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

2024-05-24

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共6篇)

篇1: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

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

职工篮球队管理规定

为落实创建文明单位的有关要求,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内容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学校与周边单位的友好交往,经学校批准,成立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职工篮球队。

一、球队宗旨

强身健体,联谊交流,提高水平,宣传汽校,促进工作。

二、组织领导

校职工篮球队在学校工会的直接领导下开展有关活动。篮球队由领队、教练、裁判、队长和队员组成。领队负责带队参加比赛和对外的联系工作。教练负责选拔队员,指导比赛和日常训练。裁判负责球队比赛的仲裁工作。队长负责组织日常训练和比赛。

三、篮球队员

采取自愿参加和选拔相结合的原则,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教职工均可报名参加篮球队。

四、球队管理

1.训练采取定时训练与比赛活动相结合的方法,每周安排适量的课外活动时间集中训练,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训练赛。

2.经费采取队员协商集资和学校适当资助相结合的办法,保证篮球队的正常运转。账金分离两人管理,账目公开,专款专用。学校视比赛和活动的具体情况适当资助。

3.纪律有事要向教练请假。比赛和训练不得无故迟到和缺席,对无故迟到和三次缺席又没有请假的,教练酌情对其劝离。劝离时个人集资款按照季度比例退还。

篇2: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

2011年3月,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共同确定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教职成厅[2011]1号)。7月,我校示范校建设项目正式启动,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3个专业被列为重点建设专业,数字化校园、校园文化2个项目被列为特色建设项目。经过两年的建设,达到了示范建设的预期目标。

一、项目建设总体情况

通过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学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实现了办学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学校以校企合作模式为基础,推行“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学校重点建设汽车、机电、数控3个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特色专业群,带动了与其相关专业的建设发展,建设数字化校园和校园文化两个特色项目,促进了教育信息化,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与江淮、奇瑞、星马、京东方等大型企业共建校企人才培养基地,建成一批“五位一体”的实训室和实训车间,实现了校内外实训实习的有机衔接和区域职教共同发展。通过产教结合、骨干教师培训、聘任企业兼职教师等途径,建立一支校企互通、专兼一体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通示范项目建设,带动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带动安徽省及周边区域中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建设工作机制与举措

国家对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在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我省也有承接产业转移与职教大省建设的良好基础。安徽省教育厅牵头成立了全省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校长联席会,我校积极与全省首批9所示范学校结盟,达成“清华共识”,创建全省国家示范学校专题网站,建立QQ平台与简报等信息共享与交流协作机制,为示范校建设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1.政府支持,营造良好建设环境

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除国家财政直接投入1020万元外,省级财政通过示范校培育学校项目等为学校投入部分资金,建设期内教育事业拨款较以往有一定增长。省教育厅在我校项目申报、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召开全省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联席会,督促建设进度,提出建设指导意见,也多次实地来校调研指导工作。安徽汽车职教集团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集团内相关企业对我校项目建设给予鼎力支持。

2.组织保障,确保项目有效管理

为确保示范校建设任务的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和部分企业负责人为主的示范校建设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建设办公室,负责项目的执行和督导。成立执行部、协调部、验审部3个工作小组,定期组织检查、督促进度、评估效果。实行项目建设责任制,各重点建设项目均成立建设小组,落实具体建设进程和负责人。建立“每日检查、每周计划、每月体会、学期总结、年终报告”的长效总结机制,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提高建设效益,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

3.完善制度,保障项目高效运行

学校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专项管理制度,制定了《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

学校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并根据项目建设需要,完善教学、学管、人事、后勤等管理制度,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教师赴企业实践(调研)制度》、《专业带头人管理办法》、《教师教育科研资助及成果奖励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建立了实践操作能力和教研教改能力并重的“双师”素质教师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通过制度的激励与约束,进一步强化“全员创建”意识。

三、项目建设进展

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举全校之力,严格按照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展开建设,坚持以校企合作办学为平台,以构建全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大力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根据产业加速转型升级的需求,结合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责任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使命,学校大力推进内涵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实践。学校项目建设任务共5项,验收要点68个,完成验收要点67个,完成率98%。

(一)重点建设专业项目

1.创新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质量达到新水平。

学校依托安徽汽车职教集团平台,构建“双向服务、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实行“任务引领、职业情景、项目驱动”的工学结合模式,完善“2+1”、探索“1+0.5+1+0.5”等多形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考核方式,将学生顶岗实习表现、技能鉴定成绩纳入期末考核,强化学生职业能力。根据行业企业需求,择优组建汽运实验班、机电示范班、钣喷特色班、AYEC项目班,采用小班项目化教学,强化技能训练,全面推行理实一体化。

汽车专业根据汽车维修服务岗位群特点,以提升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打破传统学科性课程体系,实行“一年级公共实用基础课,二年级分专业方向的”的教学模式。机电专业确定“平台课程+岗位课程+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通过“两减两加一新”(减少公共基础课课时量、专业课程种类和门数;增加专业课程课时量、专门化方向岗位课程;采用全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实施工作任务型教学模式。数控专业以职业能力模块构建课程体系,融入技能等级鉴定内容,采用模块化教学。

深化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学校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把“做中学,学中做”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结合生源素质和教学资源状况,征求教师和用工企业意见,对三个重点建设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进行大幅修订。建成3门省级和3门市级精品课程,建成《汽车认知与维护》等多门理实一体化课程并全面使用,与上海景格公司共同开发汽车网络专业课程包,采用3D动画演示展示具体实操细节,自编并出版《汽车认知与维护》、《轴类零件车削》、《电工技能与实训》等15本理实一体化教材(1本教材入选国家中职规划教材),构建素质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并行的课程体系,将企业生产项目引入课堂,实施项目驱动教学,带来全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

