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了》第一课时

2024-04-30

《上学了》第一课时(精选8篇)

篇1:《上学了》第一课时

道德与法治

一年级第一学期

第一单元第一课

教学设计

开开心心上学去

(第一课时)

设计:宝山区宝林三小 李艳敏 指导:宝山区教育学院

毛志峰

一、教学任务与设计意图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于人教版《道德与社会》一年级第一单元。本册教材以遵循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为基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重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落实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同时融入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课为本册教材第一单元中的第一课。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针对解决学生面对上学的消极负面心理,展开学生对自我的身份认识,并通过了解和熟悉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社交群体,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上学心态,完成入学适应。

(二)基础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经历由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巨大变化,还不能够自发性地准确定位自我以及正确面对学习方式的变化,因此容易产生胆怯和不安的情绪,甚至会演变成消极应对上学的心理。这个阶段的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克服不安和紧张的情绪,对自我身份的转变有正面的认识,从而完成心理衔接,对上学产生积极心理。同时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还没有能够熟悉小学的学习模式,因此可能没有改变原先在幼儿园中的相对自由学习方式,课堂习惯方面都存在不足,但他们仍对故事和游戏等活动方式存在浓厚的兴趣,需要老师适当运用有趣的活动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积极度。

(三)学习准备期的内容与要求

要求教师能够适当、灵活地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方式,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落实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指导学生对身份的转变有正确的认识,建立起积极的上学心态,完成入学适应。

(四)设计思路

1.教学重点及其解决思路:

借助课堂评价的鼓励和引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活动及交流环节,激发自道德与法治

一年级第一学期

第一单元第一课

教学设计

我表达的意愿,从而产生愿意交流的积极学习心态。

2.学习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通过教师讲述绘本故事以及故事情节的铺垫,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够与故事人物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出学生喜欢上学的积极入学心态。

二、教学目标

1.能够认真聆听绘本故事,专注课堂,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和交流。2.通过“找啪嗒”游戏,认识校园环境,了解校园活动的丰富,产生对校园生活的好奇与期待。

3.通过“打电话”游戏,了解班级同学的名字,认识更多班级同学。

4.能够自信大胆地在班级中交流自己的校园生活故事,产生积极交友的心理以及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活动及交流环节,能够自信表达及交流。

难点:借助绘本故事,能够对比自己的上学经历,产生情感共鸣,并激发出喜欢上学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四、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1.器材:多媒体电脑。

2.课件:绘本故事图片收集、游戏动画制作。

五、教学过程

(一)热身小游戏,轻松上课啦!

1、游戏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上课前呢,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活动活动,我们做个“反动作”游戏吧!大家说,好不好?

2、开展课堂小游戏。

(1)教师说明游戏规则:老师说一个动作,小朋友们就要做出这个动作的相反动作。比如老师说“起立”,小朋友们就应该—— 学生接答:坐下。

教师:小朋友们真聪明!那我们开始游戏罗!

(2)游戏第一轮:教师发指令,学生做动作。道德与法治

一年级第一学期

第一单元第一课

教学设计

(3)游戏第二轮:请一位学生上台发指令,老师与其它学生共同参与游戏。

3、过渡:老师除了知道小朋友们爱玩游戏,还知道小朋友们爱听故事。今天这节课,老师就想给大家讲一个关于“上学”的故事。

(板书:上学去)

(二)识小啪嗒,对比我自己。

1、教师讲述绘本故事。

(1)教师: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叫做“啪嗒”的猫,这一天啊,是它第一天去上学的日子。我们一起看看发生了什么故事。

(板书:贴啪嗒猫图片)

(2)媒体出示绘本故事,教师配合媒体讲述故事。

啪嗒猫系列之《第一天上学》故事片段:天刚蒙蒙亮,小猫啪嗒就醒了。今天,是他去猫咪学校上学的第一天。他的尾巴扭来扭去,紧张得要命。“要是我闭上眼睛,也许今天‘嗖’地一下就过去了。”啪嗒蒙着头想。可是没有过去。“啪嗒,该起床了。”妈妈叫道。“去,好好打扮一下。”妈妈说。“我没有干净的袜子了,妈妈。要不我还是明天去学校吧?”啪嗒问。“你从来不穿袜子的。”妈妈回答。“我的脑袋像是有一团乱麻,妈妈。要不我还是明天再去学校吧?”啪嗒问。妈妈给啪嗒梳了梳头发:“嘿嘿——黑又亮!”“记得带午餐盒。”妈妈说。“我要带一个伴儿一起走。”啪嗒想。于是,他拎起自己的宠物老鼠——小木耳,丢进了自己的午餐盒。“该出门了。”妈妈说。“房门不放我出去,妈妈。”“篱笆门拉着我的手,妈妈”“路灯挡我的路,妈妈。”“你可以骑自行车去上学,啪嗒,高兴不。”妈妈说。啪嗒骑上了自行车。可他一声也没吭。

2、想想当初的我。

(1)过渡:听了故事,小朋友们想想啪嗒猫愿意去上学吗?

学生接答:不愿意。

教师:其实,小朋友们和我们的啪嗒猫一样,都有过第一天上学的经历。想想自己第一天上学的时候,当时你想不想上学呢?

(2)学生用点头或摇头的方式表达想法,老师观察整体情况。

(3)分别请几名学生交流愿意或者不愿意上学的理由。

3、教师总结过渡。

(1)预设愿意上学的学生占多数。

教师:我们班的小朋友大多都很愿意上学。那我们再一起去看看不愿意上学的啪嗒猫会道德与法治

一年级第一学期

第一单元第一课

教学设计

怎么做?

(2)预设不愿意上学的学生占多数。

教师:我们班的小朋友大多当时是不愿意上学的,啪嗒猫和大家一样。那啪嗒猫接下来会怎么做呢?

