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队知识青年30年后的聚会致辞

2024-04-27

插队知识青年30年后的聚会致辞(精选5篇)

篇1:插队知识青年30年后的聚会致辞

插队知识青年30年后聚会致辞

老战友,兄弟姐妹们你们好:

今天大家欢聚一堂,共同回忆纪念我们人生史上那段难忘的岁月,重述过去同甘共苦朝夕相处的兄弟姐妹情谊。我的心情特别激动,千言万语化作一声真诚的问候与祝福;您好!祝您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家庭幸福;生活美满!同时也更加想念故去的战友,对已故的战友表示深切怀念与哀思。

四十年前也是在这样繁花似锦的五月,我们告别亲人,告别故乡,怀着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揣着青年人火一样的理想,响应政府屯垦戌边号召,登上西去的列车奔向了荒寂的柴达木盆地。从此我们一起转战在江河源头,南起昆仑山北到祁连山,到处都留下了我们这代人创业的足迹。战严寒,斗风沙尝尽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与磨难。在马海,在鱼卡,格尔木,在昆仑山下奉献了我们的豆蔻年华,我们做到了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更无愧于自己。我们曾享受过播种理想的欢乐,但也有迷茫与困惑的痛苦,总之这一切都记录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与人生价值。同时也培育了我们百折不挠的军垦人精神财富,让我们共同珍惜和经营着一“财富”吧!让它永远流传下去。

战友们,兄弟姐妹们,回顾过去,我们可以骄傲的说;我们“青春无悔”!面对未来我们应该健康,乐观,充满信心!在今后的日子里。永远以军垦人的精神相互共勉,经常沟通,走好我们的下半生。

预祝各位今天聊的开心,玩的欢心,吃的顺心。此次聚会大家高高兴兴快快乐乐!

知青们、场友们: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4周年之际,黄田林果场1973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30周年回场欢聚,这是一次难得的历史盛会。黄田林果场为了迎接自己的儿女回场省亲,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等同志为了这次聚会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地税局副局长***同志为了这次聚会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协助;知青和场友们为了这次聚会,抛开了一切事务,如约回场省亲聚会。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有了今天这场热热闹闹的聚会。这次聚会是黄田林果场上山下乡知青首次较大规模的聚会,意义非常。我和张学文、黎裕本、侯彩萍等同志代表林业局,对知青和场友们回场省亲聚会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祝贺。并对知青和场友们一如既往关心、支持、参与黄田林果场的建设表示衷心的感谢。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当时的知青上山下乡,促进了城市与农村的思想交流和文化知识的传播,促进了边疆和山区农村的生产建设,更锤炼了当时的一代。这段经历是广大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历程。七三届知青是黄田林果场的首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由于你们的带头,才有第二批、第三批知识青年的到来,还有一部分潮汕上山下乡到我县农村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也相继到来。由于各届知青的积极参与,才使得建场初期的黄田林果场热火朝天;由于知青的披荆斩棘,才使黄田林果场在短期内的面貌焕然一新;由于知青们的团结互助,才使得黄田林果场像一个充满爱心和温暖的大家庭;由于你们的活泼乐观和好学,才使得黄田林果场更像一座熔炉和学校。你们在黄田林果场洒下了汗水和辛劳,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你们为黄田林果场的建设和当时的物质生产立下了汗马功劳。黄田的山和水不会忘记你们,黄田的职工和周围的群众更不会忘记你们,知青精神和知青功劳永垂青史!

知青们、场友们,今天的黄田林果场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图。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黄田林果场,像一个热情奔放、神采奕奕的少男少女;今天的黄田林果场,像一个成熟又娇羞的姑娘(因为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相比,今天的黄田林果场既显得美丽又显得宁静)。今天的黄田林果场,也由过去的物质生产单位转变为封山育林、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和保护物种为主的公益事业单位,与此同时,黄田林果场计划适度发展观光和休闲项目。无论过去和将来,不管黄田林果场怎么变,黄田林果场都会敞开胸怀迎接你们回场省亲、旅游观光或者投资建设。诸位离开黄田林果场后,二十多年的思念和情感,不是一两句语言可以表达的。平远县林业局和黄田林果场请在座的知青和场友们向不在座的知青和场友们传达一个信息:希望知青和场友们常回家走走,常回家看看,黄田林果场永远是你们温暖的家!

