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大文字学老师介绍

2024-05-13

南师大文字学老师介绍(共6篇)

篇1:南师大文字学老师介绍

董志翘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博导)

Dzhq50@sina.com

董志翘,男,1950年8月生,浙江嘉兴市人,文学博士。现任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南师大“汉语言文字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温州大学兼职教授。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会员,江苏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

董志翘教授原毕业于苏州大学中文系,后留校在古代汉语教研室任职,1983年任讲师,1991年任副教授,1992至1994年公派去日本国京都花园大学任教,回国后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师从张永言教授在职攻读汉语史专业博士研究生,1997年获博士学位、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汉语史研究所所长,1999年起招收汉语史专业博士研究生。2000年初调至南京师范大学。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传统训诂学及中古汉语、近代汉语词汇、语法的研究与教学。研究对象包括传世中土文献、敦煌文书、汉译佛典、禅宗语录以及外国人的汉文典籍。研究方法注重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的结合,宏观把握与微观考察的结合。所作工作涉及汉语俗语词、俗字的考释、口语语法规律的探索、俗语言文献的整理、俗语言辞书的编纂等多个领域。在佛教文献词汇及汉魏六朝俗语词、唐宋俗语词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在《中国语文》、《古汉语研究》、《方言》、《语言研究》、《语文研究》、《文学遗产》、《文史》、及日本、韩国、菲律宾《中国语研究》、《俗语言研究》、《佛教史学研究》、《东西文化交流研究》、《华语论丛》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20多篇,其中数十篇论文被国内外刊物转载、引用。共出版专著9部,译著1部,参编大型语文辞书4部。主要著作为《〈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训诂类稿》、《中古文献语言论集》、《〈观世音应验记三种〉校注》、《中古虚词语法例释》(两人合著)及《中古、近代汉语阐微》、《20世纪以来中古汉语词汇研究论纲》(即出)等。

董志翘教授的论著曾获得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两次获得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并多次获得省高校、市政府、学术团体社科优秀成果奖、所在高校社科重大成果奖等,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社科研究项目5项。

返回顶端

※教学成果

※※ 主持教学研究课题

1.汉语言文学“品牌与特色专业建设”(学校,5年)

2.教材编写项目:《新编古典文献学》(学校,2年)

※※ 发表教学论文

1.《汉语史论文写作刍议》,《井冈山师院学报》2002年第2期,独立。

2.《汉语中的‘离合词’教学》(1)(2)(3)(4),菲律宾《华文教学》

2003年2期-2004年1期连载,独立。

3.《漫谈汉语的语序》,《菲律宾华教中心论文集》2004年,独立。

4.《教案准备与临场发挥》,《菲律宾华教中心论文集》2004年,独立。

5.《推广使用简体字之我见》(1-4),《世界日报》2004年2月3日、2月4日、黄征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博导)

huangzheng20@hotmail.com

祖籍江苏淮阴,生于浙江江山。1987年杭州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1993年获博士学位。曾任杭州大学、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南京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唐研究》编委。

主要从事敦煌文献学与语言文学的研究,尤其致力于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初的俗词语、俗字、俗音和敦煌变文、歌辞、愿文、王梵志诗等敦煌俗文学作品的研究,用训诂的方法解决敦煌文献中的语言文字难题。合著《敦煌变文集校议》曾获“王力语言学奖”和“全国首届古籍整理优秀成果奖”,合著《敦煌变文校注》获“中国青年语言文学家奖”一等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等。撰写近百篇论文,发起对南京栖霞山石窟艺术遗存的考察。

返回顶端

※教学成果

1.《语文的觉醒》 《小学生语文学习》2002年第6期

2.《敦煌书法精品选

(一)》 西泠印社出版社2002年10月 黄征、江吟编著

返回顶端

※科研成果

※※ 主持项目

1.《敦煌大字典》 国家社科基金2005年一般项目 主持,进行中;

2.《敦煌文献合集》 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重点项目,批准号:9619,主持人,进行中;

3.《敦煌俗字典》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批准号:01JA740007

主持,完成;

4.敦煌语言文字学研究 南师大特聘教授启动项目 主持,完成;

5.《敦煌文献合集》 南师大海外交流基金项目 主持,进行中;

6.敦煌语言文字学 校青年教师奖项目 主持,进行中。

※※ 立项通知书

※※ 发表论文

1.《<王梵志诗校辑>商补》 《敦煌研究》1988年第4期

2.《魏晋南北朝俗语词考释》 《杭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3.《敦煌愿文散校》 《敦煌研究》1994年第3期

4.《魏晋南北朝俗语词辑释》 《杭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5.《吴士鉴旧藏敦煌北朝唐人写卷的鉴定与考证》《敦煌研究》1999年第2期

6.《读<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 《杭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7.《敦煌字诂——並、并、併考辨》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8.《敦煌草书写卷<大乘起信论略述卷上>考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

9.《<燕子赋>研究》 《敦煌研究》2003年第4期

10.《<魏书>俗语词辑释》 《语文研究》2003年第4期

11.《敦煌草书写卷<大乘起信论略述卷上>考订》(四)《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

12.《南师大文学院藏敦煌写本<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卷上>的鉴定与断

代》《敦煌研究》2006年第6期

※※ 主要著作与译作

1.《敦煌语言文字学研究》 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2.《敦煌俗字典》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返回顶端

※获奖情况

1.《敦煌变文校注》(黄征、张涌泉合著),1999年9月获国家社科基金会“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国家新闻出版署“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0年8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青年语言学家奖”一等奖;

2.《敦煌语言文字学研究》 2003年12月获江苏省政府“2001-2002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1年7月获江苏省政府“全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工作者”称号。

何亚南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博导)

Heyanan_nj@163.com

江苏武进人,1959年8月出生。1984年7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6年6月晋升为副教授,2001年升为教授。1997年7月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在职攻读汉语史博士学位。2000年7月获得文学博士学位。1998年获得“南京师范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同年又获得“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1999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3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

返回顶端

※教学成果

1.怎样自学《古代汉语》 何亚南 河北自学考试 2002/05

返回顶端

※科研成果

※※ 主持项目

1.东汉佛经词汇研究 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02—04)本人单独承担;

2.后汉书语言研究 江苏省十五社科规划项目(01—04.12)本人主持

※※ 立项通知书

※※ 发表论文

1.“交路”源流考辨 何亚南 语文研究 2003/02

2.从佛经看早期外来音译词的汉化 何亚南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3.试论有判断词句产生的原因及发展的层级性——兼论判断词成熟的鉴别标准

何亚南 古汉语研究 2004/03

4.中古汉语疑问句中“为”字的词性及来源 何亚南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5.现代汉语选择问句和关联词的来源 何亚南 韩国《中国文化研究》

