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课读后感作文

2024-05-14

自然课读后感作文(精选18篇)

篇1:自然课读后感作文

自然课读后感作文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叫《自然课 (冬)》 ,看的是“动物耐寒大比拼” 哪种动物最耐寒,A蜗牛B北极熊C尼日利亚蝇D北极鸭。相信大家一定会选B,但是我会选C。为什么:因为温度在零下八十摄氏度时,北极熊会冻死的,而蜗牛在零下九十摄氏度时才会被冻死。不过强中更有强中手,。除了南极洲的企鹅、海豹和北极的白熊外,北极鸭更加耐寒,它们在零下100摄氏度的环境里还呱呱、嘎嘎的叫着,哪怕温度在零下110摄氏度下还能活下来。

不过,北极鸭 还不是最耐寒的.,比他厉害的还大有动物在,就拿尼日利亚蝇来说,科学家把他的幼虫放在零下190度的液态氧中,它们仍然照样发育,而且能活到47个小时;若把把它放在零下270摄氏度的液态氧中,5分钟后,它仍然活着。

今天我学到了许多许多的知识,如果不仔细看的话,我还发觉不出来呢!所以我多看书,学到更多的、更有趣的知识。

篇2:自然课读后感作文

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热带雨林、极端天气、火山和地震。其中我最喜欢极端天气探秘。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极端天气探秘讲的什么是天气、狂暴的天气、观测天气、狂风的大事件、降水的大事件、酷热的大事件。讲的`很细致,就像听专家讲课一样。火山和地震主要讲了地表之下、地下之火、颤动的大地、著名火山、大地震。让我了解了人类的防震措施,地震之后如何救援。火山主要讲了火山地貌、火山喷发的类型、火山喷发的单位、间歇泉等。

这本书虽然没有中国的四大名著那么有名,但它传递给我们很多科学知识,可以分享给其他人……

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有一个单元主要名词的英文,也可以来学习最后一页的英文单词,学完之后,就会感觉自己特别有成就感和文化。

篇3:自然课读后感作文

首先, 我们先来看一下学术界比较普遍的关于凤凰起源的观点。

今日所见关于凤的最早记录, 可能是在《尚书·益稷》篇中。书中叙述大禹治水后, 举行庆祝盛典。由夔龙主持音乐, 群鸟群兽在仪式上载歌载舞。最后, 一凤凰也来了:“萧韶九成, 凤皇来仪。”孔传:“灵鸟也, 雄曰为凤, 雌曰皇。”郑玄注:“仪, 言其 相乘匹。”我们注意的是, 在这里, 凤凰被古代住家视作一种象征吉庆的神鸟。实际上, 凤凰在较早的先秦文献中, 正是作为一种祥瑞和一位舞神出现的。

《说文解字》里关于凤凰的记述是这样的:“凤, 出于东方君子之国, 翱翔四海之外, 过昆仑, 饮砥柱, 濯羽弱水, 莫宿风穴, 见则天下大安宁。”

但是凤凰究竟是起源于哪里呢?根据近些年的考古发现: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 陕西宝鸡的仰韶文化内蒙古赤峰的赵宝沟, 以及红河文化都有和凤有关的相关实物出土, 这些都是距今六千到七千年的文明, 所以基本可以证明凤凰起源时间的判断。另外, 从我国古代少昊太昊的传说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和凤凰有关的信息。

传说少昊为史前五帝之首, 姓已名挚, 号金天氏。因修太昊之法, 故称少昊。少昊氏以凤鸟等各种鸟类为图腾, 组织严密, 设官分职, 井然有序, 社会化程度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他曾以百鸟为百官名, 设有工正和农正, 管手工业和农业, 在位八十四年, 享年百岁。因此, 被后人誉为“百鸟之王”。《礼记·月令》说, 东方之帝谓之太皞, 西方之帝谓之少昊;《左传·定公四年》说, 伯禽封于少皞之墟;《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郯子的话说, 郯国高祖少皞挚立国时, 正好凤鸟飞过;《山海经·大荒东经》说, 少昊之国在东海之外的大壑。据此, 我们可以推测:少昊为东夷族的部落联盟的首领, 联盟中的每一个部落皆以一种鸟作为自己氏族的图腾, 而少昊建立部落联盟以后则汲取各种鸟的优点将其融合成凤凰。这也是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一种观点。

再来看一下何先生的观点, 他认为凤凰在历史上是确实真实存在过的:

“我深信, 在远古神话的符号象征下, 在剔除其传说附会或以讹传讹的变形后, 都有隐藏在其深层次结构下的历史真实、生物真实和人类文化真实。龙如此, 凤凰也必如此。”对此观点, 笔者是持赞同观点的。

让我们来看一些史料:

“甲寅卜, 呼鸣网, 获凤。丙辰, 获五。” (出自《甲骨文字释林》)

这条甲骨文的意思是:商王指令臣鸣用网捕鸟, 于丙辰这天捕了五只凤 “由于系用网埔之, 故所获自是生凤。”

另外, 在早期金文《中鼎》铭辞中, 我们还可以读到如下一则记载:

“……归生凤于王。”文中所提到的“生凤”一词, 郭沫若亦曾断定正是指活凤凰。

有关的史料, 何新先生的《谈龙说凤》上还有许多, 在此就不多做赘述。

另外, 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凤凰不仅在中国的传说中存在, 并且在许多其他的国家和民族的传说中也同样存在, 不仅仅是中国的近邻, 像朝鲜, 日本, 东南亚一些国家等, 凤凰也广泛存在于西方的文化当中:Phoenix在朗文词典的第一条解释是“不死鸟, 长生鸟”, 并不是凤凰的意思, 是一种和凤凰极为相似的同样存在于神话的鸟, 其外形和中国的凤凰有着一定的区别, 中国的凤凰是:“鸿前、鳞后、蛇颈、鱼尾、鹳嗓、鸳思、龙纹、龟背、燕颌、鸡喙”这点与国外的pheonix是不一样的。在西方最早提到不死鸟的人是公元前八世纪的希腊诗人、《神谱》的作者赫西奥德, 最早详细描述不死鸟的人是希腊历史学家赫罗底特斯, 他说:“我并没有亲眼见过它, 只是在绘画中见过, 它的羽毛一部分是金黄色的, 一部分是鲜红色的, 外形像一只巨鹰”, 而且还拥有美丽的歌喉。

在古希腊和古埃及的传说中, 凤凰是一种传说中的鸟, 它与埃及神话中的太阳神和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希腊的传说凤凰生活在阿拉伯半岛上的一口枯井附近, 每天当黎明来临时, 鸟儿就在清晨的阳光下沐浴, 并唱着美妙动听的歌, 而太阳神就停下他的战车静静的聆听这动听的歌声。每当凤凰知道自己要接近死亡的时候, 它都会用芬芳的树枝来筑巢, 然后在火焰中燃烧, 将要燃尽时便会有一只新生的凤凰从火焰中飞出。它会用没药树的汁液涂在死去凤凰的尸体上并和它一起飞向太阳之城——Heliopolis。它会将卵放在太阳神的祭坛之前。而在埃及, 它却被描述成为苍鹭的巢, 但在古书上它被说成是孔雀, 或者是鹰。在世界其他各地比如 阿拉伯, 俄罗斯, 美洲等也有一些类似的传说, 而他们也都有一个共性, 那就是在经历一段时间后, 会重生。

假使凤凰没有真正的存在过, 那么世界上这么多的民族都会有其相关的传说呢, 这不单单能用巧合来解释吧?所以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 在远古时代, 凤凰确实存在过。

那么凤凰究竟是哪一种鸟类呢?

何新先生的观点是凤凰便是大鸵鸟鸵鸟的特点和我们传说中的凤凰是有一些相似的, 但是就此就下结论说凤凰就是鸵鸟不免有些武断。

还有一些特点, 并不是中外凤凰的共性, 但是也是鸵鸟所不具备的特点, 比如中国的传说中凤凰栖梧桐, 外国传说中的凤凰和火的关系等等, 从以上这些特点看来, 鸵鸟和凤凰是怎么也联系不到一起的两种动物。最主要的是古代的先民们十分向往天空, 崇拜飞翔, 而鸵鸟作为一种只能奔跑的鸟类怎么可能会被这个星球上的先民视为祥瑞, 并加以崇拜神化呢?

如果凤凰不是大鸵鸟, 那么凤凰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下面这样一些资料:

在亚洲与大洋洲之间的伊利安岛及澳大利亚东南部, 生活着一种极乐鸟, 盛产于巴布亚新几内亚。极乐鸟爱顶风飞行, 所以又称风鸟。传说, 极乐鸟是一种神鸟, 它住在“天国乐园”里, 吃的是天露花蜜, 飞舞起来能发出一阵阵迷人的乐声。因此, 又叫天堂鸟、太阳鸟、风鸟和雾鸟。全世界有40多种极乐鸟,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就有30种, 其中最出名的要数蓝极乐鸟、无足极乐鸟和王极乐鸟。极乐鸟头部为金绿色, 披一身艳丽的羽毛, 特别是有一对长长的大尾羽, 更显得妩媚动人, 光彩夺目。蓝极乐鸟在求偶时, 或仰头拱背, 竖起身体两侧的金黄色绒毛。另外有一种“无足极乐鸟”, 它并不是真的无足, 只是足短一些, 飞行时藏在长长的羽毛内, 人们见不到。无足极乐鸟的尾翼比身体长二三倍, 又被称作长尾极乐鸟。王极乐鸟体长只有20厘米左右, 比别的极乐鸟小得多。它对爱情忠贞不渝, 一旦失去伴侣, 另一只鸟就会绝食而死。王极乐鸟生性孤独, 不愿和别的极乐鸟共栖一处。当别的极乐鸟迁徙时, 它也随之飞上天空, 充当空中“引路者”。

我们仔细来看一下极乐鸟的这些习性, 是不是我们传说中的凤凰是否有几分相似呢?

由此, 我们可以大胆假设, 在六七千年以前的古代确实存在这样一种大型的鸟类, 他们和现在的极乐鸟同属一个科, 是其远房的亲戚, 只是体型略大, 在世界各地又有许多亚种, 处于生物链的顶端, 因此本身数量就极少, 在3000年前地球又经历了一次大的气候变化, 导致了气候变冷, 于是温带地区便不再适合这种鸟类生存, 再加上其体型庞大, 和原始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破换, 以及对其的捕杀, 用其鲜艳的羽毛来作装饰品, 使这种鸟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前便灭绝了, 只留下种种传说。而且其形象经过几千年来

世界各个民族的演绎已经变的面目全非, 成为一种神鸟。

有人会问到:“假如真的存在这样一种鸟, 为什么没有发现他的化石呢?”

