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工程核算的若干问题

2024-04-24

在建工程核算的若干问题(共12篇)

篇1:在建工程核算的若干问题

资产是会计核算的基本要素,森林资源资产是林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森林资源的多寡、质量的优劣是评价林业企业经营业绩和运营能力的重要指标,然而,过去由国家投资形成林木资产,其价值量、效益发挥、经济潜力等均没有指标考核。会计核算是任何价值管理的基础。因此,森林资源资产会计核算是资产化管理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没有会计核算,培育森林资源的投入便无从考核,其价值管理就缺乏依据,价值补偿与价值实现就没有一个客观的尺度,森林资产的内部流动和外部交易都将难于真正实现。所以,森林资源资产会计核算在资产化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森林资源资产是由多种资产构成的一大类资产。根据其特点可划分为林木资产、林地资产与其他森林资产。林木资产与林地资产作为两类主要的森林资源资产,应分别进行核算,这样做是因为:①林地资产与林木资产价值运动有时不一致,在资产交易中,通常单独计价。②林地资产单独核算,可减少核算工作量,有利于林地投资方案选择。③林地资产核算与否,取决于国家宏观土地利用政策。

本文在核算内容选择上,将林木资产作为一类主要资产来核算,以突出其特点,并对林木资产计价、核算等具体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现将其结果予以报道。

一、林木资产核算对象的划分

只有科学地划分成本核算对象,才能较好的体现林木资产核算的目的,达到既定的目标。所谓核算对象,即会计核算的基本单元。核算对象的划分应与森林资源资产会计核算的目标紧密联系,是会计目标的具体体现。

目前,林木资产会计核算对象设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意见:①按小班分林种、树种。可以取得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林分、林龄和作业方式的营林作业成本和林木资产实际成本,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林木资产会计核算的要求。②林班、林种、树种为核算对象。③按年度分林种树种为核算对象。此外还有主张将企业全部林木资产作为一个核算对象,核算总资产。从树木资产会计核算目的与要求来看,林业企业应该选择小班分林种、树种为基本核算对象,主要理由:

1.森林资源管理应该满足和适应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的要求。森林资源实物量管理必须与价值量管理相结合,营林生产过程与森林资源资产核算过程应相衔接。

2.现代林业随着高科技引入,将大大区别于传统林业,其主要特点是高度集约化经营、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生产经营周期明显缩短,森林培育目的性明显加强。这样只有实行小班地块核算,才能为科学管理提供客观的依据。

3.按林班或年度核算,有两个致命的弱点,一是与资源管理相脱节,与营林生产过程相脱节。营林生产按林班为单位存在人为的合并现象,以年度为单位则完全没有空间概念。二是两者均以平均成本计价,不能反映不同立地条件、不同经营方式、不同作业方式、不同林龄树种的成本水平。

鉴于以上种种原因,作者认为小班核算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必须的。

二、林木资产成本范围与成本项目

林木资产成本范围与营林生产成本的范围是一致的,依据作业成本从详、累计成本从简的原则,林木资产成本项目可以比营林成本项目相对简化一些,做到既简化核算,又能满足管理的需要。

1.成本开支范围

营林生产与林木资产成本范围应包括为培育林木资产而发生的各项直接支出,包括直接工资,直接材料及其他直接支出。为营林生产单位培育林木资产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制造费用),分配计入营林生产成本。

直接工资包括从事营林生产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

直接材料包括营林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原材料(如造林用种子、苗木),辅助材料、备品备件、外购半成品、燃料、动力以及其他直接材料。

其他直接支出包括直接工资、直接材料外的其他直接支出,如职工福利费、委托生产费等。

营林制造费用是基层生产单位为组织管理营林生产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但由于营林生产与木材等生产属于两大系列,故将营林制造费用单独核算,以更准确反映这部分支出。

篇2:在建工程核算的若干问题

会计核算中心

为切实转变政府管理理念和工作作风,全面提高政府法制化管理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地政府相继成立了四个中心,即“行政服务中心”、“政府采购中心”、“国有资产经营中心”和“会计核算中心”。为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推进会计管理体制改革,规范会计工作秩序,适应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需要建立的会计核算中心,是以统一核算为手段、集中资金为基础、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管理为目标的一种财政管理模式,它的建立对提高财政理财能力和会计工作效率,规范会计行为,加强会计监督和廉政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市的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于2002年3月份开始筹备,当年9月份全面展开,目前已纳入集中核算的财政拨款单位140余个,并于2004年10月份成立二级核算中心,将全市所有中小学校、职业高中全部纳入集中核算。在从事会计集中核算的筹备和运行过程中,我认识到,会计集中核算有效的改变了单位现有的理财方式,增加了财务透明度,但因集中核算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其运行过程中也有其不足之处。

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意义

会计集中核算,一般是指在不改变单位内部理财机制、资金支配权和财务管理职能下,取消单位现有的银行账户,由财政部门统一在银行开设账户,集中办理资金支付结算、集中进行会计核算。

当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应遵循“三个不变”的原则:一是预算管理体制不变,年度经费预算仍由各单位编报,财政审核后批复给各单位,同时抄送会计核算中心;二是单位的理财机制不变,即资金的使用权和审批权仍在各单位;三是会计主体法律责任不变,即单位的各项收支仍由单位审批并承担相应的会计法律责任。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变化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部门分散核算为集中核算,变“暗箱”操作为“阳光”操作;二是所有的经费集中管理,统一开户,由中心分户核算。

实行集中核算,各单位现行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维持不变,有利于单 1

位继续保持理财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明确单位的权利和义务,使责权利相结合;集中核算,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从而逐步形成管理规范、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公共财政建设的要求,是国库集中收付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深层次的重大改革。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实行财政分配、单位包干、分散核算的制度。这种制度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有其适应性,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其弊端是显著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就是为了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力度,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基础,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因此,全面开展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势在必行。

1、有利于规范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纳入核算中心统一核算,中心调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人员,并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2、有利于加强会计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制止单位财务收支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所有收支都通过核算中心一个账户进出,进行会计统一核算,核算中心有权对各单位的收支事项和凭证进行合理性、合法性审查,对不符合政策、法规规定的收支和凭证可以要求有关单位纠正或补办手续,财政资金的使用管理由以前的事后监督转为事前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监控,从而将有效地阻止单位财务收支中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杜绝不合理的支