2004年12月第5辑

6.从《后汉书》看中古汉语宾语前置句式的发展 何亚南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6/03

※※ 主要著作与译作

《〈三国志〉和裴注句法专题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返回顶端

※获奖情况

专著《<三国志>和裴注句法专题研究》获得2002“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二等奖、2003江苏省第九届优秀图书奖优秀二等奖、2003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方向东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硕导)

Fangxd54@hotmail.com

方向东,男,安徽太湖人,1954年10月出生。1987年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古文献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致力于古文献和古汉语的研究,发表过有关《周易》、《大戴礼记》、《庄子》、《逸周书》、《水经注》、《新书》、《后汉书》等典籍的研究论文,出版过《古汉语自学指导》(合作)、《贾谊〈新书〉集解 》、《贾谊集汇校集解》等著作。获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委员会项目3项,完成2项,另一项正在进行中。2001年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返回顶端

※教学成果

暂无

返回顶端

※科研成果

※※ 主持项目

主持全国高校古委会《大戴礼记集解》项目,1999-2001。

※※ 立项通知书

※※ 发表论文

1.《释“遮要”、“挺”》《古汉语研究》 1995年第4期

2.《对<周易>几处标点的辨正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

3.《评帛书<易经> 研究的两种倾向》《周易研究》 1996年第3期

4.《<后汉书>拾零》《文教资料》 1997年第5期

5.《“裘”的文化定位考察》《古汉语研究》 1998年第3期

6.《<庄子>疑难词语考释》《南京师大学报》 1999年第1期

7.《从现代大型辞书的编纂看运用古代训诂材料的误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1999年第2期

8.《<大戴礼记>释诂》《南京师大学报》 2000年第5期

9.《<文选>与胡克家<考异>校议(上、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2年第2、4期

10.《<水经注>词语举隅》《语文研究》 2002年第4期

11.《<札迻>诂正(二)》《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6年第5期

※※ 主要著作

《贾谊集汇校集解》 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0年出版

返回顶端

※获奖情况

1.2000 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

2.专著《贾谊集汇校集解》获2001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返回顶端

※学术活动

暂无

返回顶端

徐朝东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副教授(硕导)

xuchaodong@sohu.com

徐朝东,1970年12月生,安徽安庆人。200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副教授。现为中国音韵学会会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员、中国社会语言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音韵学与敦煌文献整理。现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多篇论文,主持国家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项。

返回顶端

※教学成果

暂无

返回顶端

※科研成果

※※ 主持项目

江苏 05CYY008 唐五代韵书研究

※※ 立项通知书

※※ 发表论文

1.《甲骨卜辞中“V有N”结构初探》,《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S3).2.《辩“鸠”与“鸩”》,《语文建设》,2000,(3).3.《方言笺疏》同族词的研究方法及其评价》,《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5).4.《“(吐)蕃”与“番(邦)”》,《语文建设》,2000,(8).5.《同一声符的反义同族词》,《古汉语研究》,2001,(1).6.《安庆方言中撮口呼异读现象分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7.《英藏敦煌韵书S.11383A、B、C、试释》, 《古汉语研究》,2002,(3).8.《s.2055校记》,《书目季刊(台湾)》 2002年第4期

9.《从用韵再论〈二十四诗品〉的产生年代与作者:代答张柏青教授》,《古籍研

究》2002年第2期。

10.《从韵脚字谈<全宋词>校刊问题(四则)》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5期

11.《从异常音切看s.2071中的语音层次》,《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3年

第2期

12.《与蒋藏本《唐韵》相关的敦煌韵书残卷考释》,《敦煌研究》 2003年第2期

13.《〈广韵〉与蒋藏本〈唐韵〉比较研究》,《汉学研究》 第21卷第2期

2003年12月

14.《蒋藏本〈唐韵〉异常音切之考察》,《中国语文》 2004年第2期

15.《敦煌韵书s.2683校证》,《敦煌学研究》 2006年第1期

16.《〈切韵〉系韵书中四种异常音切之考察》,《语言研究》,2006,(1).17.P.2659为《唐韵》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1)

返回顶端

施谢捷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硕导)

施谢捷,江苏海门人。1965年11月出生。198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留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任教。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文字学会理事、江苏省甲骨文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先秦秦汉文字及出土文献等方面的整理与研究,开设过“古代汉语”、“文字学”、“古文字学”、“校勘学”、“古代文化史专题”、“古籍整理专题”、“《说文解字》研究”、“出土文献研究”等课程,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部省级项目4项,出版《吴越文字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一种,发表论文70余篇。

返回顶端

※教学成果

暂无

返回顶端

※科研成果

※※ 主持项目

古玺分域编,1999-2004全国高校古委会重点项目(正在完成)

※※ 立项通知书

※※ 发表论文

1.《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匡补(一)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3(2)

2.读王焕镳《墨子校释》札记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3(3)

3.《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匡补(二)《古籍研究》 2003(2)

4.陈发乘戈跋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2(1)

5.东周兵器铭文考释(三则)《南京师大学报》 2002(2)

6.楚简文字中的“悚”字 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古文字研究》第24辑

中华书局2002年

7.楚简文字中的“櫜”字 《语文研究》 2002(4)

8.东周兵器铭文考释(三则)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9.简帛文字考释札记(再续)文教资料 2001(4)

10.古玺复姓杂考(六则)《中国古玺印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2000年

11.释“” 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古文字研究》第20辑 中华书局2000年

12.古文字零释四则 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古文字研究》第22辑 中华书局2000年

13.宰兽簋铭补释 文物 1999(11)

14.《吴越文字汇编》补正 考古与文物 1999(1)

15.敦煌文献语词校释丛札 敦煌研究 1999(4)

16.简帛文字考释札记(续)文教资料,1998(6)

17.古玺印文字丛考(十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18.陕西出土秦陶文字丛释 考古与文物 1998(2)

19.释商代金文里的“南门”合文 中原文物 1997(1)

20.释战国楚玺中的“登徒”复姓 文教资料 1997(4)

21.古陶文考释三篇 古汉语研究 1997(3)

22.河北出土古陶文字零释 文物春秋 1996(2)

23.释“十九年邦司寇铍”铭的“奚易”合文 文教资料 1996(2)

24.甲骨文字考释三篇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25.释楚器中的人名“赤目”、“墨晵” 江汉考古 1995(4)

26.释“”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 主要著作

《吴越文字汇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 年

返回顶端

※获奖情况

暂无

返回顶端

※学术活动

1.楚简文字中的“櫜”字 湘鄂豫皖楚文化硏究会第七次年会

2001年11月 安徽合肥

2.楚简文字中的“悚”字 纪念商承祚先生百年诞辰暨中国古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2年8月 广东广州-番禺

