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党委制度汇编

2024-05-03

教育局党委制度汇编(通用8篇)

篇1:教育局党委制度汇编

一、加强学习、坚持每周星期三、五组织学习政治和业务学习。

二、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时事政治。

三、重大学习要有学习计划,要有学习心得体会。

四、要自觉遵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原则上每周集中学习半天,每次学习一个专题,要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有事不参加学习的,会前要请假,不得缺席。

篇2:教育局党委制度汇编

一、严守党和国家机密,不泄露工作机密。

二、加强学习,组织各支部做好党员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

三、加强组织纪律,按时上下班,外出办事要报告,有事请假,因病请假需医院证明。

四、定期检查各支部开展活动情况。

五、做好党费收缴、管理工作,党员如遇特殊情况不能按时上缴党费,可以补缴,但不能超过规定时间。

六、严格按照规定接转党员的组织关系,党员在调动工作办理行政关系的同时,要办好转接党组织关系的手续。

七、办公室保持清洁卫生,做好各种安全防范工作。

教育局党委党费收缴管理制度

一、交纳党费是共产党员对党应尽的义务,是党员增强党性和组织纪律观念的具体体现。每个共产党员必须按时按照标准交纳党费。

二、凡有固定工资收入的党员,应按上级党组织规定的比例交纳党费。党支部每年不少于两次对党员交纳党费标准进行审核。党员在缴纳党费时,必须严格执行规定,认真按照应交纳党费基数计算党费,做到准确无误。

三、所有党员应自觉地向所在党支部交纳党费。党员的正式组织关系在哪里,就向哪里的党组织交纳党费。

四、党员应按时由本人亲自交纳党费,按照规定标准将党费交给所在党支部党费收缴人员。党费收缴人员应及时将收缴的党费转交支部组织委员支部书记汇报党费收缴情况,支部组织委员在5日内将收缴的党费汇总后转交党委,并将本支部的党费收入、上缴金额登记入册。

五、党员因外出统计、生病或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等特殊情况,交纳党费有困难的,经支部批准,可以提前集中交纳党费,也可以请他人或家属转交。党员除按规定交纳党费外,本人自愿多交不限,不允许少交或不交。对于不按规定交纳党费的党员,党组织应及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

六、预备党员应同正式党员一样按规定交纳党费,以支部大会通过为预备党员之日起开始交纳。

七、加强对党费的管理。支部组织委员收缴的党费,应建帐管理,及时造册,统计清楚,按月上缴,并妥善保管好资料。机关党委每年年底前,向全体党员公布党费收缴情况。任何人不准借支和侵占党费,不准滥用党费。

八、党员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不交纳党费的,按自行脱党处理。

教育局党委学习制度

一、加强学习、坚持每周星期三、五组织学习政治和业务学习。

二、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时事政治。

三、重大学习要有学习计划,要有学习心得体会。

篇3:教育局党委制度汇编

一、高校党委和行政议事决策制度的重要性

高校“党委和行政议事决策制度”,主要是指党委常委会(全委会)议事规则和校长办公会(校务会)议事规则(以下简称“两个规则”)。这两个规则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能否落到实处的重要载体和关键所在。

从依法办学上看,两个规则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高校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教育领域最核心、最本质的要求就是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高校的根本领导体制,两个规则是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制度层面上的集中体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辟出专门一章为“健全党委与行政议事决策制度”,重点对两个规则做出规定,可见对两个规则的重视程度。

从实践上看,两个规则的作用发挥还有待进一步彰显。事实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近些年来高校办学实践和高教研究领域的一个持续性话题。在中国知网上分别以“篇名”“主题”和“全文”查询“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分别有270篇、372篇和9415篇文章 (截至2014年10月17日 ), 通过“发表年度”查看每一年发表的论文数量, 可以看出,自1998年《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实行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来的十几年间,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论文专门讨论或涉及该问题,数量上总体呈现出一种稳中有升的趋势,这说明该问题受到多年持续关注,至今不减。但已发表论文主要在“论”体制的优势,“讲”完善的道理 ,“谈”宏观的原则 ,缺乏制度上具体操作的内容,尤其是针对两个规则如何切实发挥作用论及不多。

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拟从操作层面———聚焦于两个规则的完善,来探讨如何更好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二、“两个规则”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思路

(一)主要问题:“割裂”现象突出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必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这也就意味着两个规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但《高等教育法》《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已有的法律法规,在对党委职责和校长职责的规定中,并没有明确将它们连接为“有机整体”,即党委的职责中没有出现校长或校长办公会的字样,校长的职责中也没有提及党委或党委常委会,有的只是“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支持校长依法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等宏观定调。在最近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中,首次将两者联系在一起,“校长办公会议或校务会议是学校行政议事决策机构,主要研究提出拟由党委讨论决定的重要事项方案,具体部署落实党委决议的有关措施……”,但这里“研究提出拟由党委讨论决定的重要事项方案”仍显笼统。正是由于法律法规长期以来没有在两者“有机整体”关系上做出明确规定,存在“割裂”现象,使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实际落实中依不同理解而出现不同效果。

调研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面的问题。笔者通过电话问询、实地走访和网上查询等方式,调研了全国40所教育部直属高校 (20所“985高校”、20所“211高校”)两个规则的建设情况。结果显示,调研高校100%制订了两个规则,45%的高校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分别制订两个规则,主要是由党委办公室和校长办公室分别制订或牵头制订;55%的高校由一个单位制订或牵头制订,主要在学校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和校长办公室合并组建)。87.5%的高校,两个规则制订或修订的时间不完全同步,97.5%的高校在两个规则的框架和文字表述上不统一,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照应。

