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的五年级散文诗歌

2024-04-13

象的五年级散文诗歌(共9篇)

篇1:象的五年级散文诗歌

赞美母爱的五年级诗歌

母爱是什么?

母爱是一道美味可口的菜,

在你饥饿的.时候,

得以饱足。

母爱是一件厚实的外套,

在寒冷的时候,

给予你温暖。

母爱是一个可口的冰淇淋,

在炎热的时候,

给予你凉爽。

母爱是一剂良药,

在你生病的时候,

让你得以康复。

母爱是一盏明灯,

在黑暗的时候,

为你照亮前方的路。

母爱是一个导航仪,

在你迷失方向的时候,

给你一条正确的路。

母爱是一句温馨而有力量的话,

当你受到挫折的时候,

给你自信和安慰!

★ 赞美诗歌大全

★ 赞美诗歌

★ 关于赞美母爱名言

★ 母爱诗歌

★ 赞美母爱的句子

★ 赞美母爱的作文

★ 赞美母爱作文记叙文

★ 赞美母爱的名人名言

★ 赞美教师诗歌

★ 赞美祖国诗歌

篇2:象的五年级散文诗歌

祖国啊,

近六十年,

你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啊!

新中国的成立,

是对整个世界的呐喊: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改革开放的实施,

解除了人民内心的彷徨!

21世纪以来,

你的变化更加明显。

从神一到神七,

那是多么大的进步!

申办北京奥运,

是把自己向世界发扬!

啊!祖国,你是多么伟大,

我对你的敬仰,

篇3:突破诗歌鉴赏教学难点的五条建议

一看诗题, 明白题意

拿到一首诗, 首先要引导学生看标题, 大体明白题意, 确定诗歌是写什么, 读懂诗歌的感情基调。有的标题点明了事由, 如陈与义的《怀天经, 智老, 因访之》;有的标题点明了时间、事由, 如李华的《春行即兴》;有的标题点明了时间、地点、事由,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有的标题可以流露诗人的感情,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个“送”字, 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明白了诗题大意, 就抓住了该诗的总纲、确定了思考方向以及诗歌所涉及的范围。

二看作者, 把握风格

每个作者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 了解诗人的相关资料是鉴赏诗歌形象的前提。诗人的相关资料主要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诗歌具体的创作背景等。托物言志的诗更需关注诗人的生平经历。如赏析陶渊明的诗歌, 就必须了解他的一生, 抓住“隐者”、喜爱菊花、向往自然、厌倦官场等生活关键点;看到李白的诗, 就想到豪放飘逸;看到杜甫的诗, 就想到沉郁顿挫;看到刘禹锡的诗, 就想到意气纵横, 情深语健;看到李贺的诗, 就想到奇丽、变幻莫测。

三看注释, 明白缘由

有些诗作, 会对诗题或作者, 或诗中的某个词、句做出相应注释, 从这些注释中能进一步提取相应的信息, 使读者对诗的理解更加具体化、明晰化。如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雨雪曲》一诗, 诗后就有注释, 从这个注释中, 能够了解到作者江总的简单情况, 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 有利于诗句的理解和把握。这和学诗要“知人论世”是相通的。如杜甫的诗句: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溪, 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杜甫居成都草堂, 历经离乱之后, 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 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时节, 独自散步在江边, 情随景生, 就写出了这首诗。

要正确地把握杜甫在这首诗中所表露的对生活的态度, 即思想感情, 我们只要读一读诗的注释, 就不难看出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积极的、思想感情是欣喜的。

四看意象, 构建意境

这是读懂诗的关键一步。意象是诗歌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 (或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熔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 , 是构织诗歌形象的主要因素, 其关键在于把握“象”;意境是诗词艺术美的集中表现, 它是诗人强烈的主观思想感情与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相契合, 是诗词创造出来的一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是探知诗人感情的重要途径, 其关键在于把握“境”。在意境的创设上, 有不同的风格, 同时蕴涵着不同的情感, 关键在于把握蕴含其中的“意”。如杜甫的《登高》, 意象: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等;意境:沉郁悲凉, 雄浑开阔。

古代许多写景诗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欣赏诗的画面美, 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 二是画面色彩, 三是动态, 四是静态。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就是词人以凄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凄惨悲切的心境。在词中, 无论满地的黄花, 还是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 都是生愁、助愁的。可以说是景景含愁、处处成愁。

一般而言, 色调明丽、画面鲜活, 诗人的情感就高昂乐观;色调阴暗、画面凄凉, 诗人的情感就低沉伤感。如赏析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的考查材料《雨雪曲》时, 只要抓住“寒”、“暗”等词, 就能品味出诗中的凄凉。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 在表面意义之下, 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意, 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从字面看是写一段行程, 水流急、船行快, 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的景物, 因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 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所以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五看诗眼, 把握情感

