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制度

2024-05-20

德国教育制度(精选8篇)

篇1:德国教育制度

德国留学资讯:德国教育制度

德国约有300余所高等学校(一般都接受外国学生),其中约有90所国立大学。

整个高等学校的结构为:

(1)大学:大学不仅是教学中心,而且还是独立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中心。大学通常有权授予文学士、理学士和博士学位。各大学开设的专业通常包括:医学、自然科学、工程学、人文学、法律、神学、经济学、社会科学、农业和林业学。大学崇尚“纯科学”,期望造就具有科学观念和素养的大学生。

(2)工业大学:教学和科研主要面向工业。然而,许多年以来,工业大学也发展成具有综合性倾向的大学。如在柏林工业大学,学生可以学习古典哲学、音乐、教育;在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学生可以学习哲学、心理学、经济学。当然,工业大学的重点主要在于工程学和自然科学。

(3)教育学院:主要为小学和中学低年级培养师资,个别教育学院也培养中学高年级师资。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州还独立设有教育学院,大部分州的教育学院于70年代并入了大学。

(4)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大学是在综合大学、教育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有时还包括艺术院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综合性大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学习机会。其它高等院校,包括设在汉诺威的医学和兽医学高等学校;设在吕贝克的医科大学;设在科隆的德国体育大学;以及设在施佩耶尔的管理学院。非国立大学,这些大学的经济资助主要来自非政府渠道,如一些教会学校。另有少数的私立大学,专业偏重于经济学和医学。但她们通常需要收取学费。

学位体系如下:

理学士(Diplom)-专业为自然科学,工程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的大学毕业生将获得理学士。理学士一般要求在某一学科领域内学习8个学期,并要达到规定的学习要求。理学士的获得需要撰写有深度的,独立的学位论文(Diplomarbeit),及通过相应的笔试和口试。文学士(Magister Artium)-人文科学,通常也包括一些社会科学的大学毕业生通常将获得文学士。与理学士的学位考试相比,文学士的学位考试包括两门主要学科,或一门主科和两门副科。考试的要求因学科和大学而相异,但通常都需要撰写学位论文和通过口试。博士(Doctorate)-原则上说,德国大学的任何一个专业都可以招收博士生。博士生的资格取决于优异的大学学习成绩。杭州欧风小语种秋季班正在火热预招中在德国之外获得学位的学生是否有资格攻读博士学位,通常决定于大学的学院或系。此外,你必须要找到一位愿意指导你学业的教授(德国人称博士之父,Doktorvater)。博士导师可能会给你一个做博士论文的课题,也有可能接受你提出的课题。在德国攻读博士一般意味着同时也参与研究。除了博士论文的撰写之外,博士生通常要参加博士生讨论会(Doktorandenkolloquien),与其它博士生讨论和交流 课题的研究进展。博士学位的获得需要提交博士论文,并且要通过主科和相关副科的口试。

篇2:德国教育制度

德语中“度假”所对应的单词是“Urlaub”,这一单词源于“erlauben”,译为允许。大约1前,与现在一样,雇员想休息,需要向雇主请示,但当时大部分人都没有享受休假的权利。休假是一种极其特殊的例外情况,比如用于奖励工作极为出色的员工。但近100年来,休假制度和人们对于休假的理解已经彻底改变了。

孩子们错峰放假

夏季是德国人集中休假的时间,很多家长选择在夏季休假也是为了陪伴放暑假的孩子。热衷于全家自驾游的他们让高速公路上的车流量也随之暴涨。为了能让大家都顺利出行,德国各州协调一致,学生们错峰放假。

这不,今年柏林和勃兰登堡州最早放假,6.20-8.2/3,而巴伐利亚州和巴登符腾堡州的孩子们又眼巴巴地盼了一个月,7.29-9.9/10。这种放假模式让印象君脑补了一个画面:你在学校的教室里写字算数,我在海滨的沙滩上拍照散步。

德国各州放假安排一览

德国人有多少天带薪休假

带薪休假有多长?

相关数据分析机构收集来自德国雇员的共76份信息,根据他们所在的州、行业,公司规模和年龄进行分析比对得出结论:,德国雇员的平均年假是28.9天,是的,你没有看错,而且这28.9天还不包括法定节假日哦。来看看各州的情况,巴登符腾堡州以平均29.1天的年假天数位列第一,而萨克森州则以27.5天垫底。如果再加上法定节假日,巴伐利亚州则以平均41.8天之多的年带薪休假日把巴符州(41.4天)挤下第一位的宝座。紧随其后的是萨尔州(40.4天),北边的三位“难兄难弟”梅前州(37.8天)、勃兰登堡州(37.7天)和柏林(36.8天)实名羡慕南方的小伙伴啊。

那么有人问了,年假天数所呈现出的南北差异,根源在哪里呢?这其实与经济结构有关,德国南部有很多大企业,这些大型企业往往都遵从劳资协定,但是一些中小企业就不一定了。因此企业越大,年假越多。拥有超过两万人的企业,平均带薪年假是29.8天,而仅有5人以下的小企业平均年假为27.3天。此外,按行业来排序,零售业年假最多,平均30.3天,接下来的是行政和银行业,29.8天。最累的当属餐饮酒店从业者(26.6天)和电话客服人员(26.3天)。

最受德国人欢迎的度假胜地

夏天、阳光、沙滩和大海,这四个词唤起了德国人对于假期的美好憧憬。如果问及德国人的休假愿望,大部分人会不假思索地说:“躺在沙滩上、晒日光浴、享受美食、游泳、放空...”。根据-的统计,位于梅前州的波罗的海海岸是德国人最爱去的地方,特别是近两年热浪袭击欧洲,北部海边成了避暑天堂。此外,巴伐利亚、北海海滨、柏林也都榜上有名。

