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园留宿保证书的

2024-04-11

关于校园留宿保证书的(精选4篇)

篇1:关于校园留宿保证书的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 (教委)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2010年发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都明确规定“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2011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 我部制定了《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 现印发给你们, 请各地根据本规定要求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

二○一一年七月八日

附件: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

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是国家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 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基本保证, 也是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基本权利, 党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为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特作出如下规定:

一、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规定。

中小学校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 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 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 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 高中每周2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 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要将上述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和内容纳入教学计划, 列入学校课表, 认真组织实施。

二、建立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有效工作机制。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 从组织领导、科学管理、评价考核、条件保障等方面对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提出明确目标, 制订具体方案, 确保落到实处。

三、健全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

地方教育督导机构要把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作为体育专项督导的重要内容, 定期组织督查, 随时进行抽查。要将督查和抽查结果及时向社会予以通报和公布。被督导单位要根据教育督导机构提出的督导意见进行认真整改, 教育督导机构视情况对被督导单位的整改情况进行复查。

四、建立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社会监督机制。

地 (市) 、县 (市) 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向社会公布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工作方案、基本要求和监督电话, 自觉接受社会、媒体和家长的监督, 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及时核查, 并进行反馈, 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整改。

五、建立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科学评价机制。

中小学校要将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活动的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将组织开展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情况作为年度考核重要指标, 并与业绩考评、评先评优直接挂钩。凡没有认真执行本规定的, 在各种评先评优活动中实行“一票否决”。

六、建立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表彰奖励和问责制度。

篇2:关于校园留宿保证书的

一、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

学校管理者和创建和谐校园的实施者必须想方设法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变为每个教师的指导思想,成为大家自觉行动的基础。具体来说,就是要用催人奋进的目标凝聚人心,用积极向上的、被教师认同的办学目标,把教师的个人主观能动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使教师产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做出最大的努力。另外,还必须落实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办学目标。在制定办学目标、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学校要引导每一位教师参与其中,聆听他们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使他们能够获得心理投入的体验,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创建和谐校园的实践之中。

二、建设以德管理的机制

以德管理就是要以教师为本,为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科研环境,发挥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要深刻地意识到: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服务的主体而不是管理对象;我们应该将教师从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因此,为了创建和谐校园,从学校角度来看,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管理工作,力争把最优质的资源用到人才队伍建设上来,从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全方位地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良性竞争、激励、监督保证等机制,营造一种宽松、协调、包容、和谐的校园气氛。学校要以教师发展为本,制定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发展目标。要全面、发展、辩证地看待教师,承认教师客观的差异,公平调控差异。对有学识、高水平、爱提不同意见或有小毛病的教师,不求全责备,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创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支持教师学历进修,组织教师参加业务培训,给教师乐业、发展、创新的空间,发掘教师的潜能,激发教师的内部动力。同时,大力培植群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的精神和乐业的态度,让教师自我评价和反思,最大限度地化解各种矛盾,提高教师敬业的积极性。

三、健全各项制度

制度具有规范性、长期性、根本性和稳定性,一个学校有了健全的制度,就能克服盲目性,减少随意性,各项工作就能有所遵循、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运行,才能奏出和谐的工作交响曲。因此,要把制度建设作为一项治校的根本措施来抓。建立或修改制度要广泛听取教师意见,把制度建立在广大教师认可、满意的基础之上,保证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制度建立之后,要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还要建立互相沟通、交流的机制,做到有情况及时沟通,有矛盾及时化解。建立健全教代会制度,定期举行教代会例会,事关学校的重要决定、决策要经会议表决通过,对于教师关注的一些重要事项,如评优、职称晋升、重大人事变动、主要岗位干部考评、基本建设、财务收支和安全管理等,应在会议上告之全体教职工,建立公正、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给予教师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大力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平等、团结尊重的校园环境。这也是提高教师积极性的有力保障。

