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工作总结应急办

2024-04-12

气象工作总结应急办(共9篇)

篇1:气象工作总结应急办

**县人影办2013年半年工作总结半年来,我办在州气象局及州人影办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我办上半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精心部署人影工作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召开的全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会议精神,我县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致力于“规范、安全、科学、高效”的目标,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防灾减灾和科技兴农中的作用,开发和利用空中云水资源,保护蔬菜基地,在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三农”做出贡献,做到早准备、早部署、早落实,使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限度。根据**南州人影办《2013年**南州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计划》(**南人影办发〔2013〕1号)的有关要求,我办制定了《**县2013年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计划》及《2013年**县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实施方案》,对今年我县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二、加强人影培训,提高操作技能根据**南州人影办《2013年**南州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计划》(**南人影办发〔2013〕1号)要求,我办2名人影管理员及4个炮班班长在分管人影工作的杨副局长的带领下,于2月25日-2月27日参加了州人影办组织的2013年全州人影技术骨干培训和竞赛考核。其中,丫他炮班班长陆成规在全州人影技能竞赛中荣获三等奖。

篇2:气象工作总结应急办

一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应急办的悉心指导下,分局把应急工作作为大事来抓,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计划,积极构建“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有效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2008年工作总结

(一)分局重视,积极落实应急工作

根据县应急办的要求,按照分局的工作职能,局党组对应急工作进行了重点布置,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应急领导小组,各科室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应急领导小组设在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分局把应急工作作为一项制度列入年度考核内容之一。

根据应急工作的要求,分局及时召开全局职工大会,传达上级精神,完善应急工作制度,进一步强调落实责任制的重要性、必要性。通过这一形式,使全局员工受到了应急教育,提高了全员的防范意识,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对分局应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局领导认真分析研究,召集各科室负责人开会,予以通报。通过采取自查自纠,定期部署并检查落实各项工作,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及时有效的解决。

(二)确保值守应急措施稳妥到位

根据新形势,新特点,分局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认真落实应急工作责任制。分局办公室从完善各种制度的落实上入手,全面加强分局值守应急工作,做到了既细又严,疏而不漏。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奖罚分明,以制度约束人

2、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带班制度。在分局专门设置专门的值班室,配备电话、传真机等办公设备,确保及时接待信息,实行有效调度。

3、带班领导和主要领导保证手机畅通并及时接听,同时值班人员按要求填写值班记录和交接班记录。

4、实行重大节假日和奥运会实行突发公共事件报告制度。

5、认真做好防盗、防火、防疫、信访、综治等预案的编制工作。

(三)专人负责,加强矛盾排查调处工作

分局认真调查分析可能发生的不稳定公共安全事件的各类矛盾,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对信访工作,实行一把手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协同抓的做法,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建立并不断完善领导包案、错案追究、领导接访日、案件会审等信访工作制度。

奥运会期间,分局对目前的信访案件进行细致排查,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尽量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并将有潜在矛盾的信访件实行领导包案制度,分局信访件没有出现越级上访的情况,有力地保证了社会的安全稳定。

(四)加强宣传,强化学习

全年,分局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了突发公共事件预案管理办法》、《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管理办法》、《交通安全责任制办法》,同时组织《市民防灾应急手册》的发放,开展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积极推动群众科学避灾知识及自救互救常识的普及,并做到人人谈体会,人人讲防范。

二、存在问题

2008年分局的应急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

(一)思想认识的高度还不够,部分同志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单位安全稳定,不会出现突发事件。

(二)对应急工作的宣传还不到位,部门职工对已经知识了解掌握不够。

(三)各种应急预案的编制虽然已将完成,但还不够细致,需要进一步深化。

三、2009年工作计划

1、在2008年的工作基础上,继续加强值守应急措施,注意防火、防盗等相关事项。

2、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完成相应的应急工作。

3、要结合有关应急工作的法律法规,加强学习工作。

4、针对目前农村地区由于违法建设而引起基层矛盾的情况,分局计划加强矛盾排查调处工作和定期巡查工作,坚决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5、加强应急宣传,积极推动应急知识的普及和运用。

6、结合县“十一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折子工程,分局作为协办部门,协助主要责任单位积极沟通,做好建设应急信息异地容灾备份中心、建设县级应急备份指挥中心、加强应急物资的建设与管理、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等四个项目的相关规划工作。

篇3:气象工作总结应急办

1 地面应急气象观测流程

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遭遇地震、火灾、洪水雪灾、雷雨大风、地质灾害、环境污染等突发事件时,容易造成重大差错或安全事故。为此,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以及相关技术规定、规章制度,结合基层气象台(站)实际情况,设计突发事件地面应急气象观测流程十分必要,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有条不紊,减少失误与差错。

