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策群力办学校

2024-04-19

群策群力办学校(通用6篇)

篇1:群策群力办学校

同心协力办教育

群策群力结硕果

——河源市紫金县瓦溪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河源市紫金县瓦溪镇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镇战略,以打造山区教育强镇为目标,着眼教育基础,夯实教育根基,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师队伍素质教育,全镇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格局。现将我镇创建教育强镇的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瓦溪镇位于紫金县中部,秋香江中游,东邻乌石、龙窝镇,西连义容、九和镇,北毗附城镇,南接惠东县。镇政府驻地瓦溪圩,距县城19公里,全镇总面积23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7万亩、山地面积27万亩。辖1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3.6万人。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全面实施“经济强镇、科教兴镇”战略,社会经济长足发展,各项指标居全县先进水平。其中,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亿元,比增8 %,农村人均纯收入7728元,比增10.2%。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幼儿教育、义务教育、成人教育均衡发展。现有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18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2所,教学点15个),全部学校为标准化学校,公办规范化乡镇中心幼儿园1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全镇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2446人(其中初中生789人,小学生1657人),学前教育幼儿544人。全镇现有中小学教职工 276人(其中初中教师99人,小学教师177人),学前教育幼儿教师30人。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教育强镇战略

瓦溪镇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原则,全面实施“科教兴镇”战略。为按期实现教育强镇的目标,我们在工作中做到了“三个确保”。

1、加强领导,确保“创强”工作责任到位。为切实抓好“创强”工作,镇党委、政府建立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协同抓的工作机制。一是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副组长的创建教育强镇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分为宣传、筹资、项目建设等工作小组,从镇有关部门、中小学校抽调素质高、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干部、教师,具体负责“创强”日常工作。二是建立党政班子成员分工挂钩联系学校的制度,坚持每星期一次深入学校听取学校工作情况汇报,帮助学校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各校同时成立了“创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使“创强”工作领导到位,责任到人。四是通过镇领导班子会议、领导现场办公会等各种形式经常性研究“创强”工作,镇主要领导亲自协调解决学校教育改革及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镇党委、政府积极解决镇内中小学新增建设用地和学校土地使用证等问题,有土地使用证的学校比例逐年提高。

2、制定方案,确保“创强”工作有序推进。我镇党委政府深刻认识教育“创强”是一项民心工程,创建教育强镇涉及基础设 施、校舍、功能室建设、添置教育教学设备、资料整理、提升办学水平等多方面的工作,我镇党委政府成立创强工作领导小组,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瓦溪镇创强省教育强镇实施方案》,党政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深入学校、社区调研,积极推进教育强镇的创建工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把教育工作作为镇、村(社区)及有关部门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各村(社区)领导对本辖区内的学校工作落实到自己的任期目标责任中,并定期向镇主管教育的领导汇报落实情况;政府定期向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教育工作情况,自觉接受镇人大的监督;认真落实相关政策,加强教育法规宣传,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每年教师节镇政府召开表彰大会,对在实施义务教育有突出贡献的社会组织和个人给予通报表彰和奖励,不断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

3、加大宣传,确保“创强”工作家喻户晓。镇党委、政府通过召开全镇“创强”动员大会,设立大型宣传牌,张贴标语、挂横幅、致全镇人民的公开信等方式,加大“创强”宣传力度,使“创强”活动家喻户晓,深入民心,在全镇干部群众中掀起一股关注教育、支持“创强”的热潮,形成全镇上下齐齐参与,共创教育强镇的氛围。

4、多方筹集,确保“创强”资金落实到位。瓦溪镇属紫金经济久发达地区,企业的引进受到极大限制,镇内有实力的企业不多,财政收入有限。虽然我镇经济欠发达,但镇委、镇政府高瞻远瞩,镇领导形成共识:凡是涉及教育开支、学校建设,镇财政都将优先考虑,优先安排。今年,镇政府为改善机关干 部的办公环境和住宿条件,决定装修办公楼。但当党政主要领导得知正在兴建的瓦溪中心小学综合大楼资金出现短缺,工程一度面临停工时,马上召开党政联席会,决定暂停办公楼的装修,将装修镇机关办公楼的资金全部投入到教学楼建设中,从而保证了教学楼的如期竣工。

近三年,镇党委、政府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压缩行政开支,多方筹集资金,保证了教育财政性拨款、生均教育事业费和生均公用经费的逐年增长。据统计,2012~2014年镇对教育财政性拨款依次为据统计,2012~2014年镇对教育财政性拨款依次为1068万元、1344.5万元、1874万元;中学生生均教育事业经费依次为4299元、6178元、6567元;小学生生均教育事业经费依次为3786元、4590元、5770元;中学生均公用经费依次为669元、1150元、1550元,小学生均经费依次为550元、750元、950元。教育经费投入、生均教育事业费和生均公用经费都逐年增长,且高于镇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年均增长率。

从2012年起,我镇除了断加大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外,镇委书记、镇长还亲自带队,积极发动乡贤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捐资助学,多渠道筹措教育创强经费,坚持不懈地对全镇中小学进行改建、扩建,充实常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使辖区内所有的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目前,我镇总计自筹资金500多万元用于各学校的基建、教育信息化和校园环境建设等工程。

(二)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教学环境

整合优化办学资源,是我镇创建教育强镇的重大举措,也 是保证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目标。自2012年开始,本着“结合实际、加大力度、科学整合、着眼长远”的思路,镇党委、政府大力调整学校布局,不断整合优化教育资源。

1、撤并调整,合理布局。调整中小学布局、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创建省教育强镇的重点工程和关键性工作。薄弱学校、麻雀学校一直以来束缚着我镇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镇党委、政府按照《广东省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要求,根据学校分布情况,本着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2014年9月我镇把原有的18所小学调整为瓦溪中心小学、九树小学两所完全小学和新龙等15个分教点;把原瓦溪第二中学撤并到瓦溪中学。

2、夯实基础,优化资源。近年来,我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关心支持教育,按照省规范化学校和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坚持不懈地对全镇中小学进行改建、扩建,充实常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使辖区内所有的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功能场室。近三年来,投入394.8万元新建瓦溪中心小学综合楼、瓦溪中心小学宿舍楼、九树小学综合楼;投入70.7万元完善瓦溪中学功能场室、生活设施,投入10元建设中学运动场;投入20万元扩建中心小学运动场;投入128.6万元完善小学功能场室、生活设施,改善教师办公条件。投入19.1万元完善瓦溪中心幼儿园功能场室、生活设施。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增添现代化教育装备。近3年,镇党委、政府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大投入增添现代化教学装备,重点放在加强校园网建设、增设计算机室、增加教学平台和学校电 脑拥有量。到目前为止,全镇中小学校校校接通互联网,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总课室数达60%,有足够的计算机室,计算机能保证教学时学生单人单机,多媒体电教平台按要求配。全镇中小学教师配备教学终端276台,100%教师配备专用教学用终端,100名学生拥有学习终端不少于20台,100名学生以下的非完全小学、教学点按最大班额配备学习终端。并且,全部学校均将教师、学生、办学条件等数据及时录入系统,并同时更新到省市各级教育信息管理平台。此外,我镇各中小学还逐年添置常规教学仪器、图书等等,目前,小学有图书35510册,生均图书小学均达到21.4册,中学有图书27500册,生均图书达34.8册。

