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公示及告知制度

2024-05-10

危险源公示及告知制度(精选7篇)

篇1:危险源公示及告知制度

江苏黄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重大危险源公示告知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特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项目经理部安全管理部门向作业人员提供必需的安全防护用具和安全防护服装,书面告知危险岗位的操作规程并确保其熟悉和掌握有关内容和违章操作的危害。

第二条 推行安全技术交底工作。交底中将施工危险情况、采取的措施、解决的办法以书面告知的形式或告知牌的形式通知作业人员。

第三条 向从业人员如实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

1、安全风险

2、危险源通报

3、安全制度和规程

4、紧急反应程序

5、个人防护使用要求

第四条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

防止重大事故的第一步是确认或辨识重大危险源。对危险源的辨识基本原则是:

(一)本质属性有潜在危险性:

1.有发生爆炸、火灾危险;

2.有中毒窒息危险;

3.有高空坠落危险;

4.有烧伤、烫伤、腐蚀危险;

5.有飞溅物打击危险;

6.有被物体绞、辗、挤压、撞击、切割、挂带危险;

7.有被车辆系统伤害危险;

8.有倾覆、危险;

9.有触电伤害危险;

10.其他容易导致人员伤害、建筑物破坏、设备损坏危险。

(二)隐患容易产生又不易被发觉、且难于控制。

隐患泛指潜在发生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的物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从理论上而言,凡存在隐患的设备、岗位、场所都可视为危险源;但是不能一概而论认为凡是有本质属性危险性的设备、岗位、场所都视为存在隐患,都一概作为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根本依据,以造成危险源过多过滥,失去重点监控意义。

第五条

重点告知内容:

1、危险源危险源危险源危险源:高处坠落,物体打击

告知措施:

(1)安装、拆卸吊机等起重设备和高脚手架、模板等设施时,应当编制拆装方案、制定安全施工措施,报监理单位审批,并在施工时由专业技术人员现场监督。

(2)在高处作业人员,要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3)带好安全帽,系好安全带,拴好安全网。

(4)高空作业点下方不得有人逗留,工作中严禁上下抛掷工具和材料。

(5)严禁用绳索、软线、链条等代替安全带。

(6)开挖深度超过2m时,其边缘上面作业同样应视为高处作业,要设置警示标识。

(7)大雨和五级以上大风时,应停止高处露天作业、缆索吊装及大型构件起重吊装等作业。

(8)高处作业人员严禁穿硬底鞋。

2、危险源:触电 告知措施:

(1)施工所用电气设备绝缘必须良好,凡有裸露带电的电气设备和易发生电击的危险区,都要设围栏、护网、箱、闸等屏护设栏设施。

(2)施工用电的线路及设备,应按施工组织设计安装设置,并符合供电部门的规定。

(3)严禁将电线线路搭靠或固定在机械、栏杆、钢管、扒钉等金属件上(4)手持电动工具应由专人管理,手柄绝缘良好,凡不符合要求的机具严禁使用。

(5)变、配电室严禁使用易燃的材料建筑,建筑结构应符合防火、水、漏、盗、防小动物串入及通风良好的要求;在采用外来电源和自备发电机两个电源交替使用时,必须安设能防止两个电源的连锁装置。

(6)施工现场生产和生活用电要统一规范、布局合理,并保持接地装置可靠,做到“三级配电”,“两级保护”。

(7)电焊机必须接地,电焊机用毕必须切断电源。

(8)接地线应用不小于25mm的多股软铜线,装接与撤除接地线必须戴绝缘手套,穿绝缘靴和设监护人。

3、危险源:起重伤害

告知措施:

(1)吊车工、指挥人员要了解起重机械性能。

(2)起吊时必须专人指挥。

(3)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4)具体起重控制措施见《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4、危险源:机械伤害

告知措施:

(1)操作手要了解机械设备性能。

(2)操作手要掌握机械操作规程。

(3)具体控制措施见《施工技术规范》。

5、危险源:坍塌事故

发生塌方后,应先检查塌方处是否还有可能的塌方危险,当确认无危险后,方可实施抢救,如还可能造成二次塌方,则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清理坍塌土方不可使用工具,应人工清除,避免对伤员的二次伤害。

受土方坍塌伤害的人员可能造成内伤,脊柱伤害骨折,因此也不可急速摇动或移动伤员。应多人平托伤员身体,缓慢将其放置于平坦的地面上。止血和人工呼吸处理同上。

第五条

严格执行重大危险源告知制度,在施工现场或重大危险源作业场所要进行公示或警示,内容应包括重大危险源名称、造成事故的后果、控制措施、应急措施等,使在重大危险源场所的全体作业人员了解和掌握重大危险源的基本常识,做到相互监督,自觉遵章守纪。

篇2:危险源公示及告知制度

危险源是危险的根源,是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能量的危险物质。一般危险源的构成要素有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对危险源属性的分析,有利于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控制。针对建筑施工企业施工现场存在量大面广的危险源现状,根据建筑业的施工特点,依据《安全生产法》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坚持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重预防、抓源头、控过程、求实效”的安全生产管理要求,把预防的关口前移至施工现场,这对改进当前建筑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存在的许多管理缺陷、落实对重大危险源实施重点监控并跟踪整改、提高施工现场预防和控制事故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法》、《公路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合同段施工特点制定本制度,相关内容如下: 第一条 经理部安全管理部门向作业人员提供必需的安全防护用具和安全防护服装,书面告知危险岗位的操作规程并确保其熟悉和掌握有关内容和违章操作的危害。

