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园欺凌的广播稿

2024-05-14

关于校园欺凌的广播稿(精选10篇)

篇1:关于校园欺凌的广播稿

关于校园欺凌问题的思考

《北京青年报》11月7日报道,五名未满18岁的校园欺凌案涉案学生,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或十一个月。报道说这个案件具有司法示范意义,表明未成年人实施暴力伤害,同样不能逃避刑法的制裁。

这个报道读来使人心里五味杂陈。对于被欺凌的孩子们来说,这样的司法裁决并不能抚平他们的心灵已经受到的创伤;对于施暴者所起到的惩戒作用也很有限(成年罪犯中蹲过少管所的不在少数);校园里心智正常的孩子(占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及其家长不会关心这样的报道,更不关心这样的司法裁决(因为心智正常的孩子不会去欺凌别人,也不会在第一次受到欺凌时不吱声);生性懦弱内向的孩子及其家长也受不到什么启发,因为他平时受到的欺凌绝大多数都不会构成司法介入;有暴力倾向的孩子的家长也不会关心这样的司法裁决和相关报道,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很乖,根本不可能去伤害别人,更不会触犯刑法。依靠司法介入来解决校园欺凌事件,连治标的作用都很有限,更谈不到什么治本了。

生性内向懦弱的孩子,在校园里第一次受到欺凌时,如果及时告诉老师,一般地说,问题便不会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如果是多次受到欺凌,并且情况比较严重,常常是因为受害者不敢告诉老师和家长。这里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孩子有轻度心理障碍,过于内向懦弱,第一次受到欺凌后就不敢告诉老师和家长。解决这个问题,要靠老师的水平和责任心。老师,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有义务特别关心那些内向懦弱的孩子,应该经常询问他们是否受到了欺凌,告诉他们自卫的方法(例如不单独和有暴力倾向的孩子接触,和品质好又勇敢的孩子结伴),当然最高明的老师会通过课堂教学、文娱体育活动,培育其勇敢坚强的性格。第二种情况是施暴者在第一次欺凌受害的孩子时就威胁他,使之不敢告诉老师和家长。这就更需要老师独具慧眼,细心观察。也有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笔者年轻的时候,有一段在初中任教的经历。那时候,每逢开学第一周作文课,就让学生写题为“老师,我要对你说”的作文,鼓励学生把自己内心的困惑、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告诉老师,承诺无论是什么问题都一定会帮助学生彻底解决,并且替学生保密。一晃四十个年头过去了,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孩子们告诉我的事情五花八门,其中有不少是连他们的妈妈也不知道的事情,当然也有不少校园欺凌事件。老师一定要信守承诺,帮助孩子们解决这些问题,这确实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会很快赢得孩子们的信任和爱戴,以后的班级工作,会十分省力有效。把班级工作做到这般境界,你就根本不必担心你的班里会发生校园欺凌事件。

如果孩子是在校园外受到欺凌,那一般是由家长疏于监护所致。在义务教育阶段,孩子往返于家庭与学校之间,一般都有家长接送;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都有老师监护,不会出较大的问题。除此之外,家长还应该告诉孩子,你无论是在什么时候,都应当让爸爸妈妈知道你是在什么地方、和谁在一起、正在做什么事情。为了防范校外欺凌事件,家长还应该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孩子的表情,经常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知道孩子经常和谁在一起玩;使孩子乐于把他在校内外遇到的事,及时告诉你。这样,就不会酿成大的事端。

寄宿制的民办小学和初中,是校园欺凌事件高发的单位。家长尽可能不要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里去。万不得已时,也一定要选择有办学资质、条件比较好、没有发生过校园欺凌事件的学校,并且要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询问孩子在校有无异常。

孩子的健康成长,关乎一个家庭的未来。愿天下父母们少玩一会儿手机,多陪一会儿孩子。愿天下的老师们,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呵护好班里的孩子们。

篇2:关于校园欺凌的广播稿

受害者(英文:Victim)受到欺凌。

协助者(英文:Assistant)跟随欺凌者,直接参与欺凌行动。

附和者(英文:Reinforcer)支持欺凌者的行为,例如:在旁嬉笑或呐喊助威。

保护者(英文:Defender)安慰及支持受害者,尝试制止欺凌行为。

局外人(英文:Outsider)置身事外。

篇3:关于校园欺凌的广播稿

关键词:岩井俊二,青春电影,校园暴力,教育,成长

电影中,岩井俊二塑造了莲见和星野为典型的男性人物形象,又塑造了久野和津田为代表的女性人物形象,凭借着莉莉周这个偶像的串联,建构于虚拟的以太网世界,将现实与虚构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将青少年成长过程的各个阶段所遭遇的心理问题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校园暴力和霸凌问题的展现。

