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园欺凌的主持稿

2024-04-19

关于校园欺凌的主持稿(通用11篇)

篇1:关于校园欺凌的主持稿

校园欺凌主持稿

小主持: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感受下校园的快乐生活。(视频出示)

小主持:我们的校园生活本应是快乐美好的,然而,最近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让我们感到心痛,从这些校园恶性暴力事件中看到施暴者的行为简直令人吃惊,受害者的遭遇让人揪心,更有因此失去性命的事件发生让人痛心不已。现在校园欺凌已被全国乃至全世界各政府机构为之关注,今天我们一起来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下探讨。请大家一起来看一个关于校园欺凌的短片。小主持:看完这个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小主持:也许视频中的场景同学们没有经历过,但下面这些行为在我们同学中有没有发生过呢?(ppt出示)

小主持:请大家小组讨论,这些行为是校园欺凌吗?

小主持:校园欺凌的定义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吧。(ppt出示)小主持:同学们的玩笑如果开得过大就可能演变成校园欺凌,我们千万不可以把玩笑当欺凌,更不可以把欺凌当玩笑。有人就真的玩出了惨痛的教训,请看情景剧“不要把欺凌当玩笑”。

(情景剧一)旁白:xxx是一个身材瘦弱、性格内向的同学,而xxx则喜欢在班上发号司令,一有不顺心就大发脾气,班上的同学都很怕他。

(情景剧一)旁白:在此后的两个星期内,xxx又在校内敲诈xxx多次,每次敲诈金额均为20元,还威胁xxx不能说出去。但在最后一次被敲诈后xxx终于鼓起勇气把事情告诉了父母,并在父母的陪同下向公安机关报警,法院审判xxx犯敲诈勒索罪,虽因未满18周岁免除了刑事责任,但年仅12岁的xxx依然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被送进了少管所。

小主持:虽然现在社会对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采取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司法共识,但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不用负刑事责任,这是个误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条也作出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具体处罚规定。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应具备足够的法律意识,清楚知道法律的红线是不能触碰的!同时被欺凌者也应学会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小主持:法院的审判使xxx得到了迟到的正义,但他的内心受到的伤害又怎么来抚平呢?心理学研究表明,校园欺凌会影响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甚至会带来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

小主持:假如我是被欺凌者,我更加害怕的不是欺凌本身,而是围观者的冷漠与讥讽。小主持:如果你是围观者,你会怎样做呢?请根据给出的选项小组讨论选择答案。(ppt出示,小组讨论,反馈)小主持:假如时光倒流,围观者的会怎样做呢?请看情景剧“不要做欺凌的帮凶”。(情景剧二)

小主持:xxx脸上的笑容告诉我们,校园欺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围观者的冷漠与附和,要知道,你的冷漠与附和很可能会助长校园欺凌的发生。小主持:像xxx这样能得到别人的帮助是幸运的,但更多时候我们要学会帮助自己。小主持:假如你是xxx,你会怎样做?请根据给出的选项小组讨论选出答案。(ppt出示,小组讨论,反馈)

小主持:xxx用自己的勇气和睿智缓解了一场即将爆发的暴风雨,他不仅保护了自己,还阻止了xxx走向犯罪的深渊。

小主持:xxx的自信和勇敢化解了这场矛盾,只要我们不做沉默的羔羊,只要我们勇敢的去面对,真诚的去沟通,事情就有有解决的办法,这里我们一起来看看预防校园欺凌的小贴士。(ppt出示,齐读)

小主持:面对校园欺凌,政府、社会、学校、家庭,还是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和义务对校园欺凌说不。发生校园欺凌我们每个人都将是受害者,预防校园欺凌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参与者,现在我国各级各部门都在积极探索预防校园欺凌、抵制校园欺凌,构建平安校园做出努力的行动。我们作为校园的小主人,更加有责任和义务行动起来,在此我向所以的同学发出倡议。(ppt出示,小主持读诵,配音乐背景)

小主持:请全体起立,一起道出我们的心声。(ppt展示,全体起立,诵读)小主持:最后祝愿我们的校园更加宁静、温馨,同学们更加阳光、快乐!

情景剧二

(笔袋掉地,前排同学帮捡)1:让她自己捡,2:对不起,1:对不起有用吗?笔袋脏了坏了,我要你赔钱!2:真的对不起,1:我不听,我就要你赔钱!2:我没钱,1:我看到你去买东西,你会没钱?!赔钱!(推)3:大家都是同学,不要伤了和气,4:这么点小事不要生气啦,5:一个笔袋嘛,哪天我买一个送你,6:不要生气,你看我给你表演个小魔术。(大家手牵手)这样大家开开心心的多好,有什么事可以大家一起来解决!情景剧三

(笔袋掉落,2捡起)2:对不起,1:对不起有用吗?笔袋脏了坏了,我要你赔钱给我!2:你的笔袋本来就是脏的。1:那又怎样?2: 你这是对我敲诈勒索,各位同学都看着呢。1:你们看到了吗?(周围同学小声说没看见,1很拽的看着大家)2:同学们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你们眼前,你们怎么能无动于衷呢,如果你们继续这样置之不理的话下一个被欺负的可就是你们了。1:我看他们谁敢管我的事,就算我把你打到残废,也没有人会理你。3:你这么说太过分了,你怎么能这样对待你的同学。4:其实我也觉得你这样有点不对(敲旁边同学)5:我已经看到了,我可以作证的。6:你这样做应该是犯罪了。2:是啊,你这样做是违法的,你会遭到法律的严惩,你会因此后悔一辈子的。(拉着1的手劝他)

篇2:关于校园欺凌的主持稿

合:亲爱的五乙、二甲班的同学们,以及敬爱的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甲:我是王锶涵。乙:我是蔡储晴。丙:我是 丁:我是

甲:校园,应当是一座净土、文明的殿堂。

乙:校园,应当是我们的天堂,里面充满着同学们天真无邪的笑容。丙:校园,更应当是我们成长的地方!

