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

2024-04-23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精选6篇)

篇1: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把基层领导班子创建成学习型组织,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带动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需要,也是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的一

个主要内容和重要方法。围绕基层领导班子创建学习型组织这一课题,我们在阅读学习型组织的有关理论原著,观看专家讲座VCD,到市直机关单位二个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行点学习取经的基础上,分别采取了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在全区各镇、街领导班子成员中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对如何把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成学习型组织,提高领导能力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一、基层领导班子领导能力面临的挑战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经过八十年的发展,我们的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党已经人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挑战。”然而,工作在党、政最基层领导机关镇、街一级领导干部,代表党和政府直接面对群众,担负着组织人民群众落实党的决策,执行上级政府的各项工作,领导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在目前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转变,并被完全取代的过程,各种社会矛盾更是相互交织,纷繁复杂,最后都摆到了镇街这一个领导机关层次上,镇街领导机关的领导能力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受到挑战。

市场经济体制中,社会引发的种种矛盾,无不围绕着利益的轴心而旋转。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村村之间,社区之间相互争夺有限的政府投入和土地、山林、水利等社会经济资源;政府要依法收税,取得政府正常运作所需要的财政资金,同时又要照顾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吸引其长期保留在本地区,为本地区提供源源不断的税收,并创造稳定的就业机会;维护区域内企业和企业主的利益,同时又要保障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村干部分配需要得到合理安排,以调动积极性,协助镇党委、镇政府落实本不属于村民自治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应承担的工作任务,同时又要保护村民群众的合法利益,适当控制干群收入差距,维护干群良好关系;基层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之间的关系需要协调,以确保加强和改善党在基层的领导和基层群众依法自治的落实;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形成了越来越多专业分工,据专家分析,目前我国农村已形成农民、个体户、教师、村干部、企业主、企业工人、不固定受雇用劳动力等十个专业劳动群体,而这十个专业群体又有他们各自独特的利益,他们的主张和诉求也都要得到适当的尊重;有些社区还存在着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有些村存在着不同姓氏、不同房头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随着社会民主进程的加快,还会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如果不注意协调解决好,不但会影响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还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但是,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的前人没有遇到更没有现成答案的课题,对基层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善于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做好群众的教育引导工作,既要保证让各利益群体的呼声和委屈有顺畅的渠道反映上来,及时妥善处理矛盾,赢得人民群众的充分理解、信任和支持,另一方面要求我们领导干部尤其是面对面领导群众的基层班子成员必须有高超的利益协调能力,胸怀全局,对各方面利益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不能顾此失彼,造成偏差。

但是,目前一些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和领导水平已经很难应付这种错综复杂的局面,即使是基础较好,学习也比较正常的干部也感到“工作难做”、“得哥情来失嫂意”。问卷调查显示,占35的干部认同最缺乏的领导能力是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

(45的基层干部自认为知识老化或不足,38的干部从未完成过“课题研究报告”,46的干部认为当前培训需要组织情景模拟练习,培养适应性。)

(二)解决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受到挑战。

作为最基层的镇、街党政领导机关,对于应对、解决突发性事件负有第一位的责任。突发性事件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性事件,如地震、水灾、火灾、台风、流行性病毒传染等,另一类是人为性事件,即人民内部突发性群众矛盾,如械斗、罢工、罢市、围攻、游行、民族宗教派别冲突等。这些类事件要尽力预防,降低发生的可能性,但一旦发生,就要时速反应,及时处理,把灾难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并举一反三,引以为戒,强化整治管理,预防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类似事件的发生。对待突发事件的不同态度和措施会造成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应对得体、措施得当,矛盾就会朝着缓和的方向发展,有时甚至“因祸得福”,92年云南丽江大地震,震出了一个世人瞩目的旅游大热点,我们不得不钦佩丽江市领导班子在灾后重建家园时大力宣传丽江美丽风光、推

进旅游资源开发的得力措施。相反,如果应对不力,就会导致事态升级,很快由小事变成大事,由大事酿成乱子,轻则引起局部地区动荡,重则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降低领导机关和干部在人民心目中的威望,影响国家的稳定和团结。

预防和妥善处理各类突发性事件,争取把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对各级领导尤其是战斗在第一线的领导班子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领导干部胸有全局,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感和洞察力,善于体察民情、民事,时刻关注民生、民意,善于及时捕捉各种可能发生突发性事件的端倪,防止小事拖大;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能迅速掌握处理矛盾的主动权,对可能酿成乱子的主要矛盾能抓早、抓准、抓紧、抓实,防止激化升级。因此,基层领导班子必须具有很强的政策理论水平、处事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依法行政的能力受到挑战。

镇、街党委和政府处于各级党政机关的最底层,承担着组织落实党的各项决策和上级政府布置各项工作的任务。上级党政机关有着众多的专业部门,有着庞大的素质较高的公务员队伍,但到了镇、街,只有七至九名领导,五个科室,二、三十名干部,每个人都是一人多岗,任务重,压力大。然而,镇街下面的单位是村委会或社区居委会,都是群众自治组织,这些组织有着法律赋予的很多自主权,要求他们配合工作,必须进行具体的引导,甚至有些工作还要直接面对群众个体,不是行政命令可以解决总是的。但依法行政必须讲程序,花时间,特别是目前法律还不是很完善,法律对政府的授权还存在疏漏和真空,有些问题要求群众配合没有法律依据,推进工作举步艰难。过份强调依法行政而忽视任务的完成,依法行政没有任何意义,为了完成任务而不依法办事,既不利于任务的完成,又有损于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往往把握不住“度”,造成工作被动。这几年我区下大力进行城镇改造,需要拆迁民房民宅,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本应该把工作做深做细,但一些单位仓促上阵,采取“通不通三分种,再不通龙卷风”的做法,没有严格按法律法规办事,结果不仅影响了拆迁进度,还激化了干群矛盾。需另有一些由于只讲依法办事,出现了个别“钉子户”使整个整治建设工程没法上马或形成“半拉子工程”的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基层领导班子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还会不断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既要依法行政,又要“有所为”,不会依据政策看问题,把握全局干工作,缺乏迅速准确的是非判断能力的领导班子充其量只能是一个平庸的班子。事实上,既要积极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又要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这是一个创新工作方法的问题。问卷调查表明,72的基层干部认为自己最欠缺的是这种创新能力。

