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开发步骤和流程

2024-04-17

小程序开发步骤和流程(共7篇)

篇1:小程序开发步骤和流程

微信小程序开发协议

公司名称:

公司名称:

(以下称甲方)

(以下称乙方)

址:

址:

人:

人:

编:

编: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一、总则

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本着平等、自愿、诚实、互惠互利的原则,就

“微信小程序开发”

项目合作达成如下协议:

甲方委托乙方进行微信小程序开发,甲方向乙方支付技术开发费用。

二、双方权利与义务

2.1甲方权利义务

1.甲方须配合乙方提供申请微信小程序的相关材料。如已有微信公众号,须向乙方完成提供公众号资料信息

2.小程序内的客户信息资源归甲方所有,乙方不得擅自将甲方客户信息透露给第三方或者用于其他用途。

3.甲方不得通过微信平台发布违法违规的内容。

2.2乙方权利义务

1.甲方委托乙方进行微信小程序的申请开通以及相关技术开发。

2.乙方开发的微信小程序具有以下功能和相关服务:

主要功能:

广告轮播、商品分类、上下架后台管理、订单及支付、库存管理、客服功能、数据分析、底部导航、个人中心、购物车、优惠券、会员、积分、折扣、权限管理、云服务等

服务内容:

(1)乙方负责微信小程序开发

(2)

乙方负责解决程序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项目运行的服务器和相关网络服务由乙方提供,乙方保证网站的顺利运行。

(3)

乙方可代甲方进行商品更新与维护,后期定制功能板块开发以另行约定协议为准。

三、项目所含费用说明

1.首次程序开发费用

2.微信认证费(首年及以后每年的微信认证续费,300元/年,由微信收取)

3.服务器及维护费用(次年开始收取,1000元/年)

4.若需商品更新服务,费用根据更新量大小再行商定

四、付费方式

甲方支付乙方微信平台技术开发费用人民币

元(元整),第二年开始甲方每年支付乙方服务器及网络费用每年人民币

元(元/年)。

五、付款方式:

1.本协议约定价格为含税价格。

2.付款方式:

l

合同签订5个工作日内,甲方向乙方支付合同总价的70%,即

元(元整)。

l

剩余款项在乙方完成开发并交付给甲方后5个工作日内支付。

l

第二年开始的服务器及网络费用,于之后每年的月

日前支付。

六、协议的生效

1、本协议自双方签字并盖章之日起生效。

2、本协议之修改须经双方以书面形式签署方为有效。其未尽事宜由各方在友好协商的基础上,另行订立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3、本协议正本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七、协议的解除和争议解决

1、在协议履行过程中,发生以下情形之一,一方可在7日内书面通知对方解除协议:

(1)因对方违约使协议不能继续履行或没有必要继续履行,因一方违约致使无法实现协议目的;

(2)由于电信运营商的原因或不可抗力致使本协议不能继续履行或没有履行的必要的;

(3)经双方协商一致同意的。

2、本协议及其附件或补充协议应当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在履行协议过程中发生的一切争议,双方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应提交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进行诉讼。

甲方盖章:

联系人:

日期:

乙方盖章:

联系人:

日期:

微信小程序开发合同

方:

方:

人:

人: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址:

址:

本合同除合同编号、文本空格、双方签章信息外,其余内容均为印刷字体。手写部分(包括但不限于添加、删除、修改)无效,不具备法律效力。委托人甲方与受托人XX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乙方”)双方本着平等互利、友好协商的原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规定,就甲方授权乙方开发微信小程序事宜的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服务内容:

1、微信小程序:

项目开发服务

微信小程序主体

数量

开发周期

单价

□微信小程序普通版

□微信小程序高级版

微信小程序名称

费用总计:

元整

元整

付款方式:

□汇款

现金

支票

付款时间:合同签订之日起付款后合同生效

注:

自第二年开始每年收取380元维护费用用于功能升级和维护,服务费采用自愿续费原则,如不续费不影响原有功能终身使用。

备注

第二条、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甲方有权享有本合同备注项目下的服务。

2、合同期满后甲方有权自主进行选择服务商,乙方应提供必要的协助。

3、甲方应该如实向乙方提供所需之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本合同填写之信息)凡因相关信息不真实,不准确等原因导致乙方无法或不能妥善履行本合同义务的,因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由甲方负责。

4、甲方应当遵守相关法律及本合同项下服务内容相关的各项服务费用规定,甲方应保证本合同项下服务过程中甲方通过小程序发布传递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和合理性;不能使用小程序开发服务从事任何违反法律及国家利益的事务;若乙方发现甲方有上述违约或违规行为,乙方有权选择立即暂停或终止微信小程序服务,并有权不承担任何责任的单方解除本合同,甲方还应当给乙方适当的赔偿。

5、甲方应妥善保管小程序相关账号和密码,非因乙方原因造成甲方账号和密码泄露,被他人盗用等所产生的损失,乙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第三条、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乙方为甲方提供小程序开发服务、技术支持及服务器。