原因很简单, 刚才提到过, 凤凰的原形经过几千年来人们不断的神化, 演绎, 已经变的面目全非, 即使发现了其化石, 也早已经和其现在的形象对不上号了。

当然了, 所有的这一切, 也只能成为一种假设, 究竟凤凰的真相是什么, 需要我们在鸟类学家的帮助下继续对世界各地凤凰进行深入的研究了。

摘要:龙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因素, 本文首先对何新先生的自然界中确实存在鸵鸟的论点表示了赞同, 然后又对其凤凰起源于大鸵鸟的论点提出质疑, 同时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假设, 从而探讨了凤凰是否在自然界中真实存在过。

篇4:高考作文开头贵在自然

那么,好的开头究竟有哪些标准呢?

第一,要明。

好的开头,要一下子让读者知道你要说什么,也就是让读者了解你的论点或论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主张开宗明义。李涂在《文章精义》里说:“文字起句发意最好。”总之,要让读者知道你在谈哪方面的问题,开篇知其旨意。

第二,要美。

只有美,才能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文章开头的美,主要指技巧美,如“设悬念”“用典故”“引名言”“摆问题”“亮靶子”“反弹法”等等。形式美是内容美的保证,二者相辅相成。切不可低估文章开头形式美、技巧美的作用,有了这种美,才能先声夺人,吸引人看你的文章。在这个意义上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第三,要简。

篇5:大自然的秘密读后感作文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作者和七个旅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去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他们发现了一个龟巢,于是,一只幼龟从巢里出来,正当它要被吃掉,我们把它放向大海里,原来那只龟是“侦察兵”,所以巢里的龟得到错误的消息,结果,数十只幼龟被食肉鸟吃掉的故事。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大自然中的动物都有躲避灾难的本能,人类要遵守大自然的规律,不能违抗这个规律,是我们人类破坏了动物的生存环境,所以我们要保护动物生存的环境,我们人类也不能破坏动物的行踪,更不能伤害到动物,比如:天天打猎,捕杀动物,这样会引起巨大的灭绝,我们人类不能代替动物做一些事情,可能帮了倒忙,也有可能造成错误,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他有一只蚕,这个人就想让让它快点变成蝴蝶,于是,这个人就把它的外皮剪破了,虽然蝴蝶出来了但是他飞不起来。

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篇6:习惯话题作文:习惯成自然读后感

《习惯成自然》仅有700来字,但却把人们的行为习惯的产生与形成、特点与作用、培养与改变以及人的思想、行为、习惯、性格、命运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得明明白白。真乃令人佩服之至。

“习惯成自然”是我青年时期就开始关注和践行的一个人生命题。在河南省焦作中学读书时,为了与同学们一起养成好习惯,避免和克服坏习惯,作为年级团支部书记,我曾在教室的黑板上抄写:“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自然,自然日久成品质”,警示大家,并尽力提倡晨长跑,晚散步;坐立走,要正直;当日课,当日完等行为习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现役时期,一切行动都按照三大条例(《内务条例》、《队列条例》、《纪律条例》)进行,机务工作按《技术操作规程》进行。但是,自由活动时间和日常生活中,还是有个好习惯和坏习惯的问题。当时,我和河南籍的两位战友,约法三章:一是不抽烟;二是不说脏话;三是不蹉跎岁月,自主掌握的时间学文化科学知识,不消耗在牌桌上。约法三章成为习惯,一直坚持至今。退休后,几度在自学考试辅导班、成人教育脱产班、国际合作教育、武术职业教育、成教专科与自考本科套读等院校,做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我执着地提倡养成大学生的行为习惯,这就是:学习自主、时间自控、途径自选、心理自调、法纪自律、交往自谦、生活自理,还适时将“给你一种思想,你将收获一种行动;给你一种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给你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给你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的名言,推荐给同学们,启发大家培养良好习惯,矫正不良习惯,完成学业,陶冶性格,收获好的命运。

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任务是培养品学兼优建设人才,言教是教师的职业责任,身教是教师的本质要求。基于这一理念,执教53年来,我严于律己,躬身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行为习惯。这就是:

对于工作,敢、干、甘。即敢干、实干、甘心干。

对于困难,韧、忍、认。即坚韧、忍让、认规律。

对于人际,诚、信、实。即心诚、守信、讲实在。

对于待遇,清、平、乐。即清贫、平淡、永乐观。

在身体保健方面,

劳逸结合,劳为本;

荤素无忌,素为本;

喜怒适度,喜为本;

节制嗜好,拒为本。

篇7:《自然密码》观后感作文

大家记得这一幕吗?一只白羽红脸的鸟儿奄奄一息,倒在血泊中。这是一只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而就在人类改造自然的时候,一种一种的生物正在一点一点的消失。那过很多年后,我们人类也会消失吗?

