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二轮复习教师

2024-05-24

文言文二轮复习教师(精选6篇)

篇1:文言文二轮复习教师

高考文言文第二轮复习

遵义市第二中学 李德亮

一、强化基础

基础过关是第一轮复习的重要任务,包括:

(1)实词120个;(2)虚词18个;

(3)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词(包括单音并列、偏义复词)约80个,如:结束、开张、可怜、所以、卑鄙、指示、绝境、中间、作息、父兄等;

(4)古今同形异义单音词若干,如:寻、币、、坐、易、购等;

(5)常见通假字约90个;

(6)词类活用的10种主要类型;

(7)特殊句式:判断、被动(包括动词本身表被动)、倒装(4种)、省略、疑问;

(8)复音虚词和固定格式,如:所以、以为、虽然、然则、因而等(古今同形异义)、“得无„乎(耶)”、“无乃„ 乎(与)”、“岂(得)非„ 与”、“如„ 何”等。

第二轮复习应缩小范围,根据前段复习的情况,筛选出学生不太熟悉或掌握不好的部分加以强化,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通过训练,加强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切实提高解题能力,严守得分点。

二、实词、虚词要归类复习,集中掌握,注意词的“文中义”

(一)、设计练习,同中见异,异中见同,于比较中熟练掌握。如:

1、解释下文中5个“非”字的意思。

李斯非(1)淳于越曰:“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2)当世,惑乱黔首。臣请敕史官,..

非(3)秦记皆烧之。非(4)博士官所职,天下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诸刑书者,..

悉诣守尉集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是古非(5)今者,族灭。吏见之弗举,与.

同罪。”始皇许之。

答:(1)驳斥 ;(2)责怪;(3)(4)不是;(5)认为 „„不对。(这是同中见异)

2、比较下文中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思,看有无异中见同?

正光中,雍为丞相,给羽葆鼓吹,虎贲班剑百人,贵极人臣,富兼山海,居止第宅,匹于帝宫„„入则歌姬舞女,击筑吹笙,丝管迭奏,连宵尽日。其竹林鱼池,侔于禁苑,芳草如织,珍木连阴。雍嗜口味,厚自奉养,一食必以数万钱为限,海陆珍羞,方丈于前。陈留侯李崇谓人曰:“高阳一食,敌我千日。”(高阳,即高阳王元雍)

(1)富兼山海(兼:兼有)(4)匹于帝宫(匹、侔、敌均为等同、..

(2)丝管迭奏(迭:交替、轮流)(5)侔于禁苑相当的意思。这是异中 ..

(3)连宵尽日(连:连接)(6)敌我千日见同)..

3、下列句中的“以为”、“可以”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分别是(3)和(7)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以为:把(它)做成 ..

(2)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以为:用(它)谋取 ..

(3)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以为:认为 ..

(4)不韦贤之,任以为郎以为:让(他)担任 ..

(5)刿曰:“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以:可以靠(它)..

(6)“与翁有约,岂可以翁死子疾而背之?”卒与成婚。可以:能因为 ..

(7)故夫取天下之计,不可以不先定也。可以:能 ..

(二)精选例句或文段,集中复习,掌握规律。如: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规律:

青,取之于蓝“于”十名词译为“在”、“从”、“到”屈贾谊于长沙

以吴民之乱请于当朝

孟子谓于王曰动词十“于”译为“向”、“对”、“被”而君幸于赵王

其势弱于秦形容词十“于”译为“比”

皆以美于徐公

吾不能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表被动

吾不能 „„受制于人“ 受„于”表被动

下文集中了“其”字的不同用法和意义,让学生逐一辨别,“其”这个虚词也就基本掌握了。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谓于犬曰:“羊数詈君,其(6)言不堪入耳,君竟无所怨,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愤然离去。

(1)副词,表感叹语气,译为:“可”、“多么”(2)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

“如果”

(3)代词,译为“其中”(4)代词,译为“你的”

(5)代词,译为“那”或“我们”(6)代词,译为“它的”

(7)、(8)连词,表选择关系,译为“是„ 还是„ ”

(9)代词,译为“它们”(羊)(10)代词,译为“那”

(11)副词,表祈使语气,译为“一定”或“可要”

(12)副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

规律:“其”作主语、宾语、定语,是代词的用法;“其”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是副词的用法,表感叹、祈使、反问、推测等语气;“其„ 其„?”表选择问,是连词的用法;“其”还可以表假设,也是连词的用法。

(三)对实词的理解,要强调两条:一是词的古代意义,二是词的多义性,避免以今训古或以一义通解。还要注意词在文中的动态意义。

下文是郑国宰相子产给晋国范宣子信中的一段话,其中对几个加点词的解释就很可能以今训古或以一义通解。

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1),侨(子产名)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2)者,非无贿(3)之患,而无令名之难(4)。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5);....若吾子赖(6)之,则晋国贰。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

(1)币:钱财(应为“礼物”)(2)国家:诸侯之国与大夫之家

(3)贿:用以买通别人的财物(应为“财物”)(4)难:困难(应为“忧虑”)

(5)贰:有二心(6)赖:依靠(应为“谋取”)

说明:“币”有货币(钱)和帛(相互赠送的礼物)两解,“钱”这一义保留至今,而作“礼物”讲,今已不用,不能以一义通解或以今训古。“贿”的古义为“财物”,不能用今义去解释。“难”在文中与“患”互文同义,有了动态义。“赖”也有了动态义,是以权谋私的意思。词的“文中义”是一个重要的考点,词语解释、文句翻译、文意的把握都必须注意这一点,一定要根据上下文“以境定义”。

下列语句都是06年高考选文中的,其中加点的词怎么解释,关系到答题的正误和文意 的理解。

(1)全国

(一)卷:

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动词,看不起).

