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理解课件

2024-05-11

小学阅读理解课件(共8篇)

篇1:小学阅读理解课件

一、教材分析

《Doing things》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五年级下册第10单元的内容。本册书第1,2课为新语言学习内容。由四部分组成。Get ready ,A,B,C.通过听,说,读,写,演来实现英语教学。

二、学情预测

本单元重点内容是学习有关家务劳动的词组。我了解到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讲,这些家务劳动平常在家都做过,只是不会用英语正确的表达和交际运用,所以我把重点放在相关句型的教授上。e.g. What chores do you have to do? I have to make the bed。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能听说读写关于做家务的词组: set the table, clean the living room, take out the garbage, sweep the floor, make the bed, clear the table, have to, a lot of, do chores. 2.能听说读句型:What do you have to do today? I have to….

原文来源: 小学英语课件:Unit10 Doing Things

2.能力目标:1.能够使用本单元所学的.句型,谈论自己在家中必须从事的家务劳动。2.能够仿写与家务劳动有关的句子和短文。

3.德育目标:能够通过谈论家务劳动,渗透并培养学生主动做家务的良好习惯,树立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四、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有关做家务的词组和句型。

难点:能够用学过的词组仿写做家务劳动的句子和短文。

五、教法、学法

教法上我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出新授内容。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并及时点拔,通过游戏,竞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学法上我采用了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互助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六、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课件、录音机

学生:调查卡、有关家务劳动的转盘。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表演反馈

1.通过看课件读单词,并用相应的单词造句子,并进行对话汇报表演,例如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I often go to the gym. How often do you go there? Four times a week.

原文来源: 小学英语课件:Unit10 Doing Things

2.听写训练,课前三分钟听写学过的单词,使学过的单词重复出现,有效提高学生写的能力。

二、创设情景,感受新知

1.出示课件,教师逐一出现有关家务劳动的画面,并用What chores do you have to do?主句型进行提问,引导学生用英语说出各项家务劳动短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出示课件)

通过看图学习有关家务劳动短语

,教育学生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使他们懂得热爱劳动,保护环境是我们应尽的社会职责。

2.学单词可采用多种方法:学生可以看卡片,跟读;可分组研讨;可以选自己会读的词组在全班进行领读;可以全班看图片,试拼读词组,这样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拼读能力。

三、操练对话,扩展提升

再次出示课件,呈现有关家务劳动的词组,并放录音。学生自然快乐地进行操练,请学生看书,分组利用词卡进行对话活动。在游戏中注意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提问和回答练习的机会。

(学习walk the dog ,教育学生不要让狗随地大小便,注意保护环境。学习clean the living room ,教育学生要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

原文来源: 小学英语课件:Unit10 Doing Things

四、游戏教学,渗透德育

教师布置游戏,评比谁是劳动小能手。

通过学生用英语叙述自己在家所做的家务活的多少,评比谁是劳动小能手?通过此项活动让学生们养成讲卫生、爱劳动的好习惯,同时教育学生不仅在家爱劳动,在学校也要热爱劳动,走出校园在社会上不仅要爱劳动而且要树立环保意识。

五、竞赛活动,互动研讨

我领读C项对话,之后分组竞赛,看哪个组读得正确,响亮。竞赛目的是熟练提问和回答,为调查做语言铺垫。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调查,并利用本课所学的词汇、句型完成调查表格的填写。这样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渗透热爱劳动,加强社会成员责任感的思想教育。

六、课后小结,升华德育

今天学习了八个关于家务的词组,并学会用What chores do you have to do? 进行交流自己会做的家务。相信同学们会成为热爱劳动,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好少年!

七、板书设计

Unit 10 Lesson 55

What chores do you have to do?