以N大学为例。学校党委常委会工作规则和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分别于2005年和1999年制订。如果分别来看,两个规则都自成体系,除了个别内容有些陈旧, 与现行的法规和文件内容不相符合之外,看不出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把两者对比来看,就会发现,党委常委会的职责与校长办公会的职责都列了数条,彼此之间有重复和交叉,甚至有矛盾,语义模糊,界定不清。可以想见,这样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落实到位。

调查得到的基本结论是:两个规则在各高校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存在“割裂”问题。两个规则的核心内容是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的议事范围,许多高校议事范围的规定失之于“粗放”,都是把有关法律法规条款照搬照抄,而前后几次法律法规条款在内容和表述上不完全相同,所以“照搬照抄”哪一个版本的都有;职责的规定也失之于“割裂”,没有挖掘党委和校长两者职责的内在关联,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照应,在规则框架和文字表述上不统一。这样,两个规则就不能认为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下的两个“有机的”支撑规则。

(二)完善的基本思路:分立不分割

党委工作和行政工作是高校内部相对独立的两大块工作, 高校内部存在着差异比较显著的两个系统———党委系统和行政系统,两个规则分别对应于两个系统的工作,因此分立是合理的。但分立不能分裂,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即关联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体制。党委与行政的职能要明确,责任要分清。分立的目的是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但工作中协调配合更重要,学校的重要工作都需要党委与行政密切配合[3]。这决定了两者决策范围具有必然的交叉性,议事程序具有紧密的连贯性。“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能够富有成效的关键,也是指导“健全党委与行政议事决策制度”的基本原则。

基于上述认识,建设和完善两个规则的基本思路是:统筹两者,协调一致,分立不分割。第一,内容上照应, 主要是指两个规则在职责交叉部分应相互照应,在议事程序上应紧密衔接。第二,框架上统一,两个规则整体上具有相似性,所以在框架上可以统一,比如,都可包括规则依据、议事范围、成员构成、议事程序、会务、监督约束机制等条款。这种形式上的统一也是为了体现两者作为一个整体的照应性。第三,表述上一致, 即在一些相同的内容和程序上做到表述一致,否则,可能会带来多种理解,客观上造成规则在认识和执行上的较多障碍。

三、“两个规则”完善的具体建议

两个规则最为核心的有三个要素, 即议事范围(“做什么”)、议事人员 (“谁来做”)、议事程序 (“怎么做”)。其中“议事程序”在有关文件中已经规定得比较明确,这里讨论前两个要素。

(一)议事范围:分为三类,相互对应

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的议事范围,在法律法规上的直接依据主要有3个:《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年)、《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2010年)、《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2014年)。此外,其他规章制度的间接性规定,尽管里面并没有直接规定相关内容,但通过分析, 可以认为有些内容应是两个规则的议事范围,比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直属高校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教监〔2011〕7号)、《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教育部令第32号,2011年)、《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教育部令第35号,2014年 )、《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教育部令第37号,2014年)等。

高校在制订两个规则时,需要对法律法规规定的或宏观或综合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可以从对上级、对对方(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之间)、对自身三个层面,将议事范围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学习、贯彻、落实法律法规和上级精神。这一部分直接体现公立大学与国家意志的密切关系,涉及诸多大学与外部的关系和事务。两个规则都应有这方面的内容,只是两者分别侧重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和“上级行政”两方面内容。

第二类:两者共同讨论或决策的事项。是指校长办公会需要拟定、提出报请党委常委会决定或教代会审议的有关重要事项,而相应地,党委常委会需要研究决定校长办公会提交审议的重要事项。这两者应该严格对应。这部分是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关键内容,也是现实中容易出现偏差的地方。

第三类: 两者分别决定自身可以独立决策的内容。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学校行政工作的重要事项;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学校党务工作的重要事项。

上面三类议事范围最受关注的是第二类共同讨论或决策的事项。不同的法律法规对这一类事项有不同程度的规定,且并不严格对应。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014年出台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对党委和校长职责的交叉部分规定得最为详细,但也并非一一对应关系,只是从字面上可以分析出,校长“组织拟订”的事项,必然要党委最终“讨论决定”。

根据上述思路和法律法规的有关内容,可以将两个规则的议事范围和具体议事事项分成三类。 (见表2) 表2中的各条款具体内容主要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当然,每一所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校情、传统和未来发展需要,增加一些新的条款。

这样把党委和校长讨论决策的事项根据议事的性质和权限划分为三类,既体现了举办者的利益(落实上级精神), 又体现了党委和校长的共同职责部分(相同议题 ,不同权责 )以及相对独立职责部分 (分别相对独立决策)。

(二)议事人员:扩大范围,兼顾效率

党委常委会议事人员就是常委,不是常委的行政领导班子成员可根据议题列席会议,这在各校都是一致的。但校长办公会的议事人员,各校有较大差异。

调研的40所高校的校长办公会或校务会议的固定参加人员(包括正式成员和列席人员)组成情况见表3。

实际情况比上述统计还要复杂些,固定参会人员往往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具体个人情况而定,几乎一校一样;此外,在固定参会人员中,正式成员与列席成员的规定也有差别。但从复杂情况中还是能够找到规律,即两种极端情况是:“简版”的只是行政班子的成员参会,“全版”的是党、政班子成员加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都参会,其他情况是在这两种情况的中间状态的“繁版”。上面的统计没有计算比例,只是列出典型学校,原因也在于此。但总体来看,“简版”的学校较少,而“繁版”和“全版”的学校占大多数。

