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备课上课听课评课

2024-04-13

如何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共10篇)

篇1:如何备课上课听课评课

语文教师如何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

(一)备课

备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凡有几年教学经历者都能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说个子丑寅卯。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么如何备课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目标,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

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新课堂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目标设计上要做到“三个并重”。即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并重,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重。保底目标、显性目标、短期目标可理解为本课和本单元知识、能力点要求,从这个角度说,传统的知识点、能力点要求仍然是教师备课中必须重视的。开放目标、隐性目标、长期目标可的理解,一是过程和方法的考量,必须重视设计每个学生自主思索的平台,必须让每个学生都能用语文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可理解为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备课中应考虑两项内容:一是本课的保底目标、短期目标或显性目标。这里主要考虑的是知识点和能力点的“保底”问题,许多教师怕新课程的“放”,担心的是失去语文的“命根”,足见“保底”的重要性。一篇课文的学习,保底目标、短期目标或显性目标如何定位,怎样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该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读提示、课后练习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决定。一般来说课文教学方面落实教材安排的思考练习内容就可以了,因为那是经过专家研究的一种精心编排,自然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不必要去展开,去拔高。应该首先确定本课语言积累(生难字音形义、词语解释、名家名言)、文化积累(作家作品及文化常识)和用语文的方法(朗读、默读、泛读、精读、语言常识、文体知识、阅读常识)准确解读本课文本问题的目标。二是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的落实和学习方法的运用。三是考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如每天写一张教学案、每天记录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预习课文)、积极主动参与合作、积极主动参与交流等开放性、隐蔽性、长期性目标,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学法指导在备课时就要充分考虑好,每节课的学习都要让学生学会一定的方法、技巧,教师将作怎样的指导,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在这方面下些功夫,学生就能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学习的效率就体现出来了。

二、改变课堂结构,化教师讲授为学生学习活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经验,课程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因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在这种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所以,备课的第一要务是安排学习活动。

设计学习活动的方法有三。一是常规法,即把传统的字词教学、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课后思考题处理为学习交流活动,直接了当地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位置。二是挖掘教材或练习内涵,灵活设计活动,尽可能地寻找学生活动的载体。特别是我校推行的学习小组,则大有用武之地。第三,咬文嚼字,多向思维,给足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充分安排学生质疑的活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问题,促进新知识的生成。

三、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落实合作和网状学习

要保证学习活动不流于形式,保证课堂学习交流的效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工作非常重要。一要合理分工,以实现合作,尤其是学习内容较丰富的学习活动。二是活动安排要有层次。传统课堂也有师生交流,课堂上教师也提问了大约五、七个或八、九个学生,参与交流的学生太少了,原因是活动层次少,不能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满足不了每一个学生的交流需求,因此新课程小组学习的学习形式应运而生。从我校小组学习的层次看,第一层次为若干人(四人组可能最为实用),保证每一个学生的交流;第二层次为小组推出的代表向全班交流,目的是纠正交流中的偏颇,强化正确的信息,及激励学生成长;第三层次视情况需要与否安排教师的讲评,进一步强化正确的信息。有这三个梯度,交流基本实现了“网状”式的覆盖,既保证了每一个学生的交流学习,又保证了这种交流学习的效果。因而在备课中,教师一要在分工学习和分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上精心安排,还要在激励每一个学生完成分工的任务、在倾听和选拔优秀学生参与第二层次的交流上下功夫。

四、提前预习课文与按要求、按步骤备课

每位教师应提前利用各方面力量了解学生,疏通教材,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学习目标。根据备课组拟定计划,备课组长安排,主备教师提前3天确定课堂教学的学习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精选检测试题,形成“教学案”初稿,并打印出来,复印好保证备课组教师人手一份。其他教师此时也要熟悉课文,认真审阅“教学案”初稿,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写在初稿上。

在备课组讨论时,首先由主备教师说课,谈自己的备课构思、具体流程,其他教师补充,提出修改意见,逐步完善教学案,再由主备教师修改好,形成“教学案”正稿,请备课组长审阅后,送交分管领导签字付印。

(二)上课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受用一生的良好学习方法。往大处说,也就是要把教育定位为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教师的授课,自然也要顺应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的目标。

那么,新课程条件下,我们该如何授课呢?

首先,我们的教师,必须要明白自己为何要上这节课。传统教学,总是要紧扣文本,深挖出文本中的微言大义。这种授课,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让学生知晓文本的作者说了什么。同时也让学生接受作者的观点,并把作者的观点融注到自身的思想中,使自身、文本和作者三者间,形成思维的一致性。

然而,这种模式的荒谬是很明显的。学生的学习,要解决的总应该是“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有利于思维发展的大问题,而不应该是“是什么”。作者说了什么,这仅仅是作者的思想,是作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特定思维方式的产物。对这个问题,教师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教学形式的组织,让学生了解它们。但这永远不能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更不能成为唯一内容。

和传统教学中的“深挖洞”不同,新课程倡导的,是立足于培养人文素养的全新教育理念。新课程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指向思考的多元思维。这种允许怀疑,允许个性化解读课文的思维模式,把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能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来进行独到的分析判断的能力的人才,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来要求,它所建构而成的,是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人本思想的课堂新理念。从这一根本点出发,新课程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就必须要率先确立好培养思维能力的观念,要把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目标来进行落实。如此,才能在教学流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才能把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来进行落实。

其次,我们的教师,还必须明白如何才能够落实新课程目标。依照已经为多数人实践所验证的话题教学模式理论,新课程条件下的课堂,教师要特别善于从文本中挖掘出有思维价值的“话题”,然后通过一定的教学环节,组织学生依照“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来深入文本进行探究。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传统的课堂,老师也会设置一定的“问题”来供学生们讨论的。但“问题”和“话题”不同,“问题”出现在课堂上,绝大多数是有教师在备课时就准备好了的,其目的也常常只是为了更好地深入文本,为了把思维更大范围地引向答案。而“话题”则明显不同,教学中的“话题”,有且仅有部分属于备课时预设,其余则多源自课堂的生成,属于那种“无法预约的精彩”。再者,“话题”的指向性也很明确,它直接指向的是学生的思维意识。也就是说,“话题”并不需要一个精彩的、固定的标准答案。“话题”的内容,可能一段时间后才有个明确的答案,也可能很长时间都无法产生确定的答案。