知青们、场友们,你们回场省亲聚会的时间虽然短,但这是三十年时光和感情的浓缩。在这难得一聚的新老场友、新老建设者们共话家常的珍贵时刻,让我们尽情地倾诉、尽情地留影、尽情地干杯吧!

篇2:插队知识青年30年后的聚会致辞

以前中国的大人们对于儿童都不能正当理解, 不是将他当做小型的成人, 期望他少年老成, 而是把他看做是不完全的小人, 说:小孩子懂什么?一笔抹杀, 不去理他, 甚至认为小孩子的要求是无理的。本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清晰地记得, 小的时候对很多东西都是很好奇的, 可是每当我问妈妈的时候, 妈妈要么敷衍我, 要么就说这不是你们该知道的……所以, 我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该知道的时候, 以至于都不敢多问……包括现在的我, 在别人眼里我的年龄和成熟度是不相符的, 这个年龄阶段该知道的该懂的很多东西都一无所知。

在大人们眼里, 孩子们就应该乖乖地学习功课, 其他的什么事情和问题都不要乱问乱说, 一旦有乱问乱说的现象, 大人们就会“教训”我们说:“你们这些孩子脑子里都想些什么呢?不好好学习……”等等这些话, 让我们莫明其妙。大人们越是不告诉我们, 我们就越好奇, 于是就会想出很多怪主意和怪点子, 有时候也会让大人们哭笑不得。在那个年龄段, 在孩子的心里都已经觉得自己长大啦, 成熟啦, 和大人们一样。读五年级的时候, 我给家长提出要学习音乐, 从小就喜欢唱歌的我对音乐有种特别的感情, 可是却遭到了大人们的强烈反对, 因为在他们眼里, 你不好好学习就是叛逆, 就是不听话。在那个时代, 他们认为小孩子就是一个不完全的小人, 思想也不完整, 压根儿就没有把们看成是“大人”, 所以我们提出一些要求他们认为是无理取闹。

二、改观后的观点 (30年后人们眼中的儿童)

前段时间我看完《小威向前冲》这本图画书, 才恍然大悟!因为《小威向前冲》是小学三年级孩子看的图画书, 在老师的帮助和讲解下, 三年级的小朋友都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本图画书让孩子们清楚地知道和了解自己的生命源自父母;知道新生命的诞生过程;认识男女性器官之异同;了解身体的特征是遗传的结果;学习尊重身体与珍惜生命。

有一次在课余时间, 我问我的学生一个问题:“你知道你是从哪里来的吗?”这个孩子只有6岁, 但她都了如指掌, 很自然地告诉我:“我是妈妈生的, 我还知道妈妈是外婆生的, 爸爸是奶奶生的。” (后两句是这孩子自己加上的, 我可没有问) 而且更有甚者, 有的学生还会用鄙视的眼睛看着我说:“哈哈, 这么简单的问题哦!”就在此时此刻, 一个很漂亮的小女孩突然站起来很镇静地说:“老师, 我给你出个选择题———我是在垃圾箱里捡来的还是妈妈生的?”那时, 我故意地想了好久才告诉她说:“应该是你妈妈生的。”这孩子歪着脑袋问:“老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我轻轻的告诉她:“因为垃圾箱里捡来的孩子没有这么漂亮的……”