(四)跟踪掌握社会最新科技、理论成果,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受到挑战。

当今世界,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面对新形势,世界各国纷纷将加强科技发展、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继续保持高速稳定的发展,只有紧跟时代科技发展的步伐,全方位强化创新意识,包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发展形式上大胆创新,锐意进取,才有资格立足潮头,迎接挑战。但是,部分基层干部没有迎接挑战的紧迫感和原动力,缺乏效率观念和创新意识,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学习,对周围的情况不了解,对政策变化不掌握,不能敏锐判断形势,对面临的挑战不敏感,对来到的机遇抓不住,导致能力素质与时代要求有较大差距。调查问卷表明,我区基层领导干部认为最缺乏知识的占了。

二、基层领导班子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学习型组织的内函、特征和基本要求

学习型组织是美国科学家佛睿斯特、管理学专家彼得·圣吉博士等,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和管理理论,创新的一种新型组织形态和管理方式的概念。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创建学习型组织必须进行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它的特征是层次扁平化,组织咨询化,系统开放化。它突出强调了学习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性,并且注重个人超越和团体学习,要求组织内每个成员终身学习、全过程学习、全员学习、团体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学习型组织既是一个学习体,又是一个工作体,是自觉地运用知识的获得、知识的共享和知识的利用,最终带来整体绩效改善和水平提高的一个组织。

(二)基层领导班子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形势的发展,社会对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但在目前干部编制一再精简、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工学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单纯地强调加强培训学习并不能解决主要问题,解决上述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创建学习型组织,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整合。一是促使领导干部加强自身学习,加快知识更新和提高领导能力的强大推动力。学习型组织强调,组织内每个成员通过学习改善心智模式,实现自我超越;赞成每个成员建立适当的个人愿景,作为自我超越的内在动力;要求组织内部各成员间相互交流和沟通,达到知识的共享。为此,学习型组织通过建立团体学习制度,制订学习计划,定期交流对某一个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并指定其中部分成员进行重点准备。这就促使组织内每个领导干部不能安于现状,而必须主动加强学习以适应学习型组织的要求,从而解决了以往基层领导干部不重视学习,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目标不明,学习效果不好的问题。

二是统一思想,提高组织整体绩效的重要因素。目前基层领导班子都建立有一定的会议制度、学习制度,但往往学习内容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政治学习方面,解决的也是政治思想品德问题,学习形式也比较呆板,缺乏生动性,不是通读文件就是由某一、二个领导进行辅导和引导,是一种单向的学习形式。学习型组织的学习方法与这不同,强调组织内每个成员之间的互相交流,学习交流有主题,这就为领导班子在进行各项决策前进行深入的交流讨论提供了很好的载体,有利于掌握每个成员的观点和主张;特别是这种学习形式制度化、经常化后,班子成员之间增加了互相了解和理解,利于取得思想的一致,对于班子内部存在的一些认识上的差异,可经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达成思想和行动的统一,从而提高单位的整体效能。

三是解决新时期机关人员高度精简、工学矛盾突出的有效学习方法。当前,各机关经过机构改革后,人员大幅精简,平均工作量相应增加,工学矛盾十分突出,组织培训难以保障人员、时间到位。创建学习型组织后,基层领导干部除了参加一些系统和上级部门组织的学习培训之外,更主要的是进行内部的知识共享,而且这种共享是与本地区本单位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的,解决了参加培训需要按指定时间、远距离参与的难题,也解决了目前培训工作中与单位实际工作脱节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四是改进干部作风,适应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指出:“正确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但是目前镇街基层在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深入了解民情不够,决策前实情分析和蹲点考察机制不健全;二是充分反映民意不够,充分体现民意的收集和反馈机制不完善;三是广泛集中民智不够,集思广益的决策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宽;四是决策程序不够规范,责任不明确,对于一些错误决策无人负责,等等。学习型组织的层次扁平化特征,使组织内各种等级制度上一级之间彼此顺从关系变为伙伴关系,有利于充分反映民意;学习型组织咨询化,干部之间互相学习、彼此询问,相互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非常融洽,有利于广泛集中民智,充分发挥每个班子成员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民意充分表达的基础上的民主管理、科学决策。

总之,创建学习型组织既能克服以往单纯的强调个体学习、或集中培训的弊端,又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是目前提高基层领导干部领导水平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方向。

三、基层领导班子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思路和措施

(一)确定学习型社会发展目标,在基层领导干部队伍中形成创建学习型组织,提高领导能力的深厚氛围。

当前,学习型组织还是一个新名词、新概念,对许多单位和领导者来说,相当陌生。因此,当务之急在于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首先,要把创建学习型社会作为近阶段社会发展的一项具体目标摆上议事日程。要使各级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未来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努力方向,尤其是地处广州市北部亦城亦乡的地区,农村向城镇转变,农民向居民转变,不学习,就没办法转业,就没办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要求,学习型社会不但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而作为基层干部不仅要在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创建工作中带好头,而且要为提早适应学习型学习建设带来的地区发展环境作好知识和领导能力的储备,把创建学习型社会作为本地区近期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摆上议事日程,而不是一句政治口号,形成基层领导班子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良好的氛围。

