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游记作文

2024-04-25

心游记作文(共13篇)

篇1:心游记作文

心游记作文

我一直都认为父亲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理解的,即使用尽心中的语言也难以把他讲清楚,我的任何描述都无法解释他,所有的猜测都只是猜测,他的内心连亲生儿子都难以进入。他连初中都没有毕业,斗大的字不识十升。即使他的生命中充满了失败,也未曾远离家门。陪伴了黄土地大半辈子,他面对生活的一切表现得如此的沉默,如此甘于一个无名无份的农民身份,他的梦想是什么,他的追求在哪?但是无疑他又有自己的智慧,他并非是一个菲薄的人,他并非在生活的途中苟延,只是他的内心平静得犹如那一片沉睡的黄土地,从他用心血垒起的那几亩薄田就得以直接证明。

当人们被某种欲望所裹挟而在愤俗的社会上争名夺利,当人们的思想被周围太多事物的诱惑包深陷其中而勾心斗角,当人们被高贵的身份地位主宰而相互残杀,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宁静?和谐只是社会的表面现象,内在包含着太多黑暗,太多残酷,太多的不公。面对这一切我能拿什么来抗拒无处不在的斗争?我怎么能甘于平凡,向现实妥协,生活在一个被人压榨的环境中呢?我的思想跟家人不同,即使再高的经济地位,我都不会满足,社会的有钱人太多,金钱给人带来的东西远远不能满足欲望。人需要的东西不多,想要的东西却数不尽。只有拥有权势才能拥有一切。我追求的就是权势与名利。生存的紧迫与焦虑带人们带来了种种麻木的思想,在那样麻木的身躯里,除了疯狂的追名逐利,没有什么温情的事了。包括我在其中。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我受够了别人的摆布,受够了势利的欺压。这种社会的现实永远没有实力去改变,能做的就是抛开幼稚的想法让社会完完全全的改变自己。过去,现在别人怎么的压迫自己不管,以后就是我用千万倍的代价偿还给他们了。

列车的速度慢了下来,一连串的灯光不断的涌入人们的视野,车厢的人们顿时激动了起来,不停的发出狂吼,他们在惊叹自己见到了一个天堂般的世界。我走出了车站,这确实是一个广阔无边的世界,高楼大厦直耸入云,霓虹灯,白炽灯,和各种彩类的灯装点了这个缤纷的大都市。这个世界充满了激情,充满了乐趣,充满了幻想,这是个丰富而多彩但无疑有艰苦的世界。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批没文化的渔民来到这里,捉住了机遇,创造的财富远远超过了在高校任教的`教授们,留下了无数个逃离土地,一路飞黄腾达的故事。正是这无数神话般的故事和这些故事背后创造的繁华城市,诱惑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涌入这里,开始了漫长的岁月。

我站在这幢大楼面前,自己的体积远不足它的千百万分之一,感觉到自己在这世界上渺小得仿佛浩瀚沙漠中的一颗粉尘。只身独处在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世界,四野茫茫,八面空空,那个遥远遥远的梦,那个千年百年的盼望,仿佛在一刹那间远离我而去,化为乌有,心里只有无助的疲惫。我的眼里第一次为自己的人生流下了泪。在那些陌生的脸孔里,已经发财起来的人怎么会躬下身子,和我们虫蚁一样活着的人为伍?面对这一个陌生的世界,我只能在这虚无缥缈的联想中痛苦回旋。

在这世界上,我们势单力薄,我渴望权势,渴望真实的拥有权势。

生活在一个世代为农的家庭里,但我茫然的离开沉默的黄土地,闯入一个不真实的大都市时,我事实上并不清楚自己究竟在哪,这里的一切都不是我的,眼前和心中只有脚下的路真实存在。在这慢无尽头的路上,将充满艰辛,充满危险。

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农家娃,一个命运如同牛马的人,怎么改变命运,农民,农民工,富商,高官,哪一种是我的身份,金钱,名利,地位,权势,我能拥有那一样?

篇2:心游记作文

或许会遇到艰难险阻,但不要畏惧一路向前。——题记

八年级下期或许是我目前为止最黑暗的一段时期。除了我对外所说的腿伤以及头痛外,更为重要的是我那是已较为灰暗的心。

在我腿伤快好的时候,由于数周不见天日,我妈妈的两位同事提出带我去爬峨眉山,美其名曰:出去见见天日,晒晒太阳,散散心。于是不顾我的反对,把我带到了峨眉山。看着峨眉山蜿蜒的山脉、小径,我有些畏惧,毕竟没活动的病躯可不能接受从山脚到山顶的挑战。最终,在几番磋商之下我们来到雷洞坪,开始登山路途。

走在青翠的植物之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我的.心情仿佛好了一些,我们三人买了三根竹杖,一路前行。然而就算有植物作伴,我没活动的身体也有坚持不住的时候,终于,我停在径旁的休息点,说要回去,不爬了。妈妈的同事鼓励道“你看看身后,那无数级石阶你都爬上来了,还怕这剩下的一小段路吗?”顺手递给我一罐冰饮,握着冰冷的易拉罐,我仿佛镇静了几分,终究,在几分钟的休息后,我们继续爬山。

又是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们踏上最后一级石阶。望着建在山巅的恢弘殿宇心情无比畅快,天空的云朵缓慢消散,露出天边闪耀的霞光和红色、紫色的彩云。我呆住了,不只因为眼前的美景,更是因为这一路下来的坚持。没有这坚持,我怎能看见这令佛教圣徒拜服的奇观?我的心仿佛被这霞光驱逐了灰暗,隐现一丝明悟。是啊,哪怕拖着病躯爬山我都能做到,更何况只是这不知原因的厌学呢?我泪流满面,我决定,第二天就重返学校,继续被我搁置良久的功课。

篇3:作文,应从“心”开始

一、帮助孩子寻找写作素材, 挖掘孩子的“内心”

