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例】中外合资公司股东出资纠纷案

2024-04-19

【判例】中外合资公司股东出资纠纷案(精选6篇)

篇1:【判例】中外合资公司股东出资纠纷案

中外合资公司股东出资纠纷案

这是一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股东出资纠纷的案例。外方派出董事在本案中的身份、对股东出资行为的认定及股东未按期足额出资的法律责任成为合同双方争议的焦点。

原告:厦门XX游艇有限公司

被告:XX WINZL(外籍人士)

【案情简介】

一、案件回放

原告厦门XX游艇有限公司(甲方)于2004年2月25日与被告XX WINZL(乙方)签订了《中外合资经营厦门XX游艇有限公司合同》(以下简称“合营合同”)。约定:公司注册资本为600万美元,其中乙方以现金出资240万美元,占投资总额的40%。“注册资本由甲、乙双方按其出资比例于领取营业执照后三个月内到位15%,其余在三年内全部到位。”同日,双方还签署《中外合资经营厦门XX游艇有限公司章程》(以下简称“章程”)。2004年5月10日企业依法成立,依规定,全部注册资本金的最后出资期限为2007年5月11日。

截至2007年3月14日原告完成出资义务,XX WINZL出资USD745592.86,占注册资本的12.43%。原告多次催缴被告,给予最后宽限期为2007年9月15日。被告对此予以认可。

二、争议焦点

庭审中,以下问题成为双方争论的焦点。

对20万美元是否为出资的认定。从2005年3月22日至2007年1月11日间,XX WINZL共汇入原告九笔资金计181.2875万美元,原告仅对前五笔资金74.4776万美元验资,对2006年4月14日以后的四笔资金106.8099万美元未验资。在这四笔资金中,包括一笔16万欧元(折合20.7173万美元)的资金,原告主张该款项是被告偿还公司法定代表人郑XX之前代被告20万美元的出资,故未验资。被告主张并未与原告形成借贷关系,该款项流转与本案无关。

600万元人民币的调出是否与被告有关。2006年4月21至8月11日期间,原告

依照外方委派董事徐X(中国籍,XX WINZL的妻子)传真通知,先后从公司共调出600万元人民币。原告认为该款项系外方调出,另行提起诉讼,请徐X返还。被告认为,这笔资金的使用没有被告的同意或授意,与其无关;是公司董事长擅自将公司款项支付他人,徐X的行为并不能代表XX WINZL。

被告迟延出资是否合法。被告称,因与中方股东在经营理念等方面存在重大分歧,而且中方股东滥用控股权利,为此暂停支付投资款,并提交《延期出资申请书》备案;被告还主张因原告延迟办理《外汇登记证》年检,导致其无法按时出资。年检办妥后,被告曾两次缴交剩余出资58.7125万美元,但原告拒收。原告认为,转款人与经批准的投资外方名称不符,无法将该款项作为外方投资款。

原告请求赔偿利息损失是否有依据。原告认为,被告不按章程出资,损害了原告利益,应赔偿利息损失。被告则认为,原、被告之间没有合同关系,原告仅有权要求被告履行出资义务,缺乏要求支付利息的依据。

【案情评析】

对于双方的争议,审理本案的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如下分析:

一、对被告履行出资义务情况的认定。原告对被告转入公司的181.2875万美元的事实没有异议。法院认为,原告本应对全部出资办理验资,而只办理了部分验资。股东的出资款进入公司后,只有公司对该财产享有处分权,如何处分与股东无直接关系。原告无法证明600万元人民币的支付系被告指令,也无证据证明徐X的行为代表被告。另外,对16万欧元的处分也是原告的行为,不能认定为被告偿还借款。因此,181.2875万美元应成为原告注册资本金的组成部分。

二、对被告延期出资及58.7125万美元出资的认定。根据双方约定,在最后期限届满时,被告还应向原告缴交出资58.7125万美元。不管被告迟延履行的理由是什么,都不能成为合法理由。被告两次向原告转帐均被退回。对此,法院认为,英语姓氏语言中,姓可以放在名的后面,也可放在前面,原告应很容易判断出转帐人就是被告,而且可向被告或付款人的开户银行确认。因此,被告迟延出资有过错,但对于该款未能成功转帐原告帐户并没有过错,被告仍有义务继续缴交相应款项。

三、对原告要求被告支付延期利息的认定。法院认为,被告不能以任何理由免除或迟延出资义务,但公司章程没有关于逾期出资应赔偿损失的条款。我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及《公司法》第二十八条,不能成为原

告主张利息或损失的依据。

【一审判决】

综上,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公司法》第二十八条、第二百一十八条之规定,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如下:

一、确认被告XX WINZL尚未向原告缴交的注册资本金数额为58.7125万美元。

二、驳回原告其他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97955元人民币,原告负担63192元;被告负担34763元。

【双方上诉】

一审宣判后,双方均向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一审原告(二审上诉人)提交了九份证据旨在证明XX WINZL未完成出资义务,请求一是依法变更原审判决为:确认一审被告(二审上诉人)XX WINZL尚未向公司缴交的的注册资本数额为1447234.26美元,并判令一审被告向一审原告支付未按期出资给一审原告造成的利息损失169066元人民币;二是撤销原判第二项。

XX WINZL提供了四份证据旨在证明其部分延期出资的原因及全部完成出资的情况,称不应承担逾期出资的违约责任。原判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存在错误,请求撤销原判第二项,改判驳回对方的全部诉讼请求并承担一、二审全部诉讼费用。

【案情进展】

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分析认为,本案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股东出资纠纷,也是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问题。

一、关于徐某在本案中的身份地位的认定问题。法院对一审原告提供的录音资料及鉴定书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予以确认。徐X是XX WINZL的妻子,又是外方派出董事,还是XX WINZL与合资公司沟通交流的翻译,鉴于徐X的特殊身份,使得相对人有理由相信徐X在处理合资公司事务时代表XX WINZL。据录音资料,XX WINZL知道并认同徐X调出600万元人民币,后果应由一审被告承担。

二、关于对XX WINZL出资行为的认定问题。根据我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九条相关规定,出资额须验资后才能成为注册资本金。XX WINZL在将69.379345万欧元汇入公司后不久即调出600万元人民币转为他用,且一直未返还该款项。因此,XX WINZL调出的600万元未验资,不能作为注册资本

金,XX WINZL未完成出资义务。

XX WINZL在清楚两次转帐款项被退还的原因后,并不予以更正。XX WINZL作为出资人,在将出资款转帐时,负有相应的注意和谨慎义务,因此未完成该部分出资义务。此后,XX WINZL也完全有时间有能力在宽限期前履行出资义务,其任何延期或拒不出资的理由都不合法。

三、XX WINZL未按期足额出资的法律责任。法院依据我国《公司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不支持一审原告赔偿利息损失的请求。

【终审判决】

经分析,法院确认XX WINZL有133.6464万美元的出资义务未履行,原判对此部分事实认定有误,应予纠正,对其他事实认定清楚,适用法律正确。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三)项之规定,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