按照点与面发生突发事件的区别,结合气象台站的实际情况,可以划分为气象站突发事件应急气象观测流程和当地(区或县)突发事件应急气象观测流程(图1、2)。

2 地面应急气象观测演练制度

2.1 应急演练时间

每年汛期前演练2次(3、4月各进行1次),入冬前演练2次(9、10月各进行1次)。

2.2 应急演练人员

应急演练人员包括地面气象观测员、业务科长(观测科长)及分管领导。

2.3 应急演练内容

应急演练内容包括:(1)全套人工观测、查算、输入、编报、资料传输(含GPRS或CDMA无线网络)业务。(2)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安装、卸载、参数设置、资料备份演练。(3)复杂恶劣天气条件下(如雷雨大风、冰雪天气),出现数据异常时,地面气象观测、编报、录入、数据传输演练。(4)遭遇突发事件,仪器设备、网络通讯损坏时,仪器网络检查、修复、更换演练,同时启动人工观测程序演练。

2.4 应急演练程序

演练时启动应急气象观测程序,局领导(或分管领导)预先设置复杂恶劣天气或突发事件时的情景,观测员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独立的书面解答和实际操作;随后由科长组织开展集体学习和讨论,找出存在的隐患和问题,提出改进办法、措施;最后将应急演练详细情况记入学习记录薄备查。上级业务管理部门每年组织1次气象观测应急演练,实行随机抽查或年度检查,通报应急演练情况。

3 地面应急气象观测保障制度

3.1 观测人员保障制度

(1)气象台(站)成立应急气象观测领导小组,主管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办公室、业务科(观测科)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应急气象观测启动响应和考核管理工作。

(2)根据地面气象观测台(站)性质,按照中国气象局的要求,配备足额且符合地面测报上岗要求的地面气象测报人员,保证在应急状态下,地面气象观测正常开展,全面提高应对气象测报突发事件的能力。

(3)气象台(站)配备1~2名专职区域自动站管理维护人员,以应对目前快速建设增加的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也是应对区域自动气象观测自动站突发事件的重要措施。

3.2 技术保障制度

(1)气象台(站)定期(每月1~2次)组织集体业务学习,可以集中解决测报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避免了过去主要靠自学存在的弊端。重点学习《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地面气象电码手册》《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操作手册》及《气象装备技术保障手册》中的气象观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气象应急观测技术方法等。要求有学习、讨论记录,有参学人员签名备查。

(2)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市级业务主管部门分批分期对观测员进行技术培训和考核。培训重点是综合观测业务改革的政策法规、业务技术、业务管理,应急气象观测技术、措施。

(3)定期开展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考试和应急气象观测工作检查,并把业务考试和检查结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管理。

3.3 物资保障制度

3.3.1 仪器设备、网络通信检查维护制

度观测员每班要检查仪器和网络运行情况,填写仪器网络运行日志。发现问题或故障应及时处理,凡有仪器损坏的要填写上报“损坏仪器情况报告表”。对突发事件造成的重大灾害,实行1 h内电话报告然后书面汇报的制度。

3.3.2 建立健全气象站兼职装备保障

员制度其职责是对仪器、网络进行维护,负责故障处理排除,对仪器设备进行校准,做好配件(包含应急观测器材)的供应和管理。定期(每旬)对发电机检查维护,定期(间隔2~3个月)对UPS放电,每年对防雷设施检测维护。这项制度可以避免责任不明造成的疏漏和推诿。

3.3.3 物资备份和保管制度地面气象

观测仪器设备对一般站实行单备份制度,基准站和基本站逐步实行双备份制度,以应对突发事件。建议对易遭雷电大风等灾害损坏的风传感器、采集器、转接盒、直流电源、微机、MODEN实行应急备份。仪器设备保管实行专人负责制,仪器交接制度,出入库登记制度,做到每月核对、年底盘存、账物相符。定期检查备份仪器保存状况,杜绝使用超检仪器。气象物资库房具备防火、防盗、防鼠、防潮的功能,做到安全可靠、科学分类、拿取方便。

4 结语

地面应急气象观测工作的关键节点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和制度,笔者对这个关键点进行了设计和探讨,对地面应急气象观测业务科学化、规范化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这项工作比较复杂,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在某些环节可能归纳分析不到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S].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2]李黄.自动气象站实用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3]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气象装备技术保障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

[4]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遥测站业务规章制度(试行)[S].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5]曾海云,游文芬.自动站的突发情况及其应急处理[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30(Sl):177-178.

[6]吴明江,宋文英,陈勇斌,等.自动气象站缺测数据分析及处理[J].气象科技,2009,37(4):466-468.

[7]蒋文家,李贵琼.自动站编报数据缺测的应急处理方法[J].贵州气象,2010,34(3):40-41.

