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完小教师培训心得

2024-05-01

村完小教师培训心得(共9篇)

篇1:村完小教师培训心得

小草坝乡大雄村完小教师现状分析与对策

一、学校基本情况

大雄村地处小草坝乡南边,距小草坝乡政府所在地18公里,距县城51公里。辖大雄、渔洞、冯江、龙塘、打吉、子反、渔塘、岔河、庙坡、铜厂、大糟、大地、茶树、海子、老厂、岩上、青山等1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855户,总人口3189人,居住比较分散。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属于贫困村。该村整合后,现有学校2所,其中完小1所,初小1所。有教师15人,现有一至六年级1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71人,学校有Ⅱ类仪器设备1套,实验室1间;有图书3630册。

二、师资情况

1、全村共有教师15人,其中专任教师13人,代课教师2人。

2、性别结构:有男教师11人,女教师4人。

3、年龄结构:20-30岁6人,31-40岁5人,41-50岁4人。

4、学历结构:本科学历1人,大专学历9人,中专学历4人,初中学历1人(代课教师)。正在自修本科学历的3人,专科学历的2人。

5、职称结构:小高职称7人,占46.7﹪,;小一职称3人,占20﹪;小二职称2人,占13﹪;未评职称1人,占6﹪。

根据调查和以上数据分析:

1、从性别结构上看,男教师偏多,女教师偏少,男女教师比例失衡,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身心发展会造成影响。从年龄结构看,中青年教师占的比例较大,老年教师较少,结构较为合理。中青年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从学历结构看,专任教师学历基本达标,小学在职专科学历占了相当比重。从职称结构看,小高职称教师数量偏多,有利于以老带新,专业共同提高。

2、各学科结构比例不合理,师资力量不平衡。语文、数学师资力量基本满足现在教学需要,但音体美教师、英语教师、科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紧缺。英语学科几乎没有开设,音体美学科则作为副科由多位教师兼任。

3、教师队伍不稳定。

(1)大雄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教师住房艰难,几个人挤在一起,生活、工作环境艰苦,社会地位低下,许多教师不愿来这里工作,即使来了,也不愿扎根,一两年就想办法调走。

(2)工作压力大,责权利不对称。偏远农村教师数量少,超负荷运转的情况非常突出,任课科目和任课时数明显偏多,工作时间偏长,有的班级由于学生人数达不到两教师任课,所以一个教师要承担全部学科教学,整天都守着学生,而且还要承担许多与其获得的利益不相符的事务性工作等。

(3)心理压力大。基于生活压力、工作压力、社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加上各种考核、学生安全、工作奖惩挂钩和学生难教等等原因,多数教师长期处于紧张心态中,心态失去平衡,出 现一些诸如自卑、精神不振、焦虑易怒、嫉妒情绪较重等心理症状,心理不适感、无法入睡等等。

(4)许多教师由于家庭责任的需要,不愿到离家较远的学校任教。

三、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困难 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多渠道、多途径采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1、教师流动性大,稳定教师队伍是一个难题。

城乡差别的原因,造成许多农村教师尤其是学校骨干教师都有调进城镇的强烈要求,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强,自身素质较好,在考核进城过程中有竞争力。所以,边远山区小学教师流动较为严重,同时,教师的流动,又得不到及时补充,导致村一级学校严重缺乏教师,或一些条件稍差的学校公办教师很难调去,不得不请代课教师顶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下降了。这对于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提高整体素质产生了一定影响。

2、农村教师数量短缺。

目前,教师编制分布不平衡,表现在乡镇、校际之间师资的不平衡。造成农村教师短缺,特别是英语、音体美和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奇缺。

3、农村教师教学能力较低,学生要求享有优质教育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学校的学生家长希望自己子女能享受到与城市学生同等的优质教育,但目前农村学校教师教育能力、自身素质还相对不高,与社会期望值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出现相当部分家长千方百计将学生转入城镇学校,造成城镇学校生源过多现象。

4、学校教学条件、设备、设施较差与教育发展需要不相协调。

学校图书资料、教学实验等设施在数量上严重不足,或虽已配备,校舍条件无法满足,图书、仪器设备只是一种摆设,或成了闲臵品。多媒体设备几乎没有,难以满足教师教学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四、解决当前农村教师状况的对策与建议

1、促进办学条件均衡发展。

办学条件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办学条件的改善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政府应加大力度,强化措施,进一步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校际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一,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第二,将学校布局调整与薄弱学校改造有机结合,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有效措施。通过撤并、改建、扩建等多种途径,消除一批基础差、规模小、效益低的学校,新建一批起点高、设施新、规模大的学校,改善校际间办学条件的失衡状况。

2、均衡人力资源配臵,保障均衡发展水平。第一,落实相关待遇,解决实际困难,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在充分利用好国家对农村教师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各级政府应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经济收入,鼓励他们终身从事教育,特别是对边远山区、教学点的教师津贴标准适当给予提高,并制定倾向于农村教育的流动政策,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采用各种手段解决农村教师住房、医疗等后顾之忧,丰富农村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等,实现教师的合理、有序、良性的流动,保持农村教师队伍的现对稳定。

