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太阳》的优秀教学反思

2024-04-08

《番茄太阳》的优秀教学反思(通用16篇)

篇1:《番茄太阳》的优秀教学反思

对于这篇课文,我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体会“番茄太阳”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和对我的感染,有感情的读好课文中人物的语言,教学重点是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教学难点是理解文中三处“番茄太阳”的含义。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首先以自己的朗读感受作为导语,希望能给孩子们学习课文做一个情感铺垫,引起情感共鸣。然后我直接以“明明是个怎样的孩子”这个问题切如文本,希望能用它来串起散落在文中的语言珍珠,引领着我们朝文本的核心走,朝人物的内心走,直到最后走进我们自己的内心,去领悟精神与情感的震撼。

在这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从明明的形象中体会“我”的情感变化,其实这也是文中的一条情感暗线,最后四小节,我本想把它作为文章的重点,让学生细细感受明明那颗充满爱的童心,我通过默读感知、指名读体会、换位读感悟等方式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篇2:《番茄太阳》的优秀教学反思

11、6日我校请到了山东省教学能手候文明老师到我校讲课,听了候文明老师执教的《番茄太阳》一课后,真是受益匪浅。下面浅谈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一、巧妙的导课方法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开课时,候老师巧设悬念,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结合教学巧设悬念,诱导学生兴致勃勃地去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兴趣十足地学习新课。候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看到了《番茄太阳》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通过设置疑问,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们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把番茄和太阳两个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呢?”“为什么把番茄比做太阳呢?”候老师适当地设疑置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了孩子们强烈的读书欲望,引起了学生们急切想了解课文的内容的欲望,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步读好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了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首先,候老师注重了和文本的对话。候老师课前通过独立钻研教材,看教材说明,准确深刻的领会了编者的意图和背景,对所讲知识的进行引入、分析、引申、巩固,对知识点讲解的先后顺序,重、难点进行剖析,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准确的把握了教材。这也是引导学生和课文进行对话的基础。

其次,注重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候老师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指名读书、教师范读、学生再读,再次指名读的形式给了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自由读好文本,实现了学习目标。在自主读书时,候老师给学生明确了要求,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情感体验。在指名读书时,教师给予了及时评价和鼓励,记得有一位同学在读一句比较长的句子时,没有注意停顿,老师及时的指了出来,并进行了范读,让这位同学再读时,候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再读,你一定能读的.更好。”一句平常的话,却坚定了学生读好书的信心,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老师范读时,我更领略了候老师读书的功底,候老师那富有情感的读书,把学生带到了情境之中,让学生从教师的范读中获得了情感和体验,以至于让学生再次读书时,很快的体验到了课文的内涵。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候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帮助、指导、点拨学生学习;学生和教师一起跟教材进行民主对话,实现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个性化的自主建构。通过读文本,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

三、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候老师在本次教学中,真正起到了主导作用,也真正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候老师让学生在标画描写明明笑的句子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笑中体验课文的内涵,“咯咯的笑是什么样的笑?”“如果不是盲童……笑的像个天使”从这句话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每次从菜场经过……特别爱笑”从特别爱笑中你读懂了什么?“明明坚定自己看到光明的信念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从捐献眼角膜,明明感受到了什么?”等等一系列的引导,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从候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中,学生一步一步的理解了课文的内涵,感悟到了社会生活的美好,要热爱生活,再接受别人的爱的同时,要学会去关爱别人。

篇3:《“番茄太阳”》教学设计

《“番茄太阳”》是苏教版国标本四下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卫宣利以自己的见闻为主线, 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叙述主人公明明的言行举止, 尤其是浓墨重彩地多处描绘明明的“笑”, 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盲童明明的关爱。因此, 本文不失为一篇动人心魄、荡涤性灵的美文。

明明从未见过光明, 可是明明的内心世界却是“光明一片”;作者因为“拄着双拐”, 所以作者的“心情灰暗无比”。文章以明明的“笑”为明线, 以作者的心理变化为暗线, 一明一暗, 交错叙述, 彼此影响, 相互辉映。文章的字里行间既在赞美明明, 更在表达作者自己对生命的抗争。教学此文的过程中, 既要让学生从文本语言的品味中感受明明太阳般的“笑”, 更要让学生在读懂明明的“笑”的同时, 读懂“我”的心情变化历程。前者是教者教学的重点, 后者是学生阅读的难点。

设计理念:

点状阅读理念。引导学生抓住“文眼”, 在文本的关键“点”处品味、咀嚼、涵咏, 让语文味从文眼处漫溯, 进而把长文读短, 把词语读厚。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番茄太阳”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体会“明明”美好的童心和对“我”的影响。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描写明明“笑”的语言, 感受明明的善良与童心。

教学难点:

在品味感受明明的善良与童心的过程中, 感受作者心情的变化, 感悟文章的联系, 初步感悟文章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整体感知

1. 板书课题。这篇文章的课题与我们平时学过的文章题目有什么不同?刚看到这个题目时, 你的心中产生了哪些问题?

2. 听写词语。 (两个一组地出示)

盲童 天使

番茄 蔬菜

忙碌 捐献

咯咯地笑 银铃样清脆

灰暗无比 隐隐心疼

(听写后互批,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每组的两个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

3. 文章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选用上述词语描述一下给你深刻印象的画面。

设计意图:文章的篇幅较长, 让四年级的学生直接概括其主要内容, 显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 在让学生直面课题, 质疑问难以后, 先给学生依次听写几组有一定联系的词语, 并让学生一边默写, 一边琢磨其中的联系, 意在唤醒学生的预习记忆, “反刍”各自的预习过程。接着, 让学生交流“印象深刻的画面”, 并利用默写的“词语库”描述故事的画面, 旨在巩固、放大故事中的重点情节, 让平面的文本初步在学生的脑海中一组组地站立起来, 为后文的“点状阅读”建构一个个灵动的“情景场”。

二、品味“追”——与小女孩对话

◎感知“盲”

1. 文中写到一位小女孩, 她的名字叫“明明”。可是, 她却从没有看到过光明。可以从文章的哪些细节处读出, 小女孩看不到光明?

(交流细节。)

教师小结:关注细节, 关注文章中的一词、一句, 这是我们读懂文章的关键。

2. 明明是盲童, 而且生下来就是盲童。这对于明明来说, 意味着什么?

