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户分离现状

2024-05-01

人户分离现状(精选4篇)

篇1:人户分离现状

人户分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六安市公安局裕安分局曹萍

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强化,人口动态化日趋加大,流动人口、暂住人口日益增多,人户分离日渐突出,管理难度越来越大。新形势下,如何科学管理流动人口、从根本上解决人户分离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近日,笔者就此问题深入进行调查,现就人户分离的现状、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策作如下探讨:

一、人户分离现状

目前,我区人户分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㈠人在户不在。即居住在当地,而户籍入在外地。主要包括:(1)外县市在我区购置商品房,户籍仍留在原地;(2)已捐资“农转非”或商品粮户口且空挂在外地,仍居住在我区人员;

(3)学生入学后但户口未迁。如皖西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国防科技学院等,据统计,3所院校共有学生16600人(分别有7500 人、5100人 和4000人),其中户口未随迁至学校的有4900人,约占总数的40%;(4)在我市长期务工、经商人员;(5)以单位建制挂户在外区县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这种情况在金安、裕安两区相互交叉,普遍存在)。

㈡户在人不在。即户口在当地,但人居住在外地。主要包括:(1)子女入学、考学、当兵空挂户口(这种现象在城区较为普遍,仅鼓楼派出所统计就有43%);(2)复退伍军人、大中专学生毕业以及待分配人员,挂户在亲友家中;(3)长年举家外出打工居住在外人员(据调查,仅分路口一乡镇外出务工达 22000 人,占总人口的 47%);(4)以单位建制落户后又因城市区划的改革或单位整体搬迁而户籍未迁人员。如,永安桥派出所,所辖人口12000人,其中有辖区以外的马家庵园艺场602人、马家庵药材培植场1231人、苏埠园艺场249人、市砖瓦厂218人,共计2300人。1979年建市时,因是地辖市单位,不愿在乡镇落户,但实际工作地址、住户地址分别在韩摆渡、苏埠、城南等镇。再如鼓楼派出所,所辖单位中因地址变动而整体搬迁到金安的就有31个,约占单位总数的1/4,户籍未迁移,造成户籍与治安管理严重脱节。

㈢人在户未入。俗称“黑人黑户”,指持证未入、或瞒报、或漏报、或不报户口人员。对此我们深入独山镇源潭湾村和前店村进行了调查,以前店村为例,该村总人口2800人,“黑人黑户”约225人(包括:持生育证未入50人,历年无证生育85人,育龄妇女漏登30人,其他包括瞒报、漏报60人),约占10%。

以上几种情况形成了在城区是居住地、户籍地、生活或工作单位三脱节,在农村是户籍地与常住地、暂住地相脱节的特有人户分离的状况。

二、产生人户分离的主要原因

㈠落后的户籍管理模式是产生人户分离的直接原因。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沿用的是以单位、居委会为主体的户籍管理方式,户籍资料也是依据几次人口普查突击采集的,之后便束之柜室,除非当事人要求更新外,否则便不再过问,户籍资料缺乏准确性、完整性、鲜活性。管理方式被动,户籍管理没有与时俱进,往往使工作陷入被动。

㈡户籍法律法规不健全,是导致人户分离的重要原因。现在户籍管理工作仍依据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登记条例》,解放初期的人口状况以及治安情况与现在相比大相径庭,沿用这一条例已严重脱离实际,不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新情况新任务新要求。其次户口法规、政

策多变,加剧了人户分离。如省公安厅新出台的便民利民措施规定,“两劳”人员不必注销户口,而“两劳”回归人员释放后又脱离监管视野,造成公安机关无从收集刑事情报资料,无法纳入管理。