通过新一轮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了建设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的步伐,增强了全镇教育的生机和活力。

3、依法治校,净化环境。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镇坚持依法治校,净化育人环境,同时,规范办学行为,促进我镇中小学教育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是切实落实“一校一章程”,扎实推进依法治校,全镇100%以上的中小学实现“一校一章程”。二是重视学校周边治安环境的整治。一直以来我镇十分重视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成立了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由派出所、工商所、文化站、综治办等部门联合执法,对学校周边200米范围内的小店、书店、音像店进行重点清查,重拳打击黑网吧、游戏机室。对无牌摊贩、乱停放车辆进行整顿和治理,为学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三是严格执行教育收费规定,依法管理义务教育经费,做到无 违规收费,无克扣、挪用教育经费及其它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四是按规定持证办学。我镇有公办幼儿园一所,有办学许可证,消防合格证和收费备案。五是严格按常态编班,各中小学不设重点校和重点班,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无任何形式的选拔性考试行为,无违规集体补课现象。六是按照省规定安排中小学作息时间,安排学生作业数量和内容,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

4、扶困助学,防流控辍。一是我镇依法履行职责,组织和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我镇布局调整后,保留瓦溪中心小学和九树小学两所完全小学和15个教学点,提供足够的优质学位,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二是我镇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多渠道地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入学问题,做好防流控辍工作。镇、村及学校对特困学生十分关注,加大扶贫助学力度,保障弱势群体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每学期做好对特困学生的调查,采取政府补贴、学校减免、社会资助等措施解决贫困家庭子女的入学问题。为解决贫困家庭就读子女学习生活费问题,我镇每年对镇民政办统计登记在册的低保户就读子女,由帮扶干部和镇财政共同负担给予一定的生活费,从而减轻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的压力。三是我镇辖区内企事业单位无违法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的现象。

(三)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发展、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一直以来,我镇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从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增强教师业务能力两方面下功夫,积极提升 教师的整体素质,并大力弘扬尊师重教之风。

1、重视师德建设,提升教师思想修养。为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积极开展以“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为主题的职业道德建设活动。全镇中小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意见》、《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强师工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意见》、《紫金县教师队伍管理规定》,并且制定了《瓦溪镇教育系统深化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实施方案》。近3年,针对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社会转型时期教育工作的特点,要求全镇中小学教职工明确师德规范,更新教育观念,摒弃陈旧教育方式方法,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增强,全镇广大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品行、先进的教育理念,学历层次普遍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明显提升,较好的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据统计,近3年来全镇涌现了20多位省、市、县先进教师、先进班主任、先进教育工作者,全镇中小学教师无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行为。

2、重视学习研究,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一是我镇坚持每年派出校长到优质学校考察、学习、培训。每学期坚持开展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教学大比武”、“课件制作比赛”等竞赛类活动,“说、评课比赛”等评价类活动和分片“一课多教”等教学实践性活动,通过加强学习、外出考察、继续教育培训等途径,为教师提供各种成长平台,使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研能力不断加强。二是重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以瓦溪中学、中心小学为平台,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组织全体教员开 展电脑知识和多媒体教学技术等培训。各学科都能运用多媒体教学,课时覆盖率达标。三是重视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制定名师培养计划,以学科组为单位,积极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县有关的学习培训班和学术交流活动。目前,全镇中小学教师学科结构与中小学课程结构基本匹配,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以及小学英语、科学等学科教师满足课程开设要求,全镇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中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幼儿教师合格率达100%。且逐年提高比例。全镇有县级以上名师及骨干教师共17名。四是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定期举办专题讲座、课例研讨、观摩交流等教研活动,激励教师人人参与教育科研,在全镇掀起了教育科研的热潮,并取得了喜人的教育科研成果。近三年,教师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5篇,其中国家级3篇,省级12篇,市级10篇,论文获市级以上奖励4篇,其中省级1篇,市级3篇。教研工作的开展提高了教师专业水平。各中小学更新了教学观念,加强了课堂教学管理,树目标,比成绩,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3、重视以人为本,弘扬尊师重教之风。我镇历来尊师重教氛围浓厚,关心教育、支持教育蔚然成风,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为进一步改善教师生活环境,我镇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兴建了25套教师住房以及改造中小学教师宿舍,大大改善了教师的生活环境。2013年,为了进一步调动激励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镇党委、政府出台了《瓦溪镇奖教奖学实施办法》,开展 “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等评选活动。每年拨出10万多元,在每年的教师节 庆祝大会上,对他们进行隆重表彰,以培养和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为瓦溪教育作贡献。

(四)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重视德育工作,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我镇始终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我镇中小学德育工作方面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1)健全德育工作队伍,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各学校均成立学校德育工作小组,同时成立由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少先队辅导员、班主任和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德育工作队伍,构建党、政、团、队齐抓共管的全员育人工作格局。树立全员育人意识,大力推进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育人”创优活动。

(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镇中小学以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感恩教育等为主题,广泛开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黑板报、学习园地、宣传 栏、校报等阵地,把“八荣八耻”搬进每间教室,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积极创新活动载体,把荣辱观教育贯穿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切身体会“八荣八耻”的内涵,有效推进荣辱观教育活动广泛深入开展。为积极引导全镇中小学生深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化爱党、爱国、爱军、爱社会主义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通过学雷锋日、“五·四”青年节、“六·一”节、国庆节等,积极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宣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在各中小学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感恩教育”活动。

(3)落实安全防患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我镇大力加强对学生的交通安全、饮食卫生安全、网络安全、防盗抢、防拐骗、防勒索及“五防”(防火、防电、防雷击、防溺水、防中毒)安全教育,每学期组织全校紧急疏散演练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积极做好事前的防范工作。我们将开展学期初与学期末的一个星期作为“安全教育周活动”;我们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认真落实每周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加强辅导。我们对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辅导。比如,当发现初中生早恋时,我们会安排老师找学生谈心,采取积极措施排除学生心理障,让他们胜利度过青春期。

(4)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全面科学评价学生。对学生道德评价方面,我们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相结合,家校评价相结合,量化管理和德育考评相结合,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全面科学评价学生。

2011年至2013年,中小学德育考核优良率达88%以上,后进生转化率均达87%以上,全镇中小学学生无违法犯罪现象,未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2、落实教学常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最能体现我们推动教育优质发展的成果。全镇中小学校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以课堂教学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切实加强常规教学管理,认真落实课程计划,积极推进新课程的实施,积极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和研究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减负”的有关规定,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努力实践“减负不减质”的教学方法,稳步提高教学质量。近3年,全镇中小学生参加县级以上(含县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奖近83人次。2012~2014年全镇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学质量检查中“一平两率”均居全县先进水平。中小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得到上级教育部门和广大家长的一片赞誉。