篇4:气象应急服务案例分析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P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241-02

一、引言

近年来,气象应急服务已经成为气象部门积极应对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全力保障重大社会活动和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手段,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随着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气象应急服务次数正在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为此,通过对陕西气象台2006—2010年气象应急服务案例,从应急对象、时间、响应级别、服务措施、服务效果等方面进行分类总结分析,以期为今后科学防灾减灾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气象灾害与应急响应

气象灾害事件包括干旱、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雷电、冰雹、霜冻、冰冻、大雾、霾等,气象部门根据对各类气象灾害的发展态势,综合预评估分析确定预警级别。预警级别分为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按气象灾害程度和范围,应急响应分为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大)、Ⅳ级(一般)四个响应等级,分别应对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个级别气象灾害。按不同气象灾害种类及其响应级别,受影响的市、县(市、区)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进入同级应急响应状态。{1}

三、气象应急服务的分布

1.案例统计。应急案例资料为陕西省气象台2006年至2010年期间的21次应急案例中的23次气象应急服务响应事件(表1)。其中2008年1月10—31日的Ⅲ级、Ⅱ级应急响应、2010年8月18-24日的Ⅳ级、Ⅱ级应急响应分别为一次天气过程中的两次单独应急响应命令,故分别按照2次气象应急服务响应事件统计;2010年7月22—24日的Ⅳ级、Ⅱ级应急响应为一次应急响应命令的升级,故按照1次应急响应事件统计。

对以上23次应急响应事件,从应急启动的年份、月份、应急对象、应急响应级别四个方面进行综合统计,统计结果分别见图1、图2、图3、图4。

2.气象应急服务各特征分析。(1)应急时间特征。据统计,23次气象应急服务中,2006年2次,2007年3次,2008年4次;2009年3次,2010年11次;5—10月启动应急16次,占总应急次数的69.6%;7—8月启动应急10次,占到总应急次数的43%。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应急启动次数正在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汛期(5—10月)是气象应急服务的关键时段,也是气象应急服务任务最繁重的时段。(2)应急对象特征。23次气象应急服务中,针对重大灾害性天气启动应急19次(其中暴雨9次,暴雪3次,寒潮4次,干旱3次),占总应急次数的82.6%。针对突发事件启动3次,针对重大活动启动应急1次。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重大灾害性天气是气象部门应急服务的最主要对象。(3)应急响应级别特征。23次应急服务中,Ⅱ级应急响应4次(含2010年7月由Ⅲ级升级为Ⅱ级的1次应急),占总应急次数的17%;Ⅲ级应急响应5次,占总应急次数的21%;Ⅳ级应急响应12次,占总应急次数的50%;紧急工作状态3次,占总应急次数的13%。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气象应急服务以Ⅱ—Ⅳ级应急响应为主,其中Ⅳ级应急最多。(4)应急服务组织领导特征。陕西省气象台的所有气象应急服务均是在陕西省气象局党组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进行的,其中重大灾害性天气应急服务一般是成立以台长为组长、副台长为副组长、各科科长为成员的省台应急领导小组,下设预报预警组、实况监测组、预报预警服务组、业务保障组。突发公共事件气象应急保障一般是成立以台长为组长、副台长为副组长、各科科长为成员的省台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应急指挥小组、技术支持小组、现场服务小组和后勤保障小组。

四、应急响应措施和手段

1.针对政府领导和决策部门。主要采取手机短信、传真、视频可视会商系统、当面汇报等4种形式,按照1小时、3小时不等的时间间隔,加密制作发布最新天气预报和实况气象信息。

2.针对重大社会活动和突发事件。主要采取直接选派气象专家前往活动现场和加密向指挥部制作发布《专题天气预报》两种形式,开展气象应急保障服务。

3.针对社会公众。主要采取气象专家加密接受新闻媒体采访、电台、电视台直播天气、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等3种形式,加密发布最新气象信息。

五、气象应急服务取得的效果

1.引起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等各级决策部门领导每次均依据陕西省气象台发布的重大气象信息作出重要批示,安排部署防灾抗灾工作。其中,23次气象应急服务中,省长、副省长、省委书记等依据气象信息批示总次数达20余次。为紧急协调全省多部门联动赢得了宝贵时间,确保了全省防灾减灾工作各项任务得到高度重视和扎实落实。

2.促使有关部门积极联防联动。相关决策部门积极依据气象信息组织灾区防灾减灾工作,其中包括市政部门组织道路养护人员上路除冰雪和提前供暖、农业部门组织农户预防果业蔬菜冻害、物价部门部署稳定物价、通信部门保障信息畅通、交通部门加大警力疏导交通、铁路民航调整运输方案等。确保各部门在积极的联防联动中,将气象信息“消息树”和“发令枪”作用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因重大灾害性天气造成的损失。

3.得到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省台的所有重大气象信息均得到了各级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陕西主流媒体《华商报》、陕西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多次以头版头条的形式报道重大气象信息,确保了公众及时了解和预防重大灾害性天气,收到很好的效果。

4.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表扬。气象应急服务在防灾减灾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表扬。其中,荣获省委《抗洪救灾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1次;省委书记专门来函表扬1次;省长专门批示表扬1次,口头表扬2次;省防汛办电话表扬感谢多次;镇安黄金尾矿指挥部发来感谢信1次;《中国气象报》专题报道先进事迹2次;《中国气象文明动态》专题报道先进事迹2次;陕西省气象局机关党委下发文件“号召向省台党支部学习”1次。