妻子饥寒如下贫者(副词,最、极).

(2)全国

(二)卷:

高祖购求布千金(不能解释为“买”,应为“悬赏捉拿”).

季布匿濮阳周氏(不能解释为“隐瞒”,应为“隐藏”).

(3)北京卷:

兼于涂而不能逮(不能解释为“逮捕”,应为“赶上”).

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不能解释为“任命”,应为“交给”).

(4)天津卷:

北通上党,南迫洛阳(不能解释为“逼迫”,应为“靠近”).

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今为其所陷(不能解释为“陷害”,应为“侮辱”).

三、提高词义推断能力

掌握词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词义的记忆总是有限的,考试又不能查词典,这就需要具备词义的推断能力。推断是有规律可循的,应教给学生一些方法。

1、以文定义。一个词在特定的语境中意义只有一个,因此可以根据这个词所在的上下文来推断其意义。如05年山东卷要求翻译“奇之,立许字以女”,其中“字”是个难点。根据上下文,该句所在的这一层是写周丰对父母的孝道。父亲死后,十多岁的他学做生意,奉养母亲。“晨有老人过肆,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说明老人看重了周丰的孝道、勤勉和谈吐,认为他很出众,立刻许诺“以女字”,可见这个“字”当作“嫁给”讲。

这次省的高三适应性考试,要求翻译“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不少同学把“犯颜”译为“触犯龙颜”,这是不准的,为什么?这句话是唐太宗在宴会上听了长孙无忌的话后说的,他不可能自称“龙”,因为“龙”是敬称。因此,这里的“犯颜”应译为“冒犯我”或“不顾情面”才恰当。由此可见,“以文定义”是多么重要。

2、成分定义(搭配定义)。根据词在句中充当的语法成分或词的搭配情况确定其词性,推断其意义。如: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谓语——动词——打柴).

(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吹爨(宾语——名词——木柴).

(3)问樵樵不知,问牧牧不言(宾语——名词——打柴的人).

(4)焚之者何?樵之也(谓语——动词——用柴烧、烧毁).

(5)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主语——名词——行旅的人、特指商人)..

3、结构定义。根据词的组合结构来推断词义。如:“童牛角马,不伦不类”中“童”字作何解释,可根据“童牛”和“角马”都是偏正结构,再联系下面的“不伦不类”,就可以推断出“角马”是“有角的马”,而“童牛”当是“无角的牛”,“童”的意思便是“秃”,“童山濯濯”中的“童”也就是“光秃秃,不长草木“的意思了。

4、以形推义。由字形看是何种造字法,象形、会意、形声都可大致推断出该字的意思。如:

生而眇者不识日(会意字,少目——眼瞎).

今子一为蚊所,而寝辄不安(06年浙江卷)(形声字——叮、咬)

5、以音推义。文言文中某个字按字义无法讲通,就要考虑是否通假现象,利用音同、音近找到相应的本字,便可知道该字的意思。如:

(1)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06年 .

浙江卷)

(“麾”是古代的军旗,这里讲不通,如换成同音字“挥”就讲通了,可见“麾”与“挥”相通,是“挥舞”的意思)

(2)待间,果言如朱家指。(06年全国二卷).

(“指”的字义在这里讲不通,原来它是“旨”的通假字)

6、对称推义。古人行文讲究句式的整齐、匀称,常用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这种句法中,对称位置上的字眼的意思往往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利用这一点,可以推断词义。如: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和“用”互文见义,可知也是“被任用”的意思)

(2)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06年天津卷)(“全”与“杀”互文反义,可见“全”的意思是“让他活着回去”)

(3)吮其膏而盬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06年浙江卷)(“盬”与“吮”互文同义,可知“盬”的意思是“吸吮、吸饮”)

四、翻译坚持“对应原则”,直译为主,强调准确

高考从05年开始,文言翻译题已增为10分,考生丢分现象严重,一是没读懂原文,不知所云;二是虽懂大意,但译不准,似是而非,徒劳无功。为此,必须加强翻译训练,严防丢分。

(一)、明确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要做到“五对应”,即实词对应、虚词对应、句式对应、语气对应、关系对应,因此,翻译必须按步骤进行。

第一步,文句还原。

把待译的文句放回原文中,避免脱离上下文硬译。比如06年全国一卷要求翻译“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如果离开上下文就字面来译,很可能错译为:“从县到京城附近的大郡,是近代从未有过的。”而放回原文,根据上文写何远担任武康县令,更加严守清廉的节操,受到百姓的称赞,梁武帝听到他的才干,擢升他为宣城太守,宣城是京城附近的大郡,就可知这句话应翻译为:“从县令直接升为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这是近代从未有过的事。”

第二步,整体观照。

检查文句的句式、语气和句间关系,如是省略句,要先补出省掉的成分。这是对文句的整体认识。

第三步,逐词对译。

一一落实句中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明确哪些该对译,哪些该保留,哪些该删除不译,有无词类活用、通假的情况。

第四步,连缀调整。

按语序连接对译的词义,对倒装句式加以调整,最好在草稿纸上写出译文。

第五步,检验誊正。

将译句与原句对照检查,看看有无遗漏和不当之处,修改定稿后誊写在试卷上。如:

(1)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06年全国二卷)

这是选文的结句,整体观照,句式是判断句,应译为“„是„”,实词要注意“闻”和“扬”,虚词要注意“所以”古今同形异义,表原因。这样就可以对译为:季布的名声更加显著的原因,是曹丘传播了它呀。

(2)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05年全国一卷)