㈢政策原因、历史原因、人为原因造成的人户分离。自1992年开始几次政策性规定的捐资“农转非”户口,只要交费,不管人在哪里均可入户。去年人口信息会战,我区发现10000多个信息错误中,绝大多数都是1992年捐资户口时造成的。其结果形成了大量的一人多户和大批人户分离。另外,一些综合因素造成的“黑人黑户”,加大了人户分离现象。如,独山新村“黑人黑户”漏登情况,综合分析有以下几种:一是持婚育证未入;二是历年来无证计划外生育瞒报;三是育龄妇女漏登;四是老年人、五保户等其他特殊人群漏登漏报。究其原因:一是群众户籍法律意识淡薄,该报不报,该入不入。二是在当时特殊历史条件下,一些农民为逃避上交农业税,乡村两级政府为减轻负担,从经济利益出发,人为的瞒报、少报,甚至注销一些妇女、老人户口。应该说,“黑人黑户”是人户分离的另类,属于有人无户,不消除“黑人黑户”,就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人户分离。

㈣城镇改造与开发、劳动适龄人口的流动加剧了人户分离的现象。城市突飞猛进,劳务大军进城,老城区拆迁改造在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对原有的人员居住结构进行了重新洗牌。首先,流动人口激增,购房、长期租房人员增多,但户籍并未随之变动。其次,企业改制和关停、并转,大量的单位人变为社会人,集体户变为空挂户,街道和社区没有及时对接。据鼓楼所统计,该所有倒闭、停产企业 57家共计3040人户、5790人,户籍无人管理,仅凭一留守机构,连单位公章都没有,又何谈为下岗工人办理户口?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人户分离。

㈤公安机关管理不力是造成人户分离的间接因素。经费不足,警力不足,跟踪管理不到位,入户查访工作不落实,户籍内勤人员责任心不强,不按户籍规定该销不销、该入不入等也是导致人户分离的重要原因。

三、人户分离给公安机关带来的困扰和压力

一是派出所信息掌控难、信息采集难、信息更新更难,造成人口信息资料的相对滞后。二是治安管理难度大,出租房屋、暂住人口成为治安管理漏洞和死角,易给负案在逃、流窜作案等犯罪分子潜伏、窝藏提供便利条件。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外县区兄弟单位在查办流窜作案涉及的违法人员时,按身份证住址与户籍住址均无法查实,只得按提供的其他线索反复查询,直至查获其真实住址。这徒增了办案成本,有时甚至会贻误战机。此类就是典型的人户分离而造成的。三是影响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深入开展,特别是社区治安防控网的建设,阻碍了社区民警进行实有人口的摸排管控,严重制约了公安基础工作的进一步夯实。

四、解决人户分离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㈠建立健全户籍法律法规。呼吁《户籍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尽快颁布实施,将其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平桥乡居民张初云要求迁入城南七里岗村“非转农”一上访件,其夫户籍在三十铺镇,属明显的人户分离,按户籍政策规定,应遵循现驻地原则按夫妻投靠入户,同时解决人户分离现状。但本人提出,他们本身就属于人户分离(本人在平桥,丈夫在三十铺),按现驻地入户无法律依据。对此信访件,公安部门也认为只有政策规定,无法律依据。只得被动的按本人要求给予入户。

㈡以政府牵头,落实科学规范的街巷门牌号,建立以现居住地为主的户口管理新型机制。人口的大流动,要求更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对人口实现整体化、动态化和现代化的管理,即由静态户籍资料到人转变为动态从人到基础资料的适应。针对人户分离特点,完善动态信息采集,实现网络各种信息资源共享,不管公民在哪里,均能迅速准确地掌握其基本情况。所以必须统一规划,在改造后城区建立合理有序的街巷门牌号,否则,以现居住地为基础的实有人口

管理实为纸上谈兵,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难以落实,民警进驻社区更无法开展工作。㈢落实以现居住地派出所管理户口,以社区为落户单位的户籍管理制度。取消以单位建制的户籍管理,严格实行户籍由社区管理,户籍登记一律在现住地派出所的户籍管理制度,将停产、倒闭形成的“社会人”纳入所辖社区管理。其次,学习芜湖的成功经验,实行“以房找人”的实有人口管理模式。