再次,我们的教师,还需要深入理解文本的价值。传统教学中,文本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视做了例文。教师和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接受文本的思想,必须从文本中获取到或是人文、或是工具性的知识。而新课程带来的一个变化,就是文本不在只被当作拥有唯一解读方式的“范文”,师生都拥有了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的权利。同时,文本还可以仅仅被作为一种“引文”,作为借以引出教师教学目标的桥梁。这种文本本身身份的变化,实际上也就决定了教师教学中的灵活多样性。一个优秀的教师,当他面对了一篇新的课文时,他就应该深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文本的内在思想核心是什么;文本中是否包含着作者本人尚且未能发掘出的更深层的人文思想;文本的价值该如何体现;文本是用来做“例读”用还是做“引读”用;如果是“引读”,那么,拓展的目的是什么,如何通过拓展来深化思想。

教师的思考不是可有可无的。这种思考,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决定着学生能够从课堂上学习到的一切知识和非知识的东西。正因为这种决定性,所以,它才真正体现出新课程所要求的关注终身发展的目标。

(三)听课

一、听课前要明确听谁的?为什么听?想解决什么问题?

1、要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有一定恰当的评价,非智力因素等。

2、要注意环节,还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时间的关系。

3、要注意教学的真实性,真实的成分有多少。

4、要记自己的随想,边听边记(随想是一种感悟、灵感,在一定时间独有的认识,是工作成熟的重要标志)。二、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1、一堂好课的标准

(1)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而不是图热闹的课。

(2)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有内容的课。

(3)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也就是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迪。

(4)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也就是平实的课。不管谁在听课,要做到心中只有学生。

(5)一堂好课应该是真实的课。也就是有缺憾的课。

2、一堂好课的基本表现

(1)一堂好课必须形成学生的兴趣和持续学习的动力。

(2)一堂好课必须兼顾有差异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3)一堂好课必须体现思维的深度。

(4)一堂好课应促使学生知行结合,有所收获。

(四)评课

一、评课的几个原则

目前我校评课重点看师生双边互动、生生互动是否有效,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体现,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改变,新课改的三个维度是否有效贯彻。

1、实事求是的原则。

评课本着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实话实说是体现评课者责任心的问题,也是给执教者学习的机会,切不可敷衍了事,那样对不起同事的劳动。

2、零距离的原则。

主持者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评课气氛,要让执教者在春风化雨般的评语中得到信心,也学会反思。让每一位听课者都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3、针对性原则。

评课不宜面面俱到,应就执教者的主要目标进行评述,问题要集中明确,充分肯定特色,也大胆提出改进,不主张1234罗列太多,只要一两点到位就够了。

4、激励性原则。

评课首先要考虑到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励授课者,而不是挑毛病,要让执教者听了你的评课后更有信心,更有勇气,而不要让他听后感叹:“这辈子再也不上公开课了!”

5、差异性原则。

要因人而异,不要强求一律,要用别人的长处比自己的短处,而不是用自己长处比别人的短处。

6、就课论课原则。

把课评足,就事论事,不要由评课到评人,更不能因一堂课而否定其全部工作。

二、评课的几个误区

1、只听不参加评课。这是听课的大忌,不评课听课就没有意义了。

2、蜻蜓点水,不痛不痒。有的老师听课,只听大概,所以评课只能如此。

3、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评课没有主次,没有重点。

4、充当好好先生。这最为普遍,只拣好话说,使上课者和听评者没有充分认识不足和遗憾。

5、恶语伤心。专挑毛病,在针孔里看人——看贬了,这与评课是背道而驰,极不主张。

6、追赶时髦,脱离实际,套些时尚的理论和时髦的评语,没有多大的指导价值。

7、当面不语,背后不断。这种现象最为可怕,评课时有话不说,只当听众,当老好人,可课后却大加评论,评头点足,而且往往只会说授课者不是之处,造成很多不好的影响。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http://

语文教学]:网

篇2:如何备课上课听课评课

1、首先必须在精神上重视上课,必须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学段标准。老师要明白教材的意图、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必须要有自己的思考和价值判断。

2、教师备课的核心环节是研读教材,按教材编排意图有条理进行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的现实起点,不断不断追问学生学习作螺旋式上升的根基是什么和学生的知识经验有哪些。

3、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要使自己的教学有方向、有目标、有效益,就必须熟读课程标准和研究课程标准。

4、理解掌握集体备课的内涵和功能以及集体备课的理性诉求,掌握新的教研文化所包括的几个方面。

二、上课篇

主题一

讲授的技能

1、掌握“讲授的技能”的含义和基本形式。

讲授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连贯地向学生叙述事实、描绘现象、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述规律并使学生理解的活动方式。

讲授的基本形式包括: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

2、了解讲授的基本要求

主题二

提问的技能

1、掌握有效提问的特点和策略。

有效提问的特点有:现实性、开放性、逻辑性和双主体性。有效提问的策略包括:

(1)建构弱权势的课堂文化。(2)以主题和情景贯穿教学。

(3)尽量让学生证明自己的回答。(4)关注不确定性的回答。

2、了解提问的功能和误区。

主题三

倾听的技能

1、掌握倾听的有效策略。(1)接纳与平等。(2)专注与耐心。(3)回应与互动。(4)理解与共情。(5)鉴赏与学习。

2、了解倾听的作用和误区。

主题四

观察的技能

1、掌握观察原则和策略

观察的原则:同步性原则、即时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反省性原则。观察的策略:注视、扫视、环视和巡视。

2、了解观察的内容。

主题五

点拨的技能

1、掌握点拨的策略和遵循的原则。

点拨的策略包括:整体性点拨、重难点处点拨、迁移性点拨、终结性点拨。点拨遵循的原则:启发性原则、适时性原则、适度性原则、灵活性原则。

2、了解点拨的方式和技巧。

主题六

情景创设技能

1、掌握教学情境的创设途径。

(1)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教学情境。(2)借助动作创设教学情境。(3)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4)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和矛盾创设教学情境。(5)借助“背景”创设教学情境。(6)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2、了解当前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误区。