注:以上调研情况依据各校两个议事规则的相关规定。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对此的规定是:“(校长办公会)会议成员一般为学校行政领导班子成员。党委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等可视议题情况参加会议。”可见规定的是“简版”,但实践中多数学校是“繁版”和“全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尽管文本表述上看似两个议事队伍, 实际上人员多数重复。党委常委会的正式成员是7~11人的常委,包括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校长办公会的正式成员是校长和行政副职,校长助理等,一般党委书记也会参会。这样,如果按照“简版”的规定,校长办公会也只相当于2~3名常委没有参会 (一般包括一名副书记、一名纪委书记,有的学校常委为组织部长或党办主任等)。这少部分常委没有参加校长办公会,就可能带来一些问题。因为许多时候,校长办公会的议事事项与党委常委会的议事事项之间难以有一个“泾渭分明”的界线,尽管已经做了大致的区别,包括笔者上面的三类划分,但诸如“重要事项”“基本制度”“重要政策”“重大举措”等字眼, 何为重要、基本、重大,依然会把规定的界限模糊掉。还有,字面上一方是“做出决定”,一方是“部署落实”,看似清晰明了,“以校长为核心的行政管理系统是党委决策的贯彻执行者,主要职责是在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等方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规定、命令、布置、检查、督促等方式将党委意图、决策部署落到实处。”[6]但在实际工作中,“部署落实”中涉及“做出决定”,“做出决定”中伴有“部署落实”,大事情的“部署落实”可能比小事情的“做出决定”还要重要。所以,如果只是机械地把常委会定性为“做出决定”,把校长办公会定性为“部署落实”,在实践中恐怕行不通。实践的复杂性决定了文本上的界限清晰并不等于完事大吉。在这样界限难以完全清晰的事实面前,如果校长办公会的参会人员覆盖面不够, 没有覆盖所有学校党政领导,那么一些客观上重要事项的决策,部分领导就没有参与其中,不利于在领导层保持政策信息畅通,认识一致,和谐融洽。正基于此,很多学校在校长办公会的参会人员上往往覆盖了常委会的人员。

所以,确定参会人员的范围,主要应有两方面考虑:一是从实际出发,有利于学校领导层形成共识。职责在字面上划分得再清楚,实施中也不能避免彼此之间的模糊地带。如果参会的人员覆盖面较大,就能够弥补对职责划分和理解不同可能带来的问题。二是从效果出发,有利于提高会议效率。会议规模太大会导致效率较低,所以,会议规模应适中,可适当减少职能部门人员作为固定人员参会,职能部门人员可通过校务公开等方式了解学校层面的决策。笔者建议可采用表3中的第三种情况,即行政班子+党委常委的人员组成模式。当然,各校应依各自的实际情况确定。

四、小结

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个大的框架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党委和校长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对于推进学校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建设,制度层面与人的层面。制度建设和依法治理是基础,只有增强制度的科学合理性和执行力,才能保证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制度和人的相对关系上,制度建设在当前显得更为根本和重要。当然,制度需要人去执行,人的因素同样不可低估[7]。党政一把手的相互理解、密切配合,班子成员间的支持协调是落实这一体制所必不可少的,治理终究需要“礼法合治”。

仅从制度建设的层面上看,目前高校两个规则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统筹考虑,缺乏衔接对应,存在“割裂”现象。加强统筹协调是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重要基础和基本途径,也是完善和实施两个规则的基本思路和重要保障。具体落实到两个规则上,就是要内容上照应,表述上一致,框架上统一。特别是在议事范围交叉的部分,要尽量界定清楚,减少模糊地带,清晰议事程序。当然,议事范围很难做到完全界定清楚, 在议事人员的规定上可适当扩大范围,以弥补因议事范围不清、决策者参与决策程度不同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摘要: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从制度层面上规范完善党委常委会(全委会)和校长办公会(校务会)议事规则,更好地发挥党委和校长两方面的积极性和协同性,对于推进学校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调查结果看,目前高校“两个规则”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统筹考虑,衔接对应,存在“割裂”现象。“加强统筹协调”是完善两个规则的基本思路。在议事范围方面,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可分别划分为“对上级落实要求、与对方共同议事、对自身独立决策”三类事项,两个规则可内容对应、表述统一;在议事人员方面可适当扩大范围,兼顾议事效率。

篇4:党委重视出政绩 制度落实生效益

一、坚持党委统揽,加强组织领导。总队党委高度重视物资采购工作,分工领导负责,健全组织机构,坚持定期听取汇报,专题研究部署,切实加强了组织领导。特别是2009年2月总队新一届党委成立后,始终坚持把搞好物资采购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后勤保障效益、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任务来对待,作为建设“廉政工程”和“阳光采购”的大事来抓,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总队长、政委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常议常抓。近年来,总队多次召开党委、首长办公会专题研究部署物资采购工作,制定下发了《武警北京市总队物资采购实施细则》、《武警北京市总队物资采购工作程序》、《武警北京市总队物资集中采购目录》和《关于进一步做好物资采购工作的通知》等制度规定,从采购原则、采购范围、审批权限、采购程序和采购监督等方面做了进一步规范,建立了“事业部门提出需求、采购机构组织采购、财务部门集中支付、纪检审计部门全程监督”的工作机制,推动了物资采购工作创新发展。先后投入经费110余万元,组建了总队物资采购中心,配备了办公设备,调整了专用车辆,为顺利开展物资采购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所属各单位按照总队通知要求,健全了组织领导,调整了采购人员,形成了总队、师、支队三级物资采购组织体系。