(三)找找小啪嗒,认识新学校。

1、故事情节过渡。

教师:不愿上学的啪嗒猫一到学校便害怕地藏了起来。小朋友说,这样行不行呀?

学生接答:不行。

教师:小朋友们说的没错!所以我们要把啪嗒猫找出来。可是要找到啪嗒猫,我们要熟悉整个学校。

2、交流学校的各个地方。

(1)教师:小朋友们来说说,我们学校里都有哪些地方呢?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在媒体中出示相关图片。

(学校中的各个场地:教室、电脑室、音乐室、操场、美术室、活动室、小会场、小花园、篮球场。)

3、玩游戏,找啪嗒。

(1)介绍游戏规则。

教师:小朋友们对学校的各个角落可真熟悉!那么我们要开始找啪嗒猫了!我们要用一首小儿歌找啪嗒猫。

媒体出示儿歌:

教师:啪嗒啪嗒不见了。

小朋友:啪嗒啪嗒在哪里?

老师:啪嗒啪嗒在……

老师:啪嗒啪嗒没找到!

小朋友:啪嗒啪嗒在哪里?

……

一起说:啪嗒啪嗒找到啦!

教师:小朋友和老师配合念儿歌,老师说到哪个地方,小朋友就要把你手里的这个地方的图片举起来。只要有一个人举错了,就算没有找到啪嗒猫。我们全班小朋友都举对了,才算找到啪嗒猫呢!道德与法治

一年级第一学期

第一单元第一课

教学设计

(2)师生配合开展游戏,教师有意将校园每个地方编进儿歌。

(板书:随机贴学校场地的图片)

4、教师总结过渡。

教师:啪嗒猫终于找到了!小朋友们找的累不累?

学生接答:累。

教师追问:为什么觉得累呢?

预设回答:因为学校很大,有很多地方。

教师:没错!啪嗒猫东躲西藏的,躲了好几个地方,让小朋友们找遍了学校。不过这时啪嗒猫发现原来学校有许多许多他以前在幼儿园没有见过的地方。比如说……认识了学校那么多地方,小朋友,你现在觉得学校是个怎么样的地方? 指名学生回答。

(板书:校园活动真丰富!)

(四)学学小啪嗒,交到好朋友。

1、故事情节过渡。

教师:啪嗒猫知道了学校有那么多好玩的地方,它便不再害怕了。它来到了教室,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小朋友们想知道吗?

(媒体展示绘本图片,教师配合讲述故事)

绘本故事片段:“大家看过来,这是啪嗒。让我们来欢迎他加入这个班。”咪咪笑老师大声说。“你好,啪嗒!”新同学们热情地和啪嗒打招呼。

2、说明活动规则。

(1)教师:小朋友们,啪嗒猫遇到了好多朋友。你们想不想像它一样在学校中交到好朋友呢?

学生接答。

教师:好朋友间最喜欢的就是打电话讲悄悄话。那我们也来打打电话,交交朋友吧。

(2)交换名字,增加趣味。

教师:在每个小朋友的座位下都有个信封,信封里是我们班一个小朋友的名字。我们就来换一换大家的名字,拿到的是谁的名字,现在开始,你就是那个小朋友了。学生确认信封内容。

(3)媒体出示游戏儿歌:打呀打呀打电话,电话打给***。

教师:电话打给谁,那个小朋友就要继续接下去,打给另外一个小朋友。千万别忘了,道德与法治

一年级第一学期

第一单元第一课

教学设计

现在的你可不是原来的名字了呢!千万别弄错了哟!

(板书:贴班级合照)

3、打电话,找朋友。

(1)教师带头开展游戏,学生随机接龙。

(2)预设学生出现错误:有两个学生同时站立起来。

教师引导:你们两个可真要好!那你们两个来拥抱一下,成为好朋友吧!

(根据课堂时间调整游戏轮次。)

4、说说我的新朋友。

教师:果然打打电话,小朋友们都可以成为好朋友呢!那么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说说你在我们班认识了哪个新朋友?你们又是怎么成为朋友的呢? 指名小朋友交流。

(板书:交到朋友真开心!)

(五)学校真有趣,爱上上学校。

1、故事情节过渡。

教师:刚刚小朋友们说了说自己和好朋友之间的小故事,其实啪嗒猫也在听,它也想和小朋友们分享它和班级同学的事故。小朋友们,想知道吗?

学生接答。

2、媒体出示绘本故事图片,教师配合媒体讲故事。

绘本故事片段:午餐时间到了,猫咪老师让大家拿出自己的餐盒。啪嗒一打开自己的餐盒,它的好朋友小木耳就跳了出来。因为猫抓老鼠的天性,班级同学们都齐刷刷地要抓小木耳,啪嗒拦也拦不住。“时间到!”咪咪笑老师高喊一声,大家都停了下来。“该喝牛奶了。”猫咪老师的话让小木耳逃过一劫,因为同学们兴冲冲地要去和牛奶了。可是,牛奶柜的们给卡住了。“今天没有牛奶喝了。”咪咪笑老鼠难过地宣布。“哇呜呜呜......”啪嗒对小木耳小声嘀咕了几句。小木耳点点头,紧接着.....一眨眼的功夫,牛奶柜的们“吱呀”一声转开了。原来是小木耳钻进了牛奶房,从里面打开了门。“猫不抓老鼠,老鼠也可以是我们的朋友。”猫咪老师宣布。“乌拉!”全班欢呼起来。

很快,放学时间到了。妈妈来接啪嗒,还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还问啪嗒:“今天一天在学校,感觉怎么样啊?”

