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的唐诗《终南望余雪》

2024-05-12

雪的唐诗《终南望余雪》(共5篇)

篇1:雪的唐诗《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注释】

1、终南:山名,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面。

2、林表:林梢。

3、霁色:雨后的阳光。

【译文】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

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

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赏析】

《终南望余雪》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咏雪诗。此诗主要描写终南山的余雪,通过山峰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景色虽好,不知有多少寒士受冻。全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精练含蓄,朴实俏丽,意境清幽,给人以清新之美。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无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付了一下,立刻写完了四句,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又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但这首诗一直流传至今,被清代诗人王渔称为咏雪最佳作。诗人描写了终南山的余雪,远望积雪,长安城也增添了寒意。这诗精练含蓄,别有新意。

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俏丽。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余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怎见得?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馀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馀雪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何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呢?

王士稹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不算过誉。

【作者简介】

祖咏 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生卒年不详。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友善。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其流落不遇的情况可知。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长期未授官。后入仕,又遭迁谪,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

祖咏的诗作以描写山水为主,辞意清新文字洗练。《终南望余雪》尤脍炙人口。七律《望蓟门》描绘边地景色,抒写立功报国的激动心情,意境融浑阔大,而风格秀明。殷□《河岳英灵集》说他“翦刻省静,用思尤苦,气虽不高,调颇凌俗”。《全唐诗》编存其诗1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篇2:雪的唐诗《终南望余雪》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馀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怎见得?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馀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馀雪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何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呢?

篇3: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写作背景]

祖咏(699?-746?),洛阳人。

诗人多豪放,祖咏不例外。

公元7,祖咏长安科举,待金榜公布时,没有自己的名字,有人欢乐有人愁,见那些题名者趾高气扬地走进尚书省大门,落地者大多投去羡慕的目光,然后怏怏而回。

祖咏不服,随即吟了一首诗,以泻私愤,这首诗有必要公布,因为看着解气。

《尚书省门吟》

祖咏

落去他,两两三三戴帽子。

日暮祖侯吟一声,长安竹柏皆枯死。

(前2句不太明白,“他”是不是“也”字?是后人抄错了。考中的也许是发给帽子吧,当时每次科举录取人数也就是几十人,比例极小,所以用“两两三三”。最后2句有劲,当时是傍晚,诗人先把自己封侯,然后骂街。)

2年后,也就是公元722年,祖咏又来了,这次试帖诗的题目是《终南望余雪》,要求是6韵12句的五言排律,这是严格规定,必须遵守。不拘豪放的祖咏受不了,觉得只要满足题意即可,没必要死板12句,他的答卷就是本文的这4句。

监考老师一看楞了,就问为什么?诗人只回答了2个字:“意尽”。

在中国,体制下的条条框框是不能违背的,这次诗人当然再次失败。但这首诗却留传下来,千百年来为后人称赞,细数科举考试中,有几首能如此?

[本诗简析]

解释题目。

终南:即终南山,在长安南大约60里。

考试是在正月,当时山上有积雪。这题目出的不仁义,相隔60里,眼神不好的,能看

清吗?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由于终南山在长安南面,看到的自然是它的阴面,所以诗人用“阴岭”。

是如何“秀”?

“积雪浮云端”说明终南山很高,积雪与云浑然一色,在诗人眼里就是“秀”。 这2句感觉一般,继续。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林表:林梢。 霁:雨、雪后天气转晴。

山上有积雪,山中的树梢上当然也会有,阳光下,整个树林也是皑皑一片,所以诗人用了“明”字。

这句感觉也一般。

“城中增暮寒”太突然,一下子到了晚上。唐代的进士考试一般从早晨5-7点开始,到晚上5-7点结束,自带食物,中午有吃饭时间。

有问题。

前面3句怎么看,也不像是晚上的景色,如此推测:

进士考试的内容较多,下午的时候,诗人开始写这首诗,当时阳光充足,但涂来涂去,已经到了晚上,也就有了最后这句,也就是说,这首诗从阳光充足一直写到傍晚,非常可能当时诗人也写了12句,但最后觉得其它8句多余,删掉后就剩这4句。

再说“城中增暮寒”。

题目是《终南望余雪》,我觉得这题目可以专写景,当然也可以写景抒情,诗人显然是想抒情。为什么最后这句抒情时写了“增暮寒”?是什么引发了他?

冬季的傍晚当然冷,尤其是下雪以后,路上的雪冻成冰,风吹冰面,那是刺骨的寒,北方人都有这体会。

这种冷是常识,感觉诗人这么写的理由还是不充分,再次推测:

唐代没有玻璃也没有透明塑料,既然是《终南望余雪》,那就须打开窗户,否则怎么“望”? 打开窗户就冷,在室内会感觉特别明显,由此,性情的.祖咏才有感而发。

想说说对这首诗的总体感觉。

我的感觉很一般,前3句写景一般,最后一句抒情也一般,读完没有发自内心的喜悦或振动。

为什么选这首诗?

