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地镇新农村牧区建设汇报材料

2024-05-23

宇宙地镇新农村牧区建设汇报材料(精选6篇)

篇1:宇宙地镇新农村牧区建设汇报材料

宇宙地镇新农村牧区建设汇报材料

一、基本情况:

宇宙地镇位于克什克腾旗东北部,环热水开发区,是克旗的东大门,全旗旅游窗口单位之一。全镇辖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03个村民组,总人口20856人。全镇总面积103万亩,耕地面积12.5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4.3万亩蔬菜种植面积3.8万亩,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利用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和土地整理项目把我镇水浇地面积提高到7万亩。有林面积39万亩。镇区规划面积2.3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18平方公里。辖区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铁、铅等多种有色金属,目前全镇共有鑫宇、开元、郝氏、鑫润等企业在此投资办厂。

二、主要做法

一是全年落实水利、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巩固成果项目资金1283万元。通过项目的投入,极大改善了土地的基础条件,提高了地力。旱玉米与水地玉米比较产量每亩增300公斤,全镇1.2万亩种植面积总增收864万元。积极发展订单农业,调整种植结构,加大种植科技含量,大力推广测土配方肥料的使用,新增蔬菜、花卉、中草药种植面积2600亩。其中推广的万寿菊和中草药均收到较好的效果,亩均产值在3000元左右,净利润达到1500-2200元,增收416万元。

二是上半年镇政府对现有一定规模的30个专业户和1

个专业合作社加大扶持力度,落实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向旗农牧业局争取项目补贴资金,新增年出栏生猪千头以上规模养殖户两户。专业养殖小区的选址已经完成,养殖小区审批报建工作正在进行。

三是宇宙地镇无公害产品达到12个。同时玉米、小麦、荞麦、葵花四种粮食作物已经申报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今年我镇蔬菜种植面积在稳定3.8万亩的基础上,尝试改进蔬菜栽培技术,除常规胡萝卜种植模式等行距平垄覆膜栽培方式以外,因地制宜推广大小行平垄覆膜栽培方式,单行上垄覆膜栽培方式,大小行上垄覆膜栽培方式,尤其是落实200亩创新性胡萝卜栽培示范区---大小行上垄无膜直播微喷栽培技术。

四是我镇招商引资项目缘老大绿色蔬菜加工储存生产

基地建成投产,该项目投资近1000万元,是集蔬菜加工、保鲜、储藏于一体的建设项目,项目占地50亩,现已建成了清洗车间500平米,制冷车间800立方,日加工蔬菜200吨以上,地下储存窖3500平米,储存量能达到3500吨,接待客户的住宿房间1400平米即将投入使用。配套设施有深水井,变压器。建成一个每天单班加工蔬菜200吨的1000

平米的脱水,烘干车间,2500立方的干菜储存库(配套的),5000平米的加工挑选储备硬化地面,500平米的客户自带员工的宿舍,配备相应的水电配套设备,完善整个生产线。该

项目的建成投产延长了蔬菜存储时间,实现错季上市,同时可对蔬菜进行清洗、烘干、装箱,提高了经济利润,提升了蔬菜产业产值,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对打造宇宙地镇蔬菜品牌,拉大蔬菜产业链条,提升绿色食品层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五是充分利用我镇矿产资源优势,扩宽就业渠道,加大劳动力转移就业,协调安置在驻地工矿企业务工人员200余人,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融洽了工矿企业与当地农民的关系,有效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积极协助企业做好探采征地工作,通达二八地、天津建武探矿基本结束,选场和尾矿库选址确定,明年可开工建设,为培植新的税源做好工作。

六是注重培育壮大致富带头人和农民经济人队伍,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全镇现有注册合作社30家,致富带头人和经纪人86名,包含农业机械、种植、养殖、农产品收购的各类项目。这些经纪人、致富带头人家庭收入都在20-30万元以上。蔬菜种植户年庭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有180多户。通过发展壮大农民经济人队伍,带动了农民致富的积极性,加快了我镇经济发展的速度。

七是宇宙地2013开发商住楼1.4万平方米;落实一事

一议、小城镇建设、危房改造项目、移民搬迁项目资金959万元。完成永隆村4.7公里水泥路建设,方便了群众出行和农作物运输;完成镇区8000平米街道硬化,美化了镇区环

境;对新地村后营子组61户,182人的移民搬迁项目进行申报,选址,现该项目正在审批中。

三、工作进展情况

2013年上半年全镇牲畜存栏数达125916头(只),其中牛5505头,羊87358只,猪28000头,其它牲畜2139头(只),全镇母畜比例达76%,牲畜出栏率76.1%,商品率达80%,良种畜达79%。

上半年全镇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12.3万亩,其中蔬菜

3.8万亩,玉米3万亩,油葵2万亩;完成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种植面积6139亩,巩固2011、2012年膜下滴灌成果面积19200亩;完成600亩国家向日葵技术产业体系示范园区建设;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8万,其中胡萝卜达到1.6万亩,马铃薯1.5万亩;完成4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完成6.3万亩订单农业;上半年完成大营子村投资1690万元土地整理项目的前期设计工作,工程招投标正在进行中;通过这些项目建设,我镇水浇地面积在原有5万亩的基础上增加到6.5万亩。

四、宇宙地镇经济发展的劣势

1、宇宙地镇是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8万亩,而交易场所却分散在田间地头,且价格信息不畅通,存在着农民销售难、商户收购难的双重矛盾,缺少

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集交易、储藏、加工于一体的蔬菜交易市场。交易市场建设资金严重短缺,仅仅依靠政府很难以完成还需要上级部门大力支持。

2、宇宙地镇虽然具有独特地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依靠热水开发区和国家无公害蔬菜基地的有利条件,搞农家乐旅游是我镇经济发展的一个突破口,但因缺少资金,招商引资工作没有实质进展致使农家乐旅游始终处在停滞阶段。

3、宇宙地镇是克旗的东大门,环热水开发区,是展示全旗旅游形象的重要窗口之一,在镇区绿地面积、公共基础设施、有效排污等重要指标方面,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篇2:宇宙地镇新农村牧区建设汇报材料

一、基本情况***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赤峰市东北部,地处西拉沐沦河北岸,大兴安岭南端东麓。东与通辽市扎鲁特旗为邻,南以西拉沐沦河、台河的老河身与翁牛特旗、通辽市开鲁县相望。西与巴林右旗、巴林左旗毗邻,北与锡盟西乌珠穆沁旗接壤。全旗现辖11个乡(苏木)、镇,245个

村(嘎查),总人口29.6万人,全旗南北狭长,最长达232公里,东西最宽约114.4公里,总面积为14277平方公里,地下矿藏丰富。本旗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所平均气温5.5℃,无霜期95—140天,年均降水量300—400毫米。

二、主要做法

我们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一是积极宣传,深入发动。通过舆论宣传、典型示范、行政推动等各种办法,力求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深刻内涵,着力解决农牧业生产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二是立足实际,推进重点产业。我们把加快肉羊、肉牛、奶牛、禽类、杂粮杂豆和万寿菊六大优势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环节,专项推进,2006年奋斗目标是:肉羊出栏90万只,肉牛出栏9万头(其中:短期育肥出栏1万头),奶牛存栏1万头(其中:高产奶牛存栏5000头),肉鸡出栏400万只;蛋鸡饲养50万只,肉鹅出栏50万只,杂粮杂豆种植80万亩,万寿菊种植2万亩以上,农牧民通过产业化项目增收300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增长30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增加值9500万元以上,增长30以上,农牧民人均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纯收入达2000元以上,占总收入的70以上。三是把家庭牧场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重要内容,已建成家庭牧场6000处,投入建设资金415万元。四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减负政策,提高农牧民收入。健全农牧民负担监测、信访、举报、检查、监督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的审核、审批和管理,确保减负政策落到实处。五是精心策划启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试点工作。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把绍根镇查干浩特嘎查作为试点来抓,今年年末这个嘎查人均纯收入将达到5500元以上,嘎查已经被市、旗、镇里评为小康示范嘎查。

——测土配方施肥工程为农民节本增效。组建了农业综合化验室,开展种子质量检验、化肥检验、土壤检测等工作,确保农资质量及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今年化验室在全旗11个苏木乡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为4万亩,并把研发配方以施肥建议卡、项目区农户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的形式发放到农民手中,实现入户率95以上,为了进一步增加测土配方工作的针对性,他们还为5万户农民免费提供测土技术服务。经过初步核算,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可使项目区肥料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平均每亩可为农民节本增效20—50元,总节本增效120万元以上。