一、莲见与星野不同的成长轨迹同样的黑暗青春

莲见与星野是好兄弟,二人的成长轨迹截然不同:前者长期作为受欺凌者,后者是实行欺凌的施虐者,可二人的青春却同样黑暗,充满着暴力与欺凌。

莲见逆来顺受的自卑性格源于儿时偷CD被抓,在老师的教育和单亲母亲的辱骂之后,惨遭其余同伙的讽刺与打骂,不仅莉莉周的CD被星野折断,更是被同伴威胁通过自慰来“悔过”。这件事给莲见造成了极其深刻的童年创伤记忆,也为后文莲见得知在现实中对自己百般欺侮的星野就是在网上一直陪伴开导自己的菲利亚时,亲手杀死了星野埋下伏笔。而星野看似是施暴者,可实际上也同样是受害者。他从小学升初中站在年级大会的主席台上发言的优秀学生代表,到抢了小混混抢劫的巨额保护费的“有钱人”,其中经历了学校里差等生的欺凌、父母离异导致的家庭生活的变动。度假归来的星野,面对小混混的挑衅再也不会忍气吞声,而是让他付出了剃去一头“黄毛”和在泥潭里打滚的惨痛代价。昔日里那个追逐太阳的正直、富有同情心的星野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高智商的幕后黑老大。星野既是校园语言暴力、行为暴力的施暴者,同时又是受害者,他将自己身上受到的伤害转嫁到莲见、久野、津田等同学身上以获取自身的平衡。

二、久野与津田相同的悲惨遭遇不同的结局命运

久野与津田都在花一般的年纪惨遭恶势力的胁迫与恐吓,前者被星野等同伙轮奸后又剃成光头,后者被星野威胁走上了援交的不归路。而岩井俊二却用电影的手法艺术化了二者的悲剧过程。

久野凭借合唱团伴奏的才华和出众的外表,成为同龄人中引人注目和爱慕的异类,引来了太妹和混混的嫉妒不满,他们在废弃工厂欺凌久野的恐怖情景,岩井俊二采用了模糊处理的方法,利用画中画的摄影方式,将DV录影机中的画面以一种不确定的二次拍摄展现给观众。久野在学校老师的关怀之下,先是用帽子遮挡住不再完美的外在形象,后又通过儿童合唱团中伴奏的机会,用时间愈合心中的伤痛。与久野的平静截然不同的是津田的绚烂一时,津田与久野的沉寂不同,她厌恶自己受星野要挟、身为援交女的事实,在知道莲见便是星野派来朝自己勒索的小喽啰时,便将仇怨发泄在莲见身上;可另一方面她在发泄过后,又对自己喜欢的莲见默默地关心。津田身上凸显了人格的矛盾性,更彰显了青春期少女独具浪漫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两面性。所以岩井俊二才为她设计了那样一个梦幻的方式死去:在追逐风筝的脚步中奔向高空。岩井将他的“死亡美学”在津田身上发挥到了极致。

青春期的女性还没来得及享受生命的美好,便枯萎在人生最美好的花季,所以女性在校园中更应该受到特殊的呵护,而不是等到生命不再,才想起追悔。

三、电影中校园暴力的现实启示与解决措施

莲见与星野的悲剧,是理想与现实的悲剧。莉莉周作为莲见的精神寄托,是莲见多年来忍受星野变相摧残的唯一信念。然而,得知星野就是网友菲利亚的事实,就像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般,他想要找寻到一种解脱的方式,便是杀掉现实中的星野。只有这样,菲利亚(星野的网名)才能永远地活在虚拟世界中,与青猫(莲见的网名)的友谊长存。

久野与津田她们遭受了校园欺凌,往往成为众矢之的,津田的自杀是必然的,唯有死亡才能让谣言停止。津田在顿悟了这种现实的残酷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以死来摆脱现实的羁绊,给人以震撼。

反观当下,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过分追求学生成绩的功利心的驱使下,往往会忽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将关注点都放在优等生、特长生的身上,忽视了暂时落后的学困生的成长。这种不公平的教育理念,往往催生了后进生的叛逆心理。偏激和狭隘的观念一旦形成,便会萌发报复社会的冲动,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也正因为如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才更应该受到社会的多方面重视,提前及时地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疏通和调节,缓解青少年的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尹乐.日本新电影运动中的岩井俊二[D].南京:南京大学,2012.

篇4:关于中小学校园欺凌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国际校园欺凌事件频发,我国类似事件也逐渐增多。个别施暴手段恶劣,引发社会热议,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和谐稳定。校园欺凌使学生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伤害,学校管理面临诸多挑战。遏制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和蔓延,构建和谐校园,成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学校治理能力,促进社会治理升级的重要课题。

1.校园欺凌的出现、演变及现状

“欺凌”在《辞海》解释为:“欺负,凌辱。”目前,校园欺凌大致分为三种:一是校外不法人员对在校学生实施欺凌;二是学生间相互实施欺凌;三是师生间实施欺凌。本报告主要探讨的是第二种,即在中小学发生的同学间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行为。欺凌具备以下三个特征:重复发生性、伤害性和力量不均衡性。

校园欺凌由来已久,不仅存于在中国校园,西方国家尤甚。但是,为什么近几年校园欺凌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呢?

