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20

2024-04-19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20(共10篇)

篇1: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2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及其影响。

2、通过讨论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本课内容。

2、通过对比现实考试制度,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教育现状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巨大进步,是隋唐兴盛的原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2、通过了解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也是中国发展具有突出贡献,从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教学难点:科举制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首先以温故知新的导入方式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思考:1、为什么唐玄宗统治前期称为“开元盛世”?为什么会出现盛世景象?提出思考问题,由此导入新课:除了唐玄宗积极进取治理国家之外,还有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统治时期奠定的基础。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改革用人制度,善于用人。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是怎样改革选拔官员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二)新课教学

环节1:在此之前朝廷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在同学认真看书后,请一个同学来说说。大家想一想: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好吗?老师:隋文帝统治时他也和你们认为一样,为了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巩固他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他决定进行改革。他是不是一下就想出了科举制度这个办法?(老师解说)科举制度的“雏形”到“创立”和“完善”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

环节2: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老师出示概括制表并解释)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开始分科考正式设置进士科扩充国学的规模殿试/武举的开始多次亲自面试雏形创立完善(老师简介)

环节3:科举制的影响:小组讨论:科举制的影响老师: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角度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读书人提供了作官的途径,政治上扩大了统治阶级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中国选官制度对世界的影响。(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的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积极影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的过程。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科举制与当今的考试制度有何异同(小组讨论)。

五、巩固提高

进行几个选择题的测试,掌握学生知识掌握程度

六、小结作业

梳理板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七、板书设计

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开始分科考

正式设置进士科扩充国学的规模殿试/武举的开始多次亲自面试雏形创立完善

八、教学反思

篇2: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2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二月革命;掌握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历史意义。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评价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导言中的两个问题进行课前预习,围绕“十月革命为什么会发生”,“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又发生了什么”等问题进行思考,开展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及对俄国和世界的影响,了解列宁在十月革命过程中的突出贡献,认识领袖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难点:对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理解。

教学工具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列宁照片,指出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伟大革命导师,他是谁呢?(生答:列宁)。对,这是列宁回到彼得格勒时的真实情形,就是他,成功地引导俄国度过了战争和经济危机。在20世纪初,列宁领导了一场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革命,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俄国十月革命。

讲授新课: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从19十月革命到现在的历史为世界现代史。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板书课题)

一、新时代的曙光(板书)

1.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呢?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俄国二月革命后发生的。那么俄国人民为什么要进行二月革命?二月革命爆发于何时,结果如何?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什么局面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看课文第一段。师生共同总结:

时间:1917年3月

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局面: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即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教师提问:人民革命的要求,革命的目的达到了吗?为什么?引导学生继续看课文第2页最后一段小字内容。

生答:没有达到。

师问:那么掌权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都采取了哪些政策呢?

生答后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二月革命虽然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但是由于当时工农群众缺乏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所以真正掌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然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却没有实现俄国人民迫切要求获得和平、面包和土地的愿望。

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放弃瓜分战利品的机会,不顾人民的要求,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企图借助战争来消灭革命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布尔什维克党如何领导人民继续斗争,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全党、全体劳动人民都热切盼望着伟大领袖列宁的归来。

2.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板书)

展示插图《列宁回到彼得格勒》。

师问:从这张图可以看出什么?

生答:列宁受到了人民的热烈欢迎。

师总结:显然列宁的回国,受到了群众发自内心的欢迎,使人民看到了希望。正是列宁亲自领导了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板书)

那么起义的时间、地点、主要参加者是谁呢?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出示《俄国比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图。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继续看课本。

时间:1917年11月

起义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主要参加者:工人、士兵

主要特征:在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结果:取得了胜利。

由于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并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列宁的亲自领导及人民群众和革命战士的英勇奋战,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在首都武装起义的影响下,莫斯科等城市相继爆发了武装起义。革命烈火迅速燃遍俄国各地,到192月,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4.苏维埃政府的建立(板书)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那么此时的政府采取的是什么措施呢?试比较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采取的措施有何不同。

主要有五点措施: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人民获得了土地;同德奥谈判议和,苏俄退出了战争,人民赢得了和平。俄国人民梦寐以求的事情,苏维埃政府做到了,这是多么的使人欢欣鼓舞啊。可见这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采取的措施截然不同。让学生尝试列表,列出两种政权的不同点。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苏维埃政权

领导者不同

资产阶级

无产阶

采取的措施不同

反动、反人民

符合人民利益

所代表的利益不同

资产阶

广大工农群

思考1:从这种比较中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让学生思考回答。(只有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权才会得到人民的支持)

思考2:试比较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方式有何不同。(中国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而俄国采取的是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可见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获得了灵活运用。故我们在学习及处理事情中也要注意知识和方法的灵活运用,而不能生搬硬套。)

5.国内战争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板书)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在刚出现时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苏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遇到了挫折。一切帝国主义国家都极端仇视、害怕苏维埃政权。他们千方百计欲置其于死地,而国内被推翻的反动阶级也不甘心失败,他们妄图在国际反动势力的支持下,卷土重来。推翻苏维埃政权,恢复他们所失去的一切。

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哪些具体困难呢?(缺粮缺钱、生活困苦等等)这些困难威胁到了新生的政权,那么此时苏维埃政权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政策呢?那就是高度集中的“战士共产主义政策”。让学生了解“战士共产主义政策”的具体内容。

