖南有青草山,而且湖中多青草,故名。向与洞庭湖并称。一湖之内,南名青草,北名洞庭,有沙洲间隔。暮春三月,连日大风,水面浪涛汹涌;岸上飞花(绿杨花)如烟,迷蒙一片。杨花,据《辞源》解释为“柳絮”。庾信《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落满飞”。古代诗词中“杨柳”意象不是指杨树和柳树,而是指柳树,一般是指垂柳,这是一个词,不是杨和柳并列。暮春时节,偏又连日大风,漫天柳絮纷纷扬扬,迷濛一片,如烟如雾,像是小溪中升腾起的雾气。一个“扑”字写出了柳絮逐风而舞的状态,极具动感。《唐诗别裁》注云:“夜泊洞庭湖港汉,故有‘绿杨花扑一溪烟’之句。”一边是白浪层层,一边是白絮纷纷,水上陆上尽是白色,这种冷色调更添了几许凄凉。首句直接写风,连日的风使水面空空荡荡,足见风之大,而这两句则从侧面来写风之大,正是因为有风,才有“浪高”,才有“花扑”,前后两联从不同角度入手,将洞庭暮春风起时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情多莫举伤春目,愁极兼无买酒钱。”第三联由写景转到抒情。春景是美好的,但放眼望去,却见狂风摧花,颈联直接抒情,表作者虽未写繁花如何,但如此大的风,岸上百花定是零落不堪。而自己呢,有才华满腹,却艰于仕途,大好年华在等待中一去不复返,伤春之情便油然而生。本就“多情”,偏又是春去难留,风阻归程,叫人焉得不伤悲!愁浓时应该有酒,销这一腔愁绪,销这不得归乡的羁旅愁思,可是,潦倒之际却又无钱买酒,内心的苦楚便籍这两句诗倾泻出来。读来令人既同情其处境,亦为其觉伤感。

“犹有渔人数家住,不成村落夕阳边。”尾联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衬托或对比)来写眼前的景象:岸旁只住着几户人家,零零落落不成村落,静默在夕阳之下。这一切在诗人看来却是另有一番理解:虽只有几户人家,不成村落,却毕竟胜过自己形只影单,这便更勾起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进一步写出了自己因风伤春、羁旅忧愁的情怀。

篇8:《咏竹》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秋日行村路

[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 豆荚姜芽社肉①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 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释】

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

【试题】

(1)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 “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蜻蛉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围里。(意思对即给分)

(2)热爱农村自然风光,追求自由、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意思对即给分)

【作者简介】

乐雷发,字声远,号雪矶,南宋道州宁远县人。精通经史,长于诗赋。1253年(宝祐元年),门生姚勉登进士第一后,向理宗上疏,请求理宗重用乐雷发,并愿以第相让。理宗特旨召见雷发,亲自考问“学术、才智、选举、教养”八事,乐雷发“条对切直”,为理宗所“嘉纳”,赐以特科第一人。他志在抗金复宋,后因数议时政,不为所用,遂归隐九疑。乐雷发还乡后,国势更衰,理宗深悔没有采纳他的忠言,赐建状元楼一所、公母铜锣一对、良田800亩作为褒奖。著作有《雪矶丛稿》五卷,清代乾隆皇帝在位时选入《四库全书》。

【补充注释】

(1) 社肉:祭祀时所供之肉,后分给各户。秋日之社即秋社,指立秋后的第五个逢“戊”日。

(2)该句用“句勒法”写出稻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开放。

(3)该句用一个“伴”字把红蜻蜓与绿螳螂这两种没有思想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围里。

【翻译】

篱笆下,儿童追逐嬉戏,太阳还没下山,村里有聚会,祭祀神社,人们准备了豆荚,姜芽和肉,肉香和稻花的香味扑鼻而来,呈现一片祥和欢乐的景象。走在家乡的田野上,只见稻菽千里,稻花摇曳,蜻蜓、白蛉在稻浪中飞来飞去,螳螂则在稻穗上等待捕食昆虫,俨然像田野的主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淳朴、自由、优美的农村田园风光。其诗清新可爱,含蓄隽永。“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蜓伴绿螳螂。”一句反问,突出郊外气氛,充满山野情趣。这成为千古名句。描写了如诗如画的田园景色,以及朴素热闹的农家风情,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红”的.“蜻蛉”,“绿”的“螳螂”,色彩鲜艳,对比分明,活现出春天盎然生机。