蓝蓝的天空上没有一丝云彩,一只只雄伟的秃鹫在无忧无虑的飞翔着,多么美妙的画面啊!秃鹫是被藏族人民视为天神的一种鸟儿,可正是在我们沉浸在想象的时候,一声长叫划破天空,一只秃鹫爸爸被偷猎者捕获了!可这只秃鹫的亲人并不知晓,他的孩子和妻子还在苦苦的等待他带回食物。好心的藏民用自己仅有的粮食来帮助秃鹫妈妈一家,只为将来有一天,天神——秃鹫能够再次展翅高飞。

同样一种美丽的鸟正在濒临灭绝——丹顶鹤。这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鸟类。他们的居住地因为缺水,他们的食物越来越少。上游的管理部门便每周定时把水闸打开,这样丹顶鹤就有了足够的食物。

一只老绿海龟游进了大海。这一次他可能就再也回不到它的动物之中了;孤身一人的秃鹫妈妈无力地抚养着小秃鹫。青藏高原的人们在期盼,期盼有一天青藏高原的天空上雄鹰飞翔,秃鹫作伴;放闸的人们在期盼,期盼有一天丹顶鹤能够成群结队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朱鹮为友。

篇8:借自然景色一片,走出作文的樊篱

人都是爱美的, 美能引发人无限的思绪, 引发写作的源泉。美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喜剧美、悲剧美;崇高美、自然美、人情美……能把对美的不同体验、不同理解写入文章, 必会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于是, 我作了以下的尝试, 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 把自然的美用自己的笔描绘出来, 作好素材积累。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直接接触客观事物而产生的, 是对于事物的现象、某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列宁也曾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 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 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列宁全集》第55卷第142页) “生动的直观”其实就是感性认识。也就是说, 从感性到理性, 再到实践, 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条客观规律。

我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米”从何而来?它就来自生活, 来自对生活的发现。于是我就要求学生平常多观察天气、观察景物, 然后将自己所观察到的东西描绘出来, 并要做到生动、形象。如果遇到天气的突然变化, 就算正在课堂上, 也可停下来, 让学生仔细观察这突来之景。一天, 正上着课, 突然乌云密布, 暴雨将至, 室外景象突变。我立刻抓住时机, 让学生仔细观察, 然后想想高尔基的《海燕》, 再动笔将眼前之景描绘出来。有学生这样写道:“突然, 刮起一阵狂风, 远处的乌云黑压压的一片, 犹如千军万马, 直向我们奔来, 有不可阻挡之势。这时, 狂风卷集着乌云, 越来越近, 越来越低, 像要吞噬掉眼前的一切。最后, 终于像一口锅似的把我们给罩住了。伴随着电闪雷鸣, 雨哗哗的下来了……”又有一次, 正讲着课, 有两只小鸟在窗外的树叶间上下鸣叫, 我在里面讲着, 它们在外面和着。学生见此情景, 就笑了起来。我于是干脆停下课来, 问学生:“感受到春意了吗?”并让他们把所见所感写下来。其中一个学生写道:“老师正上着课, 忽然, 耳边传来了清脆悦耳的鸟鸣声, 把我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去了, 老师也不例外。只见两只鸟儿在嫩绿的树叶丛中忽上忽下、忽左忽右, 互相追逐着, 多么温馨呀!一树的春意, 一树的春情——一片的生机。”这样, 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景物的特点。

但由于平常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中所接触的景物并不很多, 所以学生的积累就不广泛, 甚至很有限。这时, 我们可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及媒体, 给予学生一个广泛的认知范围。收集一些景物图片及视频, 播放片断, 学生观察写作。由于眼前有形象可感的景物, 所以学生写起来就不再空洞无物、苦思冥想了。学生只需要将眼前所见生动地再现, 这就比让他们凭空作文来得容易, 也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因为他们对眼前的东西能够把握了, 在无形中产生了获得成就感的愉悦。有了这些“人工”景的辅助, 学生领略的自然美更广泛了, 其审美范围也会随之扩大, 审美情趣也会随之提高。

二、理性思考:引导学生学会情感投入, 深层次地认知体验。写作时利用自己的积累学会想象和联想。

理性思考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思考是感性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人们在实践中积累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 然后经过思维的加工, 感性认识便上升为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过程的一次质的飞跃。

不少学生只会看表象, 不懂得如何去发掘表象背后的实质, 所以写出来的东西思想性不高。这时可以教会学生如何抓住景物特点, 展开想象和联想, 写出自己从中获得的感悟, 让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

有一次, 我让学生描绘一下教室窗外的一丛灿烂盛放的紫荆花, 然后问他们:“看着这美丽的花丛你会想到些什么?”回答是五花八门的。有的说想到了花的海洋;有的说想到了我们灿烂的花季像花儿一样美丽;有的说想到了一个与花有关的故事……而我则进一步加以引导:你是否想到了那中考“战场”及战后的灿烂笑容?你是否想到了鲜花背后的汗水?你是否想到了它们因团结而灿烂?或者是否想到了社会的繁荣及原因?……如此一想, 学生就很自然地会抒情、会议论了, 思想层面也就随之提高了。

三、实践提高:将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融合到作文里。

我们知道,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认识运动并没有完成, 还必须把获得的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毛泽东说:“认识的能动作用, 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 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2页) 通过实践, 能够将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融合到自己的作文里, 也就完成了写作的质的飞跃。