第二,改善农村乡镇师资紧缺状况。继续加大对偏远学校在编制上的政策倾斜,积极采取公开招聘引进和特岗教师补充的办法,缓解农村乡镇教师紧缺状况。

第三,采用多种形式加大培训力度,促进农村教师素质的提高。

第四,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城镇学校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

第五、清理在编不在岗人员。对长期占编而不在岗的人员,按有关规定给予尽早处理。

3、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均衡发展层次。

以寄宿制教育为突破口,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寄宿制教育的优势,保证学生学习时间,改善学生学习环境,从小集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4、教育要实现现代化,缩短均衡发展差距。加强远程教育,尽快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去。针对山区特点加快中心学校为主的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切实保证校校有电脑、通网络,并开发整合适合农村教师学习的教育资源,让农村教师能够不受时空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实现自主学习。通过教学与网络相结合的新型教育传播模式,实现不受时间、地点和方式限制的教学观摩、听评课、现场培训等教育教学活动,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变革,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丰富学校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推动区域性的教育均衡化发展。

2012年4月25日

篇2:村完小教师培训心得

郭云财2014年3月份,我参加了小学数学国培培训,在培训中聆听专家与名师的讲座,领略他们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使我耳目一新,这从根本上转变了自身固有的陈旧的教育观念。整个培训给了我很多的感悟和启迪。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与这次培训谈点收获:

一、通过培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

通过此次培训,使我清楚地人生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我们要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得失,提高认识,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这次学习培训,对我来说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工作经验的增长。

二、培养学生数感学习,注重情景教学。

新课改倡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交流、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同伴那里获得信息和知识的启迪,进而丰富她们情感上的认识,促进学生顺利地自我构建知识和创造知识。但要注意合作学习的误区,合作学习不能简单的停留在表面,而

要看实质性的东西。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其次还在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亲近数学,只有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是有意义的数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应该是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的联系,认识数学的价值,增进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激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

三、改变教学评价,注重评价实效

改变以往的单一的教学评价,采用多形式、多渠道的评价方法,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注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让家长、学生、教师共同参与评价。多样的表扬和适当的评语,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如教师的肢体:一个微笑,一个点头默认等、不同的语言激励、学生的自我肯定、生生相互肯定等等,表扬要注意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要有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才能增强孩子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适当的评语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对优秀学生评价使用“很好”、“继续努力”等激励性语言;对于中等生生要用“进歨很大,继续努力”,你越来越聪明了”等词语;对后进生要用“只要努力,你肯定行的,老师相信你”等激励性语言,使他们感到老师对自己能力的信任和对自己学习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有效地增进他们的自我评价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同时强调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表现和合作能力为主权依据,坚持主人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以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四、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除了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还应注重对学生课前预习能力和家里学习作业能力的培养。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引导他们怎样进行课前预习,把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一起探讨,提高学习效率。并通过“手机短信”常与家长联系,及时交换信息,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使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有了一定的提高。

五、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不断反思提高

从今以后,我更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在上课、听课、评课活动中,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我也应非常重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认真专研教材,备好每一节新课内容,写好教案,争取上好每一堂课。课后注意总结课堂经验,以促进后面的教学工作有所改进,在不断反思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也应注重关注并辅导希望生学习,争取取得很好的教学成绩。

总之,通过这段时间的培训学习,我开阔了视野,学习

了很多的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观念,新教法,新学法。从思想上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与此同时也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找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对于今后如何更好地提高自己教学水平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活到老,学到老,知识也有保质期,知识更新是必要的”。因此,我将以此为起点,继续虚心地利用网络学习,利用网络成长;要站在时代的前沿,从自身做起,树立终身学习志向,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

篇3:村完小教师培训心得

当下的乡村学校教育一方面给城市文化以过度的价值赋予,另一方面又对乡土文化进行着无情的价值剥夺,试图利用“城市取向”的教育模式来弥补农村受教育者与城市受教育者之间的文化差异。这种国家主导的乡村学校教育本质上就是以城市文化去改造乡村文化甚至取而代之,以期达到所谓农村的城市化与现代化。但这种“国家主义”的教育“无论是以民族传统还是以现代化、科学、文明等为教育内容,都是以忽视、贬低、解构乡村当事人的主体性作为推进教育的方式的。”①农村孩子走进学校就意味着要无条件接受学校的城市化教育。即从进入学校伊始,农村孩子城市文化元素的积累过程便宣告开始了。农村学生上学的目的清楚、直白,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要通过接受学校教育“跳出农门”,成为真正的城市人。然而,从乡村学校开始的城市化的教育并不能保证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够生活在城市,事实上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仍然回到了农村,其中就包括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的文化积累是通过乡村环境中“城市化”的基础教育和城市环境里中、高等阶段的再教育而完成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乡村教师是农村“城市取向”教育的受益者,因为他们成了有别于农民的拿工资的“公家人”;同时他们又是城市化教育的半成品或者失败者,因为各种原因,他们被重新“抛入”农村,从此不得不长时间甚至一生都得生活在农村。乡村教师成了受过“城市文明”熏陶的在农村学校为农村孩子播撒城市文明的特殊文化群体。他们一方面是乡村“城市取向”教育的产品,另一方面又成为对乡村儿童实施“城市化教育”的生产工具。

