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设计应用说课

2024-05-15

小学美术设计应用说课(通用8篇)

篇1:小学美术设计应用说课

小学美术《快乐的小鸟》的说课设计

各位评委,各位同行,早上好。很高兴有机会在这里为大家,对《快乐的小鸟》一课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属于小学美术第二册第二单元:“点线色,你我他”中一节“造型q表示”领域的课程。本单元以“人际间的关怀和温暖”为取向,引导同学在此情感基调上学习“点、线、色”等美术基本语言。我在理解教材时,结合单元目标,抓住“快乐”与“点、线、色”这两大主线,作为教学重点,进一步引导同学逐步感受不同层次的快乐;学会用“点、线、色”表示小鸟;与同伴分享创作的乐趣;因为运用“点、线、色”表示小鸟,所涉和的范围较广,如何深入浅出,成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为突出重点,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1、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创设美丽的南沙湿地为教学场景,让同学感受大自然带给人们的快乐;2、以生动的语言、精彩的课件感染同学去想象、去扮演,感受作为鸟儿的快乐。3、适时让同学合作探究,快乐收获合作效果;4、以“化妆舞会”为契机,让同学与同伴分享创作的乐趣,创作的效果。使“快乐”贯穿课的始终,渗入小朋友的心灵。

为解决难点,我以“猜一猜”的`方法,吸引同学观察教师的示范,化身小鸟的口吻,激励同学总结小鸟基本结构,又以选择添画的方式,轻松解决“动态”这一新知识点。针对我班同学“美术表示语言”相对单薄的问题,我采用了“比较观察”的方法,让同学比较优劣作品的差别,明白深入表示的必要以和方法,解决难点。

三、说学法

教法虽然重要,但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本课教学过程中,我着力受之以渔的有两大方面。1、有目的地观察,进而发现规律。实施过程中,同学通过有方向地观察鸟儿的动态和教师的示范,稍作归纳,便轻松掌握如何表示鸟儿动态的方法;又通过小组讨论,让同学围绕外形变化问题去观察,去考虑,解决问题。坚持此法训练同学想象,同学便会形成一定的设计方法,有利以后绘画表示。再通过比较观察优劣作品的差别,学会如何运用“点、线、色”优化表示对象。以上三步都是同学自身,通过不时比较观察的方法,获得知识。长期坚持,同学便能掌握应该怎样带着目的去观察,总结规律的自学方法,受益终生。 2、使同学乐于表示心中所想、乐于与人分享。教学过程中我创设机会,让同学学鸟叫、学鸟跳,以自身的表示方式,感受小鸟的快乐。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让更多同学得到机会表达自身的个人见解,强化同学的合作意识。在评价过程中,使同学得到生长,乐于评价。以上几步,不但让同学学会用语言、肢体等各种方式表达自身、还让同学在交流中逐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和人际交往态度,为同学健全人格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四、说过程

我班同学还处于绘画学习的起步阶段,还没形成一定的绘画思维,绘画手法,他们作业时,需要边画边想,边画边改,短时间作画并不适合他们。因此,优化这节课的教学结构十分必要。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参盛宴。直接把本地自然资源与课本插图相结合,揭示学习任务,感受快乐。二:齐玩乐。以“快乐”为线,通过观察快乐小鸟、添画快乐小鸟,一步解决小鸟结构以和动态两个问题。为拓展同学个性,我设置了变外形和穿花衣,两个教学环节。而这两步涉和的内容比较多,我选择了让同学在短时间内分散问题,同步解决的方法,尽量提高课堂效率,留下更多时间让同学绘所想与品快乐。

本节课教学,本着寓教于乐,培养能力的宗旨去教学,有缺乏的地方,敬请各位评委、各位同行指正,谢谢。

篇2:小学美术设计应用说课

《吃瓜果的人》是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小学美术第四册第三单元第9课,本课属于“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科技”领域,以“吃瓜果”为主线进行联想和创作。瓜果是人人都喜爱的食品,吃瓜果的人,几乎天天都可以见到,但每个人的吃相都有所不同,这点很少受到关注。教材以“吃瓜果的人”为题,以“吃”为探索内容,贴近生活,让同学在生活中启迪和发现美、感受美、发明美、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由于二年级的美术教学一直以认识自我,体会自然与亲情和感受生活为主,对专业的技能训练较少,因此我设计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用夸张的手法表示“吃瓜果的人”。教学难点:解脱固有形象,从夸张有趣的角度表示“吃瓜果的人”。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根据《美术新课程规范》中:“美术学习绝不只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和以同学的学习活动落实了以兴趣喜好为动力等教育理念。教学上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方法,让同学从认知、实践、交流、探究、合作的实践活动中把观察、比较、发现、创新等思维活动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把美术作业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从而培养同学在用眼、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充沛感受胜利的喜悦。