六、经验与反思

1.成功经验。(1)预报预警信息超前准确发布,服务及时主动,有效引起了政府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全省提前组织抗洪抢险提供了科学的决策参考,是做好气象应急服务工作的关键。(2)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坚持坐镇业务一线靠前组织和指挥,以敏锐的、主动的服务意识,周密部署,形成全局上下一盘棋,是做好气象应急服务工作的前提。(3)区域联防、上下和多部门之间的密切联动,确保更好的发挥了气象信息“消息树”和“发令枪”的作用,是做好气象应急服务的重要保障。(4)提前或加密召开新闻发布会,积极借助社会新闻媒体的力量,加大了气象信息传播、宣传力度,确保了气象信息效益最大化。

2.分析与思考。(1)天气实况信息综合监测分析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在重大灾害性天气发生之时,特别是冬季出现的降水积雪现象,仅仅依靠气象部门当前固定的观测记录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政府领导和社会公众需要随时了解天气实况信息的要求。因此,加密对天气实况信息的监测,提高气象灾害监测时间密度和精度,增强实时气象资料及时有效的分析处理能力势在必行。同时要继续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争取在交通枢纽、重要高速公路等关键地段增加路面温度、积雪厚度、路面结冰等要素观测。(2)气象灾害延伸预报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目前,气象部门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的预报服务做到了准确及时,但对灾害性天气将会造成什么影响研究不深,提及较少,使得相关政府领导在做防灾减灾决策指示时无从下手,针对性不强。(3)“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化。雨雪冰冻天气、高温、雷电、大雾、寒潮等气象灾害对公众生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愈来愈显著,需要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深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防灾减灾机制建设,出台省级气象灾害专项应急预案,构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多部门联动机制。

注释

{1}陕西省气象应急预案

(作者单位:1.陕西省气象台,2.陕西省气象信息中心 陕西西安 710014)

篇5:医院应急办工作总结

一、卫生应急工作总结

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在各科室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圆满完成了各项卫生应急工作任务。概括起来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保障有力。

一是物资保障有力。督促各级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进一步完善了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机制,落实了爆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所需的防护用品、应急预防性药物、消毒杀虫药械以及对紧急医学救援所需的应急物资进行定期清点、补充、更新。

二是技术保障有力。全年组织举办3期卫生应急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与综合管理能力知识培训,培训200人次。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的方式对全市12个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队伍实战能力进行了考核评估,锻炼了队伍,提高了卫生应急处置的实战能力。三是经费保障有力。市财政每年安排卫生应急工作经费30万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经费200万元纳入财政预算,基本建立了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经费保障机制。(二)体系完善。

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严格按照省厅的统一部署,出台了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创建工作方案,并结合我市实际,选择卫生应急工作基础比较好的XX市开展试点,去年4月底,XX市顺利通过省卫生厅专家组的现场评估,获得“省级卫生应急综合示XX县市区”称号。目前我市设有独立编制卫生应急办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由过去的空白增加到现在的2个,其他县市区卫生局也明确专门股室具体负责卫生应急日常工作。

二是进一步完善了卫生应急预案体系。修订了《XX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XX市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和编制了《XX市突发重特大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等3个专项应急预案;同时,还编制了《XX市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等3个部门应急预案;各县市区卫生局和医疗卫生机构也相应制定了各类卫生应急预案及有关方案。

三是进一步完善了卫生应急能力评估体系。按照卫生部逐步实现“十二五”卫生应急体系的建设目标,启动了卫生应急能力建设评估工作,建立了卫生应急能力评估体系,认真开展评估,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目的。

四是进一步完善了卫生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我们与武警衡阳支队建立了协调联动、信息沟通、技术协作、培训交流的卫生应急协作机制,将武警支队卫勤应急力量,作为XX市卫生应急队武警分队,纳入XX市卫生应急救援体系统筹使用,提升了我市卫生应急的整体水平和能力。

(三)成效明显。

一是卫生应急信息报送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在信息报送工作中进一步转变职能,实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信息报送两条线、报告两大块的工作格局。每月定期对紧急医疗救援信息和传染病疫情信息进行汇总报告,建立了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报告制度。完成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1期周分析和11期月分析。

二是卫生应急知识知晓率得到明显提高。5月10日至16日组织市直及驻衡部省属各医疗卫生单位在莲湖广场设立卫生应急宣传点,广泛开展卫生应急宣传;组织四个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城区主要街道、广场等人群聚集的地方进行摆摊设点,通过摆放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卫生应急知识,提高了群众对应急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增强了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

三是突发事件监测预警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在疫情监测预警方面: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进一步落实了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制度,加强了对发热病例的监测,安排专人负责疫情报告。实行首诊负责制,建立门诊日志和传染病登记簿,做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筛查工作。市、县疾控机构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制,疫情管理人员每天进行网络直报巡查,及时发现可疑疫情。全市共对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发出的预警信号进行了及时处理。同时,定期组织专业人员认真开展重大传染病、食物中毒、急性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对排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相关单位整改到位,切实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在突发事件风险评估方面:启动了市级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工作,成立了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并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建立风险评估工作机制。市级风险评估从去年4月份开始,每月1次,共进行了9次日常评估,对通过日常监测发现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快速评估和判断。同时,针对发现的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因素,做了1期新发传染病专题风险评估,并向卫生厅、市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了及时报告。各县市区也于10月份启动了县级风险评估,每季度一次,共进行了1次日常风险评估。

