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懂得改变议论文

2024-05-08

初三懂得改变议论文(精选6篇)

篇1:初三懂得改变议论文

人之所以会觉得无聊,常常是因为他们被囿于狭小的空间里,不懂得改变便不能活得精彩;世界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它每天都在改变,在改变之中不断地创新。

一年有365个日子。有的人过了365天;有的人只过了1天,重复365次。这是为什么呢?究其根源,是因为有的人懂得改变,逃离了命运的枷锁,看到了世界的精彩。反观那些不懂得改变的人,便只能浑浑噩噩的度日如年,如同僵尸一般的苟活着。

诚然,惟有懂得改变才能够活得精彩。

当盲目重复已成为惯性,精神便已麻木,无法摆脱自我安慰的沮丧与绝望。人们拘于狭隘的思想空间里,不思改变也不懂得改变。然而,鲁迅先生便懂得通过改变自己的方式来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救国;他因改变,最终得以实现自身的价值,活得精彩万分。

由此观之,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盲目重复,而在于改变创新。不断的重复不能够使你摆脱命运的枷锁,恰恰是改变创新方能成就时代的惊叹!

令人担忧的是,随着物质世界的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日趋贫瘠。人们不懂得改变,却只是一味的重复,盲目的从众。由个人而言,这使得自身不能得以发展;由世界而段,就只会白白的损耗人力、物力以及精力。

当下,在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要在复杂的人际与利益的锁链中艰难攀爬,错误难免令人懊悔,此举动也往往难以改变。但是我们应该要有改变之“勇”,更要有改变之

“心”。诚如帕斯卡尔所言: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思想固然重要,但改变的思想更为重要。

一年有365天,如何才能过这精彩的365天,而非仅仅是枯燥无味的1天呢?其实很简单,要拥有改变这一思想,并运用于生活之中,方能够过这精彩的365天。中国不也是通过改革创新才能拥有如今这般的美好前程吗?

在改变之中拓展生命的宽度,提升生命的高度,增加生命的温度,才能够更好的到达人生的臻美之境,抵达灵魂的高处。我们要懂得改变,方能够活得精彩,才能够更好地运用一年中的365个日子去探寻这五彩缤纷的世界。

篇2:初三懂得改变议论文

引导语:面对人生,你会经历很多喜怒哀乐,懂得幸福,懂得感恩,来看看本文吧!

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这些都是浅显的道理,没有人不懂,但我们在生活中理所当然地享受着这一切的同时,却常常缺少了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之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和事物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感恩之心,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一刻也不能少。无论你是何等尊贵,或看似怎样卑微;无论你生活在何时何处,或是你有着怎样特别的生活经历,只要你胸中常常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就必然会不断地涌现出诸如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等这些美好的处世品格。

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爱的感情基础。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诲之恩,感激同学的帮助之恩,感恩一切善待帮助自己的人。

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不懂得知恩图报,反而忘恩负义之人,必是遭人唾骂的无耻之人。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学会感恩,就是要学会懂得尊

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学会感恩,就是让你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给予自己的快乐生活;学会感恩,首先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人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懂得付出后,才能获得感恩;学会感恩,要培养谦虚的品德,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要知道躬身弯腰伸出援助之手;学会感恩,要有奉献精神,无论做什么事,应以公为先,做一个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人。

感恩可以消解内心所有的积怨,感恩可以涤荡世间一切尘埃。感恩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感恩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感恩让世界这样多彩,感恩让我们如此美丽!感恩是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它是自发性的行为。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化为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实践于生活中。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粒和平的种子,因为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感恩是一种生活智慧,感恩更是学会做人,成就阳光人生的支点。从成长的角度来看,心理学家们普遍认同这样一个规律:心的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的改变,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的改变,性格就跟着改变;性格的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愿感恩的心改变我们的态度,愿诚恳的态度带动我们的习惯,愿良好的习惯升华我们的性格,愿健康的性格使我们收获美丽的人生!

人们往往会牢记自己的付出,却容易忘记感恩。爱因斯坦说过:每天我都要无数次地提醒自己,我的内心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人的劳动的基础上。我必须竭尽全力,像我曾经得到的和正在得

到的那样,作出同样的贡献。我们只是个普通的人,不可能像伟人那样对人类有卓越的贡献。但当我们赤裸裸地来到人世,从无知直到长大成人,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大自然、亲朋和无数陌生人给予的一切,我们被爱紧紧围绕着,许许多多人在为我们的成长,我们的生活奉献着、付出着,我们难道不应该永远记住所有人和事,所有爱和恩,为此承担一份歉疚,珍惜、知足现有的一切吗?

