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讲稿

2024-04-09

建筑史讲稿(精选6篇)

篇1:建筑史讲稿

本书可作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制冷与空调专业的专业基础教材,内容包括:概述、民用建筑设计、民用建筑构造、工业建筑设计、单层厂房构造、高层建筑简介以及大跨度届盖结构、建筑识图等八章内容。全书系统地介绍了全面概括地介绍了民用及工业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筑物的基本组成及构造原理等内容,及建筑识图的基本方法。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如何正确识读建筑施工图。

(1)从具体的建筑构造方法入手,掌握常闻的建筑构造方法;(2)在掌握构造方法的基础上,进而领会一殷的构造原理;

(3)理论联系实际,利用课内外时间多看多实践,在实践中印证所学知识;(4)多想、多动手,建立空间感,达到能正确阅读建筑施工图和领会设计意图的目的

(5)拓展知识面,了解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建筑构造的发展。

第二节

建筑的发展史

自地球上有了类,也就有了人类的建筑活动。只不过早期所谓的“建筑”是很简单朴素的,可能只是利用天然洞穴稍加改造,也可能是在树上用树枝树叶搭建的“窝”。传说中的“有巢氏”也许就是干阑式建筑的创造者。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建筑的功能、材料、技术、艺术形式等也变得日益复杂起来。民族、地域、自然条件、文化的不同,逐渐在建筑上得到了反映,形成多娶多彩的世界建筑文化。

中国的古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古代文明已经衰退甚至于消失,而中国的建筑文化仍然从仑独特的魅力,是值得我们骄傲的珍贵文化遗产。

中国古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发展是极其缓慢的,我们的祖先从穴居、巢居开始,经过漫长的探索,逐步掌握营造地面房屋的技术。创造了原始的木屋架建筑,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

到了奴隶社会,大量的奴隶劳动和青铜器工具的使用,使得建筑活动有了巨大发展,出现了宏伟的都城、宫殿、宗庙、陵墓等建筑类型,夯土墙和木构架建筑已初步形成,在宫殿建筑上甚至出现了彩绘。

到了封建社会,经过长期的发展与衍变,中国古建筑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成为成熟的、独特的建筑体系。诸如城市规划理论,园 林、民居、宫殿、坛庙建筑,建筑空间处理手法,建筑艺术与材料、建筑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等方面,都有独特的创造性。

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就有关于都城制度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段话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开辟三座城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方向的道路宽度达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殿,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可见在城市建设方面,其型制建设是具有相当的规范性的。著名的都城有:汉长安(公元前202年建)、北魏洛阳(公元493年建)、隋大兴(公元583年建,唐朝称长安城)、隋唐洛阳(公元605年建)、元大都(公元1267年建)、明南京(公元1366年建)、明清北京(公元1421年—1553年),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北京的明清故宫是宫殿建筑的杰出代表。从高大雄伟的天安门(皇宫紫禁城的城门)开始,经端门、午门、太和门,方到达外朝的精华所在——三大殿建筑(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再往后是后廷的生活区建筑群,一直到神武门结束,整个紫禁城金碧辉煌。

我国幅原辽阔,民族众多,地理位置、气候等自然环境差别很大,形成各地的民居形式也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比如北京的四合院、闽南的土楼、云南的一颗印住宅等等,都有各自鲜明的个性持征。

在明清时期,江南一带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私家园林建筑,造园理论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像无锡的寄畅园,苏州的留园、拙政园、狮子林,上海的豫园等等,都是传统园林建筑的典范。再加上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承德的避暑山庄等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其造园手法及其理论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借鉴。

总之,我国各时期古建筑遍布中华大地,灿若星辰,是值得我们每个炎黄了孙骄傲与自豪的。

二、外国的古建筑

除中国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国家同样具有古老的建筑文化。

东亚的日本和朝鲜自古就同中国有亲密的文化交流,尤其到了我国的唐朝鼎盛时期。因此,它们的古建筑在平面布局、结构形式、造型以及细部装饰上,都保留着较为浓郁的中国唐代建筑的风格特点;

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也有独持的建筑成就,大多数国家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很深、婆罗门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建筑都曾产生道—些杰出的建筑物,随着印度佛教传入小国。中国的佛塔也是受印度文化影响的产物。

古埃及的金字塔、牛美洲玛雅人的建筑、西亚伊斯兰国家的建筑等等,各文明占国的传统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都留下了辉煌的一笔,最值得一提的应当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她们的建筑成就如此之巨大,对西方国家的建筑文化的影响如此之久远。是其他建筑体系所不及,这也就受定了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的历史地位。

古希腊泛指公元前8世纪起,在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和爱琴海的岛屿上建立的很多小的奴隶制国家。也包括它们向外移民又在意大利、西西里和黑海沿岸建立的许多国家。古希腊有相对较为先进的政治制度,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古希腊的建筑是西欧建筑的开拓者。它的一些建筑型制、石梁石柱结构构件及其组合的艺术形式,建筑物和建筑群设计的艺术原则,深深地影响着欧洲两千多年的建筑史。恩格斯这样评价希腊人:“他们无所不包的才能与活动,给他们保证了在人类发展史上为其他任何民族所不能企求的地位”(《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三卷)。马克思评价古希腊的艺术和史诗时,除了至今仍然能够结我们艺术享受外,“而已就果方面来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大多用在庙宇上的建筑物四周的嗣廊,它的柱子、额枋和檐部逐渐发展、改进,在形式、比例等方面有了成套的做法,形成一种定制,后来的罗马人称之为“柱 式”(odo)。柱式有两种:流行于小亚细亚先进共和城邦里的爱奥尼柱式(Ionir)和意大利西西里一带寡头制城邦里的多立克柱式(bHc)。后来在欧洲建筑中广泛使用。也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欧式建筑”不可或缺的构件。雅典卫城建筑群是古希腊最具有代决性的的典范之作。

古罗马直接继承了古希腊晚期的建筑成就,并大大地向前推动了一步。建筑鼎盛时期是公元1-3世纪,重大建筑活动遍布帝国各地,创造了一大批流芳百世的建筑。拱券技术是古罗马的光辉成就,它把墙体解放出来,使大空间建筑成为可能,象运用环行拱和放射拱技术的剧场、角斗场遍布各城,拱券加弯顶技术的万神庙是古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它的宫顶直径达到43.3米。古罗马人发展并定型了柱式,建筑理论著作也十分繁荣,流传至今的《建筑十书》就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在这之后欧洲进入了漫长的中址纪。欧洲的中世纪指自罗马帝国以后直到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以前的这段时期。其建筑成就主要集中在宗教建筑上,君士坦丁堡的圣索非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建筑的代表,而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是西欧建筑的主要成就。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后,思想文化领域开始了文艺复兴运动,建筑也随之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此时的意大利领导着欧洲建筑的新潮流,众星璀璨,繁花如锦,造就了一大批不朽的建筑和学识渊博的建筑师。当时的建筑理论也十分活跃,所谓的“复兴”也就是古希腊古罗马的复兴,他们的创作灵感和范本,正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及其理论。17世纪文艺复兴后的意大利,建筑现象十分复杂,后人的评价也是毁誉均有,被称作“巴洛克”式建筑,烛耀财富,追求财富,趋向自然,常常玩弄曲线、曲面,建筑创作走向了矫揉造作。

一般认为文艺复兴之后法国的古典主义代表了欧洲建筑的主流,典范之作是鲁佛尔宫和凡尔赛宫,之后出现了“洛可可”(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建筑创作中又流行着一种复古思潮,如古典复兴(以区别于文艺复兴)、浪漫主义与折衷主义。它们极力推祟古希腊艺术的优美典雅,古罗马艺术的雄伟壮丽,许多人攻击巴洛克与洛可可的繁琐和造作,认为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才是新时代建筑的基础。美国的国会大厦、巴黎的星形广场凯旋门就是古典复兴的作品。

三、现代建筑

工业革命以后,新材料、新技术、新的施工工艺逐渐在建筑领域得到运用,尤其钢材、混凝土、玻璃的运用,建筑创作的自由度也大大提高,复古的建筑形式已经与现代的建筑材料、新的结构类型产生了矛盾,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的建筑物外是石材的古典柱子,形式与内容是不一致的。于是,新建筑运动脱颖而出,成为主流,他们注重建筑的功能,注意发挥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特点,充分考虑建筑的经济性,主张创造新的建筑风格;认为建筑空间比平面和立面更重要,废弃表面的外加装饰,认为建筑美的基础是建筑处理的合理性与逻辑性。这些观点一般称为建筑中的“功能主义”(FMctiod—iM),或“理性主义”(EMiod55m),或“现代主义”(M出emtM)o现代建筑派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格罗皮乌斯、密斯·儿·德·罗(二战后去了美国)、法国的勒·柯布西耶,美国的赖特等。

应该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现代主义的观点是正确的,但随之而来的是不装饰的“火柴盒”式建筑到处泛滥,建筑没有地域、没有 民族、没有文化、没有国家的差别,被戏称为“国际式”建筑,前些年我国的建筑也应属于这一类。

现代建筑逐渐步入了困境,出现其他一些建筑流派也成为一种历史必然。今天、世界建筑已经呈现一种百花齐放的态势,这也正是建筑文化的需要。随着科技的进步,更先进的建筑材料、结构类型、施工工艺的运用,建筑业也必将迎来一个又一个春天。

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尽管我国有着辉煌的古建筑文明,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自现代建筑以来的建筑业确实是落后于西方国家的。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是巨大的,建筑业的发展速度同样也是空前的,但今天这种差距仍然存在。如何赶上并超过先进国家,使我们的建筑事业创造新的辉煌,则是落在我们每个人肩上的历史重任。

“建筑概论”编写大纲(拟)

(适合制冷与空调、采暖通风、给排水等非工民建本科学生使用)

本书可作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制冷与空调专业的专业基础教材,内容包括:概述、民用建筑设计、民用建筑构造、工业建筑设计、单层厂房构造、高层建筑简介以及大跨度届盖结构、建筑识图等八章内容。全书系统地介绍了全面概括地介绍了民用及工业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筑物的基本组成及构造原理等内容,及建筑识图的基本方法。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如何正确识读建筑结构与施工图。

1概论1.1建筑的发展史 1.2 建筑及其基本要素.