3、猜猜结局。

过渡:小朋友们,你们猜猜啪嗒猫会怎么回答? 道德与法治

一年级第一学期

第一单元第一课

教学设计

指名小朋友回答。

教师:小朋友们说的都对!啪嗒猫一路回家,都在和妈妈兴奋地说着学校里发生的有趣的故事。故事的最后来到第二天的早上,天刚蒙蒙亮,啪嗒就醒了。今天是他去猫咪学校的第二天,他的尾巴扭来扭去......兴奋地要命!就这样,啪嗒猫爱上了上学。

4、交流上完课的感受。

教师:啪嗒猫的故事讲完了,啪嗒呢也从一只害怕上学的小猫变成了爱上上学的猫学生。那上完这堂课,小朋友们有没有爱上上学呢?为什么爱上了呢?

指名学生交流。

5、教师总结:原来小朋友们和啪嗒猫一样,都爱上了上学。那小朋友们以后可要和啪嗒猫一样,开开心心来上学。(板书补全课题:开开心心上学去)

六、教学反思

本课最大的特色就是以绘本故事为线索,展开课堂活动。这样可以利用学生对绘本故事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专注度,同时借故事人物放松学生的身心,活跃课堂氛围。除了绘本故事的精彩内容本身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故事人物也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又可爱的形象,这样可以借助其与学生相似的生活经历,引发学生的共鸣,进而助推学生愿意交流自己的感受,同时刺激学生对接下去的故事产生求知欲,保持课堂兴致。为了保持活跃的课堂氛围,同时更好地达成课堂目标,活动环节中还加入了较多的游戏环节。意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捂,在游戏的同时认识校园环境和氛围,了解班级同学及老师,对校园生活产生认同和喜爱感。

在实际课堂活动环节中,需要大幅调整的部分应该就是学生感知和交流的部分。在预设中,可能设想有一部分学生能够较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有一部分学生比较愿意展示自我,但经过课堂实际操作,发现这部分的设想定位偏高。刚刚升入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受过系统的表达的训练,因此在交流方面始终存在表达不清的情况。而这种情况一方面会造成课堂效率的降低,同时如果学生受到表现不佳的影响也可能会产生消极的心理,不再愿意发言或者交流。因此实际课堂中,为了不让学生产生消极心理,也为了激发学生的表达意愿,让学生交流的部分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可以说着是实际教学与预设之间的调整幅度较大的一部分。

从这样的一个课堂调整可以看出,教师对课堂的预设以及学生学情的分析仍存在不足的地方。对学情的分析不透彻可能导致课堂环节的偏离,影响课堂实际的效果,更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是教师应当从本次教学中吸取的教训和经验。对于课堂的准备和学情的分道德与法治

一年级第一学期

第一单元第一课

教学设计

析还需要更加充分,为课堂可能出现的一切问题做好应对准备,为了实现最佳的课堂效果。

篇2:《上学了》第一课时

周次

第五周主备人

修订人

主题

上学路上(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回忆自己上学的方式,明白大家上学的方式不尽相同。

2.初步具备安全意识,能分辨哪些行为是安全的哪些存在安全隐患。

个人

修改

意见

重点

了解并学会利用赏析学校的有关设施、设备等。

难点

了解并遵守学校的规则和纪律、行为文明礼貌。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是怎样来学校的呢?我们大部分人可能都是坐校车来的。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上学的方式,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上学路上

1.阅读课本绘图,说一说他们是怎么来学校的,在路上会经过什么地方?

2.画一画自己的上学路(路上的建筑,风景)

3.全班赏析作品

4.写一写(见书本15页留白)

5.读一读,让学生把自己写的读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看一看,画一画,展示作品等活动,一方面让课程在愉快中进行,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上学路,唤起他们回忆,让学生参与课堂。

三、平安进校园

1.说一说你身边发生的安全事故

2.请孩子表演这个事故

3.说说你的看法

4.要平安进校园,我们应该怎么做?

过马路时……

坐校车时……

乘坐自行车时……

……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明白在上学路上,我们要注意安全,遵守交通规则,平安进校园。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虽然我们上学的方式各种各样,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平平安安的进校园!

教后反思

道德与法治集备教案

周次

第五周主备人

修订人

主题

上学路上(第二课时)

活动

目标

1.感受上学路上老师家长的关爱,铭记家人的关心和爱护,学会感恩。

2.上学路上安全乘车,遵守交规,远离危险。

个人

修改

意见

重点

了解并学会利用赏析学校的有关设施、设备等。

难点

了解并遵守学校的规则和纪律、行为文明礼貌。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画了我们的上学路,那么,现在老师想采访大家,在你的上学路上,都有过哪些温暖的时刻。

二、路上的温暖

1.阅读课本绘图

雨天姥姥送孙女上学……

交警叔叔斑马线前守护孩子们的安全通行……

爸爸妈妈按时加送孩子放学……

姐姐带弟弟上学……

2.说一说

相信同学们看了这几个绘图之后,肯定又想到了自己上学路上一些不曾发现的温暖,现在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3.演一演

把路上的温暖演绎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调动氛围,让课程在愉快中进行。另一方面,唤醒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表达真实的情感。

三、交通“信号”要知道

1.阅读课本绘图

听到汽车喇叭声要避让车辆;过红绿灯路口要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过铁道口要听从指挥、耐心等待。

2.结合自己的经历,说一说,还要注意什么

3.认一认“交通标志”

课件展示交通标志的图片,让学生辨认

4.交通拍手歌

走马路,右边跑,人人都走人行道。

红灯亮,路边靠,绿灯亮了向前走。

过马路,别乱跑,行人要走斑马道。

车让人,人让车,安全保证最重要。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多认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每天都有很多安全事故,我们要注意安全。

篇3:《上学了》第一课时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我们成功了》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2001年7月13日的夜晚,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获得成功, 人们得知喜讯后聚集在一起欢庆的热烈场面, 表达了中国人民维护祖国荣誉, 发扬奥林匹克精神的思想感情。全文语言优美、流畅, 无不流露出成功后的喜悦与欢庆的热烈, 有助于学生在语言学习和实践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录像、课件等教学资源创设情景, 重现当年的狂欢情景,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充分阅读、充分感悟, 感受到祖国人民在申奥成功时表现出来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体会到申奥成功是中华民族的成功, 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 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学中要采用字入词、词入句的方法进行随文识字, 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 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要引导学生搜集资料,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

1.联系实际, 回答问题。 (1) 什么是成功? (板书:成功) 你有过成功的经历吗?请你说一说自己做什么事情成功了, 成功后有什么感觉呢? (2) 大家说的都是自己成功的事情。有没有什么事情是由很多人、甚至是千千万万人共同努力而成功的呢?