赛教结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每年均包揽省赛机修、喷涂、空调、钣金等五个赛项一等奖,并在全国技能大赛上获得4银9铜。学校已经形成了赛训一体的成熟体系,锻炼了一支技术过硬的指导教师队伍。

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提高办学层次。学校与安徽工商职业学院试点中高职衔接,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展汽修专业开放教育,与合肥工业大学试点中职生自考,与吉林大学共设远程教育学习中心,促进中高职衔接。组建了3届中德班,比尔申克、西格蒙德等多位德国汽车专家来校授课,每学期平均300个学时,26名同学获得德国IDK行业协会满师证书。与韩国加图立大学合作培养汽运专业预科生。学生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大部分学生入职奥迪、雷克萨斯等高端品牌汽车4S店,深受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2.营造良好氛围,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新发展。

学校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为辅、专兼结合”的原则,通过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实训指导教师与理论课教师互帮互学制度,选派专业教师赴企业跟岗实践、到国内外进修学习,打造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专业骨干教师为核心、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注重教师专业化发展,根据课程体系和教师特长,将汽车专业老师分为发动机基本技能、汽车认知与维护、汽车电器认知、汽车钣金、汽车喷涂和汽车维修工等6个教研组。按照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电气系统安装与维修、楼宇智能化系统安装与调试、制冷与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等4个方向培养机电专业师资。

加大国培、省培和校本培训力度,加快“走出去”步伐。选派10人赴德进修,开展中英“影子校长”交流活动,20多人赴江浙等地及企业学习交流;100多人参加省级以上骨干教师培训;建立2个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效应。聘请45名企业能工巧匠任兼职教师,参与课程体系开发、教材编写、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实践实训教学。聘请李东江、王兆启、解云等担任专业建设顾问,邀请国家二手车评估师王峰、雷克萨斯4S店李柏升等专家来校讲课,建立专家教学资源库。

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大赛,积极参与课题研究。2人在全国汽车类教师技能大赛获三等奖。5人在全国“创新杯”说课大赛获一、二等奖,成功申报2个国家级课题、5个省级课题。在精品课评比、课件制作比赛,安徽职教论坛论文评比、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中获奖百余项。通过校内教研交流、教学竞赛等措施,强化教学基本功,营造刻苦钻研、比超赶先的氛围。

出台激励制度,鼓励教师提升学历技能。30多名教师提升了学历,100多人被省教育厅认定为双师型教师;积极开展教研教改研讨和校际交流,组织60余名教师赴江淮、安凯等10多家企业学习锻炼,20多人参加德国行动教学法培训。积极参加各类交流评比,6人入选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1人入选省汽车行业专家委员会。2人成为省级学科带头人,2人为全省优秀教师,5人为全省教坛之星,6人成为校级学科带头人,30人成为骨干教师,带动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提升。

3.深化校企合作,教育教学水平实现新提升。

示范校建设之初,学校召开安徽汽车职教集团创建国家示范校企合作签约暨誓师大会,与23家企业签订校企人才培养基地合作共建协议。随后分别与佛朗斯、机械工业出版社、博士达、景格、SPX、奔腾、PPG等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与北京数码大方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讨数字化车间方案;与广东三向、湖北众友、济南兴育科教公司合作研讨供配电实训室、液压气动等实验室。

建立产学合作机制,将企业产品“搬”到实训工厂。学校将安凯股份8种产品生产安排到实训教学中,为其加工5种产品2320件,试制3种产品,集教学生产于一体,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企业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利用专业优势为企业和社会提供资源共享和员工培训。每年组建奇瑞班、江淮重工班、星马班、合力班等十多个订单班,为汽车机械企业培养了数千名合格人才。加大技能鉴定考核力度,新增3个职业能力认证项目。两年来,我校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开展8个工种的技能鉴定,达5955人次,全面实行“双证”就业,双证就业率达95%。

4.推进工学结合,实训基地建设呈现新面貌。

完善校内现有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增加校外紧密型的工学结合基地数量。通过创建“生产性实训

车间”、“前校后厂”等途径,作为国家级汽修实训基地、教育部-通用AYEC、PPG与奔腾钣喷、空调SPX、丰田TEAM21与巴斯夫项目学校、全省汽修类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校企共同推进实训基地硬件及内涵建设,实现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及技术服务功能“五位一体”。

实训实验室建设按照理实一体项目化教学要求进行了功能区的系统设计,包括学习讨论区、实训操作区、工具材料区等,实现“教学做”合一。共建设基础电工专业实训室20间,校外实训基地30个。引进并推行“7S”管理,满足生产性实训和项目驱动课程教学要求,促进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及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

(二)特色建设项目

1.数字化校园建设

按照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学校努力建设一个集教学、科研、学习、管理、服务、生活等为一体的数字网络空间,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教学质量、促进科研教研,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学校建有门户网站集群、OA办公系统,合作开发教务管理和学生管理平台并投入使用,搭载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现代信息系统。建成全省教学资源库和精品课程网站,开设学校官方微博,在全省首推学校二维码网络服务,竭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投入32万建成校园电视台,配置教室液晶电视机,改造校园监控系统,升级校园网站,为教学信息化应用提供了平台。投入43万建设10个数字化技能教室,集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和学生讨论区为一体,即将投入使用。