所谓诗眼, 就是一诗或一句中最警策的字, 一字锤炼得好, 足使全句生色。诗眼集中体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文章主题。如唐代诗人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寄京华亲故》一诗中第四句“散向峰头望故乡”中的“望”字即诗眼, 虚写置身峰头, 收束全篇。即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 也表达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篇4:诗歌学习的五步法

一、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感情对于诗而言,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诗歌的生命。古人云:“诗言志。”诗人写诗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均为抒发自己的感情。因而要鉴赏诗歌,就应该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要想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要研究作者,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以人为本,仔细品味诗人的情感。

一般说来,写景抒隋诗多通过客体形象的描写来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或对个人生活的感伤等,这种带有浓郁抒情色彩的诗人形象就是诗的主体形象。

咏物言志诗主要通过细致描摩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有咏蝶、咏蝉、咏蜂,有咏松、咏梅、咏莲……或赞叹,或讽刺,或寄寓美好愿望,或表达人生态度,或隐含生活哲理。

边塞征战诗是唐宋时期较为盛行的优秀诗歌,多通过描写边塞奇异风光、艰苦战争、壮烈牺牲等客体形象,表达作者报效国家的热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感叹,或对连年征战、背景离乡的怨恨。

因事而发,借以抒发心中感慨,这样的诗称为即事感怀诗。这类诗歌重在抒怀,因而作者对所写之事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的叙述,而是较明显地直抒情怀。

怀古咏史诗是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其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历史故事、古人事迹、历史遗迹等描写,借以表述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二、恰当运用想象

想象是一种思维活动,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在诗歌欣赏中,想象能使欣赏者在读通字句、掌握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生活积累和艺术理解力,填补由于作品的跳跃性而留下的字句间的空白,深入诗歌语言所构筑的美的境界,甚至对作品进行能动性发挥,去创造新的意境。

诗歌的欣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通过想象可以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再现诗人创造的诗歌形象。在欣赏诗歌时,要充分调动想象和联想能力,才能真正地体味出作品的无限韵味和审美情趣。

想象在诗歌欣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①想象能再造诗中的形象;②想象能获得情感的愉快;③想象能丰富诗歌的形象;④通过想象对诗的再创造的目的在于获得情感的共鸣或感动;⑤在想象中把握诗歌含蓄的艺术手法。

三、把握诗歌的意境

意境就是客观的生活图景与诗人主观情感(意)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就是情感,是指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是指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画,即诗人采用具体的语言所描写的人、物、景。“意”和“境”两者密不可分,“意”要通过“境”来表现。“境”又需要“意”作灵魂。诗词曲的所谓意境,就是体现作者主观思想感情的图画。

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了解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主旨,这种思想感情和主旨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简言之,诗句写了什么景,景中含有什么情。)其次,诗人在诗中向读者展示了怎样的画面,画面的构成要素具备怎样的特征。再次,分析意境不能离开作者的生活背景。揣摩诗歌的中心主旨,仔细地分析诗人的主观感情和画面意象的联系,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意境。

中国的诗歌和绘画都十分重视意境的表现。审美意境的创造是以“物”为基础,以“我”为主导来进行的,我国古代绘画中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得自然之所以然,则造化在我”就是说明这个道理。中国诗人和画家一贯注重状物中的抒情,再现中的表现,注意“意”在审美意境中的主导地位。创作者的艺术构思,要以对生活的最初的主要感受来确定作品的立意,然后以“意”作为作品的感情基调,使构思活动围绕感情基调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最终达到高度统一的效果。不仅绘画,诗歌也是如此,中国古代常有“诗书画同源”的说法,这是有深刻道理的。诗中也讲究“意境”,诗一样的意境是极优美的,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景”和“情”,具有极感人的魅力。我们常说什么东西美得“如诗如画”,就是这个道理。

四、认真背诵诗歌

语文教材选录的诗歌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学生背诵这些诗歌,既能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先人的心境,又能潜移默化地提高素质,还可以将书面语言吸收为自己的语言。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背诵效率,成了广大师生急于解决的一道难题。

1多朗读,激发认知兴趣。背诵必须通过出声朗读,在大脑皮层上留下较多的同一意义痕迹,加深记忆的效果。学生也随之逐步加深了对这些诗文的认知,从而提高了背诵的积极性。因此,广大教师必须减少课堂讲解时间,延伸诵读时间,以此促进学生加深对诗文内容、思想、意境的感知与理解,为更好地背诵课文奠定了基础。

2分类别,增强记忆深度。诗歌默写,主要考查诗歌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运用能力,考查的内容多是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富有教育意义、贴近学生生活和时代感比较强的诗句。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梳理和归纳诗文的类别。例如,描写“月”(花、雨、雪等)或带“月”(花、雨、雪等)的诗句;蕴涵深刻哲理的诗句;抒发豪情壮志的诗句等。通过归类,学生记忆中的许多个点进而形成一个个面,对内容理解更透彻,记忆更简捷、更深刻。

