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诗歌赏析教案

2022-08-22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诗歌赏析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七年级诗歌赏析教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之诗歌赏析

【一】《观沧海》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① “”。 写景时,先写岛上的②,次写海面上的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3分)【①观 ②树木百草 ③秋风洪波】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2分)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只作翻译1分,有想象内容1分) 3请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作简要赏析。(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 【答案】①诗人借助奇特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

②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一统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政治抱负。(大意对即可)

4.这首诗以“观”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2分) 5.解释词语:①临:到达,登上。②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③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 首句有何作用?(意象、渲染气氛、情感)

答:首句写景,“杨花”“子规”点名暮春时节,渲染悲凉伤感的气氛,诗人融情与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2 .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2分)

示例: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关切与怀念之情。 3.解释词语:①左迁:降职。

【三】《次北固山下》

1.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风正”,。四字传神的写出了顺风行船的场景。【两岸才显的宽阔,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2.“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2分)

答: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作者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表现出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心情的舒坦。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

答:潮水涨起来了,江面宽广,两岸更远了;挂起帆,乘船顺风疾行。“两岸阔”“一帆悬”是精整的对仗,意境开阔,情绪饱满。

4.请你描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展现的画面,并揭示其中蕴含的哲理。(3分)

答:在残夜将尽未尽之际,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这两句诗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揭示出新旧交替(或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自然规律,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3分)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的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答:“生”和“入”采用拟人手法,赋予“日”和“春”人的情态,揭示出新旧交替(或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自然规律,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3分)

6.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对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理解。(2分) 示例: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表达了浓浓的乡愁(思乡之情)。 7.请你谈谈本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

答:颈联:高兴、喜悦(或积极、乐观、向上);尾联:作者淡淡的乡思愁绪 8.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答: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见到的青山绿水、波平浪静等江南景象,时近春节,头顶大雁,诗人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慨,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的思乡之情。 9.解释词语:①次:停宿。

10.【2017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请赏析“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 7.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答案】

6.阔”:显得宽阔,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广阔浩淼。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表现出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心情的舒坦。

7.“客路”的意思是行客前进的路,可见诗人是一位漂泊他乡的游子。颈联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不得回乡的愁思;“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太阳。让大雁捎家信可见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天净沙 秋思》

1.这首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描绘了一幅孤独、凄凉、冷清的深秋晚景图。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3.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答:直抒胸臆,点明主旨,真切地表现了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4.解释词语:①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②思:思绪。

【五】《峨眉山月歌》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答: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2.“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影”指什么,本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表达效果?

答: “影”指月影。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该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3.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2分)

答:连用五个地名,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4.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抒发了诗人离乡江行的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六】《江南逢李龟年》

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答:“落花”寓意甚多,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3.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答: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第二篇:七年级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七年级的古代诗歌四首是怎么样的呢?相关的教案又应该如何写呢?下面大家就随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1. 了解古代诗词的有关常识。

2. 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 运用联想和想象赏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 比较阅读,探究诗词中的情趣,体会诗歌的不同风格。

1. 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培养高尚的高尚的审美情趣。

2. 欣赏气吞山河的雄壮美、叙事写景的哲理美和侧面点染的烘托美。

教学重、难点:如何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怎样鉴赏精彩的诗句。

教学方法:通读每首诗,感知诗句的节奏、韵味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精通全诗,理解诗的意境;鉴赏精彩语句,发挥想象和联想,品味其中的深刻内涵。

一、本课目标:

1. 赏析前两首诗,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把握各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格律诗的基本常识。

二、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四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观沧海》。

1.整体感知: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出征乌桓时所作。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姨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一壮美的诗篇。诗人描写了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壮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2.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3.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4.理解内容。

①、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②、根据开头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③、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到“洪波涌起”为止。)

④、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

5.分析韵律: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6.齐读、背诵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

1、导入:这首诗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2、读读讲讲问问。

(1)、串讲: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2)、整体把握。

(3)、名句分析。“海日”两句

3、总结。

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4、布置作业

5、教后反思

第三篇: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古代诗歌四首

4

古代诗歌四首

精彩开篇词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

jié(碣)石

sǒng

zhì(竦峙)

水何dàn

dàn(澹澹)

xiāo

sè(萧瑟)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耸。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点。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壮。

5.背景链接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下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高耸陡立。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就用歌唱来畅抒心中的情怀吧!