可以说,完成了城市文化积累的乡村教师是既携带着失落与无奈,又肩负着责任与使命走进乡村学校的。他们是在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中探寻和实践着生活的意义。

二、乡村教师的文化生存现状与问题

对于因长时间的城市文化积累而拥有了现代文化价值观的乡村教师而言,一旦进入农村,文化大环境的改变使得文化选择与文化适应成为他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其文化生存现状及其给学校和乡村社区造成的影响值得关注和思考。

(一)乡村教师的文化生存现状

不论什么身份的人,他对文化的依赖是伴随着年龄与经验的增长而逐渐加深的。不同年龄段的乡村教师有着不同的文化生存现状。

刚刚到农村任教的年轻教师大多数“身在曹营心在汉”——处处表现出难以割舍的城市情结。一部分年轻教师热衷于在城市购房,以期在周末可以过一两天城市人的生活;另一部分则是周末去城市购物,娱乐,而不是回家帮年迈的父母干把农活;还有一部分年轻教师以时尚的衣着,新潮的手机、高档的烟酒等某种程度的过度消费来展示自己与乡下人身份的不同,而这种消费心理其实也是城市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在乡村社区没有方便的购物场所,只有一些小本经营的百货商店;没有可供随意挑选的放心的种类齐全的商品,只有安全与质量都没有保证的便宜货;没有灯火辉煌的夜市的喧嚣,只有夜幕降临之后的出奇的黑暗与静谧。因此很多年轻教师似乎经受不起那种突然的从城市到乡村的文化生态的改变。对这些年轻教师来说,他们是毫无选择与准备地从城市中被抛了出来,他们成了城市的弃儿,他们正在经历城市文化突然断乳之后的痛苦。在他们言语的字里行间也透漏出他们对城市生活的无限向往,同时他们也会轻易地表现出对农村学生缺乏教养的失望和对学生家长无知与粗鲁的鄙夷。学生在他们看来只是一些等待他们用现代文化加工与包装的土坯,而学生家长们则是顽固不化的落后的乡土文化的代表。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肩负着“上帝”的使命的满怀激情的“传教士”,另一方面他们又是远离天堂的“失落的天使”。正是因为这种内心矛盾的影响,他们很少走出学校,走进农户,而只是选择在学校与城市之间机械地不知疲倦地奔走。

与年轻教师相比,多年在农村工作的中老年教师则又呈现出另外一种状况。在学校,他们是教学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权威”;离开学校,他们立刻成为朴实、勤劳,和村庄里其他农民父兄一样的庄稼汉。因为他们的家就坐落在学校附近的村庄,他们的家庭成员(包括父母甚至妻子)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而且在这样典型的半工半农家庭,如果没有农业收入,仅凭一个乡村教师的工资是无法养活整个家庭的。因此,在学校工作之余帮家里干农活在他们看来天经地义。如此一来,他们更像是有知识的农民,而教师的身份倒像是加在一个优秀的有文化的农民头上的一道光环。他们的妻子儿女和他们在村庄里的院落是他们与乡土社会紧密联系的纽带,所以这些教师与当地村民之间没有太大的隔膜。他们似乎也已经在乡土文化中重新又找到了归宿:农村就是他的家,学校不过是和他家的一片庄稼地一样的劳动场所,学生就像地里那些要他精心培育的秧苗。他们的根已经深深地扎在了乡村的土壤当中,不论在校内还是校外,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无不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二)不同的文化取向对乡村学校及整个乡村社会的影响

从校内来看,相异的文化选择造成校园文化的分裂进而影响校园和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具有相同文化倾向的教师很容易聚在一起,而且他们彼此能够互相理解、相互支持。但不同文化倾向的人却因为没有共同话语而彼此间缺少沟通,互相无法理解,所以日渐疏远甚至相互指责;另外,由于年轻教师在城市受教育年限的延长,他们受到的城市文化的影响也更深,再加上乡村学校年轻教师比例逐年增加,学校文化的话语权越来越掌握在年轻教师的手中,从而导致了中老年教师的集体失语,在他们身上气息尚存的传统文化在学校的影响力日渐萎缩,他们自己反而因为文化的“保守和落后”在学校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而且可以想见,不久以后作为一个文化群体的他们将从校园中淡出。

放眼于整个乡村社会,年轻教师已经失去了中老年教师与村民所特有的那种亲和力。就因为拒斥乡村文化,他们在乡村环境中失去了根基(其实年轻教师绝大部分就出生于农村家庭)。在农村,只有学校是他们唯一的生活场所,他们没有意愿也没有条件和中老年教师一样生活在乡村社会当中。那些融入乡村文化的教师所特有的一种真切的、朴实的、能够与当地村民自由无障碍交往的可能性在他们身上几乎不会发生。校园的高墙隔开了校内与校外,也隔开了他们和乡村社会的感情。在村民的眼里,城市里边的那栋楼房才是他们的家,城市里边的购物广场和娱乐场所才是他们的乐园,而乡村社会与他们的生活关系不大。村民们也都清楚,大部分年轻教师都是想着尽早飞出鸡窝的凤凰,农村中学只不过是他们的暂时的落脚点,是他们的流放地,是他们的练兵场;他们是孩子们的引路人,是孩子有望光耀门楣的唯一可托付与信赖之人,但他们只属于学校而不属于乡村;他们的存在最多的是在自己孩子的口中,他们在每家农户中都有一定的地位,但他们在真实的乡村社会生活中并不占据位置。