二、落实采购制度,规范采购程序。按照“集中采购、分段实施”的工作要求,严把采购计划编制、组织实施、验收结算等环节。在计划编制环节,一是确保采购计划编制的全面性,保证各单位把应该纳入采购的项目全部纳入采购计划。二是确保采购计划的合理性,使采购计划科学、准确、合理。三是确保采购计划的有效性,采购计划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在采购实施环节,一是认真搞好市场考察。及时准确掌握各类物资的品种、质量和价格信息等市场行情,严格供应商资格认证和建档入库,为集中采购价格确定提供可靠依据。二是合理确定采购方式。对武警总部明确规定的五种采购方式,坚持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尽量扩大招标采购的比例,要求30万元以上必须实行招标采购,并严格控制单一来源采购,防止发生经济损失和腐败行为。此外,对下拨10万元(含)以上用于采购物资的经费,统一由总队采购中心集中采购后直接下拨实物。三是严密组织专家评审。对技术复杂、专业性强的通信和机电产品的采购,在监督部门的监督下,随机抽取评审专家进行评审,现场确定拟成交供应商。四是依法签订采购合同。不论是大项招标还是小项采购,不管是长期关系还是首次合作,都坚持无一例外地认真签订合同,对合同内容逐条逐款进行审查,做到内容详尽、具体,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权利义务明确,责任分明,具有法律的严肃性,有效预防了合同中内容简单、责任不清、处罚无据、条款表述模棱两可等问题。五是严格做好物资验收。根据合同约定,及时安排前期样品验收,对品种、规格和数质量不符合要求的,立即组织退货或换货,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部队。对技术性能复杂的项目,专门邀请有关专家与需求单位联合实施验收。在资金支付环节,坚持做到“三个拒绝支付”,即凡没有列入年度预算的采购项目拒绝支付;违反采购合同的拒绝支付;没有纳入集中采购的拒绝支付。

三、加强采购监督,提升采购效益。加强采购监督是做好采购工作的重要环节。总队按照“集中采购、分段实施”的工作要求,将采购监督纳入采购工作的各个环节,纪检、财务、审计部门各指定一名综合素质较高人员全程参加采购工作。一是在采购机制运行上实行分段实施。变“一家全程管”为“多家分段管”,事业部门提出需求,采购机构组织采购,财务部门集中支付,纪检审计部门全程监督。二是在采购实施过程上实行相互制约。需求单位对计划的准确性负责,同时对采购机构采购的货物进行质量技术验收,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货物有权拒收;财务和审计部门对货物的价格进行审查,高于审批价的,有权拒绝付款;采购机构可不受需求单位意见的限制,有权选择性价比更优的供货商和货物。三是在采购程序监督上实行动态监管。从编制计划到验收结算,纪检、财务、审计部门全程参加,进行动态监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但明确规定监督人员不得干预正常采购活动,形成了分工明确、公开透明的有效监督机制。

严格规范的程序运作,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2011年1至6月份,全总队物资采购节资率11.3%,节约经费502万元。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11年4月,总队物资采购中心采取邀请招标方式对某部259台营房空调进行采购,预算经费80万元,实际成交金额51.54万元,节约 28.46万元,节资率达35.6%。同时,监督部门对招标程序十分认可,投标商也都心悦诚服。事后,未中标的投标商诚恳地对工作人员说:你们组织的招标公平、公开、公正,我们虽然没有中标,但心服口服,以后还愿意参加总队的招标活动!近年来,全总队物资采购战线没有发生一起违纪违法案件,没有出现一起投诉和举报问题,实现了总队首长提出的“采购工作搞上去,采购人员不倒下”目标,有力保障了部队各项建设和中心任务的完成。

作者系武警北京市总队军需物资处处长

篇5:教育局党委制度汇编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离退休干部党员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认真履行党员义务,积极行使党员权利,带头学习和维护党的章程,做到永远保持革命晚节,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2、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在政治理论学习中的宣传组织作用,组织离退休干部党员认真贯彻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3、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成就,及时通报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的工作情况,引导离退休干部党员坚持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为改革、发展和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4、加强法纪教育。增强法纪观念,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坚决抵制各种消极思想和违纪违法行为,不支持、不参与群体上访,不参与封建迷信及黄、赌、毒等活动,不参加邪教等非法组织的活动并与之作坚决斗争。

5、加强作风建设,切实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充分运用离退休干部党员在群众中影响力较大的优势,发挥好党支部在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方面的积极作用,营造和谐的党群关系。

6、加强正面教育。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思想政治建设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充分调动离退休干部党员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在全社会树立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和党员的良好形象。

篇6:教育局党委制度汇编

近期,徐矿集团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全面推动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企业转型转移中心工作相结合,多项举措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常态长效抓好学习教育。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常态化抓好日常学习教育,坚持把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结合起来,把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