此句的难点在“口腹”,文句所在的上下文写裴侠生活俭朴,为官清廉,每天只是粗茶淡饭,不食肥鲜美味,不像以前的郡守那样有三十个仆役去打猎捕鱼来供自己享受,由此 可知,“口腹”是借代“饮食”。突破了这一点,此句就可译为:“裴侠说:‘因为饮食而役使人,是我不做的事。’于是全部遣散了他们。”(这里对“口腹”的翻译,就是一种意译)使用意译,大多是在文句中出现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修辞手法时,高考很少考到,因此必须让学生明确:高考主要考直译。

(二)、熟练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删、补、调

(1)留。保留不必译或不能译的词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包括谥号、封号)、年号名、器物名等专有名词,首先把它们划开,以免和其它词语相混,翻译时照写即可。要特别注意,上文出现了某人的姓名和字号,下文一般只有名而不再有姓,若不注意,就会把这个人的名或字号看作一般词语来加以解释,那就糟糕了。

(2)对。即对译,按词序逐词解释,逐句翻译。遇到代词,一定要弄清它指代的对象。

(3)删。某些虚词,如发语词、音节助词,表句中停顿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的“之”,表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之”、“是”、“之为”,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而”等,翻译时可以删去不管。

(4)补。即补出省略的部分。古文多省略,翻译时必须把省略的成分或关联词都补出来,这对于疏通文意、准确理解文句非常重要。

(5)调。即调整语序,把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这些特殊语序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三)学会抓关键,严守得分点

翻译题总是在词法和句法两方面设置若干关键点,词法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常见虚词,句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倒装句、省略句。每个句子的赋分总要具体落实在某几个关键点上,这几个点若没有译出或译得不对,分就丢了。有的同学翻了半天,没得分,原因就在这里。如:

(1)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05年辽宁卷)

此句有三个关键点,一是“承”,要译为“承受”、“秉承”;二是“年”,要译为“年成”、“收成”;三是“表”,要译为“昭示”、“显示”。如果这三个词译错或漏译,3分就丢了。

(2)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06年天津卷)

这句也有三个关键点,一是“带河”,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应译为“以黄河为带”;二是“固”,作宾语,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应译为“坚固的防线”;三是“殷实”,这里是两个词,应译为“众多富足”一类意思。如这几点未抓牢,就肯定丢分。

(3)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06年福建卷)

此句在句式上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困”,动词本身表被动,应译为“被围困”;二是“请命于勾践”,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应译为“向勾践请求饶命”。

文言文阅读,词是基础。某些句式虽与现代文有很大差异,但毕竟数量不多,容易掌握,而词不仅数量多,而且古今有变,语法也较为复杂,因此复习的重点应放在词上。词的问题解决了,文意的把握、文句的翻译也就不成问题了。

五、信息筛选题要遵循“观点与材料统一”的原则。

六、文意的把握要有层次观念,内容概括要注意因果联系和作者(或文中人物)观点态度的含蓄性。

七、去年的高考题是今年高考的最好模拟题,应让学生认真做一遍去年全国的两套题。去年其他省市的高考题也可选择几套难易程度接近我省高考的,让学生认真做一做。教师抓好讲评,务必让学生从中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篇2:文言文二轮复习教师

一、文言实词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今重诱之使相捕告,则州县之狱必蕃蕃:繁多,众多 .

B、则必有合而为盗,贼杀以相仇者贼:伤害,杀害 .

C、又其间必有扞州县之令而不时出钱者扞:触犯,抵触 .

D、其势不得不权事势而为此权:权变,变通 .

《王安石文集·上运使孙司谏书》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治《诗》,事匡衡治:研习.

B、车马衣服宜皆称皇之意称:称赞 .

C、以此贬黜,恐不厌众心厌:使……心服 .

D、非所以章有德报厥功也章:表彰 .

《后汉书·师丹传》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诸子弟少年无不当道人意者当:适合 .

B、道人微笑颔然之颔:点头 .

C、诸弟子始悟其归谓死也始:起初 .

D、急人所难,弊而后已弊:通“毙”,死亡 .

明代李梦阳《空同集邵道人传》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民乐输将,赋无逋赋逋:拖欠 .

B、葺故儒陈真昇、周瑛、高登诸人所著书憩:修筑 .

C、男女群聚茹蔬礼佛茹:吃,食用 .

D、诸盗自首就抚就:接受 .

《清史稿·陈汝咸传》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或劝之业武业:从事,以……为业 .

B、欧阳疾嘉初进有宠疾:嫉妒 .

C、居一年,嘉告老居:居住 .

D、遂得爵其子爵:封爵位,授以官职 .

《苏东坡全集·叶嘉传》

二、文言虚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古所谓死有轻于鸿毛者,宁是也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B宁以摄东光令将兵御之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C弃郡,夜渡河而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

D见肃宗于凤翔轻暖不足于体欤 ..

三、筛选信息

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刘恕精于治学的一组()

⑤少间,辄修书,病亟乃止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穆宁“清慎刚正的一组()

③惮宁威名,寇盗辄止

四、文意理解

1、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B、刘恕矢志学问,但并不迂腐,他有情有义,是非分明。对获罪太守不落井下石,而是帮助其家人;对权臣王安石,虽为旧交,但不曲意阿附,为坦陈己见,几乎和他断交。(原文:或稠人广坐,抗言其失无所避,遂与之绝——《宋史·刘恕传》)

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C、诚斋夫人教子有方,堪称贤母。她的儿子之所以能够清正耿直、超出世俗,主要得益于她的言传身教,即她的教导和榜样的力量。

原文:东山清介绝俗,固皆的天资,而妇道母仪所助亦已多矣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D、穆宁经历坎坷,仕途并不顺利,曾多次被贬。但当德宗回到京师,他又乐观地认为可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了。

原文:宁强毅,不能事权贵…….“时不我容,我不时殉,则非吾之进也,在于退乎!