(1)呈现蔓延趋势。2015年日本政府公布的《儿童和青少年白皮书》显示,日本校园欺凌现象普遍,近九成学生曾遭遇校园欺凌。从2007年小学四年级到2013年初中三年级的6年间,只有13%的学生表示从未遭受校园欺凌,从未欺负过他人的学生只占12.7%。据统计,2014年至2015年,媒体曝光的内地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共43起。海珠区“青年地带”项目2014年对广州1447名初一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5.2%的初一新生表示曾经遭受同学言语上的恶意骚扰,有29.6%的被访者表示在过去一个月遭受过同学故意拳打脚踢或者推撞。

(2)暴力倾向加重。欺凌者的行为性质越发恶劣,并借助网络的传播对受害人造成二次伤害。从殴打、扇耳光,到烟头烫、拔头发甚至性侮辱等残酷行径,并有意拍照录像记录炫耀施暴过程。2015年5月15日,山东省兰陵县的8名中学女生对兰陵县实验中学的一名初一女生进行群殴,她们模仿网络中的打人视频,将打人过程拍摄下来并上传网络。5月11日,江苏省4名女生把一名17岁女生带至宾馆内,将其衣服扒光并进行殴打,并将现场照片上传至QQ空间。6月10日,南京一名初中生被高年级学生索要钱物,拒绝后遭到殴打,对方还用手机拍下殴打和侮辱他的过程并发送给其他学生和学生家长。

(3)欺凌方式翻新。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网络欺凌呈高发态势。日本兵库地方教育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显示,10%的日本高中生曾经收到来自电子邮件、网页、博客的骚扰和威吓。2013年11月,粤港澳相关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73.7%受访者曾于过去一年间目睹过网络欺凌行为,17%曾欺凌其他人,63.7%则曾被欺凌。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发生过多起因网络欺凌导致儿童自杀的惨剧。

近年来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从涉事群体的角度看,表现出一系列新特点。首先,呈现低龄化趋势。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以2015年1至5月媒体曝光的40起校园欺凌事件为例进行分析,发现75%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其中初中生占42.5%。其次,女生频频成为“主角”。近年来女生参与校园欺凌的案例越来越多。最后,在流动、留守儿童密集的地方,欺凌事件往往呈高发态势。

2.校园欺凌的原因分析

产生校园欺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五方面。

一是家庭教育缺失。校园欺凌频发,与家庭教育缺失有很大关系。华中师范大学针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研究显示,90%以上的暴力少年在家庭教育上均存在缺失。从地域和群体上看,在县城、农村、城乡结合部等地方,在单亲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校园暴力易发高发,这表明家庭教育的缺失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二是学校育人环境单一。一些中学为了升学率不惜减少学生们的休息时间,不开或者少开德、体、美、劳等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用文化成绩给学生排名,致使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产生心理失衡,出现焦虑、报复、暴力等心理倾向。

三是教师关爱缺位。在现实生活中,中小学生往往会在交往需要与是非善恶之间产生迷惘,引起心理冲突;在人生需要与人生目标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压力;在升学压力与学习能力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对抗。这些矛盾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化解,再加上教师教育方法简单,态度粗暴,那么有些学生将会由惧怕、压抑过渡到对抗,最终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四是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社会文化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既有积极、健康、向上的,也有消极、落后、腐朽的,这些社会文化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作用更多、更快、更直接。当前社会上的一些消极落后的现象,如黑恶势力欺行霸市、恃强凌弱,某些影视片对欺凌、暴力场面的过度渲染,也强化了一些学生的欺凌意识。

五是干预机制滞后。校园欺凌干预机制的滞后和犯罪成本低,使得欺凌事件出现了愈演愈烈的趋势。很多校园暴力案件虽有警方介入,但依据现行法律,对未满14岁的未成年人不追究刑事责任,此类事件多以批评教育作结。2015年6月在美国洛杉矶发生的一起三名中国学生欺凌一名同班中国学生的暴力事件,引起了中美关于如何处理校园暴力事件的讨论,在美国,往往通过校园警察、公共安全官员或司法程序处理;而在中国,往往作为违纪处理。

另外,就被欺凌的学生而言,也有在性格方面的明显弱点。如,有些学生性格懦弱,逆来顺受,缺乏同学间交往的灵活应对能力;有些学生性格孤僻,不合群,又对同学的言行过分敏感。