教师在学生自由回答后描述情境:这意味着她从未看到过太阳, 意味着她从未看到过星星;意味着她从未看到过红色, 意味着她从未看到过绿色;意味着她从未看到过小草, 意味着她从未看到过鲜花和大树, 更意味着她连自己的爸爸妈妈都不知道是什么样儿的……

3. 这么多的“意味着”, 这么多的“从未看过”, 如果你就是明明, 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悲伤, 自卑, 痛苦, 难过, ……)

◎感受“笑”

4. 是啊!每一种心情都可以理解!可是, 就是这样的一位小女孩, 就是这样的一位一生下来就双目失明, 从未看见过世界是什么样儿的小女孩, 就是这位名字叫“明明”, 却一直看不到光明的小女孩, 却十分的喜欢“笑”。快速地浏览课文, 把描写小女孩“笑”的语句划下来。

5. 交流:

这么多处写到明明的“笑”, 其中有两处是对明明“笑”的细致描写。

出示:

◎小女孩一面用手摸, 一面咯咯地笑, 妈妈也在旁边笑。

◎明明一面用手摸一面笑:“真的吗?太阳像番茄吗?那我就叫它番茄太阳。”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 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

6. 用心地读一读, 用心地咀嚼一下, 你会发现, 这不是一般的笑。联系明明的“盲”, 你会在她的笑声中有所感悟。 (出示第一处“笑”的细描:第三自然段。) 这是怎样的笑?

我去菜场差不多总是中午, 这时摊上没什么人, 那位年轻的父亲拉着小女孩的手, 在面前各种蔬菜上来回抚摸, 耐心地说:“这是黄瓜, 长长的, 皮上有刺;豆角呢, 扁扁的, 光滑点;番茄很好看, 圆圆的……”小女孩一面用手摸, 一面咯咯地笑, 妈妈也在旁边笑。

填空:这是__________的笑!

指导朗读, 感受“笑”。

7. 这又是怎样的笑?

出示第二处“笑”的细描语段:

接连下了几场雨, 终于晴了。阳光很好, 碧空如洗, 树叶绿得发亮。明明的妈妈感叹道:“天气真好哇!”

“是啊, 太阳总算出来了。”我说。

明明好奇地问:“阿姨, 太阳是什么样的?”

我想了想, 说:“太阳很温暖, 很大很圆, 早晨和傍晚是红色的……”我忽然想到明明根本不可能知道颜色, 就住了口, 不知道该怎么说下去。

明明的爸爸挑了一个大大的番茄放在明明手上, 说:“太阳就是这样的, 你摸摸看。”

明明一面用手摸一面笑:“真的吗?太阳像番茄吗?那我就叫它番茄太阳。”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 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

填空:这是_______的笑!

指导朗读, 感受“笑”。

◎感悟“追”

8. 板书:追

“银铃样清脆的笑声, 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是明明追着人去笑吗?为什么明明的笑声能“追”着人走?

(意思是明明的“笑”留在了人们记忆里, 刻进了人们的脑海中。)

仅仅是“笑声”追着人走吗? (还有明明开朗、乐观的性格)

9. 明明就是这样的一位小女孩, 虽然从未看到过光明, 可是她的心却十分的明朗。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记住这位小女孩, 记住她灿烂的笑:

(出示并指导朗读下列“笑”的语句。)

◎夫妻俩忙碌;女孩安静地坐着, 说话声音细细柔柔, 特别爱笑。

◎小女孩一面用手摸, 一面咯咯地笑, 妈妈也在旁边笑。

◎如果不是盲童, 明明挺漂亮的:乌黑的头发, 象牙色的皮肤, 精致的眉毛, 笑起来像个天使。看着她, 让人隐隐心疼。读后追问:天使的笑, 为什么还隐隐心疼?

◎明明一面用手摸一面笑:“真的吗?太阳像番茄吗?那我就叫它番茄太阳。”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 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

10. 面对明明的一张张笑脸, 作者心中也有了一个“番茄太阳”!

出示:看着她的笑脸, 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此时, 作者心中的“番茄太阳”是什么? (明明的笑脸。)

设计意图:文章是有眼睛的。此板块的教学引导学生依次与三个字对话:盲、笑、追。与“盲”对话, 意在让视“光明”为寻常的学生走进“盲”这一陌生世界, 感知其不易与不便, 为下文感受明明的“笑”作铺垫, 并形成鲜明的反差与对比。与“笑”对话, 意在让学生感受明明的开朗、善良与纯真, 这是学习本文的重点之一。所以, 在此环节中, 重点抓住两处关于“笑”的细描, 让学生在最精彩的语段中徜徉、感受。与“追”对话, 意在让明明的阳光般的“笑”也“追”进学生的脑海中、心田里, 为接下来感受作者心情的改变服务。

三处对话逐层铺设, 层层推进。既相对独立, 但又不能截然割裂。因为这三处对话都指向文章的主人公明明, 均是为感受明明的善良与纯真而进行的对话。

三、品味“挂”——与卫宣利对话

1. 文章除了写明明, 还写到另一位女性。她就是卫宣利, 就是文章的作者“我”。明明不仅让自己的笑声追着“我”走, 而且还让“番茄太阳”“挂”在我的心中。默读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思考:明明是怎样让“番茄太阳”“挂”在“我”的心中?

(默读。读后交流。)

2. 补充介绍卫宣利:17岁那年, 因为一场车祸, “我”双腿瘫痪。17岁, 是如花的年龄, 在如花的年龄, 双腿瘫痪, 意味着什么?

教师在学生自由回答后描述情境:这意味着她再也不能蹦跳着上学, 意味着她再也不能开心地游戏, 意味着她再也不能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

3. 这么多的“意味着”, 这么多的“再也不能”, 如果是你, 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悲伤, 自卑, 痛苦, 难过……)

4. 每一种心情都可以理解。文章有一段话就写出了瘫痪后的“我”这样的心境, 细心的你能发现吗?