3、抓好体艺卫生,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我镇各学校在抓好常规教育的基础上,重视阳光体育运动,切实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锻炼时间,重视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我镇各中小学能认真贯彻国家制定的《体育工作条例》,认真执行国家和省制定的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体育、卫生各项工作制度健全落实。能正常开展“两课两 操”活动,坚持每年举办中小学生运动会。为了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镇各中小学能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开展书法绘画比赛、体育竞赛和文艺晚会等文体活动。瓦溪小学利用课外活动,开展“传统体育项目大热身”活动,举行了踢毽子、跳绳、拔河等比赛,让这些传统的体育项目在校园内焕发了青春活力,更好地活跃了学校的文化体育活动。瓦溪中学结合实际适时开展篮球、羽毛球、田径比赛和校园十大歌手比赛,积极发动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各项文体活动,增强了师生的身心健康。近三年,我镇中小学生体育课考核合格率达96%以上,全镇中小学生在参加镇(校)级以上各类体育比赛中有72多人次获奖,在参加镇级以上各类艺术比赛中有27多人次获奖,瓦溪中学有10多位学生在音乐、美术、体育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考入市、县重点高中。

此外,我镇各中小学全面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等文件精神,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健全学校晨检、因病缺课和新生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等制度,做好学生的体检工作,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全镇中小学校学生年体检率达100%,《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良率2014年达到95%以上,优秀率达32%以上,全镇中小学生近视眼学年新发病率控制在0.7%以下,数据上报率达100%。

4、完善后勤体系,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一是重视完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确保生活设施到位安全。我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完善中小学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辖区内学校配置足够的符合安全、卫生、健康标准的食堂、浴室、学生宿舍、厕所等基 本生活设施设备和安全饮用水供应设施。二是重视“三化”建设,营造优良育人环境。优美的育人环境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载体。瓦溪镇各中小学非常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坚持“寓教育于环境之中”,以“三化”建设为抓手,突出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特色,努力营造优美的育人环境。绿化方面,各学校因地制宜,广栽花草树木,扩充绿地,营造园林化的自然景观,全镇校园绿化率达到93%。美化方面,从细微处着手,每个学校均建起了校园橱窗或宣传栏、宣传长廊,教室走廊内悬挂名人名言、教育方针政策、办学理念、育人宗旨、科普知识和师生优秀作品等。同时由学生自己动手布置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将学生的各种作品上墙、上宣传栏、上橱窗,以激发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净化方面,各校结合我镇创建生态文明镇工作,认真搞好环境卫生和保洁工作,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温馨的校园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得益彰。

(五)均衡发展教育,构建全民教育体系

我镇在巩固基础教育的同时,认真突出成人教育,发展幼儿教育,开展社区教育,努力构建全民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公平。

1、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我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创建于2011年。创建以来,成校按照“统筹规划、分点实施、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不断调整成人教育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成人技术文化学校以及劳动管理所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采取长期教育和短期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劳动就业培训工作。首先,成 校狠抓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17行政村非文盲率都达到100%。其次,为切实增强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成校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了计算机、油茶种植、家禽养殖技术等实用知识、科学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班。近3年,全镇先后组织农业技术、婚育等10项实用型专业培训123期,共培训9000多人次,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致富本领和综合素质,为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提升幼儿教育档次。我们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为指导,以市、县幼儿教育工作计划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巩固和发展幼儿教育的成果,努力改善办园条件,稳定幼师队伍,提高幼师队伍素质,确保幼儿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使农村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今年年初,我镇在瓦溪中心小学校园内选址改建瓦溪镇中心幼儿园,完善幼儿园设备设施,改善办园条件。同时,加强对幼儿园的管理,建立健全幼儿园的相关制度,严抓教育教学、卫生保健、安全接送等环节,使中心幼儿园向高标准、高质量迈进,达到市级规范化幼儿园标准。2013学年全镇适龄幼儿毛入园率达98%;2014学年全镇适龄幼儿毛入园率达100%。目前暂时没有民办幼儿园。

3、和谐发展社区教育。积极推进我镇社区教育中心的覆盖面,逐步构建成我镇全民终身教育服务网络体系。“瓦溪镇社区教育中心”经过两年运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将各类创建活动纳入社区教育计划中。在开展“‘五无’平安村”、“五好党支部”、“生态文明示范村”等创建活动中,将创建活动的内容纳入到社 区教育计划中,作为社区教育的主要形式,进一步扩大了社区教育的活动平台。二是将各类精神文化活动融入社区教育活动中。深入开展“五好家庭户”和“文明家庭户”评比活动;结合镇“三下乡”活动,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进村活动,组织了全镇各村的篮球、拔河比赛;同时,村一些文艺爱好者自发组建了民乐队、广场舞表演队,利用空闲时间,为村民表演,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群众的学习意识和生活质量。三是创新活动形式,开展形式新颖的教育活动。例如,利用各种节日举办大型的文艺晚会、体育竞技等活动,丰富社区文体生活,提升群众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

三、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鼎力支持和全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近几年来,我镇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育实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与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与先进教育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教育的投入仍然不够;常规教学设施设备档次总体不高,办学条件还需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社区的文化建设力度仍然不够等。针对以上薄弱环节,我们将重点做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使瓦溪镇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水平。三是继续加强学校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特色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自评结果

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方案》,我们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自评,所有必达条件已达标,自评结果是:政府责任64.5分、教育管理与素质教育29.5分,自评合计得分94分,占总分94%。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瓦溪镇已达到了广东省教育强镇的标准,谨向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恳请专家予以督导验收,并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多提宝贵意见。

中共河源市紫金县瓦溪镇委员会

河源市紫金县瓦溪镇人民政府

二○一五年五月二十日

篇2:群策群力办学校

——龙游县桥下小学工会“金点子”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王根梅祝左军

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学校管理的最佳状态是让每个教职员工都感到“学校是我们的家,我们要共同发展这个家”,最大限度地激发积极性。要达到这种境界,离不开学校的民主管理。从另一个角度说,一所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校必定是体现人文情怀、实行民主管理的学校。

桥下小学工会近年来以“我为学校发展献计策‘金点子’”系列活动,努力践行 “群谋群策群力,共推学校发展”的民主管理之路,有效推动了学校的快速发展。为促进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化、常态化,桥下小学的“金点子”活动有着清晰的流程,科学的操作,在每个环节中均凸显着“个人”与“集体”的统一,“管理”与“民主”的和谐。◆宣传与发动

