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钢铁及原材料分析报告

2024-05-22

2011年钢铁及原材料分析报告(精选6篇)

篇1:2011年钢铁及原材料分析报告

一、国际钢材市场运行情况分析

2011年,国际钢价相对于国内价格滞后调整的规律性明显。3月份后,国际钢市整体表现震荡走低,10月越来越多的钢厂减产,市场供应持续下降。

欧洲市场需求疲软,钢厂减产并不能促使市场快速复苏,短期内或仍将维持低迷。北美地区钢材市场好于欧洲,薄板价格受汽车以及建筑行业复苏影响价格止跌反弹,长材在废钢价格上调的推动下保持平稳。目前美国经济较欧洲经济相对较好,钢铁需求并未大幅降低,后期市场相对乐观。2011年年初以来,亚洲一直面临产量和库存较高两大主要问题,近期需求逐渐步入季节性淡季。中国市场暴跌带动亚洲周边市场下滑,但后期下跌空间不大。亚洲市场宏观面的积极因素正在积累,需求前景有转好迹象。考虑到铁矿石现货价格强势反弹,以及钢价前期已大幅调整,预计未来数月国际钢铁市场将跟随国内市场震荡筑底。

据国际钢协数据,2011年全年,全球64个主要产钢国家和地区粗钢总产量13.73亿吨,同比增长7.4%。12月份总产量1.17亿吨,同比增长1.7%;日均产量377.6万吨,环比下降1.8%,创2011年最低水平。1-12月份,欧盟27国粗钢产量1.77亿吨,同比增长2.3%;独联体1.12亿吨,同比增长3.6%;北美1.18亿吨,同比增长6%;南美4835万吨,同比增长9.5%;亚洲9.54亿吨,同比增长7.6%。全球钢厂产能利用率保持在73.4%-82.8%的狭小区间变动,处于历史的中值区间,高于2010年的平均水平。受市场需求低迷影响,2011年下半年全球钢厂产能利用率逐月下滑,11月降至年内最低点73.4%。

二、国内钢铁原料市场运行分析

1、铁矿石

(1)进口量处历史高位。2011年我国累计进口铁矿石6.86亿吨,同比增长10.9%。虽然去年国产矿产量增长迅速,全年产量13.27亿吨,同比增长27.2%,但随着我国钢铁产品逐步高端化,国产矿已经不能满足优质钢材的生产需要,铁矿石进口增速保持较快增长。一季度进口量呈V型走势,同比增长14.4%;二季度进口量低位平稳,同比增长1.8%;三季度进口量逐月增加,同比增长17.5%。四季度进口量呈倒V型走势,同比增长10.6%。

(2)进口价格大幅波动。2011年我国进口铁矿石均价163.84美元/吨,同比增长27%。前3季度价格波动幅度极小,4季度大幅下挫。现货矿以63.5%品位印度矿为例,一季度在政策面和需求面相互影响下,矿价在170-190美元/吨区间频繁波动,呈M型走势。4-8月份矿价总体保持平稳,维持在180美元/吨的高位。受刚性需求支撑影响,上半年进口矿价格波动幅度极小,仅为28美金/吨,小于2010年同期的64美金/吨。受欧美经济复苏艰难及新兴经济体通胀居高不下等因素影响,10月份钢材市场大幅暴跌,铁矿石市场进一步扩大跌势,从180美元/吨迅速下跌至130美元/吨,此后数月一直在此价位附近徘徊。

(3)铁矿石进口来源国多元化。供应紧张、需求强劲以及价格高企是主要原因。截止2011年年底,铁矿石进口来源国已达65个,较年初增加17个。从澳、巴、印三国进口占总进口量的74.8%,同比下降近5个百分比。其中,澳大利亚和巴西分别占43%和20.8%,与2010年持平;印度政府为满足本国钢铁发展需求,实行矿山整顿,限制矿石出口,我国自印度进口比重降至11%,品质也有所下降。同时,来自非传统贸易区的铁矿石进口量继续攀升,增速较快的有俄罗斯、伊朗、印尼、加拿大、智利,以上五国进口占进口总量9.6%,同比增加4个多百分点。

(4)进口矿港口库存大幅增加。截止12月30日,全国主要港口铁矿石库存量9560万吨,同比增加30.6%。其中澳矿4170万吨、巴矿2383万吨、印矿96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4.7%、增长29.5%和减少18.6%。考虑到目前国内钢产量6.8亿吨,进口矿品位逐渐下降,钢厂港口库存超过60%,钢厂如按需补库存,也仅够使用2个半月,矿石库存增加有合理一面。

(5)海运费总体低位运行,表现萎靡不振。1月至7月,BDI波动平缓幅度较小,最高点为年初的1693点,最低点为2月份的1043点。年初的澳洲洪水和日本地震,加之煤炭贸易量减少,印度出口铁矿石减少等几大利空因素加剧了国际航运市场的颓势。8月起,BCI大幅上涨高位震荡,截止10月14日,BCI较8月初上涨106.4%,BDI创下年内最高点2173点,较8月初上涨73%。从目前来看,三大矿山公司垄断了世界海运市场70%左右,铁矿石运费的涨跌起伏,受铁矿石供需变化和矿山公司背后操控的影响。

(6)国内矿产量再创新高。全年矿石产量13.27亿吨,同比增长27.2%,产量增速快于进口量增速。从绝对量来看,随着前期矿价的高位运行,内矿开采积极性提高,实际产量迭创历史新高,5月份开始,每月维持在1亿吨以上,10月份达到1.3亿吨。从相对量来看,年初以来一直保持较高增速,10月份同比增长38.7%,增速创年内新高。

2、焦煤

刚性需求较强,2011年煤焦市场价格走势相对平稳。但在总体需求锐减的背景下,4季度煤焦价格小幅走弱,带动焦炭价格下跌。在钢厂缩减产量计划的同时,采购原料态度谨慎,普遍要求供应商下调焦炭价格。然而煤价居高不下,焦化厂方面受制于原料煤成本高位双重挤压。国际炼焦煤需求低迷,现货市场报价持续走低。国内焦煤市场供应偏紧,价格高位运行。2011年资源税的改革推高焦煤、矿石等资源品成本10-20元/吨。

2011年我国进口炼焦煤4466万吨,同比下降5.5%;进口煤炭1.82亿吨,同比增长10.8%,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也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2011年大型煤炭企业产量21.8亿吨,同比增长10.9%;焦炭产量4.27亿吨,首次突破4亿大关,同比增长11.8%,增幅明显高于粗钢增幅。

3、废钢

废钢价格与铁矿石价格联动,总体相对稳定。铁矿石价格上涨促使废钢利用增加,继而拉高废钢的价格。钢材价格下行将会带动废钢价格的下跌。全球宏观经济二次探底风险的加剧,国内钢企出厂价与市场价格倒挂严重,作为原料的废钢市场,加剧了下调走势,从之前的小幅累计下调,变为大幅急促快跌。一波杀跌之后,国内废钢价格开始止跌企稳。

2011年起,政府取消废钢增值税优惠,废钢价格一路飙升。以张家港废钢价格为例,从2011年年初的3280元/吨涨至10月份的年内最高点3870元/吨,2011年平均价格同比上涨21%,远超同期进口矿12.5%涨幅。按目前废钢价格测算,大中型钢铁企业2011年吨钢成本较2010年增加40元,比2009年增加55元。

4、其它钢铁原料

生铁、铁合金和钢坯等与钢价走势大体一致,劳动力成本和燃料成本上升。4季度生铁价格一改前期坚挺,跟随钢价、矿价下挫,下游需求基本停滞,市场几无成交,铁厂库存不断增加,部分企业已停炉检修,有些企业迫于资金压力低价抛售库存。铁合金市场,2011年国内电力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大部分地区电力供应偏紧,部分地区缺电严重,采取拉限电和错避峰的措施,电价上调将继续推高铁合金的生产成本。钢坯市场,2011年价格大幅波动,10月份各地价格一路狂跌,甚至暴跌。部分地区涨跌频繁,部分地区整体价格较前期略有上调。钢坯价格后期走势要视铁矿石价格涨跌情况而定。