1.3 建筑物的分类与等级 1.4 建筑标准化和统一模数制

1.5建筑工业化与建筑设备工程工业化 2民用建筑设计 2.1 概述

2.2 建筑平面设计 2.3建筑剖面设计

2.4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 3.民用建筑构造 3.1概述

3.2基础与地下室 3.3墙体

3.4楼板、地面、顶层 3.5楼梯与台阶 3.6屋顶 3.7门窗 3.8变形缝

3.9民用建筑的抗震构造及防火 4工业建筑设计 4.1 概述

4.2 工业建筑的分类及总平面设计 4.3 工业建筑设计的要点

5单层厂房的承重结构和构造组成 5.1单层厂房承重结构的类型及组成5.2单层厂房的定位轴线和标定 5.3单层厂房的主要构件 5.4单层厂房的外墙 5.5单层厂房的屋顶 5.6屋面与天窗 5.7地面及楼梯 6大跨度屋盖结构 6.1 概述 6.2架结构

6.3拱式结构 6.4薄壳结构 6.5网架结构 6.6悬索结构

6.7其他大跨度屋盖结构 7高层建筑简介 7.1 概述

7.2高层建筑的结构选型

7.3 高层建筑的垂直交通设计 7.4高层建筑的防火构造 8建筑识图

8.1房屋建筑识图的基本知识 8.2建筑总平面图 8.3建筑平面图

8.4建筑立面图 8.5建筑剖面图

8.6建筑详图

本章摘要

本章内容包括建筑与建筑物、建筑物构成的基本要素、建筑的分类与等级、建筑标准化和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建筑工业化与建筑设备工程专业化等。其中重点内客是建筑构成的基本要素、建筑物的耐久等级及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第一节 建筑及其基本要素

一、建筑与建筑物

建筑既表示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又表示这种活动的成果。建筑物是一个统称,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供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居作以及从事生产和各种文化活动的房屋称为建筑物。仅仅为满足生产生活的某一方面的需要,建造的某些工程设施则称为构筑物,如水塔、水池、堤坝、烟囱等。无论是建筑物或构筑物,都以一定的空间形式存在,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加强理性思考;同时建筑又是艺术,作为物质的有体有形的建筑,又必须按照美的法则去塑造和经营。

二、建筑物构成的基本要素

建筑物构成的基本要素是:建筑功能、物质技术条件和建筑形象。

第一,建筑功能。即指建筑的实用性。任何建筑物都具有为人所用的功能,不同的功能要求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如住宅供人生活起居;学校是教学活动的场所;园林建筑供人游览、观赏和休息。纪念碑可以陶冶情操。满足人们精神生活要求。各类生产厂房则可以满足不同生产工艺的需要。

建筑不单要满足各自的使用功能要求,而且还要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的卫生环境。满足人们生理要求的功能。因此建筑应具有良好的朝向,以及保温、隔热、通风、隔声光的性能。

建筑的功能要求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物质文化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们日益复杂,因而对建筑的功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新的建筑类型也就应运而生了。

第二,物质技术条件。一般建筑材料、结构施工技术和建筑设备是建筑的物质要素。

建筑材料是构成建筑的物质基础。建筑结构是运用建筑材料,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构成的建筑骨架,它们是形成建筑物空间的实体。新型建筑材料是新型结构产生的物质条件,同时也推动了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发展。例如,由于钢和钢筋混凝土材料的问世,产生了骨架结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建筑。

建筑技术设备对建筑业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水、电、通风、空调、通信、消防、输送等设备)。如电梯和大型起重设备的应用,促进了高层建筑的发展。

总之,建筑材料、结构与技术等物质手段也是构成建筑的重要因素。

第三,建筑形象。建筑除满足人们使用要求外,又以它不同的空间组合、建筑造型、细部处理等,构成一定的建筑形象,表现出某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文化生产水平、社会精神风貌、建筑空间形象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例如我们看到的一些建筑,常常给人以庄严雄伟、朴素大力、生动活泼等不问的感觉,这就是建筑形象的魅力。

建筑功能、物质技术条件、建筑形象三个基本要素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

建筑功能是建筑的目的,是主导因素。功能要求不同的各类建筑,可以选择不同的结构形式和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自然也会出现不同的建筑形象。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科学技术和生产活动不断丰富,对建筑的功能要求就更加复杂、多样,因此,又进一步推动了建筑技术的发展。

物质技术条件是达到建筑目的的手段。新技术、新材料为满足越来越复杂的建筑功能要求创造了条件,同时,它们也影响和改变了建筑的内部空间。与此同时产生了反映新结构、新材料的建筑形象。

建筑形象也是发展变化的,在相同功能要求和物质技术条件下,可以创造出不同的建筑形象。但是,有些建筑物,如有纪念性意义的、象征性的、装饰性强的建筑物,为了达到美的意境,或某种形象效果,有时建筑形象又处于主导地位,起决定性作用。

第二节 建筑物的分类与等级

一、建筑物的分类

建筑物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1按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分类

(1)工业建筑

指用于工业生产的建筑,包括各种生产和生产辅助用

(2)农业建筑

指用于农副业生产的建筑,如饲养场、粮库、农机站等

(3)民用建筑

1)居住建筑

指供人们生活起居的建筑物,如住宅、宿舍、公寓等。

2)公共建筑

指供人们进行政治文化经济活动、行政办公、医疗科研、文化娱乐以及商业、生活服务等公共事业的建筑,如学校、办 公楼、医院、商店、影院等。

2.按主要承重结构所用的材料分类

(1)砖木结构

建筑物的主要承重构件用砖和木材。其中墙、柱用砖砌,楼板、屋架用木树,如砖墙砌体、木楼板、木屋盖的建筑。

(2)砖混结构

建筑物中的墙、柱用砖砌,楼板、楼梯、屋顶用钢筋混凝土。

(3)钢筋混凝土结构

这类建筑的主要承重构件如梁、柱、板及楼梯用钢筋混凝土,而非承重墙用砖砌或其它轻质砌块,如装配式大板、大模板、滑模等工业化方法建造的建筑,钢筋混凝土的高层、大跨度、大空间结构的建筑。

(4)钢结构

建筑物的主要承重构件用钢材做成,而用轻质块材、板材作围护外墙和分隔内墙,如全部用钢柱、钢屋架建造的厂房。

(5)钢—钢筋混凝土结构

如钢筋混凝土粱、柱和钢屋架组成的骨架结构厂房。

3.按施工方法分类

(1)全装配式

建筑物的主要承重构件如墙板、楼板、屋面板、楼梯等都采用预制构件,在施工现场吊装连接。

(2)全现浇式

建筑物的主要承重构件都在现场支模,现场浇灌混凝土。

(3)部分现浇、部分装配

建筑物一部分承重结构采用现浇,一部分承重构件采用预制构件。

4.按承重方式分 1)墙承重式建筑

用墙来承受楼板及屋顶传来的的全部载荷,再把载荷传到基础上。此类建筑称为墙承重式建筑。大多为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的建筑。如图1-1。

(2)排架结构建筑

主要承重体系有屋架和柱子组成房屋承重骨架(屋架与柱子的顶端为铰接式连接,而柱子的下端嵌固于基础内)。此种方式,当柱上有载荷作用时,屋架再承受全部载荷的情况下只起到联系作用,相当于一个连接杠杆。此类建筑称为排架结构,通常用于单层厂房。如图1-2。

(3)框架结构

柱、梁、板组成房屋承重骨架,承受来自屋面、楼面传来的荷载。此类建筑称为框架结构。其特点是围墙只起到围护、分割作用,不承重。如:高层商务楼、商场等。

(4)内框架结构

四周用外墙承重,内部结构用梁、柱等构件承重,称为内部框架 结构。常用于首层需要较大空间的多层建筑,如:首层为商场的的多层住宅等。如图1-4。

(5)剪力墙结构

由纵、横向钢筋混凝土墙组成的房屋的承重骨架来承受全部载荷并主要抵抗水平荷载(风荷载、地震荷载)的作用。此类建筑称为剪力墙结构。如高层住宅、高层宾馆等。如图1-5。

(6)筒体结构 由钢筋混凝土墙围成的侧向刚度很大的简体与楼盖共同起整体空间作用的抗侧力结构,来承受全部荷载.并抵抗水平荷载(风荷载、地震荷载)的作用。此类建筑称为筒体结构。如: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如图1—6所示。

(7)空间结构

由空间构架或结构承受全部荷载。此类建筑称为空间结构,这种结构常用于内部空间大又不能有柱子的建筑,一般用于体育馆。如图1—7所示。

5.按层数或高度分类

(1)住宅建筑

低层1—3层;多层4—6层;中高层7-9层;10层以上为高层。

(2)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

建筑物总高度在24m以下者为非 高层建筑,总高度24m以上者为高层建筑(不包括高度超过24m的单层主体建筑)。

(3)超高层

不论住宅或公共建筑,超过100m均为超高层。

(4)工业建筑(厂房)单层厂房、多层厂房、混合层数的厂房 6.根据建筑物的抗震要求分类

(1)甲类抗震建筑:特殊要求的建筑。如遇到地震破坏会导致严重后果的建筑,其建造必须经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批难。