第二条 推行安全技术交底工作。交底中将施工危险情况、采取的措施、解决的办法以书面告知的形式或告知牌的形式通知作业人员。

第三条 向从业人员如实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

1、安全风险

2、危险源通报

3、安全制度和规程

4、紧急反应程序

5、个人防护使用要求 第四条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

防止重大事故的第一步是确认或辨识重大危险源。对危险源的辨识基本原则是:

(一)本质属性有潜在危险性:

1.有发生爆炸、火灾危险;

2.有中毒窒息危险;

3.有高空坠落危险;

4.有烧伤、烫伤、腐蚀危险;

5.有飞溅物打击危险;

6.有被物体绞、辗、挤压、撞击、切割、挂带危险;

7.有被车辆提升系统伤害危险;

8.有坍塌、倾覆、滑坡、压埋危险;

9.有触电伤害危险;

10.其他容易导致人员伤害、建筑物破坏、设备损坏危险。

(二)隐患容易产生又不易被发觉、且难于控制。

隐患泛指潜在发生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的物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从理论上而言,凡存在隐患的设备、岗位、场所都可视为危险源;但是不能一概而论认为凡是有本质属性危险性的设备、岗位、场所都视为存在隐患,都一概作为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根本依据,以造成危险源过多过滥,失去重点监控意义。

第五条 重点告知内容:

1、危险源:高处坠落,物体打击

告知措施:

(1)安装、拆卸龙门吊架、吊机等起重设备和高脚手架、模板等设施时,应当编制拆装方案、制定安全施工措施,报监理单位、营松高速项目办审批,并在施工时由专业技术人员现场监督。

(2)在高处作业人员,要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3)带好安全帽,系好安全带,拴好安全网。

(4)高空作业点下方不得有人逗留,工作中严禁上下抛掷工具和材料。

(5)严禁用绳索、软线、链条等代替安全带。

(6)开挖深度超过2m时,其边缘上面作业同样应视为高处作业,要设置警告标志。

(7)大雨和五级以上大风时,应停止高处露天作业、缆索吊装及大型构件起重吊装等作业。

(8)高处作业人员和挖孔桩人员严禁穿硬底鞋。

2、危险源:坍塌 告知措施:

(1)桥墩挖孔桩护壁砼达到一定强度才允许继续挖孔。

(2)开挖沟槽深度超过2米时,必须围拦防护和密布安全网封挡。

(3)钻孔桩内泥浆必须按设计及规范要求配置泥浆稠度。(4)隧道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和加强围岩量测工作。通过对量测数据分析处理,及时调整施工方法和加强初期支护。

(5)隧道开挖支护按照“短进尺、强支护、弱爆破、勤量测、早封闭”的原则进行。

(6)施工期间,洞口应常备一定数量的塌方抢险材料,如方木、型钢钢架等,以备急用。

(7)详细控制措施见《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3、危险源:岩溶及突水突泥

告知措施:风险告知书和《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4、危险源:触电

告知措施:(1)施工所用电气设备绝缘必须良好,凡有裸露带电的电气设备和易发生电击的危险区,都要设围栏、护网、箱、闸等屏护设栏设施。

(2)施工用电的线路及设备,应按施工组织设计安装设置,并符合供电部门的规定。

(3)严禁将电线线路搭靠或固定在机械、栏杆、钢管、扒钉等金属件上。

(4)手持电动工具应由专人管理,手柄绝缘良好,凡不符合要求的机具严禁使用。

(5)变、配电室严禁使用易燃的材料建筑,建筑结构应符合防火、水、漏、盗、防小动物串入及通风良好的要求;在采用外来电源和自备发电机两个电源交替使用时,必须安设能防止两个电源的连锁装置。

(6)施工现场生产和生活用电要统一规范、布局合理,并保持接地装置可靠,做到“三级控制”,“两级保护”。

(7)电焊机必须接地,电焊机用毕必须切断电源。

(8)接地线应用不小于25mm的多股软铜线,装接与撤除接地线必须戴绝缘手套,穿绝缘靴和设监护人。

(9)直接向洞内供电的馈线上,严禁设自动重合闸,手动合闸时必须与洞内值班人员联系。

5、危险源:窒息

告知措施:

(1)挖孔桩超过六米时必须安设通风设施(鼓风机)。

(2)孔内照明要清晰。

(3)孔外要做好窒息应急措施。

(4)详细控制措施见《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6、危险源:起重伤害

告知措施:

(1)吊车工、指挥人员要了解起重机械性能。

(2)起吊时必须专人指挥。

(3)起重工持证上岗。

(4)具体起重控制措施见《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7、危险源:架桥机倾覆 告知措施:

架桥机纵向两条轨道之间及横向三条轨道之间应保持水平、平行,必须设挡铁,有上下纵坡时,应有防滑措施;架桥机拼装后必须进行吊重试运行;天车携带砼梁纵向运行时,前支腿部位要用手拉葫芦与横移轨道固定;架桥机作业必须设专职操作人员、电工和安全员,分工明确,统一指挥;必须按期对设备的提升、走行、液压系统及相关因素进行检查、维护。

8、危险源:机械伤害 告知措施:

(1)操作手要了解机械设备性能。

(2)操作手要掌握机械操作规程。

(3)具体控制措施见《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9、危险源:爆炸

告知措施:

(1)氧气瓶乙炔瓶固定放置,间隔不小于5m。

(2)氧气瓶、乙炔瓶不能暴晒,气管不能混用。

(3)具体安全控制措施见《爆破安全规程》、《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篇3:危险源公示及告知制度

一、企业年报制度的相关规定

(一) 2014年2月7日发布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中首次提出

根据《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中第二项中第二点的规定, 企业的年检制度首次被废止, 代之以企业年报制度。然而这只是大体框架性的规定, 具体法律政策还没有制定。

(二) 2014年10月1日实施的《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对于企业年报的报送时间、内容、监督方式以及处理结果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其详细规定如下:

1. 关于企业年报的时间

《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第八条作出规定:“企业应当于每年1月1日至6月30日, 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送上一年度年度报告, 并向社会公示。”①

2. 关于企业年报内容

《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第九条通过列举的方式作出规定:该条一共列举了七项内容, 前六项都是关于企业登记事项, 是企业必须向社会公布的事项, 第七项涉及企业财务, 是企业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向社会公布。

3. 关于企业年报监督方式及处理结果

《暂行条例》规定了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以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均享有监督的权利, 对于违法进行年报或年报不实满三年的将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 满五年方可被移除。

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关于年报制度的规定还比较粗糙, 没有具体的执行措施来保证这一制度的真正贯彻落实。

二、企业年度报告制度确立的必要性

如前所述企业年度报告制度是由企业年检制度演变而来。企业年检制度是以我国的企业登记制度为基础的, 是企业登记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延续。企业年检制度在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曾起到过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市场主体的不断扩大, 企业登记制度的弊端也日益凸显。这也成为我国企业年报制度确立的必要性来源。

(一) 企业年检制度的标准不明确

年检制度是在《企业年度检验办法》中的第十二条以列举的方式作出规定的。这一规定过于原则, 缺乏具体的操作标准。实践中,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进行年检的时候也是标准不一, 执行中也存在较大差别。这就导致了在登记或年检过程中少查、漏查等现象层出不穷。由此而引发的行政诉讼案件也不在少数。对此, 法院做出的判决也存在差异。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统一的规范体系。

另外, 为了简化年检程序,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往往降低对中小企业的要求。不要求它们提供由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 只是象征性要求这些中小企业出具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而一些中小企业为了顺利通过年检, 采用虚假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这种行为同时严重危害市场经济稳定, 对此, 一直以来都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

(二) 企业年检制度的法律责任承担不合理

在企业年度检查制度上存在着以下几种审查方式:一是实质审查制度。由登记机关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所需审查的事项的真实、合法进行审查。并对审查结果负责。二是形式审查制度。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仅仅需要确保企业提供了法律规定的年检材料, 但是对于这些材料的真实性不承担责任。三是折衷审查制度。即有关部门对于有疑问的年检企业提交的材料进行实质审查。实际上与实质审查还是没有很大的区别。

事实上, 我国实行的是实质年检制度, 我国的登记主管部门需要对企业出资不实、虚假出资以及其他登记事项出现的问题承担责任。众所周知, 我国企业众多, 与之相对比之下, 登记机关工作人员的数量可谓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 却要求登记机关对每个企业的年检进行实质审查, 是不公平的, 也缺乏可操作性。“虽然它也有维持国家计划、政策和经济秩序的功能, 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其缺陷正日渐突出。”②

三、国外关于企业年报制度的规定

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国家, 其工商年报制度都早有规定。与我国先前实行的年检制度一样, 其性质也都是一种监督检查。此外, 尽管各个国家的年报或年检主管部门并不相同, 但是也都是属于登记机关主管, 例如我国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德国的初级法院, 英国的公司署 (Company House) 等等。下面笔者分别以德国和英国为代表, 简要描述一下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关于企业年报制度的具体做法。

(一) 德国的工商年报制度

德国的企业年报制度中主要的报送内容是公司的动产、不动产等资产状况, 公司的盈亏负债情况等主要涉及公司财务方面的内容。德国的企业年报制度要求各企业在上一财务年度结束之后的12个月内报送年度报告, 并同时将这些材料以及财务资料报送给登记机构———初级法院。初级法院会对这些材料进行审核、检查。一旦企业出现违法行为, 例如提供虚假的财务资料, 将会受到严格的处罚。如果是公司没有履行年报义务, 经理人将会受到罚款的处罚, 如果是提供了虚假的年度报告, 财务人员和经理人还有可能会面临刑事处罚。由此可见, 德国对于企业年报的处罚力度更大, 而且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 这与我国仅仅对公司进行罚款是不同的。可以说, 德国的责任体系较之我国更为严格。