创新方式讲好党课。党支部结合专题学习讨论,对党课内容、时间和方式等作出安排,党员领导干部到生产区队、基层一线党支部讲党课,讲课注重运用身边事例、现身说法,强化互动交流、答疑释惑,增强党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召开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支部班子及其成员对照职能职责进行党性分析,查摆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面向党员和群众广泛征求意见,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

开展民主评议党员。以党支部为单位召开全体党员会议,每年组织党员开展民主评议,支部班子成员与每名党员谈心谈话。党支部综合民主评议情况和党员日常表现,确定评议等次,对优秀党员予以表扬;对有不合格表现的党员,稳妥慎重给予组织处置。

聚焦解决突出问题。党员干部着力解决党的意识不强、组织观念不强、发挥作用不够等问题,基层党组织着力解决政治功能不强、组织软弱涣散、从严治党缺位等问题,每年分析排查,抓好整改落实,切实把党员标准立起来、把党组织形象树起来。

篇7:党委工作制度

1、人要统一思想,齐心协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人诚实,对党忠诚。

2、严已律已、率先垂范,坚持原则、清正廉洁,遵守党纪,验收机密。

3、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集体领导,发挥班子整体力量,识大体,顾大局,坚决维护党委的团结统一。

4、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5、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组织才能和领导艺术,自觉当好参谋助手,履行岗位职责。

党委民主生活会制度

1、党委民主生活每半年召开一次。

2、参加会议的人员不得少于应到人员的2/3,必要时可吸取有关人员列席会议或请上级来人主持指导会议。

3、会前:根据班子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先预告通知各成员,提前做好准备,必要时向村级发放征询意见书。

4、会上:坚持原则,发扬民主,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针对提出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

篇8:教育局党委制度汇编

一、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及网络传媒的挑战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指国家、政党、社会组织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新闻发布人员, 就某些重大事件、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或时局问题发布出去, 并接受公众公开咨询、质询和问责的制度安排, 目的是为了达到与外界建立有效、畅通、权威、快捷的新闻传播和信息沟通。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 能提供即时信息服务, 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 这有利于推行政务党务公开, 及时向公众传递他们所关注的信息, 尊重和满足他们的知情权, 从而塑造良好的政府与政党形象。它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创设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措施与途径。

从世界范围来看, 最早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国家是美国, 早在19世纪20年代, 美国就构建了最为完善的、国际公认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当时的美国总统安德鲁·杰克逊开创了聘用新闻发言人的先河, 之后美国在白宫设立了新闻办公室和发言人。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新闻发言人形式, 则始于二战后, 西方各国政府纷纷效仿美国的新闻发言人的做法, 用这种传播形式来引导舆论, 树立自己对内对外的形象。

我国新闻发布言人制度不是本土的产物, 而是舶来于西方的经验。1912年在孙中山的倡导下, 中国创设了“新闻记者招待所”, 这标志着新闻发布会在我国的出现, 也可以说是新闻发言人形式在我国的萌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举行新闻发布会, 对不利于抗战的言论及内战阴谋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后,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 新闻发布会作为宣传攻略一直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1983年4月23日, 中国记协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 正式宣布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1]随着改革开放在社会政治生活诸多层面的日渐深入, 尤其是2003年“SARS事件”发生后, 在我国知情权空前被重视起来, 这一年可说是我国新闻发言人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一年。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 在网络传播的促使下, 各级政府信息的公开程度达到了一个历史性的高度,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步伐加快, 该制度在国内各级政府机构逐渐推开。可见, 我国在经历了多次重大突发事件的考验之后, 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处理应对这些事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党和政府更加重视这项制度的构建。

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数字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运用, 传媒正在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各种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 具有互动性、多媒体性、便捷性、即时性功能的信息传播新媒体不断涌现, 推动了大众传媒的高度普及, 人们时时刻刻生活在网络营造的媒介社会之中, 人类文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迅猛发展、全面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网络传媒, 对我国的改革发展、社会舆论、社会安全产生着巨大冲撞力与深刻影响。近年来, 我国网络飞速发展, 至2009年6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超过3.38亿人, 手机上网用户达1.55亿户。我国网民规模、宽带网民数、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三项指标居世界第一;加之, “三网合一” (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 步伐的加快, 促使我国受众结构走向大众化与多元化, 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主流媒体。众所周知, 传统媒体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 它有权对传播的信息进行取舍、控制, 以得到期望的传播效果。我党公开承认新闻传播的党性原则, 强调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媒体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过去, 党和政府对媒体建设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操作模式, 拥有一套成功调控媒体、引导舆论的方式方法, 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绩。然而, 近年来, 随着网络传媒的快速发展, 其传播功能、方式、模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 网络是一种“弱控制”、“去中心”的媒体, “把关人”角色已弱化, 加之, 过去只是接受者的公众, 如今也成为了网络信息、新闻的传播者, 而且网众的传播突破了传统传播层层过滤的局限, 多以原生态信息形式传播出来。在这种传播环境中, 如果不加以引导, 往往易导致众多新媒体引发社会危机事件的发生, 诸如陕西的“周老虎事件”、“瓮安事件”、云南的“躲猫猫事件”、“杭州飙车案”、湖北的“石首事件”、河南的“开胸验肺事件”、上海的“钓鱼式执法事件”等等。这些由网络等媒体引发的事件, 说明我国公众再也不是传统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了, 他们在新媒体中成为了传播者, “现阶段有超过40%的新闻的首发者不是专业的新闻媒体和媒体工作者, 而是普通公民。”[2]随着网络跟帖、BBS、博客、播客、人肉搜索等的不断出现, 网络信息传播数量、速度的扩增是十分惊人的, 千百万人的声音很容易广泛扩散, 呈几何级增长, 迅速汇聚成一股信息流而形成群体性“意见领袖”。当突发事件在网中以一定规模连续传播时, 就会引爆群体事件与危机事件的发生, 在公众思想上制造混乱, 酿成恶劣的社会后果, 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在这种极为公开、透明、媒体构成相对复杂的网络环境下, 信息对公众的思想和行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可是, 在过去有着绝对作用的媒体管理规制、运作模式和传播方法, 已不能适应新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在这种新的发展形势下, 我们就应该变革传统不适应新传媒发展的旧模式, 与时俱进, 构建起适应网络传媒要求、能更好地引导公众的传播途径与方法, 建立起信息公布与公众知情权实现的互动机制。毫无疑问,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其最有效的传播引导途径之一, 它是化解传播危机、能使党和政府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好方式。