选择出国爽歪歪,西班牙、意大利和奥地利是德国人首选的三大目的地。近两年,跳出欧洲选择远途旅行的人也越来越多,美国、非洲、亚洲都是异域风情的所在。另外,一个新的趋势正在显现,健康度假方式---运动、疗养和美容也逐渐成为时尚。

出去浪,德国人热情不减

虽然大家都在谈全球经济下行,但20德国人出去浪的热情依旧不减,据德国旅游业联邦协会的数据显示,德国人今年1月到4月共出行4.08亿天,比去年同期增加约500万天,增幅约1.2%。

篇3:德国教育制度

德国的教师教育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经过了长期的历史改革最终形成了德国教师教育的一大亮点。见习制度最早开始于19世纪初期,此时的德国正面临着重大的民族危机,为了唤醒人们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政府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教育大臣洪堡提出应该进行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事业来培养优秀的人才,缓解国家危机。同时,国家重视教育事业,将教师与教会分离,使教师成为独立的群体,提高了教师的地位。《1810年法令》规定,师范生必须经过教学训练才能成为正式老师,由此开始建立严密教师教育制度。见习制度开始于1892年,正式设置见习期,并在1908年制定了见习运作条例,对见习期的目的、持续时间、见习阶段管理、见习教师承担的职责、考核方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见习期的考核制度随后逐渐演变为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制度。随着时代的进步,德国教师教育见习制度也不断改革,逐步形成了当前较为系统和稳定的见习制度。

二、德国教师见习制度的几大特点

1、见习生应的准入条件非常严格

德国师范见习生准入制度改革,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已经不再是师范生进入见习期的唯一条件,新型硕士学位的获得也成为其准入条件之一,这样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德国政府减少了对教育的干预性,同时给予高等教育机构更多的自主权和办学权利,来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德国除了为本州的师范生提供见习条件,也接受来自其他州的师范生的见习申请。这样的开放政策有利于师资的流动和均衡,也便于实现师范生的职业理想,更加尊重教师的选择。

2、见习的运作方式具有严格的程序性

师范生要成为见习生有一套严格的程序,首先必须获得见习准入资格即通过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或者获取了硕士学位。然后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向、兴趣爱好和学习成绩等情况向州文教部主管见习期事物的办公室申请,提交书面文件和材料。主管部门根据申请人的综合条件进行客观的评估,结合本州各地区的师资需求现状,挑选合格的实习生进入本州实习。见习生分配到哪个学校,其从教学科、从教阶段,都是由文教办公室综合权衡后安排,接收见习生的学校也会安排专门的导师对见习生的见习活动进行指导,包括理论学习、教学实践、小组研讨等。见习生也不必担心生存问题,德国政府规定,见习教师享有正式教师一半的工资和津贴,保证了见习教师的生活来源,全心全意投入见习活动。

3、见习期限较长且见习时间统一

当前,德国教师教育见习时间为12—24个月。相比去其他国家,德国的见习时间非常充分,见习生可以用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与从教学科的磨合,对在校学生的身心特点也会有很明显的感知。对于教学中的特殊问题的解决也有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在见习生走上岗位的时候便能很快融入自己的教学生活中,减少因新手老师经验不足引起的问题。

4、不同的见习阶段需完成不同的任务

德国的见习教师在见习过程中除了教学实践,还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培训。见习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见习教师的职业初感受,导师帮助他们适应教师的角色,树立他们的岗位意识,培养职业素养。第二阶段是教师的教学实践,学校提供给见习生独立教学的机会,让他们锻炼教学能力,为将来的优秀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针对见习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考核,检查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在见习期间的水平。这样丰富的见习任务使得德国的见习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胜人一筹。

5、见习阶段的理论学习非常丰富

理论学习是德国见习教师在见习阶段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学科、专业学科教学法、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及学校法等的学习,部分州还提供本州教育基本问题、教育政治学、学校发展、小组活动等学习内容。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加强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见习学校也会邀请从事教育研究活动的大学教师或富有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以及富有教育管理经验的教育管理人员来校开展教学和研讨等活动。

三、对我国的启示

1、延长实习的期限

我国本科师范院校的实习时间一般为大四第二学期,也就是3—4个月时间,相比德国的12—24个月的见习服务时间,明显少很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习生只能粗浅的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独立教学的时间很少,有些实习生几乎没有独立教学的机会,实习内容仅限于辅助指导老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实习生也就很难得到真正的锻炼,将来走上正式的教师岗位也会带来很多问题。

因此,我国的师范学校应适当延长实习时间,并且借鉴德国的平时实习和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模式。即在大学前三年时间每年都安排一定的实习时间,也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推动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大四的时候组织集中的长时间的实习,这时师范生已经系统的学完了所有的课程,在对教育教学理论非常熟悉的情况下进入实习环境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结合之前的实习经验,实习生可以最大效率的提高教学水平。

2、建立双导师制

我国师范生在进入学校实习的时候,没有专门的实习生指导老师,而是学校的任课老师指导其实习活动,任课老师本身承担着学校繁重的教学任务,并不能全力指导实习生的实践和学习。德国的带教老师都具有双重身份,是从中小学选拔出来的优秀教师,在学校承担一半的教学任务,同时又是大学教育学的老师,这样的带课老师既了解实习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又有一线的教学经验,在指导实习生时便能游刃有余。