总之,由于城市化教师表现出一种对乡土社会可怕的超然与冷漠,而农民化教师则表现出一种对从乡土文化心安理得的理解与顺从,在乡村学校内部城乡文化冲突与矛盾在所难免的同时,乡村学校在整个乡土社会中也逐渐成为一座文化孤岛。这既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农村社区的文化和谐与进步。

三、乡村教师陷入“文化困境”的原因

乡村教师遭遇文化困境的外部原因是文化生态的骤然改变。而他们在单一文化灌输下逐渐被动接受并完全依赖这一文化从而失去对其他文化尤其是所谓“落后”文化的理解与宽容以及自身文化价值观的混乱才是其陷入文化困境的根本原因。

(一)被动的文化选择

格尔茨说过,“人明显的是这样一种动物,他极度地依赖于超出遗传的,在其皮肤之外的控制机制和文化程序来控制自己的行为。”②所以说,不同的文化只是不同的环境中的人赖以生存的控制机制。人需要文化,所以才创造文化,然而也正是因为人创造了文化,便有了作茧自缚、画地为牢的可能。乡村教师不论接受哪一种文化,从本质上来说只是企图寻找一种值得依赖并乐于依赖的控制机制和文化程序来指导、控制和解释自己的行为。但对于乡村教师而言,不论面对何种文化,他们没有主动选择,只有被动接受。因为他们从一出生就得接受祖辈为他创造的传统文化,而随后一旦进入学校,他们又不得不去学习并接受新文化。旧文化的濡染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而新文化的熏陶又是如此的深刻与持久。

从乡村教师固守一种文化的行为来看,他们明显缺失跨文化生存的信心与能力,因而他们只能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或者在自己已经适应的文化中寻找精神寄托。但当他们不得不面对其他文化的时候,他们的表现相当的让人失望。其主要表现就是持一种文化观点的人对持另一种文化观点的人的排斥或者攻击。事实上,任何一种文化在与另外一种文化接触时,他们彼此之间存在着一种不为人觉察的影响和渗透,而这种影响和渗透是不同文化相互交流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但当某种文化表现出超强的侵略性的时候,代表不同文化的群体之间才会表现出疏远甚至敌意。而城市文化的侵略性或许正是乡村社会中的学校成为一个独立于乡村社区的“国家”,同时又称为被乡村文化所包围着的一叶文化孤岛的原因。

不论是对乡村文化的拒斥还是对城市文化的疏远,乡村教师在文化选择过程中都表现出了被动与消极的色彩。这反映出了乡村教师对单一文化的过度依赖,也说明他们的跨文化生存能力的不足。

(二)文化价值观的混乱与分裂

我们不得不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不论是奔走于学校和田间地头的“农民化”教师,还是漂泊于学校和城市之间的“城市化”教师,只要是在学校内部,他们都是学校“城市取向”教育的忠实执行者。在达到国家所规定的教学标准方面“农民化”教师的能力甚至远远超过了“城市化”教师。面对学生,城市化教师的目的是把他们从乡土社会带出去或引出去,而农民化教师则是竭尽全力将学生从土地上推出去或者赶出去。也就是说,学校是教师成为教师的唯一场所,教师的意义与职责是由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所赋予的。所有的教师,在完成国家所赋予的使命,或者说在完成学校教学任务的时候,他们固有的文化差异只是被暂时隐藏、搁置或消解。而在日常生活之中,乡村教师不同的文化倾向与文化依赖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再次浮现出来。因此,乡村教师的文化选择从本质上来说只是关系到他们教育之外的“生活”,而与学校自身或教育自身没有多大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乡村教师已经“逐渐失去了文化的独立性,其对现实的文化批判精神渐趋式微,社会批判立场模糊化、社会批判意识淡化”,成为“社会现实生活的适应者、世俗要求的提供者”。③

可以说,城市化教师对城市文化的信仰和农民化教师对乡土文化的顺从尽管在学校环境所实施的外向型教育中暂时被掩盖,但这种教育与生活分离的乡村教师的文化价值观是混乱和分裂的事实却持久存在。这对于教师与学生的发展也是极为有害的。

四、乡村教师摆脱“文化困境”的出路

(一)乡村教师要从多元文化视角重新审视文化的现代化

随着文化多元主义的兴起,人们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发生了改变。因为多元文化观念倡导人们用更加平等和宽容的眼光去看待其他文化。也正是在多元文化观念的支持下,人们对现代化与现代文化有了全新的解读。