(2)乙类抗震建筑:国家重点抗震城市的生命线工程建筑。

(3)丙类抗震建筑:甲、乙、丁类以外的建筑。

(4)丁类建筑:次要的建筑,如遇地层破坏不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经济损失的建筑等。

二、建筑物的分级

不同建筑的质量要求各异。为了便于控制和掌握,常按建筑物的耐久年限和耐火程度分级。

1.建筑物的耐久年限

建筑物的耐久年限主要是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建筑物的质量标准而定,是作为建筑投资、建筑设计和选用材料的重要依据,见表1—1。2.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耐火等级取决于房屋的主要构件的耐火极限和燃烧性能。按我国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1987),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分为四级,见表1—2。它们是按组成房屋的主要构件(墙、柱、梁、楼板、屋顶承重构件等)的燃烧性能(燃烧体、非燃烧体、难燃烧体)和它们的耐火极限划分的。

(1)构件的耐火极限

耐火极限是指对任一建筑构件按时间一温度标准曲线进行耐火试验,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支撑能力或 完整性被破坏或失去隔火作用时止的这段时间,用小时(h)表示。具体判定标牌如下:

1)失去支持能力——非承重构件失去支持能力的表现为自身解体或垮塌;梁、板等受弯承重构件失去支持能力,表现为挠曲率发生突变。

2)完整性——楼板、隔墙等具有分隔作用的构件,在试验中,当出现穿透裂缝或穿透的孔隙时,表明试件的完整性被破坏。

3)隔火作用——具有防火分隔作用的构件,试验中背火向测点测得的平均温度升到140℃(不包括背火面的起始温度);或背火面测温点任一测点的温度达到220℃时,则表明试件失去隔火作用。

(2)构件的燃烧性能

建筑材料根据在明火或高温作用下的变化特征,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可分为三类;

1)非燃烧体

这种构件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不起火、不微燃、不碳化,如金属、砖、石、混凝土等。

2)难燃烧体

这种构件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难起火、难微燃、难碳化,如板条抹灰墙等。

第四节 建筑标准化和统一模数制

一、建筑标准化

建筑标准化涉及建筑设计、建材、设备、施工等各个方面,是一套完整的施工体系。

建筑标准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筑设计的标准问题,包 括由国家颁布的建筑法规、建筑制图标准、建筑统一模数制等;另一方面是建筑标准设计问题,即根据统一的标准所编制的标准构件与标准配件图集及整个房间的标准设计图等。

二、统一模数制

为实现建筑标准化,使建筑制品、建筑构件实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必须制定建筑构件和配件的标准化规格系列,使建筑设计各部分尺寸、建筑构配件、建筑制品的尺寸统一协调,并使之具有通用性和互换性,加快设计速度,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降低造价,为此,国家颁布广《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堆》(GBJ2—1986)。

在采用标准设计、通用设计时,为使建筑构配件和组合件实行定型化、工厂化,减少构配件类型,简化其规格尺寸,提高互换性,使建筑物及其各部分的尺寸统一协调,我国颁布了GBJ 2一1986《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作为设计、施工构配件制作和科研的尺寸依据。

建筑模数:即建筑设计中选定的标准尺寸单位。

1.模数制

建筑模数是选定的尺寸单位,作为尺度协调中的增值单位。所谓尺度协调是指房屋构件(组合件)在尺度协调中的规则,供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筑材料与制品、建筑设备等采用,其目的是使构配件安装吻合,并有互换性。

(1)基本模数

基本模数的数值规定为100mm。符号为M,即1M=100mm。建筑物和建筑部件以及建筑物组合件的模数化尺寸,应是基本模数的倍数,日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均采用100mm为基本模数。

(2)导出模数

导出模数分为扩大模数和分模数,其模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扩大模数

指基本模数的整数倍数,扩大模数的基数为3M、6M、12M、15M、30M、60M;共六个,其相应的尺寸为300mm、600mm、1200mm、1500mm、3000mm、6000 mm 2)分模数

指基本模数的分数倍(整数除基本模数的数值),分模数的基数为M/

10、M/

5、M/2共三个。其相应的尺寸分别为10 mm、20 mm、50 mm。

(3)模数数列

指以基本模数、扩大模数、分模数为基础扩展成的一系列尺寸,表1—3为《建筑协调统一标准》(GBJ2—1986)所展开的模数数列的数值系统。模数数列在各类建筑的应用中,其尺寸的统一与协调应减少尺寸的范围,但又应使尺寸的叠加和分割有较大的灵活性。模数数列的幅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平基本模数的数列幅度为1M—20M。

2)竖向基本模数的数列幅度为IM—36M。

3)水平扩大模数的数列幅度:3M为3M—75M;6M为6M—96 M;12M为12M—120 M;15M为15M—120M; 30M为30M—360M;60M为60M—360 M,必要时幅度不限。

4)竖向扩大模数数列的幅度不受限制。

5)分模数数列的幅度:M/10为M/10—2M;M/5为M/5— 4M;M/2为M/2—10M

模数数列的适用范围如下:

1)水平基本模数的数列

主要用于门窗洞口和构配件断面尺寸

2)竖向基本模数的数列

主要用于建筑物的层高、门窗洞口、构配件等尺寸

3)水平扩大模数的数列

主要用于建筑物的开间或柱距、进深或跨度、构配件尺寸和门窗洞口尺寸。

4)竖向扩大模数的数列

主要用于建筑物的高度、层高、门窗和洞口尺寸。

5)分模数数列

主要用于缝隙、构造节点、构配件断面尺寸。常用模数数列见表1—3。

2.三种尺寸及其相互关系

为了保证建筑制品、构配件等有关尺寸件的统一协调,特规定了标志尺寸、构造尺、实际尺寸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1)标志尺寸

用以标注建筑物定位轴线之间的距离以及建筑制品、建筑构配件、有关设备位置界限之间的尺寸。

(2)构造尺寸

指建筑制品、建筑构配件等的设计尺寸。一般情况下,构造尺寸加上缝隙尺寸等于标志尺寸。缝隙尺寸应符合模数数列 的规定。

(3)实际尺寸

指建筑制品、建筑构配件等生产制作后的实际尺寸。实际尺寸与构造尺寸之间的差数应为允许的建筑公差数值。例如,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短向圆孔板YB30.1,它的标志尺寸为3000mm,缝隙尺寸为90mm,所以构造尺寸为(3000-90)mm=29l0mm,实际尺寸为29l0mm±允许误差。

第二章

建筑识图

本章摘要

本章内容包括房屋建筑识图的基本知识;建筑总平面图的识治;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建筑详图的识读。其中房屋建筑识图的基本知识,主要论述了建筑识图的一些常用标准、符号等基本概念。在学习个应运用这些基本概念,来学习掌握建筑识图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房屋建筑识图的基本知识

房屋是人们生活、生产、工作、学习和娱乐必不可少的场所,与人们关系极为密切。将一幢拟建房屋的内外形状和大小,以及 各部分的结构、构造、装饰、设备等内容,按照有关规范规定,用正投影方法,详细准确地画出的图样,称为“房屋建筑图”。它是用以指导施工的一套图样,所以又称为施工图。

一、房屋的组成及作用

各种不同的建筑物,尽管它们在使用要求、空间组合、外形处理、结构形式、构造方式及规模大小等各有其特点,但构成建筑物的主要部分都是由基础、墙或柱、楼地层、屋顶、楼梯、门窗等六大部分组成。此外,一般建筑还有台阶、坡道、阳台、雨蓬、散水以及其它各种配件和装饰部分等。图2—1以一幢学生宿舍示意图为例,介绍房屋的组成。

民用房屋各主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及构造要求分述如下:

(一)基础

基础是房屋最下面的部分,埋在自然地面以下。它承受房屋的全部荷载载传给下面的土层——地基。基础是房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坚固、稳定和地下水及其所含化学物质的侵蚀。

(二)墙或拄

墙或柱是房屋的垂直承重结构,它承受楼地层和屋顶传给它的荷载,同时也承受风荷载并把这些荷载传给基础。墙不仅是一个承重构件,它同时也是房屋的围护结构。外墙阻隔雨水、风雪、寒暑对室内的影响,内墙把室内空间分隔为房间,避免使用时互相干扰等。当用柱作为房屋的承重构件时,填充在柱间的墙仅起围护分隔作用。

墙和柱应该坚面、稳定。墒还应能保温(隔热)、隔声和防水。

(三)楼板和楼地面

楼板与楼地面是房屋的水平承重和分隔部分,包括楼板、地面和顶棚三部分。楼板把建筑空间在垂直方向划分为若干层,将其所承受的荷载传给墙和柱。楼板支撑在场上,对墙也有水平文撑作用。地面直接承受各种使用荷载,它在楼层把荷载传给楼板,在首层把荷载传给它下面的土层——地基。顶棚在楼板下面,具有改善房间声、光等效果以及装饰作用;

楼板与楼地面应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并应耐磨和有一定的隔声能力。

(四)楼梯

楼梯是楼房建筑中联系上下各层的垂直交通设施。在平时供人们上下楼层,在处于火灾、地震等事故状态时,供人们紧急疏散。

楼梯应坚固、安全和有足够的通行宽度和疏散能力。

(五)屋顶

屋顶是房屋顶部的承重和围护部分,它由屋面、承重结构和保温(隔热)层三大部分组成。屋面的作用是阻隔雨水、风雪对室内的影响、并将雨水排除。承重结构则承受屋顶的全部荷载,并把这些荷栽传给堵和柱。保温(隔热)层的作用是防止冬季室内热量散失或夏季太阳辐射热进入室内。