四、注重教师自我内化的和谐

教师应从自身的道德修养、思想观念与心理素质等内在道德环境诸因素中探讨发展和谐的因子,增强专业技能与实践技能的和谐统一,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做个和谐的人。要弘扬正气,遵章守纪,做到对人对事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加强学习,完善自我,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和各项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为教育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开拓创新,对教育事业做到细心、耐心、热心,努力为教育教学作出贡献,顾全大局,爱岗敬业,提倡乐于奉献、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主动、努力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同事之间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诚信友爱,积极创造健康、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从而和谐处理教与学过程中的矛盾,能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篇3:关于校园留宿保证书的

构建长效机制是全面贯彻党和政府教育方针的需要

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 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都非常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和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新中国成立之初, 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要注意健康第一, 学习第二。”“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改革开放后, 邓小平同志要求“要把学校体育工作搞好”。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 体育是关系人民健康的大事, 体育水平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2007年1月, 胡锦涛同志做出重要批示, 强调指出, 增强青少年体质,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胡锦涛同志亲自主持下, 经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会议先后讨论, 通过了中央7号文件。胡总书记指出, “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 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强调“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 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 全社会要关心支持。”温家宝总理指出“学校一定要注意孩子们的体育锻炼”, 并多次召开座谈会, 对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各类人才提出明确要求。2011年3月5日,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 成为政府报告中的一大亮点。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 为我们做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为此, 必须充分认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落实一小时体育活动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把它作为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党和国家教育方针重要环节加以落实, 在制订出长远规划和任务的基础上, 切实解决体质健康的问题, 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构建长效机制是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2010年颁布实施的教育规划纲要, 对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出了部署。《纲要》提出,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 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 丰富社会实践, 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 学会动手动脑, 学会生存生活, 学会做事做人, 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开创美好未来。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纲要》明确,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 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构建长效机制是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发展的需要

坚持育人为本,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教育规划纲要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并作出了规划部署。一是加强体育,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 配齐体育学科教师, 开足体育课程,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体魄强健, 意志坚强。二是增强学生体质, 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提倡合理膳食, 改善学生营养状况, 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水平, 保护学生视力。《纲要》的部署对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 始终保持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通过坚持不懈地的努力把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推向前进。

构建长效机制是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自身的需要

5年来, 通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 形成了全国上下全面重视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的良好氛围, 每天一小时蔚然成风。但在一些地区和学校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 没有按照国家的规定开设体育课程和安排体育活动时间, 随意挤占音体美等课时, 不惜牺牲青少年的健康追求升学率。一些地区和学校存在师资缺乏、场地狭小、体育器材不足的问题, 不少学校虽然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不尽如人意, 一些学校和校长甚至对开展这项活动产生了倦怠情绪, 个别学校将落实一小时工作当作事不关己和应付的“差事”。这些必须通过建立长效的机制尽快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010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喜忧参半:喜的是: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持续20年下滑的趋势得到初步扼制, 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与2005年相比, 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我国7至22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 形态发育继续提高, 营养状况继续改善;肺活量水平出现上升拐点, 乡村小学生蛔虫感染率降低。忧的是:大学生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继续下降, 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不断增加, 学生视力不良率持续增高且出现低龄化倾向。

学生体质监测结果喜与忧, 也凸显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重要性。有关专家指出, 如果没有5年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和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 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状况不会止跌, 并将呈现继续下滑的趋势, 而不是现在的得到初步遏制。事实上, 要改变20年学生体质下滑的状况, 5年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各级各类学校不懈努力, 需要校长和教师们转变观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需要学生们走到阳光下、操场上, 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也需要阳光体育运动更加丰富、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得到真正落实, 更需要建立起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长效机制全面加强之。

构建长效机制要努力减轻学生负担

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在很多学校得不到落实, 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负担太重。在一些中小城市学生每天上课时间达到了十余个小时, 要上十多节课, 很多学生睡眠严重不足。而在很多农村学校里这一现象更是触目惊心, 学生们的作息时间可以用披星戴月、“暗无天日”来形容, 学生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复习和作业上, 睡眠时间只有五六个小时, 体力严重透支。在这种状况下, 学生身体受到极大的伤害。从这个意义讲, 要想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必须首先减负, 还学生成长和健康的时间和空间。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 综合治理。