2、未经甲方书面同意,乙方不得随意更改甲方提供的资料,乙方应对甲方的相关信息保密(司法机关或行政机关根据其权限调查除外)。

3、乙方负责在产品设计功能范围内解决甲方在小程序内容制作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4、乙方在维护管理服务器时,或由于乙方网站平台改版、升级、更新等,必要时可短时间中断服务。

第四条、验收标准:

1、甲方应以电话、传真以及电子邮件提供运营结果。

2、运营结果达到到约定效果即为验收合格。

3、乙方需及时填写验收确认信息。

4、验收期限为三天,如果乙方超过验收期未验收,甲方将视为验收满意。

5、甲方完成验收后以合同提供的联系方式及时联系乙方。

第五条、违约责任:

1、因甲方违反本合同的约定造成乙方收到相关部门处罚或者对任何第三方产生不良后果的,甲方应当赔偿因此给乙方造成的损失,并追究甲方其他的法律责任。

2、若乙方违反合同约定,甲方有权单方面终止合同,并要求乙方退回未履约的相应费用,并追究乙方的其他法律责任。

3、任何一方因不可抗力,致使对方受到重要经济损失,或导致本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时,受不可抗力影响的一方对另一方的损失不承担违约责任,本合同所指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避免,不能实现的客观要求,包括但不仅限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战争及政府行为、突发性公共事实等。

4、任何一方违反本合同约定的,应赔偿守约方因对方违约造成的全部损失,守约方有权解除本合同。

5、本合同履行过程中若发生争议,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经双方同意后可将争议提交到仲裁委员会。

第六条、收款账户信息:

名:

开户行:

账号: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代表签字:

代表签字:

期:

期:

仅供参考

篇2:小程序开发步骤和流程

1、独立承担Web前端开发任务,负责公司前端产品组件的设计、规划及开发;

2、利用HTML/CSS/JavaScript/HTML5等各种Web技术进行产品的界面开发;

3、负责微信小程序的开发和维护。

篇3:小程序开发步骤和流程

高校是以传播、发展高深学问为目标的特殊社会组织。有专家指出:“高校科研的职能是高深学问得以发展的功能体现,社会服务也是在高深学问支配下,以高深学问为前提的一种服务,高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重要特点在于:它不仅满足与关注社会的当前需要,而且应具有前瞻性,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为社会健康发展创造新思路、新机会。”[1]这说明,高校的科研职能、社会服务职能都是在高深学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都是高校职能的组成部分。这里的高深学问就是由各学科知识组成的高校学术知识,有效管理这些知识,将有助于提高高校科研效率。

1 高校学术知识管理概念

1.1 知识管理

美国《财富》杂志于1998年发表了题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文章,提出了知识管理的概念。该文指出,知识管理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建立激励组织成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以培养组织创新能力和集体创造力。其后,知识管理专家Ygoesh Mathotar[2]、Kari Er1k Sveiby[3]、Marinane Broadbent[4]等都从不同角度对知识管理进行了定义。Thnolas Dave Pnort等人给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知识管理定义,他认为知识管理着眼于促进组织目标,与组织知识资产的开发和利用相关。要管理的知识包括显性的、文档化的知识以及隐性的、主观的知识。对这些知识的管理包括所有与知识的鉴别、共享和创造相关联的过程。这就需要创造和为此知识库的系统,以培养和促进知识共享和组织学习。

1.2 高校学术知识管理

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5]

《现代汉语词典》对学术也有类似的解释,即为:“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

因此,高校学术知识管理就是将高校各学科学术知识进行分析,既把握学科之间各自独立的特点,又明确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贯通、彼此渗透的特点,进而针对性的获得、存储、应用、共享学术知识的管理活动,以提高高校学术效率的工具、手段及方法的组合。它不仅方便高校教师打破单一学科知识的局限,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在突出专业发展方向的同时,在学科的边缘和交叉中找出解决学科疑难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把知识和学术推向深入,推向新的高度,而且有利于高校学术交流与知识共享,进而提高高校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效率。

2 高校学术知识管理流程

高校各科学术知识是相通的,又是有区别的,它们更多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反应同一事物,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就是区别,而这“同一事物”就是知识的本质,整体把握知识的本质,研究其内在规律,寻求知识管理的流程,是高校学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2.1 流程模型

知识管理目的就是要提升组织知识共享与交流的能力,以便利用知识进行科研、生产实践,建立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带动组织发展,它们是现代组织提高竞争力的源泉,也是推动组织发展的根本动力。以下从知识管理的流程角度构建如图1所示的知识管理模型。该模型描述了知识管理的过程。

从以上模型可以看出知识管理的流程是:首先在知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获取,其次对获取的知识进行知识存储,再次对知识进行整合和创新,而后是对知识共享,知识共享的最终目的是知识利用。同时,从知识分析到知识共享的各个环节中,都需要利用一定的知识利用,而各个环节的操作也是为了知识利用。