出示:那年, 我来到了这座城市, 临时租住在一栋灰色的旧楼房里。生活很艰难, 心情灰暗无比。

5. 找到这段话, 就说明你读懂文字背后的语言。可是, 聪明的你, 能告诉我, 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交代自己的“心情灰暗无比”吗? (为后文作铺垫、对比)

6. 那么, 在和明明相处的日子里, “我”的心情还“灰暗无比”吗?划出相关的语句。 (灰暗无比→温暖起来→带给我许多快乐→我的泪哗地一下子流了下来)

7. 一边是明明的笑脸, 一边是“我”的心情。“我”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着悄悄的变化?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8. 明明真的是把一轮“番茄太阳”挂在“我”的心中吗?明明实际上是把什么“挂”在了“我”的心中? (开朗、活泼、坚强、善良、爱心……)

设计意图:品味“追”, 与小女孩对话, 主要目的是感受明明内心世界的一片光明。这是学习本文的重点。本文的另一个学习重点是感受明明对“我”的影响, 尤其是要读懂明明在与“我”相处的过程中, 对“我”灰暗无比的心境的改变。这不仅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又一重点, 更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难点所在。设计中, 把学生阅读的视角聚焦到“挂”这一文眼, 让学生在“明明真的是把一轮‘番茄太阳’挂在‘我’的心中吗?明明实际上是把什么‘挂’在了‘我’的心中?”这一组问题中思辨, 让学生的阅读思维在这一个阅读“点”铺展、漫溯。此时, 学生的阅读思维不仅有深度, 而且有广度, 置身于这样的阅读思辨的过程之中, 学生必然能不断体味到阅读对话与阅读思维的快意与惬意。

四、总结升华

从没见过光明的明明, 心中却一片光明。她用笑声追着身边走过的每一个人, 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明明更把自己的开朗、善良、爱心“挂”在了“我”的心中。这一轮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作者的心中, 温暖着, 更激励着。因此, 作者卫宣利不再悲观, 不再“灰暗”, 她开始与命运抗争, 她开始借助双拐探寻前进的道路。终于, 卫宣利用自己手中的笔拓开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她成为了一名很有影响力的作家。

现在, 有许多人在阅读卫宣利的文章。今天, 老师向同学们推荐她的三篇文章:《流泪的月饼》《两双球鞋》《紫色葡萄慈父心》。老师相信, 只需要读一遍, 你就会被深深打动, 因为, 文章中会有一种情感“追”着你走, 文章中会有一种力量高高地“挂”在你的心中。

设计意图:铃声不应成为课堂的终结者, 阅读课堂更是如此。精心遴选并推荐作者卫宣利的三篇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 不仅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感受作者的细腻文笔,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近卫宣利, 感受“番茄太阳”带给作者的生活的力量。这样的结课设计, 不仅巩固了学生对文本难点的理解, 更可以让学生达到“学习一篇文章, 了解一位作家, 感受一种力量”的完美境界。

结语:“点状阅读”重在选准阅读的“点”, 然后, 在阅读“点”上设计问题, 并利用这些预设的问题, 勾连文本的情节, 关照文本的联系, 铺展学生阅读的思维, 进而让语文味从这些阅读“点”处漫溯。“点状阅读”是阅读提速的方法之一, 是长文短教的策略之一。在“点状阅读”过程中, 学生的阅读思维被最大限度地激活, 这样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读懂文本内容, 更有利于学生初步地感悟文本写法。

篇4:《“番茄太阳”》对话教学反思

一、 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做作者、编者的知音

对话教学主要发生在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其中,文本既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内容,也能以主体的身份与教师和学生展开对话。因为文本被作者赋予了生命,体现了作者的认知、情感与生活背景。因此,教师要先去做一位读者,通过反复地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渐渐走入文本,或陶醉于作者的优美文字,或赞叹作者精妙的构思、奇特的遐想,或为某处词句冥思苦想……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理解教材。做文本的知音,意味着教师要具有个性化的理解,意味着教师要解读教参但不依赖教参,也意味着除了教材之外,还需要更多、更广泛的阅读积累,以丰厚我们的知识,拓展我们的视野。在提倡让学生合作学习的今天,我们也应该提倡教师间的合作学习。

初读《“番茄太阳”》这篇课文时,我一下子就被课题吸引住了。“番茄太阳”,多令人期待的故事呀。读完之后,我回味着课文的字字句句,想象着明明那张纯美的笑脸,感觉自己心底也温暖起来。这样的课,到底该如何上呢?于是,我一遍遍仔细地读,一句句耐心地想,一次次反复地揣摩,慢慢地,我和文中的作者一起快乐起来,感受着“番茄太阳”带来的那份温暖。读着读着,恍然间,眼前出现了一条近乎完美的“爱之链”,闪耀着温暖的光芒!盲童明明在父母的疼爱与呵护中快乐地成长,从心底发出动听的幸福的笑声,在美丽的笑声中创造了一个神奇的——“番茄太阳”。这美好的笑声打动了我,我深深地喜欢上了明明,觉得她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这份爱就这样传递着,这条“爱之链”就这样闪烁着它温暖的光芒。如何让这温暖的光芒照耀到学生的身上,让他们也去做个爱的使者呢?在思考、交流后,我有了比较满意的教学设计:紧扣文中三次出现的“番茄太阳”,以疑促读,逐层走进文本的内核,让学生在读中分别体会三处“番茄太阳”的含义,在对话、品读中理解“番茄太阳”深刻的内涵。

二、 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做学生的知音

教是为学服务的。所以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始终要做到“心中有人”,有“在语文课堂上成长的人”。而我们就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他们喜欢学什么?他们喜欢怎样学?我们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思考学生喜欢的学习内容,让他们有兴趣学;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让他们爱学;设计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唤起他们思维的灵动性;预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个性化体验,激励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热望;预设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给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以下三点:① 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帮助,为学生思维的发展留下空间,为学生的互动对话搭建平台;② 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句段,特别是书后要求的对最后四个自然段中的关键词句的研读品味,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加深对“番茄太阳”深层含义的感悟;③ 利用阅读期待,激起学生阅读中的问题意识,并主动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感受和体验,并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相信这样的课堂学生将不再被牵制,我们将会听到他们成长的声音。

三、 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互为知音

在师生对话的教学中,我们很容易将课堂变成一种精英学生的课堂,师生间的交往常常被个别好学生所专享,而其他学生只有沉没在自卑和淡漠中。如今的课堂,我们倡导面对全体学生来组织教学,而且不再是简单地抛一些封闭性的问题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

在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句段的研读品味时,要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间展开对话,相互启发,利用阅读期待激起学生阅读中的问题意识,主动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见解、感受和体验,并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我把最后出现的“番茄太阳”的真正含义抛给学生,创造学生间相互对话的机会,让他们相互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独特见解,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小组交流后,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同学间思想碰撞、灵感涌现的魅力。原来在课堂上被冷落的学生在同学间的平等对话中,从课堂的“失语者”变为充满活力的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可以期望,这样的课堂一定能成为更多学生智慧成长的沃土。