Set the table clear the table clean the living room take out the garbage sweep the floor make the bed

篇2:小学阅读理解课件

一、 生字教学教“字串”

小学低年级的生字教学是课堂的主流与重头戏,在小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识字写字至少要占一半以上的课堂教学时间。其中十分钟写字是一定要保证的,在这十分钟写字之外的教学内容安排上,我认为要以教“字串”为重,讲“重点”为辅。也就是说,不能单纯为教生字而教生字——像传统教学那样,把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放在黑板上,让孩子们再来说说怎么去识记,再出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读,然后再把词语放到句子中读,最后是看看课文孩子能不能正确读下来。这样的传统教学方法在群文阅读的课堂里明摆着是行不通的。因为课堂的四十分钟里,这么一串上下来,估计近二十分钟的时间过去了,加上写字十分钟,你什么也做不了。

因此,我认为必须在生字教学的时候,做做文章,提高生字教学效率。在群文阅读中,低年级孩子面临的困难是识字量积累不够,不认识的字成为孩子们阅读的`障碍。我认为,要扫除这障碍,就要在平

常的课堂中教给孩子识字方法,形成孩子们的“字感”。教师在随文识字的时候除了教给孩子认识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之外,还要拓展生字教学的量,让孩子们形成记“字串”的意识:在看到一个生字的时候脑海里寻找换偏旁的另外生字,或者是找一找同样偏旁部件的字来理解记忆生字。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快速把生字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进而掌握生字。因为小学低年级要求掌握的生字中,象形字,会意字大多数出现在一年级上册,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形声字是识字教学的主流,与其让孩子们单独识记生字,不如教给他们识字方法,“串”字识记,一次次重复中,孩子们的认字能力与自主识字意识将得到锻炼。只有这样,才能把识字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加识字量,为孩子们进行群文阅读扫除生字障碍,促使其阅读更顺畅。

二、 课文朗读教“语感”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任务中,还有一项基本任务是课文朗读,要求做到读正确,读通顺,不能加字减字。要把课文读正确通顺,首先是认字关,如果孩子们都认得生字,就能把字读正确进而把课文读正确。可是有的孩子朗读习惯不好而造成总会添字漏字还有的是用自己的理解换词朗读。这些朗读的习惯,来自于孩子的朗读语感未形成。

我认为,在一年级的朗读教学中,要求孩子们先是指字认读,再是看着字读,要求孩子一定要以书为本,看着课本读课文,不能自以为是地光背诵不看书。其实有好多孩子为什么朗读漏字加字,都是因为背诵不熟,不能抓重点词背诵,背错了还不知道,等已经形成记忆后,再让他读,他就照着自己记忆的读,就变成漏字加字了。

我认为,要教给孩子朗读的语感,从把每一句话读正确开始。从一年级下册开始让孩子们逐句读,提醒这句话哪个词语哪些停顿要注意的。慢慢地放手让孩子自主去寻找发现把句子读好的关键点。教给了孩子朗读的方法之后,孩子们的朗读语感形成了,就能快速完成课文的读正确流利的任务,甚至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一定的感情来。要注意的是,小学二年级开始,要提醒孩子们朗读的时候注意“的”字不拖腔,要快速带过。

还有是要一口气串读词语句子,不要两字一顿地读,这样会把句子的美给破坏了。还有一点,教师的范读很重要。在孩子们读得不好的时候,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做示范。如果教师自己觉得读得不好,那么你自己读一读也就知道读到哪里比较吃力,怎么去克服,把方法教给学生。

至于朗读的形式,在一年级下册,还是集体读为主,小组读,班级读,男生读,女生读。因为这样一来,朗读的面广,你就能听到谁没有读好。到了二年级上册,就可以小组开火车轮读,每小组请一个同学,同时四个同学到八个同学一起朗读。最好请同学的时候,他们的位置是分开的,这样每个角落都有孩子能听到离他最近的孩子的朗读。这样是最节省时间的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的课堂教学方法。而且这样做,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事做,有的要朗读,有的在倾听。

总之,就是要发现孩子朗读上存在的问题,思考怎么教给学生方法去解决问题,提高课堂上朗读教学的效率,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从老师教的感情处理方法自己解决处理在课文朗读遇到的问题。再以后,只要预习做到位了,读通课文应该不是群文阅读教学的重头戏了。

三、 阅读理解教“圈画”

篇3:小学阅读理解课件

一、注重气氛渲染——课件用在“导入”时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一堂激情洋溢的语文课来说, 是否有个成功的开头就是使学生更快更有效地投身于课堂学习的关键。基于此, 融入声色形并存的课件的阅读教学, 必定会达到“先声夺人”之效。

使用背景音乐是运用课件教学时进行情感铺垫的有效途径。因为, 音乐可以育德, 可以启智, 可以怡情。它特有的律动、神韵容易使人陶醉其中。在课前导入时, 适当地播放音乐, 往往能较好地营造乐学氛围。