丁:(停两秒)然而,据报道,基本上每所学校都有校园欺凌(重读)。甲:校园欺凌对我们来说危害很大,同时也表现出人与人的交往的问题。今天,我们四位安全小卫士就给同学们来普及普及面对校园欺凌我们应该怎样做,以及如何预防校园欺凌。

合:下面我宣布:“反校园欺凌”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乙:现在,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校园欺凌包括哪些吗?(问答环节,答案在全部回答完后出示)丙:嗯,范围很广呀!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

丁:那现在我要请几个小朋友来演一演大屏幕上的话!请大家看向大屏幕(一只手五指并拢,指向大屏幕)

(PPT1:有两个同学上课被老师骂了,下课后,一肚子的怨气来到操场。突然,两个个矮个子小朋友在他们前面玩耍,挡住了他们的去路。这两个同学本来就一肚子的气,现在他们就一并发泄出来了。俩人不分青白皂红的对这两个小朋友拳脚相加。最后老师来了,处理了这件事)

甲:演的很不错呀!校园欺凌不仅会对自己造成损伤,而且会对别人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所以啊!五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不要欺负小朋友哦!

乙:看了这么多,大家想不想看一个小品呀?(回答)行,那我们就来欣赏一个小品《欺凌的可怕》。

(主持人退下场,小品表演)

丙:大家看完这个小品,都有什么感想呢?(请1至5个同学回答)丁:对的!现在让我们看向大屏幕!(大屏幕出示“如何预防欺凌”“遇到校园欺凌如何保护自己”)

丁:但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加地远离校园欺凌,我们安全小卫士特地做了一个倡议书,请两班班长上台(主持人退场),请同学们跟着班长念(PPT,边念边放《祝你平安》)

篇3:关于校园欺凌的主持稿

关键词:岩井俊二,青春电影,校园暴力,教育,成长

电影中,岩井俊二塑造了莲见和星野为典型的男性人物形象,又塑造了久野和津田为代表的女性人物形象,凭借着莉莉周这个偶像的串联,建构于虚拟的以太网世界,将现实与虚构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将青少年成长过程的各个阶段所遭遇的心理问题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校园暴力和霸凌问题的展现。

一、莲见与星野不同的成长轨迹同样的黑暗青春

莲见与星野是好兄弟,二人的成长轨迹截然不同:前者长期作为受欺凌者,后者是实行欺凌的施虐者,可二人的青春却同样黑暗,充满着暴力与欺凌。

莲见逆来顺受的自卑性格源于儿时偷CD被抓,在老师的教育和单亲母亲的辱骂之后,惨遭其余同伙的讽刺与打骂,不仅莉莉周的CD被星野折断,更是被同伴威胁通过自慰来“悔过”。这件事给莲见造成了极其深刻的童年创伤记忆,也为后文莲见得知在现实中对自己百般欺侮的星野就是在网上一直陪伴开导自己的菲利亚时,亲手杀死了星野埋下伏笔。而星野看似是施暴者,可实际上也同样是受害者。他从小学升初中站在年级大会的主席台上发言的优秀学生代表,到抢了小混混抢劫的巨额保护费的“有钱人”,其中经历了学校里差等生的欺凌、父母离异导致的家庭生活的变动。度假归来的星野,面对小混混的挑衅再也不会忍气吞声,而是让他付出了剃去一头“黄毛”和在泥潭里打滚的惨痛代价。昔日里那个追逐太阳的正直、富有同情心的星野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高智商的幕后黑老大。星野既是校园语言暴力、行为暴力的施暴者,同时又是受害者,他将自己身上受到的伤害转嫁到莲见、久野、津田等同学身上以获取自身的平衡。

二、久野与津田相同的悲惨遭遇不同的结局命运

久野与津田都在花一般的年纪惨遭恶势力的胁迫与恐吓,前者被星野等同伙轮奸后又剃成光头,后者被星野威胁走上了援交的不归路。而岩井俊二却用电影的手法艺术化了二者的悲剧过程。

久野凭借合唱团伴奏的才华和出众的外表,成为同龄人中引人注目和爱慕的异类,引来了太妹和混混的嫉妒不满,他们在废弃工厂欺凌久野的恐怖情景,岩井俊二采用了模糊处理的方法,利用画中画的摄影方式,将DV录影机中的画面以一种不确定的二次拍摄展现给观众。久野在学校老师的关怀之下,先是用帽子遮挡住不再完美的外在形象,后又通过儿童合唱团中伴奏的机会,用时间愈合心中的伤痛。与久野的平静截然不同的是津田的绚烂一时,津田与久野的沉寂不同,她厌恶自己受星野要挟、身为援交女的事实,在知道莲见便是星野派来朝自己勒索的小喽啰时,便将仇怨发泄在莲见身上;可另一方面她在发泄过后,又对自己喜欢的莲见默默地关心。津田身上凸显了人格的矛盾性,更彰显了青春期少女独具浪漫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两面性。所以岩井俊二才为她设计了那样一个梦幻的方式死去:在追逐风筝的脚步中奔向高空。岩井将他的“死亡美学”在津田身上发挥到了极致。

青春期的女性还没来得及享受生命的美好,便枯萎在人生最美好的花季,所以女性在校园中更应该受到特殊的呵护,而不是等到生命不再,才想起追悔。

三、电影中校园暴力的现实启示与解决措施

莲见与星野的悲剧,是理想与现实的悲剧。莉莉周作为莲见的精神寄托,是莲见多年来忍受星野变相摧残的唯一信念。然而,得知星野就是网友菲利亚的事实,就像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般,他想要找寻到一种解脱的方式,便是杀掉现实中的星野。只有这样,菲利亚(星野的网名)才能永远地活在虚拟世界中,与青猫(莲见的网名)的友谊长存。

久野与津田她们遭受了校园欺凌,往往成为众矢之的,津田的自杀是必然的,唯有死亡才能让谣言停止。津田在顿悟了这种现实的残酷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以死来摆脱现实的羁绊,给人以震撼。

反观当下,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过分追求学生成绩的功利心的驱使下,往往会忽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将关注点都放在优等生、特长生的身上,忽视了暂时落后的学困生的成长。这种不公平的教育理念,往往催生了后进生的叛逆心理。偏激和狭隘的观念一旦形成,便会萌发报复社会的冲动,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也正因为如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才更应该受到社会的多方面重视,提前及时地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疏通和调节,缓解青少年的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尹乐.日本新电影运动中的岩井俊二[D].南京:南京大学,2012.

篇4:关于中小学校园欺凌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国际校园欺凌事件频发,我国类似事件也逐渐增多。个别施暴手段恶劣,引发社会热议,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和谐稳定。校园欺凌使学生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伤害,学校管理面临诸多挑战。遏制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和蔓延,构建和谐校园,成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学校治理能力,促进社会治理升级的重要课题。

1.校园欺凌的出现、演变及现状

“欺凌”在《辞海》解释为:“欺负,凌辱。”目前,校园欺凌大致分为三种:一是校外不法人员对在校学生实施欺凌;二是学生间相互实施欺凌;三是师生间实施欺凌。本报告主要探讨的是第二种,即在中小学发生的同学间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行为。欺凌具备以下三个特征:重复发生性、伤害性和力量不均衡性。

校园欺凌由来已久,不仅存于在中国校园,西方国家尤甚。但是,为什么近几年校园欺凌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呢?

