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燕子 (第一课时)

2024-05-08

1、燕子 (第一课时)(共15篇)

篇1:1、燕子 (第一课时)

6.燕子专列

一、教材分析

《燕子专列》是一篇人文情怀很浓的文章。讲述的是:有一年春天,欧洲的瑞士气温骤降,风雪不止,成千上万的燕子在瑞士境内,饥寒交迫,面临死亡的危险。瑞士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将它们送到车站,并用带有空调的列车将这些燕子送到了温暖的地方。这是一个人们爱护、保护燕子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表现了人类对动物的博大爱心,一种浓浓的关爱之情贯穿于整篇文章之中。课文的叙述顺序较为独特,先将事情的结果呈现出来,人们给乘坐专列的燕子送行,然后描述事情发生的经过,单独介绍小姑娘贝蒂救助冻僵的燕子,最后再回到开头送行的一幕,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二、教学目标

1结合介绍瑞士等随文或集中认识“欧、洲、瑞”等11个生字,正确认读“欧洲、瑞士、启程、长途跋涉”等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理解“骤降、濒临、料峭、跋涉”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章叙述顺序。

3.初步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恶劣气候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理解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初步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恶劣气候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四、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朗读课文,初步认知生字词。2.学生搜集有关瑞士的资料,如瑞士的气候等。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

1,听歌曲<<小燕子>>.2,复习背诵<<燕子>>第二自然段.(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2,生领读生字.3,件出示词语(欧洲、瑞士、舒适、启程、麻烦、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风雪不止、皑皑白雪、饥寒交迫、濒临死亡、春寒料峭),自由读,组内开小火车读,齐读。

4,交流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三)细读课文,感悟爱心

1.燕子乘坐专列是因为它在飞回北方时,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燕子遇到了哪些麻烦?请快速读课文,找找课文中描写燕子遇到麻烦的句子。找到后,再好好读一读。

2.自由读课文,找找燕子遇到麻烦的语句。指名读,感受“麻烦”。(气温骤降,风雪不止;燕子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燕子的饥寒交迫,长途跋涉,濒临死亡,感情朗读课文.3.在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前,燕子是不幸的,然而我们的燕子又是幸福的。瑞士政府和人们为燕子做了什么?

政府:决定用火车送燕子;呼吁人们寻找燕子

出示文中泡泡“能够作出这个决定真了不起!”谁了不起?怎么了不起?

呼吁什么?怎么呼吁的?(动笔写呼吁内容,推荐学生汇报作为瑞士政府工作人员向全体瑞士市民呼吁).4.下节课继续学习.《燕子专列》教学思路 《燕子专列》这是一篇发生在人和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难理解,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语句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增强孩子们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在课堂设计中,我以爱作为主线来贯穿课文打动学生。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本册第一课学习了《燕子》,孩子们喜欢燕子,热爱大自然,对课文内容记忆犹新。我预设新课伊始,以孩子们喜欢的《小燕子》儿歌导入,引出故事的主角燕子,复习背诵课文《燕子》第二段,接着,以可爱的燕子遇到麻烦为切入点,学习新课,一定会唤起孩子们学习新课的欲望,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本课生字新词比较多,孩子们初读课文后,我这样预设:把这些生字新词从课文中单独抽出来,指名学生认读,接着出示词语,巩固记忆,同时重点指导练习一。两个生字。

三、深入研读文本,走进语言深处。本课是第一课时,着重借助对“气温骤降”、“风雪不止”“长途跋涉”、“饥寒交迫”、等重点词语的理解组织教学。通过多种理解词语方法的渗透,经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语文训练,包孕着丰厚的情感、丰富的内涵,实现语言训练立体化,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每一次读都有目的性,每一次读都有收获,每一次读都能使自己与文章的情感更贴近。这样多种形式的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四、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文中,把孩子们带进文中。《新课标》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学生理解政府号召居民拯救燕子时,让学生当电台主持人、记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呼吁居民救助燕子

五、整节课围绕“爱”之主题构建课堂,理解层层推进,情感步步升华。课堂教学结构疏密有致、粗细结合。对整个教材的处理新颖、简洁、深刻。

篇2:1、燕子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课文中优美词句的理解,感受燕子的美,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想想你了解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特别是有关燕子的资料),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交流“我知道的春天”,导入课题

1.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春天的图片并用优美词句描述给大家听。

2.师小结导入:从同学们介绍的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我们感受到春天已经来临了,特别是小燕子,更是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

教师念儿歌《春天多美好》:小燕子,真灵巧,拖着一把小剪刀。剪彩云,彩云飞,剪柳条,柳条摇。一幅图画剪好了,春天风光多美好。

2、读题:(板书“燕子”)

(1)、指导“燕”的结构: “燕”是个象形字,“廿”是燕子的头,“口”是燕子的身子,“北”是燕子的翅膀,四点底是摊子的尾巴。

在写“燕”的时候各部分要紧凑。(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渎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划出不理解的词、句。(2)、检查:

A、小黑板出示字词:自由读——指名纠正读——齐读 B、读课文:(分段指名读)看谁读得又准确又流利。(教师评)

2、理清课文层次

(1)、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那些内容?(小组讨论)(2)、指名回答

(相机板书:外形,春天赶来,飞行,休息)。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1、理解内容

默读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一起回答:外形)

作者是抓住它的什么特点来写的?(相机板书:羽毛——乌黑光亮;翅膀——俊俏轻快;尾巴——剪刀似的)

2、进行“画图、说话”训练,深入体会。

①我们能不能把郑振铎写的燕子画下来?我请一个同学读第一段,咱们一起画,怎么样?不过读的时候,要慢一点。

②同桌的同学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燕子。③谁愿意到前边来把自己画的燕子向介绍一下? ④大家注意没有,作者怎么没写眼睛、嘴,是疏忽了吗? ⑤这告诉我们,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有特色的地方写。

3、指导朗读

(1)、情感准备:既然燕子是这样的漂亮、机灵,大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喜爱、欢快„„的语气)(2)、练读。

(3)、指名读——男生女生比赛读——齐读

4、指导背诵

(1)、思路:课文是怎样写燕子的外形的?(指板书:羽毛——翅膀——尾巴、指图)(2)、请学生自己试着把这一段背给同桌听。(提示:可看板书或看图)(3)、看板书,分一二排、三四排背。(4)、齐背。

四、布置作业

1、习字册

2、抄写词语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篇3:《燕子专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认识11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欧洲、瑞士、舒适、空调、启程、特殊、长途等词语, 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体会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 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4.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 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经历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过程, 学习、体验识字、理解课文内容及语言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人们对燕子的博大爱心, 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人们对燕子的博大爱心, 增强保护环境, 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明确目标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你都知道了什么?