设计意图:以“成功”二字为切入点, 联系学生实际, 说说成功的体验, 为理解申奥成功后人们兴奋、激动的心情打下情感的基础。

2.观看视频, 激发情感。 (1) 播放视频, 再现情景。2001年7月13日的夜晚, 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不眠之夜。 (播放申奥成功之夜, 北京市民欢庆的场面的录像) 十几亿华夏儿女的眼睛都盯着电视里的萨马兰奇, 当听到萨翁那平稳而清晰的北京两个字时, 我们的心沸腾了!当听到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投票结果的时候, 北京的市民欢声雷动。这春雷般的欢呼声响彻了祖国首都的夜空, 响遍了神州大地。让我们一起高呼:我们成功了! (2) 人们多么开心, 多么激动啊!大家一遍遍地高呼着———“我们成功了!” (板书课题) 我们成功了!大家高兴吗?让我们高高兴兴地读一读课题吧。 (3) 过渡:人们为什么这么高兴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一起去感受当时的情景吧!

设计意图:视频的播放, 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 让学生在增加申奥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 检查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难读的地方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2.检查生字词。

(1) 带拼音的生字。

京申洋相互拥抱泪匹扬

(2) 去拼音的生字词。

北京申办海洋泪水飘扬相互拥抱奥林匹克

(3) 会认的字词

喜讯传来聚集挥舞锣鼓高呼击掌流淌不约而同

(4) 把字词带入课文, 同桌互读课文, 把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 读书时有了具体的要求, 就能把课文很快读通、读准。同时, 通过过字词关, 让学生借助拼音自主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三、入境悟情, 随文识字

1.自读课文。北京申奥成功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听到喜讯后人们有什么表现?用“———”画出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设计意图:把长文读短, 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第1自然段。 (1) 这一段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 (2) 学习生字。京、申。说一说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两个字? (3) 描红、仿写。 (4) 听到喜讯后, 人们的表现是什么? ( (1) 理解“不约而同”, 用“不约而同”造句。 (2) “欢乐的海洋”说明了什么?学习生字:洋;描红、仿写。)

3.带着高兴、激动的心情, 朗读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从成功的起因进入文本的学习, 使学生感性地理解人们对申奥的渴望。通过随文识字, 以字入词、入句,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读出情感。

四、补充资料, 了解奥运

1.观看视频, 抒发情感。再次出示视频, 教师激情解说:人们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 天安门广场聚集了几十万群众。人们挥舞着国旗, 在欢庆的锣鼓声中一遍遍地高呼着:“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让我们一起融入欢乐的人群, 共同高呼:“我们成功了!”这真是:喜讯传来热泪淌, 不约而同聚广场。敲起锣鼓挥起旗, 欢呼拥抱又击掌。

设计意图:边看边讲, 以饱含激情的语言来抒发人们强烈的向往和无比兴奋、自豪的心情,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补充资料, 了解奥运。出示资料:1894年6月, 巴黎举行的国际体育会议上,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成立;首届奥运会于1896年4月6日至15日在雅典举行, 中国接到邀请, 但未派人参加;1924年开始举办冬季奥运会……2008年, 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 (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北京奥运会的资料。)

3归纳小结, 做好铺垫。“我们成功了”, 不仅是北京成功了, 申奥成功了, 更是中国成功了。世界选择了北京, 北京将还世界一个惊喜。这, 就是奥运精神。今天, 虽然北京奥运会已过去很久了, 但奥运精神却传承了下来。当时申奥成功, 人们除了欢呼, 还有些什么庆祝活动呢?我们将在下一节课接着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观看视频与交流收集的资料, 在激发学生情感的同时,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将语言文字内化成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 为下一节课教学奠定基础。

篇4:《战争何时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融情于理,情理交融,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用积极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当前国际国内重大热点问题和教材的有关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激情,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创设情境——走近战争

课前谈话:马上周末了,这个双休日同学想做什么呢?

导语: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战争仿佛离我们很远。但是战争的魔影始终伴随着人类。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耳畔的枪炮声,走近战争。(观看“战争”图片。)同学们,这些让我们触目惊心的场景是什么带来的?对,就是战争!(板书)古往今来,无数的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给儿童带来了什么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唤起学生对快乐假期的向往,引发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幸福感,为后面理解战争中儿童的苦难生活做情感铺垫,使课堂和学生生活保持密切联系。而战争中残酷的画面与儿童现实的生活产生的巨大落差,有助于激发学生深入了解“战争”的学习兴趣。