(二)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交流点拨】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交流点拨】这首诗写出了3层意思。

第1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

第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想象)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

【交流点拨】(1)“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将北征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原解除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三)深层探究

1.如何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

【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3.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交流点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四)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水:澹澹

山岛:竦峙(壮丽气势)

实景——借景抒情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向荣姿态)

日月:运行—出其中

虚景

(奇特想象)

博大

星汉:灿烂—出其里

(宏伟意境)

胸襟

五、拓展延伸

请你搜集几句有关“胸襟”“抱负”“志趣”的诗句。

【交流】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⑤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第二课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新课导入

(师生一起朗诵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如《静夜诗》《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通过这些诗歌,我们了解到李白是一个热情奔放、想象丰富、重情重义的人。今天,我们将走进他的另一首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又具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2.诗歌大意

这首诗中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杨花、子规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3.背景链接

王昌龄早年家贫,不惑之年才中进士,开始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任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后来因事贬至岭南,一生遭遇坎坷。王昌龄天宝年间被贬到龙标尉,与其交情深厚的李白当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慰藉远方的友人。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一路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亮的月亮,希望它陪着您一直到夜郎以西。

(二)整体感知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描写了“杨花”和“子规”。写“落尽的杨花”,点明了时令是“暮春”。“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又因为“杨花”是漂泊无定的,表现了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该诗中哪一句点明了主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3.“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在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写诗人此时的形象。

【交流点拨】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着遥远天边那一轮明月,心中牵挂着远方的友人,这个月明之夜啊,又将彻夜难眠!

4.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请任意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交流点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把明月人格化,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还含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三)熟读成诵

理解背诵全诗。

四、板书设计

景:杨花落尽

子规啼鸣——哀切、凄惨

情景

情:寄情明月

随君相伴——同情、关切

交融

五、拓展延伸

请查找资料写出李白借月抒怀的诗歌。

【交流】①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

②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秋浦歌(十三)》)

③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

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关山月》)

第三课时

次北固山下

一、新课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次:停留

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风正:风顺。

悬:挂。

残夜:夜将尽未尽。

2.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3.背景链接

《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

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行舟。

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思念故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二)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交流点拨】首联: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途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陈陈相因,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交流点拨】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深层探究

1.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交流点拨】“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

【交流点拨】作者从炼字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道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四)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首联: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恢弘阔大之景

借景抒情

颈联: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尾联:思乡之情

五、拓展延伸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歌。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歌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你所积累的诗歌中,哪些诗句抒写了乡愁?

【交流】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②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③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④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⑤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⑥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第四课时

天净沙·秋思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文体知识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

2.作者简介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3.背景链接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节奏、重音。

【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交流点拨】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二)整体感知

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但已不难想象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

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连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图画,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交流点拨】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3.“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前三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无限的愁闷。

4.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

(三)深层探究

1.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面,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2.《天净沙·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四)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悲怆愁苦

古道

西风

瘦马

思乡之情

情——夕阳

断肠人

五、拓展延伸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交流】夕阳已渐西下,只在山顶留下半张无精打采的脸,无奈地看着这无精打采的人间。

一抹余晖暗淡地斜洒在枝桠斑驳的老树的枝头。枯藤缠绕着老树,树上的乌鸦,发出几声凄凉的哀鸣,划破黄昏的寂寥,斜阳为乌鸦黑亮的羽翼镀上一层金黄。

潺潺的流水在夕阳的映照下波光粼粼,还映出几处人家。一座小石桥静静地站在流水上,像一个老态龙钟的百岁老人,再也经不起岁月的践踏了。

古道漫漫,西风凛冽。路,看不到尽头。在这荒凉古道上,我骑着马,缓缓地行进。几年来,与我朝夕相处的那匹马,经过岁月无情的洗礼,早已骨瘦如柴。经过多年的流浪,它和我都已疲惫不堪。

此时,夕阳正西沉,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我,却仍在外漂泊未归,独自一人浪迹天涯海角,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悲凉。

第四篇:八年级下册诗歌赏析

一《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一、诗歌基本知识梳理

1、【思想内容】这首诗是诗人在宣州谢朓楼上的饯别之作,诗人既满怀豪情逸致,又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

2、①、“蓬莱文章”以曹操父子为首的建安派作家,文章刚健清新,后代称“建安风骨”;

②、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为“大谢”,谢眺为“小谢”。 ③、“弄扁舟”运用了春秋时期,范蠡辞别越王勾践,归隐江湖”的典故。