2.校园文化建设

我校历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建筑各有命名,摆放文化石,建有汽车文化广场、汽车知识长廊、校史陈列室、职工活动中心,体现职业特色和汽车文化氛围。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以准军事化要求管理,要求学生做文明人,行文明事。组织“大步车业杯”、“广汇杯”校园文化技能艺术节、文体比赛、校运会、企业家报告会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创办校刊《汽笛》并已出版4期。成立“春雨”工作室,为学生及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组建学生轮滑社、微电影社、轻音社等14个学生社团,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举办专业拓展训练,拓展学生兴趣爱好。编印《学校视觉识别系统》、《中职生入学教育》、《中职职业礼仪与修养》,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四、建设经费投入与使用

学校示范校建设整个建设项目预算投入建设资金142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02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400万元。中央财政实际到位资金1020万元,实际1020万元,完成率100%。地方配套和学校自筹资金393.35万元,行业企业投入资金154.6万元。其中用于购置硬件建设200万元,占央财投入资金的19.6%;用于软实力提升820万元,占央财投入资金的80.4%。

学校对专项建设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严格执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结合学校制定的《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资金安排,建立并完善了专用资金管理机制,做到组织保障,责任到人;制度为本,规范使用;严格预算,科学核算;动态监控,纪委监督,规范使用资金,保障资金安全。

五、贡献与示范

(一)示范创建成为整体办学实力提升的新引擎

通过示范校建设,学校大胆改革创新、整合办学资源、敢于先行先试、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进而提升内涵建设和办学水平。在中职招生遭受前所未有的困境中,我校加强与各市县职教中心合作,联合职教集团企业共同招生,保持在全省中职学校招生规模前列。学校抓机遇促发展,找渠道筹资金,搭平台助沟通,带动人才培养、教育质量、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全面提升。坚持育人为本,学生素质取得新提高;增强办学实力,育人环境展现新形象;优化内部管理,机制体制产生新活力。在示范校建设带动下,学校办学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建设期内先后获得“安徽省组织人事系统先进集体”、“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中职学校百佳网站”、“省属院校政府采购先进单位”等十多项荣誉。

(二)示范创建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通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我校各项办学指标增量明显,办学水平显著提高,实践教学条件的软实力大幅改善,提高了学校的社会服务水平,学校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

1.为社会输送大批合格技能人才。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和个人成长的实际需要,大力推行“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两年间,为安徽制造业、服务业培养了4000多名合格技能人才,为江淮、奇瑞、星马、合力、京东方等企业订单培养1000多人,有效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对我省汽车产业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人均月工资达3000元,企业满意度调查97%以上。

2.开展企业职工培训,支持地方职教发展。发挥学校资源优势,为地方企业开展职工培训、配套生产零部件。学校积极主动和地方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开展企业职工专项培训。为无锡锡山驾校1200多名在职职工开展学历培训,为安凯公司加工生产零部件,为双凤工业区、庐阳产业园等园区提供设备维护、员工培训等服务,支持地方小企业发展。两年来,学校为社会提供各类培训和生产、技术服务实现收入120万元,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3.承办省市中职技能大赛。按照省教育厅安排,学校承办了历年的合肥市中职汽车技能大赛、安徽省直属学校汽车技能大赛和安徽省汽车技能大赛。经过精心准备、周密安排,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圆满完成了各项赛事,获得省教育厅和参赛学校的一致好评,多次被授予“优秀组织奖”。

(三)示范创建成为辐射其他地区和学校的正能量

我校先后对西藏山南、新疆皮山、河南光山、重庆渝北、皖北等地职校开展对口帮扶。有5名来自西藏山南和皖北地区的教师来校挂职,1名教师赴新疆皮山支教,接收300多名新疆内职班学生来校就读。与长丰县教体局签订职教共建协议,与对口支援单位共同推进课程共建、基地共享、师资互派、管理互通。承担全省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校长联席会、省职成教学会中职分会、合肥市中职教育教学研究会汽车专业分会秘书处工作,牵头编制全省中职汽车专业教学标准。《教你成为好车主》系列讲座走进汽车企业、职业学校和地方部队,深受好评。承接安徽省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为全省中职学校培训300余名教师,带动了地区职业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六、典型案例概述

(一)校企合作机制探索。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载体,启动校企双引擎,合作修订教学计划,突出“三性”、做好“三衔接”; 合作培养教学团队,实现双向交流、跟岗培训;合作考核评价学生,推行理实一体、考教分离;合作培养定向人才,打造课堂微车间、车间微课堂。一系列的举措实现了校企双方有效互动,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文化育人的理念,将工业文明引进校园,将企业文化引进班级,将汽车文化引进课堂,以“三个结合”发展多元文化:校园文化与办学定位、文体活动、教学管理结合。以“两个和谐”营造和谐文化:校园文化与硬件建设、专业岗位的和谐;以“三个变化”形成特色文化:校企文化对接,变被动为互动;职业素质养成,变外观为内化;发展学生社团,变厌学为乐学。努力打造“六型”校园文化。

(三)中外合作办学。按照“调东西时差,克水土不服”的理念,变教室为车间,课堂教学见“汽”色;升双元至多元,培养模式显“汽”度;从送去到引进,师资队伍呈“汽”象;由中德到国际,合作伙伴关系涨“汽”势;与德国BBS6和韩国加图立上智大学合办国际项目班,开展教师互访交流,立足本土,努力成为我省中职学校国际化合作办学的样本。