探究共进——走进战争

战争给儿童带来了什么 第一步,听战争中儿童的心声,放录音《爸爸妈妈再也回不来了》(伊拉克战争中儿童的声音)。提问:这位儿童心声中哪句话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是什么让他失去了亲人,失去了温暖的家,失去了幸福的童年生活?第二步,感悟截然不同的童年。导语:在60多年前,有这样一位小女孩,她天真活波可爱,却过着和我们不一样的童年。大家一起打开76页《请把我埋得浅一些》,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童年。思考:小女孩为什么要求刽子手把她埋得浅一些呢?小组合作:分组选择其中的一个角色说一说。第三步,战火中儿童灾难深重。出示一组战争中儿童图片和小资料。最后定格为一张被枪弹击碎玻璃后的儿童的眼睛。导语:其实在战争中遭受灾难的,又何止他们呢?这里每一张照片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战争中儿童悲惨的故事。每一组数据都是触目惊心的。提问: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呢?走进他的内心,他在看什么?又在想什么?第四步,小结。紧张、恐惧、不安、哭泣……这就是战争中的儿童,让我们带着对战争中儿童的同情之心朗诵这段文字。

战争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战争不仅仅会给儿童带来伤害,也给整个世界带来了太多的灾难。请同学们阅读77页的资料,和同桌一起完成先学单,再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提问:哪些数据或者资料让你感到震撼?两次大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二战以后40多年间又发生了多少战争?这些战争除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还带来了怎样的新的危害?谁来说说。小结:20世纪是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纪,在那硝烟弥漫的日子里,战争惡魔们制造和导演着战争。疯狂的战争机器一刻不停地开动着,给世界留下了深重灾难。(板书:灾难深重)

设计意图:以“情”为线,将教材中的资料、图片、故事串起来,通过层层深入的情感渲染,帮助了解到战争中儿童所受的苦难,使同情之情油然而起。为使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得到升华,巧妙利用教材中一张伊拉克儿童透过破碎的玻璃惊恐望着窗外的眼睛的照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反馈提升——反对战争

先看着这些图片,读着这些故事,分析着这些数据,不禁要问:“战争何时了?”(板书:何时了)接着,教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当我们在这里幸福快乐地学习着的时候,就在此时,就是现在,远在中东的叙利亚人民正处于战火之中,成千上万的人因战争而失去生命,成千上万的人因战争而流离失所。在这儿,我们忍不住要问——”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教师引导:“此时此刻,你最想对那些发动战争的人们说些什么?”最后小结:是的,战争是人类的最大灾难,所以我们期盼和平;让我们站起来、高声说出我们的心愿。

设计意图:儿童的情感一旦激活,便如汩汩之水。教师因势按照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合理拓展了教学内容,从教材中所记述的过去的战争延伸到当下的战争和祖国周边的安全形势,虽然是简单延伸,但是,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对时事政治有一定的认识基础,这样就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和平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引发了学生珍惜和平、谴责战争的深刻情感体验。

课后延伸——远离战争

第一,收集关于战争中儿童遭遇的材料,编一份以“远离战争”为主题的小报,在班级展示。第二,写一份学习体会反对战争的倡议书。

篇5:11《我们成功了》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讯”、“传”、“约”、“聚”、“挥”、“锣”、“呼”等14个生字。会写“申”、“匹”、“互”、“京”、“泪”、“洋”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的情感。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课时安排】2两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写话练习纸。

2.申奥成功的录像带、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

1.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总——分——总”的层次结构。3.知道北京申奥成功是中国的骄傲。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2001年7月23日晚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不眠之夜,北京申奥成功了,北京赢了,中国赢了!举国上下一片欢腾。板书: 2001年申奥成功

二、初读课文

1.观看录象,仔细观察人们当时的动作、表情。媒体出示:

北京申奥成功的录像

2.用自己的话,描述人们庆祝胜利的情景。

(激动的场面、人们欢呼的表情、欢呼声的此起彼伏等)媒体出示:

北京申奥成功,举国上下一片欢腾,有的,有的,还有的。过渡:我们中国人民终于申奥成功了。板书:我们成功了

学习生字:功(用加一加的办法记住,“功”的第三笔是“提”,后鼻音)

找朋友(功利、功劳

功课)

三、研读课文

媒体出示:(第一小节)

ào xùn chuán 2011年7月13日的夜晚,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了,喜讯传来,yuē

人们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1.借助拼音读通句子,看看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生字。(交流反馈)

“奥”中间是个“米”。

“讯”的意思是“消息,它的最后一笔是“点”。“传”读翘舌音,比较部首:(转、砖)。“约”的最后一笔是“点”。

2.当申奥的喜讯传来时,人们不约而同涌上街头。“喜讯”是什么意思?文中的“喜讯”是什么内容?

(喜讯——令人高兴的消息。文中具体指“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了”。)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消息,一起来读这句话。(读出兴奋、激动的语气来)媒体出示:

“喜讯”显红。媒体出示: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了”显红。3.北京人民得到这个喜讯,大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1)“不约而同”——约,就是相见;不约而同就是没有商量过,行动却一致。媒体出示:

“不约而同”显红。

不约而同——不约而同就是没有商量过,行动却一致。(2)这儿“欢乐的海洋”指的是——北京 媒体出示:

“欢乐的海洋”显红。

(3)看看视频想象一下,这“欢乐的海洋”会是什么样呢? 媒体出示:

视频:申奥成功的欢乐场面

想像说话: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你瞧,你再瞧。

【二年级上册的基础学习要扎实,生字要加强识记,对词语的理解还需扶一把。在教学第一小节申奥喜讯传来的那一刻,这个激动的场面是通过视频让学生回忆的,应该说学生对当时的申奥成功是有印象的。】

4.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日子——(2011年7月13日的夜晚),奥运申办成功;永远记住——(2008年,奥林匹克旗帜将在中国北京高高飘扬。)媒体出示: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日子——2011年7月13日的夜晚,奥运申办成功;永远记住——

kè yáng

2008年,奥林匹克旗帜将在中国北京高高飘扬。

板书:2008年在京举行 读准字音:“克”“扬”