3、有利于财政资金的合理调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后,支出单位的财政资金集中在会计核算中心的单一账户,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加强统一调度和管理,使资金调度更加灵活,防止财政资金沉淀在一些部门而使用效率不高。同时也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财政资金管理分散,各支出部门和单位多头开户、重复开户的混乱局面,有效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出。

4、有利于精兵简政,节约行政成本。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行政事业单位不设会计人员,只保留一名报账员,大大减少了财会人员,节约了经费开支。同时,各行政事业单位从繁琐的会计核算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好业务工作,从全局角度加强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和财务计划。

二、当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主要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针对财政预算管理上存在着财政性资金收支管理不善、政府财政功能弱化等方面的问题,各地财政部门都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比如,在收入管理上,取消了单位预算外资金收入户,实行集中财政专户统一管理,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在支出管理方面,实行经常性经费“内外统筹,定额包干,超支不补,节支奖励” 管理办法,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和统发工资的办法等,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会计核算中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财产管理、理财机制、年度预算收支计划的编报等都没有改变,但是会计核算职能和资金的管理权移至核算中心,在现有的条件下最大程度地约束了单位的支出行为。因此,在会计核算中心运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协调的地方。以下是当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主要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缺乏配套的政府采购机制。政府采购制度是公共支出管理的有效手段,这一制度的建立,要求各级政府的公共支出要以法定的程序,主要通过竞争性招标采购的方式从市场上采购商品、工程和服务。在西方,采购性支出一般占财政支出的30%——40%。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政资金的管理由以前的事后监督转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监控,同时也能对政府采购进行源头控制,有效杜绝财政资金被挤占、挪用、浪费现象。然而,由于目前政府采购所涉及的范围太窄、规模小,主要是对专控商品(如汽车、空调、计算机等贵重商品)实行了政府采购,而且缺乏规范管理,政府采购计划的编制和执行存在相当的随意性,许多单位需要的商品、工程和服务等想通过政府采购往往未能实现,而只能维持原有的采购方式。一大块经费是用于办公用具、用品的购臵、业务印刷、会议、接待、房屋修缮及车辆燃料、维修等,由于没有政府采购的介入,缺乏制约和公平竞争的机制,存在许多不合理的现象。所以,缺乏配套的政府采购机制,集中核算的优势也难以得到很多的发挥。

(二)单位预算执行存在着随意性,预算的编制与执行脱节。传统分散核算的理财方式重收入管理而轻支出管理,重审批分配而轻监督控制。这种模式的主要缺陷:一是缺乏严格的预算监督机制,缺少对财政资金使用过程的事前监督和全面的控制;二是财政资金运行信息反馈滞后,影响预算安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三是资金的分散,使财政部门很难掌握整个财政资金的运作和使用情况,难以对财政状况作出及时准确地判断。

(三)缺乏可行的、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实行集中核算,虽然预算单位对资金支配权不变,各财务审批事项由单位负责人负最终责任,但是资金支付权移至会计核算中心,核算中心就应该对资金支出进行全面的监督与管理,否则,核算中心就失去存在的意义。然而,由于现行的经费开支标准远远落后于实际,执行起来较困难。各预算单位执行不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或者没有按经费开支标准规定执行,以及预算单位自立名目发放福利奖金的现象时而发生。实行集中核算后,经常会产生对某一支出项目预算单位请求支付与核算中心拒绝支付的矛盾,这也是摆在核算中心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核算中心人员少,工作量大。建立会计核算中心后,取消了单位银行账户,由财政部门在银行开设统一核算账户,集中办理资金收付,进行统一会计核算;预算单位不再设会计人员,实行报账员报账制度。所以,各单位的财务工作主要都集中在会计核算中心。从各地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情况来看,都普遍存在着核算中心人员少、工作量过大,报账员在中心报账等候时间较长,有的明细科目分类过粗,以至单位无法了解单位的财务活动的真实情况,从而使核算单位与中心之间造成一些矛盾,特别是核算业务量较大的核算中心,这些矛盾更加突出。如果核算中心人员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势必造成诸多不良的后果。

此外,集中核算以后,单位报账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发达的银行结算体系相配套等等问题,在核算中心发展中需要得到解决。

三、对完善会计核算中心的建议

(一)转变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目前会计核算中心日常主要的工作是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然而,如果将会计核算中心仅仅作为一个记账机构是远远不够的,更要着重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必须加强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控制,在决定资金支付之前应确定是否应该支

付、如何支付,而不能到支付完了事后才来明确。核算中心工作人员在收到预算单位支付申请后应确定是否可以支付(即是否符合有关政策规定),如何支付(即占用何指标、列支何科目),然后才可以通知银行付款。会计核算中心的发展,必须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彻底扭转将核算中心视作单纯的核算机构的观念。

(二)积极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处理好政府采购与集中支付的关系。政府采购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公共支出管理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段,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的职能范围和作用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对于强化政府职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能实行公开招标的,都要按规范的程序实施政府采购,提高政府采购工作的透明度。逐步建立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按照部门预算编制的内容做好单位所需采购的物品统计、成本核算、采购资金划拨等工作,通过强化政府采购预算和政府采购计划的编制,有计划、高效率地开展政府采购活动。

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一方面加强了对财政支出的管理,一方面也节约了财政资金。因此,对政府采购资金积极推行集中支付制,政府采购的资金结算,应本着“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的原则,制订资金拨付的方法,明确资金拨付的期限和所需的原始单据,正确处理政府采购与集中支付的关系。

(三)开通远程报账系统和远程查账系统。会计核算中心要建立一个高效的运转机制,必须立足于电算化和网络化,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处理日常工作。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超负荷工作量,实现远程报账的工作思路,经过分析得出,中心工作人员主要的工作量在凭证的整理和摘要的输入,实现远程报账后工作人员只需化审核和修改的时间,从而大大地减少工作量,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单位的财务和预算管理工作。对单位而言,报销和凭证的输入工作可以在几天的时间里分散进行,到中心报账时可以减少报账等候时间,另外还可以根据自己单位工作的特点和需求设臵一些明细科目,有利于对单位进行财务管理。整个管理流程完全自动化,单位、前台、后台之间数据资源完全共享,避免了重复劳动,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开通远程查账系统,可以使单

位及时了解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财务收支情况等,增进核算中心与单位之间的会计信息交流。