一、维持原判第二项;

二、变更原判第一项为:确认XX WINZL尚未向厦门XX游艇有限公司缴交的注册资本金数额为133.6464万美元。本案二审案件受理费97955元人民币,由厦门XX游艇有限公司负担18825元,由XX WINZL负担79130元。一审案件受理费按此比例分担。

【编后语】

对于这次“不太成功”的合作,郑先生感触颇多。他说,在寻找合作伙伴时,不仅要发现双方的利益共同点,更要对拟合作对象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合作双方在签定合同、签署章程时一定要就双方权利与义务的一系列细节具体约定,他建议在合同和章程签署时,需聘请专业法律人士协助审查,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在出资凭据上,双方保存的一般都是汇款单据,而公司利益得以最终维护,在诸多证据中关键还是得益于在终审判决中被认定真实有效的录音资料。

篇2:【判例】中外合资公司股东出资纠纷案

[案情简介]

1998年5月7日,中国纺织机械A公司与美国B公司签订了一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双方共同投资组建合资经营企业C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合同规定:合营企业投资总额为500万美元,注册资本400万美元,拟贷款100万美元。其中A公司投资250万美元,以现金(30万美元)、厂房(已被抵押给市建设银行)、土地使用权作为出资,B公司投资150万美元,以价值90万美元的先进机器设备和60万美元的原材料出资。合同还规定,自合营企业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合营双方分两期缴付出资,全部出资于1999年7月1日缴清并投入使用。如果合营一方未按时或按约定缴清出资,违约方应向守约方支付10万美元的违约金。合同签订后,合营企业于1999年1月20日领取了营业执照。其后,A公司落实了100万美元的贷款,担保单位是某市计委。1999年3月,B公司从美国运来了其作为出资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同时,A公司将30万美元投入合营企业。1999年6月,A公司又将剩余出资全部投入合营企业,并办理了土地使用权转让手续。

后来,商检局对该批设备和原材料进行检验发现:B公司提供的是在国际二手市场低价购买 的旧设备,属于淘汰产品,质量和规格都不符合合同规定,其实际价值远远低于合同报价。此外,原材料的价格也大大超过国际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A公司随即通知B公司,要求退换机器设备并赔偿合营企业不能正常生产的经济损失,同时给付A公司10万美元的违约金。经谈判协商,B公司同意另外提供一套符合合同标准的设备,但认为,A公司的出资也不符合法律规定,因此拒绝交付违约金。

[法律问题]

1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各方的出资方式。

2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各方的出资期限。

3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贷款担保问题。

4未按期出资或按约定出资的违约责任。

[法律依据]

1《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5条及《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22条。

2《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各方出资的若干规定》第4、7条。

3《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办法》第4条。

4《合同法》第120条。

[法理和法律分析]

1关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出资方式

根据我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5条规定,合营企业各方可以现金、实物、工业产权等进行投资。外国合营者作为投资的技术和设备,必须确实是适合我国需要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如果有意以落后的技术和设备进行欺骗,造成损失的,应赔偿损失。《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22条也规定,合营者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建筑物、厂房、机器设备或者其他物料、工业产权、专有技术、场地使用权等作价出资。第24条规定,作为外国合营者出资的机器设备或者其他物料,应当是合营企业生产所必需的。其作价不得高于同类机器设备或者其他物料当时的国际市场价格。

本案是典型的外商以实物出资的方式转移旧设备,虚报高价骗取差额案。近年来,外商向中国投资的方式已从以现金为主转向以设备作价为主。根据商检部门的鉴定,绝大多数外商都虚报价值。而国内企业信息不灵,不了解国际市场行情,往往听凭外商随意报价。在这种情况下,外方提供的设备、原材料价格一般远远高于市场价格,从而增大外商投资的比例达到控股或盈利的目的。有的外商还利用国外已经淘汰的旧设备与我方合资,谎称是先进设备,借机转移旧设备,牟取暴利,对于合营企业的生产经营则毫不关心。为维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1994年3月18日,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财政部发布了《外商投资财产鉴定管理办法》,规定了外商投资财产的鉴定方法和程序及法律责任。

在本案中,B公司提供的机器设备经鉴定是旧设备,且存在质量问题,根本不是合同规定的先进机器设备,也不是合营企业生产所必需的。此外,原材料的鉴定价仅为35万美元,大大低于B公司的报价60万美元。B公司从中赚取了巨额利润,严重损害了中方投资者的利益,其行为不仅违反了合营企业合同,也违反了我国法律规定,如果给合营企业造成损失,应当赔偿损失。

另外,A公司的出资也不符合法律规定。根据《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各方出资的若干规定》第2条,合营各方按照合营合同的规定向合营企业认缴的出资,必须是合营者自己所有的现金、自己所有并且未设立任何担保物权的实物、工业产权、专有技术等。本案中,A公司的出资包括已被抵押给市建设银行的厂房,违反了“不得以其已设立担保物权的实物出资”的法律规定。

2出资期限问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各方出资的若干规定》对合营企业各方的出资期限及违约责任作了明确规定。其中第4条规定,合营各方应当在合营合同中订明出资期限,并且应当按照合营合同规定的期限缴清各自的出资。合营合同中规定分期缴付出资的,合营各方第一期出资,不得低于各自认缴出资额的15%,并且应当在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3个月内缴清。

在本案中,A公司虽然在合营企业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3个月内缴付了第一期出资,但只缴付了30万美元,未达到其认缴出资额的15%(250万美元×15%=37.5万美元)。尽管A公司在1997年7月1日前缴清了全部出资,但由于其第一次出资没有完全到位,仍然违反了法律规定。虽然A公司辩称,合营企业合同并没对第一期出资额作具体规定,因而其不构成违约。但是,法律对合营企业各方第一期出资的最低额有强行性规定,合营企业合同必须遵守此规定,从这个意义上说,A公司在出资期限问题上也是违反合同约定的。

3合营企业贷款担保问题

合营企业的投资总额包括注册资本和借贷资本。依《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各方出资的若干规定》第3条的规定,合营企业的贷款只能以合营企业的名义借入,而不能以合营各方的名义借入。而对于合营企业的贷款,可以由合营任何一方或者合营双方共同落实贷款担保单位。根据我国《担保法》规定,国家机关不得为保证人,但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的除外。另外,《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办法》第4条规定,允许提供外汇担保的机构和单位限于:(1)经批准有权经营对外担保业务的金融机构(不含外资金融机构)。(2)具有代位清偿债务能力的非金融企业法人,包括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除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政府或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外,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不得对外提供 外汇担保。在本案中,合营企业落实的贷款担保单位

为某市计委,是政府机关,不能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和商业行为,不具有提供担保的资格。而且,计委所需的经费是靠财政拨款的,如果对外出具担保,就会将债务责任转移给国家。因此,市计委的担保无效,贷款只能由合营企业偿还。4违约责任的承担