(二) 英国的年度报告制度

英国的企业年度报告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企业的登记事项以及后续的经营情况的资料;另一部分是企业的财务状况的资料。这两部分都要向公司署进行提交, 并缴纳一定数额的费用。较之德国, 英国在企业年度报告方面的法律责任可谓更加严格。首先, 如果企业不能够按时提交年报材料, 公司署将会对该企业进行罚款;其次, 如果该企业在被罚款之后仍然没有采取行动, 将会受到注销登记的处罚;再次, 不仅仅是该企业, 该企业的董事及秘书因为没有采取必要措施来进行企业年报将会被追究刑事犯罪的责任;最后, 上述人员的犯罪会被记录下来, 并受到禁止从业的约束。由此, 可见, 英国的处罚体系是一种更加清晰、有逻辑并且严格的体系。

综上, 作为两大法系具有代表性的国家, 德国和英国的年报制度代表了当今西方国家成熟的企业年报制度。对于我国正处在建立阶段的年报制度而言, 值得借鉴之处有很多, 我国应当结合具体国情, 积极吸取西方国家的年报制度的经验。

四、我国企业年报制度的实施现状

自2014年10月1日《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实施以来, 我国各地方陆续出台了年报的相关通和要求。各地方企业也纷纷展开了首次企业年报工作。下面笔者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试图揭示出这一制度实施的现状。

(一) 从宏观方面来看, 全国各省份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企业年报工作

以下各地工商管理部门网站上查到的数据:江苏省南京市开始的较早, 从2014年7月1日起, 南京市部分企业就率先进行了工商年报, 七月份一个月的时间里, 大约有2.2万市场主体完成了年报工作;截止到2014年10月26日, 辽宁省已有37%的企业进行了年报工作, 总数量大约为18.6万户, 这其中也包括外资企业在内;浙江省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 共有281895家企业进行了年度报告, 占总数量的27.1%;而截止到2015年1月15日, 北京市工商年报的报告企业也达到了53.6万家, 可以说公示的速度也很迅速。其他地区诸如天津、无锡、广州等地也纷纷进行了年报工作。这些数据在各个地区的工商管理网站上都可以查询的到。

(二) 从微观方面来看, 各具体企业正在进行年报工作

笔者选取了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个例, 通用电气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之所以说它具有代表性是因为, 这个公司在全国不同城市有8个法人实体, 通过这8个法人实体可以看出各具体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不同法人实体也不同程度的开展了年报工作。

下表1是通用电气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GE Healthcare) 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提供的数据, 以通用电气医疗器械的八个分支机构 (Legal Entity) 为例, 进行说明。

由上表1可知, 总体上, 各地工商系统还是出台了相关规定。GEHC的各个法人实体的相关负责人对此也是高度重视, 都在着手进行企业年报工作, 但是由于区域差异, 以及各地的政策不同, 各个法人实体的年报进度也不尽相同。出台规定较早的北京、上海、无锡、广州的部分法人实体都已经完成了年报工作, 其他的也在着手准备中。由这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可以了解到全国各地的企业对于工商年报还是采取积极报告的态度, 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要求, 在有条不紊地展开工作。

五、完善我国企业年报制度的几点建议

通过上述对于国外企业年报制度简单梳理, 结合当前我国企业年报制度的实施现状, 可以看出我国现在的企业年报制度还是处于起步阶段, 各项配套措施还没有达成一致。各地工商管理部门在具体执行起来往往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出台自己的操作措施。在我们对于国内外的这一制度的现状也有了一个大致了解的基础上, 笔者将结合国外的做法, 和我国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试着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措施, 以期对我国的企业年报制度的尽快完善有所启示。

(一) 加强立法, 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纵观西方的企业年报公示制度, 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 都有较长的历史发展, 也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制度架构。究其原因, 与西方国家的成熟的立法体系是分不开的。西方国家, 无论是德国还是美国, 都制定了统一的效力层级较高的《商法典》。在《商法典》中对企业的登记和年报制度作出规定, 体现出这一制度的重要性, 也容易形成一个统一的规范。《商法典》历史悠久, 级别较高, 相关部门在实施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的制度体系。而相对比之下, 我国关于企业登记乃至年报制度的规定分散在各个行政规章、政府文件等规章制度中, 立法等级低, 各规定也标准不一, 十分混乱。因此, 我国如果要构建出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 要制定一部统一的、效力等级较高的法律, 这部法律可以通行于全国, 这样既使企业年报制度的立法等级得到提高, 也使全国各地方都有统一的法律可以遵循;其次, 要细化这一法律规定, 对于具体实施的做法及出现问题的应对给出明确答复, 不能只是搭出一个框架, 要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法律体系;最后, 好的法律要通过各种措施保证其在实践中被充分执行,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制定法律应有的效果。

(二) 明确监管内容及方式

从企业年检到企业年报的演进, 表明了企业管理部门职能的转变。从原来的工商行政部门的强制管理到现在的全社会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监督。这一职能转变体现了我国的监管方式由政府监管到全社会监管的演进, 也体现出我国年报制度的演进, 然而对于监管过程中具体如何操作, 现在却是一片空白。

