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议如何高效评价和鉴赏文学作品

2024-05-01

略议如何高效评价和鉴赏文学作品(共3篇)

篇1:略议如何高效评价和鉴赏文学作品

略议如何高效评价和鉴赏文学作品

如何高效评价和鉴赏文学作品,因此评价和鉴赏能力属于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

1935年,左翼作家吴组缃出版了《饭余集》,其中的一篇杰作便是《樊家铺》。这部小说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仅在于吴组缃以左翼视角“写农村衰落中不可避免的大变,终于迫使良善的农民做了盗,农妇为了50块钱杀死了自己的母亲。”甚至也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道德课题——线子嫂对母亲的仇恨”这个文本包含有太多社会制度不公正、个人生活中的经济不幸、人性的阴暗面等复杂因素,本文试从爱欲与伦理的视角来分析线子嫂与丈夫及母亲关系的危机。

《樊家铺》中,线子嫂的丈夫为生活所迫,成为土匪,在尼庵作案时遭到官方捉捕。丈夫的犯罪要招致可怕的后果,衙门里又很黑暗,为让丈夫少受苦,线子嫂必须上下打点。可一对靠卖茶水维持生计的夫妇能掙多少钱?线子嫂的母亲在乡绅家做工,脑子活络,家中生计比线子嫂略强一些。线子嫂向母亲求助,希望母亲借贷自己一笔款项。母亲生性悭吝,且知道女儿女婿不善营生,故不施援手。在女儿的家庭完整与金钱的选择面前,老妇人断然地拒绝了女儿。

女儿为救丈夫,趁母亲在她家借宿过夜时,萌生了偷窃之心。女儿的偷窃行为(抢母亲的钱),引起了母亲疯狂的反抗,女儿竟用锡烛台将母亲杀害。救命钱(对于母亲来讲可以说是丧命钱)拿手中了。

对于这样一个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所代底层百姓生活中的恶性事件,它自身的惨烈令人恐惧,尤其是母女之被金钱毒化的信任危机与女儿对母亲的残忍杀害令人发指。有论者以悲悯的情怀试图从同情穷苦人经济不幸的角度概括这个文本,作为对于社会制度不公平的指控,如“作者选取了伦理理道德的角度,从母女关系的变态方面,反射了中国农村惊人魂魄的经济压迫,“也有论者同情线子嫂的境遇,站在男性情感立场对线子嫂的杀母救夫动机行为表示肯定,如“线子策划偷窃50块钱,以及最后杀死母一节,如果说是迫于经济上的需要,倒不如说是她母亲的种种邪恶丑行逼得她非加以铲除不可,否则便无法保全自己道德上的清醒。”这些语词对于线子嫂的杀母行为极力在道德上为线子嫂开脱,甚至给线子嫂的杀母行为赋予正面道德评价,极力淡化杀戳行为本身自有的丑恶与恐怖。实际上,在任何社会制度下,杀人行为本身都是恐怖和违背人性的,何况是女儿杀害母亲?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试图循着文本情节发展探讨线子嫂杀母的深层动机,即爱欲与伦理的矛盾冲突。