授课伊始,我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再让同学通过切身体验,细心观察吃相和自身的五官变化。接着引导同学对刚才同学们扮演的“吃”法进行自主探究,发散思维。抓住“吃”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同学进一步感知和体验“吃”的快乐情感,并用相机留住精彩的一刻,巧妙地为同学的大胆构思提供了一个形象的空间,让同学大胆展开丰富联想,从而获得了创作的灵感。再接着是创作过程,我鼓励同学把多种方法结合使用,画出和他人不同色彩、不同构图的`画,展开竞赛,同学在洋溢的学习氛围中,充沛感受到了创新的乐趣,亲身体验发明的神奇。老师关注全体同学,为创作有困难的同学提供了有效的协助,使其顺利跨越障碍。最后,是作品展示,评价反思,提炼文字。师生一起欣赏黑板上同学创作的作品,先让同学互评自评你觉得哪张画最漂亮?引导同学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品评:色彩的搭配是否合适、点线的组合是否生动、然后师生互评,教师肯定同学的评价,优秀的作品和时给予褒扬,不理想的作品加以鼓励,提醒在以后的作业中要注意克服这些缺点,扬长避短。通过作品展示将整节课推向了高潮,同学在这一环节中霎时体验到自豪的胜利感。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教会同学学会学习。在本课的学习中,我引导同学通过赏图、自主尝试、合作学习等方法来达到学习目的。 它充沛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

篇3:小学美术设计应用说课

一、“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概念的新思考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所对应的内容属于设计教育的范畴, 有着基础美术教育阶段的特殊性。美术新课标解读中强调:“一方面, 该领域的学习能够适度体现设计学科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 该领域的学习又并非针对学科专业教育, 而是以育人为主线, 是通过设计艺术的素质教育。”[1]

什么是“设计·应用”领域?《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指出:

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 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 传递与交流信息, 改善环境与生活, 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中“设计”的含义既包括现代设计的理念与方法, 也包括传统工艺的思想、制作手段与方法。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形成学生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为目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将学科知识融入生动的课程内容中, 密切联系社会生活, 关注环境和生态, 突出应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 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2]

对比《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版) 》, 我们有几点思考。第一, 新版课程标准中对“设计”的界定强调了“包括现代设计的理念与方法, 也包括传统工艺的思想、制作手段与方法。”这使我们更为清晰地认识了设计与工艺的协同关系, 从而能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设计与工艺之间相同和不同的教育价值。第二, “改善环境与生活”的表述, 更突出了“改善”为设计的初衷和归宿, 更为明显地区分了“设计·应用”与“造型·表现”两个学习领域的不同。第三, 对“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目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方式分别作了具体表述, 特别加入了“关注环境和生态”和“审美性”, 旨在引导教师深入地理解设计美。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目标的深理解

我们明确了“设计·应用”的教学目标, 才能调动智慧, 制定和选择有效的方法建构教学策略。正因如此, 我们要读懂《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中此学习领域的目标:

1. 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 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 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 逐步形成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智慧。

2. 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 根据意图选择媒材, 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 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 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 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 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 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3]

我们可以读懂目标包括几个内涵。第一, 指导教师关注“物以致用”设计思想, 从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设计能力的形成。第二, “逐步形成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智慧。”把设计引向学生生活实际, 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问题, 从而改善环境与生活。第三, “根据意图选择媒材”的表述, 设计内在思维过程, 媒材的选择要服从设计者自己的设计构想。设计目的性、规划性、审美性、功能性的需求都有赖于有意图地选择媒材。第四, “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 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这部分表述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逐渐形成。

三、“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策略的精选择

关于教学策略, 国内外学者有很多阐述。纵观对教学策略的各种解释, 有人认为是达到目的的方法, 有人认为是教学观念和原则, 有人认为是广义的教学方法, 有人认为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谋略, 还有人认为教学策略是关于有效地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技术的操作原则与程序的知识……从不同教学策略的表述中, 可以看出虽然认知角度不同, 但又统一指向宏观、中观、微观的教学各层次。

本文把视角放在教学微观层面, 偏重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方法。依据“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概念的思考和目标的理解, 在教学实践中选择各种理念相结合的具体方法, 建构出“设计·应用”领域有效的教学策略。

策略一:“科技+艺术”

“科技发展引发世界剧变, 我们的设计工作也随着媒体形式的改变发生了很大的变化。”[4]与纯艺术相比, 设计被称为“实用艺术”, 表明它既满足功能需要又具有艺术取向。现代设计及其教育始终没有离开科技与艺术之间进行的抉择和判断, 可以说现代设计是艺术的, 也是科学技术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营造开放的课堂形态, 帮助学生收集整合丰富的网络资源等具体形式。实现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方法, 使学生的设计既呈现出艺术的感性和直觉, 又呈现出科技的理性和逻辑。从而建构出“设计课”有效的教学策略。

1. 营造开放性的课堂形态

小学阶段的“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内的教学内容, 涉及自然、社会、科学、历史以及文学、绘画等诸多范畴, 我们尝试将其概括为科技与艺术两大类型。营造开放性的课堂形态, 带给学生更强的包容性理念, 促进多学科交叉, 既是学生主体认知规律的体现, 又是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创新基础。