德宗还京师,宁曰:“可以行吾志矣!”因移病,罢归东都。

五、语句翻译

1、次道日具馔为主人礼,恕曰:“此非吾所为来也,殊废吾事。”(4分)

(宋次道知亳州,家多书,恕枉道借览。)

2、生四子三女,悉自乳,曰:“饥人之子,以哺吾子,是诚何心哉?”(5分)

《诚斋夫人传》

3、犹得仅存数椽于劫灰之后,岂非有幸欤?(4分)

《西城别墅记》

4、吏胥以不便挠之,大吏摇惑,汝咸毅然不回,奸人无所施计。(4分)、5、夫国以简贤为务

高中语文学习应该建立的五大习惯

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与小学初中有明显的不同,主要是学习的理性意识的增强,学习的自我调控意识的增强,因此,高中语文学习应该建立起有别于初中的五大习惯。

一、静心读书

对于现代社会劲爆媒体的多年来的狂轰滥炸,家庭校园乃至社会,已经很难有宁静的地方了,然而,“宁静以致远”,不静下来读书,在高中阶段都难以精心读书,那将会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一个一辈子远离书本的人,一个一辈子读不进书的人,起知识的吸纳是非常可怜非常有限的。要静心读书,要开始读长篇大论,读厚书,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要能够静下心来读书。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在语文课堂上给足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眼皮下静心读书,并减少一些好心的唠叨与不必要的话语干

二、大声读文

这里主要是讲读古文。因为大声读,才能够暴露一些字音字义的毛病,才容易督促自己去查找注释或工具书。读出句读,把古文句子中的主要成分读出来,把句子的语气读出来,如果对这些上千年的经典能够读得摇头晃脑,读得有情有味,这些千古名篇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会逐渐的进入脑海融进血液,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指导和影响自己一辈子。

三、积累梳理

学习是少不了背诵与积累的,包括学习数学在内,但是,这种积累是散乱的还是有意识的能够分门别类的进行,则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去梳理。由少年时代进入到青年时代,在学习上就应该有非常明确的学习调控意识,有非常明确的理性追求。在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增厚自己的学科储备的时候,对于已有的和新摄入的内容,都应该尽可能的进行整合梳理,包括新认识的字,新接触的语词,新领悟的精粹的语句,以及一些文学形象一些中外名篇。

四、学会倾听

倾听是吸纳,学会倾听就是学会有效的吸纳。高中阶段的学习由于知识密度厚度的增加,特别需要我们学会倾听。通过倾听可以获得很多丰富的信息,通过倾听也可以提高我们对转瞬即逝的话语迅速敏捷进行捕捉进行提炼的能力。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同学之间的讨论、学术厅里的报告、课间休闲的聊天、公交车上的谈话,都需要我们学会倾听,迅速敏捷地感受与领悟,提取出主题词,从这些无字句处获得丰盈的收获。

五、主动交流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思考与讨论之中,融入到学习的大环境大磁场里,主动的用口进行述说,用笔进行倾吐,把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悟表达倾吐出来,与同学分享,与老师分享,这样也才能够获得大家的认可,得到进一步的讨论指导与深化。特别是用笔进行交流,应该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实话实说,直话直说,完全不用去考虑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把写作技巧章法抛到一边去吧。只要自己的坦然真诚的,说的是真化实话心里话,就永远是好的。

篇3:谈高三数学二轮复习

一、主要原因探讨

(1) 被动学习。许多同学学习非常认真, 花的时间是别人的几倍, 但成绩还是提不上来, 究其原因, 我发现很多学生还像初中那样, 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性, 学习不主动, 老师讲什么就做什么, 不安排作业就手足无措, 也不晓得回顾, 前面复习的知识长时间不去温习, 时间久了又忘记得差不多了。

(2) 学不得法。具体表现在:笔记本、差错本、典题集记了几大本, 问题也有几大本;课前课后只是忙着赶作业, 对学过的知识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技法一知半解, 死记硬背, 机械模仿;还有的学生以为多做题就能学好数学, 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大搞“题海战役”……

(3) 不重视“双基”。一些同学自视甚高, 认为成绩已经可以了, 于是将二轮复习时间全部放到后面的解答题上去, 对前面的选择、填空题“不闻不问”, 对一些“双基”知识也不去认真演算练习, 只对难题很感兴趣, 以显示自己的“水平”, 重“量”轻“质”, 好高骛远。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学生产生“高原反应”的原因。因为难题做多了, 一碰到不会做的题, 就会产生焦躁心理, 越做越烦, 慢慢地做前面的“双基”题就会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脑子一片空白。

二、解决意见

在高考复习中, 数学复习面比较大, 鉴于目前时间紧、任务重的现状, 我们怎样才能复习出高效呢?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1) 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 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前情况下, 我们要制订好合理的学习计划, 并结合自身特点, 寻找最佳的学习方法;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复习, 循序渐进, 不能贪多求快, 囫囵吞枣;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 既要看, 也要做, 既要“瞻前”, 也要“顾后”, 并且一定要“不耻下问”, 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2) 要突出重点, 照顾一般。二轮复习, 我们不必平均使用力量。高考的主要考点集中在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立体几何、概率、数列、导数、不等式、圆锥曲线等章节。对这些章节, 我们复习时要求做到面面俱到, 如对函数这一章我们就必须对函数定义、求值、解析式、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函数零点等知识点作具体掌握, 这样才能做到考前心中有数, 考试时有的放矢。而有些考点, 我们只需要了解一个大概, 只要点到为止, 记住主要知识点就行了。如“优选法”这一章, 作为新增章节, 而且是湖南省特有的考试内容。只有做到了“大” (重点) “小” (一般) 兼顾, 考试才能取得高分。