首先,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历史进程,表征了全世界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国家从农业文明或游牧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发生转变的程度。④中国广大农村也正走在不可抗拒的城镇化的道路上。尽管乡土文化生死存亡因此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但并非没有任何抵抗能力。事实上乡土文化也在做着一些适应性调整以至于不被现代城市文化所湮灭。其次,“现代文化”是以西方现代科学认识文基础,以城市化、工业化为核心的。泛指以工业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具有民主与科学意识的社会结构体系。⑤不容否认,西方文化以极具侵略性的方式主导了世界话语权,整个中国社会也在这种强势话语霸权之下丧失了话语权。而乡村社会“城市取向”的学校教育实质上就是这种话语霸权的延伸。但这可能导致现代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从乡土社会中拔起。最后,因为已经有人指出,“从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看,成功的现代化是一个双向过程,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相辅相成,既对立又统一;失败或不成功的现代化是一个单向过程,现代性因素简单地摧毁传统因素,或被传统因素所摧毁。”⑥以,作为文化传播者的乡村教师,对现代文化的推崇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他因此而完全无视传统文化价值之存在是极其危险的。因为这种“单向性”的城市化教育会导致乡村教育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而无法自拔。

总之,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从多元文化视角来看,中国的现代文化决不能等同于西方文化,而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促进而非相互摧毁的过程。因此,乡村教师仅仅具备文化宽容的品质还远远不够,他们必须对现代化和现代文化有一种全新的认识,也要对乡土文化有一种再认识。即实现从一元文化观到多元文化观的转变。

(二)乡村教师要学会适应乡土文化

多元文化观念要求持有不同文化信仰的人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待对方的文化,而不是以自己的文化标准来评判对方的文化。这样一来,不同文化各自的优缺点就都可以客观的呈现出来。但乡村教师仅仅具备了多元文化观念还远远不够,如果他们仍然继续生活在城堡似的校园之内,仍然继续奔波于校园与城市之间,乡土生活和乡村文化在他们心中留下的刻板印象就不可能真正得到改观。乡村教师要理解乡村社会和乡村文化,要理解农村孩子及其家长的要求与期望,就不能画地为牢,将自己用不恰当的方式包裹起来完全拒绝乡土文化,而是要甘于生活在乡土社会当中。

乡村教师只有甘于生活在乡土社会当中,在抛开了两种文化谁替代谁,谁改造谁的思维模式之后,他们自然会发现在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要找到大量的共同点不是没有可能。乡村教师可以尝试着“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是指乡村教师要走进村落,走向田间地头,不仅要活在学生中,还要活在村落中;而请进来意味着学生家长也应当成为乡村教育的主体,成为学校的主人和决策与学校建设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学生家长会时的客人和学校表彰会时的观众。

事实上,乡村教师敢于“走出去”和“请进来”的过程就是直接与乡土文化对话交流的过程,也是其跨文化生存能力逐渐养成的过程。

(三)乡村教师要主动参与乡村社区的文化创造

多元文化观念的养成只是解决了乡村教师的观念问题,而跨文化生存能力则是解决了教师个人的文化生存问题,但文化创造才应当是乡村教师最终目标所在。所以他们担负着校园文化建设和乡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双重责任。

首先,乡村教师担负着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的重任。只有和谐完整的校园文化才有利于学校以及学生及教师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非此即彼的认知方式,不能将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做生硬的切割,也不能有意无意的做城市文化的代言人,而是要有参与校园文化重建,创造共同文化的理想。其次,乡村教师应当明白,在乡土社会中,只有被村民承认为“自己人”或“熟人”的时候,其参与乡村文化生活,共同建设乡村文化才可能实现。这就需要乡村教师真正做到与所有乡村成员“共教、共学、共做、共生活”。⑦最后,乡村教师必须明白,乡村社区共同文化绝对不是对某一种文化的简单认同,也不是要追求某种高度一致的东西,而是一个建构性的过程。其过程性与建构性就要求所有的参与者是自由的,是乐于奉献的,是愿意相互学习共同参与的。因为个人自由可以保证参与者原有文化不被强势文化所吞噬;共同参与和众人奉献则保证了部分人不被边缘化。只有这样的文化建构过程才有可能创造真正的共同文化,也只有在这样的共同文化创造中,包括乡村教师在内的乡村社会中的所有成员才会从中受益。

摘要:乡村教师主要接受的是城市化教育,具备了城市人的基本素质。但他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是被乡土文化包围着的乡村学校。而在城市文化和乡土文化间非此即彼的选择根本无法解决他们的文化困惑。乡村教师摆脱文化困境的出路不是对某一种文化价值的简单认同,而应当是立足于多元文化观念的跨文化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立足于乡村现实的文化创造。

关键词:乡村教师文化,困境,跨文化生存能力,文化创造

注释

1储朝晖,余家菊.乡村教育思想述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 (3).

2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57.

3刘旭东.对教师“去理论化”现象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7,(23).

4钱明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48-249;249-250.

5黄楠森,夏甄陶,陈志尚主编.人学词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417.