教学中具体的实施方法涵盖设置开放性的课堂问题、提供开放性的探索材料、预设开放的教学过程、营造活跃课堂气氛、创设平等的交流方式和运用尊重学生主体的评价体系等。开放性的课堂形态能最大限度地融合科技与艺术的价值。例如:人美版全国美术《牙刷的设计》一课, 为了将卫生、健康、环保等知识融入牙刷设计,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科学知识, “你知道多长时间要换一次牙刷?你了解纳米材料在牙刷上的应用吗?你知道正确的刷牙方法要刷多长时间?”引导学生以科学常识为设计出发点, 为设计提供更广的想象基础。再通过了解牙刷的造型、巧妙的装饰及有趣的色彩等艺术元素, 引导学生将科技与艺术结合。实践证明, 学生的设计不是狭隘的创意, 而是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从而设计出美观实用的牙刷。

2. 收集整合丰富的网络资源

当今时代, 互联网的发展与影响已经无处不在, 学生已经越来越善于运用网络资源提供的海量信息。他们对网络信息资源有着浓厚的兴趣, 具有一定的收集、整合、运用的能力。推动学生更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的收集整合, 选用合作、讨论、互动交流等具体方式, 促使学生针对某一设计主题进行资料的汇集与交换, 形成头脑风暴, 为设计带来无限的灵感, 从而促进科技与艺术相结合方法在设计中的有效发挥, 开启创新设计之门。

教学中经常推荐以下几个美术设计资源网站:

中国设计网:http://pm.cndesign.com/

视觉中国:http://shijue.me/home

中国设计之窗:http://www.333cn.com/

中国设计艺术联盟:http://www.arting365.com/

设计动量:http://www.okimg.com/

设计之家:http://www.sj33.cn/

三视觉设计:http://www.3visual3.com/

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运用网络的指导, 通过教师的引领合理的借鉴, 从而丰富设计语言, 开阔设计视野。实践证明将科技与艺术相结合能建构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策略二:“文化+生活”

文化是个宽泛的概念。文化内涵可以是传统的也可以是现代的, 可以是中国的也可以是外国的。对文化的认识有助于设计思维体系的建构。生活带给学生直接的经验和感受, 实际生活是设计的本源。在教学中采用文化与生活相结合的方法, 寻求在更真实的现实生活和更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加深对设计的理解。将生活的具象与文化的抽象结合, 有效地实现了设计的课程价值。文化与生活相结合的方法成为设计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挖掘学生自身生活经验

学生不是白纸, 每个学段的学生都有着自身的生活经验与文化积淀。挖掘学生自身所蕴含的生活体验, 是文化与生活相结合的基础。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图片、录像、调查问卷等手段, 结合讲授、合作学习及师生互动的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交流生活经验, 依此形成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智慧。设计作品中将会体现一定的文化价值。

例如:人美版全国美术12 册《我的书包》, 书包设计中学生自身的生活和文化的结合是设计的根基。教师通过课前问卷的形式挖掘学生自身生活经验。如“在生活中你最常使用哪类书包;你选购书包的时候考虑的主要因素;从安全角度考虑你会选择什么形式的书包;简要说说自己现在用的书包有哪些优点与缺点……”这些问题的设计,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生活, 使学生的书包设计根植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正迁移, 激活学生认知主体, 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成为设计灵感的源泉。

2. 创设情境体验文化

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已经远离了学生的生活, 需要创设特定的情境才能体会到文化的魅力。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可以促进学生直观地理解文化内涵, 同时强化生活体验的积累。例如:人美版全国美术9册《杯子的设计》一课, 新石器时代的“折线纹彩陶杯”、商代的“象牙雕夔鋬杯”、唐代的“玉云纹杯”, 这三个古老的杯子有着悠久历史文化。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安排鉴宝家的角色, 先欣赏后鉴宝, 教师伴随着音乐, 声情并茂地描述不同时期材质和纹饰的审美特点。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后, 自信满满, 争相鉴宝。这种情境的营造, 自然而然地拉近了文化与学生的距离。欣赏、参观、录像、课件等具体直观的手段都有助于创设情境体验文化。这种文化再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一定会促使学生设计出优秀的设计作品。从本课的学生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见文化与生活的影子 (图1) 。

从大量课堂实例中, 我们明显地观察到文化与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在设计课中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 也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有效教学策略的重要部分。

策略三:“形式+功能”

“物以致用”体现出一种形式与功能的关系, 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设计思想的集中体现。形式与功能的关系是设计领域关注的焦点, 现代设计理念是“形式追随功能……我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察觉到这种设计理念。树的外观充分利用了构成物质的特性, 它的首要功能既是保持直立—如果岩石采用这样的外观造型, 则马上就会坍塌”。[5]其他设计理念还有形式表现功能、形式追随时尚、形式追随情感等。基于对设计理念的全面认识, 我们设计课堂教学选择形式与功能相结合的方法, 从而避免“过度功能化设计”, 如带电视功能的书包、能当手电用的牙刷等, 以及“过度形式化设计”, 如只画了花纹的杯子等, 我们追求的是设计的功能紧贴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的作品物以致用。