——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和劳动力阳光培训工程授农民致富之渔。阿旗把大力发展农牧民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作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途径来抓。预计到“十一五”期末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的新型农民,完成培训22.5万人次,基本实现224个行政村,每村有10名种植业技术明白人、10名养殖业技术明白人、10名农村经纪人、每户有一名农民转产、转岗就业。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全面启动了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和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年初以来,旗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和各种准备工作。通过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机制、工作思路和发展方向,成立了农牧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选定了巴彦温都、乌兰哈达、柴达木三所农牧民培训试点学校,并确定了乌兰哈达农牧民学校负责农民培训工作;白音温都农牧民学校负责牧民培训工作;柴达木农牧民学校结合绍根煤田综合开发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不断深入实际,负责产业技术工人培训工作。培训学校作为职教中心的下属单位和农牧民培训基地。农牧民学校对农牧民实行免费培训,培训经费以政府支持为主,同时积极争取专项培训资金。农牧民学校每培训一名农牧民,旗财政每天补助资金10元。结合国防教育,实行军事化管理,以每期7—10天的短期初级培训为主,以农牧民群众为培训对象,同时兼顾农牧业生产技术员、嘎查村干部,针对不同层次学员的不同需要,因需施教,以农牧业适用技术普及和推广、市场经济理论和党在农村牧区各项方针政策等为主要培训内容。目前,在乌兰哈达分校完成培训53名定单劳务输学员,有20多人现在已经走上务工之路。今年这个旗计划培训农牧民2000人次,明年完成培训5000--10000人次,三年后,全旗农牧民学校每年培训农牧民群众达到2-3万人次。同时,与劳务输出短期定向培训相结合,围绕市场需

要,搞好输出人员的职业技术培训。

——农村沼气建设工程塑造乡村文明之风。发展清洁能源是实现“乡风文明”的必要条件,***旗牢牢抓住国家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大幅度增长沼气建设投资,积极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北方“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这一有利契机,积极申请农村沼气建设项目,今年申报农村沼气国债项目资金252万元,准备在2100户

农户实施“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工程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今年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介入、群众自发等形式实施5000亩绿豆提纯复壮工作,预计生产优质绿豆种子75万斤,从而完成天山明绿豆三年实现种子置换一次的三年规模目标,不但增加农民收入,还使阿旗优势农产品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同时在树创农产品品牌中,不断扩大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目前,全旗现有2.3万亩有机食品基地,涉及小米、荞麦米、黄米和绿豆四个品种,总产量近1500吨,赤峰阿旗蒙天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注册了“蒙天牌”和“蒙田牌”商标。延长产业链是提高收入的有效途径,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是打造品牌和品牌占领市场的重要环节,阿旗积极扶持蒙天粮油公司和天柱有限公司,发展公司 基地 农户的产业链条,千方百计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实施“乡村图书室”文化工程探索丰富农村牧区文化生活有效途径。由旗委宣传部、文明办牵头,新华书店具体组织实施的“乡村图书室”文化工程,拟在全旗11个苏木乡镇各选一个嘎查村,通过社会捐助的方式,建设一处面向农牧民免费开放的乡村图书室,由苏木乡镇委托专人管理,旗文明办、新华书店不定期对“乡村图书室”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书刊主要以农牧业适用技术、涉农涉牧法律法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信息等方面为主。目前,已通过社会力量筹集资金50000余元,全部用于首批“乡村图书室”建设。

――加快生态文明村建设步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阿旗生态建设坚持走生态产业化的道路,深入挖掘林业直接为农牧民增收服务的潜力,着力发展林业经济,努力提高生态效益。一是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结合“十一五”时期产业布局调整,认真做好农牧业经济发展的规划布局。引导农牧民由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向生态保护型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畜牧业方面,在草牧场承包到户的基础上,做到四至清楚、相对集中、便于生产、便于建设、责权利相统一,积极推行舍饲圈养,便生产置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之上;农业方面,从粗放型农业向特色农业、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转变。大力发展林果业、饲草加工业、山野菜加工业、中草药业等生态产业,建立利益驱动机制,走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循环经济之路。二是规划建设新村镇,改善农村牧区物质条件。积极发展环村林、环宅林,通过大力植树种草,改变耕地、草牧场退化沙化局面,使嘎查村植被覆盖率达到85以上,在道路两侧和房前屋后植树种草种花,美化居住环境。合理规划,集中整治。达到街容整洁、排水通畅、棚圈规整,治理嘎查村脏乱差,改水改厕。治理“五乱”即柴草乱垛、污水乱泼、粪土乱堆、垃圾乱倒、畜禽乱跑的问题。加强村镇公共设施和公益设施的建设投入,使农牧民尽可能多地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与城镇居民共享现代文明。大力整治河流污染,切实改善供水设施和条件,努力营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培养造就新型农牧民,提高农村牧区文明程度。大力推广农牧业适用技术,增强农牧民致富本领。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技术培训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进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每年推出一批农牧民科技示范户和带头人。引导广大农牧民加快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增强广大农牧民走向市场的信心和决心,成为自我创业、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成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推动者。深入开展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牧民素质。扎实开展普法教育,提高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和信用村、信用户的创建水平,加强嘎查村文化设施和文体队伍建设,力争使每个嘎查村逐步实现建有综合文化室、卫生所、可供群众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和农牧民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团体,不断丰富农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牧民树立新风,破除陋习,远离迷信,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以省际通道为纽带加快沿线地区发展步伐。一是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切入点,建设诚信大通道。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旗深入开展诚信建设活动的实施方案》,并坚持做到“两个结合”:与“十星级文明小康标兵户”活动相结合。共评选出“十星级文明小康标兵户”10户,予以通报表彰。与开展“文明赤峰、和谐赤峰”活动相结合。沿线各苏木乡镇和旗直有关部门结合实际,重点开展了“文明诚信政府”、“文明诚信单位”、“文明诚信户”等系列评比创建活动。二是以整治“脏乱差”为突破口,建设整洁大通道。在沿线各苏木乡镇大力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努力建设整洁大通道。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要求,不断加大大通道沿线各苏木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强村容村貌的改善,要求每个苏木乡镇及嘎查村至少要建设一条基本符合标准的文明示范街路。三是以生态文明嘎查村创建为契机,建设生态大通道。从沿线生态建设入手,在大通道两侧实施飞播造林1.45万亩,封山育林1.4万亩,人工造林1200亩,退耕还林2300亩。四是以建设文化大旗为着力点,建设文化大通道。目前通道两侧苏木乡镇基层文化站建设全部配齐,文化设施设备现有场馆面积8921.4平方米,业务活动所用面积4812平方米,设备总价值29万元。五是以开展“四联创安”活动为载体,建设平安大通道。沿线各苏木乡镇组建了草原110治安队,为群众安居乐业创造了良好治安环境。狠抓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全面掌握社会动态。认真做好集中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工作。大力开展交通安全集中整治活动。六是以产业化项目为依托,建设黄金大通道。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将全旗重点产业化项目向沿线的苏木乡镇和嘎查村倾斜,着力培育通道两侧具有地区特色和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化项目,通道沿线苏木乡镇重点推进了肉羊、肉牛、奶牛、家禽、杂粮、万寿菊等六大产业项目,力争年内实现人均增收500元。七是以星级文明苏木乡镇(嘎查村)创建为纽带,建设星级大通道。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巩固提高星级文明嘎查村和星级文明苏木乡镇创建水平。同时,结合星级文明嘎查村创建,在通道沿线地区开展了“十佳文明小康标兵户”评选活动。通道沿线现已有自治区星级文明苏木乡镇3个,星级文明嘎查村14个,十星级文明小康户22户,十佳文明小康标兵户10户。

三、今后的发展思路

一是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突出特色”的发展原则,积极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搞活流通,培育市场,创建新型营销体系,培育和发展农村牧区经纪人队伍。三是突出重点,围绕全市提出的“肉、乳、菜、草”四大主导产业,重点推进肉羊、肉牛、奶牛、禽类、杂粮杂豆、万寿菊六大重点产业发展。四是继续加大家庭牧场建设,家庭牧场作为比较先进的畜牧业运行模式,已经被专家和牧民认可,今后将逐步引入现代畜牧业新技术设备,提高家庭牧场的经营效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推动和促进畜牧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五是从提高农牧民素质入手,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保持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坚持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培育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有自主创业能力的新型农牧民。六是丰富活动载体,塑造农村牧区新风貌,组织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篇3:宇宙地镇新农村牧区建设汇报材料