从1918年到19,经过三年的艰苦斗争,苏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终于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基本胜利。苏维埃政权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巍然屹立。

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板书)

让学生齐声朗诵课文最后一段。

俄国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因此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是谁呢?(对,李大钊。)和学生一起回忆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可见十月革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帝反封建斗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十月革命从根本上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剥削阶级。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人类解放事业指出了光明的道路。

课后小结

总结全文

篇3: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20

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后, 讲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综合起来, 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产生一方面无可供借鉴的经验, 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宗旨下, 我们要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新课程强调要关注学生发展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三维”目标, 是为了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他们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复习计划的制定, 也要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一) 研究“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要求

历史与社会的课程综合了历史, 地理, 人文, 社会学, 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是一门培养学生对整个知识系统的综合认识为目标的课程, 是对所有内容的大检阅。因此, 要认真学习与仔细研究考试说明, 把握考试方向, 这样在复习的时候才有侧重点, 做到有的放矢。课程内容包括“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传承的文明”和“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三个主题。主题“我们生活的世界”, 讲述社会是怎样的, 这是对社会生活要素的整合;第二个主题“我们传承的文明”, 讲述社会为什么是这样的, 这是对反映社会发展的史实的整合;第三个主题“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讲述社会应该是怎样的, 这是对当代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的整合。同时, 第一个主题又承载着传授历史、人文地理、社会等学科的概念、要素和线索等基本知识的功能。这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 制定复习计划和方案

九年级复习内容庞杂, 时间又紧, 教师要为学生合理的从整体上把握复习时间, 另外在复习层次上要以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上加以考虑, 并有相应具体计划与方案。复习形式上注意精讲。多练, 细评, 讲练结合, 专题讨论, 个别辅导, 并采用集体备课。

1. 落实目标测试

复习时的目标测试主要以课堂练习、反馈纠正为手段。首先应选好练习题, 其基本标准是:要有代表性;要有丰富的知识内涵, 能反映教材知识的系统性:要有培养能力价值, 使学生练习后能力有所提高;题目尽可能新颖, 能激发学生作题激情。其次在课堂上定时定量, 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效率。第三, 练习后及时评讲。这样才能查漏补缺, 又能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

2. 收集整理信息资料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是我们初中阶段的战略大决战。只有充分地掌握大战前的各种信息, 才能“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学业考试复习其间, 我们会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 包括考试说明及其特点变化, 试题类型及变化。内容范围及难易深浅, 等等。虽然这些信息并非试题本身, 但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能够使教和学有所依据, 不会如无头苍蝇, 盲无目的。

3. 保证复习模式深入、有效

第一, 教师要交待学习的主要内容, 并要求学生必须达到什么程度, 有目标的学习比搞“复习世界大战”要有效得多。第二, 师生要系统回顾基础知识, 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毕竟学业考试主要考查的还是基础知识, 重在弥补知识缺漏, 使之形成知识网络与结构。第三, 教师要选择典型例题讲解或组织学生讨论, 狠抓重点内容。适当练习热点题型, 帮助学生揭示解题规律, 注意解题方法和本学科能力的培养, 教会学生善于归纳和总结知识之间纵横的联系和比较。第四, 要根据学生实际制订适当的复习量。复习课中常看到教师布置了超量的复习内容。而这种复习模式并不可取, 教师们可以通过试验比较发现其效果很差, 一堂课不可能复习完两堂课的内容。

二、构筑新模式保障历史与社会复习课计划的实施

(一) 理清线索, 帮助记忆

在记忆过程中加深理解在历史与社会复习中要达到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记忆能力。首先, 要在复习中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解决难点。例如, 讲“和平”问题, 可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历史和地理知识, 鼓励他们从其他历史、地理书籍中归纳事实, 分析霸权主义者干涉别国内政的事例, 明确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当代世界和平面临的主要威胁。讲“发展”问题, 可在世界版图上, 大体勾画出当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域分布, 并引导学生回顾西方国家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进行殖民征服、掠夺和统治的历史, 找出当今世界南北发展差距和根源。在复习时, 要让学生明白, 强调理解地记忆历史与社会知识, 可使他们做到“不但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其次, 在复习中采用对比和比较的教学方法, 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加强记忆能力。例如,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可以采用比较和对比的教学方法, 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从战争的性质、结果两方面来比较, 从而加强记忆。再次, 复习时还可运用归纳法来加强、加强记忆。例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时, 可以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成一表格, 按内容大致分成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及其他内容。这样, 按内容分类记忆, 可以使学生在对比中加深了记忆。除此之外, 还可以采用图示、顺口溜等记忆法来帮助学生记忆。

(二) 确定重难点, 构建网状知识结构

提高复习效率。在第一轮全面阅读教材, 查漏补缺复习之后, 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 掌握知识结构、着重培养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和系统化的思维能力, 进一步掌握基本理论。对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 深刻理解, 突破难点, 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 构建知识网络。可以把历史与社会课本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纳重点。例如, 归纳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条件、根源、主要内容、措施、探讨事件的历史影响, 归纳的重点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经过、结果, 难点是对改革的评价及其启示。在归纳人物的时候, 归纳人物活动事件、观点、主张、后人的评价 (人物的作用、地位、影响、贡献和功过) , 归纳的重点是人物的事迹及其评价, 难点在于人物的评价。对具有可比性的人物进行合理的联系、比较, 另一方面更需要对专题内各人物进行适当类比, 这有利于学生"多视角, 多层次"认识历史人物, 并做出科学地评价。在构建知识网络的时候, 对于考试说明虽已明确删除, 但与前后必考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相关知识, 应该讲述, 这样有利于整体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 以课本知识和历史思想解答热点问题