以人美版全国美术9 册《造型别致的椅子》一课为例。我们引导学生从椅子的历史来理解形式与功能, 并鼓励学生在设计上将两者结合。

例如本课实录:我国东汉之前人们普遍坐在铺有皮毛或席子的地上。东汉时期坐具进入汉人的生活。在这一时期, 席地而坐的方式彻底改变, 奠定了坐具的最基本的功能, 那就是用物件撑起一个相对的平面, 可以承受人体坐下的重量。椅子‘坐’的功能解决后, 随着技术、经济发展等因素, 在设计中表现了一种形式上的追求, 形式性开始呈现。比如, 为了迁就雕刻与装饰, 但又不至于干扰座椅的牢固性, 清代的太师椅惯用厚重的大块构件。更为夸张的是, 玉石、珐琅和彩瓷与木料的搭配。这一时期座椅的功能变化不大, 但形式的表达更为强烈。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讲授法、合作学习指导法、头脑风暴法, 使学生认识椅子的功能与形式的关系。从而在设计椅子的作品中展现出形式与功能相结合 (见图2) 。

这其中学生运用旧纸箱, 通过设计内部结构, 设计制作坚固可用的椅子, 充分体现形式与功能相结合。形式与功能相结合的方法构成“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有效教学策略的一个部分。

实践证明, 运用“科技+艺术”“文化+生活”“形式+功能”的教学策略, 可以更加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设计·应用”教学领域的主旨, 并进行与生活、科技、文化相契合的有针对性的设计。当然,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应用也会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完善、灵活应用与合理创造。面对复杂的教学因素, 特别是活跃多变的学生, 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是需要教师用智慧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 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教学策略的最终归结点。

参考文献

[1]杨力.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4]原研哉.为什么设计[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0.

篇4:小学美术设计应用说课

关键词:小学美术;构图应用;教学设计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构图应用的重要性

构图,其实质就是指绘画的基本要素。例如,我国现有绘画活动中最常见的散点透视法、三段式构图法等。我国传统的山水绘画作品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构图与取景。构图这个名称在我国国画论述中并不叫构图,而被称其为布局,又或称之为经营位置。还有一部分画家将其称之为“布白”或“落幅”。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小学生绘画构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小学美术教师对班级学生的绘画作业进行批改的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发现了一些学生进行绘画构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整个绘画作品中空白部分太多,主体内容不够突出;画面结构不均衡,一边内容比较多,一边内容比较少或者是没有;对在进行绘画过程中,画面空白部分偏多的美术作业,教师需要学生再加入一部分与绘画主题相关的形象内容,并告诫班级中的学生“宁多勿少”。

三、小学美术教学中构图的应用设计策略

1.美术教师要依据班级中的学生实际绘画规律,全方位培养学生美术构图能力

教师需要引导班级中的学生,在进行绘画活动前精准地把握全局。小学教育阶段中的低年级学生在进行绘画活动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完整系统的绘画下笔意识。一般经常是想到什么样的物质绘画什么样的作品,并没有具备完整绘画构图意识。为此,学生经常性地将整个绘画作品的内容画得太小或者过大,不能够精准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描绘目的。针对班级中的这一问题,小学美术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于教学如何构图内容的重视程度。同时,不断指导班级中的學生在绘画过程中,绘画眼光全部放在整个绘画作品中,准确无误地找到表现主题形象的内容和位置。学生需要先用自己手中的铅笔轻轻绘画其轮廓,再用概括性美术绘画线条将自己要表达出的景物内容抽象地表现在画面上。与此同时,画面背景的形象位置也可以直接确定。这样一来,学生绘画过程就会比较容易并表达比较充分。

2.美术教师需要不断鼓励学生大胆绘画构图

小学教育阶段中的学生,在绘画构图的过程中害怕自己画不好。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学生的自我创造绘画不够大胆,主观心理情绪认为自我的绘画内容小,绘画就比较容易,进而严重导致学生自我绘画创造过程中的构图丝毫不具备美感。为此,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鼓励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大胆绘画创造,并及时纠正学生在绘画构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班级中的学生在绘画“大街上川流不息的汽车”的情景。班级中的一部分学生将整幅作品画得很小、画面的构图看起来非常拘谨和小气。通过教师的亲身示范讲解与不断的语言鼓励,让班级中的学生大胆轻松地进行绘画,学生的绘画构图信心不断增长,表现欲望也变得特别强烈,画面的编排也变得更加丰富饱满。

3.美术教师需要不断启发学生想象力,不断丰富绘画中的内容

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想象画、命题画、创造画”等内容的过程中,班级中大部分学生创造的画面内容比较单一、空洞,严重凸显出绘画作品内容的不丰富、重复等问题。为此,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开发班级中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教师需要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来进行学生潜在绘画构图能力的开发,进而全面激发学生的绘画积极性和热情,全方位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绘画能力,最大限度地使整个绘画画面内容变得丰富饱满起来。这样一来,学生在进行绘画的过程中,就不会特别呆板和空洞,画面也不会很空旷。除此之外,美术教师还需要不断耐心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切实有效地培养班级中学生的绘画构图能力。例如,定期举办班级内部的美术作业展览,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绘画心得体会,使学生可以不断吸取好的构图方法,进而不断开阔学生的绘画眼界,进一步促使班级学生的绘画构图能力稳步提升。

总而言之,构图的好与坏直接决定作品的呈现效果。为此,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构图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日后的绘画学习活动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爱静.浅谈构图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30):178-179.