3.古玺零释(四则)中国古文字研究会14届年会 2004年11月 浙江杭州

4.古玺复姓杂考(续)“进入21世纪的中国文字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

字学会年会 2004年11月 上海

5.古玺复姓杂考(再续)中国文字学会第三届年会 2005年7月 河北保定

返回顶端

吴新江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副教授

吴新江,1965年出生。198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并留校任教至今。1992年获南京师范大学古汉语史专业硕士学位。2001年获复旦大学古汉语史专业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古文献与古汉语史的教学研究工作。

返回顶端

※教学成果

※※ 发表教学论文

1.《有效安排中文工具书使用法练习的设想和尝试》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

返回顶端

※科研成果

※※ 发表论文

1.《是“到彦之”,不是“刘道产”——<观世音应验记> 三种误校一例》

《文教资料》 2000年第1期

2.《古小说<异苑>校理献疑 》《南京师大学报》 2000年第3期

3.《<晋书>辨疑》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0年第4期

4.《近代汉语中“女儿”一词的历史考察》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

5.《<敦煌愿文集>校点献疑》 《古汉语研究》 2001年第3期

6.《<异苑>标点补正》《河海大学学报》 2002年第1期

7.《纬书字说考》《文教资料》 2003年第4期

谢秉洪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讲师

谢秉洪,男,汉族,江苏宜兴人。1987年毕业于南师大中文系古文献专业。留校后曾供职于古籍所、《文教资料》编辑部等,现任文学院古典文献学系专职教师。主要从事史部文献与江苏地方文献研究。

返回顶端

※教学成果

暂无

返回顶端

※科研成果

※※ 发表论文

1.《<史记>误读一例》《江海学刊》 2002年第6期

2.《<汉书>整理平议》《南京师大学报》 2006年第2期

3.《<建康实录>作者与成书时代新论》《南京师大学报》 2004年第5期

※※ 主要著作

《周易禅解》(明)智旭著 方向东、谢秉洪校注 广陵书社

返回顶端

※获奖情况

暂无

返回顶端

※学术活动

暂无

返回顶端

周先林,女,安徽肥西人,1956年出生。讲师,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文学博士,徐复先生的关门弟子。主要从事古代汉语和古代诗词研究。教学成果

暂无

返回顶端

※科研成果

※※ 主持项目

1.本科生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如何提高学生阅读古书能力的研究”

2005.11-2007.10

2.《蔡中郎集》校注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 2000-2002(正在完成)

※※ 立项通知书

※※ 发表论文

1.《秋浦歌》“明镜”新解释所不可缺少的两个论据(与他人合撰)

中国李白研究——纪念李白诞生13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1年

2、厚积薄发 体大思精―――略论《诗词蒙语》 淮阴师范学院院报 2006年03期

返回顶端

※获奖情况

暂无

返回顶端

※学术活动

暂无

刘冠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副教授

刘冠才,1984年7月毕业于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9年9月至1992年7月在吉林大学中文系攻读汉语史专业硕士学位;1992年7月至2001年8月在辽宁渤海大学中文系任教;2001年9月至2004年6月在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学位。

著有《晚清学术简史》,《诸子百家大辞典》(该书为辽宁省教委重点社科项目,曾获锦州市社科联优秀著作一等奖)。此外在《古籍整理与研究学刊》和 《古汉语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返回顶端

※教学成果

暂无

返回顶端

※科研成果

※※ 主持项目

《晚清学术简史》南京大学科研项目负责人之一

※※ 发表论文

1.《论上古汉语中的匣母字》《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2.《王梵志诗用韵研究》《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3.《论<古书疑义举例>在语法、修辞学上的贡献》《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8年第4期

4.《论质物真文在两汉时代的关系》《语言研究》2002年第1期

5.《论脂微两部在两汉时代的关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6.《论两汉阳声韵中的去声字》《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4期

7.《<论语>中“乎”与“与”用法分析》《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8.《论祭部》《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2期

9.《<诗论>通假字的语音现象分析》《渤海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0.《论<古书疑义举例>的成就及不足》《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2期

※※ 主要著作

1.《晚清学术简史》,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2.《诸子百家大辞典》,主编,年北京华龄出版社1994年出版。

返回顶端

※获奖情况

暂无

返回顶端

※学术活动

暂无

返回顶端

化振红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副教授

化振红,男,汉族,河南洛阳人。1989年6月,河南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同年,入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林序达教授、刘又辛教授攻读汉语史专业硕士学位;1992年6月毕业,分配至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担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1998年9月至2002年12月,攻读四川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学位,方向中古汉语词汇史,导师董志翘教授;2003年9月进入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随吴金华教授从事古典文献学、汉语言文字学研究工作;2005年6月,调入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担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返回顶端

※教学成果

※※ 发表教学论文

1.双语系统中的汉语文教学管窥,西南民族学院学报(专辑),1999年8月

2.对民族大学生学士论文创作的思考,藏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

3.本科生毕业论文中的若干问题,南京师大学报(专辑),2006年7月

返回顶端

※科研成果

※※ 主持项目

1.中古汉语专门词语扩散规律研究 2003—2005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

2.《分门琐碎录》校注 2006—2008 全国高校古委会

3.汉语专门词语的演变与扩散 2005—2007 南京师大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

4.藏语熟语的民族性及其跨文化交际问题研究 2003—2005 西南民族大学社科项目

※※ 发表论文

1.试论《高僧传》中的“风”及其词族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

2.从《春秋》不书条例看春秋时期的社会观念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3.从《洛阳伽蓝记》看中古书面语中的口语词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

4.试论《洛阳伽蓝记》中的口语词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5.藏族社会基本特征的民间视野——《藏族谚语》解读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6.《洛阳伽蓝记》中反映魏晋南北朝时代特色的新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2期

7.试论网络词语的理据性及其内外扩散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

8.从佛教词语中土化看汉语外来词的扩散规律 化振红、吴金华

美国《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4期

9.试论藏族谚语中的民间佛教观念 化振红、王小会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0.《齐民要术》农业词语扩散的层次分析 学术论坛 2006年第12期

11.关于《洛阳伽蓝记》作者杨衒之的几个问题 刘又辛九十寿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12.《洛阳伽蓝记校注》疑误商榷 古汉语研究 2002.3

13.从数则广告看近代汉语词汇演变时代性 西南民院学报(专辑)2002.12

14.《洛阳伽蓝记》札记三则 中国语文 2003.2

15.藏族社会基本特征的民间视野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2004.4

16.试论中古汉语专门词语的扩散过程 加拿大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中文版)Vol.2,Nol.2,2005

17.《洛阳伽蓝记》双音词研究 语言学研究与应用(香港)2006.3 ※※ 主要著作

1.《洛阳伽蓝记》 词汇研究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2.12

2.评周祖谟《洛阳伽蓝记校释》 民族语言研究 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3

返回顶端

※获奖情况

暂无

返回顶端

※学术活动

1.第二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 杭州 2001 2.第二届汉语史研讨会论文 成都 2001 3.刘又辛教授九十寿辰学术研讨会 重庆 2002 4.四川省语言学会12届学术年会 宜宾 2003 5.第四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 南京 2004 6.中国语言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 秦皇岛 2006

篇2:南师大文字学老师介绍

以下内容由凯程老师搜集整理,供考研的同学们参考。更多考研辅导班的详细内容,请咨询凯程老师。

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属于文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是南京师范大学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学院之一,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一、汉语言文字学考研专业的研究方向有哪些?