线子杀母是突发事件,但线子对母亲的的不满却不是一日两日了。细读文本,我们看一下母女之间产生裂隙到结仇的经过。“是去年小狗子——我女婿,交不得东家田租钱。”区公所派人讨田租不成要抓线子丈夫狗子官,线子到城里求当佣人的母亲。母亲生了三个儿,老大在兵荒马乱的年月当团丁,老二老三帮不上家里的忙,八个孙辈接不上力,一个女儿就是线子。从常情看来老母亲在城里帮佣,要养一大家人,负担很重,加上女儿一家不会营生,于是母亲这一次拒绝了女儿。线子和狗子官养蚕,没线买桑叶,向母亲要钱。母亲说“我不管。——不是我不管呀,我拿什么管?我一家十多个身分十条张嘴,不可不用了?就是我一个老棺材是该死的?”线子夫妻养蚕失败,向母亲借线遭拒。女儿这次指责母亲“有钱上人家的‘会’就没钱借给她买桑叶。”母亲辩解说自己上人家的‘会’赚到钱很难,付出四年了还没赚到钱。“春天在你庵里借了五块钱支付会,她看见了,要我转借给她买,我买了四年的一个老会,我不要了?我把付出了的都白丢了?她就和我结了仇,”线子在母亲连续拒绝她的要钱请求后,慢慢对母亲怨恨起来。从文本叙述的事情发展的具体过程来看,母女不和的起因纯粹是由经济交往即金钱引起的。文本一开始,凋敝死寂的樊家铺,贫困潦倒的线子见到因兵荒马乱从城里回家的母亲,态度懒懒,脸子冷硬,说话尤如石头砸在娘心里,对于走了十来里路回来的母亲连碗茶也不倒。为什么母女态度如此异样?由于女儿向母亲要钱,母亲不借造成的。那么为什么母亲不借线给女儿呢?按正常伦理关系看,母女是血缘至亲,母亲含辛茹苦养育女儿,女儿长大要孝敬母亲都是天经地仪。即使女儿出嫁了母女相互帮助都属自然。实际上当线子嫂伸手向母亲借钱时,母亲手里也根本不宽裕。社会制度的灾难,不公平社会对于贫苦人的压榨已很深重。从线子夫妻养蚕失败等事情也能看出来线子夫妇也确实有不会谋划营生的弱点。问题就来了,母亲衰老贫穷,线子夫妇总是干不成事,于是生活更加贫穷,母亲真就有买棺材板的养老钱也不愿、也不敢给线子夫妇去打水漂了,老人为什么要那样傻呢?有论者认为母亲“是全篇故事里一个罪恶的化身……她视钱如命。”实际上循着文本,我们发现老母亲一家也很艰难,而线子嫂明知母亲要养一大家子负担很重,却一再在母亲十分困窘的情况下,不停伸手,索要不成,就怨恨母亲。从伦理角度来看,线子是一个不懂得体谅老人,心胸狭窄的苛薄女儿。老母亲的处境是两难的,她仅有的一点养老钱来的千辛万苦,女儿一家那样贫困同时女儿又狭隘无情,只顾自己的小家庭不为母亲一家着想。看到女儿冷硬的`脸子听到女儿石头般的话语,老婆婆花眼里漾满了泪珠。

线子嫂丈夫狗子官,与歹徒合作,入宅抢劫,致死人命,两人被抓入狱,线子为救丈夫,急需钱打点衙门。母亲觉得女婿抢劫杀人太丢人,对人家讲就是真的平平安安出来这样的女婿我也不能认,所以母亲更不愿意花大价钱帮线子打点衙门救丈夫。

一月以后,母亲拿到50块会钱,回家时,路过女儿家在女儿家借宿。母亲怕女儿为女婿的事再借钱,就欺骗女儿说自己的入会钱全赔了本。城里闹土匪,母亲半是安慰女儿半是希望地说“要是土匪真进了城呢,线子,你莫愁:一进城总是先破监,我儿子狗子就有救了!”,母亲说出自己的庆幸后随即又陷入恐惧,因为她的大儿子就在自卫团当兵,土匪要是真的打败自卫团,他的大儿子将凶多吉少,母亲又一次在儿子与女婿的安危面前陷入两难困境。

母亲疲乏的睡去,线子麻乱地想着一些丈夫的事。“突然一个念头跳进了线子嫂的心里。她以一种探求一个秘密,揭发一件隐私和侮辱一个讨厌的动物似的心情,拿了烛台,蹑手蹑脚地走进娘身边。她发现了母亲藏的秘密,“一股不可掩息的忿怒从心尖直冲上来”线子“咬着牙”,强行掀母亲。母亲被女儿的强抢惊醒,她“就像条鱼似的跌跳着,双手抓信线子嫂的手乱抖”,月色“映衬着线子嫂手里不住抖动的烛台。她看见烛台头上那根尖尖拔拔的铁签。——说时迟那时快,她倒过那烛台,对着娘头上猛力一阵乱扎。娘尖叫了两声,倒在床边,没响动了。” 文本对线子残杀母亲的过程、细节作了精微描述,毫无疑问,线子杀母亲全然是故意。从偷窥母亲的钱到掀醒母亲到遭遇母亲反抗到残酷杀母,每一个细节都扎扎实实地是故意,决非情急之下的失手杀母。