感恩是爱和善的基础,我们虽然不可能变成完人,但常怀着感恩的情怀,至少可以让自己活的更加美丽,更加充实。而感恩是需要学习,需要培育的。西方的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求他们写感恩日记,感恩阳光、感恩自然、感恩一切给予微笑和爱的人。所以培育感恩情结,并非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如果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那天天都是感恩节,这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丽。

但即使有感恩的心,人们也常常是只记得感谢给我们关心、帮助、掌声的人,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也会助一臂之力,而少有人去感激伤害、欺骗、打击过我们的人,我们常常对他们是报以怨恨。其实,对那些伤害过我们、带给我们疼痛的人,我们也应该记得:正是他们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我们不仅要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体会真情,更要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驱逐伤害。

共2页

1下一页

引導語:面對人生,你會經歷很多喜怒哀樂,懂得幸福,懂得感恩,來看看本文吧!

沒有陽光,就沒有溫暖;沒有水源,就沒有生命;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自己;沒有親情、友情和愛情,世界就會是一片孤獨和黑暗這些都是淺顯的道理,沒有人不懂,但我們在生活中理所當然地享受著這一切的同時,卻常常缺少瞭一顆感恩的心。

感恩之心,就是對世間所有人和事物給予自己的幫助表示感激,銘記在心;感恩之心,是我們每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陽光雨露,一刻也不能少。無論你是何等尊貴,或看似怎樣卑微;無論你生活在何時何處,或是你有著怎樣特別的生活經歷,隻要你胸中常常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就必然會不斷地湧現出諸如溫暖、自信、堅定、善良等這些美好的處世品格。

感恩是每個人應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修養。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瞭愛的感情基礎。學會感恩,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老師的教誨之恩,感激同學的幫助之恩,感恩一切善待幫助自己的人。

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與人之間缺乏感恩之心,必然會導致人際關系的冷漠。不懂得知恩圖報,反而忘恩負義之人,必是遭人唾罵的無恥之人。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學會感恩。學會感恩,就是要學會懂得尊重他人,對他人的幫助時時懷有感激之心學會感恩,就是讓你知道每個人都在享受著別人給予自己的快樂生活;學會感恩,首先要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一個人隻有懂得感恩,才會懂得付出,懂得付出後,才能獲得感恩;學會感恩,要培養謙虛的品德,對待比自己弱小的人,要知道躬身彎腰伸出援助之手;學會感恩,要有奉獻精神,無論做什麼事,應以公為先,做一個大公無私、樂於奉獻的人。

感恩可以消解內心所有的積怨,感恩可以滌蕩世間一切塵埃。感恩是一種生活的大智慧,感恩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學會做人的支點,感恩讓世界這樣多彩,感恩讓我們如此美麗!感恩是積極向上的思考和謙卑的態度,它是自發性的行為。當一個人懂得感恩時,便會將感恩化為一種充滿愛意的行動,實踐於生活中。一顆感恩的心,就是一粒和平的種子,因為感恩不是簡單的報恩,它是一種責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種陽光人生的精神境界!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感恩是一種生活智慧,感恩更是學會做人,成就陽光人生的支點。從成長的角度來看,心理學傢們普遍認同這樣一個規律:心的改變,態度就跟著改變;態度的改變,習慣就跟著改變;習慣的改變,性格就跟著改變;性格的改變,人生就跟著改變,願感恩的心改變我們的態度,願誠懇的態度帶動我們的習慣,願良好的習慣升華我們的性格,願健康的性格使我們收獲美麗的人生!

人們往往會牢記自己的付出,卻容易忘記感恩。愛因斯坦說過:每天我都要無數次地提醒自己,我的內心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人的勞動的基礎上。我必須竭盡全力,像我曾經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那樣,作出同樣的貢獻。我們隻是個普通的人,不可能像偉人那

樣對人類有卓越的貢獻。但當我們赤裸裸地來到人世,從無知直到長大成人,每時每刻都在享受著大自然、親朋和無數陌生人給予的一切,我們被愛緊緊圍繞著,許許多多人在為我們的成長,我們的生活奉獻著、付出著,我們難道不應該永遠記住所有人和事,所有愛和恩,為此承擔一份歉疚,珍惜、知足現有的一切嗎?