主题七

课堂调控技能

1、掌握课堂调控的策略。(1)教育观念的转变。(2)教师预设。

(3)随机应变的能力。

(4)树立“内在生成”的教师权威。

2、了解课堂调控的要素

三、听课篇

1、了解“为师,从听课开始”观念。

2、理解“带着思想去听课”观念,掌握听课之前思想准备的内容;掌握提高听课效益的方法;熟悉新课程精神下的听课观。

3、理解“站在不同的视角听课”观念,熟悉苏霍姆林斯基听课法;掌握教师、校长、教研员等不同身份的听课者的目的及应注重的内容。

4、理解有效听课的真谛----“听、读、想、记”协调合作、联动推进。掌握有效听课的前提、基础和保证;了解听课时应听什么,看什么,想什么,记什么;掌握听课记录的四种形式以及听课记录的重点。

四、评课篇

主题一 师者,将随评课而出“彩” 主题二 标准,有效评课的坐标

主题三 民主,滋养评课文化的土壤 主题四 评课要点一二三

听评课要点,供老师们参考。

一、倾听执教者反思。

二、多角度思考,但不能面面俱到。

三、就理论理,有理有据。

四、认真倾听,平等对话。

五、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六、借助网络,广开言路。

篇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听课评课

听课、评课, 其实就是教师进行改进教学的最佳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特别是教师的听课和评课, 对改进教学方法具有导向作用, 因此, 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研究中, 首先要明确新课改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以及听课评课的要求, 理解新课改理念、课堂教学实质, 教学评价的新标准, 使评价真正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一、要转变观念

课程变化, 评价就要发生变化。因为新课改对于作为基础教育核心的课程提出了六大转变要求, 即课程功能的转变、课程结构的转变、课程内容的转变、课程实施的转变、课程评价的转变和课程管理的转变。为此, 新一轮课程改革宏观背景对听课评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 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基于此, 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改革和听课评课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变化, 评价也要发生变化。

1. 积极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中, 教师应该积极地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角色上。其次, 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 积极转变教学方式。让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教学行为更多地出现在课堂上。

2. 积极探索新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以被动性、接受性为主要特征, 容易使学习异化为一种外在于学生的控制力量, 并导致人的主体性、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所以新课程积极主张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本质, 即问题性、过程性和开放性三个方面。

篇4:如何备课上课听课评课

那么,怎样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才是有效的呢?

首先,我认为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是老师的“家常便饭”,老师也总是在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方面,不断地改进,使之更有效、更充满生命活力。并且这种追求是没有止境的,是一个永恒的过程。

备课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备课重要性越来越大,备课一般需要:(1)先进行集体备课,发挥教研组的作用。(2)钻研教材,熟悉教学内容。(3)了解学生,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4)撰写教案,写教案,进行规划课堂教学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创造的过程。

在课堂上,要做到让学生接受,就需要学会各种技能。本书讲解了讲授的技能、提问的技能、倾听的技能、观察的技能、点拨的技能、情境创设的技能、课堂调控技能等。在完成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同时,同时还要注重情感的渗透和教育。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节课往往因专业的评课而精彩,上课者因专业的评课而茅塞顿开,听课者因专业的评课而豁然开朗。要评好一节课,并非易事,一般需要做到:(1)了解教学内容。(2)先要认真听课,了解讲课教师的教学设计。(3)认真揣摸讲课教师的设计意图,进行换位思考,发现优缺点。(4)毫不保留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讨论,一起提高。

教学反思,怎样反思,反思些什么?教学反思应该是一种具有目的性、针对性的行为,有的放矢、行必有果,是教学反思的显著特征。一般需要做到:(1)思考,包括课前思考、课中思考、课后思考。(2)笔记。思考而有所得,就做一些笔记。一是随时的零散笔记;二是阶段的完整笔记。

本书运用了大量的从课堂实践、案例中提炼出的一些普遍的、可操作的东西,供教师借鉴、参考、实践,更重要的是点醒了教师的潜质,启发了教师的思考。从经典名言或新的课程理念出发,以典型的案例丰富名言或理念,在用操作的要点引领教师把理念转化为行为。

我今后会潜下心来,会慢慢思索教育的细节,从细小琐屑的教学细节入手,剖析教学的深刻和有效,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从有效走向优质!

篇5:如何备课上课听课评课

江高中心小学

江淑媛

读了余文森主编的《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全书分为四大部分,也就是如何有效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这是从教学工作和教学流程角度来谈教学的。

作为一名老师备课,上课,听课与评课是自己的家常便饭,可我们需要不断地改善家常便饭,使之营养丰富又色香味俱全;不断改进备课,上课,听课与评课,使之有效更充满生命活力。我们老师要想在三尺讲台上滔滔不绝,句句经典,让学生佩服的话,就免不了课下的努力学习,使自己的学识博大精深。所以说,教师在上每一堂课的时候,必须充分做好备课工作,要多多虚心的学习,多多听听优秀的教师讲课,且在每上完一堂课时,要不断地反思,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当然,也要看见自己教学中的闪光点,这样有利于更好的发挥长处。回顾自己多年的教学工作,有好多做的不足的地方,比方说备课中的研读课标,做得很不够。为什么要研读课程标准?如何研读?都读那些内容?

1、怎样备课

备课篇是第一章,其中的观点是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备课行动,这样的备课才是有效的,做法首先就是研读课标,读后整理要点和体会如下:课程标准是教学指南。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有一个习惯,总是把课程标准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上,作为“教学指南”,并经常翻看,温故知新。为什么呢?首先,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个学生在该阶段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其次,有效教学依赖于教者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把握,是教学的基点,而课程标准已初步明确了各个学段学习的知识要点,特别注重内容的分解和板块链接。因此,要使自己的教学有方向、有目标、有效益,就必须熟读课程标准、研究课程标准。

2、怎样研读课程标准(1)读前言,把握基本理念

前言中,规定了“课程性质与地位”,提出了学科新理念,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2)读目标,增强目标意识 a、确立“三维”目标

b、熟记学段目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后,分学段提出具体目标,便于操作,利于实施。

这些目标直接指导着教师的教学,确保了教学的效益,必须熟读熟记。这样,从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三位一体,整体考虑每一节课。

3、读实施建议,提高操作能力

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分别就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和评价提出具体建议,它聚焦于实施过程的重点、难点,是行动的航标、教学的指南,建议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可以说是“金玉良言”。

4、读附录,和孩子一起成长

如数学课程标准在附录中收录了几十个案例,指出了适用年级和学生相关知识背景的分析,并未如何设计呈现教学内容、设计数学活动、运用这些素材提出了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实施意见,认真解读这些案例,就能从较高的视角高瞻远瞩、瞻前顾后、整体把握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