(四)兼顾需求与可能,制订统一、可行的经费开支标准。由于现行的经费开支标准缺乏可行性,执行起来较困难,所以各单位都制订了本单位的经费开支标准,缺乏统一性,造成单位之间的苦乐不均。由于单位费用开支需求是无限的,而财政资金供给可能是有限的。所以,制订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必须考虑相应的财力保障,出台的经费开支标准特别是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支出数额大的项目,在事前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可行性研究,兼顾需求与可能,制订的经费开支标准应具有可行性、合理性、合法性。

篇3:企业成本核算若干问题的探讨

企业成本核算, 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将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使用的费用, 按使用地点、时间及性质对其进行核算、归纳、汇总, 计算企业进行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所支出的实际成本, 并将这些成本汇总起来计算费用使用总额多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企业会计核算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地计算产品的单位成本及总成本, 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可靠的成本数据, 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并评估企业的成本预算执行情况, 如实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二、当前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分析

1.经营管理者成本核算意识薄弱

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 应该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 财务管理中注重企业的资本管理, 资本管理中注重成本管理。激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工作的人员的工作热情, 充分发挥经营管理者当家理财的作用。但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中, 许多企业的经营管理层的思想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 无法将企业视为自主经营、自负亏盈的法人, 缺乏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的理解。部分管理者认为财务管理只是没有实用性的文件或者规章制度的堆砌, 由于财务管理在短期内无法产生直观的经济效益, 且需要设置专门的管理岗位, 这更加深了企业经营管理者认为财务管理只会束缚手脚, 降低企业办事效率的意识, 企业成本核算工作更是被边缘化。

2.企业成本核算的范围过窄

知识资源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日益增大, 知识资源支出已成为企业产品成本的关键组成部分。然而, 当前企业的财会人员都未将无形资产成本支出归入到企业的成本支出, 未将其计算在企业产品成本中。基于此, 如何准确、全面地将无形资产纳入到企业的成本核算范围, 并将其量化承货币价值计算到企业产品成本中, 是企业成本管理人员面临的一个现实挑战。此外, 我们处在知识经济时代, 人力资源价值也应纳入到企业成本核算的范畴中。企业的劳动主体进行的都是智力劳动, 而智力劳动所体现出来的知识价值如何计算、确认以及记录, 是企业会计核算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3.企业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

企业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主要体现为: (1) 多数企业使用分步法或品种法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核算, 只有小部分企业使用分批法对成本进行核算。分步法及品种法一般适用于重复、大量、单一品种生产的企业成本核算;而分批法则适用于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类型。 (2) 企业成本核算缺乏规范性。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过程中, 未将生产经营过程的复杂性考虑进去, 人力资源成本的计算对象仅限于企业的直接生产工人, 未将产品的设计人员、研发人员以及市场开拓人员包括其中。部分企业的管理层及财会人员为了谋其企业或者个人利益, 想方设法在成本核算上做文章, 使企业的成本核算与现实不符, 所披露的成本核算信息无法如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三、完善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策略

1.强化企业成本核算的意识

树立正确的成本核算意识是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要想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 对成本支出进行有效控制, 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要加大对成本管理的重视, 并在企业内部加强成本核算的教育及宣传, 自上而下在企业内部树立较强的成本核算意识。同时, 在日常工作中, 要对企业的全体成员灌输成本管理知识, 使企业员工理解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使全体员工关心企业的成本, 并在日常的工作中节约成本。

2.及时更新成本核算的内容

只有及时更新企业成本核算的内容才能保证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 参与企业产品生产的工作人员不止包含管理人员及直接生产人员, 还应包括产品设计人员、产品研发人员以及市场开发人员。基于此, 这些工作人员的费用支出也应该属于企业产品生产的成本支出。同时, 还要准确核算企业的无形资产成本, 无形资产成本主要包括产品研究开发成本、产品保护成本以及产品效益成本。其中产品研究开发成本主要有咨询、设计、研究、实验、评估以及原材料、生产设备等的支出;而产品的保护成本则主要包括取得相关行政机关许可证、注册、登记等费用;产品效益成本是指无形资产所产生的高于社会平均收益的额外效益价值。此外, 还应将减少环境污染、因环境污染产生的损害赔偿等费用的支出列入到企业的成本中。为了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企业应将环境陈本纳入到企业的成本核算范围内, 使企业员工在生产过程中,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以此降低环境污染支出, 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3.实现企业成本核算电算化

众所周知, 企业成本核算的工作内容复杂、工作量较大, 包括信息的收集、数据核算、费用统计及分摊、间接支出的归集及分摊以及半成品的成本计算等, 部分会计数据甚至需要多个部门共同进行确认, 实现企业成本核算电算化, 建立良好的信息分享、沟通平台, 能够准确、全面、完整、及时地提供企业的成本管理信息, 有利于部门之间及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目前多数大型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基本实现电算化, 摒弃落后的人工账务处理模式, 大大降低了成本核算工作的复杂性, 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杜欣.试论成本核算工作信息化的实施途径[J]China's Foreign Trade, 2011, (14)

[2]林正荣, 涂金龙.现代企业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改革初探[J].会计师, 2010, (07)

[3]国立华.小议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加强措施[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0, (07)

[4]王国洪.小议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加强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09, (03)

篇4:企业成本核算若干问题的探讨

关键词:企业 成本核算 问题 对策

一、前言

企业成本核算,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将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使用的费用,按使用地点、时间及性质对其进行核算、归纳、汇总,计算企业进行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所支出的实际成本,并将这些成本汇总起来计算费用使用总额多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企业会计核算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地计算产品的单位成本及总成本,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可靠的成本数据,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并评估企业的成本预算执行情况,如实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二、當前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分析

1.经营管理者成本核算意识薄弱

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应该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财务管理中注重企业的资本管理,资本管理中注重成本管理。激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工作的人员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经营管理者当家理财的作用。但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中,许多企业的经营管理层的思想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无法将企业视为自主经营、自负亏盈的法人,缺乏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的理解。部分管理者认为财务管理只是没有实用性的文件或者规章制度的堆砌,由于财务管理在短期内无法产生直观的经济效益,且需要设置专门的管理岗位,这更加深了企业经营管理者认为财务管理只会束缚手脚,降低企业办事效率的意识,企业成本核算工作更是被边缘化。