其次,要组织基层领导干部进行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学习。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学习型组织是一个新的理论概念,只有让大家明白这个概念的内函和外延,才谈得上进行运用和实践。因此,要组织领导干部首先进行理论学习,要通过举办培训班,有计划地系统编发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知识材料,上网介绍有关单位的做法等,使全体干部掌握学习型组织的内函,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目的、意义,建立学习型组织必须进行的五项修炼,共同愿景建立的五个阶段,学习型组织的核心要求等,系统掌握理论知识,为下一步创建学习型组织奠定思想理论基础。再次,要制定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工作方案和计划。要循序渐进,逐步推行。选择一些领导班子文化素质普遍比较高、管理较规范,创新意识较强的班子作为试点,先行摸索,总结经验,逐步推开。要协助试点单位制定一套简便可行、有针对性的创建方案,分阶段有步骤地逐步推进,使创建活动各项措施扎实有效、切实落到实处。

(二)明确基层领导班子学习型组织的共同愿景。

学习型组织的共同愿景,是学习型组织的理念,也包括学习型组织的目的、核心价值、使命等。它解决学习型组织追寻什么,为何追寻以及如何追寻等关键性问题,使组织成员增强认同感,振奋精神,明确目标,规范行为,凝聚力量。它为学习提供了焦点与能量,对学习型组织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只有人们对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愿景感到振奋时,创造型学习才会变得具体,变得可操作,学习型组织才会建立起来。因此,要把领导班子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关键的一点是必须明确共同愿景。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单位,由于所处的环境的不同,如自然社会资源、人民群众素质、经济发展水平都千差万别,他们的目标,特别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也应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习型组织的共同愿景中,“追寻什么”部分,应当根据不同的条件而有所不同;但是,基层领导班子代表共产党在基层执政,面对二十一世纪新时期的新的政治环境,不管是哪个地区的基层领导班子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区别。因而,学习型组织共同愿景中的工作理念,包括“为何追寻”和“如何追寻”是应该基本一致的。新时期基层领导班子的共同愿景应该是:地区发展为标,人民利益为本,领导素质为先,班子能力为重。

1、地区发展为标。也就是说,要以发展地方经济,改善地方环境,稳定地方社会作为班子的工作目标,作为衡量班子政绩的重要标志。如上所述,由于各地发展基础的差异,地区发展目标,应根据本地区的条件具体确定。以经济发展而言,贫困地区、刚刚脱贫的小康地区、比较富裕地区,可以分别以脱贫、全面小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目标;以地区建设面貌而言,二、三产业较发达的大镇、农业镇、山区镇,可以分别把中心城镇、工业镇、山水旅游城镇等作为本镇领导班子关于地区发展追寻的目标定位;以地区社会稳定而言,可根据社会稳定状况,以安全文明镇、村民自治模范镇等作为发展的目标。在充分调查研究、反复分析评估的前提下,还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提出更加具体、更加鼓舞人心的发展目标,使之成为班子全体成员和全地区人民群众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

2、人民利益为本。这是解决学习型组织确定地区发展目标的目的所在,即“为何追寻”的问题。同时也是解决基层领导干部目前遇到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和依法行政能力挑战的思想理念。人民利益为本,首先,在思想观念上,必须正确理解我们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和上级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和任务,目的是解决好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在贯彻执行中,必须把人民是否赞成、是否满意、是否高兴作为衡量工作方法、工作水平标志,真正做到基层干部来之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其次,在领导决策上,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在目前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形势下,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性要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自觉做最大多数人利益的忠实代表,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要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统一和结合起来。再次,在工作实践中,必须依法行政,维护每个个人的合法权益。不能为了集体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随意侵犯和牺牲个人的利益,以免影响与这些利益相联系的人们的积极性,为社会公平、进步,以及集体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提供增长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3、领导素质为先。实现地区发展目标,解决地区领导面临的挑战,不管采取的什么措施,最后都要以这个地区的领导干部素质的提高作保障。因此,领导素质为先,是解决“如何追寻”的问题。当前,基层领导素质存在的不足,可以从他们遇到的挑战中得到一些答案。一是政治素质需要提高。每个基层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崇高的理想,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地位观和名利观,保持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在推进工作碰到困难时,不退步,不气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碰到突发事件时,以人民利益为第一利益,保持清醒头脑,保护群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办理各种公务受到各种因素干扰,甚至受到利诱时,一身正气,依法行政。真正做到情为民系,权为民用,利为民谋。二是知识素质需要丰富。通过学习型组织,不断丰富每个领导干部的公共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如历史知识、哲学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法制知识、行政管理知识等。三是业务素质需要加强。使领导干部精通自己所管理部门、业务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懂经济、善管理,工作有预见性,使工作和决策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和预见性,把各种矛盾解决在前面。四是心理身体素质要改善。要培养坚强的意志,锻炼健全的体魄,准备承受各种可能的工作压力和来之上下左右的心理压力,铸造不畏一切困难、坚忍不拔、一往无前的优良品格。