让作文从“心”开始, 需要我们做教师的自身就具有一颗不同一般的“心”, 这颗“心”是“童心”与“真心”的复合体。教师如果具有“童心”, 看到一株草被风吹得东摇西晃, 就会觉得“草在舞蹈”;看见孩子的红领巾掉了, 就会说是“红领巾也调皮”;发现地上有纸片, 会幽默地说是“纸片在旅行”……所有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平常事, 都变得生动活泼了。如果教师具有“真心”, 就会和孩子们经常谈真心、说真话, 指导孩子们说真心话。不管是中听的“好话”还是刺耳的“坏话”, 教师都不会因为孩子在文中如实地记录了父母与老师的一些真人实事而生气。

从“心”开始后, 孩子们的文章真正呈现出了“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现象。许多孩子都纷纷从身边寻找趣事趣闻:《体育节》抒写了我们班团结拼搏争得第一后的欢快心情;《风筝节》抒写了陈慧斌同学那20分钟的飞跑让我们班的“蓝衣服长尾巴”飞得最高最久的兴奋之情;《桌子也穿新外套》写出了桌子穿上桌套后的惊喜;《新操场》写出了大家面对新操场的高兴表现;《闯祸了》的小作者写出了自己不小心碰倒饮水机后的忏悔……

二、要多和孩子们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在孩子们纷纷用“心”抒写文章后, 教师也要多和孩子们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因为这就像是“下水文”, 孩子们会在细细揣摩中慢慢体会和模仿。

一次外出听课回来后, 看到教室里井然有序, 我马上连夜赶写了一篇《开心》的小文章, 并在第二天晨间谈话时表扬了大家的自觉懂事:

先来猜猜看, 当老师急匆匆地赶回学校, 看到空荡荡的教室, 心情怎样?

……

老师沉默, 老师微笑, 老师聆听。顾名思义, 老师心情——出奇地好!

真的, 看, 蓝桌套全都“消失”了, 那是大家的功劳呀!所有金黄金黄的桌子摆放在教室中, 整整齐齐, 多像排列整齐的士兵。最整齐最特殊的是凳子, 它们齐刷刷地倒放在桌子上, 虽然凳子从来没有一次如此摆放, 但是这么放, 全都一个样, 那么整齐, 那么精神, 那么有创意。

再看看卫生角, 从前可是卫生死角, 不管何时, 如果没有我监督, 卫生角保准是扫把东倒西歪, 垃圾到处都是, 但今天呢?好整齐好干净。

窗子呢?不仅关好了, 还关紧了。这在以前可都是“人去室空”后我的任务呢!

有大家真好!连没有亲眼所见的事都能让人浮想联翩, 胜过亲眼目睹。

总之, 空荡荡的教室让我看到的是大家做事井井有条、齐心协力。谢谢, 你们让我每天都沉浸在快乐中、惊喜中。

此文虽然不是“下笔如有神”, 但却是“真情流露”。我的开心, 给了大家很大的鼓舞, 给了大家很大的鼓励。相信这不仅仅是一次晨谈, 更是一次心灵交流, 一次“下水作文”的指导范文。

篇4:“心”游记

驾驶着发动机评选14款复选入围机型的匹配车型,在西四环杂志社驻地和通州交通部试验场之间上演了一场“心”游记。

“2006年度十佳发动机评选”的试车环节是这次评选活动的重要步骤之一,也是各位评委唯一接触整车和发动机的环节。可以说,这个环节在评选过程中,绝对占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对于我们这些编辑来说,活动环节的重要性意味着我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慢慢回想一下,我们这次的“心”游记还真是不那么容易,虽然没有九九八十一难,可也是好事多磨。其中的艰辛,还真是一言难尽……

10月13日

车多了也着急

平时我们的试车编辑总是抱怨借车难。可这回这帮家伙全都转了口风,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总是“这么多车,怎么处理呀”,全都没了抱怨没车试时的那份心态。

经过评委会第一轮的数据评选,共有14款发动机进入了我们评选的复选名单,也就是说,在经过试车环节之后,最后的“年度十佳发动机”就会在这14款机型中诞生。这话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可是颇有些难度。不说别的,对于我们这个司机严重不足的杂志社来说,单是把14款匹配车型开回我们的地下车库,就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

我们的试车编辑莽超为此把所有的提车地点全部在北京市地图上标了出来,和所有能够出动的司机一起编排了一个最佳提车路线。用他自己的话说,绝对是最省时间和人力的。可是即便如此,我们也耗费了3天的时间才把能提到的12款车汇集到车库里。

10月13日晚

宝马差一点缺席

面对着车库里的12款车,我们又发起了愁。尚未到场的宝马530i和圣达菲究竟会不会缺席我们的试车环节,大家都没有把握。大家都不断向外打着电话,力求能够得到准确的信息,可惜最后却都一脸无奈地相视无语。

我们的总编辑周丽娟在我们就要放弃的时刻,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振奋的消息。宝马530i将会按时出席我们的试车环节,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负责安排试车环节全部细节的莽超和高朔更是兴奋不已,随着宝马530i的到场,10月14日进行试车的6款车型全部到齐,试车活动可以有一个完美的开场。

随后,华泰现代也传来了好消息,圣达菲一定会在10月15日赶到北京。一切都按照我们的试车计划,顺利进行。

10月14日下午

计划赶不上变化

在上午简短的交流会议之后,一行人驱车赶往我们计划的试车地点——北京通州交通部试验场。一路上,贴着“年度十佳发动机”评选标志的测试车辆成为了公路上的焦点,弄得我们的各位司机都十分小心,生怕有过分好奇的车主一时走神,和我们的测试车辆来个“亲密接触”。

虽然我们的编辑都是交通部试验场的常客,可是一次带着六七辆车组队前往,还是第一次。一路之上,打头的车辆时不时减缓车速等着后面的车辆,生怕有一辆车赶不上车队,耽误了下午的试车。

一切顺利,我们的车队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试车活动如期开始。不过在测试开始之后,评委们的专业意见让我们的测试计划有了新的内容。

下午测试的车辆包括宝马530i、奥迪A6L、天籁、皇冠、蒙迪欧和君越,对于每个评委来说,这些车型都具有相当的诱惑力。而每款车安排的最初试车内容对于评委们来说,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评价要求,来自上海交大的卓斌教授根据他多年的实际经验,为测试增加了发动机评测的新内容,而他所提出的意见也得到了其他评委的一致赞同。这个下午,我们的编辑从几位评委那里得到了许多有关发动机评测的宝贵经验。同时,在专家评委的一致努力下,我们的“年度十佳发动机”评价体系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完善。