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 统筹规划, 整体推进。调整教材内容, 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 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 不得下达升学指标。

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改进教学方法,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的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严格执行课程方案, 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 加强与学校的合作, 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构建长效机制要在评价体系上下功夫

在评价机制上下功夫就是要按照中央7号文件中规定的, 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近年来, 北京、上海等地将体育课成绩与评三好挂钩, 体育课成绩优良并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等级才有资格评三好的做法, 从最初的家长、学生反对, 到现在得到大家认可, 普遍遵守执行。实际上是人们认识逐步提高、观念不断转变的过程。倘若没有一开始的倡导和坚持, 这一举措还不知道何时出台, 对学生的评价就会依然停留在对分数的追求上。

在评价机制上下功夫就是要像教育部引发的《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中要求的那样, 中小学校要将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活动的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将组织开展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情况作为年度考核重要指标, 并与业绩考评、评先评优直接挂钩。

然而, 令人遗憾的是, 在具体工作中, 许多中小学校虽然将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活动的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但对于中小学校要将组织开展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情况作为年度考核重要指标, 并与业绩考评、评先评优直接挂钩却执行的不够。因此, 在构建长效机制上一定要强化这些指标, 要真正将其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予以落实。

构建长效机制就是要将督导工作“进行到底”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在加强对学校体育督导检查的基础上, 建立对学校体育的专项督导制度, 实行督导结果公告制度。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 定期监测并公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加大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权重, 并作为评价地方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对成绩突出的地方、部门、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地区和学校, 实行合格性评估和评优评先一票否决。

针对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地方教育督导机构要把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作为体育专项督导的重要内容, 定期组织督查, 随时进行抽查, 并要将督查和抽查结果及时向社会予以通报和公布。同时, 被督导单位要根据教育督导机构提出的督导意见进行认真整改, 教育督导机构视情况对被督导单位的整改情况进行复查。

建立家、校、社会关注青少年健康体系是根本所在

笔者的一位朋友在澳大利亚悉尼, 他的孩子体育成绩很好, 得到过很多奖项, 这也因此受到澳大利亚家长的追捧, 如同对待我国学习拔尖的孩子一样。而在他身边很多家长都以这位朋友的孩子为榜样, 教育自己的孩子向这位“体育明星”学习。在美国和日本, 体育和文艺有特长的学生是学校里最出风头的人, 孩子体育成绩好, 不仅家人有面子, 朋友也会为他感到自豪。联想到若干年前的我国, 一个孩子如果体育成绩好会被说成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而只有学习好才会得到家长、教师和学生的赞扬。

篇4:关于校园留宿保证书的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教育,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的目标。高等学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高地、文化高地和人才高地。为了培养更多的、合格的人才, 以适应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也理应与时俱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围绕创建和谐校园的目标和主题, 宣传和谐理念、营造和谐氛围、丰富和谐内涵、创造和谐生活, 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加强高校校园建设和管理, 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体系。

一、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环境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同样, 这也是我们创建和谐校园的目标。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环境, 是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功效的重要条件。高校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集中的地方, 他们是高校发展的主体力量。校园是学生和教师每天停留时间最多的地方, 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 都希望在一个和谐的氛围内学习和教授知识。因此,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考虑这样的校情, 真正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和激励人, 为广大师生才能和潜力的发挥营造一种合理有效的宽松环境和良好氛围。

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环境, 首先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明显不足是: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平等。譬如, 许多学校至今实行的仍然是“我教育你, 你听我教育”的居高临下的教育模式, 忽视学生内心自我教育意识的觉醒, 这使思想政治工作效力低下。要提高思想教育的效力, 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彻底摒弃居高临下的“我讲你听”的不平等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模式, 构建起平等的师生关系, 并在这种关系中通过启发、引导、讨论、协商等方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进而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实践证明, 只有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 才能有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理解, 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发挥效力。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大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 辅导员与学生在人格上必须是完全平等的。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要求我们必须把学生视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使教育过程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过程。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学生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价值, 社会也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 在教育中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人是不符合规律的。