2.2 模型分析

从知识流程模型可知:利用已有知识对所需知识进行分析,确定它所在的范围,而后利用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然后把获取的知识进行记忆或存储,继而把储存的知识进行整合或通过研究进行知识创新,最后是知识共享,在这整个流程中,知识利用贯穿始终。各个流程具体分析如下:

(1)知识分析:是对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其知识属性,准确定位所需知识所隶属的范围,以方便查找知识源。(2)知识获取:是指从外部知识源中筛选到所需要知识的过程。是将所需知识从专家的头脑中和其它知识源中提取出来,以方便储存利用。(3)知识存储:是指将知识存储在各种载体或记忆下来的过程,不同形式知识的存储载体、运用方法和手段有所不同。知识存储是为共享、利用和发现新知识提供素材。(4)知识整合:是通过对获得的新知识进行学习、吸收和自己具备的知识进行整合、关联、重组,产生新知识,以方便知识共享或创新。(5)知识创新:是指运用已获得的知识或经过整合的新知识进行科学研究获得更新知识的过程。(6)知识共享:知识从一个人、群体或组织转移或传播到另一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活动,这一过程重在传播,主要是传播整合或创新后获得的新知识。(7)知识利用:贯穿在知识管理的全部过程,也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

在知识管理的流程中,从起点到终点都与知识利用息息相关:首先,知识分析要利用知识分类分析、显性知识载体及隐性知识主体的核心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其次知识获取要利用检索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再次知识存储要利用计算机、学习方法或提炼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等图书馆方面的知识;然后知识整合和创新要利用到学习研究的各种手段方法方面的知识;最后知识共享要利用文献编目学、文献分类学、计算机系统网络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所有利用知识的过程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查询知识、利用知识,所以知识利用又是整个知识管理流程的终极目的。

以上知识管理流程的分析,只是对知识本身管理的过程分析,它的对象是“纯粹”的知识,但在高校学术知识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它将涉及更多的主体,它的实施是各种相关资源协调的结果,是有一定的步骤的。下面对其实施步骤进行分析。

3 高校学术知识管理步骤

高校学术知识的管理不仅涉及到显性知识载体,而且涉及到隐性知识主体,而这些载体与主体之间的网络建立,更需要相关管理人员、专业人员的协助,也需要一定的方案和模式运作,具体管理过程有以下几个步骤:

3.1 成立一个由图书馆、各院系主要负责人和关键专业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

这样的工作小组,主要是与高校的整体资源有密切关系的管理者,具体来说,有与知识载体相关的图书馆及各院系资料室的负责人,有与知识主体相关的各院系行政管理人员,前者对知识载体熟悉或对知识载体的具体管理人的情况熟悉,后者对知识主体的整体情况了解,这样的工作小组对建立显性知识载体网和隐性知识主体网起关键作用,他们了解全局,能够准确地建立知识网,对整个高校的学术知识体系有直接的领导权。

3.2 识别显性知识载体和隐性知识主体

这一步是在组建好工作小组后,各学科知识具体的负责人,根据他们所掌握的本学科知识和人员情况,去识别与辨析关键知识载体和知识主体。这是图书馆员和各院系负责人密切配合的过程,各院系负责人提供具体的资源及人员状况,图书馆员根据这些情况,从专业的角度去分析、识别各载体及主体的核心程度,从而确定核心知识区域、次核心区域等,以便对各知识载体及主体的关键程度做一准确的划分。

3.3 确定显性知识载体网的主要布局,隐性知识主体网的主要分布

由上一步确定的各核心及次核心的知识载体和知识主体区域,给出知识分析网,为整体知识体系的管理确定框架,并根据第四章对知识体系的分析,确定各知识体系载体及主体网的关系和紧密程度,标识出相关学科载体分布网和主体网的关系,给出整体知识网络图。

3.4 明确知识体系管理的条件、目标、层次、方案

根据知识载体网和知识主体网络图,分析高校所具备的知识体系管理的条件,如技术人员状况、软件情况(本文是在图书编目系统的基础上讨论的)、参与工作人员的多少及知识载体网和知识主体网的大致状况,确定知识体系管理的目标,如管理达到什么水平、知识上传的具体要求、管理的知识层次分析、管理的具体方案确定。

3.5 确立各学术知识的管理者、中间人、辅助人、维护者

根据上一步的分析,确定参与人的分工情况,既整体知识体系及具体各学科知识体系的管理者、学科知识主体和建立知识体系之间的中间负责人、辅助人,及知识系统的维护者等,以便更详细的分工。

3.6 总体知识体系网

的概要与重点进行SWOT分析根据人员和知识状况,分析知识体系网的概要与重点,进而用SWOT分析本高校建立高校学术知识管理的优势与劣势,进一步完善高校学术知识管理的整体方案。

以上管理步骤可以简化为:成立工作小组、识别知识源、确定知识网络、明确任务详情、确定相关责任人、完善管理方案。如图2所示。

4 结语

本文从知识管理流程和管理步骤两个方面探讨了知识管理的方法。它是高校学术知识管理系统共享管理知识的基础,后续篇将对高校学术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进行实践探索。

摘要:基于知识管理定义的介绍,对高校学术知识管理概念进行界定,而后探讨了高校学术知识管理流程模型,并对其内容进行了分析,最后,对高校学术知识管理六步骤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高校学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流程

参考文献

[1]2001年3月22日《光明日报》.