人教版第二册《识字4》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写小动物在夏天活动的情形的儿歌, 考虑到识字课学习的单调和自己班学生喜欢音乐的特点。于是, 笔者就改变以往单靠语言作为导入的方式, 利用课件播放旋律轻松、活泼的《森林狂想曲》作为本课学习的导入, 并提出要求:“同学们, 今天老师送你一首歌, 认真听, 看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因为导入与众不同, 学生在细心聆听音乐里小动物叫声的过程中, 嘻嘻哈哈地笑, 无拘无束的, 很快就猜出了小动物的名字, 学生的学习情绪在最短时间内被调动起来了……课件中那富于感染力的音乐, 极好地渲染了上课的气氛, 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除了音乐的恰当使用以外, 视频所带来的震撼效果也是不容低估的。如人教版第九册《地震中的父与子》, 这篇课文感人至深, 作者虽然对地震后的情景进行了描述, 但因为地震这个天灾的影响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深刻体会到, 甚至还会认为“地震”离自己很远, 所以无论老师的言语上有多煽情, 也很难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很难触动学生的心灵。情感不到位, 就不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于是, 笔者在上课伊始就播放了我国汶川大地震的一个视频, 悲情的音乐、动人的旁述、震撼的画面……无不拨动学生的“情弦”, 学生有的情不自禁地落泪了, 有的捧着腮帮子在静思, 有的则和同桌说起了自己的心里话……当我问到:“同学们, 此时你想说些什么?”顿时, 学生如临其境, 话匣子打开了:“看着死亡人数的不断上升, 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那一滴滴血, 就像滴在我的心里。”“天灾太无情了!”“一个个失去主人的小书包躺在地上, 我仿佛听到了它们在呼唤:‘主人回来!’”……

精心设计的“情感导入”能抓住学生心弦, 借助课件, 用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源作为导入, 就能促进学生情绪高涨, 就能为课文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二、注重释疑解难——课件用在“讲解”时

阅读课堂教学中, 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 对于小学生来说, 要把这些问题理清、弄懂并非一件易事, 而单靠教学语言, 也容易使学生陷入“越听越糊涂”的窘境。如果利用课件展示一些能帮助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就可使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和趣味化,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使学生学得轻松, 学得扎实。“释疑解难”就显得轻而易举了。

《浅水洼里的小鱼》这一篇充满人文关怀的文章, 课文蕴涵的道理 (对生命的在乎) 很深奥,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 该讲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是困扰着教者的一大难题。而且作者把“小鱼”安排在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浅水洼里, 这也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难点:在浅水洼里的小鱼究竟会有怎样的命运呢?于是, 在揭示课题后, 笔者对学生进行了提问:“什么叫‘浅水洼’?”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 学生对“浅水洼”一词的理解是不到位的。对学生的回答, 笔者没有马上作解释, 而是利用CAI课件展示了一幅浅水洼图, 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通过观察, 学生很快就知道“浅水洼”的特点——水既浅又少。我再稍加小结:“只有一点点水的小坑, 就叫做浅水洼。”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浅水洼”一词, 同时, 也间接地告诉了学生——原来浅水洼里的小鱼随时会因为缺水而死亡, 小鱼多可怜。这样的教学化难为易, 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重要的是不需要过多的语言, 就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图片的展示使解词变得水到渠成。

又如人教版第五册《花钟》一课, 为了让学生在通过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笔者分别找了四幅飞机、锯子、轮船、荧光棒的图片, 以幻灯片的形式进行播放, 还给图配乐旁述:“人类根据蜻蜓的翅膀创造了飞机, 根据螳螂的臂膀创造了锯子;根据鲸鱼的外形创造了轮船, 根据萤火虫的尾巴创造了荧光棒。人类在大自然的启示下进行的创造越来越多, 越来越多……”此时, 学生先是被图片深深地吸引住了——个个睁大了眼睛看。后来, 在笔者的引导下:“听了老师的介绍, 你肯定有许许多多的想法, 请你说一说。”“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思维开始活跃起来, 有的说:“人类是聪明的, 只要善于观察, 多多思考, 我们也能发明很多东西。”有的说:“我们要善于留心周围的事物, 因为里面藏着的秘密可多了。”……此时, 利用课件展示图片就是搭建桥梁, 就是给予机会, 就是锻炼能力。这样的教学才是“润物无声”。