根据我国目前的师范院校情况,可以为师范生建立双导师制度,即在师范学校有课程导师,在中小学也有一个相应的实习指导老师。对实习指导老师也要有相应的培训,减轻其在学校的教学任务,更好的指导实习生,确保师范生实习过程切实有效,提高我国师范生素质。

3、制定严格的实习评价制度

德国的师范生实习考核十分严格。考试内容由毕业论文、120分钟的书面考试、80分钟的试讲、短期见习等四个方面组成。而我国师范生实习结束后只需向学校提交一份实习报告,内容简单,不能反映出实习生的真实实习效果。因此,应制定严格的实习评价制度,丰富评价内容。例如,教学研究论文,教学技能考核,实习表现等,这样可以客观地体现出实习生的实习成果,也可以提高实习生对实习的重视。

4、制定完整、独立的实习制度

德国的教师教育在全球独树一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德国有一套非常完整、严格的制度。在实践出现困难的时候,进行制度建设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我国在师范生实习制度方面的制度不够严格和完整。应建立严格的实习保障制度,确保实习生的实习能落到实处,产生实效,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其龙.联邦德国的师范教育[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89(2):7-81.

[2]蒋培红.德国职前教师教育体系改革的特点及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07(6):75-80.

[3]王建平.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7(7):78-80.

篇4:德国:改革教育制度

当年有一个名叫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人,180l年31岁时就取得了当教授的资格,他只须再过半年时间、拿出32页的论文就可取得执教权。今天,取得教授资格的学者平均年龄为40岁,“科学新秀”的称谓对于他们而言简直就是恶意的讽刺。在进行了教授资格考试之后,他们还不能成为教授,而仅仅是“获教授资格的讲师”。只有当另一所大学经过繁琐的选拔之后要发给聘书时,这个教授位置才算牢靠。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人却是白等,现在是应该变一变了。

2002年年初以来,第一批初级教授开始在德国大学里进行教学与研究。总共提供667个岗位,现在已有85个岗位被人捷足先登了,其中三分之一为女性。 “上学期感觉挺好,”这位研究孔子与佛教的约阿希姆·根茨说。有时候他觉得他好像就是“自己的领导”,使他有一种怡然自得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使他在众多新人面前不再孤立。

格廷根大学有机化学学院的斯薇特拉娜·佐格伊瓦感到这是“一个极好的机遇”。这位来自圣彼得堡的俄国女子作为德国第一位女性初级教授写下了历史新篇章。她的经历表明,初级教授的职位使得德国这个科技大国对外国留学生更具吸引力。

米尔雅姆·戈勒尔想与4位博士生一起为自己成立一个研究小组。约阿希姆·根茨己经开始动手写一本关于中国几大宗教的书。化学家斯薇特拉娜·佐格伊瓦与两位硕士生及一位俄罗斯客座科学家一起钻在实验室里,每天工作到晚上10点。取得了教授资格的人和他们有类似的工作量。不过,他们在一个有名望的教授手下工作,受到该教授教研室的约束,干得筋疲力尽。

至于大学是培养还是过度使用新生力量,都由学校自己掌握。例如哥廷根大学确保自己的初级教授每学期有一周最多4课时的教学时间,正如联邦科技部所推荐的,还要减轻他们的行政工作。一开始确定每个初级教授为8课时,加上备课时间,那简直就是全日工作。

一些科学新秀从自己的经历中了解到教授资格选拔的旧模式与新制度之间的区别。约阿希姆·根茨在成为初级教授之前在海德堡大学取得了教授资格并在那里进行了2年的研究工作。今天他说:“我那时没有找到自己的节奏。”他说,当时要安安静静地工作一天几乎是不可能的老是有教授或同事站在门口,不是要讨论新的选题申请就是要订购一本新书。根茨从不认为自己像奴隶一样,但是也不是独立自主的:“如果什么都要经过教授点头,那么你就什么也干不成了,也别想有什么个性了。”根茨把许多取得教授资格的人们的苦恼归结到一点:“教授总是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留在旧制度里取得大学执教资格的人以及获教授资格的讲师们心里不踏实了。在哥廷根大学神学院工作的获教授资格的讲师刚开始的时候不知道应该称呼新来的初级教授“您”还是“你”。业务上他们比自己强,形式上他们没自己有权。获教授资格的讲师、科学新秀网站的托马斯·默尔格尔虽然赞同初级教授,但是他批评说,他们从获教授资格的讲师手中抢走饭碗。新秀协会的哈拉尔德·福尔克尔抱怨说初级教授的特权太多。然而长期而言,他还是支持新模式的。人文精神学科系院是该项大学改革的最大反对者。当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宣布将取消大学执教资格考试方法时,历史学家、哲学家与文学家抗议最强烈。他们说,如果没有被称为“第二部书”的当教授资格书,就无法判断青年研究人员的水平。然而,这是一个站不住脚的理由。因为在完成博士论文之后是不是还进一步要求出示“第二部书”作为聘请的前提,是随各系的便的,而初级教授们也都知道这一点。