二、名句赏析

1、“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示例:两句借景抒情,目见风送秋雁之景,精神为之一振,烦忧一扫而空,感到十分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示例:前句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后句道出作者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苦闷心情,两句真实的再现了作者怀才不遇却又无可奈何的境况。

二、《渔家傲》•范仲淹

(一)、诗歌基本知识梳理

1、【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反映北宋西北边境军旅生活的词,上阙描写边塞荒凉之景,显示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峻(渲染战时的肃杀气氛);下阙是作者抒情言志,表现作者功业未立,壮志未酬的悲愤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2、“燕然未勒”意思是还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涉及的典故:汉代大将窦宪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二、名句赏析

1、“寨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示例:托物寄兴,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示例:一方面表现戍边将士归心似箭,另一方面表现将士们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的慨叹。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示例:诗句呈现一幅悲凉的场面:在崇山峻岭之中,只见烽烟直上,夕阳残照,衬出一座早早闭门的孤城,萧瑟、悲凉、奇异的秋景隐隐透出军事态势的严重。

三、中考真题

1、上阕中塞下风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异”在(1)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飞向衡阳,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实际上写塞下极寒,与家乡吴地大不相同。(2)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构成塞下特异的“边声”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闭城门,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 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渴望建立军功的思想感情,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答: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3、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雁去”(限2个字)。

4、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答: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5、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答: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6、“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形象描绘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7、(1)一个“异”字,概括了塞外景色的总体特征;“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概括描写了边地荒凉冷落的景色。

三、《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一)、诗歌基本知识梳理

1、【思想内容】诗歌描绘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悲凉、萧瑟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思乡、孤寂、凄苦的心情。

二、名句赏析

1、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呈现的色彩是灰暗的,创造的气氛是悲凉的,对游子的悲苦心情起到烘托作用。而“小桥流水人家”,印画出宁静幽美、安逸舒适的村落人家风光,反衬出游子思乡的愁绪。一幅秋郊夕照图渲染了悲凉气氛,烘托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三、中考真题

1、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断肠人在天涯 抒发了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2. 诗歌在充满萧瑟秋景的气氛中,联系全诗,谈谈为什么要写“小桥流水人家”这样温馨恬静的景象?

答:写出了家庭的温暖,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

答:深秋晚景图

4、简要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5、这首小令在写作上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能显示全篇主旨的词语是断肠。

6、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 , 被《中原音韵》誉为“秋思之祖”,为历代所传诵。小令仅 28 字 , 写了十种景物 , 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 的思乡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在这首小令中,作者借助于古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具有明显深秋色彩的事物,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表达了天涯沦落人凄苦的心情。

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一)、诗歌基本知识梳理

1、【思想内容】这是刘禹锡写给______________回赠之作,诗歌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________________之情,也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2、用典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①“闻笛赋”:指向秀作的《思旧赋》。向秀经过亡友嵇康、吕安的故居,听见邻人吹笛,想起来昔日与旧友的交往,作《思旧赋》。

②“烂柯人”:指传说中的人物王质。相传晋人王质进山砍柴,见两儿童在下棋、唱歌,停住听了一会儿,发现斧头的柄已经烂了,回到村子里,发现认识的人已经死尽,才知道时间已经过去百年。

(二)、【名句赏析】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示例:这两句诗描绘出富于生机的景象:一艘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病树的前头万木争春。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现在人们赋予它新的意义,常用它来说明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三)、中考真题

1、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找出这个诗句,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3分)

答:(1)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烂柯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诗开始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后转化为_______。

五、《无题》•李商隐

(一)、诗歌基本知识梳理

1、【思想内容】诗歌描写就是恋人间的分离和相思。

2、解词:蓬山:原指蓬莱山,传说中海上的仙山。这里指:_______________。 青鸟:原指神话中的鸟,是女神西王母的信使。这里指:__________。

(二)、【名句赏析】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示例:诗人以“春蚕”“蜡炬”为喻,并运用了谐音的方法,以“丝”谐“思”。巧用比喻和谐音淋漓尽致地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精彩感人。今人常用来赞美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奉献精神。

(三)、中考真题 1【诗句默写】

①、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

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起笔不落俗套,从相见之难落笔来衬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诗人借窗外百花凋零的景象抒发 之

情。

5、诗中有一句诗用的是比喻手法,而且其中一字用了谐音,以表达情感的执著深切。这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字是__________,以________谐__________,使这句诗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6、本诗尾联运用了典故,请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你能够根据诗的内容或情感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吗?请写下你拟的诗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如何理解“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字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夜雨寄北》•李商隐