“金点子”活动的初期,学校工会先向全体教职工通报“金点子”的征集办法,设计规范的征集表格,发放到每位教职员工的手上。还通过校园网站、研修网站、校讯通、电子大屏幕等平台,向教职工宣传活动的意义、主题、时间等内容。然后依次召开各个层次的会议:校班子会、中层干部会、年级组长会、各年级组和后勤组会,以及全校教职工动员会议等。每次“金点子”活动,宣传发动阶段一般历时一周,各种阵地的宣传近10次,各种会议达5、6次。

通过宣传动员,营造了很好的氛围,有效地统一教职工“管理学校”的思想认识,调动了参与的积极性。领导干部坚定了“人人都是管理者”的理念,教职工有了“我是学校的主人”的快乐感和集体归属感。教职工人人思考、深究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如何解决和完善的措施,力争提出有价值的议案,使学校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金点子”活动,还从教职工层面上拓展到家长与学生层面上。不少家长主动通过“校长在线”与校长探讨他们所关注到的问题。如有一位家长就曾在“校长在线”中与校长探讨起对住宿部的管理问题,他建议学校寝室的空调要根据晚上寝室和外面的温度决定开机与关机时间,甚至对于值班阿姨的职责明确问题也提出了很好的设想。“‘桥下小学2010-2012发展规划’家长金点子征集”活动中就征集了近120条建议;每一届少先队大队干部竞选中,参加竞选的孩子必须写一封“给校长的信”,就是让孩子对学校的建设发展,对老师的教学和管理提建议;每一届少代会期间,大队部都要面向全体学生征集提案,评选“金点子”提案。◆提案与倾听

人最大的幸福感就是“被尊重,被肯定”,在这种幸福感和归属感的推动下,每个教职工的智慧被激发。通过对自己的思考进行深究,写成“金点子”,提出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论据,更是具体详细地介绍自己设想的操作方法。

2010年的“我为学校发展献智慧”的“金点子”活动中,工会共收到了104条建议与议案,单是一线的教职工就有72条。这些“金点子”涵盖了方方面面,如雷媛老师基于多年对低段教学的经验,提出了“低段国学启蒙教育”的提案;刘俊老师从教材开发的角度,在成功开发《鸡鸣灵秀》校本教材的基础上提出了“求实创新,推进校本教材开发”的提案;叶水清老师结合学校住校生逐渐减少,学校外来车辆增多的实际提出了“校园布局调整”的提案;曹明祥老师出于教师自身健康的思考提出了“建设教师健身房”的提案„„

每个教职工的提案按大年级组统一交与年级或后勤组长,组长通过整理与统计上交学校工会。工会与校领导认真阅读每个提案,并对这些提案进行分析。这就是“倾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工会对提案进行归类,把内容与主题接近的几个提案归并综合成一个提案。如曹明祥老师提出的“建设教师健身房”,杨丽滨老师提出的“女教师练习瑜伽,男教师练习跆拳道”,吴意君老师提出的“工会积极开展球赛、爬山等活动”,主题接近,就被综合成一个“完善锻炼条件,增强教师体质”的提案。

“倾听”是体现民主管理的前提和关键,没有真诚的“倾听”,就无法知道群众的心声,就不能获得学校发展的智慧——“金点子”,当然就更不会有后面的实施。倾听教职工、学生和家长的声音,是桥下小学发展决策、改进工作、强化措施、解决问题的“良方”。◆沟通与合作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沟通中有各种思想的交流、碰撞,有各种智慧的合成、互补。合作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方式。合作中体现着个体之间的理解、肯定和配合,是深层的民主。

工会在对每个教职工的提案进行归并综合之后,通知同一个主题提案的每一个成员,把他们每个人的提案人手一份进行发放。继而召集相关人员进行推选同一个“金点子”的负责人,由该提案负责人组织组内人员进行沟通与探讨。在这样的沟通探讨中,往往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完善原有的构想。通过合并、补充、删减等方法,形成更完善的提案,再由负责人把二度形成的提案提交工会。

2010年桥下小学“我为学校发展献智慧”金点子活动中,最后由11位提案负责人向工会提交了11个候选“金点子”。

◆ 论证与评奖

按一般做法,这些曾经在提案组小范围内进行交流、研讨、论证完善过上交的提案,交由学校领导来研讨、决定,然后向教职工代表反馈,最后付诸实施。但桥下小学工会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将收集好的候选“金点子”提案整理成册,在网站、校讯通平台等阵地公布,并下发给每一位教职工。要求每个教职工人认真阅读、了解所有的提案,然后郑重地组织全体教职工对提案进行论证与评奖。

先由每个提案负责人面对全校教职工对本组的提案进行阐述,让全体教职工对提案有深入的思考和建议。接着是全体教职工对提案进行质疑,提案负责人进行解答。负责人没有论述清楚具体的,同组内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教职工也对提案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最后由学校邀请的的专家对相应的提案进行点评和引领。论证结束后,工会组织当场评选,当场公布被选上的“金点子”名单,进行颁奖。

这样不但真正体现了教职工的知晓权、参与权和决策权,而且让提案在大家反复的、深层的论证下更科学、合理。更重要的是每个教职工在“我倾听、我参与、我决定”的过程中实现了“被动管理向自主管理”的内化。提案是教职工自己提出的,如何实施是教职工大家讨论最后决定的。把以前领导“要我们这么做”变成“我们要这么做”,真正实现将教职工的智慧转化为学校的集体意志、集体的决策,转化为教职工的自觉行动。

2010年桥下小学“我为学校发展献智慧”金点子活动中,经过大家多次反复的论证,最后确定了:刘俊老师负责的“求实创新,推进校本教材的开发”,叶水清老师负责的“2011年校园布局调整建议”,曹明祥老师负责的“完善锻炼条件,增强教师体质”这三个提案将作为“金点子”金奖提案于下中重点实施。◆实施与监督

评选出“金点子”不是这个活动的终点,而是真正实现学校民主管理的起点。对于这些“金点子”中的提案,学校结合实际逐条进行实施。

学校专门成立由校工会代表、教代会提案工作委员会和民主监督评议委员会成员组成的提案督办小组,定时与不定时全面检查提案的落实情况。

对于有些“金点子”学校还进行重点督办,甚至是校长亲办。如在实施“校本教材”这一提案的过程中,校长就亲力亲为。首先是讨论选拨学校的骨干教师,组成编委会,然后联系、邀请专家来学校对编委会进行相应的指导。在具体编写板块的分工上校长又组织班子成员进行讨论,旨在合理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让这套校本教材更科学。从编写前的各种准备到动手编写的中途汇报,再到编写结束后的整改、润色,最后到印刷,经历了两个学期和一个漫长的暑假。在整个过程中,大大小小的会议达到十几次,校长都亲自参与和主持。

从2008年到2010年,学校的“候学亭”、“阳光花房”、“碧藤车场”、“灵江小书屋”、“小木屋洗手间”、“教师健身房”等,这些别致的设施的落成,无不体现着教职工的智慧;“书香校园建设”、“灵江争鸣研修活动”、“民乐进桥小”、“校园文化节”等,这些精彩纷呈的师生活动的开展,无不闪烁着学校民主管理的光彩。