三、国内钢材市场运行情况分析

1、国内钢材价格走势

2011年钢材价格“两头低,中间高”,长材波动幅度大于板材。螺纹钢、高线、热轧、冷轧和中板年内高点分别为5051元/吨、5125元/吨、4992元/吨、5726元/吨和5073元/吨,比年内低点高500-800元不等,大部分品种振幅在15%左右。

前3季度,国内钢材市场高位运行,波动区间极小。虽然受房地产政策对钢材需求的打压以及宏观紧缩政策调控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受高成本因素影响,钢铁价格高位运行。在7、8月的传统淡季,钢价一反常态一路向上。以16-25mm二级螺纹钢为例,8月15日全国平均价为5038元/吨,同比上涨21.1%。钢材价格处于历史高位让下游需求难以大量释放,加之保障房对需求的逐步释放作用,上半年市场普遍反映“旺季不旺,淡季不淡”。下半年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挫,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钢材需求疲软,钢厂以及钢贸商对“金九银十”期望落空,钢价偏离正常水平,市场悲观情绪蔓延,钢材价格迅速跳水。螺纹钢、热轧、热带等基础品种跌幅较大,跌幅在15%左右,部分品种触及年内最低点。历经此轮快速大幅度的跌幅之后,钢材价格在长材带领下企稳,并在年底走出小幅震荡行情。

2、钢材社会库存

2011年钢厂出厂价与市场价持续倒挂,钢材流通环节的蓄水池作用削弱。四季度,社会资金链紧张,加上钢市不振,钢材社会库存一直处于下降通道。截至2012年1月中旬,据相关机构调查,全国热轧社会库存406万吨,同比减少14.7%;冷轧151万吨,与去年持平;中板142万吨,同比减少0.3%;螺纹544万吨,同比增加10.9%;线材132万吨,同比减少9%。

3、国内粗钢产量

2011年全年国内粗钢产量68327万吨,同比增长8.9%;日均产量为187.2万吨,同比增长9%。全年钢材产量88131万吨,同比增12.3%。2011年国内粗钢产量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特点,上半年日均产量202万吨,随后小幅下滑,10月份开始在钢价大幅杀跌的影响下急剧缩减,12月下旬日均产量降至163万吨,创2011年以来最低。分品种看,长材和扁平材的产量分别为4.98亿吨和3.82亿吨,占总产量的56.6%和43.4%。

相关机构认为,2011年我国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85%,高于全球80%、美国75%的平均水平,产能利用率下降空间较大。分品种看,螺纹钢、热轧最高时分别为92.9%和90.9%,最低时为74.6%和79.5%。板材市场需求不佳,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企业经营面临困难。以长材为主的中小企业对市场反应较灵活,经营情况相对较好。从粗钢表观消费来看,2011年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全年64828万吨,同比增长8.4%,月均在5400万吨左右。下游需求疲软使得粗钢表观消费在6月份以后连续下滑,并在11月份出现明显的下降,处于全年最低,12月份表观消费有所反弹,约5274万吨,同比增长5.3%。

4、国内钢材进出口

2011年我国出口钢材4888万吨,同比增长14.9%;出口金额512.7亿美元,同比增长39.2%。进口钢材1558万吨,同比下降5.2%;进口金额215.8亿美元,同比增长7.3%。

(1)出口量价齐增,进口量减价增。2011年我国钢材出口略超预期,但受美欧债务危机反复以及新兴市场经济转型带来的双重压力,下半年全球钢材需求萎缩,出口呈逐月下滑走势。出口量在3月份达到年内最高点488万吨,后期虽有所下滑,但月平均出口量保持在400万吨左右。受国内钢材价格上涨以及高端产品出口占比增加影响,出口均价为1050美元/吨,同比增长21.7%。

由于对国外高端产品仍存在一定依赖性,我国钢材进口近几年来一直保持平稳态势,月平均进口量在130万吨左右。下半年受内需下滑拖累,进口表现相对低迷。全年钢材进口均价为1394美元/吨,同比增长14.1%。

(2)进出口结构变化,特钢产品占比增加。受全球制造业增速放缓影响,长材出口表现强于板材。我国全年出口板材2658.1万吨,占钢材总出口的54.2%,占比下降4.2个百分比。管材、棒线材位列其后,分别占18.8%和13.6%,占比小幅增长。随着我国钢材产品质量的逐步提升以及国际钢材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高端钢材产品出口增长迅猛,特钢产品出口同比增长94.8%,占钢材出口总量的37.7%,同比增加15个百分比。特钢出口均价同比仅上涨了8.9%,远低于其它品种20%左右的涨幅。

近两年,国内板材产线投产较多,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对进口依赖度不断降低。全年板材进口1562.9万吨,同比减少4.87%,占进口总量的84.4%。进口棒线材114.7万吨,同比增长1.6%,占7.3%。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下半年国内铁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放缓,铁道用材进口下降了36.7%。此外,特钢进口356.1万吨,同比增长10.3%,占钢材进口总量的22.8%,同比增加了3.1个百分比。

(3)出口目的国更趋多元化,各地区表现分化。韩国依然为我国钢材出口最大目的国,印度紧随其后,泰国超越越南位居第三,三国占出口总量分别为20.4%、5.3%和3.9%。2011年,我国对比利时、美国、泰国、新加坡和台湾钢材出口增长较快,增速超40%;受周边各国钢铁行业产能新增投产增长较快,东盟部分国家自产产品逐步取代进口自我国的产品,对巴西、印度和越南的钢材出口同比下滑超20%。

进口分国别和地区看,日本、韩国和台湾仍位居前三,占进口总量的46.3%、27.1%和13%。进口自比利时、瑞典和法国的钢材增速超25%;自俄罗斯、意大利、英国、越南进口钢材数量下滑明显,降幅超30%。

篇2:2011年钢铁及原材料分析报告

一、我国钢铁工业运行情况

(一)粗钢产量快速增长势头放缓,结构发生积极变化

2010年全国产粗钢62665万吨,比上年增加5300万吨,增长9.3%,产能利用率82%。从全年钢铁运行走势看,前5个月粗钢月度增幅均在两位数以上,6月后增速明显放缓,产+量连续4个月环比下降,8、9、10 三个月产量同比出现负增长。全年粗钢平均日产水平171.7万吨,4月达到年内最高的184.7万吨,相当年产粗钢

6.7亿吨,9月降至最低点159.8万吨,相当年产粗钢5.8亿吨,比最高的4月下降了近14%,呈明显回落态势。2010年粗钢表观消费59935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6.1%。

分企业看,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占全国粗钢产量比重86.2%,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年产钢1000万吨的企业集团达到13家。

从钢材品种看,主要用于制造业的板带材产量同比增长18.9%,高出以建筑用途为主的长材增幅8个百分点,代表工业化进程的板带材产品比重明显增加。

(二)钢材价格震荡幅度缩小,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综合看全年钢材价格,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价格走势显示出震荡频繁,振幅收窄的态势。国内钢材价格随着宏观经济形势以及钢材的供求变化历经几次小幅震荡,年内钢材价格综合指数最低108.7点,年末攀升至全年最高的128.3点,全年钢材价格指数上涨了21.1点,但仍比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高价位低20%左右。其中长材(包括线材、螺纹、圆钢、型钢)比年初上涨了23.1%,板材(包括热轧板卷、冷轧板卷、镀锌板、中厚板)上涨了13.8%。2010年,钢材价格虽经几次上下波动,但最高与最低的综合价格指数仅相差19.6点,是近几年震荡幅度最小的一年,总体看,属市场的正常波动。