(1)呈现蔓延趋势。2015年日本政府公布的《儿童和青少年白皮书》显示,日本校园欺凌现象普遍,近九成学生曾遭遇校园欺凌。从2007年小学四年级到2013年初中三年级的6年间,只有13%的学生表示从未遭受校园欺凌,从未欺负过他人的学生只占12.7%。据统计,2014年至2015年,媒体曝光的内地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共43起。海珠区“青年地带”项目2014年对广州1447名初一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5.2%的初一新生表示曾经遭受同学言语上的恶意骚扰,有29.6%的被访者表示在过去一个月遭受过同学故意拳打脚踢或者推撞。

(2)暴力倾向加重。欺凌者的行为性质越发恶劣,并借助网络的传播对受害人造成二次伤害。从殴打、扇耳光,到烟头烫、拔头发甚至性侮辱等残酷行径,并有意拍照录像记录炫耀施暴过程。2015年5月15日,山东省兰陵县的8名中学女生对兰陵县实验中学的一名初一女生进行群殴,她们模仿网络中的打人视频,将打人过程拍摄下来并上传网络。5月11日,江苏省4名女生把一名17岁女生带至宾馆内,将其衣服扒光并进行殴打,并将现场照片上传至QQ空间。6月10日,南京一名初中生被高年级学生索要钱物,拒绝后遭到殴打,对方还用手机拍下殴打和侮辱他的过程并发送给其他学生和学生家长。

(3)欺凌方式翻新。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网络欺凌呈高发态势。日本兵库地方教育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显示,10%的日本高中生曾经收到来自电子邮件、网页、博客的骚扰和威吓。2013年11月,粤港澳相关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73.7%受访者曾于过去一年间目睹过网络欺凌行为,17%曾欺凌其他人,63.7%则曾被欺凌。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发生过多起因网络欺凌导致儿童自杀的惨剧。

近年来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从涉事群体的角度看,表现出一系列新特点。首先,呈现低龄化趋势。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以2015年1至5月媒体曝光的40起校园欺凌事件为例进行分析,发现75%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其中初中生占42.5%。其次,女生频频成为“主角”。近年来女生参与校园欺凌的案例越来越多。最后,在流动、留守儿童密集的地方,欺凌事件往往呈高发态势。

2.校园欺凌的原因分析

产生校园欺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五方面。

一是家庭教育缺失。校园欺凌频发,与家庭教育缺失有很大关系。华中师范大学针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研究显示,90%以上的暴力少年在家庭教育上均存在缺失。从地域和群体上看,在县城、农村、城乡结合部等地方,在单亲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校园暴力易发高发,这表明家庭教育的缺失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二是学校育人环境单一。一些中学为了升学率不惜减少学生们的休息时间,不开或者少开德、体、美、劳等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用文化成绩给学生排名,致使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产生心理失衡,出现焦虑、报复、暴力等心理倾向。

三是教师关爱缺位。在现实生活中,中小学生往往会在交往需要与是非善恶之间产生迷惘,引起心理冲突;在人生需要与人生目标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压力;在升学压力与学习能力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对抗。这些矛盾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化解,再加上教师教育方法简单,态度粗暴,那么有些学生将会由惧怕、压抑过渡到对抗,最终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四是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社会文化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既有积极、健康、向上的,也有消极、落后、腐朽的,这些社会文化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作用更多、更快、更直接。当前社会上的一些消极落后的现象,如黑恶势力欺行霸市、恃强凌弱,某些影视片对欺凌、暴力场面的过度渲染,也强化了一些学生的欺凌意识。

五是干预机制滞后。校园欺凌干预机制的滞后和犯罪成本低,使得欺凌事件出现了愈演愈烈的趋势。很多校园暴力案件虽有警方介入,但依据现行法律,对未满14岁的未成年人不追究刑事责任,此类事件多以批评教育作结。2015年6月在美国洛杉矶发生的一起三名中国学生欺凌一名同班中国学生的暴力事件,引起了中美关于如何处理校园暴力事件的讨论,在美国,往往通过校园警察、公共安全官员或司法程序处理;而在中国,往往作为违纪处理。

另外,就被欺凌的学生而言,也有在性格方面的明显弱点。如,有些学生性格懦弱,逆来顺受,缺乏同学间交往的灵活应对能力;有些学生性格孤僻,不合群,又对同学的言行过分敏感。

二、政策措施与国际借鉴

1.政策措施

(1)有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的人身保护、安全教育、预防犯罪等从法律层面予以规定与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指出:对于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和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互相配合加以管教;无力管教或者管教无效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将其送专门学校继续接受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13年修正本)》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学校、家庭等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上的职责、教育、预防、矫治、法律责任以及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等进行了明确,要求各方面共同参与,各负其责,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2)教育部有关政策。200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教基〔2006〕13号)要求,(班主任)了解和熟悉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潜能,善于分析和把握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心理的发展状况,科学、综合地看待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可能出现不良后果的问题。2012年,教育部修订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3)各部门联合出台政策。2006年,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3号)指出,(学校)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的,应当及时告诫、制止,并与学生监护人沟通。2011年,文化部、教育部等八部委印发《“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实施方案》(文市发〔2011〕6号)提出,养成积极健康的游戏心态,克服攀比、炫耀、仇恨和报复等心理,避免形成欺凌弱小、抢劫他人等不良网络行为习惯。201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3〕12号)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家庭、学校有针对性地对有不良行为学生开展法制教育。

2.国际借鉴

(1)日本。日本校园欺凌现象较为严重,也较早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2013年6月,日本参议院审议通过《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要求文部科学大臣与有关行政机关密切协作,制定出有助于防止校园欺凌的综合且有效果的基本方针。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校的欺凌防止对策。地方自治体成立由学校、教育委员会、儿童咨询机关、法务局、警察等机关组成的“欺凌对策联络协议会”。