总之, 从我国的实践来看, 新闻发言人制度已成为政府借助传媒平台提供信息, 与公众沟通, 获取他们的参与和支持, 塑造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形成高效执政的重要方式。它发挥了引导舆论,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特殊功效, 对改善党和政府的管理、调控大众传媒、实现公众的知情权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 面对新的网络传媒环境的挑战, 对新闻发言人制度进行深入的改革与创新, 探寻新的有效传播路径, 建立更多引导舆论、营造和谐社会的新办法、新举措, 这是一个负责任的执政党与政府的使命。

二、网络传播时代党委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意义

面对我国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面对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面对网络等传媒所带来的挑战,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 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 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推进党务公开, 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 及时公布党内信息, 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 办好党报党刊和党建网站。”[3]这是我党首次提出“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 是党内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也是党为了适应网络等媒体迅速发展的有效措施。党务与政务信息公开是辩证统一、互相促进的, 党务侧重于重要决策的提出和形成过程的公开, 政务则注重执行政务过程、结果及有关信息的公开, 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发展。因此, 在网络传媒环境下, 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 它有利于党员群众知情权与民主权的实现

知情权又称了解权, 是指公民有权知道其应该了解的信息资料。新闻媒体则是公民对党和政府行为的真实情况知晓, 并实现其知情权的重要途径。党员群众参与党的事务与管理的前提是知情, 而知情的最有效手段与管道就是新闻传播, 党员可以通过新闻发言人形式获得应该知道的信息。在新媒体如此发达的当下, 对那些涉及广大党员权利的重大事务、党内问题及相关信息就应该及时公布, 让每位党员知晓与讨论, 实现党的重要事务的民主管理;就能够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 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否则, 一些党员就可能通过网络传播渠道, 去获取虚拟虚假的信息, 而误入歧途。党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 及时、准确、充分地提供党的信息, 消除党员群众对于欲知而未知信息的不确定性, 实现党员的知情权, 党员实现了投身到党的事务管理中愿望, 从而营造出党内的民主讨论与监督的环境, 党员的民主权力就会得到保障。这样就能实现“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4]可见, 实行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以满足党员群众的知情权, 是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实现民主权利的有效途径。

(二) 我党是执政党, 党务信息公开使社会公众信息权利实现得到充分的保障

在网络信息传播程度如此发达的环境下, 信息作为社会的核心资源早已替代了工业时代里的物质和能量, 信息传播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就是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 它是我党借助传媒与公众、党员群众沟通, 从而提供信息, 塑造党的良好形象, 得到人民群众、党员群众拥护与支持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 其发言人就不只是面对党员发言, 还要面向公众发言, 党的信息是公开面向全社会的信息公开, 它是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与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顺利对接。它充分体现了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西方国家的新闻实践来看,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一种有限且非常宝贵的信息资源, 公众对信息的知情权需求越来越强烈。从新闻传播学的视角看, 传媒是一种权利, 信息也就是一种权利, 党发布信息, 实际上是公众一种权利的社会分享过程。这种信息权利的实现, 可以提高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的热情, 有利我党建立广泛的群众基础, 使人民更加信任与拥护党的领导。尤其是在网络传媒时代, 信息传播如此便捷, 进行信息比较、研究、讨论、传播的渠道非常通畅, 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加入到网络信息的传播队伍之中。我党处于领导地位, 党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除了不断满足社会公众越来越高的知晓信息的权利外, 也是党充分利用信息传播渠道, 迅速及时地作出反应, 为各种媒体提供权威性信息, 引导社会舆论, 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有效措施。

