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管理整改报告

2024-05-16

传染病管理整改报告(共14篇)

篇1:传染病管理整改报告

九龙县人民医院关于对

传染病管理和免疫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整改情况报告

县卫生局:

根据3月31日州卫生局、州疾控中心工作组一行到我院进行“传染病管理”、“免疫规划”工作督查检查情况反馈意见,我院针对不足之处及时进行了整改,现将整改情况汇报于下。

一、免疫规划工作方面:我院存在的问题是冰箱太小,没有把疫苗和其他药品分开存放,针对这个问题,我院已经和疾控中心衔接,争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添置新冰箱,专门用于存放疫苗。

二、传染病管理方面:针对存在的问题,我院做了以下整改。

1.院内自查制度不完善方面:立即制定了《传染病报告自查与奖惩制度》,明确规定了自查内容、传染病上报时限以及漏报、迟报、瞒报等奖惩机制。

2传染病知识培训方面:医务科于4月7日组织全体医生和新进人员进行了《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报告管理》知识培训。

3.门诊日志缺“发病日期”一项问题,已经专门叮嘱临床医生,在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时,一定填写“发病日期”在备注栏。

通过这次整改落实,我院进一步完善了传染病管理和免疫规划管理工作,提高了全体医生的预警意识,报告意识,为做好这两项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篇2:传染病管理整改报告

为加强我院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提高报告质量,为预防控制传染病暴发、流行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按照市卫生局有关工作要求及《湖北省医疗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和质量调查方案》,我院于12月4日对全院开展了一次自查,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现把自查及整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以医务科罗副院长为组长的检查工作专班,成员有内、外、门诊、防保各科室主任,12月3日召开了相关的会议,布置了各科室的检查内容,各科室按要求准备。

二、检查情况:12月4日检查工作专班先对防保科进行了检查,主要检查了管理组织及制度以及上网设备,防保科设有专门的管理领导班子,由院领导、防保科负责人组成,设有疫情管理制度,疫情登记报告制度,疫情值班制度,并设有专人负责每日两次到各科室收集传染病疫情资料,有疫情值班登记以及疫情值班人员,有每年同各村卫生室人员、院内医生签订的疾控责任状。网络直报设备均有,采用WINDOWSXP的操作系统,IE6.0,卡巴斯基防毒软件、密码安全性较好,设有专门的疫情报告电话。传染病报告卡片及各项疫情资料收集整齐,备有2007年疫情电子档案。存在问题是,疫情管理制度中无疫情自查与奖惩,对新入院的医生和实习生进行传染病报告培训等制度。无本院领导自查和上级检查的检查记录和处理结果,无本院疫情报告自查与奖惩记录。用于网络直报的电脑因使用年限较久,速度运行较慢。接着对门诊、病房及化验室进行了检查,各科均有专门的传染病登记本,内科设传染病主检医生一名,设有专人负责管理传染病人,存在问题是门诊日志登记不全,住址不详,14岁以下儿童未登记家长姓名,因就诊病人较多,医生仅登记病情较重的人员,登记率较低。病房设有入院登记,但格式不符合要求。无出院登记,化验室登记也存在项目不全的问题。对内科5名医生进行疫情报告相关情况询问,有的医生竟不知37种传染病的分类,传染病防治法修改后相关内容不了解。

三、整改意见:防保科:进一步完善疫情管理制度,增设自查与奖惩,对新入院的医生和实习生进行传染病报告培训的制度,完善各科室疫情登记报告中的职责,将本院传染病疫情管理工作制度汇总印制成小册子分发到各科室,同当班医生年初签订责任状,明确责任实行奖惩,每年至少两次对在岗人员及村医开展传染病疫情报告,传染病防治相关法规进行培训,组织对新上岗及实习人员进行闭卷考试,考核合格方可上岗。每天两次到各科室收集疫情信息,参加由医务科组织的疫情自查领导小组,医务科协同对各科疫情报告进行自查,作好记录,对每次上级检查情况专门作好登记。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勒令整改,按照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处罚。年终对疫情报告工作表现突出的医生进行奖励。申请购置一台电脑用于网络直报,确保网络畅通。每周对防毒软件进行升级,确保网络安全运行。

门诊、病房、检验科:医务人员积极参加组织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使用市卫生局统一定制的登记簿,健全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化验室登记、传染病登记等,门诊登记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病名、发病日期、就诊日期、初诊和复诊九项基本内容,住院登记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内容,化验室登记至少包括姓名、检验方法、检验结果、检验日期等,对14岁以下的儿童必须注明家长姓名,所有传染病病人地址必须详细到村组,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不缺项,不漏项。

篇3:传染病管理整改报告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4个市级CDC和随机抽取26个县级CDC

1.2 方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和《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2005试行版)制订调查评估方案和表格,培训调查员。对40个单位在疫情信息管理工作、疫情信息报告工作、传染病漏报调查开展情况、疫情资料的分析利用与管理等工作进行回顾性调查。根据《广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和报告质量调查工作方案》对被调查单位进行了评分,按照权重系数进行计分,总分为100分。利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总评分

市级最高93分,最低68分,平均84.9分;县级最高93.8分,最低54.7分,平均为79.6分。市级单位总体比县级单位要好,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意义。各市、县的最终得分基本反映了其传染病疫情管理和报告质量。(表l)

2.2 疫情信息管理工作

本项主要是对组织领导、经费、设备及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查评估。(表2)

2.3 信息疫情报告工作

本项主要对疫情信息报告的全过程进行评估,60%的单位有疫情电话记录簿;62.50%的市县专病管理科室(结核病防治科、艾滋病和计划免疫科)能正常登录传染病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并进行了专病的报告、核实、查重、订正等工作;26.92%的县级机构设立了专病网络直报系统传染病报告卡审核、查重、订正、删除、补报记录簿。69.23%的县级机构对调查或审核中发现传染病报告卡上信息有误的能及时订正,经调查排除的病例及时删除;57.69%的县级机构对在传染病漏报检查和爆发调查中发现的未报告病例,及时补充录入。(表3)