(2)美国。在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加强立法,通过制定欺凌行为认定标准和严惩欺凌行为,遏制校园暴力。美国政府规定,对未满18岁的校园欺凌涉案者,法院通常以辅导警告等方式处置。但如果后果严重且施暴者有前科,即便是未成年人涉案,也可以当做成人刑事案件审理,按成人标准定罪量刑。2015年洛杉矶当地时间6月18日,3名中国留学生因校园霸凌被控酷刑折磨罪、绑架罪等6项刑事重罪,可能面临无期徒刑的刑罚。

(3)德国。德国特别重视从根源上寻找问题解决之道,幼儿园和小学从一开始就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善良教育”是德国儿童接受人生启蒙的第一课。德国把网络欺凌和校园欺凌结合起来并案处置,将道德教育渗透于各项实践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了校园欺凌及网络欺凌的蔓延。

三、治理对策及建议

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与整理后,就校园欺凌当前的发展态势,提出如下治理建议。

一是构建学校有效干预机制。建立起校园欺凌的程序化处理,包括早期预警、及时上报、事中处理以及事后心理干预等全方位机制。学校成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构建应急机制, 对于严重违反校纪校规、扰乱正常的校园秩序、暴力情节严重的学生,应遵照相关规定严厉惩戒,对校园欺凌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

二是创设和谐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班集体。首先,应加强培育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其次,建设温馨和谐的班集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为同学间的交往创造良好的机会,形成团结向上、互助友爱、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正确处理欺凌行为。对学生间发生的轻微欺凌行为,应采用合理方法,切忌当众训斥、武断批评,多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从而减少学生欺凌行为的发生。

三是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应将法制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利用文化长廊,开辟法制教育专栏,开展普法知识讲座、竞赛、模拟法庭等,切实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意识与能力,逐渐养成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良好习惯,更好地防治校园欺凌事件。

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倡赏识教育。教师要多夸奖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减少学生因受挫或缺乏自信心而产生的欺负行为。推进自我教育。中小学生要自信、自强、自尊、自爱,对自己的未来要充满信心,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正确面对未来以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加强心理辅导。学校要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建好心理辅导室,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及早排查学生的心理障碍。

五是开发交际交往的校本课程。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交际、交往、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尊重他人,善待他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可以从建立关系、维持关系、冲突解决三个方面开发系列校本课程,不断增进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处事能力,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学会自我调节,避免激化矛盾,从而防止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六是探索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探索引进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给学生特别是处于困境的学生提供专业的服务。社会工作者主要通过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某些问题,包括对学生个体欺凌行为的修正,对学生群体的预防教育,协调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关系,有效实现教育功能,以减少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七是加强师资培训。要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尊重、关心每一个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疏导心理问题,以防患于未然。要加强包括防治校园欺凌技能在内的师资培训,在职前教师教育标准中要突出教师在纪律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对在职教师进行反校园欺凌方面的专业培训,帮助教师掌握识别校园欺凌和进行早期干预和行为矫正的方法。

八是重视家庭教育方式。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反应。要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以恰当的方式关爱孩子,做到不溺爱、不专制,指导和帮助孩子解决遇到的问题。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设立家庭教育咨询机构,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提高家教水平。

九是建立校园欺凌综合治理机制。按照“整体设计、分步推进、综合治理、预防为主”和“预防、教育、惩戒相结合,教育为主”的原则,建议联合教育、公安、法院、民政、关工委、妇联、团委等部门,成立校园欺凌综合治理办公室,设在教育部,就如何治理校园欺凌提出总体意见,明确各自职责,提出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坚决遏制校园欺凌频发的势头,积极回应老百姓的关切,以取信于民。

十是法制建设。依据我国刑法,未满十四周岁或已满十四周岁故意伤害他人但没有致人重伤的,不能构成犯罪。为了惩戒校园欺凌行为,应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起点,建议《刑法》明确未满十四周岁但造成伤害他人情节严重的也应治罪,但要予以轻罚。建议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九条“学校应当根据未成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他们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和青春期教育”,增加“反校园欺凌教育”内容。

篇5:反校园欺凌讲座稿

汶阳镇中心小学副校长 陈向阳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很多国家实行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欺凌过程,蕴藏着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近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多起校园惨案,让人触目惊心,以下是我整理的2015-2016校园欺凌暴力案例。

1、女生太邋遢引公愤遭群殴

重庆荣昌区法院审理了一起健康权纠纷案件,一初中女生兰兰在住校期间太邋遢,引起宿舍其他女生的“公愤”,5名女生对兰兰打耳光,想要“教育”兰兰,不料竟将其打成10级伤残(十级伤残最轻微)。

2、多人围殴女生事件

6月21日,江西永新县发生一起多人围殴女生事件,受到网友广泛关注。据了解此次涉事女生有9人,其中小学生有2人,中学生4人,3人已辍。年龄都在12至16岁之间。

3、甘肃女生6分钟被打38记耳光

去年11月23日下午,QQ空间、微信朋友圈热传一则视频,视频中一个中学生模样的女学生被两名同学轮番掌掴,视频画面之外,不时传来阵阵狂笑。视频画面中,一名穿校服的女孩站在路边上,被几名年纪相仿、身穿同样的校服的女学生轮番掌掴。记者细数了下,在短短的6分多钟视频里,被打女生遭38次掌掴。据了解,这个视频发生在张掖市山丹县第二中学校外,而打 人者与被打者均为该校学生。

4、福建南安两初中女生暴力3分钟,小学女生被扇25巴掌

6月29日,福建南安水头,一小学女生被打视频流出,父亲认出女儿后报警。视频中,这段流出的视频,时长共3分40秒。视频显示,女生扎着长长的马尾辫,白衣黑裙,被10多个学生围着,两名女生断断续续,前后共朝前脸部扇了25巴掌。通过视频声音可知,其中一名女孩,一边动手扇巴掌,嘴里还振振有词地质问:“你不是说见我一次打我一次吗?”

5、安徽怀远火星小学副班长逼同学喝尿事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安徽怀远县火星小学13岁的副班长小赐因为拥有检查作业、监督背书的权力,向另外6个孩子要钱。钱没给够,就逼迫他们喝尿吃粪。据报道,经过走访,“副班长的王国”更多细节被披露,在事情败露后“副班长“还威胁要“弄死”其他学生。

案例好多好多,我不一一列举,以上参与有关人员均受到了相应的法律制裁,有的被劳教,有的被拘役,并有家长承担了相应的医药费,更重要的是,肇事学生的违法违纪计入公安“有无违法犯罪记录”,该学生的违法违纪将记录终生,直接影视该生的就业、出国、当兵、入党、提干等,一句话“一失足成千古恨”。

下面我谈一下校园欺凌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一、索要钱物,不给就威逼利诱。

二、以大欺小,以众欺寡。

三、为了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伤害他人身体,侮辱他人性格。

四、同学们因“义气”之争,用暴力手段争短论强。如何预防校园欺凌以及遇到校园欺凌怎么做?