[2]樊治平等.知识管理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21.

[3]张润彤等.知识管理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8.

[4]张润彤等.知识管理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8.

篇4:一体化实训教材开发的原则和步骤

【关键词】一体化实训教材 建设 原则 步骤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043-04

教材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开发建设对教育教学改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中也要求中职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这强调了课程改革、教材建设的重要性,为我国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前进方向。目前,许多职业院校力求营造实训环境贴近真实工作场景,但实训教材的使用和开发仍未形成特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本文对近年来国内职业教育一体化教材建设实践的文献进行分析,探索一体化实训教材的开发的原则和步骤。

一、一体化教材的类型及特征

目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指导思想正在我国中高职教育贯彻落实,“一体化”课程改革、“一体化”教材建设的实践在各个职业教育领域蓬勃开展,相关实践的经验总结得到分享,本文试图从文献中查询有关“一体化教材”的概念、定义,但有明确论述的并不多,对一体化教材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理实一体化教材。这是指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或将知识、技能培养融为一体的教材。体现“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的指导思想和培养“职业能力”的核心,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将各个知识点分解成实践任务或课题,在专业教学中“理”、“实”不分先后主次,相互交织,形成“教、学、做”一体化。通过一个完整的课题(项目)的学习,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学生可以获得学习任务中相互关联的理论知识与职业能力,达到理实一体化的目的。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实训教材。工作过程是指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的一个完整工作程序,至少应包括工作过程中的工作要素、相关知识及其结构的完整性。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实训教材打破原有的系统性教学体系,把教材内容与工作过程相融合,针对特定的职业岗位任务构建教学情境作为教学项目,将每个教学项目划分为多个学习任务组织教学,每个项目都有项目描述、学习目标,输入的是任务,输出的是成果,体现项目导向、任务引领的特征,关注工作过程的要素,工作的内容是学与教的内容,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实现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统一,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学习技能及其相关知识,获得经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是为学生的“做”而设计的教材。

(三)“教学做”模式一体化教材。贯彻“能力核心、素质全面、知识够用”的宗旨。以行业为导向,以职业为基础,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来遴选教学内容,确定课程目标、设计教学模块,对学科知识进行重构、排序,将相关理论知识点分解到实训任务中,以“必需、够用”为度。在操作技能的培养上,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做”为线索,解决做什么、怎么做、得到什么样的效果的问题,突出知识的应用、创新素质的培养,集知识、技能和态度于一体,优化整合课程内容,教、学、做并重,以学生为中心,强化技能培养,突出应用性。

(四)工学一体化(任务引领式)教材。用具体的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工作任务是核心,以岗位典型代表性的工作任务选取成为教材的核心要素,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设置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行动导向教学,体现能力本位,要求在体系结构上从学科系统性转为应用整体性,教材内容的选用与本院校的实训设备相配套,对知识和能力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训相结合,把“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工学结合”等现代职教观念融入教材,贴近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工作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明白“怎么做”,体验知识、技能的应用及知识的迁移。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一体化教材大致的共同特征:(1)打破传统的先理论教学后实践教学,理论实践相分离的教学模式,重新整合教材结构;(2)“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开展教学活动,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培养为点,集知识、技能和态度(职业素养)三维目标于一体,体现能力本位;(3)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学习与工作的结合,除开发专业能力外,还开发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实现教学与实践的对接。因此,一体化教材建设成为教材建设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任务,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专业实训教材建设现状

(一)偏重理论知识,不能体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思想。目前符合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专门教材短缺,多数直接将本科院校的同类教材搬来套用,仍只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传统的教材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偏重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应用技能方面的比例偏轻,体系不明,强调“是什么”“为什么”,忽视“如何做”“怎样做”“做到什么结果”的教与学,与学生专业实际运用的操作领域在工作流程、应用环境等方面的结合不够贴切,不能很好地体现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目的,学与用不能有效地结合,与相关课程和实践活动衔接不够,不能体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思想,指导性显得比较空洞。