“金点子”活动带来的惊喜变化:

●创设了和谐、民主的氛围

在系列“金点子”活动中,学校工会、领导始终坚持群谋群策群力,相信尊重每个教职工,赋予对学校管理的参与权、决策权,激发了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领导遇到问题找相关人员咨询,有了想法提供给相关的年级组、相关部门进行讨论,然后决策。桥小人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大家怀着共同的愿景,团结一致地攻坚克难。“市师德群体创优奖”“市先进教工之家”“县十佳文明单位”等称号,就是桥下小学团结和谐人际关系的最好体现。

以“金点子”为载体的民主精神,不但营造了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在学校教育教学得以提升。“灵江争鸣”校本研修正是这种民主精神铸就的一张金名片。群谋群策群力是民主精神的高层体现,已经成为桥小的一种精神和文化。“省校本教研示范校”、“省教科研百强校”、“市首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等荣誉,正是桥小民主争鸣型科研成果的缩影。

●实现了人文、自主的管理

学校工会、领导将教师职工的智慧,化为学校管理与发展的“金点子”,成为学校制

度决策的依据。经过教全体教职工沉淀,建立起的管理制度体现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桥下小学,很多管理制度、决策都是通过“金点子”征集活动产生的。“青年教师三年发展计划”、“星级教师申报制度”、“师徒结对制度”等都是经大家讨论产生,体现着浓浓的人情味。

人文性的管理制度体现着集体的意志,是大家的共同愿景,当然就成了大家自主遵守的制度。桥小的“三长制度”就是教职工自主管理的最好体现。在研修组长、备课组长、年级组长的带领下,全体教职工的教学活动,常规工作井然有序。在自主管理中教职工的凝聚力不断加强,学校的管理产生了强大合力效应。“市先进教研组”、“市先进备课组”等,就是实施自主管理的产物。

●推动了迅速、长足的发展

走进桥下小学的校园,很多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说两个字:精致。碧藤缠绕的绿棚停车场、楼道拐角处的“灵江小书屋”、每个楼层门厅的“年级书吧”、“小池鱼闲”、“假山龟乐”等,这是桥小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篇3:群策群力办学校

一、学校扶贫培训的探索

1.领导重视, 提高教师的参与性

多年来, 深圳市携创技工学校一直关注贫困学生的个人发展, 十分重视对贫困学生进行就业培训工作。建校至今, 学校一直紧抓扶贫培训工作, 专门进行过多次研讨会, 与会人员积极献计献策, 共同研究扶贫培训的具体实施办法, 在群策群力下共同制订出详细的扶贫培训实施方案。与此同时, 学校认真执行扶贫培训实施方案, 创办扶贫开发政策教师培训班, 要求全体教师必须到扶贫开发政策教师培训班里学习国家扶贫开发的有关政策, 并对培训班的教师进行测试, 严格要求教师队伍, 从而使全体教师更加深刻地了解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扶贫开发政策, 培养教师自觉参加扶贫培训工作的决心、信心和责任心, 营造全员参与扶贫开发的氛围。这样, 全体教师才能以百分之百的热情投入扶贫培训的各项工作去, 确保学校能够高质高量地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扶贫培训任务, 特别是2011年开始的“黔深雨露计划直通车”已经培训学生1700多人。

2.深入调研, 提高宣传的广泛性

在积极探索扶贫开发的道路上, 深圳市携创技工学校为了高质量地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扶贫培训任务, 利用当地政府扶贫扶贫工作人员、当地贫困村干部培训班的学员和相关扶贫开发的领导干部来我校实地参观考察的机会, 通过座谈会、研讨会等专门讨论会, 积极采纳各方合理性建议, 努力健全扶贫培训制度体系。为深入群众积极探索扶贫培训的发展道路, 学校领导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亲自带领老师深入地方, 与地方乡村两级扶贫开发和教育培训等单位进行广泛的交流与联系, 认真做好调研活动, 并采取发送宣传资料、张贴培训材料、制作宣传展板、当地电视报纸与广播专题报告、回访扶贫培训生等方式, 宣传学校的扶贫培训工作, 使国家的扶贫培训政策深入人心, 从而为扶贫培训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基础。

3.明确责任, 提高办事的规章性

为了高质高量地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扶贫培训任务, 深圳市携创技工学校对领导职责和管理机构进行调整。由于扶贫开发具有政策性强的特点, 因此学校对领导机构和相关的管理部门进行了改革与完善, 从领导亲自管到分管管理领导具体管, 再到专门老师负责, 体系逐步完善, 扶贫任务执行的规章性不断提高。在工作的具体实施中, 要严格地评定申报者的有效性, 对于资助对象的认定要严格核查。无论是材料的审核、上报或者资金的发放与后来的资料管理都要有专人负责, 规定明确, 并严格地按照规定执行, 以保证扶贫工作的公平公正, 并严格打击虚报者。对于贫困学生要给予帮助, 但不能过分, 要按规章而行之, 维护贫困学生的尊严, 除了在经济方面帮助他们之外, 还可以在规章中规定为贫困学生推荐就业等措施, 并可利用课余时间, 为贫困初中毕业学生推荐勤工助学的岗位, 以使他们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得到帮助。

4.加强教学管理, 提高对于贫困学生的教学质量

很多学校都存在着忽视贫困学生学习的现象, 因为自身家庭的原因, 许多贫困学生可能放在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而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 并且很多老师只重视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 从而对贫困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忽略。因此, 学校领导要重视这种现象, 并深入了解贫困学生的学习情况, 鼓励教师关注贫困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认真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 从而确保贫困学生能够学好专业知识, 并与普通学生一样接受教育, 提高专业技能并取得相关证书。并要积极引导贫困学生学习法律法规和权益维护等方面的知识, 为其毕业后顺利地融入社会、积极地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并且早日脱贫打下良好的基础。

5.关爱贫困学生, 使贫困学生能够学有所成

深圳市携创技工学校采取鼓励贫困学生融入集体、个人心理辅导等方式, 教育贫困学生要爱党爱国, 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怀着感恩的心回报社会, 并要自立、自强、自爱, 用感恩的心去爱国家与政府, 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为脱贫致富奋斗, 政府扶贫领导和学校领导也曾多次看望慰问受助学生, 效果明显。通过这些活动的教育与开导, 很多受助学生都纷纷表示, 要努力克服经济困难带来的影响, 努力学习, 争取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来回报社会和国家对自己的帮助, 并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在生活中热心帮助周围的同学, 上课认真学习, 课下积极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习与实践交替进行对成绩的进步以及以后更好地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充满了信心, 牢记自身的使命和家乡父老的期望, 充分利用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真正实现“转移一人、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6.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 保障贫困学生的就业