[2]袁尚草.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范画的应用[J].才智,2014(7):110.

篇5:小学美术说课

大家

好,我是

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展开对本节课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

首先是教材分析:这一课是人教版

年级

册第 课

。及主要知识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综合运用,又是对后面教材的整体铺垫,具有承上启下不可缺失的作用。其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了解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 小学生天真烂漫、思维独特,能用自己的小手创造出我们成人想象力所不及的童虎般的美丽。因此我确定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定位

.我将通过直观教学法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部分.由于学生对

的知识难以理解,所以我采用实践展评的方式突破难点.四.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法上我采用直观教学法、活动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自主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学法上我采用观察法、实践活动法、小组讨论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传统教学,体现“玩中学,学中乐”的理念。

五.教学准备

教师范画、备用学生用具、多媒体课件、图画纸、水彩笔、油画棒等

六.教学过程

正所谓一堂精彩的美术课,教学过程尤为重要。我将从以下环节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2分钟)

首先在导入阶段我选用情境导入法(用时2分钟)。我将自己设计的一件

的造型展示在他们面前,用比较直观的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学们请看一下展示台上有一个的造型啊?通过疑问来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他们肯定会好奇。那么在这个阶段之后呢,我就会告诉同学们“其实有更多精彩的设计,请看大屏幕。”这个时候即出现大屏幕上的一些图片,让同学们看一下别人的设计。引入——课题

让他们先有一个情景,就能更容易的融入学习氛围中来了。然后进入我的第二阶段,探索新知(用时18分钟)

(二)探索新知(18分钟)

此阶段我会通过三个小环节来讲解本节课的重点。

首先:讲解(多媒体课件)

其次:设计游戏

最后:

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通过讲授、体验、创意等方式使学生加深对的理解。使同学更进一步理解掌握的知识。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设计了第三个阶段——实践展评

(三)实践展评

结合课本范图启发诱导,拓展创作的题材和空间。我会问

引导

诱导学生

以此来突破本节课的难

点。

创作完成后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到展示台上来开始进入评价阶段。学生的制作过程(绘画过程)就是一个动态评价的过程,我会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式进行评价。

首先是自评:请同学站到自己的作品旁边,说一说自己作品的名称,觉得自己作品什么地方制作(画)的棒。

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

教师评价:在学生的互评过程中,我相继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点评时注意给能力弱性格内向的同学更多的展示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然后进入我的第四个阶段——总结延伸(用时5分钟)

(四)总结延伸

科学精炼的结束语能引起“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因次我设计了“总结延伸”环节。在课程结束后,我会播放一些欢快的音乐,在轻松的氛围里我会问学生:“这节课你们快乐吗?这节课哪一点给你们带来了快乐?”学生学会从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合作的快乐甚至从老师和学生的评价中体会到快乐。这一环节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作业:

七.板书说明

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逻辑清晰,要点全面,重难点突出。

篇6:小学美术说课稿

城子小学

赵雅楠

我说课的内容是《马戏团里的小丑》。我将围绕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我的这节课。

一、说教材。

本课是冀教版美术第四册第六课的内容,是一堂造型·表现课。按照《美术新课程标准》,我将本课略加改动,成为集欣赏与技能训练于一体的综合课。以审美教学为主线,加以必要的技能训练,使它能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相联系,更具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本课的设计可以说是对前面所学的知识技能的巩固与深化。

下面来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天真,好动,活泼可爱,思维独特,个性鲜明。在教学中只有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让他们时时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本课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原有的基础和学习能力,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能够用画笔较丰富地表现小丑表演时的情景。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和大胆表现的能力。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并乐于体验生活的美好情趣。

二、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了解马戏团里的小丑。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由创作小丑形象。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并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二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本课我主要使用的教法有:

1、情境教学法。

2、直观演示法。

3、随堂欣赏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过去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转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本课我主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是:

1、发现学习法

2、讨论法

3、合作法 四·说教学用具:

学生:油画棒、水彩笔,画纸 教师:课件,作品

五、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一共安排可四个环节,分别是: 第一个环节:——开设情境,趣味导入。

导入的好是成功的一半,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让学生观看视频,引出本课课题———《马戏团里的小丑》。

在学生进行作品欣赏时,我先出示一组图片,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观察,探索,了解,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突破难点,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第二个环节是自主探究,学习新课。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他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合作、探讨,使重、难点得到了解决。这里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这个环节体现了合作,讨论的学法。

1、教师首先进行示范。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弱,这时教师的亲自示范,必将能让学生很好地获得直观的视觉信息,激发了兴趣,增强效果。

2、下面是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大胆创作。

要求:大胆创作,细心装饰。

(在创作过程中同时,播放轻音乐,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创造,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第三个环节:学生展示,自主评价。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评、互评。

1、自评

你画的是什么?你觉得自己的作品哪里最棒?