4、班子能力为重。个人的素质再高,如果形成不了合力,集体的能力就发挥不出来,就达不到学习型组织的创建目的。所以基层领导班子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应该把班子能力放在比个人素质更加重要的位置。一是要增强班子的创新能力。要在班子内部鼓励创新,尊重知识,依靠专家,敢冒风险,不怕失败,形成一个让每个成员的创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的环境和机制,努力进行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观念创新和工作方法的创新。二是要增强班子的团结协作能力。要通过落实学习型组织的平时学习交流制度,就本地区、本单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探讨和交流,培养每位领导干部的系统思考习惯,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全局来系统分析、判断问题,来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去除本位主义陋习。从而增加相互之间的理解的信任,及时解决认识上的偏差,形成共识,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增强班子的凝聚力。三是要增强班子的科学决策能力。按照江泽民提出的“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十六字方针,科学决策。深入了解民情,奠定决策科学化的坚定基础;充分反映民意,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广泛集中民智,提高决策水平。

(三)构筑基层领导班子学习型组织的平台,灵活实施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模式。

中心组学习制度。中心组学习是领导班子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最为常见的学习的平台,因此,完全可以借助中心组学习的平台,实施领导干部学习型组织的创建。要进一步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按照“学前一步,学深一层”的要求,以班子和其他有关中层干部组成的中心组学习,平时制订计划,注重学习效果。对重要精神内容的主题学习,采用个人“订购”(自选题)的方式,对学习大纲进行个人准备,重点演讲,轮留发言,相互探讨,书记总结,指导中层(中层干部学习交流会)的办法,使学习不流于形式。

党校为载体的学习型目标培训。参加党校培训是领导干部另外一种重要学习的平台。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学习内容同样可以列为党校目标培训的主题,通过党校培训这一载体,实施领导干部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事件处理的理论讲评。

一级党政机关的示范性活动。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各级党政机关共同面临的任务,只不过二级班子的创建是整个创建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所以,一级班子的示范性活动必将有力地影响和推动二级班子的创建活动。通过加大一级班子的创建力度,以此带动二级班子的创建活动,最终达到全员学习,构筑学习型社会的目标。

搭建电子平台,创建电子化机关,形成学习型组织的有形交流阵地。

通过信息收集、信息储存、信息加工和人机对话与输出等,形成公共管理系统,既以此协调领导干部之间的活动,又大力改进领导班子成员的学习手段、学习形式和学习方法,实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四)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工作机制。

与观念更新、方法创新相比,制度建设更具有根本意义。要把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切实引向深入,必须辅之以完善的制度建设。根据以往领导干部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分析,以下几种制度建设更有针对性。

建立领导干部主动学习的激励、制约机制。学习动力不足和缺少必要的制约措施是领导干部学习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建立领导干部主动学习的激励、制约机制是弥补制度建设缺失的重要方面。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确定激励、制约的具体措施。比如,可以规定,领导班子成员每完成一个档次的学历,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每完成一次学习技术等级考核任务,给予一个档次的工资待遇;每完成一次培训任务,给予一次精神奖励。另外,还要建立学习考勤、考核制度,规定每周或每月要进行一次或多次学习,每次学习都进行点名考勤,每半年或一年对学习内容进行一次测试考核等等。总之,通过建立正反两方面的激励、制约措施,保障领导干部认真学习的长效性。

2、建立健全学习型组织的知识传播、应用机制。知识学习重在知识的传播和应用。学习型组织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存在系统的传播机制,能够通过传播机制,使少数人学得的知识为大家所共享,转化为组织共有的知识,实现资源共享。因此,创建学习型组织必须建立健全传播机制及其配套机制:一是自主学习激励机制,确保组织内少数创新者能自我更新、自我提高,不断获取新知识、新理念,为知识的传播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定期交流制度,明确规定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交流的时间、内容,确保信息交流有一个操作平台;三是考评机制,对于自主学习、主动交流的个人或部门予以奖励;对被动应付,消极交流的个人或部门予以惩戒,从而形成一种力争上游,积极进取的良好环境。

建立领导干部培训学习制度。参与干部培训是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提高领导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培训学习制度。作为上级组织,要从全局的角度灵活安排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主体的培训班,并采取多种措施保障领导干部脱身事务而专心于知识更新;党校要切实改进措施,通过引进先进教学方法、利用外脑、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授课等方式,加强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作为领导干部,同样要充分认识到参与干部培训的重要性,逐步摆脱日常事务,培养静心、耐心和自我反省,自我超越精神,为追求领导能力的提高和领导班子的集体成功而自觉努力学习。

4、建立领导干部学习型组织的主题活动。在目前情况下,创建学习型组织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建立领导干部学习型组织的主题活动必将把创建活动引向深入。主题活动可作如下安排:一是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宣传和学习;二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五次修练内容,均可设为主题活动;三是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总之,通过建立领导干部学习型组织的不同主题活动,逐步把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落到实处。

(五)整合全区培训教育资源,提高全区培训工作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一是整合师资力量,优化现有师资结构,聘请知名的教授专家学者前来授课,或者邀请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的一线领导参与对话交流,以提高培训层次和水平;二是整合经费资源,对培训经费统筹规划,统一运作,确保经费落实。三是制定统一培训规划,立足远景目标,制定中长期规划,以保障整个培训工作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篇2: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

廉洁教育进校园,有利于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从小就具有抵抗腐败的免疫力;有利于依法治教,防止腐败;对树立教育(学校)的良好形象,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和谐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廉洁教育,是国家廉政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体系,学校廉洁教育正是着眼于未来的考虑。

学校的廉洁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从小懂得做什么样的人,认同廉洁,以廉洁为荣,使廉洁的观念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并不断强化,最终真正成为学生成长中的人格内容。同时,通过对学生的廉洁教育,延伸到家庭,放大到社会,从而使全社会形成诚信自律、廉洁奉公的良好风尚。