(三)钢材出口增幅较大,但势头得到抑制

金融危机后我国钢材出口大幅萎缩,2009年出口比上年下降了近6成。2010年钢材出口有较大恢复,全年出口钢材4256万吨,同比增长73.1%。6月份出口钢材达到年内最高的562万吨,之后,受国际市场钢材价格由升转降、需求放缓和出口调控政策的影响,我国钢材出口逐月回落,8月后,月度出口量维持在300万吨左右的水平,钢材出口累计增长幅度也由最高152%逐步收窄到年末的73.1%。同期,我国进口钢材1643万吨,同比下降6.9%。进出口相抵,全年净出口钢材2613万吨,比上年增长2.76倍,但比2008年下降40%左右。同时,受进口矿价格涨幅过高和国内矿增幅较大影响,全年进口铁矿石6.2亿吨,同比下降1.4%,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也由上年的69%下降到63%左右。

(四)节能减排取得进展,单位耗能和排放量继续下降

2010年,钢铁行业通过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三季度末,钢铁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由一季度上升0.67%转为下降4.88%。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604.6千克标煤,同比下降2.21%,二氧化硫排放66.7万吨,下降8.79%,COD排放3万吨,下降11.43%。

(五)淘汰落后稳步推进,兼并重组有序进行

2010年是完成 “十一五”淘汰落后产能的关键一年,国家加大了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各地统一思想,狠抓贯彻落实。年初国家下达了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各地积极落实到企业,并向社会进行了公告。钢铁行业全年淘汰落后炼铁能力3524万吨、炼钢能力876万吨,“十一五”累计完成淘汰落后炼铁、炼钢产能预定目标的117%和126%。

企业兼并重组也取得了新进展,鞍钢与攀钢实现联合重组,本钢兼并了北台钢铁,首钢兼并了通钢,天津四家钢铁企业联合成立了天津渤海钢铁有限公司,河北钢铁集团对省内12家民营钢铁企业进行重组等。通过联合重组,产业集中度有较大提高,粗钢产量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产量占全国比重48.6%,比2009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

二、2010年钢铁行业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业运行成本大幅度增加

2010年随着全球市场的逐步复苏,主要粗钢生产国产量的强劲恢复,对原料的需求大幅度增长,致使国际大宗原料市场价格一路走高,也带动国内原料价格的快速上涨。我国进口铁矿石价格从1月平均90 美元/吨攀升至年末的145美元/吨,上涨61%,全年进口铁矿石平均价格128美元/吨,比上年上涨了40美元/吨,为此,钢铁企业全年进口铁矿石成本上涨了大约1960亿元人民币。同期,国内大于40mm冶金焦价格上涨了12.8%,废钢价格上涨了20%。由此,2010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了30.7%。生产成本的大幅度上涨,严重侵蚀了钢铁企业利润。

(二)企业盈利水平不断下降

由于近几年大宗原料价格大幅度上涨,而钢材价格的上涨要低于原料价格的上涨,导致钢铁行业盈利水平不断下降。从重点大中型企业利润情况看,2007年以来销售收入利润率逐年下降,2007至2009年分别为7.26%,3.23%,2.46%。2010年小幅回升至2.91%,仍远低于全国工业企业6.2%的平均水平。特别是2010年5月以来,受矿石等原燃料价格上涨,钢材市场供大于求,钢材价格持续低位震荡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盈利水平逐月下降。2010年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897亿元,其中实现利润前20名企业的利润约占83%左右,宝钢一家利润约占26%左右,而大多属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行业盈利水平总体不容乐观。

(三)利用国际市场消化产能的空间缩小

金融危机前,我国粗钢净出口一度高达全年产量的11.2%,对我国钢铁行业出现的过剩产能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2009年这一比例降到0.5%,2010年恢复到

4.4%。但我国国情决定钢铁产品以满足内需为主,国家不鼓励大幅度出口,2010年调整了钢铁产品出口政策,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蔓延,使我国钢铁产品出口的难度增加,空间缩小,钢铁产能基本上要由国内市场消化。出口减少无疑体现了国家利益,但对钢铁行业来说则加重了国内市场压力。

三、2011年我国钢铁工业面临的形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1年世界经济有望继续恢复增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做好2011年经济工作,有许多有利条件,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钢铁工业作为重要基础产业,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依然要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展望2011年,世界经济复苏仍缓慢,将在稳定中寻求经济增长;国内经济仍将保持一定增速,刚性需求依然强盛。主要用钢行业如建筑、机械、交通、家电、造船等下游制造产业仍呈发展态势,为钢铁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联合重组、淘汰落后、节能减排、行业规范等政策措施的推进和实施,为钢铁行业和钢铁市场的平稳运行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钢材消费强度下降;国际市场竞争激烈,钢材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更由于大宗原燃料仍呈上涨趋势,钢铁生产成本将继续加大,在新的一年中,钢铁行业生产经营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

(一)钢铁生产和消费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放缓

2011年,预计粗钢表观消费量为6.3亿吨,同比增长5%左右;粗钢产量为6.6亿吨左右,同比增长5%左右。在钢铁产品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政策导向下,2011年我国粗钢净出口量预计与2010年持平。

(二)原燃料价格高位运行,钢铁行业效益不会明显改观

2011年,铁矿石价格仍将高位运行,我国进口铁矿石大致维持在6亿吨左右。国内钢材市场价格总体水平预计在成本的支撑下比上年有所提高。在原燃料价格高位运行与钢材价格持续波动的双重作用下,钢铁行业销售利润率仍将低于工业领域的平均水平。

篇3:2011年钢铁及原材料分析报告

一、2011年钢铁企业盈利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

2011年是钢铁行业较为困难的一年, 虽然从数字与去年同期相比, 主要经济效益指标都保持了增长, 但单位效益下滑, 钢铁企业整体盈利水平下降, 且钢铁行业的盈利水平一直处于工业行业的较低水平。综合分析, 钢铁行业盈利水平低主要是高成本造成的。

1.钢铁行业已经到了亏损的边缘, 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钢协会员企业销售利润率连续三年 (2008、2009、2010) 都在3%左右徘徊, 分别为3.44%、2.44%、3.14%, 2011年为2.55%。据钢铁协会对大中型钢铁企业统计, 2011年粗钢产量为6.83亿吨, 同比增长9.8%;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2.83%;实现利润同比增长8.07%;会员企业销售利润同比下降0.35个百分点。其中10月份为0.47%, 11月份为0.43%。这0.47和0.43还主要靠非钢业务挣的钱, 会员企业11月份若扣除投资收益则为净亏损9.2亿元, 同样的若扣除宝钢的利润, 则会员企业也是亏损的。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05%, 比钢铁会员企业多3.5个百分点。协会“对标挖潜”数据统计显示, 对标企业吨钢材10月实现利润为-54.32元, 11月为-71.97元。1—11月累计吨钢材平均利润为71.17元/吨, 同比下降40.10元/吨, 降幅为36.04%。

2.生产成本上升是钢铁行业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2011年1-10月份大中型钢铁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2.83%, 而销售成本同比增长23.62%, 成本上升幅度大于销售收入增长幅度;销售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92%, 比上年同期又有所增加, 造成毛利率水平进一步下降。

2011年1-11月份炼钢生铁制造成本同比上升18.62%;钢材成本平均升幅18%左右。虽然今年钢材价格比上年同期也有所上涨, 仍难以弥补原燃材料价格大幅上升的影响。2011年12月9日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121.45, 从1994到2011年17年时间, 才累计上涨了21.45点, 平均每年上涨1%左右, 远远低于CPI上涨的步伐。

3.原燃材料价格不断上涨, 推动钢铁产品成本大幅上升。由于铁矿石、煤炭、焦炭等原燃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 使钢铁产品生产成本大幅上升。炼钢生铁制造成本在2010年全年同比上升23.1%的基础上, 2011年1-11月份同比又上升18%。在增加的成本中, 因为铁矿价格上涨占80%以上又比上年全年增加16个百分点。原燃料动力涨价占成本增加比例达到100%以上。制造费用所占比重在上年下降了1%的基础上, 2011年前三季度又下降了0.3%。可见由于原燃材料价格特别是铁矿价格的大幅上涨, 才致使企业成本大幅上升。

从采购成本看, 2011年1-11月份进口铁矿石采购成本同比每吨提高159元, 涨幅17.1%;国产铁矿石采购成本每吨提高195元, 涨幅21.42%;炼焦煤采购成本每吨提高181元, 涨幅13.84%;焦炭采购成本每吨提高176元, 涨幅10.02%;废钢采购价格每吨提高615元, 涨幅24.58%。

