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音乐的翅膀作文

2024-05-26

插上音乐的翅膀作文(共14篇)

篇1:插上音乐的翅膀作文

插上音乐的翅膀作文

梦在音乐的天空飞翔,飞翔过动感地带,感受由音符编织成的乐曲。

闭上眼睛,远离俗世的喧扰,听那轻漫抒情的《G大调小夜曲》,那雄浑激昂的《黄河大合唱》,那激情狂奔的《田园交响曲》……这一切足以净化我们那颗劳累疲倦的心,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让我们插上音乐的翅膀,穿越时空,飞到音乐巨人贝多芬的身边,聆听震撼生命的《命运交响曲》。

一阵悠扬雄浑的钢琴音,从一座欧式的建筑物里飘出,让我们放轻脚步,循着发声的源点走近,轻轻推开虚掩的门,感受扣人心弦的天簌之音。

贝多芬像巨熊一样坐在钢琴的前面,十指飞快地流窜在琴键上,高昂的曲调充满整个房子,回响,回响……

“啪、啪、啪”尽管此时的`贝多芬两耳已经完全失聪,但是我们还是要向这位音乐的先驱者,音乐的巨人贝多芬献上敬佩的发自肺腑的掌声。

凌乱的房间里,乐章洒了满地,轻轻地让我们真正走进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心里,聆听他的心声。

拿起笔,写了一句话:亲爱的贝多芬先生!我想听听你的心声,了解你真实的灵魂,好吗?小心翼翼地递到他的跟前,此时他才发觉这个诺大的房子有我的存在,他抬起头来,用那深邃,幽蓝的眼睛打量我,那一张久经苍桑的脸写满了惊奇,那头银色、蓬松的头发,像树枝般警惕的竖起,但看到了我友好的笑容,良久……

时间在快窒息的空气中分分秒秒流过,良久他才缓缓地说L“有人能理解我这颗对音乐真正热爱的心吗?你们能感受那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吗?”

贝多芬顿了顿,继续说了下去,我现在只需要静静地听。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被禁锢在“耳聋”这座“牢笼”里,但他的思想还在,能关得住吗?已经游离到了那鸟语花香、芳草鲜美的田野里,捕捉动作的低呤弹唱,那一颗热爱音乐的心是关不住的啊!

“你或许会觉得,一个音乐家最伟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在我事业的最高峰时,上帝和我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这多么可悲呀!但那浇不灭我对音乐的热情,音乐是我生命中永恒的挚“友”。贝多芬的目光中透露出坚定。

“我心中的音乐,你是不知道的!站在舞台上,一个乐队仅仅奏出我心中音乐的三分之一。”他带着些许遗憾说道。是的,我们只听到了三分之一,他灵魂深处的三分之二正等待我们去轻轻叩门呢!

插上音乐的翅膀,穿越时空隧道时,我一直在深思,在如此喧嚣的社会里,人们听到的只是重金属下“敲”出来的摇滚乐、的士高、DJ等……这些逐渐取代了只有用心灵去感受才能体会到的真正的音乐,包括音乐家伟大的灵魂!

请插上音乐的翅膀,放下被繁忙困扰的心,认真地感受音乐带来的欢乐,并走近音乐家聆听一下他们心灵的低语。

篇2:插上音乐的翅膀作文

海潮镇学校

王明建

继教编号o04181069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的领域很广,包括自然的,人文的;天上的,地上的,水里的相关知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所以有人夸张的说:学好了地理,天上知一半,地上全知。这就给学生学地理,教师教地理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更高。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领域广的学科性质给我们的教学带来难度和不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有利的一面,那就是为我所用的领域也广,我们可以在很广的领域内选择有利于地理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在倡导素质教育,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今天,如何才能在不加大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是广大地理教师所关注的问题,除了常见的通过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如用草图法,口诀法,联想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我认为让音乐走进地理课堂,让地理课堂插上音乐的翅膀也是一个有效措施。

那么如何才能让音乐走进地理课堂,让地理课堂插上音乐的翅膀呢?我认为有如下三种方式:

一、放

就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相关的、经典的、学生喜欢的音乐,在适当的时候放给大家欣赏,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如在讲到欧洲西部时,可以播放一段《蓝色的多瑙河》的音乐,优美的音乐旋律配合优美的自然风光,给同学们美的享受的同时,也让所讲的课堂内容一同印入同学们的脑海,留下深刻的印象;讲到俄罗斯时,可以放一段《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优美的旋律也让所学的俄罗斯的内容留下深刻印象,以后很多同学一听到《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乐曲,就可以回想起俄罗斯的那堂课的教学内容;讲到日本时可以放一段《四季歌》,讲到非洲大草原时,可以放一段原来中央台《动物世界》节目的片头曲《Just Blue》,讲到天气预报时可以放一段中央台《天气预报》节目的背景音乐《渔舟唱晚》等等,这样做难度不大,这些音乐在网上很容易找到,播放的手段也很多,可以用电脑放,也可以用手机、MP3播放器放,起到的效果也不错,大家不妨试试。