2.明确本课探究的重点。

二、精读理解, 体会感悟

1.自由读文, 勾划重点词句, 体会感悟人们对燕子的关爱。

2.组内交流后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说理解, 谈感悟, 并相机指导朗读。朗读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 读出体验, 读出感悟。)

交流的要点:

(1) 政府方面对燕子的关爱。1) 引导学生抓住题目“燕子专列”及“瑞士政府知道了这个情况, 决定用火车把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这句话, 体会政府方面对燕子的关爱:作为动物的燕子都坐上了专列。引导学生体会政府决定的难能可贵。2) “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车正准备起程, 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A.引导学生抓住“漂亮舒适”“空调车”“站满”“送行”等词, 体会政府的重视, 对燕子的高级待遇, 从而感受政府对燕子的关爱。B.相机指导学生朗读。3) “政府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 寻找燕子, 把它们送到火车站。”引导学生透过政府的做法体会政府的关爱之情。

(2) 人们对燕子的关爱。1) 课件出示:“听到消息后, 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 冒着料峭的春寒, 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 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 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A.引导学生抓住“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四处”这些词语, 体会人们了解燕子的危险境况后内心的焦急之情, 以及人们不畏恶劣天气拯救燕子的高贵品质。 (教师相机渗透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 B.练读, 指读, 齐读。2) 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A.引导学生抓住“通红”“僵硬”“一点也不在乎”等词, 体会小姑娘对燕子的博爱之心, 并相机指导朗读, 加深理解, 体会情感。B.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 透过当时的环境及贝蒂的姿势、动作、神态, 体会小姑娘的关爱之心。 (课件出示插图) C.由贝蒂拓展到更多人, 进一步体会人们保护动物、维护生态环境的博大爱心。D.指导感情朗读, 读出小姑娘关爱燕子之情。3) “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

引导学生抓住“站满”“送行”这些词, 体会人们没有将燕子作为动物来对待, 而是将它们当作了富有人性化的客人, 更深一层地体会人与动物是朋友, 应该和谐相处。

3.自由读课文, 思考:作者是怎样将人们对燕子的关爱写出来的?

4.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并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一说)

A.既写了政府的呼吁, 又写了居民们是怎样做的, 在概括地写了居民们的做法之后, 又具体地写了一位小姑娘是怎样做的。B.先写了人们到车站送燕子专列, 然后才叙述事件的经过, 采用了倒叙的写法。 (引导学生加以体会) C.采用了衬托的方法。描写了恶劣气候与环境, 实际是反衬出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心。D.用词准确。引导学生结合“温暖舒适”“站满”“送行”“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四处”等词具体讲一讲表达效果。

5.指名朗读全文。

三、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想对贝蒂说的话写下来。

篇4:我看第一课时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在关于程序教学的论述中认为:“一种编制合理、使用恰当的程序,可以有助于学生直接体验到满足感,掌握知识内容,理解学习过程,以及增强自信心,感到任何内容都可以学会的。” 当然,罗杰斯同时也认识到程序教学的不足:“(程序教学)倘若它成为思维的替代物,或成了强调事实性知识比创造性知识更重要的例子,那就会构成真正的危险。”因此,我想,第一课时应该有一定的范式,但是也要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教学价值取向,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也就是说,从大教学的角度来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仅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某一阶段。从这个意义上来重新审视我们所谓的第一课时,便会发现许多新问题。

一、第一课时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现象之一:僵化。

【场景扫描】引入新课,出示课题,初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学习生字新词,分析课文。

【共性问题】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文,却使用同一种方法展开教学,这会使第一课时的教学陷入僵化,步入模式化。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将会失去激情,学生的学习将会失去兴趣。

现象之二:错位。

【场景扫描】

1.启发谈话,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学生登台演示,或说,或画,或唱……热闹非凡,资料一个又一个地呈现。

2.教师导入新课,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指导书写,从字的结构、笔画、笔顺等方面逐一指导,学生逐字描红临写,写字教学挤占了太多的教学时间。

3.教师导入揭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反复诵读。而教师置身事外,不做任何指点、引导,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效果如何,是否出现困难,教师不得而知。

【共性问题】语文课变成了单纯的资料展示课、书法指导课、放羊式的朗读课……第一课时学生远离文本,游离于文本之外,教师主导偏离,指导缺失,教学没有了重点,失去了重心,随意性很强。第一课时失去了语文课堂的本真、产生了错位,课堂不再是语文的,不再是师生共有的。

现象之三:越位。

【场景扫描】1.教师导入课题,扣题引导学生质疑,抓住主要问题让学生读书,扣住重点或精彩段落,师生共同研讨,深读课文。2.揭题导入,初读后即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然后逐段分析讲解或学生自读感悟,直面文本……

【共性问题】学生不能充分读书,只读一、二遍课文,有时甚至一遍不读即去理解、感悟文本,探究文章内涵,品味语言文字,结果学生书读不正确、读不流畅,也就无法深入文本,理解课文,体会情感。为了出彩,把第二课时的事全做完了。如此的教学与学生学习,越位了,早熟了。

“第一课时虚脱现象”的存在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语文第一课时缺乏正确的定位和足够的重视。

二、科学确立教学目标

那么,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才是做好了第二课时教学的铺垫?才最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呢?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作为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全过程和教学的发展方向,作为课堂教育来说,字、词、句是关键,针对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年级来说,各学段的学习要求也应有所不同。

1.低年级

低年级的学生都处于刚接触学习的阶段,对于汉字的学习刚起步。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进行接触性的、情境性的学习,对汉字有一定的认识。并且,通过学校的学习,能够借助拼音读汉字;对于阅读上,引导低年级的学生爱好阅读,喜欢自己去试着读一些文章。并且,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2.中年级