线子杀母后,拾起神烛,点着了帐子和被单,企图灭迹。接着,向丈夫存在的地域飞跑而去。至此,线子爱欲的力量以一种不可思议、惊世骇俗的恐怖形式展示在文本中。由于土匪破城,囚犯被释放,线子丈夫无事而归,正与急于救夫的线子碰个对面。如果说在此之前线子出于救夫目的所做的一切残忍事件还有一丝可为自己开脱的借口的话,那么文本最后的结尾一下子颠覆了线子杀母的任何借口。

《樊家铺》揭示了农村经济调敝下的不正常的人伦关系,如何高效评价和鉴赏文学作品此文本最惊心动魄令人想探究的莫过于女儿杀母的行为动机以及穷苦弱者杀人本身是不是就天然具有(在阶级视角里)合理性。作为左翼作家,吴组缃入木三分地准确描写了一个陷于爱欲与伦理矛盾冲突中的贫苦妇人,她心胸狭窄,个性褊急,为人苛薄,不知体谅家人,甚至亲生母亲。“爱欲的力量——天论表达于纯粹情色,抑或官能或受刑式——强化到某种程度时,死亡的诱惑——即对于一切存在物的弃绝之欲——便尾随而至。”“情欲的根底在于生死交会,由忘我而导致无我——在爱力的驱使下,这些恋人们“视死如归”。”在线子嫂的情感世界里,唯有丈夫。这是一个寡情薄义的痴情者,在她的情感世界里存在这样奇异的极端。

篇2:如何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一、整体感知

文学作品具有具象性和整体性有机统一的特点, 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 引导学生抓住作品所描绘的生动具体的艺术画面, 进入到具体的情境之中, 初步感知作品的整体艺术形象, 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

例如,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一首气势磅礴, 充满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词作。学习这首词时, 我先引导学生整体性阅读,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的形式让学生整体感知词作的意境和伟人的胸怀。然后, 我引导学生理清词的文脉, 抓住其情境与形象画面, 感受鉴赏。词的上片, —个“望”字领起七个句子, 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冰封雪飘、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作者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 通过动词“封”“飘”“舞”“驰”所描绘的北国雪景图, 赞美了如此多娇的大好河山。下片由—个“惜”字。统领以下七句, 句句含情, 皆为惋惜之意。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 触景生情, 下片则是议论为主, 末句“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点明主旨, 表现出作者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通过整体感知, 培养了学生的感受、鉴赏能力。

二、联想与想象

文学作品具有蕴藉性, 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抓住文学作品的这一特性去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 教师要引导学生纵横驰骋, 展开联想, 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学生能够再造想象, 就会很快进入作品的意境;学生有了创造性想象, 就能体会作品的“言外之意”, 感受作品“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如, 教学《周总理, 你在哪里》时, 我让学生大声诵读, 细心品读, 然后为这一首诗进行画面设计, “想想:诗中写道‘他大步向前不停息’, 该句可叠印哪些画面?‘大地’‘森林’‘大海’又可叠印哪些画面?”学生在诵读时感知的是周总理的事迹与崇高精神, 它是通过哪些画面体现的, 很多学生没有去想象。教师通过设置问题, 原作中的四幅画面变成了近乎二十幅画面。学生所知道的总理事迹, 通过想象能分类地叠印在不同的画面中, 学生的思维开阔了, 画面的内容丰富了, 周总理的事迹通过画面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学生对周总理的缅怀之情也就更浓烈了。联想与想象, 让师生进入到最高的审美境界。