2.4 传染病漏报调查工作开展情况

能按有关文件要求开展辖区内传染病漏报调查工作的市级为85.71%(12/14),县级为57.69%(15/26),总的符合率为67.50%。有85.71%的市级机构组织开展了传染病漏报调查工作并将调查结果上报上级业务单位和卫生行政部门,同时反馈给被调查单位;21.43%的市级机构每3年组织开展一次居民漏报调查;84.32%的县级机构对疫情报告制度及管理工作考核。

2.5 疫情资料的分析、利用与管理

在资料的分析利用方面,市县两级疫情分析人员只能应用Excel软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作图,完成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统计月、年报分析及常规报表,主要的分析指标是对监测资料进行简单的率和构成比等分析,描述三间分布,基本上没有对疾病发展趋势进行预测。35.71%的市级单位能利用疫情资料进行疾病趋势预测和分析。(表4)

3 分析

3.1 广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和报告质量总的来说是好的基本符合国家要求

65%的市、县(市级85.71%,县级53.85%)总评分超过了80分,且市级好于县级。各级CDC对疫情管理工作都比较重视,基本上能按照工作规范要求,成立领导小组,配备人员设备,落实经费,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为疫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定期对辖区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并定期开展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质量检查和传染病疫情漏报调查,促进了辖区疫情报告工作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工作不断规范,网络报告的及时性、完整率不断提高。

3.2 疫情信息的利用率低,反馈少

疾病监测和信息收集只是手段,其目的是将信息及时分析、上报和反馈,以便采取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疾病流行。目前在疾病监测信息的分析和利用方面:一是缺乏有效考核与评价机制,地方缺乏对收集的监测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只是机械地上报,数据在当地第一时间的分析和解释是地方卫生人员迅速采取公共卫生行动的前提,否则收集到的资料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二是缺少信息的反馈机制,信息的采集和分析目的是在信息应用中发挥效益;数据质量差、分析能力不足也制约了信息的共享与公开的进展;三是缺乏资源共享机制,监测系统收集的数据归部门所有,信息得不到共享,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3.3 市、县两级CDC分析应用监测数据的能力较低

对疾病发展趋势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有效预测预警,加强培训、提高队伍的业务素质是做疫情资料分析、应用和管理的保证。根据培训的对象不同,培训的内容、方式和时间应有所侧重;对县级疫情管理人员起点较低,采用理论知识的更新与提高和实际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如流行病学知识、统计学知识、常用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调查报告的撰写;对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应突出实际应用,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对疾病发展趋势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4 建议

强化对疫情信息管理工作、数据质量、资料分析能力、信息反馈与共享水平的考核与评价,提升系统的运行质量[3]。目前,大多单位对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做的较多,考核评价做的较少,缺乏必要的考核评价机制。建议建立健全疫情信息的评估和考核体系,定期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度建设、人员设备配备、直报网络运行管理质量、疫情信息报告质量和疫情信息资料的分析利用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和考核,以促进疾病监测工作的开展,提高疫情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马进.卫生管理信息[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2-33

[2]魏晨,廖巧红,聂绍发,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决策能力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3]:347-348.

篇4:传染病管理整改报告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7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75-01

传染病疫情报告是传染病防控的重要内容之一,杜绝传染病疫情的迟报、瞒报、漏报发生是贯彻《传染病防治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染病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虽不断有新发或社会关注度高的传染病出现,但总的来说,传染病防控在部分医疗机构重视程度逐年降低。现将诸城市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状况报告如下:

1 现况

诸城市现辖19所镇(街)卫生院、8所市直医疗机构。各镇街卫生院、市直各医疗机构均设置了疫情报告员,负责本单位及辖区传染病疫情的网络直报及每月自查核对工作;各镇街卫生院、市直各医疗机构实现了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的全覆盖;建立健全了疫情报告的组织体系和疫情管理各项制度。近3年未发现传染病疫情漏报现象。

2 存在问题

①人员缺乏:各医疗单位传染病疫情管理人员都为兼职,在从事传染病疫情管理的同时,还承担着本单位其他工作,如预防接种、卫生执法等。②年龄老化,学历层次偏低,少数管理员为非专业人员:部分单位疫情管理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层次偏低,绝大多数为中专和专科学历,在接受相关法律法规、疫情报告管理规定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且少数人员为非医疗专业。③疫情管理人员更换频繁:少数单位因工作调整等各种原因更换疫情管理人员,新任人员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要求不熟悉。④少数临床医师对传染病疫情管理要求不了解,报告意识不足,对法定传染病尤其是丙类传染病中的“其他感染性腹泻”诊断意识不高,埋下发生迟报漏报的隐患。⑤传染病疫情报告奖惩制度在少数单位未得到落实。

3 对策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市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措施如下:

3.1 完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的各项制度 根据传染病防控属地管理原则,各单位成立了有分管领导及相关科室人员组成的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实行首诊医师负责制,疫情管理员审核上报,确保了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有序开展。

3.2 强化督导检查,纳入年度考核 各单位疫情管理员对本单位相关科室报告情况进行自查核对,市疾控中心对各医疗单位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对存在零缺报单位进行月督导;各单位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纳入对各单位年度考核,并加大所占比重。

3.3 加强人员培训,提升报告意识 每年根据传染病发病流行特征,及时组织举办各类传染病防控技术培训班和传染病疫情报告技术培训班,对各级各类医疗单位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参训人员作为师资力量对本单位人员进行培训,并将培训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年度考核指标之一。

3.4 严格落实疫情管理各项制度 对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严格按相关制度要求有序开展,对发现的问题严格按照传染病疫情报告奖惩制度的要求,明確相关责任人职责,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奖惩。

篇5: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整改落实报告

xxxx年x月xx日,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人员到我校进行传染病防控工作督导检查,对我校传染病防控的总体工作提出肯定,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建议。为防止学校腮腺炎、手足口病、流感等重大疫情的发生,保障学生身体健康,现将我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整改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成立组织。

认真落实卫生监督意见书,做到不折不扣。学校根据情况及时召开领导班子会议,研究预防传染病的具体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我校制定了预防传染病应急预案,成立了预防传染病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对各项应急工作以及各项管理制度及时监督落实。切实做到对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早处置”的原则。