2.企业成本核算的范围过窄

知识资源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日益增大,知识资源支出已成为企业产品成本的关键组成部分。然而,当前企业的财会人员都未将无形资产成本支出归入到企业的成本支出,未将其计算在企业产品成本中。基于此,如何准确、全面地将无形资产纳入到企业的成本核算范围,并将其量化承货币价值计算到企业产品成本中,是企业成本管理人员面临的一个现实挑战。此外,我们处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价值也应纳入到企业成本核算的范畴中。企业的劳动主体进行的都是智力劳动,而智力劳动所体现出来的知识价值如何计算、确认以及记录,是企业会计核算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3.企业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

企业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主要体现为:(1)多数企业使用分步法或品种法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核算,只有小部分企业使用分批法对成本进行核算。分步法及品种法一般适用于重复、大量、单一品种生产的企业成本核算;而分批法则适用于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类型。(2)企业成本核算缺乏规范性。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过程中,未将生产经营过程的复杂性考虑进去,人力资源成本的计算对象仅限于企业的直接生产工人,未将产品的设计人员、研发人员以及市场开拓人员包括其中。部分企业的管理层及财会人员为了谋其企业或者个人利益,想方设法在成本核算上做文章,使企业的成本核算与现实不符,所披露的成本核算信息无法如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三、完善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策略

1.强化企业成本核算的意识

树立正确的成本核算意识是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要想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对成本支出进行有效控制,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要加大对成本管理的重视,并在企业内部加强成本核算的教育及宣传,自上而下在企业内部树立较强的成本核算意识。同时,在日常工作中,要对企业的全体成员灌输成本管理知识,使企业员工理解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使全体员工关心企业的成本,并在日常的工作中节约成本。

2.及时更新成本核算的内容

只有及时更新企业成本核算的内容才能保证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参与企业产品生产的工作人员不止包含管理人员及直接生产人员,还应包括产品设计人员、产品研发人员以及市场开发人员。基于此,这些工作人员的费用支出也应该属于企业产品生产的成本支出。同时,还要准确核算企业的无形资产成本,无形资产成本主要包括产品研究开发成本、产品保护成本以及产品效益成本。其中产品研究开发成本主要有咨询、设计、研究、实验、评估以及原材料、生产设备等的支出;而产品的保护成本则主要包括取得相关行政机关许可证、注册、登记等费用;产品效益成本是指无形资产所产生的高于社会平均收益的额外效益价值。此外,还应将减少环境污染、因环境污染产生的损害赔偿等费用的支出列入到企业的成本中。为了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企业应将环境陈本纳入到企业的成本核算范围内,使企业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此降低环境污染支出,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3.实现企业成本核算电算化

众所周知,企业成本核算的工作内容复杂、工作量较大,包括信息的收集、数据核算、费用统计及分摊、间接支出的归集及分摊以及半成品的成本计算等,部分会计数据甚至需要多个部门共同进行确认,实现企业成本核算电算化,建立良好的信息分享、沟通平台,能够准确、全面、完整、及时地提供企业的成本管理信息,有利于部门之间及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目前多数大型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基本实现电算化,摒弃落后的人工账务处理模式,大大降低了成本核算工作的复杂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杜欣.试论成本核算工作信息化的实施途径[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4)

[2]林正荣,涂金龙.现代企业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改革初探[J].会计师,2010,(07)

[3]国立华.小议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加强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0,(07)

[4]王国洪.小议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加强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3)

[5]于梅,曹丽红.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11)

(责任编辑:梁天梅)

篇5:在建工程核算的若干问题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财产管理、理财机制、年度预算收支计划的编报等都没有改变,但是会计核算职能和资金的管理权移至核算中心,在现有的条件下最大程度地约束了单位的支出行为。在会计核算中心运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协调的地方。本文就会计集中核算制特点、重要意义、存在的问题及采取对策等方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会计集中核算制作为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强化会计监督、提高行政单位资金使用效果、遏制腐败等方面起了非常重大的积极作用。但作为一项全新工作,从理论到实践中尚存在着许多亟待认真研究的问题,如得不到很好解决,势必会引起实际工作上的混乱,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最终导致改革目标落空。会计集中核算制及其特点

会计集中核算制是指省、市、县(区)财政部门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在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银行账户、会计和出纳,各单位只设报账员,通过会计委托代理记账,对行政事业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业务,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形式。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基本运作模式看,其显著特点就是在机制创新上的“三分离一公开”。

1.1 会计业务的决策者与执行者的分离 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则使会计业务从各单位的内部处理变为会计核算中心的集中处理,会计人员的隶属关系也与单位分离,单位领导也不可能去指使会计集中核算机构的会计人员去做假,这种机制使想做假而没人做。

1.2 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的分离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审批职能由单位行使,会计监督职能由会计核算中心行使,在审批责任人的实际操作人上形成分离,通过双重制约职能的建立,使得想做假也不敢做。

1.3 会计凭证的存放管理与形成单位分离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凭证由会计核算中心处理并保存,按照会计稽核制度的要求,稽核人员对可疑的会计凭证可以与出据凭证的单位进行核查,这种监督方式的建立,使得做了假也白做。同时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过程既受各预算单位的监督、财政内部的监督,也受来自审计纪检等有关部门的监督。审计部门对预算单位的财务状况、会计凭证等进行审计的同时,也是对核算中心的审计。

1.4 会计业务处理的过程公开 在会计集中核算形式下,一项会计业务处理,至少要经过单位的经手人、财务审批人和报账员、会计核算中心的审核会计、记账会计和会计主管等六个环节,对数额较大的还要经过单位的主管领导、会计核算中心的分管领导等审批。整个

业务处理过程又是在“一厅式办公,柜组式作业”的运作方式下进行。知情范围的扩大,运作过程的公开,变“暗箱操作”为“阳光作业”,从运作机制上就形成了对舞弊行为的有效遏制。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存在的问题

2.1 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与核算工作相分离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使财务管理保留在原单位进行,而具体核算工作由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去执行,这使得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严重脱节,不利于财务工作的有效进行。众所周知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密不可分,两者在很大程度上相互渗透,而现在将两者分离,对两者都不利。核算监督工作被核算中心“夺去”后,行政事业单位对此认识不够,不予配合,有的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而原单位财务管理积极性受到巨大挫伤,财务管理效率必然下降,有悖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的要求。