二、唱

这对教师的歌喉要求较高,不是每个地理教师都能做到,歌声优美的教师不妨试一试,在适当的时候,深情地唱一段适当的歌曲,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到台湾时,可以唱一曲《阿里山的姑娘》或《外婆的澎湖湾》或《绿岛小夜曲》,讲到内蒙古高原时,可以唱一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或《骏马奔驰保边疆》,讲到青藏高原时,可以唱一曲《青藏高原》或《高原红》,讲到青藏铁路时,可以唱一曲《天路》,讲到四川的旅游资源时,可以唱一曲《神奇的九寨》或《康定情歌》,讲到珠江三角洲时,可以唱一曲《春天的故事》或《彩云追月》,讲到云南时可以唱一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或《月光下的凤尾竹》等等,同学们在欣赏优美的歌声的同时,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就不知不觉就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愉悦中就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奏

这对教师的音乐素质要求就更高了,教师得先学会一两种乐器,然后在讲到适当的内容时,不是放,也不是唱,而是深情地演奏一曲适当的乐曲,那效果就更震撼了。那么多种乐器,究竟应该选择哪些,既好学,好携带,价格又便宜呢?我认为有这样一些可以选择:首先是吉他,它价格适中,音色很美,且音域很广,可以边弹边唱,也可以独奏,使用起来很灵活,效果很好,但是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携带也不很方便;其次就是口琴,口琴价格更便宜,形体更小巧,音色也不错,音域也较广,也可以伴奏和独奏,使用灵活,效果也很好,且学习起来难度不大;第三是竖笛,竖笛价格也便宜,形体也小巧,学习难度也不大,但音色差些,音域也较窄,使用起来受一定限制,效果一般;第四是葫芦丝,葫芦丝是云南傣族的特色乐器,价格不贵,音色特美,学习难度也不大,但音域更窄适合演奏的乐曲较少(巴乌的音色和葫芦丝差不多,通过改良的双管巴乌音域有所拓宽,能吹奏90%多乐曲)。以上乐器中我特别给大家推荐葫芦丝,原因有二:首先造型独特好看,我们这里少见;其次是音色特美。2013年暑假,我到云南西双版纳旅游时被它的独特的外形和优美的音色迷倒了,忍不住花100多元钱买了一个,回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学,还真学会了,当我讲到云南,介绍云南的傣族时,就迫不及待的拿到课堂上吹奏一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刚拿出来,同学们就七嘴八舌的问:这是啥啊?真好看。等我吹完了之后,那场面简直就像歌星开演唱会一样,掌声雷动,甚至有的同学还喊,再来一曲,不得已只有又吹了一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整节课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学习激情高涨,课后,就有学生到办公室找我,说他也想学吹葫芦丝,要我教他,我说,好啊,只要你学好了地理我就教你。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也融洽了师生关系,真是一举多得。

篇3:给音乐插上舞蹈的翅膀

目前,在低年级的音乐课堂中,舞蹈隶属于音乐,那么舞蹈对音乐教育有多大的辅助作用呢?本人就谈谈在音乐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让表演来感知音乐的节奏

音乐的节奏是复杂而丰富的,学生通过身边的动作去感知节奏,听觉、动觉有机结合,能更形象地强化节奏感。《数蛤蟆》,四川民歌,在学《数蛤蟆》歌曲曲调时,让学生学蛤蟆跳,反复四遍。第一遍用X——学跳,第二遍XX用学跳,第三遍X用学跳,第四遍XX XX用学跳。这样自然而然地学生就熟悉了旋律。又如在欣赏《钟表店》时,请学生随音乐的第一段有节奏地模仿各种各样的钟做动作,如眨眼的猫头鹰钟、点头的小鸡吃米钟、摇摆身体的不倒翁钟等,来表现出时钟均速走动的节奏。

二、让表演体会音乐作品

音乐艺术的一个突发特征就是具有音乐形象的不确定性,它是摸不着,看不见的。怎样让学生去实实在在地感受音乐,不妨寻找一中良好的载体。于是,我就让学生将学过的歌曲,通过小组的合作自编成舞蹈。这样既激发了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也使他们进一步感受音乐的深刻内涵和魅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我在教《粉刷匠》一课时,指导他们将《粉刷匠》这首歌创编为舞蹈。我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边唱边跳。开始每组都站成一排,跳同一动作,没有什么创新的队形,后来,我引导他们可以让跳得好的同学担任领舞,队形也进行灵活多样的变化。如可前面两个人,后面六个人,组成两个八字队;也可围城一个圆圈,还可两人对跳。我最后说“比一比谁表演得好”,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比一比我表演得好”并设立表演奖。在教师的鼓励下,他们大胆地创编动作进行展示,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的创造潜能发挥得这样好,有的组排着队挥舞着刷子,按着节拍点得意地走进来,然后又变换成八字队翩翩起舞。还有的组准备了道具,拿着刷子和小塑料筒,头上戴着帽子,活脱脱一个粉刷匠的形象。每个小组编排的舞蹈都具有新异,表演也很到位,老师一一给以肯定和表扬。我深深体会到小组合作式的创编舞蹈更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三、让表演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音乐教育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所以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启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如果教师能有意识运用它来培养、扶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就会在获得大量音乐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如我在教《大鹿》一课时,我在课前做了大量而充足的准备工作。课一开始,我播放了录音带,情景之下,我绘声绘色地讲了《大鹿》的故事。歌曲学会后,我又出示了一些漂亮的头饰,鼓励学生们自发的来表演曲中的角色,大部分学生纷纷上前来表演,那场面简直就像一出小型的歌舞剧。在同学们的大胆想象和创作中一个很小的音乐素材被扩展成了一部很动人的音乐故事,在多次的创编积累中同学们发展了创造思维能力,在学生创编过程中也确实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篇4:给作文插上音乐的翅膀