一、当前农村牧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牧区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 综合生产能力不强, 养殖业增收的强势效应还未显现, 农牧民人均收入水平不高, 农村人口偏大, 贫困人口还有相当数量, 农村经济仍然是弱质经济, 农牧民仍然是弱势群体。全市生态建设地区之间不够平衡, 生态状况尚处于“整体遏制, 局部好转”的相持阶段, 森林覆盖率仍低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 林沙产业刚刚起步, 实现绿色大市的目标任务仍很艰巨。客观原因主要是恶劣的自然地理和气候因素。十年九旱, 灾害连年, 丘陵沟壑纵横, 水资源严重缺乏。历史上几次大规模草原开垦、乱砍滥伐和建国后的三次大规模开荒种地使土地沙化严重, 两个48%的现实使得适宜人群居住生活的地界只有4%。所以无论是农牧业发展还是农牧民增收都显得收效甚微。主观原因:1.观念上不重视农牧业, 重工轻农的旧观念依然存在, 政策贯彻实施不到位, 对农牧民投入倾斜不到位, 从而出现了口头农牧业、口号农牧业、口粮农牧业的现象。2.体制性、机制性问题未有根本转变。林草资源转化利用率低, 利益驱动不强, 局部地区禁牧轮牧措施不力, 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依然存在;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有效的产业化运行机制未建立起来, 企业与农牧民未形成利益共同体, 使得基地发展后劲不足, 产品深加工不够, 附加值低, 产业链条短, 农牧民获利甚微, 龙头拉动乏力。3.政策支持不够, 对农牧业投入不足。表现为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不够普遍, 对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没有更加优惠倾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使得生产成本高, 效益低。

二、鄂尔多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对策

在今后较长时期内, 要围绕“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 尊重规律, 尊重实际, 以政府为主导, 以农牧民为主体, 从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出发, 全力实施三大战略性转移, 走集中建设集中发展的道路。

(一) 实施“转移收缩”发展战略, 推动农牧区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

将丘陵沟壑区、沙区、硬梁区的农区和水资源匮乏人畜饮水困难和水质不符合标准的村嘎查, 人均承浇地不足2亩, 或沙化面积超过60%以上的嘎查村, 确定为生态自然恢复区, 制定人口整体退出规划, 划定封禁保护区。对于两河流域等农牧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 在加快沿河工业带和城镇带建设步伐的基础上, 引导土地流转, 鼓励土地规模经营, 以促进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

(二) 实施“沿河开发”战略, 加强新农村新牧区规划建设

沿河和城郊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中心, 因此, 必须推进生产发展重心和生产要素向沿河和城郊集中, 在沿河、城郊及生产条件较好的农牧区, 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用工业化的思路经营农牧业。以城镇化的理念指导新农村新牧区规划建设。发展现代农牧业、避灾农牧业、观赏农牧业, 建设沿河高效农牧业经济带和城郊农牧业经济区。

(三) 实施“循环发展”战略,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良好型新农村新牧区

继续坚持为养而种、以种促养的农牧业生产思路, 依托科技, 推广配方种植模式, 把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结合作为农牧业循环经济的基础工作来抓。延长农畜产品链条, 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 在精深加工和系列产品上做文章。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 重点实施农村沼气复兴计划, 通过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治理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造成的环境污染, 保持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本区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 制定计划, 采取措施, 将太阳能和风能资源的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到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生活当中。形成农村牧区生产发展的良性循环、资源有效利用的格局,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良好型新农村新牧区。

(四) 加强农牧业科技应用和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鄂尔多斯地区沿河发展农业的优势和其它地区发展畜牧业的优势, 大力引进和推广农畜产品先进适用技术, 加强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 将牲畜良种繁育、农作物优良品种栽培、优质技术和牧草种苗的培育作为系统工程来抓, 培育具有鄂尔多斯特色的农畜产品种子品牌, 提高其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建设绿色大市和畜牧业强市, 在大量引进消化先进适用技术的基础上, 不断消化吸收创新, 尤其是在技术集成创新方面, 形成地区自主创新体系, 加强动植物保护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五) 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牧民

制定农牧民中长期培训计划, 鼓励社会各界尤其农牧业科技工作者和爱好者投身农牧业建设。通过宣传和地方性政策引入激励机制, 引导社会对农牧业的关注, 以提供倾斜性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作为杠杆, 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热潮。

(六) 深化农村牧区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开拓农村市场

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巩固农村乡镇机构改革和12年义务教育成果。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农牧业财政金融支持体系。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 积极开拓农村牧区市场,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 依法保障进城农牧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对于农村的贫困人口、失地农民和农转非人口要优先考虑纳入社保范围。继续执行并完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项目补偿政策, 对于转移进城的农牧民已就业的要纳入当地养老保险范围, 没有就业的入城农牧民要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转移的农牧民继续执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政府要有计划的建设一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 解决进城农牧民的安居问题。要出台一系列地方性政策和法规, 使各项制度建立健全, 体制改革深入到位。

(七) 处理好五个关系

篇4: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点和根本

(一)从“三农三牧”问题的本质说起

我们研究问题要抓住问题的本质。笔者认为,农牧业、农村牧区和农牧民问题,本质上是人与土地、人与草场的关系问题。人与土地和草场的关系,表现为利用土地和草场,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以满足人的需要。纵观农业和畜牧业发展历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越来越多,人的需要不断扩大,而耕地却不断减少、草场退化沙化,土地和草场的产出难以满足人的需要。用什么思路、采取什么措施处理人与土地和草场的关系,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取决于一定的历史条件。

当今,解决人与土地和草场的关系,要着眼于寻求土地和草场的产出量与人的需求量的平衡,既要提高土地和草场的产出量,又要减少对土地和草场的需求量。提高土地和草场的产出量,其途径是发展现代农牧业,提高土地和草场产出率。减少对土地和草场的需求量,其途径是转移农村牧区人口,从事非农非牧产业。在人与土地和草场这对矛盾中,人始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人与土地和草场的关系,既要提高人利用土地和草场的能力,又要提高人不依赖土地和草场的能力。两种能力的提高,都要求我们大力培养新型农牧民。这既是发展现代农牧业、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条件,更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目标。所以,发展现代农牧业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点,培养新型农牧民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根本。

(二)现代农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现代农牧业与现代工业、现代城市一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发展现代农牧业是农牧业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的过程。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需要以现代农牧业为基础,发展现代农牧业又必须以科技进步和工业体系的完善为前提。在现代工业、现代城市与现代农牧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依存关系,现代农牧业建设既不能长期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又不能超越和脱离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条件。目前,我区同全国一样,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实行工业反哺农牧业、城市支持农村牧区的条件基本具备,发展现代农牧业有了相应基础。

(三)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思路

发展现代农牧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牧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牧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牧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牧业,用培养新型农牧民发展农牧业,提高农牧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和草场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牧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这 “六个用”是建设现代农牧业总的思路,也是其内涵和建设内容。“三个提高”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目标,也是现代农牧业建设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四)产业化是现代农牧业的基本经营形态

从发展现代农牧业思路六个方面的内在关系看,笔者认为,用现代经营形式即产业化经营推进农牧业,是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基本形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牧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牧业,是产业化经营的物质条件、技术支撑和产业载体;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牧业,是产业化经营的必然要求;用培养新型农牧民发展农牧业,是发挥产业化经营主体的作用。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说明,产业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方向,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切入点。新型农牧民是推进产业化经营的主体之一,必须高度重视新型农牧民的培养。

(五)发展现代农牧业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首要任务

发展现代农牧业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两者实质上是一个问题,是从属关系。发展现代农牧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题中之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产业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与发展现代农牧业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我们在思想认识上和实际工作中绝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必须从发展现代农牧业上切入,必须首先抓好现代农牧业建设。

二、现代农牧业离我们有多远

(一)内蒙古农牧业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内蒙古是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国家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也是其中三个人均粮食产量超千斤的省份之一。同时,我区又是全国5大牧区之一,草原畜牧业的基本经营制度、经营管理水平、产业化程度、草原生态保护和草场利用建设制度等,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我区农畜产品若干驰名品牌在国内市场占有很大份额,已成为提高内蒙古知名度的重要媒介。内蒙古草原是国家北方重要生态屏障,在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重要地位。

(二)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的优势

一是产量不断增加。2006年,我区粮食总产量达到341亿斤,亩产达到520斤,创历史新高,实现了自1985年以来粮食产量首次连续3年持续增长。2006年牧业年度我区牲畜头数达到11051.5万头(只),肉类产量达到257万吨,牛奶产量达到880万吨,均创历史新高。二是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占第一产业的比重达到50%,农区畜牧业占畜牧业的比重达到70%,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占种植业的比重达到52.6%。三是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有120户、过百万元的有1820户,鲜奶年加工能力达到760万吨,肉类加工能力达到200万吨,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159亿元,完成增加值356亿元,利润达到90.5亿元。四是品牌优势显著。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等驰名品牌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全区无公害农畜水产品达到900个,产值达到65亿元;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达到424个,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912万亩;有机食品产品达到145个。五是农牧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农牧业科技入户工程辐射带动农牧民24万户,免费测土1000万亩,农业保护性耕作面积700万亩,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牲畜改良比重达93.2%。农业机械化不断发展,全区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7.7%。六是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草原建设总规模达到13964.3万亩,围栏面积达到8363万亩,禁牧休牧面积达到6.5亿亩,划区轮牧面积达到0.7亿亩。