根据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研究方向为:(01)古代汉语;(02)现代汉语。

专业的研究方向需要以院校每年最新公布的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信息为准。招生专业目录一般每年9月份公布,登陆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可查看。

二、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考什么? 汉语言文字学初试科目为: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11现代汉语;

④804汉语史(古代汉语); 复试笔试科目为: ⑤F005语言学理论; 同等学历加试科目:

⑥中国古代文学基础; ⑦中国现当代文学基础。

篇3:南师大文字学老师介绍

师: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个人生的大问题: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生:为了赚钱!

师:有钱就能生活得很好吗?如果是这样, 为什么有些千万富翁还活得不快乐呢?为什么明星大腕还选择自杀呢?我觉得, 钱不能成为人生的追求。

生:人活着, 是为了学习。

师:学习怎么可以成为人生的目标呢?那还不学成书呆子了。

生:为了找个好工作。

师:什么工作是好工作呀?

生:挣钱多的。

师:唉, 又说回钱上来了。看来, 同学们还没有思考过这个人生的大问题。老师给大家一个答案, 保准让你满意:人活着是为了追求幸福。 (板书:幸福) 你们说的学习、找好工作、多赚钱, 都是为了追求幸福, 但是, 幸福的含义不只是学习、工作和赚钱。请大家欣赏一首题为《泥土》的短诗:“老是把自己当成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你们说, 珍珠和泥土, 谁更幸福?

生:诗中说珍珠经常痛苦, 可是泥土被人踩成了道路, 它怎么会幸福呢?

师:光芒四射的珍珠, 总要显示自己;显示不成, 它就痛苦。有一个同学告诉我, 艺术节的时候, 班级里要选一个同学去参加歌唱比赛。这个同学一直都认为自己唱歌是最好听的, 所以, 她认定老师一定会让她参加比赛, 于是, 这个同学激动得满脸通红, 心怦怦直跳。结果, 老师却说出了另一个同学的名字。这个同学立刻委屈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这都是因为她把自己当成了珍珠而造成的痛苦。如果她把自己当成泥土, 为别人铺一条回家的路, 或者上学的路, 谁都不会把她忘记。你们有没有想过, 没有泥土的世界, 会是怎样的呢?

生:没有泥土, 就没有我们住的房子;没有泥土, 就没有花草树木。我们脚下的大地, 就是泥土呀!

师:泥土就像空气、阳光和水一样, 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宝贝呀!没有珍珠, 人类一样可以活着, 但是没有泥土, 人类就不能生存了。这么宝贵的泥土, 它却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 没有被埋没的痛苦, 它该多么幸福啊。

读书信, 议奉献

师:《给家乡孩子的信》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一位著名的大作家, 他写这封信时, 已经87岁了。当时的他, 连写字都困难, 但他还是饱含真情地写下了对家乡孩子的期望。这位大作家就是巴金, 他1904年出生, 2005年去世, 活了102岁。你们知道巴金为什么这么长寿吗?

生:不知道。

师:我觉得, 这与巴金老人“愿化泥土”的精神有关。年少的巴金, 生活在四川省成都市一个富裕的家庭里, 他的爷爷和父亲, 都是清朝的高官。但渐渐长大的巴金, 却越来越不喜欢这个家庭, 因为他认识到, 富人的钱, 都是靠剥削穷人得来的。所以, 巴金就离开了自己的家, 留学法国。30岁左右, 他创作了长篇小说《家》、《春》、《秋》, 揭露了旧社会封建大家庭的黑暗, 为老百姓说话, 为民族的未来焦虑。一个抛弃了荣华富贵, 把自己融入泥土的人, 经历了岁月的洗礼, 苦难的折磨, 在人生暮年的时候, 会对家乡的孩子说些什么呢?

师: (朗读课文后) 巴金在这封信的最后说:“希望在你们身上”, 你们知道这里的“希望”指的是什么吗?

生:希望我们能“好好地学习”。

师:你是从结尾这句话看出来的吧?那我们再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你们心里有那么美好的事物, 爱惜你们可以使用的宝贵时间, 好好地学习吧, 希望在你们身上。”爱惜时间, 好好学习, 希望在你们身上, 谁能给这句话加个关联词语?

生:因为爱惜时间, 好好学习, 所以希望在你们身上。

生:只有爱惜时间, 好好学习, 希望才会在你们身上。

师:感觉到了吗?爱惜时间, 好好学习, 只是实现希望的前提, 并非巴金对孩子们的希望。大家再仔细找一找, 巴金的希望, 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句, 在文章中能够找到。

生:“我和别人一样, 也希望看到自己的生命开花。”

师:差不多少了, 可是, 什么是“开花结果”呀?中心句都不会说得这么委婉, 而是直接说明文章的含义。

生:“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 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

师:对!那怎样做, 才是为社会添彩呢?

生:当科学家!

师:好, 有理想, 有志向, 祝你成功!但是,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大家想想, 一位清洁工把马路打扫得干干净净, 一位出租车司机把乘客安全地送到目的地, 一位邮局的投递员及时地把信件、报刊投入报箱, 这是不是在为社会添上一点光彩?

生:是。

师:所以, 巴金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 更多的同情, 更多的精力, 更多的时间, 比维持我们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它们, 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无论是著名的科学家, 还是普通的劳动者, 只要对社会有贡献, 就是在为社会增添光彩, 就是在让自己的生命开花。

生:巴金是大作家, 他为社会增添的光彩应该更大。

师:巴金从来没把自己当作了不起的人物, 他在信中说:“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 而是我有感情, 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 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这绝不是空话。许多作家都为自己取了个含义深刻的笔名, 而“巴金”这个笔名却取得非常随便, “巴”字是他的一个同学的姓, “金”字是他喜欢的一位外国作家名字里的最后一个字。他把自己的名字看得很轻, 只要简单好写就行了, 这不正是泥土一般朴实的精神吗?刚才我们说到巴金老人长寿的原因, 正是因为泥土一般朴实的精神使他拥有了博大的胸怀, 烈日晒不化他, 风雨击不垮他。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海明威, 专写硬汉题材的小说, 代表作是《老人与海》, 可是他却在62岁的时候开枪自杀了, 因为他觉得自己再也写不出比以前更优秀的作品了。请看《泥土》这首诗, “老是把自己当成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珍珠一旦不能放射光芒, 就觉得自己没有了价值, 可是, 泥土呢, 它本来就很普通, 无论何时, 它都在默默地尽着自己的义务, 默默地奉献着, 看四季变化, 看花开花落, 它在奉献中获得了幸福。