最初,我们只是安排了动力性能测试(也就是通常的0~100km/h加速和中途加速)和响应测试。在评委们的建议下,我们重新考虑了发动机在启动和加速时的转速表现、振动以及噪声,并且把这些也列为了我们的评价指标。

虽然所有的评委都是多年的司机,可是头一次测试这么多车辆也让他们有些兴奋,尤其是第一组的测试车辆还多数是大、中排量的中高档车型。当所有的评委都测试完宝马530i之后,对这款车的赞赏是不绝于耳,认为无论是从动力性能还是从各阶段转速表现上,宝马这款发动机都没有辜负“直六之王”的称号。同样出自德国的奥迪发动机,也在测试中大放异彩,其强劲的动力和灵敏的响应都让评委们记忆犹新。两款日系车在测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安静程度也让评委们大为赞赏,他们一致认为,在设计上,日系车所体现出来的动力和舒适相结合的理念更加明显。对于来自美国的两款发动机,评委们的关注重点主要在于他们所使用的一些先进技术,尤其是作为新一代通用全球机型的君越2.4L发动机,更是得到了评委们的好评。

一下午的试车结束,评委们还都沉浸在测试和评价的工作之中,即使在回程的路上,还不忘探讨各款机型的优劣。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在这个排量区间内,复选入围发动机的技术和性能表现基本上代表了国际主流水平。

10月15日上午

终于赶到的圣达菲

早晨7点,我们开着7辆车从杂志社出发。在到达交通部试验场的时候,计划中的圣达菲却没有出现在场地里。厂商的联络人员随后电话通知我们,由于堵车的缘故,专程从山东荣成运来的圣达菲无法按时到达试验场。

虽然我们的现场指挥把圣达菲的试车安排到了最后,可是大家还是很担心它能否赶上我们的试车环节。厂商的联络人员和我们的试车编辑几乎每半个小时联络一次,圣达菲的位置从北五环路逐渐到了南六环路。最终在11:30,圣达菲赶到了试验场,而我们的最后一组测试正好开始。

10月15日上午

3小时、8款车

相对于14日的测试车型,15日的测试车型就复杂得多,包括了马自达Wagon、速腾、哈弗、赛拉图、普锐斯、圣达菲、CIVIC和东方之子。排量的差异、柴油机和汽油机的不同,让每个评委的评测工作量都有所增加。不过评委们并没有什么怨言,反而为能够在一段时间内感受如此多的车型兴奋不已。

马自达、速腾和CMC在动力性能方面都有着相当不俗的表现,尤其是速腾1.8T这款发动机,技术上已经十分成熟,评委们都对其动力性能和燃油经济性提出了表扬。马自达和CIVIC的发动机也具有相当鲜明的特点,在加速和发动机响应方面尤其出色。

作为此次测试唯一的1.6L发动机,赛拉图的发动机带给评委们独特的感受。在使用了CVVT技术之后,这款发动机在动力方面较之前有了不小的改变。评委

们普遍反映这款发动机所表达出来的加速性能不逊于那些中级排量的机型,是一款很不错的机型。

在这段时间的测试里,针对发动机自主品牌的代表车型——东方之子2.0L发动机,评委们进行了长时间的评测和争论。奇瑞的这款2.0L发动机已经在市场上亮相了不短的时间,各位评委在测试这辆车的时候,每个人都拿出了各种专业的主观评测手段,力求能够详细了解这款发动机的技术水平和制造水平。这款发动机所采用的众多先进技术让评委们对于自主品牌发动机有了一个不错的评价。不过,在和同时入围的其他发动机进行比较之后,众位评委还是毫不客气地指出了这款发动机的一些问题。

评委会主任王秉刚的话说出了评委们的心声,“我们都希望国产自主品牌发动机尽快成熟起来,东方之子的2.0L发动机作为其中的先行者,我们自然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希望我们的意见可以帮助奇瑞在发动机研发方面有一些提高,这样也算为民族汽车工业做一份贡献吧”。

对于混合动力系统的普锐斯和柴油机型的哈弗、圣达菲,评委们都认为这呈发动机的发展趋势。虽然混合动力系统目前在国内还是个案,柴油机的发展也还刚刚起步,但是专家们认为随着”节能和环保”观念的推广,国内发动机行业会在这两个方面有所进步。同时对于哈弗和圣达菲这两款机型,评委们着重探讨了国产品牌和国外品牌的技术差异,认为虽然国内的柴油发动机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国外的先进机型相比,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未来要走的路,任重而道远。

在所有的测试结束后,我们踏上了回程之旅。下午等待我们的,是评委会激烈的争论和最终的投票环节。

10月15日下午

评委们的执著

试车环节的结束 让我们的现场指挥和编辑们都松了一口气。可是评委会却进入了最激烈的讨论阶段。由于复选机型各自的优异表现,让14到10的选择变得异常艰难。

各位评委都有着自己的研究方向,所以对待复选机型也就有了不同的看法。支持民族自主品牌的.鼓励清洁汽车的和强调技术优先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理由和依据。而每个人的依据又都很有道理,所以,最开始的半个小时里,大家谁也没能说服谁,讨论陷入了僵局。

这时,评委会主任王秉刚凭借自己的经验让大家逐步按照“年度十佳发动机”评价体系开始分析起每款发动机的优劣。很快,大家就对几款机型达成了一致意见,在技术和性能上给予了肯定的评价。而对于有争议的机型,大家也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提供给评委会参考。

最后的投票阶段终于开始,每一名评委都选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年度十佳发动机”,经过统计之后,王秉刚主任在最终投票结果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字。至此,2006“年度十佳发动机”评选最终修成正果。