学校廉洁教育首先是一种素质教育、成才教育。它要求学校要按照素质教育的功能、特点、价值和规律,有针对性地采用课堂教学灌输、社会实践强化、校园文化环境陶冶等,施以外部教育影响,同时,调动和培养道德、情感、意志、兴趣、毅力、动机等非智力因素不断刺激内部强化,使关乎廉洁的素质教育由外部影响渐次向内部提升,将廉洁意识内化为学生素质的一部分。

学校廉洁教育同时是一种关乎公平的教育。它要求学校以学生为中心,以关爱学生、服务学生为重点,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平等的待遇,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应有的尊重,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为此,学校应致力于营造出体现自由公平的环境,使每一位学生都享有法定的权利、合理的教益、均等的机会和校纪校规所体现的公平正义,不因地域差异遭受歧视,不因贫富差异受到压抑,不因成绩差异而遭到冷漠。

学校廉洁教育也是一种关乎诚信的教育。诚信为一切道德之基石,廉洁教育的深层基础在于诚信。它要求学校廉洁教育应立足于诚信教育和诚信教育规律的探寻。诚信观念的树立重在教育,诚信美德的形成贵在向善,诚信规范的遵循旨在明德。舍弃了诚信的德性和规范,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弘扬将流于形式,集体主义原则的信守就会蜕变为假公济私,公平正义原则的贯彻也难落到实处,相应,廉洁教育也将因失去诚信根基而显得游浮无根。

学校廉洁教育还是一种关乎人文的教育。人文教育是旨在对学生进行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需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因此,学校既要注重发挥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在学校廉洁教育中的主渠道功能,又要善于发掘其他学科课程中所蕴涵的育人资源,包括廉洁教育的思想资源。

总之,学校要把廉洁教育渗透于学校所有教育的全过程,包括教学活动、校园文化、党团队活动和各类兴趣小组的活动。基于学校学生的年龄差异和不同的身心特点,学校廉洁教育应有不同特点的教育形式;基于廉洁品性形成的复杂艰难性,学校廉洁教育必须持之以恒。

教师的职业神圣而光荣,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艰巨任务,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事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会直接地影响学生身心的发展。教师只有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才能把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田,并使之“开花”、“结果”。

廉洁是教师立身之本。只有廉洁从教,教师才具备道德上的感召力,才能深刻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精神世界,使学生在敬仰中,默默地产生着思想和行为的自我激励、自我修养和自我改造。相反,如果教师人格不健全,言行不检点,做事粗糙,责任心不强,对学生没有爱心,为人不廉洁,则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作用,使学生产生对人、对事、对社会的不信任,甚至对未来失去信心。

根据铜教纪[2009]8号文件精神,我通过集中学习和自学两种形式,认真学习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和《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四个文件。通过学习有以下收获与感受。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中央颁布《巡视工作条例》、《问责规定》、《廉洁从业规定》、《专项治理意见》四个文件,是在新形势下为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反腐败建设所作出的重大决策。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高度重视,表明了中央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鲜明态度,反映了中央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力度的决心。四个文件的制定,是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是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举措,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必然要求,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把握精神、明确意义。

《问责规定》总结了近年来实行问责的实践经验,适应了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规范问责工作、健全党政领导干部责任追究体系的一部重要法规,是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的基本依据。它的颁布实施,有利于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增强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廉洁从业规定》是在 2004年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监察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发布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试行)》的基础上修订的,适应了国有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不断深入的需要,是规范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行为的基础性法规。它的颁布实施,有利于加强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维护国家和出资人利益、促进国有企业科学发展、保障职工群众合法权益。

《巡视条例》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开展巡视工作的经验,明确了巡视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拓展了巡视监督内容,完善了巡视监督程序,是落实党章关于巡视工作规定、完善党内监督制度的一部重要党内法规。它的颁布实施,对于完善巡视制度,规范巡视工作,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专项工作治理意见》对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要求紧紧围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个中心,通过开展自查、监管、改革和查办案件,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决策、规划审批、土地出让、招标投标、资金使用等规范有序,保证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得到贯彻落实。

联系自身、践行规定。

通过学习教育活动,我为学校副校长,应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认真执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事事处处争做勤政廉政优政的表率。在工作中增强政治责任意识,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尽其力。时刻记住人民赋予了重托,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真心实意为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才服务。

增强宗旨意识,切实深怀爱生之心,恪守工作职责,多办有利于师生的事情,在四个方面率先垂范:

在深入师生方面率先垂范。经常深入课堂,深入师生,倾听师生呼声,关心师生疾苦,诚心诚意为全体师生服务,为最需要帮助的困难学生服务,特别是要为弱势学生服务。

在工作创新上率先垂范。认真切实转变思维方式,积极探索为师生服务的新思想和新办法,大胆创新,加快发展,为密切党员和师生的联系打下坚实基础。

在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上率先垂范。必须以自己的人格力量赢得师生的尊重和信赖。切实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不该沾的东西坚决不沾,不该做的事情坚决不做,以良好的形象取信于民。

在弘扬创业精神上率先垂范。把艰苦奋斗的精神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增强创业意识,与老师同甘共苦,身体力行,真抓实干,带领老师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强化廉洁从政意识。

严格自律,做廉洁从政的表率;在实际工作生活中,能顶得住歪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袭,一些歪理邪说在社会上流行,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就必须提高觉悟,坚定信念,锤炼意志,增强免疫力,真正做到理想信念不动摇,大是大非不糊涂,党性原则不丧失,不被歪理邪说所俘虏。

要耐得住清贫。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要严格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公私分明,还要慎重交友、慎重用权;尊重自己的人格,珍惜自己的声誉。拒腐蚀、保原色,经受住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入世的考验,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浩然正气。