1、同学们的穿戴和学习用品尽量低调,不要过于招摇。

2、不要去挑逗比较霸道和强悍的同伴;在学校不主动与同学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及时找老师解决。

3、上放学和活动时尽可能结伴而行;独自出去找同学玩时,不要走僻静、人少的地方;不要天黑再回家,放学不要在路上贪玩,按时回家。

4、同学们的学习用品,写上姓名或做上标记。这样有利于证明这些物品都是属于自己的,甚至可能起到防止侵犯的作用。

5、积极参加自卫训练。情况一旦恶化,有自我保护的能力总是好的。这些训练还可以大大提高同学们的自我尊严,减小他成为受欺负者的可能。

6、如果欺负仅仅是口头或网络上的,尽量不要理会那个侵犯者,学会忍耐。有时侯,侵犯者在得不到回应或是被欺负者并未因此而担惊受怕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会失去兴趣,事情就过去了...如果情形继续,告诉侵犯者,他给别人带来的感受是什么,并且要求他停止他的粗暴行为。有些侵犯者面临挑战时,会收敛和停止自己的错误行为。

7、如果遇到校园欺凌,首先可以大声警告对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会受到法律纪律严厉的制裁,会为此付出应有的代价。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大声告诉周围的老师同学关注欺凌者的行为,二是欺凌者大都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心虚,洪亮的声音可以起一个震摄作用。如果对方还是继续欺凌行为的话,应适当自卫,而不是忍受挨打。

自卫的原则不是以暴制暴打回去,而是同样起一个震摄作用,以行动告诉对方我们不是软弱可欺的。一般欺凌者都欺软怕硬,若看到欺负对象奋起反抗,多会心虚停止攻击行为,而如果 被欺负者默默忍受,反而会让他更加得意忘形,从而持续攻击行为,直到达到目的为止。如果反抗后对方仍未停止攻击,应该在自卫的同时大声呼救求助,并且寻找机会逃走,保护好自身安全是最重要的。

8、如果遇到校园暴力,一定要沉着冷静,采取迂回战术,尽可能拖延时间。当他在公共场合受到一群人胁迫的时候,应该采取向路人呼救求助的态度,这种办法会免去一些麻烦。真正等到事情发生之后,到了一个封闭场所里面就比较难办了。如果呼救或者反抗的话,可能会遭来更加激烈的一些暴力。

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去激怒对方。唯一的就是麻痹对方,顺从对方的话去说,从其言语中找出可插入话题,缓解气氛,分散对方注意力,同时获取信任,为自己争取时间,寻找机会逃走,而不是准备在那儿忍受一切。

受到这种暴力以后,很多人都是被威胁报案的话会受到报复,但还是应该告诉孩子,碰到这种事情一个是不要沉默,再一个是不要再以暴易暴,要以法律的方式来解决。

同学们,从现在开始,我们要更坚决地对”校园欺凌”说不!

有校园欺凌的学生,首先要意识到,欺凌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欺凌行为是无能的表现。其次不要故意攻击其他同学,无论还是比你更弱小,还是他做错了事,还是对有伤害,还是你看不顺眼,这些都不能成为你攻击他的理由,要学会通过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会宽容。中国有一句古话叫:‘谣言止于智者’。核心是“聪明和智慧的人能够将坏事控制住,不让它继续发展。”

被欺凌的同学也要站出来说不:当你被其他同学欺负时,首先你自己要勇敢反击;如果你还控制不住,或者对方太强势,学 会保护自己,然后寻求合理的帮助和解决问题,不要让他蔓延。让欺凌你的人得到有效的教育和处理。同时如果你有不恰当的行为,也要进行控制。我们就发现有同学在网上发表不合适的语言,而受到其他同学的欺凌。

我们也号召,其他同学拥有正义感,见到有欺凌的现在站出来说不。控制事态的发展,寻找合理的帮助。

同学们,人与人之间友好地相处,是我们终身要学习的一门最重要的功课。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差异,就会有有矛盾,同学们让我们用我们的理智、我们的爱心去化解这些矛盾,成为更加和谐和积极向上的大家庭,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在这个家庭里,少一些摩擦,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我们更有价值的学习和发展的活动中去!

篇6:校园欺凌主持词

大家,上午好!为了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增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维护和确保学校的稳定和发展,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小红伞护航工程-----送法进校园”专题报告会。今天参加报告会的领导有xx、xx、xx。专门邀请了县检察院的xx科长为大家做专题报告,机会难得,希望同学们认真听讲。

今天会议有三项议程,下面逐项进行。

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法制股关股长致辞。

会议进行第二项,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县检察院的xx讲话。

会议进行第三项,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县检察院的xx科长为我们做专题报告。

同学们,刚才xx科长贴近自己的工作实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校园暴力案件的犯罪成因,为同学们讲解了面对校园暴力的应对措施,并提出了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的建议。让我们再次对xx科长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

谢谢大家!

篇7:关于校园科技创新活动主持稿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热烈庆祝############为主题的职工演讲比赛。

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来自的两位领导,也是农科院的老朋友书记和书记,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在百忙之中出席我们的活动。(掌声)

接下来,请允许我介绍本次活动的评委,他们分别是:感谢他们的倾情参与!(掌声)

同时,也要感谢给予比赛大力支持的院领导和辛勤筹备本次活动的相关负责同志。(掌声)

最后,还要把掌声送给即将上场的18位参赛选手。他们将满怀最真挚的情感,用美的语言,表达他们对农科院、对党、对祖国的美好祝福。(掌声)

篇8:处置校园欺凌事件的课程视角

正所谓“欺凌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关于校园欺凌现象频发的原因和对策,总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法制教育欠缺,学生不知道哪些行为触犯法律,因此呼吁加强法制教育,开设专门的法制课,“从娃娃抓起”;二是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高,16岁以下犯罪一般不追究刑事责任,因此呼吁修改相关法律,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三是家庭教育缺失,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后就不闻不问,对于孩子的过失行为也不加以教育,甚至予以包庇,因此呼吁加强家长教育,强化家长在育人中的责任;四是社会原因,是社会上不良现象在校园里的反映,教育不能自净于社会,因此呼吁净化社会风气,减少青少年实施违法行为的冲动。