(三)差距就是发展的潜力

内蒙古地域辽阔,各地在气候状况、水资源情况、土地质量、草原类型等方面差异很大,农牧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很不平衡。我区农牧业发展的差距在于:农村牧区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草场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农牧业生产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农牧业增长方式粗放,土地和草场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低,单位面积产量低,2005年,我区粮食总产量排在国家13个粮食主产区的第13位、单产排在第12位;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工作薄弱,农牧业科技含量低,农牧业信息化和机械化程度差,农牧业劳动生产率低;农牧民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市场主体地位不平等,没有形成基地农牧户分享产业化经营加工、营销环节利益的有效机制,农牧业和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牧区贫困面依然比较大,富裕群体与贫困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很大,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很低;生态环境依然比较脆弱,在整体上远未建立保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可持续发展能力低。

(四)内蒙古发展现代农牧业正当其时

发展现代农牧业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长期演进的过程。各地的起点有差别,进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方式有不同,但无论是条件好的地方还是条件差的地方,都应该善于把握机遇,积极努力,在发展现代农牧业中有所作为。我们在认识上绝不能有现代农牧业离我们还很远,现在我们还谈不上发展现代农牧业之类的想法。多年来,我区农牧业的发展已经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存在的差距和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有发展现代农牧业,才能缩小这些差距,解决存在的问题。我区建设现代农牧业正当其时。从总体上讲,只有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才谈得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只有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才能增加农牧民收入;只有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才能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只有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才能夯实新农村新牧区的产业基础。

三、产业化是现代农牧业的经营形式

(一)发展现代农牧业要从产业化经营入手

按照“六个用”的思路发展现代农牧业,必须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牧业,从农牧业产业化入手。笔者认为,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实现农畜产品增值。推进产业化经营,要大力调整农牧业结构,大力健全产业化三要素。

调整农业结构,要按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适应市场需求,适应龙头企业加工的需要,着眼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分析优势劣势,突出当地特色,培育主导产业。处理好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的关系、当前生产与长远发展的关系、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关系、主导产品与多元发展的关系。

调整畜牧业结构,要按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一是调整畜种结构,以适应龙头企业加工的需求;二是调整品种结构,推进品种改良,以改善产品质量;三是调整畜群结构,合理搭配基础母畜、后备母畜、种公畜比例。通过抓好三个层面的调整,加快畜群周转,提高出栏率,减轻草场压力,提高经济效益。

(二)推进产业化经营就要大力健全产业化三要素

产业化三要素是指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农牧民合作组织。完善现代农牧业的经营形式,产业化三要素缺一不可。

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引导农牧民发展现代农牧业的重要带动力量。农畜产品的加工增值和营销增值只有通过龙头企业才能实现,龙头企业必须具备加工增值、营销增值的能力,必须承担让农牧民“利益共享”的责任和义务。2006年,我区销售收入过百万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820户、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20户。但目前多数龙头企业还没有建立起与农牧民“利益共享”的有效机制。要引导龙头企业逐步建立健全与产业基地和农牧民合作组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产业基地是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是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载体。产业基地的意义在于其生产的农畜产品要满足龙头企业加工和营销的需求。建立产业基地,其途径只能是农牧业结构调整,能不能建立起适应龙头企业需求的产业基地,取决于农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建立产业基地,要提高农牧业设施装备水平,加强水利建设、能源建设、公路建设、耕地和草场质量建设;要提高农牧业科技进步水平,加快建立完善农牧科教结合的体制机制、农牧业科技进村入户制度,加快发展农牧业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目前,我区各类产业基地的覆盖面不广,生产规模小,基础设施差,科技含量低。2006年,我区农畜产品加工能力过剩35%,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产业基地建设还不能适应龙头企业的需求。要加大建设力度,使各类产业基地逐步达到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社会化的要求。

农牧民合作组织是农牧民取得市场主体平等地位的组织形式,是产业化经营的纽带。龙头企业与产业基地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这种关系靠农牧民合作组织这条纽带来联结。合作组织是农牧民实现“利益共享”、持续增收的组织保证,是农牧民维护自己的权益、实现自己利益的前提。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有利于完善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有利于维护农牧民的合法经济权益,有利于延长农牧业产业链,有利于促进农牧业规模经营,有利于经营能手与贫困户优势互补、共同富裕,有利于提高农牧民的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能力。实践证明,农牧民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之间只有形成利益联结的紧密性关系,农牧民才能实现“利益共享”、持续稳定增收。目前,我区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18个,成员55.1万人,辐射带动农户84万户;牧民专业合作组织362个,辐射带动牧户1.7万户。我区农牧民组织化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数量少,规范差,能力低,作用有限。为此,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积极引导,健全其内部治理机制,加大扶持力度,使之健康发展。

四、现代畜牧业的前提是人与草原和谐相处

(一)人与草原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草原生态的多种重要功能和保护草原生态的全局性、战略性重大意义,已经被历史和实践证明。坚持人与草原和谐相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把人与草原和谐相处作为基本前提。没有这个基本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发展现代畜牧业,都无从谈起。近年来,我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草原建设总规模达到13964.3万亩,退牧还草面积4000万亩,禁牧、休牧、轮牧面积达到72000万亩,但草原生态环境依然比较脆弱,还没有建立起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体制机制。发展现代畜牧业,实现人与草原和谐相处,必须坚持“保护优先,加强建设,科学利用,依法管理”的方针,必须实行草畜平衡制度和草场“三牧”制度。

(二)坚持“保护优先,加强建设,科学利用,依法管理”的方针

保护优先,就是把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实现人与草原和谐相处,可持续利用,永续利用,是科学发展的理念。保护优先,还是利用优先,这是对草原生态截然不同的两种理念。保护优先是一条总原则,要贯穿于建设、利用、管理的各个环节。保护优先,就要划分生态功能区,对草场分类确定利用强度;对退化沙化草场实行禁牧,使草原得到自然恢复;对已经丧失人畜生存基本条件的地区实施生态移民。

加强建设,是为了恢复草原生态而采取的一种积极保护措施。加强建设,就是推进草场围栏化,实行人工种草、飞播牧草、轮刈、切根、补播等措施,提高草原植被覆盖度。在水资源和土壤、气候条件具备的地区,因地制宜地开辟建设高产饲草料基地,提高草原产草量。

科学利用,就是在避免草原退化、沙化的前提下适度利用,对草场的利用方式要有利于保护草原生态,有利于植被恢复,有利于永续利用。实行草场的春季休牧、划区轮牧以及牲畜放养与舍饲相结合,都是科学利用的有效形式。

依法管理,就是依法保持人与草原和谐相处,逐步做到依法保护、依法建设、依法利用,逐步实现人与草原和谐相处制度化、法制化。

开辟建设高产饲草料基地,是指在具备水源、土壤、电力等条件的地区开辟水浇地,种植青贮玉米、苜蓿等作物的高产饲草料基地。在有条件的地方适度开发建设饲草料基地,努力提高基地饲草料产量,作为天然草原产草量的补充,是推行草畜平衡制度和草场“三牧”制度的必要条件。建设饲草料基地,发挥饲草料基地作用,关键是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增加开发建设的投入、建立有效的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掌握增产高产的技术技能。

(三)实行严格的草畜平衡制度和草场“三牧”制度

草畜平衡指的是草场的产草量与草场所载牲畜数量的平衡。彻底改变超载过牧,有效保护草原生态,必须实行严格的草畜平衡制度。从本质上讲,草场所载牲畜数量过多是由牧区的人口过多造成的。实行草畜平衡制度,有利于促进牧区人口转移。如同农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一样,牧区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草畜平衡制度,这是围封转移战略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牧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选择。实行草畜平衡制度的关键是对牧民的草场进行产草量监测,以确定合理载畜量。

草场“三牧”制度是指禁牧、休牧、轮牧。因地制宜地实行禁牧、休牧、轮牧,是保护草原生态、增加草场产草量、提高草场利用率、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最有效措施。对草场退化沙化,已经失去人和牲畜生存发展基本条件的地区,要实行禁牧,依靠大自然的修复功能恢复生态。对用来放养牲畜的草场,都要实行春季休牧,保护青草发芽期生长。在春季休牧的基础上划区轮牧,以达到均衡持续利用草场。实行禁牧的关键是妥善安置禁牧区牧民的生产生活。实行休牧的关键是提供休牧期草料补贴。实行轮牧的关键是对草场合理划区和进行配套的围栏、水源建设。

五、培养新型农牧民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根本

(一)什么是新型农牧民

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发展现代农牧业,和其他事业一样,关键在人。千百万农牧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主体,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主体,没有高素质的新型农牧民,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发展现代农牧业都无从谈起。只有培养造就千百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才能形成持续推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根本。那么,什么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呢?