2、互评

谁的作品最美?谁的作品哪一点给你印象最深?(引导学生发现美,把握学生的闪光点。)

3、教师小结,好的作品要给学生激励,肯定,表扬。要找出其优点,甚

至扩大其优点,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这样,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对存在不足的作品可以对他们说“怎么才能把自己的作品变得更美呢?”等。

第四个环节是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问学生:“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学生学会从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合作的快乐,甚至会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体会到快乐。学生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篇7:小学美术说课稿

1、教学内容:海底是一个充满了生命力和神秘色彩的水下世界。深蓝色的海水中生长着花纹漂亮、形状多样的鱼类,它是儿童最喜爱表现的对象之一。本课就设计了“对称剪刻、游戏活动、绘画表现”三个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感受、表现鱼和海洋生物的形状特征和海底世界的各种色彩变化,从而了解对称和不对称之间的区别,并在创作表现中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想象。

2、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海底世界》是一节集欣赏设计、造型表现、合作探索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到了用颜料、彩笔、剪刀等工具进行作画,用彩泥、彩纸等手工材料来表现画面的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折纸、剪纸方法。本节课正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折、画、剪、粘等方法来进行创作,在观察欣赏中感受美、体验美,在实践操作中表现美、创造美。

3.课时安排: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本课的知识容量,我把前两个活动“用对称剪法剪纸鱼、剪手摆鱼”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活动三“用绘画的形式展示海底世界”为第二课时的内容。我现在做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的两个活动。

4、本课的教学目标:

我根据美术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点,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了解鱼的基本特征和形状,并能画、剪各式各样的鱼。

(2)了解对称形和不对称形的区别,掌握基本的绘制方法。

过程与方法:新课标强调,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探究过程,选择的过程,制造的过程,是学生形成基本美术素养、创新精神以及逐步形成正确世界观的过程。这节课就是让学生亲历观察,尝试自己探究,动手制作各式各样色彩斑斓的鱼,经历亲自动手的过程,体验游戏活动的快乐,感受创作表现的成功。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在集体活动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良好品质,提高观察、想象、探究、联想的能力,培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操。

教学重点:用对称法剪刻各式各样的鱼。

教学难点:绘制鱼的不同形状以及使用剪刀、刻刀剪出鱼形和花纹。

二、教 法:在教学本课时,我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运用

1、情境体验教学法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地探究与发现,并用启迪、暗示、设疑、点拨、讲解示范等方式,展示学习全过程,充分发挥师生间的互动作用,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努力营造一种民主、自由与和谐的教学氛围。

2、激励评价法评价时遵循“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教学理念,采用多维和多级的评价方式,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差异,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帮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学 法:

1、自主探究法这是提高学生内驱力的有效方法。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欣赏、感受、观察、体验、发现、对话、思考、讨论、尝试以及表现等活动,体会到了美术学习的乐趣,发展了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了设计意识与创新精神,陶冶了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2、互助学习法让同伴之间典型带动,互助合作,促进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具、学具:,我根据学生以形象为主的思维特点,准备了几种海洋鱼成品以及半成品,绘制了《海底世界》挂图;为让学生自主探究,还给每组准备了2份鱼的模型,装进信封中。同时准备视频仪、剪刀、刻刀、胶水等工具,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视觉效果,为扎实掌握技能提供条件。 学生自备彩纸和旧挂历纸数张以及剪刀、刻刀、胶水等工具。

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经验形成的过程,它指向经验的产生,又是经验得以生成的情境。因此,教学过程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反思,推动学生发展的过程。教学实施中,我本着“以学定教”的课程教学过程观,运用“作品引入感知美-----剪刻创作表现美——课堂延伸创造美”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成为合作、探究、表现的主体,成为美的创造者。

(一)作品引入感知美

1播放课件,展示海底鱼类让学生欣赏。提问:看到这各种各样的鱼儿你想向大家说些什么?

2.谈话交流

(1)谈收获。

(2)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后小结:大海真是一个色彩斑斓,充满生命活力和神秘色彩的世界,当你看到这么美的世界时,你不想把它描绘出来吗? 现在老师就把这海底世界请到咱们教室,(出示海底世界图,激发审美期待)你发现这海底还缺点什么?今天,咱们就用自己的双手,来装扮这海底世界。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美的事物总是给人以向往与憧憬。当看到千姿百态的小精灵鱼儿以及色彩斑斓的植物时,无不被鲜活的生灵所感染,所震撼,无不渴望进入那神奇的海底,触摸海的脉搏。激发起探究的兴趣和动手制作的冲动,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剪刻创作表现美

1、学习剪纸鱼

谈话:海底世界这么丰富多彩,我们先做什么呢?

板书:剪鱼

⑴ 检查材料及工具准备情况

谈话:要想剪一条漂亮的鱼该用到哪些工具和材料?你准备好了吗?