3常巩固。提高背诵效率。任何知识的巩固、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都要靠练来实现。因此,要根据知识近期遗忘快的特点,每背诵完一个阶段后,就进行默写比赛。默写竞赛要考虑多措并举,如采取分组竞赛、计时完成等多种方式。通过默写,指出问题,表扬先进。这样既使所背的内容在头脑中得以保持、巩固下来,又能避免背而不写,易写错别字的问题。

五、合理进行诗歌阅读

篇5:高二散文诗歌:我的五样

生活好比品茶,细细回味,苦涩中带着甘醇,清香久久萦绕舌间。毕淑敏便是个会品味的人儿,她找寻到了属于她的五样——“阳光、空气、水、鲜花和手中的笔”;而我呢?我的五样又是什么呢?……一个金牛座的孩子站在“旷野”之上,站在巨大的蓝色苍穹之下仰望她明媚的青春,她默默思考着属于她的“五样”……

这个金牛座的孩子便是我。我自认为是个爱追梦的孩子,生活使我满怀热枕;学习使我执着拼搏。我有一个不变的梦,那就是追求幸福(我对幸福的定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个梦永无止境,在追寻的过程中,我收获了我生命中宝贵的五样。

篇6:浅谈诗歌教学的五读

徐闻县城南中学

柯志娟

内容摘要: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逐渐关注朗读。朗读在诗歌教学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许多诗歌课堂上,朗读仅仅是一种形式。本文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五读”,即以朗读贯穿整个诗歌课堂,读出感情、读出感悟、读出问题、读出体验、读出灵感,从而改变诗歌教学的尴尬境地。

关键词:朗读 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 诗歌教学

诗歌,写景状物,抒情言志;语言优美,意蕴丰富;开合跌宕,摇曳多姿。那是一片诗意的世界。如何才能经常在诗意的田野中漫步?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为主线,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喜的是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逐渐关注朗读。朗读在诗歌教学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许多诗歌课堂上,朗读仅仅是一种形式,没有真正为诗歌教学服务。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读”应不同于以往的“读”,不能为了读而读,应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迁移。

一、读出感情。

优秀诗歌十分讲究音乐性。席勒甚至认为“诗里的音乐在我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诗歌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这是无可置疑的,大多数教师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有些教师每让学生读一次,都要花上读多出几倍的时间来评,请A评,请B评,还要请C、D、E评,评得兴味全无;还有的教师对背诵缺乏必要的指导,要求学生勉强为之。诗歌的朗诵,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评要点到为止,诵要水到渠成。

读如何体现出训练层次呢?可以分为三步: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要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读出感情”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对课文理解的逐步深入而逐步提升其层次。这就要求 在理解的过程中穿插朗读,逐步提高对朗读的要求。

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升,也能反过来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如欣赏过杜牧的《赤壁》后,可将学生分成两个组,一组读叙事部分“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另一组读议论部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以此再次明确此诗的表达方式及层次结构,从而更好地感受其意境之美。

二、读出感悟。

读诗歌应善于找出诗人的情感突破口。情感突破口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种事物,可以是一次经历,可以是一个念头。如瓦雷里所说:“一个意外的事件、一个外界或内心发生的小事:一棵树、一张脸、一个题目、一种情感、一个字就能触发人的诗情。”

一个理想的突破口往往是诗歌的核心和灵魂。如果阅读时找到它,意味着阅读思路从混沌到有序,为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这时再放声朗读,已经是更高层次的朗读,诗人的情感与学生的感情己融而为一,这时学生往往会对诗歌有自己独特的感悟。

如教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一文诗,如果能引导学生理解“荷叶”是母爱的一种寄托,那么就能理解文章的内涵。可以指导学生一些方法,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悟。如“理解法:从______________中,我读出了_________________;想象法:从___________中,我仿佛看见了__________;拓展法:从__________中,我想到了___________。”学生可以从中任选一种方法畅谈自己对全诗或某个语句的独特感受。这样一来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母爱的博大无边、伟大无穷,他们在与文本、与自我对话中敞开心扉,思绪飞扬。这是把语文教育的熏陶感染与学生独特的感受结合了起来,学生的感悟与倾诉更是他们的独立人格、独特体验的具体体现。

三、读出问题。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后,不仅领悟到文字背后的意蕴,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从而理解了诗人的思想情感,还有萌发一些疑问。如 果教师能创设一种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平等的对话中质疑、解惑,学生的思维将在对话中闪光,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有一位教师在上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时,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各小组的成员把自己阅读过程中的疑问提出来,然后展开讨论,筛选出一两条有价值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学生经过讨论后,提出的问题有:

一、孩子为什么把自己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二、“我”为妈妈做了那么多事为什么却不让她知道?