篇5:西游记心学解读心得

西游记心学解读心得

从小就酷爱看《西游记》这部电视剧,但那只是看热闹,从来没有深入的了解它;直到上了这短短的几节西游记心学解读课,使我对《西游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明代中叶,王阳明心学大盛,《西游记》深受其影响,并将其艺术化而指出了一条心学明心见性的心路历程。西天取经的过程,其实就是唐僧师徒与自身的“心魔”斗争历程。这一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在不断证实着“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的道理。在这里,“心”指的是人的主观意念,所谓“魔”,乃是人的私欲邪念的象征,是人迷失了本心的结果。而孙悟空在取经途中所遇到的种种妖魔鬼怪,其实都是它“心中之魔”的外象。孙悟空一个个的除妖灭怪,象征着它在消灭自己的心中之“魔”;在把一路上的孽障铲除以后,便达到了儒家所追求的“内圣”的精神境界;也修成了佛教正果,成为了“斗战胜佛”;同时也实现了道教“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超脱生死,位列仙班的目的。

孙悟空的出生于一块巨石之中,形状为猴,称做“心猿”,反过来就是“猿心”——元心,也即根本之心。既然是元心,所以玩耍之际,也要探看源头,于是找到了水帘洞。石猴“瞑目蹲身”,是在致虚守静;然后一纵入洞,看见一座明朗的铁板桥,“桥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这是一个字谜:桥下水倒挂,是个捺勾,流出去的是三点水,合起来却也是一个“心”字,所以水帘洞就是心洞。不仅如此,花果山也是心山,因为山上的“花果”只有“仙桃”。猴子爱吃桃,跟祖师学道吃了七次饱桃,上天掌管王母的蟠桃园,取经路上采的野果也是桃,可见桃与孙悟空的关系甚深。桃形象心,与心猿相合,正是心心相印。因此,这“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正是心之山洞、心之源,所以石猴会说:“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这家当是指心的住所,而且是先天的,所以是“却是有人家居住一般”,似曾住过,随即安下家来。

美猴王为了认识本心,获得长生不死之法,便出“家”离开水帘洞,去求仙访道。历经千辛万苦,一路西去,果然到了“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灵台是心,儒称灵台,佛称灵山,道称灵关,《西游记》第85回就引用了一首禅诗:“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你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人人平等,谁都有心,只向此心,莫要远求。“方寸”也是心。斜月是一捺钩,三星是三点,合起来亦是心字。这个无非是说祖师所居是心山心洞而已。祖师名“菩提”,是正觉、觉悟之意。心山心洞所在的菩提祖师,自然是菩提心,觉悟心。猴王门前回头见字,即成语“回头是岸”,此岸也就是彼岸,也就是“明心”,明本心中的菩提之心。美猴王西行求法,所得到的却只是本心中的菩提心。

篇6:“心”心相印作文800字

今天我将以机器人的口吻阐述一些道理,表明一些观点。从我的心出发。

作为一个机器人。连我自己都能无时无刻感受到自己的冰冷,甚至冷酷冷漠。作为一个机器人。连我自己都能无时无刻感受到自己的冰冷,甚至冷酷冷漠。每当人类的手放到我的身体上我才感受到了这一丝丝让我温暖的温度。我知道我是由各种钢筋结构组成的。我的心里也只有一串串令人头痛的乱码,一条条难懂的程序一个个我自己都不可控的开关。我知道也许我能帮上人类许多忙。但我也知道在思想这方面我是真的很差劲。所以只能靠我的功能作一下弥补。

人类的思想真的很伟大,甚至奇妙。至少人类是世界万物中最有思想最会思考最有行动力的。我很想学习人类的思考能力。不过真的.不必担心,到头来我还是人工智能依然服务于人类服务于社会。不必担心人工智能会让我像人类一样思考会带来什么不好的后果。因为毕竟思考是人类大脑所具有的功能,是在潜意识里形成的,很难完全传授于我的,并且我终究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听说苹果公司总裁库克同为有着同样的顾虑,就是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作为机器的我表示终于我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了……人的心中有着自尊心同情心价值观,而我的心中有着帮助人类走向更好社会的决心。我认为只有心心相印才能成就一个美好的家园。但我不会故意避开我的缺点,作为一个机器人我心中更多的是程序与代码。我不懂人情事理的温度。如果人类像我一样思考。这种没有温度,没有人情味的思考只能使人类走向冷漠,坠入无尽的深渊,最终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失去了开始的初心,罔顾后果。我很担心,担心这温暖的人世间会变得冷酷无情,变成我不愿看到的样子。

只有人类的心中还有着初心同情心与价值观。我的心中还有向人类学习并造就更好,社会的决心,这个世界才会越来越美好。这一切都需要我的努力与人类的努力并争取做到“心”心相印……

篇7:海边游记作文300字游记作文

一路上乌云都追随着我。到了海边,因为视野开阔,乌云看起来更加庞大而厚重,那遮天蔽日般的乌云压在海面上空,海水仿佛是从乌云底端漫到我跟前的。这时,海边没有一丝风,只有海水轻微地涌动。这种景象好像是暴风雨来临前的模样,又像是盘古开天地时海天分离时的情景,别有一番趣味!

过了不久,海面起风了,平静的海水逐渐汹涌起来。大浪一个接一个扑向礁石,水花四散,犹如奋勇的战士前仆后继,然后被撞得粉身碎骨,最后魂归大海……渐渐地,后来的愤怒的勇士们进攻的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猛烈,激起一丈多高的水花,到处飞溅,那无人抵挡、不顾一切的气势真让我震惊!

预计的雨水最终没有来。风过后云开雾散,瞬间,乌云仿佛被一只大手挪走了。霎时,金光四射,耀眼的阳光洒落在海面,柔和的大海变成了闪亮的绸缎,浪花温和地抚摸着礁石,好像对我说:“现在已经风平浪静了,该到你的玩耍时间了!”