米尔雅姆·戈勒尔在结束初级教授阶段之后还是要报名参加教授资格考试的。教授们告诉她,如果没有教授资格她将毫无前途。斯薇特拉娜·佐格伊瓦与约阿希姆·根茨也要参加教授资格考试,那是铁板钉钉的事。从长远来看,大学执教资格考试对于初级教授而言就好像驾驶执照考试对于第一方程式赛车司机一样荒谬。所以,联邦研究部部长埃德尔加德·布尔曼用法律来取消大学执教资格的做法做得好。有人说,这个改革与20世纪70年代初期设置的一定期限的助理教授职位一样将宣告失败。当时所有大学都抵制这个制度,不用这种职位来促进新生力量。这次大学虽然也有反对,但是没有一致反对。一些支持改革的大学校长,如哥廷根大学校长霍尔斯特·克尔恩、洪堡大学校长于尔根·姆吕内克与达穆斯塔特工业大学校长汉斯·赛特勒等,都支持这次改革。除此之外,布尔曼部长用总共1.8亿欧元的慷慨捐助诱惑许多大学。她还给初级教授们许诺,不管是什么专业,用于他们开始时的研究工作将提供7.6万欧元,马上就有50个大学申请这笔资金。

德国教授的“第二本书”

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德国教育研究组组长陈洪捷教授介绍,在德国做教授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要走。

首先需要通过教授资格的认定。申请人的前提是先要有博士学位,然后要再写一本书,相当于大学教授资格论文。这本书要求在相当的领域另做一个选题,难度比博士论文更高,要有创新,过程一般需要3至5年。

在申请教授资格的过程中,申请人可以在大学教授辅助性课程和在教授的指导下做研究,但不能独立授课和独立做研究及对外进行学术交流。一边教书一边研究的同时来做“第二本书”的教授论文,压力可想而知。一般人在经历了这个辛苦而又漫长的过程取得教授资格时,已经到了不惑之年,也有很多人因不能“熬”过而未能迈入教授的殿堂。

其次,取得了教授资格只是取得了在大学里上课的权利。如果没有学校聘用,这期间只能是有权上课的“私人讲师”,没有工资,也不能称其为教授。一旦得到聘用,受人尊重的教授地位和可观的收入自然随之而来。

篇5:德国休假制度

带薪假又称年假,《德国联邦休假法》第三条规定,员工应享有每年不低于24个工作日的带薪休假。其中,工作日不含周日和法定节假日。需要注意的是,这项规定是根据每周6天工作制的情况来确定的,对于每周5天工作制的工作,符合法律规定的带薪休假期应当是每年不低于20个工作日。

每位员工,无论是全职还是兼职,小型工作者或者学生工,只要工作时间满1个月,都有权享受带薪休假。

上述关于带薪假期的规定只是法定最低标准,在个人劳动合同和集体劳动合同中劳资双方可以商定更多的带薪休假天数。

休假权

全职员工如何正确行使休假权?

根据《劳动法》规定,全部假期必须在工作至少6月后才能得到批准。如果工作未满6个月,依法可以申请部分带薪假期,即每工作满1个月可以申请1/12 的年假。

原则上试用期员工也依法享有带薪休假权,但不能申请全部假期,只能根据工作时间申请部分休假。

批假原则

公司批准员工休假的基本原则:

尊重员工意见,并尽量确保假期的连贯性。

员工在申请假期之前也要考虑公司运营情况或部门其他同事的休假情况。

在特殊情况下或有正当理由时,公司可以拒绝员工的休假申请。

优先休假权:

比如一个部门的几个员工都想在学生暑假期间申请假期,公司会首先考虑有孩子的父母。

有效期

带薪休假的有效期间:

一般来说,员工当年的带薪假期应该在本年度休完,最迟不得晚于下一年度的3月31日,特殊情形下可以推迟到下一年度的12月31日。

员工在休假期间生病,不能单独决定向后顺延目前的假期,而需要立即和公司沟通。

在有医生诊断书的情况下,生病的天数不属于假期,员工之后还可以申请相应天数的假期。

其他类型员工

其他类型员工的合法休假权:

兼职员工与全职员工享受同样的休假权利,在行使休假权时也必须遵守与全职员工同样的法律规定。

迷你工作者和学生工在法律上被视为兼职员工,也依法享受与全职员工同样的休假权利,在行使休假权时也必须遵守与全职员工同样的法律规定。

这三类员工享受带薪假期天数的权利取决于他们每周的工作天数,而不是工作时间。

以每周6天工作制,一年24天带薪休假日为例,计算结果如下:

上述算法是针对每周工作天数有规则的兼职人员,对于每周工作天数无规则的兼职工作人员,其假期的计算方法如下:

兼职员工的年度带薪休假天数 = 劳动合同中规定的年度带薪休假天数兼职员工年度实际工作的天数/公司年度工作天数

实习生

实习生的休假权利

自愿实习的实习生享有法定休假权:

在自愿实习的情形下,实习生被依法视为“正常” 雇员,不论其报酬如何,都依法享有休假权利。

原则上,在实习期间对带薪休假的要求得从至少1个月的实习期限开始。

实习期超过1个月,实习生每月可享受2天的带薪休假。6个月的实习过程中,累计享受12天的带薪休假。

义务实习的实习生不享有法定休假权:

如果实习生的实习是学校规定的必修实习,该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根据法律规定,这类实习生不享有法定的休假权利。

篇6:德国不当得利制度简介

一、《德国民法典》不当得利制度概述

德国的不当得利制度包括两大部分,即《德国民法典》第二编“债法”第七章第二十四节与第一编“总则”中的有关条款。其中第二编第七章第二十四节是其核心部分,这一部分体例上相对独立地处于合同与侵权行为之间。该部分共11个条文,即第812条至第822条。从内容上看,第二十四节又可分为两部分,第812条至第817条为第一部分,规定不当得利的成立;余下部分则规定不当得利的法律效果。