合营企业合同是合营各方为设立合营企业就相互权利、义务关系达成一致意见而订立的文件。合营任何一方没有按照合同规定缴清出资,就对守约方承担法律责任。在合营企业领取营业执照后,合营企业即告成立,它是独立于中外双方的法人。此时合同中的权利义务关系指向合营企业。投资者缴纳出资,是对合营企业尽义务;不按期缴付或缴清出资,首先是对合营企业造成损害,当然也会对另一方合营者造成损害。

根据《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各方出资的若干规定》第7条规定,合营一方未按照合营合同的规定如期缴付或缴清其出资的,即构成违约。守约方可以依法要求违约方赔偿因未缴付或者缴清出资造成的经济损失。此外,根据《合同法》第120条规定,当事人双方都违反合同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本案中,A公司和B公司都存在违约行为。A公司未按法律规定缴清第一期出资,B公司出资的机器设备严重不符合合同约定,双方当事人均未出资到位,均构成违约,应承担出资违约责任。

在双方均违约的情况下,如何支付违约金?实践中,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双方在出资义务上均构成了违约,因此双方均无权要求对方支付违约金。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双方均构成违约的情况下,应当按照双方违约程度的不同分别计算违约金,相互抵销后由承担违约金较多的一方向另一方支付差额。比较而言,后一种观点较为可取,因为:(1)从法律规定来看,虽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及《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对双方违约未做出明确规定,但《民法通则》第113条规定:“当事人双方都违反合同的,应当分别承担各自应负的民事责任”,《合同法》第120条也规定:“当事人双方都违反合同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后一种观点显然是和上述法律规定相符的。

(2)从处理结果上看,按照第一种观点,不论双方违约程度的大小,双方均无权要求对方支付违约金,实际上使违约的各方均不必承担任何责任,这对违约行为起到了间接鼓励的效果,对违约程度较轻的一方当事人是不公平的;而按照后一

种观点,则可以避免前一种结果的发生,鼓励当事人依约履行义务,减少或防止违约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当然,要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分别对在出资义务上一方违约另一方守约和双方均违约两种不同的情况做出明确约定,防止产生歧义。

[学者建议]

目前,外商在以实物作价出资时主要存在质次价高、低价高报、价比不合理等损害中方利益的行为。为保护我方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我们要:

1严格执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各方出资的若干规定》和《外商投资财产鉴定管理办法》,以此作为对外商出资进行监督管理的法律依据。并且,还可通过地方立法进一步加强对外商投资行为的规范。

篇3:【判例】中外合资公司股东出资纠纷案

1 根据《公司法》提起诉讼

1.1 相关法律规定及分析

我国《公司法》对于股东拒绝履行出资义务的规定, 仅有第28条第2款, 言即:“股东不按照前款规定缴纳出资的, 除应当向公司足额缴纳外, 还应当向已按期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就该法条可见, 已出资股东向法院提起诉讼, 应属正当。且, 根据《公司法解释三》第13条第1款之规定:“股东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 公司或者其他股东请求其向公司依法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 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该甲公司也可以作为诉讼主体对未出资股东提起诉讼。关于公司为何可以作为此类诉讼的主体, 笔者更倾向于将公司作为主体的诉讼定义为“侵权之诉”。原因有二, 其一是章程是股东之间的约定, 公司不作为章程的签订主体, 无法从章程中获得股东的承诺。其二, 股东拒绝履行出资义务, 对于公司的资本充实产生的损害, 基于此, 公司产生了对未履约股东的诉权。

1.2 实践操作以及困境

如果采用基于《公司法》以及《司法解释三》提起诉讼的方式, 可能会产生以下一些问题。

(1) 小股东无法让公司提出诉讼。通常在公司运营中, 大股东是公司公章的实际掌控者, 小股东无法以公司名义出具任何文书, 从而也无法提起诉讼。

(2) 无论是以公司名义还是以股东名义提起诉讼, 都必须证明该未缴纳出资的股东确实在约定缴纳期间到期后, 仍然未缴纳出资。即该拒绝出资的股东已经实际违约或实际侵权。在缴纳期限未到之前, 即使该未出资股东态度消极, 其他股东也无能为力。

(3) 股东以自身名义提起诉讼, 又意图在到期前提起诉讼, 需证明该未出资股东预期违约之存在。但无论是到期后起诉还是以预期违约为由起诉, 都可能产生同一个问题:遭到行政机关的处罚。下文将详细讨论行政途径。

2 行政途径

2.1 现行法律规定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各方出资的若干规定〉的补充规定》第2条:“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投资者均须按合同规定的比例和期限同步缴付认缴的出资额。因特殊情况不能同步缴付的, 应报原审批机构批准, ……”

笔者认为, 根据此条之规定, 如果各股东能够协商一致, 向商委报批不失为一个办法。《公司法》第200条, “公司的发起人、股东虚假出资, 未交付或者未按期交付作为出资的货币或者非货币财产的, 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 处以虚假出资金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五以下的罚款。”《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各方出资的若干规定》 (下称《合资出资规定》) 第6条:“合营各方缴付第一期出资后, 超过合营合同规定的其他任何一期出资期限三个月, 仍未出资或者出资不足时,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会同原审批机关发出通知, 要求合营各方在一个月内缴清出资。未按照前款规定的通知期限缴清出资的, 原审批机关有权撤销对该合营企业的批准证书。……”

2.2 实践操作以及困境

(1) 从理论上看, 如果中外双方由于无法按期履行出资, 可能会不同步履行出资, 可以向商委重新报批。但实践操作中, 何为特殊情况, 何种情况会通过审批, 以及如果大股东拒绝出资也拒绝向商委提出重新审批, 则该审批程序的实施仍不具有可操作性。

(2) 根据《公司法》第200条的规定, 一旦逾期, 将面临登记机关, 即工商局的罚款处罚。就该法条本身来看, 其并未明确表述处罚对象究竟为公司还是为出资之股东。根据语言之表述, “公司发起人、股东”是该条款的主语。似乎工商局的实际处罚对象应为未出资的股东。然而, 根据笔者向上海地区工商局咨询的结果, 此项处罚的主体同时是公司和未出资股东。因此, 对于已出资股东来说, 实际也无辜遭受牵连。

(3) 根据《合资出资规定》之规定, 中外合资企业可能会遭受企业被注销的命运。虽然, 根据该条款表述, 似乎行政机关以及审批机关 (即商委, 下称商委) 有命令未出资股东及时出资的权力, 同样的, 在《公司法》第200条中, 也有“责令改正”的表述。但此类命令均仍然需要该股东逾期不缴纳后方能实施。但根据笔者向商委以及工商局电话咨询所知, 在该缴纳期限未到之前, 商委以及工商局无权介入公司内部运营, 也无权对消极出资的股东发出任何命令。

(4) 工商局对于逾期出资的企业以及股东的处罚, 无任何暂缓之余地。即使进入诉讼程序, 也无法中止对处罚的时限计算。因此可以算是不可避免。

由此可见, 在行政方面, 未出资股东既无法避免被实际处罚, 也无法寻求事先的行政帮助。这主要是因为, 按时出资时公司以及股东的义务, 而在未违反该义务之前, 行政机关无法接入公司日常的运营活动。

那么在此种无可避免的情形之下, 出资股东有无其他替代途径呢?