篇8:作文教学的“心”字经

一、近其心, 贴近生活实际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只要留心生活, 用心体验, 就会发现生活处处皆文章。在作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做:一是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如班内、校内的同学、亲朋好友, 及每天发生的事。二是带领学生走进绚丽多彩的自然界。组织学生爬山、踏青、野炊等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风雪雷电、日出日落。三是带领学生感受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让学生深入社区, 调查现象、采访人物;了解超级市场、城市环保、乡村变化;观察街头巷景等。

二、撼其心, 激荡心底真情

“写真话, 动真情, 做真人”应是作文的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全国语文特级教师王松舟的一堂作文课《让至爱在纸上消失》令人拍案叫绝!在这节振撼人心的生命、亲情作文课上, 学生手中的笔顷刻间变成了闪着寒光的刀, 要把五位自己最爱的亲人依次从纸上“抹杀”。短短30分钟, 看着亲人一个个在自己的面前消失, 欢乐的课堂转瞬间变成了哭泣的海洋……通过“让至亲在纸上消失”的想象, 把孩子引入生离死别的场景, 从而真切地品尝到人间悲情, 感受到心灵的煎熬, 这好似一场实战演戏。难能可贵的是通过这场情感体验, 让孩子们懂得亲情的珍贵, 也懂得感恩回报, 重新认识了亲情和生命的价值。实在是一种启发心智、撼动人心的作文教育形式。

三、悦其心, 感受作文快乐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 要变“纠谬法”为“评优法”。“评优法”的实质就是激励, 就作文教学而言, 激励应贯穿在习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而在作文的批改和讲评环节尤其需要激励。我们可以通过打高分、给予鼓励性评语、提供“发表”机会等激励形式, 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写好”的自信心。

一旦我们在评价中用激励激活了学生写作文的浓厚兴趣, 让他们愿写、爱写, 作文就成了他们自觉、自愿、自乐的行为, 成了他们心泉的自然流淌。

四、健其心,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念

教学作文, 不仅仅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和文笔, 其终极目标应该是引导他们学会做人, 追求成功。因此, 我们要努力把作文指导与思想教育进行完美的结合, 在教会学生作文的同时, 更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让学生每写一篇作文, 都有一个新的认识, 领悟一个新的道理, 思想有新的提高。“思想决定态度, 态度决定行动, 行动决定结果。”只有思想正确、高尚, 才能一步步迈向新的成功。

篇9:心游记:物我轮廓

早年曾翻阅阿根廷作家豪·路·博尔赫斯的《海洋》:

海洋是谁

那狂暴古老的家伙是谁

它侵蚀着陆地的支柱

是许多海洋中的一个

是深渊、光辉、偶然和风

海的多面荣光,在诗文中获得肯定、褒扬,甚至赞美。这样的文字太过狡黠、迷人,它自觉地回避掉单一化呈示所带来的惟一理解,描述承载着复杂的矛盾。疏离的语感中意象叠生,将同一物象交错的多级性质延伸为无比瑰丽的视觉美学。

杜小同创作于2011年的“拥抱”系列,让我再一次回到豪·路·博尔赫斯的世界。形若无间的拥抱,在山海相生的情境中,或者飞流纷扰的场景里—抛离了人的社会属性,形同和缓的海,适时遮蔽了其性质当中无畏、动荡,甚至吞噬的底色。这绝对不是紧张的关系,但也未必轻松。巨石矗立于海,像是竖插在胸的钝刀,或者撕扯文明的无情之手,俨然是一种干扰:那些宁静,被带有永恒感的干扰无声击碎,显现出不露声色的危险。矛盾的两极间,是山与海晦涩的语言。

这样的石头是自然中随处可见的样形,不别致,也不讨喜,甚至显得有些笨拙。如杜小同所言,它的形态所指并不明确,不那么符号化地直指中国传统—物象的意义一旦被固化,便难以再生成可延伸的表征。这样的石头让人感动,海市蜃楼出永 恒无往的过去。久长与平凡并存,多像是一去不回的记忆!存在本身,即是干扰。而记忆,这一充满危险和蛊惑的干扰,又是生命旅程中最无可逃避的逃避。“拥抱” 系列的情节,即是援引自一段跌宕的海上经历。那日他和朋友一道乘舟造访远山, 海雾横陈,山影游移,乘物游心。同一座山的多重样貌赋予探访者无尽惊喜,顿生“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之感。恍惚间,觉知到浩瀚无际的自然磁场中竟存生有一个无比渺弱的自我,能量失衡的境况中,如常的心理频率在此刻悄然打破。这些真实经过的情境被生成“无题”系列,亦即“拥抱”系列的“序言”或“引子”, 不自觉地与杜小同的所思所感间,产生休戚与共的“命运感”—不同于“拥抱” 系列人与人、物与我的无间循环,道心合一 ;“无题”显现出挣脱桎梏,自我意识被无情放逐,更像是一个独白的超验世界。

繁简

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是“提炼”。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主体意识自由、自觉的转化, 需要离开很多东西才能变得纯粹,走得更远。初习画者,构图往往以“满”为多, 各种被认为是有益的元素都被安置于画面当中,个中指向明确而多级,从而易于产生彼此间语义混乱的关系。少有画者能够对自己所要使用的元素善加选择,进而体会到“删繁就简三秋树”的真意。“由繁入简”所经过的路程是反省,亦是修炼。杜小同早年反其道而行:被抽离了情境的人像,观念鲜明,笔力简率,兼具夺目的精神张力。或许在当时,他拥有太过饱满的亟待表达的感情,抒发内心体验的愿望大到足以刺穿任何一种场景的语言,于是产生了满目飞白中,变幻着姿态的无边挣扎的人形。画中人与观者,遥隔于一段伤感的距离。

2003年出现了第一批红色人体,不间断的创作延续至2009年,成为杜小同早期创作“编号的人像”系列。毫无挂碍的红色人体,显现出其抵抗传统的努力与决心,青春的无奈,以及对于绝对自由的渴求。在这里,服饰是种负累,其本身所带有的指向性容易让人联想到“有依据的故事”,而明确的故事性并不是画面所需要的。似乎只有抛却任何带有遮蔽性质的衣饰、场景、情节,才与现实生活脱离,自然而然地导向内心体验的剖解,生成被形而上思想覆盖的无言高尚。