讲故事, 悟幸福

师:有一篇童话, 叫做《幸福是什么》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 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 , 讲述了三个放羊的孩子疏通了一眼山泉, 做了好事, 山里的仙女出来感谢他们, 并祝他们幸福。他们问仙女:“幸福是什么?”仙女说:“你们应该自己弄明白。十年以后, 如果你们还不知道幸福是什么, 我再告诉你们答案。”十年后, 三个放羊的孩子变成了三个青年, 他们又聚在一起, 谈论起幸福。第一个青年说, “咱们分手以后, 我就去一个城市里, 在那里进了学校, 学了很多东西, 现在成了一个医生。我弄明白幸福是什么。我给病人治病, 他们恢复了健康, 多么幸福。我能帮助别人, 因而也感到幸福。”第二个青年说, “我做过很多事。我在火车上、轮船上工作过, 当过消防队员, 当过花匠。我勤勤恳恳地工作, 对别人都是有用的。我的劳动没有白费, 所以我感到幸福。”第三个青年说:“我耕地。地上长出麦子来, 麦子养活了许多人。我的劳动, 也没有白费, 我也感到幸福。”突然间, 那位仙女又出现了, 她说:“你们的话, 我全听到了。你们三个都明白了:幸福……”这篇童话, 我就讲到这里, 请同学们写一句话, 你认为, 仙女会说幸福是什么呢? (生写, 师巡视, 5分钟后朗读)

师:仙女说:“你们的话, 我全听到了。你们三个都明白了:幸福是……”

生:幸福是付出, 不是索取。付出你的知识, 付出你的能力, 为更多的人创造美好的生活。

师:你强调了“付出”二字, 非常准确。巴金在一篇散文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一生最高的目标就在于‘付出’二字。”

生:幸福是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我们的社会增添一点光彩。

师:你的回答很巧妙, 既联系了这篇童话的内容, 又引用了巴金信中的话。我们来听听课文中的仙女是怎么说的吧!她说:“幸福要靠劳动, 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看来, 你们跟仙女想到一起去啦!

化泥土, 结果实

师:巴金曾写过一篇题为《愿化泥土》的散文, 回忆了童年时代那些普通的劳动者对他的教育, 他把那些抬轿子的轿夫, 门房里的听差, 都称作人生的“老师”。在文章的结尾, 他写道:“我家乡的泥土, 我祖国的土地, 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 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 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巴金先生是多么敬佩泥土, 渴望化作泥土啊!下面, 请同学们想一想, 泥土有什么特点。

生: (纷纷回答) 松软、肥沃、潮湿、无言、宽厚……

师:现在, 请你们结合泥土的特点写一句话, 格式是这样的: () 的泥土, 像 () , () 。“像”的后面要把泥土比作一种人, 最后要写的是泥土的作用。这个作用既是泥土的作用, 又要和这个人有关联。修饰“泥土”的词语, 就从泥土的特点中任选一个, 看哪位同学能把这句话写得既准确又生动。 (生写, 师巡视, 10分钟后朗读)

生:肥沃的泥土, 像辛勤的园丁, 让大地绽放出五颜六色的花朵。

师:园丁为花草修枝剪叶, 浇水施肥, 与“肥沃”紧密相连, 你的比喻很准确。

生:无言的泥土, 像朴实的农民, 让大地翻滚着金灿灿的麦浪。

师:农民种麦子, 土地让麦子生长。你联想得很好。

生:松软的泥土, 像温柔的母亲, 让自然万物在自己的怀抱里健康成长。

师:我用巴金先生的话, 为你们精彩的回答作个结尾:“我愿化作泥土, 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把同学们说的句子连起来, 就是一首诗了, 我给这首诗起个名字——《泥土的奉献》。

师:大自然的美丽, 离不开泥土的功劳。不过, 人们常常只看到高挂在枝头的果实, 看到碧绿青草间的鲜花, 没有谁会注意到脚下的泥土。可这些美丽的花草树木, 瓜果蔬菜, 都是泥土孕育的呀!你们说, 泥土这样默默地奉献, 它能得到什么回报吗?

生:它什么也得不到。

师:真的吗?你们再好好想想。当你踏踏实实地做一件事, 当你真心地为他人付出时, 虽然你没想得到什么, 但是回报自己就会来找你的。泥土也是这样……

生:我明白了, 飘落的花瓣和树叶都会变成它的养料, 让它更加肥沃。

生:如果草木茂盛, 就不会出现泥石流和沙尘暴。

生:树根可以牢牢地抓住泥土, 使泥土不分散, 不会发生山体滑坡。

生:植物多了, 动物也会增多, 它们的粪便也是对泥土的回报。

师:你们瞧, 泥土并没有想过要得到回报, 它只是默默地付出, 但最后, 它得到了最大的回报, 它可以与天共生, 它得到了永恒。所以,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因为在奉献的同时, 你会得到最大的享受, 那就是你的生命开花结果的时候。同学们, 从巴金老人写给家乡孩子的这封信里, 我们读到的不是枯燥的说教, 而是泥土的芬芳、奉献的幸福。

备课笔记

放长线钓大鱼

任公子为了钓到大鱼, 制作了一个很大的鱼钩和一条很粗的黑绳子, 用五十头牛来做鱼饵, 独自坐在会稽山上, 将鱼饵投到东海, 平心静气地等着大鱼上钩。这样过了一年, 也没有钓到一条鱼。后来, 有一条大鱼吞食了鱼饵, 牵引着鱼钩, 沉到海里, 翻腾搅动, 巨浪滔天。任公子钓到这条大鱼后, 将它分割开来, 晾成鱼干, 浙东一带的广大百姓, 都曾饱食过这条大鱼的肉。

“放长线钓大鱼”, 这是庄子笔下一则荒诞的寓言故事。我羡慕任公子的大气魄, 大耐性, 他平心静气地等了一年, 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我们的语文课, 多么需要这种钓大鱼的气魄与耐性啊!