三、为什么当妈妈叫“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在那里匿笑,却一声不响”?„„就这样学生在质疑、解惑中再次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

四、读出体验。

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于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而我们赏诗时往往会受作者感情的触动而对照起自己的情感经历。正缘于此,我们在诗歌教学时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教育和思想教育。

如:有一个教师在教学泰戈尔的《金色花》时,在引导学生体会到泰戈尔借助金色花这一想象是为了表达孩子回报妈妈的心愿之后,来一下现场调查。让在座的学生能记住妈妈的生日的举起手来。结果举手者寥寥无几。这时教师趁机追问:“你们的生日,妈妈牢牢地记在心里,而你们呢?同学们,这说明了什么:”学生齐声说:“对妈妈关心不够。”师再追问:假如妈妈就在你的面前,你会怎样表达藏在心底那份深深的爱意?学生甲说:“我会给妈妈说笑话,让她捧腹大笑,把一天的烦恼和疲绻赶得无影无踪。”学生乙说:“我要变成一棵树,我会勤生绿叶,长得枝繁叶茂,夏天母亲可以在树下乘凉,我为她遮风挡雨,秋天树上的果实成熟了,母亲可以摘下解渴。”有的学生还用歌声来表达她对妈妈的爱,唱起了《妈妈的吻》、阎维文的《母亲》、容祖儿的《世上只有》等等,随着歌声的响起,越来越多的学生加了进来,教师也和着乐曲打拍,教师里飘荡着母爱的旋律。

五、读出灵感。有时候,灵感缘于别人的一篇好文章,诗歌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可以模仿的诗句或写法,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如:冰心的《荷叶.母亲》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这一写法值得借鉴。一个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母亲是_____,我是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仿写训练。学生写出了不少佳作,比如;母亲是伞,我是伞下的孩子;母亲是春雨,我是幼苗;母亲是挺拔的树,我是树上的果儿;母亲是灯塔,我是夜航 的船儿。

“诗歌教学已经陷入尴尬境地!”很多教师这样感慨着。长期以来,由于语文课本中诗歌尤其是现代诗歌篇目少,分量轻,考试比重不大,人们对其缺少研究,以至于诗歌教学成一个盲点。2001年开始课程改革实验后,新教材中诗歌特别是现代诗歌的篇且明显增多,诗歌阅读的春天才姗姗来迟。但是由于长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诗歌教学积重难返,因而陷于尴尬境地。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深深体会到朗读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故冒味写下此文,与各同行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 丁莉娟 赵志升编著:《有效教学—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教材分社2007版。

[2] 沈伟主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版。

[3]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初中新课程语文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版。

[4] 自俞华芳:《诵读吟咏,回归本真的语文味—谈谈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中学语文教与学》2006年第3期。

[5]阮班莲:《新课程理念下语文阅读课该怎样上—读<特级教师范院校这 4 样教语文>有感》,《中学语文教与学》2006年第3期。

[6]秦训刚,晏渝生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版。

篇7:现代诗歌形式的五个要素

现代诗歌表面上看无一定之规,给人无从下手之感,但分行、韵律、意象性、风恪、情境,都构成了现代诗歌形式的重要元素,抓住这五要素,就能有效地进行分析。我们姑且借助对中国30年代的现代派诗歌的解读,来谈谈诗歌的鉴赏技巧。

1、分行

首先一目了然的就是分行。即使是一篇通讯报道分了行也会有诗的感觉。

美国学者卡勒举过一则通讯的例子:

昨天在七号公路上一辆汽车时速为一百公里时猛撞在一刻法国梧桐树上车上四人全部死亡。

下面试试把这则通讯分行朗诵:

昨天

在七号公路上 一辆汽车

时速为一百公里时 猛撞 在一棵 法国梧桐树上 车上四人 全部 死亡。

再比如,我们可以看看这一个留言条:

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么凉。

这看上去是一个典型的留言条,一个人偷吃了别人冰箱里的杨梅,觉得不好意思,想留个便条道一下歉。可实际上它却是20世纪美国大诗人威廉斯一手非常有名的诗。我们再把它分行重新读一下:

我吃了

放在冰箱里的 梅子

它们大概是

你留着早餐吃的 请原谅 它们 太可口了 那么甜

又那么凉

一个留言条分行写,就是一首著名的诗。这意味着诗歌尽管很难从本体意义上给它下定义,但它仍然有一些形式性的因素或者说程式化的要素,决定它是一首诗。其实,我们分析一首诗也往往并不是从诗的定义和本质入手的,而往往是从诗歌的形式要素入手的。