屋顶应能防水、排水、保温(陷热),它的承重结构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六)门和窗

门是供人们及家具设备进出房屋和房间的建筑配件。在遇有非常灾害时,人们要经过门进行紧急疏散。有的门还兼有采光和通风的作用。门应有足够的宽度和高度。窗的作用是采光、通风和供人眺望,窗应有足够的面积。

门和窗安装在墙上,因而是房屋围护结构的组成部分。依其所在位置不同.分别要求它们防水、防风砂、保温和隔声。

房屋除上述基本组成部分外,还有一些其他配件和设施,如雨篷、散水、通风道、烟囱、垃圾道、壁橱等。

二、常用建筑名词

(1)建筑物

直接供人们生活、生产服务的房屋。

(2)构筑物

间接为人们生活、生产服务的设施。如水塔、烟囱、桥梁等。(3)地貌地面上自然起伏的状况。(4)地物

地面上的建筑物、构筑物、河流(5)地形

地球表面上地物和地貌的总称。(6)地坪

多指室外自然地面。(7)横向

建筑物的宽度方向。(8)纵向

建筑物的长度方向。

(9)横向轴线

平行建筑物宽度方向设置的轴线。(10)纵向轴线

平行建筑物长度方向设置的轴线。(1I)开间

一间房屋的面宽,即两条横向轴线之间的距离(12)进深

一间房屋的深度,即两条纵向轴线之间的距离(13)层高

指本层楼(地)面到上一层楼面的高度。(14)净高

烧间内楼(地)面到顶棚或其它构件的高度o(15)建筑总高度

指室外地坪至格口顶部的总高度。(16)建筑面积

指建筑物各层面积的总和,一般指建筑物的总长x总宽x层数。

(17)结构面积

建筑各层平面中结构所占的面积总和,如墙、柱等结构所占的面积。

(18)有效面积

建筑平面中可供使用的面积,即建筑面积减去结构面积。

(19)交通面积

建筑中各层之间、楼层之间和房屋内外之间联系通行的面积,如走廊门厅、过厅、楼梯、坡道、电梯、自动扶梯等所占的面积。(20)使用面积

建筑有效面积减去交通面积。(21)使用面积系数

使用面积所占建筑面积的百分数。(22)有效面积系数

有效面积所占建筑面积的百分数。(23)红线

规划部门批给建设单位的占地面积.

一般用红笔圈在图样上,具有法律效力。

三、施工图内容和用途

一套完整的施工图,根据其专业内容和作用不同,一般分为下列五项。

1.图样目录

包括每张图样的名称、内容、图号等,表示该工程由哪几个专业的图样所组成,以便查找。

2.设计总说明

设计总说明一般应包括:施工图的设计依据;本工程项目的设计规模和建筑面积;本项目的相对标高与总图绝对标高的对应关系;室内室外的用料说明,如砖、砂浆的强度等级;墙身防潮层、屋面、室内外装修等的构造做法;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或有特殊要求的做法说明;门窗表。.3.建筑施工图

包括总平面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和构造详图。表示建筑物的内部布置情况,外部形状,以及装修构造施工要求等。

4.结构施工图

包括结构平面布置图和各构件的结构详图。表示承重结构的 布置情况,构件类型,尺寸大小及构造做法等。

5.设备施工图

包括给排水、采暖通风、电器等设备的平面布置图、系统图和详图,表示上、下水及暖气管道管线布置,卫生设备及通风设备等的布置,电器线路等的走向和安装要求等。

四、施工图中常用的标准及符号

工程图样是工程界的技术语言。为使房屋建筑制图做到基本统一,清晰简明,提高制图效率,便于识读,符合设计、施工、存档、交流等要求,以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国家颁布了重新修订的国家标推——《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这里选择几项主要的规定和常用的表示方法,分述如下。(一)比例

图样的比例为图形与实物相对应的线性尺寸之比。比例的大小是指比值的大小,如1:50大于1:100。比例应以阿拉伯数字表示,如1:

1、1:

2、1:100等。

建筑物是庞大复杂的形体,房屋施工图一般都采用缩小的比例尺绘制。但房屋内部的部分构造情况,在小比例的平、立、剖面图中又不可能表示得很清楚,因此对局部节点就要用较大比例将其内部构造详细绘制出来。房屋施工图的比例通常可按表2—1选用。选用比例的原则是在保证图样能清晰表达其内容的情况下,尽量使用较小比例.以节省绘图时间。

(二)尺寸标注

尺寸在图样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施工图中均应注明详细的尺寸,图中尺寸是施工的依据。因此,标注尺寸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必须认真细致,保证所标注的尺寸完整、清楚、准确。

1.尺寸组成

图样上的尺寸是由尺寸线、尺寸界限、尺寸起止符号、尺寸数字等组成,如图2—2所示。根据《标准》规定,除标高和总平面图上的尺寸以m(米)为单位外,其余一律以mm为单位。为使图面清晰,尺寸数字后一般不必写单位。

(1)尺寸线

尺寸线应与被注线段平行,采用细实线绘制。任何轮廓线均不得用作尺寸线。(2)尺寸界限

尺寸界限应用细实线绘制,一般应与被注线段垂直。尺寸界限一端距图样的轮廓线不小于2mm,另一端宜超出尺寸线2-3mm,如图2—3所示。必要时,轮廓线可以用作尺寸线,如图2-4所示。

(3)尺寸起止符号

尺寸起止符号一般应用中粗斜短线绘制,其倾斜方向应与尺寸界限成顺时针45º角,长度宜为2~3mm,如图2—2~图2-4所示。

(4)尺寸数字

图样上的尺寸,应以尺寸数字为准,不得从图上直接量取。尺寸数字的注写及读数方向为:当尺寸线为水平时,尺寸数字注写在尺寸线上方中部,从左至右顺序读数;当尺寸线为竖直时,尺寸数字注写在尺寸线左侧中部,从下至上顺序读数;当尺寸线为垂直时,则以读数方便为准,如图2—5a所示。应尽量避开在图示30度阴影范围内注写尺寸。若需在30度阴影范围内注写尺寸,宜采用图2—5b的形式注写。

尺寸数字应依据其读数方向注写在靠近尺寸线的上方中部,如果没有足够的位置,首尾尺寸数字可注写在尺寸界限的外侧;中间相邻的尺寸数字,可上、下或左、右错开注写,也可用引出线注写,如图2-6所示。

2.尺寸的布置

1)尺寸宜标注在图样轮廓线之外,不宜与图线、文字及符号等相交,如图2—7所示。

2)图线不得穿过尺寸数字,不可避免时应将穿过尺寸数字的图线断开,如图2—8所示。

3)互相平行的尺寸线,应从被注的图样由近及远整齐排列,小尺寸应离轮廓线较近,大尺寸应离轮廓线较远(图2-9)。

4)图样轮廓线以外的尺寸线,距图样最外轮廓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10mm。平行排列的尺寸线的距离,宜为7~10mm。并保持一致(图2—9);~

5)总尺寸的尺寸界限,应靠近所指部位,中间分尺寸的尺寸界限可缩短,但其长度应相等(图2—9)。

(三)索引符号和详图符号

一套完整的施工图样包括的图样很多,为了便于互相查找,《国家标推》规定了索引符号和详图符号。

(1)索引符号

施工图中某一局部或构件如需另画详图,应以索引符号索引。索引符号(如图2—10所示)的圆及直径均应以细实线绘制,圆的直径应为10mm,索引符号应按下列规定编写:

1)如索引出的详图与检索引的图样在同一张图纸内,在索引符号的上半圆用阿拉伯数字注明该详图的编号,并在下半圆的中间画一端水平细实线;

2)如索引出的详图与检索引的图样不在同一张图纸内,则应在索引符号的下半圆中用阿拉伯数字注明所在图纸的图纸编号。

3)当索引的详图采用标准图时,应在索引符号的延长线上加注该标推图册的编号。

索引的详图是局部剖面(或断面)详图时,索引符号在引出线的一侧加画一剖切位置线,引出线的一侧表示该剖面图的副示方向,如图2—11所示。

(2)详图符号

详图符号如图2—12所示,用粗实线绘制,圆的直径为14mm。当圆内只用阿拉伯数字注明详图的编号时,说明该详图与被索引图样在同一张图纸内;若详图与被索引的图样不在同一张图纸内,可用细实线在详图符号内画一水平直径,在上半圆内注明详图编号,在下半阅中注明被索引的图纸号编。

(四)定位轴线

定位轴线是用来确定房屋主要结构或构件的位置及其尺

寸的,因此,在施工图中凡承重墙、梁、柱、屋架等主要承重构件的位置均应画定位轴线,并进行编号,作为设计与施工放线的依据。

定位轴线应用细点划线绘制。轴线编号应注写在轴线端部的细线圆内,圆的的直径应为8mm,详图上可增至10mm。定位轴线圆的圆心应在定位轴线的延长线上,或延长线的折线上。

平面图上定位轴线的编号标注在图样的下方与左侧圆内。横向轴线编号应用阿拉伯数字从左至右顺序编写,纵向轴线编号用大写字母从下至上顺序编写(其中字母I、0、z不用),如图2—13 所示。

如果字母数量不够用,可增用双字母或单字母加数字注脚,如AA、BB…YY或A1、Bl、„、Yl。定位轴线也可采用分区编号,编号的注写形式为:分区号如图2—14所示。

附加轴线的编号,应以分数表示,并应按下列规定编写: 1)两根轴线之间的附加轴线,应以分母表示前一根轴线的编号,分子表示附加轴线的编号,该编号宜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写,该编号宜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写,如:

表示2号轴线后附加的第一根轴线; 表示c号轴线后附加的第三根轴线。

2)1号轴线或A号轴线之前的附加轴线分母应以01、0A表示,如:

表示1号轴线前附加的第一根轴线: 表示A号轴线前附加的第三根轴线。

一个详图适用于几根定位轴线时,应同时注明各有关轴线的编号,如图2—15所示。通用详图的定位轴线,只画轴线回,不注写轴线编号,如图2—16所示。

(五)标高

建筑物的某一部位与确定的水准基点的高差,称为该部位的标高。在施工图中,建筑物的地面及各主要部位的高度用标高表示。施工图中标注两种标高;绝对标高和相对标高。

(1)绝对标高(宜称海拔高度)我国把青岛附近黄海的平均海平面定为绝对标高的零点,全国各地的标高均以此为基础。如北京地区绝对标高在40m上下。

(2)相对标高

是以建筑物的首层室内主要使用房间的地面为零点,每个单体建筑物都有本身的相对标高。用相对标高来表示某处距首层地面的高度。

在建筑施工图上,一般都用相对标高,而在总平面图中多用绝对标高,并注有相对标高与绝对标高的关系,如±0.000=42.5m,说明房屋首层室内地面高度相对于绝对标高42.5m。

图2—17为标高符号的三种形式及画法。其中国2—17a表示一般情况下使用的标高符号,L为注写标高数字所需要的长度。图2—17b表示特殊情况下使用的标高符号,H根据需要而定,不受位置限制。图2—17c表示总平面图的室外整平标高采用的标高符号,38 标高数字可写在黑三角形的上边或右下边。标高符号的尖端应指向被注的高度。尖端可向下,也可向上(在立面图上)。

标高数字应以m(米)为单位,注写到小数点以后第三位。在总平面图中可注写到小数点以后第二位。零点标高应注写成±0.000正数标高不记“+”,例如:3.000;负数标高应注写“-”,例如:-0.600。在图样的同一位置需表示几个不同标高时,标高数字可按图2—18的形式注写。(六)其它符号

1.引出线

建筑物的某些部位需要用文字或详图加以说明时,可用引出线从该部位引出。引出线应以细实线绘制,宜采用水平方向的直线,或与水平方向成团30º、45º、60º、90º的直线,或经上述角度再折为水平的折线。文字说明可以注写在横线的上方,如图2—19a所示,也可注写在横线的端部如图2—19b所示;索引详图的引出线应对准索引符号的圆心,如图2—19c所示。

同时引出几个相同部分的引出线宜互相平行,如图2—20a所示,也可画成集中于一点的放射线,如图2—20b所示。用于多层构造或多层管道的引出线,引出线应通过被引出的各层,文字说明宜注写在横线的上方,也可注写在横线的端部。说明的顺序由上至下,与被说明的各层要相互一致。如图2—21a所示。如层次为横向排列,则由上至下的说明要与由左至右的层次相互一致,如图2—21b所示。

2.对称符号

如构配件的图形为对称图形,绘图时可只画对称图形的一

半,并用细实线画出对称符号,对称符号如图2—22所示。符号中平行线的长度为6~10mm,平行线的间距宜为2~3mm,平行线在对称线两侧的长度应相等。

3.连接符号

一个构配件,如绘制位置不够可分成几个部分绘制并用连接符号表示。连接符号可以折断线表示需要连接的部位,并在折断线两端靠图样一侧用大写拉丁字母表示连接编号,两个被连接的图样,必须用相同的字母编号,如图2—23所示。

4.指北针

指北针是用于表示建筑物的朝向的。在总平面图及首层平面图上,一般都绘有指北针。指北针应用细实线绘制,圆的直径宜为24mm,指针下端的宽度宜为3mm。若用较大直径绘制指北针时,指针下端宽度宜为直径的1/8。指针尖端处要注明“北”字,如图2-24所示。如为对外工程或进口图样则用“N”表示“北”字。

5.风向频率玫瑰图

简称风玫瑰图。是总平面图上用来表示该地区常年风向频率的标志。它是根据某一地区多年平均统计的各个方向吹风次数的百分数值按一定比例绘制的。一般用8个或16个方位表示。风玫瑰图上所表示的风的吹向是指从外面吹向该地区中心的。图2-25表示我国一些地区的风玫瑰图。

(七)常用图例

去2。2—表24为常用绘图图例和常用构件代号。

第二节

建筑总平面图

一、总平面图的形成和作用 1.总平面图的形成

建筑总平面图是对新建筑物所在地区作水平正投影而形成的,即在画有等高线和坐标方格网的地形图上把原有建筑物、新建的建筑物、将来拟建的建筑物以及道路、绿化等内容,按与地形图同样的比例画出来的平面图,如图2—26所示。2.总平面图的作用

建筑总平面图用来表明工程的性质、用地范围、地形地貌、周围环境及房屋的位置、朝向等,为新建房屋施工定位、土方施工以及其它一些管线总平面图和施工总平面图的设计布置提供依据。

二、建筑总平面图的内容及识读

总平面图中使用的图例符号较多,为看懂总平面图,首先需了解国家规范规定的有关图例,见表2-1。

1.总平面图的内容

(1)比例

总平面图包括的范围较大,绘制时一般都采用较小的比例,总平面图常用的比例是1:500,1:1000,1:2000。总平面图上标注的尺寸一律以m为单位。

(2)新建建筑物的名称、层数、室内底层的标高及室外地坪标高

在总平面图上,以粗实线来表示新建建筑物,并在其右上角以点数表明建筑物层数,十层以上的建筑物用数字表示层数。新建建筑物的室内底层的标高及室外地坪标高数值均以m为单位,一般标注绝对标

高。

(3)原有建筑物及其与新建建筑物的位置关系

在总平面图上用细实线表示原有建筑物,并且要注明新建建筑物与原有建筑物间的位置关系。为确定新建建筑物的位置,有时采用坐标网,标注新建建筑物的一点或几点的横纵坐标数值。

(4)建筑红线

建筑红线指国家拔地给建设单位而使用的限定边界线,具有法律效益。一级都以红色线条表示,建设单位的建筑物、构筑物、地下管线等一切设施均不能超出建筑红线。

(5)等高线

总平面图上用等高线来表示自然地形。等高线是用若干个间隔单位高度的水平剖切平面,将自然地形切开,地形与这些水平面相交,用正投影的方法作这些交线的H面投影,并在其上注明标高,即形成等高线(三面投影体系图见图2—33)。(6)即将拆除建筑及未来扩建建筑

在总平面图上即将拆除的建筑物用带M的细实线表示,未来要扩建的建筑物用虚线表示。

(7)指北针及风玫瑰

指北针及风玫瑰用来确定建筑物的朝向,风玫瑰还表明了该地区常年的风向频率。2.总平面图的阅读

1)看总平面图的比例及有关文字说明。

2)由图名了解工程性质,由等高线了解地形地势。

3)看新建建筑物的层数及室外标高。

4)根据原有建筑物及道路了解新建建筑物的周围环境及位置。

5)根据指北针、风玫瑰图分别判定建筑物的朝向及当地常年风向。3.总平面图阅读示例

现以图2—26所示某住宅小区建筑总平面图为例,说明识读内容。

首先看图名、比例,从图名可知该小区是以住宅为主的建筑工程,位于朝阳路西侧,败寇大街北侧。该图的比例为1:500。从总平面图的风玫瑰图上可知,该小区各建筑物的朝向,并知该地区常刮西北风.其次是西南风。从表尔地形图的等高线可看出该小区西北角有一小土坡,等高线从53。48m,每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差是1mc小区由中轴路和十字西街划分为四个区域:西南区、西北区、东南区、东北区。西南区原有建筑物是两栋六层住宅楼和一栋五层综合楼;西北区拟建两栋建筑物;东北区原有一锅炉房及运动场;

东南区有该工程新建仆宅四栋,新建住宅的层数为两层,首层地面的绝对标高为48.伽,室外地坪的绝对标高为4800m,室内外岗差为o.3m,每栋楼的总长为11.46m、总宽12.48m。该工程新建建筑物的定位放线是依据图中的x、Y坐标网,每栋楼的西南角都标注了x、Y坐标.在演区域还有要拆除的平房一幢。该区域均设有阐墙,井在西侧设有两个人口进入新建住宅区。小区建筑物周围有不同种类的绿化植物。

第三节

建筑平面图

一、建筑平面图的形成

建筑平面图是一栋房屋的水平剖面图。假想用一水平的剖切平

面,沿着房屋门窗洞口的位置,将房屋水平切开,移走上部分,作出切面以下的部分的水平投影图,即为建筑平面图。

对于楼房一般应该每一层都画一个平面图。但是如果中间各层的房间数量、大小和布置等都一样时,则可只画一个平面图,称为标准层平面图或x—x层平面图。

二、建筑平面图的作用

建筑平面图是施工放线、砌筑墙体、安装门窗、室内装修、安装设备、及编制预算、施工备料等的重要依据。

三、平面图的主要内容和表示方法

1)表示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及总长、总宽,并可据此计算建筑物的规模及占地面积。

2)反映建筑物内部各房间的名称、位置及走廊、楼梯(电梯)、出人口等位置。

3)首层平面图上用指北针表明建筑物的朝向。

4)在建筑物的主要承重构件处,如墙、柱等位置均要画出它们的定位轴线,并且编写轴线编号。定位轴线反映建筑物开间、进深的标志尺寸。施工时,定位放线以及构件安装均以轴线为准。

5)平面图中凡被剖切到的墙、柱断面的轮廓线用粗实线绘制,面被剖切的次要部分的轮廓线(如墙面抹灰,隔墙等)和没有剖切到的可见部分的轮廓线(如墙身、窗台、阳台、楼梯段等)用中粗实线表示;没有被剖切到的吊柜、高窗、墙洞等和不可见部分的轮廓线均用细虚线画出;其它可见部分的轮廓线(如窗扇、散水等)和引出线、尺寸线等