课备好了,如何有效上课也非常关键。

首先得重视知识的引入。一堂课的引入如同一个故事的开头,教师要营造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对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的良好氛围。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中开始知识和能力的渗透,学生才不会从心底抵抗教学的进程。很多时候,学生总是上课不专心,或者是对课本知识不感兴趣,这个时候,老师就该营造气氛,抓住学生的心,让他们回归课堂。

其次是把握知识发生、理解和应用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学生的参与,要放手让学生亲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他们在发现中获得满足,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自尊与自信。对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学习基础设计知识呈现方式或场境,并采用相应技术为学生提供应用知识、发挥才能的环境。此外,还应根据不同年龄或性格特征的学生集中注意力时间的长短,在教学教程中适时加入一些兴奋点,从而避免他们产生学习疲劳。比如说低年级的认读生字就比较乏味,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猜字谜、编字谜、摘桃子、竞赛读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孩子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生字,并掌握其良好的学习方法。

第三要重视课堂小结的准备。由于记忆与遗忘始终相伴,并且不同学生的记忆方式也不尽相同,所以课堂小结决不能草率应付了事,要想法让学生回顾与整理自己的思路。低年级孩子记得快,忘得也快。回顾整理尤显重要。有一次,学习“茂”字,开始学习时反复强调了写这个字时不能多点,并且范写过,孩子反复练过,但读过课文之后,再写,有好多孩子又忘了,这时我采取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回顾整理,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学生在小结中察觉到自己写“茂”多点了,立马改正过来,并且自然而然地学到了回顾整理也是很不错的学习方法,效果非常好。在语文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如孩子的朗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而不是过分关注他们的成绩。我经常对他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你有对语文有兴趣,即便你现在成绩不够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语文素养就会逐渐体现出来,诺贝尔文学奖不是通过考试评出来的。我发现,越是不给学生分数的压力,他们反而能够考出好成绩。我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经常在学校的学科评比中名列前茅,学生也越学越有信心。对于班上的所谓差生,我对他们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跟他们聊天,给予他们信心,告诉他们千万别“破罐子破摔”。“我能行!“我是最棒的!””相信自己!”“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这些都是时常鼓励孩子的语言,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心情愉快,学得轻松。

篇6:如何说课、上课、听课和评课

课标是教学依据,即是出发点又是归结点。教法是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而选择,是达到目标的手段;训练包括课内课外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程序是优化教学过程和结构的方案 1.课标:说两点:所选课题在本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学习目标(思想教育、知识传授能力形成)

2.教材:首先要说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和处理,包括理论上的理解知识点的解析,重难点的确定和解决

3.说学生:是分析学情。如说学生的知识经验。这里说明学生学习新知识前他们所具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这种知识经验对学习新知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分层教学。

4.说教法:就是说出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以及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一是要考虑能否取得最佳效果,二是要考虑师生的劳动付出是否体现了最优化原则。要从教学目标、教材编排形式、学生知识基础与年龄特征、教师的自身特点以及学校设备条件等方面说明。教学手段是指教学工具(含传统教具、课件、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的选择及其使用方法,要尽可能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5.说训练:说训练的目的,方式、题目的设计。分为形成性、巩固性、分层能力训练

6.说教学程序:就是介绍教学过程设计,这是说课的重点部分。

二、上课

新课改要求老师吧以教定学变为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主的模式。突显教学的生成性倡导人本观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创造性,转变角色和行为。应该这样:1.把握热闹的度2给足学生思考时间。一堂课高效完美该1.摆正心态自然和谐的生产2认真钻研教材以生成的动态为导向提高预设可变性3设计为问题有针对性提问有价值的问题4根据学生情况随时调整内容环节流程,树立服务、需要、生成、效果意识

三、听课:三步骤1听课应该有准备的去听2认真观察和记录3后思考整理。对于教师的教应听1确定怎样的目标2新课的导入3创设怎样的情景 4采用的方法和手段5设计的活动步骤6哪些知识系统化巩固什么补充哪些7培养什么技能8渗透什么思想9课堂气氛对于学生1是否积极参加活动2做出怎样情绪反应3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操作4是否积极主动提出问题 听课者是参与者组织者不是旁观者;把学生的发展状况作为评价的关键点

四、评课1.从教学目标分析,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

篇7:小学教师上课、听课、评课制度

织金县三甲街道普翁小学 教务处

为规范学校教学管理,全面落实课程计划,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间的学习与交流,搞好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特制定城西小学教师上课、听课、评课制度如下:

一、上课

1、所有任课教师须按课程表上课,不得私自调课、找人代课,若有特殊情况不能上课须提前向教导处申请调课或代课,由教导处统一安排。

2、任课教师必须严格遵守课程计划,不得有挪用、占用其它课程的现象。

3、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备课,不允许有不备课就上课的现象。

4、教师上课应提前两分钟到教室门口侯课,并按时间下课,不得拖堂。

5、上课期间不得接打手机、不会客、不坐堂。

6、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上好“一人两节课”,授课教师必须认真准备。

二、听课

1、教师按学校计划进行听课。村校教师每学期听课10节以上,中心校教师、村校校长、主任听课15节以上,中心校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和主管教学副校长听课20节以上。

2、领导要经常进课堂听推门课,学习教师的优点,体验教师的甘苦,掌握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动态,检查纠正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听课教师听课前要熟悉教材,理解教材,听课时,认真做好听课笔记,填好《城西小学课堂教学评估表》。

4、学校每学期至少要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学习一次,每次外出听课学习回来的教师,由教导处统一安排,必须做到“三个一”:一要传达学习活动精神;二要开一节汇报课;三要写一篇心得体会。

三、评课

1、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评课交流。

2、评课时,授课教师要进行说课。

3、评课教师要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认真撰写评课记录,上交教研组。

篇8:如何备课上课听课评课

关键词:课堂教学,备课,“动”

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 充分体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 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 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 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起着主导作用。以 “找规律”这课为例, 谈谈自己的感受。

备课中, 身为教师应着重解决这几方面问题: 自己作为合作者应该给予学生哪些方面的帮助; 作为信息提供者, 怎样提供信息; 以什么方式, 什么途径提供? 例如,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找规律”这一课中, 教材提供了四个一组的红旗图、三个一组的灯笼图、二个一组的盆花图, 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规律, 进而深入研究规律。按理说直接照书本提供的美丽情境图能引起学生的一定兴趣, 但直接出示似乎又显得笨拙, 为教而教。数学特级教师吴金根老师, 他在设计这一内容时有自己独到的思路。