在近几年的学业考试中, 和谐社会、三农问题、科技创新等都是长效热点。每年考生都会去积极关心热点、关注时政, 而平时学校的训练也是为考热点而考热点, 但是学业考试试题考察热点的方式却让我们感觉“在意料之中, 又在意料之外”, 不会为了迎合哪个热点而直接去考它。所以, 在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中, 要跳出热点的框架, 把课本中与之相联系的问题都复习到位, 形成知识网络, 继而来解答变幻的考试题目。

(四) 辩证设计作业, 突出有效性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基本理念是提倡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强调历史地、辨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上要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 即以人为本的作业, 学生完成才会觉得轻松, 作业才会觉得有趣味性。如果历史与社会的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机械式的重复和记忆, 题型单一, 这样虽然对学生巩固知识有一定作用, 但是也可能造成学生思维、实践能力减弱, 学习缺乏兴趣。作业的有效性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和具体生活的基础上, 布置相应的作业, 使历史与社会的作业重点、目的明确。因此, 有效的历史与社会的作业布置定位, 不仅是对课本知识、技能的巩固, 更是促进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 重在参与学习情景和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重在体验和发展。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回顾、重温课堂上知识, 并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观点的确立、材料的组织, 既加深课文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又培养问题意识, 发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以构建多元化复习体系, 促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 以良好心态面对升学考试”。基于这一理念, 我们都要清楚看到新一轮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对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与社会命题的影响以及对学业考试历史与社会复习教学的指导意义。本文目的在于建立有助于学生学业考试对历史与社会复习课的有效策略框架, 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复习的步骤, 才能使他们在众多的教材和参考资料中理出正确的头绪, 从而为自己能顺利应试。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与社会,复习课

参考文献

[1].姚自超.新课改下《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四变”, 教学广场.2007.12.

[2].夏鹏飞.历史与社会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时代教育, 2008.3。

篇4:九年级数学下册综合测试题

A. B. C. 1 D.

2.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x2-2x+3m-1=0有两个实数根x1、x2且x1·x2>x1+x2-4,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

A.m>- B.m≤

C.m<- D.-

3.如图1,O是△ABC的外心,OD⊥BC,OE⊥AC,OF⊥AB,则OD∶OE∶OF=( ).

A. a∶b∶c

B. ∶ ∶

C. cosA∶cosB∶cosC

D. sinA∶sinB∶sinC

4.已知△ABC的三边长分别为 、 、2, △A′B′C′的两边长分别是1和 ,如果△ABC∽△A′B′C′,那么△A′B′C′的第三边长应该是( ).

A. B.

C. D.

5.如图2,小明将一张矩形纸片ABCD沿CE折叠,B点恰好落在AD边上,设此点为F,若AB∶BC=4∶5,则cos∠DCF的值为___.

图2 图3

6.如图3,AB∥CD,AC、BD交于O,BO=7,DO=3,AC=25,则AO的长为__________.

7.抛物线y=x2-4与x轴的两个交点和抛物线的顶点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 .

8.已知关于x的方程x2+(3-m)x+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那么m的最大整数值是___________.

9. 如图4,△ABC中,∠C=90°,AC=8cm,BC=4cm,一动点P从C出发沿着CB方向以1cm/S的速度运动,另一动点Q从A出发沿

着AC方向以2cm/S的速度运动,P、Q两点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t(s).

(1)当为几秒时,△PCQ的面积是△ABC面积的 ?

(2)△PCQ的面积能否为△ABC面积的一半?若能,求出t的值;若不能,说明理由.

图4 图5

10.如图5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正方形OABC的边长为2cm,点A、C分别在y轴的负半轴和x轴的正半轴上,抛物线y=ax2+bx+c经过点A和点B且12a+5c=0.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如果点P由点A开始沿AB边以2cm/s的速度向点B移动,同时点Q由点B开始沿BC边以1cm/s的速度向点C移动.

①移动开始后第t(s)时,设S=PQ2(cm)2,试写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t的取值范围;

篇5: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亚洲的振兴与崛起、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与影响、拉美民族独立运动与成果等历史知识。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建立与崩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难点:印巴分治;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播放视频《印尼将举办纪念万隆会议60周年系列活动》

教师:2015年4月18日至24日,印度尼西亚将举办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纪念庆典,届时将邀请109个国家和25个国际组织参加。万隆会议是历史上首次由亚非国家自发举行的国际会议,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会议所倡导的“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有力推动了亚非国家的联合自强,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60年前的万隆会议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召开的?这课就让我们穿越时光,回到二战刚刚结束后的亚非拉世界,感受这些国家为获得独立与自由所进行的斗争。

(设计意图:通过新闻导入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新闻时政中提取历史的能力。)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展示:

“我宁愿向前看,当洪水消退,人类的历史上会出现新的一章:说不定黎明会从这一面出现,从太阳出升的东方出现。”

——泰戈尔

教师:近代以来,殖民侵略如同洪水、野兽,淹没、蚕食了亚非拉广大地区,造成当地的贫穷与落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争取独立与自由,亚非拉国家奋起抗争,自由的曙光最早从东方升起!