同样是写月色,巴金在《家》中是这样写的:

一弯新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在水面上投下淡淡的银光,增加了水上的凉意。对面的晚香楼冷清清地耸立在银光下面,楼前是一片白灿灿的花朵。

老舍在《月牙儿》中写道:

月牙下边,柳梢上面,有一对星儿好像微笑的仙女的眼,逗着那歪歪的月牙和那轻摆的柳枝。墙那边有棵什么树,开满了白花,月的微光把这团雪照成一半儿白亮,一半儿略带点灰影,显出难以想到的纯净。

巴金大量使用叠音词描写月色,像“高高地”、“淡淡的”、“冷清清地”、“白灿灿的”;老舍则用动词和儿化词写月色,如“微笑的”、“轻摆的”、“一半儿白亮”、“一半儿略带点灰影”。巴金和老舍这两段写月色的文字之所以生动、活泼,就在于除运用恰当词语外,作家还巧妙利用了词语的声音效果来表情达意,从而使月色更为迷人,更为动情。

从两位作家的描写里,我们不难看出,叠音和儿化是使文章生动活泼的重要手段之一。运用得当的话,能使人感受到文章柔婉流畅、娓娓动听的音乐美。浩然在《艳阳天》里有一处描写晨景的段落,就有这样的感觉:

街道上是一片潮乎乎的露水气味;树影子渐渐地淡了,星斗渐渐地少了,天空渐渐地高了;寨子上的喇叭花顶着露珠儿开,豆荚子在微风里摇摆,菜饭的香味儿开始飘荡。本来,从每一个院子传出的拉风箱的声音很响亮,这会儿倒变得很低。

篇5:插上音乐的翅膀作文

一、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喜爱音乐,乐于学习音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情境,使音乐教学灵活多样,生动活泼,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儿童喜欢新奇、幻想,童话便以它独特的功能把儿童带入超越时空的境界,展开想象的翅膀对儿童具有很大的魅力。看,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仿佛就在他们身边。他们扮演乌龟爬行来体会四分音符节奏,扮演小兔蹦跳体会八分音符节奏,模仿小鸟飞体会附点二分音符节奏。在进行二部和声音练习时,一种求知的欲望便在他们心灵里萌发出来。这样,在教授这些内时,教师和儿童一齐沉浸在童话世界里,使学生在音乐教学中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二、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音乐成为师生沟通的情感桥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大多数时间可以走到学生中间,缩短和学生的距离。教师是导演,有序地领着孩子走进音乐的殿堂,不断给孩子新的内容,让他们有新的发展。教师又是演员,与孩子们一起欢歌跳跃。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接受老师的教诲。同时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和创造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那些比较内向的同学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语言,能树立学生进步的信心,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里感受美、体验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积极引导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好奇心是创造的前奏,也是创造性原动力。因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好,使之成为创新思维的源泉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真完成好的“课题”。根据音乐是又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并在空气中传递的这个原理。我先放了“人是如何发声的”录像片,在顺着这一原理,帮助学生培养出“锣鼓、笛、琴是如何发音”的好奇心;接着,对学生的好奇心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根锯“吹、拉、弹、奏”等到不同使用方法去尝试制作几种小乐趣。不久,有的学生带来了“柳叶笛、土吉它、竹梆子”等乐器十余种,也有的学生图省事不动闹筋,随意找来一些破瓶罐作为“打击乐器”充数。对此,我不但没有批评,而是很耐心的指导他们加以改造。使之能够打击出多种不同的声音。这一举动,不但很好的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还为学生的下一次创新实践提供了参与的动力,初步形成了创新精神。

四、“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的创造思维插上助飞的羽翼。

想象是学生异常活跃、大胆的思维活动。是人们在创造活动中独立建构新形象的过程,音乐作为一种以时间上的流动音响为物质手段来槊造的艺术形式,无论在时间、空间及物质形态上都有广阔的想象余地。想象作为创新的基础,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每当上新课之时,我都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作三种“奇想”。一是让学生想象这手歌曲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内心情感;二是想象这首歌曲用什么乐趣伴奏更理想;三是想象改变曲调、唱法或者更换歌词会同样动听吗?再三次奇想中,要求学生做到“异中求同”,即方法、形式不拘一格,但要求给人有“美”的感受。这种开放式的想象,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去实践、去创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定的创新意识。如在“锣鼓、风琴、梆子、二胡”等乐趣伴奏;还有的同学采用不同的节奏、旋律及音色来演奏。课堂上不但妙趣横生,而且在这种大胆的想象、实践中培养出了学生的创造力。