中年级是处在三、四年级的学生,这时候的学生已经过了低年级的接触阶段,要引导他们喜欢学习汉字,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拼音去认识一些生字;指导学生在写字的时候要按笔顺规则一笔一画地写,激发学生对汉字有很重的求知兴趣,尤其是在进行阅读的时候,遇到生字,有兴趣想去认识它;在阅读上面,要求中年级的学生除了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外,还要能够对课文中的观点、意思进行简单地分析,能够去欣赏文中的优秀片段,学会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中年级的学生还要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陈诉文章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联系上下文,收集文章中的资料,给出自己的解答。

3.高年级

高年级的学生学习已经进入了另一个阶段,课文中的知识和老师的讲解知识渐渐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一般都要求他们在上课前,能够去预习和收集下一次课文中的有关资料,并且自己了解课文,探寻文章中的深层含义,能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拓展性、探究性阅读。

在识字上面和阅读上面,高年级学生学习的能力大大加强,有了很强的汉字学习能力,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一些生字。阅读也是如此,开始去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并且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

当然,应根据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如一个班的学生整体水平较高,自学能力较强,学生预习时遇到的词、句障碍较少,就不要把字、词教学作为重要目标,不妨提出稍高的要求。反之,则以字、词教学为主,允许有一个“逐渐逼近”的过程。另外,不同的文体,也应该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识字、写字量大的一般记叙文要偏重字、词教学;感情强烈的诗歌、散文要偏重朗读训练;简单的说明小品文、历史故事,可以在第一课时理清文章的基本构架,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此外,第一课时,还应随课堂偶然生成及时调整教学目标。预设和生成是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学生的文化和智慧往往在预设和生成中获得积淀和发展,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过程。

三、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在对学生的教导中,应当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开始,多为学生创造一些学习的环境和气氛,激发学生的嬉戏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具体的有以下几点。

1.学会把握关键部分

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要带动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多读,多想,通过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阅读,让学生在课文中能够抓住关键部分进行文章的分析,找准文章的中心句子。

2.学会交流性朗读文章

在进行课文教学的时候,多让学生在课文学习的时候进行朗读是一方面,更多的是要带动学生去多进行交流,通过交流解决问题。在这基础上,教师可以抛下话题,引发悬念。这样既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3.学会正确的生字学习方法

对于学生来说,处于学习生字的关键阶段,小学的时候如果不养成好的生字学习习惯,对于以后的语文学习就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生字的时候,一定要从写字的结构笔画开始,引导学生正确地去写字,减少写错别字、笔画混乱的现象。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第一课时并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只有把握好小学语文的教学特点,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各阶段具体情况进行教学,优化环节,步步落实,求新求变,才能引领学生走好进入文本的第一步,提高第一课时教学的有效性,让小学语文阅读第一课时的教学呈现别样的精彩!

(责编 钟 岚)

篇5:《燕子过海》(第一课时)

浙江张虹

--------------------------------------------------------------------------------

??设计理念

??教学的本质是“复杂的会话”,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与文本、老师、同学及环境的对话过程。本设计试图变传统语文教学片面强调教师、课文的单因素为强调教师、学生、课本、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使语文教学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使课文的教育性、审美性在学生完全自觉的情形下产生。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10个生字的音、形,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2?感悟燕子过海的辛苦和艰难,对燕子产生喜爱、敬佩之情。

??课前准备

??1?用powerpoint制成的有关燕子的各种图片、文学作品、生活习性介绍等内容的多媒体.课件一。

??2?用Authorware制成的有关大海及表现燕子过海辛苦、艰难的多媒体.课件二。

??教学过程

??课前

??播放.课件一。

??评点课前休息时间内播放.课件一,让学生在轻松、随意的浏览过程中,捕捉有关燕子的背景知识,酝酿对燕子的喜爱之情,为下面的学习做认识、态度、情感上的铺垫。

??一、谈话揭题(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词语。

??2?把你认为最难记住的一个词语在本子上写二遍。

??3?练习。(选自学生预习作业)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练习,并由出题者批改。

??4?读课文。(学生自由选择段落朗读)

??评点有效的预习过程应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因此预习应具有开放性,学生预习时设计的字词练习,既是对学生自主预习能力的充分肯定,更是体现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互动的过程。

??三、整体感知课文

??听课文录音,交流:你觉得燕子过海____________。(辛苦、艰难)(板书)

篇6:《燕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并能通过朗读、观察和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观察和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观察和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合作法、讨论法、情境创设法 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录像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课时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生词。

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抓燕子的外形特点,体会其活泼可爱。教学进程:

一、揭示课题

1、导入:(出示燕子图片),描绘它的外形后谈话:我们来看一看作家郑振铎是怎样描述燕子的。

2、读题:(板书“燕子”)

指导“燕”的结构:象形字,各部分写得紧凑。

二、初读课文

1、自渎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划出不理解的词、句。(2)检查:

①小黑板出示字词:自由读——指名纠正读——齐读 ②读课文:(分段指名读)看谁读得又准确又流利。(教师评)

2、理清课文层次

(1)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那些内容?(小组讨论)

(2)指名回答(相机板书:外形,春天赶来,飞行,休息)。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1、理解内容

默读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一起回答:外形)作者是抓住它的什么特点来写的?(相机板书:羽毛——乌黑光亮;翅膀——俊俏轻快;尾巴——剪刀似的)

2、指导朗读

(1)情感准备:既然燕子是这样的漂亮、机灵,大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喜爱、欢快„„的语气)

(2)练读: 布置作业

1、习字册。

篇7:《燕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认识并掌握“俊俏、掠、偶尔、唧、荡漾、光彩夺目、赞歌”等生字词;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课文中的作用。

(二)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创设相应情景,让学生体会到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

三、教学难点:切实体会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观察生活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分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经常听到你们唱一首歌――《小燕子》。现在,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来唱一下这首歌。(出示歌词)――《小燕子》歌曲:”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为啥而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在此给学生设置疑问:春天最美丽在哪呢?大家心目中的小燕子又是什么样的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燕子》。(板书课题,并提示学生写“燕”的“一”短横不能丢。)

(二)具体教学过程:

1、阅读课文。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内容,时间为3分钟。并提出阅读要求:在阅读过程中,画出不懂的字和不理解的.句子。