二、政策措施与国际借鉴

1.政策措施

(1)有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的人身保护、安全教育、预防犯罪等从法律层面予以规定与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指出:对于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和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互相配合加以管教;无力管教或者管教无效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将其送专门学校继续接受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13年修正本)》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学校、家庭等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上的职责、教育、预防、矫治、法律责任以及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等进行了明确,要求各方面共同参与,各负其责,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2)教育部有关政策。200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教基〔2006〕13号)要求,(班主任)了解和熟悉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潜能,善于分析和把握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心理的发展状况,科学、综合地看待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可能出现不良后果的问题。2012年,教育部修订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3)各部门联合出台政策。2006年,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3号)指出,(学校)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的,应当及时告诫、制止,并与学生监护人沟通。2011年,文化部、教育部等八部委印发《“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实施方案》(文市发〔2011〕6号)提出,养成积极健康的游戏心态,克服攀比、炫耀、仇恨和报复等心理,避免形成欺凌弱小、抢劫他人等不良网络行为习惯。201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3〕12号)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家庭、学校有针对性地对有不良行为学生开展法制教育。

2.国际借鉴

(1)日本。日本校园欺凌现象较为严重,也较早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2013年6月,日本参议院审议通过《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要求文部科学大臣与有关行政机关密切协作,制定出有助于防止校园欺凌的综合且有效果的基本方针。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校的欺凌防止对策。地方自治体成立由学校、教育委员会、儿童咨询机关、法务局、警察等机关组成的“欺凌对策联络协议会”。

(2)美国。在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加强立法,通过制定欺凌行为认定标准和严惩欺凌行为,遏制校园暴力。美国政府规定,对未满18岁的校园欺凌涉案者,法院通常以辅导警告等方式处置。但如果后果严重且施暴者有前科,即便是未成年人涉案,也可以当做成人刑事案件审理,按成人标准定罪量刑。2015年洛杉矶当地时间6月18日,3名中国留学生因校园霸凌被控酷刑折磨罪、绑架罪等6项刑事重罪,可能面临无期徒刑的刑罚。

(3)德国。德国特别重视从根源上寻找问题解决之道,幼儿园和小学从一开始就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善良教育”是德国儿童接受人生启蒙的第一课。德国把网络欺凌和校园欺凌结合起来并案处置,将道德教育渗透于各项实践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了校园欺凌及网络欺凌的蔓延。

三、治理对策及建议

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与整理后,就校园欺凌当前的发展态势,提出如下治理建议。

一是构建学校有效干预机制。建立起校园欺凌的程序化处理,包括早期预警、及时上报、事中处理以及事后心理干预等全方位机制。学校成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构建应急机制, 对于严重违反校纪校规、扰乱正常的校园秩序、暴力情节严重的学生,应遵照相关规定严厉惩戒,对校园欺凌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

二是创设和谐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班集体。首先,应加强培育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其次,建设温馨和谐的班集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为同学间的交往创造良好的机会,形成团结向上、互助友爱、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正确处理欺凌行为。对学生间发生的轻微欺凌行为,应采用合理方法,切忌当众训斥、武断批评,多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从而减少学生欺凌行为的发生。

三是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应将法制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利用文化长廊,开辟法制教育专栏,开展普法知识讲座、竞赛、模拟法庭等,切实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意识与能力,逐渐养成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良好习惯,更好地防治校园欺凌事件。

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倡赏识教育。教师要多夸奖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减少学生因受挫或缺乏自信心而产生的欺负行为。推进自我教育。中小学生要自信、自强、自尊、自爱,对自己的未来要充满信心,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正确面对未来以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加强心理辅导。学校要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建好心理辅导室,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及早排查学生的心理障碍。

五是开发交际交往的校本课程。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交际、交往、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尊重他人,善待他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可以从建立关系、维持关系、冲突解决三个方面开发系列校本课程,不断增进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处事能力,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学会自我调节,避免激化矛盾,从而防止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六是探索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探索引进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给学生特别是处于困境的学生提供专业的服务。社会工作者主要通过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某些问题,包括对学生个体欺凌行为的修正,对学生群体的预防教育,协调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关系,有效实现教育功能,以减少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七是加强师资培训。要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尊重、关心每一个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疏导心理问题,以防患于未然。要加强包括防治校园欺凌技能在内的师资培训,在职前教师教育标准中要突出教师在纪律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对在职教师进行反校园欺凌方面的专业培训,帮助教师掌握识别校园欺凌和进行早期干预和行为矫正的方法。

八是重视家庭教育方式。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反应。要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以恰当的方式关爱孩子,做到不溺爱、不专制,指导和帮助孩子解决遇到的问题。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设立家庭教育咨询机构,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提高家教水平。

九是建立校园欺凌综合治理机制。按照“整体设计、分步推进、综合治理、预防为主”和“预防、教育、惩戒相结合,教育为主”的原则,建议联合教育、公安、法院、民政、关工委、妇联、团委等部门,成立校园欺凌综合治理办公室,设在教育部,就如何治理校园欺凌提出总体意见,明确各自职责,提出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坚决遏制校园欺凌频发的势头,积极回应老百姓的关切,以取信于民。

十是法制建设。依据我国刑法,未满十四周岁或已满十四周岁故意伤害他人但没有致人重伤的,不能构成犯罪。为了惩戒校园欺凌行为,应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起点,建议《刑法》明确未满十四周岁但造成伤害他人情节严重的也应治罪,但要予以轻罚。建议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九条“学校应当根据未成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他们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和青春期教育”,增加“反校园欺凌教育”内容。