五、让学生积极动手实践,培养创造能力。

据研究证明,手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无畏精神和坚定到底的意志品质都有帮助。苏霍姆林斯苍认为:“儿童的创造力在他们的手指上。”这充分说明动手实践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传统的音乐教学多是动口不动手,这就是限制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让学生养成动手又动口的好习惯。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手有足够的活动空间,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站立起来学习。并引导他们根据对歌曲的认识,用手打节拍;根据自己对歌取得想象理解用手表达情感;有时,还要制作一些乐器给歌曲配乐、配节奏。这些动手的活动,都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值得一提的是:十个手指演奏乐器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美,完善美的过程,无论是管乐器、弦乐器、还是打击乐器都离不开双手的实践训练。即使是同一首曲子,也可以因为手的指法,手指移动快慢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学生在训练 中就尝到了创造的乐趣。

篇6:插上美丽的翅膀在音乐课中飞翔

插上美丽的翅膀在音乐课中飞翔

音乐是美的艺术,在大谈素质教育的今天,怎样在课堂上表达美,让学生感受到美并能表现美呢?这就要求在课堂上营造美的环境、开启美的语言、展开关的`想象和体验美的创作.

作 者:张旭丹  作者单位:乐清市虹桥镇一中 刊 名:成才之路 英文刊名:THE ROAD TO SUCCESS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营造美   感受关   表现美  

篇7:插上音乐的翅膀作文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儿童是与音乐最亲近的人群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儿童天生都应该是一个音乐家,每个儿童都喜欢在音乐中游弋。然而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本性,相反,传统小学音乐教育失落了“音乐”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的创造特质,却以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教学半径,把音乐教育禁锢在固定的区域内,使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创新的意识和热情受到极大的抑制。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立足实践,我建立了一种以主体性、创新性等为特征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开放式音乐教学模式,使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具有开放性。变过去由教师指导下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活动,让学生在经历音乐实践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以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搭建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让音乐课真正地“活”起来,让音乐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开放的音乐教学目标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是音乐家发自肺腑的金玉良言。我们每位音乐工作者应该做的是:假如音乐是清泉,就让它流得更欢;假如音乐是熔炉,就让它烧得更旺。让音乐成为学生人生中最大的快乐,提高不断的接触、参与音乐,让他们深入音乐艺术的殿堂。以前,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遵循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开始把音乐教学的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基础目标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向学生提出学习音乐的态度、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上的要求;发展目标是在保证达到基础目标的前提下扩展开的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潜能而设定的。学生的音乐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其中不乏音乐感觉一般的普通学生,更有“五音不全”者。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传授必不可少,但过分强调这方面的训练,可能会使他们对音乐的兴趣、热情消耗殆尽,对音乐产生厌倦感。

二、开放的音乐教学过程

音乐是时间的、表现的艺术,在众多艺术门类中,它的创作自由度是最高的。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过程并不是封闭的、孤立的。它应是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与对音乐的实践辩正统一的过程,是教师主带作用的发挥、学生主体能力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是极具开放性的。开放音乐教学过程,应为学生拓展音乐学习空间,创设广阔的自主创新的音乐学习环境。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大胆的探索。

让音乐与活动沟通起来,给予自由的音乐想象空间。音乐最具不确定性,解释的自由度是最大的。所以,音乐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想象、解释,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它最能体现人的个性。而主题活动恰恰就能提供这样的自由。游戏、表演等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

方式。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通过音乐活动过程的展开,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给他们探究问题,探询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

让音乐成为师生沟通的情感桥梁。在开放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大多数时间可以走到学生中间,缩短和学生的距离。教师是导演,有序地领着孩子走进音乐的殿堂,不断给孩子新的内容,让他们有新的发展。教师又是演员,与孩子们一起欢歌跳跃。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接受老师的教诲。同时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和创造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那些比较内向的同学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语言,能树立学生进步的信心,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里感受美、体验美。

让音乐走出狭小的课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日新月异地发展,音乐课再也不能是一架钢琴,一台录音机就能对付得了的,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成了课堂中必要的手段,它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快捷简便,直观形象。电视、广播、Internet各种媒体,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音乐文化范畴,可以让学生获得古今中外各种音乐信息,也可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课堂延伸到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

三、开放的音乐教学方法

开放的音乐教学方法是指依据学生发展需要和教学内容设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是机械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音乐教育家柯达伊

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映能力。”这一理论说明音乐具有动态的特征,应加强音乐运动与身体运动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的行、走、跑、跳、拍手、点头等动作来感知和掌握音乐的节奏。