(3) 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方法的掌握要靠自己平时的积累, 照搬照抄别人的学习方法通常是不可行的。总体来说, 不管是什么样的学习方法, 大体上要做到:首先, 要经常回顾基础知识。由于第一轮复习战线通常拉得较长, 部分知识和方法可能有遗忘现象, 所以在二轮复习阶段, 我们在强调能力培养的同时, 也要经常回归基础, 做到“四回顾”:一要回顾基本概念、性质、公式、定理及课本中的典型例题、课后习题, 高考往往是“源于教材, 高于教材”;二要回顾常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如求圆的方程我们常用待定系数法, 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我们常用判别式法或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比较法;三要回顾老师教学时或自己总结出来的常用结论, 如在立体几何中, 看到中点就要想到作中位线证平行, 看到等腰三角形就要想到“三线合一”等常用结论;四要回顾平时的常错题, 借此查漏补缺。同时在回顾的基础上, 对相关联的知识进行横向、纵向分类整合, 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便于整体掌控。

其次, 要注重通性通法的训练。作者通过研究近两年湖南高考数学试题发现, 高考比较重视通性通法的考查, 淡化对技巧的考查。所以我们在复习时, 要重视对通性通法的训练和运用, 不必过于追求解题技巧。如解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时, 我们通常能掌握韦达定理法就差不多了。再次, 我们也要强调基本数学思想的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是打开数学题大门的金钥匙。所以我们在复习过程中, 应努力将数学知识抽象、概括形成数学思想方法,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这样我们就可以将知识考点系统起来, 提升复习效果。如我们复习了椭圆后, 再复习双曲线、抛物线的时候, 我们就可以用类比思想去复习了, 定义、几何性质、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一个个对号入座, 这样复习起来就容易多了。

篇4:如何搞好二轮复习

一、函数与导数:

函数这部分内容,几乎涉及到中学里所学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等价转化思想.函数的解题方法,用到了很多典型的基本方法,例如: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数学归纳法、换元法、消元法、反证法等.

复习时首先要重视基础,基础知识的掌握要全面,其次要注意函数图像的平移变换、伸缩变换、对称变换以及函数图像的翻折变换,这些都是高考出现频率高的问题,应熟练掌握.

有关函数的综合问题一般难度较大,失分较严重,要增加复习力度,要重视有关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与对数函数的综合问题,重视应用问题中函数模型的构建,要掌握用解析几何的思想和方法解决代数问题,掌握用导数方法研究函数的性质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例1 (2007年山东高考题)设函数f(x)=x2+bln(x+1),其中b≠0.

(Ⅰ)当b> 时,判断函数f(x)在定义域上的单调性;

(Ⅱ)求函数f(x)的极值点;

(Ⅲ)证明对任意的正整数n,不等式ln( +1)> - 都成立.

解:(Ⅰ)由题意知,f(x)的定义域为(-1,+∞),f′(x)=2x+ = .设g(x)=2x2-2x+b,其图象的对称轴为x= - ∈(-1,+∞),

∴g(x)min=g(- )=- +b.当b> 时,g(x)min=- +b>0,

即g(x)=2x2+2x+b>0在(-1,+∞)上恒成立,

∴当x∈(-1,+∞)时,f′(x)>0,∴当b> 时,函数f(x)在定义域(-1,+∞)上单调递增.

(Ⅱ)①由(Ⅰ)得,当b> 时,函数f(x)无极值点.

②b= 时,f′(x)= =0有两个相同的解x=- ,

∵x∈(-1,- )时,f′(x)>0,x∈(- ,+∞)时,f′(x)>0,

∴b= 时,函数f(x)在(-1,+∞)上无极值点.

③当b< 时,f′(x)=0有两个不同解,

x1= ,x2= ,

∵b<0时,x1= <-1,x2= >0,

即x1∈(-1,+∞),x2∈[-1,+∞).

∴b<0时,f′(x),f(x)随x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由此表可知:b<0时,f(x)有惟一极小值点

x1= ,

当0

此时,f′(x),f(x)随x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由此表可知:0

x1= 和一个极小值点x2= ;

综上所述:

b<0时,f(x)有惟一最小值点x= ;

0

(Ⅲ)当b=-1时,函数f(x)=x2-ln(x+1),令函数h(x)=x3- f(x)=x3-x2+ln(x+1),则h′(x)=3x2-2x+ = .

当x∈[0,+∞)时,f′(x)>0,所以函数h(x)在[0,+∞)上单调递增,

又h(0)=0.∴x∈(0,+∞)时,恒有h(x)>h(0)=0,

即x3>x2-ln(x+1)恒成立.

故当x∈(0,+∞)时,有ln(x+1)>x2-x3.

对任意正整数n取x= ∈(0,+∞),则有ln( +1)> - .所以结论成立.

点评: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性质尤其是单调性与极值是高考试题中的必考内容,本题的前两问继承传统没有大的变化,第三问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有一定的新意.

在2007年各地高考试题中,比较典型的考查函数与导数知识的还有安徽、北京、天津等.综合分析可预测2008年,函数与导数知识仍为必考内容,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仍是热点,另外,应注意导数在不等式证明、研究曲线的切线性质、实际应用题中的应用.

二、数列与数学归纳法:

函数是高考的主线,而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一直是高考的热点,因此,解数列题要注意运用方程与函数的思想方法,分类讨论的思想,等价转化的思想等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去解题,①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所以解题时可借助二次函数的性质求解;②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中分母出现1-q,解题时要注意分母为零的情况,要分|q|>1,|q|<1或|q|=1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数列问题与数学归纳法是密切相关的,经常需要利用合情推理,从特殊到一般,观察分析归纳得到数列中各项之间的递推关系,然后进行证明求解.纵观近几年各地高考试题,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以图、表等形式给出彼此间关系,确定图、表中某一行或某一列中项的规律性质;另一种是借助函数、方程等条件给出项之间的关系,然后确定数列的通项、前n项和的关系式或比较其中某些项的大小关系.