篇5: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

2016-05-09 来源:教育部

日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

《通知》指出,要通过专项治理,加强法制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此次专项治理覆盖全国中小学校,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4月—7月,主要是各校开展治理;第二阶段为9月—12月,主要是开展专项督查。

《通知》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此次专项治理,精心组织部署,加强对专项治理的监督指导;责任督学要对责任区内学校的专项治理全程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与校方沟通,做好记录并及时向当地教育督导部门报告;各校要集中对学生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开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邀请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到校开展法制教育,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等;要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要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公布学生救助或校园欺凌治理的电话号码并明确负责人;要及时发现、调查处置校园欺凌事件,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

《通知》强调,各地各校要按照“学校自查、县级普查、市级复查、省级抽查”的程序,对专项治理第一阶段专题教育情况、规章制度完善情况、加强预防工作情况、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和处理情况等,进行全面自查、督查和总结,形成报告并逐级上报。

篇6:关于校园欺凌的广播稿

一、指导思想

为严肃校纪校规,规范学生行为,避免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事件,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根据瑞昌市教育体育局(瑞教体字[2018]35号)《瑞昌市校园欺凌和暴力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文件精神,经学校研究决定,在全校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工作,通过专项治理,法制教育,主题班会课,演讲比赛,征文等系列活动,展示学生文明优秀的形象,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校园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从而切实维护文明和谐的校园秩序,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人身及财产安全。

二、征文大赛主题

反校园欺凌、反校园暴力,善待身边人

三、参赛对象

全体同学

四、参赛要求

征文一律字迹工整,字数在400-600字左右,体裁除诗歌外,内容健康向上,贴近现实生活,有教育意义,不得抄袭,做到原创。

五、相关事项

各年级部做好相关宣传和布置工作,各年级语文考研组要积极配合,认真指导学生写好征文,并评选出部分优秀作品。学校将会把获奖征文进行展示,并对获奖同学给予表彰。

七中政教处

篇7:关于校园欺凌的广播稿

乌金山镇高壁学校

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实施方案

根据《乌金山镇中心校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在学校范围内,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主要目标

按照“全覆盖、严监管、重实效”的总体要求,坚持“教育在前、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积极开展专项治理,进一步加强学生德育和法制教育,切实构建杜绝校园欺凌的保障机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确保校园平安和谐。

二、成立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祁秀英

副组长:张利生

成员: 各班主任

三、任务措施

(一)持续开展预防教育。

1、开展专题教育。围绕“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冲突”、“如何排解负面情绪”、“如何尊重生命”、“面对校园欺凌如何处置”等议题,通过组织主题班会、校园论坛、专题演讲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安全与法制教育,切实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知法懂法。加强校园环境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班会、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形成“反校园欺凌”宣传的强大攻势,促进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的形成与发展。

2、强化制度建设。各学校要制订完善需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进一步构建学校“个个参与、人人负责、全员落实”的防范校园欺凌制度保障体系。

3、严格校园管理。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监管。严格落实人防、物防、技防“三防”监管措施,依托学校保安和安全管理人员,组建校园实时巡查队伍,重点加强对宿舍、食堂、校门口等重要场所的值班巡查;加强电子监控设施建设,消除校园监管盲点和盲区,进一步提

高高清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覆盖面。

4、优化治安环境。积极联系村委及相关部门,针对学校周边社会不良人员进行排查防范,进一步规范校园门卫管理,切实夯实校园及周边安全基础,提升安保能力。

5、强化矛排调处。进一步建立学生矛盾排查处理机制,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预防体系建设,定期在全体学生中开展矛盾排查,特别对单亲、离异、留守等特殊家庭学生要分类建立个人档案,实行重点排查、重点管控。同时,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加强对重点学生群体的心理干预和疏导,并与监护人认真做好沟通对接工作,进一步形成教育合力,从源头上有效遏制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6、有效应对处置。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预案,成立应对校园欺凌工作组织领导机构,进一步明确相关人员职责,形成及早发现——科学处置——善后跟进——教育惩罚“链条式”科学应对处置机制。

7、搞好专项治理。及时发现、调查处置校园欺凌事件,严肃处理实施欺凌的学生。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建立健全校园欺凌情况信息报告制度,确保信息畅通,确保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发现潜在的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敏感事件。针对以下问题抓好专项治理:1.叫同学侮辱性绰号,指责同学无用、侮辱其人格等;2.对同学进行重复性的物理攻击。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3.损坏同学的个人财产、教科书、衣裳等;4.传播关于同学的消极谣言和闲话;5.恐吓、威迫同学做他或她不想要做的,威胁受害者跟随命令;6.分派结伙,孤立、排挤同学;7.敲诈、强索同学金钱或物品。