时代在进步, 人的思想素质也在不断地提高, 想一下6岁的时候我在干吗, 想一下6岁的时候我又知道什么懂得什么!而现在的6岁孩子真的了不起!美国的一位科学家做了一个研究, 研究表明:孩子在6岁前学的东西是这一生的一半。所以, 在中国3~6岁的教育也早已开始, 这个成果也已经出来。现在大家给孩子的早教定义好像又提前啦, 看到很多培训学习机构都开设了0~3岁的早教班, 30年前“所谓的3岁娃娃”如今也被看做是小大人啦, 这一点让所有人都倍感欣慰。3岁的孩子都能说很多个英语单词, 也都取了一个英文名, 而30年前12岁的我们才知道什么是英语课。还有胎教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呢?而30年前呢, 当时的大多数人们估计都不知道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三、世界著名的文学作品给我们的启发

(一) 加雷斯·皮·马修斯著的《哲学与幼童》提出一个崭新的观点, 认为运用哲学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

作者用大量生动有趣的实例阐明, 天真烂漫的幼童对宇宙、人生、周围一切事物所萌发的种种困惑、疑问、匪夷所思的想法, 都含有探索真理的意味, 符合深奥的哲学原理。

(二) 曾经有人和我说, 看到书店里总是把《小国王》放在童书的书架上, 感到很无奈。

其实我倒不这么觉得, 成人看也好, 儿童看也不错, 一本好书, 如同镜子, 不同的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所需的知识。成人读《小国王》或看到世间的酸甜苦辣, 或回忆起美妙童年, 或悲伤于世事无常或快活于找寻到丢失已久的记忆……孩童读《小国王》或想象着有小国王那样的玩伴, 或想象着在小国王的世界驰骋……小国王既是我们心灵的导师, 也是孩子们最好的幻想伙伴, 无论何时何地, 每当我们需要他的时候, 他都会从屋子的角落缝隙里钻出来陪伴我们。小国王本身就是童真, 就是想象力, 就是无限美好的青春年代。看过《小国王》这本书的很多孩子都会问这样那样的问题, 如宇宙是什么?我才发觉, 其实每个孩子在最初来到这个世界不久, 就像小国王一样, 都堪称为一个初期的哲学家, 他们在还未被污染的脑海里思考着世界的本原, 思考着我们的来和去。

(三) 从190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第一本现代儿

童读物《无猫国》开始, 大量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涌入国内, 长袜子皮皮、卖火柴的小女孩……众多外国童话故事中的人物为中国的少年儿童所熟悉并喜欢, 并先后有过两次引进儿童文学读物的高潮。而中国的儿童读物什么时候才能大量的走向世界呢?我们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人文学院教授方卫平, 最近主编了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语文读本》 (小学卷) 。在全力投入这套书的编写过程中, 他对中外儿童文学作品进行了地毯式的阅读和了解, 感受到两者之间的明显差距。中外儿童文学作品交流不对等情况的出现, 一是与大的文化发展背景有关;二是创作界、出版界、理论界缺乏与世界对话的能力, 包括语言能力及交往能力, 如何自觉地从事对外交流的工作, 跟队伍的状态有关;三是在某些领域, 比如音乐、美术、建筑等,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但儿童文学是超越种族的。不对等的表现有:国内作家输出的作品少, 国外的作品输入量大, 主要是交流不够。经济发达的国家形成强势文化, 不太接受发展中国家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国的汉字交流起来更为困难 (在增强综合国力的前提下, 才能更好地推广我们的汉语) , 所以我们的作品要提高质量, 积极宣传。东西方创作文化背景不同, 中国作家要走向国外, 必须加强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我们在肯定外国的儿童文学作品好的情况下, 不能拿否定中国儿童文学为代价, 我们有很多优秀的作品不被国外所了解。从这一方面讲, 我们缺乏优秀的翻译人才, 把中文翻译成英文的人少。为了我们民族的儿童文学能够更好更早地走向世界, 我们可以加大力度去培养翻译人员。