一、“黎明出东方”——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二战后初期亚洲国家独立形势图

教师:让我们首先把目光聚焦到“英王王冠上最明亮的一颗宝石”——印度,看看她是如何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的。

1、“英王王冠上最明亮的宝石”——印度

(设计意图:通过章西女王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以来印度人民的反抗斗争,通过甘地,向学生介绍“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体会印度人民的抗争。)

学生:19世纪中期的印度民族大起义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虽然没有使印度走向独立,但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二战后初期,印度再次出现民族独立运动高潮。面对再次高涨的民族独立运动,英国殖民者作何反应呢?

展示:

材料一:

“1947年3月的印度,是一艘满载火药在大洋中航行而突然着火的船,当时的问题是在大火燃烧到弹药库之前把火扑灭。”

——时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将军的助手

材料二:

“如果印度选择独立——在我们看来,她有权这样做,我们将帮助他们尽可能地实现这个转变。”

——英国殖民当局

教师:英国殖民当局是怎样“帮助”印度实现转变的呢?

展示:

“根据居民宗教信仰,英属印度分为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分别建立自治政府;巴基斯坦由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构成;王公土邦在“移交政权”后享有独立地位,可分别谈判加入印巴任何一个自治领。

——《印度独立法案》 1947年

(设计意图:通过对《印度独立法案》的解读,认识它给印度带来的影响,知道“印巴分治”和“印巴纷争”的渊源。)

教师:这一方案是由时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的,所以又被称为“蒙巴顿方案”

根据这一方案,原来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印巴分治,所以还被称作“印巴分治方案”。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立共和国。

展示:“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

——1947年8月尼赫鲁

教师:“厄运”指什么?“厄运的时代”是哪个国家造成的?“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指什么事件?

学生:“厄运”指印度遭受殖民奴役;“厄运的时代”是由英国殖民者造成的;“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指英国被迫承认印度独立。

教师:印度独立后的半个世纪中,工农业都有了巨大发展,稻米、小麦、牛奶的产量居世界第二,GDP1.6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约有2973亿美元。科技领域的成就卓著。

展示:

“未来的世界软件超级大国,不是美国,不是日本,而是印度。”

——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了解印度独立后走向振兴的情况,尤其是印度的软件制造业。)

教师:“蒙巴顿方案”给印度带来了独立,但也给这一地区埋下了冲突的种子。英国的“分而治之”伤害了印度人民的感情,激起其强烈的不满并加剧了“分治”双方因因“保卫祖国”而滋长的对立情绪与争夺行动。“分而治之”政策加深了该地区的民族与宗教矛盾。如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宗教之争问题,这些都造成了印巴两国之间的流血冲突和战争。

教师:印度作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殖民地,在欧洲殖民版图中撕开了一个口子,英国王冠上的印度宝石坠落了。印度独立前后,亚洲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获得独立,各国经济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些国家和地区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了适应本国发展的道路,从而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已经成为现代化国家。如中国的台湾和香港、韩国、新加坡经济发展迅速,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2“亚洲四小龙”— —台湾、香港、新加坡、韩国

(设计意图:通过四幅图片,使学生感受这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经济的迅速发展。)

教师:“东方的黎明”很快刺透阴云,洒向了一块“黑暗大陆”,自由的曙光开始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绽放。下面让我们把目光转向非洲大陆,领略非洲民族独立的浪潮。

二、“‘黑暗大陆’现曙光”——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教师:西方殖民者什么时候开始侵略非洲?有什么殖民暴行?

学生:西方殖民者对非洲的侵略从新航路开辟后开始,主要暴行是罪恶的三角贸易,贩卖非洲黑人到美洲做奴隶。经过300多年后,到19世纪晚期,非洲被西方殖民者瓜分完毕,完全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教师:二战结束后,如火如荼的民族解放运动席卷整个非洲大陆。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71页正文第2段至72页正文第2段,梳理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线索。

(设计意图:此环节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本的基础上,动手归纳梳理出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线索,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学生:开始(1952年埃及独立)→高潮(1960年“非洲独立年”) →殖民统治瓦解(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

1、开始——埃及独立

教师: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烈火首先在北非燃气,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埃及。1952年7月23日,以穆罕默德·纳吉布和迦玛尔·阿卜杜勒·纳赛尔为首的89名中下层青年军官——埃及“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反帝反封建的“七月革命”。赶跑法鲁克国王,推翻英国庇护的埃及君主统治,成立“革命指导委员会”,掌握政权。

“今天,我们真正实现了真正的主权,真正的尊严和真正的自豪……今天我们说,我们的财富已经归还我们了。”

——纳赛尔

教师:纳赛尔所说“我们的财富”指什么?这一财富是什么时间归还的?

学生:“财富”指的是苏伊士运河。归还的时间是1956年。

2、高潮——“非洲独立年”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非洲独立进程》图,哪一个年份非洲独立的国家最多?

学生:1960年。

教师:1960年,就有17个国家取得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3、殖民体系崩溃——纳米比亚独立

教师:非洲最后一个获得独立的是哪一个国家?

学生: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

教师:纳米比亚的独立有何影响?