用细实线表示;定位轴线、中心线用细点划线画出;起重机轨道及屋架定位线用粗点划线绘制。

6)在被剖切到的墙、柱断面上一般应画出材料图例,当平面图的比例较小(1:100、1:200)时,可不画材料图例,而在底图上表示,砖墙、砖柱,在背面涂红;钢筋混凝土墙、柱在底图上涂黑。比例小于1:50的平面图可不画抹灰层。

7)注明建筑物及各部分的平面尺寸。在平面图中,用轴线尺寸线表示各部分的长宽尺寸和准确位置。平面图上外部尺寸一般标注三道:最外面一道尺寸表示建筑物总长、总宽,称外包尺寸;中间一道尺寸表示开间和进深尺寸;称轴线尺寸;最里面一道尺寸表示门窗洞口窗间墙、墙后等局部尺寸,称细部尺寸。对于一层平面图还应标注室外台阶、花池、散水等局部尺。此外,在平面图内还应注明局部的内部尺寸,以表示内门、门窗、内墙后以及内部设备等尺寸。

8)注明各层地面的建筑标高,一层室内地面标高一般定为±0.000,并应注明室外地坪标高,二层以上均为正数标高.一层以下均用负数表示。

9)表明各种门、窗的代号和编号以及门的开启方向。门的代号用M表示;窗的代号用C表示。其余编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M1、M2、M3、„;C1、C2、C3、或M-

1、M-

2、M-3…;C-

1、C-

2、C-

3、„的型式。编号不同,说明类型不同(看图时,应当与门窗统计表对照阅读)。若采用标准坐标时,应注写标准图集文号。

10)表示室内的装修做法,如地面、墙面及顶棚等处的材料做法。

篇2:建筑史讲稿

● 保温、隔热基本目标:

1.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质量

2.建筑节能

● 热传递的基本方式:

1.热传导——物体内部高温处的分子向低温处的分子连续不断地传送热能的过程

2.热对流——流体(如空气)中温度不同的各部分相对运动而使热量发生转移

3.热辐射——温度较高的物质的分子在振动激烈时释放出辐射波,热能按电磁波的形态传递

三种传热的基本方式,在建筑外围护结构传热的过程中表现为:其某个表面首先通过与附近空气之间的对流与导热以及与周围其他 表面之间的辐射传热,从周围温度较高的空气中吸收热量;然后在围护结构内部由高温向低温的一侧传递热量,此间的传热主要

是以材料内部的导热为主;接下去围护结构的另 一个表面将继续向周围温度较低的空间散发热量

● 减少热量通过外围护结构传递的途径:

1.减少外围护结构的表面积

2.选用导热系数较小,即传热阻较大的材料(孔隙多、密度小的轻质材料)来做建筑的外围护构件

加大构件厚度的做法不经济

● 热桥:

建筑外围护结构中,某些易于传热的热流密集的局部通道

●平均传热系数:

将组成外墙的各种材料所具有的导热系数与该种材料做成的构件的垂直于热流方向的表面积的乘积之和去除以外墙的总的表面积,得到的平均导热系数被认为更能够接近真实情况

● 水汽对建筑热工性能的影响:

室内外空气中的水蒸汽含量不相等时,水蒸汽分子会从压力高的一侧通过围护结构向压力低的一侧渗透。在此过程中,如温度达到了露点温度,在外围护结构的保温层中出现结露的现象,会使材料受潮,降低材料的保温效果

如水汽不能够被排出,就可能使材料发生霉变,影响使用寿命

在冬季室外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如水汽进而受冻结冰,体积膨胀,就会使材料的内部结构遭到破坏,称为冻融性的破坏

基本对策 —— 阻止水汽进入保温材料内,并安排通道以使进入建筑外围护结构中的水汽能够排出

9.2 建筑外围护结构保温构造

9.2.1建筑屋面保温构造 ● 常用屋面保温材料:

板材——憎水性水泥膨胀珍珠岩保温板、发泡聚苯乙烯保温板、挤塑型(或称挤压型)聚苯乙烯保温板、硬质和半硬质的玻璃棉或岩棉保温板

块材——水泥聚苯空心砌块等

卷材——玻璃棉毡和岩棉毡等

散料——膨胀珍珠岩、发泡聚苯乙烯颗粒等

● 常用屋面保温构造层次:

1.保温层放置在屋面结构层与防水层之间,下设隔蒸汽层

2.“倒铺屋面” ——保温层放置在屋面防水层之上(保温材料必须自防水)

3.内保温——保温层放置在屋面结构层之下

保温层放置在屋面结构层与防水层之间

倒铺屋面

内保温——保温层放置在屋面结构层之下

钢砼坡屋面上设保温层檐口处构造示意

在钢结构建筑檩条与屋面板之间设保温层

9.2.2 建筑外墙保温构造

● 建筑外墙面的保温层构造应该能够满足:

1.适应基层的正常变形而不产生裂缝及空鼓;

2.长期承受自重而不产生有害的变形;

3.承受风荷载的作用而不产生破坏;

4.在室外气候的长期反复作用下不产生破坏;

5.罕遇地震时不从基层上脱落;

6.防火性能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7.具有防止水渗透的功能;

8.各组成部分具有物理—化学稳定性,所有的组成材料彼此相容,并具有防腐性

常用外墙面保温层的设置位置:

常用外墙面的保温构造做法—— 外墙内保温

常用外墙面的保温构造做法—— 外墙外保温

常用外墙面的 保温构造做法—— 外墙中保温

9.2.3 建筑外门窗保温构造

● 外门窗保温构造要点:

加强门窗缝的气密性以及选择具有良好热工性能的门窗材料

9.2.4 建筑地面保温构造

● 地面保温构造要点:

在严寒和寒冷地区,建筑底层室内如果采用实铺地面构造,则对于直接接触土壤的周边地区,也就是从外墙内侧算起2.0m的范围之内,应当作保温处理

如果底层地面之下还有不采暖的地下室,则地下室以上的底层地面应该全部作保温处理。保温层除了放在在底层地面的结构面板与地面的饰面层之间之外,还可以考虑放在底层地面的结构面板,即地下室的顶板之下

9.3 建筑外围护结构隔热构造 ● 隔热的有效方法及原理: 热源——主要来自太阳光的辐射热

最为有效的隔热方法——在外围护结构表面设置通风的空气间层,利用层间通风,带走一部分热量,使屋顶或外墙变成两次传热,以减低传至外围护结构内表面的温度

屋面隔热

篇3:建筑史讲稿

在在回回答答这这个个问问题题之之前前,,我我们们可可以以先先回回忆忆一一下下两两位位华华人建建筑筑大大家家————梁梁思思成成和和贝贝聿聿铭铭。。他他们们俩俩都都曾曾就就读读于于同同一一所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不同的是,梁思成学成后回国,醉心于中国古建筑研究,成为中国建筑学的奠基人。而贝聿铭则加入了美国籍,投身于现代建筑运动,并成为著名的西方现代建筑大师。可以说,他们分别代表了建筑学的两种旨趣,一种偏好于历史,一种致力于革新。纵观建筑史,当一些建筑师尊重现有之物时,另一些建筑师却在撼动它的基础。可当前我们只顾着革新,却忘了因袭,从而忽略了建筑的历史。

中国文明史横亘5000年。中国建筑源于上古,成熟于唐宋,盛极于明清,一脉相承,自成一套完备的体系。而当西式建筑大量进驻中国时,人们开始怀疑传统建筑的价值,甚至有人开始抱怨中国现代之所以没出现影响世界的建筑师,是因为中国建筑师身上背负了沉重的历史包袱。自1939年起担任中央博物院建筑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的梁思成,从1942年开始着手编写《中国建筑史》,两年后完成。这是第一部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它的完成也实现了梁先生从20年代留美时就立下的夙愿——“《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当时就读于宾大建筑系的梁思成,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写出本国的建筑史。唯独中国,我们这个东方古国,却没有自己的建筑史”,坚定了以中国古建筑为研究方向的决心。

梁思成不愧是第一个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者。他生动地将构件、装饰和建筑单体称作建筑上的“词汇”,对应地将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以及建筑单体之间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称为建筑上的“文法”。为了钻研这种“词汇”、“文法”体系,梁思成以曾在清宫营造过的老工匠为师,以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为课本,以北京故宫为研究标本,同时对照大量现存实物,先将清代建筑营造方法及其则例弄通;在此基础上,将宋《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这两部“文法课本”互相比较,再通过实测宋、辽、金实物,互相印证,并以此为基础,由近及远,研究宋以前的古代建筑。

《中国建筑史》一书的总体安排即体现了梁思成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指导思想:首先总括地阐明中国建筑的特征,使读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继而提出建筑史分期,逐代阐述中国古建筑“词汇”、“文法”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从而将一部古代建筑艺术的宏伟画卷历史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为现代建筑大师,贝聿铭实际上专注的是实际工程,很少给后来人留下系统的理论和主动的影响。而梁思成呢?他一生在建筑的理论和历史研究上用尽心血,把即将失传的建筑技术保护了下来。如果说贝聿铭是务实的,那么梁思成就是务虚的。梁思成告诉我们,建筑不仅是物质,而且是精神。建筑作为一种物质不可能永远屹立不倒,就像人不可能长生不老。我们需要传承的更是一种精神,这样我们的文明才会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如果没有梁思成他们那一代人的努力,今天的中国人或许只有去日本或其他国家找寻自己的建筑历史了。