2.2 财务支出标准与实际支出情况有较大出入 在会计集中核算实践中,比较突出的矛盾之一是现行行政事业单位开支标准与具体繁杂的实际支出有较大差距,如何把握好既坚持规章制度,以达到节约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又实事求是地处理好实际开支的报销问题,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正常业务活动的开展,这是对中心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的严峻考验。一方面,作为实践产物的制度和标准总是滞后于实践本身的发展,如对超标开支一律不予报销,则有可能影响各部门、各单位行政任务的完成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统一财务制度开支标准是行政事业财务工作中正确处理事、人、钱、物四者之间关系的重要依据和标准。如果对超出规定的开支,只要单位审核后就一律报销,这不仅违背了财务制度、放弃了会计监督,而且还可能助长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2.3 会计核算中心缺乏必要的再监督,激励机制 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过程,往往过分强调核算中心对其财务单位的监督职能,而忽视了其本身也应受监督的问题。目前,会计核算中心还没有健全的激励机制,无法真正调动核算中心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说明会计核算中心只单方面强调其独立性,忽视了服务性。另外,对会计核算中心会计人员考核和考评采取什么措施和方法,对会计人员如何奖惩,均很难确定出科学的方法和定量指标。

2.4 监督面难以拓宽,难于真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由于核算中心人员有限,而财务单位又非常多,根本没有能力和条件对单位实施严格的会计监督。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从形式上起到了监督作用,但由于各单位的财政自主权,资金使用权没有改变,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只能从形式上认定凭证的合法性,这就给单位造成了可乘之机。3 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对策

加快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政支出与预算单位支出的核算方法发生了深刻变化。预算单位的改革应转向预算编制、实物资产管理、备用金使用及管理办法和报账员岗位职责分工等;资金控制由现金管理向预算编制、预算申请计划和实物资产管理过渡。会计核算中心的改革应转向预算编制与审核(以各预算单位为基础)、与政府采购部门的协调、资金支出计划、实物资产总量控制、基本会计核算与业务流程规范等,担负审批、核算、监控等全方位的责任。

改革预算编制方法。在实行部门预算、零基预算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内容,详细说明预算金额和支出标准。建议先将预算单位或部门支出按性质、用途,如设备购置、会务、房屋修缮、车辆购置等,分门别类地在总预算中单独编制,不再搞条块分割。其次根据有关的支出标准,按照零基预算的方法编制各项支出的具体内容,对经常性经费实行定员定额,对专项经费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财力可能,分轻重缓急予以安排。

强化预算执行。按照国际惯例,部门预算的各项收支要严格按标准编制,并经过财政部门审批,预算一经权力机关(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即具有法律效力,预算单位要严格执行,财务核算中心要从预算编制、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合理设置银行账户。一是会计核算中心在央行开设预算内专户、在商业银行开设预算外资金专户、在商业银行开设财政专户,以便用于与财政国库、预算单位在代理行开设的财政零余额户、单位零余额户的清算。二是预算单位还应分别在代理商业银行开设单位零余额户、小额现金账户和其他资金账户。以便核算零星支出活动或非财政性资金的收入和支出,并用于财政单一账户体系的清算。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犹如一道坚固的防线,较好地预防和阻止了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从源头上制止了腐败发生的可能,为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务管理机制积累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篇6:在建工程核算的若干问题

当前,在我国社会好大局面下,各行各业均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物业管理也不例外。然而在市场竞争机制下,物业管理存在着特有的行业特点。以下是关于关于物业公司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问题的若干探究的论文,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摘要:物业在我国属于朝阳产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服务性是物业内部管理的基本特点。通过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方法,对物业财务管理及核算的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指出物业公司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物业公司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具体对策,以推动物业公司健康有序发展。

篇7:在建工程核算的若干问题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实施两年多来,在贯彻《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和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制度》在收支核算和收支结转方面有几个问题似尚待改进。

一、关于事业结余

《制度》要求“期末”将与计算事业结余有关的11个收支类科目余额全数转入“事业结余”科目。这11个科目是:收支类5个科目——“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支出类6个科目——“拨出经费”、“事业支出”、“上缴上级支出”、“销售税金”、“对附属单位补助”和“结转自筹基建”。但在后面的科目说明中,除了“事业收入”和“销售税金”两个科目的余额结转时间规定为“期末”外,其余9个收支类科目的结转时间都是“年终”。明显与前文说法不一。况且,“事业收入”和“事业支出”两科目余额结转时间,一为“期未”,一为“年终”,也不合理。因为一个会计可以有几个“期末”,而只有一个“年终”。相互混用,可以导致不同的理解。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期间分为、季度和月份”;又规定,“结余是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各项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金额”。此两条均明确了“期间”概念。《制度》在“事业结余”科目说明中规定收支结转时间为“期末”‘是符合《准则》要求的。建议将与事业结余计算有关的11个收支类科目的余额结转时间均统一为“期末”。

二、关于经营结余

《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年终应将实现的经营结余全数转入“结余分配”科目;如为亏损,则不结转。笔者认为,这样处理,会使事业单位总的结余及事业基金等计算不正确,也会多提专用基金。此外,“经营结余”属动态指标,年末保留余额也不合理。建议:年终无论是经营结余还是亏损,均应将该科目余额全数转入“结余分配”科目。结转后,“经营结余”科目无余额。这样,可避免上述问题,还可使“经营结余”与“事业结余”的结转期保持一致。

三、关于专款收支结转

事业单位用来核算专项资金的总帐科目有“拨入专款”、“拨出专款”和“专款支出”三个科目。《制度》规定:“拨出专款”的结转时间为“所属单位报销专款支出时”,“专款支出”的结转时间为“项目完工向有关部门单独列报时”,两个支出科目的余额在用款单位向拨款单位据实报帐时结转,而“拨入专款”的结转时间却规定为“年终结帐时”。

拨入专款是指事业单位从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收到有指定用途,并需要单独报帐的专项资金。将“拨入专款”的结转时间规定为“年终”,一则与两个支出类科目余额的结转时间不统一,二则违背了专项资金的有关管理规定。即使是年终,即使项目已完工,只要未据实向拨款单位专项结报,“拨入专款”余额都不得由单位自 行冲转。建议:对“拨入专款”改为“在用款单位向拨款单位单独报帐并取得核准的项目报表时据实结转余额”。这样,专款收支类科目余额的结转时间就一致了,也加强了对专项资金的管理与监督,保证了专项资金的完整与安全。