四、开放的音乐教学评价

为了克服上述这些弊端,我们构建了开放的音乐教学评价方法,我们认为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应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相应选择,不能固定不变。一首歌、一张卷子就能平定一位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效果吗?不能!音乐成绩的评定与其它学科相比缺乏绝对尺度,音乐课的成绩不能完全用书面的形式来统计。音乐评价手段的不正确,可能会扼杀学生的音乐学习欲望与兴趣,会把音乐教育引向歧途,更不用说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小学音乐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音乐专业人才,更不是培养音乐家,其宗旨是为了育人,要在统一培养的基础上发展个人专长,是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美的滋润。

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了过程性、主体性、展示性评价方式,主要有平时积累评价法、合作表演评价法、特长展示评价法。平时积累评价法:是把学生平时在课堂中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态度作为重要成绩给予记载。合作表演评价法:是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首歌曲或一个舞蹈进行合作表演。特长展示评价法:是学生个性化的吹拉弹唱等各项特长,都可以在"小小音乐会上展示,作为考核内容之一。最后将这三部分综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

篇8:使音乐插上想象的翅膀

一、标题和创作背景

乐曲的曲名、声乐曲的歌词,都是对它们所代表的音乐最恰当的诠释。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的音乐作品大都是只有体裁而没有曲名的纯音乐,但是了解它们的创作背景,或者是创作灵感的来源是很重要的,这些文字性的注释都对理解音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音符

音符的组合方式有很多种,大致可分为单音符横向连接与和弦连接两种。单音连接是最常见的旋律构成方式,线条感很强,但是过于单薄,主要用于声乐曲和其他单声部器乐的创作。和弦连接主要出现在钢琴曲中,虽然纵向的结构使得和弦在演奏旋律时线条感较弱,但是多声部的结构使得音乐的饱满度很高,色彩层次丰富,所以也成为钢琴这个多声部乐器能够独奏和伴奏的主要原因。

三、力度

力度就和人的情绪一样。forte往往代表高涨的情绪,表现为热烈地、欢腾地、高亢地、激动地、悲愤地、壮烈地等等。而piano则相反,往往表现为安静地、柔美地、神秘地、忧郁地等等。crescendo表示渐强,可以表现一种情绪由低到高、由远到近、由小到大,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ritardando表示渐弱,可以表现一种情绪由高到低、由近至远、由大变小,就像慢慢平复的心情……

四、和声色彩

音乐中的和声就像美术中的色彩一样,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不同的和声构成有其不同的性格特征,比如大和弦就像红色、黄色这样的暖色调,给人热烈、庄严的感觉;而小和弦则像蓝色、紫色等冷色调,给人安静、忧郁的感觉。

五、节奏和速度

节奏和速度就像人的心跳,舒缓的节奏给人的感觉情绪上很流畅,很舒服,往往是抒情的表现。而强烈的、动感的节奏带来的是一种情绪上很高涨的感觉,往往用来表现舞蹈性、戏剧性和矛盾冲突很强烈的情感。

综合以上音乐语言,笔者以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的部分片段为例,浅析音乐中形象思维的建立过程。首先看标题和创作背景: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是何占豪先生根据传统乐曲《满江红》的音乐素材发展变化创作而成,全曲共分为七段,描写的是岳飞的故事。其次看音符:引子的钢琴开场就是和弦。和弦的表现力很强,在强奏中,和弦的爆发力是单音的数倍;在弱奏中,和弦比单音更温暖、更平稳。再结合力度:这个开场的力度是forte,说明了音乐是需要有爆发力的,代表了一种高涨的情绪。然后感受这几个和弦的和声色彩:变化音和不协和的和声效果,可以感觉出这种高涨的情绪不是正面的,而是带有悲剧色彩的,悲愤的因素占据主导。再看节奏:第一小节四个和弦,前两个是八分音符而后两个是十六分音符,在短短的两拍内,前后速度相差了一倍,这种节奏的碰撞,再一次体现了强烈的矛盾冲突。然后再看速度:每分钟48拍,慢板。最后得出结论:这是不协和的、带有悲剧色彩的和弦,它用强烈对比的节奏,在较慢的速度里强奏,演奏出一种沉重的、悲愤的音乐效果,应对了曲名中的那个“恨”字,此刻,相信只有用四个黑色的大字才能形容这段钢琴开场音乐所呈现的内容——千古奇冤!随即古筝加入主奏,强有力的和弦与左手大幅度刮奏相结合,随后用长摇指技法演奏出哀伤的旋律,继续渲染悲愤的情绪。第二十五小节起,连续十几小节相同节奏型的旋律, 由慢逐次渐快,由弱逐渐加强,把一个身处牢狱之中的岳飞肩扛枷锁、脚戴铁镣(慢和弱),却仍然忧国忧民、坐卧不安的焦虑之态(渐快和渐强)刻画得栩栩如生。其实,就短短几十小节的引子部分,如果抓住了以上几个重点元素加以分析理解,就可以初步把握住整首乐曲音乐表现得基调了。

篇9:插上音乐的翅膀

一、创设情境,营造音乐氛围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具有无意注意和活泼好动、自制力弱等特征,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课前针对每一课时内容进行情境创设,创造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之前,给学生讲述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观看一些有关的图片和录像,使他们产生崇敬的心理,再讓他们认识国旗和国徽,听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使学生知道国歌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从而产生自豪感,为更好地理解歌曲内涵、感受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抓住学生心灵