3 替代出资

3.1 现行法规定及分析

本文中所谓替代出资, 乃是在出资期到期之前由其他股东替代出资。出资期到期后替代出资此处不赘。就目前现行法规定来看, 仅有《公司法》第199条对于公司设立登记时的替代出资有概括性规定, 此处不赘。根据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赵旭东的观点 (载于《人民法院报》, 2002年2月1日) , 认为允许其他股东进行替代出资, 但未详述理由。笔者认为, 如果将股东之间的出资义务理解为彼此之前的债权关系, 则当仅存在两个股东时, 替代出资并未实际影响相互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若存在多个股东时, 由其中某一个股东进行替代出资, 乃可以认为是其他股东将债权转让给该股东, 而债权的转移在通知债务人时对债务人生效。从这个角度来看, 替代出资并不有损于未出资股东的利益, 又有利于公司的资本充足, 还能避免公司遭到行政处罚, 对于中外合资企业更可免于被注销。而且, 此种替代出资实际仍然以未出资股东名义进行出资, 只是实际缴付现金的主体由他人代替。又由于目前我国没有法律规定, 笔者倾向于认为, 此种操作是法律目前允许的。

3.2 实践操作以及困境

此种方式在实践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是:①如何以未出资股东的名义出资;②验资中, 验资机构通常需要提供各方的入账凭证, 未出资方的入账凭证能否获得。整体来说, 笔者认为, 如果行政机构不将替代出资认定为虚假文件或欺诈手段, 则该方案是较为可行的一种解困方式。

4 股东失权

4.1 现行法规定及分析

《公司法解释三》第18条:“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未履行出资义务或者抽逃全部出资, 经公司催告缴纳或者返还, 其在合理期间内仍未缴纳或者返还出资, 公司以股东会决议解除该股东的股东资格……”《合资出资规定》第7条第1款:“合营一方未按照合营合同的规定如期缴付或者缴清其出资的, 即构成违约。守约方应当催告违约方在一个月内缴付或者缴清出资。逾期仍未缴付或者缴清的, 视同违约方放弃在合营合同中的一切权利, 自动退出合营企业。”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对《商务部关于请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各方出资及外商投资企业清算相关行政法规条文具体应用问题予以解释的函》的复函:“要求原审批机关批准解散合营企业或者申请批准另找合营者时, 原审批机关应当根据法院或者相关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 认定合营的另一方构成《合资出资规定》第7条所称的违约行为, 批准解散合营企业或者批准守约方另找合营者承担违约方在合营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上海高院在《公司法解释三》之前认为, 章程可以对股东除权做出规定。目前因《公司法解释三》对除权制度做出规定, 笔者则认为此观点暂未获得法律的认可。

根据《公司法》解释的规定, 所用表述是“未履行出资义务或抽逃全部出资”, 对比该解释的征求意见稿中, 增加一项“未适当履行出资义务”, 可以得出结论, 普通有限责任公司如果意图对未出资股东实施除权, 则必须该股东未将任何资产注入公司, 如果该股东注入了部分资产, 其余认缴出资不到位, 则无法对其进行除权。而且对完全未出资股东的除权需经过股东大会决议, 可见, 我国对于普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除权制度的限制相当之大。但对于中外合资企业, 则除权程序相对宽松。仅需催告一个月后就可以使该方自动退出合营企业。即使需要法院或仲裁机构的裁决, 如果程序运行较快, 仍然有可能在3~4个月内, 获得该判决。此时工商机关还未进入勒令缴付以及注销合营企业的程序。在该企业自行退出之后, 其他股东可以向商委要求另找合营方。

4.2 实践操作的困境以及建议

就《合资出资规定》规定, 似乎除权程序十分简单。但根据笔者向工商部门以及商委咨询关于股东除权的程序, 实践中仍需经过一定的程序。通常所需材料包括, 证明该股东确实到期未出资的证明 (如上文法条已知, 为法院以及仲裁机构的判决) , 上海地区商委需要其他按期缴纳股东的董事会成员出席后的董事会决议, 而其他地区则需要股东会除权决议。根据以上答复可以看出, 实践操作中即使是中外合资企业要进入除权程序也是十分苦难的。即使在上海地区, 小股东的董事会席位过少, 可能不符合召开董事会的条件, 无法达成董事会协议。

笔者认为, 股东失权制度其实具有解决公司僵局的重大意义。由于公司追求效率, 失权制度可以很大程度上威慑股东, 由于迟延出资的风险过大, 则其可能尽量履行自身的出资义务。对于其他股东来说, 尤其是中外合资企业的股东, 可以尽快摆脱该不出资股东, 寻找其他的合资者, 开展业务。但中国现行法的失权制度, 仍然十分保守, 可能是考虑到股东权利对于股东的意义非凡, 所以严格限制。但这种设定, 几乎让该制度成了一个摆设。可以考虑参考较为成熟的地区相关法律, 采用公告或者诉讼, 或者剩余股东表决的形式。具体可参看《政治与法律》 (沪) 2011年12期所载《股东失权的制度价值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一文, 此文对相关制度有详尽叙述。此处不赘。

5 其 他

5.1 减资

通常而言, 如果股东确实无力缴纳到期出资, 可以向工商部门申请减资, 从而免予由于无法按期缴纳出资而造成工商局的处罚。但对于大股东拒不缴纳出资的情况, 此方案则明显不能适用。根据《公司法》之规定, 减资需召开股东大会, 并经三分之二以上表决同意, 并修改公司章程, 而后进行工商变更登记。若大股东拒绝出资, 则其很可能不会参加股东会, 则决议自然无法形成。

5.2 原股东失权后处理

当原不出资股东经失权程序被失权, 则自然可由其他股东寻找新的合资者, 补足该部分资产重新进行出资。或由剩余股东进行减资程序减资。具体根据《公司法解释三》第18条, 《合资出资规定》第7条等规定。此处不赘言。

5.3 对未出资股东的权力限制

根据《公司法解释三》第17条,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各方出资的若干规定〉的补充规定》第2条, 对于未出资的股东, 合资企业中未出资完全的控股股东可以在分红、经营权等方面进行限制。因与本文案例联系不密切, 不做细述。

6 结 论

从本文的分析来看, 如果股东拒绝出资, 虽然看似现行法给出了很多解决方法, 但是在实践操作中, 已出资股东想要不承担任何处罚, 又解决其他股东不出资的困境, 仍然会遭遇很多问题。笔者认为, 我国在各种法律和法规的制定过程中, 应考虑彼此的衔接和实践的操作, 避免让法条成为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

[1]李建红, 赵栋.股东失权的制度价值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政治与法律, 2011 (12) :58-68.

[2]吕希勤.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市场, 2012 (45) .