色彩是情感的隐喻。毕加索所理解的色彩,如同脸部的各种特征,会依随情绪的变化而变化。“编号的人像”系列中,红的色度暗示了与开放、刺激、割裂相关的气息, 其视觉语言远不像中国传统文化所散发的温雅俊致,相反是一种悖逆—意图将最不入画、最不属于中国传统审美情趣的语言带入到最为传统的创作方式之中。此时的“红”,俨然成为一种符号化表征,传递出艺术家之于传统文化的新解:一眼即明的传统,一定是假的、简单的。庄子有云:“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真正的传统是深植于内心深处的情怀,艺术家秉承这份情怀方能逍遥于世,抱朴守真。一根线条就足以远离粗鄙,一块颜色就足以修心静意。这割裂的红,其表征远非概念中的“传统”,意在叙述“传统”不是纸片上的笔痕墨迹,而是本心自观的方式。作画的对象、所选择的材料、语言方式等等并不那么重要,艺术家真正想要呈现的内容:至远,远在画外,目光尽处;至近,近在脑海、心中。

尽管此时在他看来,这一系列留有它彼时的青涩,在那个没有足具绘画能力的当年回避掉了一些还没有能力去规避的内容—因为有些路,也是一定要去走的。事实上,鲜有艺术家肯从艺术本体出发,直言早年作品。这中间存有两种心思:倘若褒扬,创作水平上仿佛夹带着某种平行的成分,被认为是多年未有进步或者成就;若是贬抑,则易被认为是先前不够灵光,致使学术地位或价值受到质疑。然而,杜小同的坦陈,恰好呈示了一个艺术家回溯过往的真切理解、从艺为人的严谨态度、以及日益丰沛的阅历与经验—尽管在我看来这一切都是圆满,所有存在的阶段,不过是颀长青竹生长中不可或缺的一节。创作无有定式,重要的是自由精神的发现,独立意识的传达。有古人,尤其有自己。

默稿

诗是被文字平复过的情感。其形式即使是强烈的、喷薄的,也必然经过了诗人甘于平静的回忆,尔后变得沉定、迂回、富有意味,如同暴风雨过后的土地。优秀的艺术作品大多出于这种情形。杜小同画面中的风物,都一度是真实经历过的场景变体,它们有所依据,又无有确处。不由联想到,哈丁所言的两种灵感类型:一种是,有点清晰的灵感意念;另种则是,较为朦胧、模糊的印象形式的意念。大多数艺术家都有画小稿的习惯,那些微弱的、步履匆忙的灵感在小稿中被捕捉并得以确知,再经过或缜密或感性的思想,使得略显俗常的生活转生出长存于时间与空间中的永恒逻辑,流淌着乌托邦式的怀恋。

不动声色,拒绝小稿,纯粹依托“内心视觉化”本领进行创作,是杜小同区别于众人的艺术方式。如同一只容器,在面对瞬息而过的物景之时,借助内心而非笔墨,脑海而非稿纸,完成捕捉视觉经验的过程。此种“默稿”的创作方式,将外部世界和心理体验互为依据又彼此隔离的情势呈示于作品之中,现实生活为心理描述提供鲜活的背景素材,艺术理想又对现实生活予以适度遮蔽。两种情致在内心完成此消彼长的冲撞、共融,取自客观世界的各种物象,此时转生为人的心理表征。此种创作方式印证了杜小同正是弗洛伊德所言及的“艺术家”:“他离开现实,因为他无法做到放弃最初形成的本能满足,想象的生活则允许他充分的施展性欲和野心。但他找到了一种方式,可以从幻想的世界回到现实中来:他用自己特殊的天赋把幻想塑造成新型的现实,人们承认它们是对现实生活有价值的反映。”

无论是创作于2003年“编号的人物”系列,还是2011年的“无题”系列、“拥抱”系列, 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路数,或以超现实的生命独白、或以本我与自然万象的共语, 观念直指“宇宙”、“自然”、“生命”等中国哲学旨宗。杜小同认为“自然而然”才是艺术创作的本貌,内心深处的每一种呼唤总有其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因而他排斥一切方法固化的创作—尽管在艺术市场蓬勃发展的时下,那看上去是更容易获得短期成效的捷径。相比之下,创作于2009年的“夏日生活”系列、“向前”系列从表面上看与现实生活有些亲近,而经久琢磨,则产生虽身处其中又出乎其外的淡漠,让原本喧嚣闲适的氛围中多了些许阻碍,面对曲径回顾的画面情境,阅读者只得弯弯绕绕,静觅玄机。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与艺术家生活相关,又不完全是平行于生活的复现。风物景象被重新组织,搬离生活的规则,依从艺术规则以及艺术家个人化的情感规则显现于众人面前。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表述:“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地也。”此言通彻。好的艺术作品当中,现实与理想之境大多彼此相近又适时分离,以笔状物,无论形式,亦无分文学艺术。

游心于艺,如鱼在水,忘其为水,自如而乐。而这,恰恰是艺术家杜小同一直以来所践行的。

篇10:海边游记作文300字游记作文

我默默等待着……

随着钟表上的指针一圈一圈地转过,我焦急万分,因为如果时间能再快一些我就能早一点玩到水抢了。

终于在十点的时候,大战开始了:大家你喷我、我喷你,疯狂地玩着,不亦乐乎。其中一个阿姨竟被喷哭了,还有一个叔叔被四个叔叔给抬了起来扔到大海的怀抱里了,伴着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我们的笑声、闹声不断地在上空回荡。

篇11:海边游记作文300字游记作文

伴着一丝丝海风,我来到了这动人的地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湛蓝的海水,因为海是蓝的,所以天空被大海感染了,变得湛蓝湛蓝的,没有一丝杂色。而我,就喜欢这干净的蓝色。在这干净的海中,有几条海草在微微浮动,仿佛婀娜的少女在梳妆。礁石里的小鱼小蟹在嘻戏,扇贝在吐数着今天的故事。

来到金石滩,当然除了看海还要看两个石头了。恐龙探海就是其中的一个啦。人们富有想象地把小岛比作恐龙的身体,把连接小岛的岩石比作恐龙的头和脖子。说是恐龙探海,我觉得是“恐龙探沙”。一退潮,海水退去,岩沙显露,“头”刚好在沙子的上面,这不是“恐龙探沙”吗?