总之, 从大的方面来说, 30年后的今天, 大人们对儿童的所思所想已经改观了很多。改革开放以来, 不管从经济上还是从文化上来说都引荐了国外的一些好的值得学习的地方, 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在中国传承开来, 就如上面所说的那样。但是, 在当今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我们还要在这个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其实孩子们心里所需要的只有孩子们自己最清楚, 大人们创作的作品也的确不少, 但是孩子们真正喜欢的又有多少作品呢?就像前段时间吵的比较严重的“中学音乐课改”一样,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喜欢唱课本上的那些歌, 甚至上音乐课的时候, 孩子们耳朵里都塞上耳塞听一些周杰伦的歌。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有句话说的非常好:存在的就是被需要的。当有一天, 学生都不需要那些所谓的音乐课本上的歌曲啦, 这些歌曲还有存在的意义吗?所以真心的建议我们当代的音乐创作者多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 结合中国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 写出让孩子们喜爱的, 并且适合孩子们的儿童歌曲。记得小的时候学的歌曲很多都是和战争有关的, 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很难唱出那种感情, 尤其又是对于年幼的我们, 就更谈不上理解歌曲的背景啦。所以, 也还是有很多需要改观和进步的。

例如:披着黑斗篷的魔法男孩哈利·波特, 不远万里地来到中国, 不动声色就控制了千千万万个中国孩子的阅读兴趣。在中国的日子里, 他玩得很高兴, 没有感觉到丝毫的水土不服。我们的儿童文学也有自己的“明星”, 但比起哈利·波特, 要颇显逊色, 就像现在中国儿童心目中的神圣的魔法男孩哈利·波特的中国人形象又有几个呢?可想他们通往世界舞台的道路似乎就不那么顺畅了。与世界儿童文学相比, 我们中国的儿童文学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我们只有看到差距, 敢于改观, 才会进步!回想一下, 能让我们记忆犹新的儿童电影大都来自于国外, 而我们中国的呢?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国人反思……

参考文献

[1]陈汉才.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社, 1996.

[2]董文学.文学理论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高洪坡.发现儿童[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9.

[4]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5]汤锐.比较儿童文学初探[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5.

[6]蒋风.鲁迅论儿童教育和儿童文学[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5。

篇3:四十年后的聚会

母亲打来电话,说中午不回家吃饭了,要参加初中同学聚会。初中同学?母亲今年快60岁了,初中毕业至今少说也有四十年了吧。

今天的聚会是母亲初中毕业四十年后与同学们的第一次相见。看得出来,母亲很高兴,心情也很激动。即便是到家里已经有一会儿了,神情中还带着一丝兴奋,话也比往常多了,喋喋不休地与我们说起聚会的情形。

“四十多年没见面了,都变老喽。我们那时的班长,那么英俊的一个小伙,现在满头都是白发,满脸还净是褶子,变化太大了呀!”

“那个小瑛,在我们班个子最小,只有这么一点点。”母亲用手比画着,“当时我们都叫她小不点,谁知,现在比谁都高,比谁都壮实。”

“我们班那个张大朋,后来可有出息了,据说还当过一个县的副县长,可是去年一天晚上出去遛弯的时候,被车撞了,唉,可惜。”

“那个王淑琴,曾是地主富婆的‘千金’,由于出身不好,当年大家都不理她,听说现在陪儿子到美国读书去了,真是世事难料啊。”

是啊,一群曾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如今都已变成两鬓斑白、皱纹横生的老头老太了。穿越四十三个春夏秋冬,历经无数次风霜雪雨的打磨之后,她们又相聚在一起。

一切似乎都变了。以前是羽翼未丰的小鸟,现在则是庇护家庭的大树;以前围坐课桌板凳啃书本,如今大家围着餐桌品尝着山珍海味;以前谈论的是加减乘除方程式,而今说着家长里短,儿女情长。