例2 (2007年湖南高考题)将杨辉三角中的奇数换成1,偶数换成0,得到如图1所示的0-1三角数表.从上往下数,第1次全行的数都为1的是第1行,第2次全行的数都为1的是第3行,…,第次全行的数都为1的是第

行;第61行中1的个数是.

第1行 11

第2行101

第3行 1111

第4行10001

第5行 110011

…… …………………………………………

分析:观察杨辉三角形可知,第1次全行的数都为1的是第1=21-1行;

第2次全行的数都为1的是第3=22-1行;

第3次全行的数都为1的是第7=23-1行;

第4次全行的数都为1的是第15=24-1行;…,

所以,第n次全行的数都为1的是第(2n-1)行;

因为第7行8个数为:1,1,1,1,1,1,1,1;

第6行7个数为:1,0,1,0,1,0,1;

第5行6个数为:1,1,0,0,1,1;

所以第63行64个数为:1,1,1,1,1,1,1,…,1;

第62行63个数为:1,0,1,0,1,0,1,0,…,1;

第61行62个数为:1,1,0,0,1,1,0,0,…,1,1;

∴第61行62个数中1的个数为:15×2+2=32.

点评:本题这种图表题型近几年一直在考,解决关键是准确理解图表前几行或列中各项之间的关系,找出规律特点,然后运用合情推理,把此规律特点运用到所求的问题上,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例3 (2007年山东高考题)设数列{an}满足a1+3a2+32a3+…+3n-1an= ,a∈N*.

(Ⅰ)求数列{an}的通项;

(Ⅱ)设bn= ,求数列{bn}的前n项和Sn.

解:(Ⅰ)∵a1+3a2+32a3+…+3n-1an= ,∴n=1时,a1= ;

假设n=k时,ak= ;则n=k+1时,3k•ak+1= -(a1+3a2+…+3k-1•ak)= -( + +…+ )= - = ,

∴ak+1= ;由数学归纳法原理知:∴an= .

(Ⅱ)∵bn= ,∴bn=n3n.

∴Sn=3+2×32+3×33+…+n3n,①

∴3Sn=32+2×33+3×34+…+n3n+1. ②

②-①得 ∴2Sn=n3n+1-(3+32+33+…+3n).

即2Sn=n3n+1- , ∴Sn= + .

点评:数列是年年高考必考内容之一,一般一个大题,1-2个小题.本题主要考察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及推导方法,考察数列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同时本题也体现对常规题目运用通性通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2007年各地高考试题中,比较典型的考查数列与数学归纳法的还有全国卷、上海卷、浙江卷.综合分析可预测2008年,高考数列部分要求不会有大的改变,仍重点考察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及常用的求通项、求和的方法,但须注意两点:(1)数列与其他知识的结合(如函数、导数、解析几何等),尤其是用函数与方程思想方法解决数列问题;(2)树立应用意识,能利用数列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是以角为自变量的函数,也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本部分基本的解题规律为: 观察差异(或角、或函数、或运算),寻找联系(借助于熟知的公式、方法或技巧),分析综合(由因导果或执果索因),实现转化.

变是本部分的主题,角的变换、三角函数名的变换、三角函数次数的变换、三角函数式表达形式的变换等比比皆是,在训练中,强化变的意识是关键,但题目不可太难,要立足课本,掌握课本中常见问题的通性通法,自觉对课本习题进行归类,并进行分析比较,从中发现解题规律与技巧.另外要注意加强三角函数应用意识的训练.

例4 (2007年浙江高考题)已知△ABC的周长为 +1,且sinA+sinB= sinC.

(I)求边AB的长;(II)若△ABC的面积为 sinC,求角C的度数.

解:(I)由题意及正弦定理,得AB+BC+AC= +1,BC+AC= AB,两式相减,得AB=1.

(II)由△ABC的面积 BC•AC•sinC= sinC,得BC•AC= ,由余弦定理,得cosC=

= = ,所以C=60°.

点评:本题考察三角函数在三角形中的应用,新课标对解三角形要求没有降低,同时加强了对应用意识的要求,因此,与应用有关的数学知识成为考察重点.

在2007年各地高考试题中,比较典型的考查三角函数的还有山东卷、全国二卷、湖南卷、安徽卷、江西卷等,综合分析可预测2008年,高考对三角部分的考察将保持4个稳定:内容稳定、难度稳定、题量稳定、题型稳定,考察重点仍是三角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像,求值与三角变换,另外要注意加强三角函数应用意识的训练.

四、圆锥曲线与平面向量:

本专题的重要内容是直线与二次曲线的位置关系,而这种关系可从方程的观点出发,把直线与二次曲线的关系问题等价于直线方程与二次方程联立的方程组解的问题,即等价于消元后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情况,这是代数方法研究两曲线位置关系的基础.学习本部分内容,不仅为了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和性质,还要通过对他们的研究,进一步学习如何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即掌握坐标法.

这类问题常涉及到:

(1)直线被二次曲线截得的弦AB,其中A(x1,y1),B(x2,y2)则弦长|AB|= + ,与弦AB有关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及最值问题.

(2)二次曲线上有关已知直线对称的两点问题.

(3)直线与二次曲线相交、相切条件下某些关系的建立及其一些字母范围的确定.

处理以上问题常常用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整体思想,“设而不求”、间接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数形结合思想.