(一)、诗歌基本知识梳理

1、【思想内容】通过在巴山夜雨时思念朋友(一说妻子)并想象重逢时的情景,抒发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2、“_______________”已作为思念朋友,渴望欢聚的成语。

3、“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前一句是写实,后句是想象会面时对当时情景的描述,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4、解词:寄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句赏析】

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示例: 这句诗从眼前遥想异日重逢,西窗剪烛,重话巴山夜雨情景,以未来的欢聚反衬今夜的愁苦,造成缠绵曲折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三)、中考真题

1、“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诗意,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三、四两句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

情。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愿望,诗人想象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情景,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七、《论诗》•赵翼

(一)、诗歌基本知识梳理

1、【思想内容】诗歌创作要有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反对刻意模仿。惟有____________,才能领时代之风骚。

(二)、【名句赏析】

1、“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示例:两句诗指出国家代代都有有才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只有几百年而已。作者旨在说明文学创作的时代性,也在告诫人们诗歌创作惟有创

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 八下“鸟”专题中的诗歌:

一、《闻雁》•韦应物

1、【思想内容】诗人通过“归思”“闻雁”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的__________之情,也蕴涵着诗人对**年代的苦闷感受。

二、《池鹤》•【唐】白居易

1、【思想内容】诗人用群鸡、鹦鹉等禽鸟______________丹顶鹤孤高的品格和超凡的风姿,本诗_____________,以囚鹤自喻,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

田云水遥。”字,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迎燕》•【宋】葛天民

1、【思想内容】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乐,足见诗人之乐。诗歌生动的描绘了燕子的生活习性,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

谊。

2、“寻常百姓家”即借鉴刘禹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品格,主人 “不下旧时帘”,热情的迎接燕

子的归来。

6、

7、(2分)

三十

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1、白居易 愤懑(悲愤) 积极乐观

(三)、中考真题

1、诗人远离京城,被贬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3、(1)此联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或“虽身经危难却不消极气馁,而是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意思对即可)(2)告诉人们: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如回答“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规律”亦可)

4、

①怀念故友;②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5、凄凉伤感

积极乐观(或:慷慨激昂)

三十

九、《无题》·李商隐

2、对方的住处 传递消息的人

(三)、中考真题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2、内容、情感:本句表达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诗人借写爱情抒发了政治失意的苦闷之情)。

语言、写法:从比喻、对偶、(谐音)双关等修辞的角度或语言风格的悲剧 色彩等角度谈都可;如扣住“到”或“成”、“方”或“始”中某一字的强调作用谈也可。

3、别离时的痛苦。

4、凄凉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丝、思

6、 希望能够再与意中人(亲人)相见的情感。

7、相思(思念、愁思、离情、别思、伤等)

8、第一个“难”指困难,第二个“难”指难受

十、《夜雨寄北》·李商隐

1、对友人的思念

2、剪烛西窗

3、寄给住在北方的妻子或友人。

(三)、中考真题

1、“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2、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3、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似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表达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4、前一句是写实,后句是想象会面时对当时情景的描述,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5、与友人团聚;渴望与友人离别重逢。

四十

一、《论诗》·赵翼

1、时代精神和个人创新

创新

八下“鸟”专题中的诗歌:

一、《闻雁》·韦应物

1、思乡

二、《池鹤》·【唐】白居易

1、衬托

接物抒怀

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无奈,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三、《迎燕》·【宋】葛天民

1、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五篇:诗歌赏析教案

一、《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田林中学

黄国威 教学目标:

1、构建诗歌鉴赏的知识网络。

2、掌握诗歌鉴赏必要的知识、方法及技巧。

3、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重难点: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即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 课时: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简要分析学情,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劣、得失;分析近几年高考的命题规律和趋向,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学习。

一、高考回眸。

(04年)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觉梦,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有期。

问题: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05年)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居易

邯郸冬至夜思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 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 抱膝灯前影伴身 ”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抱膝

”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 影

”,而“伴 ”字又将“影 ”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诗的语言质朴无华。

(06年)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簧相倚绿。阿童三尺椎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椎: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1)写景,写出郊野美丽可爱的景色。(2)叙事,写牧童手执鞭子,骑着老黄牛。(3)议论)写作者对这幅画的感受。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1)作者在创造一种宁静、祥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的生活环境。暗含作者对这种生活环境的向往。(2)作者对竹情有独钟,竹的高洁、修直也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

答:(1)作者在创造一种宁静、祥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的生活环境。暗含作者对这种生活环境的向往。(2)作者对竹情有独钟,竹的高洁、修直也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