根据学生的准备情况,教师把自己多准备的补充给学生。

⑵ 观察模型,分析鱼形及制作步骤和方法

谈话:“小鱼儿想和大家交朋友呢,它早就跑到大家的课桌上的信封里了!打开看看。我们要剪出鱼的哪几部分呢? 要想顺利剪出漂亮的鱼儿需要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呢?”然后让学生合作观察探讨,教师提示学生为了观察得更仔细可以把作品拆开、合并反复研究。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利用课件帮学生梳理鱼形特点,总结制作过程并板书:

对折-----画------剪

⑶教师重点引导点拨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①为什么要对折?了解对称形和不对称形的区别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老师做小结:“看,(出示剪好的形状对称的小鱼)象这样两边大小,形状一样的物体属于对称形,剪时,先对折是个好办法,这样省时省力,剪出的鱼儿才美丽大方。观察一下,图上这几条鱼哪些是对称的,哪些是不对称的?”

②在哪边画,画什么?了解鱼的多样性,避免错剪。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因势利导:“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鱼的形状,你可知道,全世界有2万多种鱼儿呢,画图案时,你大胆想象一下,心目中最美的鱼儿长的什么样,把它画下来,这一步可决定你剪的鱼儿是否漂亮。在哪边起笔鱼儿才不会被剪碎?”边说边演示绘制时要在不开口的一边起笔,这样才能保证把小鱼剪成功。

③剪刻时你能提醒大家哪些方面需要注意?

教师提醒:小鱼儿的衣服可以用剪刀剪,也可以用刻刀刻;用刻刀时应该垫上垫板,以防损伤课桌;剪刻时要均匀用力,不要伤到手。

(设计意图:形象的作品最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冲击学生的视觉效果,因此,学生欣赏模型鱼时也会兴趣盎然,产生动手制作的欲望。制作的过程及方法都是让学生去发现,去总结。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感觉到我的发现得到大家的认可,我的存在很重要。再加上教师的及时性评价,让他们体味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拿做来教方为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为实学.)

⑷学生剪刻 教师指导

尽管通过观察和点拨理清了剪刻的步骤及方法,但鉴于目前学生动手操作少的特点,剪刻的过程仍是教学的难点。在剪刻过程中我采用典型带动、互助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实践,即教师在巡回指导过程中随时找出操作熟练的学生当小老师,对其他同学的绘制及剪刻进行帮扶。

⑸评鱼赏鱼 分享快乐

展示成果是学生获得最大满足的过程。为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展示自己的作品,我采用三个步骤:展鱼-----摆鱼-----评鱼。

展鱼 是每位同学把自己的作品在小组内进行展示,并尽可能的介绍自己作品的特点。

摆鱼 是每个小组选择有特点的作品摆在老师绘制好的海底世界图上,剩余的作品各小组可在课桌上摆出一幅海底世界鱼儿嬉戏的场景。让孩子们给亲手剪刻的鱼儿选择一个舒适的家。

评鱼 是让学生对黑板上的作品和各小组的作品进行互评、自评、师生评。剪的那条鱼最漂亮,色彩选择是否合适,形状姿态是否生动,剪刻的是否精致,你认为怎样改进可能更好一些等方面进行品评。在品评的过程中一方面创造美,感受美,另一方面让学生展现自我,分享快乐。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作品的展示、品评,既提高了审美能力,又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表现欲。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力求使孩子在自己的劳动中体验到感受到自己的荣誉、自尊,能为自己的成果而自豪。)

2、制作手摆鱼,体验动态美

这一环节既是制作的继续,又是课堂的高潮。为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亲自剪出那么美的鱼儿,看,真正成了鱼的海洋,成了充满生命力的世界,还真感谢你们这些小巧手,创造了这么令人心动的作品。你能想出什么办法让鱼儿游动起来?”以下四个环节层层深入,将活动推向高潮。

(1)演示 老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出示事先备好的手摆鱼让学生演示。

(2)制作 观察成品,放手让学生制作,教师讲解注意事项,重点是三个方面:A对折后要画整条鱼的形状;B剪出的鱼形比手要大;C粘和时鱼尾不要粘在一起。

(3)表演 用手中的鱼编演海底世界的趣味故事。

当学生还沉浸在自己创作的成果中,我因势利导:看,一条条活泼可爱的小鱼游得可真快乐,有的像在寻找妈妈,有的像在游玩,有的像在捉迷藏,大家何不编演一个小故事,让你的鱼儿玩得更有趣?小组合作,看哪个小组演得生动形象?谁欢迎老师加入你们的行列。赶快行动吧!

(4)评价 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谈话:“哪个小组最先展示自己的成果呢?其他同学当好小观众、小评委,我们还要选出今天的‘表演奖’‘口才奖’‘创新奖’‘小巧手’呢!”然后师生共同在海底世界这个大背景下表演节目。评价时学生先对自己今天的表现进行自评,并说出该获得的奖项,也可自己命名;然后再评价他人的表现。教师综合各组成员的表现进行点评激励,延续他们的创造热情。

(设计意图:美术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这一环节,师生共创浓郁的文化情境,创设有声有色的美术课堂,用画面,用语言,用音乐,激起学生创造的火花,推起学生爱护美、呵护美的波澜。)

(三)课堂延伸创造美

1、谈话:“今天的课咱们把海底世界搬到了课堂上,下课以后就得把它搬走。你想搬到哪里去呢?”