一、《德国民法典》不当得利制度概述

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如果一方有意识地、基于一定目的而增加他方财产(给付),但无法律上的原因,根据第812条第1款第1项,受领方负返还不当得利之义务。但若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受领人得抗辩该不当得利请求权:(1)因清偿债务而为给付,于给付时明知无给付义务者。(2)给付系道德上之义务者。(3)给付目的之订立,如使受领人因受领而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善良风俗的,且给付人就该项违反亦应负责者。另外,如果收益因给付外事由而产生,则受损人得依第812条第1款第2项主张非给付不当得利请求权。

二、不当得利的种类

《德国民法典》区分因给付而受利益和因给付外事由而受利益两种情形,将不当得利分为给付不当得利(leistungskondiktion)与非给付不当得利两种类型。

(一)给付不当得利

1.给付不当得利的成立要件

给付不当得利,指无法律上原因,因他人之给付而受有利益者,应负返还义务。其构成要件有三:(1)因给付而受有利益;(2)致他人受到损害;(3)无法律上的原因。[1]分述如下:

(1)因给付而受有利益

给付,指有意识地、基于一定目的而增加他人的财产。所谓“有意识地”,是指给付须基于给付者的意思,若受领人得利非基于给付者的意思,则不成立给付不当得利。“基于一定目的”,指给付者在给付时须有明确的目的性。给付概念所强调的“有意识地”和“基于一定目的”这两点,在学理上称为“双重目的性”,其功能有二:(1)可依此决定给付不当得利请求权的当事人;(2)以当事人所欲实现目的是否达成,来认定法律上原因之有无,并由此划分给付不当得利的类型。[2]

所谓受有利益,通说认为以财产上利益为限,即须以客观的、经济的标准予以衡量。财产上的增加,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就积极而言,指财产总额增加而生之积极的得利;消极乃指财产总额应减少而未减少所生之消极的得利。

(2)致他人受到损害

如前所述,给付是一方有意识地、基于一定目的而增加他方的财产。在这种情况下,给付方必然会在财产上、劳务上,或其他方面有所损失。换言之,因给付而生之不当得利,受领人所得之利益即为给付人所受之损害。[3]

(3)无法律上的原因

《德国民法典》第812条明确以“无法律上原因”作为不当得利的要件,换言之,如果有法律上的原因,原则上不构成不当得利。判断当事人之间的财产转移是否正当,无须再借助“正义”等抽象概念,而由其他部门法,尤其是合同法来确定。所以,在给付不当得利类型内,如果给付方根据合同法,无给付义务(如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而为给付,则可基于不当得利,请求受领人返还其所得利益。

2.基于给付的几种具体返还请求权

在基本条款之外,《德国民法典》还规定了几种基于给付的具体返还请求权,即:目的不达之返还诉权(condictio ob rem,condictio cuasa data causa non secuta)、目的嗣后消失之返还诉权(condictio ob causam finitam)、因给付原因不法之诉权(condictio ex injusta causa)和污染行为之诉权(condicto ob turpem vel iniustam causam)。

“目的不达之返还诉权”规定在《德国民法典》第812条第1款:依律行为之内容,给付所欲达成之结果,不为发生者,亦应负返还之义务。“目的不达之返还诉权”仅适用于以下这种情况,即一方当事人向他人给付,并非为得到对方的对待给付,而是出于其他目的,且该目的不能作为债的标的。“目的嗣后消失之返还诉权”规定于第812条第1款有规定,法律上之原因,嗣后归于消失者,亦应负返还义务。

这几种基于给付的具体返还请求权在《德国民法典》中的作用非常有限,很少有适用机会。

3.给付不当得利请求权的排除

《德国民法典》设有数款例外规定排除给付不当得利请求权的适用。其一,因清偿而为给付,在给付时明知无给付之义务者,不得请求返还;其二,给付所欲达成之结果如自始不能发生,且为给付人所明知,或给付人违反诚信原则妨碍结果发生者不得请求返还;其三,给付系履行道德上义务,或基于礼仪上原因者,不得请求返还。此外,第817条还设有一条倍受争议的规定,以抗辩“因给付原因不法之诉权”和“污染行为之诉权”,即给付人与受领人都对违反法律之禁止性规定或善良风俗应负责者,不得请求返还。

(二)非给付不当得利

在这三种非给付不当得利中,以权益侵害不当得利最为重要。当事人之间财产(尤其是物权)发生变动,有的系直接基于法律规定。按不当得利的一般理论,财产转移有法律依据的,不应成立不当得利。但有时当事人之间发生财产变动,法律规定的目的乃在于保护交易安全,或谋求法律技术上的方便,不过形式上使该权利先归属于受益人,而实质上并非使其终局性地受益。在这种情形下,受益人获益虽基于法律规定,但若保有利益,仍不具有法律上的原因,应构成权益侵害不当得利。这主要包括因添附而生不当得利和因无权处分而生不当得利。

值得注意的是,此三种基本类型并没有穷尽所有类型的非给付不当得利。随着相关部门法尤其是侵权法的发展,必然会不断出现新的非给付不当得利之类型。

(三)给付不当得利请求权与非给付不当得利请求权的关系

篇7:德国幼儿园制度

德国这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在德国,大部分幼儿园由教会、福利机构以及城市社团来管理,有些幼儿园也由企业和协会负责。幼教人员的中心任务是给孩子们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创造一种学习氛围,让他们将来能够发展成为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幼儿园教育应对家庭教育起到辅助补充作用,帮助消除儿童发育缺陷,给他们提供各种广泛的教育、发展和培训的机会。

1 政府对幼儿教育高投入

在德国,幼儿教育机构可以分为州立、私人或教会举办等几种类型。所有幼教机构的运作经费绝大部分由国家提供。政府在制定教育收费时,考虑到了不同家庭的收入以及各家庭的幼儿人数情况。家长将个人收入的3%交给区教育行政部门,就可以送孩子入园。