例5 (2007年山东高考题)

已知椭圆C的中心在坐标原点,焦点在x轴上,椭圆C上的点到焦点距离的最大值为3,最小值为1.

(Ⅰ)求椭圆C的标准方程;

(Ⅱ)若直线l:y=kx+m与椭圆C相交于A,B两点(A,B不是左右顶点),且以AB为直径的圆过椭圆C的右顶点,求证:直线l过定点,并求出该定点的坐标.

解:(Ⅰ)由题意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 =1(a>b>0),由已知得:a+c=3,a-c=1,∴a=2,c=1,∴b2=a2-c2=3.椭圆的标准方程为为 + =1.

(Ⅱ)设A(x1,y1),B(x2,y2),联立得y=kx+m, + =1.得

(3+4k2)x2+8mkx+4(m2-3)=0,

Δ=64m2k2-16(3+4k2)(m2-3)>0,x1+x2=- ,x1•x2= .

又y1y2=(kx1+m)(kx2+m)=k2x1x2+mk(x1+x2)+m2= ,

因为以AB为直径的圆过椭圆的右焦点D(2,0),

∴kADkBD=-1,即 • =-1,

∴y1y2+x1x2-2(x1+x2)+4=0,

∴ + + +4=0,

∴9m2+16mk+4k2=0.解得:m1=-2k,m2=- ,且均满足3+4k2-m2>0,

当m1=-2k时,l的方程为y=k(x-2),直线过定点(2,0),与已知矛盾;

当m2=- 时,l的方程为y=k(x- ),直线过定点( ,0).

所以,直线l过定点,定点坐标为( ,0).

点评:由于新课标降低了对双曲线的要求,因此有关椭圆的内容成为重点,本题主要考察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以及运用解析法处理问题的能力,考察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同时本题也体现了对常规题目运用通性通法解决的要求.

在2007年各地高考试题中,比较典型的考查圆锥曲线的还有广东卷、湖南卷、江西卷、全国卷、陕西卷、天津卷、浙江卷、重庆卷等,综合分析可预测2008年高考本板块以下内容将会是命题的热点:(1)求指定曲线方程或轨迹方程;(2)圆锥曲线的定值、定点问题;(3)圆锥曲线的最值问题;(4)圆锥曲线中的对称问题.

五、立体几何与空间几何体:

立体几何考察的重点在空间图形上,突出对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的考察.立体几何的基础是对点、线、面、体的各种位置关系的讨论和研究,进而讨论几何体,而且采用了公理化体系的方法.

空间几何体是空间直线与平面问题的延续和深化,要熟练掌握概念、性质、面积、体积公式,同时也要学会运用等价转化思想,会把立体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求解,会运用“割补法”等求解,会用类比的思想方法研究线面的垂直与平行关系.

例6 (2007年山东高考题)如图,在直四棱柱ABCD-A1B1C1D1中,已知DC=DD1=2AD=2AB,AD⊥DC,AB∥DC.

(1)求证:D1C⊥AC1;

(2)设E是DC上一点,试确定E的位置,使D1E∥平面A1BD,并说明理由.

(1)证明:在直四棱柱ABCD-A1B1C1D1中,

连结C1D,∵DC=DD1,

∴四边形DCC1D1是正方形.∴DC1⊥DC1.

又AD⊥DC,AD⊥DD1,DC⊥DD1=D,

∴AD⊥平面DCC1D1,

D1C 平面DCC1D1,∴AD⊥D1C.

∵AD,DC1 平面ADC1,且AD⊥DC=D,

∴D1C⊥平面ADC1,又AC1 平面ADC1,∴D1C⊥AC1.

(2)连结AD1,连结AE,设AD1∩A1D=M,BD∩AE=N,连结MN,

∵平面AD1E∩平面A1BD=MN,

要使DE1∥平面A1BD,须使MN∥D1E,

又M是AD1的中点.∴N是AE的中点.

又易知△ABN≌△EDN,∴AB=DE.

即E是DC的中点.

综上所述,当E是DC的中点时,可使DE1∥平面A1BD.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空间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应用,考察同学们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另外第二问以开放形式给出条件,考察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与发散思维能力,是一道较好的文科试题.

在2007年各地高考试题中,比较典型的考查立体几何还有全国卷、安徽卷、江苏卷、天津卷、广东卷等.综合分析可预测2008年,高考内容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文科仍以简单的逻辑证明为主,主要是线线、线面、面面的平行与垂直.要求同学们记牢4个公理及相关推论,等角定理,8个相应的判断定理和性质定理及有关的结论.注意作题的规范化.

六、概率与统计

对于概率、统计这部分内容,要注意课本例题、习题的示范性、规范性、导向性的功能.概率、统计的考察以基本知识为主,应注意课本例题习题的形式,特别是概率,背景不宜太复杂,切忌过度拔高而脱离高考和学生的实际.

例7 (2007年山东高考题)设b和c分别是先后抛掷一枚骰子得到的点数,用随机变量ξ表示方程x2+bx+c=0实根的个数(重根按一个计).

(Ⅰ)求方程x2+bx+c=0有实根的概率;

解:(Ⅰ)由题意知:设基本事件空间为Ω,记“方程x2+bx+c=0没有实根”为事件A,“方程x2+bx+c=0有且仅有一个实根”为事件B,“方程x2+bx+c=0有两个相异实数”为事件C,则Ω={(b,c)|b,c=1,2,…,6},

A={(b,c)|b2-4c<0,b,c=1,2,…,6},

B={(b,c)|b2-4c=0,b,c=1,2,…,6},

C={(b,c)|b2-4c>0,b,c=1,2,…,6},

所以Ω是的基本事件总数为36个,A中的基本事件总数为17个,B中的基本事件总数为2个,C中的基本事件总数为17个.又因为B,C是互斥事件,故所求概率P=P(B)+B(C)= + = .