1. 应当明确监管的内容

我国企业年报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第九条的规定上。该条规定以列举的方式列明了年报的内容。前六项主要是企业登记事项, 必须进行公示, 第七项是企业财务状况, 由企业自身选择进行公示。较之之前的西方国家, 财务状况才是监管的重点, 对于财务状况的监管不到位, 极大的增加了交易风险, 导致市场的不稳定。因此, 应当在保护好商业秘密的前提下, 尽可能多的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披露, 防范交易风险的产生。

2. 明确监管方式

《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第十三、十四条具体规定了监管的方式, 可以是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举报, 也可以是工商新政管理部门的抽查。抽查应当作为监督检查的主要手段。对于抽查的方式、比例等等这些方面, 该条例没有进一步的做出规定。笔者认为, 应当确定一个合理的抽查比例, 对于不同行业也应当有不同的抽查标准。对于抽检的结果, 应当及时向社会大众进行公布, 以保证抽检的时效性。

(三) 构建社会信用制度

西方社会之所以有如此成熟的企业登记以及年度报告制度, 与它们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分不开的。西方社会普遍建立起了个人信用体系, 而且在企业登记或年报过程中一旦出现虚假报告就会追究个人的责任。所以在公司登记过程中弄虚作假的情况就会得到很有效的遏制。那么对于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就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首先, 应当明确在年报过程中的企业的不当行为应当落实到公民个人身上, 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行政或刑事责任;其次, 我国也要尝试着建立这样一种信用体系, 将每个公民的消费记录, 贷款记录等等都进行记录, 其他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有效的查询。当然, 公民信用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工程, 我国相关主管部门也试图在努力地构建这一体系。这也将是我国未来社会诚信建设的一个重点目标。

六、小结

企业年度报告制度是我国最新出台的一个制度, 这一制度的实行体现了监管方式的转变, 也有利于全社会对企业进行更加有效的监督, 然而这一制度由于刚刚实施, 各方面都还不成熟, 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笔者相信, 随着实践中的摸索和积累, 这些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 企业年度报告制度也一定会日臻完善和成熟。

摘要:2014年10月1日起, 我国正式实行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企业需要将自己的登记事项等信息在网上报送并公布。本文将从这一制度的法律规定, 以及其“前身”年检制度的弊端开始说起, 并通过对外国年报制度进行梳理, 同时通过阐述实践接触这一制度的实施现状, 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建议, 以期能够为年报制度的完善做出一份努力。

关键词:年报制度,年检,诚信,监管

参考文献

[1]赵旭东.公司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朱羿锟.商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李克武.公司登记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4]洪婷婷.关于企业年检制度的探索与思考——兼与国外公司年度报告制度比较与借鉴[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13 (10) .

[5]国家工商总局赴德国, 英国考察团.德国、英国企业登记管理制度考察报告[J].工商行政管理, 2005 (9) .

[6]段仁元.安全与效率的平衡抉择——试论我国企业登记审查制度及其完善[J].社会科学, 2000 (5) .

[7]洪海.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视角下企业年度报告制度之思考[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14 (2) .

[8]李先娅.我国公司年检制度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2 (4) .

篇4:重大危险源公示制度

第一条 为及时准确掌握重大危险源的数量和分部状况,强化对建筑工程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制定本制度。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建筑工程重大危险源是指:

1、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引发人身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事故的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隐患;

1、建设部建质【2005】217号文规定的“危险性较大工程”;

3、施工现场存在的符合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2011)重大危险源分类中规定的重大危险源。

第三条 工程必须在施工前,对存在重大危险源的分部分项工程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建立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档案和台账。专项施工方案除应包括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外,还应按规定提供专家论证审查意见,监控措施、应急预案以及紧急救护等内容。

第四条 公示施工中不同阶段、不同时段的重大危险源,并在施工工地设置危险源的警戒线和警示标志。醒目位置挂设“重大危险源公示牌”,公示牌应注明危险源、施工部位、防护措施和责任人等内容,并定期把治理情况报集团公司。

第五条 重大危险源要由项目经理发布,各项重大危险源要有专人负责,负责防护措施到位,检查、检测、监控到位。危险源消除后及时予以销项。

篇5:危险源公示及告知制度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1月—2011年3月, 选择全院入院患者1000例, 按住院号随机分组, 单数为实验组690例, 双数为对照组310例。

1.2 方法

1.2.1 表格的设置。

对我院近年来发生护患纠纷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根据发生护理纠纷的原因及举证倒置对护理工作的相关要求, 自行设计了告知与知情同意项目表。

1.2.2 内容

包括住院环境及制度告知、安全防范措施告知、护理操作告知及知情同意。具体内容见下表。

1.2.3 落实告知的人员及场所选择。

患者入院有主管护士负责接待, 安置患者住院。

1.2.4 告知方式。

包括口头讲解、书面告知。

(1) 口头讲解:

主管护士安排患者住院后, 对病区环境的告知:如卫生间的位置, 用餐、开水供应时间, 病房管理要求:对大夫告知, 如介绍主管医生、主管护士、病区主任、护士长:病区的探视、陪伴作息制度等, 进行现场介绍。

(2) 书面告知:

安全防范措施的告知是使用一份入院协议书, 让患者或家属阅读后签名确认。护理操作、贵重药物的使用及治疗不良反应、手术治疗等, 在执行治疗操作前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与患者或家属以单独形式让其阅读、告知解释, 并在知情同意项目的同意书上签名确认。

2 讨论

2.1 护理告知、知情同意在护患关系中成为双方建立互信的桥梁。

通过沟通取得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了解及信任, 增加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 与患者营造良好护患关系。在护理操作、治疗方案、用药及治疗不良反应、住院费用等项目中, 发生的护患纠纷均与缺乏告知、知情同意有明显关系。护患的沟通缺乏与护患纠纷成正比关系。

2.2

患者的护理告知、知情同意的落实, 护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患者知情同意原则既是医学伦理原则, 也是医学法律原则。告知内容只涉及住院环境、规章制度、安全措施、护理操作的配合等, 同意部分内容是家属签名。

2.3要提高护理告知、知情同意制度落实人员的沟通技能, 学习相关法律, 规范护理人员服务行为。

在与患者、家属告知过程中, 做到文明礼貌, 举止文雅, 语言亲切, 对他们提出的疑问及过激言行能心平气和的解释、安慰、体谅, 能起到有效告知效果及防范护患纠纷的目的。

2.4灵活告知, 重视患者家属心理状态。

对知识丰富、阅历广、理解力强的患者及家属, 多用科学依据让患者深入理解病情, 对情绪不稳、性格脆弱、悲观孤僻的患者, 耐心解释、安慰、倾听、了解患者需求, 有的放矢进行告知。经济状况对患者治疗信心起关键作用, 适当掌握经济状况, 避免因为用药费用所产生的纠纷。

总之, 护患纠纷可影响医院正常秩序, 使医院的经济受到冲击, 护理告知、知情同意制度的落实, 既履行了医务人员的义务, 也尊重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护理告知及知情同意的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思考与完善。

摘要:目的:对患者落实护理告知、知情同意制度, 以达到减少护患纠纷的目的。方法:选取住院患者1000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690例及对照组310例。实验组在入院后, 对患者进行4个主题的护理告知、知情同意。对照组按常规进行入院宣教。结果:实验组共发生护患纠纷32例, 对照组共发生护患纠纷59例。结论:护理告知、知情同意制度的落实, 可减少护患之间冲突, 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

篇6:我国公示催告制度探析

一、恶意申请公示催告之行为界定

公示催告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分。就其广义而言是指包含除权判决等在内的一系列公示催告制度。而狭义的公示催告则仅指公示催告制度中的公示催告程序。本文所指称的公示催告也是在广义的场域中使用的。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18条规定:“按照规定可以背书转让的票据持有人, 因票据被盗、遗失或者灭失, 可以向票据支付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该条虽然并未就公示催告给出明确的定义, 但却具体列举了可以申请公示催告的三种情形, 即票据被盗、遗失或者灭失。作为该条的反面解释, 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当且仅当申请人伪报票据存在被盗、遗失或者灭失的情形, 而向票据支付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的行为就是恶意申请公示催告的行为?答案明显是否定的。就该条而言, 被盗和遗失在学理上被称为票据的相对丧失。在相对丧失的场合下票据并未发生物理形态的变化, 只是由于权利人对票据的保管不善, 而丧失了对票据的占有。但法条却仅限于被盗和遗失两种情形, 不仅不利于失票人权利的保护, 而且也不利于我们清晰地认识恶意申请公示催告行为。因此在笔者看来, 在票据相对丧失的场合下, 一切非基于申请人主观意志而使票据从权利者手中脱离的情形均可申请公示催告。灭失也就是票据权利的绝对丧失, 是指票据本身在物理形态上发生了变化, 而确定的、永久性的不复存在, 比如票据因为被焚烧或者被碎纸机粉碎。因此恶意申请公示催告行为既包括伪报票据相对丧失也包括伪报票据绝对丧失。综上, 所谓恶意申请公示催告的行为, 即申请人主观上以非法占有票据款项为目的并且明知票据并不存在被盗、被抢、遗失或者灭失等情形, 而向票据支付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的行为。

二、恶意申请公示催告原因

为了获取不当利益是伪报人恶意申请公示催告的直接原因, 但究其根本, 乃是我国公示催告制度存在的漏洞所致。

(一) 法院受理申请门槛较低

当伪报人向人民法院恶意申请公示催告时, 法院往往只能单方面听取伪报人的陈述而决定是否受理。一旦票据丧失, 再次进入流通环节, 由于票据本身的高流通性特征, 法院无法知晓谁是票据正当权利人。在公示催告期满无人申报权利, 法院只能以形式推定的方式, 根据申请人的申请, 作出除权判决。

(二) 公告期限较短

我国《民事诉讼法》和《票据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均对公告期限作出了规定, 国内公示催告期限为60日, 即便是涉外票据期限也仅为90日。过短的权利催告期限不利于利害关系人权益的维护。通常正当持票人在票据到期后, 才得知票据经过公示催告已被除权判决的事实。