诚然,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讲解有别于其他学科, 教师没必要每次都系统地讲解, 而应该巧妙利用课件, 为学生搭建理解课文的台阶。

三、注重情感升华——课件用在“结课”时

每一节阅读课教学接近尾声时, 我们都想创设一种“课虽尽而意犹在”的意境:要么用优美的语言对整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要么让学生完成有利于情感升华的练习……但那时的学生已有倦意, 听不入耳, 做不用心。利用课件, 就能更好地、更有效率地在结课时升华情感。

二年级上册课文《“红领巾”真好》, 是一首清新动人、结构鲜明的小诗, 是让学生进行模仿创作的好例子。记得在第一次上课的尾声, 笔者直接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句式:“清晨, 林中谁最快乐?是可爱的_______。_______, ______。”让学生创作, 并以此作为课后作业。谁知, 在临下课三分钟让学生汇报时, 学生或者是没写完, 或者是写得乱七八糟。后来反思才发现, 这样的创作,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 实在是太难了, 同时, 句式的呈现也显得很枯燥, 难免有为练习而练习之嫌, 学生的思维当然打不开了。无可否认, 缺乏了循序渐进的由难到易, 学生必定学得垂头丧气, 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 无效的。

于是, 在第二次上课时, 笔者充分利用课件, 边播放音乐, 边充满童趣地说:“树林里除了可爱的小鸟, 还有许许多多可爱的动物需要我们的保护。快看, 它们来了……”接着, 课件马上出示带有五幅动物的图片和要求学生进行仿写的句式, 可笔者没立即布置学生写, 而是话锋一转:“老师也编一首小诗, 请听, 清晨, 林中谁最快乐?是可爱的熊猫。爬来爬去, 爬上爬下, 一会儿打滚儿, 一会儿吃竹子。”这时, 笔者边说边用课件呈现笔者所描绘的熊猫图片与说话内容。接着, 在音乐的渲染下, 我让学生尽情抒写。因为有了情感的铺垫和老师的示范, 学生一个个变得才思横溢:“清晨, 林中谁最快乐?是可爱的猴子。爬高爬低, 跳来跳去, 一会儿在地上寻食, 一会儿在树上挠痒痒。”“清晨, 林中谁最快乐?是可爱的小野猫。喵喵喵喵, 蹦蹦跳跳, 一会儿爬树, 一会儿在地上跑。”……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的。是啊!悦耳的音乐——使学生打起了精神;美丽的图片——使学生有物可写;生动的例子——使学生知道了创作的方向。难道这不是课件所起的效果吗?课件在结课时的恰当使用, 就是“锦上添花”, 就是“画龙点睛”, 帮助我们打造了多彩的语文阅读课堂。

无论课件制作得多细致、多精美, 它也始终只是一种教学手段 , 就像传统教学中运用的小黑板一样 , 出发点都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的。作为教师, 千万不能舍本逐末, 让自己成为课件的“放映员”。只有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 才可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直观地演绎课文内容, 更深层地感染学生, 才会使语文阅读教学不再单调乏味, 而是变得有声有色, 趣味无穷。

摘要:本文从“注重气氛渲染——课件用在‘导入’时”、注重释疑解难——课件用在‘讲解’时”、“注重情感升华——课件用在‘结课’时”三方面, 探索了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三注重”。

关键词:课件,阅读教学,导入,讲解,结课

参考文献

篇4:小学阅读理解课件

【关键词】多媒体 阅读教学 激趣 创设情境

【分类号】G434

多媒体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从而促进阅读教学质量地提高。我本身就是学习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所以我在教学中会有意的运用多媒体,因此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多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优点

多媒体课件具有声、像、色和视听相结合的特点,它以直观的形象,鲜明的色彩、清晰的音响,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能动能静,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有趣,这正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为此,把多媒体课件介入小学语文课堂,使学生不仅用耳听、用眼看、用嘴讲,还动手操作,使语言学习丰富、生动起来,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智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种动态教学实践中,我精制多媒体课件,不断探索和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开辟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新天地。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计算机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得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