篇4:【判例】中外合资公司股东出资纠纷案

这厢,四川信托原股东或将狠砸50亿抢回“中融新大”竞拍即将到手的四川信托30%股权;那厢,国民信托股权变更长期无批复进展。

截至11月24日,接近四川信托的人士表示,随着股东行使优先权的期限临近,最终结果将于近日公告。

毋庸置疑,接连7起股权转让和未定事宜不仅将信托牌照争议推向了顶峰,今年也成为近年来信托股东排位调整集中最多的一年。

所涉信托包括:中诚信托、四川信托、华澳信托、杭州工商信托、上海信托、华信信托和国民信托。通过《投资者报》记者对上述7家的采访和研究发现,不仅转手原因各异,战略不同也成为这一轮股权分歧的特点。

两家更换大股东

统计显示,尽管目前信托的转让多数不涉及控股权,但仍有两家在这一轮的调整中更换了大股东,一家是上海信托,一家是国民信托,从采访反馈看,两家状态却截然不同。

就数据而言,上海信托的发展目前未受股权变动的影响。根据记者了解,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浦发银行于2014年启动了收购上海信托控股权的计划,截至今年3月,浦发银行已完成上海信托97.33%的股份收购。尽管浦发银行在这项收购中整合了分散的11家股东,但由于收购是基于上海本土的国资国企改革和金融资源整合,该收购过程也较为顺遂。

截至2016年6月末,上海信托合并资产管理规模8623亿元。信托收入同比增长130.22%,净利润较去年同口径增长39%。

“上海信托纳入浦发的综合化版图后,与银行母体紧密合作,最大程度发挥协同效应,充分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不仅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浦发在银行体系的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同时上海信托也依托集团强大的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发挥自身在业务创新和产品配置上的优势,综合实力在信托行业处于领先地位。”浦发银行相关负责人对《投资者报》记者说。

然而,近年受制于股权因素的国民信托不仅业绩萎靡不振,风险也频频爆出。根据资料,2014年以来的国民信托股权几经易手。

2014年中,上市房企佳兆业的实际控制人郭英成从香港富商郑建源家族手中接过国民信托控制权,交易对价近30亿元,随后又因佳兆业风波转让给富德生命人寿及其母公司富德金控。

不过,信托公司股权半年之内两次转让违反了银监会关于信托公司出资人3年内不得转让所持股份的规定,“先斩后奏”遭到了北京银监局的调查。2015年8月21日,保监会发布公告,原则同意富德生命人寿通过受让方式收购国民信托93.44%股权,且要求富德生命人寿督促国民信托健全公司治理结构,防范风险,但仍然需要获得银监部门的批复。可是,过去一年多,银监部门却尚未发布批复富德生命人寿受让国民信托股权的消息。

有消息称,国民信托的4名股东中,除璟安投资所持股份独立,其他3位股东背后出资人为张俊富德系旗下公司,遗憾的是,截至记者发稿前,仍未收到国民信托和富德生命人寿关于股权情况进展和是否稳定的回复和确认。

中外资股东战略调整

不过,转型的分歧,现金收益的巨大诱惑,业务战略的调整,也迫使部分信托公司的股东做出新的决定。

就在四川信托股权被市场哄抢的同时,中诚信托再爆挂牌,11月3日,中诚信托第三大股东兖矿集团在山东产权交易所挂牌所持中诚信托10.18%股份进行转让,作价18.99亿元,挂牌期为11月3日至11月30日。

“根据公司章程,股东转让所持股份需及时通知公司,且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因此,挂牌前,公司知情。自挂牌之日起,有意向受让方在接触中,相关转让事项仍在进行中。”

中诚信托方面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兖矿集团转让股份,有其自身战略发展规划的考量。根据公司章程,公司股东不得直接或间接干涉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兖矿集团转让其所持中诚信托股份,不会对公司经营管理产生影响。

与此同时,部分成功入股信托公司的外资股东开始萌生退意。除了降低持股外,麦格理资本于去年下半年将持有华澳信托的19.99%股权悉数转出;摩根士丹利去年底将所持杭州工商信托的所有股份全部清空,这些股东都在今年进行置换。

绿地金融投资控股集团于今年初宣布以约9.5亿元收购及增资杭州工商信托获得其近20%股权,华澳信托也于今年4月完成股权重组,新入股的重庆财信企业集团持股49.99%。

“公司按照监管要求,分步完成股权转让。目前公司新老股东已就下一步增资方案达成一致。”华澳信托回复本报记者时表示。据悉,近年来,麦格理资本大幅缩减了对亚洲的投资,对中国市场的投资也相应减少。

下一步战略孕育中

“信托公司股权转让原因目前主要有两种,一是与转让方的整体公司战略布局有关,二是出于对行业及被转让公司的经营情况的考虑,市场对信托行业发展预期出现分化。另外,当前转让多不涉及控股权,财务投资频繁变动也属正常情况。”格上理财研究员欧阳岚对《投资者报》记者说。

向来业绩较好的华信信托今年也做了一些调整。2月,银监会披露同意华信汇通集团将所持华信信托15.42%的股份转让给沈阳品成投资有限公司;6月华信信托注册资本由33亿元变更为66亿元,华信汇通集团持股比例由44.58%增至46.19%;而9月,华信汇通集团又将所持19.9%的华信信托股份转让给北京万联同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尽管日前华信信托原股东辽宁乾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因自身经营原因,被法院裁定将持有华信信托0.38%抵偿给债权人大连桐基物贸有限公司让市场感到意外,但接近华信信托的人士表示,由于所涉股份较低,对公司并未造成影响,且所有转让手续已经完成。

而据《投资者报》记者独家了解到,多数今年发生股权转让的信托公司目前进展仍在正常可控范围内,其中部分公司下一步将考虑增资事宜,不排除有信心的二股东将成为大股东。

篇5:【判例】中外合资公司股东出资纠纷案

【审理法院】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

【案件字号】(2005)昆民一初字第123号

【审理日期】2005.07.18

【调解日期】

【案件分类】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纠纷

【全文】

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05)昆民一初字第123号

原告:昆明明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住×××。

法定代表人:刘必明,该公司董事长。

诉讼代理人:刘克平、云南华纬律师事务所律师(特别授权)。

诉讼代理人:贺亮华,云南华纬律师事务所律师(一般授权)。

被告:云南太一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住×××。

法定代表人:罗志德,该公司总经理。

诉讼代理人:李亚秋,北京市尚公律师事务所昆明分所律师(特别授权)。

诉讼代理人:王亚君,该公司工作人员(特别授权)。

原告昆明明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诉被告云南太一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纠纷一案,本院于2005年6月6日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双方当事人于2005年 7月1日在本院组织下进行了证据交换。2005年7月13日本院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原告诉讼代理人刘克平、被告诉讼代理人李亚秋、王亚君到庭参加了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诉称,其与被告于2004年11月13日签订《土地转让补偿合同》,约定被告向原告转让杨家地一村股份合作社被告租用权属的74亩土地及土地面积内的所有不动产和供水、供电、温泉井、排水口的设施、植被,双方约定每亩土地转让价为100万元,总价740万元。合同订立后,原告共支付土地转让款226万元,但发现被告在合同订立过程中隐瞒了其无权转让、其与土地所有权人杨家地一村的土地租赁关系已终止,且该地上建筑物已被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查封的事实,故请求:

(一)确认原、被告双方于2004年11月13日签订的土地转让补偿合同无效;

(二)被告向原告返还土地转让款226万元,并自2004年12月10日起至还清款之日向原告支付同期银行流动资金贷款利息;

(三)被告承担本案诉讼费。整理人:涂妍娜律师

被告辩称,双方当事人签订的《土地转让补偿合同》是土地管理部门强制“清非”及原告与土地所有人杨家地一村股份合作社就被告具有使用权并已投资开发的建设用地签订的征地协议,故被告对杨家地一社股份合作社的土地具有合法使用权,其不存在违法转让土地的事实,亦不存在违反转让法院查封的附着物的事实;双方当事人签订的《土地转让补偿合同》实质是原告为审批征用被告拥有合法使用权的土地而就其投资开发进行的征地补偿,而非土地转让。原告所支付的费用系征地补偿费,而非土地转让费,故该合同不存在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导致合同无效的情形,该合同有效,应受法律保护,故请求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根据庭审和双方当事人确认的无争议事实,本院确认本案法律事实如下:

1993年4月5日,昆明市官渡区福海乡人民政府杨家办事处(以下简称杨家办事处)、昆明市官渡区福海乡杨家地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杨家地村委会)作为甲方与乙方云南路达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集团)(以下简称路达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书》,约定杨家办事处及杨家地村委会将其所属70亩耕地以投资方式投入给路达公司使用,路达公司向甲方支付土地投资利益及补偿,土地使用期限为1992年12月1日至2062年11月30日,双方并对土地使用的其他权利义务进行了约定。协议签订后,路达公司即接收了该70亩土地,并代当时尚未成立的被告与施工方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在该地上建盖起相关建筑物进行使用。1993年3月,路达公司名称变更为云南路达高技术股份有限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路达集团公司)。1997年6月17日,云南路达太一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路达太一公司)成立,并接管了该地及地上建筑物。1997年8月11日,路达太一公司就该块土地取得官集建(97)字第1135197号《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该证载明土地使用者为路达太一公司,用地面积为49355.8平方米,用途为工业用地,并注明该地属杨家一社村民委员会所有。1997年9月18日,昆明市官渡区福海乡杨家地一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杨家地一村委会)与路达集团公司、路达太一公司签订《补充合作协议》,约定原《合作协议书》中的甲方杨家办事处变更为杨家地一村委会,乙方路达集团公司变更为路达太一公司,各方并对该土地使用的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约定。1998年7月27日,路达太一公司名称变更为云南太一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即被告。

2004年8月,被告所使用的上述土地被作为昆明市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中的历史遗留问题未完善用地手续项目进行了公示。2004年11月13日,原、被告双方签订《土地转让补偿合同》,约定原告购买被告转让的位于杨家地村被告租用权属的一宗土地,面积74亩,土地的征用手续及土地用途变更为住宅用地的土地使用权证由被告包干办理到原告名下;农民补偿费、地面构造物补偿费、国家收取的土地出让金等费用合计为100万元/亩,总价款为7400万元;并约定被告转让及原告购买的权益除土地使用权外,还包括土地面积内的地面所有不动产和供水、供电、温泉井、排污口的设施及植被(被告可迁出部分树木)的实物与权证权益;双方同时还约定了违约责任等条款。2004年11月25日,昆明市西山区杨家社区杨家地一村股份合作社(以下简称杨家地一村合作社)、原告、昆明市西山区杨家社区居民委员会、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政府福整理人:涂妍娜律师

海街道办事处出具《情况说明》,载明“杨家一村居民小组理事会和党支部同意由原告在此宗地上进行住宅开发”。2004年11月19日、12月9日,原告共向被告支付了226万元土地转让款。2004年12月10日、2005年4月22日,被告分两次向杨家地村民委员会支付了2004租金262710元。现该争议土地及地上建筑物仍由被告管业。

另本院所受理的(2004)昆民一初第9号云南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诉云南太一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路达集团公司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一案中,原告云南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曾向本院提出财产保全申请。2003年12月12日,本院作出(2004)昆民一初第9号民事裁定书,裁定对云南太一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路达集团公司价值400万元的财产进行查封、扣押、冻结。同年12月16日,本院查封了被告在本案争议土地上所建盖的建筑物,包括厂房一幢(6250.09平方米)、动物房一幢(624.05平方米)、车库(302.24平方米)及放置于该厂房内的设备一批。该案判决云南太一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对云南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负有给付相应工程款的义务,现该(2004)昆民一初第9号民事判决书的判决正在执行之中。

本案争议焦点为:原、被告双方签订的《土地转让补偿合同》的效力。

本院认为,首先,关于原、被告双方所签《土地转让补偿合同》的性质。该合同约定原告向被告购买的标的物包括两部分:一是74亩土地,二是该地地上建筑物及相关配套设施。被告在使用该地的过程中,虽于1997年8月11日取得《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但仅能证明其对该地的使用行为取得相关国家主管部门的认可,其使用行为合法,即原告仅因此而取得该地的使用权,该地的所有权仍属杨家地一村合作社,其土地性质仍为农村集体所有,如发生国家征用事实,则征地补偿对象只能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即杨家地一村合作社,征地补偿协议的主体一方亦只能为杨家地一村合作社,本案被告不可能成为本案争议土地的征地补偿对象,故原、被告双方签订的《土地转让补偿合同》性质为土地转让,而非征地补偿,被告的抗辩主张不成立,本院不予采信。

其次,关于原、被告双方签订的《土地转让补偿合同》的效力。第一,关于被告转让该争议土地的地上建筑物及相关配套设施的行为效力。本案中,该争议土地上的厂房一幢、动物房一幢及车库已为本院(2004)昆民一初第9号民事案件进行了查封,故根据我国《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七条第二项关于“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依法裁定、决定查封或者以其他形式限制房地产权利的房地产,不得转让”的规定,被告向原告转让已被法院所查封的该地上建筑物及相关配套设施的行为已违反了该条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关于“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的规定,被告向原告转让上述已查封建筑物的行为无效。第二,关于被告转让74亩土地行为的效力。其一,我国《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房地产转让、抵押时,房屋的所有权和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转让、抵押。故本案在该争议土地地上建筑物因被查封而不具备转让条件的情况下,其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亦不能同时转让,被告对该地的转让行为亦违反了该条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其二,本案被告所使用的争议整理人:涂妍娜律师

土地已于2004年8月被作为昆明市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中的历史遗留问题未完善用地手续项目进行了公示,故被告应当依此公示完善用地手续。但被告在该地尚未经土地管理部门批准由国家征用,并在征为国有后以出让方式取得该地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对该地的用地手续进行完善的情况下,即将其租用的农村集体土地转让予原告,对该地的所有权进行了处分,此行为违反了我国《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七条第(六)项关于“未依法登记领取权属证书的房地产,不得转让”的规定。虽该转让行为经土地所有权人杨家地一村合作社在《情况说明》中表示同意,但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征用及出让须经土地管理部门审批,而并不以该农地所有者的同意为合同有效要件,故被告以此理由抗辩其转让土地行为有效的主张,本院不予采信。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关于“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的规定,被告向原告转让该地的行为亦无效。综上,本案原、被告双方签订的《土地转让补偿合同》为无效合同。