二、命题规律。

1、考查范围大都是唐诗宋词。

2、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鉴赏诗歌的形象;品味诗歌的语言;奖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或作者的观点。

三、考点诠释

1、鉴赏诗歌形象要注意了解窗同的审美习惯主要有以下几点:(略)

2、鉴赏语言即语言特色

特点:(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部落俗套。

(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3)绚丽。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道破。

(4)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 (5)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3、鉴赏表达技巧

概念:表达技巧指的是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

(1)表现手法

主要看看诗歌想象是否丰富,联想是否恰当,特别要看有没有运用烘托、反衬、象征等手法。

①情景交融

借对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竟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②因事即理

就着某一事情或画面的叙写阐明某种道理。苏轼《题西林壁》“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对西林的景物描绘之后发表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③对比衬托

为了突出某些人物后事件而用其他人物或事件作为对照和陪衬。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落花”、“月出”、“鸟鸣”这样动景写春涧的幽静,以动衬静。 ④借助修辞

看它们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或创造了什么意境。尤其要注意比喻、对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如秦观的《鹊桥仙》中运用对比的手法。“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方面歌颂了理想的爱情的圣洁与永恒,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短暂与永恒的辨证关系。 ⑤托物言志

借写某一物表明某一中心。如虞世南《蝉》“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托蝉言志: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2)抒情方式

①借景或借物抒情。②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③直接抒情。 总之,欣赏诗歌,要注意诗歌作者的炼字、炼句,物象描写的动与静,声与寂,情与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衬、烘托语序倒置的修辞色彩等。

四、鉴赏诗歌的方法

概念:可概括为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明确高考要求,了解诗词鉴赏的角度。

1、写了什么内容

这里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

2、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

(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思考:一句表面上是讲鱼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谢了,实际上表达的是什么感情?(作者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4)调动知识的积累

如提到王维和岳飞,你会想到什么?

3、弄清是怎样写的 (1)典型细节的理解

(2)注意全诗的结构

如06年的高考题。 (3)注意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4)注意表达的角度

作者为了更好的表现自己的感悟、情感,往往从多个角度表达,以渲染环境气氛,加深读者的印象。 (5)注意环境的渲染 (6)注意分析诗歌的意境。

4、表达

(1)表达过程要完整

诗歌赏析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叙”即概括的引述原句;“析”作过程的简析;“评”就是旗帜鲜明的亮出观点。

(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

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3)表达流畅

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反映用语准确、表达到位。 ▲典型例题详解

虞美人

李煜(五代)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 ●把握内容(写什么内容):写作者面对美景怀念往昔帝王生活。 ●把握感情(抒什么情):“抒发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

● 把握技巧(用什么手法):用了设问、比喻手法。 ★请分析词中“春花秋月”“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改”的含义。

答案:

春花秋月:指美好的景物,但作为亡国之君的李煜无心欣赏,讨厌它的无尽无休。

☆ 往事:指昔日尊贵的帝王生活。

故国:指已灭亡的南唐。

☆ 雕栏玉砌:指代旧日宫殿,用宫殿概括一切繁华美丽的东西。 ☆朱颜改:语意双关,概括一切过往的人事,兼喻江山易主,物是人非。

★为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倍受人称道?

答:这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用设问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弥漫、深浓、绵长,表现了词人内心无尽的哀伤,既有深度,有又力度。

五、课堂教与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fu)州,寄居羌村。肃宗继位灵武,杜甫想为平叛效力,离家北上赶往灵武。不料,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又送回沦陷后的长安。诗人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诗作。

(1)诗中有两个字即写思念之久,又含思念之深,请在诗中找出这两个字,写在下面。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湿

(2)诗身陷长安,不写自己望月思家,却写妻子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象描写中流出,两地想思,悲苦难言。诗中情景,为月夜独有,因此前人的评价是中肯的。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清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这两首元曲的内容有何明显不同之处? (2)这两首元曲的表现手法有何相同之处? 答:(1)①马曲景色苍茫萧瑟,白曲景色明丽可爱; ②马曲写思乡之苦,白曲写赏景之乐;

③马曲孤寂凄苦,情调低沉;白曲清新明朗,心情平静; ④马曲是山水人物画,人物了然可见。

(2)①把秋天傍晚多种特有的景物集中在一起,构成一种意境; ②景物名词排列组成画面;

③借景抒情

④烘托 总结:

上一篇:七年级上册数学苏科下一篇:七年级名著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