二、建立健全制度,认真检查落实。

1、建立了疫情报告制度,在学校一旦发生流行性疾病时,就必须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及时有序地把疫情报告上级,力争把疫情控制在萌芽状态之中。不瞒报、不谎报、不漏报、不迟报,确保疫情准确无误地上级。并做好记录。

2、建立了晨午检制度。我校加强了晨午检制度。每天上下午学生到校后,班主任首先检查学生是否正常到校,有无发热现象,其他症状。认真执行晨午检制度,有晨午检记录和因病缺课记录。

3、为了进一步做好学校传染病预防工作,确保预防措施落到实处,掌握师生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学校有发热等症状的患者,防止传染病蔓延,4、加强学校的消毒、通风工作,制定消毒通风制度,学校所有需要消毒场所都有专人负责。

5学生饮用水跟随教师同饮,由班主任烧水。

三、开展活动,措施得力。

1、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情况。利用班队活动课,每周上一节健康教育课;学校还利用升国旗、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对全体师生进行传染病知识宣传教育。真正使每一位师生对传染病的防治有高度的认识,上下一致,齐心协力,严防传染病在学校发生和流行。

2、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进行病媒生物消杀灭活动。学校利用课间操讲话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乱吐痰,保证了校园环境卫生的干净、整洁。每周开展1次大扫除,每日开展2次小扫除。教育学生讲究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的习惯。教育学生生病时及时让家人陪同就医,对疑似有传染病的学生先劝其先治好病再上学,并及时与家长

沟通,防止发生学生因带病上课而传染他人的现象。

3、建立和健全家校联系制度,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与家长随时可以联系的通讯方式。教育学生有事要请假,来不及请假的要及时打电话告诉老师,因病请假的要把病因告诉老师,并做好记录。

总之,我校进行一系列宣传预防传染病措施,今后我们依然会严防死守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确保不发生重大卫生安全事件。

XX市XX小学安全管理办公室

篇6:传染病管理整改报告

传染病防控工作自查总结报告

按照博山区卫生局、博山区教育体育局《转发省卫计委、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幼儿园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博卫发[2014]204号)的相关要求,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对校园内的传染病防控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自查,现总结报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清意义

认识做好校园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此项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坚持“预防为主、多部门合作”,加强沟通协作,狠抓防控措施落实,严防结核病、甲型肝炎、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猩红热等传染病在校园传播与流行。

二、狠抓落实,责任到人

严格落实《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加强沟通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承担起学校传染病防控责任,确保各类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落到实处。校园认真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总校设有校医室,共有专职学校卫生医生保健人员,确保传染病防控有专人管理。教育处要求各级部、各班级在学生上课时老师要填写《学生活动跟踪表》。有病的学生马上到校医室或医院进行身体检查,筛查是否有传染病的可能性,完善了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因病缺勤追查与登记等工作制度。没有疫情瞒报、漏报的行为。按照《山东省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本学期开学初对初一、高一新生进行了入校体检,以及对全校学生定期健康检查,确保了传染病患者能够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传染病疫情的病例。同时,根据上级卫生、教育部门的要求,认真仔细地做好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及补种工作,初高中学生有关疫苗得到了补充免疫。在学校餐厅就餐,能够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制度,认真落实学部领导陪餐制度,认真填写《万杰朝阳学校学部领导陪餐记录表》,各级部、各班级的饮水机定期利用“健之素牌消毒泡腾片”消毒,落实了饮用水卫生管理措施,避免了发生肠道传染病的任何机会。

因没有认真落实疫情报告、病例筛查、疫情管理等传染病防控措施,导致学部传染病流行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严肃处理。

三、开展好校园传染病防控宣传培训

各级部、各班级利用生物学知识、黑板报、走廊文化、主题班会等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班主任的积极性,组织多种形式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活动,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教育处每天加大环境卫生检查的力度,加强公寓安全卫生管理,消除一切传染病病菌的源头。继续倡导“整体建构”和谐教学理念,加强学生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培养,在学生管理上实施“食不言,寝不语”就餐不说话制度;外堂课、体育课、参加集会路队制度等等,以学校细致的德育工作项目养成教育为基础,巩固和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从而提高了广大师生自我防病意识和防病能力。

篇7:传染病管理整改报告

关于传染病防治监测医疗废物管理的

自查整改报告

卫生监督所:

我院在接到《关于传染病防治监督检查》的通知后,院领导高度重视,立刻成立了以业务副院长为组长的工作小组,我院在医院感染管理、医疗废物管理、消毒供应室管理工作方面进行了自查,对照我院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了整改措施。现将医院自查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建筑布局及工作流程与国家标准存在一定差距,消毒供应室布局不规范,未划分出无菌区、污染区和清洗区,以及打包区、晾晒区。

2.清洗池只有一个,未达到标准要求。3.消毒灭菌后物品没有专门的存放区域。

4.未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无结果不合格整改记录。5.消毒隔离管理制度不健全。6.消毒灭菌工作记录不健全。

二、整改措施

(一)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整改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分管业务的院长担任组长,并设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全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每周定时或不定时下科室督促、检查和监测,加强对科室医院感染的管理力度。在检查中更多协调各科室,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到各科室,并加以落实解决,使各项检查工作更加条理化、规范化。

2.加强在职培训,提高全员认识,积极参加院外的培训,并将培训内容对本院人员进行院内培训,认真组织《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培训并记录考核

3.医院感染监控人员以《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为依据,经常性地进行实地检查考评。对检查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给予正确指导,并做好记录,为下次检查重点奠定基础。医疗废物有明确的分类设施和鲜明醒目的标识,并做到医废去向登记,做到院内不交叉感染,院外不污染环境。