比较字形:扬——杨

2008年,奥林匹克旗帜已经在中国北京高高飘扬。这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这两小节,是前后呼应。放在一起教,是为了理清文章结构层次,也是为了能让学生记住这个重大事件的日子:2001年申奥成功,2008年在北京举行。】

四、复习巩固 1.读生字 媒体出示: 叫号游戏:

①功 ②奥 ③讯 ④传 ⑤约 ⑥克 ⑦扬 2.指导写字

媒体出示:(田字格)

申 洋 扬 申——独体字,写田字格中间。洋、扬——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学生书写“申、洋、扬”三个字。

小结:学了生字新词,读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申奥激动人心的场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朗读“我会读”。

2.完成“我会写”中的“申”、“洋”、“扬”三个字。(注意田字格位置)3.奥运知识竞赛:

奥运会的全称是(奥林匹克运动会)。

奥林匹克运动会,每(四)年举行一次。

奥林匹克运动会最早起源于(希腊)。

第(29)届奥运会 2008年8月8日——8月24日在(中国·北京)举行。

篇6:《上学了》第一课时

1、课前播放音乐。

2、背景简介。

3、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读题)

二、初读课文,随机检查

1、检查生字掌握情况,生字都认识了吗?我请位同学把生字来读一读:

暂、昏、谊、捣、谣、侦、混。

学生自读课文,做到:

⑴ 把生字放到文中去读准,读好。

⑵ 难读的句子可多读几遍,读通顺了。

⑶ 不懂的地方,待会儿提出来。

2、学生自由提问。

(例:为什么说亲爱的土地?)

3、教师引导归纳:

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的?

为什么志愿军战士把朝鲜人民称为亲人?

4、学生自读课文,自行思考上述问题。

5、学生在读文基础上,充分交流。

三、点面结合,理解亲人

1、出示图片(媒体出示送别场面的图片):

让学生看图说说大致图意。(依依惜别)

2、出示句子(面上的理解):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过渡:为什么说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

3、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点上的理解)。

⑴ 亲爱的土地(联系两点来谈)

⑵ 再见了,亲人!(请慢一点儿开。不忍分别,情谊深厚)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教学点⑴:

① 指读。

② 换说法。

③ 比较读:读出反问语气,体会情谊深厚。

④ 再读4、5节:

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教学点⑵:

① 指读。

② 引导学生对比,体会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

③ 师述:

是啊,这样一个刚强的平时很爱唱歌的`孩子,在跟志愿军叔叔分别时却哭了,难过得歌也唱不起来了,可见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

④ 再读4、5节: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是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点⑶:

① 指读。

② 代价指什么?联系前两节说说,这样高的代价也指什么?

③ 换个说法,比较读,体会。

④ 再读4、5节。

小结: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板书: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让学生说说对亲人的理解。

4、志愿军战士又为朝鲜人民做了些什么呢?

(联系文中内容以及学过的内容等来讨论。)

⑴ 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流血奋战,条件多么艰苦,常常空着肚子打仗,连蔬菜也吃不上。

⑵ 为帮助朝鲜人民打败美国侵略者,志愿军随时都有流血牺牲的可能。

例以前学过的英雄,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

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统计。

⑶ 建设家园(出示相关图片)。

联系板书小结:说说你对亲人的理解?

5、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⑴ 读。

⑵ 今年中朝双方的庆祝。

【板书】

再见了,亲人

朝鲜人民

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篇7: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识“妮、谊”等6个生字,正确书写“噩、嫂”等16个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

2.自读课文,学生能说出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可歌可泣的事。

3、品读第一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关键词语及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教学重点:

1、能正确认识“妮、谊”等6个生字,正确书写“噩、嫂”等16个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说说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可歌可泣的事,尝试用小标题概括。教学难点:

品读第一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语及重点句子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3分)

1、板书:亲人。看到这两个字你会想到谁?(妈妈或奶奶)为什么会想到她们呢?(给予无微不致的关怀)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魏巍的《再见了,亲人》这一课,补充板书课题。生读两遍课题。

2、看到这个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呢?想知道些什么呢? “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 课文写了哪些“亲人”? 为什么要称为“亲人”?

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来揭开问题的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读课文。(15分)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生字词或句子多读两遍。

2、检查生字词(出示课件)(1)指2生带读

(2)学生指出难记或不理解的生字。(3)齐读一遍。(4)写字指导

指导书写两个难写的字“噩、嫂”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写这两个字时应注意什么? 老师示范写,学生跟着老师书空。

请两名学生板书,其余自己练习。集体评价。

3、下面我们来读读课文吧,指3名学生分别读前三个自然段,最后三段一起读。(学生读错的字词纠正并齐读这句话)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作出评价。同时随机理解词语“噩耗、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过渡:再见了,亲人,是什么让他们这么难舍难分?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深情厚谊呢?请看大屏幕

(二)整体感知(15分)

1、出示时代背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先后出130余万人,有14万英烈的忠骨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这其中就有:邱少云、黄继光、罗圣教、毛岸英,就这样他们在朝鲜奋斗了八年,经历了八年的朝夕相处,经过志愿军战士的浴血奋战,正义赢得了胜利。在1958年10月25号最后的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于是分手的时候,他们握着手说——就要上火车了他们说——已经上火车了还说——火车已经开动了他们仍呼喊着——(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随机板书)

(1)大娘 送打糕

救伤员

(2)小金花 救老王

(3)大嫂 为挖野菜

看着板书你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出示课件 学生看屏幕填空:这篇课文主要讲了————

三、精读课文,学习方法。(15)

1、学习第1自然段。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横线划上能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的句子或词语?

(1)交流。学生说句子,自由谈体会。(2)大娘身上什么地方令你感动? A 出示句子: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谁来读这个句子?