四、 学生和文本的对话:重返作者、编者的知音

师生对话的目的何在?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这是教师的责任。教师在对话的方向和目的方面要起引导的作用,通过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努力缩小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师要以自己的学识对文本的有关背景和学生的疑难作必要的介绍和讲解,将自己与文本对话中获得的感悟与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我们要循着学生的思路,及时捕捉、迅速判断、有效利用有价值的资源,与学生一起学习、进步。

因此,我教学最后一段时,在课题“番茄太阳”前适时地补上了“温暖”二字,帮助学生回顾课文,回归文本,同时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感受别人给予的温暖的同时,也学会把温暖给予需要帮助的人,让这种爱撒满人间。

篇5:番茄太阳教学反思

一个多月的时间:

从番茄到太阳,从教材到资料,从文本到网络,从理念到实践,从复杂到简单,从混沌到清晰,从疑虑到自信……不知道在其间走了多少来回,静下心来的时候才发现,把语文往简单了想,也许是最好的办法。

不管是有效教学,还是发展性课堂,都以学生为关注焦点,“当下的有效”是保证“持续发展”的基础,“有潜质的有效”和“发展”应该是同义的。撇开太多的语文术语,语文首先要回答的是:当学生走出课堂的时候,语文老师留给孩子的是什么?

“番茄太阳”是这样回答的:

留下形象:

给孩子们留下明明“像银铃样咯咯的笑声”,“一串一串追着人跑”的笑声,学生走出了教室,走出了学校,耳畔还会回响起明明这样的笑声;

给孩子们留下爸爸的大手拉着明明的小手在蔬菜上来回抚摸的样子,留下爸爸妈妈悉心耐心地教自己的盲女儿摸这摸那的一个个镜头;

留下语言:

比如,学生对于“灰暗”的理解是不是可以韵味丰富一些,除了感受颜色与光线,它还可以用来表示悲观、忧郁、悲伤、自卑、消极……等好多种心情,同时学会用类似的词语来表达,比如“明亮”、“灿烂”。这是一种有一定难度的修辞手法的熏陶,如果不是在这篇课文里有机结合着体会的话,讲“通感”或是“词性活用”都会是一种机械与生硬。

比如积累一些表示心情不好的词语,以及他们相对应的反义词;

比如体会用形象的方式来表达,用“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里”,而不用“明明的美好品质一直刻在我的心里”,会使文字更加隽永。

留下方法:

比如,怎么读书的方法。 通过“番茄太阳”,让学生不仅知道文章可以按从前往后进行“线性”的阅读,

对于这种情感型的散文,还可以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由浅入深地读,还要用心品味着读。

整堂课我先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从开始的“灰暗”到最后的“灿烂”,然后引导学生寻找“是什么让一个成年人的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心情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在对盲童明明有了聪明、爱笑、善良、漂亮、文静、活泼……等“粗浅印象”的基础上再深入思考:这些美好的特点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深深地触动了作者的心,让她产生如此大的变化?由此引导学生感悟明明的乐观与善良,最后感悟番茄太阳的深刻含义。这样的课堂教学思路,话题集中,思路简约而清晰,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进入课堂状态。

比如,让学生知道,阅读是个性化的,允许每个学生心里有不同的“番茄太阳”。学生说文中的“番茄太阳”是明明的笑脸,是她一串串的笑声,是她说过的所有的话,是她所有美好的东西……学生还说,爸爸、妈妈也是“番茄太阳”、好心人也是“番茄太阳”,作者也是,甚至还有很多看不见的有爱心的人都是“番茄太阳”……

留下情感和思想:

试图给学生一个情感的“场”,让学生不自觉地投入其中,对“乐观”有一种质的感悟和细节化的延伸,课堂上,我用30秒来让学生体验盲童生活,辅之以一段深情的语言:

“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假想,你的整个世界就是这样的一片黑暗,你看不见蓝天白云,你不知道彩虹是多么的迷人,你看不见爱你的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亲切的脸……你想使劲张开眼睛但你的眼前依然一片漆黑!每天,你要穿衣、洗脸、刷牙、吃饭,你要走路、乘车,你要读书、写字……你想看小鸟五彩的羽毛,你想知道春花的灿烂和冬雪的晶莹,可是你看得见吗?你看不见,丝毫都看不见!”

让学生体验盲童生活的艰难从而悟出明明笑声里的乐观这种“沉甸甸”的份量,笑声是多么的感人,感染作者,感染读者,感染所有的人。

同时通过语言来链接课堂与生活。一首需要学生参与才能完成的小诗就是学生情感和思想的载体。学生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我心中的番茄太阳”,“是病床上一次坚强的咬牙”,“是偶尔考砸试以后一个不服输的微笑”,“是同桌向我求助时伸出的热情的双手……”这些,已经不只是简单的文字了。

一节课仅仅40分钟,要有所留下必定需要有所舍弃,与其说课堂是研究“给予”的学问,不如说是研究舍弃的艺术。舍弃,是为了更好的留下。当我得出这样的结论的时候,其实我已经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因为我经历了舍弃,但舍弃真的好“痛苦”,所以,直到今天的课上,我还有一些可以舍弃的东西依然没舍得“弃”。

篇6:《番茄太阳》教学反思

一、教师没有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够很好的把握教学的时控。

过于实在,不能灵活机动。这很大程度是由于自身对课改认识不够,步子迈的不大,总觉得这次课堂教学改革太难,不敢去尝试。所以平时训练不到位。

二、教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指导太少,对学情了解不够。

究竟导学案是否起到了引导学习,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因为很多同学读完目标,根本不知道我说的按导学案的要求自学,要干些什么?还以为是要按目标完成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所以很多同学都是自读课文。这可能与导学案的编写有关,因为课前预习写在导入新课后面,合作探究在课前预习后面,学生不知道课堂进行到了哪里。

三、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常规训练不到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课堂教学流程

对于展示,学生还不敢大胆发言,没积极参与的动力。这可能与没有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关系,也与教师平时指导训练不到位有关。

四、教师没有精心设计导学案,给课堂带来诸多的遗憾。

今后在导学案的设计上教师要做到合理、详实、细致。特别是时间的分配上要合理,对学生的要求要细化,详尽,在形式框架上要完整,在内容布置上要科学,在细节微观处要着眼精雕。