(二)规范消毒供应室整改措施

1.改善供应室布局和环境,做到清洁无污染源,通风良好,无尘,地面光滑易清洗消毒。污染区、清洗区、无菌区划分明确。清洗区增设清洗池。

2.严格分级规范管理,明确职责以及完善工作规划、目标,建立健全消毒隔离管理制度。依照工作流程制度进行消毒灭菌。做好消毒、灭菌工作记录。消毒后的物品设定专门区域存放。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符合规范要求,配备个人防护用品。清洗消毒灭菌设施设备符合规范要求。3.我院根据《医院消毒供应室操作技术规范》及相关制度标准打包灭菌,定期加强督查,做好消毒效果检测工作。

以上自查整改内容,请各级卫生监督部门提出宝贵指导意见。

高碑店市中医医院

篇8:浅谈阳曲县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管理

1 资料来源

资料来自阳曲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科室保存的传染病报告登记资料。

2 结果

2.1 历年发病水平:

2004年—2008年发病率分别为:405.19/10万、346.08/10万、279.64/10万、292.00/10万、443.61/10万。以上数据表明:我县传染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2007年—2008年有所回升。

2.2 2004年—2008年共计发生传染病1 531例, 发病排序依次为:

2004年: (1) 肺结核; (2) 菌痢; (3) 乙肝; (4) 淋病; (5) 丙肝。

2005年: (1) 肺结核; (2) 菌痢; (3) 乙肝; (4) 风疹; (5) 麻疹。

2006年: (1) 肺结核; (2) 菌痢; (3) 乙肝; (4) 麻疹; (5) 流行性腮腺炎。

2007年: (1) 肺结核; (2) 菌痢; (3) 乙肝; (4) 梅毒; (5) 丙肝。

2008年: (1) 肺结核; (2) 乙肝; (3) 菌痢; (4) 流行性腮腺炎; (5) 梅毒。

2.3 年龄分布:

从历年疫情分析, 麻疹、风疹、腮腺炎的发病, 15岁以下的年龄发病率较高, 其余处于平均水平。

2.4 季节分布:

以冬春季节发病居多, 即每年12月至次年的4月发病率最高。

3 讨论

3.1

我县自2003年以后, 传染病疫情逐年下降, 说明近几年传染病管理工作比较到位。

3.2 发病率排在前三位的病种固定, 有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源性传染病等, 应加强管理。

另外, 肺结核患者的发病率居每年传染病疫情的首位, 是与第四轮中国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加速行动提高中国结核病患者的发现率”分不开的。从2003年5月, 我县启动结核病防治项目工作以来一直至今, 成功地提高了患者的发现率, 以此可以推断出其他传染病疫情有漏报现象。

3.3 低年龄组发病率较高, 说明计划免疫工作应加强。

季节分布以冬春季为主, 应加强冬春季传染病的防控力度。

4 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4.1

县乡村专业队伍老化短缺, 业务素质有待加强, 全县传染病工作人员不固定, 而且一人多职。

4.2 传染病监测设备不完善, 基层疫情网络建设需进一步充实和加强。

经费短缺, 疾控人员的报酬较低, 工作积极性不高, 责任心不强, 致使网报工作呈下滑趋势。

4.3

村民居住分散, 宣传设施短缺, 广大人民群众对传染病防治知识了解很少。

5 措施

5.1

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卫生经费的投入, 改善疫苗冷链设备, 增加村级疾控人员的报酬, 使报酬真正落实到个人手中。尽快解决农村疾控队伍的工作和生活待遇, 保持农村疾控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和业务素质的提高。

5.2

各级政府应加大县、乡、村技术人员的更新, 加强对农村疾控人员的技术培训, 保证农村疾控工作处于较高水平。

5.3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传染病疫情管理的资金投入, 保证工作所需资金足额到位, 尽快配置和更新传染病疫情管理的设备 (电脑) 和冷链设备, 使其正常运转, 保证高效地接种, 保证传染病疫情及时报告、及时控制和较好管理。

5.4

篇9:浅谈如何提高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

2004年1月1日以来,我国实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已长达7年多,国家针对传染病防治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完善的疫情网报体系保证了各医疗机构在发现传染病时通过大疫情网报系统第一时间上报,极大地提高了疾控部门对疫情的发现率和疫情处置的及时率。但是,目前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仍存在及时性和准确性等众多问题,这值得我们疾控专业人员思考,如何提高和规范传染病疫情网报工作,下面浅谈一下,仅供同行参考。

1建立健全疫情网报组织机构,细化分工与明确责任

健全的组织机构是任何事情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疫情网报同样需要健全的组织机构,责任分工,明确到人。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需明确管理人和责任人,国家规定此项工作疾控部门需要有专人且不少于两人负责医疗机构的网报审核与订正,每天不少于4次进行大疫情网的审核,发现问题及时向网报单位反馈,督促其订正或删除,第一时间减少网报卡片的逻辑错误,保证卡片的完整率和准确率。

2培训考核制度化,普及网报知识知晓率

培训作为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对疫情网报工作也同样适用,每一年所有医疗机构均需由疾控部门与卫生行政部门共同举办一期疫情网报专业知识培训,且进行培训后考核,考核不合格者,继续培训,直到合格为止,医务人员参加培训后须对本单位新进人员和其他人员举办疫情网报专业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疫情网报知识的知晓率。

3疫情网报制度张贴化,强化报告意识

疫情网报制度作为传染病疫情报告的一种规范,疾控部门须按照网报要求制定出统一的疫情报告制度,下发至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求其统一张贴至接诊或检验传染病的相关科室,供其提示与警示作用,同时要求各医疗机构与传染病疫情相关的科室必须配备传染病登记本、疫情卡片与门诊日志,以便登记核查。

4完善奖惩制度,保障网报开展

各级医疗机构临床首诊医生和网报专业人员经过培训后,应该严格按照制度报告疫情,医疗机构应该对积极准确报告的医生给予奖励,惩罚漏报错报或不及时报告的医生或网报人员。网报工作不同其他的业务部门工作,每年中的节假日、周末、月末都需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报卡和审卡,尤其是月末、年末的最后一天审卡人员须守大疫情网到24点后,这就需要单位对网报工作做得较好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助,同时,对网报工作不力的人员给予一定的惩罚,通过奖励、补助和惩罚工作,保证网报工作的顺利开展。