还有就是那贝多芬头像了。从它的背面来看,我觉得是一个很丑的“人脸”,平淡无奇;而从侧面,它的五官面容完整了,能看出是一个人;而正面,从哪看都是贝多芬,它的“头发”上还有几丝纹理,它虽然是块石头,但它栩栩如生,仿佛能看出它的血肉。也许,也只有大自然能“刻”出他的容貌。

篇12:祖山游记-游记作文

这天,天气格外晴朗,蔚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金色的太阳普照着大地,我们一家和老叔、大爷一家自驾车前往祖山玩。

以前我就听说过,说祖山是一个有山有水、很好玩的地方,今天,终于可以亲身体验一下啦。

车快到目的地时,就已经隐隐约约地看见了一座又一座的山峰。这些山峰一座连着一座,真是层峦叠嶂。这些山峰好像都没有边际,就像只用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横流,轻轻流入云际。

到了祖山,只见门口有一块大石头,石头上刻着“画廊谷”三个亢进有力的大字。为什么叫“画廊谷”呢?因为这里的山水花草就像画一样美,由此得名“画廊谷”。

走进画廊谷,可以听见泉水流动的声音,鸟儿清脆的的鸣叫 ,还有知了的叫声……所有的一切好像都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山里有淡淡的雾,空气很清新,大家在薄雾中开始爬山,欣赏着沿途的风景。沿着人工台阶上山似乎有些单调,爸爸提议:咱们探险吧,走下面有水有石头的自然山道,应该很有趣。大家一致同意。我们小心地踩在石头上,来到溪水中间,哇!冰凉的溪水有些刺骨。我们走在大石头上,顺着溪流方向向上爬,有的地方顺利,有的地方就困难了,石头和石头距离较大,溪水也比加深,这就需要我们跳跃过去,很刺激。大家正努力上爬的时候,突然,有人大喊:快看、快看、蛇……我抬头一看,果然,一条拳头粗的黑蛇在向石缝里爬,也许是我们人多,怕我们伤害它,听见声响就快速逃走了。噢,真是有惊无险呀!

就这样,大家慢慢向山上走去,由于弟弟妹妹还小,我们决定找个舒适的地方休息休息,愿意上山的.继续上。我也坐在大石头上休息,把脚慢慢放进溪水中,凉意突然浸入身体,一下子没了热意,真舒服呀!躺在大石头上,听着溪流声、鸟叫声,望着蔚蓝的天空,真是享受呀!

慢慢接近中午,我们开始下山了,我看见路边的花,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把掉在地上的花放进装有山泉水的矿泉水瓶中,一下子,不同颜色的花在清澈的山泉水中变得又有生命了,娇艳动人,美丽极了。就这样,我们恋恋不舍离开了祖山。

篇13:心游记作文

“师生共读”一直是我所坚持和喜爱的。升入五年级, 我和学生开始了一段崭新的“亲近经典共读之旅”。我将阅读对象锁定为获得“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的作品———《亲爱的汉修先生》。北师大儿童文学博士王林先生在对这本书的书评中写道:“与其让孩子买很多作文书, 不如买一本《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真有这么神奇吗?带着这样的好奇, 我开始阅读这本书。在反复阅读中, 这本书独特的叙述形式———书信文体, 以及故事的主人公雷伊———一个在写信中学会作文、爱上作文的孩子让我深受启发。我发现作者塑造的这个孩子跟我的学生有一些相似处:他迫于老师和家长的压力去写作文, 参加征文比赛, 差点因为写虚构的故事而写不下去, 他也不相信能写好作文等。

我陷入深深的思考:雷伊写作能力的提高, 离不开“亲爱的汉修先生”, 但并不是作家汉修先生教给了他写作的知识与技巧, 关键是汉修先生引导雷伊把自己作为倾诉与交流的对象, 给雷伊奉献了一个“走心”的读者, 让雷伊带着“读者意识”从写书信开始学会作文, 获得小作家征文的入围奖, 并爱上了写作。我的作文教学是否可以从书信入手, 让学生在“读者意识”里获得写作的最真实的内心体验呢?

二、摸索前行:领略习作教学的别样风景

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报刊, 学习语文教育专家学者的言论, 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读者意识”对于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朱自清先生说:“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 其实就是为了应用于种种假想的读者。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 可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他还特别提到书信体, 认为这是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一种好方法:因为书信比其他文体有更确切的读者对象, 有明确的传达目的, 在教学的假设情境中, 更具有逼真性, 更易诱使学生进入角色。有了这些“灯塔”的指引, 于是, 我就边思索边摸索着前行了。

1.以读者呼应读者, 亲近书信。

(1) 广阔的内容天地。我利用每天中午的阅读时间在投影上朗读《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给孩子们听, 这是他们喜欢的方式, 每天可以读好一封雷伊的信。孩子们听的时候经常会爆发出笑声, 也会听着听着神情凝重……第五册语文教材上要求学生用书信向远方的朋友介绍自己的家乡, 而《亲爱的汉修先生》一书中, 以书信形式写到的内容远比语文教材上广阔得多。我们也可以像雷伊那样, 尝试在书信中写更丰富的内容, 高兴的、悲伤的、有趣的、尴尬的……真实反映我们的生活就可以了!

(2) 丰富的情感世界。雷伊在回答汉修先生的十个问题时, 用“讨厌您的鲍雷伊”、“筋疲力尽的读者”、“受够您的鲍雷伊”等署名表达对汉修先生给他额外作业的不满;他也以署名“学生鲍雷伊”、“您的头号书迷鲍雷伊”、“满怀期望的鲍雷伊”等来表达对汉修先生的喜爱与感激;雷伊很喜欢给他细致关怀的校工法兰德林先生、图书管理员妮莉小姐;雷伊懂得同情辛苦的妈妈……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 这一封封书信承载了雷伊的喜怒哀乐, 给汉修先生的信就是他心情的寄托。通过朗读与交流, 我们发现自己也可以尝试在书信中倾诉与交流自己的真实情感。