德国法律规定,必须给 3~6岁的儿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所以德国3~6岁的幼儿入园率能够达到90%。德国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有关幼教的行政法规,对幼儿园的设置予以规划、调控,对幼儿园的规模、招生数及工作人员的数量予以监管。另外,他们还要提供幼儿园的经费预算上交议会,为议会下拨经费时提供依据。

2 幼儿园的环境

走进德国的幼儿园,给人最强烈的感受是到了一个有一大群孩子的家庭里,安全卫生、舒适温馨而丰富多彩。幼儿在这里干着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显得很愉快。德国幼儿园的门面一般都很小,从外看很难发现这是一所幼儿园,但推门进去,你会觉得豁然开朗,一个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呈现在你面前。

幼儿园一般都是两层楼的建筑,室外有大片的活动场地。幼儿在户外活动的.时候,活动量都很大,胆子也很大,爬高上梯,一点也不含糊。老师只是站在远处观察,不怎么干涉。

活动室内墙上贴的、挂的都是幼儿自己的作品,看上去有些零乱,但对幼儿来讲很亲切。大盆大盆的绿色植物随意放在橱柜上。桌子上,给活动室带来不少绿意和生机。

3 幼儿园内的混龄编班

在德国,“幼儿园”这个概念与我们的有所不同。德国幼儿园招收0~10岁的儿童,包括0~3岁的婴幼儿。3~6岁的幼儿和6~10岁的小学生。一个班内,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他们一般将年龄不同的孩子分成不同的组,每组有不同的老师负责。。幼儿园里也招收上了小学的儿童,就像中国的“小饭桌”一样。中午小学生放学后,到幼儿园来用餐,下午放学后,到幼儿园来做作业,做完作业可以在幼儿园玩足球等游戏。通常幼儿园每个班墙上都有一张表格,记录着每位小学生放学时间、所在学校、联系电话等,便于班上老师对他们进行管理。

德国幼教工作者认为混龄编班有利于幼儿之间的互相学习以及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他们认为:大小孩子在一起,大孩子会感到很骄傲,同时知道要去爱护小弟弟、小妹妹,而小孩子也可以向大孩子学到很多东西。

4 教育活动的组织

德国幼教工作者认为对孩子们来讲最重要的是玩,通过玩来教他们,老师只是一个观察者、帮助者,要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天性。这一点在德国幼儿园的实践中表现得尤为彻底。

德国幼儿园是以小组和个别活动为主的,至于进行什么活动,幼儿自己决定,可以画画,听故事,可以去娃娃家,可以到户外玩。对于午餐和午睡,老师也很尊重幼儿的意愿。比如,有的幼儿园提供三个午餐时间――中午12:00.下午1:00、下午2:00,由幼儿自己决定何时用餐。另外,幼儿园提供专门的地方供幼儿睡觉,每人一块海绵睡垫,幼儿躺下去20~30分钟仍未睡着,他就可以起来出去玩。

难道德国幼儿园老师就是天天带幼儿玩?一份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学前班幼儿教育规定的资料显示,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主要有:

(1)要培养幼儿有自己独立的观点,有主见,不是老师怎么说,别的幼儿怎么说,自己就怎么说。

(2)要培养幼儿敢于说,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克服个别幼儿的害怕心理。

(3)要帮助幼儿认识周围的环境,如认识信箱,他可以把要寄的信放进去;认识电话亭,可以用来打电话。

(4)培养幼儿手工劳动的能力,如写字、拿针等,可以锻炼幼儿的手,训练幼儿四肢的技能。

(5)教幼儿认识厚薄,认识颜色,学认l~10的数字,认识具体的国家,认识不同材料制品。

(6)对幼儿进行音乐方面的训练,学唱歌、跳舞、培养节奏感。

(7)培养幼儿熟悉马路上的交通规则,知道如何过马路、看红绿灯。

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德国幼教界很重视幼儿独立性似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只不过他们的培养方式是玩,通过玩来教会孩子。

★ 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

★ 幼儿园教室制度范文

★ 幼儿园招生制度

★ 幼儿园消毒制度

★ 幼儿园各项制度

★ 幼儿园培训制度

★ 幼儿园环境卫生制度

★ 幼儿园卫生消毒制度

★ 幼儿园安全接送制度

篇8:德国不当得利制度研究

一、德国不当得利制度的历史沿革

不当得利, 指无法律上的原因而受利益, 致他人受损害者, 应负返还的义务。以不当得利作为债的发生原因, 系罗马法所创设。在罗马法上, 不当得利请求权是一种对人诉讼, 称为“请求返还诉”。最初以请求一定金额或者特定物为标志, 后来扩及于某些标的不特定的请求。其主要特点是, 诉讼上非原告有提出请求的特别理由, 而是被告没有保留获益的充分理由。在罗马法的实践中, 对不当得利的处理一直是以个别的返还诉权进行的, 如非债清偿返还诉、目的不达返还诉、不法原因返还诉等, 并没有形成统一的不当得利制度而适用同一诉权。德国的不当得利制度虽以罗马法的“返还诉权”为滥觞, 但却独辟蹊径, 发展形成为一个新的不当得利法理论体系, 并对各国不当得利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18世纪初期, 德国自然法学者Bohmer受自然法学说的影响, 将“任何人不得基于他人之损失而获得不当得利”的原则作为诉权的基础, 使源于罗马法的不当得利诉权发展为一般性的理论, 但未能引起学界足够重视, 当时的立法仍然直接以罗马法为法源。1888年德国民法第一草案公布后, 招致学者激烈论争。一些学者主张仍沿袭罗马法的各项“请求返还诉”, 另一些学者则主张对不当得利进行一般的救济, 设立统一规定。最终以Savigny为代表的后者占据上风, Savigny是第一个统一各种来源于罗马法的“请求返还诉”的德国法学家。他认为, 各种“请求返还诉”都可在统一的原则下整合, 这一原则可以在不当得利的理念和获益缺乏正当性的赔偿义务中得到体现。德国民法至此开始规定不当得利的一般原则, 并在Schults、Wilburg (奥地利) 、Kotter、Von Caemmerer等诸多学者的不断努力下, 逐步扩展为对各种不当得利的情形进行综合考察, 使以给付型不当得利和非给付型不当得利为区分线索的新的不当得利体系在德国法中得以建立, 开现代不当得利法之先河。