5加强检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加大通报力度,督促整改

疾控部门作为网报单位的业务指导部门,须对辖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网报工作进行检查指导,采取日常检查和年终漏报调查相结合,及时发现各医疗机构在网报中所存在的问题,对检查情况进行及时反馈至各单位和辖区卫生行政部门、辖区卫生监督所,从而要求其在第一时间进行改正,并要求实行院内通报制。

6各级疾控加强审核,及时了解辖区网报动态

大疫情网作为疫情网络报告的唯一途径,其传染病报告卡所规定的内容均能够反应网报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重卡率,这一指标也是各级网报单位考核的质量指标,负责网报管理的疾控专业人员须不定期和定期对网报的卡片导出进行分析整理,且每天进行查重,发现重卡经判定及时删除,对导出的卡片存在逻辑错误的、不准确的、不完整的,审卡人员在第一时间对网报单位进行核实,要求其进行订正,对辖区网报的质量及时进行分析并反馈给辖区医疗机构。

7开展漏报调查、全面了解网报质量

疫情漏报作为全面反映医疗机构的网报质量,其调查内容之多、覆盖范围之广为网报质量的重要途径,疾控部门须严格按照《疫情网报漏报调查方案》开展漏报调查工作,将漏报调查的资料进行分析、汇总,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为来年的网报工作中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从而极大地提高网报质量。

篇10:传染病管理整改报告

2013年12月5日,永安市卫生局组织CDC、卫生监督所相关人员对我院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工作进行了专项督导检查,调查我院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1月30日电子版门诊日志及住院日志,从468372例中筛出不同月份、不同病种传染病45例,在出入院日志4、5、9月中查到2例感染性腹泻及1例麻疹漏报;经保健科充分了解落实,3例漏报传染病均为儿科出院时,实习医生大意,将荨麻疹漏点个字成传染病的麻疹,将腹泻病点击为感染性腹泻,铸成错误(查看原始住院病例,3例均非传染病)。

1、加强对新上岗和实习医生的培训,并不定期利用重点科室的晨会时机,进行出现常见错误的传染病报告的重点培训;以强化传染病的诊断报告能力,加强疫情报告的责任心,防止出现普通腹泻点击为感染性腹泻,荨麻疹点击为麻疹的低级错误。

2、要求漏报科室将漏报整改及建议以书面的形式反馈给保健科,以便从中吸取教训。

3、通知质控科,按院内奖惩制度进行处理。

三明市第二医院 保健科

篇11:传染病报告与管理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12月1日实施)

 责任报告单位:

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卫生检疫机构建立健全传染病报告管理组织和制度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医院传染病自查制度等,负责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的传染病信息报告相关知识培训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疫情的调查。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辖区内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的传染病报告管理。责任报告单位本单位的门诊日志、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报告卡收发登记册、疫情电录本及传染病疫情报告自查等资料保存3年。

 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人员为责任报告人:医护人员、检疫人员、疾病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

 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负有传染病疫情报告职责的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

 报告病种(法定39种)

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2种)。

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2013年11月1日纳入)、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26种)。 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

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2008年5月2日纳入丙类)(11种)。

 其他传染病:埃博拉出血热、AFP、中东呼吸综合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不明原因肺炎、水痘、尖锐湿疣、非淋菌性阴道炎、肝吸虫病、生殖器疱疹等。 填写报卡

A.报告单位:指诊断报告传染病的单位,默认为录入用户所在单位,用户代报卡片时选择相应传染病报告卡上的实际报告单位;

B.卡片填报顺序与传染病报告卡的顺序保持一致;

C.报告卡编号:用户可手工录入,没有任何逻辑校验,不是必填项,如果未填系统将自动生成;

D.身份证号:提示X 字母用小写,其他效证件号填入备注中; E.患儿家长姓名:14 岁以下(含14 岁)儿童的家长姓名必填; F.性别:不默认,需选填;

G.年龄:对出生日期不详的用户填写年龄,系统自动根据当前日期计算患者出生日期,将当前的年月视为患者出生年月;从业人员不能年龄在14 岁以下;14 岁以上不能是“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

H.患者工作单位:幼托、学生、干部、工人、民工、教师、医务人员的工作单位必填;填写患者发病时所在工作单位的名称(含农民工);学生(托幼儿童)详填发病时所在学校(托幼机构)及班级名称。I.病人属于: 外籍和台港澳病例与其他病人属于一致,可填写详细现住地址,默认为报告单位所在县区;

J.现住地址国标: 默认规则为“本县区”,即录入用户机构所在县区的对应地址国标;地址需具体到县区,不允许选择不详地市、不详县区的国标编码;

K.现住详细地址:要填写病例发病时实际居住的地址,可以是家 庭地址,也可以是寄宿地址或宾馆、旅店--可以随访到的地址,系统根据现住地址国标编码自动生成现住详细地址部分不允许再修改,可继续手填村/街道门牌号等

L.职业

1、多种职业时:选择主要职业;选择与该病发生和传播关系较密切的职业。

2、职业为警察、飞行员、军人及劳教人员、和尚、道士和乞丐等,特殊人群,虽不属职业,也可填写在“其他”项中。

3、新生儿破伤风病例的职业选择:Ⅰ.患儿出生场所在医院时选择“其它”;Ⅱ.患儿出生在医院之外其它地方 选择“散居儿童”。

 M.病例分类:

不可填报临床诊断:乙肝、脊灰、HIV、涂(+)、仅培阳; 不可填报实验室确诊:菌(-)、未痰检、AFP(脊髓灰质炎); 不可填报疑似病例:脊灰、艾滋病、HIV、AFP(脊髓灰质炎)、涂(+)、仅培阳; 可填报病原携带者:仅霍乱、脊灰、乙肝、伤寒、副伤寒、间日疟、恶性疟、艾滋病 阳性检测:仅限血站报告HIV;

实验室诊断必填实验室结果(如手足口病);

 N.报告病例分型:乙肝、丙肝、血吸虫病的急慢性与未分型为必填项,但不默认需手动勾选;

O、发病日期:

1、填写本次就诊疾病开始出现症状的日期;