2、由学生说出不懂的生字,详细学习。从拼音、笔画、结构、部首等方面进行学习和分析。

jún qiào lüè ǒu ěr jī dàng yàng guāng cǎi duó mù zàn gē

俊 俏 掠 偶 尔 唧 荡 漾 光 彩 夺 目 赞 歌

3、范读课文。这个步骤建立在学习完生字词之后,范读课文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这个过程中加深对生字词的认识,另一方面又可以对课文内容有进一步了解。为下面深入学习课文作基本的必要的准备。

接着,采用分组朗读的方法,每组朗读一自然段,看哪组读得最流利、最有感情。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先看看插图,看了插图还不懂就做上记号。这个步骤起到把几乎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内容上的作用。

读后学生主动谈感受,以及对课文的理解。

4、指导看图。燕子在空中飞着,有时飞到树枝上,一会儿又飞到到电杆上,我们不大容易看清楚,现在就请同学们先看一看燕子的模样。

出示燕子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翠绿的柳树,黑色的燕子,既能让学生认识燕子,又能唤起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这时提示:注意一下,你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

观察后让学生口述。

5、讲读课文第一节。

现在我们来看课文上是怎么来写燕子的模样的。指名朗读第一节。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读完后,提出问题让同学们思考――课文上写燕子的模样是从什么写到什么?也就是叙述的顺序是怎样的?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板书:羽毛→翅膀→尾巴

那么小燕子的全身以及各个部分长得怎么样呢?最后整理出以下内容:

全身的羽毛,翅膀,尾巴

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

同时,把生词的具体意思放在这个情景里分析,学生较容易理解。

俊俏――即“样子好看”。

“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这几个词说明了什么?――写出了小燕子外形的美。

再让我们来想一想,最后一句话在这一小节中起了什么作用?――指点:羽毛是美的,翅膀是美的,尾巴又是美的,合起来就组成了小燕子完整的美的形象。在本节中起了概括的作用。

篇8:月光启蒙(第一课时)

1.看老师写一个字:蒙。怎么读?mēng蒙人,méng启蒙。这里读——méng。师:“蒙字什么头?在你们印象中,草字头的字大多和什么有关?”“蒙最早的意思就是一种寄生的藤本植物,它缠绕依附在别的植物上。所以‘蒙’字有‘覆盖’的意思,注意看,蒙字平宝盖下有几横?看,它是一层盖在一层上面,所以是两横,以后写‘蒙’要注意。”

2.板书“启”,启什么意思?(打开),启蒙连起来是?从字面上讲就是:打开,使原先遮盖的东西得以看见。

3.板书:“月光”。师问:|月光能启蒙吗?月光又能启蒙什么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读课题——月光启蒙。”(学生读得太生硬)

4.月光是什么样的?让学生思考两秒钟,课文中有一组描写月光的短语:柔和的月色、如水的月色,谁来读?师:“多美的月色啊!看着短语,想着月色,你有怎样的感觉?不用说,放在心里,带着你的感觉,再读课题——月光启蒙。”师:“柔和多了。”

5.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孙友田,还记得他吗?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就是他写的。

二、词组教学

1.师:“课前读过课文了吗?我读过很多遍,越读越喜欢,特别是这几组短语,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2.出示,分三组呈现:柔和的月色、如水的月色;甜甜的嗓音、芳香的音韵;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想象的翅膀、歌的王国。

3.读到第三组词时解释“混沌”(联想《盘古开天地》之前世间一片混沌现象来体会)“豁然开朗”。

4.师:“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就叫‘启蒙’。”(师指课题中的“启蒙”二字)

5.齐读三组词。

三、初读课文、讲主要内容

1.将短语放到文中读,自由读课文,遇到喜欢的段落多读两遍,再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可以用上这些短语说说。

2.课文讲了什么?

四、读喜欢的段落,读好童谣、歌谣

1.你喜欢读课文的哪里?读来听听。(为什么喜欢?)

2.喜欢读童谣吗?出示三组童谣。初读,指名读。①为什么喜欢读童谣?生述说,师概括:幽默、风趣、明快、流畅。②童谣怎么读就更有趣呢?自己先练习。③刚才看见同学们有的拍手,有的跺脚,打着节奏读,看你们读得那么有趣,我也想读了,我们一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吗?可作提示:第一首可以拍手,第二首可以跺脚或者手脚并用。第三首,一二组读前半句,三四组接后半句。

3.师过渡:“母亲不仅给我说童谣,还为我唱好听的歌谣呢,找一找在文中的哪里?谁来读?”出示歌谣。①指名读歌谣。②歌谣怎么读才好听呢?仔细观察第二首歌谣,句式整齐,有节奏,又押韵,每行都是7个字,读读看有什么规律,自己试试看。③指名读(女生)。师:“我听出来了,我们之前在读童谣时节奏欢快,而听她读歌谣时语气舒缓,她在读歌谣时还注意了二二三停顿,师示范读一句。”④请女生读。⑤师过渡:童年有民歌民谣伴我成长,是多么幸福、快乐呀!

五、感受月下启蒙

1.作者开篇第一句话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他为什么这么说?默读第一小节,思考。A:预设回答一:夏夜很美,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夏夜多美啊,你读出来。B:预设回答二:因为在童年的夏夜,有母亲为我唱歌谣。母亲在怎样的月色下为我吟唱?师过渡:“景美、人美、情更美,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美妙的童年夏夜吧。”C:配乐,朗读第一段。

2.再静静地读这句话,注意加点的字,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忙:勤劳、忙碌;搂:慈爱、亲切;唱: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热爱生活。

3.多么勤劳慈祥的母亲啊,忙碌了一天,也不忘给我唱那动听的歌谣,齐读这一句话。

六、再读、唱歌谣,唱出向往美好生活的歌

1.再静静地读这两首歌谣,读读母亲有什么心愿?A:向往到云南。云南的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美丽的地方,母亲向往去那里。B:聚焦“楼”,两首歌谣里出现了5个楼字,母亲说盖了瓦屋再盖楼,盖了东楼盖西楼,还要盖南楼遮太阳,那时候家里能盖得起楼吗?