学生: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教师:经过非洲人民不懈的努力,“自由的曙光”终于普照了这片广袤的大地。虽然殖民制度已寿终正寝,但由于长期殖民统治的恶果,整个非洲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非洲要摆脱贫困,走向富强,任重而道远。

教师:自由的阳光已经普照了非洲大陆,大西洋彼岸的拉美状况又如何呢?最后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拉丁美洲,看一看拉美人民是如何捍卫民族主权的。

三、“远离美国,走进天堂”——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展示:

“离天堂太远,离美国太近”

——拉美谚语

教师:新航路开辟后,拉美逐渐成为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19世纪初期,通过独立运动,拉美基本上赢得了独立。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渗透,特别是美国在美洲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拉美不得不在反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道路上继续斗争。“二战”后,拉美的民族民主运动主要是反对美国的经济掠夺、政治颠覆和军事占领。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72页正文最后一段至73页,回答: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突出事件有哪些?拉丁美洲民族革命与亚非独立浪潮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自学课本,锻炼其阅读归纳能力。)

1、古巴革命

教师:1959年,古巴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了美国扶持的傀儡政权,建立革命政府,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新政权建立后,又是如何发展的?

学生:努力发展经济,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大庄园制。没收美国垄断资本在古巴的工矿企业。

教师:古巴的独立沉重打击美国在拉美的霸权,鼓舞了拉美其他国家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受古巴革命影响,巴拿马掀起要求收回运河区主权的斗争。

2、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教师: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洲巴拿马共和国中部的巴拿马地峡上,1914年建成通航,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著名国际航运水道。它的通航,使两大洋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麦哲伦海峡缩短5 000~1.4万千米,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历史上,美国通过与巴拿马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取了修建和经营巴拿马运河的永久性权利。运河通航后美国一直把持着经营和管理权,后来又将运河周围1 400多平方千米的地带划为运河区,形成“国中之国”。近百年来,巴拿马人民为收复运河主权,维护民族尊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在1977年9月7日,巴美双方签署了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规定在1999年12月31日前美国从巴拿马撤出全部驻军并将运河归还给巴拿马。1999年12月31日,巴拿马政府正式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结束了美国对这条黄金水道长达85年的殖民统治,使运河成为名副其实的“巴拿马的运河”。经过不懈的斗争,拉美人民逐步摆脱了美国的控制,捍卫了民族的主权。他们正“远离美国。走近天堂”。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根据古巴和巴拿马人民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思考二战后亚非独立运动与拉丁美洲的斗争有何不同?

学生:亚洲和非洲的主要形式是争取民族独立;拉丁美洲主要是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教师: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水平上看,亚非拉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正在奋起,正在发展,所以也称作“发展中国家”,或称“第三世界”。

展示:(图片)

教师:广大亚非拉国家,不愿意卷入美苏之间的冷战,他们将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自主、消除贫穷和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亚非拉国家实行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走向了团结自强的道路。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和1961年召开的不结盟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及之后成立的“七十七国集团”, 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课后小结

篇6: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教案

重点知识对比表:

一、1919——1929年 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基本特征:美国取代欧洲掌握世界经济霸权,形成相对稳定的世界政治格局

主要史实:①西欧经济衰落,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日本称雄东亚

②帝国主义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巴黎和会

时 间

191月。

地 点

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

内 容

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故巴黎和会又称“分赃会议”)

操纵者

三巨头:美(威尔逊)、英(劳合·乔治)、法(克里孟梭)

《凡尔赛和约》内容

内容:

(1)领土: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2)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3)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4)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5)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构成:《凡尔赛和约》连同协约国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签定的和约,构成“凡尔赛体系”。

影响: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华盛顿会议

时 间

1921—1922年。

与会国

美、英、日、中、法、意等九国。

《九国公约》内 容

(1)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

(2)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3)其实质“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影 响

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1929—1939年,国家干预经济时代

基本特征:资本主义陷入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之中,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以渡过经济危机。

主要史实: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②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世界处于法西斯侵略和战争威胁之中

美国

的罗

斯福

新政

背 景

严重的经济危机,1933年初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

目 的

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中心措施

加强对工业的调整,颁布了《国家工业复兴法》

评 价

本质特点: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但改变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成效(影响):(1)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2)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3)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4)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5)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德国

法西

斯力量的猖獗

希特勒上台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逐渐集总统和总理大权于一身,称为国家元首。

希特勒建立法西斯恐怖独裁统治

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共产党

掀起迫害犹太人的狂潮:

(1)剥夺犹太人的德国公民身份;

(2)犹太人不得经商,不许担任公职,不能从事教师职业,限制从事自由职业;

(3)不得参军; (4)严禁与雅利安人通婚;

(5)拒绝向犹太人出售商品;

篇7: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教案

中考即将来临,最后一百天的复习成为关键。当前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中等生所占比例不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对学习热情高;但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从考试情况来看:优等生占30%,学习发展生占50%。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历史学科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历史成绩的优劣越来越大地影响到中考总成绩的提高,影响到升学。历史学科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过去长期以来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又可以全面提高初中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为了能让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考取理想学校,我在复习中以《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方向,以教材为根本,突出复习过程和检查评价的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指导和要求。不断变革教学方法,指导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实现我校今年中考既定的总体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教学目标: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考试说明》, 把握历史中考的方向。《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是供复习时使用的主要参考资料。要做好备考复习,首先就必须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考试的范围要求、内容要求,应该对照教科书,逐个板块、逐个单元、逐个知识点,逐条逐项地落实知识点。