四、关于结转自筹基建

“结转自筹基建”为支出类科目,但《制度》规定该科目核算事业单位用非财政补助收入安排基建时“筹集并转存建设银行的资金”,规定核算内容与科目性质不符,建议修改。自筹基建项目完工、资产交付使用时,应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但《制度》未作出明确规定,建议补充。《制度》又规定,“结转自筹基建”科目余额转入“事业结余”科目的时间是“年终”,那么,项目已完工,是否非得要等到年终才能结帐?或者年终项目尚未完工,是否也要结帐处理?建议将该科目余额转入“事业结余”科目,应改为自筹基建项目完工、资产经验收交付使用之时。

五、关于所得税

篇8:关于企业会计核算若干问题的思考

1. 企业会计核算的涵义

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 通过运用设置账簿组织、复式记录、会计科目、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等专门方法对企业进行连续地、系统地核算和监督, 定期编制会计报表, 形成一系列财务、成本、成本指标, 据以考核经营目标或计划的完成情况, 为经营决策的制定和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提供可靠的信息和资料。

会计核算 (financial accounting) , 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之一, 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环节。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中对会计核算进行规范的, 在法律层次有《会计法》, 法规层次主要有《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 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主要有《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

2. 企业会计核算遵循的基本原则

我国会计核算工作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性规范, 是对我国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居于指导性地位, 它为整个会计准则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对具体会计核算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1) 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当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进行处理, 提供口径一致, 相互可比的会计核算资料。可比性原则是以客观性原则为基础的。只有遵循可比性原则, 一个企业才可以同本行业的不同企业进行比较, 明白自己在本行业中的地位, 有着哪些优势和缺点, 进而制定出符合事实的发展战略。 (2) 谨慎性原则, 亦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有不确定成分的情况下选择判断时, 维持必要的谨慎, 在依照会计政策的条件下应当思考企业风险, 合理估计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将之化解, 并对防范风险起到预警功效, 尽量低估企业的资产与收益, 对可能发生的损失与费用则要算足。 (3) 重要性原则。它指可以根据会计信息对于使用者决策的影响程度来决定会计核算的精确程度及会计报表内容的详略程度, 来采取符合的会计方法与程序。重要性原则与会计信息成本效益相互联系。要求提供的信息重点突出。 (4) 一致性原则。是指企业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保持相同, 不能任意更改。这样会利于相同企业的不同会计期间的会计信息综合比较, 而且在同一企业的不同会计期间也要保持一致性。一致性与可比性一样, 都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原则。

二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一些问题

1. 会计核算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实行会计监督, 从企业会计核算监督来看:首先, 企业会计监督要求会计核算人员对自身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实行会计监督, 然而有的会计人员受到管理者限制或在利益的驱使下, 经常服从企业管理者的安排行事, 使会计的监督职能无法正常发挥。其次, 各部门的票面样式不一, 五花八门, 同时市场经济下的经营领域的不断扩大, 票种和票面的多样、多变, 让财务人员眼花缭乱, 在会计实务工作中发票真假不容易分辨出来。再次, 不少企业只注重事后核算和监督, 缺乏对事前的预测和事中生产过程的监督控制, 外部审计更是受利益驱使如走马观花般, 财务监督滞后。

2. 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不规范

我国企业会计核算中往往忽视对基础工作的管理, 给日后的查阅账簿、汇总数据、分析说明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主要表现如下:原始凭证不规范、不合法, 各项原始凭证要素的填制存在漏填、少填、不填现象。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随意性较大, 会计人员依照个人的认识和偏好使用会计科目;在会计核算方面, 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不按规定摊提, 人为操纵利润, 采用倒轧账的方式记账等等。

3. 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明确

企业的组织形式分为独资、合伙和有限责任公司。独资和合伙的组织形式不具备法人资格, 不管运用哪种组织形式, 都具有企业产权与个人主题界限不清楚的问题, 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经常发生相互占用的情况, 企业的财产可以自由存取, 使用难免会产生较为混乱的账单, 给会计人员的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带来许多隐患。这种状况在中小型企业中最为明显。有的企业尽管设置了会计机构, 但岗位职责不分, 将并没有太大关系的岗位交织在一起, 许多企业则会“任人唯亲”。

4. 高素质的会计核算人才参差不齐

财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的企业对会计核算人员管理思想落后, 会计核算人员选用上重情感、相信血缘关系, 财务不透明, 要求忠诚老实, 但并不注重才能;新业务知识和业务法规更新比较慢现象不胜枚举, 或缺乏对电算化会计资料的管理经验, 电算化操作技能差, 重有形的、纸介质的档案管理;尽管会计人员每年都接受会计继续教育培训进修, 便于应付会计证的年审工作, 但实际上这种为年检而组织的培训学习经常敷衍了事。进而造成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执业能力参差不齐。

三完善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企业会计核算对于企业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使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提出了以下几个应对措施:

1. 加强对会计核算监管力度、内部控制

要使会计监督发挥应有的作用, 就必须解决好监督会计的问题。除了会计人员的自我约束外, 稽核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主要是指财政、税务、工商等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 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实施的监管。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依法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 增强对会计信息、企业资产及经营活动三方面的控制力度 , 确保会计核算及时、科学、有效。会计质量和监督制度依照《会计法》的规定, 企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要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

2. 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提高会计工作水平

(1) 企业管理者的作用。我国会计核算中出现的信息失真的现象, 企业领导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企业管理者要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进一步领会到会计核算主体、核算范围还有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新特点。 (2) 建立健全账簿体系。要求企业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有关规定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账簿体系。对违规设立会计账簿、私设会计账簿和设有“账外账”的企业, 依照财政会计法情节的严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加强会计档案管理。会计档案是记录和表明经济交易事项的有效历史资料和证据, 企业务必严格按照要求对会计档案负责整理立卷、编制和保管。

3. 明确会计核算主体和内部牵制制度

这一原则要求对企业理当有对比清晰的界定依据, 来确保会计制度有一个适合的实用领域。通常会计主体都应该执行独立核算。会计核算务必是定位于本企业的立场上观察所产生的经济业务, 禁止与别的会计主体混淆在一起。会计主体如果规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领域。我们开始判断会计主体的时候主要以能否独立核算为依据, 只有能够独立核算, 才可以成为一个会计主体。内部牵制制度包含了涉及企业款项和财物收付、结算及登记的随便一项工作, 至少需要有两人及以上分工处理, 要重视不相容职责的分离, 以起到一种相互制约的工作制度。既一般我们所理解的“管钱不管账, 管账不管钱”等相互依赖又牵制的机制。

4. 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财务人员可以说是一切市场活动中较为特殊的从业人员, 其专业技能和道德水平决定着企业的财务水平。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但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 练好基本功, 掌握操作技能, 熟悉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 严格执行会计制度, 规范会计核算, 还要熟悉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要求,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建立健全财会人员业绩考核、晋升、淘汰等奖惩制度, 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法制观念。对不能胜任会计工作的人员, 要从会计岗位上调换下来。

总之, 要解决企业会计核算工作问题, 光靠少数企业会计人员的努力是很难达到的。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求得生存和保持可持续发展, 务必从根本上调整会计工作规范化问题。从自身内部修内功出发, 稳基础, 壮实力。面对越来越复杂的财务关系, 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要与时俱进, 积极规范和加强自身的会计核算工作, 防范财务风险, 促使企业的财务工作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促进自身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新河.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师, 2012年01期.