有学生在叙述自己违纪的经过与感悟时, 就是利用环境的变化来衬托“我”思想转变的过程。“今天早上刚想出门的时候, 看看外面, 哗!天怎么暗下来了, 还‘呼’地刮过一阵‘黑旋风’。今天不会有什么倒霉事发生吧?”这样开了头, 然后写了自己回校后的违纪经过, 点了“倒霉”二字, 随着事情的败露, “天越来越暗了, 还起风了, 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我心里的那块乌云也快压得我透不过气来了。”老师找“我”谈话后, “我”意识到, “错了, 不可以一错再错, 刘备说得对:‘勿以恶小而为之。’酒, 会越酿越醇;错, 会越垒越高。”“这时, 太阳出来了, 乌云散开了, 我的心也随着老师的一席话而豁然开朗了……”

篇9:妙用过渡,让作文衔接自然

那么,写作文要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过渡呢?一般地说,文章中意思发生转折的地方,内容进展幅度比较大的地方,都需要有过渡词语、过渡句或者过渡段,以连接上下文。

过渡词语的使用

运用词语过渡,在文章中经常看到。以《金色的鱼钩》片段为例:“饥饿威胁着我们。老班长到处挖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其实,他这些天比我们还瘦的厉害呢。”在这段叙述中,就出现了多个过渡词语。老班长到处挖野菜、挖草根已经够辛苦了,随“可是”一转,写出他在想办法,写出他为此冥思苦想另一个“其实”承接上下文老班长为“我们一天天瘦下去”而操心,整夜不眠;再一转折:他“比我们瘦的厉害呢”。这两个过渡,不仅使不同角度写的语句连在一起,而且更突出了老班长不顾个人,一心为战友操劳的高尚品质。

作文中经常使用的过渡词有:因为、所以、然而、当然、但是等关联词,首先、其次、再次等表达顺序先后的词,在家里、在路上、在学校等表达场所的词,众所周知、纵观古今、无独有偶、话说、有一次(有一天)、记得等引起话题的词,总之、由此可见、看来、综上所述等得出结论结束话题的词……

过渡句

过渡句就是在文章的段落层次之间进行衔接的句子。以《美丽的北辰山》片段为例:北辰山不仅瀑布飞落,而且山峦叠翠。你在山间漫步,远远望去,山即是水,水即是山。近处,龙潭东侧的石岸上雕刻“仙苑”两个大楷字,字迹圆润饱满,庄重大方,这是朱熹的手书……

“北辰不仅瀑布飞落,而且山峦叠翠。”这句话衔接上下,把北辰山的主要特点“勾连”在一起,这就是过渡句的作用。

过渡句有时候写在上段末尾,有时候写在下一段开头,有时候还可能出现在两段之间。至于在什么位置恰当,没有严格的规定,一般与哪一段意思更接近,就写在哪一段。

过渡段

过渡段在文章结构中自成一段。往往上句承前,下句启后,使上下文衔接和转折。以《秋天的树叶》片段为例:

树上有的叶子也已微微泛起了红,一点一点从叶脉向四周扩散,就像一只只拍红了掌心的小巴掌。有的则全部红了,从叶脉到叶片,都红得那样热烈,阳光一照,晶莹剔透,就像一只只精雕细琢的红玛瑙,又似一个个小精灵,在活泼地跳跃着,染红了周围的一切,在四周蓝天碧叶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夺目。

在神奇的秋天里,树叶不仅红得热烈,而且是千姿百态的。

乌桕树的叶子,是秋天画的红心;枫香树的叶子,是秋天渲染成的奇特的红色手掌……

上面的片段中,第二自然段就是过渡段。 “在神奇的秋天里,树叶不仅红得热烈,而且是千姿百态的。”前半句勾住上面秋叶颜色的特点,后半句勾住下面秋叶千姿百态的特点,承上启下。

篇10:大自然的秘密读后感六年级作文

幼龟们的一个侦察兵走出巢来看外面是否安全。突然,有几只食肉鸟飞过来了,生物学家们赶快交向导区救小海龟,向导说:“自然界之道,就是这样。”他们跟向导说不能见死不救。然后,向导极不情愿得抱起小海龟跑向大海。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后,争先恐后地向大海跑去。最后,还是有很多幼龟被食肉鸟吃了。

我觉得人们不能去改变大自然的法则,就像我以前学过一篇课文《狼与鹿》一样:鹿的天敌是狼,人们就把狼全部杀死了。然后,鹿就越来越多,有一天鹿能吃的食物不多了,它们就开始吃竹子,有很多鹿都病死了。所以,我们不能去改变大自然的法则,如果改变了,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篇11:人与自然观后感作文

人与自然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央视节目,讲述了大自然中动物们的生存之道,人与自然观后感想。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篇关于猎豹专题。猎豹是自然界中最孤僻的最迅猛的完美猎手,独自居住在树上。在它的领地中不停的追逐着猎物,贪婪的撕咬着猎物的血肉,那深邃而又冷酷的双眼,不停的注视着四周。豹的天性让食物链永远的为它留下“完美杀手“的称号。不过这次却让我看到了豹的母性。一只雌性猎豹产下了两只幼仔,母豹为自己的两个孩子寻觅着猎物。这周围也有着另外的一群猎手:猎狗 猎狗是群居动物,它们生性贪婪,阴险。