就业质量的高低影响着贫困学生能否顺利地融入社会以及能否带领家庭脱贫致富, 而这也就成为学校扶贫的关键所在。目前, 学校已与众多企业开展了密切的合作, 在与相关企业积极联系的同时, 也在不断提高贫困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与人才质量, 争取在为贫困毕业生推荐工作的同时, 也为企业提供满意的人员, 实现企业与学校双赢的局面。同时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 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开设冠名班, 建设厂中校等形式, 并优先推荐优秀的贫困毕业生, 确保贫困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得到优先安置, 解决他们迈入社会的后顾之忧。同时, 学校还定期派出人员去相关企业看望学生, 做好追踪工作, 并为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惑, 从而使这些贫困学顺利地融入企业中去, 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为贫困生以后的工作升职、脱贫致富提供有效的指导。

二、学校扶贫培训的思考

1.学校要重视贫困生的心理辅导

贫困生由于其成长的环境决定了他们的心理与其他普通同学不同, 很多贫困学生面临着自卑、孤僻、自我封闭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因此, 单纯的经济帮助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贫困生的问题, 除此之外, 对贫困生进行定期的心理辅导、精神扶贫与心理扶贫也是至关重要的。大多数贫困生来自农村, 生活条件相当差, 而强烈的自尊心又使他们觉得接受补助是一种很难堪的事情, 久而久之, 自尊心受到伤害, 并且加重了心理负担。因此, 学校应针对贫困生存在的种种问题, 加强对他们的心理辅导,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理性地对待困难与学校扶贫的帮助, 从而遵纪守法、刻苦学习, 健康地成长。

2.学校要健全扶贫的管理机制

首先, 学校要针对扶贫问题, 建立扶贫监督机制。通过一系列监督措施, 保证学校的扶贫任务能够有效的实施, 并能够落实到实处。其次, 学校要针对扶贫问题, 健全保障机制。学校要把扶贫纳入经费预算, 保障在扶贫计划实施的过程中能够资金充裕。最后, 要制定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 对扶贫工作实行动态管理。

扶贫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扶贫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对于我国减少贫困, 提高贫困毕业生脱贫致富的概率有着很好的作用。而实行扶贫培训对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 各学校应该努力开展这方面的相关活动, 落实好扶贫工作, 为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而面对这种现象, 教育扶贫作为一种重要的扶贫方式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通过对贫困学生的补助, 及安排学生的勤工俭学, 使他们能够在学习知识和谋生之间寻求到平衡, 从而为以后脱贫致富打好基础。就学校扶贫培训的探索与思考进行浅谈。

篇4:不能像办工厂那样办职业学校

格拉瑟认为,“雇用更多的人、建造更好的校舍、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雇用更多的专家,或者做任何大大增加学校预算的事情”,把上述做法作为唯一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毫无意义的。

在不少人的头脑中,发展职业教育不就是“雇用更多的人、建造更好的校舍、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雇用更多的专家”吗?不就是设立一些项目来“大大增加学校预算”,促进学校发展吗?除此之外,有多少人关注职业学校的课堂生态、职校教师的生命状态、职校学生的成长状态呢?按照格拉瑟的观点,如果这些都不在关注之列,那么,前面的那些做法都是“毫无意义的”。我以为,格拉瑟的观点是深刻的、发人深省的,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经过多年探索,我国教育界形成了一个共识,即“教育是农业,是林业,而不是工业”。具体而言,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我们不能像加工工业产品那样批量地制造学生,这恐怕是妇孺皆知的道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和信息化的普及,职业教育却越来越像工厂那样开始批量地生产“产品”——学生。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不易为人察觉的荒谬逻辑:企业的运转离不开设备,当然也就需要职业教育提供能够操作这些设备的工人——技能型人才;设备是可以批量加工出来的,操作机器的人自然也可以批量“加工”出来。这个逻辑错误性之所以“不易为人察觉”,是因为乍看上去,它是天经地义、无懈可击的。于是,在职业教育领域,像供应设备那样为企业供应技能型人才,既有了理论层面的支撑,也得到了政策层面的肯定。

既然技能型人才可以批量“加工”出来,那么,这个“产品”就应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加工”,这个标准就是当下职业教育领域非常流行的一些说法,如“学校围着行业转,专业围着职业转,课程围着岗位转”等。按照上述标准“加工”出来的技术技能人才就是合格的,否则就是不合格的。

令职教工作者尴尬的是,我们提出的上述标准并没有得到用人单位的首肯和赞赏。不少企业的领导者反复强调,企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优良的职校毕业生,无论学生在学校里掌握了哪些技能、掌握到何种程度,企业都需要对他们进行培训,即使他们的技能水平暂时与企业的要求有差距,也可以很快得到弥补。但如果学生缺乏责任心,不能认同企业文化,不肯吃苦,不能与他人合作,那么,企业对他们的培训就很难收到效果。这样的学生即使技能水平很高,企业也是不欢迎的。

企业领导者对职业学校的忠告与格拉瑟的观点不谋而合。格拉瑟在书中说:“个人责任心与基本技能比中学里学到特殊技能更加重要。一个认真负责的受训者会准时来工作、听从指示和帮助他人,这比具有广泛的职业准备但个人素质差的受训者更为人们所渴求。”

行文至此,我清楚地知道,我的观点也是不合时宜的,会遭到有关人士无情的批判。批判者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反问让我的言论不攻自破,比如,职业教育不应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吗?不应该为企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吗?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不应该紧贴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的需求吗?是的,这些反问是有道理的。职业教育当然要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当然要为学生就业做准备。我所强调的是:第一,不能将职业教育的功能窄化为技能培养(培训);第二,各级各类教育都应该将人的发展放在首位,职业教育也不应例外;第三,从教育意义上谈人的发展,知识、技术、技能都是第二位的,立德树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第四,即使只谈技术技能培养,由于学生是由一个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所组成的,也不能(事实上也做不到)用统一的标准来“加工”他们;第五,抛开理想性、崇高性、精神性、生长性谈职业教育,就从根本上背离了职业教育的本质。

2014年12月,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基宏在接受《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记者采访时说:“我经常给老师们讲,‘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要时刻铭记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围绕这个主题来讨论培养什么人、用什么培养、如何培养和如何保证质量。”张基宏院长的这番话道出了一个职业院校领导者应有的教育理念和强烈的育人意识。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理念和意识,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才能够底气十足地向学生及社会承诺:“从这里开始,不一样的精彩。”

“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克剑说:“教育不能失真,不能让人生命中那份自然而然的真切感丧失,真切感一旦丧失,教育本应有的精神性状就会丢失,那教育也就完全变味了。当前的教育危机就在于教育正在失去人生的这份真切感。”(《黄克剑论教育·学术·人生》,黄克剑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我在这里,要接着黄克剑教授的话说:“如果把职业学校当作工厂来办,那么,职校师生‘人生的真切感还能守得住吗?”