(二)实训教材内容对学生持续发展作用不足。许多教材沿袭“学科导向”、“知识本位”等传统观念,缺乏时代性,实用性、前瞻性。教材内容与生产实际需求对接不紧密,虽内容面面俱到,科学系统性强,但过于强调理论的指导作用,以“传授知识”为导向,忽视职业实践能力培养,这与职业教育的方向相悖。陈茜指出目前虽然中高职教育院校对实训教学及实训教材进行改革,实训背景也与行业工作相关,但教材在内容、结构的呈现形式上仍为零碎化、片段化,操作技能仍按照工作流程教学,培养纯技能,不关注工作过程的整体性,阻碍学生全面掌握工作过程,虽然能胜任某一方面的工作,但其职业生涯和个人持续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

(三)针对性不强,脱离生产实际。教材的编者,绝大多数为学校教师,甚至缺乏行(企)业职场经历,从校内到校内,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缺少实际的生产(工作)经验,编写教材时缺乏市场、企业调研,对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分析不够科学,定位不够准确,重专业技能训练,轻社会适应能力、交往能力的培育,疏于行业新技术、服务规范的融入,有些知识点明显落后于实际岗位的发展,内容重复、针对性不强、与生产实际脱节,不能满足职业岗位对知识的更新、内容的创新等要求,甚至出现为了适应教材内容而更改实训教学计划上课的情况,难以实现职业院校培养上岗快、动手能力强的办学目标,人才培养的目标的实现受到影响。

(四)重技能,轻理论。目前也有教材走向另一个极端,只重视技能而忽视了基础理论的教学,仅仅关注学会、熟悉项目的技术操作流程,偏重动作技能,注重“怎么做”,忽视“为何这么做”,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只会“按图索骥”、生搬硬套,缺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制约学生继续提升的空间,不能充分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职业教育理念。

(五)考核评价与职业资格要求脱节。传统职业教育教材讲求知识的系统性,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讲中教,听中学”的课堂教授教学方式,仍以终结性考核作为评定专业成绩的主要方式,以考核课堂知识为主,评价标准与职业资格要求脱节,评价内容、评价环节单一,缺乏对学习(工作)过程控制与评价的关注,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局限于书本,思维局限于课堂,能力局限于考试成绩,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实效性。

三、一体化教材开发的原则和步骤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体现,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传统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解释和传递教育信息的基本工具,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和知识性,教学就是教师传递、传授知识的精华给学生,学生的学习就是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但职业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强调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师生、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获得技能、培养工作态度,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普通教育教材“重知识、系统化”不同,职业教育教材更强调“理论与工作岗位实践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理念的落实,更关注“知行统一”胜任工作能力的培养,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专业学习与工作实践结合、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的合一。因此,如何设计符合职业成长和生涯发展规律的的学习任务,对教材的开发和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教材开发的原则。包括六个原则。

1.职业活动导向的原则。一体化教材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任何一项职业活动的完成都需要经过一个完整的职业活动的实施过程。一体化教材设计,应该根据职业活动的逻辑顺序,提供学生未来岗位所需的技能及综合能力,着力表现出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工作要素的全面性与合理性。如设置情景化教学模式把具体的职业活动作为导向案例引入进来;提供真实场景和虚拟场景,将理论教学和职场任务相结合,帮助学生在练习中自然地融入到职业场所中,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了未来的“职业”,在“做中学”;遵循职业成长和认知学习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新手到熟练者,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实现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学习的融合,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2.基于工作过程原则。基于“工作过程”不是简单地照搬工作过程本身。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采用来自真实工作项目的实际案例教学,课程内容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法、职业能力同样不可或缺。须将课程内容与对应工作过程紧密联系,与专业技能标准及岗位质量标准衔接,在课程内容和结构上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使课堂教学过程模拟企业工作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课程整合的根本要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3.“必需、够用”原则。教材建设应遵循理论知识以“必需”和“够用”为度,重点突出实际操作技能。以职业能力要求、职业资格标准、用人单位需求、结合企业(行业)的特点,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以衔接专业课及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够用”为度,教、学、做结合,删减偏重理论的内容,将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及时纳入教材,开发实践性、实用性较强的学习项目,探索“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4.教学、考证、就业结合原则。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通与衔接,是服务需求、就业导向的时势所需。教学内容的组织、构建,不仅应该符合岗位能力要求,明确知识和技能的结合点、操作规范与质量标准要求、与岗位任务相关的拓展知识,还应该对接国家职业(执业)资格标准,与职业技能鉴定、执业考试有机融合,达到知识和技能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执业)资格证书对接,学生毕业即能就业。实现教学、考证、就业三者相结合,提高教材的先进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实用性。

5.知识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原则。相对于传统教材,一体化教材信息量更大,时效性、仿真性更强。在呈现方式上应丰富多彩,如实训手册、工作页等,扩展资源,版面生动活泼,有趣味性,在线服务、图、文、声、像、“互联网+”等相结合,做中学、做中教,使学习更加个性化,打破学习时空限制,充分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6.考核方式“多样化”“多元化”原则。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考核方式和考核主体上,引入“多样化”、“多元化”导向,以基本知识、操作技能、技术应用能力考核为原则,建立过程考核、项目考核、作品(学习成果)考核、单元(项目)理论考试、结业测试等多种工学结合的考核方式方法,使考核方式“多样化”,避免“一纸论高低”;采取个人自评、学生互评、师生共评、教师考查等多层面、多主体评价考核,同时引入企业或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的第三方评价,使考核主体“多元化”,引导学生关注个人的学习效果,促进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效的“督”和“导”,关注教学的“学”与“用”。