母豹不得不谨慎小心,决不能让猎狗看到自己的幼仔,因为猎狗是很有耐心,一旦看到猎狗会一直纠缠着母豹,直到它们杀死并吃掉了,才肯罢休。夜晚来临,母豹的猎食机会也来临了,距离母豹几十米有一只雄鹿,母豹小心的向前靠近,时机到了,母豹冲了过去,用前爪攻击了鹿的要害转身咬住了鹿的咽喉,鹿窒息了。母豹有了食物。就在这时几只猎狗出现是为了争夺食物,母豹放弃了食物离开了狗群,这次自己无法享用美餐了,起初我不解,豹的个头和力量比猎狗大几倍。

篇12:自然博物馆游后感作文

上周,学校组织我们去参观自然博物馆,对我触动极深。

我们兴高采烈的,进入自然博物馆,一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高的恐龙骨架,我仿佛看见它向我走来,太震撼了!

我们首先进入植物展厅,我们看了很多种植物和植被特征的介绍,有荒漠,有山地,还有热带雨林……

我们随后又参观了古哺乳动物展厅、恐龙公园、人体展厅……

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恐龙公园,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仿真恐龙,有暴龙、翼龙、雷龙……看到这么多巨大的恐龙,我仿佛穿越到了远古时期的恐龙世界。站在暴龙的脚下,我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渺小。一座小山上,一只翼龙站在上面,俯视着我们。雷龙是恐龙中最温顺的,它是食草的恐龙……虽然看到这么多的仿真恐龙,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它们已经灭绝了。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我们的地球!

篇13:自然课读后感作文

第一招:春夏秋冬时——紧扣季节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同一处景因为有了季节的气候变化,才有了形状、大小、色彩、数量、神韵等方面的变化。如《烟台的海》一文就是以四季时间为顺序,写清了烟台的海四季里的独特之处,这样既做到了文章的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又体现了景致的特点各异、多姿多彩。这一构思的关键之点就在于,应抓住所写景致四季中最具代表性的特点进行着重描写,切忌面面俱到。

第二招:风雨雷电中——巧借天气

再美妙的景色都得接受风雨的侵袭,都得接受雾雪的洗礼,都得接受霜冰的考验。它们或风采依旧,或弯腰求存,或银装素裹别有一番风情,或晶莹剔透好不动人……风、雨、雾、霜、冰、雪、雷、电……天气变化所引发的自然现象,往往能够使所写的“景”锦上添“花”,当然,也可以让我们发现景致的品质与内涵,借景抒心怀。

第三招:飞禽走兽外——穿插生命

自然世界是多样的,自然世界更是充满生命力的。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也离不了生命活动的衬托,飞鸟的翱翔、野鸭的嬉戏、白鹅的欢歌、小朋友的追逐……有了这些生命活动的穿插,自然景色就会变得生机勃勃,令人流连。需要强调的是,生命活动仅仅是写景文章的点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万万不能喧宾夺主,写错对象,那样反而会弄巧成拙。

第四招:古今中外里——运用对比

时空是广阔的,将景色置身于广阔的时空里,又会有怎样的效果呢?一种景在古今历史中,在内外区域里,所表现出来的含义往往大不相同:晚唐诗人杜牧笔下的枫叶、苏州太平山的枫叶、南京栖霞山的枫叶、北京的香山红叶……它们都各具特色。查找材料,巧妙对比,恰恰能够衬托出要写之景的与众不同。《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正是通过写家乡灞河的柳树,才衬托出青海高原柳树的不凡的生命力。

篇14:巧借自然作文浑然天成

【关键词】 写作 习惯 勤练笔 兴趣 赞赏 评语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3-073-01

有人说: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是香气扑鼻的绿茶,让人神清气爽;是神态悠闲的白云,让人浮想联翩......人们给予了语文那么浪漫的定义。可见她所涵盖和呈现出来的是一片多姿多彩的天地。作文教学是这片多姿天地中的一朵高雅脱俗的兰花,吸引着众多的采撷者,只为馨香众,求者遍山隅。

空谷幽兰,凛然怒放,如此清新脱俗,得益于得天地之灵韵,日月之精华。作文亦如此。大凡佳作,多巧夺天工。能达到文与自然生活和谐相融,应立足于平时知识积累与方法的掌握。在提高学生作文写作水平,兼顾作文教学,我粗浅的来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让写作有源源之水,供给写作之脉

水是兰花的生命之源,是兰花生长之根本。给兰花浇水是兰花栽培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古人云:“养兰一点通,浇水三年功” 。而作文教学中,平时的积累正是写作之水。若习作如有源之水,必得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学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处处留心,细心。

积累写作的好词佳句,积累习作所需的生活素材,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也是习作课堂教学能否有实效性的必要前提。关于积累,可以让学生养成读书勤记录,学会摘抄的好习惯。很多语文老师让孩子准备的好词佳句本,就是为养成积累的好习惯而准备的。积累不是光摘抄到本子上就完事大吉,要指引学生多去记忆,运用,让摘抄积累真的成为源源之水,供给作文学习之用。温水养兰,润笔于心。