2.出示图片,师过渡:那时,我们的日子清苦,黄河的河流经常改变河道,我的家乡就在黄河曾经流过的河道边,哪里土壤贫瘠,大多是盐碱地,长不出繁茂的庄稼。虽然人们物质生活贫苦,但人们的心灵在古道文化的熏陶下,滋润得非常美好。

3.所以说:CAI:黄河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解释两个“长”。师过渡:“尽管生活清苦,母亲仍然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把对我的爱,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伴着月光唱进了我的心里。”

4.你聽!唱歌谣(师唱第一首,接着点课件里传出第二首——天籁之音。)

5.好听吗?母亲是怎样为我吟唱的?谁来读?出示“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

6.“芳香”一般形容什么?这里为什么说是芳香的音韵?师过渡:“在作者心里,母亲那甜甜的嗓音令人舒心,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还像花儿的芳香一样让人陶醉。所以说是‘芳香’的音韵。”

7.看,作者的这段文字还是一首小诗呢!CAI:将这段文字改成诗歌的形式出现。

8.配乐读“诗”。提示读好:小诗也会呼吸,注意停顿和换气,读出诗的感觉。一起读

七、总结

母亲不识字,但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将民歌民谣唱进了我的心里,使我长出了热爱文学的种子。

八、作业

篇9:三年级下册《燕子》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要点:

指导看图;学习生字新词;初步学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学生释题。

二、指导看图。

1、图上重点画的是什么飞鸟?

提示:先观察它的外行,再观察活动情况。

2、从图上看到燕子是什么样的?

(鸟里的.羽毛,俊俏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

3、观察燕子的活动情况。

提示:由近及远。

(一队燕子正从这边稻田飞到那边的柔柳之下。一队燕子掠过湖面,平静的湖水一圈一圈荡漾开去。远处有几队燕子落在电线上,远看象几个小黑点。)

4、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看出是春天的景色?(燕子、柔柳、青草、绿叶、花。)

5、看了彩图后你有什么感觉?(春天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使人有一种生气勃勃的感觉。)

三、初步学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俊俏”、“眉眼”“伶俐”、“生趣”、“偶尔”等词。

2、听范读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把观察到的情况记下来的?(先写燕子的外形,然后写春天的特色,再写燕子活动的情况,最后写燕子休息时的情况。)

四、作业

1、抄写生字,组词。

篇10:燕子专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王坝学校 蒲媛媛

一、教材分析概述

《燕子专列》这是一篇人文情景较浓的文章,课文讲述的是和燕子有关的感人的故事,有一年春天,欧洲瑞士气温骤降,风雪不止。这时,从南方飞回北方的燕子经过瑞士,因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面临死亡的危险,瑞士政府得知这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将他们送到车站,并用带有空调的列车将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这个故事表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呼吁人们要保护动物。

二、教学目标分析

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以情感为纽带,让学生入情入境,直接触摸文本,直奔重点词句,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地读,感受燕子的遭遇,品味文本蕴含的情感,并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动情、移情、抒情,使学生得以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们对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相信他们刚接触到课文的题目肯定充满了疑问和好奇。他们当中或许大部分和贝蒂一样,关心喜爱小动物,因此读着这篇文章时肯定有很多感触。这篇文章就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欣赏、感悟,体会对动物的深深爱意。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欧洲、瑞士、舒适”等16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体会恶劣气候和环境给燕子带来的麻烦。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为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2.教学难点为体会恶劣气候、环境给燕子带来的麻烦。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授知识(20分钟)

(一)导入课题,提出问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结识了“翠鸟”,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问候下老朋友,板书:燕子。

2.课件出示燕子图片,说说你对燕子的了解。

预设:生可能会从以下几方面说自己对燕子的了解,燕子是候鸟;燕子的生活习性;燕子的外形特点等。

3.补充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文的题目后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质疑:什么叫专列?燕子会飞,为什么还要用列车送?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阅读提出这样的要求: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根据课题提问,一方面紧扣了本文课题的特点,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够教给学生抓住课题质疑的学习方法。

(二)初读课文,教学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文中的新字。

(2)努力把课文读正确,圈出不理解的字词。2.检查预习,认读词语。

舒适 启程 疲劳 料峭 覆盖 救护 车厢 濒临 死亡 欧洲 瑞士 特殊 长途跋涉 气温骤降

【设计意图】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这里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查,有利于促进学生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的养成。3.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观察,发现“洲、瑞、殊、骤、涉”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并且左窄右宽。(2)重点指导书写“骤”和“涉”。

骤:让学生明白笔画较多的字各部分要写得紧凑些。同时,如果一个字有两个捺,书写时其中一个一般要变成点。然后复习学过的字“送、这、迟、欢、食”等进一步巩固。

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个字书写时不要多加一点。(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生字书写的指导并不是一味的给予,而是通过巧妙分类,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书写的方法。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对学生的写字姿势进行指导,有利于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分散指导书写,能够有效降低难度。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再读课文,思考刚刚提出的问题:燕子会飞,为什么还要用列车送? 2.在学生自主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同桌讨论。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简洁解疑。

4.将学生寻找出来的原因浓缩成两个字:麻烦。

引出第二自然段,课件出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段话,思考:课文主要写了燕子遇到了哪些麻烦?

交流:天气恶劣;非常疲劳;昆虫被冻死。

出示句子: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的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1)学生比较体会,比较“骤降”“下降”“降低”三个词在表达效果、表达作用上的区别;想象“风雪不止、所有、几乎”等词描述的恶劣情景,体会这样恶劣的天气给燕子飞行造成的困难。(2)体会“长途跋涉”。

课件出示图片文字:每年的九月份,成千上万的燕子就要开始出发到南方去过冬了。一路上,它们要飞越非洲大陆、阿尔卑斯山脉、撒哈拉沙漠,行程有五千多公里,每天基本上要飞一百多公里。(3)体会“饥寒交迫”。

燕子飞了这么远的路,昆虫又被冻死了,小燕子们会怎么样?此时此刻,你是什么心情?