(二)开发步骤。具体如下:

1.行业情况分析,确定专业对应岗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是满足企业各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侧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所有的课程必须贴近岗位的工作内容、职业能力,按照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设置。前期调研是开发的前提,是课程建设方案制订的依据。对行业情况和职业教育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岗位对接产业,是开发一体化教材的基础,调研结果将决定课程教学目标的能力导向、课程内容序化、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和行为导向教学法的选择以及专业教师的实践要求。

2.分析岗位职业能力,确定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是指完成某个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是胜任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获得。“学习内容是工作”是工学结合的首要内涵,一体化实训教材的内容应以行业的真实工作流程作为课程开发的主要依据。应通过行业情况分析、实践专家访谈研讨确定岗位的工作任务,研究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开发实训项目,提炼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使教材的内容不仅注重与实训教学要求的契合度,还注重与企业(行业)管理实际操作的仿真度。

3.明确教材开发的主体。切实反映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对接企业用人需求是教材开发的思路。目前学校的教师偏重于理论研究,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不掌握行业新动态,教学内容及教学能力严重滞后于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造成学生“学而不能致用”,因此在教材建设中充分利用行业资源和人才优势,引入企业力量,吸收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参与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1)校企合作双主体模式。在校企合作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开发的主体不仅需要校内“双师型”教师,还应当注重具备“双师”特色,即校内“双师型”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互相合作共同参与,校企合作是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平台。因为教师掌握教学规律,熟悉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素质基础,具备职教理论水平和文字能力,可以把控专业理论知识的够用程度;而企业技术人员对岗位群所需的能力结构有充分认知,熟知行业的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更知晓职场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并掌握大量的实际典型案例,将校企二者有机结合,组成教材编写双主体,可较好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与岗位实践能力的结合,使教材内容对接岗位实际、对接生产过程,保证教材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2)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多主体模式。在双主体的教材编写组合的基础上,也可以采用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的多主体模式开发教材,即多个兄弟院校和多个企业共同参与,充分共享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资源。校校合作可以促进院校间交流,博采众长,强弱互补,达到教学资源优化整合。多个校企合作促进企业(行业)间的交流,多主体合作,院校能掌握企业对综合人才的要求,实现“企业(行业)生产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搬入课堂”的目标,保证教材的创新性和实用性,满足社会用人需求。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是知识和技能的有效载体。教材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随着“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毕业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对接终身学习”职业教育思想的转变,“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教学对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体现理实一体、工学结合教材是职业教育教材发展的趋势,能否使它成为为学生的“做”而设计教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学”而编写教材,以及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达到“知识、能力、职业素养”三维目标同时提升,是一体化教材建设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申凤琴,孟宪芳.理实一体化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技术教育装备,2015(11)

[2]翟颖.职业院校汽修专业一体化教材开发的几点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15(9)

[3]洪洲.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材建设体系[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3(12)

[4]罗捷.电工基础与技能一体化教材开发的探讨[J].职业,2014(5)

[5]李绍华.高职“教学做”一体化教材建设创新简论[J].职业教育研究,2012(7)

[6]曹雅丽,韩玉芬.《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开发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1(21)

[7]刘明,陈剑锋.职业院校任务引领式一体化教材的开发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3(6)

[8]李斌,李振军,张政,等.本科层次专业课教材理实一体化建设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3(4)

[9]王玉湘,石馨,王振国.谈基于工作过程的航空制造专业群教材建设[J].辽宁高职学报,2010(8)

[10]陈茜.高职连锁专业一体化实训教材改革探索[J].东方企业文化,2014(19)

[11]赵会娟,苗雅丽,李秀副,等.高职特种加工实训教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12]王守龙.高职院校《审计基础》教材编写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13]姚丹.构建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新模式[J].太原城市技术学院学报,2014(5)

[14]曹雅丽,韩玉芬.“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开发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1(21)

[15]宋良玉.基于工作过程职业教育汽修专业教材建设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5)

[16]张扬群,邓泽民.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教材设计与编写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4)

[17]李文光,余幸辉,唐振华.中等职业学校校本教材开发的问题与策略[J].教材建设,2011(7)

[18]徐兰文.中等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实践[J].辽宁教育,2013(7)

[19]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0]冯朋员,俞浩伟.基于“工作流程”中职物流专业实训教材开发过程[J].科技创新导报,2012(31)

[21]伊小琴.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原则和策略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

[22]刘晓书,孙小蛟.中等职业学校理实一体化教材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科学咨询,2014(19)