㈣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积极实施便民利民措施,缓解人户分离状况。小城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集散地和乡镇企业生产经营的基地。把小城镇建设好,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落户,在疏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人口盲目流动,限制人户分离、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我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配合小城镇改革步伐,积极落实公安部、厅的便民利民措施,实行警务公开,规范办事制度,积极主动为已搬迁到城市或正在迁居的人员提供帮助,简化手续,落实户口。据统计,实施便民利民措施几年来,已为5000余人进城务工人员办理了购商品房入户手续,消除了部分人户分离。

㈤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发展农业的各项政策,鼓励农民积极投入农业的深度、广度开发,是新形势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所以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特别着重发展养殖业、副业、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兴办更多的乡镇企业,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不仅可以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和落实人口属地管理原则,同时也培养了农民建设自己家园的责任感、使命感,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㈥动员依靠各方面力量,推动户籍管理社会化。一是要坚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单位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协调动作。各级领导以身作则,模范遵守户籍政策,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以现居住地入户的户籍管理制度。二是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主动协调关系,给社区人、财、物的大力支持,以保证人随居住地落户社区的工作落实。三是提高居民法律意识、户籍意识,自觉主动地配合公安机关搞好人口管理工作。四是以“三基”建设为契机,充分认识到人口管理是公安机关基础的基础,大力实施社区警务战略,优化配置民警,提高户籍民警知识化、专业化水平,采取动态管理的办法,确保人口信息完整、准确、鲜活,赢得治安工作主动,提高打击与防范效能。

(作者系裕安分局副局长)

篇2:人户分离现状

虎溪街道(原虎溪镇)原有户籍人口18138人,总户数6481户。自2005年大学城征地拆迁以来,陆续有拆迁农民将安置房购买到陈家桥、西永、曾家等地,截止目前为止,共有6170户,17265人已拆迁安置在虎溪以外的地方,分别占全街道人口总户数的95.20%,总人口的95.18%。8年来,他们都是长期居住在这些地方,但户口却在虎溪派出所,管理在虎溪街道,出现了人户分离、管理混乱的现象。

二、人户分离面临的突出问题

大量人户分离户口的存在,不仅对户籍日常管理造成困难,也影响了大学城地区社会事务的进一步发展。

一是增加了人口管理难度。由于大量的人户分离户口形成空挂户口,使基层管理部门对辖区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造成户口管理混乱,极大影响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社会管理工作,甚至出现双重管理或无人管理的情况。

二是难以维护社会稳定。人户分离不但削弱了户籍管理的服务功能,而且不利于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稳定,不利于预防、控制、发现、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三是不利于大学城地区社会事务发展。人户分离不仅使公安户籍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难以落实,并且给劳动、人事、民政部门的安置、调动,教育部门的入托、入学的统筹安排及工商、税务、房管等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造成不便,这对整个大学城地区社会事务的整体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力。

四是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人户分离使得这一群体的群众居住地和户籍地不统一,有的距离还较远。依据目前我国人口管理制度,人员档案调动、子女入学等社会事务工作要回原户籍地办理,因此拆迁群众要不停地奔波于原户籍地和现居住地,这无疑加剧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成本,给他们的基本生活尤其是子女教育带来了较大影响。

三、解决人户分离的对策建议

解决人户分离这一难题,需要区委区政府牵头,对所有拆迁户的户口进行统一划拨调转,以便及时解决人户分离面临的各种难题。

(一)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群众自主转户意识

各职能部门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入户走访、开展宣传活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拆迁群众中大力宣传户口登记制度,切实增强拆迁群众对户口申报、登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提高他们自觉申报登记意识,强化法制观念。

(二)建立规章制度,规范管理部门职能职责

一是制定、出台城市准入等户籍入户政策,对那些符合落户条件的人员,相关部门必须无条件接受其落户。二是健全完善户籍登记便民利民制度,在全区社区(村)警务室实行户口、身份证代办业务。三是要严格执行“人户一致”的户口迁移政策,加大户籍管理执法力度,增强居民法律意识。同时派出所户籍和社区民警应加强宣传法规条例,尽最大可能动员拆迁群众将户口迁到本人居住地址。