生活中,有的人无才无财无彩(较丑),但喜欢他(她)的性格,就愿意接触,就愿意在一起谈天说地,就这样,成为朋友。

通过这首诗带出的故事,我们了解了祖咏,欣赏他的性格,况且他还有才。只不过这种应试诗,豪爽的人不适合,没发挥出水平而已。

感谢这个故事,让我们与诗人近距离,再读这首诗时,有些亲切。

解析完毕。

======================================

公元724年,诗人终于金榜题名,后来经宰相张说推荐任驾部员外郎(驾部属尚书省兵部四司之一,负责往军队输送车辆、马匹等战备物资,驾部员外O是驾部的副长官)。

张说罢相后,手下弟兄们相继倒霉,其他哥们被贬,祖咏首当其冲最厉害,没被贬而是直接免除官职,这肯定与他激进的性格有关。结果回老家洛阳闲居,王翰任汝州(今河南汝州市)刺史时,路过洛阳看望了诗人,闲着也是闲着,祖咏就与王翰一起去了汝州,被汝州的秀丽景色所吸引,动了在此隐居之心。

说干就干,回到洛阳后,变卖家产,然后定居汝州,沮丧的祖咏将自己的田园命名为“汝坟山庄”。

大概公元746年,诗人病死在自己的山庄内,终年48岁。

======================================

以诗人的思维去经营官场大多失败,现代人对这种结局或许心存轻蔑。

读以前朝代的诗评,几乎全部对这些失败者充满敬畏,现代人怎么了?

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拜金,道德丧失,唯利是图,灵魂严重贬值,内心充满肮脏,以成败论英雄,追逐中不择手段,没有廉耻。但随着拜金过程中的财富积累,人还会回到正常轨道上来,人文精神会逐渐复苏。(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例。)

拜金主义的结果,就是官员和百姓对财富的疯狂偏爱和掠夺,会给国家造成极大的伤害,同时,也是这个国家最危险的时候,这个时候,最易遭受外敌的入侵。

今天是平安夜,祈祷我们的国家能快速平安度过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早日安定,一个民族万万不能缺失正义和廉耻。

======================================

篇4:《终南望余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图画,展开想象,在诵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受终南山的绮丽雪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想象古诗意境,感悟内在诗情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大意,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的美景,感悟诗人的情怀。教学过程:

一、赏雪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武汉入冬以来的两场雪带给我们无数快乐,现在我们再次走进雪中,欣赏那美丽的景色吧!(课件出示雪景图)绮丽的雪景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生自由谈)

2、古往今来,人们对雪都情有独钟,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唐代诗人祖咏感受另一番雪景。请看老师板书诗题(板书课题),谁

3、师:终南望余雪,这个诗题是什么意思呢?(远望终南山上未消融的积雪)残雪未消的终南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诗领略一番。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出示古诗)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读诗,集体正音,齐读古诗。

三、自学交流,明诗意。

1、学习古诗不仅要读得准确、通顺,还要能明白古诗的意思。我们平时学古诗都有哪些方法?(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串联词义,明晰诗意;搜集资料,悟出诗情。)

2、今天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自学古诗。看看自学提示,请位同学读一读。(出示自学提纲:

① 借助注释、插图和资料,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读懂的地方做批注,不懂的地方打上“?”。

② 读一读,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指名交流并带着理解读诗句。

5、秀丽的终南山上,洁白的积雪漂浮于云端,初晴的夕阳给树林涂上了淡淡的余晖,多美的景色呀!咱们回过头来再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人那精炼的语言。(齐读古诗)

四、入情入境悟诗情。

1、诗人祖咏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板书:景)学生边交流,教师边板书(阴岭秀、浮云端、明霁色)

2、(板书后配乐)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诗人所描绘的画面吧。(师配乐朗诵)

3、睁开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终南山北面被积雪覆盖,但白色的积雪中却透出了绿色的嫩梢。(能用你的读体现终南山的秀吗?)预设2:我仿佛看到了终南山上的积雪很多很厚,直插云天,分不清哪是白云,哪是积雪。(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或读出“浮”的动感。)想看看这样的景色吗?(课件展示图片“浮云端”看到这样的美景,你的心情怎样?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过渡语:远望白雪皑皑的终南山,你看,高大俊秀的山峰直插云天,洁白的积雪漂浮云端,云、雪相映成趣,面对此番美景,诗人怎能不喜爱?不兴奋?他不禁赞道——(读前两行)他不禁赞道——(指名读)他由衷地赞道——(齐读两行诗)师:除了白云积雪,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预设3:我仿佛看到夕阳西下时,落日洒满终南山的树林,树梢上闪着金色的光芒。(体会得真好,带着这种情感来读读这行诗。)师:(配乐欣赏雪后初霁图)残雪、余晖,此时的终南山是如此沉静、秀美,真是别有一番意境在心头。面对这样的景色,你又有什么感受呢?(指名交流。预设:陶醉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