(四)集团化办学。以集团年会为平台,共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通过育人“双主体”,校企合作掘深度;搭建“立交桥”,校际合作拔高度;融合“教学做”,课程改革提亮度;加快“走出去”,开放交流拓宽度,发挥全省首个职教集团的示范引领作用。

(五)数字化校园建设。以公共管理与服务为目标,采用统一门户网站、统一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的原则设计,建成“一个数据中心、五大应用平台、三大保障体系”,让数字化校园不仅是信息共享平台,更是一种便捷服务和信息生活。

学校还在对口支援,机电、数控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一批建设成果。

七、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示范校建设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如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实践仍需磨合、财政资金投入滞后和实训楼验收延时导致建设进程与预期效果不符、教研教改能力有待提升、实训基地内涵提升受时间及资源限制、管理创新力度欠火候、学校自身造血功能不强、服务社会能力不高,等等。在即将进入“后示范”时期,学校在巩固和充实示范性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当好安徽省中职院校的“排头兵”,发挥三大重点专业建设的示范作用,深入推动其他专业建设;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等培养模式,探索与高校联合培养多层次高技能人才,完善教育体系;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管理,建设具有汽车文化特色的品牌文化;积极拓展服务社会职能,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建设校办实体产业,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篇3: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

一、校园文化的精髓提炼—引领学校发展的“核武器”

一个人有了精神动力,就会拥有一种持久的力量,这股精神动力就是一种信念和信仰;一个单位有了一种信念和信仰, 就能营造一种氛围,凝聚一股力量,形成一种气质,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长汽学校的发展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印证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的发展历程, 学校始终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纵观该校的发展历史,师生认同的校园精神文化就是引领学校发展的“核武器”。这种师生欣赏、认同的校园文化能直接渗透进人的灵魂,内化为人的习惯,外化为集体的行动, 形成单位的一种制度,直接转化成无坚不摧的强大动力!

1.“五个特别”激发顽强斗志

在长汽学校近二十年的发展史中,校园文化建设将“人和”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他们相信文化的认同,会让生活在集体中的每一个人拥有归属感和幸福感,从而爆发出人定胜天的战斗力、与时俱进的创新力。前任校长李俊年常说:“人贵有志,校贵有神,人穷志不穷,校薄志不薄。” 他曾多次告诫学校教师,“金钱只有诱惑力,事业才有凝聚力”“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办法总比困难多”“只只蚂蚁捉上树”。他提出的学校校园文化的核心精神—“五个特别”精神,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尽责,特别能创造,特别能战斗”,激励着全校师生在困难面前从不气馁、从不等待。刚从企业分离出来之际,学校十分简陋的办学条件就像是一张白纸,但一群不畏艰苦的教育者在这张白纸上写下了美丽的文字,画出了优美的图画,从而使“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这难道不是 “五个特别”精神的写照?这“五个特别”精神已经成为全体师生的座右铭, 是长汽人奋发努力的强大精神动力,激励他们一步步地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成就了学校现在的发展辉煌。

2.实干精神改变学校命运

该校刚开始还是一所子弟学校,办学方向还不十分明朗,学校何去何从摆在每一位老师的面前。是苦干加实干精神挽救了学校!当时,学校决定走职校之路,开办汽车维修专业。由于没有设备,学校领导和老师一起来到湖南省浏阳市废旧一条街,淘来第一批汽修实习设备;没有学生,老师们走村串户,逢人便告,到农村挨家挨户招来第一批学生;教育管理上,老师吃住在学校,与学生团结在一起,学校发展一年一个样, 一年一年发展壮大,这样一干就是十年。 2004年学校从当初7名学生一跃而成为年招生人数突破千人的名校,在校生达到3000人。学校办学业绩被湖南教育电视台、中央教育电视台、《长沙晚报》 《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争相报道, 被《湖南教育》杂志誉为“职教阵营中冲出的一匹黑马”。学校领导和老师牺牲了多少个休息日,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才换来了这样辉煌的成绩,没有实干精神作为支撑是不可能做到的。

3.苦干巧干创造办学奇迹

仅有实干,还不够。学校要发展, 师生要满意,社会要好评,还得创新, 这就需要巧干。该校坚持严格而科学的管理,设立了校长负责制下的十大工程, 明确目标,各司其职。在队伍建设上, 发挥激励效应,极大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生管理上,该校倡导“校园如军营,全校如一人”,坚持“军训开路,养成跟上”原则,培养了一批批纪律严明、作风过硬、职业素养良好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在专业教学中,倡导“理实一体”教学, 把课堂搬进了工厂,真正做到一节课解决一个问题,学到一项技术,掌握一门技能,同时,以专业技能比赛、技能考试为抓手,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能力提升奠定基础,提供保障;在校企合作中, 狠抓就业教育和就业后的跟踪服务。长汽学校形成了“招得进,管得好,出得去”的良性循环局面。2010年,该校相继被列为湖南省长沙市“汽车维修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此后,相继被评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湖南省示范性(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并斩获湖南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创业规划大赛”一等奖第一名。

二、校园文化的价值认同—助推教师提升的催化剂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办好一所学校的核心力量是教师。在学校人文管理中,人心所向是关键,切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长汽学校之所以能铸就出一支能打硬仗的精锐队伍,是与其用文化的引领来营造敬业奉献的氛围,搭建学习成长的平台,形成价值认同,提升教师素养息息相关的。