2、仔细研究教材,落实基础知识和主体知识。中考试卷相当数量的题目来源于教材,即便是综合题也是基础知识的加工、组合和拓展,只有讲好、学好、用好教材,发挥教材的优势,挖掘教材潜能,才能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主体知识是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它包括了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线索等。基础和主干知识是载体,是分析问题的依据,是理解、思考问题的依托,是解决问题的工具。为了更有效地记忆、掌握基础和主干知识,教师要教会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和线索,教会学生全面系统地阅读教科书,熟练使用教科书中提供的目录和大事年表,教会学生善于归纳和总结知识之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与对比等。

三、方法措施:

(1)备课

针对九年级的复习课,我的教学设计尝试以下五步骤:第一步,理清单元阶段特征或专题特征,由学生自主完成本单元基础知识的梳理。第二步,由讨论思考题组成。针对单元重点和近年来中考的试题,教师设计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题目,简单的东西由学生回答即可。疑难点,尤其是热点、预测到的考点问题由老师引导分析、作出解答。这一部分是课堂操作的主体部分.通过分析加深教材或专题知识点的理解,这一部分主要强调的是老师“导”的作用,学生是思维的主体。第三步:巩固练习。学生完成本单元的试题,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评,巩固本单元知识的作用.这样通过上面几个环节,“梳理”、“探究”、“训练”三环节完成。第四步是课后反思。对老师来说,本单元有什么不足和遗憾及补救措施可总结一下,对学生来说,本单元有什么缺憾的地方,或者有什么补充,甚至是对教师讲课的建议都可以相互交流。

(2)上课

高质高效的上课,在课堂上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习过程交给学生,反对全面讲,讲全面。努力删除教学中的无效环节。随着命题思想的逐渐转变,中考改革探索的不断完善,对一线的九年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复习课,我们必须要从“细讲”过渡到“精讲”,讲要讲出新东西、新意境;从“演员”过渡到“导演”,充分发挥教师的“导”的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要“授之以渔”,而不要“授之以鱼”,重点、难点问题要讲深讲透,把大量的剩余时间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限度的提高自习效率,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3)布置作业和训练

一要科学的布置作业,体现层次性、代表性、典型性、针对性,力求做到举一反三。

二要精选习题,强化训练。 ① 适量性原则。事实证明,学生所做习题,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精做一定

量的习题为。九年级阶段的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学生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为了在短时间内

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益,在选题过程中,要坚持适量性原则。要精选习题,让学生获得的学习效益。 ②

整体性原则。整个九年级阶段的复习分成两个轮次,在选题过程中,要坚持整体性原则。一轮复习按教材

章节顺序切块复习,选题要体现基础性,强调覆盖面,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二轮复习体现专题原则进行

复习,教师选题要注重本学科内知识的纵向联系,要体现学科内综合的特点,目的是加强学科内的综合;

临考前(或一、两个星期)的时间的复习要回归课本和进行适量的综合训练,选题要突出热点、联系现实,

以达到综合训练,提高能力的目的。 ③ 适应性原则。在选题过程中,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和近两年

的中考题。《考试说明》强调考生对学科知识的把握,注重学生在知识迁移、问题思考和解决过程中表现

出的能力、态度、价值观。教学和复习中就必须在注重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形

成。复习什么内容、抓什么重点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通过知识和现实问题的复习增强素质和能

力,这样,才可能自如地应对多种背景,以及多变的设问角度。 ④ 梯度性原则。同一年级或是同一班级

的学生,在学习方法、知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在选题过程中,要坚持梯度性原则。保证做

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任务要求,做到激励尖子生让其吃饱,关注中等生让其吃好,兼顾学困生

让其消化得了,充分落实分层次教学的原则。

(4)认真研究典型试题及评析,了解中考历史试题的特点,把握命题方向。

研究试题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明确中考历史的命题趋势,注意综

合分析几年来我市中考文科试卷,认真研究每一道题,力求从中得到启发。试卷讲评要重视学生的薄弱环

节,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查漏补缺。引导学生关注命题意图,了解解题方法,找出解题规律。

(5)加强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掌握答题技巧,规范答题语言。

在复习时候,需要一定的练习来配合以巩固复习的效果。但在进行练习时,切不可搞题海战术。针对复习

中暴露的问题,归类分析后,进行解题方法的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审题、构思、组织材料、成文的能力。

中考复习的效果最后要反映在答题上。虽然不同试题具有不同的答题方法,但都讲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做好中考复习的能力检测题,通过自我测评,让学生了解试题类型、掌握解题方法、

思路、技巧等。 在练习和考试中都应注意审题、解题、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审题过程中,要审题型和

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答思路和答题方法,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化,

要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回答问题。

(6)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要求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考查,不但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

知识的能力,更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 “双基”是历史考试考查的重

点。复习时要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的同时,注重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科学、灵活地

复习,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复习方式。

(7)融会贯通,注重中外历史知识的联系 。

在复习时应对教科书融会贯通,要重视整合专题知识,突出重点,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适当打破单

元、课之间的界限,做到将基础知识“联线串珠”。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史与

世界史相互交融、密不可分。复习时应尽可能地将中外历史知识相结合,相互呼应联系,做到复习中国历

史时,把历史现象、事件置于整个世界背景之下;复习世界历史时,把教科书中的中外历史知识有机地整

合,这样在解题时就能触类旁通。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其发展都有纵、横两大坐标。纵是指社