儿童心理活动发展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强烈的求知欲。周围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新奇、神秘和富有吸引力的,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实际体验和探索去认识这个世界。柏拉图说:“好奇者,知识之门。”好奇是儿童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课堂上应十分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把抽象的音乐具体化、形象化、戏剧化、自我化。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音乐、参与音乐、认识音乐、喜欢音乐、理解和表现音乐,体会音乐丰富的内涵。

1.利用图片、VCD片、讲故事、游戏等多种手段进行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在教歌曲《小雨沙沙》时,首先拿出一粒种子问“种子是怎样生长的?”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接着让学生欣赏一段美丽的春天景色的VCD片,然后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边说、边画、边贴画,以有趣的故事情节自然地引入新课,在上课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目光,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感受音乐,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2.充分发挥学生的模仿和想象力,突出实践性原则,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创造、在创造中再实践,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小雨沙沙》的歌曲处理教学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进行演唱,然后引入他们讨论“小雨点的声音是怎样的?”“种子得到雨露的浇灌后心情怎样?我们应该怎样表达种子的心情?”“怎样唱更好听?”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自由探索。讨论结束后再让他们根据讨论结果来演唱歌曲,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的表演方式来表演,引导和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大胆表现。

3.通过具有引导性、挖掘性的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自由探索,在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表现力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例如,欣赏《龟兔赛跑》,欣赏前设问:“小兔和乌龟动作各有什么特点?代表小兔和乌龟的音乐各有什么特点?”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自由探索,分析比较音乐在不同的音区,用不同的速度与节奏来演奏时表达的音乐形象是否相同。然后得出结论:“小兔的音乐节奏紧凑和短促,音区高,速度快。”“乌龟的音区节奏宽广,音区低,速度慢。”“音乐在不同的音区,用不同的速度与节奏来演奏时所表达的音乐形象也不同。”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发展了他们的音乐分析能力和音乐的感知力与理解力。在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随着音乐节奏自由的表演,在自由欢快的表演中,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通过表演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在对音乐形象的探索中,体会出情感,领悟出道理,使他们知道要学习乌龟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努力不懈的精神,不能像小兔那样自高自大、骄傲自满,形成了“美”的观念,达到了音乐育人的目的。

三、创设情境,建立想象的空间

激发学生表现音乐,发展他们的音乐创造才能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归宿。因此,在课后还应十分重视情境的创设,留给学生自由创造想象的空间。例如,在学习完歌曲《小燕子》之后,请学生课后观察“除了燕子之外,还有哪些益虫?他们是如何保护庄稼的?”然后请学生自己做导演,进行设计、表演。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演能力。再如,欣赏《龟兔赛跑》后,进行课后延伸,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个情境:乌龟和小兔又进行了一场比赛,这一次的比赛要经过一片森林和一条河流,这样的结果会怎样呢?让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生在创造和表现的同时得到了思想上的教育,体现了音乐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综上所述,能力不是天生的,关键在于培养。只有在音乐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和教材的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南沙小学)

篇10:插上音乐的翅膀作文

外国语实验小学 周琼

(关键词)信息化 同步互动课堂 音乐 资源共享 《摘要》音乐——无处不在!大街小巷、田野乡村,到处都飘荡着或节奏鲜明、或优雅婉转的音乐,它们种类不同、风格迥异,在各种信息化产品的帮助下,拉近了我们与音乐的距离,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幸福,充满快乐!在这个信息化产品瞬间更新的时代,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学校教育、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速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调创新中心,协同省政府研究室、湖北大学、中国电信湖北分公司等单位,在教育信息资源均衡配置、信息化与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等关键领域协同攻关,推出了同步互动课堂这一新的教学模式,通过运用网络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情境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实现城乡优质资源共享,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把同步互动课堂的实验点放在咸安区的部分城乡学校,以音乐和美术这两门课程为试点,让城里的中心校同时带动乡村的两所教学点,三所学校的学生一起感受现代化教学手段带给他们不一样的学习方式。下面我就同步互动课堂上音乐课的优点做一下几点阐述。

一、同步互动音乐课堂,有利于资源共享,在现在这个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教师的专业水平受到了高度的重视。而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偏远农村地区,专业的师资受到条件的限制,尤其是“音、体、美”这些素质类教育学科更是稀缺。通过同步互动课堂,我们外国语实验小学的师生,跨时空互动交流的平台,和刘祠和苏家坊这两个教学点的孩子们,一起享受学习音乐课程的快乐。

在同步互动音乐课上,不仅老师可以任意和学生进行交流,三所学校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视频相互交流,共同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还能三校合作,进行合唱、接龙唱、对唱等多种教学的模式。这就解决了乡村学校音乐师资缺乏的问题,一个老师同时上三个学校的课程,所有的学生还能共享钢琴、小型的打击乐器等教具资源。

例如我在《咏鹅》这一课中,首先给教学点的学生们讲解了一些关于简谱的乐理知识,然后教唱简谱,由于之前他们没有上过正规的音乐课,所以比较吃力。我先一句句的教唱,让他们熟悉简谱;接着他们跟钢琴模唱,校正音高;然后请我们学校的孩子们给他们示范,让他们感受唱歌时运用的感情;然后我再把重难点一一解决,三个学校的学生一起展示成果,并完成课程拓展部分。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教学点的孩子们乐于学习,我们中心校的孩子也乐在其中,双方都能得到不同的收获!