[2]唐志青.浅谈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对策[J].经营管理者, 2013年13期.

[3]周欣欣.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 2006年12期.

篇9:对会计核算内容若干问题的探讨

【关键词】 会计核算 内容 分析

引言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确立了五个会计要素,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其中,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三个要素构筑资产负债表,所以也称为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和支出两个要素构筑收入支出表,所以也称为收入支出表要素。下面就对预算会计要素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1.关于负债表的三个要素

在资产负债表三个要素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中,资产、负债是所在组织(营利组织一企业、非营利组织一财政、行政和事业单位)共有的会计要素,而净资产是预算会计中特有的。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在预算会计中,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企业会计中称为所有者权益)三个要素有着不同于在企业会计中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1.1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通常不使用“拥有或控制 ”这一企业会计常用的确认标准,而使用“占用或使用”这一标准来确认资产。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具有取得的无偿性和使用的非经营性或非盈利性的特点(除了事业单位的附属企业和已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事业单位),凡是行政单位的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通常由政府直接提供的,而不需由行政单位用其业务收入去购买。

1.2预算会计中资产有限定性和非限定性之分。资产的限定性,是指资产的提供者(包括拨款人和赠与人)对所提供的资产规定一定的限制,拨款人和赠与人通常是以通过法规、行政命令或协议等方式对其所提供的资产附加限制,接受资产的非营利组织必须给予以遵守。从时间角度看,限定性有暂时性限定和永久性限定之分。与此相对应,其他资产可归为非限定性资产。资产的限定性是非营利组织区别于营利组织的一个独特方面。

1.3非营利组织的负债主要表现为流动负债。如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负债主要表现为高信用的国债以及因财政周转金的融通而形成的借入财政周转金和因体制结算而形成的与上级往来等流动负债;由于国家规定行政事业单位都不得以发行债券的方式来筹集长期资金,同时银行也一般只对其提供短期借款而基本上很少提供长期货款,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负债主要是流动负债。因而非营利组织基本不存在资本结构问题及利用杠杆作用问题,但是这却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性组织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1.4预算会计中资产与负债的差额采用 “净资产 ”称谓,这与国际通行的用法一致。企业会计中与之相对的概念是“所有者权益”,它是各种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同时,它也是与债权人权益相联系的概念,它们共同构成“权益”概念。显然预算会计中的这个差额没有上述明确的所有者权益特征。因而在预算会计中采用“净资产 ”命名以区别于企业会计的 “所有者权益 ”命名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合适的。

2.结余核算要则

预算会计中收入支出表的等式关系为:收入-支出=结余。其中,收入要素与营利组织的收入要素有着显著的差别,而支出要素是其特有的, 没有作为一个会计要素。具体分析如下:

2.1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具有以下非凡性从性质看,非营利组织取得的收入是为了补偿支出,而不是为了营利;提供产品或劳务等活动的价格或收费标准不完全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来决定,甚至无偿提供或免费服务。即非营利组织就其所提供的产品或劳务通常取得较低的收入或者甚至不取得收入;政府拨款一方面是为非营组织的存续发展,另一方面含有补贴性质。即有些拨款属于对低价格、低收费服务的一种弥补。从口径看,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是大口径的而完全不同于营利组织小口径收入概念。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不仅包括业务收入,还包括投资利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和政府性的各类拨款等。从限定看,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有限定性与非限定性之分。如,接受的捐款,若捐款人关于这笔款项有规定的使用要求或期限,那么这笔接受的捐赠收入就属于限定性的收入。

2.2非营利组织的支出要素在设计上,需要与收入要素相配合。同时支出与企业会计的费用相比在许多方面有非凡性。从功能和目的看,非营利组织的支出有着财政资金再分配以及按照预算向所属单位拨出经费的性质。从口径看,与收入的大口径相一致,非营利组织的支出也是大口径的。非营利组织的支出不仅包括费用性支出(狭义费用),还包括资本性支出。从限定看,与限定收入与非限定性收入的区分相一致,非营利组织的支出也可分为限定性支出和非限定性支出,这也是资财提供者的规定要求使然。从成本核算看,非营利组织的产品、劳务、项目等,需要单独核算成本的,可以另外单独核算处理,这并不否认支出要素的内涵与外延。

2.3结余是非营利组织在一定期间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差额。由于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收入与支出的确认口径与企业收入与费用的确认口径有着明显的差别。非营利组织的结余与企业利润相比,有着明显的非凡性,主要表现如下:①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与支出通常也有差额,这个差额并不表现为利润(或亏损),而表现为结余(或负结余)。但非营利组织并不追求这个余额,而是客观以予以反映,以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②在性质上,非营组织的结余表现净资产的变动,其属性为净资产,而企业的利润表现为所有者权益的变动。③企业利润存在分配问题并且(正)利润必须履行纳税义务。非营利组织的结余一般不存在分配问题。非营利组织正结余不需履行纳税义务,负结余实质上是对净资产的冲减。④非营利组织的结余没有明确的方向性,而企业利润表现为贷方余额。⑤非营利组织的结余有限定性与非限定性只分。限定性结余是限定性收入与限定性支出相抵后的结余,非限定性结余是非限定性收入与非限定性支出相抵后的结余。

正因为如此,结余是否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一个独立会计要素,存在不同观点。赞成把结余作为一个独立会计要素的观点认为,如同企业会计的收入、费用和利润三要素构成企业 “损益表 ”的基础一样,收入、支出和结余三要素构成了预算会计的第二等式:收入-支出=结余,可以作为“收入支出表 ”的基础,以系统完整地反映非营利组织的收支情况及其结果。而且关心非营利组织收支情况及其结果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当然希望能提供有关结余的信息。