从进口铁矿石到岸价变化情况看, 影响更为明显。进口铁矿平均到岸价从2009年的80美元到2010年的128美元, 上涨了48美元, 2011年1-11月份平均到岸价为每吨166.21美元, 同比上涨39.81美元, 升幅31.49%, 仅价格上涨就多支出外汇247.62亿美元, 按目前汇率, 多支出人民币1560亿元。按比例计算会员企业同比进口铁矿多花人民币1264亿元, 相当于会员企业销售收入的4.14%, 4.14%加上2.55%等于6.69%, 这才是钢铁行业的正常利润率。我们正常的工业行业销售利润率大部分都让进口矿石涨价给拿走了。

4.期间费用大幅增加, 削弱了企业盈利能力。2011年, 随着钢铁产量的增长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 加上企业新建项目投产、固定资产增加、折旧费用增加, 以及工资总额增长、人工费用增加等, 钢铁企业承担的期间费用明显增加, 特别是货币政策的调整, 钢铁企业资金普遍偏紧, 承担的财务费用大幅增长。2011年1-11月份大中型钢铁企业期间费用同比增加了19.61%, 其中销售费用增长8.92%、管理费用增长14.46%, 而财务费用增长了37.18%。期间费用的大幅增加, 也相应降低了企业的盈利水平。

二、2012年成本走势分析

2011年10月份, 随着钢材价格的大幅回落, 铁矿石、焦炭、废钢等产品价格也有所下降, 尤其是进口铁矿石价格已由最高时190美元/吨回落到目前的140美元左右, 由于钢材价格难以大幅回升, 估计明年的铁矿石、焦炭、废钢的价格不会有太大的上涨。但国外矿山企业的垄断地位明显, 目前正在采取各种办法以维持其高价位, 再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也不大。煤炭、电力、石油等产品, 国家为推动节能减排工作, 一直要实施理顺价格、提高资源税等改革措施, 其价格仍有进一步上涨的可能。如煤炭、石油产品的资源税已进行了调整;电力价格国家已于2011年12月1日进行调整 (销售电价每度提高3分) 。原燃材料价格的高位, 将使钢铁产品难以扭转高成本的处境。加上钢铁企业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企业环保投入会进一步加大, 运行成本将进一步提高;企业资金仍然紧张, 资金成本还会增加;企业重视职工利益, 企业人工成本也会增加等。

综上所述, 预计2012年钢铁行业仍将面临高成本的考验。

三、应对高成本的主要对策

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2011年讲:“全球衰退的局面会长期存在, 而且由于外部需求疲软, 会影响到依赖出口的中国经济”。2012年, 国际国内经济增速都将回落, 钢材市场仍将是供大于求的状况, 由于中国钢铁行业是高度分散面对进口铁矿高度垄断, 造成的结果只能是采购原料面临进口铁矿为垄断经营下的垄断价格, 销售钢材面临恶性竞争的低价格, 面对高成本低售价的局面, 钢铁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 应采取以下对策:

1.采取一切办法到国内外勘探、开采铁矿石, 有钱大家赚, 逐渐打破进口铁矿的垄断局面, 有能力的到国外开发, 国际经验不足的在国内开发, 国土资源部最近公布中国铁矿的查明率为27%, 待查明和待开采的铁矿潜力巨大。

2.转变发展方式, 避免盲目扩张。通过控制有效规模, 减少原燃材料消耗, 相应减少采购支出。

3.加强联合重组, 提高产业集中度, 提高话语权。

4.调整品种结构, 提高产品附加值。在高成本的情况下, 企业要增加盈利, 必须提高产品附加值, 根据市场需求, 增加产品盈利能力。

5.加强管理, 大力降低采购成本。根据原燃材料供应状况, 通过各种措施 (实行招投标、优化采购半径等) 降低采购价格和采购费用。

6.加强资金管理, 降低财务费用。通过盘活资金、降低库存、压缩投资、减少汇兑损益等措施, 加速资金周转,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降低资金成本。

7.加强上下游产业链开发和建设, 稳定资源、能源供应渠道和销售渠道, 相应稳定原燃材料和钢材价格, 为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奠定基础。

篇4:2011年钢铁及原材料分析报告

一、2013年钢铁行业总体运行情况

(一)钢铁生产有所下降,但粗钢日产水平仍然较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12月份,全国生铁、粗钢和钢材(含重复材)累计为产量分别为70897万吨、77904万吨和106762万吨,分别同比增长6.2%、7.5%和11.4%,分别比上年增速提高2.5、4.4和3.7个百分点;平均日产粗钢213.43万吨。

据国际钢协统计,2013年全球粗钢产量16.07亿吨,同比增长3.5%。其中欧盟(27国)1.66亿吨,下降1.8%;独联体1.09亿吨,下降1.8%;美国0.87亿吨,下降2.0%;日本1.11亿吨,增长3.1%。扣除中国产量,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粗钢产量与上年持平。中国占全球粗钢产量比重为48.5%,同比上升1.8个百分点。

(二)经济效益有所好转,盈利水平仍然偏低

据钢铁协会对大中型钢铁企业(占全国产量的81%)统计,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89%,低于产量增幅;销售成本同比增长3.17%;期间费用1.27%;实现利税同比增长30.63%,其中实现利润228.86亿元,同比扭亏为盈(2012年亏损12.7亿元);销售利润率0.62%,同比提高0.66个百分点。总体经济效益相比上年略有好转,但盈利水平仍处于工业行业最低水平。如果剔除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等,钢铁主业基本是盈亏持平。

(三)钢材出口保持增长,进口略有增加

据海关统计,1—12月份,我国累计出口钢材6234万吨,同比增长11.9%;进口钢材1408万吨,同比增长3.1%(2012年是下降12.3%);进口钢坯55万吨,同比增长53.0%;进口铁矿石81941万吨,同比增长10.2%。

(四)钢材社会库存明显下降,企业库存相对偏高

随着钢价不断走低和资金紧张,钢材社会库存明显下降。2013年一季度钢材库存快速上升,至3月末五种钢材库存达到全年最高的1997万吨,4—11月连续8个月下降,11月末降至全年最低的1240万吨,12月末为1242万吨,比最高时的3月末下降755万吨,降幅为37.81%。

从企业库存情况看,在2013年2月份最高达到1432万吨后呈下降走势,至8月末降至1157万吨,比最高点下降275万吨,降幅为19.20%;9月份又有所上升,四季度保持平稳。12月末为1261万吨,比最高的2月份下降171万吨,降幅为11.94%。企业钢材库存降幅小于社会库存,处于相对较高水平。

(五)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12月份,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6726亿元,同比增长0.7%,增速比1—11月回落3.7个百分点。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投资1666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比1—11月回落1.2个百分点;黑色冶炼及压延业投资5060亿元,同比下降2.1%,国家严控产能过剩行业投资项目取得成果。

(六)钢材价格低位波动

据钢铁协会监测,1—12月份,CSPI中国钢材价格平均综合指数为102.76点,比上年同期下降9.66点,降幅为8.60%。

12月末,钢铁协会CSPI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99.14点,环比下降0.19点,降幅为0.19%;同比下降6.17点,降幅为5.86%。钢材价格指数连续4个月回落,连续3个月低于100点。

二、钢铁行业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加快调结构、转方式步伐

(一)加强行业自律,积极配合化解过剩产能

导致钢材价格长期低位运行的最主要原因是供大于求,控产量是全行业最重要工作之一。钢铁协会与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就化解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多次进行交流,并形成共识。主要措施:一方面,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委,开展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另一方面加强行业自律,号召钢铁企业控制产量过快增长。

(二)推进管理和技术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

1、按需求组织生产,满足市场需求

核电用钢全部品种已能够国产化,满足国内核电建设需要;在进口汽车用冷轧薄板卷同比只增长0.9%和进口镀锌板卷下降1%的情况下,国内生产的汽车用钢板卷满足了我国汽车生产增长14.3%的新需求;铁路用重轨产品同比增长33%,满足了铁路新线大量集中铺轨的需要。