通过这次课堂教学改革的公开展示,使我更进一步认识到这次课堂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在平时的尝试中,我感受到只要真的能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学生的潜力是不可估量,我们教师要放手让学生静下心来去学习是一定会有收获的。但这里的放手真的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对自学的引导不能全靠导学案,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把每一个自学要求落到了实处,要关注他们在自学中的参与学习的状。课堂上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展示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的语言逻辑,话语通顺流畅,行为大方有礼,不忸怩。

篇7:《番茄太阳》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盲童明明虽然生下来就看不见美好的世界,可是她活泼爱笑,美丽聪明,对生活充满乐观,重要的是她还有着一颗真诚的爱心,懂得关爱他人,作者在与她的相处中,被她清脆的笑声感染了,被她美好的爱心感动了,让作者感到温暖。明明的爱心温暖了作者,温暖了我,学生能否也感受到这份温暖呢?

在教学中,我抓住了“明明是个怎样的孩子?”与“‘我’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这两条线索,通过多次的朗读、交流,让学生从品味中受到感染,体会明明丰满的内涵。

明明是个怎样的孩子?文章字里行间都体现了出来。比如:“夫妻俩忙碌;女孩安静地坐着,说话声音细细柔柔,特别爱笑。”

小女孩一面用手摸,一面咯咯地笑,妈妈也在旁边笑。

“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学生通过找寻、探究、反复深情地朗读,感受到明明虽然是个盲童,但她丝毫不为自己的残疾悲伤,她天真、善良、幸福、好问、乐观、富有爱心,她的快乐鼓舞和感染了作者。作者快乐着明明的快乐,满足着明明的满足。每一次的感悟都让孩子受到了深深地震撼,孩子从课中全方位的认识了明明,体会到了孩子那善良、乐观的心灵。

“我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在初读课文后就提出要求: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找出有关词语、句子,并交流归纳:灰暗——温暖——喜欢——快乐——感动。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当时出现某种心情的原因。

篇8:《番茄太阳》的优秀教学反思

磨课的关键在于磨教材。要想打造高效课堂, 教师就要深入解读教材, 明确编者意图, 明晰思路, 抓住重点, 关注学生, 思考学生在课堂上究竟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学会什么、感受什么、领悟什么等等。

我们组的王会老师是新入职的, 选定课题《“番茄太阳”》准备上一节公开课, 我们年级组老师发挥集体智慧为她精心打磨这一课。

年轻教师虽然对新课标的内容说得头头是道, 对教材的内容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但对于在教学中重点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学习, 千头万绪, 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我们教研组的老师一起帮助她分析文本, 了解编者意图, 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帮她大致梳理了教学思路。

王老师第一次在组内执教《“番茄太阳”》, 分了三个教学板块:先引出“番茄—太阳”这一奇妙组合, 让学生找出番茄太阳在文中出现的次数, 并说说每次出现的含义;接着让学生找出文中写明明笑的语句, 感悟明明笑的含义。第二板块是让学生找出“我”心情变化的地方。第三板块是引导学生再次领悟番茄太阳的含义。年轻教师这样教学, 在课堂上学生只能被牵着鼻子走。

王老师教学这一课后, 我们组老师共同的感觉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 教师讲得太多, 学生感悟得太少。在教学中, 王老师思路零乱, 没有对文本内容进行有效整合, 学生就不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循序渐进地读懂课文。

在评议中, 我们组的老师比较着、争论着, 一遍遍地修改着教学设计, 帮王老师梳理出了文章的线索:明明的笑是明线, “我”的心情变化是暗线。我们建议王老师重点抓住明明的笑这条明线, 引导学生感悟明明是个怎样的孩子, 以及明明对“我”这个身体有残疾的成人的影响。教研组成员磨课的认真、严谨、坦诚、执着, 一次次感动着王老师。

在第二次备课时, 王老师反复琢磨, 认真修改教案。在执教时, 她给了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 以“笑”展开全文,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阅读、思考、感悟, 她只是起到了点拨指导的作用。

这一磨, 王老师对教材解读得透彻了, 也改变了原来教师一味地讲解分析, 学生被动听的状况, 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她虽然关注了学生, 但还是让人感觉她对课堂驾驭得不够娴熟, 情感不够充沛, 导致学生对文章的主旨不能够深刻领悟。王老师又接受小组成员的建议, 再次精心修改教学设计。

在第三次教学中, 王老师变得自信了许多, 语言也充满了激情, 在课堂上做到了恰到好处地引领、自然巧妙地过渡, 学生读、思、说、写, 在写话中进一步深入理解了文本。整个教学环节是那么流畅。从学生情不自禁的一举一动中, 从一双双专注的眼睛里, 我知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了, 王老师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磨课将老师们“捆”到了一起, 每一轮尝试下来, 大家都要细致地分析问题, 寻求对策, 思想不断受到碰撞, 研讨气氛异常活跃。磨课的过程是辛苦的, 但执教者的思路逐渐清晰, 回头观望, 发现自己已经站在崭新的台阶上了, 那份体验, 那份快乐, 无以言表。

篇9:《“番茄太阳”》教学设计

1. 板书课题。这篇文章的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文章题目有什么不同?

刚看到这个题目时,你的心中产生了哪些问题?

2. 听写词语。(两个一组地出示)

盲童 天使 / 番茄 蔬菜 / 忙碌 捐献 / 咯咯地笑 银铃样清脆 / 灰暗无比 隐隐心疼

(听写后互批,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每组的两个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

3. 文章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选用上述词语描述一下给你深刻印象的画面。

【设计意图】文章的篇幅较长,让四年级的学生直接概括其主要内容,显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让学生直面课题质疑问难以后,先给学生依次听写几组有一定联系的词语,并让学生一边默写,一边琢磨其中的联系,意在唤醒学生的预习记忆,“反刍”各自的预习过程。接着,让学生交流“印象深刻的画面”,并利用默写的“词语库”描述故事的画面,旨在巩固、放大故事中的重点情节,让平面的文本初步在学生的脑海中一组组地站立起来,为后文的“点状阅读”建构一个个灵动的“情景场”。

二、 品味“追”——与小女孩对话

◎感知“盲”