三、激发情感

情感是文学创作的“根”, 根扎得愈深, 枝叶才会愈繁茂。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包涵激情的, 情愈浓, 包涵的思想愈丰富。鉴赏这些文学作品就要从情入手, 情是鉴赏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这些作品的语言中,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的丰富感情。教师要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对作品感情的把握, 引导学生正确审美。教师要善于以自己的感情撞击出学生感情的火花, 引起学生对作品的感情共鸣。激发学生情感的方式很多, 教师可以通过有表情的朗读、诵读, 感染学生, 引起学生对作品人物的关注深情。如学习《周总理, 你在哪里》一课时, 课前教师可先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 创设课堂教学氛围, 然后教师饱含深情地朗读, 让学生沉浸在对周总理怀念的感情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背景材料介绍引发学生的情感。比如, 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此诗写于1936年2月初, 毛泽东率部到达陕北清涧县黄河边的一个小山村袁家沟。在那儿, 他冒着大雪, 爬上山梁, 亲自视察那里的地形。面对绵延起伏的山峦, 远眺祖国的壮丽山河, 展望革命的美好前景, 顿时激情满怀, 浮想联翩, 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诗。教师引导学生与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了交流, 产生情感共鸣, 才能加深对诗的理解, 得到美的享受。

四、品读精神

古诗词中有一些诗句之所以能流传千古, 广泛传诵, 成为千古绝唱, 不仅是因为语言精炼、含蓄, 更重要的是能够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感情, 用最通俗的语句表现深刻的哲理, 细细品读, 回味无穷。如《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这句千古名句劝诫青少年要珍惜韶华, 发奋努力, 不虚度光阴。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 感人肺腑, 直抒胸中正气, 引导学生品读, 自然能够纯洁心灵, 陶冶情操。“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指出凡事要实践;“桐花万里丹山路, 雏凤清于老凤声”, 常用于赞扬新一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于这些意蕴丰富、哲理性强的诗句, 在教学中学生要反复读, 直至朗读成诵。学生反复读, 不断品味, 心灵受到启迪, 情感受到熏陶, 自然会尽享其中的精神美食。

篇3:略议如何高效评价和鉴赏文学作品

奖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考点解读]

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我们应根据三者不同,有目的地储备知识、提升能力。

文学作品的形象是指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艺术概括后创造出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生活图景。主要指人物形象,还包括散文、小说中的物象,诗歌中的意象。鉴赏形象主要是能对作品中人物的精神、性格、思想、感情、品行等作出分析评价。鉴赏形象时要抓住典型特征、刻画方法和典型意义。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塑造形象、表达主题的工具。鉴赏语言,要区别语言特色和语言风格。语言特色主要从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方面赏析,并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语言风格带有作者本人语言运用方面的明显特征,主要有平实、华丽、明快、自然、含蓄、深沉、幽默、辛辣等。这要求大家必须熟知各种文体的语言特色和风格、各种修辞方法及其修辞功能。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为了表现内容而运用的写作原则、写作规律和写作方法。鉴赏表达技巧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各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的作用。②各种句式的修辞功能(比喻、拟人、夸张等常见修辞及其表达效果)。③各种写作技巧及其表达效果。如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抑扬、伏笔、照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融情于景等),选材剪裁(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详略是否得当等),结构特点(条理层次、线索、顺序、开头与结尾的方式、烘托铺垫、呼应、悬念、波澜、起承转合等)。

[复习建议]

1增加阅读容量,拓展全面答题的思路

阅读应该是贯穿复习备考始终的活动,进行广泛的阅读,不仅能提升阅读能力,而且还能积累写作素材和提高写作水平。应该适当增加阅读容量和范围,并在阅读中思考,勤于做读书笔记。

2突破考点板块,夯实准确答题的基础

对鉴赏题的复习应该细致到位,分考点专项突破。鉴赏题的各个鉴赏点特点不同,我们也应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专项突破。可将各考点细化为知识点,通过知识讲解、专项训练等方式达到要点明确、准确熟练的效果。例如表达技巧鉴赏考点,我们就可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与作用方面进行积累训练。应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相关知识,在熟记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再结合文章本身的内容具体分析。