篇5:群策群力办学校

通济小学

张显云

在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谐教育的探索中,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以促进学生、教师及学校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建设生态化绿色教育为特色,以教育创新为重点,积极协调各种教育因素,整合与优化各类教育资源,构建了以“两化”、“一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和谐型管理模式,“两化”即人本化、和谐化,“一发展”即学校与人的可持续发展,并在近几年的实践探索中得到了验证与发展。

为了有效地实施“两化”、“一发展”的学校管理模式,并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我们主要采取了“一、二、四、三”基本策略,即:转变一个角色、协调两种关系、建立四项机制,实施三大工程。

一、“转变一个角色”:校长由“领导”转变为“服务”。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领导就是服务。要实现“两化”管理,即人本化、和谐化的管理,校长和领导班子首先要转变传统的管理思想,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观念,改变“家长式”、“目中无人”的领导作风以及“说了算”的管理方式,将领导的角色由凌驾于师生之上的“领导者”定位于为师生发展的“服务者”上。这既是学校内部人际关系和谐的关键,又是以人为本,处理好干群关系,尊重师生在学校管理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人人是学校的管理者、主人的目的要求。学校有了“平等、和谐、友善、融洽”的人际氛围,师生才能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尽其言、笃其行,在办学育人的过程中才能与校长积极主动的互动,实现“共识、共干、共享、共进”。

为了促使领导角色的转变,做好服务,我们抓了这四项工作:

一是强化“人本”服务意识,倡导管理的全程服务、全面服务。在管理上从过去的“我怎样定,你怎样做”、“我给什么,你要什么”,转变为现在的关注“你需要什么”、“你想怎样做”。这样的转变一是体现对师生人格的尊重、理解与关爱,体现人性化的指导与帮助;二是能针对师生发展的需求,积极创造条件,尽力满足师生工作、学习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学校积极筹资,改善教育教学设备设施,实现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网络化,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现代化办学水平;三是尊重教师教育教学的自主权,倡导多姿多彩的个性化教学,彰显并发展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如“严谨不失活泼,规范不失谐趣”,“稳中求趣,趣中求实,实中创新。”,“活而不乱,动中有静,务实求新”,“清新平实,不饰雕琢”等,有效地推进了教育教学创新。

二是广开渠道,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征求办学育人意见,强化师生主人翁意识。例如:通过校长信箱,搜集教师对学校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如“要加大学校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发挥团队作用,使教师研讨变成经常化”、“要进一步细化学校的 教学奖励制度”等建议百余条,使校长及时地了解了教师的想法,并能及时地解决教师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假如我是校长”、“假如我是老师”等主题班会活动的换位思考,使学校既听到学生的心声,又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的参与意识。

三是强化党支部监督保证,实行教代会民主管理制度。定期举办教职工代表会议,研究、决定重大事项的决策,使“校长负责制”既与民主管理相制约,又在民主监督下做好负责与服务。

四是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征求家长的意见与建议,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一体化,使学校教育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协调两种关系”:一是人本化管理与规范化管理的关系;二是德治、情治与法治的关系。

首先,要协调处理好人本化管理与规范化管理的关系,使其和谐统一。在当前的学校管理中普遍存在这样的不和谐问题:在一个时期内,如果强调了“人本化”管理,“规范化”则被削弱,似乎是人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让无规、无序状态成了管理的追求;如果强调了“规范化”管理,“人本”就会被忽视,强制命令、“管卡压”就又成了管理的法宝。这种现象显然是与和谐管理的思想理念相悖的,和谐型管理追求的是各种管理因素协调一致、相辅相成,在管理上要产生“整体效应”。人本管理是和谐化管理的核心,它是以人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是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服务于人的现代管理,而人到什么时候都需要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只不过这个“规范”应是被这一管理群体中每个个体所认同,自觉地接受,为实现学校办学育人的目标服务的。这就是说规范化管理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是要从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统一要求和促进个体发展需求的角度,制定相应的“规范”。如果这个“规范”不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创造性,而是把人管住、管死,那就会与“人本”思想相悖,谈不上和谐化管理,学校也难以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制定学校管理规范时,力求建立在人本化与规范化和谐一致的基础上。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校在本学期初修订了各项规章制度。从内容确定上,强调了以促进师生和谐发展为立足点,淡化了强制约束成分,强化了人本化程度。

其次,要协调处理好德治、情治与法治的关系,使其和谐统一。

在现代社会,依法治校是必要的,它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然而,越是这样,越应该强调德治、情治的作用和效能,使之相得益彰,提高管理水平与实效。作为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只有在法治的同时做到以德服人、以情感人,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励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法入心、导行,实现“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

在实施和谐化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德”、“法”、“情”三个字在管理中的互补作用,做到:(1)校长和领导班子成员言正身端,以身示范,时时、事事、处处做教师的表率,要求教师做到,自己必须首先做到。(2)坚持经常与教师换位思考,尊重教师、理解教师,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帮教师所难,注重人文关怀,与教师达成挚友,实现感情的融通与共鸣。教师家中有事,学校领导必到;教师生病住院,学校领导必到;教师思想有波动,学校领导必谈。(3)保护并激励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做到虚心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建议,让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轻易否定他们的意见和想法,更不喝斥、挖苦、讥讽教师;对教职工有创见的工作,积极支持、帮助或提出意见与建议,做到有理有情,使其心悦诚服,导之以行。比如有一位班主任曾说:学校要教学质量,还组织那么多的活动,真是自相矛盾。我们听到这样的话后,及时和这位教师谈心,使其明白我们搞素质教育,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而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她转变了观念,如今这位教师已成为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佼佼者。

在现代管理中,有调查证明,领导者的德行、情感因素占管理要素的70%左右。因此,只有在干部与教师之间架设起情感的桥梁,领导者的决策才能顺利实施,依法治校才能成为现实。

三、“建立四项机制”:学习型组织机制、自我管理机制、民主监督机制、激励性评价机制。

一是创建“学习型组织”机制。

“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是我校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基本要求,也是实施和谐型管理的重要动力策略。学校是一种创造性工作,能否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每个人(包括校长、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把学习视为工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把学校真正建成“学习型组织”。在团队学习中发扬学校的团队精神,提升学习力、实践力和竞争力,是学校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我校在组织“系统学习”中做到:全员学习、全程学习、专业学习,使教职工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并学以致用,把学习力转化为教育创新力,进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例如我校孙颖老师在创建生态化绿色学校的过程中,创造性的提出了培养“绿色心态”的问题,学校积极支持,并给予宣传和鼓励,使她在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更加发奋工作,多次取得教育教学的优异成绩。

二是建立自我管理机制。

在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过程中,学校管理的重心要转移,倡导“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主创新”。通过教师之间的自我研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重心转移。学校管理重心的转移,使管理从过去的“控制”、“干预”转到建立与完善教师的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创新的机制上来。在管理实践中实施和谐教育,促进了教师走进新课程,推进新课改;在教师的专业化培训中,实施名师工程,促进了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为教师成长营造一个发挥才智的宽阔空间,搭起展示才华的平台,进而形成“科学、民主、开放”的和谐化管理新机制。