1. 文中写到一位小女孩,她的名字叫“明明”。可是,她却从没有看到过光明。可以从文章的哪些细节处读出小女孩看不到光明?(教师小结:关注细节,关注文章中的一词,一句,这是我们读懂文章的关键。)

2. 明明是盲童,而且生下来就是盲童。这对于明明来说,意味着什么?(教师在学生自由回答后描述情境:这意味着她从未看到过太阳,意味着她从未看到过星星;意味着她从未看到过红色,意味着她从未看到过绿色;意味着她从未看到过小草,意味着她从未看到过鲜花和大树,更意味着她连自己的爸爸妈妈都不知道是什么样儿的……)

3. 这么多的“意味着”,这么多的“从未看过”,如果你就是明明,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呢?(悲伤,自卑,痛苦,难过,绝望……)

◎感受“笑”

4. 是啊!每一种心情都可以理解!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位小女孩,就是这样的一位一生下来就双目失明,从未看见过世界是什么样儿的小女孩,就是这位名字叫“明明”,却一直看不到光明的小女孩,却十分的喜欢“笑”。快速地浏览课文,把描写小女孩笑的语句画下来。

5. 交流:这么多处写到明明的“笑”,其中有两处是对明明“笑”的细致描写。

(出示)

▲小女孩一面用手摸,一面咯咯地笑,妈妈也在旁边笑。

▲明明一面用手摸一面笑:“真的吗?太阳像番茄吗?那我就叫它番茄太阳。”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

6. 用心地读一读,咀嚼一下,你会发现,这不是一般的笑。联系明明的“盲”,你会从她的笑声中有所感悟。(出示第一处“笑”的描写:第3自然段)这是怎样的笑?

填空:这是的笑!

指导朗读,感受“笑”。

7. (出示第二处“笑”的描写:第13自然段)这又是怎样的笑?

填空:这是的笑!

指导朗读,感受“笑”。

◎感悟“追”

8. 板书:追。“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是明明追着人去笑吗?为什么明明的笑声能“追”着人走?(意思是明明的“笑”留在了人们记忆里,刻进了人们的脑海中。)仅仅是“笑声”追着人走吗?(还有明明开朗、乐观的性格)

9. 明明就是这样的一位小女孩,虽然从未看到过光明,可是她的心却十分的明朗。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记住这位小女孩,记住她灿烂的笑:

(出示)指导朗读另外两处“笑”的语句:

▲夫妻俩忙碌;女孩安静地坐着,说话声音细细柔柔,特别爱笑。

▲如果不是盲童,明明挺漂亮的:乌黑的头发,象牙色的皮肤,精致的眉毛,笑起来像个天使。看着她,让人隐隐心疼。

10. 面对明明的一张张笑脸,作者心中也有了一个“番茄太阳”!

(出示)

▲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此时,作者心中的“番茄太阳”是什么?(明明的笑脸)

【设计意图】文章是有眼睛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因为一两处意蕴深远的、堪称“文眼”的字词而更加地耐人寻味,余韵袅袅。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如果能及时地引领学生在如是的文眼处驻足、品味、回环、咀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重点,突破文本难点,把文章读短,把文本读厚,更可以让学生从文眼处“洞察”遣词之巧,“管窥”造句之妙。

此板块的教学引导学生依次与三个字对话:盲、笑、追。与“盲”对话,意在让视“光明”为寻常的学生走进“盲”这一陌生世界,感知其不易与不便,为下文感受明明的“笑”作铺垫,并形成鲜明的反差与对比。与“笑”对话,意在让学生感受明明的开朗、善良与纯真,这是学习本文的重点之一。所以,在此环节中,重点抓住两处关于“笑”的细节描写,让学生在最精彩的语段中徜徉、感受。与“追”对话,意在让明明的阳光般的“笑”也“追”进学生的脑海中、心田里,为接下来感受作者心情的改变服务。

三处对话逐层铺设,层层推进。既相对独立,但又不能截然割裂。因为这三处对话都指向文章的主人公——明明,均是为感受明明的善良与纯真而进行的对话。

三、 品味“挂”——与卫宣利对话

1. 文章除了写明明,还写到另一位女性。她就是卫宣利,就是文章的作者“我”。明明不仅让自己的笑声追着“我”走,而且还让“番茄太阳”“挂”在我的心中。默读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思考:明明是怎样让“番茄太阳”“挂”在“我”的心中?(默读,读后交流)

2. 补充介绍卫宣利:17岁那年,因为一场车祸,“我”双腿瘫痪。17岁,是如花的年龄,在如花的年龄,双腿瘫痪,意味着什么?

(教师在学生自由回答后描述情境:这意味着她再也不能蹦跳着上学,意味着她再也不能开心地游戏,意味着她再也不能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

3.这么多“意味着”,这么多的“再也不能”,如果是你,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呢?(悲伤,自卑,痛苦,难过,绝望……)

4. 每一种心情都可以理解。文章有一段话就写出了瘫痪后的“我”这样的心境,细心的你能发现吗?

(出示)

▲那年,我来到了这座城市,临时租住在一栋灰色的旧楼房里。生活很艰难,心情灰暗无比。

5. 找到这段话,就说明你读懂文字背后的语言。可是,聪明的你,能告诉我,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交代自己的“心情灰暗无比”吗?(为后文做铺垫、对比)

6. 那么,在和明明相处的日子里,“我”的心情还“灰暗无比”吗?画出相关的语句。(灰暗无比→温暖起来→带给了我许多快乐→我的泪哗地一下子流了下来)

7. 一边是明明的笑脸,一边是“我”的心情。“我”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悄悄的变化?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8. 明明真的是把红红的“番茄太阳”挂在“我”的心中吗?明明实际上是把什么“挂”在了“我”的心中?(开朗、活泼、坚强、善良、爱心……)

【设计意图】品味“追”,与小女孩对话,主要目的是感受明明内心世界的一片光明。这是学习本文的重点。本文的另一个学习重点是感受明明对“我”的影响,尤其是要读懂明明在与“我”相处的过程中,对“我”灰暗无比的心境的改变。这不仅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又一重点,更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难点所在。设计中,把学生阅读的视角聚焦到“挂”这一文眼,让学生在“明明真的是把红红的‘番茄太阳’挂在‘我’的心中吗?明明实际上是把什么‘挂’在了‘我’的心中?”这一组问题中思辨,让学生的阅读思维在这一个阅读“点”上铺展、漫溯。此时,学生的阅读思维不仅有深度,而且有广度,置身于这样的阅读思辨的过程之中,学生必然能不断体味到阅读对话与阅读思维的快意与惬意。