(3) 亲切的言语对象。在持续的阅读中, 孩子们已经熟谙书信的文体格式。我们读到雷伊写日记, 也是从给“假”汉修先生写信开始时, 探讨了“雷伊的书信跟我们平时写日记和作文有什么不同”。孩子们在反复读与思考中得出, 雷伊写信就像在跟汉修先生说话, 感觉书信比我们平时写的作文要好写一些。我建议孩子们也像雷伊这样, 为自己找一个像汉修先生一样的朋友, 在写书信给朋友中学写作文。在选择这样的朋友时, 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作家、亲朋好友、老师等, 都没有强烈的交流欲望。经过讨论, 孩子们觉得可以给自己喜欢的动画片偶像或者书中的主人公写信。

2.以故事激活故事, 走进书信。学生在阅读课外书时, 我经常引导他们思考“我也经历过书中这样的故事吗”。如在读《洋葱头历险记》时, 学生想到了自己在学校花圃里摘的一朵蝴蝶花, 创作了一篇《蝴蝶花写给洋葱头的信》。在这篇习作中, 有这样一句话:“小朋友的文具盒里很安全, 只是我觉得自己身体里的水分在一天天减少, 我想我很快就会成为真正的蝴蝶干花了, 但愿这个小朋友不要把我当成垃圾扔掉!”蝴蝶花在孩子的文具盒里又何尝不是在历险?由洋葱头历险的故事到蝴蝶花不凡的经历, 阅读赋予了学生多么巧妙的联想啊!在故事激活故事的阅读与习作中, 阅读与书信的链接为学生自主作文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言语灵感的引领, 学生找到了一个和自己有相似故事的“朋友”作为交流与表达的对象, 减少了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使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3.以心灵回应心灵, 爱上书信。从开始读《亲爱的汉修先生》, 到建议学生尝试每周给自己喜欢的“朋友”写一封信或完成一篇周记, 虽然没有把书信体裁作为要求让学生完成, 但他们都愿意选择每周写一封信。有不断变换收信人的, 也有坚持给一个“朋友”写信的, 书信的内容丰富多彩。

周一贯先生说, 很多学生的作文能力低下, 并不是语文知识的问题, 而是他们不明白作文是用来进行生命与生命的交流对话的。生活中的孩子有说不尽的故事与心事, 为什么提起笔就觉得无话好说、情感淡漠?让作文转身为子书信的形式, 作文不再高高在上, 孩子们愿意用它言说。书信体作文里永远有个“朋友”在默默地等他们来诉说, 这个“朋友”也曾经通过文字向他讲述过家长里短、喜怒哀乐, 他们在心灵上亲密无间。这样习作就不再是“痛苦的作业”, 而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对话”。

三、纵向延伸, 发挥“读者意识”的最大功效

经过一学年的探索与实践, 引发了我对“以书信体作文唤醒学生‘读者意识’的实践”的反思。

1.由“链接阅读”向“发现自我”升级。师生共读《亲爱的汉修先生》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阅读的享受, 学生在阅读中深入接触书信文体, 感受了书信确切的读者对象对于习作的帮助, 并在实践中爱上了写书信体作文。我还引导他们将写书信体作文与课外阅读进行链接, 既为学生带来了众多精神星空的朋友, 又让他们在亲近经典中留心了自己的童年生活, 以书信的形式书写了自己的故事与心情。

管建刚老师认为, 不是我们的学生没有生活体验, 而是他们没有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他指出发现素材在于学生的内视力, “它依傍的不是眼睛, 而是心灵;它关注的不只是外在 (的事物) , 更有丰富的内心。事情有没有意思, 值不值得回味与记录, 说到底, 起决定因素的, 不是事件本身, 而是心灵感受”。在链接阅读与书信体作文的实践中, 我发现学生对于自己的生活逐渐敏感起来, 生活的五味杂陈在他们的心灵上慢慢苏醒过来, 他们的作文内容也变得丰富了。

2.由“书信文体”向“自由表达”延伸。书信体作文是写信人与收信人的直接对话和倾诉, 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广阔的自主空间。这样的自主习作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书信体作文让学生的习作走向了无话不说, 并能自由、充满创意地表达, 形成了一定的个性文风。

3.由“心有读者”向“心系读者”深化。纵观平时学生写作文, 心中想着要交给老师批阅, 不免如上奏疏, 作文往往谨言慎语, 有失儿童的灵性, 甚至会走向“假大空”的作文怪像。链接课外阅读的书信体作文, 为学生在书信体作文中找到了老师与同学之外, 更为贴近的倾诉对象。他们跟书中的朋友或动画中的偶像有共同语言, 有相似的故事经历, 有类似的情感体验……是可以推心置腹、海吹神聊的“挚友”。学生在习作中, 逐渐拥有了为自己的作文拟定一个“可与言”的“读者”的意识。

读者能读懂我写的意思吗?读者能感受到我的心情吗?读者会喜欢我写的哪一句话或哪一部分?哪些地方还需要再写得详细些?刚开始写作文时, 学生作文中的语言描写比较生涩, 要么是通篇都在演哑剧, 要么就成了人物对话的直接堆砌, 抑或是“我说”“他说”贯穿全篇。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读这样的作文没有什么感受, 我让学生站在读者角度去读去问时, 大家都觉得很好笑。读多了, 修改多了, 这样的生涩就消失了。站在读者的角度反复读与追问的习作修改, 让学生的作文越改越清晰、越改越具体、越改越生动、越改越有新意、越改越有趣意了。

管建刚老师说:“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写作的知识, 而在于唤醒他们用笔说话的愿望, 鼓舞他们用笔说话的热情, 激励他们用笔说话的意志。”链接阅读的书信体作文引导学生寄情课外阅读, 把优秀读物看做是精神星空的“锦书”, 并通过书信与文字世界的“契友”进行交流。让学生在阅读与习作中, 体验到作文就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对话”, 从而唤醒学生用笔说话的愿望, 鼓舞学生用笔表达的热情, 激励学生用笔交流的信心, 实现学生用笔创作的目的。

摘要:语文课程, 正呼唤作文教学要有“读者意识”。为此, 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尝试以书信体作文唤醒学生的“读者意识”, 从链接课外阅读出发, 使学生在阅读中渐渐敏感于自己的生活, 让学生直面交流的对象, 怀揣“读者之心”, 感悟写作的方法与乐趣, 提高中高年级学生习作的水平。

上一篇:《错误》教学设计教案下一篇:狼和鹿说课稿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