三是建立民主监督机制。

实行民主管理,坚持民主监督,是学校法制建设的重要保证,是确立教工在学校的主人地位,调动办学育人积极性的重要措施,也是以人为本、和谐施教的现代学校管理的必然要求。学校在全面实行民主管理与监督中,突出了校务公开,建立校务公开领导组和校务公开评议组;贯彻学校重大校务教代会审议制度和学校工作校长通报制度;确立三项监督,即保证学生、家长、社会监督;实行四个公开,即重大事项公开,人事工作公开,评先选优公开,财物公开。从而体现了民主管理与监督,确保了教工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学校的生机与活力。

四是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

在学校管理中,重视与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建立以促进学生和教师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激励性评价,在评价目标体系上,体现和谐教育和谐发展的要求;在评价主体上,实现多元化,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都参与评价;在评价方式方法上多样化。特别是针对 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实行了“多把尺子”评价。从形成性评价到终结性评价,既重过程,又重结果,既重激励,又促发展。让评价真正成为促进每个教师发展的加油站和推进器。

四、“实施三大工程”:绿色课堂工程、和谐育人工程、魅力校园工程。一是实施创建“绿色课堂”工程。

所谓“绿色课堂”,就是在和谐教育思想理念的指引下,对教学的各种因素、各个环节通过有效的策略方法进行协调平衡,优化、整合,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以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全面、和谐、自由、主动、健康发展的教学活动。它是实施和谐化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确立了“以生为本,关爱学生生命发展的价值观”、“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能学好的伦理观”、“以学为主体,师生互动、和谐共生的行动观”三个基本理念;教学实践中,在这三个基本理念指导下,注重绿色的心态;营造多项交流信息畅通的绿色通道;提供学生自由选择,大胆想象与探索,发展个性特长的活动平台;创设宽松、和谐、共享、共生的师生交往氛围,从而构建能使每个学生都走向成功有所发展的全新的“绿色课堂”教学模式。二是实施和谐育人工程。

和谐育人工程包含两部分:一是培育教师的“名师”工程;二是学生“学会做人”的育人工程。

(一)抓好培育名师工程。

学校以和谐教育思想和关爱生命的理念为主导,从教育生态化出发,突出以“铸师魂、修师德、练师能、树师表”活动为主线,积极开展培育名师工程,先后进行了“自律与他律”、“生存型、享受型、发展型”的大讨论,解决了名师定位; 明确了我校名师的方向和特点;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大力发扬无私奉献、拼搏进取的团队精神,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素养,从中磨练了学校名师。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以“三个一切”思想为指导,全心全意地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服务。

在抓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我们着力抓教师的岗位练兵,努力提高和谐施教能力,使教师做到:合格+特长。首先,以构建和谐教育为重点,强化全员学习,实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使教师的知识结构、生态文化底蕴得到了有效提升,做每个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 教师;其次,以“分层练功,梯次发展”为基本思路,抓教学基本功训练,发挥骨干教师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有效地实施“名师工程”,为名师成长提供“绿色通道”;在“新秀工程”中通过以老带新、跟踪培养等方式,达到“一年入门、两年过关、三年成骨干”的目标。学校还对新教师进行新课标、信息技术等培训,以及优质课评比、基本功竞赛等活动,以适应新课改和绿色课堂构建的需要。第三,大力强化校本研究,立足于打造本校教育特色品牌,通过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充分挖掘与生成新的教育资源,运用典型课例观摩、教学反思、问题会诊等方式,让教师在自主参与中探究,在交流与协作中共进。

(二)抓好学生的“学会做人”工程。

根据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在以人为本、和谐施教的管理中,坚持以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工作要求,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大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努力使每一个学生从小“学会做人”。

首先,把“学习做人”的养成教育常抓不懈。从学生入学第一天起,就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日复一日地进行各方面的立身笃行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背熟、理解、导行,知道“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和“会做”,逐步养成健全和谐的人格和良好的公民行为习惯。

其次,以班队活动为载体,坚持抓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如以“爱”为主题的感恩教育,体验教育,使学生在学校阵地、绿色军营、社会实践中,学会了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良好品质。进行了以“民族精神代代传”为主题的爱国教育,弘扬了民族精神,激发了爱国的豪情。

第三,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级教育网络,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学校把“三结合”教育作为一种长效机制,每学期都认真组织家长会、举办亲子趣味运动会和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使学校、家庭教育协调一致。

三是实施“魅力校园”工程。

加强校园人文建设,营造“魅力校园”,为师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现代化的和谐教育环境,是以人为本,和谐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所谓“魅力校园”,是指校园环境氛围在生态文化上具有吸引与感染人之力,使人身在其中受到无声的精神陶冶与激励,实现了人与环境的整体和谐。学校首先对校园环境进行了生态化设计,使校园处处呈现生机和活力。操场上数棵参天的百年老树,四周绿化带环绕,成行的垂榆和各种花木,绿草茵茵,百花争艳,呈现园林特色;各种体育器材配套应有尽有,校园内充满了欢声笑语。各楼层的生态文化走廊图文并茂,尽显学校的人文思想;楼外的文化墙充满天真的童趣;校墙内外的生态文化走廊宣传现代教育理念,充盈着生命关爱和教育价值的提升。

其次,为使学校教育与时代同步,在和谐教育思想引导下,本着“高标准、有特色、现代化”的思路,努力加强教育设备与教育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建设,以适应培养现代人的需要。学校在设备标准化基础上,抓了网络和平台的建设,使师生的学习、工作走近信息化社会,极大地适应了现代学校教育的要求。

再次,确保校园安全,注重人文关怀。关爱生命,保护人的“生存权”,这是现代学校教育依法治校的重要定位,也是人的生活最基本需要。为加强校园安全,学校把“安全第一”提到学校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并完善了各种安全制度和保障措施,层层签订责任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形成纵向有人抓,横向有人管,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实现了校园的长治久安。

篇6:办学生喜欢的学校

“喜欢”是一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后的积极情感。要办学生喜欢的学校就要先了解学情, 形成数据库, 前后比较分析, 在此基础上学校课程、活动设计、师生关系、学校环境等都要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调整。这里面有一条主线, 就是什么样的学校是学生喜欢的学校?如何创建这样的学校?对这个谜题的解答需要无数人的智慧。学生喜欢学校的理由可能千差万别, 有的可能的确可笑或幼稚, 但那又有什么关系, 那是他们的内心世界, 关键是学校教育能否满足那些影响学生发展的需求。创建学生喜欢的学校也可能千校千面, 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话又说回来, 不办学生喜欢的学校, 难道要办学生讨厌的学校?只有学生喜欢学校了, 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学校才能发挥其最大的育人功能, 学校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强调这一点, 正是纠正过去只把学生当作没有生命的“容器”的错误, 从而真正把学生当作有情有义的“人”来看待, 这样教育就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育其“人性”。

上一篇:财务总监转正述职报告下一篇:年夜饭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