(三) 有利于实现媒体监督, 防止党走向腐败

世界上任何政党实行党务信息公开都意味着党的权力受到监督。新闻传媒以公众、党员群众舆论代表的身份出现, 对执政党实施媒体监督, 能及时防止、有效遏止党的官僚化和走向腐败, 促使党不断修正错误, 保持党的先进性, 使党始终在健康的机制中运行, 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在网络传播无处不在, 传播速度如此之快, 参与人数几何数增涨, 尤其是在全媒体、自媒体、个媒体、流媒体等相当发达的今天, 传媒舆论的监督作用再也不能忽视了。由于网络的匿名体制, 为传播者 (揭发人) 提供了心理安全保障, 他们有胆量说真话、说实话, 近年来, 就有相当数量的网民通过参与网络“人肉搜索”, 将一些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曝光出来, 比如, 深圳海事局原副局长林嘉祥涉嫌猥亵少女案;南京市江宁区原房产管理局局长周久耕被曝受贿罪案;广州海事局原法院院长公费出国旅游案等均是网络披露曝光的结果, 这充分说明网络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网络时代, 党的干部处在一个“全民监督”的环境里, 也正是这样2009年出版的《中共党建辞典》才收录了“网络反腐”辞条。在媒体如此发达今天, 党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就是提高全民传媒的参与率, 为及时引导社会舆论正确走向, 落实公众、党员的参与和监督的权力。党通过新闻发言人这个平台, 公布党的相关信息, 接收与处理公众、党员提供的线索与问题, 集中反映他们的呼声与愿望。有了人民群众、党员群众的普遍参与和支持, 媒体就能顺利地开展舆论监督。可见, 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 是党在网络时代的一项创新举措, 充分体现了党对媒体监督的重视, 为媒体开展对党的监督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四) 有利于及时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

新闻信息不是一般的信息, 而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它具有很强社会舆论的引导性。过去, 在传统媒体的运行机制下, 我们强调严控媒体传播, 许多公众、党员群众本应该知晓的信息都不允许公开报道, 媒体或是只传播所谓“把关人”把关了的信息, 或是媒体处于集体“失语”状态, 致使传媒的公信力与影响力逐渐丧失。然而, 在新传媒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 尤其是网络传媒的开放性、虚拟性、自由性、互动性、跨国性等特点, 致使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媒体上接收来自全球的信息, 并且还能全球传播信息, 而这些个人信息的传播又具有快速性与延展性, 这就决定了网络中信息的庞杂与混乱。在这种传播背景下, 往往容易在网络“舆论爆发点”引发下形成群体性事件, 甚至造成社会骚乱, 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这也说明在网络时代, 舆论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毫无疑问, 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 就是为及时、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而构建的机制, 它可以根据党和国家的需要、公众或党员群众的需要, 把党的政策、政务议程, 通过新闻发言人传播出去, 从而影响媒体议程, 掌控信息发布, 达到议程设置和塑造舆论的良好传播效果。尤其是在某种舆论传播的初期, 这时矛盾还在酝酿, 舆论还在聚集, 党和政府通过针对性的发言, 来主动形成正向舆论与主流舆论, 及时引导民心党心, 起到稳定社会、促进发展的作用。

(五) 在我国国情下, 党的信息公开有利于党执政合法性与权威性的认同与支持

在当今世界, 无论那个政党、政府要合法、合理、高效地履行其职能, 就必须确立其执政权力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从而进行科学与民主的执政。近年来, 中国由网络传播引发的一些事件, 诸如“瓮安事件”、“陕西府谷事件”、“云南孟连事件”、“广东东莞事件”等等, 处理上往往采取的是一种临时措施, 没有一个普遍指导意义的执政理念, 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 更没有促使一些旧制度的创新。这样, 也就无法对党执政的廉洁、勤政、效能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党和政府执政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国情决定了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这种制度下, 如果党是有权威的, 而这种权力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党员群众认同与评价基础上的, 那么,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会得到广大党员的支持、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真实性是新闻的属性、是新闻发布的灵魂, 通过新闻发言人制度, 将党的真实信息传播出去, 消除现实信息的不对称状态, 满足公众、党员的知情权, 使他们对党有更全面、更客观与更深刻了解, 使党和政府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这有利于党和政府美誉度和公信力的提高, 有利于党执政合法性的确立, 有利于展示一个开放、透明大国政党的形象, 从而更好地树立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权威。

三、网络传媒环境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路径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 在传统新闻发布会有着绝对作用的运作规制、模式和方法, 已经不能适应飞速变化了的网络传媒的今天, 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就必须依照新媒体传播的规律来建设, 这些新媒体更能影响人的态度与看法, 达到引导舆论走向的目的。这样, 就能充分发挥新时期党委新闻发言人的作用, 取得良好的传播效应, 从而提高与完善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我们认为, 新时期党委新闻发言人建设路径应重视以下问题:

(一) 提升党委新闻发言人的媒介素养, 掌握网络时代的传播规律

媒介素养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利维斯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 它指一个人对媒体信息认知、判断、解读、评价、接受和使用的能力。媒介素养是新闻发言人对媒介的认知力、理解力、思辨力和应用力的充分体现。面对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 为党的新闻发言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 在我国, 媒介教育基本只限于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和传媒系统的人员培训, 党政官员大都没有经过专门的媒介培养与教育, 即使他们到各级党校学习与培训, 也没有媒介教育的内容;加之, 我国的党政官员对新媒体网络的知识知之甚少。这样, 没有建立起合理的获取正确媒介信息的知识结构, 缺少新闻的基本理论和中外新闻史知识, 缺少获得、分析、评价信息的能力, 对传媒的性质、特点、功能、手段、作用及发展规律等认识不足, 对公众、党员群众在传播中的能动地位认识不足, 甚至对传媒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过去宣传工具的层面。在这种状况下, 党的新闻发言人是难以应对新传媒时代的挑战的。据资料统计,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美国历届白宫新闻发言人当中有85%是新闻记者出身或是在媒体工作过;而近30年来, 这个比例几乎为100%。[5]这说明新闻发言人的媒介素养是重要的、是不可或缺的。若党的新闻发言人只知道传统媒体知识, 对新媒体网络技术、设施不明白, 对网络传播手段不熟悉, 对网众传播心理不了解, 仅仅采用支配与控制媒体的老办法, 只会对记者不会对公众、党员群众发言, 其发言就缺少针对性, 发言后的效果就可想而知。要发挥党委新闻发言人的作用, 就必须增强发言人的媒介素养的提升。面对把所有大众传媒形态进行数字处理整合到网上而形成的网络传媒, 更要积极构建党政发言人媒介素养的培养机制, 抓好党的新闻发言人的媒介素养教育与培训。要加强网络基础知识的获取, 尤其是要提高应对网络传媒运用与应对的能力, 使党的发言人始终在知识化、科学化、信息化与现代化中进行信息发布。由此可见, 只有具备较为全面扎实的媒介素质, 党委新闻发言人在信息发布中才能驾驭自如, 从而避免失误、杜绝错误, 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二) 办好党建网站, 建立网络党委新闻发言人运行机制