德国不当得利制度主要体现在《德国民法典》第812条至第822条, 该部分与合同、侵权以及无因管理并立成为德国债法的主干。其显著特色在于区别类型, 一方面对不当得利的构成及法律效果予以抽象概括规定, 另一方面以不当得利产生的事实上的原因为标准而类型化不当得利, 将之分为给付型不当得利和非给付型不当得利, 并进而从不当得利的构成有无法律上的原因, 对两者进一步予以类型化。

二、给付型不当得利

(一) 给付不当得利的成立要件

所谓给付不当得利, 依据《德国民法典》第812条第1款的规定, 系指“无法律上的原因受领他人的给付而取得利益的人, 负有返还义务。”其构成要件如下:

1. 基于给付而受有利益。

此处所言“给付”, 意为有意识地、基于一定目的而增加他人的财产, 需从三个方面理解:首先, 给付必须是增加他人财产。此种给付行为既可以是法律行为如债权让与, 又可以是事实行为如为他人清偿债务。其次, 给付必须是基于给付者的意思。若对方受有利益非出于给付者的意思, 则不能成立给付不当得利。如A误以为B之房屋为己所有而修缮, 因无增加他人财产的意思, 不能依给付不当得利请求返还, 而属于非给付不当得利的范畴。最后, 给付必须是基于一定目的。既为增加他人财产, 又为达成某种目的。如无因管理虽然是有意识地增加他人财产, 但欠缺给付目的, 故不构成给付。

因给付而受利益, 该利益实际上就是一方当事人自他方当事人处所受领的给付。如在租赁契约中, 承租人所受利益为出租人所交付租赁物的使用。

2. 致使他人受到损害。

必须注意的是, 不当得利法上的损害非等同于侵权行为法中的损害。侵权行为法中损害赔偿的目的乃弥补损害, 故“损害”是重点;而不当得利法的目的是返还所受利益, 因此“利益”是重点。在给付不当得利中, 一方因他方为给付而受利益, 即为他方的损害。故对于给付不当得利而言, 得利与损害实为一体之两面。例如, A出租墙壁给B悬挂广告, B所受利益即为A的给付, 即墙壁的使用。

3. 无法律上的原因。

当事人一方基于一定目的而为给付时, 其目的在客观上即为给付行为的原因, 如果给付欠缺原因, 则他方受领给付即无法律上的原因, 从而成立不当得利。

(二) 给付不当得利的类型

给付行为因欠缺目的而构成不当得利, 《德国民法典》将之归为了三种类型:一是自始无给付目的;二是给付目的嗣后消灭。即第812条规定的“即使法律上的原因消失, 该返还义务仍然存在”。如承租人预先向出租人支付了某月租金, 但该月的租赁关系后来被通知终止, 支付租金的法律上原因消失, 此情形下出租人对承租人负有返还所得利益的义务;三是给付目的不达, 即“依照法律行为的内容而用给付来追求的结果并未出现, 该返还义务仍然存在” (第812条第1款后段) 。如双方为达成结婚目的而为礼物给付, 而后婚姻关系未成就, 给付方得依不当得利请求受领方返还。

(三) 给付不当得利请求权的排除

因给付而受有利益, 欠缺给付目的时, 应成立不当得利, 受领人负有返还义务。但《德国民法典》又对此设有数款例外情形:第一, 明知无债务而为清偿。即以清偿债务为目的而履行的给付, 如果给付人明知其无给付义务的, 不得要求返还。如A售物给B, 在知道B因意思表示错误得为撤销后, 仍然对B为给付, 不得请求返还。第二, 清偿期前之清偿。设A向B借款10万, 期限2年, 年息2分, A误算日期提前归还, 可否向B请求返还期前清偿之借款或中间利息?《德国民法典》第813条第2项明定不得请求返还。第三, 给付系为履行道德上义务, 或基于礼仪上的原因, 不得要求返还。第四, 给付目的自始不达且给付人知其不能, 或者给付人违背诚实信用原则阻碍结果发生的, 不得因未发生给付所预期的结果而要求返还。如前述双方为达成结婚目的而为礼物的给付, 违背诚实信用原则而阻碍婚姻缔结的订婚人, 不得请求返还其所赠的礼物。

三、非给付型不当得利

非给付型不当得利, 规定于《德国民法典》第812条第1款后半部, 即“以其他方式使他人遭受损失而自己取得利益的人, 对该他人负有返还义务。”由此可以看出;非给付不当得利, 系因给付之外的事由所生之财产变动, 并非出于受损方有意识地、基于一定目的的行为。