教师在肯定学生想法的基础上提议:

大家可以把海底世界搬到走廊的墙壁上,让其他同学也能欣赏到海底世界的美丽景色;

大家可以把海底世界搬到你的卧室里,让海底的鱼儿与你一同入梦。

2、“除了用剪刻的方法外你还能想出哪些方法来表现海底世界?”

那就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来创造海底世界的美丽吧!

3、课堂寄语:

同学们:你的智慧就在你的手指尖上。让我们充分利用美术课堂给我们这双小手赋予更多的智慧和力量。记住:一点点时间+一点点创意=无穷无尽的快乐、美丽、温馨,并让我们珍惜呵护这美丽的家园,热爱神奇的大自然。

4、温馨提示:课下请同学们小心收拾好工具,把制作材料装进方便袋,增强学生爱护教室环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设计意图:课标中指出,美术课程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发展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此环节的设计,就为学生的自由呼吸和翱翔创设了一片碧草蓝天。)

六、板书:

本节课把《海底世界》图张贴在黑板的正中作为板书的主体,增强学生的视觉效果,让他们在丰富图画的基础上充分感受海底世界的多姿多彩。制作鱼的步骤在一侧板书,便于学生掌握制作的过程。整个版面既简洁明快,又突出主题,既加深学生的记忆,又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篇8:小学美术设计应用说课

视知觉心理学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其主要从视觉和知觉两方面来认知、了解事物。视知觉可以通过眼睛看、耳朵听、皮肤接触来感知、理解事物, 所以, 视知觉具有明暗视觉、视觉范围、视觉惰性和闪烁感等特性, 可以影响人们的审美观, 促使人们以不同的心理来感知艺术、美术等。总之, 视知觉心理学可以影响人们的感知和认知, 促使人们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欣赏事物。

二视知觉心理学在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在对小学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过程中, 借助视知觉心理学相关内容, 可以从心理学角度设计美术作品的色彩、教学背景音乐、教学视频等,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 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

1. 基于视知觉心理学的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原则

第一, 针对性原则。视知觉心理学表明, 小学生所看到、触及的事物会影响学生的心理。为了使小学生能够投入到美术课堂学习中, 在进行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时应充分发挥视知觉心理学的作用,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多媒体课件, 保证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时, 可以受活动的图像、多彩的图片、美妙的声音所感染, 融入美术课堂的教学中。

第二, 有效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以保证利用视知觉心理学设计的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课件有效地应用于美术课堂中, 提高美术教学效果。对于有效性原则的遵守要求设计者在进行小学美术多媒体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重突出视觉效果, 保证所设计的课件可以正面地、积极地影响学生的心理, 使学生投入到美术课堂学习中。

2. 基于视知觉心理学的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

第一, 页面视觉语言的设计。在利用视知觉心理学进行小学多媒体课件页面视觉语言设计时, 首要的工作就是分析小学生心理, 了解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及认知能力。在此基础上集合视知觉心理学相关知识, 设计面、线、点。 (1) 面的设计。对于面的设计应当结合教学内容, 确定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 利用颜色的冲击性, 合理地配置整个页面的颜色。 (2) 线的设计。线的粗细、长短、形式、颜色等都会影响人们的视觉。在页面中加入线, 需要注意线与面的有效结合, 凸显线与面的视觉效果, 以此来影响学生的心理。 (3) 点的设计。点能够使人视觉集中, 可以用于强调教学重点。在页面上, 点的位置、大小、颜色会影响学生的心理。所以, 在进行点设计时要明确通过点要达到的视觉效果再确定点的大小、颜色、位置。

第二, 动画和动物图像的设计。运动的图像和动画在教学中可以准确地、形象地表达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教学内容中抽象的概念。所以, 在进行动画设计时首先要明确通过动画所要表达的内容及所要达到的视觉效果, 进而选择适合的动画来搭配, 才可以使教学内容与动画相得益彰, 达到教学效果。运动的图像是通过视觉来影响学生, 在进行动画设计时需要结合教学内容, 选用能够吸引学生的画面。运动的图像可以将声音与图像结合在一起, 也可以选用一段视频, 放入到多媒体教学课件中, 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投入到美术课堂学习中, 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在进行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应当合理、有效地利用视知觉心理学知识, 这样可以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视知觉心理学表明学生所听到、看到的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 可以积极正面地影响学生心理, 也可以消极负面地影响学生心理。所以, 在进行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时应当注意从针对性、有效性等原则出发, 合理地利用视知觉心理学知识, 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 使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正面地影响学生心理, 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摘要: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日趋多样化的今天, 开展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可以多元化、生动、形象地教授学生美术知识, 提高学生美术水平。对此, 本文就视知觉心理学在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视知觉心理学,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陈潇寒.视知觉心理学在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中的运用[D].中国美术学院, 2012

[2]王玮.形式与规律——试论视知觉心理学研究在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数位时尚 (新视觉艺术) , 2009 (2)

上一篇:成长路上五年级作文600字下一篇:言语理解易错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