(三)建立保障体系,解决拆迁群众后顾之忧

建立拆迁群众户口转移的保障体系:一是要做好原户籍地集体资产等原有利益的分配指导工作,二是要做好转户后学校、居住条件等公共基础设施的修建设置,以解决拆迁群众转户后的后顾之忧。这两项工作应由政府牵头,组织公安、教育、民政、房管、工商、城建等有关职能部门,按其职责,分解目标,做到既分工负责,又密切配合,协同作战,逐步减少和解决人户分离。

(四)创新工作方法,控制“人户分离”增长势头

建议征地办等有关职能部门,对新增拆迁群众采取预留部分资金或专项奖励资金等方式,鼓励拆迁户尽快将户口迁到现居住地,等查验户口迁移证明后,再将预留资金或专项奖励资金再发放给居民,以解决因拆迁造成人户分离继续扩大的问题。

篇3:爱与教育分离的现状审视

教育 爱 幸福 分离

教育,自古以来就受到国家的重视。《礼记》作为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在其《学记》篇中振聋发聩地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思想。而何谓教育?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1]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其《什么是教育》一书中给教育的定义是“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途,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教育关心的是,人的潜力怎样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来并给予重视,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怎样充分生成。”[2]但是无论教育的内涵如何,教育的效果是否会呈现出来,教育的重要作用能否被体现出来,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受教育手段正当性的影响,其中最根本的、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就是在教育中注入教育者的爱,即需要教育爱。然而,教育工作为什么需要爱的注入?

一、教育爱的因缘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万事万物都需要爱的存在,而作为高级灵长类动物的人也是如此。格兰·莫斯利也认为:“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它是一种需要,一种饥渴,而这些都是极其自然的。谁要是不奉献爱和接受爱,谁就无法幸福地生活。这就是对法律的履行和对生活的实践。”[3]教育,作为人与人交流的一种方式,也是需要这种基本情感的注入的,然而在这种基本情感注入之下,却隐含着无限的“生机”。

1.教育的归宿——实现受教育者的幸福

教育的归宿是什么?不是升学率,不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不是“学而优则仕”的捷径,而应该是教育者通过正确的方式引导受教育者实现自己的幸福生活。教育行为实施的结果,是培养出了各种类型的专业人才,但这些专业人才所掌握的特殊技能是他们谋生的手段,其最终目的还是实现自己人生的幸福,就像亚里士多德所讲的:“既然目的是多样的,而其中有一些我们为了其它目的而选择,例如钱财、长笛,总而言之是工具,那么显然,并非所有目的都是最后的目的。看起来,只有幸福才有作末尾的资本,我们只为了它本身而挑选它,而肯定不是因为其它别的什么。”[4]

其实教育也是有能力实现受教育者的人生幸福的,如通过向学生进行知识的教授,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整个世界的认识,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也在知识和好奇心的相互作用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为他们走向幸福的人生奠定了牢固的基石。然而其关键是能否将这种理想变为现实,能否沿着这美好的初衷一路走下去,这就需要采用恰当的方式来实施教育,其最关键的就如上面所提的,在教育中注入爱。

2.用“爱”来承接教育的使命

人是需要爱的动物,爱的存在,使得人类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战胜恶劣的环境,成为地球上整个生物界的统治者;爱的存在,使得父母能够给予自己的孩子无微不至的呵护,使人类这一主宰能够得以延续;爱的存在,使得孩子能够从父母那里获得爱的满足,才能实现自身的健康成长,才能保证人类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前进;爱的存在,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冰冷,而是温暖的,使得整个社会不是满目疮痍,而是花开满地,正如赵汀阳先生所讲的:“每个体验过关心别人的人肯定知道,对他人的积极情感确实是美好经验,当我们去帮助别人时,心中便是蓝天白云,海洋草原。”[5]

