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描写生活的诗歌

2024-04-29

于描写生活的诗歌(共18篇)

篇1:于描写生活的诗歌

有关于生活的诗歌

◎转经筒

单手高高举起

这一摇就是几千年

佛光投在脸上

白云开始游走

炊烟落在村头

六字真言就将牧羊人早早唤醒

太阳点燃河谷

一花一草一片净土

念着古老的命名

温暖慢慢浸润

一声声一句句

没半点躁动

您赶着羊群

挥着细细长鞭

在金光闪闪的佛塔上飞翔

我听见细碎的脚步

音乐漫开

象两支神鸟

一只飞向太阳

一只飞向月亮

◎禅意

或许是

一分禅意

将岁月尽收腕底

苍老的白发

深邃的眼神

共雄鹰展翅

雪山

神灯

多少暗流随红尘

一生一世的朝拜

看江山

看美人

醉水起云升

到头来

皆是

翻手为云

经轮转起

将双手合十

随您轮回

将生生不灭

◎眼神

有经幡飘摇的圣地

那是风牵引了神的化身

嘛呢经筒顺时转起

是众神赐福大地的

话语

冰川向东

拐了一个弯

岁月之刀

就在您脸上刻满了皱纹

合十的双手将旧的时光

轻轻拥抱

而在流水之的畔

唱经的五彩幡旗

用飘荡来抚平众生

云朵之上

雪花之下

我知道在您空灵的眼窝中

左眼是我的前世

右眼是我的今生

◎致青春

新疆 新源 那拉提

三面环山的草原

将少年的理想

高高托起

远山

白雪皑皑

近峰

高耸入云

冰雪融化

总显待格外

迟缓

但当融化时

便澎湃汹涌

纵横的山泉

四通八达

新鲜的小花

五颜六色

将草原装点

绿

被营房包围

洋刚子 巴郎子

还有

优美的冬不拉

周未的时间

总显得闲散

一瓶伊利大曲

便是战友的豪情

剪几根炉边的

蒜苗

拿出结余的.

罐头

双扣的扑克牌夹着南腔北调

在毡房里飞跃

青春不悔

因为这儿是美丽的

那拉提

在那拉提

一句

克斯巴郎

能引一堂欢笑

哪午后的阳光

镶嵌在天山

将草原拥抱

将我们的青春拥抱

天是蓝的

草是青的

繁花自觉地分成

一片区域一个色

一个色呀连成

一片美

美得没有半点张扬

那拉提在含蓄中跳跃

那是一片草海

微风来了

一浪高过一浪

最美在六月

辽阔的草原

密布毡房

马儿与云朵赛跑

羊群象白雪一样

白得让大地飘起

白得让战友情更加

纯洁

青春与美丽在这里起飞

豪言理想插上翅膀

草似海

松如涛

筑路的大兵多自豪

草原上的小花

一丛丛

一簇簇

挺着高昂的头

青春找到了亮点

花儿将理想包装

我们心绪是多么的

激昂

至今也不后悔

因为我们哪时年青

年青的我们

曾在军营

因为我们是天山的

大兵

注:洋刚子(妇女),巴郎子(姑娘),冬不拉(一种乐器),克斯巴郎(美丽的姑娘)当地语言。

篇2:于描写生活的诗歌

生活,充满艰难困苦。

没有经历过人世苦难,

就读不懂生活的天书。

生活有鲜花美酒,

生活有荆棘苦药。

没尝过酸甜苦辣滋味,

根本不知什么叫幸福。

生活岂能一帆风顺?

狂风恶浪不断翻腾!

没有辟风斩浪的勇气,

不能开辟人生历史航程!

生活不是单调色彩,

人生处处光怪陆离。

没有五彩缤纷生活图案,

何来宏伟壮丽史诗?

生活道路困难重重,

重重阻碍奋力扫通。

一时困难便于忍耐,

忍受长期苦难始可成功。

生活充满无垠慈爱,

生活也有许多妒恨,

无论爱恨皆要有高尚情感,

为善为恶十分分明。

生活追求荣华富贵,

生活四处苦痛哀鸣,

为人类受苦何须悔恨,

为虚荣奔走实质可怜!