二、给习作充足的养分供给,言之有物

“兰养好,在植料”这说明了养好兰花,肥料的重要性。一切的花卉生长,肥料是不可少的。而作文教学也需要“肥料”,那便是平时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的手段——勤练笔。“三天不读口生,三天不写手生”,勤练笔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经常遇到学生无从下手,出现茶壶煮饺子的现象。

其实,写作如唱歌.每天练嗓子会掌握发音技巧,而经常动笔,则慢慢地就养成了动笔的习惯,习得了写作的技巧。在培养勤练笔的习惯过程中,很多老师抓住了写日记,周记这一手段。写日记和周记的确能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不过,单单是只布置了写,而没能做好写的效果反馈分析,这样的写是收效不大的。

于是,我建议在低年段可以培养写的习惯,内容不用过分的去关注,而中高年段可以偶尔让学生根据学校和身边发生的事情,进行有主题的练笔。这样有助于通过对比,了解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领悟能力的差异,为课堂教学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做准备。对于内容自由的日记或周记,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描写实物的真实性,和记叙事情的合理性进行引导,力争做到作文展示出真实的生活。写日记或作文中还常出现学生反映:觉得生活平淡,不知道写什么的现象。这时候,教师可以时常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的作文有事可写。比如:回家看看妈妈额头眼角的皱纹,由此你心里想到了什么?观察家里的一张照片,关于这张照片,你回忆起了什么?这样的日记和作文就能言之有物,同时也避免了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生搬硬套,无真实情感的现象。

三、用赞赏的评语,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阳光是兰花进行光合作用所必不可少的,是制造养分的能量来源。作文教学中的阳光就是恰到好处的评价。教师恰到好处的评语,对学生的写作是很好的指引。人们对赏识教育所持的态度褒贬不一,而作文教学中的“赏识”是不可缺少的。

作文评语中,一定要肯定学生的优点,委婉指出学生的不足。如果直言不讳,虽然会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但同时也许也会扼杀了一个孩子的写作积极性。所以一个语文教师,一定得具有胜任给学生写作文评语的能力。也许你的一句话,便会激起学生热爱写作的兴趣,开启了孩子的写作灵感,从此爱上写作。平时多利用班级学习园地,或学校校报,乃至一些刊物给学生投稿,更会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写作特长。

四、植根生活土壤,激发创作灵感

土壤给予了兰生长的根基,作文教学也离不开生活这片土壤。人是不能孤立存在的,必须融入的社会生活中。而作文也是如此,它是来源于生活的,是生活的呈现,是生活的剪影。但文学又是高于生活的。所以在植根现实,反应现实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创作的能力,借助生活中的多种途径,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把获得的信息进行有机的整合,处理。一篇文章,除了有了真情实感的流露,更有扣人心弦的情节,这样巧妙而贴近生活的构思更会让读者感到妙不可言。

篇15:大自然在说话观后感作文精选

这是我在这部公益片里印象最深刻的话。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去保护大自然?去尊重大自然呢?

海洋说,人类贪得无厌还毒害它;土地说,就是因为人类,它只剩下不及一百年前一半的厚度;水说,对于人类,它只是水,理所当然就应该存在;花说,没有它生命无从谈起;雨林说,它有求必应,慷慨大方,甚至可以付出全部,但是现在这一切却一去不返;红木说,人类把它们一切归为己有,肆无忌惮的,就好像他们还有一个地球一样。

没有健康的大自然,哪能有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海洋为我们创造河、创造云、创造雨,土地为食物提供丰富的营养,水让我们维持生命,花为我们带来食物,雨林为我们提供氧气,红木为我们提供木材。人类不断地索取,大自然为人类无私地提供,人类理所当然地享用着。但当我们没有了海洋、土地、水、花、雨林、红木,怎么生活?当我们没有了大自然,就只能面临着灭亡。

人类还在不断地猎杀着动物,我们与动物会产生失衡。打个比方,狼靠吃羊维持生命,羊靠吃草维持生命,那些草又是从怎么生长的呢?就是当狼死去以后,它的尸体就是那些草的化肥,这样是平衡的。但过度地猎杀会让大自然的这个生命链断掉。动物也是有生命的,换位一下,如果你是动物,当别人无情的把你的生命夺走,你和家人的心里会是多么地痛苦。

再想一想,最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就是因为人类吃了野生动物而造成的吗?不仅仅是大自然会给我们带来灾难,动物也一样,我们伤害了它们,它们也会为我们带来灾害。

请好好珍惜吧!大自然不是我们人类的,动物也不是,在人类没有出现的时候,大自然和动物不是一样的好好的吗?濒临灭绝的动物,消失了的植物,难道不都是因为人类吗?大自然不需要人类,而人类却需要大自然。

篇16:自然课读后感作文

随着人们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环境的问题变得日益严重起来,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人们对环境的持续破坏已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问题,比如说空气污染、沙尘暴和一些非常反常的天气和大规模传播的疾病等等。我们人类正在遭受着我们对环境所造成的一切后果。

然而现在,人们终于意识到了,如果他们不做一些事情来防止事情变得更加糟糕,那就真的是太晚了。现在,每年的三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六都有一个地球一小时,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自发活动,通常从晚上的八点半持续到晚上的九点半,这个活动也被成为关灯一小时,在这一个小时中,所有的电灯都将会被关闭,鞋子这一个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节约能源,而且也是在提醒着人们要意识到保护我们地球母亲的重要性,我们应该要从自己做起停止对环境再进行破坏了。