最后,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故被告应当向原告返还因该合同取得的226万元土地转让款及相应利息。原告的诉讼请求符合法律规定,本院予以支持。据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第五十八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原告昆明明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与被告云南太一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于2004年11月13日签订的《土地转让补偿合同》无效。

二、被告云南太一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返还原告昆明明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土地转让款226万元及利息(自2004年12月10日起按中国人民银行同期流动资金贷款利率计至款项还清之日止)。

案件受理费21542.16元,由被告云南太一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双方当事人均服判的,本判决即发生法律效力。若负有义务的当事人不自动履行本判决,享有权利的当事人可在本判决规定履行的期限届满后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向本院申请强制执行:双方或一方当事人是公民的,申请强制执行的期限为一年;双方均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强制执行的期限为六个月。

审 判 长

邵 坚

审 判 员

潘 玲

审 判 员

孟 静

二○○五年七月十八日

书 记 员

熊 辉 整理人:涂妍娜律师

篇6:【判例】中外合资公司股东出资纠纷案

关键词:合资公司,薪酬差异,多种所有制,优化设计,激励

一、引言

合资企业股东双方具有多种企业类型,对于二个股东的企业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合资类型:国企与国企、国企与民企、国企与外企、民企与外企、民企与民企。本文以笔者所工作的国有企业宝钢集团与另一家民营企业合资子公司为例,主要研究体制、文化差异较大的“国企与民企”这类合资企业,这类企业也是目前中国现有体制下具有普遍和典型意义的合资企业。

国有企业来源于计划经济,根深蒂固地存着计划经济的一些弊端,对于一些集团性的大型国有企业,其本身体质、组织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等偏离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主流,其分子公司往往是“一代不如一代”,这也是国有企业管理的大难题,要提升规模、做大做强,离不开扩张,势必在组织体制上采用分子公司设置。如何在自身被束缚的前提下赋予分子公司更多的自主权是管理者的巨大艺术。

注:合资企业所在地在民营企业所在地,当地的同类企业员工收入水平约4.1万元/年,当地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收入约平均收入水平的2.5~4倍。

与民营企业的合作可以弥补很多体制原因引起的不足,国企和民企的人力资源优化管理和薪酬体系设计有助于激发不同类型企业股东员工的积极性,消除股东双方的薪酬失衡,提升公司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员工是企业发展最核心的资源,优化设计好合资公司的薪酬体系,有助于解决当前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交叉融合和运营活力,推进当前国家提出的“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二、合资公司股东双方收入差异比较

如何照顾到不同股东员工,如何体现以人为本,既有精神层面的,又有物质层面的,照顾好自己的员工,以员工为本,关心、爱护他们,也就照顾好了自己的企业,“人和”是企业和谐的基础。

目前,国内不同地域之间的薪酬差异显著,不同性质企业的薪酬设计也各有千秋,如何点对点的照顾好更多员工成为合资公司员工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如果股东双方变成二个阵营、甚至二个派别,形成文化离心力,那合资企业就失去了合资的意义,1+1<1,企业也注定无法赢得市场的竞争。薪酬差异是快速发展变化社会、企业进步所产生的正常现象。

表1为合资前双方的收入与福利比较表(国企方某部门XX部长与民企方同级别XX部长收入比较):

由表1可见,其收入体系是不均衡的、甚至是不平等的,极大的“同岗不同酬”。合资民营方总经理的薪酬是控股宝钢方薪酬的1/3,甚至只有宝钢方外派部长薪酬的1/2,股东双方的激励措施和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如此同工不同酬的薪酬体系对人员的管理到来了极大的障碍。激励制度又是这些制度的核心,激励的公平公正有效决定了人力资源的效率。同样岗位的部长,对比而言,收入和福利差异是明显的。因出生问题掩盖了个人能力、创造力与投入的工作差异,阻碍了人才的积极性和未来发展。

同时国企人力资源管理面临诸多问题,对于本论文研究的合资企业,往往存在帮派现象、职位发展瓶颈现象、公平公正缺失现象。而且合资公司股东双方中存在人才发展到一定阶段遭遇“瓶颈”、“天花板”现象,大股东方管理者存在不安心留在外地希望回到总部,同时一些职位无法跳过小股东方担任的职位,小股东方管理者的升迁无法跳过一部分由大股东担任的职位,这样在职业发展上形成了发展通道的“心理障碍”,以合资子公司为例:

由此可见,原本股东双方收入体系存在很大差异,再加上职业通道上的“瓶颈”、“天花板”现象阻碍了合资公司员工的发展,尤其影响了小股东员工的发展,影响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笔者确实见到很多小股东方的管理人员特别优秀,业务能力优秀、做事勤奋、执行力强,又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因是小股东方员工,发展机会受到限制,在生产部长(车间厂长)的岗位上做了多年,一直无法提升到更高级别的岗位。如何个性化地激发他们的潜能、满足其职业发展的心理预期需求,成为管理者需要协调考虑的重要问题。小股东中管理人员的中的关键角色对整个合资公司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解决薪酬差异的设计原则

对于合资公司上述薪酬严重不均衡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原则加以优化设计:

1.建立合理的业绩评估和激励机制,坚持长期设计、循序渐进、有效激励原则。不在于迅速拉平股东双方员工之间的收入差异,而是按照不同的系统,设计出的员工关爱体制需要让员工看到自己的希望与成长轨迹,平稳而有序的进步是健康的成长,过犹不及,需要让员工看到预期希望,比暴饮暴食一下子吃成胖子强,设计出便于执行的绩效评估、激励方式和薪酬福利体系。

2.以实现业绩、创造价值、360度综合评估这些具体的、可测量的具体指标为设计原则。通过具体的考核指标为目标引导公司的薪酬体系向公平、公正方向发展。公司存在的价值是通过产品满足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创造价值,从而获得合理的回报。这个原则无论对大股东还是小股东员工都是适用的、也是企业普遍采用的方式。不看你的出处、不看你的背景,而是看你为企业创造了多少价值。

3.兼顾物质激励、辅助精神激励、心理激励、荣誉激励,满足员工多方预期需求原则。解决薪酬的差异化不是提高薪酬待遇这么简单的事情,薪酬是一方面,还有多方面的心理预期需求,甚至是员工背后的家庭及社会群体性需求,员工的幸福感、家庭的支持力、社会的尊重影响力等因素都可能成为员工激情、潜能的激发器,形成稳定持久的工作动力。