四、 总结升华

1. 从没见过光明的明明,心中却一片光明。她用笑声追着身边走过的每一个人,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明明更把自己的开朗、善良、爱心“挂”在了“我”的心中。这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作者的心中,温暖着,更激励着她。因此,作者卫宣利不再悲观,不再“灰暗”,她开始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借助双拐探寻前进的道路。终于,卫宣利用自己手中的笔拓开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她成为了一名很有影响力的作家。

2. 现在,有许多人在阅读卫宣利的文章。今天,老师向同学们推荐她的三篇文章:《流泪的月饼》《两双球鞋》《紫色葡萄慈父心》。老师相信,只需要读一遍,你就会被深深打动,因为,文章中会有一种情感“追”着你走,文章中会有一种力量高高地“挂”在你的心中。

3. 结语:“点状阅读”重在选准阅读的“点”,然后,在阅读“点”上设计问题,并利用这些预设的问题,勾连文本的情节,关照文本的联系,铺展学生阅读的思维,进而让语文味从这些阅读“点”处漫溯。“点状阅读”是阅读提速的方法之一,是长文短教的策略之一。在“点状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思维被最大限度地激活,这样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读懂文本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初步地感悟文本写法。

【设计意图】铃声不应成为课堂的终结者,阅读课堂更是如此。精心遴选并推荐作者卫宣利的三篇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不仅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感受作者细腻的文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近卫宣利,感受“番茄太阳”带给作者的生活力量。这样的结课设计,不仅巩固了学生对文本难点的理解,更可以让学生达到“学习一篇文章,了解一位作家,感受一种力量”的完美境界。

篇10:《番茄太阳》教学反思

一、体会作者心情

先让学生在文中划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

小组合作探究:为什么作者的心情会有这种种的变化?

二、感悟盲童品质

这些心情变化都跟盲童明明有关系。作者主要是写谁?我还是明明?

你觉得明明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并说说你的体会。

生:明明是个乖巧的孩子。

生:明明是个懂事的孩子。

生:明明是个漂亮的孩子。

生:明明是个乐观的孩子。

生:明明是个有爱心的孩子。

印象最深的是有的同学问:等明明长大了,把她的腿给卫宣利,卫宣利不是已经很老了?我让学生想想:明明为什么会这么说?生:明明得到别人的帮助,她就也想帮助别人。是的,明明讲这句话带着孩子的天真,但正因为我们得到别人的帮助就要感恩,也想帮助别人,才使得这个世界显得如此的美好。从此后作者的心情还会灰暗吗?

三、体会番茄太阳的含义

找出课文中出现几次的番茄太阳?每次分别指什么?

篇11:《番茄太阳》教学反思

《番茄太阳》这篇文章,初读觉得文章长,头绪太多:有作者心情的变化、有作者和明明交往的过程,有贯穿了全文的明明的笑声,有爱的传递,还有出现了三次的“番茄太阳”……究竟如何教学似乎无从下手。但其实只要你多读几遍,便会知道,卫宣利在写这篇文章时,其实就是想向我们介绍一个人,一个纯真、善良、乐观,充满爱心的盲童明明,和她心中的那份感动。所以不管依据哪条线索展开课堂教学,最终都要回到这一点上来。

有了这样的教材解读,教学就简单了。整堂课不干别的,就是带着学生去认识明明,一个纯真、善良、乐观、开朗、充满爱心的盲童,带着学生去体会作者心中的那份感动即可。任何事情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对一个人的认识不是一步到位的,这需要一个过程,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带着孩子认识明明也应该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比如,如果以理解三处“番茄太阳”的含义为主线展开教学。第一处,让学生明确这里的“番茄太阳”是指真正的太阳外,更要让学生从明明想要认识太阳,并把它称为番茄太阳中,感受到双目失明的盲童的纯真,和她对光明的向往;第二处,除了要让学生明确这里的“番茄太阳”是指明明的笑脸外,更要让学生从明明的笑中,体会回到纯真的明明的乐观、开朗,这样的孩子总能给人温暖,给人快乐;第三处,除了要让学生知道这里的“番茄太阳”真正含义外,更要让学生看到纯真的明明还拥有一颗令人感动的爱心!三个层次,让学生一次次走近明明,从陌生到喜欢到最后被明明感动,盲童明明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逐渐丰满起来。

篇12:番茄太阳教学反思

第二处要让让学生体会“明明的笑脸”就是作者心中最美的“番茄太阳”是一个难点,我让学生走进了文本,捕捉作者对明明笑的描述,然后通过课件集中出示,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明明的笑是一种活泼、开朗、天真、像天使一般的笑。之后,以问题“但是,明明和我们一样吗?”来感悟明明的笑更是一种坚强、乐观、自信、勇敢……的笑,从而更好的理解作者所述“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这是对“番茄太阳”的含义由浅而深理解。

第三处“番茄太阳”就是明明的笑脸和美好的心灵,而明明的笑脸和她那美好的心灵就像明明心中那美丽的“番茄太阳”一样灿烂美好。在这处,我抓住作者的感情变化:灰暗—温暖—快乐—喜欢—感动。引导学生体会明明美好童心对“我”的感染,但是学生在这处的理解还是不够到位。

学完这篇课文以后,我被明明感动了,学生们也被明明感动了,他们知道了要像明明一样坚强、乐观,快乐地生活着。

循着主线,品读感悟《番茄太阳》教学反思

篇13:《番茄太阳》的优秀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12番茄太阳苏教版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从文章的主线——“我”的心情变化入手,抓住“作者在对你说什么”,“有着怎样的情感和心情”,带领学生阅读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

必要的教学资源是语文课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第一小节时,我有机地拓展了本文作者卫宣利的生平介绍。第一位学生朗读情感并不到位,未能读出“生活很艰难,心情灰暗无比”,我引入了卫宣利遭遇车祸、双腿致残的介绍,学生被震撼了,这时我再叫这位学生再读这一小节,果然投入了情感。随后,我又引入卫宣利离家出走、在陌生城市以写作为生的遭遇之后,再引导学生读这一小节,学生被深深地震撼了,朗读时更投入了,真正地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与文本产生了对话。由此再跳入到文章的最后一小节的学习,让学生品味出作者现在的阳光心情,我把从第一小节体会作者“心情灰暗无比”与末一小节作者的心情“阳光温暖”作对比,引发对改变原因的探究作为理解全文的钥匙。