囿于教材全解, 不肯深入思考, 不敢独立探索, 语文老师就成了围着“教材全解”拉磨的驴子, 每堂课都转着同样的圈子, 老师的头眩晕了, 学生的头也迷糊了。难道语文课就是为了让学生机械地抄写笔记, 枯燥地解答训练题吗?殊不知, 那只是一些可怜的虾米。语文是最能与学生的灵魂相通的一门学科, 它能为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奠基, 它能培养内心充实的人, 特别是充实被美好的事物感动的情操。巴金先生在写给小朋友的赠言中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 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 它们教育我们, 鼓舞我们, 要我们变得更好, 更纯洁, 更善良, 对别人更有用。”语文课就应该是这样的一座宝库, 一片汪洋, 这里藏着数不清的大鱼。

我选择执教《给家乡孩子的信》, 是对自我的一次挑战。这封信, 是一位返璞归真的老人说给孩子们的心里话, 读不到生动传神的描写, 找不着令人赞叹的文采, 有的只是近乎空洞的说教:“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 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样的文章怎么教呀?弄不好, 就教成了思想品德课。可是, 这封信同时入选两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 必有道理。

一根手指头指向月亮, 但那根手指头并不是要点, 你必须离开那根手指头去看月亮。我们应该把目光放远一点, 因为那里才是我们追寻的方向。于是, 我抛出联想的长线, 用多年的读书积累与人生感悟做鱼饵, 钓出了隐藏在朴实语言背后的那条大鱼, 那是高尚灵魂的博大胸怀, 那是愿化泥土的无言大美。巴金的笔名、巴金的经历、巴金的《随想录》, 甚至巴金的长寿, 都成为理解课文的途径, 丰富文本的材料。一封朴实无华的书信, 就这样变得丰厚起来了, 崇高起来了, 优美起来了。

篇4:南师大文字学老师介绍

例如:“尴尬”一词,很多同学会把偏旁写成“九”,大部分老师只是强调别写错了。若我们换一种讲授方式,告诉学生,“尴尬”一词,在《说文解字》中释:“尲,不正也。从尣兼声。”“尬,尲尬也,从尣介声。”也就是说,“尴尬”二字都是形声字,形旁是“尣”。而“尣”同“‘尢’(wāng)字”,“尢”字在《说文解字》中释为:“跛,曲胫(人)也。即残疾,骨骼弯曲的人。这与“九”的意思大相径庭。“尴尬”一词的初始义为腿残疾,走路不稳的样子。由此引申为行为不正或神色不自然等。

很多孩子在写“考”字时,总是把下半部分“丂”多写一横,老师若懂一些“文字学”知识,从“六书”的角度解析,告诉孩子“考”字下半部分与“巧”字的右半部分同属一字,即,“丂”字,都读kao,根据其字形也可看出“丂”字的古义是“气想舒展出来而受阻”,“丂”上面的一横即阻力。

再如:“恻隐之心”的“恻”(cè)不能写成“侧”(cè)。“恻”字是一个由“忄”与“则”构成左形右声的形声字。其中“忄”是“心”的变体,“恻隐之心”是指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同情之感发自内心,所以要用“忄”旁,而不是“亻”。

“趋之若鹜”中的“鹜”与“好高骛远”中的“骛”学生易混淆。如果教师这样解释,前者的“鹜”,《说文解字》释:“从鸟,敄声。野鸭也。”即:它是与鸟有关的,上声下形的形声字,“鹜”的本义是野鸭子。“趋之若鹜”的意思为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而“好高骛远”中的“骛”,《说文解字》释:“从马,敄声。乱驰也。”即它是与马有关的形声字,“骛”的本义是马乱跑,从而引申为“追求”。“好高骛远”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脍炙人口的“炙”(zhì)不能读成、写成“灸”(jiǔ)。因为“炙”是会意字,上面的部分是“月”(肉)字的变体,下面部分代表着“火”,此字指把“肉”放在“火”上烤,本意为烤肉,引伸为烤的肉。而“针灸”的“灸”是一个由“久”和“火”构成的上声下形的形声字。针灸是一种中医治疗方法,用燃烧的艾绒熏烤一定的穴位。

知其然,只可能是短暂的记忆,而知其所以然,学生一生都忘不掉。在学习或记忆汉字的时候,教师若能恰当地讲授些“六书”知识,既能帮助学生巧记汉字,又能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汉民族文化的无穷乐趣。

课题组成员从刚入学的七年级一班和二班中分别抽出二十名成绩中等(班级排名20到40名)的同学作为研究对象,先进行一次字词摸底考试,然后将“文字学”知识置于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并经过为期两年(主持人在未申报此课题前已着手观察)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成绩一直呈明显上升趋势,且遗忘率明显下降。附对照表如下:

南阳市实验中学40名成绩中等学生七到九年级字词追踪测试成绩对照表

七年级(摸底)八年级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

秦汉72.5828795

毛承龙69.5809597

柏昊70848596

李亚洲52.5939096

刘怡君75838694

郭心怡65949099

司光耀77.5909396

孙晓雯63.5788592

王卓文71969397

谭隆44.5678381

陈良玉67758996

李博艺72959096

宋晓洁80.5879694

李子妍68.5938797

郑冉61.5989997

叶素君75.5929291

张荷琪87.59596100

邓舒心75.5868091

李奕澎68.5938796

沈聪73.5818596

高佩雯67778493

刘子豪71799093

叶玲80879497

曾洒喜64.5678694

刘佳音82858693

李盈儒74778092

高扬68.5758490

曲永坤75808592

赵迅76838794

李怡璇69.5758088

杨佳雨87889595

刘子豪54667791

王菡雨67768290

肖沭苗68808488

李定涵77.5838795

王仪霖78.5858693

易靖轩80.5878990

丁蕊70808493

李炜伦66.5747994

(因测试卷很多,故选择部分附后)

可见,中学语文教师,若能在常规教学中渗透些“语文学”知识,既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又能使学生从课堂中体会到汉民族文化的无穷趣味与魅力。

参考文献: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2]王力,蒋绍愚 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王德春.多角度研究语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汉)刘熙.释名[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

[5]黄厚江.语文的原点[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6]黄厚江.享受语文课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7]王意如.语文素养和语文教师的素养[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篇5:南师大文字学老师介绍

2001年

写出发音方法相同、发音部位不同的五组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用国际音标描写)、并说明各组之间的异同。

举例(至少5个)说明古代汉词义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

指出下列合成词中的“头”哪些已虚化成了词缀、哪些还没有,并简要说明划分理由。报头、想头、词头、枕头、韵头、灯头、奔头、派头、丫头、源头 指出下列合成词的构词方式

立正、手脚、国家、绿化、跳高、阿哥、读者、漆黑、冬至、男性 分析下列句子成分(用中心词分析法活层次分析法都可以)

1、他决定托个可靠的人把这些文稿送出监狱去。

2、科学工作者同志们,请你们不要把幻想让诗人独占了。

3、坐在柳树下的两个倔老头儿正在争论着上午没下完的一盘棋。修改病句病说明理由

1、我们把饺子吃在食堂。

2、昨天我不看见李老师。

3、下雨了,我们都跑进来商店。

4、到中国的明天我感冒了。

5、东京的东西很贵,连房租叶比北京的贵多了。

6、我比肉更喜欢吃鱼。

7、北京夏天很多下雨。

8、不管你很聪明,学习上还要认真。简答题

汉语普通话雨粤方言语音上差异较大,但是粤方言始终没有发展成为另一种语言,为什么? 以现代汉语普通话音位系统为例说明归纳音位的原则。分析以下歧义句的原因以及消除歧义的手段。(1)我借他十块钱。

(2)和妻子相比,我更喜欢狗。

中文系语言学概论

2002年

2002年 科目429 语言学概论

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 研究方向:以上专业所有方向

一、简答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简述现代汉语书面语和口头语的源头

2、闽方言包括哪几个次方言?各以哪个地方的语音为代表?