会形态、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等,在各个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特点,具有连贯性;横,是指不同

国家和地区社会历史的各个侧面在同一时期有不同特点。复习时应该注意加强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联系,

逐步形成较为整体的历史观来观察历史现象,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8)关注重大纪念、社会热点和时政。

复习时要重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历史的时代性,重视历史的史鉴作用。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国家及

世界重大的纪念活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时政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能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比较,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第2/3页

(9)学困生的辅导:强化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让学困生学得轻松。在课堂上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注,在

设计习题时,注意分层次和梯度,

四、复习安排 : 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

1、复习时间:3月—4月上旬

2、复习内容: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部分,分单元,分章节,依据课程标

准和考点要求复习,强化知识点,考点,夯实基础,培养基本技能。

3、复习方法:抓住主干知识。因为这一阶段是第一轮复习,重视课本,让学生认真听好课,抓住知识,

抓线索,抓问题,抓重点。把分散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阶段特征等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变成主

干知识网络。采取“滚动式”复习,依据课本、单元知识考试连前不连后,夯实基础,过好考点关。

第二轮:专题复习

1、复习时间:204月中旬—5月中旬。

2、复习内容:

专题一、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史。

专题二、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史。

专题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和改革。

专题四、近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专题五、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

专题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史。

专题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

专题八、时事热点。

在记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历史结论,历史阶段特征等形成概括性、

本质性、特征性认识的能力。经过整理知识,系统化知识,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灵活应用课本知识作答。

突破重点、难点,运用知识,检查堵漏知识盲点。

3、复习方法:采取分专题、分知识点复习法,以知识网络为线,专题分块复习和考试

第三轮:综合复习

1、复习时间:年5月下旬—中考前。

2、复习内容:注重政史综合综合、适应开卷考试,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3、复习方法:这一轮复习体现基础训练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全面系统而又重点突出,通过综合检测、模

拟训练,查漏补缺,加强应试技巧和解题方法指导。用中考常见题型把初中阶段重点知识展现出来,使学

篇8: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案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5页“自由阅读卡?从罂粟到毒品”,讨论回答问题: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走私鸦片。)

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不是)为什么?(因为烧鸦片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鸦片,避免污染。)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二、中英《南京条约》

学生阅读本目,思考回答:

1、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不是。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用大炮说话的。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马克思也说过:“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作“鸦片战争”。)

2、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南京条约》。)

3、根据课本第5页“练一练”: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经济已被破坏,有了一定成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半殖民地”指当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控制的国家。

4、根据课本第5页“活动与探究1”: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阻碍,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欧洲社会的一系列活动和运动都在促进它的成长。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迅猛发展起来,欧洲的资本主义长成了参天大树。而英国这时已成为号称“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的资本主义“老大”。它与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拥有明显的优势。“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5、小表演活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仪式上双方代表的对话(可自由发挥)。

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根据“知识网络”,进行“接龙复习”,并完成第3页“自我测评”。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页“练一练”。

篇9:岳麓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1.悠久的历史

(1)广东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韶关的“马坝人”,距今约 12.9 万年,该远古人类化石的发现有力证明了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发祥地。

(2)佛山的西樵山古石器遗址是我国华南地区至今发现的一处石器时代大型开采石材和制造石器的场所。在珠江和长江三角洲发现的多个遗址中,都发现贝壳,因此称为贝丘文化遗址。通过对贝丘文化遗址的了解,有助于了解我国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农耕渔猎文化。

(3)广东的手工业丰富多样,主要有冶铁业、陶瓷业、酿酒业、榨糖业、制葵业(新会是的葵乡)等;粤绣、佛山剪纸、广东象牙雕等是广东民间工艺的瑰宝,其中粤绣、湘绣、苏绣、蜀绣并称为全国“四大名绣”。

2.三大民系

(1)广府民系:广府民系主要由古越族与中原汉族融合而成,方言是粤语。

(2)潮汕民系:方言是潮语(是由闽语和古越语融合而成),

明清时期潮汕方言成为独立次方言。

(3)客家民系:方言是客家话(是在中原古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同时也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3.建制沿革:秦统一岭南后,设三大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今广东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管辖。北宋时,广东的名称出现。“广东省”作为地方行政建制称谓,是从清朝开始

4.建筑工程

(1)灵渠是世界上第一条船闸式人工航道运河,是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

(2)客家围龙屋是我国经典民居之一。

(3)开平碉楼是中国第 35 项载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也是广东的首个世界遗产项目。

(4)广州陈家祠是集岭南历代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典型代表。

二、古代广东

1.秦:属南海郡,郡治在今广州(当时称番禺)。

2.汉:汉武帝时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出发。从此广州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的地位确立。

3.隋唐: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出发,可达波斯湾。唐在广州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4.北宋:在广州等地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事务和贸易,征收商税。

5.明清:(1)明朝中后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道,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如广东佛山的冶铁业

(2)在清代,广东的冶铁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1757 年(乾隆年间)只留广州一处海关通商广州十三行。

(4)明朝戚继光率军开赴广东等地,连续重创倭寇。

(5)明朝后期,1553 年,葡萄牙殖民者强行租借澳门。

三、近代广东

1.重大事件

(1)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

(2)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抗英。

(3)1842年,《南京条约》将广州开辟为通商口岸;1858 年,《天津条约》将汕头、琼州开辟为通商口岸。

(4)1872年,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创立继昌隆缫丝厂,是广东第一家民族企业。