2、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推动高端产品开发

宝钢生产的第三代汽车高强钢实现全球首发;武钢、宝钢已能生产全部高牌号取向硅钢并形成了自己的核心专利技术,进口取向硅钢同比减少25.23%;鞍钢直径5毫米高碳钢拉丝线材轧制下线,打破国外企业对极限规格线材产品的垄断局面;首钢已生产出X80级超厚度管线钢卷板;马钢生产的350公里高速铁路车轮用钢即将进入试用阶段;太钢加强高端产品研发,不锈钢等高效、节能、长寿产品比例达到75%;南钢开拓船用LNG罐用钢市场,成为国内船用LNG罐用钢市场占比最高的企业。

3、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企业效益

钢铁企业按照“转方式、优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的总体思路,坚持以质取胜、以质增效。在市场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华菱集团走质量、品种效益发展之路,实现扭亏为盈;南钢优化产品结构,在钢产量减少的情况下,实现利润大幅上升;兴澄特钢品种结构经过“普转优”、“优转特”、“特转精”三次调整,目前高档、高利润品种的比例已经占产量的三分之一。

4、创新商业模式,加快产业链建设

宝钢继续实施服务转型战略,旗下的专业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东方钢铁电子商务平台经过多年探索实践,2013年钢材现货交易突破1000万吨。宝钢还稳步推进国际化营销和增值服务体系,抓紧在钢铁产业链的两头(原料和加工中心)形成全球网络。沙钢、河钢、中天、荣程、西林钢铁等一批企业都已经把电子商务作为企业发展战略新的着力点。

(三)加大环保投入,向实现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环保问题越来越成为钢铁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国家逐步实施能源总量控制,实行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目标,所在区域能源消费总量目标和新建企业能源消耗量占比将成为钢铁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钢铁企业纷纷加大环保治理的投入,努力向实现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同时,积极配合发改委、工信部等有关部委,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提高行业环保标准。

三、行业经济效益和产成品库存变化分析

(一)行业盈利水平偏低,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是主要原因

由于我国对进口铁矿石依存度高(70%左右),且国外矿山企业集中垄断,在原有的长协价格谈判机制打破后,国内钢铁企业的定价话语权基本丧失。2013年全年,CSPI中国钢材价格指数平均值为102.76点,同比下降8.60%。而同期进口铁矿石平均价格为129.03美元/吨,同比上升了0.28美元/吨,上涨了0.22%;受上年基数较低以及钢铁企业采取各种降本增效措施影响,大中型钢铁企业虽然扭亏,实现利润228.86亿元,但销售利润率仅为0.62%,盈利水平仍较低,处于工业行业最低水平。从利润构成看,如果剔除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和资产减值损失准备等因素,钢铁主业仍处于亏损边缘。

(二)企业资金紧张,融资成本高

2013年末,大中型钢铁企业存货占用资金5902亿元,同比增长7.59%,其中产成品占用资金1730亿元,同比增长9.03%,高于粗钢产量增幅0.85个百分点,高于存货增幅1.44%,表明企业库存增加主要是受产成品增加影响,企业资金仍然紧张。同时,由于钢材价格大幅下降,钢铁企业的资金状况普遍紧张,融资成本大幅上升。据钢铁协会统计,12月末,大中型钢铁企业银行借款同比增长8.41%,其中短期借款增长12.86%;资产负债率为69.36%,一直处于上升态势;2013年全年,大中型钢铁企业支出财务费用786亿元,远高于实现利润水平。由于银行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审查更加严格,企业普遍反映资金紧张,资金压力大。

四、有关政策建议

(一)落实国务院化解过剩产能文件精神,切实取得实效

钢铁产能快速扩张是造成行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去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指导意见》文件,行业内外都抱有很大的期待,希望国家部委按照文件精神,尽快制定实施细则,在市场准入、环保要求和财税政策等方面,给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问责机制等相关配套程序,加大监管和考核力度,限制钢铁产能无序扩张。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做好退出企业的人员安置和债务处理工作。同时,文件中明确“落实公平税赋,取消加工贸易项下进口钢材保税优惠”,希望国家尽快下发有关文件。

(二)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促进企业转方式、调结构

面对钢铁行业的困难局面,希望国家继续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结构性减税,促进企业转方式、调结构。通过政策引导和改善经营环境,促进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三)实施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支持优势企业发展

由于银行系统对钢铁行业采取了严格的信贷政策,使一些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希望对钢铁企业采取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对符合产业发展政策、产品有市场、规范运作的钢铁企业应在信贷上继续给予支持,支持企业健康发展;对违规项目、环保不达标、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给予严格控制,以促进钢铁行业淘汰落后、产业升级。同时,应进一步降低银行贷款利率,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帮助实体经济摆脱困境。

(四)扶持国内矿山发展,抑制国外矿山企业的垄断

为鼓励国内矿山发展,抑制进口铁矿石垄断,建议国家减轻国内矿山企业税费负担,目前国内铁矿山企业税费负担率平均为21%,最高达30%,税费项目有20多项,给国内矿山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了沉重负担。希望国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国内矿山企业生产成本,加快国内铁矿资源的勘探、开采,逐步打破国外矿山企业的垄断。

五、2014年一季度行业运行走势预测

(一)需求保持增长,供大于求局面难有改观

2014年,我国经济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年度增长目标在7.5%左右。在经济增长的大环境下,钢材需求仍将保持增长,尤其是国家加大化解过剩产能、治理环境污染工作力度,产能释放压力也会有所抑制。但由于化解过剩产能、调整结构过程艰难,在建钢铁项目还要陆续投产,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难有根本好转,钢铁行业的市场环境仍将困难,粗钢产量只能小幅增长,预计增幅在5%以下,比2013年增幅回落。从产业发展阶段看,钢铁工业逐渐由快速成长阶段向低速、平稳发展阶段过渡,产能过剩、同质化无序竞争、集中度偏低等问题具备长期性特征,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矛盾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

(二)国际贸易保护增加,钢铁产品出口难度将加大

世界各国为振兴本国经济、保护本土企业和促进就业,加强了贸易保护,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摩擦增多,2013年针对钢铁产品的贸易救济措施调查就有近20起,涉及我国主要出口产品和国家。尤其是东盟各国近两年由于进口增加,反映强烈。再加上人民币持续升值影响,2014年的钢铁出口会更加困难,预计出口增幅比2013年会有所回落。

(三)钢铁行业盈利水平难以明显提高

钢铁行业发展面临的铁矿石等原燃材料价格高位、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钢材价格回升困难、资金紧张等不利因素短时期内也难以有效缓解。同时,国家加大节能减排、治理大气污染的力度,资源、能源、环境及交通运输价格、财税改革加快,将进一步推高钢铁企业生产成本,预计钢铁行业盈利仍将处于较低水平。但随着困难形势的延续、市场竞争的加剧,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兼并重组破产等步伐将加快。

篇5:2011年钢铁及原材料分析报告

2011-2012年中国钢铁行业经营模式分析

2011年钢铁公司盈利能力减弱,年报情况普遍低于市场预期。

从统计数据来看,2011年全年综合钢价同比上升了9%,而同期进口铁矿石价格同比上升了36%,全年行业吨钢毛利约60元左右,同比降幅约66%,故大部分公司年报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显著上升,但盈利指标却普遍下滑。

2011年四季度钢市惨淡是影响钢厂全年盈利的关键因素,2012年一季度行业情况也不容乐观。

10月中旬进入需求淡季后,第四季度综合钢价环比大幅下滑约10%,而同期进口铁矿石价格环比仅下降了1%,这种倒挂局面更是导致行业毛利率创0.5%以下的年内新低,大部分钢铁公司存货减值计提情况大量增加,亏损面进一步扩大、拉低全年盈利。