笔者理解,有文化的农牧民有较强的学习意识、自主观念和自强精神,常读书看报,了解党的政策,接受新事物快,勤俭持家、文明生活,家庭和睦、邻里和谐,讲究卫生、爱护环境。懂技术的农牧民有较强的科技意识、效益观念和创新精神,积极参加职业技术培训,有较高生产技能,掌握一两项先进适用技术,主要生产环节使用机械,生产效率效益较高。会经营的农牧民有较强市场意识、法制观念和合作精神,参加产业化经营,加入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有一定管理能力,勤奋劳动、算账生产,家庭收入来源多元化,收入水平能够持续稳定提高。

(二)培养新型农牧民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目标

目前,我区农牧民的综合素质与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大量低文化素质人口集中在农村牧区,直接制约了农牧业的发展、农村牧区的进步和农牧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农村牧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长期严重缺失,大大制约了农村牧区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各级政府的责任,就是立足于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解决好义务教育、新型合作医疗、农村牧区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问题。28年的农村牧区改革发展实践证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牧区生产力已经越来越依赖于农村牧区人口素质的提高。人是生产力发展中最能动的因素。提高农村牧区人口素质,培养新型农牧民,增强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不仅关系到现代农牧业建设的成败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全局,其本身就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当前,我区和全国一样,已具备了为农牧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条件。事实上,基本公共服务首先不是一个资金问题,而是一个发展理念转变问题,一个制度安排问题。应当尽快打破城乡二元的公共服务体制安排,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

(三)培养新型农牧民应坚持全员性、针对性、长期性、公益性原则

坚持全员性,就是要扩大教育培训的覆盖面;坚持针对性,就是要分类施教;坚持长期性,就是把新型农牧民教育培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长期坚持下去;坚持公益性,就是对所有农牧民提供免费教育培训。

六、转移人口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一)农村牧区人口由农牧业向非农牧业转移是一个大趋势

这个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个规律性现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没有大批农村牧区人口的转移就业,就不可能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成功,也不可能有现代农牧业建设的成功。问题的焦点在于,是创造条件、积极引导、有序转移,还是盲目处事、被动应付、无序流动;是改革体制、创新机制、促进转移,还是因循守旧、歧视排斥、妨碍转移。问题的核心在于,必须使转移的人口有愿望转移,有能力转移,有产业和岗位转移,在新的产业、新的岗位上能适应、能增收、能致富。使转移的人口具备这些能力,这是培养新型农牧民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坚持“立足就业优先,发展城镇经济,提高就业能力,促进人口转移”的方针

立足就业优先,就是把顺利实现就业置于减少和转移农村牧区人口的优先地位;发展城镇经济,就是着眼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民营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其要义也在于此;提高就业能力,就是把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作为减少和转移农村牧区人口的关键环节来抓好。要坚持全员性、针对性、长期性、公益性原则,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农牧民职业技术教育;促进人口转移,就是用政策激励、制度保障农村牧区人口转移。

(三)创新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就业的体制机制

创新体制机制的出发点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要把农村牧区建设成为城市,而是注重社会公平,保证公民的基本权利,在基本政策、制度、体制上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逐步发展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事业,为广大农牧民提供与市民平等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让广大农牧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政策和制度。在户籍制度、就业政策、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子女就学等方面实行城乡统一的政策,将城市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向农村牧区延伸,建立农村牧区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建立健全农牧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6年,我区享受农村牧区低保的特困群众42.75万人,发放低保金1.69亿元,人均年救助标准397元。今后要提高补助标准,扩大保障范围,应保尽保,使之制度化。

(四)结论:没有新型农牧民,就没有现代农牧业;没有现代农牧业,就没有新农村新牧区

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以发展现代农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以培养新型农牧民为根本,大力发展农牧民素质教育,促进农牧民持续较快增收,这是推进内蒙古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基本途径。

篇5:社会主义新牧区汇报材料

汇 报 提 纲

中共+++委办公室 +++人民政府办公室

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的实际,在自治区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工作指导组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工作进展顺利,现将+++当前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及相关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土地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其中草原面积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2万亩、水面积万亩。辖2个苏木、3个镇、29个嘎查、3个国营农垦企业、32个农业生产队、2个煤炭生产企业。现有29

个嘎查中,已通公路有5个,其余的为自然路。已经通电的15个,其余多数采取风力发电或光能发电。广播覆盖率达到88%,电视覆盖率达到85%,有22个嘎查实现了无线通讯。xx年末,全旗常住人口59035人,其中农业人口10725人,包括牧户1985户,牧业人口7269人,其中劳动力5092人。

全旗共有中小学16所,其中,旗所在地有5所,其余11所分布在各苏木镇所在地。xx年全旗已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全旗现有11所医院,其中,6所苏木镇卫生院,29个嘎查只有呼和淖尔镇的5个嘎查设立了卫生室。

近年来,+++不断巩固税费改革所取得的成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认真落实“工业富旗、牧业稳旗、生态立旗、开放强旗、科教兴旗”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xx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2775万元,同比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列全市第10位,增

速列全市第2位。其中工业增加值列全市第8位,增速列全市第2位;财政收入达到亿元,同比增长%。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0217万元,同比增长%。财政收入列全市第7位,增速列全市第3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0000万元,同比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列全市第4位,增速列全市第2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完成7090元,同比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列全市第11位,增速列全市第3位;牧民人均纯收入完成4433元,同比增长%。牧民人均纯收入和增速均列全市第2位。主要经济指标排名和增速均实现前移,成为全市发展态势较好的地区。>

二、关于农村牧区综合改革整体工作进展情况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为了保证+++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旗委、政府成立了由旗主要领导为组长,旗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旗直各部门、各苏木镇、国营农牧场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村牧区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及

办公室,落实了办公地点、经费、工作人员。并根据工作需要分别成立了苏木镇机构改革、税费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服务“三农”、减轻农牧民负担、规划不同开发区和国有农牧场税费改革、卫生体制改革等五个指导组,下设办公室,明确各自的职责和目标任务。领导小组先后已召开2次会议,听取了各工作推进组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进一步安排部署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工作,为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组织保证。

二是开展了调研工作。为保证+++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工作取得实效,各工作指导组结合各自职责任务,分别进行了单项工作调研。同时,自治区指导组从5月24日开始分别深入到基层苏木镇、学校、卫生医疗单位围绕税费改革、教育、卫生改革、乡镇体制改革等方面工作进行了调研,并及时召开会议,对调研中存在的问题与+++领导交流探讨,并对+++苏木乡镇保障正常运转公用经

费提出了指导性建议,指导了+++深化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工作的开展。在此基础上,我们初步制定了《推进+++农村牧区综合改革重点工作方案》。各工作指导组根据分工,在调研的基础上,正在制定和完善各单项工作方案。

三是量化目标任务。为巩固税费改革取得的成果,结合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和推进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工作,旗委、政府决定今年为人民群众办10件与农牧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实事,不断提高牧民群众生活质量。

1、多方筹资,为没有用上电的牧户配备风能、光能发电设备,解决牧民群众生活用电问题;

2、解决牧民群众看电视问题。多方筹资,为没有电视机的牧户购置电视机和卫星电视接收设备。目前+++已经完成了上述两项工作前期调查摸底,正在进行市场调查,准备下一步进行招标;

3、加强基层卫生院基础建设,充实医务人员,全面提高基层卫生院医疗

水平,解决牧民看病难问题;

4、在全旗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定下发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旗财政增加投入万元,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发放少数民族学生助学金;

5、设立教育扶贫救困基金,解决贫困牧民、特困居民子女高考录取后上学难问题;

6、实施巴镇地区人畜分离工程,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卫生和城镇管理问题,造福广大人民群众。目前已经制定出台实施方案和优惠政策,正在实施之中;

7、全面开展牧区“低保”工作,将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825元的特困牧户纳入保障范围。目前已经完成调查摸底,6月开始发放;

8、投资400万元以上,新建近4000平方米的民族幼儿园。现已开工建设,10月竣工;

9、有计划地针对引进的企业开展待业青年就业培训,今年将提供300个城镇就业岗位,着重解决下岗职工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问题;

10、提高嘎查、居委会干部待遇。

三、农村牧区税费改革情况、经验、问题及建议

农村牧区国有农牧场税费改革情况。旗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农村牧区税费改革的各项政策,高度重视解决“三农”、“三牧”问题,加强对农牧民负担情况的监督,确保农牧民负担没有出现任何反弹。根据自治区及相关部门文件的精神,+++除在收缴动物防疫费以外,没有向农牧民收取其他任何费用。xx年税费改革补助资金765万元、xx年取消农业特产税、牧业税、降低农业税率自治区补助593万元、xx年取消农业税转移支付补贴980万元,按照资金使用的有关规定,已全部分配到各苏木镇,实行了专款专用,使牧民减负工作落到实处、做到实效。根

据+++的实际情况和批复的《方案》,+++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已被一次性取消,不存在过渡期,目前各嘎喳村内也不存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事项。建立健全减轻农牧民负担的长效机制:一是组织机构。旗委、政府每年根据工作需要和人事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充实减负工作领导小组;二是严格执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与各苏木镇和涉农涉牧部门签订“减负监督管理工作责任书”,明确责任目标,明确考核、奖惩办法,坚决落实“一票否决制”;三是通过媒体等形式,宣传上级减负工作政策,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四是按照统一政策,分级负责的原则,认真落实部门责任制,做好各项经费的收取、使用等方面专项检查,从源头上有效防止牧民负担反弹。