(二)开展专项治理。

1、公布举报电话。2535225

2、广大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反映发生在身边的各类欺凌问题,及时发现校园欺凌隐患苗头,并按照欺凌的严重程

度和影响,对涉事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等处罚,涉嫌违法犯罪的,要积极向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

(三)各学校要对工作情况等进行全面自查和总结。

高壁学校

篇8:处置校园欺凌事件的课程视角

正所谓“欺凌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关于校园欺凌现象频发的原因和对策,总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法制教育欠缺,学生不知道哪些行为触犯法律,因此呼吁加强法制教育,开设专门的法制课,“从娃娃抓起”;二是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高,16岁以下犯罪一般不追究刑事责任,因此呼吁修改相关法律,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三是家庭教育缺失,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后就不闻不问,对于孩子的过失行为也不加以教育,甚至予以包庇,因此呼吁加强家长教育,强化家长在育人中的责任;四是社会原因,是社会上不良现象在校园里的反映,教育不能自净于社会,因此呼吁净化社会风气,减少青少年实施违法行为的冲动。

这里再从学校课程的角度审视一下校园欺凌现象,以期开阔眼界、拓展思路,更好地处置校园欺凌事件。

目前的义务教育课程已有十多年历史。不可否认,义务教育课程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当年新课程改革确定的一些教育理念也显现出一些弊端,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或助长了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一是课程课堂化倾向。走进任何一所中小学都会发现,所有课程教学任务几乎全部在校园和教室中完成,特别是思想品德这样的课程也基本上是在教室中完成。所谓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不过是“实验”的代名词。由于学生的学校生活基本局限于校园和课堂,因此要求合格的学校都要具有各种各样的功能性教室,导致学生品性形成几乎脱离了社会实际。对于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中学生来说,无法通过体力劳动、名副其实的社会实践等形式排解“过剩的精力”,这或许也是导致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一个原因。

二是过分强调师生关系平等。从人格上说,教师和学生是完全平等的,但是就教育过程和教育的属性而言,过分强调师生平等则可能导致学生对教师教导的叛逆甚至抵触。在过分强调师生关系平等理念的渲染下,教师缺乏有效手段对学生处于萌芽状态的欺凌行为进行合理控制,同时学生对教师管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不断降低,教师稍有管束,少数学生就可能极度反抗,或者心绪低沉,甚至出现悲剧。其可能的结果包括:一是师生关系破裂;二是教师对学生的不当行为难于管教,不敢管束;三是极端情况下,出现学生伤害教师或学生自伤现象。6月24日,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吴某因被罚站,跳楼抢救无效死亡。校园欺凌现象发生后,社会和公众可能会诘问学校和教师在干什么,殊不知,在过分强调师生关系平等的情形下,不少学校和教师可能对此也无能为力。

三是学生成长趋于知识化和技能化。一个人的成长最起码包括成人和成才,两者相比,成人更为重要。课程作为教育的载体,首先要把学生成人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通过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促进学生未来在专业方面成为行家里手。遗憾的是,学生从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就被裹挟进知识的学习和技艺的训练,而其成人所必须的品质———孝亲悌友、国家认同等却较少被提及,或者只是说教式的灌输,难以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留下深刻印记。部分学生在处理同学关系时缺乏正确引导,遇事倾向于诉诸于“武力”,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倾向于“以大欺小”,或者“以多欺少”,甚至酿出悲剧。

篇9:关于校园欺凌的广播稿

关键词:校园;欺凌现象;欺凌行为;归因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起,欺凌现象便进入学术研究的关注范畴。虽然至今对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可欺凌指的是“一种有意伤害别人的行为,不止一次发生,其实质是欺凌者和受害者之间力量的不平衡”。其中,校园欺凌作为一种发生在校园内外同学之间的特殊欺凌现象,值得引起全社会的格外重视。

一、关于校园欺凌现象(行为)的不同看法

1.学者眼中的欺凌现象(行为)

学者们认为欺凌行为指的是力量的不平衡,包括身体欺凌、语言欺凌以及会不断引起恐惧的长期性的社交排斥。在他们看来,欺凌者和受害者对于力量的占有是不一样的。这种力量既有可能来自体力优势(相对健壮的身材,或者人数的众多),也有可能来自脑力优势,包括利用“正在发生的事情或将要发生的事情”来威胁和吓唬别人从而让别人感到压力以做出和本意相反的

决定。

2.教师眼中的欺凌现象(行为)

Boulton的研究表明,大多数的老师认为欺凌行为包含身体和语言上的双重欺凌,比如,强迫别人做他们本不想做的事情;25%的老师并不认可下列行为算是欺凌行为:比如,叫外号、散播谣言、目光恐吓还有拿走别人的东西等。除此之外,超过50%的老师不认为社交孤立算是欺凌的一种形式。这个发现和Ramasut 和Papatheodorou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3.学生眼中的欺凌现象(行为)