一切似乎都没变,就像刚刚放学又见了面,同学之间的情谊,那股见了面的热乎劲儿,没有因为经过漫长的岁月而减弱,四十年前的情形历历在目,犹如昨日。

突然感觉,人的一生就是由一个个的聚会组成,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上班工作直至退休,从一个聚会走向另一个聚会,这个聚会结束了,下一个聚会又开始了,相聚、分离,再相聚,再分离,周而复始,循环不止。

篇4:教育体制改革30年后的新起点

一、体制改革:从释放活力开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走向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开始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改革以上级开始给下级更多更大的选择权和自主权为起点,最初体现在经济领域。1979年底,苏步青等上海四所著名大学的校长在《人民日报》上联名发表文章[1],呼吁给高等学校一点自主权,引起反响。此后,一个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为突破口的教育体制改革热潮逐步在全国展开。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当前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使高等学校具有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能力”。为了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加强政府对教育的宏观管理工作,调动各部门、各行业办教育的积极性,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5年8月18日通过了《关于设立国家教育委员会撤消教育部的决定》;国务院还于1986年3月8日发布了关于《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的通知,对国家教委、国务院其它部委、省级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责及高等学校自我的管理权限均作了具体说明;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的体制”;1994年7月3日,国务院颁发《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指出“高等教育逐步实行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的体制”;1998年8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高等学校自批准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

这期间,放权是主旋律,旨在激发基层和学校的办学活力。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探索,完成了在思想观念上的认识,那就是:“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的体制”,其中包括“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和“高等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地位。现在看来,这一认识依然是正确的。

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着眼于建立治理结构

体制改革起始于计划经济时期,以政府为主导实施,重在解决权力过于集中问题,因此放权、激励是主旋律。但逐渐地,我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这需要新的制度模式与之相适应。在新旧交替之际,如果一味由上而下放权,而治理结构重建工作没有跟上,势必会出现“一放就乱、一乱就收”的局面,对此现象大家都不陌生。可以说,这个时期我们的认识是到位的,但制度建设没有跟上,空有理念而无法落实。换句话说,如果《高等教育法》上的有关规定都真正实现了的话,就不会有后来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提法了。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流行自21世纪初,特别活跃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的2010年前后。笔者曾经追溯查证[2],1995年丛长福在《现代大学制度的办学原则和管理模式》曾经写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是十分重要的、迫在眉睫、利在当代、受益千秋的大事”,但当时并没引起反响;2000年以后,有关“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逐渐增多,如王冀生的《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攻坚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袁贵仁的《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教改革和发展》、杨东平的《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潘懋元的《现代大学制度笔谈》等;在《教育规划纲要》制定前和制定中,笔者也曾专题负责过教育部组织的有关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后来,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成为《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教育改革的亮点。《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国家成立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其中专设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组,在全国425个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中现代大学制度就占有48个。

与早期的体制改革不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起因于市场经济,重在规范化建立起治理结构,是外部约束下学校的自我建设过程。因此,《教育规划纲要》所明确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四项内容为:完善治理结构、加强章程建设、扩大社会合作、推进专业评价。无疑,这些工作都在推进和完善之中。

三、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始了新一轮的简政放权

虽然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开始了对高等教育、高等学校各种权力间的规范、调整工作,问题也都提出来了,但在过程中难以深入。比如政府与学校间的关系,在教育部召开的有关章程制定的工作会议上,就有校领导询问“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不是学校能决定的,是否就不写了”等问题;再如,谈到“去行政化”、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等问题,理论上怎么界定好像大家都同意,但到了实际操作层面就有了“去行政化不是不要行政”、“校长没有级别到政府机关谁来接待啊”等诸多问题。高等教育走到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因此需要综合改革。

笔者感到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已逐步把改革重点收缩到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上。如教育部2014年的工作要点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下的二级标题“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中,具体地提出了“完善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加强高等学校章程建设,促进学校加快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制订落实加强直属高校领导班子建设意见,制订直属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指导意见,出台《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落实《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等工作要求。关于完善内部治理结构重要性的凸显,笔者也曾专门撰文阐述,认为原因有二[3]:一是改革的节点到了这里,不突破很难继续前进;二是它与其它改革间的关联性上升,相互影响和制约。