篇9:《咏竹》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水光天色虚清,上下一体,没有人声,没有微风,波澜不惊,水岸持平。浮萍碎处,映出远山的倒影;小船过时,听到划过草叶的声响。僧人入城,禅院愈清,物我两忘,人行镜中。阵雨过后,秋色渐浓,别让芦苇长太高,挡了水中的月影。

《题西溪无相院》赏析:

篇10:《咏竹》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 此诗完整的题目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①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②羁旅:犹漂泊。③寥落:冷落。④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⑤九秋:秋天。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两联写由于战乱、饥馑,家业无存,田园荒芜,家中亲人四海漂泊。

B.尾联是想像之语,虚实结合,表达了兄弟们同时望月产生的怀乡思亲之情。

C.全诗语言平实,不事雕琢,意蕴深厚,真挚动人,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特点。

D.全诗通过描写骨肉离散之苦,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3)请指出诗歌的颈联有哪些意象?

(4)“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诗句除了运用对偶,还运用了比喻,请结合全诗对该句比喻修辞的作用作具体分析。

(5)诗中的“干戈”和“吊影”的含义是什么? (2分)

篇11:《咏竹》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赠刘司户蕡

李商隐

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

已断燕鸿初起势,更惊骚客后归魂。

汉廷急诏谁先入,楚路高歌自欲翻。

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

试题:

①首联描写的内容是什么?有没有象征意义?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②颔联的“已”、“更”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③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刘蕡的友情,同时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阅读答案:

①用浪打礁石、船下双锚描写大江(湘江)的惊涛骇浪,象征着当时的动荡、险恶的局势。

②两个虚词有力地将刘司户短时间遇到的事情连接起来,充满同情之心。

③全诗情景交融,有友谊、有愤怒、有讥讽,既表达了对朋友的友情,又表现出伤时忧国之思。

创作背景:

刘蕡,公元826年(敬宗宝历二年)举进士,博学能文,性耿直,嫉恶如仇,有澄清天下之志。李商隐对他非常推崇。公元847年(宣宗大中元年),诗人奉郑亚之命出使南郡和郑肃通好。次年正月南返时,与被贬去柳州的刘蕡在长沙一带相遇,李商隐写此诗相赠。

鉴赏:

诗的开头从相遇的地点黄陵庙写起。黄陵庙在黄陵山上,相传为舜妃葬处。山在湘江汇入洞庭的咽喉,山峰兀立,水势奔腾。时间正是初春,漫天阴沉,加上江风浩浩,越发扬起了浊浪。看来好似“云根”一般的岸边山石和系船石墩,受到浪花的猛烈冲击。船上高高的桅杆,在江风中摇摇晃晃,分外显得日暗天昏。这是湘江惊涛骇浪的实景,更是晚唐王朝政局动荡和险恶的写照。诗人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勾画了刘蕡悲剧遭遇的社会背景。

颔联表现刘蕡的坎坷遭际,字里行间充满同情。“已断”句把刘蕡比做展翅万里的北国鸿雁(刘是燕人),刚刚要施展的雄图伟略就很快夭折了。这是隐指刘蕡应试未第。唐文宗时代,刘蕡曾应召试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在对策中切论宦官专横误国,应予诛灭,一时名动京师。但因遭宦官忌恨,未予录取,初试锋芒,就遭挫折。旋被令孤楚、牛僧孺召为从事,后授秘书郎,不久即遭宦官诬陷,贬为柳州司户参军。“更惊”句即指此番遭贬。诗人把刘蕡比做受谗而被放的屈原,远贬南荒,难归乡土。前一“已”字,后一“更”字,紧凑有力地把刘的`生平遭际中两件大事联结起来,通过沉痛愤慨的笔调,表现了诗人对刘的遭遇深致扼腕。