其次, 创建服务型校生关系。这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力, 创建和谐校园环境的重要方面。学校与学生的关系, 既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 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学校的教育效力, 本质上是通过为学生服务来实现的。因此, 应当建立起服务型的校生关系, 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提高为学生服务的能力, 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 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健康教育, 关心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和身体情况;注意保障广大学生的权益, 从教学上乃至生活上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这种服务型的校生关系, 是我们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境, 是贯彻以人为本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重要基础。

再次, 营造健康的校园精神环境。健康的校园精神反映着学校师生员工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是他们共同理想、信念、追求、意志、风格的综合体现, 也是文明校风、教风、学风的体现。校园精神具有激励、凝聚、导向和陶冶功能, 它能激发人的潜能, 使其发挥内在潜力, 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所以, 健康的校园精神是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环境, 是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境。因此, 要切实搞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我们必须按照先进文化的要求, 紧密结合时代精神, 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团结和谐、开拓进取, 求实创新的校园精神, 使学生在健康的校园环境中接受教育、接受熏陶。

二、改进教育方式, 将课堂教学与党团活动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场所, 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的灵魂, 人才质量的好坏、理想信念的坚定与否都直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息息相关。因此,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首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就必须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理论课建设方面, 可以有针对性地将马列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修养课、形势任务课、民族理论等课程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以培育和谐精神、树立和谐理念为根本, 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文明道德风尚等方面持续不断地加以推进, 并将其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

党团活动也应以创建和谐校园为主题, 围绕着和谐校园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例如:对于社会上一些重大事件的看法;对于在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的看法, 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我们能够为别人做些什么等问题的探讨, 能够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深刻理解党的政策,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民族自豪感,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此外, 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 让学生们更多地体会集体、团队的力量, 更深层次地理解和谐的含义。总之,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要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更新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探索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只有这样, 才能逐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工程, 进而实现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

三、占领网络新阵地, 打造多种媒体协作的立体教育平台

当前, 媒体格局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网络正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也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手段, 拓展了空间和渠道。因此, 坚持正确导向, 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 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也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任务。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 网络的优势十分突出, 信息量大, 传递速度快, 学生选择余地大, 可以更好的实现资源共享。因此, 在思想教育中, 要牢固占领网络教育阵地, 建立形势教育网、校园生活网、心理健康教育网、科技创新网、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等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 引导大学生身心和思想向健康方向发展。与此同时, 要发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刊校报等多种媒体的功能, 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延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空, 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 打造立体教育平台, 提高学生思想觉悟, 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四、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社会成员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和谐社会存在的心理基础。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 是个体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基础。要积极开发心理辅导手段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使大学生保持和谐的心态。为此, 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心理和谐,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健全心理咨询网络,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 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2]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开设系统的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专题讲座, 建立健全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设立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 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同时,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全方位、多角度地推进大学生心理教育, 让心理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边缘地带走向中心地带。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从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构筑大学生和谐的心灵。还要结合大学生实际, 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 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五、制度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的保障系统

学校作为一个服务性组织, 严格的规章制度是其基本特征之一, 也是其组织目标实现的基本保证。邓小平认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会走向反面”。[3]创设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 可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断优化, 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井然有序,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的道德感染和熏陶作用。校园制度由维系学校生活和各种关系的规章、规则和制度构成, 它主要包括师生道德行为规范、校园管理制度、勤工俭学制度、奖惩制度以及社团活动制度等方面。这些制度一旦形成, 就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约束力, 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 能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了使制度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要建立健全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相衔接、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制度体系。”[4]相比而言, 制度体系的建设是更为长远的任务。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优良品质的培育、道德情操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美好心灵的塑造, 不仅需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也需要舆论环境、校园周边环境予以支撑。更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支持: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部门和机构要增强社会责任感, 牢牢把握正确导向,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努力, 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2]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 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N].人民日报, 2006-10-24.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上一篇:医院信访工作制度下一篇:叶圣陶杯作文竞赛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