大学不再是象牙塔,教育问题是社会问题的反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在改革总目标中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它既是执政党关心的核心问题,也是国家科学发展的保障。无疑,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实现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我们的重任。

而实现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就要分清责任,该谁的权就是谁的权,责权利相统一。伴随着国务院简政放权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高等教育主管部门也在清理着自己需要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清单。也可以说,治理能力现代化正从权力归位开始,也由此奠定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深化的根基。

四、全面依法治教: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保障

从体制改革开始,我国开始调整高等教育的权力结构,直至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经历了一个由政府主导转向学校自我建设的过程。建设了几年突然发现,许多问题积重难返,因此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旗帜下开始了综合改革、在国家简政放权的大方针下开始了新一轮的放权工作。根本出路是要走向依法治教。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会的主题是“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如机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当今的改革是与制度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四个全面”中,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就是制度性建设,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制度是根本性保障;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制度性建设,是建设的目标和标志。改革和法治,成为事物发展的不同方面[4]。

高校章程是把改革理念转化为治理结构的理想载体。在当今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进程中,我们需要把章程制定看做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机遇,推动高等学校的依法自主和按章办学。最终目的是创建出让广大教师醉心于学术工作的机制,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极大地满足社会需求。近期需完善的重点领域有:政府与高校目标型管理关系的确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的分工实现机制,学者共同体模式的确立,不同学校适宜的社会参与治理。我们需要把思考清楚了的高校治理结构以章程的形式明确下来,使之成为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基础。

摘要:文章回顾了高等教育由体制改革向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法治教演变的历程,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特点及演变原因。提出目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简政放权的起点上,需要把综合改革和制度建设协同考虑,以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完成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任务、保障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30年

参考文献

[1]苏步青,李国豪,刘佛年,邓旭初.给高等学校一点自主权[N].人民日报,1979-12-06.

[2]马陆亭.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到现代大学制度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3,(21).

[3]马陆亭.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4,(7).

篇5:二十年后的聚会

不到两分钟,我就到了聚会地点,一阵阵谈笑声从餐厅的门里传出来,我迫不及待地跨入门内,呀!同学们都在这里!我定睛一看,那不是我小学里最好的兄弟吗?“唐老鸭!”他扭头一看:“哎呀,兄弟你可算来了!”

正聊得火热时,我们听到了门口传来洪亮而熟悉的声音:东北话,肯定是“吴二麻子”!我迫不及待地拨开人群,一看果然是他。我俩见面便热情地攀谈起来,这时“黑老大”“牛魔王”“小金鱼”、若宁、金昕和桂川等兄弟姐妹们也陆续到场了。吃饭时,大家有说有笑,开怀畅饮,谈论着以前的种种趣事。说着笑着,餐厅的大屏幕放映出我们班当年的毕业照,大家纷纷指着彼此当年的样子哈哈大笑。虽然岁月改变了大家的容貌,但我们之间的情感却没有被岁月的长河冲淡。正当我随着现场气氛陷入回忆时,“唐老鸭”拿出当年我送他的足球,我惊呼道:“你还留着?”“当然,一起追梦的兄弟情都凝结在这儿呢!能不留着吗?”“唐老鸭”笑着说。我拿着这个满是岁月痕迹的足球,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这次聚会上,我很高兴看到儿时的伙伴们也都事业有成了,更开心的是深切感受到距离和岁月没有冲淡我们之前的友情。友谊万岁!

【点睛酷评】

文章的内容比较新颖,小作者展望了二十年后回乡参加同学聚会的情景。捉住二十年后的“变与不变”来写,既表现了同学们的变化,又体现了同学之间不变的情谊。由此表达出了小作者的美好心愿:希望多年后再见,同学们都过得好,同学之间的情谊永不减。

上一篇:团辅活动总结下一篇:引述句与转述句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