1. 从注重学生参与的角度去思考, 就有了猜牌的游戏, 让学生从瞎猜中悟出规律, 最后推导出规律知识, 这一系列的探讨过程不是强加给学生的, 而是在学生积极的热情中完成的。

2. 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一角度思考, 教师就想到了发给每组学生一些两种颜色的小圆片, 让他们合作, 在小组中创造规律, 并分别展示自己的成果, 准备引用这些学生亲手创造的成果发现规律, 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推论, 采用不同的思想方法加以判断与思维。

3. 练中悟, 悟中练。 教师设计画一画与发奖的情境, 让学生在练习中强化认知程度, 就如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 解决了 “劳力” 与 “劳心” 的问题, 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中应是轻松的、愉悦的。不知不觉掌握了知识, 发展了思维也培养了能力。

如何在40 分钟的课堂演艺精彩, 这是一门艺术, 根据本人的实践, 我觉得应在以下几方面重点把握:

1. 创设严而有度、宽松的课堂。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 课堂上教师的 “活”应体现在对课堂教学氛围的调控上, 全班四五十名学生, 各有各的思维与特点, 如果放任自由那后果不湛设想, 因此, 严而有度是组织教学的重要保证, 也是课堂进行曲得以进行的前提, 给学生提供的是适度的学习焦虑。宽松的课堂是融洽的, 孩子的情感思维处于各极状态, 在这里, 老师的言语、表情、体态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微笑给孩子的是亲切, 一次鼓励与赞赏激发了孩子的信心, 积极向上的情感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提供保证。

2. 让学生 “动” 起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所有的新知识, 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 “再创造” 活动, 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 才能成为有效的知识。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借助操作、交流等 “动”的形式,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思维的 “动”。

例如,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 “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这一课时, 可以分以下两大环节进行。第一环节, 分组操作, 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用12 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每排摆几个? 摆几排? 用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 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动手操作后引导交流: (1) 每排摆6 个, 摆2 排, 6 × 2 =12, 12 ÷ 6 = 2 (2) 每排摆4 个, 摆了3 排, 算式是4 × 3 =1212 ÷ 4 = 3 (3) 每排摆12 个, 摆了1 排, 算式是12 × 1 =1212 ÷ 1 = 12 教师以4 × 3 = 12 为例, 指出12 是4 的倍数, 12也是3 的倍数, 4 是12 的因数, 3 也是12 的因数。

从表面看, 第一环节的 “动”, 学生初步认识了倍数与因数, 但真正内化并理解其含义第二环节至关重要, 即思维的“动”, 那就需要老师积极的引导, 如果只是机械地读, 或相互说, 那这样的 “动” 是远远不够的, 也是没有深度的, 我们可以比较各数之间的大小, 在比较中加深认识, 通过观察4 × 3 = 12的例子, 让学生感悟倍数要大些, 因数要小些, 再用6 × 2 = 12的例子, 巩固复习四句话, 让孩子从陌生中逐步熟悉对 “倍数与因数”的认识。但我们知道这样的想法并不全面, 那老师就得再应用一个例子就可以解决这一矛盾, 根据12 × 1 = 12, 说谁是谁的倍数, 谁是谁的因数。有了上面两题的模仿, 学生对这一问题一定会热情高涨, 因为桃子就在眼前, 采摘很容易, 殊不知, 里面还暗藏机关呢。当说出 “12 是12 的因数, 12 是12 的倍数”后, 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必须有所调整, 增加新的认识, 即一个数它既是本身的倍数, 也是本身的因数。

综贯以上两大 “动”的环节, 如果前者是形式, 那么后者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掌握, 我们不难有这样的体会, 有时候一个问题下去, 热闹的课堂马上安静下来, 但静悄悄的课堂并非一潭死水, 那却是学生的思维在积极进行。当思维一旦冲破了种种迷惑, 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或答案后, 课堂一定因为学生迫不及待地要展示自己的想法而又显得 “热闹” 起来, 正如周玉仁教授所说: 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 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一点活动的余地, 多一些表现的机会, 多一点成功的体会。

3. 活用现场生成, 创造更多精彩。再精心设计与准备的课堂, 也不可能把方方面面的问题全部考虑到, 因为我们的孩子是生动的、活泼的, 他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欲与好奇心,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表现由为突出, 因此, 课堂中总会有一些动态的生成。

篇9:如何备课上课听课评课

教师要尝试多种方式,妥当解读文本,让文章进入学生的心中,并成为学习、生活的思想指导。备课过程中,对文本的全面理解必不可少,但是教学过程中,聚焦主要教学内容又非常重要。

可以说,每一本杰作,都像一口深深的水井,可以让学生从中不断汲取文学经典的甘冽泉水,教师需要清晰认识并及时讲授。比如,《我的四季》作为一篇抒写人生感悟的散文,要让学生能够记住其中一些意味深长的句子,并且在平时多使用。学习该文之后,学生要会说:不要“找到了水源,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如果不努力就想取得好成绩,“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等等。要鼓励学生在使用文句的过程中,掌握内容,受到启迪,提升品质。只是,不少课堂中,“只见文本不见人”,课堂格外注重课文的理解方法,甚至深度,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文本知识和解题技能,却忽略了思想的引领。依循课文,教师必须以更大的努力做好更高立场的拓展阅读,重塑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是语文的终极目标,更是语文教学中必须日常渗透、润泽的过程。

近期,听了我校的江苏省特级教师蔡建泉的一节课(借班上课),更是让我感悟良深,深味好的课堂是多么温暖而清晰。教学的内容是《满井游记》,蔡老师对一节课的整体环节及细节的设置,精巧紧密。课上,学生反应良好,参与面广,参与性高。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练习了诵读,聆听了蔡老师更为高超的朗诵艺术。学生巩固了“寻找关键词”的知识点——我们刚刚在学习《长江三峡》一文中也做过的事情。学生还掌握了文言文理解、赏析的三种方法:换、删、修辞(联想),为马上要进入的必修三两个文言文专题的学习打开了一扇门。更重要的,是对文章深层主旨领会过程中独立的深度思考,尽管部分学生可能一时半会不会弄懂,甚至一些学生没有领会,但是“你可以对自己的人生作出选择”观念的渗透,对学生的成长将有重要的作用。就像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教学的目的,更是在于关注生命,培养有独立人格的“人”,这节课做到了,文言并重,情理共行。