点评:本题的背景比较新颖,避开了传统的掷筛子、射击、摸球、涂色、次品等传统背景,而与一元二次方程结合,这就要求学生应明确整个事件,明确基本事件,并能够准确的计算出这些基本事件的个数及其发生的概率,从题目本身看,严格遵循了课标和考试说明的要求,是一个较好的题目.

在2007年各地高考试题中,比较典型的考查概率与统计的还有全国卷、海南卷、广东卷、湖北卷、安徽卷等.综合分析可预测2008年,高考概率部分主要考察古典概型、几何概型的概率,互斥事件的概率,难度多为低档或中档题;统计从考察的角度看,难度不会太大,仍会以三种简单抽样为主,出现在选择题或填空题中;另外,在突出应用数学的今天,可能会加大考察力度,在度量间的相关关系上出题,应引起重视.

篇5:文言文二轮复习教师

高考考试大纲关于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因此在选材上,以记叙为主的人物传记一直是高考的热点,那么文言文阅读题如何快速提分呢?

人物传记以叙事为主,阅读时要注意人物在不同阶段所做的事,体会其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和评价。对于人物传记中常出现的词语(表示官职及其升迁变化的,表示人物个性、品行的,表示古代科举、教育的等),要有意识地多加积累。此外,对文学文化常识,也要做系统复习。

对于其他文体,也要兼顾到。杂记,或以记事为主,或以写景状物为主,要把握行文的线索,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和深意。议论性文体,阅读时要抓住中心观点,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准确理解作者所用的例证。应用性文体,要了解背景即写作缘由,把握其文体特征。

把握不同文体的特点,有助于我们迅速理解文章内容。不管阅读哪种类型的文言文,首先都要理清层次,把握主要内容,这样做分析概括类的题目就不会太难,同时也有助于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解答翻译、断句和实词、虚词的理解这类题,还需要对文意理解得更精准。

所以,文言文的备考还是要从词汇(主要是实词)的积累做起。积累词汇,不能靠死记硬背,而要在文言语境中理解记忆。一方面要反复诵读教材中的文言文,并对重要词汇归纳整理;另一方面,要加强课外阅读和训练,对阅读材料中常常出现的词语注意归纳整理。虚词和句式的复习关键是理解,要通过和现代汉语进行比较来掌握。

阅读文言文,尤其是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坚持把读懂文本放在首位。答题的准确率与文本读懂的程度成正比。遇到感觉较难的文章,在初读后,可以参照文后的内容分析一题,再仔细阅读,一定要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此外,建议同学们选做一些近年的高考试题,探究命题的规律,找到解题的窍门。

篇6:文言文二轮复习教师

导入:

我们都知道,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了22分,分值之多仅次于作文和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如何做好文言文阅读,关键就是准确理解文段,尤其是准确理解文段中文言实词的词义。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基本方法。

出示学习重点:

学习重点:学习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基本方法。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一些我们学过的文言实词,说出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喂养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招致

3、将军身披坚执锐坚硬的盔甲锐利的兵器

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任用

5、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破旧的6、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傲慢

7、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境

8、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多

9、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刻毒

10、使童子烛之用蜡烛照

11、有势者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漆成红色漆成黑色

总结:这些实词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有的是我们书本学过的,有的是课外练习做过的。然而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些实词可以说都是一些特殊的实词,还是比较难的。比如说涉及了一些词类活用或者是一些并不常用的词义。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理解这些实词呢,我们可以根据语境推断出来。

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关键:

1、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

2、掌握正确的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一般来说,有这五种基本方法。我们先来看第一种

一、联想推断

1、联想课文有关语句 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向使三国各爱其民,爱惜)既有令名,复求寿考(令尊、令爱,美好)铨简秀士(简能而任之,选拔官吏)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执政)

2、联想成语推断 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疾风知劲草,强(洪亮)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欲盖弥彰,清楚)

召医而尤其故(怨天尤人,责问)

二、语言结构推断

利用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这一结构特点推知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灭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马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安逸享乐

4、齐人追亡逐北败逃者

5、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任用

6、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多

7、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谨慎

三、辨析词性、语法分析推断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1、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名词,险固的地方)

2、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动词,腰佩)

3、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主语,名词,眼力视力)

4、不意乃在朝列(动词,料想)

5、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促织》(动词,抬高)讨论:①臣战河南,然不意能先入关破秦 《鸿门宴》(动词,料想)

②目似瞑,意暇甚(名词,神态)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荆轲刺秦王》(宾语,心意,意图)

四、根据字形合理猜测字义

1、系梁父子以组绳子

2、于道上闻信至,急取笺视信使、传话的人

3、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到、去

4、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洁白的样子

五、语境分析推断

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外部语境: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1、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和着

2、(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应答

注意:以上方法并不是固定的,可灵活使用

巩固练习:

薛潭学讴①

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

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唱歌

翻译: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2、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列诸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 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请运用所学方法推断更、发、害这三个实词的含义

3、天成、长兴之间,岁屡丰熟,中国无事„„异日,(公权)与周樨同对,论事不阿,樨为惴恐,公权益不夺,帝徐曰:“卿有诤臣风,可屈居谏议大夫。”开成三年,转工部侍郎。召问得失,因言:“郭旼领邠宁,而议者颇有臧否。”帝曰:“旼,尚父从子,太皇太后季父,官无玷邮,自大金吾位方镇,何所更议?”答曰:“旼诚勋旧,然人谓献二女乃有是除,信乎?”

上一篇:好习惯伴我成长说课下一篇:关于连锁超市-沃尔玛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