1.敬业奉献的氛围营造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直以来, 学校坚持目标管理,层层负责,推行精细化管理。秉承“五个特别”长汽精神, 着力培养“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技能精良、素质超群”的学生。现在虽然学校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然缺编严重,学生班级多,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在这样的条件下,全校教职员工却更加精诚团结,形成了教风严谨、学风浓厚、团队精干的良好局面,极大地增强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长汽教师“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爱教如命”的精神受到广大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2.学习成长的平台搭建

学习是一个人的终身需求,建设学习型组织是对现代管理理念的落实。为了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专家领衔、师徒结对、内培外引,努力提高教师师德修养、责任意识和业务能力。例如该校举办的星级党员评比,专题报告“我与学校共腾飞”“用爱与责任托起职业教育的明天”,忆校史、颂传统之长汽精神宣讲会,成了教师们强有力的思想武装。通过开展“素质教育、三级达标” 课题研究和“身边的德育小故事”案例研究,不少教师尝到了学习的甜头,班级管理如鱼得水,课堂教学游刃有余, 体味到了专业成长的欣慰和快乐。

多年来,学校积极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教师在各类教育教学竞赛中成绩斐然。多名教师获国家级专业教师说课比赛一、二等奖,湖南省长沙市“星城杯”教学技能比武一等奖。2007年以来, 该校教师积极参加省、市各级各类比赛, 280余人次获奖。课题研究硕果累累, 已有三个课题立项为湖南省“十二五” 规划课题。2014年,学校荣获“雨花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在长沙市教育局基础教育成果评审中,该校 “激励科技创新教育法”荣获长沙市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3.价值追求的引领认同

一个集体只有拥有共同的文化价值取向才能凝集团队的力量。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怎样使教师能快乐地从事本职工作,那就是要让教师充分看到他从事教育事业的意义所在。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学校提出了“三个放在”——爱放在学生上,心放在学校上,力放在事业上。历年来,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以校为家的优秀教师,学生病了,是他们守候在医院的床头;学生厌学了,是他们三番五次地家访劝学;学生违纪了, 是他们不厌其烦地悉心教导。每学期的百名教师下乡村家访,“家校沟通共育英才”活动更是成了长汽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五个特别”的长汽精神,铸就了长汽教师的独特师魂,支撑着长汽发展的脊梁。

4.严格科学的目标管理

事业凝聚人心,管理规范行为。学校坚持依法治校,制度管理。校长对每位行政干部负责的工程实施“目标管理制”,从德、能、勤、绩全方位进行考核评价。学校曾先后15次修改了《月绩效工资改革实施方案》,奖优罚劣;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成功实施了《班主任级别认定》,对班主任工作从师德、 工作水平、方法和成效等方面,量化定性进行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评价,按级别享受不同等级的津贴,增强了竞争意识,提高了班主任工作水平。 在严格、科学、健全的制度管理下,学校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三、校园文化的点滴滋养—激励学生成长的黏合剂

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前提,那么,培养素质优良、技能精湛的技术人才,打造响当当的学生品牌就是职业学校取胜的关键。长汽学校一直坚持以德育为先,从严治校,实行军事化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如军营,全校如一人”的德育品牌独具特色。以“军训开路,养成跟上”“对接7S”“一日三课”“三自三成两奠基”“三先三后”等独特的德育文化, 为学校发展夯实了基础,增添了活力。

1.养成教育,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学校一直坚持 “军训开路,养成跟上”,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每年新生入学,进行军训,以军营标准打造学生军人气质。在日常管理中,坚持早训话、午军歌熏陶、晚新闻述评的“一日三课”,锤炼了学生优良的品质;每日排队就餐,每周队列训练,每月军训汇操,每期军训阅兵,实现了学生素质全面提升。如今,走进长汽校园,课间操时三千多名学生做到精神抖擞、动作整齐;晚就寝时做到铃响灯熄寝室静; 寝室内务实现“三个一”。校园环境干净整洁,每天中午放学时、晚上就寝后学生列队往返食堂、寝室更是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特色活动,实现学生学有所长

学校坚持以活动为载体,践行国家素质教育育人方针。每学期,社团活动、 校园文化艺术节、技能节、体育节、创业规划比赛、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实践活动蓬勃开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特色活动中得到长足发展。学校曾被长沙市教育局誉为“铁打的军校”,学生被誉为“铁打的兵”。多年来,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多次囊括长沙市汽车维修、数控车工技术、钳工技能等技能大赛团体总分第一名。2008年以来,学生连续7年代表湖南省参加全国中职学生专业技能大赛并获得优异成绩。

3.环境熏陶,给力学生自觉蜕变

学校充分发挥环境育人、润“人” 无声的魅力,借助宣传橱窗、黑板报、 主题班会、花草树木等阵地,让每一个典型来引路,每一面墙壁都“说话”, 让每一片草地都育人,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自律自强,走向成长、成才、成人、 成功!多年来,就是这种“把学校养在文化里”的治校理念,成就了长汽学校 “长沙最牛寝室”“神兵从天降”“三湘第一操”的美誉。

4.“三先三后”,学生素质提前确保

在就业指导上,学校坚持“三先三后” 的就业理念,即先做人后做事, 先生存后发展,先就业后创业,就业前考察企业,就业时护送上岗,就业后跟踪服务的措施,既提高了学生就业稳定率,又进一步密切了与企业的关系。目前,学校已与上海大众、吉利汽车、比亚迪汽车等湖南数十家汽车制造厂、上百家汽车服务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人才供需关系,实现毕业生就业率100%。