如我在执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课文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西沙群岛海面、海底、海滩、海岛景色优美、物产丰富的特点,只凭教师用嘴说,学生很难理解课文内容,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气氛, 我先让学生闭目倾听配乐课文朗读录音,逼真、生动、优美的声音,使学生仿佛来到了西沙群岛,紧接着我让学生一边欣赏录像带——西沙群岛的美景,一边讲解启发。这样,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嬉戏的鱼群、蠕动着的海参、披甲的龙虾、美丽的珊瑚;海滩上各种好看的贝壳和巨大的海龟;生长着奇特树木的海岛和海鸟翩飞、嬉戏、孵卵、多种鸟蛋堆放于鸟巢等新奇有趣的事物活生生地呈现在儿童的面前。在老师适时适度地点拨中抓住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处于情绪愉悦的状态之中,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活动,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我说多媒体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行之有效的手段。

2、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多媒体能使学生的多种感官接受刺激,促进学生能力的综合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并且多媒体制作图文并茂,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力、记忆力,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3、有助于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古诗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并合理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4、创设意境以景激情。

多媒体课件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我在執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抓住小兴安龄一年四季景色变化特点,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诱人与物产丰富。这篇课文,语言流畅,文质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兴安岭无限的情与爱。然而,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小兴安岭没有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这一课时,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小兴安岭去作一次愉快的旅游。同学们兴致盎然。然后我又用语言描述:请大家上飞机,闭上眼睛。然后,我点击课件,教室里响起隆隆的飞机声,逼真的声音仿佛真让学生感到乘上了飞机,来到了小兴安岭。同学们一睁开眼睛,又从大屏幕上看到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议论开来;小兴安岭的树真多啊,小兴安岭真美啊……学生们置身于小兴安岭的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动起由衷的情,由衷的爱,这里运用多媒体,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

5、激发情感以情促思。

人的情感怎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

《翠鸟》是一篇介绍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的常识性课文,全文洋溢着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教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大家看录像,录像里的翠鸟色彩明艳动人,歌声清脆婉转,动作轻盈敏捷……同学们通过耳朵听、眼睛看、脑子记,多种感观协同活动,很快地翠鸟在大家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就让学生说说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有的同学说:“翠鸟很美丽,真可受,我很喜欢它。”有的说:“翠鸟很机灵,我也很喜爱它,真希望也有这么一只翠鸟。”看到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我又问:“你们喜爱它的哪些方面呢?说说理由。”我用这一问题来促使学生把留在头脑中的翠鸟形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处理,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为录像中翠鸟形象的回味,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教学使学生易懂难忘,达到“乐中学知”的目的。

篇5:小学阅读指导课件

通过本次教学能使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技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走进自己的童话世界。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又提升了学生能力。学生自读任务完成后,能和同学谈谈自己对文章的认识。再通过不同形式的汇报展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的语文素养。

【教学课题】

课外阅读指导课

—— 《走进安徒生的童话世界》

【教材分析】

四年级学生年龄较小,阅历不深,原有的知识也不多。一本好的课外读物就是一位良师益友。而童话则是一种比较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体裁,它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生活,抑恶扬善,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因此,我带领学生走进童话王国,去感知童话世界的真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想像,生生评读师生评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2、情境教学法:我借助歌色彩鲜明的画面,用充满感染力的语言,扣住学生的心弦,引领学生搜索记忆中的印象,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研读时,我还借助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表演故事、复述故事、展示阅读收获等方法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3、评价激励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只要言而有物,言而有理,都给予认可与鼓励。让学生享受“跳一跳,可摘桃”的喜悦。

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穿插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趣味总结,推荐书籍

1、今天跟大家一起读了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老师感到很高兴。你有什么收获呢?或者学会了什么?

(学生汇报收获)

2、这节课同学们收获可真多,老师手里拿的这本书就是安徒生童话故事书,在我们学校的图书室里就有,课后请你们走进图书室去借阅吧。另外老师还留了一项课外作业。(课件演示)

3、其实,在安徒生的童话世界里,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如:(课件演示《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卖火柴的小女孩》,想知道故事的具体内容,就请同学们课后抓紧时间去图书室借阅吧。

4、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每天阅读一小时,心灵健康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课件演示)

这节课就上到这儿,谢谢同学们。

五、板书设计

走进安徒生的童话世界

圈点批注 ↖ ↗ 做读书笔记

边读边记← 课外阅读 → 图文结合

↙ ↘

了解内容、明白道理 利用目录阅读

……

【教学反思】

篇6:小学生亲子阅读课件

活动内容:

脏脏的小猪

活动目标:

1、在观察理解图画的基础上体会人物不同的情绪变化。

2、理解故事情,知道做个爱清洁的.孩子。

3、体验亲子阅读的快乐。

活动准备:

一本大书、一本小书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好大好大的书,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出示图书,观察提问

1、书上有谁?是一只怎样的小猪?这只脏小猪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呢?