2、不明确时,应填写就诊日期;

3、病原携带者填写初次检出日期或就诊日期。Q.疾病名称:

法定传染病、其他传染病、其他疾病

病人同时患两种或两种以上传染病时应分别报卡 R.报告人:指填卡医生,必填项; P.诊断时间:

1、诊断时间必填项且必须精确到小时;

2、初次报告时,填写初诊的日期。

3、订正报告时,如由疑似病例订正为确诊病例、一种传染病订正为另一种传染病、肺结核由“未痰检”订正为“菌阳”时),要填写确诊的日期;诊断日期与当前订正录入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诊断时间、医生填卡日期、报告卡录入时间、死亡日期不能早于发病日期;诊断时间不能晚于当前录入时间, 传染病需分型的病种

5种需要分型报告: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

 炭疽分为肺炭疽、皮肤炭疽和未分型三类;

 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五类;  梅毒分为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梅毒  疟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三类;

 肺结核分为涂阳、仅培阳、菌阴和未痰检四类;

传染病的报告:

 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首诊负责制,谁接诊,谁报告。传染病病例的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它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调查人员填写报告卡。

报告时限: 需2小时内进行报告的法定传染病有:霍乱、鼠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需2小时内进行报告的情形有:

 其他传染病中的不明原因肺炎、埃博拉出血热  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

 某种传染病就诊数突然增多,有可能发生暴发或流行  历史上未曾出现或本地罕见传染病;

 数天内就诊多例同一病症不明原因的急性疾病;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能:

①病人处置。病人处置指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的隔离和转诊。对经疾控中心审核的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原则上要求就地隔离治疗,不具备隔离条件和相应救治能力的单位,应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移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同时及时将病人转诊信息报告辖区疾控中心。

②消毒处理。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对本单位内和疫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病媒生物实施消杀和无害化处置。

③病人流行病学调查和随访。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重点管理的传染病居家病人的随访工作。

④密切接触者管理。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查找密切接触者,按照有关要求做好管理工作。⑤结核病和艾滋病的管理。协助上级专业防治机构做好结核病和艾滋病病人的宣传、指导服务以及非住院病人的治疗管理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疫点处理等其他传染病防治工作。相关技术要求参照有关规定。

 不需要进行疫点消毒处理的传染病有6种:艾滋病、乙肝、丙肝、新生儿破伤风、淋病、梅毒

篇12: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二、学校要加强晨检工作,对出现高热、呕吐、咽痛、鼻塞等症状的师生应立即送往医院就诊,待症状消失后方可返校。

三、学校要落实专人对教室、办公室、食堂、电脑房、实验室、图书馆、音乐房、走廊和楼梯口等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和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适时增加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减少集体性活动。

四、学校要加强卫生管理督查,按照国家和县计划免疫的规定,在卫生部门指导下,积极做好各类计划免疫的“查漏补种”工作,消除存在的.传染病隐患。

篇13:传染病管理整改报告

传染病疫情报告是医院在传染检测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早期发现和有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环节[1]。传染病上报是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传染病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其中传染病报卡的工作量最大。传统的传染病报告方式以手工采集为主, 由于信息资源不共享, 无法通过信息化途径实时获取传染病数据。这种传统的手工采集填写的方式不仅容易造成人为错误, 而且还容易出现漏报迟报、重报、错报等问题[2]。除工作费时费力且易出现错误外后期的数据查询、报表校对、统计分析等都非常不便, 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人员、物质成本增加。

鉴于传统的手工方式存在诸多问题, 实现传染病报告电子化势在必行。我院基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HIS) 的传染病报告管理系统, 根据传染病报告的相关制度及原则, 实现了医生站点对初诊患者传染病相关信息的登记、医院传染病上报负责部门自动采集、统计、复核、筛查, 并对最终结果进行打包上报。传染病报告管理系统的实现, 重新梳理了传染病报告流程, 操作方便快捷, 简化了书写过程, 电子信息规范, 为医生提供了便利;同时, 数据信息互通, 也为管理部门实时了解传染病情况提供了便利。

1 传染病报卡传统手工上报与信息化上报的比较

1.1 传染病报卡的传统上报流程

对已确认为患传染病的就诊患者, 医生需要填写纸质版的传染病报告卡, 该科护士将收回的传染病报告卡交给医院传染病报卡负责部门, 该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上报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核实、登记、备案, 并将当前所有的传染病信息以纸质或邮件方式发给地方疾控中心进行上报。其流程图如图1所示。

手工填写的传统模式容易造成书写错误、字迹不清、描述单一, 且发现问题不能及时纠正, 容易出现漏报、错报、迟报现象。由于未联网, 数据不能共享及互通, 重报现象时有发生, 不但增加了医院后期数据筛查的成本, 而且还不能准确快速地对相关数据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1.2 信息化传染病报卡模式

首先, 对法定传染病病种做初始化工作, 即传染病报卡负责部门将法定传染病病种维护到传染病报告管理软件中, 医生在医生工作站中对已确诊的传染病患者进行病历书写。病历书写完成并保存后, 系统会根据诊断内容自动判断有无法定传染病病种, 当有且为“初诊”时, 自动在医生工作站中弹出内嵌的制式传染病报告卡。只有医生根据制式报卡内容完成书写后, 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否则操作将无法继续, 这样便避免了漏报的情况。信息化传染病报卡模式如图2所示。

图2的虚框区域是通过管理软件进行报卡的操作过程。传染病报卡界面为结构化设计, 其中患者的基本信息通过HIS自动获取, 医生仅需对患者的传染病卡片补充完整。整个填报操作简单、快捷, 缩短了过去手工填写的时间, 使医生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诊治患者。当医生填写并保存成功后, 数据自动通过传染病管理软件传输到医院报卡负责部门。数据的互通不仅使相关职能科室能够实时监控、督促医生进行填报, 同时可以及时发现信息有误或数据不完整的传染病报卡, 减少了错报、重报的问题。医院传染病上报负责部门可通过传染病管理软件自动汇总、分析相关数据及指标, 并根据地方疾控中心的要求自动生成“打包”文件, 实现数据上报。