这里再从学校课程的角度审视一下校园欺凌现象,以期开阔眼界、拓展思路,更好地处置校园欺凌事件。

目前的义务教育课程已有十多年历史。不可否认,义务教育课程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当年新课程改革确定的一些教育理念也显现出一些弊端,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或助长了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一是课程课堂化倾向。走进任何一所中小学都会发现,所有课程教学任务几乎全部在校园和教室中完成,特别是思想品德这样的课程也基本上是在教室中完成。所谓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不过是“实验”的代名词。由于学生的学校生活基本局限于校园和课堂,因此要求合格的学校都要具有各种各样的功能性教室,导致学生品性形成几乎脱离了社会实际。对于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中学生来说,无法通过体力劳动、名副其实的社会实践等形式排解“过剩的精力”,这或许也是导致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一个原因。

二是过分强调师生关系平等。从人格上说,教师和学生是完全平等的,但是就教育过程和教育的属性而言,过分强调师生平等则可能导致学生对教师教导的叛逆甚至抵触。在过分强调师生关系平等理念的渲染下,教师缺乏有效手段对学生处于萌芽状态的欺凌行为进行合理控制,同时学生对教师管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不断降低,教师稍有管束,少数学生就可能极度反抗,或者心绪低沉,甚至出现悲剧。其可能的结果包括:一是师生关系破裂;二是教师对学生的不当行为难于管教,不敢管束;三是极端情况下,出现学生伤害教师或学生自伤现象。6月24日,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吴某因被罚站,跳楼抢救无效死亡。校园欺凌现象发生后,社会和公众可能会诘问学校和教师在干什么,殊不知,在过分强调师生关系平等的情形下,不少学校和教师可能对此也无能为力。

三是学生成长趋于知识化和技能化。一个人的成长最起码包括成人和成才,两者相比,成人更为重要。课程作为教育的载体,首先要把学生成人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通过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促进学生未来在专业方面成为行家里手。遗憾的是,学生从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就被裹挟进知识的学习和技艺的训练,而其成人所必须的品质———孝亲悌友、国家认同等却较少被提及,或者只是说教式的灌输,难以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留下深刻印记。部分学生在处理同学关系时缺乏正确引导,遇事倾向于诉诸于“武力”,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倾向于“以大欺小”,或者“以多欺少”,甚至酿出悲剧。

篇9:关于校园欺凌的主持稿

关键词:校园;欺凌现象;欺凌行为;归因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起,欺凌现象便进入学术研究的关注范畴。虽然至今对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可欺凌指的是“一种有意伤害别人的行为,不止一次发生,其实质是欺凌者和受害者之间力量的不平衡”。其中,校园欺凌作为一种发生在校园内外同学之间的特殊欺凌现象,值得引起全社会的格外重视。

一、关于校园欺凌现象(行为)的不同看法

1.学者眼中的欺凌现象(行为)

学者们认为欺凌行为指的是力量的不平衡,包括身体欺凌、语言欺凌以及会不断引起恐惧的长期性的社交排斥。在他们看来,欺凌者和受害者对于力量的占有是不一样的。这种力量既有可能来自体力优势(相对健壮的身材,或者人数的众多),也有可能来自脑力优势,包括利用“正在发生的事情或将要发生的事情”来威胁和吓唬别人从而让别人感到压力以做出和本意相反的

决定。

2.教师眼中的欺凌现象(行为)

Boulton的研究表明,大多数的老师认为欺凌行为包含身体和语言上的双重欺凌,比如,强迫别人做他们本不想做的事情;25%的老师并不认可下列行为算是欺凌行为:比如,叫外号、散播谣言、目光恐吓还有拿走别人的东西等。除此之外,超过50%的老师不认为社交孤立算是欺凌的一种形式。这个发现和Ramasut 和Papatheodorou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3.学生眼中的欺凌现象(行为)

学者和孩子之间关于欺凌行为的定义的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语言欺凌和身体欺凌、间接欺凌、欺凌行为的重复性和故意性方面。Guerin和Hennessey的研究证实,60%左右的受访者认为“体力优势在欺凌现象中非常重要”,并且他们的研究还表明,大

部分受访者(63%)相信“在欺凌行为是否出自故意并不重要”,只有13%的人认为“欺凌行为绝对是出自故意的”。

4.父母眼中的欺凌现象(行为)

研究表明面,对校园中的欺凌现象,父母要么毫无觉察,要么感到非常无措,不知道该怎样正确地处理相关问题。他们害怕被学校认为是自己太敏感或者过度操心了。除此之外,父母还担心自己的不当处理会使孩子的处境“雪上加霜”。

小题大做或者大题小做,父母要么不能及时注意到孩子的遭遇并感同身受导致事情表面上不了了之,要么反应过度弄得局面无法收拾,很少有父母能够恰到好处地处理类似情况。

二、关于校园欺凌的归因研究

1.欺凌者归因论

这种说法认为,之所以会发生欺凌现象责任在于欺凌者自身的原因。如果欺凌者感觉糟糕或者没有安全感、自信心和自尊心低下,有心理问题或者爱慕虚荣等都有可能会导致他(她)去欺凌别人。

根据社会学解释,当欺凌者想要展现、维持或者提高他们的权力、地位和受欢迎程度的时候,或者当他们试图保护自己免于被孤立、被骚扰和被欺负的时候,都有可能对别人实施欺凌行为。这样做能让他们觉得感觉更好,自信心和自尊心似乎也能得到提高。如果欺凌者本身由于问题家庭,没有得到父母的良好监管,家庭争吵不断、冲突不断,家长总是在吵架、闹离婚、感情不好,经常目睹家庭暴力,那么他(她)很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导致欺凌者本身可能并没有道德概念和同情心,他(她)这么做或许仅仅是出于“好玩”或者“无聊”。

2.受害者归因论

这种说法认为,受害者之所以受到欺凌是因为他们本身有问题。大概四分之一的受访者都持有这样的看法。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受害者和别人不一样,是与众不同的或者奇怪的。除此之外,还包括受害者的言行让人感到厌恶、做人卑鄙、自身看起来好欺负,以前被人欺负过因此容易继续被人习惯性地欺负等情况。

3.同伴归因论

这种说法认为欺凌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同伴群体。21%的受访者认为二者之间存在联系。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同伴压力,即如果“大家都这样做或者希望你这样做,那你就不得不做”。如果所在的小团体强化欺凌行为,认为是“勇气”的象征,提倡并赞赏实施欺凌的人,为了不被排挤出去,那么欺凌行为的发生几率就会非常高。

4.學校归因论

这种说法认为欺凌现象之所以会发生是学校环境导致的。原因之一在于学校太无聊了,学生无事可做;原因之二则是学校的反欺凌措施极为薄弱,老师不关心这类事情或者即便看到了也仅仅是袖手旁观,这些都在无意中助长了校园欺凌的不良风气。

5.人性归因论和社会归因论

人性归因论认为欺凌现象之所发生在于人性自身的问题(冲突、暴力等是不可避免的)和社会风气。根据生物学解释,人有排斥异己的本能,因此,针对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并不为奇。社会归因论则说社会只重视那些身体好、长得好看的人,如果身体羸弱或长得不好看,那么自然容易被人欺负。

参考文献:

[1]Boulton,M. J.Teachers’ views on bullying:Definitions,attitudes and ability to cop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7(67):223-233.