四、校园文化的浸润传承—步入良性循环的保鲜剂

1.在发展至上的思考中提质专业建设

发展就是硬道理。学校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紧密结合区域汽车产业、 工程制造业发展优势,调整优化专业设置。现开设的7个专业中,重点建设的汽车制造与检修、汽车运用与维修、机械加工技术、汽车整车与配件营销4个专业,已经形成了优势专业群,4个核心专业已拥有在校生2400余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有力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12年以来,学校先后有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汽车整车与配件营销专业成功入围湖南省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近年来,为进一步适应学生发展需要,学校在各级政府和市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入资金近1800万元,建立了中央财政扶植的示范性汽车维修实训基地、机加工实训工场,专业建设彰显了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2.在开拓创新的氛围中推广“理实一体”教学

成功赢在转折点。结合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长汽学校加大教学模式改革的力度,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按照“教、学、做” 合一的原则, 扎实推进理实一体化的专业教学改革。 倡导在“做中教、学中做”,核心是“学到一种知识,解决一个问题,掌握一门技能”,把课堂搬进工厂,彻底打破在课堂上“造汽车”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与在工厂的生产场景零距离对接,个个成长为技能高手。长汽学校在不断的自我加压中创新发展,在这里,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再是一句空话。

3.在文化立校的信念里步入发展的良性循环

办学以来,学校坚持以文化作为立校之本,以文化作为强校之源,学校通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环境文化等多个层面凝聚教师的力量,滋养学生的气质,让教师职业生命得到快乐延伸,使学生学习充满乐趣。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涵养,实现了师生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同步发展,实现了“大家不同,大家都好”的共同愿景,形成了长汽人在从事崇高教育事业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推动学校发展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学校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快车道。

篇4: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

安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推进时期,以技术创新带动工业结构升级成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应有之义,也是当前尽快走出全球经济危机阴影的根本途径。近期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技术创新与工业结构升级——基于安徽的实证研究》一书,着重剖析了近三十年来安徽工业化进程中结构性问题,寻找以技术创新促进安徽工业结构升级的路径和对策。该书主要体现以下四大特点:

一、体系架构

该书以理论阐述—现象分析—特征把握—对策建议的总体思路展开研究,通过多视角多层次透析,构建了具有逻辑内洽性的完整研究体系。从篇章结构看,开篇介绍了工业化理论、技术创新理论以及相关重要研究专题,接下来的四个章节探讨了安徽工业化进程及结构性问题,再以四个章节篇幅研究了企业技术创新问题,最后提出了以自主创新加速安徽工业结构升级的路径选择。

从研究重点看,主要解决三个方面问题:第一,把握当前经济全球化、市场化改革、资源环境约束的现实条件,以国内外工业化实践为比照样本,研究了安徽工业化阶段划分及主要特征。(1)按照工业生产力提升水平,将建国以来安徽工业化进程划分为5个阶段。(2)以发展动力为尺度、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将1978-1999年的工业化进程划分为3个阶段:即多种所有制经济起步阶段;轻工业推动农业省向农业—工业省转变;重工业带动农业—工业省转变为工业—农业省。(3)综合运用库兹涅茨模式、钱纳里—赛尔奎因模式,参考陈佳贵划分标准,对2000年以来的工业化阶段进行综合评判,指出:工业化加速推进奠定了安徽经济快速增长格局;非农化水平快速提升,农业比较生产率稳步提高、劳动力供给弹性增强;城镇化快速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协调性增强;经济结构明显改善,但是二次产业发展效率出现了下降,速度规模型工业增长方式疲态初显。

第二,抓住关键因子,分三个层面探讨安徽工业结构升级问题。(1)分别从行业、企业层面入手,总结安徽主导产业演进特点。(2)分析和评价轻重工业结构、制造业结构、企业所有制结构、企业规模结构、行业技术结构状况,从而描述安徽工业内部结构及特征。(3)从要素层面探讨投资的影响及作用。通过对安徽投资形成能力、投资来源及规模、投资结构和方向变化、投资效果等方面分析,揭示了投资与工业结构变化的相互关系。

第三,从区域知识获取能力、创新环境水平、区域创新绩效以及知识创造能力等方面,对安徽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研究和总结。(1)通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描述科技资源总量、结构、流向、区域布局等基本状况,从而勾画出安徽科技要素总体状况。(2)通过对政府财政投入及其引导作用、各类市场主体研发投入结构、科技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状况的分析,揭示安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基本功能。(3)通过对浙江、安徽、陕西等东中西三省区的对比分析,总结出安徽科技创新模式特点。

二、制度视角的分析

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经阶段,是客观经济规律的必然体现;但是工业化发展又是与各国(地区)经济、社会、政治、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因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及特点。论著很好地把握了中国先工业化后市场化的宏观背景,以制度视角透视工业化进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相互关系、工业技术进步等相关问题,通过理论演绎、归纳总结,将问题充分展开。

在考察和比较安徽区域工业化发展问题时,将各地企业分配制度、管理制度、产业组织变革、要素市场建立和完善与工业发展绩效紧密联系起来阐述。在考察合肥经济圈工业化发展专题时,将制度因素作为首位影响因子,分析了制度变革对投资增长率影响及其导致的经济增长率变化状况。

针对民营工业企业利润率偏低(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2%)的状况,提出了制度经济学的解释。认为在市场弱而政府强的经济环境下,民营企业在公共服务、政策扶持、信贷资源、税外负担等方面遭受不平等待遇,承担了政府差别政策造成的高成本。与此同时,由于要素市场效率低、中介组织支持少、知识产权保护和生产者权益保护制度落后,民营企业又较多地承担着市场缺陷带来的低效率。