(三) 公示催告公示化程度较低, 隐含制度隐患

对于公告的方式, 我国《票据法》司法解释规定, 应当在全国性的报刊中刊载。但具体在哪一种全国性报刊公告, 实践中各地法院做法不一, 正当权利人更是无从知晓。而且报刊作为传统信息传播方式, 已有逐渐被电子数据媒介等信息传播方式所取代的趋势。要求正当权利人在取得票据时订阅全国上百种刊物, 不仅过于苛刻, 而且有违票据制度本身, 不利于票据流通。

(四) 期前付款是伪报人能够得逞的关键因素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22条规定:“自判决公告之日起, 申请人有权向支付人请求支付。”除权判决公告日很可能早于实际付款日期, 要求支付人期前付款会使其蒙受利息损失。而且实践中, 票据正当权利人往往在到期后才会得知票据已经过公示催告被除权判决等情形。伪报人期前取走票据款项, 使得正当权利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遭受损失。

三、立法建议及制度完善

伪报人利用法律漏洞恶意申请公示催告不仅侵害票据正当权利人权益, 而且还严重危及了金融市场管理秩序。如何在保护真实失票人权益的同时, 有效遏制伪报人恶意申请公示催告, 便成为我们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此,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完善我国的公示催告制度。

(一) 加强公告公开化程度

伪报人恶意申请公示催告, 而利害关系人未能在有效期内申报权利, 是法院作出除权判决的直接原因。全国性报刊种类繁多, 而且通常公示位置位于版面中缝以较小字体标明, 提示功能并不显著。因此, 我们应当在保留传统试纸公示方式的同时, 建立互联网电子票据查询系统。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 强制各类银行在票据存在挂失止付、公示催告和除权判决等相关信息录入该系统, 以便持票人在接受票据时查阅。并且加强票据相关知识的宣传工作, 将该查询系统的网址及登录方式记载于票面。

(二) 除权判决公告后, 失票人请求付款的权利应以原票据记载的到期日为依据 (1)

公示催告期满, 无人申报权利, 法院便会根据失票人的申请作出除权判决。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自判决公告之日起, 申请人有权请求支付人付款。”即便失票人真的丧失票据, 通过除权判决其所获得的权益也不应当优于原票据载明的权利。正当持票人通常在票据到期时才会得知票据已被公示催告、除权判决等情形。若银行在形式审查中不存在恶意或者重大过失, 便可免责。但由于票款已被取走, 正当权利人的权益保护则岌岌可危, 伪报人可能早已逃之夭夭或将钱款挥霍一空。公示催告期限过短, 势必会损害正当持票人的权利, 但规定的过长, 同样不利于真实失票人权利的保障。如何在失票人和利害关系人的利益之间进行权衡, 是我们所要解决问题的重中之重。因此, 除权判决的效力应当仅限于使票据权利与票据本身相分离, 以保障失票人能够在丧失票据的情况下享有票据权利, 但票据权利的行使则要以原票据记载的付款日期为依据。这不仅避免了付款人因期前付款而可能产生的利息损失, 而且有效地兼顾了利害关系人的利益。伪报人恶意申请公示催告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票据款项, 而支付人到期时才付款, 则会有效遏制这一情形的发生。

(三) 加大对伪报人的惩戒力度

为此, 我们要严格执行《票据法》司法解释的规定, 参照《民事诉讼法》第111条的规定, 对伪报人进行罚款或者拘留, 若伪报人骗取票据的行为已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可以对其科处刑罚。

摘要:公示催告制度就其立法本意而言, 乃为保障失票人权利救济之必要措施。但现行法律规定过于笼统和制度本身存在的漏洞, 给予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失票人”伪报票据丧失骗取法院除权判决侵害票据正当权利人的权益时有发生。伪报人为了获取不法利益是其直接原因, 但究其根本, 乃是公示催告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所致。有鉴于此, 文章从伪报人恶意申请公示催告出发, 并对完善制度本身提出若干建议, 以期对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公示催告制度,伪报票据丧失,除权判决

参考文献

[1]蒋大兴.<票据法>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J].河北法学, 1996, (4) .

[2]叶永禄.论票据丧失司法救济制度之完善[J].法学家, 2007, (3) .

[3]赵新华.票据法[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6.

篇7:论信托财产公示制度

1 信托财产公示制度的理论分析

1.1 信托财产公示的必要性

1.1.1 信托财产独立性的要求

(1) 从委托人角度分析。信托设立后, 委托人便丧失对该信托财产的所有权, 不得对信托财产行使权利。因而应将信托事实告之第三人, 以保障第三人与信托财产委托人、受托人发生交易时的安全。

(2) 从受托人角度分析。虽然受托人仅是信任财产名义的所有权人, 但其可以以自己的名义, 管理、运作和处分信托财产, 所以有必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将信托财产公示避免与受托人的固有财产相混同。

(3) 从受益人角度分析。受益人仅享有信托收益权, 不享有对信托财产的占有、使用和处分权, 这种情形如果不让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知道, 对该第三人也是极为不利的。

1.1.2 维护交易安全的需要

信托公示的目的在于保护交易安全, 而由于信托财产独立性特征;委托人和受托人在信托关系中享有的撤销权;受托人享有的信托财产名义所有权人身份都无不加大了第三人与信托财产发生交易时的风险。因而只有将信托财产公开, 第三人才能放心地与他人进行交易活动, 不必担心自己成为信托活动的“冤死鬼”, 蒙受“不白之冤”。

