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官断案的历史典故

2024-04-09

县官断案的历史典故(精选3篇)

篇1:县官断案的历史典故

醉县官断案故事

从前,有一个喜欢喝酒的县官,一天到晚脸上红通通、醉醺醺的,喝了酒他就要捉弄衙役,拿他们寻开心。

一天,他又喝得脸像猴子屁股,走起路来东倒西歪。

他唤来王甲与赵乙两位衙役,限令他们三日之内将三个人捉来,否则各打四十大板。

王甲、赵乙问道:“不知老爷要缉拿哪三个人?”

县官红着脸说:“一个‘人中人’,一个‘草中人’,还有一个‘像个人’。”

王甲、赵乙知道,这是昏官灌足了黄汤在与他俩过不去,便合计说:“天无绝人之路,我俩且到大街人多的地方走走,总会有法子的。”

两人来到车来人往的大街上,看见一个孕妇挺着大肚子在慢慢行走。

王甲对赵乙说:“兄弟,你看,那不是‘人中人’吗?”

赵乙一看,对呀,大人肚里怀着个小人,正是“人中人”。

两人不容分说,走上前去,将那孕妇带到县衙。

第二天,天下着蒙蒙细雨。

王甲与赵乙又来到大街上,看见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农夫,挑着菜在沿街叫卖。

王甲一拍赵乙肩膀:“兄弟,快看,那不是‘草中人’吗?”

赵乙一看,是呀,草蓑衣里面藏着一个人,是“草中人”。

两人走上前,又将农夫带到县衙。

第三天,街上举行庙会,随着一声响锣,几个壮汉抬着一尊都天菩萨走来了。

王甲一见,便对赵乙说:“兄弟,那都天菩萨不是‘像个人’吗?”

赵乙一想,倒也是,泥塑木雕的身子,看上去倒还真像个人样子。

于是,两人上前,将那都天菩萨抬到县衙。

县衙大堂上,随着一声吆喝,醉醺醺的县老爷升了堂。

孕妇与农夫一见这怕人的架势,早吓得双膝跪下,请求饶命,唯有那都天菩萨直挺挺地站着一动不动。

县官醉眼蒙?地见这人好大胆子,在大堂之上竟敢不下跪,还咧嘴对他笑呢,便一拍惊堂木,喝道:“大胆狂徒!在本大人面前为何不下跪?”

王甲连忙走上前,附在县官耳边说:“禀告老爷,这人喜爱喝酒,一喝酒他就下跪。”

县官一听非常高兴:本官贪爱这杯中之物,他竟也与我同样喜好!

县官便命人取来酒壶,朝那都天菩萨口中灌去。

这一灌不要紧,却将都天菩萨下巴颏灌掉了下来。

县官见此人喝了酒仍在原地站着,便走下大堂,近前一看:“咦,这人怎么没有下巴?”

王甲回答说:“老爷有所不知,这人不喝酒倒还像个人,喝了酒就不像个人了。”

篇2:县官曾是天子的称呼

县是我国自古以来的地方行政区划机构, 除了春秋时一度出现过县比郡大的例外, 它一直是最基层的建制;在庞大的国家机构中, 看上去竟是那样微不足道, 所以把“芝麻官”这个别号赠给主持县政的官员, 倒也是顺理成章。但是, 也许会让人感到意外, 县官之称, 最早是天子的代号。《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上, 说周亚夫的儿子克扣庸夫工钱, “庸知其盗卖县官器, 怒而上变告子”, 累及周亚夫也被关押廷尉, 绝食五天, 呕血而死。县官的器用有如此尊贵吗?看看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 真相便可大白。“县官谓天子也。所以谓国家为县官者, (夏官) 王畿内县即国都也。王者官天下, 故曰县官也。”而在正式的官职名称上, 县衙的首席叫法, 倒是向来避开这个“官”字的。西周时称县正;战国及秦汉时称县令和县长;王莽代汉时, 又改县令曰宰;魏晋南北朝直到隋唐五代, 再回归县令之称;北宋时又改称知县;而明、清因袭不变;元朝则呼作达鲁花赤。由此可知, 县官这一通俗的称谓, 至少是司马迁以后才逐渐普及开的。

别看县官的品位越往后越降格, 可是做皇帝的却对其人选和作用越来越重视。比如汉朝时, 尽管有“郎官出宰百里”之语, 有资历的尚书郎方能出任县令。■

篇3:“县官”迷信的警示

程萍博士没有想到自己一项关于公务员科学素质的调查,最终会被媒体解读为“中国第一份官员迷信报告”,从而成为舆论的焦点。不少媒体在报道中说,根据这份报告,中国有超过一半的官员迷信。然而,程萍认为这并不准确,报告的一些结论被误读了。

有多少官员迷信

这份处于舆论旋涡中心的报告,最初是在今年5月被媒体披露的。报告称,在被调查的公务员中,不迷信的仅占总人数的47.6%;而相信相面、周公解梦、星座预测和求签的比例则分别是28.3%、18.5%、13.7%和6.0%。

事实上,报告的调查对象并不覆盖所有级别的官员,仅为县处级公务员。2006年9月至2006年12月,程萍所在的国家行政学院综合教研部对在中国地方各行政学院学习的县处级公务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范围包括上海、重庆、青海等17个省、市、自治区。