师:看图片,这是一位怎样的大娘?(白发苍苍、弯腰驼背、双手粗糙)

师:就是这样一位大娘,竟带着全村妇女,学生接读。师:孩子们,透过顶着、冒着、穿过这几个动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就在这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是您: 生接:带着全村妇女,师:就是这样一位大娘,在志愿军空着肚子跟敌人空着肚子拼了三天三夜的时候,带着全村妇女: 生接:顶着

师:这真是:

生接:雪中送炭啊!(出示词语)

师: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这里指的是什么?出示课件 师:大娘啊!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赢了那次阻击战,可您在回家的途中,却累得昏倒在路旁,您说:

生接:(出示)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呢?

B 你还画了哪个句子能看得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呢?

生汇报:出示“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了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师:说说你的感受 师:“唯一”是什么意思?

师:独一无二,仅此一个,那是他唯一的亲人,对大娘来说意味着什么?(今后的生活将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师:是啊!小孙孙对她来说是这么重要,可是,为了抢救志愿军伤员,她却失去了这唯一的亲人,您说:出示句子生读: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能忘怀呢?

师:我们不能忘怀,所以,分别时才这样难舍难分。看图片,这就是当年他们分别的情景。(出示句子: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不,永远不会。)

生读。

师:就是这样请求,大娘也没有停下送别的脚步,我们只好恳求,大娘的脚步仍然没有停住,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吧。生读。

2、总结学习方法(出示课件)A 读课文,画出感动的句子 B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情 C 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

在接下来的两段中,我们将运用这种方法自学。

2、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围绕具体事例,抓住重点语句,仔细品读,体会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作业(5分)

写字本14课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志愿军 朝鲜人民 大娘 送打糕

救伤员

小金花 救老王

大嫂 挖野菜

篇8:《上学了》第一课时

黑格尔认为, 概念是具体的, 概念本身必须是在概念自身分化自身基础上的具体概念, 经验概念是一, 不会变化。具体概念则是在公式左边的主词 (本质) 与公式右边的谓词 (经验中各种元素的联系) 二者之间不断转化, 具体的东西里有同一性, 但也有转化、差别、有自身对于自身的规定, 相比具体概念, 抽象概念会遗失抽象性和真理性。

一般的科学公式是真理, 但是这种真理是围绕形而上所展开的抽象性, 而不是什么真理性。具体概念必须包括不同概念的差别性, 黑格尔认为, 如果概念仅围绕抽象规定展开, 就无法知道存在本身是什么, 存在 (tobe) 是一种活动, 存在本身是形而上的思想, 指向一个活动的东西 (tobe, 要变成) ;存在本身是存在者的真理, 存在者的显现是存在者之所以为存在者本身的本质规定性 (即存在, tobe) 。真理即显现, 让一切真实的东西显现。黑格尔把科学公式思考为具体显现的东西, 就是让真理从它本身显现出来, 而不是把科学规定性外在地强加于真理。形而上对待真理的态度是认为只要反思一个事物, 人就能认识它。形而上认为:上帝、绝对精神决定了世间的一切, 但形而上本身用的是抽象规定, 形而上并不确定能否把“上帝、心灵、理性”强加于事物上。相比于黑格尔, 康德认为心灵是单纯的又是复合的, 康德的这种观点违背了思想的矛盾律, 他用抽象规定把心灵当作了实物, 把灵魂当作了实体、当作了思想的对象、当作了实实在在地存在于那里的实物。黑格尔认为, 传统形而上学把心灵当作实物, 并用经验、范式、规定来把握灵魂, 这就会把心灵当作一个实际存在的物。而黑格尔的真理观认为:我们要把心灵当作是一个活动, 即一件事。原子是单纯的, 单纯的东西组合成物, 但这些只是有限规定, 人不能拿有限规定 (如原子) 去思考心灵到底在哪里, 也不能拿有限规定去思考灵魂是否可以与肉体相分离, 这些只是旧的形而上的思考。黑格尔思考真理用的是精神。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实际上是继承了古希腊哲学对于形而上学的思辨理性, 尤其借鉴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思想。柏拉图在《宇宙论》篇章之中, 用了许多成对的有限概念去思考无限的绝对的东西, 如:世界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世界有没有目的, 世界是本体的还是现象的。黑格尔认为, 世界的本质一定要用现象去思考。如果让概念成对地出现, 就是在本体论中去研究本质, 本质的数量比较少, 本质都是直接的, 本质是什么就是什么, 而不是通过“不是”去表现“是”, 这种“不是通过不是去表现是”的观点在宇宙论里表现为本质论上的概念。对此, 黑格尔认为, 对于现象的内容, 凡是用成对的概念去思考世界的, 一个规定必定在于与这一规定本身相对应的另外一些规定之中, 用成对的概念去思考世界的本质, 就一定会造成诸如二律背反这样的悖论。黑格尔的概念、世界观、宇宙论继承了康德的二律背反, 康德的二律背反不仅仅是书上写的三条, 康德认为, 世界本身不仅仅是自由的和必然的, 一切关于世界本身的思考, 甚至是世界本身, 都有两个并行的规律, 如果离开具体事物, 仅仅在思辨层面进行思考, 那么这两个规律虽然都正确, 却截然相反, 这就是二律背反。关于世界的思考总是成对的出现, 黑格尔把概念纳入本质论, 在成对出现的概念的基础上去思考世界, 并从本质论的意义上思考宇宙论。黑格尔的本质论认为, 形而上的宇宙观的概念的特征是从有限概念上去谈善、恶、幸福, 在《小逻辑》106页的附释中, 黑格尔写道:假如, 我们认为恶为本身固定, 认为恶不是善, 这诚然是完全对的, 它们两者之间确有相反处。即使那些认为善恶对立只是表面的或相对的人, 也并不承认善与恶在绝对中是同一的, 一物之所以成为恶, 只是因为我们的主观的看法使然。但如果我们认为恶为固定的肯定的东西, 那就错了。因为, 恶只是一种否定物, 它本身没有持久的存在, 只是想要坚持其独立自为存在, 其实, 恶只是否定性自身的绝对假象。黑格尔在《小逻辑》附释之中谈到了善与恶是和自然、自由息息相关的。如果你没有自由选择的能力, 你就没有善也没有恶。如果世界都是必然的而不是自由的, 善与恶就显示不出来。黑格尔还批判了斯宾诺撒, 认为:把恶当作固定的东西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即“把恶看成是固定的与善相对立的东西, 恶与善彼此不相关”这一传统形而上学的观点是错误的。恶不是别的什么东西, 而是善的缺失与匮乏。黑格尔认为, 不能把恶当作肯定的东西, 而要把恶当作一个否定的东西, 恶不是什么东西, 恶是缺失、匮乏, 恶只能被看作是善的缺乏, 不能把恶看作是一种与善之间的真实的对立。对立的真正意思是自身内部的一种对立, 真实的对立是内在的对立, 而外在的对立不是真实的对立, 如:把善恶都当作固定的、彼此都是“一”的东西, 这种外在的对立不是真实的对立, 因为这种固定的不同规定之间的联系是外在的, 而不是内在的。