因此,在教育活动中,面对需要爱并且能够给予别人爱的学生,只有注入爱的要素,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受教育者的幸福。在教育活动中,只有注入爱的因素,才能使教育者将目光投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不仅仅停留在成绩上,才能够更加关注学生身体、精神等方面的发展;在教育活动中,只有注入爱的因素,才能将爱注入到教育资源的投入和教育观念的革新过程中,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本身存在的差异以及不同个体的受教育权,才能以“以己之心,推及他人”的态度,把实现学生的人生幸福作为自己的责任,才能实现所有学生的幸福。

但是,令人失望的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爱与教育并不是同时出现的,爱与教育分离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二、教育与爱分离的现状

对于教育与爱分离的现状,本文主要是从国家教育导向的偏失、学校的异化以及教师形象的扭曲等方面进行分析。

1.国家教育导向的偏失

教育作为国家事业的一部分,深受国家教育导向的影响。如果国家的教育导向中缺乏爱的因素,必将导致整个教育事业教育爱的缺失。下面我们从国家对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体制和教育政策的制定几个方面来探讨国家教育导向是如何在教育爱的方面发生偏失的。

(1)教育目的的偏失

教育目的决定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一切教育行为都要围绕着教育目的进行。在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包含在教育方针之中,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这样的教育目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符合国家的最高利益要求,是马克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带领我国教育事业走向一个新台阶。但是,从学理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的教育目的,就会发现其中缺少了一个重要要素,即对受教育者的爱。

我国的教育目标虽然期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实现发展的目的是什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即经济目的和政治目的,缺少对受教育者自身问题的考虑,这与教育实现受教育者自身幸福的最终目的存在出入,换句话说,国家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实现教育本身想要实现的目的,而是希望通过教育实现教育之外的目的。虽然个体的利益要服从集体的利益,但是在没有特殊矛盾时还是需要考虑个人利益的实现的。endprint

(2)教育政策的偏失

资源是有限的,而对资源的需求是无限的,因此要实现最大的效益,就需要对资源的分配进行有效的平衡。对教育资源的分配主要是由国家以教育政策的形式实现的。国家的教育政策,是在教育目的的导向下,在我国现有的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针对教育问题实施的政治措施。教育目的对于当前教育发展的影响是间接的,而教育政策对当前教育政策发展的影响却是直接的。纵观我国现行的教育政策,在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精英化教育等政策中,会发现其中仍然存在着爱的缺失。

我国是一个城乡二元结构非常明显的国家,这种二元结构的存在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资源的偏向上,还体现在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上。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存有数量巨大的农民和农村,但是在这广大的农村地区,却经常出现教师资源缺乏、教学硬件设施缺乏等问题,而在城市里却有着教师饱和等现象,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平等直接导致偏远农村孩子教育权受到侵害。此外,为了有更好的生活,很多农民选择放弃耕种的工作,选择去城市打工,形成了大批农民工,他们中的年轻人往往带着自己的需要上学的孩子进了城市。但是城市教育的户籍限制,又使这些孩子无缘优秀的教育资源,其教育权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不再显得“高档”,变得越来越普遍化,但是在这种普遍化的趋势中,又呈现出不平等的倾向,“985”“211”等精英化学校,吸引了众多的教育资源,相对的一些普通高校却因此失去了成为精英学校的资源动力,试问有多少高校是精英化的高校?有多少学生能够进入精英化高校?普通高校学子们的教育权是否得到了真正的尊重?

2.学校的异化

西周时,实行“学在官府”的政策,所有的学子只能进入由政府创办的学校学习,但是这时的学子必须是一些有着一定经济基础的贵族子弟。为了打破官府对教育资源的垄断,孔子创办了私学,让贫民家的学子也可以接受教育。学校,是一个充满爱的、神圣纯洁的地方,没有功利,只有快乐和幸福。但是,随着社会功利化现象的加剧,学校也渐渐地出现了“爱”的异化,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批评和指责。