颈联又借用历史人物进一步抒写对刘蕡的敬仰和同情。“汉廷急诏”用贾谊遭贬三年后又被汉文帝召回长安,拜为梁怀王太傅的故事。这句是说:如果皇上急召贤臣,以先生之才,应是首先被召去的,还有谁可以比你先回朝廷的呢?这里高度称赞刘具有贾谊的抱负和才华,相信他一定会受到重用,敬慕和劝慰之情溢于言表。“楚路高歌”用楚国狂人接舆的故事。而刘蕡身贬楚地,恰与接舆仿佛,借刘的遭遇来抒发自己的满腔愤激。“自欲翻”,体现了诗人对挚友的深切同情和理解。

篇12:《咏竹》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注释】

①眼波横:形容眼神流动如横流的水波。

②眉峰:形容眉弯如山峰。 聚:指双眉蹙皱状如双峰相并。这两句说水是横流的眼波,山是蹙皱的眉峰。

③盈盈:脉脉含情。两句是说先问行人到哪里去?回答是要到山水明秀的地方去。

译文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cu)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赏析: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北宋词人王观创作的词,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此词送别友人,构思新颖。没有送别情境的刻画和别情依依的渲染,开头便着眼于山、水。水是横着的眼波,山是皱着的眉头,将离人的形象放得无穷大,以眉眼盈盈喻山川之美,故乡山河之美。将人之眉眼与自然山水两组意象重复叠加,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分)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形象、情感)

(2)比喻修辞用得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把明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 。想象别致,意蕴生动。。“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洗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用语绮丽生动。(判断技巧、具体解释技巧、表达效果)

【全词赏析】

从标题看,这是一首送别词,然而落笔却有别一般送别诗的伤感情调,显得轻松活泼、俏皮风趣。上片虽是明写朋友归途山山水水的艳丽景色,但也暗扣朋友的家人日夜盼望丈夫归家的情景。由此设想“眉如远山”、“眼如秋水”,“眉眼盈盈处”更是把游子归家和妻盼郎归那种望穿秋水的情感表达得活灵活现。朋友归家所历经的山山水水都拟人化了,于是,路上的一山一水,清澈明亮的江水就是家人的流动眼波,群峰回旋的山峦就是家人的眉峰了。

上片写了归途的景,下片便转而写归家的情。两个“送”字和两个“归”字,把季节同人关联上了。朋友前往的浙东地区,尚是春光明媚,更有明秀的山容水色,奉劝朋友既然赶上了美好春色,就不要辜负这大好春光,一定要与它同住了。与上片同样,明写了江南的“春色”,暗扣与家人团聚这一家庭生活中的“春色”,一语双关,俏皮风趣。

通看整首词,几处巧比喻,轻松活泼;几句俏皮话,雅而不俗。

【解题思路】

看到标题,可以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词,同时朋友前往的是江南的浙东地区;再读全篇,可以看出词人的语言风格。从第2题的“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还可以得到一些启示,进而领悟词句的双关义,领悟了这一点,理解全词和回答问题都不困难了。

第1题上片抓住比喻和双关,从对山水的描写中读出人的情感;下片抓住“千万和春住”的奉劝,读出送别的情意。

篇13:《咏竹》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

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写作背景]

这首曲子在诗人这样的境遇与心情下写的:客中夜雨,倍添离人惆怅;夜半梦回,更令百感交集。徐再思这首曲子用极流利的语言将旅人羁思表现得淋漓尽致。雨夜梦醒,勾起作者无限愁思,酸甜苦辣一时俱上心头,慨叹自己身处异乡,为天涯飘零之客。

注:①灯花:油灯结成花形的余烬。

②新丰孤馆:新丰是汉高祖思念故乡丰邑而建的,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宿新丰的旅舍,备受店主人冷落。

(1)请分析这首曲前三句的意象的表达效果。(3分)

(2)“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是怎样表现词人的思亲之情的?(3分)

【答案】

(1)(3分)词人选用了“梧桐”、“芭蕉”、“夜雨”这些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表现离愁、客思、寂寥悲伤的意象,来描写在凄凉寂寞的旅店里,形孤影单、卧听夜雨的情景,情景交融,言短意长,生动地渲染了离愁别绪。