二、音乐课堂同步互动,拓宽学生的视野

同步互动课堂的同步效果以及多种创意功能,跨越了地域的限制,让乡村孩子和城市学生共同接受老师上课,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我在上《月圆曲》这课之前,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3/4(四三拍)的强弱规律,我请刘祠和苏家坊的同学们利用废弃的矿泉水瓶和一些细沙,制做了简易的打击乐器——“沙锤”,还有准备两根小木棍,并精心设计学习情境,运用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方式灵活多样、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在上这课时,我们外国语实验小学的学生用学校购买的沙锤,加上教学点自制的“沙锤”,同时跟着我晃动起来,上、下、下、上重下轻,一起感受三拍子的强弱。然后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该怎样用沙锤为本课伴奏,各校的同学们都积极发言,最后通过我对他们意见的总结,很快都掌握了这个知识点。通过同步互动上课方式,不仅拓宽了教学点学生的视野,也加强了中心校学生与他人互助合作的能力

三、同步互动音乐课堂,加强了不同地域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学校利用这个平台可以将教研交流常规化,以上课、观课、评课等为牵线,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究,共同探索教育教学新途径。这就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研方式,突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实现了异地同步互动,有利于各校教育教研活动的开展。

“同步课堂”的现场录制功能,可以把老师的课堂教学完整的录制下来。我们可以在和教学点学校开展教学活动时,点击录制课程,这样可以通过视频回放,让主教老师可以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自我改进;教学点的学生在其他时间,也可以进行二次学习,巩固课堂上没有完成的知识点。两地的老师也可以根据各自学生的不同情况,讨论下次上课所要备课的内容和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例如我上《粗心的小画家》这课时,我们进行了课堂录制,完成后,我和其他音乐老师将视频反复观看,对这节课进行剖析解读,将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找出来,他们提出教学改进的意见,促使我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从而提升我的教学水平,促进了我的专业发展。同时,在回放课堂实录时,也能让我们了解在同步课堂系统使用中的优缺点,从而不断提高我们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

篇11:插上梦想的翅膀作文

我从小到大有过许多的梦想:3年级的时候,我想当一名宇航员,因为可以近距离观察宇宙,所以3年级时我崇拜宇航员;4、5年级的时候,我想当一名考古学家,因为可以了解古代宫廷不可告人的秘密,所以4、5年级时,我崇拜考古学家。可是都没坚持崇拜下去。6年级时,我迷了环游世界,从那时起,我就又拥有了一个梦想:做一名旅行家,游遍世界各地。为了能坚持下去,我暗暗下了决心,我一定要为梦想插上我的翅膀。

从此以后,我发奋努力,提高成绩,了解世界。但我知道,要想走向世界,我还要学好多好多,比如:外语。所以,在我房间里,总会找到关于english的书:什么什么单词,什么什么语法,什么什么对话。与此同时,我还专门上网查学习的方法,且具体实施了。

篇12:插上想象的翅膀作文

“嗖嗖”一辆辆赛车从我身边开过,于是,我羡慕的想:“唉,要是我是一辆赛车就好了。这样,我就可以在赛道上飞驰。”我正在想着,就惊奇发现自己的手和脚不见了,我的身体也在慢慢变化。哇!我真的变成了赛车,而且是变形金刚里大黄蜂的样子。我忍不住想试试身手,马上跑到了大马路上。

马路上开车的人都很羡慕我。“哇,真希望我也有辆这样的车呀。”“这车太贵了,我可买不起。”我马上跑到赛场里。“你是新来的吗?”一个高个子的叔叔问。“是的。”他马上放我进去了。赛场里喊:“一、二、三,go!”的时候,我想:“我一定要得第一名!”说着,我再次加速,跑在了第一个。我跑的时候还打了几个漂移,真酷!过了一会,我就跑完了九圈了。可是,我的前方有一颗钉子,我没来得及刹车,胎就爆了。工作人员马上给我换了新轮胎,眼看一辆红色的车就要拿第一名了。修好了轮胎,我自动油门踩到底,超过了这辆车,拿了第一名。

我满意的来到停车场。第二天早晨,我发现我又变回了人行。哈哈,这次变形真有趣!