无论人类怎么样的发展,人们和环境应该要保持着平衡并且是密切的关系,人们从环境中获取资源,也就更加应该要理所当然的去保护它呵护它,让它不再遭受到千疮百孔。

篇17:自然课读后感作文

初来乍到之时,本着不破坏固有的食物链关系,我放出了一号试验品:恐龙。在当时,恐龙作为地球上的庞然大物出现,令所有动植物充满敬畏。

虽然它们食量大,但是行动却很笨拙。因为只是一个试验品,所以很快在进化成中智商动物时,它们遭到种群毁灭。

这之后,二号实验品人类呼之欲出。可不同的是,他们是高智商动物,在智力上,它们优于其他生物存在着,可他们却异常地贪婪。在原始社会,他们只蜗居在一个洞穴,有火和足够的食物以及水源就可以过日子。

可后来。随着人类技术的快速发展,贪婪的程度也急剧暴涨。人类破坏森林植被,砍伐树木;建造工厂,污染水源。看到这一切,我生气了,回赠人类“厚礼”:海啸,泥石流,地震,荒漠。

篇18:自然课读后感作文

一、到田边地头亲吻自然风物——以真为基础的教学情境创设

语言文字连同一切的知识都是在情境中发生的, 也一定要在情境中才能得到真正运用。作文是学生对真实生活体验的表达。这正是古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环境, 带着孩子走向大自然, 用真实的情境打动学生, 进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春天的发现》 (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一单元) 时, 带着学生一起去寻找春姑娘的笑脸, 到小河边欣赏柳枝随风舞动的倩影;到田野里领略花仙子的妩媚……孩子们置身于此情此景中, 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常常即兴描述他们的所见所闻。在小河边看到柳树那柔软的枝叶, 说“那是春姑娘舞动的长发”, 有的甚至深情地朗诵“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在田野里看到那遍地都是的蓝色小花, 就脱口而出“这是春姑娘漂亮的连衣裙”“这是夜晚一闪一闪的星星”“她们虽然很不起眼, 但她们为春光增添了无限生机, 把春天打扮得更美丽, 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他们既在情境中学习语言, 也在情境中运用语言, 同时也陶冶了情操。这种教学方法, 真正做到了让孩子用自己手中的笔, 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的精彩习作, 真所谓“情动而辞发”!

二、在学校家庭感受事理人情——以情为基础的教学情境创设

知识来源于生活, 同时也服务于生活。学生只有更好地融入生活、融入社会, 才能加深对生活的感知, 使情感得到升华。比如学生在写《我最敬佩的人》时, 有的写老师, 有的写父母, 有的写正在田间劳作的农民……可写出来的作文往往缺乏真情实感。究其原因, 是他们对这些人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 不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但我们也应该看到, 学生能写出不同行业的使他敬佩的人, 说明他们正在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社会、理解社会。只要教师稍加引导, 便能让他们把内心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

如让学生当一当小老师, 模仿做一些老师的工作;让学生观察爷爷姐姐的日常, 与他们交谈, 试着去分担一些家务事;或者布置学生双休日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通过具体的情境, 让学生亲身观察、体验社会中的一些人和事, 激发他们的情感, 使他们有话想说、有感必发, 用自己那探索新知的笔, 写好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这不仅能使学生写出更真、更实的作文来, 而且很多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加了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三、看新闻影像丰富间接经验——以形为基础的教学情境创设

所谓“形真”, 主要是要求形象富有真切感, 即神韵相似, 能达到“可意会, 可想见”就行。农村家庭现在普及了电视, 有的家里还有电脑, 真所谓“坐在家中看世界”。强大的信息量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更广泛的天地, 学生知道得更多、更快, 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如“描写身边的风景名胜”这类作文对于我们长江之滨的学生来说, 是既熟悉而又陌生。虽说每天能观赏汹涌的波涛, 畅饮甘甜的江水, 但长江从雪峰奇山出发, 它以不可抗拒的洪流, 冲过万千山峦, 流过绵绵高原, 淌过千里平川, 汇入东海的壮阔图景, 学生还浑然不知。通过电子白板播放相关视频, 引导学生一边欣赏风光, 一边议论描述……利用网络资源填补学生的知识空白, 充实思想, 丰富间接经历。学生在有话可说、有情可发的基础上, 不知不觉地完成了习作, 效果甚佳。

为了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让学生每天看十几分钟电视新闻第二天到学校与同学们交流。让有条件的学生轻点鼠标, 赏鉴大千世界。写景可点击“自然风光”, 写动物可搜索“动物世界”……还可根据课文内容延伸, 尝试写作。

利用农村特殊的环境, 在作文教学中, 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学生在情境中, 触景生情, 由事明理, 返璞归真, 这能让学生产生一种表达的强烈愿望, 教师稍加点拨, 学生将文思泉涌, 便会欣然命笔, 写出比较好的文章, 它能帮助我们教师走出作文教学的泥淖, 走向教与学的坦途。不止于此, 更重要的是避免了矫情枉作, 有利于学生将来真诚做人, 踏实做事。

参考文献

[1]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李吉林与青年教师的谈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关于加强司法警察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下一篇:我的儿媳月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