2、韵律

从韵律开始,进入了诗学相对复杂的层面。很多背过唐诗的人从小就会感到古体诗的韵律美。几岁的孩子可以什么意思也不懂但一口气背出几十首唐诗来。其中起作用的就是韵律感。为什么现在几乎所有两三岁的孩子,父母都逼着他们背唐诗,而不背郭沫若的《女神》呢,一方面他们认为唐诗有更永恒的经典的文学价值,另一方面也在于唐诗有强烈的韵律感。语言本身是有音乐性的,这种音乐性——一种内在的音节和韵律的美感不仅限于诗,日常语言中也潜在地受音节和韵律的制约。比如,“五讲四美三热爱’’,换成“五讲三热爱四美“,就怎么听怎么别扭。小说中也有韵律感的例子。有两句小说中的句子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下子就记住了。一是乔伊斯《都柏林人》中的句子:“整个爱尔兰都在下雪。’’一是巴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中的一句:“全维罗纳响彻了晚祷的钟声。”两句话当时就给我一种震动感。很难说清这种震动从何而来,但“爱尔兰”、“维罗纳”在音节上听起来的美感因素可能是其中重要原因。假如把上两个城市换一个名字,如“全乌鲁木齐响彻了晚祷的钟声”、“整个驻马店都在下雪”,就似乎没有原来的韵律美。所以声音背后是有美感因素的,而且还会有意识形态因素,有文化和政治原因。比如有研究者指出,我们对欧美一些国家名字的翻译,就用的都是特好听的词汇:英格兰、美利坚、苏格兰、法兰西等等,听起来就感到悦耳;而对非洲和拉丁美洲小国的翻译,毛里求斯、厄瓜多尔,洪都拉斯、危地马拉等等,听上去都剧难听,一听就感到是一些蛮荒之地,这可以说是殖民地强权历史在语言翻译中的一个例子。

现在我们来看台湾诗人郑愁予的写于1 9 5 4年的《错误》,它就是韵律感极强的一首诗: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开头两句中“走过”、“开落“在韵脚上呼应,“东风不来’,跫音不响”在音节、字数、结构上也有对应的效果。本来单音节词流其是介词、连词、判断词(“是”)在诗中一般都尽量回避,但《错误》却是大量运用,如“打”、“如“、“是”„„反而使诗歌的内在音律更起伏跌宕。尤其是“达达的马蹄”有拟声效果,朗朗上口。诗一写出,有评论家说整个台湾都响彻了达达的马蹄声,到处都背诵这首诗。

中国现代诗中最注重诗歌韵律的是“新月派’’诗人,如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如徐志摩的经典名篇《再别康桥》和《雪花的快乐》。我们读《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这首诗的音节很美。

中国现代诗中韵律美的顶峰《雨巷》(1 9 2 8)。它使戴望舒一举成名。叶圣陶甚至说《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而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

这首诗在旋律、音节的形式层面与心理气氛达到了统一。但戴望舒本人不喜欢它。因为它太雕琢,太用心,太具有音乐性。戴望舒很快就找到了新的爵学要素。取代了《雨巷》的是《我的记忆》。戴望舒的好友杜衡在《望舒草》序中说:从《我的记忆》起,戴望舒可说是在无数的歧途中间找到了一条浩浩荡荡的大路,并完成了“为自己制最合自己的脚的鞋子’’的工作。这浩浩荡荡的大路也是30年代一代现代派诗人昕走韵路。其诗学的重心就在于“意象性”。

3、意象性

意象性是诗歌艺术最本质的规定性之一。诗句的构成往往是意象的连缀和并置。这一特征中国古典诗歌最突出,诗句往往是名词性的意象的连缀,甚至省略了动词和连词。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种纯粹的名词性意象连缀,省略了动词、连词的诗句在西方诗中是不可想像的。可以对照一下唐诗的汉英对译,比如王维的诗“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它翻译成英语是这样的:“As the s un sets,river and lake turn white”。“白”在杜甫诗中可以是一种状态,在汉语中有恒常的意思,“白“不一定与“日落”有因果关系,但是在英语翻译中,必须加上表示变化和过程和结果的动词turn,过程的是因果关系,而且必须有关联词As。又如杜甫的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译成英语则是这样:As spring comes to the city,grass and leaves grow thick”,其中表示时间性的关联词As、动词comes、grow都得补足。从中可以看出意象性尤其是汉语诗歌艺术最本质的规定性之一。

现代派诗歌的突出的特征就是意象性。《我的记忆》有鲜明的意象性特征:

我的记忆是忠实于我的,忠实甚于我最好的朋友。它生存在燃着的烟卷上,它生存在破旧的粉盒上,它生存在颓垣的木莓上,它生存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在丝碎的往日的诗稿上,在压干的花片上,在凄暗的灯上,在平静的水上,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它在到处生存着,像我在这世界一样。

用实用性语言来说,这一大段诗一句话就够了:我的记忆生存在一切东西上。但戴望舒却罗列了一系列意象,这正是诗歌语言之所以区别于日常语言的本质之处,是意象性的典范之作。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废名的《十二月十九夜》:

深夜一支灯,若高山流水,有身外之海。

星之空是鸟林,是花,是鱼,是天上的梦,海是夜的镜子。

思想是一个美人,是家,是日,是月,是灯,是炉火,炉火是墙上的树影,是冬夜的声音。

香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说这首诗“不但没有韵,而且不分节,诗句白得不能再白,淡得不能再淡,可是却流放着浓浓的诗情”。它堪称“意象额集大成”,诗人的联想由“一枝灯“的意象延展开去,“灯”在深夜中给诗人一种知音般的亲切感,由此联想到“高山流水的典故。继而处触发了一系列比喻,既以具象的意象解释具象的意象,又以具象的意象解释抽象的意象(“思想”)。这首诗的另一值得关注之处在于,它几乎所有的意象都是具象的,是在现实世界可以找到对应的美好事物,然而被诗人连缀在一起,总体上却给坚种非现实化的虚幻感,似乎成为废名参禅悟道的世界,具体的意象最终指向的却并非是实在界,而是想像界,给人一种可望而即的缥缈感,所以司马长风说它洋溢着凄清夺魄之美。