四是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提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方面:及时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9起,所有传染病事件均未发生疫情扩散,未出现二代病例和死亡病例。在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方面:开展各类紧急医学救援22次,救治伤员153人,最大程度减轻了人员伤亡,降低了社会负面影响。在救灾防病工作方面:去年4月至5月,我市在持续一个月雨季后,强降水过程频繁,XX县等县市陆续发生了洪涝地质灾情;7月至8月,全市灾情遭遇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干旱。面对严峻灾情,行动迅速,科学应对,全力开展救灾防病工作,确保了灾区没有发生洪灾和旱灾相关疾病暴发疫情。

二、2014年卫生应急工作思路

2014年,全市卫生应急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和重大活动医疗卫生保障三大任务,以卫生应急服务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提高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为抓手,切实落实卫生应急工作总体部署和各项措施,进一步提升我市卫生应急工作水平,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有效、有力、有序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积极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助相关科室迅速开展各类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和重大活动医疗卫生保障工作。(二)及时准确报送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信息。

进一步规范信息报送工作,要以第一的时间、第一的速度、第一的真实情况,完成报送工作。(三)加快健全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以卫生应急能力评估和综合示XX县的创建,为两个工作抓手推动基层卫生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建设。

(四)加速推进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

加快市级卫生应急指挥决策平台与省级平台对接互通工作。并以获得省级卫生应急综合示XX县的XX市作为试点,开展县级应急指挥决策系统交换平台建设。

(五)着力强化卫生应急队伍实战演练。

对市级卫生应急队伍组织一次军事化训练,模拟实战演练,提高市级卫生应急队伍的应急能力。开展全市卫生应急技能竞赛活动,赛出水平、赛出能力、赛出人才,为参加全市卫生应急大比武活动,作好充分的前期准备。

(六)优化提升风险评估机制应急能力。

全面推广风险评估的工作机制,要求县市区将风险评估转入常态化管理,在重点节日、大型活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后,必须有风险评估的战略战术的保障部署。(七)积极创新卫生应急物资储运模式。

积极创新“两条腿走路,建设两个基地”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供应保障新模式。同时,以省级卫生应急综合示XX县的物资储备保障模式为榜样,推动实现全市卫生应急物资储备调运网络化、快速化和科学化。(八)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

篇6:总监办消防应急演练总结

消 防 应 急 演 练 总 结

吉木乃至吉木乃口岸公路改建工程总监办

2014年6月

消防应急演练总结

为了提高本项目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减少财产损失,掌握对突发火灾的应变、逃生技能,学会灭火以及有序地进行人员、财务的疏散处理,确保人员生命安全及财产安全,2014年6月9日下午4:30组织了消防演练活动。演练紧张、有序进行,并取得圆满成功。通过此次消防演练,不仅增强了全体人员安全意识,同时还掌握了一般灭火器材的操作使用步骤及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全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全员重视,演练活动组织到位。这次消防演练活动,安排周密,从演练策划、前期准备、组织实施到正式演练所经历的各个阶段,指挥部、总监办、项目部相关人员对这次演练工作高度重视,认真审定演练方案,确定演练目的、原则和规模,对演练工作进行部署,对演练工作实施全面控制。

二、筹划缜密,演练方案安全可行。从本项目安全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本次消防演练的主要任务是开展一次消防的应急演练。其主要目的是使每位参与者能学会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提高自我安全意识,化解风险。

三、积极参与,演练效果呈现良好。消防演练于2014年6月9日下午4:30进行。首先由项目部书记讲解此次演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大家一起学习消防基本知识,最后由安全员给大家讲解常用的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而后参与演练的人员一一亲自体会了如何正确的使用灭火器。消防演练紧张有序,安全保证工作到位,演练达到预期效果,最终获得了圆满成功。

四、通过消防演练,全员的防范意识和应急自救的能力得到加强。参与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有所增强,对消防安全常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场演练人员能有效组织、迅速地对火灾事故警报做出相应反映,对今后应对突发事件很有益处。演练过程中,参与人员都能遵守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团队凝聚力得到了升华。

通过这次的消防演练,进一步增强了本项目全员防范意识和自救的能力,了解和掌握如何识别危险、如何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等基本操作,以便在事故中达到快速、有序、及时、有效的效果。我们将在今后不定期开展训练或演练工作,以提高本项目人员的应急救援技能和应急反应综合素质,有效降低事故危害,减少事故损失,确保本项目安全有序的进行。

吉木乃至吉木乃口岸公路改建工程总监办

2014年6月9日

篇7:区应急办一季度总结

2012年,我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上级有关应急管理的各项决策部署,切实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根据市应急管理办公室的工作要求,现将我区2012年第一季度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今年来区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不断加强对各单位、各部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检查指导,并对检查情况向区政府领导报告并视情在全区范围内进行通报。今年一季度,按照市应急办要求专门下发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2年全区应急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紧急通知》。