(2)(3分)这里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侧面落笔的手法,不写自己如何思念故乡,思念亲人。而以年迈双亲的忧思烘托出更加浓烈的亲情。遂使此曲更添伤情,深扣人心。末句“都在心头”四字戛然而止,欲语还休,文已尽而意有余,荡气回肠,引人遐思。

二:

1.这支曲子的题目是“夜雨”,全曲却没有一个“雨”字,作者是如何写“雨”的?(3分)

2.“落灯花,棋未收”两句就刻画人物形象来看属于怎样的描写方法,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情?(4分)

3.这首曲子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本曲写雨的句子仅“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两句,是从侧面来写雨,(1分)用梧叶和芭蕉在雨中的声响来写出秋雨的淅淅沥沥,(1分)渲染了一种悲凉、寂寥的氛围。(1分)

2.这两句采用了细节(或白描)描写的手法,(1分)可以让人想见,三更梦醒时分,灯已燃尽,棋未下完,只好作罢的情景,(1分)这个细节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寂寞和忧心忡忡的.心情。(2分)

3.漂泊的孤苦,对家乡的思念,对父母的怀想。(4分)(少一点减1分,答3点得满分)

(1)赏析“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两句。

(2)此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以数字入曲,连用四个相同的数词“一”,夜雨一声声打在窗外的梧桐树叶上、芭蕉上,音调和谐却单调,而羁旅之愁便在这如同打在游子心头一般的无休无止的雨点声中一点点积聚。

②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用 “梧桐”、“芭蕉”、“夜雨”这些秋季的典型意象描绘秋夜萧瑟落寞的环境,渲染了伤感的情绪。

(2)①羁旅客思之愁。秋夜,听一声声雨打“梧桐”、“芭蕉”, 午夜梦回,再难入眠,只见得床头几上一盏残灯,一局残棋,残棋未收,灯花已落。而这一切都是在“孤馆”,表达出作者浓浓的羁旅客思之愁。

②思乡怀亲之意。十年羁旅的孤苦,故乡二老十年的牵挂担忧,一齐涌上心头!作者不写自己如何思念故乡,思念亲人,而以年迈双亲的忧思烘托出更加浓烈的思乡怀亲之情。

(或从“枕上十年事”揣测作者十年在外奔波,潦倒他乡却万事无成的失意惆怅)

(1)这首元曲善用数量词,请结合前三句赏析其运用的妙处。 (4分)

(2)曲子以“都到心头”收束全篇,请概括结句包含的情感内容。 (4分)

参考答案

(1)①一声、一点,强调滴滴细雨,敲击着无眠者的心(1分),渲染了静夜愁思的气氛(1分)。②“三更”表明夜深(1分),突出愁思难寐,心潮难平(1分)。

(2)光阴易逝的感慨,羁旅漂泊的愁怀,怀才不遇的伤感,怀乡思亲的衷情。(4分)

参考译文:

夜雨一点点淋在梧桐树叶上,秋声难禁,打在芭蕉上,惹人愁思不断。半夜时分梦里回到了故乡。醒来只见灯花垂落,一盘残棋还未收拾,可叹啊,我孤单地留滞在新丰的旅馆里。靠在枕边,十年的经历,远在江南的双亲,都浮上心头。

[译文]

瑟瑟西风吹动落叶,一声声报告秋天来到,绵绵雨点打芭蕉,一滴滴激起离愁。到三更归乡的梦醒后再也难成眠。灯花落尽,棋盘上的残棋子也懒得去收拾。可叹新丰孤馆把游子滞留。像做梦一般想起十年往事,还有对江南二老的忧心,都一起涌上心头。

赏析:

《水仙子·夜雨》是元代曲作家徐再思所作的一首散曲,曲中通过对秋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外思念家乡和对自己潦倒落寞的际遇倍感无奈的情怀。

篇14:《咏竹》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根据诗中的具体意象,说说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2分)

(2)第四句中的“偷”字一作“径”,请联系诗歌,简析这两个字在表情达意上各有什么妙处?(3分)

(3)这首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有关诗句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夏季,从诗中“青苔”、“绿树”、“昼梦”及南风等意象可知。