[2]Guerin,S.,& Hennessey,E.Pupils’ definitions of bullying.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of Education,2002(3):249-261.

篇10:对校园欺凌现象的教育反思

一、校园欺凌现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

欺凌, 从字面上理解是欺负和凌辱的意思, 通常是指通过身体上的暴力和侮辱性的语言等手段对他人的身体和心理进行恶意伤害的行为。对于校园欺凌概念的界定有很多种,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是学生个体或学生团体间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在语言上、心理上或身体上施加的攻击行为。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 有大量的学生因为其家庭贫困、思想观念、行为举止有别于传统的社会规范而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和暴力, 其身心健康因此受到不应有的伤害, 并直接影响到其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

2012年开展的一项校园欺凌在线问卷调查显示, 在填写问卷的421名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及职业中学的学生中, 有77%曾遭受到17类校园欺凌;有大约44%遭受过同学、教师对其进行的言语上的攻击例如起绰号、嘲笑、恶意的玩笑, 以及收到来自他人的所谓的“善意”的提醒, 例如希望其注意自己的行为或者形象;有22%遭受过同学、教师将其身份到处进行恶意传播并对其摆出恶意的姿势和眼神;有21%遭遇过来自同学和教师的冷暴力, 例如漠视其存在;有10%曾经遭受过来自同学直接或间接的攻击, 例如迫使其做出其不想做的动作或者行为, 对其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等;有7.6%甚至遭遇过来自同学和教师的骚扰, 例如强拍照片等;有5%曾经遭受到来自同学的敲诈、勒索, 威胁其生命和财产安全。这说明校园欺凌现象普遍存在, 亟须得到解决。

二、校园欺凌现象发生的原因

校园欺凌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原因, 又有学生个人的原因。

(一) “独生子女”时代家长溺爱孩子

从家庭方面看,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 家长在生活上对孩子溺爱和纵容, 很少对孩子进行遇事“先人后己”、宽容忍让的教育, 致使学生进入学校以后仍然事事以自我为中心, 这种观念极易导致对身边的同学冷言冷语, 对自己看不惯的人大打出手的欺凌事件。

(二) 人际交往导引缺失

从学校方面看, 我国当前的教育仍然有着“重智轻德”的倾向, 致使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一心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 而不注重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再加上学校管理上的疏忽、惩罚制度上的不健全和对校园当中学生之间的欺凌事件关注度不够, 有意无意地纵容了校园欺凌现象的持续发生, 使被欺凌者受到伤害。

(三) 媒体暴力信息泛滥

从社会方面看, 青少年学生平时通过网络等现代社会媒介可以接触到大量的语言与暴力信息, 例如暴力书刊、影片、电子游戏等, 长此以往,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开始模仿欺凌和暴力行为。在学校中学生拉帮结派找靠山、讲“哥们儿”义气, 逐渐形成欺凌他人的现象。

(四) 复杂价值环境影响

从学生个体角度看, 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学生生长在一个有着多元复杂价值的环境中, 无疑会受到社会上重物质利益、“金钱至上”、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影响, 再加上家庭教育中道德教育的虚化, 使其在道德心理的发展上很不成熟, 他们具有极强的嫉妒心、攀比和报复心理, 很容易将所有的挫折、不满和批评当成是对自己人格的诋毁, 这种“唯我独尊”的心理使其很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发动者。

三、校园欺凌现象及其对受事者的危害

校园欺凌现象破坏了人格平等, 无视对他人的尊重, 剥夺了每个人在安全环境下受教育的权利, 是对人的普遍权利的侵犯。

校园欺凌现象会对遭受欺凌的学生产生严重影响, 例如受害学生成绩下降甚至辍学。欺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潜在的负面影响, 例如导致自残倾向以及由此导致的自杀行为。此外, 还可能引发报复行为。

2012年开展的一项校园欺凌在线问卷显示, 校园欺凌对59%的被调查者带来 了学业上的负面 影响 ;41%的被调查者与同学间的关系变得不和谐;23%的被调查者失去学习兴趣, 学习成绩随之退步;10%的被调查者曾有过逃课和逃学行为;3%的被调查者被迫辍学。除了学业上的负面影响, 校园欺凌还对63%的被调查者的心理和精神造成了负面影响。42%的被调查者曾有过抑郁;26%的被调查者容易愤怒并有报复心理;分别有16%和18%的被调查者长时间处于恐惧状态, 并有失眠;5%的被调查者身体上留有不同程度的轻重伤。遭遇欺凌后26%的被调查者有过酗酒、自残、自杀以及因情绪压抑和陌生人发生暴力行为。可见, 校园欺凌现象的危害是极大的, 严重的话甚至危害学生的生命健康。

四、阻止和杜绝校园欺凌现象, 实施反欺凌教育

(一) 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班级文化

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创造一个宽容与尊重的大环境, 并以此为标准要求学生, 例如提倡校园文明用语, 同学之间相互尊重, 特别是尊重个人隐私等。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站、宣传栏和黑板报对学生进行宣传和辅导, 使学生形成平等、公平待人的良好习惯。对学校发生的每一起欺凌事件都要严肃处理, 对欺凌者进行说服教育和适当的惩罚, 并对被欺凌者予以安慰、保护及教育。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导者, 要联合其他班主任、科任教师、班干部和普通同学, 把防止班级欺凌行为作为和谐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在课堂内, 教师要通过互动式教学充分与学生接触和交流, 并且了解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发展情况, 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交际知识、技能并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同时, 也要鼓励学生以讨论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 探索个人信念、社会规范以及学生间的相互影响等, 使学生在合作与互动中学会与人为善、接受他人并与人和谐共处。要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 教会他们怎样在日常生活中以积极的态度与人交往, 以诚恳、谦虚、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 学会控制情绪和解决矛盾冲突的技巧, 怎样正确和异性交往等。[1]尤其是对于内向和有自闭倾向的学生, 教师和学生要特别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 引导其尽快融入到班级的大家庭中。