非牧户占用草场清理概况

基本情况:全旗草场面积2250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2054万亩,应发所有权证29份,实发27份,经核查全旗共有非牧户181户,占用草场面积万

亩。占全旗草场面积的7%。

采取的措施:

1、加强宣传,依法行政。

2、按照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有关文件精神,设立举报电话、信箱,接受社会监督。

3、由旗委政府主要领导、旗四大班子、旗直单位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为此项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4、旗政府出专款,抽调部门专业人员组成工作组对全旗的党员干部使用草场进行调查核实,清理整顿。

存在的问题:

1、非牧户进入畜牧业生产领域具备有效手续,清理整顿工作有一定难度。

2、受市场因素的影响,今年牲畜出栏困难,导致非牧户处置资产进程缓慢。

3、非牧户畜牧业生产投入大,评估作价存在争议,整体作价出售困难。

国家惠农资金到位使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1、退牧还草饲料补助资金的发放情况

xx年共发放退牧还草项目饲料补

助资金万元,分两期发放。第一期,xx年年初发放两年“02”项目70万亩的退牧还草饲料补助资,每亩补助资金标准单价元,共发放万元,项目收益户272户。第二期,xx年下半年发放一年“02”项目70万亩退牧还草饲料补助资,发放万元,每亩补助资金标准单价元,发放金额为万元,项目收益398户。粮食直补资金的发放。发放工作由国营牧场和财政局联合进行,xx年共发粮食直接补贴资金万元,粮食补贴面积达到571,亩。享受粮食直补人数133,37人。

2、存在的问题

一是季节因素影响发放补贴进度。二是“三证”名称不一致,对发放工作带来困难。三是发生突发疫情,给发放补贴工作造成一定影响。四是发放资金时风险较大,正常的财务手续无法完备。五是退牧还草饲料粮补贴工作连续性较长,因此应完善基础设备、财务核算的规范。

国有农牧场税费改革工作情况

1、基本情况。+++三个国有农牧场,土地面积277091公顷,其中:耕地面积 55093 公顷,草场面积公顷;现有人口14117人,在场职职工5100人;农牧业生产队34个管区,大小牲畜90800头只。农牧场以农业生产为主,牧业生产为副。收费主要有草场承包费、防疫费,xx年收费总数为万元。

2主要内容。逐步取消国有农牧场向农工征收的或虽由国有农牧场统一支出,但以减少农工利润分配为前提的类似乡镇统筹费,包括义务教育、计生、优抚、民兵训练和乡村道路建设等费用。税费改革和体制改革同时进行,减少管理层次,压缩非生产经营人员。随着剥离企业办社会和国有农牧场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有农牧场办社会的职能消失,管理阶层将有富余人员,应予妥善安置。

苏木镇机构改革情况、经验、问题及建议

根据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按照有关文件的精神,成立机构

改革领导小组,制定并印发了市委市政府批复的《+++苏木镇机构改革方案》。按照市委的批复,苏木镇由原来的8个减少为5个。此次机构改革,科级领导职数由改革前的62名减为37名,减少25名,精简比例为%。行政编制由改革前的209名减为170名,减少39名,精简比例为%。事业编制由242名减少为160名,减少82名,精简比例为%。5个苏木镇均设置了3个内设行政机构。根据《+++苏木镇机构改革人员竞争上岗考核办法》、《+++苏木镇机构改革人员竞争上岗考试办法》,5月28日进行苏木镇人员竞争上岗统一考试。按照全旗苏木镇机构改革工作日程安排,机构改革现已进入自查阶段。行政编制、科级领导指数、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严格按照方案的规定予以核定,现初步确定拟上岗人员308人。经过改革,苏木镇政府由过去行政管理型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型转变,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有了实质性转变。改革后的任务重点要对本苏木发

展规划、思路及发展环境方面下功夫,不再干预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改革中的经验: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操作规范到位,是做好改革工作的保障。二是强化思想引导,保持社会稳定,是做好改革工作的前提。三是深入基层调研,创新工作方法,是做好改革工作的基础。四是树立全局意识,相互通力合作,是做好改革工作的关键。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是事业单位人员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二是乡镇行政服务管理难度加大。因此,能否根据撤乡并镇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考虑为个别苏木镇增加编制和高配领导指数

农村牧区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情况、经验、问题及建议

1、教育基本情况

全旗共有学校16所,现有在岗教职工838名,超编63名,另外还有xx年企业再移交地方待岗教职工105名,xx年考录聘用人员8名。共有学生7532名。全旗教师队伍目前存在着整体上严重超

编而实际上又缺学科教师的结构性矛盾。

2、农村牧区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情况

一是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了“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按照农村牧区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要求,明确了各级政府的教育职责,加强了领导、健全了各项制度。旗财政为确保不降低中小学公用经费预算数,xx年预算安排公用经费万元,现已拨付46万元。另外根据内财预字28号文件精神,免除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杂费补助资金61万元已到位。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补助资金也已到位15万元。教师工资由旗集中统一管理和发放,没有发生拖欠现象。二是布局调整和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制定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方案》,计划将3所苏木小学撤并到旗民族小学;规模小两所学校的初中班撤并到旗第一中学。计划于10月新教学楼竣工后,旗两所小学合并为一校。全面推行

中小学教师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目前,相关的方案正在制定和完善当中,具体工作将于暑假期间全部完成。自xx年起,鼓励骨干教师到苏木镇薄弱学校支教,支教期间支教教师的一切待遇不变,并在支教的评模、评优、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中优先考虑。积极开展城镇和苏木学校及强校和弱校之间的“对口支援”活动,旗教研室积极组织教研员和优秀教师开展短期送教活动,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三是xx年起在全市率先实行免费义务教育。+++除6310名学生享受国家免费教科书外,其余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使用的部分费用全部由旗政府承担,此项支出将增加财政对教育投入万元。四是按照自治区有关文件,设立了教育扶贫救困基金,办公室设在民政局,解决贫困牧民、特困居民子女高考录取后上学难问题。xx年根据呼伦贝尔市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呼伦贝尔市贫困大学生救助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对考录的贫困大学

生按照救助标准安排救助资金2万元,受助学生39人。xx年奖励研究生、博士生奖金2万元,受助学生4人。

3、存在的问题

教育存在着整体超编局部缺编的结构性矛盾。

xx年编制核定时核定上报575个编制,自治区批复500个编制。根据学校规模的扩大,远远不能满足所需。

现整体超编63名,学科教师紧缺71名,企业再次移交地方待岗教职工105名,xx年考录8名教师,总体超编247名教职工。

企业再次移交105人,由于人员经费没有落实,地企双方至今未签定移交协议。

企业第一次移交人员共计核定编制250个,自治区至今未批复。

4、建议

编制部门增加教职工编制。

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企业再移交人员经费予以落实。

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情况、经验、问题及建议

1、财政自我保障能力和水平。根据苏木乡镇经济状况和支出需求,妥善处理旗、苏木乡镇财政分配关系,保证苏木乡镇政权正常运转的基本支出和需要,并保持旗、苏木乡镇财政体制的相对稳定“一定三年”。对自身财力无法保证基本支出需要的苏木镇,旗财政将用农村牧区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给补助,保证苏木镇机构正常运转。

2、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政策落实工作十分得力,真正做到了“三个确保”的要求。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由此减少的地方财政收入,由中央和自治区财政给予了转移支付,该政策是面向乡镇级政府和嘎查级集体组织,所以上级补助+++的转移支付资金1358万元现已全部分配到各苏木镇,实行专款专用制度,确保苏木镇及嘎查村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的顺利发展。

3、“乡财县管乡用 ”改革情况

为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收支管理,解决乡镇财政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自治区、市相关部门的文件精神,并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一是改革的基本原则“三不变”,即预算管理权不变,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财务审批权不变。二是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在乡镇政府经济社会发展部门设置专门岗位办理乡镇财政业务。按《预算法》和新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要求,在乡镇财政所以行政编制设置财政结算员和政府单位会计岗位,专司乡镇财政管理职能。2)、在每个乡镇设立“乡镇财政集中收付中心”,3)、乡镇财政所和 “乡镇财政集中收付中心”在乡镇合属办公。根据以上机构设置,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财政管理方式,由旗财政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收支。

4、乡村债务情况及化解方式

基本情况:负债面广、债务量大、利息负担重。镇负债总额达到151万元,牧业苏木债务总额达到261万元,几乎乡乡有债,村村欠钱。

方式:一是提高认识,建立乡村债务偿还责任制。二是摸清债务底数,确定债务的性质。三是逐笔进行确认,界定债务责任,按照“谁收益、谁负担,谁欠债、水还款”的原则将债务落实到单位和个人,采取“退还、重组、清还、冲减、核销”的方法进行化解。四是推进乡村撤并,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人员。五是调整乡镇财政体制,加强监管、建立预警和新增债务 审批机制。