2 传染病管理系统界面设计

传染病管理系统界面整体设计简单、友好、操作方便, 并且清晰、易懂。系统设定了自定义扩展窗口, 可随时进行库文件接入, 不需要重新设计结构和脚本, 满足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可重用性、安全性的要求;对用户登录实行权限级别双级管理 (使用权限和功能菜单权限管理) 以及高可靠、高安全的密码管理。

2.1 法定传染病病种初始化维护界面

法定传染病病种初始化维护界面如图3所示。

传染病病种需要根据国家标准进行维护, 其初始化维护界面决定初始化信息的准确度, 同时决定传染病报告卡漏报错报的差错率。

2.2 制式传染病报告卡填报界面

制式传染病报告卡填报界面如图4所示。

该制式传染病报告卡窗口除在传染病管理软件中用于上报职能部门的浏览功能外, 还内嵌于医生工作站, 自动提醒医生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卡。

2.3 传染病报卡信息自动汇总打包上报界面

传染病报卡信息自动汇总打包上报界面如图5所示。

该界面可以自动获取医生站传输的传染病报卡数据 (可以统计查询, 如图6所示) , 并做“打包”处理;传染病管理软件与地方疾控中心的系统已做数据接口, 疾控中心可通过接口程序自动接收“打包”的上报数据。

3 关键技术及算法

3.1 关键技术

该系统采用Client/Server体系结构, 以HIS数据库Ora cle10.2g作为后台数据库存储系统, 使用PowerBuilder9.0的开发工具[3], 综合运用了面向对象的设计思路, 较好地满足了系统的可靠性、可扩展性、可重用性以及安全性的要求。

该系统的客户端“传染病填报”配置为“强制控制”:在医生工作站中, 当医生下完诊断并对诊断进行保存时, 会根据诊断名称或代码以及患者的初、复诊状态, 是否做过传染病报卡登记等进行判断, 若条件符合, 会自动弹出填报界面, 只有填报完成才能进行开处方或检查、检验单等其他操作, 除实现了实时提交传染病报卡信息外, 还避免了漏报现象的发生。

3.2 算法

SELECT*FROM contag_dict

表contag_dict为所有传染病名称字典表。

SELECT count (*) , Max (nvl (limit_method, 0) ) FROMcontag_limit_outp Where item_class='诊断'AND item_name='肺结核'

表contag_limit_outp中的内容为法定传染病的名称与诊断对照表, 根据医生输入的诊断信息来判断是否符合“法定传染病”条件。

SELECT count (*) FROM contag_report_card Where patient_id='1301292908'AND report_dept='301001'ANDhis_diag='肺结核'

表contag_report_card中的内容为已填报过的传染病报卡信息, 可根据患者ID号及当前的就诊科室、诊断来判断是否登记过传染病报卡。

INSERT INTO CONTAG_REPORT_CARD ("PA-TIENT_ID", "ACTUAL_ADDR", "DIAG_DATE", "RE-PORT_HOSPITAL", "REPORT_DEPT", "REPORT_DOCTOR", "REPORT_DATE", "REPORT_TYPE", "SUB_CLASS_NAME", "HIS_DIAG") VALUES ('1301292908', '/', TO_DATE ('29-01-2013 00:00:00', 'DD-MM-YYYY HH24:MI:SS') , '上报医院', '301001', '上报医生', TO_DATE ('01-02-2013 16:51:32', 'DD-MM-YYYY HH24:MI:SS') , '1、初次报告', '疾病名称', '肺结核')

从HIS中获取患者的基本信息, 自动填入传染病报卡相应内容中, 医生仅需填入少部分信息, 如“病例分类”、“急、慢性”等, 或补充不完善的地方, 大大简化了操作流程, 缩短了填写时间, 提高了信息准确度。

4 实际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 该系统的使用方便了医生对传染病报卡的填写, 自动判断、“提醒并控制”功能避免了源头漏报的现象;填报信息是由医生在终端填入并实时上传的, 医院报卡部门能够查看填报信息, 发现问题可及时联系医生修正, 减少了护士收集送卡、反馈问题后重填再送卡的人为过程, 但是在运行中发现还存在如下问题。

(1) 法定传染病需要在contag_limit_outp中定义, 目的是医生在输入诊断为该传染病的名称时, 系统会自动判断并弹出传染病填报卡界面。如果该传染病没有在该表中维护, 或者维护名称时出现错别字, 将导致系统判断时认为不是传染病而出现漏报的情况。

(2) 对于已经填报过卡片, 重新挂其他科的患者, 若视为“初诊”, 系统会提示填报卡片, 造成重报的情况。

对于目前出现的情况, 解决的办法有:维护法定传染病名称时需要认真核对;调整结构, 增加传染病对应的编码, 通过相应的编码来判断, 可避免错别字造成的判断错误;若医院有“一卡通”, 可增加对患者同一“账户” (唯一索引, 卡号或身份证号) 的判断:挂多个就诊科室的同一个患者“账户”唯一, 通过该“账户”检索并列出的传染病登记信息, 可为医生填报卡片提供依据;在没有上线“一卡通”的情况下, 报卡部门通过系统中的“查询统计”功能检索并剔除重复记录。

5 结语

传染病管理软件贯穿于HIS的应用模块中, 充分利用了HIS的数据源, 细化了整个采集步骤, 使传染病报卡流程更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 提高了医院传染病报卡管理的工作效率[4]。该系统将数据集中管理, 杜绝了手工报告卡字迹不清项目不全、传递过程中卡片丢失或重复报告等现象, 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从不同程度上提高了传染病疫情管理的质量[5]。传染病管理软件可及时查询并发现某一区域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情况, 有助于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控制, 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时提供潜在的疫情信息。同时, 降低了人工成本, 减少了差错率、重报率和漏报比例[6]。

摘要:目的:了解传染病疫情上报的重要性, 解决传统手工填报方式存在的“漏报、迟报、重报”问题, 增加相关信息的自动采集、统计、复核、筛查, 并对最终结果进行打包上报。方法:通过对传染病报告填报业务流程的分析, 采用PowerBuilder 9.0开发工具, 数据库为Oracle10.2g, 综合运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路, 较好地满足了系统的可靠性、可扩展性、可重用性以及安全性的要求。结果:实现了医生站终端对初诊患者传染病相关信息的登记和医院传染病上报负责部门的自动采集、统计、复核、筛查, 并对最终结果进行打包上报。结论:基于HIS的传染病报告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梳理了传染病报告流程, 简化了书写过程, 操作方便快捷, 电子信息规范, 为医生提供了便利;同时, 数据信息互通, 也为管理部门实时了解传染病的情况提供了便利。

关键词:传染病报告管理系统,HIS,规范流程,自动采集

参考文献

[1]霍云燕, 姚林燕.传染病漏报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04, 14 (5) :515-516.