在研究安徽研发结构及效率时,认为安徽科技资源初始布局及其产生的路径依赖,使各类主体研发环节前移,形成偏重基础研究的研发结构特点;而区域制度环境又固化了这一格局。研发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不高,研发滞后效应加大,研发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研发体系效率难以充分发挥。

三、研究方法

该书以规范研究、实证研究与比较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贯穿始终,体现了理论探索性。在研究安徽区域经济布局与工业化发展问题时,以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新地理理论为指导,结合安徽实际经济类型区基本状况,对要素流动、资源开发、工业初始布局、产业承接、城市发展等引起的工业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并对全省17个城市工业化阶段进行评判。在研究合肥经济圈工业化发展专题时,从合肥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关系、圈内城市之间产业整合与经济圈成长两个角度探讨工业化发展及工业化阶段性特征,通过25幅图表、近200个指标数据的展示和分析,对改革开放30年合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进行阶段性划分,对个阶段主要特征进行概括总结。

该书将宏观分析与微观印证结合,容量大、视角开阔、观点有新意。运用宏观分析方法,把区域或产业部门作为对象,可研究把握经济总量变动规律;采用微观分析方法,掌握各个经济主体特点,可进行具体而有针对性的研究。构建高效的区域创新系统被认为是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区域生产率提升、从而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根本出路。该书通过区域层面、产业层面与企业层面研究相结合,提出和回答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如何?安徽研发体系及其效率如何?高新技术产业地位及突破方向何在?”等若干重要问题。

四、理论及应用价值

该书作者蒋晓岚和孔令刚是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长期从事区域经济、产业经济、技术经济研究。近年来承担了一批国家部委委托课题、省社科规划、省软科学计划以及区域发展战略和企业诊断咨询等相关课题,对安徽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发展模式、企业创新战略与创新模式选择等问题产生许多思考,历经多年打磨而成就了这部40余万字的专著。

从技术创新角度探讨工业结构升级的路径和模式,属于现阶段学术及应用对策研究的前沿领域。目前以省区为标本对这一专题进行深入剖析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该书在研究范围上有所拓展,研究视角有所创新,一些结论和观点颇有新意。比如第五章《安徽科技资源状况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通过对浙江、安徽、陕西等东中西三省区科技创新状况的对比分析,认为浙江属于市场需求拉动型科技创新模式;陕西呈现科技供给型区域创新特点。安徽科技供给与需求均不强,但是某些高科技领域、某些传统产业、某些大中企业具有创新优势,呈现具有一定结构性优势的中间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要与地区的资源状况、经济结构、产业特点以及发展阶段等相适应,探索适合自身的区域创新体系发展模式。

要科学和高效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企业必须注意采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加强对技术创新全过程的管理。目前国内外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战略制定方法、技术创新项目组合及融资渠道选择方法和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方法己有不少成果,但是对影响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等方面还缺少系统研究。第六章《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与技术创新模式》,结合安徽实际做出了探讨。认为:由于区域制度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企业所选择的技术创新模式也有着各自的特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则是决定该区域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同时,针对安徽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亟待提升的现实,给出从安徽制造向安徽创造的路径、提高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共建模式、提升安徽区域内高等院校的技术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成长、发展以外部创新源推进的集群创新的策略选择等对策建议。

该书积极发掘现实问题,很好地体现了经济学的应用性特征。通过260多个图表、近万个基础及生成数据的展示分析,提出和解释了安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六方面重要问题,即为什么安徽在全国人均指标排位居后?安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是否合理?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何?影响安徽区域工业化乃至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安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如何?安徽研发体系及其效率如何?由此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文风,以及应用指导性、决策咨询性的特点。

篇5: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

安徽万通汽车专修学院是一所专业的汽修教育院校,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办学理念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拥有一批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的优秀教师,他们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并在实际教学中总结出独特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广大学员的认可和社会各界专家的好评。堪称为安徽最好的汽修学校!

教学品质是立校之本,安徽万通汽车专修学院始终以培养优秀技师型人才为目标。长期以来,学院广大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及创新,坚持以理论分析汽车故障原因及制定维修方案,用规范的操作流程解决故障的方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总结了很多教学经验和教学心得,并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效果。不愧为安徽最好的汽修学校!

2010年7月,安徽万通汽车专修学院2010上半年教学工作总结大会召开,会上,院教务处宣读了《关于2010上半年教学和学管工作开展情况》的工作报告。报告指出:2010年,安徽万通汽车专修学院在教学工作上勇于探索,稳步推进,围绕学院各大专业的发展规划,教务处通过一系列改革,使各专业的教学重点更加明确,教学特色更加清晰,教学满意度持续提高;学院多次组织教师赴一线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定期组织召开教学研讨会,使教学工作更加紧贴市场需求。为确保实训质量,保证每名学员都有充分的动手时间,学院又投入巨资扩充了4S专业强化实训室、二年制四大车系精讲实训室以及发动机、底盘、电控等实训室,为学员动手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学院08汽运专业学员圆满通过论文答辩及考核评估,全部顺利毕业并成功就业;09技师专业教学工作稳步进行;教师培训和教学研发工作顺利开展。绝对为安徽最好的汽修学校!

本次教学总结会的召开,旨在加强教学经验交流、提升教学质量,积极促进理实一体的教学改革,使我安徽万通汽车专修学院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所以安徽最好的汽修学校就是安徽万通汽车专修学院!