4、是呀,日暮西山,当夕阳慢慢坠下,那洒满林梢的余晖也逐渐消散,饱览终南山美景的祖咏回望长安,丝丝凉意已悄然而至,不禁情由心生,感慨道:城中增暮寒。(指名读)这行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此时的心境?(板书:寒)齐读诗句

5、此时的诗人仅仅是感到了天气的寒冷吗?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许你会有不同的感受(介绍诗作背景)。

6、再来读读这句诗,说说你的感悟。(对“寒”的感悟:心寒)。

7、引读:是呀,余雪消融的黄昏,长安城也挡不住那冬日里的阵阵寒意,诗人不禁感慨:(齐读“城中增暮寒”。)回望繁华的长安街头,却仍有衣不蔽体的百姓流落街巷,诗人不禁感慨:(再读)夜幕降临,长安城中谁来怜惜那些挨饿受冻的人们?诗人寒由心生:(齐读)。

8、(配乐朗读)同学们,这就是诗人的情怀,终南山的美景带给他享受,却也挡不住他的忧愁。让我们再一次用我们的读走进诗人的内心,感悟他的心境。女生读写景的诗句,男生抒情,合作读。

9、我们一起齐读全诗。

五、背诵,拓展延伸。

1、《终南望余雪》是祖咏的一首传世名作,咱们学了还得试着背一背。(指名背诵)

篇5:雪的唐诗《终南望余雪》

1. 知识与技能

①回顾学过的山水田园诗,继续积累古典诗词。

②掌握鉴赏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方法。《终南望余雪》:缘景探情;《宿建德江》:由情入景。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诵读欣赏,以读促品,培养学生感知画面,进入情境,领悟情感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实践,以点带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山水、热爱自然的。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传情的特点。

2. 教学难点:突破山水田园诗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教学准备】

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课件演示,在教学过程中运用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声像合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面对气象万千的自然风景、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诗人总会情动于衷,形诸于文。诗人以景传情,独抒性灵;我们就要诵其诗,绘其景,品其情。我们能不能诵读一下之前学过的山水田园诗呢?

复习已知:唐代山水田园代表作家、作品。

好,这些诗歌风光景致是其表,景中之情才是里,正所谓山山水水总关情。我们今天就来走过山水,走过田园,走进诗人的心灵。

(二)引导学生缘景入情学习《终南望余雪》

终南望余雪 祖 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1.读字词,通诗意。

①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感知。

②参考注释,理解大意,自由诵读,快速背诵。

阴:山的北面,因终南山在长安南面,从城里只能望见山的北面;

霁:雨雪后放晴;霁色:雨雪初晴是的阳光;

寒:融雪要比下雪冷。

③完成填空,明确诗意。

这是一首描写( )的诗歌,写的是诗人在( )季的( )时分,从长安城遥望( )所看到的景象。

答案:终南山雪景,冬,日暮初晴,终南山

2.读画面,品情感

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本诗呈现的图画,说明它的特征。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难点提示:浮:用一“浮”字,体现动态,终南山高出云端,阴岭积雪未化,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云在山腰流动的,高高覆盖的积雪如同漂浮在云端。

明:落日余晖,积雪反照,两相辉映,明丽动人

参考答案:一幅远望积雪图。

从长安城遥望终南山的北面,山形秀美;山顶上的皑皑积雪,在阳光的照射下寒光闪闪,似乎浮动在云端;雪后初晴,林梢的日光和积雪的反光两相辉映,一片明亮;积雪消融,暮色渐起,城中更觉寒冷。

画面特征:清冷邈远、明净秀丽

②小组讨论,这样的画面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情感:“城中增暮寒”,由“寒”而“忧”,景美而情冷。山顶积雪消融,长安城内更觉寒冷,考场之中,心忧寒士。

3.融情感,读意境

请仔细揣摩本诗的情与景,融入情感,回读全诗,读出意境。

朗读指导:诗的前三句从“望”字着眼,句句写雪景,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因此在朗读时可以抒情些,最后一句露出作者原意,抒发了感慨,由雪霁后寒气加重,想到城中人的受冻,读时要沉重一些。

上一篇:语文七年级我信念说课稿下一篇:优秀企业员工个人工作总结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