篇4:一所村完小的管理经

严格规范,学校管理井井有条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健全制度,强化管理,才能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办好让村民满意的教育,这是箐门口完小从校长到教师的共识。一是校长亲自带头对原有的制度规定进行梳理,建立和完善了安全管理、教学常规管理等一系列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并从每一个细节入手,坚持不懈抓好落实,使学校的各项管理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如将每个班的班主任姓名、联系方式公示在教室门口,便于家校联系;每个班都有一本家校联系册,详细记录学生及学生的家庭情况;为保持学生就餐时的良好秩序,虽然食堂简易,但在每个餐位上都贴有就餐学生的姓名,方便学生找到自己的座位,避免混乱,也便于检查卫生和厉行节约。二是让社会广泛参与学校管理。学校实行家长委员会制度,定期向家长委员会通报经费使用情况,学校举行活动事先召集家长委员会共同商讨,家长委员会代表和村干部可以进入课堂听课,观摩班队活动,向学校和教师提意见建议,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家长委员会和村干部参与学校管理,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拉近了学校和人民群众的距离,营造了良好的办学环境。

因地制宜,教育成果惠及村民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抓教学质量和抓学生全面发展并重,在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同时,结合农村实际,挖掘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喜欢、易学的活动,做到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有效衔接,德育在生活中,德育在活动中,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格局,让学生获得全面健康发展。学校通过少先队组织书画培训、音乐会、读书会等兴趣活动,激发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每年春节,学校都要在村里组织具有农村特色的春节联欢晚会,由学生自己主持,从小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校还积极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学校的教育成果影响农村家庭。老师对每个学生给予如父母般的关爱,帮学生梳头、缝补衣物,将爱的教育默默体现在各种细微的行动中,把爱的接力棒由学校传递到家庭,延伸到社会。学校通过班队会等向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学生将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带回家,部分家长受到影响,自觉改掉了一些陈规陋习。学校还结合农村实际,对学生进行烤烟种植、果木栽培嫁接等实用技术培训。

搭建平台,教师队伍敬业奉献

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键。目前学校大部分教师都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如何把他们拧成一团,形成共同促进学校发展的合力是个难题。但是,在校长罗恒中的带领下,他们做到了。罗恒中是本村人,临沧师范学校毕业后,他便立志为家乡的教育发展而努力。学校虽然离家不远,但他很少回家,在他的心里,学校就是他的家,老师就是他的姊妹兄弟,学生就是他的儿女。在罗校长以身作则的示范带动下,全校教师以他为榜样,不因环境的艰苦而气馁,不因工作的辛劳而抱怨,人人都把自己当成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充分发扬苦干实干的精神,全力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之中。同时,大寨镇党委、政府和村委会重视教育和支持教育,鼓励教师在职学习,积极选派教师外出培训,每学期选派部分优秀教师或骨干教师到校传经送宝,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镇、村每年都对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对他们的付出给予认可和肯定。

箐门口完小地处大寨镇最偏远的高寒山村,2012年以前,学校的教学质量一直处于全镇末位,2009年以前,该村甚至没有出过一名大学生。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学校办学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学生的巩固率每年均保持在100%。

篇5:村完小教师培训心得

禄丰县中村乡小学 李春明

2016年5月22日--5月28日,我有幸参加由县教育局组织,教师进修学校举办的完小校长培训,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机会,通过这次培训可以说有不少的收获与启发。现将我的收获与思考汇报如下:

一、更新教育观念

对完小校长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培训是禄丰县教育局和县教师进修学校的英明决策,是提高禄丰县完小校长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我县教育教学水平,搞好素质教育,培育好学生,为二十一世纪培育优秀人才的一项民心工程。在实施新课程理念下,在开展和实施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局和进修学校领导经过周密的策划、实地调研、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并精心安排了专题讲座和考察学校,采取了坐式和移动方式的辅导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训,把我们带到先进学校的教育前沿阵地。我通过6天的紧张学习、体验、消化,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新课程理念下实施素质教育作了理性的思考,从内涵上作正确的把握,在教育理论、教育管理、新课程理念下实施素质教育等方面理论知识得到了提高,为下一步指导我校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依据。

二、掌握先进的管理知识

科学规范,理论层次深入浅出,既有理论的指导,又有具体的目标。所举例比较适合农村学校管理和教学的实际,使我学习后大开眼界,真正掌握了先进的教育管理知识,研究探索学校的教育管理的新方式,切实提高管理水平。这次培训,安排了有深度广度的教育理论实习,讲座精选,聘请了教育局领导、县内教育的专家授课,对先进学校的实地考察和观摩,对我们进行深一层的理论学习,使我们不仅在思想上得到充分的认识,而且为我们指明了一个很好的教育发展方向。这些在禄丰教育和管理某一方面有影响有专长的专家们,他们讲座的纲举目张,提纲挈领,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践的广度,论据充分,例子鲜明,事例具体,旁征博引,言简意赅。不论是学校管理还是基础教育理念讲授,都使我们自觉地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学习了学校管理方法和管理知识,还使我们不仅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而且也在学习中不断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提高理论素养。

三、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学校总的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发展的精神之源,校长对学校的办学理念要正确定位,切合社会、时代和学校实际,让教师、学生、家长认可,校长要善于阐述、发表、宣讲学校的办学理念,让全体教职工理解,让每一位学生和家长知晓,并渗透、指导、落实于学校各项工作中,从而转变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为和工作目标。