2、安徽最好的汽修学校就是安徽万通汽车专修学院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技能人才的一体化教学已成为一个必然趋势。安徽万通汽车专修学院成功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系统改造之后,相继建成4S模拟强化实训室、高级轿车实训室、四轮定位仪实训室、汽车电控实训室、汽车底盘实训室、基础发动机实训室、变速器实训室、汽车美容实训室等多个理实一体化教学场地,在完成专业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又可在实训场地完成相应实训课程,融知识讲解和技能练习为一体。

安徽最好的汽修学校就是安徽万通汽车专修学院

篇6: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学 生 工 作 部 例 会 纪 要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教学周时间:2010年3月15日(星期一)上午9:00 地点:学生工作部办公室 主持人:韩萍

参加人:韩萍、李明东、赵彬、齐琦、李朝纯、高振伟、邹春林、王天舒、李明君、王立超

整理人:王立超

计10人

会议主要内容:

一、119栋学生寝室管理老师李朝纯:

1、2009级学生除体检不合格外都下厂参加实习。

2、已经通知2008级学生退寝。

3、全楼学生纪律卫生良好。

4、房屋漏水问题正着手解决,已经与物业方面联系,但由于冰冻问题无法施工,现暂时将屋顶积雪清除,等待开春彻底解决问题。

5、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加强学生寝室管理工作、思想教育以及宣传工作,处理好学生退寝工作。

二、东校区学生寝室管理老师高振伟: 1、3月做好学生寝室管理工作。

2、4月、5月有实习学生签合同到重庆工作,处理好这部分学生的退寝工作。3、6月与系辅导沟通,学生自己能否找单位实习并在外居住。4、7月做好迎新生及新生入住工作。

三、78栋学生寝室管理老师邹春林:

1、1——2月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严守寝室大门,查违规用电器。2、3月开学后继续三检一查工作,每月结果汇总上榜。

3、学生综合测评存档。

4、发现有床垫丢失现象,在学生退寝时保护好国有财产。

5、完善寝室管理制度。

6、清理房顶积雪,做好房屋漏水处理工作。

7、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素质。

8、计划组织开展寝室文化活动。

9、五一放假期间,保障学生个人物品安全,加强出入门的安全管理工作。

10、进行消防安全设施检查。

11、加强宣传、出板报。

12、在暑假假期间处理好实习学生与放假学生的物品安全。

四、女生寝室管理老师王天舒:

1、做好纪律卫生、维修管理、寝室内、寝室公共区卫生管理工作,杜绝窗外扔垃圾,管理好门前自行车摆放。

2、继续在寝室楼门前花坛种花、对寝室楼门前树木修剪。

3、水电公共管理,杜绝长流水、长明灯,管理好公共物品,定时开发晾衣场,注意防盗,每周开发大件库。

4、加强门口徘徊人员管理,保障寝室学生安全,杜绝外来人员上厕所。

5、与公安科合作,加强四防工作。

6、与各系书记导员合作,做好检查工作,做到管理教育相统一,使学生清楚宿舍章程,督促学生注意个人床务,增强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继续开展“宿舍是我家”主题演讲活动,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

7、利用学生休息时间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思想动向,指导学生,处理好退寝。

8、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管理能力,用心管理,用心工作。五、二校学生寝管理老师李明君理:

1、主要做好学生寝室的搬迁工作。

2、学生思想状况良好。

六、学生工作部老师李明东:

1、四防工作,加强宣传力度,每两周更换一次展板,每次更换前都要存档。

2、继续“三检一查”工作,文明服务,规范管理。3、6月完成寝室调整计划,9月初做好新生入住安排。

4、二校整体搬迁至梦家宿舍,确定搬家时间、搬迁学生数量。

5、学生退寝工作,处理好离校时国有资产保护。

6、住宿学生每月综合测评工作。

7、丰富学生文体活动,各楼结合自己情况,举行各种比赛。

七、学生工作部老师齐琦:

1、3月中旬做好学生助学金的补发工作,召开学生会会议研究本学期的学生工作;三月下旬做好高职部助学金补发工作及2009级学生生源地贷款工作。

2、4月上旬组织青年教师体育活动;中、下旬发放高专学生助学金,播放《与梦相约》影片。

3、5月上旬深入宿舍,了解学生状况,组织五四活动;中旬开展2010界毕业生还款教育工作;下旬开就业创业报告会。

4、6月上旬做好2010界学生毕业工作,中旬做好暑假回家学生的学生证补磁工作。5、7月上旬办理学生离校手续,保证贷款学生的还款;中旬做好2010界新生入学准备工作。

八、学生工作部老师赵彬:

1、3月做好低保人员的退费工作以及医保卡的退费工作;下旬对学生进行学校活动喜爱程度调查,根据调查情况组织学生活动。2、4月主抓大学生入伍贷款代偿工作。

3、组织“我与学校共成长”大型文艺演出,增强学生爱校意识。

九、学生工作部部长韩萍:

1、总结各位老师发言,表示本学期的工作多、责任大。

2、提出工作中需要改善的方面:

(1)、资料的留存、整理。个人的工作计划和每次会议记录保存好。

(2)、注意书面文件的规范性。

(3)、做好工作的计划性,要求每周的工作都要计划好。

3、做好二校寝室的搬迁工作和梦家寝室的入住工作。

4、对现有寝室内的住宿学生进行整合,明确各个学生寝室楼的详细情况。

5、在每周四的大检查中增加安全检查。

6、“我与学校共成长”文艺演出和“学风建设工作大会”要做好,做出亮点。

学生工作部

上一篇:社会时评写作下一篇:行政领导辞职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