二、在日常政务值班与信息报送工作中,我区严格按照去年下发的《区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区政府系统应急值班与信息报告责任追究办法的通知》要求。在突发事件信息报送中我区施行突发事件信息实行分级报告。凡是发生在本辖区、本部门或本系统的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事件以及或有可能演变、引发较大以上突发事件的一般事件信息,重要社会动态、紧急灾情、疫情以及其它重要紧急情况,都属于紧急信息。突发事件紧急信息的报送由事发地镇级政府在向区政府应急办直接报告的同时,向区政府和区业务主管部门报告,镇级政府和区级业务主管部门最迟不得超过事发后1小时向区政府报告,确实难以在事发后1小时内报告的,应在接报后立即向区政府报告,并在续报中说明原因。特殊情况下不能及时书面报告的,可先电话报告,再书面报告。同时明确事发地镇级政府和区级业务主管部门是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

三、区政府应急办负责定期汇总分析各镇、街道、开发区、各部门政务值班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情况,对迟报、漏报、瞒报突发事件信息的予以批评;对因迟报、漏报、瞒报信息造成重大影响或严重后果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区政府系统应急值班与信息报告责任追究办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今年一季度,我区各级、各部门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体情况是好的,对保证政府系统工作的正常高效运转、妥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有的对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不及时、不准确;个别部门未设专门值班室,夜间值班由传达室工作人员代替,有的临时脱离值班岗位将值班电话转移到手机上暂时无法接通;有的值班室没有配备必需的设施,或已配备但损坏未及时修复。这些情况的存在,都有可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延误信息上报,进而对突发事件的及时处理和化解产生不良影响。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在今后工作中要紧密结合实际,研究改进本地区突发事件应对措施,把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

二、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强化对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考核监督,建立行之有效奖罚机制。

三、进一步加强财政保障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加快应急管理现代化建设,督促各级应急办事机构交通、通讯等工具配备齐全,有效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篇8:气象工作总结应急办

关键词:强对流天气,特点,成因,类型

刚才还是晴空万里、骄阳似火, 忽然乌云密布, 狂风大作, 电闪雷鸣, 行人难以站立, 碗口粗的树被拦腰截断, 暴雨如注, 像要把整个大地淹没似的……这并不是高科技的科幻片, 而是今年进入汛期以来, 强对流天气“现身”我国部分地区后的真实场景。强对流天气是气象学上所指的发生突然、移动迅速、天气剧烈、破坏力极大的灾害性天气, 主要包括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和飑线等, 具有迅即至灾的“功能”。强对流天气由于时间短、范围小, 破坏力强、灾害损失重, 防不甚防, 对气象应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 强对流天气的主要特点

第一, 空间尺度小。强对流天气在气象上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 空间尺度的水平范围一般在十几公里至二三百公里, 有的水平范围只有几十米至十几公里。如6月3日发生在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的飑线过程来看, 整个飑线长度为165公里, 宽度为40公里至60公里, 作为一个天气系统来说空间尺度太小了。

第二, 生命史短。强对流天气生命史一般为一小时至十几小时, 短的仅有几分钟至一小时。从6月3日河南商丘发生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看, 在当地也仅仅停留2个小时左右。

第三, 演变迅速。从气象要素变化讲, 风速骤增, 常由静风猛增至8级乃至12级以上;气压短时间变化几个百帕甚至十几个百帕;温度可以在短时间剧降和急升10℃以上等等。如6月3日的飑线天气过程中, 迅时达到8级至10级大风。商丘永城风速甚至达到每秒29米, 是自1957年永城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风速值, 造成房倒树折。

第四, 破坏力极强。有人曾强对流天气的能量进行估计, 一个强对流风暴平均能量可达108千瓦时, 相当于10多个原子弹爆炸时具有的能量, 要在短时间将这些能量释放出来, 可见强对流天气致灾能力何等之强。所以, 国际上把它列为仅次于热带气旋、地震、洪涝之后第四位具有杀伤性的灾害性天气。

第五, 发生时间集中。每年3月至10月, 除了青藏高原西部的一些地区, 我国其他大部分地区都会相继出现强对流天气。其中, 6月至8月是强对流天气发生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时段。

2 产生强对流天气的原因

近几年强对流天气发生的频率成上升趋势, 其主要原因是:

2.1 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导致地面温度升高, 是促使强对流天气形成的原因之一。过去100年全球气温上升了0.74℃, 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的平均温度是近500年中平均温度最高的, 我国的气候异常是区域气候对全球变暖的回应。

2.2 天气系统的不稳定。

全球变暖导致低层空气升温, 上升运动增强, 造成大气不稳定, 此时有冷空气侵袭就会促进不稳定能量的加剧释放, 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如2004年7月10日北京城区突发性大暴雨, 2007年5月23日重庆开县发生强雷击事件, 2007年7月18日济南大暴雨都是不稳定能量所致。