(2)“偷”字显示了南风的顽皮,它仿佛有意要和它朋友开个玩笑,躲开诗人眼目,悄悄地溜进了诗人房间,与后面的“又翻书”这一细节相辅成。“径”是径直,直接的意思,突出了南风的急切爽直,正与“旧相识”相应。两个词都用了拟人手法。

(3)“绿树无人昼梦余”,可知新晴后,诗人在无人打扰的情况下,在白天恬然入梦;而后面的“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把南风写得情趣二足饶有风趣,进一进烘托了作者久雨初晴后的闲适、清静,愉悦的心情。

二:

(1)作者通过 、等意象,描绘了夏季生活场景,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

(2)三、四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把南风写得情趣十足。

参考答案

(1)南风、绿树(或青苔),闲适愉悦

(2)拟人

译文:

下过雨后天转晴了。满地长出了茸茸的青苔;白天睡了一觉,醒来之后还是绿树在同我作伴。只有我的老朋友南风怕我寂寞吧!又偷偷地打开门和窗户来翻看我的书了。

[大意]

雨后,天刚放晴的时候,满地的青苔显得更加青翠,充满了生机,白日偷闲,又没有人来打扰,于是美美地睡了一觉,好梦醒来以后感到四周是那么静谧,在窗外只有浓浓的绿树阴影。只有那堪称为老相识的南风,才偷偷地悄无声息地打开了我的房门,而且还随随便便地翻开了放在案头的书本。

赏析:

诗人以雨后的景象开头,这景象的明显特点是周围的地上都长满了青苔。众所周知,适宜于青苔生长的必须是阴湿的地方,所以诗中虽未涉及雨期多长,但也意味着现在是久雨刚晴,自然地扣住了诗题,同时有隐含着一种欣喜之情。而读者从“满地”一词就可想像得到眼前是一片苍翠的色彩,在阳光的映照下就显得颇有生意。同样,绿树也因雨而更加青翠,人也因雨而暂时驻足,少了走动,那么,在这安静的环境中美美地睡一觉,也便合情顺理了,所以前两句虽然只写了周围的环境,但蕴涵着许多因果关系,表现了闲适自如的日常生活片段,然而,写得诙谐而有创意的还是最后两句,用拟人的手法,把“南风”当作老朋友看待,而在这“无人”来访之时,对于“南风”的造访便产生了一种情切之感,因而“南风”也无所顾忌,可以随便翻书,成了诗人的知音,于是,就在“无人”的境况中平添了不少引人遐想的情趣。

阅读答案

(1)第二句中“无人”两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既写出了作者在久雨新晴后,面对青苔满地、绿树浓郁,却无人共享、共语的遗憾心情;也为下联“唯有南风旧相识”铺垫,为上下联之间的枢纽之词。

(2)本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具体赏析其艺术效果。

答:三四句以“南风”为主角,用拟人的`手法把这位“旧相识”写得趣味盎然.“偷”显示“南风”的诙谐,似有意与老朋友开玩笑;“开”“翻”写与老朋友的熟识程度,其关切之情可见.可以想象在“无人”的情况下,“南风”将带给作者多少安慰。

相关试题及答案

(1)“偷开门户又翻书”一句中的“偷”字在《宋诗别裁》中为“径”字,你认为哪一个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2)这是一首夏日即景诗,找出诗中富于季节特征的意象,并结合全诗,简要说明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5分)

参考答案:

(1)“偷”字好,可以显示南风的诙谐,仿佛有意要和老朋友开个玩笑。或:“径”字好,“径”字能突出南风与老友的熟识,相见之情急切,不是轻敲,不是缓推,而是径直推门而入。(言之成理即可,3分)

(2)诗中富于季节特征的意象有“青苔”、“绿树”、“南风”。夏日初晴之后,昼梦之余,人的情绪通常是爽朗的、愉悦的;四周一片静谧,吹开大门、拂动书页的夏风显得那样友好。这一切都表现了诗人恬适宁静的心境。(意象1分,分析2分,心境2分)

3.第二句中“无人”写出了安静 的情境。(1分)

4.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3分)

上一篇:轻声该怎么读的教案下一篇:以超越自我为话题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