听了这节课,我的直接感触是,要更加注重对教学流程的巧妙设置,从而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情境,提高学习的效率。而深层的思考,则更多的是学生基础巩固、思维训练、思想提升方面的感触。课上,蔡老师对很多文化知识、历史掌故,譬如,三袁、梁启超 、阿房宫赋、“鸿鹄”等的信手拈来,则再一次告诉我们积淀的重要。更需要让每一位教师认识到的是,要想享受教学,并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就要在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寻求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更好方式方法。也许,这也是蔡老师的这节课传递出的温暖而明确的内容。

日常教学中,我们上课听课,也必然要评课。听评课活动,本来就是为了互相促进,对听课者以及被听课者来说,能够得到中肯的评价,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是有促进意义的。但是,我们经常在评课的时候,掺杂了太多的“课外”因素,导致评课的“课”变成了可有可无的引子,评课者的说话倒是成了一次次孤独的主体“表演”。其实,一节课的内容总是多元的,各个环节的处理也是有优劣的,整节课的表现也是可以有一个公允的评价的,这都是可以仔细讨论的。但是,如果搬来一堆理论,和这节课“大杂烩”,就容易让人觉得务虚而缺乏实际的意义了。

评课议课,首先应该关注这节课的设计和细节。譬如,某一个课堂环节,某一个教学细节,好与不好,曾经怎样处理,名家怎样处理,还可以如何改进,等等,这些都是让人非常感兴趣甚至能够激发更好生成的评议。

评课议课,还应该高度关注师生的课堂活动。好课的评价标准是多样的,但好课也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教学相长,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实现情智的融通、情感的共鸣、生命的成长。一节课上完,最容易从学生的反应中发现好不好。

篇10:备课、听课、评课

备课: 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要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教案是备课的书面呈现方式.教案: 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是展示教师个性化创造过程的真实记录,是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点子库”。A、周计划包括的内容

一生活活动:重点结合某一两个环节常见的问题或重点指导的人来写出目标.二区域活动:重点结合一两个区域,写出重点投放的材料及要达到的目的,或写出重点指导的方面.三教育活动:五天的活动名称 四环境创设

五家长工作(三、四、五可以不写)

B、日计划包括的内容: 一教育活动:写好教案 二户外活动: 1集体活动:重点写出目标,投放材料和指导.如是新游戏,写出玩法.2分散活动:重点写出材料投放和指导.C、单独的半日活动计划

一生活活动:重点结合某一两个环节常见的问题或重点指导的人来写出目标.二区域活动:重点结合一两个区域,写出重点投放的材料及要达到的目的,或写出重点指导的方面.三教育活动:写好教案 四户外活动: 1集体活动:重点写出目标,投放材料和指导.如是新游戏,写出玩法.2分散活动:重点写出材料投放和指导.D、教育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施细则>>对教育活动的要求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包括个别、小组和集体等多种形式。它是教师有目的和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和主动活动的学习过程。

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

教师应根据本《细则》的要求,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实际情况,制定教育工作计划。在实施教育工作计划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和表现,也可做适当调整。

E、写教案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项:

(备课)一.活动名称 二.活动目标 三.活动准备 四.活动重点

五.活动难点(四、五可以不写)六.活动过程 七.活动延伸

(一)目标

教育活动目标应以本《细则》提出的各领域目标为依据,结合本班幼儿发展实际情况来确定,即要充分考虑、科学把握幼儿情感、态度、知识和技能等多方面的发展情况。目的要明确,即教学目的要明确,这是教案设计的方向 目标

一知识,技能: 二态度,情绪情感: 三能力,习惯培养

建议可从幼儿发展的角度表述,也可从教师教育的角度表述。活动准备

一按活动使用材料的顺序 二按材料的归类

教师使用材料, 幼儿使用材料

教育环境准备材料 重点难点要单写

重点:同类事物中重要的或主要的.(说明教育活动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难点: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

(说明学习时容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重点、难点的确定关键是教师对本班幼儿的了解、对幼儿年龄特点的把握、这需要经验和观察还有学习。

(二)内容

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以本《细则》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为依据,同时要牢记以下几点:

1.重短期与长期教育内容与目标相结合。本着为幼儿一生发展负责的精神,教育内容与要求要符合幼儿当前发展的需要,同时要为幼儿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大班<我爱太阳村>大班<爷爷奶奶您真棒> 2.重幼儿经验与实际发展情况。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教育内容与要求要与本班幼儿已有经验和实际发展水平相适应,应是幼儿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中班的<玩具总动员><打皮球> 3.重幼我儿兴趣与创造。教育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经验和视野。大班<小神龙闯天关>小班<我是服装设计师> 4.重联系性、科学性。教育内容的安排要注意各领域的有机联系、相互渗透,科学把握,体现

规律,体现生活化、游戏化。大班<保护环境>中班活动<我长大了>

(三)组织形式

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内容的需要合理安排。可采取集体、小组、个别形式进行,可以室内、室外进行,活动时间可以视幼儿的兴趣以及天气等因素适当调整。要注意教师直接指导活动和间接指导活动相结合。凡是幼儿能够自己探索的内容,要采用间接指导的方法。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要能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形式要活,这是教案设计的表现形式.分组教学 分组活动

分组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1提高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性.2关注每个幼儿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一什么情况下开展分组活动? 1.孩子多,指导不便, 2.幼儿混龄,需按年龄指导 3.幼儿活动能力不同.二可以怎么分组: 1随意分组,幼儿自愿 2指定分组: 按男女分组 按能力分组

三什么情况下换组: 要求都要完成一个目标的情况下要换组.可以当日换,可以下午换,可以第二天换

(四)教育过程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1.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

2.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以及偶发事件中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3.随时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4.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关注特殊儿童的需要,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位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活动延伸:

在园:在活动区为幼儿创设剥果壳的玩具材料,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练习巩固.在家:和家长沟通,鼓励幼儿在家自己剥食食物,发展幼儿的小肌肉动作的灵活性.教育资源的利用

一注重家长资源的利用 二教师资源的利用: 1.本班教师资源 2.观摩活动教师资源

开始部分------激发动机

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故事儿歌情境猜测声音动画图例现象等)进行部分:------引导参与探究实践