2.3 地形因素。

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与某些特定地形有关, 如山脉两侧、海陆边界、湖泊周围、沼泽地带等等易于发生强对流天气事件。这些地方的下垫面的动力和热力作用给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动力条件。

3 强对流天气灾害类型

2009年6月以来, 频繁出现的强对流天气主要类型有:

3.1 强飑线。

所谓飑, 是指突然发生的风向突变, 风力突增的强风现象。而飑线是指风向和风力发生剧烈变动的天气变化带, 沿着飑线可出现雷暴、暴雨、大风、冰雹和龙卷等剧烈的天气现象, 飑线多发生在傍晚至夜间。6月3日15时46分到23时, 河南郑州、开封、商丘等地出现了强飑线天气, 随后波及安徽北部以及山东菏泽地区。商丘的宁陵、睢县、永城等地出现8-10级、阵风达11级大风, 在商丘造成18人死亡, 受灾人数241.92万, 房屋倒塌4142间, 城镇、乡村大面积停水停电, 部分道路中断, 交通受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4.49亿元, 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9.45亿元。

3.2 强雷暴。

强雷暴指在出现雷、雨天气现象时, 风力达到或超过8级 (≥17.2米/秒) 的天气现象, 有时伴有冰雹。它涉及的范围一般只有几公里至几十公里。6月5日淮北出现了大面积的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其中蚌埠、淮南市大部分地区出现雷阵雨, 并伴有冰雹和8级以上的大风。这次强雷暴灾害造成13人死亡, 11人重伤, 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亿元。

3.3 短时强降水。

短时强降水是指短时间内降水强度较大, 其降雨量达到或超过某一量值的天气现象。这一量值的规定, 受地域影响而不尽相同。6月2日, 江西遭遇短时强降水袭击, 迅时间, 南昌积水使很多街道变成泽国。

3.4 冰雹。

冰雹是从雷雨云中降落的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体降水。冰雹一般出现在春夏之交, 空气对流发展旺盛的午后, 且常出现在内陆山区。6月5日15时在上海发生的冰雹, 是13年来上海罕见的天气现象, 徐家汇地区甚至出现了直径25毫米的冰雹。

3.5 龙卷风。

龙卷风是一种强烈的、小范围的空气涡旋, 是由雷暴云底伸展至地面的漏斗状云 (龙卷) 产生的强烈的旋风, 其风力可达12级以上, 最大可达100米/秒 (>17级) 以上, 一般伴有雷雨, 有时也伴有冰雹。龙卷风近地面的水平范围很小, 直径从几米到几百米, 在空中直径可有几千米, 最大有10千米, 极大风速每小时可达150千米至450千米 (≥14级) 。龙卷风的持续时间, 一般仅为几分钟, 最长不过几十分钟, 但造成的灾害是很严重的。6月3日在河南发生的强对流天气造成了22人死亡, 根据气象学家的判断, 该强对流天气是龙卷风的光顾。

4 加强监测预报, 严防侵扰

面对频繁发生的强对流天气灾害, 气象部门加强监测, 积极应对。

4.1 加强监测。

气象部门除建立人工气象观测站外, 还建立了15000个自动气象观测站, 随时监视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消亡过程。

4.2 增强客观手段, 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测准确率。

针对雷电、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特点, 开展短时临近预报预警。充分利用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实景观测等设备在突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的作用, 改进并完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流程, 提高突发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时效。加强短期气候预测, 掌握强对流天气的发展动向。

4.3 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

气象部门不仅要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还要想方设法在第一时间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到老百姓手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农村大喇叭等多种传播方式和气象信息员队伍, 及时把气象预警信息送到广大老百姓的手中, 使人民群众成为预防强对流天气灾害的主体。

4.4 完善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适时启动。

做好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的联防, 加强天气会商, 上下沟通, 左右联动, 把强对流天气造成的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为防灾减灾救灾做出贡献。

4.5 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和科普宣教工作, 提高社会公众的防灾强对流天气灾害的意识。

有效地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站等媒体加强对各种强对流天气灾害的宣传, 把预防强对流天气灾害的方法交给群众,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防御强对流天气灾害的能力。

5 几点建议

为了做好强对流天气灾害的应急工作, 建议:

5.1 建立完善的强对流天气等极端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根据不同气象灾害的特点, 加快制定重大气象灾害的政府专项应急预案, 特别是制定防范台风、暴雨、大风等极端气象灾害的国家应急预案。

5.2 完善应急预案的启动机制。

根据强对流天气灾害预测评估, 做好启动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工作, 掌握抢险救灾有利时机, 降低启动成本, 提高应急处置效果。

5.3 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合、上下联动、区域联防

的防灾机制, 群策群力, 使各方面的力量经过有机协调形成合力, 提高应对速度, 增强应对能力。

5.4 尽快出台《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明确各级

政府和有关部门在防御重大气象灾害中的职责和义务, 从法律上规范重大气象灾害防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灾害应急响应、重大工程设计建设和城乡规划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