感恩是愛和善的基礎,我們雖然不可能變成完人,但常懷著感恩的情懷,至少可以讓自己活的更加美麗,更加充實。而感恩是需要學習,需要培育的。西方的父母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求他們寫感恩日記,感恩陽光、感恩自然、感恩一切給予微笑和愛的人。所以培育感恩情結,並非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如果人人都有一顆感恩的心,那天天都是感恩節,這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麗。

但即使有感恩的心,人們也常常是隻記得感謝給我們關心、幫助、掌聲的人,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也會助一臂之力,而少有人去感激傷害、欺騙、打擊過我們的人,我們常常對他們是報以怨恨。其實,對那些傷害過我們、帶給我們疼痛的人,我們也應該記得:正是他們讓我們對這個世界有瞭一個更深刻的認識,我們不僅要學會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體會真情,更要學會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驅逐傷害。

共2頁

1

篇3:初三懂得改变议论文

1 改变传统的语文观

进入中学阶段, 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 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 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 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 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 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 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 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 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 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 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 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传道授业解惑”是传统的教学观, 实质是教师独霸讲台满堂灌, 而教育的真谛在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去启发智慧, 而不仅仅是教给知识。知识是无止境的、是教不完的, 而启蒙后的智慧可以自己发现和生成知识。教的本质在于引导、点拨。教学过程中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平等, 并不等于教师在课堂中作用的淡出, 而是“平等中的首席”, 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强调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自主对话, 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关键点, 及时引导、点拨, 才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 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在教学《伤仲永》这一课时, 有一个同学提出了“家庭的经济环境的好坏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 并列举了现实生活中许多贫困地区的学生因家庭困难就算考取了大学也没法上学的事例。他的观点在班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双方都各据一辞, 无法说服对方, 最后学生提议让我做公证, 我就适时地给以点拨, 并没直接肯定谁对谁错, 只是列举现实生活中一些家境优越的同学的学习状况和家境比较贫困的同学的学习状况, 让他们自己去对比。最后学生通过再次的讨论明白了“家庭经济环境的好坏并不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 通过这样的引导, 能够引发学生的更深入思考, 自己去判断事情的对错。既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 又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了提高。

2 改变传统的语文学习观

传统的语文学习不外乎听、说、读、写, 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 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 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 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 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 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 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 甚至比较巨大;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 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 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 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由异质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 以期资源共享, 共同进步。

3 改变传统的师生观

传统的教师观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教与学的关系是“一桶水”倒“一杯水”的关系, 常用教学方法为“满堂灌”的“注入式”。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发展”的理念, 教与学的关系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构建学习的过程。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学生成绩的评判者, 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领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自主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总之, 语文教学改革要立足于改, 改变教师主体地位,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确定学生主体地位,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课堂上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摆正师生的位置, 发挥好“主体”与“主导”的作用, 语文课堂就会生机勃勃, 充满活力, 语文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语文教学要为全面提高未来的人才语文素质服务, 进一步探讨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新体制, 就必须以“面向全世界, 面向未来, 面向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思想, 解放思想, 大胆改革, 树立符合时代精神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 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师生观和学习观。

篇4:浅议改变农村音乐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音乐教育;教育观念;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2-0064-01

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可见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我们不能不重视。

一、努力转变音乐教育观念,完善评价机制

有些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虽然开设了音乐课,但因为音乐课不是所谓考试科目,经常被其他课程占用,音乐教育在农村学校基本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常规音乐教学以及音乐实践活动工作的考核,让学校感到音乐教育也能为其增光添彩,甚至形成学校的特色。评价模式的改变,使学校、教师、学生提高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音乐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进步。

二、以音乐活动营造氛围,推动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是支撑基础音乐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我县音乐教师严重不足,全县共有中小学专职音乐教师40余名,而局直学校就有12名,其余专职音乐教师也基本分布在乡镇中学。音乐教师中,真正接受过正规的专业学习和培训的较少,许多教师对新的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先进的音乐课程教学方法等了解还不够深刻,更新速度滞后。由于农村小学没有专职音乐教师,音乐课全部由其他科教师兼任,国家对学校的教学配备的钢琴、风琴、电子琴、打击乐等器乐,实际教学中根本就不会使用的情况是很普遍的。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社会实践,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开阔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才能,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质。音乐教学领域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让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体验。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这种理念下,我们以艺术节作为综合性艺术活动,积极开展各种其它主题音乐活动,提供舞台和创造机会,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比如,我们组织了“校园小歌手”、“小小演奏家”、“庆祝建党90周年合唱比赛”。学校,教师、学生对活动的参与意识明显提高,取得了很好效果。作为综合性活动的艺术节也不再是让乡镇推选节目,而是县,乡,校三级联动,分层举办艺术节,层层选拔,最后参加县艺术节文艺展演,实现了所有学校都参加,大部分学生都参与的目标,音乐教师的地位得到提高,价值得以体现。在评职晋级政策上对参加大型文艺活动的教师给予加分,优先,音乐教师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营造了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