2012年以来这种压力仍在延续,1月份受到春节因素的干扰,市场全面转淡,钢价上行乏力,月环比下滑1%,同比更是大幅下滑10.8%;在矿价依然较高的情况下,模型测算1月份吨钢综合毛利约为-225元,较四季度的-215元环比没有明显改善,在去年同期218元的基础上大幅下滑-203%;不仅是当 前钢价羸弱、成本环比无显著改善,去库存压力也开始倍增,现社会库存总计1737.1万吨,月环比增长30.19%,同比增长9.09%;

通过钢易科技(steel3g.cn)近期与业内交流,多认为在地产政策继续从紧、缺少大规模投资拉动的前提下,短时期钢铁下游需求纵然能季节性恢复,但已难见类似前2年的高增长态势。

篇6:2011年钢铁及原材料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11-10-13 阅读次数: 111 抓住机遇、融合创新、全力推进行业转变发展方式

——2011年中国钢铁行业信息化工作报告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张长富

(2011年10月13日)

各位代表:

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国家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以下简称“钢协”)以“推动融 合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题,专门召开本次信息化工作会,就是想与钢铁企业的各位代表和从事钢铁工业信息化自动化的专家们一起,在共同回顾、总结近年来钢铁行业信息化自动化工作的基础上,共同探讨行业、企业深入推进自身两化融合的方法、途径;共同研究行业在新机遇、新挑战的形势下,信息化如何为转变 发展方式做出贡献;如何让信息化成为企业提高自身跨越性发展和市场驾驭能力的重要手段等大家共同关注和关心的话题。在此,我代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对各位代 表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为钢铁行业信息化自动化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各位工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就钢铁行业全面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让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真正成为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支撑谈几点建议。也希望各位代表就此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为信息化工作的新阶段搭建一个着力平台。

一、近年来钢铁行业信息化工作总结

(一)钢铁行业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

我国钢铁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要晚10-15年,但相对其他行业,钢铁企业的信息化整体水平在国内各工业行业中还是处于先进水平和领跑 位置的。钢铁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2000年以前是一个探索阶段,2000-2010年,是一个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钢协制定的《中国钢铁工业“十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十一五”中国钢铁企业信息化发展建议》,提出了在10年间钢铁企业信息化的预期性目标、发展重点、关键技术、共性问题、主要任务和应对措施。钢协通过总结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效和经验,引导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推进钢铁企业信息化走向经济实用、有效 适用、与业务高度融合、技术水平高、重视自主创新的适合钢铁行业发展的信息化建设途径。特别是在 “十一五”期间,钢铁行业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全面提升阶段,钢铁企业不断加大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和投入,加快了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多数企业已经建立了“管 控衔接、产销一体、三流(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同步”的信息化体系。

当前,钢铁企业根据钢协发布的各项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在自身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发展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企业信息化与生产过程 监控正走向深度融合。大型钢铁集团企业基本上完成了4层(即从基础自动化到生产过程控制,再到制造执行MES,最后到企业ERP)钢铁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部分企业借鉴钢协发布的绩效管理指导意见,目前正在规划或实施企业绩效管理与分析的第5层智能信息系统建设。绝大多数的钢铁企业已 经把分散的信息数据孤岛逐渐融合,实现数据集中与共享;从信息化应用功能上,我国钢铁企业的信息化已经从生产性环节延伸到服务性环节,从企业内部的信息化 延伸到下游产业链间的信息化,实现了产业链间的共赢。

正是钢铁行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在当今的工业行业中处于领先行列,因此,工信部在开展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建立“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架构中,都加入了钢铁行业管控衔接、产销一体、业财无缝的经验,成为各个工业部门衡量两化融合评价标准之一。

钢铁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也随着自身的建设规模、业务流程的创新、先进技术的应用在不断的提升和进行全面的融合战略创新。

可以说,钢铁行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起步到深化,逐渐走向成熟,总体水平和能力正在迈向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钢铁行业的信息化工作能健康快速发展,充分得益以下两点:

一是企业领导重视,建立了相应的信息化工作机构和职工队伍。在2009年统计的61家重点钢铁企业中,企业副总经理以上领导兼任信息化主管(CIO)的占76%,有43.3%的企业在决策层建立了信息化常设机构,90%的企业建立了公司级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有近92%的企业制定了信息化规 划,其中56%的企业有单列规划,80%以上的企业能根据规划完成实际任务和投入,55%以上的企业实施了信息资源规划;8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运行维护 的管理制度,尤其是宝钢、武钢、鞍钢等特大型企业在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方面为全行业做出了表率。二是加大了信息化资金投入,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从2009年统计的61家企业情况看,企业用于信息化建设总投入52.3亿元。其中97% 为企业自筹资金,用于购置计算机硬件8.28亿元,用于软件开发2.78亿元;用于网络通信系统建设3.25亿元;用于信息系统维护5.3亿元。从发展趋 势看,企业对管理信息化后期系统的运行维护、流程改善、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投入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将会逐年增加。

(二)钢协在引导和帮助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对行业信息化的发展一直是重视和关心的。

一是思想上高度重视,起点和认识比较高。从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和全局战略方面看,我们始终认为,信息化的建设对于钢铁工业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 义。在中国钢铁工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时,面对国际经济风云变幻以及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钢铁行业信息化的建设发展无疑是钢铁企业自身决定 胜负的必备法宝,也是推动钢铁工业合理利用资源、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二是钢协明确提出了钢铁企业信息化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指导原则,坚持从企业实际出发,选择适用企业特点的信息化技术、系统或解决方案,建设自己的信息系统平台。提出了信息化要有量化效益,由此引导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做大做强。

三是牢牢把握为企业服务的宗旨,大力推进信息化与钢铁工业的融合,不断宣传推广信息技术在钢铁企业的成功案例。在今天的信息化工作会上,我们不仅要 发布2011年度《中国钢铁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还要积极宣传推广工信部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企业的典型经验,交流两 化融合促进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等关键技术和共性问题,钢协要在引导行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起到沟通政府和企业的重要作用。

1、努力做好钢铁行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

我们积极推进钢铁行业两化融合的各项工作,近两年来,取得了明显的成绩,逐渐摸索出推进两化融合工作的具体方法,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各参与两化融合评估工作的企业也同样取得了重要的工作经验和不同程度的工作成果。

这些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出色完成了钢铁行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把握了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2009年,工信部根据十七大提出“推进信息化与工 业化融合”的战略部署,探索行业两化融合的内涵和关键环节,全面把握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发现和树立两化融合典型企业、典型经验、典型方法,引导行业信 息化深化发展的主导思想,首先在钢铁等7个行业中开展了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

我们充分利用政府两化融合评估工作机遇,认真研究、努力挖掘利用信息技术在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节能减排、资源控制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和案 例,为推动钢铁行业产业结构调整、节能降耗、资源控制、集团管控,增强企业素质,提高企业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发挥信息技术应用的渗透、融合和倍增作用。

在工信部领导、专家的指导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反复调研和对比,最终形成了2009年钢铁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并于2010年的11月向全钢铁行业发布。

2010年8月,工信部再次启动了工业行业的两化融合评估工作。由于钢铁行业在2009年的两化融合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在工业行业中具有较 领先的优势,工信部在2010年开展的12个细分行业的两化融合工作中,再次将钢铁行业列入其中(只有钢铁和棉纺织参加了两次),同时首次将黑色金属矿山 行业的两化融合工作加入进来。

2010年的两化评估工作一启动,我们就成立了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要领导、行业内外信息化自动化专家为主要成员的评估工作组。以两化深度融合为契机,让信息化成为推进钢铁行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我们认真总结了2009年评估工作的经验,并邀请了工信部领导、工作组专家、行业信息化专家以及长期服务于钢铁信息化建设的台湾中钢、浦项、SAP 等公司的专家,结合钢铁行业两化融合发展现状和国外先进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经验,研究了钢铁行业两化融合竞争力指标和信息化深度应用指标,经过反复优化和 修订,在2010年度的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架上融入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的新型指标,完善、细化了与钢铁产业相关的评估指标,增加了与信息技术最 新发展趋势相关的评估内容,以此更加准确的找到行业两化融合的关键点和企业发展的切入点。