1.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领域)2.怎样提出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由浅入深由易到难)3.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耐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行部分------引导参与探究实践 应注意的问题:

1、科学性 :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 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

2、创新性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尽管备课时要去学习大量的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听取名家的指点,吸取同行经验,但课总还要自己亲自去上,这就决定了教案要自己来写。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 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3、差异性 :由于每位教师的知识,经验,特长,个性是千差万别的。而教学工作又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

4、艺术性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所以,开头,经过,结尾,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达到立体教学效果。

5、可操作性 :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该简就简,该繁就繁,要简繁得当。

6、变化性 :由于我们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维能力的学生,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能力不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不同,常常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和看法,教师又不可能事先都估计到。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进程常常有可能离开教案所预想的情况,因此教师不能死扣教案,把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压下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结束部分:------归纳小结 自然结束

教师小结

作品展示

过度到下一个环节 活动后的反思

反思教育过程和行为---有价值,有深度 写一周的总的反思:如--生活环节 反思一次活动--美术活动

反思全体幼儿或个体幼儿发展情况 反思教师教育行为---如师幼互动

反思某一个环节的--材料的提供\材料的准备 反思不足或失败,教训

教师应追求的是:让今天比昨天教的更好!

听课、评课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性的不可缺少的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方法探讨、教学艺术展示、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水平提高等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听课、评课过程,是教师在互动中获取经验、自我提高的过程。因此,听课、评课是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提高业务能力最有效途径。

第一个问题:教师该如何听课

一、听课前应准备什么

盲目性是效率的大敌,听课也是如此,教师盲目进行听课与有所准备去听课,效果大不一样,那么,听课前应做好如下准备工作。

(1)熟悉教材,了解这节课编者的意图,弄清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熟知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2)明确这节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听课时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看出教师教学的完成情况。

(3)针对这节课在头脑中设计出课堂教学初步方案。粗线条地勾勒出大体的教学框架,为评课提供一个参照体系。

(4)听课前要回忆自己是否教过这节课内容,有什么困惑与问题。再回忆是否听过这节课。

二、听课时应记录什么

听课记录是重要的教学研讨资料,是教学指导与评价的依据,它应该反映课堂教学的原貌,使听课者依据听课记录,通过合理想像与弥补,在头脑中再现教学实况。应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一)要关注教学环节设计。即情境创设→新课的导入→新知识的探究→新知识的巩固、应用与拓展等。能够做到随机应变,灵活调整,调控课堂,达到激活课堂的目的。各环节如何控制时间,完成每一环节的过程和过渡的情况;听课时还要注意思考,教师为什么这样安排课堂教学环节,大的环节内又是如何安排小的环节,怎样使课堂结构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幼儿实际的,各个步骤或环节之间怎样安排是否有条不紊?一环紧扣一环的,什么时候教师引导,什么时候幼儿自主探究,什么时候幼儿合作交流,什么时候幼儿练习展示,什么时候反馈评议,什么时候质疑讨论,什么时候归纳小结,是否做到合理安排、科学调配,充分发挥每一分钟时间的效能。

(二)要关注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听课时要关注教师是怎样充分、灵活、简便、有效地运用幼儿已有的知识再现纵横联系。是否采用举例说明,引导比较、直观演示等手段。如何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式帮助幼儿突破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新知识。解决问题要关注如何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幼儿的精神财富。如何组织幼儿自主探究,亲身体验,学会新知识。这更要求我们青年教师必须认真细心揣摩。

(三)要关注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听课时要关注教师是怎样在教学过程中与幼儿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从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幼儿的"学"为中心转移,怎样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如何创设幼儿主动参与的教学琴,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幼儿学习能力。

(四)要关注辅助手段的应用。听课时,还要认真琢磨教师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五)要关注练习设计与知识拓展。练习设计是否做到有针对性、层次性、拓展性,达到巩固新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同时,要关注练习形式是否多样,是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课堂教学过程随着时间的流动而进展。在一节课中,过去的不可能再"回放";有些细节转瞬即逝,忽略某些细节,感知就会出现断裂,影响对整个教学环节的整体认知。因此,听课时要全身心地投入,积极思维,认真分析。应从三个角色介入:即一要进入"教师"的角色。要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自己来上这节课,该怎样上。将执教者的教法与自已的构思进行比较,这样即可以避免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挑剔,看不到长处,不理解执教者的良苦用心;又可以避免无原则的同情理解,看不到不足与缺点。二要进入"幼儿"的角色。要使自己处于"学" 的情境中,从幼儿的角度去反思教师怎样教或怎样处理教学内容、怎样引导、如何组织,幼儿才能听得懂、能探究、能应用、会掌握。三要进入"学习"的角色。在听课中更多地去发现教者的长处,发现课堂教学的闪光点,以及对自己有启迪的东西,做到取长补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三、听课后应做些什么

(1)整理好听课记录。记录听课内容,按先后程序提纲挈领地记录下来。记录时间分配,即各环节所用时间,教师教用的时间,幼儿学用的时间。记录教法学法的选择与应用,记录情境创设、过渡的语言、引导的技巧、激励的方法、组织活动的方式。记录教师挖掘与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的情况,记录灵活处理偶发事件。记录练习状况、练习内容、练习形式等。

(2)做好课后分析。听过一节课后就应及时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这节特点和闪光处,总结出一些有规律性的认识。明确对自己有启迪、能学会的有哪几个方面。并针对这节课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建议性的意见与合理性的修改建议,与执教教师进行交流切磋,以达到互助互学的目的。

第二个问题:教师该如何评课

一、评课的理念

1、评课内容 评课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 以及对构成课堂教学过程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琴等)作用的分析和评价,即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教师与教学方法的相互作用、教学方法与学生的相互作用等,包括课堂上的教与学、讲与练、主导与主体、学知识与学做人、学知识与提高能力、全面要求与因材施教、教学目标与绩效达成、教师专业发展等等方面。不光评价教师如何执教,还要看执教效果如何,其中最主要的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成效, 看目标达成度的高低, 即学生通过什么方式来学习和感悟教学内容, 学生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对教学内容进行再表达。

2、评课的功能 评课的功能可概括为四方面: 一是促进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促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三是带动幼儿园教科研水平的提高;四是促使学生的素质得到较好的提高。最终在琴思想与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教学管理、教学基本功方面实现八个优化。