四、要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完小校长要善于走进学生心灵,亦师亦友。作为校长,为了解现代学生发展的需要,必须要放下自已的架子,走进学生的心灵,真正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更利于工作的开展和问题的解决,校长要善于听取学生意见,尊重学生人格。学校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只有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好处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善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学校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干,参与教学,学校管理和各种社会活动,要让他们真正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充分相信学生干部的能力,真正放手让他们管理班级,由他律变成自律,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毕竟他们每天身处其中,比班主任更了解哪些问题急待解决。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要让他们学会合作,与人为善,服从大局,关心集体,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五、完小校长要有奉献精神。

对于一个校长来说,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以忘我精神献身于崇高的职业,这是一个校长的最大幸福、最高境界。高境界的校长是不能放弃自己为之追求一生的职业的,因为他已把职业视作自己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已把献身职业和作出成就看作是自己的职责、使命和责任,看成非这样做不可的需要和义务。要做就应该做这样的校长,树立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献身精神,在课改前进的道路上,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在学校发展的进程中,付出超常的智慧、异常的努力、艰辛的汗水,收获岗位、事业所带来的幸福感、成就感。

篇6:马鹿村完小自查消防安全总结

为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关于做好学校消防安全工作的通知》和冬季防火工作会议精神,现就我校消防安全工作自查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

我校以提高消防安全意识为主线,建立和健全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消防安全领导小组,强化层层管理。为更好地发挥学校消防安全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我校坚持做到消防安全工作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年级具体抓的管理机制,实行安全工作责任制,与班主任签定安全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实现消防工作群防群治,把火灾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定期全面展开校园消防安全排查,对查出的安全问题,及时整改。

二、完善消防安全制度,加强消防安全管理。

为规范学校消防安全管理,我校建立了消防安全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设立以班主任为安全检查员每天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向处室责任人汇报;校园各区域安排教师轮流值日,定期检查,并记好值日记录。通过细化管理,使学校安全管理网络覆盖到校园的每一个区域,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时段,使消防安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三、强化责任意识,加强防范管理。

我校坚持值周老师随时检查,督促检查安全隐患,以确保学校的安全和正常秩序。消防安全是学校综治创安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灭火器更换了干粉,保证消防设施符合消防要求。在消防安全检查中对学校的每一栋房屋逐室清查,不存盲区,不留死角。对学校重点部位,如教室、宿舍、图书室等部位,查出隐患,及时整改。

四、强化消防安全教育,树立消防安全意识。

我校根据上级会议精神,有针对性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消防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全体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

一、利用每周集会,学校领导和班主任教师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安全知识讲解和学习,带动全校师生对安全知识的重视和预防。

二、广泛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黑板报、手抄报,学生的班会、队活动等途径,大力宣传消防方面的知识。教育师生人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的义务,做到人人都知道火警报警电话119,人人熟知消防自救常识和安全逃生技能。

三、开展一次教职工灭火实战训练活动,提高了全校师生的消防意识,使他们了解消防基本知识,掌握消防基本技能。

四、在提高师生消防意识,掌握消防知识的同时,我校开展一次消防疏散演练活动。通过消防灭火、紧急疏散、自救逃生等演练,切实增强了师生消防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也进一步提高了消防队伍的反应能力和处置突发火灾的能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方针,严格执行各项消防安全制度,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做到天天抓、周周抓、月月抓,力争把我校安全稳定工作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鹿

篇7:义路村完小开学安全自检自查

自检自查报告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18年春季开学暨学校安全风险风险防控专项督导检查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8〕10号)、《云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18年春季开学暨学校安全风险风险防控专项督导检查的通知》(云政教督办〔2018〕3号)文件精神,为了确保我校开学工作顺利,我校高度重视,积极组织自检自查,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安全工作,确保我校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成立领导组

义路完小安全工作领导组:

组长:李国斌。副组长:张学伟。成员:全体教职工。

成立领导组后,在学生报到前,对学校进行全面安全大检查,查出安全隐患,进行不断地整改。

三、排查内容

学校电线路、教室、学生宿舍、厕所、食堂、学校周边(特别是学校教学楼后阴沟)、校区道路等。

四、存在的安全隐患

1、学校教学楼后阴沟,雨季有坍塌的危险。排查学校后阴沟

2、学校男生厕所渗水,有青苔比较滑,学生上厕所,有滑倒的危险。

排查厕所

3、进入校区的道路较窄,还有塌方,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排查道路塌方

五、整改措施和时限

1、教学楼后阴沟,清除杂草,疏通阴沟,随时保持畅通,排查安全隐患。尽快在一周内完成。

2、拖、扫、冲、清理厕所,使其保持清洁卫生,排除安全隐患。在学生报到前完成。

篇8:豆村完小重阳节活动总结

“九九”重阳节之际,我校抓住这个“尊老,敬老,爱老”的契机,展开了“我向老人表心意的敬老活动”,以加深小学生们对“九九重阳节”的认识。“九九”重阳历来是我国的传统敬老节日,在今年的重阳节到来之际,我们就利用班会时间,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为你身边的老人送一句温馨祝福的话,帮他们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以你的幽默让老人开心地笑一笑,以此来尽一份晚辈的孝心。许多队员把他们的假期生活中有益义的事说给老人听,其间,为老人做的好事也让队员们津津乐道。