2、门缝里进来谁?脸上怎样的?脏脏的小猪进门后会看见谁呢?

3、猪妈妈的样子怎么样的,它会对小猪说什么呢?

4、小猪除了脸脏脏的,我们还看到哪里也是脏脏的?

5、猪爸爸会喜欢它吗?为什么?

6、小猪想要抱小猫,小猫会让小猪抱吗?

7、谁也不喜欢小猪,小朋友帮小猪想想办法,该怎么办?

8、小猪变干净了,大家喜欢它了吗?

三、教师讲述故事,幼儿和家长看书

提问:我们小朋友听了故事后是怎么想的?

四、幼儿和家长一起念洗澡的儿歌并做动作。

篇7:小学阅读理解课件

陕西省洋县金水镇中心小学

杜巧花

联系电话0916--8312367 论文摘要: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不但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而且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也使语文课堂教学目的的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省力,有效。多媒体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从而促进阅读教学质量地提高。因此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阅读教学 应用 正 文:

一、多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优点

多媒体课件具有声、像、色和视听相结合的特点,它以直观的形象,鲜明的色彩、清晰的音响,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能动能静,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有趣,这正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为此,把多媒体课件介入小学语文课堂,使学生不仅用耳听、用眼看、用嘴讲,还动手操作,使语言学习丰富、生动起来,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智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种动态教学实践中,我精制多媒体课件,不断探索和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开辟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新天地。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计算机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得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

如我在执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课文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西沙群岛海面、海底、海滩、海岛景色优美、物产丰富的特点,只凭教师用嘴说,学生很难理解课文内容,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气氛,我先让学生闭目倾听配乐课文朗读录音,逼真、生动、优美的声音,使学生仿佛来到了西沙群岛,紧接着我让学生一边欣赏录像带——西沙群岛的美景,一边讲解启发。这样,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嬉戏的鱼群、蠕动着的海参、披甲的龙虾、美丽的珊瑚;海滩上各种好看的贝壳和巨大的海龟;生长着奇特树木的海岛和海鸟翩飞、嬉戏、孵卵、多种鸟蛋堆放于鸟巢等新奇有趣的事物活生生地呈现在儿童的面前。在老师适时适度地点拨中抓住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处于情绪愉悦的状态之中,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活动,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我说多媒体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行之有效的手段。

2、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多媒体能使学生的多种感官接受刺激,促进学生能力的综合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并且多媒体制作图文并茂,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力、记忆力,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如我在教学《荷花》一课时,课文语句优美,用词精确,有一种超然的意境之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切呢?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做了如下设计:

(1)配乐示范朗读,把学生带进优美的情景之中。

(2)学习荷花的姿态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荷花的千姿百态,引导学生观察,体会荷花的优美。

(3)配乐欣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因此,多媒体课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最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3、有助于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古诗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并合理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时“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而录像地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我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嶂,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色彩。

4、创设意境以景激情。

多媒体课件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我在执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抓住小兴安龄一年四季景色变化特点,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诱人与物产丰富。这篇课文,语言流畅,文质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兴安岭无限的情与爱。然而,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小兴安岭没有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这一课时,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小兴安岭去作一次愉快的旅游。同学们兴致盎然。然后我又用语言描述:请大家上飞机,闭上眼睛。然后,我点击课件,教室里响起隆隆的飞机声,逼真的声音仿佛真让学生感到乘上了飞机,来到了小兴安岭。同学们一睁开眼睛,又从大屏幕上看到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议论开来;小兴安岭的树真多啊,小兴安岭真美啊„„学生们置身于小兴安岭的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动起由衷的情,由衷的爱,这里运用多媒体,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