3注重答题要领,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只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解答鉴赏题一般就会有话可说。但要答好鉴赏题,还应注重答题要领,规范答题,才能抓住得分点。做鉴赏题时,首先要明确鉴赏点,如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布局谋篇或作品主题等,根据不同鉴赏点的特点和侧重点答题。其次是抓住阅读材料的特点,找出实例并赏析其妙处。如果是鉴赏内容,就要抓住主题,从深刻、透彻以及给人的启示等方面赏析。鉴赏构思,要抓住结构特点(一波三折、首尾呼应、伏笔、照应等)和表达技巧(烘托、铺垫、抑扬等)来分析。如果是写鉴赏短文,结构安排上采用“总一分一总”的形式较好,总说明确提出观点,分说结合原文对观点进行分解并各自举一至两例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再次点题。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解读]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要对所阅读文章的信息材料、所体现的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认真分析,做到正确领会和准确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的恰当的主观性评价。具体而言,“思想内容”包括文章信息材料、人物形象等体现的实质内容、主题思想和社会意义是否准确、深刻;“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作者直接或间接的立场观点和或明确或隐晦的情感倾向(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喜爱什么,厌恶什么)。作者的观点态度又往往隐含在文章的思想内容之中。

怎样正确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呢?

第一,评价要以全面、深入地阅读、理解、分析文章为基础。只有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才能对作品有全面、准确、深刻的认识,从而以正确的立场、恰当的观点评判文章内容,避免以偏概全、肤浅片面、人云亦云的现象产生。

第二,评价要客观、公允、全面、辩证。离开这个标准,评价便是不恰当的乃至偏狭的。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全面把握文章本身外,知人论世很重要。因此,应充分注意文章提供的背景材料、作者、写作年代等,并尽可能与作者同时代的同类作家相比较,得出正确的认识。 第三,评价要有理有据。也就是说,你的评价即使再有理,也必须有文中依据,不能离开文章,天马行空,架空议论。 第四,评价要具体、充分,有深度,不可含糊笼统、蜻蜓点水。要做到这一点,平时必须广闻博览,深入思考,提高认识水平。做题时要大处着眼,小处人手,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结合社会生活实际、人生经验,分析到位,具体阐明文章的意义和价值,判断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正误和作用。

弄清评价的基本步骤,对于科学训练、提高效率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基本步骤有以下几点:

第一,总览全文,整体把握。阅读一篇文章后,其基本内容、思路结构、主题思想、作者倾向,我们都必须有一个粗略的认识,这是作出恰当评价的前提。

第二,明确指向,找准区间。在整体阅读、总览全文的基础上,弄清题干的指向,准确寻找出答题的信息区间,才能少走弯路,避免无效劳动。

第三,吃透意图,分析到点。对于题目,不仅要弄清其显性信息,还要挖掘其隐含信息,这样才能确定答题的具体方向。

第四,组织答案,精准表述。对自己的分析评价进行认真思考,并按题干的要求险当概括,用精准的语言写出条理化的答案。

还应抓住基本的评价点。在思想内容上一般有以下表述:①材料积极健康、具体丰富、新颖妥帖,能为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服务。②主题健康向上、鲜明突出,具有代表性或哲理性,既要反映时代精神,又有现实意义或历史意义,能给读者某种启示。③描写内容、人物形象等给人美的享受。在观点态度上一般有以下表述:①观点正确深刻,新颖独到。②认识全面辩证,论述严密透辟。③情感健康,褒贬恰当,给人以情感熏陶。

[复习建议]

首先,对这个考点大家大可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评价无非是肯定、否定或有肯定也有否定,思维面比较狭窄,考查能力的有效性受限制,所以,近几年各省高考试题尤其是湖北省很少甚至不涉及此类题目。但适当的了解和训练还是要的,以免临考乱了阵脚。

其次,评价一定要从正面思考,积极健康,全面辨证,褒贬有度,尤其不能违背做人的基本准则,不能有违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这种认识应融入到日常的阅读评价训练中去。

上一篇:百年中行朗诵下一篇: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