随即出示句子“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将自己的心情融入句子中,进行朗读体会。(个别读,齐读。)4.瑞士政府知道了这个情况,决定用火车把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这是一列什么样的火车?再读课文,体会瑞士政府对燕子的关爱。板书:关爱。

5.再读句子,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政府?课件出示有关瑞士政府课外资料。【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有机地将前后文的学习联系了起来,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

解,能够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瑞士政府对燕子的关爱。

四、板书设计 燕子专列

天气恶劣 瑞士政府 专列接送 关爱

五、总结,升华体会

1.师述:本文讲述的是人们关爱、保护燕子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它表现了人类对动物的博大的爱心,一种浓浓的关爱之情贯穿于整篇课文。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燕子,你将如何向人类致谢。

六、拓展阅读(10分钟)

七、课堂训练(10分钟)

篇11:1、燕子 (第一课时)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东环小学 周少妮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会认12个生字,会写6个字。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蔬菜水果形状)、贴图、多媒体课件

(课前播放《小燕子》歌曲:同学们让我们随着这优美的音乐旋律想唱就唱,想跳就跳吧)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上课前周老师放了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歌曲,谁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小燕子)

师:是的!美丽的春天来了,你看,屋檐下,燕子妈妈正在吩咐小燕子做什么事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它们俩的故事。请打开课本55页,看到《燕子妈妈笑了》。

2、板书课题,读题。

师:同学们,请齐读课题:13 燕子妈妈笑了(板书课题)

二、学习生字

(一)字音学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边读边完成下面的任务: PPT:自读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把生字(会认字)连词圈出来 2.标出自然段序号。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边读边完成下面的任务:1.边读边把生字(会认字)连词圈出来。2.标出自然段序号。

孩子们,明白要求了吗?(手势)开始读吧!(自由读课文2分钟)

2、自己拼一拼

师:圈完的同学请示意!(PPT2)周老师也把生字词找出来了,看看你找的和我的一样吗?请大家自己拼一拼,连着词语读一读,和生字宝宝交朋友吧!。

3、同桌互检

师:同桌两个互相检查,看看你的同桌交上了几个生字朋友?开始吧!(同桌互帮读准生字。)

4、开火车抽查

师:看到大家玩得这么开心,老师也想加入你们了,我们大家一起来玩个小游戏吧!——开火车拼读生字。火车火车哪里开?(火车火车这里开)

预设:把同学们不会读的,读错的连词直接写在黑板上,加强拼读(做到学生会的老师不教,不会的才教。)(师:刚才有同学没说对这些生字宝宝的名字,他们说:读对了他们的名字,他们才成为我们的朋友。)

(1)小老师领

师:哪个勇敢的孩子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领读)(2)指名读(请你读读他们的名字,请你„„ 太好了!所有生字宝宝的名字都读对了)

5、游戏检测生字学习情况(1)摘桃子游戏

师:不过,这是一群调皮的宝宝,他们一下子又躲到了桃树上,而且还摘掉了拼音帽子,看看现在你还认识他吗?谁认识就大声地喊出他的名字!(齐读)

(2)抽奖游戏

老师:你们太棒了!作为奖励,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抽奖,只要你读对了词语,奖品就是你的了(奖品:写有生字词的水果或者蔬菜卡片)

(二)字义学习

1、师:同学们真会学习,你们这么厉害!能给生字词语开花吗?好,请同学们组成四人小组,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PPT:4人小组学习:

(1)、在小组内给红色的生字另外组两个词语。(2)、用其中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2、指名两名同学汇报。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和大家分享你们组的词语。(指名)你能用其中一个词语来说一句话吗?

3、同学们真会运用词语。我们休息一下,来玩个游戏吧!请看:读读课文中的这句话,然后根据它的意思贴图片。

3.1全班读句子:菜园里,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挂在枝上。3.2请一个同学上前贴图。3.3师精讲补讲

师:你为什么这么贴?所以躺的意思是: 挂的意思是: 3.4拓展:看来刚才的贴图太简单了,我们来玩个难的。菜园里,西瓜躺在地上,黄瓜挂在枝上。(师:这次应该怎么贴呢?)

(三)字形学习

师:同学们,我们会读了生字,还理解了躺和挂的意思,可是这里还有一个很难的字,看看这个 “燕”字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吗?

师:不懂没关系,我们可以用一句歌谣记住它:“‘廿’字头,‘口’字腰,‘北’字两边来保镖,四只小燕向上瞧。请跟我再说一次”

除了这个燕字,后面的字可简单了,用我们平时学过的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来记就行了。

三、整体感知

1、记住了生字,我们把生字宝宝放回课文中,请同学们放声齐读,看看能不能把字读对。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说

3、表扬。

四、指导写字

1、同学们,下节课我们再和小燕子看看冬瓜和茄子的不同之处,接下来我们先来观察会写字是怎样正确的进行书写的呢!

2、请同学们观察会写字,找出一个最容易写错的字和一个最难写的字。

3、指名两名同学回答。(根据结构和书写时有什么要注意的两方面说)

4、范写瓜和笑。(瓜,注意对比爪;笑,注意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注意竹字头的书写。)

5、生写

6、展示

7、点评

五、布置作业

1、写字作业

篇12:第一课时也有情

一、 运用多媒体巧设情境,营造轻轻走近文本的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儿童应该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造的世界里,当我们想教会他们读与写的时候,仍然应当使他们置身于这个世界中。”因此,我们要善于把“这个世界”搬到课堂中,在课堂上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形象的世界里快乐地学习。《望月》一文充满了诗情画意,情境性很浓。在课的一开始,我便结合班级开展的《月夜星空,使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亲子望月活动,让学生说说自己眼中的月夜星空是什么样的,接着大屏幕播放月夜星空图片,配以讲述:美丽的夜空,无边无际,神奇美丽:月圆月缺,繁星点点,流星飞逝……使美丽的夜空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说说自己家的望月故事,创设的情境为使学生更入情地走进文本做了铺垫。

二、 课内课外巧妙衔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通过课内外的衔接,使学生觉得文本描述的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故事。在欣赏图片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家的望月故事。同样的题材,不一样的故事,在学生讲述时更是配以“你真会读生活书!”“我也感受到了那其乐融融的画面。”“你观察得真仔细!”等评价,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使大家仿佛进入了那清幽旷远的气氛中。于是,我顺其自然地出示课本中的望月图,说:“真巧,在江上一艘轮船的甲板上,有一个小外甥和他的舅舅也在望月呢!让我们悄悄走过去,和他俩共享望月的快乐吧!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赵丽宏老师写的《望月》这篇课文吧!”学生初读起来更是情真意切。