3、加强学习和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为加快学校发展多做贡献。

(1)坚持从大局出发,坚持党和学校的利益至高无尚的大局意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动力基础,也是我今后加强学习和修养的追求方向。在强化这一观念时,联系自身的思想实际,想一想自己为教育事业,为加快学校发展去积极工作,发挥更大作用,真正做到重事业、淡名利、争贡献。

(2)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通过对十六大四届会议精神,党内监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和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吴官正同志报告的学习活动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在与时俱进的年代里,开拓创新,进一步高度深化认识、理解和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和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凝心聚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积极投身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事业。

(3)要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调研。到师生中去了解实情、了解真情、掌握第一手资料,使思想认识更贴近实际、贴近师生,使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更加符合加快学校发展的需要,更加符合师生的需要。

(4)要坚持不断地改进工作作风,狠抓落实。切实在优化环境、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方面落实到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上,做一个廉洁勤政、无私奉献的先进个人。

篇3:十六大以来党的民生建设简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建设发展历程

(一)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确立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后来将这条路线简明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中心的确立, 是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科学总结的基础上作出的正确选择, 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第一,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 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第三,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四, 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 坚持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坚定正确的方向, 有团结稳定的环境, 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

(二)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

邓小平在1992年著名的南方谈话中, 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第一个层次的内容, 是邓小平站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关怀民生的生动体现。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忽视生产力的发展使民生问题解决缓慢。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摆脱贫困。邓小平把生产力范畴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使我国民生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改革开放之初, 邓小平就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民生的艰难境况:“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很不足, 科学技术从总体上看要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二三十年。” (1) “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 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 (2)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第二个层次的内容, 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民生意蕴。1981年邓小平就发出告诫:“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始终要注意避免两极分化。要逐步增加人民收入, 不允许产生剥削阶级, 也不赞成平均主义。” (3) 1985年邓小平又提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 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 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4) 1990年邓小平指出:“只有社会主义, 才能有凝聚力, 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 才能避免两极分化。” (5) 剥削、两极分化与改善和发展民生水火不相容。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人民才能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才能从制度上真正保障民生。“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民生目标, 共同富裕的精神实质就是一切社会财富由全体人民创造, 归全体人民所有, 归全体人民共享。

(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是对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没有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 就没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1979年, 邓小平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进程, 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结合这一思路, 邓小平提出“三步走”构想, “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 本世纪走两步, 达到温饱和小康, 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和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6) 。20世纪90年代中期,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如何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进行了战略思考。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对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的前十年做出了初步规划。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又提出从21世纪初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 并初步把第三步战略部署具体化, 提出了2010年、建党100年和建国100年, 即新世纪第一个10年、第二个10年和前50年的奋斗目标, 可以说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2002年11月8日召开的党的十六大, 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3年以来的经验, 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 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小康社会理论。

(四)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科学发展观, 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 全面发展观。第三, 协调发展观。第四, 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 牢固树立“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 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 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 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 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 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做到发展为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 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 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 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 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加强民生建设的意义

(一) 坚持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

党的宗旨要求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不是一句口号, 而是要实实在在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坚持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就是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历史的、具体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人民革命时期, 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摆脱贫困、共同致富, 获得基本的发展权。在党的十七届一中全会上胡锦涛指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真诚倾听群众呼声, 真实反映群众愿望, 真情关心群众疾苦,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着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和不和谐因素, 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特别是要千方百计帮助困难群众排忧解难,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不断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党所从事的一切, 从革命到建设到改革都是为人民谋取利益。从毛泽东到邓小平, 从江泽民到胡锦涛, 几代领导集体都始终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努力解决不断出现的民生问题, 着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也正是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的体现。作为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就是人民, 党必须实现人民的利益, 满足人民的需要, 才能不断得到人民的支持, 才能成为人民的政治代表。由于物质具备基础性, 物质利益是人民的根本利益, 物质需要的满足成为中国共产党现阶段的主要任务。要实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目标, 就必须促进发展生产力, 保证人民利益的获得和增加。

(二) 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种物质文化生活, 不限于保证劳动力在生产的需要, 即不仅限于保证他们为生存资料, 而且要保证他们为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只有这样, 才能使人们为体力和智力获得自由的、全面的发展。既然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是要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而民生问题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问题, 是人们需要的体现, 这就必然要求党要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不断解决民生问题, 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 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居民收入, 拓宽消费领域, 优化消费结构, 满足人们多样化物质文化需求。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改善生活环境, 发展社区服务, 方便群众生活。”

(三) 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要求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是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根本之策。中国现阶段社会问题的一个主要特征是, 社会问题尤其是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多集中在与基本民生相关的部位。例如, 分配差距问题比较严重, 居民的就业及住房问题不尽如意, 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水准较为低下, 等等。于是, 由这种民生状况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呈多发、高发、并发的态势, 进而对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显然, 为了保证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 就必须高度正视基本的民生问题, 将之放到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位置。民生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处理不当会影响社会稳定。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是我国主要的社会群体, 城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 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指标。民生问题解决得越好, 民众对社会和政府的满意程度越高, 社会矛盾就越少, 社会的稳定程度也就越高。如果人民的基本民生问题不能得到很好有效地解决, 势必会失去民心, 引起社会、政治、经济动荡。

(四) 改革发展持续进行的动力支持

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稳定的主体, 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稳定、发展和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必须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经济改革, 概括一点说, 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 也是对内开放, 通过开放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已开放, 八亿农民的积极性就起来了。城市经济开放, 同样要调动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但是, 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 收入差距悬殊、权力腐败、城乡差距、就业困难、保障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严重抑制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影响人民群众积极性的问题大部分跟民生问题相关。所以, 如果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一方面可以让民众认识到其实际利益跟改革发展进程息息相关, 从而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当中;一方面发展教育、能力培训等, 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推动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而, 中国的改革发展的社会发展便会获得巨大的推动力。