篇4:美术史与建筑史

而梁思成,他不但是一位建筑史家,也是一位美术史家。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建筑史与美术史的亲缘关系,这种关系源于西方人将建筑、绘画和雕塑三门艺术归于“美的艺术”的传统。而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人们并未将建筑作为艺术来看待。所以,梁思成对中国建筑史的最大贡献之一,还在于他首先改变了这种传统观念,将建筑视为艺术,并以美术史的眼光来研究建筑。时至今日,反观现状,由于客观的学科分野和主观的画地为牢,建筑史与美术史反而渐行渐远。在美术史学科内,美术史家觉得建筑的专业性强而不去碰它,若翻看国内美术史家编撰的中国美术通史,会发现建筑艺术往往被置于每个时代的末尾,寥寥数页,语焉不详,或仅作为美术风格的标签一带而过。再看建筑学科,建筑史理应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但课时太少,有些建筑史教材只是就建筑讲建筑,将建筑的精神层面抛到九霄云外;甚至还有一些专业建筑师认为建筑不是艺术。当然,讨论建筑是不是艺术本身并无多大现实意义,但它反映了有些建筑师虽身在当代,但其观念早已退回到了梁思成之前的时代。这种情况在欧美发达国家也是如此。虽然由于传统的影响,欧美大学的美术史系现今仍将建筑史纳入美术史研究,建筑史家也认为自己首先是个美术史家,不过研究重点在建筑而已;然而,学科分离的迹象仍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出现了。

这种情况主要源于传统的实用主义。梁思成讲过,中国人传统上称建筑为“营造”、“匠作”,这个行当为士大夫所不屑。梁思成眼中的“建筑”观念来自西方,美国美术史家詹森将architecture这个词的形成追溯到古希腊,它是由“archi”(高于、首要)加“tecture”(结构、构造物)组成,意味着某种比结构和技术更高的东西,即建筑的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雕塑和绘画这三门艺术形成了三位一体的造型艺术观念,并通过官方美术学院制度化了,这决定了后来西方美术史学科将建筑包括其中的基本特色。

中国传统建筑靠师徒传授,不重记述和理论,所以,一方面书学画学理论汗牛充栋,另一方面建筑的记载和研究付诸阙如。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建筑理论和建筑文学极大地繁荣,而且与绘画雕塑理论的关系十分密切。西方美术史上的一些重要的观念,如“比例”、“均衡”和“得体”等概念,早在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就得到了初步的表达,在文艺复兴时期又经过阿尔伯蒂等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的闡发,后来一直支配着西方画家和雕塑家的艺术观念。如瓦萨里所说,这三门艺术有个共同的父亲,即Desegno(design)。比如,透视作为一门艺术与科学,从十五世纪布鲁内莱斯基对线透视的发明,到十七世纪波佐的整个发展,就是在建筑学的框架内兴起并走向成熟的,它为西方绘画与雕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十世纪初,西方“三门艺术”的观念传入中国,并反映在当时出版的第一批美术史著作中,如姜丹书的《美术史》(一九一七)、滕固的《中国美术小史》(一九二六)和郑午昌的《中国美术史》(一九三五)等。一九二八年中国营造学社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建筑史学科的建立,对于中国建筑史和美术史来说都是一件大事。朱启钤虽属清代晚期人士,但受西学影响,颇具近代新观念。他规定“营造学社”的研究范围不限于建筑本身,还要涵盖美术和工艺美术的所有范围,并从这点出发,广涉宗教、音乐、民俗等文化史内容。由此看来,营造学社的观念在当时已相当先进,使我们想到了瓦尔堡研究院的宗旨。

梁思成是这一宗旨的忠实实践者,他通过早期的著述和活动,在转变中国人传统建筑观念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要将建筑从“匠作”提升到艺术的层面,并纳入艺术史的叙事之中。他撰写的《图像中国建筑史》本打算作为其巨著《中国艺术史》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便是他已经大体完成的《中国雕塑史》。在美术史圈子中,梁思成对于中国美术史学的贡献不太为人关注,其实正是他最早提议常书鸿到敦煌去,并鼓励建筑系的学生去敦煌做研究,认为敦煌艺术研究缺少了建筑这一块是不完整的。他还通过敦煌壁画来研究中国唐代及历代建筑形式。

在建立中国建筑史学的过程中,从艺术史观和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梁思成在不少方面与美术史家滕固十分相像。两人都出生于一九○一年,早期留学西方,学成归国后都成了各自学科的开创者,他们的著作不约而同地反映了西方美术史学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滕固艺术文集的出版,这位近代重要学者被“考古发掘”出来,成了美术史学界备受关注的人物。在《中国美术小史》一书中,滕固将建筑置于美术史中的显要位置来描述,并将其联系中国人的宗教文化观念来阐释,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他撰写的《唐宋绘画史》引入了西方美术史的风格学方法,也是中国美术史学史上的一份重要文献。

梁思成于二十年代末回国后加入营造学社,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古代营造文献的研究和注释及古建遗构的调查与测绘工作中。我们知道,他在四十年代完成了两部建筑史的书稿,一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一是《图像中国建筑史》。两部书都首次出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但撰述方法完全不同。后者尤其值得注意,它反映了西方美术史学中风格史方法的运用。

《图像中国建筑史》是以英文为英美读者而写。梁思成留学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直接继承了法国美术学院建筑史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既培养建筑师,又培养建筑史家。《图像中国建筑史》为欧美读者理解中国建筑提供了一个十分容易进入的门径,因为西方人对柱式与风格理论十分熟悉。所以,梁思成对于将中国建筑推向世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他也将西方观念引入中国,如一九四五年他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发表的《中国建筑之两部‘文法课本’》一文,在开头的两段文字中,从西方五种柱式的“文法”引申出对中国建筑“文法”的研究。至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对外封闭的政治气候下,面对建筑学生和领导干部普及中国建筑史知识时,他就不可能再运用什么西方理论了。一九六六年,当他准备重新撰写这篇文章时,已将头两段话删去,但此文最终也未能完成。

梁思成作为一位学科创始人和教育家,其意义超出了建筑史的范畴。他将建筑纳入艺术与文化史视野来研究,用自然环境、民族心理等因素来解释建筑的特征;他强调文献考据与实物调查并重,采用西方风格史的解释方法等等,这些都可以从温克尔曼到沃尔夫林的西方美术史学中找到相应的线索,也是迄今为止美术史的基本研究方法。研究美术史、美术理论,把建筑放在一边,是不可取的。比如说,汉代的墓室壁画和画像砖、石窟与寺庙里的壁画和彩塑,包括西方教堂中的雕刻与壁画等等,离开了建筑就不可能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释。建筑是人类生活的空间,制约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必定会对绘画的工具、材料、幅画大小、陈列方式有所影响。建筑史也一样,如果不去理会美术史,许多东西同样无法理解。比如西方建筑制图中的剖面图和三维效果图的产生,就受到达·芬奇人体解剖图的启发;再比如英国十八世纪园林艺术便与法国画家洛兰的风景画关系密切,有些园林中的布局或点景建筑就直接模仿了法国画家洛兰的风景画,后来美学家根据这种独特的审美感受,在崇高与优美这两个审美范畴之间加上了“如画式”的概念。所以说,美术史与建筑史天生就纠缠在一起,勒·柯布西耶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本身也是学美术出身的。

近年来,美术史学者越来越意识到孤立研究的缺陷。随着视觉文化和公共艺术研究的兴起,国内外学者也提出要将包括建筑在内的视觉要素纳入美术史的研究范畴,探讨建筑的视觉要素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在建筑学界我们也注意到,在梁思成等奠定的考古式的“法式”或“语言”的基础上,今天的学者开始从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的角度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一旦在观念上打破了学科的界限,就拥有了更多的资源与参照。建筑史在西方作为美术史的一个分支发展起来,其史观与方法论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滕固和梁思成在这方面做了最初的实践,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二十世纪以来,西方美术史界关于建筑史的研究成果很多,方法也很丰富。而今历史已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与梁思成和滕固所处的时代完全不同了,但建筑与美术以及人类精神生活的关系仍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历史上看,西方从文艺复兴开始就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建筑师,他首先是一位人文学者或思想家,王公贵族和艺术家的精神导师,如阿尔伯蒂;在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中,建筑成为五种“美的艺术”之一,建筑师的教育受到高度重视,主要是读书和旅行。同时,建筑师的理论思考和争论凭借印刷书籍广泛传播,他们在造就新建筑类型和城市公共空间中一展身手。至十九世纪末叶现代主义兴起之时,建筑师更雄心勃勃,要成为人类社会的构建者和生活方式的设计者。在那些年代,建筑与民族命运、公众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我们熟悉的作家如歌德、雨果和拉斯金等人的著作中,也可以感受到建筑对人类精神产生的巨大影响和公众对建筑的情感反应。城乡景观与建筑的好坏取决于设计师的素质,而设计师的素质则取决于教育。关于建筑师的教育,早在两千年前维特鲁威就在《建筑十书》的第一书第一章中开出了一长串建筑师必备的知识清单,其中除了技艺之外,哲学与历史等人文学识是重要的内容,这些至今都没有过时。

篇5:演讲稿建筑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冬奥村项目的董欣宇,也是刚入职半年的新人。九月硕果累累,正是追想播种耕耘的时节,我很荣幸也很珍惜今天有这个机会,对城建诉说一下我的感恩之情。

感恩城建,给了我一个驻足仰望的机会。国学中心、国家速滑馆、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北京新机场,一座座国家级重点工程融入古城京韵,成就了北京城建集团的“国匠”名声。千年前杜甫嗟叹: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新的时代,这早已不是梦想;在城建人手中,这梦想锦上添花。

走近城建,仰望这些壮观的成就,我无比自豪!身处城建,仰望这些不朽的成就,我更渴望添砖加瓦,浪遏飞舟!