4、风格

从意象性随便谈及的是“风格“。意象性是诗歌的普泛的属性,本身没有风格特征,但诗人选择哪一种类型的意象却标志着风格。比如,法国象征派大诗人波德莱尔写诗就不回避我们看上去是丑恶的意象,甚至专门写腐烂的尸体,因此被称为恶魔主义诗人。波德莱尔发明的是“审丑”的艺术,专门写尸体。如他的著名的《腐尸》,写一具腐烂的尸体,最奇怪的是这首诗竟是献给他的爱人的: 爱人,想想我们曾经见过的东西,在凉夏的美丽的早晨:

在小路拐弯处,一具丑恶的腐尸 在铺石子的床上横陈,天空对这这壮丽的尸体凝望,好象一朵开放的花苞,臭气是那样强烈,你在草地之上 好象被熏得快要昏倒。

苍蝇嗡嗡地聚在腐败的肚子上,黑压压的一一大群蛆虫

从肚子里钻出来,沿着臭皮囊,象粘稠的脓一样流动。

最后,波德莱尔把联想引向了爱人:

——可是将来,你也要象这臭货一样,象这令人恐怖的腐尸,我的眼睛的明星,我的心性的太阳,你,我的激情,我的天使!

波德莱尔因此获得了“尸体文学的诗人”的称呼。这首《腐尸》则使人想起鲁迅的《野草》中的《立论》,体现的是一种直面更真实也更本质的存在的精神。2 0世纪屈指可数的几个大诗人之一里尔克年青时曾给大艺术家罗丹当过秘书,他说罗丹有一次对他感叹:“我终于理解了波德莱尔的这首《腐尸》了,波德菜尔从腐尸中发现了存在者。“《腐尸》的意象反映的是生存、死亡等人类的更本质的秘密。

与波德莱尔相比,中国30年代的一大批现代派诗人,尤其是戴望舒、何其芳体现出的是极端的唯差主义倾向,都是“古典美”的体现者。中国的现代派诗人意象的选择上却表现出一种“古典美”的风格。我们今天举的是一个更有代表性的饲子,这就是郑愁予的《错误》,它体现的则是古典美。它的意象有浓厚的传统的江南文化气息,让人神往。同时有旧诗词的氛围,有古典化倾向。容颜、莲花、柳絮、青石、春帏、跫音„„都是古典诗词积淀已久的意象,它标志了一个唯美主义抒情时代的诗风,风格体现为古典美。

5.情境

分析现代派诗歌,更好地一个角度是情境。它不完全是意境,而有情节性,但其情节性又不同于小说等叙事文学,其情境是指诗人虚拟和假设的一个处境,按卞之琳所说,是戏剧性处境。如他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是现代诗歌史上最有名的诗之一。小说家叶兆言——叶圣陶的孙子写过一部长篇小说叫《花影》,把这首诗作为题词,陈凯歌根据《花影》改变的电影(张国荣和巩丽主演)也同样把它作为电影的题词,虽然这是陈凯歌拍的最糟的电影之一。单纯从意象性角度着眼就无法更好地进人这首诗。虽然小桥、风景、楼、窗、明月、梦等也是有古典美的意象,但诗人把这一系列意象都编织在情境中,表达的是相对主义观念。单一的你和单一的看风景人都不是自足的,两者在看与被看的关系和情境中才形成一个网络和结构。这样,意象性就被组织进一个更高层次的结构中,意象性层面从而成为一个亚结构,而总体情境的把握则创造的是更高层次的描述,只有在这一层次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卞之琳的诗歌。卞之琳的很多诗歌都是情境诗的代表作。再看《航海》 轮船向东方直航了一夜,大摇大摆的拖着一条尾巴,骄傲的请旅客对一对表—— “时间落后了,差一刻。“ 说话的茶房大约是好胜的,他也许还记得童心的失望—— 从前院到后院和月亮赛跑。这时候睡眼朦胧的多思者 想起在家乡认一夜的长途

于窗槛上一段蜗牛的银迹——

“可是这一夜却有二百里”

诗人拟设的是航海中可能发生的情境。茶房懂得一夜航行带来的时差知识,因而骄傲地旅客对表。乘船的“多思者”在睡眼朦胧中想起自己在家乡是从蜗牛爬过的痕迹来辨认时间的跨度的,正像乡土居民往往从猫眼里看时间一样。而同样的一夜间,海船却走了二百海里。如同《断章》一样,《航海》也表现出一种相对主义的观念,即现代时间与乡土时间的对比。骄傲而好胜的茶房让旅客对表的行为多少有点可笑,但航海生涯毕竟给他带来了严格的时间感,这种时间感与乡土时间形成了对照。最终,《航海》的情境中体现出的是两种时间观念的对比,而在时间意识背后,是两种生活形态的对比。