(三) 在学校德育中多渗透和加强反欺凌教育

在现有的情况和条件下通过官方渠道来应对欺凌问题, 例如, 让教育管理部门普遍批准和开设反欺凌教育课程不太现实,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工作者面对校园欺凌现象束手无策。我们可以进一步完善德育课程和德育活动, 使其主题内容拓宽到校园欺凌问题上。当校园欺凌现象在教育环境中出现时, 课堂内外德育工作者都应抓住机会积极地应对, 将每一个事件的发生看作一个宝贵的教育时机, 尽一切可能制止暴力、消除偏见与歧视, 并从中分析总结原因, 以便有效地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

总之, 校园欺凌现象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去解决并且能够解决的问题。教育者只有对学生实施反欺凌教育, 对学生的欺凌事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欺凌现象才能被杜绝, 才能使教育过程变得更加积极和安全, 并为良好的全民教育的实现做出贡献。

摘要:近些年来, 媒体报道的校园欺凌事件不断增多, 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说明这一现象在学生群体中是实际存在的, 而且是一个亟须解决的教育问题, 它对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影响和伤害是极大的, 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提出适当的教育策略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应有作为和责任。

关键词:校园欺凌,教育策略,学校管理

参考文献

篇11:校园欺凌事件的法律思考

一、校园欺凌的成因

(一)学生自身价值取向的错位以及性格的偏激

当代中小学生大部分都属于独生子女家庭中,“4+2+1”的家庭模式使孩子时刻都处在大人们溺爱的氛围中。孩子从记事起便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处于家庭唯我独尊的核心位置,一切欲望都会由家人帮助满足,价值观逐步陷入错觉的深渊,这种错觉,使他难以承受任何轻视与挫败。同时,某些影视作品、网络游戏等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使他们在面对自身的挫败与不满时往往用暴力的手段去寻求解决。

(二)学校惩戒作用的不断弱化

随着我国民主化进程不断加快,教育民主自然而然也成为公众尤其是众多媒体聚焦的焦点,学校怕引发媒体曝光或其他后果而不敢对学生处以“开除”等严厉处罚,而对于这类学校的“小霸王”,批评教育等温和的处理方式基本属于“罚酒三杯”式的敷衍了事。因此,惩戒功能的不断弱化和放任,最终使得这类学生的欺凌行为变得无所畏惧,甚至迫使一些校园欺凌事件的受害者加入其中,形成“被欺凌——加入欺凌集团——欺凌别人”的恶性循环。

(三)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和局限性

中国现有的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刑法》等相关规定严重滞后,尤其是针对14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显得束手无策。在网络传媒无比发达的今天,大部分青少年都很清楚的知道未满14岁未成年人无需承担刑事责任这一相关规定,使得他们在实施校园欺凌行为时缺少一把悬在头上威慑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二、校园欺凌的法律责任分析

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不是“小霸王们“单纯的个体行为,而是社会多方面因素在无数次的放纵及漠视下催生的产物,以下对其相关责任进行简要分析:

(一)欺凌实施者的法律责任

对于未成年学生的欺凌行为,如上文所述,未满14周岁的行为人不负任何刑责,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行为人,实施法律限定的严重犯罪以外的刑法中其他危害行为,虽然依法不负刑事责任,但根据刑法第17条第4款的规定,应当责令其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同时,近期各地发生的不同校园欺凌行为也表明,当今社会所发生的校园欺凌或暴力行为已经不仅局限于同学间的欺侮,而且有和校外不良势力相勾结的情况发生,甚至成为这些不良势力实施敲诈、抢劫、强奸等行为的“马仔”。根据《刑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因此,对于这类校外成年群体,应承担欺凌行为的连带责任,并按照间接正犯,依法从重处理。

(二)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对于大部分未成年侵害人来说,由于尚属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人,根据《侵权责任法》第32条规定,应由其监护人承担替代责任。对于校园欺凌群体中占很大比例的“留守儿童”,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规定,其近亲属、村(居)民委员会、县级民政部门等有关人员或者单位要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另行指定监护人。

此外,某些校园欺凌行为的受害者,迫于欺凌者的人身威胁或教唆,而去实施侵害他人的行为的,如果监护人能证明尽到了监护责任的,可以减轻处罚。

(三)学校的法律责任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每天在学校的时间往往比家里更甚,学校当然应该承担起校园欺凌的相应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规定:“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機构,未尽到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使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有过错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

而且,针对校内外不良分子校外堵门,或在放学路上实施侵害的情况,笔者认为,此处的学校责任理应包含学生上下学必要时间所发生的侵害行为,尽最大可能维护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身心健康。

三、校园欺凌的法律防控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对校园欺凌的监督、举报、处置机制。在学校及基层公安设立24小时举报求助热线,一旦接到举报,必须在第一时间展开调查,并积极介入,经学校和公安机关共同评估,对施暴人采取批评教育、开除学籍、训诫、人身限制令及其他隔离措施。避免施暴者事后对举报人打击报复或受害学生因害怕而逃学辍学等后果的发生。任何学校老师发现或接到校园欺凌举报,都有义务按程序严格上报,否则会承担相应的行政或民事责任,在学校形成对校园欺凌长久的严打高压态势。

其次,出台和修订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律法规。对于未满14或16周岁的刑事责任年龄规定,在当年的立法环境下,相对于社会或成年人来说,未成年人尽管实施了犯罪行为,但仍属弱势群体,应对其重教育而轻惩罚,并且从其年龄所属的身体和心理条件来看,对社会的危害性也较低。但是,校园欺凌恰恰相反,被欺凌者同为未成年人,而且是更加处于弱势的受害群体,更需要法律的保护。笔者建议,我们应参考西方国家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经验,尽早出台专门的反校园欺凌(暴力)法,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如果受害人同为未成年人的,则根据情况降低刑罚适用年龄,扩大入罪种类,尤其是对于拍裸照上传这类对于心理伤害巨大的犯罪行为。当然,本着教育为主的精神,不能简单的施以拘役或有期徒刑,而是要结合强制心理辅导、社区矫正等多种方式,“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上一篇:本愿经在讲什么下一篇:B族维生素片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