5、激发情感以情促思。

人的情感怎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

《翠鸟》是一篇介绍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的常识性课文,全文洋溢着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教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大家看录像,录像里的翠鸟色彩明艳动人,歌声清脆婉转,动作轻盈敏捷„„同学们通过耳朵听、眼睛看、脑子记,多种感观协同活动,很快地翠鸟在大家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就让学生说说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有的同学说:“翠鸟很美丽,真可受,我很喜欢它。”有的说:“翠鸟很机灵,我也很喜爱它,真希望也有这么一只翠鸟。”看到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我又问:“你们喜爱它的哪些方面呢?说说理由。”我用这一问题来促使学生把留在头脑中的翠鸟形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处理,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为录像中翠鸟形象的回味,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教学使学生易懂难忘,达到“乐中学知”的目的。

二、多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缺点

然而世间万事万物皆具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在看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众多优点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它的缺点。在我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确实体会到了多媒体对于语文阅读教学不利的一面。如限制了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休教学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这种虚拟的想象代替文字的意境。文字的想象远远大于屏幕。仅仅借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限制。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小,以前的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隔断了师生情感地交流,师生面对面教学相长的热烈与融洽的交流气氛大减。总之,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

术的运用既不能盲目地为追求潮流而过多使用,也不能因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而拒之门外,我们应对语文多媒体教学有理性的认识,本着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规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扬长避短,合理运用,才能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语文教育,从而开创语文教育崭新的局面。

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景,从而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

阅读重点,要求儿童对课文有深切的了解,这种深细的阅读过程,是一种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这包括儿童的感知、认识、思维、语言的活动,同时,儿童的动机、情绪都直接作用于系列的智力活动之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突出学习阅读理解的重点,不仅使学生能看到,也能听到,往往可以充分感受形象,促使阅读过程的多种心理因素产生积极作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在学习《荷花》一文时,可借助录象让学生欣赏作者对荷花的静态描写。录象的最大特点在于画面连续,层次清楚,形象直观,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可根据教学需要暂时定格,让学生尽情欣赏。为了突出课文重点,第一次定格在荷花的姿态上,让学生欣赏未开、刚开、全开的荷花的不同姿态,弄懂为什么“可以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的道理,进一步理解“一池荷花”的静态美;第二次定格在“一阵风吹来”时“满池荷花翩翩起舞”处,加上老师的穿插点拔,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体会读者“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并跟着一起舞蹈的情感变化,最后得出结论“满池荷花实在太美了”!全文的教学难点因此不功自破。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课文中词的形象,而且感受到荷花霓裳飘忽的动态的柔美及亭亭玉立的静态的庄重美,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思维能力。

3.借助电教媒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儿童一般是依靠感性认识转而得到思维能动性。及时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及时使用电教媒体,能帮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角色化、多元化,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受到势如破竹、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家契克岑特米哈依在研究人们幸福感时发现,乐观体现经常发生全身心投入到某一事件的时刻,真正的快乐是在过程中,而不是取得之后。多媒体引领学生在得到某中程度的进程后,会获得一种个人控制感,并在学习中得到满足和乐趣!

教师在教《咏柳》一课时,运用投影把春天的柳树景象展示出来,画面上的柳树绿嫩多枝,在深远处,有一些具有春天气息的山、水、人,老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画面展现的是什么季节?学生凭直观回答了这个问题是“春天”。为什么说它是春天?学生边观察边进行思维,将大脑中储存的有关春天的特色画面相对照分析解决了这个问题。春天柳树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就照着画面回答:“高高的,有很多柳条儿,叶片儿很细很细„„”春天有没有风?春天的风有什么特点?与冬天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那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这几个问题似乎从画面上很难看出来,这就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思考以前学到的关于四季风的词语(和风送爽、凉风送爽、秋风萧瑟、寒风凛冽),分析这些词语对人的刺激,与自然界的关系怎样。通过观察山、水、人和柳树的姿态,就能逐一回答这些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诗,在关键之时进行点拔,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劳动强度,又使学生主动彻底地理解了诗意。

参考文献: 〖1〗、陕西教育报刊社主办的杂志《陕西教育》2011年第十期 〖2〗、江西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主编的《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第十一期