学者和孩子之间关于欺凌行为的定义的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语言欺凌和身体欺凌、间接欺凌、欺凌行为的重复性和故意性方面。Guerin和Hennessey的研究证实,60%左右的受访者认为“体力优势在欺凌现象中非常重要”,并且他们的研究还表明,大

部分受访者(63%)相信“在欺凌行为是否出自故意并不重要”,只有13%的人认为“欺凌行为绝对是出自故意的”。

4.父母眼中的欺凌现象(行为)

研究表明面,对校园中的欺凌现象,父母要么毫无觉察,要么感到非常无措,不知道该怎样正确地处理相关问题。他们害怕被学校认为是自己太敏感或者过度操心了。除此之外,父母还担心自己的不当处理会使孩子的处境“雪上加霜”。

小题大做或者大题小做,父母要么不能及时注意到孩子的遭遇并感同身受导致事情表面上不了了之,要么反应过度弄得局面无法收拾,很少有父母能够恰到好处地处理类似情况。

二、关于校园欺凌的归因研究

1.欺凌者归因论

这种说法认为,之所以会发生欺凌现象责任在于欺凌者自身的原因。如果欺凌者感觉糟糕或者没有安全感、自信心和自尊心低下,有心理问题或者爱慕虚荣等都有可能会导致他(她)去欺凌别人。

根据社会学解释,当欺凌者想要展现、维持或者提高他们的权力、地位和受欢迎程度的时候,或者当他们试图保护自己免于被孤立、被骚扰和被欺负的时候,都有可能对别人实施欺凌行为。这样做能让他们觉得感觉更好,自信心和自尊心似乎也能得到提高。如果欺凌者本身由于问题家庭,没有得到父母的良好监管,家庭争吵不断、冲突不断,家长总是在吵架、闹离婚、感情不好,经常目睹家庭暴力,那么他(她)很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导致欺凌者本身可能并没有道德概念和同情心,他(她)这么做或许仅仅是出于“好玩”或者“无聊”。

2.受害者归因论

这种说法认为,受害者之所以受到欺凌是因为他们本身有问题。大概四分之一的受访者都持有这样的看法。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受害者和别人不一样,是与众不同的或者奇怪的。除此之外,还包括受害者的言行让人感到厌恶、做人卑鄙、自身看起来好欺负,以前被人欺负过因此容易继续被人习惯性地欺负等情况。

3.同伴归因论

这种说法认为欺凌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同伴群体。21%的受访者认为二者之间存在联系。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同伴压力,即如果“大家都这样做或者希望你这样做,那你就不得不做”。如果所在的小团体强化欺凌行为,认为是“勇气”的象征,提倡并赞赏实施欺凌的人,为了不被排挤出去,那么欺凌行为的发生几率就会非常高。

4.學校归因论

这种说法认为欺凌现象之所以会发生是学校环境导致的。原因之一在于学校太无聊了,学生无事可做;原因之二则是学校的反欺凌措施极为薄弱,老师不关心这类事情或者即便看到了也仅仅是袖手旁观,这些都在无意中助长了校园欺凌的不良风气。

5.人性归因论和社会归因论

人性归因论认为欺凌现象之所发生在于人性自身的问题(冲突、暴力等是不可避免的)和社会风气。根据生物学解释,人有排斥异己的本能,因此,针对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并不为奇。社会归因论则说社会只重视那些身体好、长得好看的人,如果身体羸弱或长得不好看,那么自然容易被人欺负。

参考文献:

[1]Boulton,M. J.Teachers’ views on bullying:Definitions,attitudes and ability to cop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7(67):223-233.

[2]Guerin,S.,& Hennessey,E.Pupils’ definitions of bullying.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of Education,2002(3):249-261.

篇10:关于校园欺凌的广播稿

据了解,《关于完善现有校园欺凌预防和处理体系的提案》由镇海中学的胡展豪、林煜超、楼子怡等八名学生递交。这份提案直面当前备受社会关注的校园欺凌事件,充分分析了校园欺凌预防和治理工作现状分析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提案指出,当前我国校园欺凌预防和治理工作存在学校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不足、教师缺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的知识、监护人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误区、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渗透影响和青少年犯法早期干预制度的缺失等问题。如在遇到校园欺凌事件后,有60%的教师仍然对如何处理校园欺凌感到迷茫,超过80%的教师认为目前教师培训中应该加入处理校园欺凌的相关知识。而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及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得当前校园欺凌的预防和治理工作都存在诸多不足。

针对我国校园欺凌的预防和治理工作存在的现状,这份提案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入手:

一是成立校园欺凌专门委员会。建议由教育、司法、公安多部门联合成立专门委员会,出台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的专项法规,并将校园欺凌的专项治理常态化。同时,各省市也应成立当地专门委员会,对辖区各学校的校园欺凌防治工作进行规划和监督。具体措施包括:设立全国统一热线电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法制副校长”制度、在极少数欺凌严重的学校成立警务室等。