篇13:为音乐教学插上创新的翅膀

一、创新体验方式

1、创新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尔曼认为:学生学习音乐, 应该是体验第一。让学生在音乐创新活动中以最简单, 最基本的表现方式, 提供熟悉的音乐教材, 启发学生用相应的动作、节奏、画画、语言等, 在音乐教学中用自己体验优美的舞姿, 在聆听音乐的力度、速度的变化, 引导学生辨认并用身体动作去体验, 用动作和语言创造性的表现不同音区的不同音乐形象, 在节奏培养中, 科尔曼首先强调儿童对音乐中节奏的身体体验方式, 学生加入了相应的舞蹈内容。鼓励学生进行即兴的舞蹈和乐器伴奏, 不断的去体验, 去积累经验, 大胆合理的进行创新, 营造自由的创新氛围, 在活动中, 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 鼓励学生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美化的节奏性活动, 是学生进行听听、画画的基本。

2、运用现代化教学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现代化教学种类不断丰富。要想使先进的教学手段更好地运用并服务于教学, 还应该掌握一些音乐软件的使用和音乐课件制作的常识。例如我在教《小青蛙找家》一课导入新课时, 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和设计教学活动中的内容, 伴随着《小青蛙找家》音乐响起, 在投影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荷糖画面, 小青蛙坐在荷叶上蹦蹦跳跳, 呱呱的叫着, 这是一幅美丽的景色。我用充满深情语调讲述“小青蛙找家”, 使学生听着轻快、活泼、跳跃的乐曲, 让同学们模仿出动物的叫声, 走路的动作, 并用适合的乐器渲染其跑和叫的动作、声音,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新力, 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就在这样一个自主、开放、和谐的情感中得以充分的发挥, 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

二、创新表现方式

1、听听唱唱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注重学生的自我表现和表达。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需求, 而音乐创新活动更好的满足他们的需求, 学生的创新性表现包括音乐、舞蹈、绘画等。我抓住这一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唱歌曲《小雨沙沙》导入新课的过程中, 我利用听听、唱唱和师生间的对答以及自身的表演, 让学生生动形象地体会到“春雨”和“种子”的情景, 并通过唱歌曲、听欣赏、看种子和表演培养了学生的表现力。又如在教学中, 为学生提供实用的材料, 鼓励学生表现由音乐引起的幻想和想象, 充分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 我通过音乐来引导学生进行动作、语言、的表现。这样多渠道的活动使学生的音乐活动显得生动活泼, 有声有色, 并唤醒和优化学生的音乐表现和音乐趣味, 又满足了学生自然、本能的对创新精神的渴望, 在发展他们音乐表现和理解力的同时给予很大的快乐。

2、跳跳画画确保教学活动热情

如在《龟兔赛跑》音乐欣赏中歌曲表现各种动物动作的形象时, 让学生依据音乐产生的幻想跳跳, 然后让学生动手画出来, 这是发展学生手脑并用的好办法, 如在听欢快跳跃的乐曲后, 学生画出几只小白兔在欢快的舞蹈画面。如在听了长笛演奏的三拍子抒情的音乐后, 学生又画了一对小燕子飞翔的姿态, 学生的画虽然简单, 但充满着儿童的稚气, 活泼可爱, 这些画面反应了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得到了发挥。又如我启发学生回忆听到的雷声、闪电声、风声、大雨声这些自然音响, 在没有打击乐器的情况下, 可以用什么来表现?学生有创新意识,

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互相讨论, 讨论后得出:用跺脚表现雷、用拍手表现闪电、用嘴巴发出的“呜、呼”表现风、用抖动纸张表现雨点砸在地面上等。然后欣赏音乐, 让学生感受用乐队和打击乐器演奏的表现雷鸣电闪的音响效果, 与之对照。此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这里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 体验、感受音乐。在创设大自然的音响中注意引发学生想象和联想,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4:插上音乐翅膀的美丽童年

影片开篇描写了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在金色大厅的演出盛况,演奏的曲目正是小约翰·施特劳斯最著名的圆舞曲之一——《艺术家的生活》,导演意图明显。童年旧友送来一本当年音乐启蒙教师克莱门特·马修遗下的日记,皮埃尔随日记品味着老师当年的心路历程,回忆起童年往事……克莱门特是个怀才不遇的音乐家,成为了绰号为"水池之底"的男子寄宿学校的学监。这里的学生大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校长以残暴手段管治学生,而克莱门特却用自己的方法教育孩子,音乐成为他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音乐厅的金色辉煌与校舍的苍白凝重形成了色彩上的对比,这是本片手法纯熟的蒙太奇使用的开始,镜头表现相当精细。譬如克莱门特要求学生们写下自己的理想时,平行横拉的镜头掠过教室里每个可爱的孩子,他们在平和、正直、充满爱心的克莱门特面前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安静和认真。

影片节奏十分体贴,就连音乐的出现也非常巧妙。令人难忘的还有演员们精湛的演技,尤其是饰演克莱门特的杰勒德·尊诺,他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十分到位。扮演童年莫安琦的饰演者是圣马克学校儿童合唱团的一位十二岁男孩,他的表演对深化主题起到了极大作用。观众清晰记得,学生们整齐地以四四拍敲打着课桌,天真无邪的眼睛透亮得如湖水般直直望着克莱门特。克莱门特无时不在享受着音乐赐给他的一切;孩子们同样也在享受老师的给予和爱,音乐让“水池之底”的童年不再残酷,插上翅膀便可以飞翔。

上一篇:重庆中考语文测试真题下一篇:新年祝福语:新年除夕送给情人的祝福语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