目前2011年度《中国钢铁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经过一年艰辛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大家共同努力和支持下已经完成,今天向 全行业正式发布。这是钢铁行业全体信息化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参与评估工作的76家企业全体同志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体现,是全行业促进两化融合深入发展 的建议书。

在此,我代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对参与评估工作的企业领导、信息化部门的负责同志和全体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其次,两化融合的应用效果明显。近年来,钢铁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得到重视,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也越发强烈,涌现出了一批典型经验和典型案例。(1)在2011年度的两化融合评估工作中,评估工作组经过调查,数据分析、评分及专家评定,推荐了一批“两化融合”标杆企业。旨在引导企业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务实推进。今天在会上介绍的几家企业的成绩是实实在在的,他们的经验是值得加以推广和应用的。

(2)落实了两化融合促进安全生产重点推进项目。2011年5月根据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的要求,钢协组织了钢铁企业对这一项目的申报。企业申报的项 目内容主要集中在安全生产监测、预警、智能管理等。经过初步审查和钢协领导审批,推荐鞍钢、重钢、武钢、莱钢、济钢、邢钢、承钢、唐山国丰、兴澄特钢、河 北钢铁集团矿业公司等10家钢铁企业11个项目进入首批工信部两化融合促进安全生产重点推进项目企业。在8月30日,工信部专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两化融合 促进安全生产典型经验交流大会。会上有13家大中型企业进行了经验交流,济南钢铁集团代表钢铁行业在会上做了主题讲演,工信部领导为首批入选两化融合促进 安全生产重点项目的企业授牌。今天,我们也把工信部《关于公布首批两化融合促进安全生产重点推进项目的通知》转发给大家,请各企业按文件精神认真贯彻执 行,我们将积极组织行业开展经验交流,继续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各项服务和支持。

目前,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重点推进项目,已经完成向工信部申报和推荐,正等待工信部批复。

(3)在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企业推荐工作中,我们向工信部推荐了宝钢、济钢等13家企业的典型经验,同样是经过初审和工信部的专家复评,最终宝钢、济钢等8家企业入选了首批工信部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太钢、沙钢等6家企业入选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重点关注企业。在2010年9月工信部召 开了全国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典型经验交流大会,我们向全行业转发了工信部关于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企业的批复函。

第三,融合创新已成为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已得到钢铁企业的普遍认同,并成为各企业“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工作的核心内容。

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宝钢走出了一条从现场走向市场,从制造管理走向企业经营管理、再走向集团化运作管理的发展道路。宝钢的信息化建设很好地支撑了 管理创新,从单基地制造管理、到跨地域多基地一体化经营管理、供应链管理、集团管控、决策支持,都有成功案例,引领了行业信息化的发展。鞍钢坚持把两化融合的着力点放到解决关键业务、体现核心价值的重要环节上;坚持把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紧密结合。以求真务实的精神,规范、完善企业运行和管理;以融合创新的手段,提升信息化技术在各个层面的应用范围,使鞍钢在实施信息化的进程中,真正达到了通过信息化推进企业管理的科学 化和现代化。

武钢以铁前工艺为切入点,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在焦化工艺方面,武钢自动化公司自主开发的焦炉控管一体化系统和炼焦配煤专家系统,得到了国家信息技术应用(倍增)计划支持,是成功实现工艺过程自动化与企业信息化全面集成的典范。

太钢在不锈钢产业做好做强上下功夫。不仅针对不锈钢用户的特殊需求,深化应用系统功能,实现了用户特殊需求在ERP-MES-二级系统间的一致性集 成管理;还结合市场出现的小批量订货的特点,增强了MES系统中一个中间卷挂多个用户订单等多项功能应用,这些都为增加企业竞争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济钢研发设计的“一键式”智能炼钢在实现模型炼钢的基础上,进行智能化开发,解决了原料进料不稳定造成模型计算不准确、模型人工干预困难等难题,优 化完善系统涉及的20多个边界条件,细化了转炉投料批次,解决了投料不能自动化等一系列问题。并实现了氧枪模型自动控制,副枪模型自动控制,冶炼模型自动 控制、原料及投料模型自动控制等四大模型控制技术。马钢独立研发的车轮生产线上的智能液压重载机械手控制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已通过省级技术鉴定。所包含的智能控制软件已获得软 件著作权和软件产品批准证书。马钢还获2010年工信部的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企业。项目总投资11340万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贷款贴 息300万元。

南钢完成工程项目管理系统、GPS系统、电子质保书系统等多个项目。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实现了项目建设全流程的管控,并完整地保留下全部的原始资料,项目主管领导和高层领导可随时获取工程建设动态的信息及投资完成情况。物流GPS系统实现了南钢运输汽车、火车、鱼雷罐的实时监控与管理。质量证明书远程 打印系统则改善了目前南钢质量证明书的防伪能力。

莱钢DMES数据制造执行系统的“检测于千里之外、精确于点滴之间、保障于无形之中”的计控管理理念;“固定+远程”、“分散+集中”的计控保障模式,实现了精准计量、阳光计量和科技保廉。不仅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了计量领域的廉洁效能管理,同时也引领?计量领域的一场变 革,创造了冶金行业计量史上数个第一。

承钢、湘钢获国家能源管控项目;唐钢重视信息安全工程,设计大宗原燃料统一采购管理平台,完成产品全过程质量跟踪项目;本钢冷轧超薄MES系统上 线,完成北营厂区综合整治系统;杭钢完成成本数据采集系统开发;青钢完成能源管控系统的前期数据采集;天钢完成计量称重系统计算机联网项目;水钢完成企业 跨平台数字化集控系统整合等。

2、从实际出发,努力为企业排忧解难

面对企业在信息化发展中的困惑和问题,2010年,我们努力为企业办实事、办好事。根据企业能源管控信息系统建设的需求、现状和问题,我们起草了 《钢铁企业能源管控信息系统建设指导意见》,并以文件形式向全行业发布。帮助企业借鉴先进的信息系统建设经验和方法,把握好应用范围、基本功能、实施方 法、环境要求以及一般原则等,引导企业又好又快地建设能源管控信息系统。自2009年10月份开始,钢协陆续接到部分会员企业反映有的公司单方面提高年度服务费以及不合理的服务协议造成企业多支付服务费、增加信息系统维护成本,服务不及时等问题。

根据企业的要求,2010年5月,钢协领导委派信息统计部组织召开了钢铁企业SAP用户座谈会。SAP公司与首钢、鞍钢、太钢、唐钢、马钢、宣钢、酒钢、杭钢、安钢、昆钢、涟钢、石钢派出的主管负责人出席了会议并充分交换意见。今后,SAP公司接受钢协反映的意见,召开了钢铁行业用户会议,提出了龙 计划服务模式,根据不同企业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技术服务方式,根据不同服务模式和需要,收取不同标准的服务费,减少企业服务费用支出,企业对SAP公司的态 度和改进工作方式表示认可。

(三)取得了一大批企业管理现代化和信息自动化创新成果 从2009年到2010年的两年中,荣获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奖、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中信息化自动化项目共计32 项,其中科学技术奖一等2项、二等2项、三等10项;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创新成果一等1项、二等6项、三等11项。获奖的项目涉及信息技术在企业各领域的应 用以及生产各环节的综合集成,钢铁企业的信息化自动化工作者一直将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理念持续应用在钢铁工业发展的各个领域,一直坚持不懈以新技术、新 知识提升企业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

信息化作为“企业转型”的重要手段,在降低人工成本,财务费用、物资消耗等诸多方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四)《钢铁工业信息化与自动化及其效益专项统计年报》作用显著

自2006年起,钢协已连续六年完成了《钢铁工业信息化与自动化及其效益专项统计年报》(以下简称“年报”),年报的指标体系是依据企业的要求和自 动化管理的需要逐步进行了修订和完善,目前已涉及信息化投入、装备、管理信息系统、自动化技术指标、信息产业队伍建设、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等15张表270 项指标。每年经过汇总分析,完成统计简报,对填报情况和数据质量进行总结;对企业信息化主管的分布、信息化投入、应用系统建设状况、信息化装备情况、自动 化技术指标、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后反馈到企业,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信息化自动化建设水平和企业间的对标;也为企业内进行专业 化管理建立一套基础数据。目前已有61家企业报送数据,报送企业的数量也正在逐年增加,希望更多的企业积极参与进来。