[2]王养社, 邹志杰, 敬思猛, 等.传染病报告管理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数字医学, 2012, 7 (3) :61-62.

[3]杨毕辉, 王继伟, 吴业毅, 等.基于C/S结构的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J].电子设计工程, 2012, 23 (20) :56-59.

[4]刘冬生, 罗盛鸿, 许燕卿, 等.医院传染病直报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 2009, 4 (4) :61-63.

[5]蒋景华, 陈文光, 陶映.医院感染管理系统在医院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 (4) :419-421.

篇14:传染病管理整改报告

吉林市第二中心医院是一所建院近百年的综合性医院,三级甲等医院。总结我院传染病防控与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有如下做法和体会。

(1)明确“预防为主”的传染病防治方针和综合医院职责。

医疗机构是发现疫情和疫情报告的最主要来源,应当确定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承担传染病疫情报告,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以及责任区的传染病预防工作;承担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检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

发现传染病疫情或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

(2)成立感染管理办公室,实行感染管理制度化表格化。

2006年1月我院专门成立了感染管理办公室,配置了3名专职管理人员:主任1人、消毒隔离1人、本人由原作消毒隔离工作转做疫情管理信息直报工作(原疫情管理信息直报工作由电脑室人员兼职)。

结合我院实际,感染管理办公室重新修订下发实施了传染病报告制度与流程、传染病诊断标准、突发公卫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医院传染病监测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制度等。同时,完善了门诊日志、病房住院登记、化验室阳性结果登记、放射科肺结核阳性结果登记和传染病报告登记簿等。

(3)注重相关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

实际工作中,我们多次组织全体临床医生针对传染病报告等内容进行专题培训,并组织考试。对新上岗的责任报告人和实习生、进修生进行上崗前培训,每年培训时间不少于8学时。培训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中有关条款、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求、各专门病种的报告要求等。例如:全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禽流感、艾滋病、急性迟缓性麻痹知识的专项培训。并且组织全体参培人员考试答卷,将考试成绩作为每人本季度继续教育的考试成绩存档。

(4)形成疫情报告网络,将责任分工落实到人头。为了全面动态掌握疫情,我院将检验科生化室、免疫室、细菌室、体液室、急诊检验室、放射科肺结核阳性结果登记等作为疫情监测点,通过总值班室和门诊大厅的两个报卡箱,形成一条完整的传染病报告网络。

(5)狠抓检查考核,强化疫情报告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工作。为了确保医院传染病疫情完整、及时、准确上报,我们坚持对各种相关科室进行日检和周检。主要内容包括:加强门诊、病房、化验室各环节的检查和核对,做好检查及处理记录。并且将检查结果作为各科室及相关责任人的考核和奖惩依据;坚持实行了临床医生的首诊负责和报告责任制,化验室人员传染病检验结果报告制,责任疫情报告人和疫情管理人员的核查制。

(6)采取相应措施,妥善解决疫情报告遇到的疑难问题。

针对无化验室阳性结果记录,仅靠临床诊断的传染病病例,为防止漏报也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对新入院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先报未痰检(每日跟踪检查感染科住院患者一览表,排查放射科肺结核阳性结果登记),待痰检结果出来后,如是“涂阳”再报订正卡片。二是对儿科常见的风疹、水痘、猩红热等仅靠临床诊断的传染病病例,一方面向医生讲明漏报的后果与责任;另方面对就诊人数、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等进行跟踪检查。

针对传染病报卡中住址栏不愿填写的病例,在摸清患者怕填写会给自己的工作和社交关系带来影响的心理,向其说明填写住址是为跟踪了解病情和通知使用新药特药。同时我们也会履行为患者保密的责任。

讨 论

从事专职疫情管理直报工作的体会,可以归纳为八句话:一个目标,二个绝不,三个勤字,四个知道,五个有心,六个了解,七个必去,八个不放。

一个目标:要尽自己的一切努力使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达到“十一五”规划目标。

二个绝不:绝不让医院发生传染病漏报和迟报。

三个勤字:一定要做到眼勤、嘴勤、腿勤。

四个知道:一定要让每位医生知道报卡的病种、方法、时限、地点。

五个“心”字:即对工作要有进取心、责任心,还要有热心和耐心,最主要一条就是细心。

六个了解:了解国内外传染病疫情管理的动态;了解传染病报告网上公告栏内发布的最新消息;了解网传的基本知识;了解网上住址栏内区、街道的划分;了解死亡报告卡中死因ICD10疾病代码的基本内容;了解国家卫生部每月公布的传染病疫情通报。

七个必去:凡是有传染病阳性结果登记的部位必去:检验科的生化室、免疫室、细菌室、体液室、急诊检验室、放射科的X光室、CT室。

八个不放:①每天发生的传染病人流向不放过;(门诊病人尽量动员住院治疗;普通病房的要转诊到感染科;不具备转诊条件的要做好消毒隔离工作。②传染病登记簿登记不好不放过。③门诊日志记录不好不放过。④检验科阳性结果登记不好不放过。⑤放射科肺结核阳性结果登记不好不放过。⑥节假日急诊医生往诊;外科医生手术不放过(一定做到在传染病规定时限内报告)。⑦报告卡内容填写不清不放过。⑧报卡中的先进典型不放过。

上一篇: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下一篇:综合信息组组长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