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卫生系统下属旗医院、旗卫生监督所、旗疾控中心、旗妇幼保健所、六家苏木镇卫生院、四家企业医院。

按照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和市卫生局的工作责任目标,严格落实人、财、物

篇6: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

中共依安县委员会 依安县人民政府(2009年8月 日)

依安县位于小兴安岭南麓、松嫩平原北缘,是齐齐哈尔市辖县,幅员面积3685平方公里,下辖5镇10乡148个行政村7个农林牧场,总人口49万,其中农业人口近40万;境内有大小河流11条、大中型水库4座,气候以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年均气温2.4℃,全年有效积温2513.3℃,平均无霜期127天,日照时数2711.8小时,年均降水量471.5毫米;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地下矿藏9种,其中高岭土储量达230亿吨,是我国长江以北储量最大、品位最高的高岭土矿;地处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上,全县有耕地398万亩,土壤多为碳酸盐黑钙土,盛产甜菜、马铃薯、大豆、玉米、水稻和杂粮、杂豆,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县,曾两度跻身于全国产粮大县行列,并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紫花油豆角之乡”、“中国白鹅之乡”和“全国食品工业强县”称号。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相关会议精神,紧密结合县情实际,科学谋划发展思路,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围绕打造食品、生化、陶瓷三大产业强县的发展定位,瞄准建设全省经济强县的发展目标,坚持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方向,深入实施产业化战略,夯实农业基础,壮大工业主体,做活第三产业,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上半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2亿元,同比增长8.9%;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9899 万元,剔除不可比因素,同比 1

增长18.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88亿元,同比增长4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4368元,同比增长3.5%。下面,就新农村建设相关情况作以汇报:

一、关于我县前期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1个,其中第一批16个。我们按照“二十字”方针,把建设新农村的突破口选定在发展现代农业上,与落实惠农政策、深化农村改革、推进扶贫开发等项工作紧密结合,坚持现实需求与长远发展统一,科学编制建设规划;坚持试点先行与全面推进兼顾,提升整体建设效果;坚持农民主体与各界帮建结合,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坚持农民致富与企业增效双赢,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坚持基础设施与社会事业共建,着力改善民生条件,通过整合资金和项目,实行集中投入使用,使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把建设新农村的经济基础定位在发展现代农业上,全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建设新农村要有经济作基础,核心是发展生产。我们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产业化为方向、以促农增收为根本,突出围绕糖薯乳豆鹅等重点产业和企业原料需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是推进土地规模经营。采取大户(能人)承包经营、专业合作组织经营、龙头企业租赁经营、企业与农户合作经营、村集体经营、统种统管分收经营、统种分管分收经营等七种模式,积极推进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大力发展四区轮作规模经营。目前,全县共流转土地210万亩,发展规模经营方3688个、面积178万亩,其中甜菜、马铃薯、大豆、玉米分别为10万亩、40万亩、48万亩、80万亩,总体长势较好,只要后期雨水调和、管理跟得上,有望获得丰收。二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通过对上争取和自身投入,两年来共打机电井252眼,上灌溉设备365台套,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2万亩;启动了阳春、2

海城、双阳河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增强了抗旱除涝能力。三是提高农机装备水平。采取向上争取和政府、企业、农民多元投入等方式,两年来共购进大马力拖拉机102台、联合收割机154台、配套农机具281台(件),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20个,其中投资2700万元的先锋村农机合作社是目前全省最大的农机合作社,从今年起连续5年租地5000亩搞规模种植。全县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5.6%,其中规模经营方达到87%。同时,利用外资贷款组建的8个、利用中行贷款组建的11个单社投资千万元的农机合作社也正在积极推进。四是积极推广先进科技。将乡镇农技推广中心三权上划,配备了专用办公工具,直接对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由政府、企业分别出资,建立标准化现代农业示范区15处,重点推广大型专业机械作业、测土配方施肥、甜菜纸筒育苗移栽和50公分行距机械平播、马铃薯80公分大垄机播、大豆45公分小垄双行栽培、玉米130公分大垄通透密植栽培、节水灌溉等先进技术,达到了提质增产的效果,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五是组建农业合作组织。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为重点,坚持边发展边规范,引导农民依法成立各类农业合作组织121个,很好地发挥了组织农民、发展生产的作用。惠民合作社种植、养殖、务工、农机作业四业并举,促进了农民多元增收,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倍多。同时,积极抢抓省实施千万吨奶、五千万头生猪战略和我县被确定为全国黄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全省奶牛、生猪发展重点县等机遇,大力发展规模畜牧业,今年全县奶牛、鹅鸭、生猪存栏量分别达到12681头、177.1万只、37.6万头;以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加大技能培训力度,积极提供转移服务,推动富余劳动力外转内输就业,目前全县已累计转移11.75万人,年初以来实现劳务收入3.63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008元;建立起新增税收 3

地方留成部分全部留给所在乡镇的财税新机制,推动了各乡镇抓企业搞招商上项目建企业兴财源工作的健康开展,促进了地方财政增收,增加了新农村建设投入。

(二)把建设新农村的外在标志定位在改善民生条件上,全面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建设新农村的核心目标是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重要内容是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我们从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抓起,全力搞好建设,努力建设生活舒适、环境整洁、生态良好的新农村。一是推进泥草房改造。以撤并自然屯、建设中心村、发展小城镇为目标,按照整屯推进、整村推进、建设公寓楼、兴建别墅区、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和分户改造六种模式,综合运用农民自筹、银行借贷、财政支持、部门帮扶、集体投入、对上争取、捐资扶助等筹资措施,全力推进泥草房改造,力争用三年时间,打好泥草房改造攻坚战。目前,我县泥草房改造亮点纷呈、成效明显,去年全县共改造泥草房5970户,2 个屯实现整屯推进;今年计划改造8700户,包括3个整村推进村、8个整屯推进屯、2个建公寓楼村、2个别墅区,共撤并自然屯6个,改造任务已完成过半,其中依龙丰林村撤并5个自然屯,建起了4栋农民住宅楼,今年即可吸纳全体村民入住;兴胜村不仅实现泥草房改造整村推进,还为贫困人群建设了“农家大院”。我县泥草房改造的模式和成效,得到了省市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并提供了大力支持,其中省扶贫办为丰林村提供帮建资金100万元。二是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积极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全力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不断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严格把好工程招标、建设、监管等关口,积极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使农村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公路网络逐步健全。2006年至2008年末,全县累计改造建设通县通乡通村通屯硬化路834.8公里;今年计划改造农村道路 4

387.4公里,目前工程正在抓紧施工,年内可建成通车。三是开发农村新型能源。按照国家发展农村新型清洁能源的要求,针对我县农村秸秆乱堆、粪便乱放、垃圾乱丢、工业废料乱倒等既污染环境又不安全、迫切需要治理的实际,通过外出考察学经验、到先进地区找项目、争取上级给扶持等,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引进秸秆固化设备、建设大型沼气池,利用秸秆、粪便、可用垃圾等开发新型能源,用于生产生活,达到安全环保的目的。我们争得省974万元的项目资金,加上地方匹配,目前丰林村、东安村等3处大型沼气池正在建设,10月份可投入使用;已购进秸秆固化设备1台套,还有2 台套正在购进,年末可投入使用。四是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从解决就学难、就医难、养老难等问题入手,全力加强农村各项事业建设。在教育事业上,建立寄宿制学校,实施教育资源整合,实现相对集中办学、兴办大教育,试点工作已经在新发、太东两个乡启动,9月初可完成整合。在卫生事业上,组建了3个以县医院为龙头的医疗集团,实现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乡镇卫生院实现了三权上划,人、财、物权得到释放,提高了服务水平;完善新建村级卫生所227个,农民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在文体事业上,建设“六位一体”的综合活动室23个,建设农家书屋82个,修建休闲文化广场和体育健身场所27个,很好地解决了群众文体生活匮乏的问题。在保障体系建设上,加强了农村低保、医保、养老等保障体系建设和社会救助工作,目前农村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享受低保人数达到19028人、参加养老保险的93509人,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同时,加强了有线电视、通信网络、安全饮水、农家超市等设施建设,覆盖率分别达到36%、100%、52%、100%。五是抓好环境综合整治。按照省里提出的“五清”和“三到五年绿化龙江大地”的要求,通过实施“每个乡镇今年春季,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村屯 5

实现植树造林和环境整治全部到位;到今年秋季,再有三分之一的村屯实现植树造林和环境整治全部到位;到明年春季,另三分之一的村屯植树造林和环境整治必须全部到位,彻底消灭全县村屯植树造林和环境整治空白点”的“三个三分之一”工程,全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通过深化林改、放活权力,引导群众采用多树种造林,今年春季和雨季全县共造林44600亩,植树350多万株,成活率达到85%以上;年初以来城乡共清运垃圾33.46万立方米,迁移柴草垛2.54万个,拆除栅栏15.56万延长米,拆除违章建筑2200多处,整修村屯道路36.11万延长米,农村环境实现重大改观。