二是要完善校园欺凌的事前预防体系。比如加强文明礼仪、传统文化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净化网络文化传播环境,规制校园欺凌事件视频的传播、在学生教材和教师培训中增加应对校园欺凌的相关知识、加强家庭教育,同时建立亲职教育制度等。

第三项建议是完善校园欺凌的事后处理和预防再犯体系。我国目前对校园暴力事件尚无专门的法律法规,建议全国人大法律专门委员会借鉴他国立法经验,起草制定反校园欺凌法,对校园暴力侵害事件进行规制。同时,对未追究刑事责任的青少年建立社工服务制度,建立学校义务调查和报告制度。建议专门委员会要求学校必须在发现校园欺凌事件后一定时间内调查处置。对于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在知情后一定时间内积极向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对企图对受害人施压,不积极调查、报案,消极配合调查的学校、法人或教师,要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据了解,递交这份提案的镇海中学学生还将于3月1日赴北京参加致公党中央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分享调研和撰写提案的过程及感悟。

镇海中学收到的“模拟提案”上全国两会的通知高中生写的“提案”也能“进入”两会?!这事儿是真的。今天,记者在杭州学军中学、杭州第二中学和宁波镇海中学了解到,三所高中的部分学生参与撰写的两份《关于急救设施和急救教育的推广普及的提案》和《关于完善现有校园欺凌预防和处理体系的提案》,将由致公党内的全国政协委员提交至3月3日开幕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同学们都提了啥建议?他们的“提案”为何会被全国政协委员“选中”?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6份优秀“提案”将提交今年全国两会实际上,浙江高中生们和两会“提案”的“缘分”还要从第三届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说起。这个面向高中生的活动,主要模拟人民政协提案形成过程和人民政协的组织形式、议事规则等。同学们需要通过校赛、省赛、全国赛层层选拔,反复修改、完善“提案”,才有机会让团队的“提案”成为全国政协委员手中的正式提案。对于年仅十六七岁的高中生来说,难度可想而知。

杭二中同学正在调研记者了解到,从20xx年开始,模拟政协活动组委会和致公党中央每年都会挑选部分活动中的优秀“提案”,推荐给全国政协委员提交至全国政协大会。因为各个高中的“提案”方向有所重合,也会出现几所高中联合完成“提案”的情况。例如,今年将被提交至全国两会的6份优秀“提案”就由13所高中的同学合作完成的。其中,由杭州学军中学、杭州第二中学和广东实验中学的同学联手完成了《关于急救设施和急救教育的推广普及的提案》;镇海中学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江苏常州高级中学的同学共同完成了《关于完善现有校园欺凌预防和处理体系的提案》。

杭二中同学做的“掌上急救课堂”页面呼吁推广急救设施和急救教育“一开始我们列了很多‘提案’方向,但最终将‘提案’主题定为急救设施和急救教育的推广普及,是因为我们通过问卷等形式的调研后,发现这个问题非常急迫。”杭州学军中学高二男生伍奕是该校参与该“提案”的成员之一,他告诉记者,自己是在中考后的那个暑假,通过参加学军中学组织的急救技能培训才了解到,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对用于急救心脏骤停等病症的重要作用。至此以后,他对国内公共场所是否配有AED特别留意。但让伍奕有些遗憾的是,除了北上广少数几个大城市的部分机场、地铁站、体育馆等地配备有AED外,其他公共场所难觅此类设施身影。而团队在对2190人进行问卷调查时也发现,接受过急救技能教育的人数占较低。为此,同学们在“提案”中呼吁在城市公共场合分三个阶段来配置和推广AED。

学军中学同学参加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时做的提示卡而杭二中的同学们则更为关注急救教育领域。“我们调查发现中学生急救知识匮乏,特别是缺乏急救实践经验。”该校高二男生陈晋祺说,他们建议将开设急救知识课程列入素质教育必修内容,一个月上一次课。此外,杭二中的同学们还成立了一支急救普及小队,通过网站、微信等平台及走进中小学、社区,定期传播常见急救误区、急救常识。同学们说,虽然“提案”已基本完成,但这次经历让他们对“协商民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以后他们也会继续持续关注和推动急救设施和急救教育推广。

镇海中学的学生在宁波的天一广场、地铁等地方收集各方观点。他们希望校园欺凌现象越来越少提起校园欺凌,镇海中学参与这个“提案”的同学们都很有话讲。“我身边就有同学曾在校园被欺凌过,当他跟我讲起这段经历时,我听了都很难过。”镇海中学高二女生陆海林说,虽然自己对防治校园欺凌的话题很有兴趣,但因为一开始并不了解如何写“提案”,觉得很茫然也很枯燥。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的第一步从问卷调查开始。此后,他们还去了教育局、法院,律师事务所等地,征集了审判长、律师、教育工作者和政协委员们的建议。随着对校园欺凌情况了解的深入,同学们的发声意愿也愈发强烈。

上一篇:职场沟通,你会吵架吗?下一篇:我的球迷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