3、评课的原则

(1)实话实说原则:评课对于执教者是学习借鉴的机会。评课人只有怀着强烈的责任心,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精神, 评课才有实在的意义。但也要避免因“话重”而影响效果的情况, 所以实话实说也要讲究方法与策略,讲究评课艺术。

(2)“心理零距离”原则:评课者要从帮助促进的角度考虑问题, 提出中肯的指导意见, 特别要用诚恳的态度,营造一种“心理零距离”的融洽氛围。让执教者感觉善意, 容易接受意见, 这样才有助于执教者反思自己的教学,提高其教学水准。

(3)突出重点原则: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很有特色,能抓住重点并理论联系实际,让执教者进入“豁然感悟”的境界。

(4)激励性原则:评教语言热情诚恳,能激励执教者自我反省、树立自信、尽快提高教学水平。

(5)因人而异原则:根据不同的执教者、不同的教学形式、不同的评价侧重点, 评课要有相应的区别和特色。如对骨干教师的要求可拔高一些, 抓住个性特点, 挖掘教学

特长, 激发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

(6)艺术性原则:评课要讲究艺术, 掌握心理学理论,斟酌语言技巧,注意评议尺度, 从帮助、促进的角度去考虑, 就课论课,把课评足, 少议论人。

4、评课的形式

(1)个别面谈:听课者与执教者面对面单独交流和双向沟通。既可保护执教者自尊心, 探讨问题也容易深入。当然只限于听课人数只有1-2人的情况。

(2)小组评议:听课人数较多时采取,一般程序为:执教者说课→听者评议→领导或专家总评。

(3)书面材料:受时间、空间、人员、场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便在公共场合交谈的问题可书面表达见解, 还可以填写举办者设计的评课表。

(4)调查问卷:有三种形式, 一是学生学习效果调查表,二是听课者对课堂教学情况的评价表, 三是教师自评表。这要根据评课者或组织者的需要来决定。

(5)陈述答辩:执教者先陈述自己的上课设想、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特色、教学成败等问题, 可有侧重地谈。接着进行答辩, 评课者提问, 双方各自阐述自己观点, 然后总结,最后权威专家点评。

(6)点名评议:评课组织者采取点名的方式邀请评课者现场点评。

(7)专家会诊:邀请专家对执教者的课进行会诊, 帮助青年教师扬长避短, 尽快成长。专家看问题比较准确、深入,能有理有据,更有说服力。

(8)自我剖析:在听取评价后, 执教者及时反省、修改和优化教案, 进行二度设计。特别要探究失误的原因并及时记录, 以防类似问题再现。

评课应成为幼儿园经常开展的活动, 它促进教师互相学习、共同研讨;有助于学校领导更好地诊断、检查教学质量。其重点不在于评价教师水平, 也不在于鉴定某一节课的教学效果,而在于诊断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和不足,营造教学研究方面的团队精神,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带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一节课的评价标准

(一)教学目的(体现目标意识)

1、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明确、符合大纲、教材和幼儿实际。

2、重点和难点的提出与处理得当,抓住了关键,能以简驾繁,所教知识准确

3、教学目标达成意识强,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二)教学程序(体现主体意识)

1、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教学密度合理

2、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幼儿素质

3、传授知识的量和训练能力的度适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4、给幼儿创造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发展

5、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结论由幼儿自悟与发现

(三)教学方法(体现训练意识)

1、精讲精练,体现思维训练为重点

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符合教材,幼儿和教师实际

3、教学信息多项交流,反馈及时,矫正奏效

4、从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四)情感教育(体现情感意识)

1、教学民主,师幼平等,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培养创新能力

2、重幼儿动机、兴趣、习惯、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培养

(五)教学基本功(体现技能意识)

1、用普通话教学,语言规范简洁,生动形象

2、教态亲切、自然、端庄、大方

3、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4、调控课堂能力强

(六)教学效果(体现效率意识)

1、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效果好

2、幼儿会学,学习主动,课堂气氛活跃

3、信息量适度,幼儿负担合理,短时高效

(七)教学特色(体现特色意识)

1、教学有个性特点

2、教师形成教学风格

三、如何评课

1、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定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

首先,从教学目标制定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指一般教学目标的制定包含三个纬度(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来确定;具体: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本次教学活动特点(即在表述时可操作性明显);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新纲要为指导,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关注本年龄段幼儿兴趣点,且难易适度。

其次,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活动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2、评选材

评析一节课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是否准确、科学,还要看教师对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否恰当,对教材理解是否透彻,更要注意分析教师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选材是否符合幼儿生活经验水平、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特点。2)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是否准确。(处理是指: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充实,重新组织、科学安排教学程序,选择好合理的教学方法。)

3)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3、评教学程序

1)看教学思路、脉络、主线是否清晰。

做事,要有思路,写文章要有思路,教学活动设计,同样要有思路,这就是教学思路。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幼儿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度,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操作练习等。

教师在活动中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如:环节的设计、提问的设计、操作环节的

设计等等。为此,我们评教学过程,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合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不符合幼儿实际,激发兴趣,满足幼儿学习需要;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能不能给幼儿以新鲜、刺激的感受;三是看教学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2)设计思路与实际教学操作是否符合

有时,教师在设计教学思路时对活动预设不够,对孩子的了解不够,或者教学思路不清楚,导致在活动中遇到情况无法很好的处理。3)看教学的结构安排是否合理

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要看有没有“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现象,要看指导与练习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

看幼儿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集体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没有集体活动过多,关注个体的时间过少的现象。

4、评教学方法和手段

评析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评课的又一重要内容。所谓教学方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但它不是教师孤立的单一活动方式,它包括教师“教学活动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评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1)看是不是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它总是因内容,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2)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我们评课,既看老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化上,下一番功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关注随机的生成。

3)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既要看常规,更要看改革和创新。要看活动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要看新的教学理念,要看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师的人格魅力等。4)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5、评师幼关系

1)看能否充分确立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看能否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与幼儿的融入。(如:有的师幼关系非常融洽,有的教师则高高在上,特别是小班教学活动,更需要教师与幼儿之间这样的亲近感。)

6、评教师教学基本功

1)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活动中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幼儿,师生情感融洽。

2)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确简炼,生动形象,提问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3)看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多媒体操作熟练程度(钢琴弹唱)。

7、评教学特色(整个活动的亮点体现在哪里)。

上一篇:危险化学品管理员职责下一篇:工会提高职工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