[23]李绍华.高职“教学做”一体化教材建设创新简论[J].职业教育研究,2012(7)

[24]李敏,孙百鸣,陈强等.高职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25]卞平,刘建潮,赵明炯.高职“特种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26]常明,马朝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J].职教通讯,2011(14)

[27]程德蓉,邢晓林,李彩霞.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教材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4(7)

[28]李俊秀.工学结合一体化教材的建设与创新[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2)

篇5:小程序开发岗位职责范本

2、负责与服务端完成接口联调;

3、能够正确理解需求,并独立完成代码编写并自测;

4、及时向上级反馈需求和技术上的问题,同时提供合理化建议,并积极推动问题解决;

篇6:小程序开发步骤和流程

1门诊审批的特点

门诊审批具有审批量大,实时性要求高的特点。以笔者所在的三甲医院为例,2015年日均门诊量约为1万人次,其中医保病人约为5千人次,特殊病病人约占医保病人数的12%。普通医保病人处方中医保限制使用药品、诊疗以及特殊病病人的药品和诊疗均需判断是否符合医保相关政策,这个审批量是相当多的。同时医院门诊要求实时结算,所以对门诊审批也要求实时进行。

2门诊审批的方式

按照医院的规模和习惯,当前大部分医院采用的门诊审批主要有2种方式:①门诊医师在就诊下诊断和开具医嘱时决定医保审批结果,决定是否可以给予本次就诊记账报销;②医院设置医保科或者相关部门专人审批,病人需要等待医保审批结果后才能收费。第1种方式要求医务人员对医保政策相当熟悉,而且需要不断学习新的医保政策。部分地区医保实行医师积分管理和奖惩机制[2],增加了医师的责任和工作量。该方式的优点是医务人员对病人病情比较了解,对于是否符合医保条件可以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第2种方式则要求医院配备专门人员。虽然人力成本增加了,但是可以把医务人员从繁琐的医保政策学习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专注医疗,减轻了他们非医疗方面的负担。

3门诊人工审批

门诊就诊医师直接审批可以在下诊断或者医嘱的时候直接标记可否医保记账;专人审批的方式则可以细分成前台审批和后台审批2种模式。前台审批适合医院门诊审批量较少的医院,审批人员无需主动读取数据,病人在收费之前需到医保服务窗口刷卡审批后才能收费;后台审批适合门诊审批量较多,尤其是开通门诊预存扣款功能的医院。医师在开完医嘱之后审批信息就马上提交到医保管理系统,审批人员读取到之后直接提交审批结果。笔者所在的医院最初采取前台审批的模式,后来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门诊特殊病病人的增加,为了更好地服务病人改换成了后台审批。通过医保管理系统和门诊医师系统的协同,如果医保病人门诊审批不通过,门诊医师系统可以把审批人员录入的提示原因信息显示在门诊医师系统的界面上,让病人和医师对不予记账的原因一目了然。这种模式病人无需亲自到医保服务窗口,审批完全在后台进行,而且配合预存扣款在门诊医师站下医嘱和收费一起完成,方便了广大病人。虽然后台比前台审批方便了病人,但对审批人员要求提高,他们需有较高的专注度和更强的业务能力。

4门诊自动审批

由于病人数量增多,尤其是特殊病病人越来越多,即使医院配置了专人后台审批也力不从心。通过在医保管理系统中设定一些规则可以减轻审批人员的工作量:①事先规定一些病症和医嘱组合自动选择予以记账;②根据病人的历史就诊记录、前次处方的余量和当前的处方量计算是否符合审批条件,系统自动给出结果。这主要适用于一些长期使用某种药的特殊病病人,可以大幅减少审批人员的工作量。同时通过设置门诊自动审批黑名单,审批人员可以向名单中添加需要关注的病人和项目,取消该病人和项目的自动审批,改用人工把关审批的方式。

5门诊审批查询

医保管理系统还提供了门诊审批记录结果的查询报表,方便医保审批人员对人工审批和自动审批的记录进行核查,及时了解医保病人门诊就诊情况尤其是特殊病病人的就诊情况。

6结论

通过对医保管理系统门诊审批的开发和优化,相关部门可以对门诊医保用药、诊疗进行更好的管理和监管,规范了医疗行为,减少了医院被医保拒付金额和拒付人次,有效地降低了医院的损失。

摘要:本文叙述了医院医保管理系统中门诊审批的设计和开发。医保门诊审批对医院控制门诊医保费用,降低门诊医保拒付金额和人次发挥重要作用。自医保门诊审批开展以来,医院对门诊医保病人监管力度增强,医师开具处方和诊疗更加规范。

关键词:医保管理,门诊审批,医保拒付

参考文献

[1]黄戈靖,徐苗桑,林卓然.医保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医院管理论坛,2009,26(11):64-64.