(5)19,孙中山、黄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6)1923年,中共三大在广州举行。

(7)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了三大政策;1924年5月,黄埔军校建立。

(8)1925年国民政府成立,建立了国民革命军。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北伐军从广东出发。

(9)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彭湃建立广东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2.重要历史人物及其活动

(1)洪秀全: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人,1851年1月11日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1853年,定都南京,称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又分兵西征、北伐,强盛时曾占领了清朝的半壁江山。

(2)邓世昌:中国清末海军爱国将领,广东番禺人(今广州市海珠区)。甲午中日战争时为致远舰管带,在 1894 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捐躯报国。

(3) 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和。他提出三民主义,主张发动革命,__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9建立中国同盟会;领导了辛亥革命,__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4)康有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近代政治家、思想家,领导了戊戌变法。

(5)梁启超:广东新会人。领导了戊戌变法,提出“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主张,是中国近代的思想家、史学家。

(6)冼星海:广东番禺人,人民音乐家。先后在岭南大学预科、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上海国立音乐院及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音乐。回国后创作了《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不朽名作,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作出了巨大贡献。

(7)詹天佑:南海人,中国铁路工程专家,中国铁路工程的先驱。他是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和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为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8)冯如:恩平人,中国第一架飞机制造者、最早的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家。他于19研制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并驾机参加国际比赛,荣获第一名。被后人誉为“中国航空之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9)叶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新四军的领导人之一,杰出的军事家。广东省惠阳县周田村人,领导了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等战役,获“北伐名将”之美誉,第四军亦有“铁军” 之称。

(10)叶剑英:广东省梅县人。曾参与筹建黄埔军校,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师长,后任第四军参谋长。1948年12月至 1949年8月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副书记。“__”期间,为粉碎“_”作出了突出贡献。

(11)廖仲恺:广东归善人。曾随孙中山反对袁世凯,参加护法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财政部长、工人部长、农民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广东省省长等职。

(12)容国团:广东南屏人,1959年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男子单打冠军,他是中国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

(13)陈镜开:广东东莞人,他的“开国第一举”以133公斤的成绩,创造了中国运动员的第一个世界纪录。

四、现代广东

1.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

2.1980年将深圳、珠海、汕头设立为经济特区。

3.1984年广州、湛江成为对外开放港口城市,后来将珠江三角洲

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改革开放在广东的成就:大亚湾核电站和京九铁路。

篇10: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2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巴黎和会及操纵和会的国家 对德《凡尔赛和约》及其内容 凡尔赛体系 国际联盟 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及其主要内容 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①通过分析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使学生认识两会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以此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②通过学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和实质,培养学生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与结果,了解巴黎和会及操纵和会的国家。通过逐条分析《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主要内容,认清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组织学生讨论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通过的条约中有关中国问题的条款,得出弱国无外交、无国际地位的结论。

②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再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涵和实质,也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拟制表格,归纳、分析诸条约的背景、内容、影响与实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凡尔赛和约》是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宰割战败的德国的掠夺性条约;华盛顿会议在以美国为主导、宰割中国、抑制日本的基础上,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在亚太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②两会中的中国均是被宰割者,从而培养学生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发愤学习的民族情感。

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包含各种矛盾,这些矛盾必将导致体系的崩溃和新的世界大战。

重点难点

重点: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难点:正确认识和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一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新课教学

一、巴黎和会和《凡尔赛和约》 1.巴黎和会的召开 时间:1919年1月 操纵国:英、法、美

巴黎和会实质上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2.《凡尔赛和约》和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①《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时间:1919年6月 内容:第一,关于领土问题。和约重新划定德国疆界,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第二,关于德国海外殖民地问题。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英、法、日、比等国加以瓜分。第三,关于军事问题。德国取消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拆除莱茵河以东50公里内的防御工程。第四,关于赔款问题。德国必须对战胜国支付大量赔款。

教师补充:和会无视中国的主权和战胜国地位,把德国原来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特权让给日本。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引发了中国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中国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②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对德和约签订后,协约国又先后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分别签订了和约,《凡尔赛和约》和这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它建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二、《色佛尔条约》和《洛桑条约》

强调:《色佛尔条约》从未生效;《洛桑条约》是凡尔赛体系中唯一较为平等的条约。

三、华盛顿会议

1.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时间:1921年,地点:华盛顿

参加国:美、英、日、法、意、中、比、荷、葡九国 2.华盛顿会议的内容和影响 ①内容:《九国公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 A.《九国公约》。核心内容是确立列强在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实质是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B.《四国条约》。签订的国家是美、英、日、法。此条约为美国在东亚、太平洋地区扩张扫除了障碍。

C.《五国海军条约》。此条约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的终结,日本扩充海军计划受到限制,美国取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这是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又一胜利。

②影响: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补充和继续,会议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构成了华盛顿体系。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并驾齐驱,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又达到了抑制日本势力膨胀的目的,从而形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小结巩固

1919~1922年,英、法、美等帝国主义战胜国先后在巴黎和华盛顿召开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条约,形成了战后帝国主义的“和平”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个体系巩固了帝国主义大国的既得利益,维持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暂时和平。但是它极不稳固,是注定要彻底崩溃的。

上一篇:暑期酒厂打工社会实践报告下一篇:像字组词造句一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