1.1.3 信托有限责任原则的要求

在信托关系中, 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仅以信托财产为限对处理信托事务所发生的债务承担有限清偿责任。将信托财产公示可以使第三人与信托财产发生关系前, 对即将进行的交易风险进行谨慎分析--要不要与受托人进行交易活动, 以便更好的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

1.2 信托财产公示的意义

1.2.1 有利于行政机关的监督、管理

因为金融资产信托、大众集合资金证券投资信托、国有资产的信托等等与金融安全和社会秩序影响巨大, 特别需要加强监管, 信托公示便有利于这种监管要求。

1.2.2 良好的诠释了公平、安全、效率和自由等法律价值

信任公示有利于使第三人及时了解信托财产状况, 保护其合法利益, 对其来说信托财产公示是公平的;信托公示有利于保护交易相对人的利益, 体现了信托公示保护交易的安全价值;信托公示保障了交易安全, 降低了交易风险和交易成本, 效率也必然得以提高。

1.2.3 有利于构筑社会信用体系

在社会信用方面, 信托业可以算是一个典型, 它对信用有更高的要求, 而在实践中受托人挪用信托财产, 为自己谋取私利, 损害委托人、受益人利益的现象大量存在, 而信托公示制度可以从制度层面约束社会信用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行, 避免信托业中的道德风险。

当然也存在信托公示适用的例外情形, 如在英美法系国家由于秘密信托的存在, 使这种情形下的信托的设立不仅不需要公示, 甚至还可以秘密设立。最后还要注意信托公示制度与隐私权保护制度, 商业秘密保护制度的协调问题。

2 公示生效主义与公示对抗主义的优劣分析

2.1 从两者内涵出发进行分析

公示生效主义。其优点是通过信托公示可产生公信力, 对善意第三人的保护更为有利。缺点是未充分尊重双方当事人达成的协议, 只注重形式, 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公示对抗主义。其优点是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缺点是因缺乏表面的公示形式, 易使善意第三人利益受损。

2.2 从价值取向层面分析

信托的价值取向在于扩张自由和提升效率, 而公示生效主义与自由理念相悖, 使信托关系的稳定性降低, 反而不利于第三人预测自己交易行为的安全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第10条规定:“设立信托, 对于信托财产, 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登记手续的, 应当办理信托登记。未依照前款规定办理信托登记的, 应当补办登记手续;不补办的, 该信托不产生效力。”可见, 我国采用公示生效主义。我国信托业刚刚起步, 安全、秩序固然重要, 但当前国际经济新形势下, 发展经济、促进交易自由化, 建立自由、高效的市场环境更为迫切和重要, 采用公示对抗主义比采用公示生效主义会更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像《日本信托法》第3条规定:“对应登记和注册的财产权, 如不登记或注册, 其信托不得对抗第三者……”《韩国信托法》第3条规定:“关于需要登记或注册的财产权, 其信托可因登记或注册而与第三人对抗……”都采用了公示对抗主义。

3 加快信托公示配套规范的建立, 完善我国信托制度

我国《信托法》中虽然对信托公示制度作出了相关规定, 然而在具体操作中存在问题, 如哪些信托财产应当登记?除了登记其他公示方式存在的必要性?由谁申请登记?到什么机关办理登记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探讨, 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 本人在此不再累赘, 在此只是简略的提出自己的几点不同的补充意见。

首先, 信托监管制度和信托行业协会制度对信托业影响较大, 因此有必要从信托监管、信托行业协会入手, 通过外部监督和行业的自律措施加快信托财产公示制度的完善进程。

其次, 在与时俱进思想的指导下, 我们应看到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充分利用先进的电子技术, 将电子技术与信托公示相结合, 将众多信托财产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披露, 以降低交易成本, 确保交易安全。

4 结束语

总之, 我国《信托法》2001年10月1日起才开始实行, 相对于英美国家起步较晚, , 因而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 (下转129页) (上接105页) 足, 特别是相互配套的信托登记程序性法规尚未出台, 操作时面临不少存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完全寄希望于移植外国的相关规定, 又面临着水土不服的问题。可见, 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托法规, 需要我们不断的总结、创新, 即要借鉴他国经验, 又要注意与我国现存的本土法制的协调问题。

摘要:信托财产在信托关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无论是信托的成立还是信托的管理运作都以信托财产为依托, 所以有必要设立出完善的制度以确保信托财产的安全运行。而信托财产公示制度无疑是确保信托财产健康运行的头号“护卫队”, 本文便围绕这支“护卫队”展开剖析, 先从信托财产公示制度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 然后将公示生效主义与公示对抗主义进行优劣比较, 最后指出我国信托财产公示制度的几项不足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信托,信托财产公示,公示对抗主义,公示生效主义

参考文献

【1】唐义虎.信托财产权利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p129.

【2】钟瑞栋, 陈向聪.信托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 2007.

【3】盛学军.金融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

【4】夏云鹏.信托公示制度研究【J】.上海金融, 2002 (8) .

上一篇:黄果树大瀑布游记作文下一篇:《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