三、积极构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教育家艾利奥特说过: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校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专业发展就显得尤为关键,针对农村音乐教师紧缺以及业务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就要进一步加强师训工作,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拥有扎实的业务基本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培训音乐专兼职教师,培训内容包括音乐课程标准及教材解读、课堂教学设计与组织、课例研讨;与此同时还进行了“音乐教师专业素质培训”,内容包括即兴伴奏、合唱指挥训练、学校音乐活动的组织等。每期培训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师们普遍反映内容通俗易懂,贴合教学实际,受益匪浅。随着教师业务素质的提升,学校的现有资源也就得到充分利用。

通过示范观摩课,群体评优课等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音乐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积极开展“城乡手拉手”等联片教研活动以解决本乡镇音乐教研不足的问题,努力使每个乡镇都有骨干音乐教师,逐步形成合理的优秀教师梯队。网络的普及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交流平台,“满城县艺术教师之家”QQ群应运而生,为全县艺术教师搭建起学习讨论、即时互动、共同提高的网络交流平台,拉近了音乐教师之间的距离。

总之,提高农村音乐教育,将会给学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带来生机,促进学校工作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强音乐教育自身建设,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以及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 吴小春】

篇5:初三学生作文:懂得

十五岁时,我们在此地相约,我们的懵懂,是那么的稚嫩,那么的纯真。十七岁,我们即将分别,脸上的成熟,依旧那么的稚嫩,那么的纯真。越是离别时刻,越是坚强。因为,我们都懂得了珍惜。

在回忆那两年时,我们笑了……

还记得那两年,我们的衣服轮流换着穿,渐渐地谁也不愿意洗衣服,只能一起去买香水来喷,实在不行就直接扔到垃圾箱里,到最后都不懂哪衣服是谁的,哪件裤子是谁的?

还记得那两年,我们上午的最后一节课就从教室的后门悄悄地溜走,只为了尽快的跑去饭堂抢饭,最后一个个被带回来,还被罚没饭吃。

还记得那两年,我们如花般的笑靥,在岁月的大荒流离,荡开一圈圈明媚的涟漪,晨曦的光,风干了最后一行忧伤,黑色的瞳孔染上了安详。

又转到初三一年,我们哭了……

还记得那一年,我们突然从初二变成了初三,面对如此大的改变,我们无从适应,我们彷徨诚恐,因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中考,面对如魔鬼般鬼魅的敌人,我们找不到它的任何踪迹,仅凭着老师的经验、已经中考的毕业的学长和一道道繁重的考题,自己一步一步慢慢的摸索。

还记得那一年,我们不在那么调皮了,收起贪玩的心,不再像以前那么调皮,也不再像以前那么不听话,进入初三,才觉得自己长大了,才觉得时间只那样的宝贵,才觉得原来的那些忧伤不算是什么,埋着头在浩浩的书海里苦思,弯着腰在背着重重的书包加快步伐走进教室。

还记得那一年,我们用两行醒目的清泪,埋葬了所有的忧伤。

篇6:懂得作文600字初三

翻开书本,“抗战记忆”这个大标题进入我的视线,我以前就对抗战故事特别感兴趣,迫不及待的往下看,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是;刘亚洲所写的《精神》,里面有包含了许多个小故事,看到第一个小故事,便有同感,书中所说:清朝的人,遇到敌军,要么逃跑,要么投降,根本不会反抗。是的,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清朝那个时期,签订过很多个不平等条约,也是清朝成为帝国主义者统治中国的工具,看到这让我有些悲愤,又继续往后看,就因为这些事,中华民族走到了悬崖边,而一个人只有站在悬崖边才会真正坚强起来。让中国人也开始努力奋斗、学习,也开始出现了一个个优秀的人物鼓舞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主要是:鲁迅、毛泽东,他们拥有两支军队:一直拿笔,一支拿枪,而他们的目标都是让中国更强大。懂得了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只有努力学习,让我们国家更强大,才不会被别的国家欺负。

“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是五四最伟大、最美丽的果实”这正是下一个小故事的标题,五四运动是19发生在北京的一场爱国运动,而他们主要以青年学生为主,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坚强”是抗战的最主要的、最重要的一种崇高精神,而共产党拥有无比强大的这种精神,他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咬牙坚持,坚强的活下去,为能打败敌军,获得幸福、和平、安宁的生活,特别是杨靖宇说的一句话,让我留下了眼泪,他对日军说:“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是啊,我们都投降了,那中国就没有了。懂得了在努力的途中还要学会坚强,不放弃,哪怕只有一丝希望。

上一篇:海南全面深化改革体会下一篇:2023年广东省考面试:肇庆公务员面试真题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