最后再来看《错误》。它更体现了一种情境的美学。它首尾有故事性,令人联想起一个有淡淡的伤感的哀婉的邂逅故事。我们不妨设想,一个江南女子倦守空闺,苦苦等候出远门的意中人,中间几个比喻暗示出女主人公的形象,描绘了一颗深闺中闭锁的心灵。这时候,一个游子打江南小城走过,他可能邂逅了这个女子,也可能暗恋上了她,抑或两个人还发生了爱恋的故事。但一切不过是美丽的错误,最终我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在达达的马蹄声中,美丽的故事终于结束了。《错误》这首诗的想像情境是不确定的,多义的,这就是诗歌营造的情境,它有故事性,但毕竟不是小说。所以它的虚拟的情境就是一种复义性,童工多重想象的余地。首先它是关于江南的一种文化想像。江南可以说是让无数中国作家魂牵梦绕的地方。这就是诗化的江南,或者说是古典化的江南。

同时,它也是关于游子的母题,让人想起辛弃疾的词:“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是宋词中不可多得的让人感慨的诗句。

当然它又是深闺的母题,这个深闺紧锁的形象,你可以把它看成是少女,也可以看成少妇。无论是少女还是少妇,这在季节里苦苦等待的形象,如莲花的开落的形象同样让我们心动。

最后是邂逅的主题。“美丽的错误’’暗示了一种邂逅或失之交臂的普泛的人生境域,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过的,或体验过的,隐含了丰富的美感内容。所以最终我们从情境的视角来理解错误》,会领悟到其中的一种无奈的命运感。这就是它的最核心的“邂逅’’的主题。

“邂逅”是文学家最酷爱的情境之一,它的奥秘就在一次性。而关于一次性的思考,最深刻的小说家是捷克流亡作家昆德拉。他的最重要的小说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小说一开头就在思考关于“一次性“和尼采的关于的“永劫回归”的命题,什么是“永劫回归",昆德拉的意思是,命运只有是轮回的,才有重复,才有规律和意义,否则都只具有一次性,就会像引用一句德国谚语说的那样:只发生过一次的事就像压根儿没有发生过,而我们所说的生活,也就成了一张没有什么目的的草图,永远也完成不了。按照昆德拉的思考,只发生过一次的事就像压根儿没有发生过。

篇8: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特色的五个角度

上传: 余爱柏

更新时间:2012-5-1 21:41:46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大家都知道,我国古典诗歌或借景抒情,或触景生情,或寓情于景,要想读懂一首古诗,关键是读懂其写景特色,写景特点能把握住,就能把握住一首诗歌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析形象、品语言、赏技巧。我们平时做古典诗歌鉴赏题时,经常也见到这样一类问题:(1)你认为这首词写景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析。(2)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3)请简析本诗的写景特点。

(4)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5)这首诗是如何描写春色的?

(6)试从“静”“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以上问题问法不同,但无论开放还是限制都是要求对古典诗歌写景特色做赏析。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这句话也强调了写景在古典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诗人是通过写景来表现自己的感情。既然写景在创作时重要,那么在鉴赏时也很重要,究竟该如何去鉴赏诗歌的写景特色呢?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总结出以下五个鉴赏的角度:

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我们在阅读时,读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1)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2)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

三、从诗歌的结构特点角度赏析

古诗讲究起承转合,词一般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议论,如果一首诗词没有按一般规律写作,那在结构上就会有自己的特色,鉴赏时需要对这方面的特点加以分析。或一句一景,或句句写景,或景语作结,或前后照应好,结构严谨。这些都是诗歌结构方面的特色,是赏析时容易忽略的,我们一定要有结构观念,从结构角度鉴赏诗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前面提到的王维的《田园乐》,依次写了红桃、绿柳、落花、啼莺,一句一景,并且“落花”照应“桃红”“莺啼”照应“柳绿”,使诗歌结构严谨,这一点同样可以成为这首诗写景的一大亮点,而不应只看到它色彩方面的特色。

四、从锤炼字词的角度赏析

古人写诗非常注重字词的锤炼,留下了如“一字师”的佳话,“推敲”的故事,鉴赏时抓住这些运用传神的字词,可以了解所写景物的特点,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甚至可以了解一首诗的结构特点。“昨夜一枝开”“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遥看瀑布挂前川”„„诗句中都有运用传神的字眼,这些字眼的运用,把整个景物都写活了,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一个字就惟妙惟肖的再现了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鉴赏诗歌怎能把这些遗忘呢?