(三)把建设新农村的保障措施定位在强化机制建设上,不断加大组织服务力度。我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和战略任务,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健全机制,举全县之力予以推进。一是在领导上加强。成立了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全权负责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安排部署、组织协调、规划编制、检查指导、跟踪推进建设等项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增强了组织保障;按工作实绩对村支书队伍进行管理建设,今年将16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选入乡镇党委班子,其中2名按副科级管理,充分调动了基层干部建设新农村的热情。二是在扶持上加力。提供资金扶持。坚持多元筹措、强力整合、集中使用,全力破解资金瓶颈。三年来,全县新农村建设资金达10亿元以上,其中仅县本级财政就投入近3亿元。特别是我们抓住国家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政策机遇,成立了全市首家村镇银行,重点扶持“三农”建设,进一步宽松了农村发展的金融环境。争取帮建扶持。经过争取,省扶贫办把我县确定为重点帮建县,26个村纳入第三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实施村,30个村纳入第四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实施村,我们把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捆绑推进,以有限的 6

资金保证了建设成果的最大化。几年来,共争取到省市帮建单位25个,协调县内帮建单位85个,成立包扶小组26个,重点包扶试点村。三年来,省市援建单位共援助资金200余万元,县直包扶单位共投入帮建资金150余万元。同时,我们通过宣传发动,动员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开展支农储蓄,有效缓解了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出台政策扶持。重点围绕撤屯并村、改造泥草房、发展规模经营、发展奶牛养殖等,先后出台了优先审批宅基地、优先协调贷款、优先提供大额财政支持、优先发包机动地、优先上水利设施、优先配农业机械、优先提供技术服务、优先办理财产保险等扶持政策,切实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建新村的热情和干劲。在奶牛养殖上,几年来我们安排专项贷款5000多万元,给付奶牛意外死亡保险补贴近百万元;在泥草房改造上,分撤屯建楼和别墅、整村推进、整屯推进和撤并自然屯四个档次,财政分别给予2万元、1万元、5000元、6000元的资金扶持。三是在制度上完善。我们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全县总体目标考评体系,把工作完成情况与干部晋级、评模、使用相挂钩,做到真考实评、奖优罚劣,调动了各级干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以县领导、部门、乡、村“四位一体”的工作推进机制,明确各自工作目标,限定完成时限,履职尽责开展工作;建立了联席会议、随机抽查、联合督办等制度,对工作进展情况一段一总结、一段一检查、一段一推进,使新农村建设得以扎实推进。

二、关于我县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下步打算

我们将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引领新农村建设”这一思路不动摇,着眼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锁定在全省农业县市区中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抓住关键环节,优化工作举措,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搞好建设,努力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新突破。

(一)加速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坚持已有的七种成功模式,积极探索全新的推动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的方式方法,推进土地依法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力争到2015年,全县15个乡镇中有96%以上的乡镇全部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00个,90%以上的农机合作社成为土地规模经营的主体,全面推行统一机械作业、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生产资料、统一管理方式、统一防病灭病、统一收获销售的“六统一”耕作模式。

(二)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坚持以抗旱为主,重点建设水源工程、旱田节水灌溉工程(喷灌)、中小灌区配套改造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涝区治理工程等,计划到2015年,水源工程新打井1000眼,新增坐滤水种面积20万亩、改善旱田灌溉面积30万亩,使全县坐滤水种面积达到140万亩;旱田节水灌溉工程(喷灌)新打井700眼,新建小型塘坝蓄水工程6处,利用灌区节水改造新增旱田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使旱田节水灌溉面积达到60万亩;涝区治理工程新增治理面积70万亩,使涝区治理面积达到116万亩。同时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蓄水防洪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农业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三)加大农业机械装备力度。在积极争取农机购机补贴政策、鼓励农民和企业等增加投入的基础上,全力争取国内外金融部门信贷支持,购臵大型配套农业机械,当前重点是抓好利用外资组建的8个千万元农机合作社机械的选型购进工作,力争今年秋季投入使用;继续推进利用中行贷款组建11个千万元农机合作社的立项审批工作,争取大型机械明年投入使用。力争到2015年,全县组建投资1000万元以上农机作业合作社40个,配备动力机械320台,配套农具650套,配备收获机械300台,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90%,农机标准化作 8

业水平达到95%;到2020年,再组建现代大型农机作业合作社14个,配备动力机械140台,配套农机具300套,配备收获机械200台,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95%,农机标准化作业水平达到98%,基本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四)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全面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加快先进农业适用技术的引进推广应用进程,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和标准化水平;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搞好农技推广站的标准化建设,全面实施“信息化村”示范工程,加大农民培训力度,示范和推广品种改良、作物栽培等方面现代种植技术和良种繁育、疫病防治、胚胎移植等先进养殖技术,全面提高科学种养水平,力争到2015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以上,农业农村科技贡献率达到61%以上;到2020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以上,农业农村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改造泥草房。我县砖瓦化率仅为30%,按照省市目标,我县需改造4.6万户,扣除去今两年改造数,还需改造3.16万户,总需资金20亿元以上。我们将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不同的模式,多元筹集资金,加大改造力度,尽快改造到位。二是建好农村路。继续抢抓国家和省的扶持政策,积极申报项目,争取更大支持,加大地方投入,加快建设进度,力争在三年攻坚战役期限内全面完成总投资10亿元的1478公里农村道路硬化任务。三是开发新能源。以植物秸秆、动物粪便及其他可利用废物为原料,大力开发利用生物质发电、农村沼气等新型清洁能源,重点是在秸秆固化、沼气池建设上下功夫,以此改善城乡环境,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力争到2015年,户用沼气池建设达到2万户,大型沼气池建设达到15处;到2020年户用沼气池建设达到4万户,大型沼气池建设达到 9

30处,秸秆气化、固化建设达到30处。

(六)积极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继续抓好农村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项工作,增强服务和保障能力。全力抓好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力争到2010年所有乡镇全部建有综合文化站,到2015年村村建有农家书屋,到2010年完成县级支中心和148个行政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建设,到2015年村村都有体育设施和健身活动广场。积极推进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到2015年,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入户率提高到80%并逐步向数字化发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90%以上。同时,积极推进植树造林、环境整治、农业生态保护工作,努力营造环境整洁、生态良好的新农村。

三、我县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过去几年实践的总结和对今后发展态势的分析,我县在新农村建设上还面临着许多难题,亟待破解。

一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资金缺乏是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最大瓶颈。以泥草房改造为例,户均10万元,农户通过多种渠道可筹措8万元左右,尚有2万元缺口,全县3.16万户缺口资金6亿元以上。如按泥草房改造、水利设施配备、农机装备、道路及文体等公共设施建设全部到位计算,扣除本级财政投入、资产变现、农民自筹部分,全县缺口资金在20亿元以上,这部分资金我县自身实难解决,恳请吕省长协调有关部门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

二是项目立项审批困难。目前县级所报的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项目,需层层申报、级级审核,不仅手续繁琐,而且要求严格,有的部门还有附加条件,项目批复难度很大。我县利用外资组建农机合作社项目,共运作了两年,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目前又面临机械到位慢的问题。在利用中行贷款组建农机合作社上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因 10

此恳请吕省长在百忙中能给协调过问一下,也希望省里在项目立项审批上能出台新规,以利于项目快立项快审批。

三是设施使用效率不高。受燃油、电力使用成本大等因素的影响,不仅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机械装备、先进科技应用等受到制约,而且现有的水利设施、农业机械使用效率也不高,降低了农业的收益。比如在干旱情况下,农民明知灌溉可增收,但考虑到增收部分不抵投入,也就放弃了应用水利设施。出现这种情况,既有农民方面的主观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受客观条件所限。为此恳请吕省长能协调水电部门在农业用水用电上给予倾斜。

四是扶持服务力度不够。无论是在发展现代农业还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上,各级的扶持服务政策很多,但口头约定的多、落实在行动上的少,使工作缺少必要的外力支持。比如在农业技术推广上,职能部门讲课传授的多、到田间实际指导的少,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科技的作用没有得到真正发挥。目前,迫切需要建立一种职能部门扶持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绩效挂钩奖惩机制,以激励约束各级职能部门全力以赴扶持服务农村发展这个大局。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宇宙地镇新农村牧区建设汇报材料】相关文章:

宇宙旅行范文05-18

宇宙人生范文05-18

浩瀚宇宙教案04-14

宇宙人生作文04-29

宇宙时间论文05-22

观察宇宙现象05-05

宇宙生命意识05-23

浩瀚的宇宙 教案04-15

浩瀚的宇宙教案05-01

看着宇宙微笑作文05-04

上一篇:超市工作小结下一篇:诵读经典童谣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