首先,这种“爱”的异化表现在由“爱学生”转变为“爱钱”。本来学校应该是一方远离“钱财”的“净土”,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发展应该是教师的职责,培养学生的“浩然正气”是教师不容推辞的责任,但是随着学校一些政策的颁布和一些教师行为的“模范”作用,学校渐渐地由“以学生为本”变为“唯利是图”,其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各种辅导班的建立,这一方面加重了学生家长的负担,对于那些由于经济条件不能进辅导班的孩子是极大的不公平,对他们的人格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另一方面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会造成他们对“利”的追求,对于学生以后人生的幸福会造成错误的导向。

3.教师形象的扭曲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对教师形象的描绘,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孔子曾经这样评价弟子颜回:“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夫子简短的评价,表达出对弟子深切的关怀,他时刻在关注着弟子的一举一动,时刻准备着根据弟子的特性来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夫子在说这句话时的笑容似乎就在我们面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实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在于此,更在于对学生深深的爱意,以及在这种爱意基础上对学生未来人生幸福的关切。但是现在教育队伍里的一些教师,使这个神圣的职业变得不再神圣,究其原因,是教师因其缺乏教育爱而造成的教师形象的扭曲。

我国的教育目标中明确提到,要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是对学校的要求,更是对教师的要求。但现在很多教师似乎出现了“选择性失明症”,对学生的“智”即学习成绩异常地关心,而对“德体美劳”却忽视,甚至无视;在功利化风气的熏陶下,部分教师的主要职业似乎变成了校外的辅导班,而学校的教书育人却成了“副业”,这使得教师不再关心学校的学生,对他们应负有的责任也无形中推脱掉了。

三、重塑教育爱之策略

教育中爱的缺失,严重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因此面对教育与爱分离的现象,应该亡羊补牢,及时地采取措施,以保证教育的健康发展。

首先,作为社会发展引导力量的政府,需要重新制定教育的发展目标,在“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取得平衡,从关注功利性、工具性转为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其次,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尤其需要加大对一些偏远地区的教育投资,以保证其教学硬件设施的齐全,从而使偏远地区的孩子的受教育权得到有效的保障;最后,还要加大对教育政策的改革,增加其民主性和科学性,增强对教育爱的体现,使教育能够代表全社会的利益,从而避免因政策的仓促出台而造成的不便。

其次,作为培养人的专门场所的学校,要重新对自身的位置进行定位,明确学校的“伊甸园”“象牙塔”以及“精神乐园”的性质,将“功利化”完全驱出学校这一方“净土”;要丰富学校生活,使学生可以通过丰富的活动,培养其个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转化为真正的智慧,以保证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要恢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校生活的主人,以激发其主动性。

最后,作为教育实施者的老师,首先要做的是净化自己的心灵,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教书育人的身份,是学生心灵的守护者,而不是经济利益的守护者;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不能为了教学而教学,要采取一种积极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材施教,以使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应对现在这个学习化的社会。

——————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13.

[2]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1991.

[3] 转引自谢桂新.论爱与教育(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4]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5] 钮东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文[EB/OL].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

_19492625.htm

[6]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任胜涛(1980-),男,河南清丰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心理中心讲师。]

篇4:人户分离现状

为保证全行客户经理考核系统的推进,需对全行2014年对公有效客户基数进行人户分配。具体要求如下:

一、人户分配涉及对公客户经理等级考核,各经营单位务必高度重视,实事求是、公平公正。

二、为加强有效户的名单制管理,各经营单位必须将2014年对公有效客户基数全部分配到客户经理名下。

三、对公有效客户按照客户号进行分配,必须做到一户一人,不得分成。

四、各经营单位务必于5月20日前报送分配后的EXCEL(见附件1)名单,并附经营单位第一负责人纸质签字件。

附件1:2014年对公有效客户基数分配表

公司部

2014.05.14

附件: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人户分离现状】相关文章:

制药分离工程发展现状09-11

蒸汽渗透膜分离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09-10

分离制备05-01

分离定律05-01

分离机理05-11

毒株分离05-13

临床分离05-18

分离工作范文05-16

分离体系范文05-16

完全分离范文05-17

上一篇:骑迹大赛策划书下一篇:电气第一种工作票适用于以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