参与调查的900多名县处级干部均是由组织部按照公务员轮训的规定和程序,从当地政府各部门、各县市直属事业单位选调参加培训班学习的,年龄最大的59岁,最小的24岁。

程萍认为,这些被调查者“不具有特别指向性,可保证抽样的随机性与调查结果的代表性、普遍性”,能够反映县处级公务员的真实状况,但却不能代表其他级别的中国官员。

调查的初衷也不是“官员迷信”,而是公务员的基本科学素质。问卷中,对科学素质的测试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即对基本科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对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程度。程萍说,报告涉及公务员迷信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那么,调查中为什么要测试对迷信现象的识别能力呢?原来,程萍是通过这种途径来考察公务员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程度。求签、相面、星座预测和周公解梦,是4种在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迷信现象。“这些现象在中国很普遍,除了星座预测以外,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程萍说。

与最近一次中国公众科学素质调查的数据(2005年)相比,这次调查表明,中国县处级公务员的科学素质总体水平(12.2%)高于公众(不超过2%),但在迷信这个问题上,公务员与普通公众的识别程度并没有明显差距。

两者不迷信的比例相当,县处级公务员不迷信的比例仅比公众高出6.1个百分点。在4种迷信现象中,公务员对星座预测和周公解梦的相信程度与公众差不多,对求签的相信程度低于公众,但对相面的相信程度则高出公众1.6个百分点——公众“很相信”和“有些相信”相面的人数比例之和为26.7%,而县处级公务员的人数比例之和是28.3%。

程萍认为,“一半以上的县处级公务员多少存在相信4种迷信现象的情况”这句话被误读了,这并不是说有超过一半的官员都迷信。中国科普研究所一位长期从事科学素质调查的研究人员对本刊记者说,“这只能算是一次典型调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由于抽样样本的不足(共计900份)以及抽样范围的局限,不能说是准确地反映了中国整个县处级公务员的真实情况。

对于这次调查的结果,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副教授刘华杰似乎并不意外——公务员与普通公众在迷信的识别能力上相差无几。他告诉本刊记者,官员迷信之所以受关注,与他们的显示度大有关联,“官员迷信更容易展示出来,影响也更坏。”

“大师”指点升官路

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曾在国家行政学院讲课时,出过一道选择题——什么是纳米?选项有3个:一种长度单位、一种新材料、水稻的新品种。参加考试的都是司局级干部和处级干部,但答对的只有18%。王渝生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缺乏基本的科学知识。

刘华杰则认为,现在一些官员科学素质比较低、相信一些迷信现象,与“读书少、自我学习不够”有关。他说,目前很多官员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不少人“每天饭局就要赶好几拨”,根本没有时间看书学习,最多只是看一些文件,“但这代替不了用以提高自身素质的个人阅读”。

尽管对于程萍的调查结果,学者们还存在不同的解读,但在官员迷信这个问题上,大家都认为应该警惕。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任建明对本刊记者说,对于官员迷信问题本身,还需要研究的科学和严谨,但这些年来,从一些腐败分子迷信或深度迷信的案例来看,官员迷信程度确实比过去显著提高了,这对我们有很大的警示意义。

中央党校社会学教授吴忠民很早就开始关注一些贪官“一边贪污腐败,一边烧香拜佛”的现象。他认为一些官员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他们或求“大师”指点升官捷径,或者担心腐败行为被发现、被曝光而求菩萨保佑逢凶化吉,寻找心理安慰。

山东泰安原市委书记胡建学就是一个典型。他从北京请来的一位“大师”预测说,他能官至副总理,只是命里缺一座“桥”。胡建学便下令将已按计划施工的国道改道,使其穿越一座水库,并顺理成章地在水库上修起一座大桥。不过,胡建学终究与副总理职位无缘,倒是因贪污受贿罪行暴露,被判处死缓。

任建明认为,这些官员迷信除了与个人丧失信仰、贪污腐败有关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当前干部选拔制度中的不确定性。他说,目前不少地方,官员能否升迁受很多因素影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有的地方说能力和政绩是主要的,有的说和主要领导的关系是主要的,有的说群众关系或同僚关系是主要的,还有的说金钱是主要的。

任建明解释说,根据管理决策理论,一个人在遇到不确定性决策时,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或预测结果的风险性,往往就会产生诉诸迷信办法来预测未来的动机。

他举例说,如果只有1个候选人去竞争一个职位(属于确定决策),他就不需要去占卜算卦;如果有5个候选人,但有明确的选拔原则(属于风险决策),成功的概率只有20%。如果看执政成绩,他就会努力提高执政能力,但也可能去问“大师”。但时下干部能否被提拔的影响因素很不确定,有时连有几个候选人都不清楚,于是如何做才能被提拔,以及朝什么方向去努力,就变得高度地不确定。这时,求助于八卦、鬼神的动机就很大了。

官员迷信如何破除

领导干部迷信与普通公众迷信所造成的影响是大不一样的。刘华杰认为,官员迷信不仅会直接导致执政水平的下降,而且会造成社会风气的变坏,因为“在很大程度上,社会风气是他们(官员)塑造的”。王渝生也认为,与普通老百姓相比,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无疑应具备更多的科学知识。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任福君告诉本刊,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一直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对象,在2006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又被列为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的四大重点人群之一。

据悉,为了提高官员的科学素质,纲要不仅要求对现有干部进行培训、加强教育,还规定今后公务员考试将加强对考生科学素质的测试。

上一篇:班级管理重在以人为本下一篇:人才引进激励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