3、说明汉语音节的结构地点

4、汉语拼音方案有哪些优点?

5、简要说明调值和调类的关系

6、-i[前]、-i[后]、ong、iong等韵母分别属于四呼中的哪一呼?

7、词汇学中的义位和传统所说的义项有什么不同?

8、说明谚语被认为是词汇的一部分的原因

9、什么是独立语?简要说明独立语的类型

10、举例说明主谓句的主要句型

二、应用题(共56分)

1、为下列词语注上汉语拼音(6分)创伤 粗犷 呆板 解剖 皈依 桎梏

2、下列成语中的汉字有正确的有错误的,把错误的改为正确(6分)负隅顽抗 陈词烂调 班门弄斧 既往不究 刚愎自用 不孝子孙 病入膏肓 风声鹤唳 一愁莫展 各行其事 悬梁刺骨 趋之若鹜

3、解释下列成语中划线的语素的意义(4分)汗流浃背 开门揖盗 如火如荼 高屋建瓴

4、分析下列合成词的结构(6分)

容貌 弃儿 宪法 梦想 灰心 霜降 融化 船只 铅印 瀑布 响应 权衡

5、改正下列句中的错误(2分)

江西名城南昌,毗邻巍峨的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大厦,有一座很不显眼的三层小楼,这就是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

6、用直接成分分析法(框式图解)分析下列复杂词组(每小组3分,共六分)(1)

这后一句话给祥林嫂很大的鼓励

(2)

屋里有人轻轻地哼着小调

7、用六大成分分析法(加线法)分析下列单句(每小题3分,共6分)

(1)

我们往往容易把赢得荣誉的人的衣服的每一个皱折,都描绘得光彩夺目。(2)

把博物馆比作智慧的女神、博学的君子,我看很恰当。

8、用符号法分析下列复句(4分)

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那么无论是站在演出的舞台上,还是站在生活的大舞台上,你都会真正赢得人民的掌声。

9、指出下列句中用得好的词语并分析其修辞效果(每小题4分,共八分)

(1)

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需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鲁迅《**》)(2)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山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杉,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柳树,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10、指出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辞格,并具体分析其修辞效果(每小题4分,共8分)(1)

有的人是嘴巴和手脚相脱离,心里根本没有群众;有的人老虎屁股摸不得,只讲自己“过五关,斩六将”,不讲自己“走麦城”,吹吹拍拍,假话连篇。这些人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遗像面前,应该脸红。(罗瑞卿《党的三大作风的楷模--回忆周总理》)

(2)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密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又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鲁彦《听潮》)

三、论述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什么叫轻声?举例说明轻声的作用

2、对汉字可以从哪几个层面进行分析?请简要说明

3、什么是语义场?简要说明语义场的类型

4、举例说明“把字句”的特点。

2001年

语言学概论(488)解释下列术语

应用语言学、语义场、句群、外部形态、预设 简答题

举例说明语音演变规律。

举例说明条件变体和自由遍体。

语言中有很多同音词,但为什么在言语交际中人们病不发生太多的误解? “白菜”预与“白纸”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类化作用? 论述题

用语言学原理解释下列现象

汉语普通话的代词ta有三个书写形式。

据报载,部分年轻女性对“小姐”的称呼很反感。

近年来,一些文章中出现了“很中国”“很青春”之类的组合。

1999年语言学基础和现代汉语

语言理论部分(共50分)

一、解释下列名词或术语(20分):

1、语法范畴

2、历史语言学

3、结构语言学

4、语义场

5、音位

二、回答下列问题(30分):

1、“汉藏语系”与“印欧语系”是根据什么标准划分的?这两种语

系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2、怎样认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强制性”?

3、按照功能分类法,世界文字大致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现代汉字属

于哪种类型?

现代汉语部分(共50分)

一、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什么是“异读词”?它与多音多义字有何区别?

2、现代汉字的标准化包括哪些内容?怎样进行现代汉字的整理和规范?

3、什么是基本词汇?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4、什么叫歧义句式?什么叫同义句式?

二、分析下列短语或句子的结构层次和语法关系(20分):

1、我希望请他来一趟

2、忽然从教室里跑出来

3、这失明的母亲的眷眷的心

4、奇怪校长为什么亲自叫他

5、我们有决心和信心攀登科学文化高峰

6、请小王代表我们去医院看望他

7、走过来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小说让小李看

8、他把材料写好上报给外事局审批

三、根据词的语法性质,把下列词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组(10)出生 出身 使用 效用 感动 激动

喜欢 喜悦 自愿 志愿 睡觉 睡眠

关怀 关心 阻碍 障碍 约束 拘束

充分 充满 战争 斗争 耐性 慢性

冰冻 冰凉 能够 足够 寓意 如意

中文系古代汉语与中国文学

古代汉语与中国文学 古代汉语

解释下列名词

互文、疏、六书、马氏文通、反切 解释句中带点的词(改为带◎)

1、至丹以荆柯为计,始速祸焉◎

2、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3、延◎见姊夫昌邑关内侯

4、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分析下列句子的结构(用句子成分分析法或直接成分分析法均可)1、1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3、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4、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抉(玉字旁)以示之者三

论述题:请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特点 将下列一段文字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燕将攻齐聊城拔之或憯(言旁)之燕王将保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之岁余不下鲁仲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为陈利害曰为公计者不归燕则归齐今独守孤城齐兵日益而燕救不至将何为乎燕将见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我自刃遂自杀聊城乱田单克聊城归言鲁仲连于齐王欲爵之仲连逃之海上曰吾与富贵而础(言旁)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资治通鉴秦纪一》)中国文学

词语解释

《古诗十九首》;汉赋;花间词派;《文心雕龙》;新月派 简要回答

中国古代神话分几种类型?轻各举一例。

篇6:南师大文字学老师介绍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课前预习和课上学习,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本课的生字、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生通过课本介绍和课上讲解,了解古人记事和通信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在认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举例子”的基础上,找到另一处“举例子”的事例。

2、通过对古人通信和记事方法的理解、概括,能够总结出古人通讯方法的优缺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古人通信和记事方法的了解,感受古人们的智慧。