“质、规定”这些词的本质不是有限的概念, 而是形式, 这些形式落实到有限的内容上, 形成了有限的概念。有限的概念只能用来思考有限的内容, 如果人要思考无限的内容, 如:上帝, 就必须把有限的概念转化为无限的概念, 并把知性概念转变为理性概念。任何概念之间都有内在联系, 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是围绕精神实体展开的精神的自我分化, 一定要把这些概念当作是精神实体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去看, 即一定把人看作是统一的人在活动发展。在思想中一定要有否定的东西出现, 即只有当“否定”加进概念之后, 具体的东西就会加入到概念中, 把概念当作缺失了什么实质的内容之后, 这一概念所缺失的那一实质才会显现。人一定是在自身之中包含了具体的东西, 即否定性, 人才是活的。黑格尔批判了纯粹, 纯粹不是一般的抽象的东西, 人只能在逻辑意义上谈纯粹, 不在逻辑意义上谈的纯粹只是抽象的东西。黑格尔在《小逻辑》109页归纳道:旧的形而上学的特征是以抽象的有限的知性规定去把握无限的东西, 有限的东西来源于从表象的有限的思维内容之中, 不是在把握理念。传统形而上学用知性原则 (即抽象统一性原则) 来把握灵魂、世界、上帝…《小逻辑》120页写道:试再对于旧形而上学的方法加以概观, 则我们便可见到, 其主要特点, 在于以抽象的有限的知性规定性去把握理性的对象, 并将抽象的同一性认作最高原则。但是这种知性的无限性, 这种纯粹的本质, 本身仍然只是有限之物, 因为它把特殊性排斥在外面, 于是这特殊性便在外面否定它, 限制它, 与它对立。这种形而上学未能达到具体的同一性, 而只是执著那抽象的同一性。但它的好处在于意识到, 只有思想才是存在着的事物的本质。这种形而上学的材料是从古代哲学家, 特别是经院哲学家那里得来的。在思辨的哲学里, 知性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或环节, 但这个环节却不能总是处于停滞不前的“阶段”。黑格尔这是在说, 旧的形而上学是把方法理解为一种形而上学式的思维方式, 思想对于客观性的第一态度形而上学即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是以抽象、有限、知性的规定性去把握理性的对象 (即理念, 纯理念) , 并用知性的规定性所形成的“灵魂、心灵、上帝”这些固定化的、无内在联系的概念去看世界。这种旧形而上学的知性原则就是抽象统一性原则, 它没有看到概念和概念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只从概念和概念间的外在联系和外在对立视角看待世界, 没有看到一切事物中都包含了某一本质的缺失, 即没有看到真理是具体的、活的, 这是传统的知性思维在作怪。用黑格尔自己的话来说, “这种形而上学, 未能达到具体的统一性, 而只是执着那抽象的统一性”。

黑格尔认为, 概念间是内在相通的, 而不是外在对立的, 更不是只有某种外在对立的知性的规定性, 具体思想的最高原则是找概念与概念间的内在必然性。人只有摆脱了旧形而上学中的无内在联系的、只有外在联系的、固定化的概念, 即摆脱了旧形而上学概念与概念间的静止性、孤立性、无内在联系性之后, 才会认识到真理的具体性, 即事物中包含了否定性, 事物才是具体的、活的。精神本身把精神的内容作为思维过程, 自己以自己本身为对象, 不断地自己否定自己, 也不断地自己内在地超越自己, 克服外在对象对于精神本身所造成的异化, 顽强地回归于精神本身。当精神克服了异化, 顽强地回归于自身之后, 精神的内容就得到了丰富, 人就可以认识到事物本身包含的否定性, 认识到事物是具体的、活的, 即认识到真理的具体性。这种自己超越自己的, 并内在地超越自己本身的东西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辩证法是科学发展的核心, 也是一切生命的总特征。黑格尔通过批判思想对客观性的三种态度, 论证了辩证法的原则。思想的客观性问题对黑格尔哲学具有奠基性作用, 也是我们把握黑格尔全部哲学的关键。

摘要:黑格尔从“思想对客观性的第一态度;形而上学”出发, 以其辩证法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抽象性, 论证了他的辩证法。辩证法是科学发展的核心, 也是一切生命的总特征。思想的客观性问题对黑格尔哲学具有奠基性作用, 也是我们把握黑格尔全部哲学的关键。

关键词:黑格尔,形而上学,绝对精神,辩证法

参考文献

上一篇:C区人防基础评估报告下一篇:中学语文教学教育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