5.5 采取措施, 改变生态环境。

篇9:浅谈气象灾害的应急与处理

关键词气象;灾害;应急;处理

中图分类号S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22-0167-01

1概述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总损失的70%以上。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大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防御气象灾害已经成为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指导各级气象防灾体系建设,强化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要求提高应对极端气象灾害的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抵御能力和减灾能力。黑龙江省2009年11月14~15日、12月5~6日和2010年2月24~25日, 出现三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这次灾害性天气突发性强,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也给各级气象部门预报预警和应急工作带来新的考验。因此,做好气象灾害的应急与处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黑龙江省气象局预报预警应急处置管理工作

2.1领导高度重視,提前做好部署工作,强化监测预报预警工作,确保每个天气不放过

2.1.1 提前做好部署,科学有序工作

鉴于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的经验教训,2009年入冬以后,黑龙江省气象局即下发通知要求各级气象部门做好灾害性天气的准备,全面部署入冬以后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和应急准备工作。按照要求省政府制定了《黑龙江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黑龙江省暴雨应急预案》、《黑龙江省暴雪应急预案》、《黑龙江省冰雹应急预案》、《黑龙江省大风与沙尘暴应急预案》五项应急预案,年初由省政府印发开始施行。在制定预案时,省气象部门重点考虑了预警信号标准与应急预案标准的关系,把预警信号的等级与应急预案启动标准挂钩,即蓝、黄、橙、红四级预警信号对应四、三、二、一级应急预案的启动标准,使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操作性更强。各级气象部门上下联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及时、全面、主动地做好雨雪天气的监测预报和服务工作。

2.1.2 落实各级责任,强化监测预警预报信息工作

11月13日上午,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下发《关于做好近期气象预报服务工作的紧急通知》,黑龙江省各级气象部门实行24小时负责人带班制度,预报领班坚守在预报服务第一线,及时分析气象资料。11月6日,黑龙江省气象局发布暴雪黄色预警和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信号。

2.2各级强化责任意识,迅速启动各类应急预案,全力以赴做好预报服务和应急工作

2.2.1面对各种应急服务需求,做好预报服务和应急工作

要求各级气象部门要主动通过电话、手机短信、电视、新闻媒体、电子显示屏、广播等渠道向地方政府和有关单位进行全方位服务,《黑龙江省日报》、《黑龙江省晚报》、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及时发布重要天气过程,为农业、交通、电力等部门提供灾害天气趋势预报专项材料,避免或减少灾害发生。

2.2.2 部门协同响应,积极应急联动

全省气象部门还按照突出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要求,建立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应急管理体系。完善了应急响应机制,成立了应急管理机构,与各级政府建立了联动机制。投资近三百万元的气象应急移动指挥车已装配完毕并投入使用,在今年春季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的扑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3 加强通报,统一口径,做好舆论引导和科普宣传,引导全民科学抗灾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抗灾救灾科普知识宣传。黑龙江气象局充分利用黑龙江日报、黑龙江电视台及各地市级信息报等媒体发布气象信息,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宣传,为群众提供预警信息和防御指南。在网站建立暴雪天气专栏,编制雨雪灾害防御科普知识,落实到各级部门和个人,提高人民群众防灾和自救能力,减少灾害发生。

3低温雨雪天气应对工作中的不足

3.1灾害预警薄弱

2009年的低温雨雪天气比往年同期较早,气象部门虽然对突发性天气做出了较准确的预报,但气象预报不等于灾害预报,受气象科学发展技术水平制约,以及缺乏相关部门气象监测的数据和信息,对这种极端灾害性天气造成的社会影响与评估和预测预警还不充分、不到位,这种预警能力问题是气象部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工作的薄弱环节。

3.2缺乏专门针对重大气象灾害的协调机构

因为雨雪冰冻灾害是大范围的,不仅仅影响的是一个地区、一个省,所以往往省与省之间需要联动和沟通。在雨雪冰冻灾害的初期可能会存在一些联动问题,要通过国家层面的预案建立联动机制,重大灾害,国务院要启动国家应急指挥机制,统一领导和指挥,有效提高防灾减灾整体效益。

3.3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需提高

灾害天气发生后,尽管气象部门多次下发防范灾害性天气的通知,但由于对部分地区低温雨雪天气的严重程度和影响估计不足,南阳市又属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据较大,公众缺乏防灾避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这次天气突发性强,城乡居民家庭御寒用品和日常生活用品严重不足;大多数受灾企业、基础设施、农畜牧林等没有参加保险,灾害保险赔偿比重较低,受灾范围广导致社会救助力量不足,抗灾救灾压力过于集中于政府,这些灾害所反映出来的风险意识不足,也是前期预防和应急工作不充分的一个体现。

参考文献

[1]陈丽娟,许力,江滢.2004年北半球大气环流及对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J].气象,2005,31(4):27-28.

[2]史培军.从应对2008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看我国巨灾防范的对策.

[3]万鹏飞.我们如何更好的应对巨灾—冰雪灾害反思[J].中国应急管理,2008,2.

作者简介:

上一篇: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教学下一篇:谈分层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