2、通过不用文字的书和信与文字通讯的对比,知道文字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对文字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能够总结出古人通讯方法的优缺点。

2、意识到文字的重要性。

三、教学环节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1、提问:(师板书题目,PPT出示有文字的书和信的图片)同学们,屏幕上是什么?(书和信)(师在“书和信”下画线)你们平时见过的书和信都是什么样的?上面都有什么?(写满了文字)(在“文字”下画线)书和信中的这些文字都有什么作用?(抽生回答)

2、总结:是的,文字是人类沟通和记事的重要工具,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处处离不开文字。

(二)熟读文字,带入情境

老师的PPT上也有“文字”,同学们会读了吗,现在我们来开火车读!(PPT出示词语:人类、经历、形状、战斗、躲藏、乱箭、对付、严厉)这些文字都是我们要求会写的,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文字,你们会读吗?小火车继续开!(PPT出示词语:记忆、民族、踏上、邮递、寄信)这些文字都是我们要会认的。

课文中还有一些文字有点难读准,谁来?(PPT出示:结绳记事、分辨、譬如、一杆枪、包裹、淘气)读得很准确,来!全班齐读一遍!

(三)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黑板上也有文字,我们把它读出来,(生读)读了这么多文字你们见过不用文字的书和信吗?(在“不用”下画三角形)在几千年前文字还没有被创造出来,他们是怎通讯的?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认识。

1、记事方法

1)请同学们默读第1、2自然段,找出文中的记事方法,用圈圈出来(PPT出示:默读1、2自然段,找出文中提到了哪几种记事方法,用圈圈出这些记事方法。)

2)勾画完的小朋友请坐直,谁来说说有哪些记事方法,(结绳记事)(师板书)结绳记事是怎样记事的呢?用波浪线勾画出相关句子,你来给我们说一说(发生一件事,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结的大小不同……)全班齐读句子。

3)你都读懂了什么?(抽生回答)PPT上面也有一些绳结,它们记录了不同的意思,比如当我们去打猎,打到一只猎物时就打一个死结,打到十个猎物时就用绳子在另一根绳子上打一个结,今天很开心就打一个心形结,……。

4)还有什么记事方法?(贝壳记事)(板书)贝壳记事是怎样记事的?用波浪线勾画出相关句子(生说)(PPT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

5)分辨是什么意思?翻开你们的字典,我们一起来查一查,(区分辨别),是的,你们瞧,贝壳可比绳结方便多了,它们有不同的颜色、形状、大小,人们可以根据这些去区分辨别事情。(师出示各种贝壳的图片,结合图讲解)就像PPT上面的这些形态各异的贝壳,在古人眼里就可以用来记录很多故事。

2、通信方法

1)不但如此,在创造文字之前,有些民族已经有了他们的通信方法,是怎样的呢(出示PPT:一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3、4自然段,思考:古人是怎样通信的?)

2)时间到!课文中古人是怎样通信的?从课文里找答案,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板书:“东西”通信)

3)古人怎么用东西通信的呢?

(PPT出示:譬如这一族……,生读)譬如是什么意思(假如、比如)比如古人要向对方宣战,就会用一种东西来表示意思,什么东西?(一杆枪或一支箭)原来古人就是这样用东西通信的。你们看,课文举了一个例子,就让我们清楚地明白什么是“东西”通信,这就是说明文特有的说明方法,“举例子”,来,我们一起批注在这句话旁边,把这句话用括号括出来,在旁边写上举例子。

文中还有同样的方法,你们能找到吗?用“()”括起来,也在旁边作上批注,谁来说说,你找的哪里?(抽生读)全班齐读一遍。

4)  如果有一天,你收到这些东西(PPT出示:一只鸟、一只老鼠、一只青蛙、五支箭)它们是什么意思?(生读)(PPT出示“你们能像……”)

5) “休想”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中他们是在干什么?(想都不要想,是在捍卫自己的土地,提醒对方,表示了他们迎战的勇气和决心)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一遍!

现在,我们还用这样的方法吗,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生:齐读

师:总结,是啊,古人们的意思我们确实很难猜测。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王老师昨天也收到了一封信,里面有一只兔子、一条小鱼、一个茶杯,你们能帮王老师解读一下,它们表示的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讨论(生讨论并汇报)

2)虽然是同一封信,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没有人能够清楚寄信人真正的意思。你们还记得刚刚我们的绳结和贝壳表达的意思吗?(PPT出示之前绳结、贝壳的整合小图)(生比较含糊,不太能记清楚,师补充)才过了这么一会儿,我们就记不清了。

3)了解了古人所用的记事和通信的方式,它们有什么优点和缺点?(生说师板书,优点:简单;缺点:容易忘记、不方便、难懂)虽然结绳记事、贝壳记事等等这些古代的通讯方法比较简单,但是更存在容易忘记、难懂等缺点,所以为了沟通方便,我们人类发明创造了文字,与这些原始的通讯工具相比,文字有什么优点?(意思明确、沟通方便)所以,我们选择了用文字沟通,而这些古老的方式就渐渐消失了。

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我们又有了电话、互联网等更加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我们人类的通讯越来越发达。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常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帮助记忆。我国古代就有“结绳记事”的方法。发生了一件事儿,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各个结大小不同,形式也各有区别,表示那些事儿重要不重要,属于什么种类。往后看了这些绳结,就记起以前经历的许多事儿。

现在世界上还有一些民族没有文字,他们还用“结绳记事”的方法。还有一些民族用贝壳代替绳结。贝壳大小不一,颜色形状也有许多种,比绳结容易分辨。一条穿着好些贝壳的带子,在他们看来,就是一本书。读了这本书,他们可以知道本民族的许多故事。

不但如此,在创造文字之前,有些民族已经有了通信的方法。跟记事用绳结或贝壳一个样,也用一些东西来表示意思。譬如这一族送给那一族一杆枪或者一支箭,这就是一封宣战书。那一族收到了,就拿起武器来,准备战斗,决不会误会成别的意思。

从前有一个民族送给相邻的民族一封信。这封信一共四样东西:一只死鸟,一只死老鼠,一只死青蛙,还有五支箭。这些东西包含着什么意思呢?它是在说:“你们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飞,像老鼠一样在地底下藏,像青蛙一样在湖面上跳跃吗?如果不能,休想跟我们打仗。什么时候你们的脚踏上我们的土地,我们就用乱箭来对付你们!”

如果有一天,我们从邮递员手里收到一个包裹,解开一看,没有别的,只是死鸟、死老鼠这些东西,我们唯有连声叫怪,猜想是哪一个淘气的朋友寄来开玩笑的。谁知道在古代,这样一包东西却是一封严厉的信。

上一篇:市场经理的基本职责包括哪些下一篇:我读书我文明我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