“九九”重阳节那天,少先队员们,帮爷爷摘苹果说笑话;帮奶奶叠衣服,晒被子;在老人堆里给他们说一个新鲜的笑话,逗他们开心一笑等等。这些,都是同学们生活中和老人已度过的开心瞬间,在这之中也正凝聚了他们对老人的一片孝心。

在全社会都倡导“尊老,敬老,爱老”的大氛围中,校园中对学生的教育更应加强。校园的画中“尊老,敬老,爱老”内容的设计,把尊敬老人的这一传统美德展现在校园中。各中队员的谆谆教诲也时时影响着队员们,所以,发挥员的教育潜能,在课上课下让队员们多了解社会,观察生活,从电视媒体中看社会的动态,了解当今的社会风貌。从中知道现今社会正朝着老龄化发展,老年人数的增多,是社会的一大焦点,也是生活中面临的一大问题。今后,老人在生活中的地位已不容忽视,尊敬老人已经是一种时尚,被广大青少年所传承。在校园中张贴画,出示一些资料,请校长为同学们讲一讲“尊老,敬老,爱老”的先进事迹,号召同学们多了解身边的这些尊敬老人的人和事,写一写身边的“尊老,敬老,爱老”的事迹。

今后的活动中,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参与生活,了解生活,丰富他们的经历,从中感到校园活动的乐趣。

篇9:红箐村完小食堂关键环节操作规程

学样食堂采购验收制度

1.原料采购必须要在台帐记录,采购价格和饭菜价格要公开,食堂财务收支日清月结。

2.采购原料必须索证索票。对没有条件提供证或票的,必须采录卖方的指纹。

3.不得采购变质、酸败、霉变、不洁、有毒、有害等可能对人体有害的食品。

食品储存制度

1.食品贮存应当分类、分架、隔地、隔墙存放,定期检查及时处理变质或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

2.食品贮存区禁止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物品. 3.保存的食品必须贴有标志,成品、半成品和生熟食品分开摆放. 4.隔夜的食品不允许存放. 粗加工入切配操作制度

1.工作前,处理食品原料后不可直接触碰食品,必须洗手消毒。2.穿戴工作服要整洁、干净,必须把头发置于帽内。3.加工食品时不可留长指甲、涂指甲油戴戒指。烹饪制度

1.负责烹调加工的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食品卫生法》和相关卫生知识,提高其法制意识和食品卫生安全意识。2.工作人员应多学习烹调技术,提高业务能力。

3.工作人员应根据不同食物的特性,采取合理烹调方式,尽量不破坏食物的营养价值。

4.烹调尽量做到色香味俱全,增进用餐者食欲。5.不得加工凉面、野生菌、皮蛋、四季豆。

6.烘、烧、炒要掌握火候,且数量不要过多,要翻铲均匀。备餐及供餐制度

1.准备饭菜时,要先计算人数。有多少人用餐,确保饭菜按时按量供应。确保每生每天3元的费用全都用在营养餐上。不能吃好,也要尽量健康吃饱。2.尽量让学生吃上有荤有素有汤的食物。

3.工作人员制作食物时,应注意时间安排,不可太早食物冷却,也不可太晚超过供餐时间。

4.准备好食物,应按质按量分类排放好。食品再加热制度

1.若食品还未食用却已冷却需再加工时,要充分注意火候,不能用旺火,火也不可太小。工作人员需随时注意查看是否已可食用,不可太烫也不可太冷。餐饮器具清洗及消毒保洁制度

1.餐饮具使用前必须洗净、消毒,未经消毒的餐饮具不得使用。禁止使用重复使用一次性餐具。

2.消毒后的餐具必须分类摆放于保洁柜内。

3.根据分步清毒法,开水消毒,温水消毒,清洗消毒等物理和化学消毒法相结合消毒。食品留样制度

1.陪餐教师必须根据《红箐学校陪餐制度》作好陪餐工作。每餐食物中留样不得少于100克,并按品种放于清洁密闭专用容器内。注明日期、餐次放于冷藏冰柜中。2.3.食品样品的处理必须留够48小时,由专门负责的人处理。学样按安全负责管理食堂卫生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食堂人员管理制度

1.食堂从业人员应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食堂从业人员必须有健康证、必须持证上岗、上岗必须穿工作服。

3.工作前、处理原材料后、便后勤清手。4.食堂从业人员不得在厨房内吸烟、脱帽。

5.厨房每天学生用完餐后打扫干净,确保地面无积水、无垃圾。

6.严禁非食堂工作人员随意进入学校食堂的食品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

7.食堂人员不得把任何属于食堂的食品﹑器具带出食堂,更不可把食堂的食器私自带回家中。如有违反视为偷盗。

消费者投诉管理制度

上一篇:关于诚信名言俗语下一篇:2022年司法考试新手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