感恩城建,让我切实触摸到责任和担当。大江南北,国境内外,城建集团听党指挥、敢打硬仗。从抗击“非典”病毒,到驰援汶川、和田、玉树,再到发生埃博拉病毒的西非最前沿……这个集体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勇担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担责任,始成长;尽责任,方进步。身为城建人,这责任和担当厚重博大,我责无旁贷,勇担一份!

感恩城建,让我体会到浓浓的人文关怀和家的温暖。半年的时间何其短暂,带给我的感动却何其之多。我感动我们敬爱的领导在深夜加班时披星戴月送来的问候,感动是建立办公区时领导陪我们五加二,白加黑的付出,感动是文物勘测前出土时领导每天深夜的陪伴,感动领导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在其位谋其职,感动项目同事之间的团结互助,诚信友爱。感动是我们办公区家和二字,那是对我们团队最完美的诠释。

半年的时间,我们团队上下一心,勇于创新,充满激情,把现场降尘喷淋和雾炮与手机APP结合起来,实现了远程遥控,并且申请了专利。我们敢于担当,诚信有为。为工程总承包部6.30运动会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并且获得了优秀组织奖。我们铭记感恩,积极参与8.1老兵情怀向老兵致敬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篇6:建筑自然演讲稿

一、凝固中的运动

说到建筑的美,人们常常以“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一语冠之。的确建筑的形式语言和音乐十分的相似,他们在时空上都强调对称性。建筑立面上的门和窗是音乐的节奏和音符,建筑的形式语言和音乐的语言一样,在表意上都强调一种朦胧的状态,而非直露的表白。但是建筑本身却并非凝固之状态,建筑的存在,建筑的功能,以及建筑的审美,在更高的层次上具有自身的精神向度,呈现出一种四维空间复变的态势,一种拓扑结构。建筑艺术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不断地获得新的生命。在人类对艺术的鉴赏和诠释下,看似凝固的建筑重新被激活,古老的巴提农神殿、精美的黄鹤楼也在此种激活中具有了新的时代的意义和价值。这种凝固中的运动价值与法律的价值有着惊人的相似。篆刻在黑色玄武岩上的《汉谟拉比法典》距今已有2700多年,但是如今的法学教育和研究中我们依然对于这部人类早期的行为规范赞赏有佳。《法国民法典》颁布已有200年,但是其基本的原则和精神并没有因为凝固的法典文字而被禁锢,而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法律的实践与研究中获得了新的生命,不断地更新、超越和创造自身的价值之维。

二、在开放与闭塞之间

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和工程相结合的学科,其自身内部是无法达到一种自给自足的完满状态的,其必须有结构力学和人文精神双重支柱的支撑才能不断的深入发展。随着人类科技的突飞猛进,近年来诞生了一些新的建筑学名词,诸如建筑经济学、建筑生态学、建筑论理学、绿色建筑等。其中美国设计室奈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和美国皇家女子学院教学楼钢架与山坡融合的设计堪称新时代生态与绿色建筑的代表之作。反观法学又何尝不是此番景象呢?法学研究在开放与闭塞之间徘徊。有的法学家认为法学自身的方法论和价值取向就完全可以解决法学研究中的一切问题。这种思想在法学的历史发展中长期以来都占有极其显赫的地位。随着近代科技的发展与更新,人类的思想意识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交流与融合的思想观念融入每一个现代人的大脑。随着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等等学科的兴旺发展,法学本身正在一步一步地被这些学科所介入,由此便诞生了法经济学、法社会学、法人类学等等分支学科,以及这些学科所具有的独特的研究方法。其间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法经济学专家理查德•A•波斯纳法官、法社会学者庞德教授,德国的柯茨教授等。

三、民族与地域的差异

德国文学家歌德认为:“凡是把许多灵魂团结在一起的就是神圣的。”自古以来,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的精神支柱使人们团结在一起。中国是文明古国,建筑经历了几千年的改革和发展,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具有独特文化的传统。在秦帝国时期

修建的万里长城,蜿蜒于峻岭之上,千百年来抵御着异族对中华民族的入侵,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在遥远的北欧,一些传统的建筑多为尖顶,这与冬天当地积雪有关。受当地建筑材料的制约,用木材构筑的屋顶承受不了积雪的重压。所以屋顶有大坡度使得积雪不至于在房顶较越积越多。虽然今天在建筑材料领域早已经有了坚实的新材料,但是北欧人依然保留着他们建筑的这种固有风格。

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世界各国家之间在经济、文化、艺术、法律、科技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将有可能导致世界范围内的趋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潮强调国际型(International style)建筑。但是俗话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法学领域中,德国历史法学派代表人萨维尼认为:“一个国家的法律与其语言、文化、民俗和习惯一样具有民族特征,并随此民族的存在而存在,消亡而消亡。”法学的发展经历了由习惯到习惯法到成文法的历史演进过程。从法学诞生之初她就一直带有浓厚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的情节。而作为建筑这样一门神圣的艺术,这种民族的特性越发突显其重要性。地球上存在多种民族和文化。便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与精神向度,不可使用统一的建筑理念来统一全球建筑。

四、建筑散发出的法治精神

每当漫步于清华园中,都不由得将眼光游离于各色的西洋建筑之上。有德式的清华学堂,有美式的大礼堂和图书馆,苏式的主楼还有各个院系的系馆。在所有这些建筑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清华大学的明理搂。明理搂是清华大学法学院的院楼,共有100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明理搂的建筑以 “方与圆”作为基调,在建筑物的顶部和大厅内均有方圆组成的标志性图案。明理搂的正面有8根很粗的准罗马柱,象征着法律的神圣与威严,同时也寓意法律是整个社会行为秩序的支柱和保障。每一个来到法学院的人,不论您是平凡的百姓还是著名的学者,甚至国家主席,只要到法学院都必须上十几级台阶,以表示对法律的敬畏。明理搂的设计,散发着一种民主与学术的气息,每个老师都有一间专属于自己的办公室,在一方狭小的书斋中,潜心研究法学的真谛,传播理性的思维,阐述正义的理念。建筑中散发的法治精神不仅仅表现于法学院的建筑中,同时也体现在各级法院的办公大楼之中。近年来,由于国家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任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各级法院的办公大楼也相继盖起,改变了先前法院办公楼破败残旧的景象,法院的威严至少从外部的硬件形象上得到了体现。各级法院的办公楼几乎都有准罗马柱式样的标志,而且也都有很多节数的台阶,期间的道理和清华明理搂的设计理念具有共同的特征。但是,法院建筑的内部设计却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一,有的法院在门口摆放石狮子,以此来标榜法院的威严。还有的设有直立的军警,乍一看还以为是什么国家军事秘密机关。法院建筑的主要作用是为解决民间纠纷提供场所,经济和法制越发达的地方,法院往往会在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法院的建筑外观既要使民众感到法律的威严,又要具有亲和力,让百姓感觉通往法院之路并非危险,去躺法院只不过是百姓生活中的平常事。应此,在法院门口摆放石狮子是不可取的。在法院大楼的内部,院长、副院长往往都有自己单独的办公室,而一般的法官却要住“集体宿舍”。这种编制有似于行政机关办公室的设置方式,不能体现法官的独立地位。哪怕办公室小一点,也都应该保持每个法官有一间专属于自己的办公室啊。

以上是本人对于现代建筑艺术与法律精神之间的关系的一点点粗略断想。思绪间的混乱与非连续性充满了整篇文章,由于知识的缺乏无法将建筑与法学这两门高深的学问糅合成和谐的整体。只能在一些初步的表象和宏观的视角加以评述,也算是对自己近期来思考的一点点总结。其实,建筑艺术中最为原始和本质的美是建筑的平衡,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各各时期的建筑,几乎无一例外的坚持着这一基本的设计思路。建筑中“人字形”的屋顶象征着一种制衡与博弈的思想,而这种相互制衡、相互博弈的思想在法学的研究、设计、实践、运用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这种“人字形”的结构不仅仅体现于实体法中,在程序法中亦是表现的尤为明显。现代法治的存在与发展的整体形态是一种类似于“人”字形之结构。在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极力的强调私权神圣,使得人字结构之一方过于强大,最终导致法治的失衡。在后来的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段,人们为了极力的消除这种失衡的影响,通过各式各样的立法从而逐步地确定了诚实信用,公序良俗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对意思自治加以制衡。从而共同构建私法体系之和谐与稳定之结构。

庞德认为法律是一种社会工程,此种工程构建着人类社会一定局域内的行为规则、人们的思考方式和生活状态。建筑同时亦是一种工程,构建着人们的居住空间和心理状态。但是建筑由于其固有的性质,使其越来越具有了文化的气息和艺术的气质,现代建筑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生活、办公的场所了,而已经成为了一个城市品味的象征,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标志。法律是社会科学中的工程学科,建筑是工程学科中的社会科学。罗马人给德意志皇帝留下了一句古训,那就是:统治意味建筑与颁布法律。可见法律与建筑的兴衰对于一个国家兴衰的决定作用。欧洲城市建设又与法律的完善联系在一块。科隆大教堂建设历经600年,几十代人按照同一个设计方案去做这一代人该做的事,而不是去否定、推翻上一代人的思路;荷兰人有钱可以购房,但房子的外装修改造并不是你自己说了算,而必须依法由政府按市政建设的统一规划审核,连施工都要由政府核定的有资质的企业来进行,房主不能各行其是。在欧洲,一个城市的建设规模、建设规划一经议会通过,谁也不能改变。建筑与法律就是这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两大轮子。

上一篇:三年级数教学反思下一篇:卖拖鞋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