(五)《钢铁工业信息化与自动化通讯》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参考和借鉴 从2002年起至今,我们坚持每季度编辑发行《钢铁工业信息化与自动化通讯》,共发行了42期。栏目的设置随着信息化的深入,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的 变化。在内容选择上,主要涵盖了国家层面对信息化发展方向的方针政策;行业内外专家对企业信息化自动化建设的观点和建议;信息技术发展情况以及钢铁企业信 息化自动化建设动态、典型案例及信息化成果等企业关注和关心的内容。从上述的工作回顾和总结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钢铁行业的信息化发展经过了不同阶段后,取得了今天的成绩。然而,在信息化对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 时,还是要清楚的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特别是通过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评估,要着重探讨企业信息化发展瓶颈和两化融合关键环节的技术支撑和有效途径。面 对新时期、新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大力推进行业、企业信息化工作。

二、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推动行业信息工作再上新台阶 去年召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认真贯彻落实。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既是刻不容缓的任务,也为我们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首先,我国的钢铁工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和较为先进的管理模式,抓好信息化 的应用技术最大程度地与工业化的融合,发扬开拓创新的精神,在务实求新的基础上大力探索提高?业竞争能力的方法,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建立起一套比较 符合国情、地区、企业具体情况的提高竞争能力的行之有效的竞争模式。二是相当一部分钢铁企业掌握了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具有广泛的社会化技术促进体系,甚至 已经建立了国际化技术合作的平台。这些企业推进两化融合的重点应是独立自主的信息化系统与其先进的工业技术的融合。三是随着资源环境的变化和国家发展的要 求以及市场的需求变化,企业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应有计划地规划未来若干年实现较高程度的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规划,使之更加有力地促进企业朝着科学 发展的道路上前进。

“十二五”时期,是我们企业信息化发展难得的机遇期,国家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明确了工作重点:一是加大对“两化”融合共性技术开发,公共服 务平台和试点示范项目的支持。二是要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近期目标,争取在2-3年内取得一些实实在在的成果。在制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创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等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工作面,对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提出更高的信息化方面的要求。三是做好信息安全保 障,特别要注意维护工业控制系统、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为“两化”深度融合提供安全保障。我们钢铁行业要努力做好自身工作,跟上发展形势,不断提升水平。“十二五”时期,钢铁行业两化深度融合的目标是:一要大力推广宝钢、鞍钢、武钢等企业的信息化经验。推动钢铁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建立和完善钢 铁工业信息化标准规范工作体系。二要鼓励企业建设产供销一体、管控衔接、三流(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同步的信息化集成系统。三要支持跨地区企业集团建 立完善异地分布的信息系统,提高管控效率。四要促进全行业信息安全和系统安全的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信息化系统安全性和稳定保障能力。五要培育信息技术服务 产业,大力提高全行业信息化支撑能力。

“十二五”时期,我们要以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为目标,扎实工作。要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应用,推进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 转变。从企业信息应用向业务流程优化再造转变,从单一企业应用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应用转变。要推进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的普及应用,优化研发设计流程,加快 构建网络化、协同化的工业研发设计体系。推动生产设备数字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加快集散控制、制造执行等技术在钢铁行业的集成应用,加快精益生产、敏捷制 造、虚拟制造等在装备制造业的普及推广,加大数字化、自动化技术改造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要进一步加强企业信息化队伍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首席信息 主管(CIO)制度。

要不断创新两化融合推进机制。大力推广实行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和行业评估规范。积极探索“两化”融合评估和监测制度,规范发展第三方评估 机构,建立健全“两化”融合推进体系。要以服务能力建设为中心,实施“两化”融合行业服务工程,推动信息技术研发与行业运用紧密结合,要发展一批面向行业 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国家级的“两化”融合促进中心,完善行业信息化支撑体系。树立一批“两化”融合典型应用示范企业。充分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 示范基地和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健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提升智能化发展水平。我们深信,有国家、政府坚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有广大企业高度重视 和真抓实干,有广大职工特别是企业信息化工作队伍的全力参与,“十二五”时期,钢铁行业“两化”深度融合一定会开创崭新局面。

三、2012年信息化工作的主要任务

2012年,我国的经济运行仍处于巩固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钢铁企业在结构调整、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兼并重组、降本增效、提高产品质量、加强管 理、增强市场竞争力等诸多方面都将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和挑战。因此,钢铁行业、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工作任务依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业“两化深度融 合”,做好“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创新、务实地向更深层次领域推进相关工作。其重点是:

1、完成钢铁行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根据工信部要求,钢协承担了钢铁行业企业评估规范的制定,这和已做的评估工作是有所不同的。两化融合评估规范是对企业围绕战略目标实现信息技术与研 发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的全面融合,在基础设施、关键业务环节、主要业务流程、综合集成管理等方面,不断推动和深化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研发、生产与经营管理的 优化、变革和创新,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持续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思想方法、主要内容、相应水平标准及其持续改进,制定的框架性、规范性指南。

评估规范核心导向是帮助企业获取和提升信息化环境下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竞争能力。是以应用为核心,以“引导”和“服务”为宗旨,不涉及IT等相关技术 内容,而是围绕信息技术在工业实践中的应用,立足企业创新发展,强化业务需求牵引,关注融合能力与水平评估,以及路径发现,重点引导企业在信息化环境下实 现业务和管理持续改进和创新发展,以?效能和效益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钢铁行业的评估规范指标体系初稿已经设计完成,计划明年初选择几家钢铁企业进行测试和现场调查,将在2012年6月完成评估规范。这项工作意 义重大,不仅能对我们整个钢铁行业做出两化融合的客观评价,找出方向,而且对各个企业的“两化融合”下一步的前进方向也能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所以,我希 望各企业在测试、调研、访谈、数据填报、数据分析等方面一定要给予鼎力支持。

2、继续开展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

两化融合是个双向的过程,企业在两化融合的评估中发现问题,找到差距,明确发展方向;政府通过各行业两化融合的发展水平及现状,制定 行之有效的方针和政策,扶植和引导各行业、企业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实现转型升级。为此,我们要坚持将两化融合评估水平的工作继续开展下去。通过这两次评估 工作,我们也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在认真总结行业两化融合的基本经验的同时,随着两化融合的深入开展,在指标体系的架构上,在指标体系的细化上,随着技术进 步和信息化在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上的作用,既要完善、也要有创新。我们要将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当作我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年年做,年年对比,找问题、找差距,让信息化工作对全行业的发展做出持续的贡献。

3、开展专题技术交流和研讨

2012年,我们将以国家“十二五”信息化规划为指导,对钢铁行业在两化融合方面出现的共性问题和所需关键技术组织召开专题交流会,针对性的推进钢 铁行业的“两化融合”工作。初步拟定召开成本预算管理、物联网应用、数学模型应用交流、宣传推广“两化融合”促进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典型经验交流等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大家也可对此提出建议,使交流与合作开展得更好、更活跃、更具生命力;从更高的层面为企业信息化发展做好服务。

4、《钢铁工业信息化与自动化及其效益专项统计年报》实现网上填报 对《钢铁工业信息化与自动化及其效益专项统计年报》,2012年我们将从两个方面进行优化和完善,一是指标体系要结合两化融合中的一些细化指标进行 相应的修改,更加符合两化绩效的研究方向;二是实现网上填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力求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目前网上填报应用系统已基本完成,我 们将在明年初对企业进行培训。在此,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企业都参与到年报的统计工作中,这不仅仅是对钢协工作的支持,也是为企业本身建立一套完整的两化融 合、两化效益的基础信息数据库,更是为行业信息化决策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5、继续做好《钢铁工业信息化与自动化通讯》的编辑发行

上一篇:敬畏之心高中议论文下一篇:基础会计学第一次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