三、党的十六大以来民生建设创新成就

(一) 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从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 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出入分配领域改革的根本方向、基本目标和重点任务, 指出要在继续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基础上, 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要注重社会公平, 特别是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 加强对分配结果的监管, 努力形成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因此, 我们要高度重视我国的收入分配状况,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十五”期间我国收入分配的主要进展。目前, 我国已经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工资收入形成和调控机制日趋完善。“十五”期间,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城乡人民收入水平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2005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93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 分别比2000年增加3142元和68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分别达到年均9.6%和5.3%;比“九五”期间分别提高3.9和0.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储蓄快速增加。2005年末, 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超过14.1万亿元, 比2000年末增加7.7万亿元, 增长1.2倍。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05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8%和45.5%, 比2000年分别降低2.6和3.6个百分点。

(二)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 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 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 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 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近年来, 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 党和政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 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 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均衡发展上来。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 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规划纲要》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 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 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等。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 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 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顺应形势, 积极应对, 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科学制订区域发展规划促均衡。提前谋划, 深入调研, 科学制定区域发展规划, 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按规划、有重点、分步骤有序推进。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促均衡。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 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布局调整中坚持做到“四调”, 即规模调大, 布局调优, 功能调全, 环境调美。

(三) 深化医疗体制改革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 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强化政府责任, 严格监督管理,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 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十一五”规划纲要也对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按照这个总要求, 坚持社会效益原则和为人民服务宗旨, 从我国实际出发, 借鉴国外有益经验, 走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改革发展道路, 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 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众之间医疗卫生服务差距, 加快完善有利于人民群众及时就医、安全用药、合理负担的医疗卫生制度体系, 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以及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2009—2011年) 》相继发布, 这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医药卫生事业, 始终把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系, 有效控制了危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 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期望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增加到目前的73岁。孕产妇死亡率由建国前的1500/10万降低到2008年的34.2/10万。婴儿死亡率由建国前的200‰降低到2008年的14.9‰。虽然我国仍然属于中低收入国家, 但主要健康指标已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

(四) 切实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 受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作用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房地产市场一度出现“价跌量减”的局面。但2009年第二季度以后, 房价不但实现恢复性增长, 且一路攀升, 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最高价。当年全国商品住宅平均价格涨幅达24.7%, 远超过居民收入8.8%的增幅。一些大城市房价—收入比超过10, 房价—租金比低至1∶500以下, 远超出通常认可的合理范围。

面对一路攀升的房价, 党和政府及时“出拳”, 陆续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 强力调控收到显著效果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2010年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4月份曾达到12.8%的高点, 此后逐月下降, 年末回落到6.4%。2011年以来, 房价环比下降和涨幅回落的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6月份北京新建商品房价格环比下降7%。由于信贷“口袋”不断收紧、许多城市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等原因, 投机投资性购房空间被压缩, 相当一部分炒房资金撤离房地产市场, 限购城市外地居民购房比重下降明显, 自住性购房比例增大。保障房建设明显提速, 2010年全国各类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590万套, 基本建成370万套, 创历史之最。这对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稳定市场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决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当前, 我国已跨入全面改善民生的新时代, 民生呼唤是最突出的时代特征。改善民生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问题, 是历史新时期我党和各级政府重要的政策指南。虽然我党在民生建设上已经初见成效。但在改革发展的新阶段, 我们必须在思想、政策、体制各个方面进行更加深刻的理性思考, 通过加快体制改革和创新, 从体系、制度和机制的层面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摘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而民生问题, 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问题, 也是维护公平正义, 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就一直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注重改善民生, 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视为自身使命。

关键词:十六大,民生建设,简析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P163页

[2]《邓小平文选》 (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P164页

[3]《邓小平年谱》 (1975-1997) (下)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P790~791页

[4]《邓小平文选》 (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P110~111页

[5]《邓小平文选》 (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P357页

篇4: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

2016年3月5日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一系列涉及企业的直接“利好”,迅速引爆民营企业朋友圈。全国两会会场内外,一些企业家表示感受到满满“获得感”。

利好一:营改增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

全面实施营改增,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取消违规设立的政府性基金,停征和归并一批政府性基金,扩大水利建设基金等免征范围。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表明中央对实体经济非常重视,非常关心,为企业减负的决心很大。当前一些企业税负较重,如果通过减轻税负让企业轻装上阵,一定能将更多资金投入研发,研制生产出更好产品,和国际品牌一决高下,擦亮“中国制造”这块响当当的牌子。

利好二: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范围扩大到所有企业

将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从小微企业扩大到所有企业和个人。

华炎软件董事长庄建国: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在经济增速下滑、一些企业困难加大背景下,有助于企业减轻负担,增强对于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这几年,政府对小微企业免征一大批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于很多小微企业来说,基本已不构成负担。

不过,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中型以上企业影响还是比较大,特别是一些大的企业收费还比较高,一些制造业企业利润率本来就低,在有的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甚至逐渐接近其利润总额的1%。国家推行给企业减负是好事情,但是要重视政策的落实情况。

“利好”三: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

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

全国政协委员、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志列:当前,确实存在政府部门多头管理的问题,有时候办一件事需要跑很多部门。如果通过互联网,尤其是通过政府的大数据互通共享,我们可以清楚了解政府办事的程序,大大减少企业在这方面的成本。“互联网+政府服务”的普及对企业将是大利好。

“利好”四:落实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政策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完善高薪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孵化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假售假行为。