五、从修辞手角度赏析

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鉴赏时同样不能忽视修辞的欣赏。“露似真珠月似弓”这句写景的诗句只能从修辞的角度探讨其妙处,探讨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看到写景的诗句如果能从以上五个角度赏析,那么,一首诗就能读懂,读懂诗句不管从哪个角度发问,都可以自如地回答问题。

篇9:中学诗歌的五步教学法有用吗

文学就是人学,人学就是情学,诗歌尤然。若不知情,则不知人,不知人,则不知文。因此,张征澜老师在诗歌教学中,总基于情,立于情,发于情,收于情。围绕“情”字,由浅入深分步讲授,环环相扣,收到了较好效果。《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因其时代的距离及创造上的散文化倾向,不少老师认为难教。张征澜老师以此诗为例,总结了中学诗歌教学在步法:

1、进人角色,态势达情:

教师在走上讲台前,须潜心领会,把握诗情,酝酿情感,要任诗情来驱使自己,而不应有意去驾驭诗情。这样,诗情如冰,你自会冷峻;诗情如火,你自会热烈;诗情如春,你自会希望勃发;诗情如秋,你自会宁静舒美;如水便滔滔东流,潇洒自如;如山则千年耸立,伟岸庄严。走上讲台时,教师的步态、身姿、表情等态势语便自然与诗情协调,未成曲调而先“形”夺人,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在讲授《大堰河──我的保姆》之先,我花了大量时间体会诗情。当走上讲台时。我觉着我不是身处讲台,而是铁窗之下;面临的不是学生与听课的老师,而是白雪飞扬,寒风呼号的严冬,我也不是在上课,而是在谱写一曲崇高母爱的颂歌,在倾诉对不公平世界的撕心裂肺的咒语。我嗓子发哽,好一会没出声,学生静静地注视着我,等待着我的开场白。无声之中,学生从我的态势好像已读懂了什么,悟到了什么,为上课造成了良好的情境氛围。

2、恰当导入──诱发切身情感:

“爱是宝贵的,母爱尤其无私而伟大。我们都已经领受了或正领受着这种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爱。想想我们的母亲吧,她们为抚育我们挤完了最后一滴乳汁,现在又默声不响地为我们日夜操劳,为我们的远离而挂肚牵肠。得到爱多么幸福可自古以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回报这份爱却多么难啊!作为孩子,我们该做些什么才无愧于日益衰老的妈妈呢?同学们,今天,让我们用全部的感情,整个儿的身心来学习著名诗人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也算是儿女对妈妈的一声问候,一回祈祷,一片诚挚的祝福吧!”

这是我走上讲台,沉默片刻之后的开场白,目的是诱发学生自身真切的情感。再使其情与诗融汇起来。因为感情属于自己,属于内心,他人不能勉强。要使学生充分领会诗情,就必须充分激发学生自己的感情,把他们导入诗中去,要让他们有这样一种感受──这不只是在读别人的诗,尤是在抒自己的情,让他们萌发一种通过学习诗歌来倾诉自身感情的渴望。要做到这些,恰当的切合学生自身情感的导语至关重要。

3、朗诵──再现情境氛围:

有人主张课堂的朗读为佳,教师应适当控制感情,以免感情过于流露影响上课。这不利于诗情顺畅流溢。诗要朗诵,角色化的真真切切的朗诵,可悲可泣,可笑可歌,无须遮遮掩掩,故作姿态,应倾浑身解数让字一个个从书本上“站”起来,再现出诗歌背景、环境、氛围、情绪,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身历其事,心领神遇,忘乎自己。教《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分集体、学生个人与我轮次朗诵的,读到有些诗节,情之所至,师生同歌共泣,断续声咽,其情其境,感人至深。

4、讲解──形象引导,类比创作:

诗歌讲解如果停留于抽象地分析含义、诠释内容,就没意思了。要把诗歌讲活讲懂,讲出趣味,关键在讲出诗之心,达尽诗之情;应深入浅出,较好的方法是设立与诗歌形象类似的易为学生接受和使之倾动的新形象,并用与课文抒情基调一致的语言进行表述。

如上《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时,我对其词句未作太多分析,却讲到了世上年老的父亲、艰辛的乡亲、深爱儿女命运多舛的母亲,讲到了羔羊跪乳、寒鸦反哺的故事,再结合课文内容,略加点染,学生听了,唏嘘不已,同类形象的感情薰陶与内容比照,使他们较深刻、较准确地领悟到了课文的思想感情与艺术特色。

5、写作──化诗情为我情:

青年就是诗人。上诗歌课,不要忘了给学生一个创造的机会。老师要扣紧课文感情基调,把准学生思维动态,趁热打铁,巧设题目,使学生通过创造尝试,抒发出自己的感情来。

我在课堂上拟了下面这道题,效果很好:

请以课文或下面两个诗节作为感情触发声,给你的妈妈写几句话(可写诗,也可写随意性短文):

要是时光能够倒流

妈妈,我多想不再长大

只求您永远年轻

一如三月和煦的春风

要是生命也能给予

妈妈,我愿折去了全部寿辰

只为唤回您

再给我片刻爱的温存

上一篇:<<代数式>>教学目标下一篇:《听听那冷雨》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