不赞成把结余作为一个独立会计要素的观点认为,其一,结余的本质属性为净资产,其作为独立要素的经济意义不大。其二,对非营利组织来说,重要的是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结余作为一个要素,平时无法反映出收支结余情况的真实结果,即没有实际的内容。其三,结余作为预算的执行结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可能是贷方余额,也可能是借方余额。那么连余额的方向性都无法确定,作为要素是不合适的。当然,最终结余没有作为独立要素。而实际上,不将结余作为独立会计要素并不影响预算收支以及结余的核算和对预算执行的检查分析。

小结

预算会计是财务会计在政府和事业单位等非营利组织中的运用。但与企业财务会计相比,预算会计有着诸多明显的非凡性。从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出发,探讨预算会计的会计主体、会计要素、会计基础、会计报告等的基本理论是非常必要的。

篇10:公路工程合同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

关于公路工程合同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

本文指出了目前公路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策,以便为业内同行今后在从事类似工程的.合同管理时提供相关参考经验.

作 者:郑碧娇 作者单位: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1431刊 名:中国新技术新产品英文刊名:CHINA NEW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年,卷(期):“”(3)分类号:U4关键词:公路工程 合同管理 存在问题 措施建议

篇11:在建工程核算的若干问题

完善林业重点工程稽查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林业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其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已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作 者:包建华 周古鹏  作者单位:四川省林业厅 刊 名:林业财务与会计 英文刊名:FORESTRY FINANCE & ACCOUNTING 年,卷(期):2004 “”(1) 分类号:F3 关键词: 

篇12:在建工程核算的若干问题

摘要: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比较,仍存在一定差距,其中质量控制就是一个薄弱环节。本文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在系统分析施工质量控制要求的基础上,对质量控制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质量控制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简述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控制是指建筑企业为达到工程项目质量要求,运用系统观点、理论和方法对施工项目质量进行的全面管理活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控制是一个对投入资源质量进行控制,对生产过程及各环节质量进行控制,最后对所完成的工程成品质量进行检验和监控的系统过程,按照工程实体质量形成的时间不同可以划分为施工准备工作质量控制、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和竣工验收质量控制三个阶段。它是施工企业生产高质量工程项目的必要手段,对增加施工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我国建筑行业技术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 1.要明确质量控制责任主体。施工项目质量控制责任主体是项目经理部。为了实施质量控制,项目经理部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组织起质量管理小组或专职质量检查管理人员,负责项目质量监督、检查、指导和验收。明确质量控制责任主体是保证建筑项目施工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

2.要有效分解落实质量目标。建筑工程总质量目标由工程合同或任务书所明确规定。实现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进行有效目标分解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人员,目标分解落实是实现总目标的有效方法。

3.要严格执行施工计划和技术标准。施工计划和技术标准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工程质量控制就是检查施工中实际发生情况与预定施工计划、技术标准相比较是否存在偏差,偏差是否在允许范围内,是否应采取整改措施以及应采取哪些整改措施。因此,严格执行施工计划和技术标准是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准则。4.要保持控制过程的全面性和连续性。质量控制是对施工项目所有要素和生产全过程进行的全面质量管理。因此,项目质量控制必须从分析项目对象的基本特点入手,找出影响工程质量的规律性问题和主要矛盾,进行全面和有重点的管理。

三、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1.原材料和设备的进场质量控制。工程所用原材料是形成工程实体的基础,也是工程质量形成的基本要素。保证原材物料按质、按量供应和使用是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对原材料控制应采用“三把关,四检验”制度。所有进入施工现场的原材料及构配件必须具有产品合格证、检测报告以及施工当地产品备案证(备案证必须在有效期内),凡是没有产品出厂合格证和检验不合格的,不得进场。需要检测、检验的原材料须在监理工程师监督下当场取样并送交相关部门检验,合格后方能使用。施工机械设备应有出厂合格证和技术说明书,检验人员对其质量检查合格后,予以签署验收证明。

2.质量控制点的设置。质量控制点是指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为了保证施工质量而对某些施工内容、施工项目、工程重点、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等,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进行的重点控制和管理,使其施工过程处于良好的控制状态,控制点设置是保证达到施工质量要求的必要前提。质量控制点实施应在监理工程师监督指导下进行,要对控制措施交底并认真记录,严格检查。

3.施工档案管理的控制。施工档案管理对全面真实反映项目建设信息,总结和吸取以往经验教训,提高施工企业技术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档案管理随工程进展及时搜集整理,要真实可靠并按专业进行分类。档案资料应进行分级管理,各单位应设置档案管理人员负责档案工作,各质量验收资料必须经监理工程师现场检查合格签字后才能归档。4.对施工人员的素质控制。在项目质量控制中,人是决定性因素,管理、施工及操作人员自身素质高低对工程质量起着关键作用。为了保证和提高项目施工质量,施工企业必须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素质控制。施工人员的素质控制主要包括岗位质量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

5.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跟踪控制。监理工程师应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跟踪控制,监督各项施工活动,随时注意施工单位在施工准备阶段对影响工程质量各种因素所做的安排,在施工过程中是否发生了不利于工程质量的问题,如果发现问题,监理工程师有权要求施工单位予以处理和整改,避免产生质量隐患。监理工程师应严格监控施工工序间的交接,对主要工序和隐蔽工程,要在监理工程师检查确认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6.施工过程中成品的质量维护。建筑项目施工周期长和多工种交叉作业的特点,决定了建筑项目成品保护的必要性。分项工程的完成对单位工程来说,仅仅是产品完成过程中一个工序,对已完成的分项工程部分应采取措施予以保护,避免成品因缺乏保护或保护不善而造成损伤或污染,影响整体工程质量。项目管理人员应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减少工序的交叉作业;做好交接工作,并做好交接记录。建立成品保护制度,严格执行对成品保护的质量检查。

四、在施工项目质量控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充分认识项目质量控制是项目经理的重要职责。在施工项目上,项目经理是企业法人在项目上的全权代表,所负责的项目拥有与公司经理相同的责任和权力,所以项目经理不仅要管理人、财、物,管理工程协调和工程进度,更重要的是要抓好工程质量控制,树立企业质量形象,获得市场竞争优势,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项目经理而言,项目质量的控制,不仅是对项目负责,更重要的是对企业未来发展负责。

上一篇:2005年度造林检查验收报告下一篇:百般呵护我的爸爸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