篇7:小程序开发步骤和流程

摘要:新产品开发是指从研究选择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开始到产品设计、工艺制造设计,直到投入正常生产的一系列决策过程。新产品开发是企业研究与开发的重点内容,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核心之一。

关键词:钢铁企业;新产品开发;市场营销

一、新产品的界定

莱钢新产品指集团公司范围内没有生产过的,其技术特性与常规产品有明显改善和提升,具有发展潜力或市场效益的产品。包括对原有产品的改良、执行新技术标准的产品,不包括新建生产线设计大纲范围内通过验收的产品。

销售中心根据集团公司《新产品管理办法》关于新产品的界定描述,暂定下列6类产品为新产品。

1.列入集团公司年度新产品研发计划的产品;

2.通过集团公司新产品项目验收转入正常生产,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市场垄断地位、国内同行未批量生产的产品;

3.通过集团公司新产品项目验收转入正常生产三年内的产品;

4.针对客户需要,在现有产品、工艺技术基础上,需要从钢号、规格、标准等方面有新的工艺技术开发,经技术中心下达质量计划后、实现批量供货二年内的产品。

5.新建生产线投产后,产品设计大纲范围外开发的新品种、新规格产品,统计新产品的时限参照前四种确定。

6.未涵盖以上五种情况的新产品,由集团公司技术中心后认定、发布。

二、新产品开发组织机构及职责

为了做好新产品开发工作,规范新产品业务流程,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新产品开发模式,莱钢销售中心成立新产品管理委员会及新产品发展部。

新产品管理委员会职责:对新产品是否进行详细市场调研进行决策,对市场潜力及市场开发、订单交付的可行性进行审查,对是否提出立项研发进行审批。负责人:销售中心总经理。成员:新产品发展部、营销管理部、各品种部、储运部负责人员。新产品发展部负责新产品具体的市场开发与销售工作。

三、新产品开发流程

1.获取新产品市场机会。销售人员或技术研发人员积极获取新产品市场信息,对有开发价值的产品向本单位主管领导提出市场前景预调研建议。

2.发现市场机会的人员向新产品开发部提出市场前景预调研申请,经批准后成立产品研发项目预备组,进行市场前景预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提交中心产品管理委员会讨论决定是否进行详细市场调研。

3.新产品管理委员会对市场前景调研进行会审。

4.新产品管理委员会批准后进行详细市场调研(销售、生产、研发、技术人员联合)。

5.详细市场调研报告提交产新产品管理委员会,新产品管理委员会对该报告进行讨论或会签,经新产品管理委员会批准后项目组对创新项目向公司提出立项申报。

6.集团公司专家委员会评审、科学技术委员会审批、及具体研发实施等。

7.产品开发项目鉴定后,新产品发展部根据市场调研报告制定市场开发计划,进行市场开发,在开发合同规定的期限内达到或超过基本销售量,使研发成果尽快转变为经济效益。

8.新产品发展部进行新产品售后技术服务工作。

9.达到《新产品开发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新产品发展部向公司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转入销售中心品种部作为常规产品销售。

四、新产品销售业务流程

1.订单组织与评价。新产品市场开发以直供直销为主。新产品发展部通过与用户的沟通,接受客户的价格和需求咨询,取得客户订单,在向用户做出提供产品的承诺前,由新产品发展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订单评价。

2.制定销售计划。新产品发展部将评价通过后的用户订单汇总平衡,按照品种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听取生产、技术、财务部门的意见,进行综合平衡报品种部,品种部销售计划平衡实行新产品销售计划优先的原则。

3.签订销售合同。凡纳入公司月度品种生产入库计划的新产品产品,由被授权的委托代理人与客户签订商务合同(协议)、并收取货款,新产品原则上实行合同化销售:即先收款、后排产,合格产品生产后客户必须提走。

4.组织生产。生产计划中的新产品计划优先重点保证,总调度室负责组织新产品生产兑现。

5.新产品的交付。新产品按计划生产入库后,销售中心业务人员及时安排运输事宜。

6.销售服务。产品售后跟踪。技术研发部门、生产部门会同新产品开发部要定期走访客户,跟踪客户产品使用情况,针对客户提出的质量问题制定内部改进措施;通过与客户的技术交流,向客户提供技术指导。

7.客户关系管理。根据客户关系管理办法和客户价值评价实施细则,每月对新产品客户进行价值评价,与一般产品相比,评价时适当降低批量标准,新产品客户作为关键客户进行管理。

全面实施客户代表制,通过客户代表及时掌握客户需求,发现市场机会,开发新产品。按照卓越绩效模式要求坚持实施客户满意度调查,并根据客户的意见和建议,制定整改措施,督促责任单位整改。

参考文献:

[1]吕一林,营销渠道决策与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汪涛,组织市场营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美)纳雷希·K·马尔霍特拉,市场营销研究应用导向,第三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4](美)凯文·莱恩·凯勒

战略品牌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头顶沙包接力跑作文500字下一篇:店铺员工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