篇8:小学阅读理解课件

一、充分利用网络和媒体资源,介绍必要的背景知识

即便是一篇两三百字的短文,一旦确定拿它作精读教材,教师就要考虑其来龙去脉,搜集相关背景材料,对文章的内涵、外延都要做到胸有成竹。现代教师都明白“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是多、快、好、省地进行课堂教学的最佳辅助手段,能极大地满足学生视、听等感官的要求,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2]。将一篇文章推荐给学生之前,先介绍大量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对某一个确定的话题先有一个轮廓的了解,对某些或模糊、或空白的问题存有好奇或质疑,而后推出相关的阅读文章,学生就会抱着解决问题的心态,积极自主地投入到文章的阅读、理解和分析中。《二十一世纪中学生英文报》第201期头版文章“Marvelous Mascots”讲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揭晓,教师可以首先从网上查询吉祥物的来历、奥运会的历史及举办情况,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在掌握了有关信息后,便急于了解文章的内容,这样带着求知的欲望去阅读,效果更佳。

二、利用多媒体灵活功能,完成语言基本功训练

英语教育学家埃克斯利(C.E.Eckersley)指出,学英语是在学习一种技能,它好比学游泳和踢足球,学习者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获得这项技能。“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利用PowerPoint等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将枯燥的语言通过大屏幕形象而生动地展现给学生,引领他们自觉地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从而更好地完成语言基本功的训练”[3]。笔者在讲解长句翻译、阅读能力培养、提高口语等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效果明显。

在讲解长句翻译时,可以在课件中用下划线、斜体、不同颜色、不同字体等形式对句中的语法做出不同的标记,从而使较难的语法项目不再枯燥乏味,便于记忆,而且记忆深刻。如近期的《二十一世纪中学生英文报》中有这样一句话“Lasweek, I was so confident about the strength of my good health thatI went swimming when there was still a cold.”这个长句的关键是“so...that”,在PowerPoint条件下可以采用不同颜色、斜体,醒目地告诉学生本句的重点,使其轻松掌握这些长难句,为阅读理解夯实基础,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成绩。

三、多媒体有利于阅读任务的完成,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阅读能力是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也是任务型活动中所需的主要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英语学习的重中之重,通常可采用“美国语言学家哈罗德·赫伯 (Harold Herber的“三层次” (three-level process) 即表层问题 (factual question) 、推断问题 (inferential question) 及讨论问题 (opinion question) 阅读理解训练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方法,利用PowerPoint等课件呈现不同层次的问题,环环相扣,丝丝相连,直观、明确,随时切换,节省时间,有效地培养学生捕捉信息、把握要点、联系实际、引发思维,提高阅读效果”[4]。

完形填空是一种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题型,历来是令学生感到头疼、令老师感到棘手的题型。笔者下载《二十一世纪中学生英文报》教学网站提供的完形填空练习,然后将材料拆分为题和备用答案,印刷发给学生在阅读相关文章后限时去做,再统一对答案、讲解,最后再次读文章,并评析文章的重、难点。通过实践证明,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阅读成绩显著提高。

四、多媒体应用于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多媒体与网络应用技术,必须不断学习,充实知识,查资料,选材料,同时需要大量的时间,而在平时紧张的教学中腾出专门的时间有一定的难度。其次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能力、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学生课后要花时间搜集资料,整理归纳,应用多媒体的能力也相应要提高。最后对学校硬件设施要求比较高,学校虽然有校内局域网,但容易出现故障,或网速过慢,很难与其它网站链接,而且并非所有的教室都可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一步影响到教学内容的呈现与教学反馈的效果。

总之,多媒体课件是“对教学过程的直观反映,其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的形式”[5]很受学生的欢迎,只要合理利用,在实践中就能收到很大的成效,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语言,而且还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充分利用多媒体,突破了传统报刊阅读教学的单一性和局限性,为进一步构建教学模式拓展了思路,在实践上为报刊阅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策略,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摘要:《二十一世纪中学生英文报》作为报刊阅读辅助教材, 由于其内容紧贴时代, 紧贴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曾经一度激发了学生们的英语学习兴趣, 然而时间长了, 学习又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局面,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整合多媒体课件, 再次激活学生学习和阅读高报刊的兴趣和热情, 从而提高英语英语阅读成绩。

关键词:多媒体,高中英语阅读,阅读成绩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齐瑞全.运用多媒体技术, 实现个性化教学.21st Century英语教学周刊, 2005.11.

[3]吉祖龙.遵循基本操作程序, 实施‘任务型’教学.21st Century英语教学周刊, 2005.11.

[4]王雪梅, 戴炜栋.从网络环境角度整合英语报刊阅读教学策略.外语电化教学, 2005.8, (104) .

上一篇:对外汉语——量词下一篇: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传记阅读》教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