西电捷通公司董事长曹军:政府工作报告的这些举措让致力于创新的企业家看到更多希望。企业天然有创新的动力。当前,释放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动性,关键在于建设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在高新技术领域,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利好”五:坚决遏制涉企乱收费

采取综合措施,降低企业交易、物流、财务、用能等成本,坚决遏制涉企乱收费行为。

乐金健康董事长金道明: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对成本尤其敏感。报告提出要采取综合措施降低成本,直接回应了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诉求,希望能够通过税费综合措施,让企业真正得到实惠。

“利好”六:大幅放宽六大领域市场准入

大幅放宽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领域市场准入,消除各种隐性壁垒,鼓励民营企业扩大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在项目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等方面一视同仁。

篇5: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

一、深刻把握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一是强调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没有过去20多年的高速增长,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局面。我们既不能以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发展,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的全面性而否定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不能否定经济建设这个党的工作中心。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方面,促进全面发展。

二是强调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员。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以人为本,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三是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全面、协调

和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解决体制和制度问题,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解决许多现实问题和矛盾,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

四是要统筹兼顾,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将是今后几十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地区共同发展。保持比较发达的地区快速发展的势头和扶持落后地区的发展,都是国家的既定政策。地区差距问题要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得到解决;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的实质,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

二、测试中心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设想

一是要谋求更广泛的的市场,力求更快发展,在完成院内土工材料试验、省内交工验收检测的基础上拓展业务范围。今年以来,测试中心已经相继开展了桥梁荷载试验(已独立完成9座桥),承揽了十几个单位的公路桥梁工程特殊材料试验如钢绞线、锚具、橡胶支座、土工布、土工格栅等,承接了孝感、汉川等地方项目公路桥梁和黄黄高速公路路况调查检测,试验检测市场逐步打开,发展前景乐观。我们还与省外一些单位进行了联系,争取能打入省外市场,但由于目前的检测资质和工商执照不是同一个名称,省外单位不认可。我们设想成立一个设计院的全资子公司,请院领导和有关部门研究决定,以便进入全国市场。

二是要充分发挥职工的潜能,调动职工积极性。通过加强三个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提高职工的政治素质、理论素质,增强职工的全局意识、集体意识,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和气氛,使职工能感受到发展带来好处。要加强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组织职工学习新技术、新规范、新材料试验手段和新形势下市场开拓方法。尤其要加强对路面材料试验研究,总结以往试验经验,归纳整理各地区、各类型材料的试验成果,收集目前我省高速公路已有的试验数据,借鉴

外省在路面材料试验研究的成功经验,研究形成自己特点和满足高速公路适用性、耐久性的路面结构形式。

三是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全面协调发展。在07年资质复评审过程中,设计院花费巨资为测试中心添置了各方面的设备,我们要把这些设备用好,充分发挥设备的使用效率,为设备增值、为单位创收。我们要通过麻武、杭瑞以及后续的高速公路建设,多承揽钢绞线、锚具、橡胶支座、土工布、土工格栅等试验任务,多承接已通车高速公路的养护检测、旧桥加固检测、路况调查评定,承接地市、县新建项目的交工验收检测。要不断提高职工技能,试验人员要学会检测技术、参与检测工作,检测人员要学会试验技术、参与试验工作,要培养多名技术骨干。要进一步加强管理,规范程序,厉行节约,降低成本,提高职工收入水平。

篇6: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是围绕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来总结和概括的。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是以摆脱贫穷落后为出发点、以实现民富国强和共同富裕为归宿,为十几亿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历史进程。邓小平同志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可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贫困问题、十几亿人口的发展问题,就是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经过29年来的不懈奋斗,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基本解决了贫困问题,这不仅是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也是对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

“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表明,我们党既是一个善于理论思维的党,又是一个善于总结实践经验的党。远的不说,党的十四大以来,每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把提出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思想观点和奋斗目标,同总结各自相对应的那一段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党的十七大,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和党的十六大以来新鲜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新时期29年来的十条宝贵经验,并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人民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今后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从十条宝贵经验的基本内容和内在逻辑中可以看到,如何才能使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十条经验,都是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回答在当代人类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这些重大问题的:

第一个结合说的是,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我们既不丢老祖宗,又发展老祖宗;既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又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这样的结合,推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和社会生产力的解放。

第二个结合说的是,我国社会主义能在新时期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这样的结合,创造了真正活跃起来的社会主义,创造了进一步造福人民的社会主义。

第三个结合说的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既依靠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又尊重基层和人民群众特别是地方的改革首创精神。这样的结合,使我国在改革开放导致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能够有效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整合。

第四个结合说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作为前无古人的创举,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这四个字是画龙点睛而非画蛇添足;是以看得见的手弥补看不见的手,这两手都是不可偏废的。这样的结合,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一种既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要求,又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方向的制度模式。

第五个结合说的是,我们党既重视经济体制改革,又重视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变革。而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又把扩大民主同健全法制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创造了兼具民主和集中两种长处的政治制度模式。

第六个结合说的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既重视“物”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人”的发展,即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这样的结合,把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全面进步统一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之中。

第七个结合说的是,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适时地把促进发展、提高效率同注重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使我国社会既持续地充满创造活力,又有助于避免两极分化而达到共同富裕。

第八个结合说的是,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发展起来,既离不开经济全球化,更离不开独立自主。这样的结合,使我们能同时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趋利避害的平等竞争中达到平等、普惠、共赢。

第九个结合说的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注意协调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关系,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这样的结合,既避免了不少转型国家出现过的经济严重衰退和政治剧烈震荡,又使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

上一篇:初二成长路上作文精选700字下一篇:徽标口号征集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