三、 扣住关键词语,来把握文章的情

在初读理解“剪影”一词时,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中指的是谁的剪影,虽然此时月光皎洁,但毕竟是夜晚,一切都是那么蒙胧,看不到边际,我们看到的是芦荡、树林和山峰的轮廓。月光为它们镀上了银色的花边,那么均匀。在描述讨论中让学生读出这一段,因为学生读得美,随机的“你的朗读使我感受到了月下的江景是那么的美!”的评价,使得其他学生也能读出月下江景的美。

再如,在理解“你一句,我一句”这一句时,师生通过对着读一读描写月亮的诗句,当学生读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教师讲述自己听后的感受:“听了你们的朗读,我好像已经走进诗中了。苏轼被外放,好几年没有见到他的弟弟苏辙,在中秋月圆之夜,他很想念弟弟,但无法团聚。此时他抛弃离别的伤感,以和弟弟一同观赏明月来安慰自己。你们读得真不错!”学生听后,自然就明白了读出感情是多么美妙的事情,下面几句或思念故乡,或充满童趣的关于月亮的诗句,读得都很投入,使大家都陶醉在其中了。

在理解“不假思索”时,教师通过师生说说文中的对话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真正理解了它的意思。在学生停顿时间过长才朗读时,教师评价:好像思考的时间稍长了一些,我们再来试一试。于是学生知道自己对“不假思索”思考得还不到位,于是立即调整,当他们读得恰如其分时,教师评价:真是不假思索就回答出来了!你们从“不假思索”中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思考,突出小外甥的聪明可爱,他很喜爱月亮,他都把月亮想象成天空的眼睛了,是月亮给了他灵感。我乘势激励学生:只要你们关注生活,仔细观察,也一定能绘声绘色地讲出自己心中的故事!

虽说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但课文情感的体验是与感知课文内容同步的,教师应积极营造浓厚的氛围,让学生在与生活的联系中,读出了巧,读出了情,读出了新,引发了情感共鸣。我的执教经历使我深深地体会到:第一课时也有情!

篇13:1、燕子 (第一课时)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包括15个要求认识和8个要求会写生字。

2、会用课文中的生字进行口头组词。

3、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二、教学重点:学习15个要求认识的生字。

三、教具准备:小黑板、生字卡、录音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一幅画,想不想看?

生:想。

师:出示一幅画(一只燕子,一只小燕子)指名说看到了什么?

生:回答(看到图中有两只燕子。看到一只大燕子,一只小燕子。)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你们喜欢燕子吗?

生:喜欢。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一篇新课文,讲的是燕子妈妈与小燕子的故事。课题是《燕子妈妈笑了》

二、新授课:

篇14:1、燕子 (第一课时)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导入

同学们,在自然界中有一种动物与春天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总是早早地向人们报告春天的讯息,知道它是谁吗?

对,它就是燕子。请同学们看图,(出示燕子投影片或图片)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主角。(板书:1.燕子)

2.教师范读课文。

二、检查预习

读生字组词,注意读准字音。

三、初读课文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说说每一自然段都写了什么。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课文。

3.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想一想燕子是什么样子的,它飞行时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找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2.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3.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摘抄积累句子。

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图,引入新课。

1.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

2.按一定顺序(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左到右、从右到左、由远到近、由近到远)说说图上哪些景物突出了春天的特色?

3.图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画了哪些燕子?小燕子在图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再让学生把这几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鼓励学生把自己从图中感知到的内容和从自然界中观察到的景色联系起来描述,使学生在脑海中对春天美景和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形成比较完整的印象。

在认真观察图画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小声读书,促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是以燕子为线索进行记叙的,具体是按照燕子的外形、燕子从哪里来、燕子的飞行特点和燕子停歇的顺序来观察和描写燕子的。

二、学习第一段。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燕子的模样的。请一位同学来读第一段。

学生朗读的同时,其他同学思考:课文描写燕子的模样是从什么写到什么?回答了这个问题,也就弄清楚了这一部分的叙述顺序。

(这一段抓住了燕子的外形特点,先写了燕子乌黑光亮的羽毛,又写了燕子轻快的翅膀,最后写了燕子剪刀似的尾巴。这几部分连到一起就“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些描写突出了小燕子与众不同的形象。)

你认为这一段中哪些词用得好?

(“光滑漂亮”、“俊俏”、“剪刀似的”这些词用得好,因为它们写出了燕子外形的美丽。)(板书:光滑漂亮俊俏剪刀似的)

这些词语的确很优美,朗读的时候语调要柔和一些,声音要轻一些。应该怎样读呢?请同学们自己体会,同时想一想这句话在全段起什么作用?为什么说“凑”成了小燕子?

回答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这样思考:羽毛是美的、翅膀是美的、尾巴也是美的,它们合起来就组成了小燕子完整的美好形象。学生能够由此发散思维,得出正确的答案。

(最后一句话在这一段中起了一个概括的作用。“凑”是几个方面合在一起的意思,用在这句话中非常形象生动。)(板书:凑成燕子)

二、学习第二段。

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在春天里从南方飞来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

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抓住了哪些最能体现春天特色的景物。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把主要词语画下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板书:雨风柳草叶花)

请同学们齐读第二段,体会春天的景色之美。

出示小黑板或在投影上打出这样一段话:“才下过几阵雨。风吹拂着柳丝。草、叶、花聚拢来,形成了春天。”请同学们将课文上写的和小黑板上的内容相比较,讨论哪句话写得更好。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两句话对比着朗读,促使学生自己分辨。教师也可以通过几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用教鞭指着小黑板上的雨、风、柳丝、草、叶、花等,提问什么样的雨、什么样的风、什么样的柔柳、什么样的花和草等。学生很快就能明白课文写出了这些景物的色彩、姿态、数量,非常生动形象。而小黑板上的内容就显得很干巴巴的了。

“雨”前面加上“细”而且是“蒙蒙细雨”,这样就写出了春雨的特点,比单纯的“雨”要好得多。其它的景物都可以通过增加附加成分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

小草儿,绿叶儿,各种美丽的花儿,都一起赶到春天里来了。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比喻句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把它们比作像“赶集”一样聚拢来。这样写突出了春天树木茂盛,花草芬芳,充满了生机。)(板书:赶集)

在这百花争艳的季节里,小燕子也赶来了,为什么说“为春天增添了生趣”呢?