非给付不当得利又可分为权益侵害不当得利、支出费用不当得利与追索型不当得利三种基本类型, 其中, 权益侵害不当得利为主要形态。德国法理将之称为“干扰返还之诉”, 包括未经他人的许可使用或利用属于他人的财产或权利, 出售他人的财产、侵犯他人的著作权等。此外, 该法典于816条专门规定了无权处分这一具体的、个别的侵害他人权益的非给付型不当得利制度。依该条规定, 无权利人就某一标的进行处分对权利人有效时, 无权利人有义务向权利人返还因处分而取得的利益;处分系无偿为之的, 因该处分而直接取得法律上利益的人负有同样义务。对无权利人所履行的给付对权利人有效时, 无权利人负有向权利人返还所受给付的义务。

权益侵害不当得利为德国学说判例所创设。自罗马法创设不当得利制度, 至近代各国立法, 多以给付不当得利为重点而建构不当得利法体系。“权益侵害不当得利”类型的提出, 扩大了不当得利请求权的适用范围, 强化对权益的保护, 对不当得利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如何判断权益侵害不当得利, 学说上有“违法性说”和“权益归属说”两种观点。“违法性说”由德国学者Schulz提出, 认为所谓“无法律上原因”乃指违法性而言。该理论虽然可以说明侵害他人权益行为的违法性, 但不足说明侵害人不能保有利益的正当性, 故逐步为“权益归属说”所取代。“权益归属说”认为权益有一定的利益, 专属于权利人所有, 违反法秩序所定权益归属而取得其利益者, 欠缺法律上的原因, 应成立不当得利。

四、不当得利的法律效果

《德国民法典》第818条至822条规定了不当得利的法律效果, 包括不当得利请求权的客体, 不当得利返还的方法, 以及返还利益的范围等。一般地认为, 《德国民法典》关于不当得利法律效果的规定, 统一地适用于给付与非给付型不当得利。

(一) 不当得利请求权的客体

根据818条, 返还的义务, 及于所收取的用益, 以及受益人因所取得的权利或作为毁坏、损坏或侵夺所取得标的物的补偿而获得的一切。因此, 不当得利请求权的客体, 包括原受利益以及本于原受利益更有所得者。所谓原受利益, 为受益人因给付或非给付所受利益本身。本于原受利益更有所得者, 指所收取用益, 乃物或权利的孳息以及使用利益。

关于不当得利的返还方法, 《德国民法典》规定以原物返还为原则, 以价额偿还为例外。只有在所受利益依其性质不可能返还, 如已服的劳务, 或受益人基于其他情形不能返还的, 始得以价额偿还。

(二) 不当得利返还的范围

《德国民法典》对于不当得利请求权的客体, 采取了概括规定的方式, 但对返还义务的范围, 则依受益人为善意或恶意而设定了不同规定, 并因此影响第三人的返还义务。该法典虽未直接使用善意和恶意之概念, 但具体表明了善意与恶意的判断标准。

1. 善意受益人的返还责任

依818条第3项, 在受益人所取得的利益不再存在的限度内, 无返还义务或价额赔偿义务, 即为对善意受益人返还责任的规定。善意受益人仅在所受利益存在的范围内, 承担原物返还或价额偿还的责任;所受利益不存在的, 不论其不存在的原因如何, 均免负不当得利返还的责任。

2. 加重返还责任

如前所述, 在受益人为善意时, 其返还利益的范围以返还请求权提出时所存在之利益为准。在受益人为恶意时, 《德国民法典》第819条规定, 受益人在受益时或事后知悉法律上原因的欠缺, 自受益时或知悉时起负有返还义务, 如同返还请求权在此时已受诉讼拘束;受益人因受领给付而违反法律禁止规定或善良风俗的, 自受领给付时起以同样方式负有义务。此即为恶意受益人的加重返还责任。加重返还责任的返还范围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受益人受益时所得之原受利益以及基于该利益更有所得之利益。不论在返还请求权提出时, 该所受利益是否存在, 亦不论该利益不存在是基于可归责于受益人之事由, 还是不可抗力或其他不应归责于受益人之事由, 均应返还;若所得之利益依其性质或其他情形不能返还时, 应偿还其价额。二为受益人所受利益之利息 (第820条) 。

3. 第三人的返还义务

一般而言, 不当得利之债的债务人, 以同债权人有直接损益变动而受有利益的人为限, 不包括因为一定法律事实而受让不当得利之第三人。但是, 法律也规定了特别场合下, 为救济不当得利债权人而使不当得利之债效力及于受让该不当得利的第三人, 此即第三人的返还义务。《德国民法典》第822条规定, 受益人将所取得的利益无偿给予第三人的, 以受益人因此而不负不当得利返还义务为限, 该第三人负有返还义务, 如同其无法律上的原因而从债权人处取得被给予的利益一样。

综上可以看出, 《德国民法典》在调整不当得利方面, 设立的是概括性条款, 形成了一套理论成熟、体系完备的制度。我国目前正在酝酿制定民法典, 不当得利作为与合同、侵权并列的民法基本制度, 不可避免要被包括其中。因此, 比较研究德国的不当得利制度, 对于构建我国的不当得利理论体系, 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不当得利制度源于罗马法, 旨在调整无法律上原因而发生的财产变动。文章对德国不当得利制度的历史沿革、类型以及法律效果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以期对完善我国的不当得利立法提供借鉴。

关键词:不当得利,德国民法典,给付型不当得利,非给付型不当得利

参考文献

[1]王泽鉴.债法原理﹒不当得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5.

[2]洪学军.不当得利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4-9.

上一篇:村卫生所工作计划总结下一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自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