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 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要办好党建网站。办好党建网站, 把新闻发布与网络传媒结合起来这是一种好方式、好渠道, 是新闻传播的一种创新。它使新闻发言人以一个虚拟平台, 通过网上直播、或事后现场文字图片上传, 将党的信息传播出去;而网众 (党员网民) 则上网观看、提问、留言, 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党员的知情权与参与权。网络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运行, 要尽可能利用网络媒体的特点进行:一是提高与公众、党员群众互动的效率。我们知道, 传统新闻发布, 是新闻发言人面对记者发布新闻, 然后由媒体将新闻传播给大众。然而, 在网络环境下, 传者与受者界线消失, 人人都成为了“记者”、成了“编辑”, 受众主导着网络。因此, 党利用新闻发言人直接接受公众、党员群众的提问, 与他们交流与互动, 就类似于现场直播 (24小时不间断的“新闻发布”就成为现实) 。这种传播方式, 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而是处于平等的交流、讨论、互动之中, 公众、党员群众更容易知晓、理解新闻发布的信息内容, 就能大大提高新闻发布的效率。二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特点传播党的信息。利用网络海量性、交互性、虚拟性、快速性、易检性和多种媒体协同、数据库完备等特点, 在党委新闻发言人进行信息发布的同时, 可同时在网上提供与新闻发布主题相关的党政信息, 供广大公众、党员群众链接、观览。在传播的内容上, 还可以图文并茂、视频音频同步, 提供直观生动的信息背景资料同步传播。三是网络的即时互动性新闻发布, 能在第一时间引导社会舆论。网络正在将所有媒体信息源汇流其中, 网络声音林林种种, 主流与非主流混杂, 某些一般性事件, 原本可以按规程迅速解决的问题, 在网络错误言论的催促下, 却能迅速转化成引爆众怒的“媒体事件”和危机事件。在此类网络传播事件中, 亟须的就是党和政府发言人及时把网络社会信息流转导向良性运行方向, 正确引导舆论, 让官方信息在网络信息中成为主导, 以提供权威的信息来平息误会、化解矛盾。党委新闻发言人除了要与媒体人沟通外, 更为重要的是建立与新媒体网络时代相适应的新闻发布新形式, 建立直接和公众、党员群众良好稳定的沟通新渠道, 把党的新闻发布工作做得更好。

(三) 党委新闻发言人要从官方用语向受众语言转变, 形成新媒体时代的有效对话

前已述及, 我国的新闻发言人跟西方国家不一样, 他们的新闻发言人都来自于媒体, 具有新闻传播知识和经验, 但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大都由党政官员担任 (有不同的行政级别) 。这样在回答问题时往往高高在上、唯我独尊、“官气”十足, 他们往往采取照本宣科、“例行公事”的方法, 说的大都是带有大话、套话的“官腔”, 普通民众难于理解与接受, 这样的新闻发布就会脱离众民与广大党员, 从而失去他们的信任与支持。正如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说的:目前中国的新闻发言人都是政府官员, 他们很权威, 但是不专业。党委新闻发言人传播与解读的主要是党的方针政策、党务重要信息, 有着较深奥难懂的理论与原则性内容。因而, 党委新闻发言人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发言内容浅显易懂地显现出来, 让公众、党员群众听得懂、接受的了, 这是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能否成功的关键。尤其网络时代, 一个平民百姓的传播时代, 在网络这个自媒体、个媒体的“草根”群体传播的世界里, 其传播方式、传播语言非常平民化。面对新的传媒环境, 党委新闻发言人传播的新闻内容, 理应是公众、党员群众关心关注、很感兴趣、想知道的, 能够增强指导性与借鉴意义, 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信息与知识。与此对应, 党委新闻发言人要同外交领域的发言人有所区别, 党的发言人必须注意语言使用的技巧, 采用与公众、普通党员大体相近、明白晓畅的语言符号系统来进行沟通与交流;要以平等谦和的态度, 真诚亲和的语言来表述, 使公众、党员易于理解与接受, 起到释疑解惑, 辩明方向的作用。传统新闻发布也有互动, 但那主要是官员与记者之间的互动, 而如今网络中参与的互动, 往往是公众、党员群众直接与党政官员之间的互动, 这样的交互传播, 才能真正实现官民互动的无障碍, 平衡党的政治宣传与传播规律的关系, 才能取得真正有效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丁海宴, 赵鸿燕.新闻发言人与媒体[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17.

[2]喻国明.传媒变革力[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9:4.

[3][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9-18.

上一篇:安规习题集配电下一篇:六治六兴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