指导学生理解“生趣”一词,很有生气,很有情趣。因为春天本身已经很有生趣,很招人喜爱了,现在小燕子又飞来了,使得春天更有生趣,所以说是“增添了生趣”。(板书:生趣)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同学们可以把这段话分成四个层次来背诵:第一句写季节、细雨;第二句写微风吹拂着柔柳;第三句写草、叶、花;第四句写燕子。

教师小结第二段: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小燕子为春天增添了什么样的生趣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段。

三、学习第三段。

认真看书上是怎样写的,然后用最少的字概括燕子飞行的特点。 (快、美)

课文中哪些词写出了燕子是怎样飞行的。

找同学回答,教师抓住重点词板书。(板书:掠、叫、飞、横掠、沾)

五、学习第四段。

上一段描写了燕子飞行的美,实际上燕子停歇时同样很美。请同学们观察停在电线上的燕子,这个情景像什么?(出示相关图片)

提示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观察,用书上的话来回答问题。

(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为什么说“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这个“落”字用“停”来代替好不好?

(不好。因为“落”字把燕子从高处到低处,伶俐轻巧的动作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板书:落)

教师指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要把电线描写成“几痕细线”“像五线谱”,把小燕子比作“音符”?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画,然后让学生谈对“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的理解,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蓝天作衬,电线作谱,小燕子是跳动的音符,从而感受自然之美,春天之美。

(板书:几痕五线谱音符赞歌)

齐读第四段,试着背诵。

六、总结全文,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从燕子的外形写到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从燕子飞行的美,动态美;写到燕子停歇的美,静态美。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才更美丽,也更有生趣,使人们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机,充满活力。课文的字里行间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板书:动态美静态美)

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板书背诵课文。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内容生动形象,感情色彩浓厚。教学时要不断地指导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篇15:1、燕子 (第一课时)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年段学生应该达到以下学习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含义。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因此,教学时,教师借助课文插图引入情景,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描写的意境;通过多媒体与课文插图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边读文边想象燕子的活泼可爱,感受春天的美好。本课教学重点引导孩子欣赏语言,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在“品读”中培养孩子的语感,熏陶孩子的情感。在朗读感受中学习抓住外形特征来描写小动物的写作方法,并用此法写一种自己熟悉或喜爱的小动物。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文

谈话导入:同学们,当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时候,是谁从遥远的南方飞来,为春光增添了生机?(燕子)谁见过燕子?它是什么样子的?燕子是一种美丽可爱的小鸟,它在田野里、在小河边、在村子里飞翔,打扮着春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郑振铎的《燕子》,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吧!(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课堂伊始,以谈话形式导入,学生互相交流搜集到的图片、文字资料,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活泼、燕子、增添、吹拂、聚拢、掠过、稻田、尾尖、沾染、疲倦、音符、演奏、赞歌、偶尔、荡漾、一圈一圈、光彩夺目。(2)指名领读新词,教师适时正音。(3)同桌互读,检查词语掌握情况。(4)开火车读词。

(5)选择重点字识记:“偶尔”两个字都读第三声,“符”读第二声。区别形近字:“俊”和“峻”、“俏”和“悄”、“拢”和“扰”。(6)强调“燕”“聚”“漾”“倦”“演”的写法。(“燕”字注意上部分不是“艹”,“聚”字注意下部分不是“禾”,“演”字注意“宀”下面要有一小横,“漾”字右下部分是“永”,“倦”字右下部分不是“巳”。)

(7)教师选择1~2个生字范写,学生对照练写。写后互相评议。然后,教师针对问题再让学生练写两个字。

2.好,同学们,解决了生字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谁愿意把这篇课文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课文,教师针对学生读错的字音和句子进行指导,针对学生不理解的词语进行讲解。)[如:①活泼:生动自然;不呆板。②聚拢:聚集。③光彩夺目:形容光彩鲜艳耀目。④偶尔:间或;有时候。⑤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⑥赞歌:赞美人或事物的歌曲或诗文。]

3.文中的生字词同学们掌握得很好,想不想自己也来读一读课文,去和小燕子打声招呼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来。(轻声自由读、朗读、同桌合作读、小组轮读等。)4.哪位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对于举手的同学,对他们的自信和勇敢给予充分的肯定。)

设计意图:此环节以学生喜欢的方法自主学习字词,运用查字典或查课外书的方式了解不懂的词语,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在教师帮助下识记易错字与混淆字,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提问释疑

1.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边思考边画一画相关语句: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3.全班交流,合作解疑。

(1)教师导问: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燕子的?

(课文是从燕子的外形、燕子为春光增添生机、燕子的飞行、燕子的停歇四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

(2)你喜欢燕子的外形特点吗?说说喜欢的理由吧。(3)学生通过由话到画,再由画到话,感受小燕子的可爱。(4)如果将文中的“凑成”换为“组成”好吗?为什么?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及理解“凑”字的意思。“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几个部分合起来就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一个“凑”字使文章顿显生动,可爱的小燕子的形象便栩栩如生,跃然纸上。(5)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1自然段,作者郑振铎在描写小燕子时,都描写了哪几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同桌讨论,全班交流)预设:生1:我觉得这是小燕子外形中最重要的三个方面——羽毛、翅膀、尾巴,这样小燕子的轮廓就在我的脑海中了。

生2:眼睛与嘴巴是大多数小动物都具有的,所以可以不写,主要抓住有特点的写就可以了。

(6)教师总结:是的,在描写小动物时,一定要抓住最能表现小动物特点的部分来写,一个可爱的小动物形象才会跃然纸上。

(7)仿写段落:仿写一段话,用上能够表现出动物特点的词语。完成习作后,读给同桌听,并相互修改。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知燕子美丽的外形,此环节先让学生细读课文,通过让学生话燕子——画燕子——话燕子,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

四、熟读课文,教师总结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吗? 2.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实效性,语文学习也强调平实、扎实、不花哨。所以,课后的质疑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五、布置作业,引领学习

1.摘抄你喜欢的句子,并读给爸爸妈妈听。2.熟读课文。

上一篇:《黄河魂》教学实录及反思(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下一篇:经理在年终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