文中的明明是个爱笑的女孩,“明明的笑”可以说是牵动着作者的心弦,打动着每个阅读文本的读者。教学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明明的笑”的语句,让学生初步感悟“番茄太阳”的含义。接着,请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笑”的语句子,再次去感受,去品味,去想象明明的笑脸。而后,请指名学生朗读喜欢句子,并进行了这样几次自然的追问,“这笑听起来„„”“让上我们感觉到„„”“我们仿佛看到了女孩„„”,这样学生不光从语言文字的表面感受到了

xiaoxue.xuekeedu.com

明明那种灿烂的笑脸,活泼的身影,而是让学生在进一步的品味中,在单调的文字中读出了一个鲜活的明明——纯洁天真可爱。

在深入了解明明的身体情况和探究作者“我”的心情变化的原因后,我又组织学生阅读卫宣利写的《两双球鞋》、《流泪的月饼》,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明明美好童心对“我”的感染,从而让学生明白,残疾人尚且如此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向往光明,追求美好,那我们岂不是更应该如此?

篇14:《番茄太阳》的优秀教学反思

番茄火红火红的,看上去像一个小太阳。摸上去很软,而且非常光滑,光滑得阳光一照上去可以反光。它的底部有一个小孔,这个小孔像它的眼睛,它可以用这个小孔去观察美丽而又可爱的世界。

它的味道也不比水蜜桃、芒果那些水果差,酸里带一点甜味,甜里有一点酸味,它甜得像水蜜桃,它酸得像杨梅,口感真好!我忍不住又咬了一口,里面的黄色的籽溢出来了。我用舌头止住了这条“河”,啊,真甜啊!我不禁回味起这酸甜可口的味道了。

这看起来其貌不扬的番茄却给我带来无限的美味,真是“美不在于外表啊!”太阳也是这样的,表面把大地烤的很热,可它的心灵也是温暖,怪不得很多人都说番茄像太阳,有颗善良的心。

番茄虽然是蔬菜,但也可以直接吃,所以也经常有人说它是水果。可不能误会,它可是蔬菜啊,它能做的菜,有番茄汤,番茄炒蛋,姐姐还把番茄放意大利面里面过呢!那味道妙不可言!

这就是小太阳——番茄,也是最让我喜欢的水果。每次看到番茄,我总能想到夏日的阳光,回味起那酸甜可口的味道!

篇15:《太阳的话》优秀教学反思

一.引导深刻思维。

课文快学完时,我让学生结合学过的内容来说说:太阳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礼物,你想对太阳说些什么?有的学生说: “谢谢你,太阳!有了你,大地才有了生命,我们才有了美好的生活!”,有的学生说: “太阳啊!你每天升起落下,从不偷懒,还热情地召唤我们开始每天的生活!”学生的想象说话只能停留在诗歌的本身内容中,而不能深入至诗歌所蕴含的教育意义。课后,我想如果在补充资料后揭示了诗歌的背景再让学生来说说?引导学生的思考渐入深刻,学生的`回答就有可能文与道结合在一起了。

二.写话训练

篇16:种太阳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结合课题中出现了“花”,课的伊始,我从“花”谈起:

“真高兴又能和大家一起学习语文了,同学们友好的笑容像花儿一样可爱。说到“花”,我想起一个与花有关的比喻——人们常常把少年儿童比做什么?”

学生回答:“祖国的花朵。”

接着,我询问学生喜欢什么花,从而自然地引出“太阳花”。

二、词语的解读方法比较得当。

帮助学生理解“偃旗息鼓、慵倦、莫衷一是”等词时,我让学生找到词语所在地句子,把词语放回句子中领会词语,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词语的含义。

三、重点段的讲解比较到位。

教学文章的第五、第六两个重点段时,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三朵乍开的小花”,畅谈自己的想法。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和缺憾:

1、词语教学不够扎实。

教学词语时,让学生读两边课文后,我问学生:“这些词语大家都能准确认读了吗?”

学生回答:“会读了。”我便把词语教学一带而过,没有让学生安安静静、认认真真的写词语,而且没有区分生字和认读字,完全是“一掠而过”的,造成词语教学仓促不实。

2、没抓好重点词语,备课时把教学思路“备偏了”。

这节课我没抓住重点词语,使得整课的教学思路都是偏着的。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从文本出发,抓住重点段中的重点词“我们都、好服侍、嫩、一齐开放、经久不衰、尽情绽放、不遗余力、闪在一旁”,对文章进行分析并板书,而我却引导学生总结大意,板书了“种花、盼花、赏花、赞花、还要种花”,脱离了文章的“感情线”,这是这节课尤为突出的失误,而且在讲解时,抓重点词抓得过多,使得教学很散乱。

四、教学思路不够顺畅。

《种一片太阳花》是两课时的讲读课,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没有把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衔接好,使教学思路出现了间隔,使整课教学都断断续续。

五、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环节不完整。

在帮助学生品读文章时,我依次讲解了文章第二至第八段,使得教学失去了重点,占用大部分教学时间,致使课的最后总述环节没来得及进行,教学环节不完整。

六、各个教学环节过渡不够连贯。

教学中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的衔接比较生硬,每段的教学都是我说:“大家读读第几段吧,”语言干涩,没有过渡语,使教学显得生硬。

七、有些问题设计得不适宜。

针对某个段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使学生“应接不暇”,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到处跳跃,不利于学生感悟文章。有的问题问得过大,比如问学生:“文章第四至第十自然段写了什么?”学生很难找到答案,不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对教学做以下改进:

一、大力加强词语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听、说、读、写,更好的掌握词语,为后继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努力抓好重点段,在教学中切实分清哪里是重点段,要精讲;哪里要引导学生略读过去,使教学重点凸显出来。

三、抓重点词语要有详有略,不能“不论轻重一把抓”,要争取通过分析重点中的一两个词语,使学生积极想象画面,为学生思维创设比较宽敞的空间,使教学更严谨,使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灵活。

四、设计教学问题要尽量“少而精”,要更大限度的体现教学目标,要思考学生的学习心理,根据学生的已有学习水平设计问题。

五、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时,重点段细讲,其它段引读过去,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上一篇:中学教师代表庆典会议发言稿下一篇:全国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