4.突破传统的用人理念,以业绩、创造价值为导向。国内大型钢铁企业宝钢集团倡导的“八个人”原则,即“尊重人、了解人、关心人、提高人、规范人、激励人、依靠人、凝聚人”原则。按照“八个人”原则在合资公司人员管理的实践中运用,发掘双方人员的潜力,由此可见,人是企业最重要、最珍贵的资源。让员工成为公司最幸福的人。

5.扩大招聘第三方人员的原则,由他们组成合资公司员工和管理人员的新鲜血液、中坚力量。在合资公司创建的公司章程中,严格限定合资公司股东双方的人员结构和数量,满足合资公司启动的基本人员需求即可,加大招聘大小股东方外的第三方人员。根据多年的经验,合资公司的发展根本上还是依靠合资公司新招聘的人员,这些人员往往会成为合资公司发展的骨干人才。他们既无“派别”(属于大股东还是小股东)、又没有原有薪酬体系、文化理念的包袱。而是按照新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条例、薪酬体系进行设计,减少了薪酬差异的矛盾。

6.设置淘汰竞争机制,加大培训力度,建立新的企业文化,以文化凝合团队,融化文化差异。国内存在绩效管理形式大于实质,激励方式常见“大锅饭”、“搞平衡”、“撒胡椒面”现象、“排资论辈”、“拉关系”、“搞交易”现象也常出现,缺乏规范化、定量化的员工绩效考评体系,需要采用灵活的机制,实行员工“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激发人力资源活力和潜力,强化员工发展动力源。人力资源处理除了常规的招聘、考核、薪酬福利发放等事务性任务,还需进一步做好人力资源发展和培训战略规划、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能力发展与测评、骨干员工长期激励计划等关于人的长远发展战略,通过培训建立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四、解决薪酬差异的方法

基于上述设计原则,提出解决合资公司股东双方薪酬差异的方法:

1.薪酬重新设置,在保持工资总额均衡的前提下,对西部进行优化调整,特别是增加小股东关键人员的薪酬水平。一些合资公司薪酬管理采用二套体制,其收入差异造成了管理的矛盾和激励的失效,通过合资公司章程及董事会薪酬委员会,重新设置定薪标准。下表是XX子公司双方核心人员的薪酬情况。

采用一体化工资薪酬体系,通过合资公司章程及董事会的定薪标准将股东双方的薪酬调为统一的水准,由其对应股东在各自员工原有的体制下调整薪酬水平,交由股东双方各自处理自己外部员工的薪酬激励标准。同时加大员工的激励力度,以业绩为导向,主要关注员工工作中取得的成果与创造的价值。使股东双方员工在其各自母公司的发展序列中评估、激励和发展。

重新优化设计后,小股东方的关键人员薪酬得到提升,合资股东民营方实际薪酬水平提升了20%~30%,总经理收入从12~15万元提升到16~20万元,营销副总经理收入从9~11万元提升到12~15万元,生产部长(车间厂长)从8-10万元提升到10~12万元。薪酬提升后,小股东方的管理人员的工作状态显著提升。当然对于大股东方员工,由于他们属于外派管理人员,在其原有薪酬水平上增加了多种额外补助,基本达到薪酬、职务锻炼的心理期望值。

2.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合资子公司增加了股东双方的福利,增加了人文关怀和精神激励,通过“多次少量”的激励措施,刺激“被爱”的“毛细血管”神经。当然物质是第一位的,精神层面的关爱更重要。对于国有企业方股东,由于是驻外人员,合资子公司增加了国企方回去探亲的次数,每周按照6天上班,上完22天允许集中休假,同时配备了条件较好的公寓。对于民营方,合资公司为XX部长增加了业绩将、拼搏奖和特殊贡献奖0~3000元、培训费1000元/年(增加股东双方人员互换培训的机会)、生日费(购买礼物)200~300元/年、月度加班补助(200~500元/月,按照实际加班计算)、体检标准从350元/年提高到700元/年。这种以人为本是务实的,额度不大,体现了相对公平和对人的关爱,有利于激发员工士气。

3.设置一些荣誉岗位,创造一些机会,对小股东的关键管理人员进行“职务设计”,创造其融入感、文化认同感,这些具有等同的薪酬幸福感。有时“虚拟”的荣誉职务反而更能激发员工、特别是关键管理人员精神满足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属于马斯洛的高层次需求)。例如将合资民企方的总经理挂职大股东宝钢方的分子公司“高级总监”,同时邀请其参加宝钢管理人员的“D层级”资格培训(BS-D任职资格培训属于宝钢分子公司管理者的培训,该分子公司属于低一级的C层级的公司,属于提高一级资格的培训)。迅速将其融入融入大股东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其余岗位的管理人员也采用类似的设置。文化因素是薪酬体系设计中的“杠杆因素”,具有极大的放大效应,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4.减少薪酬之外的潜在耗损、负面腐蚀,减少内耗。如果薪酬是正能量,需要减少负能量,特别是精神方面的负能量,精神负激励和内耗会无数倍地放大,影响薪酬的正能量。为了减少内耗,对员工汇报体系“汇报层级”、“汇报链”进行交叉设计。这在上面“表3”的核心管理岗位设计中可以看出来,相关岗位进行了“互相交叉配对”,如设计副总经理(生产)大股东方宝钢承担、生产部长(车间厂长)则由小股东方承担。营销、财务、采购等管理岗位也采用交叉设计原则。特别对公司敏感的岗位,有效化解“帮派”形成、减少“互相揣疑”,既做到了职位互相制衡、又增加股东双方互动和融合。岗位的“错位设计”形成团队的交叉混合优势,双方取长补短,汲取各自的优势,提升公司运营的透明度。

总之,解决薪酬差异的方法是调节天平的砝码,“爱和尊重”是合资企业差异化文化的润滑剂,除了可见海面冰山一角10%空间的激励外,更需要重视海面冰山之下90%基础部分的潜在激励和关注。激励是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企业凝聚力、动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对于合资公司的成功,其顶层设计,“一把手”的选择尤为重要,“一把手”的理念、管理方式、人际关系等等会对合资公司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研究总结

通过优化设计,该合资公司从原来的连续二年亏损变为盈利,股东双方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精神面目也焕然一新,双方不再盯着对方收入的差异,而是将目标放在企业的发展与创造价值至上,双方拥有更多的谅解和关心,真正的拧成一股绳,企业的“战斗力”也明显指数级的上升。从上述人力资源的设计中笔者由衷感受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魅力,用样的一批人,采用不同的设计和组合,可以形成明显不同的发展局面。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一颗颗靓丽的珍珠;而人才的管理和塑造是串起这些珍珠的线。

参考文献

[1]谢军,黄建华.试析中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公司治理的特殊性[J].经济师,2012,(10):22-22.

[2]高朝辉.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15):64.

[3]张文魁.混合所有制的公司治理与公司业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4]王颖.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及薪酬激励机制的思考[J].青海统计,2003,(8):29-30.

[5]黄群慧.国有企业管理现状分析[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6]王大威,刘恒.变革期的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策略[J].上海国资,2008,(11):40-41.

[7]稻盛和夫(日).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七个关键[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上一篇:导游资格考试报名条件下一篇:公司秘书的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