生活离不开金钱财富,

生活也常有饥饿贫困,

人生道路变化莫测,

应牢记贫贱不移,富贵不淫。

人间充满纯洁友谊,

人间充满欢乐爱情,

欺骗的友谊是痛苦创伤,

虚伪爱情是罪恶毒根。

人,总该与人为善,

人,不应去作半点恶。

善恶是非早有定论,

无私为人是最大幸福。

生活有无尽痛苦悲伤,

生活也是希望的`海洋,

没有忧伤,没有希望,

失去希望,失去生活力量!

生活应当追求不息,

不停向上创造奇迹。

若是人人得过且过,

生活火花早已息灭!

生活当有金色理想,

生活常有虚浮梦幻,

理想,人生奋斗目标,

幻想,生活追求的源泉。

生活,处处波澜壮阔,

生活,有许多芝麻小事。

只知世间宏伟历史,

篇3:于描写生活的诗歌

一、乐于“口中吟”

诗歌教学, 首先强调吟诵。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这些名言警句, 其内涵便是强调吟诵。因此, 让学生会吟诵、能吟诵, 乐于吟诵成为诗歌教学的首要方法。

诗歌诵读, “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 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不仅要声音洪亮, 疾徐有致, 而且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 全身心地投入, 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 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吟诵的过程, 也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学生在亲近诗歌的过程中, 从读准到读熟, 从读顺畅到有节奏等, 需要一遍一遍地读, 一次一次地吟, 来不得半点懈怠。

诗歌教学中, 不仅要重视诗歌的诵读, 而且要反复诵读, 变换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和背诵, 在吟诵中领会诗歌丰富深刻的内涵,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时享受和品味诗歌外在的形式美和蕴涵的音韵美。 一首经典的诗歌, 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入其境、得其趣、悟其味。 因此, 在课堂上, 要把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去诵读, 去体味, 去揣摩。 只有通过这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的诵读, 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诗歌的兴趣, 坚定徜徉诗海的信心。

二、善于“脑中吟”

诗歌常常以小见大, 借古讽今,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使用修辞, 运用典故等表现手法。 因此, 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 想画面

诗歌是诗中有画, 画中有情, 诗歌是艺术创造的结晶, 它追求的是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 让学生领悟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 是古诗教学的重要内容。 要实现这一目标, 可以让学生凭借诗中的语言, 展开合理想象, 让诗句的文字丰满、立体。 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 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 ”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感受诗情画意。 因此, 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时, 我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让学生想象诗中蕴藏的画面。 例如《望洞庭》中, 学生仿佛看到了“湖光秋月图”、“潭面静谧图”、“山水远景图”;学习《如梦令》时, 学生仿佛看到了“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三幅画;学习 《元日 》时, 仿佛看到了“放爆竹, 喝屠苏”、“迎红日, 换旧符”热闹快乐、除旧布新的景象……

(二) 议难点

在吟诵、品读诗歌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珍视学生遇到的一些难点, 把这些难点视为学习、交流的契机, 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无穷魅力。 例如在学习古诗《元日》这首诗时, 学生对于“春风送暖入屠苏”不够理解。 有的学生借助查阅的资料对首先“屠苏”做了一番解释, 知道了屠苏是指一种药酒, 传说古时候, 每年除夕时, 饮屠苏酒, 可以 “屠绝鬼气, 苏醒人魂”, 保家人一年祛病去灾。 这样交流之后, 就有学生继续质疑, 那么这酒是“暖暖的”吗? 于是大家针对这个“暖”字展开讨论。 有学生说, 这“暖”是春风送来的, 有学生说, 这“暖”是人心中的暖意, 因为新年到来, 大家辞旧迎新、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 多么欢快。 还有学生说, 这个春风不只是字面上的春天的风, 还有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新气象。 新法推行成功后, 王安石内心也是“暖暖的”。 “暖”字实际上也是王安石新法推行成功后一个成功者的快乐, 一个心系天下智者传递过来的温暖。 的确, 学生紧扣这句难解的诗句进行讨论, 慢慢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及诗的意蕴, 学习古诗的信心增强, 能力在不断提高。

三、贵于“心中吟”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于亲。 ”只有进入意境, 诗歌中的文字才能“活”起来, 学生才能感受到诗人的内心情感, 才能渐渐与诗人心灵相通相融。

(一) 扣诗眼

诗歌的语言非常凝练, 引导学生扣住字眼进行揣摩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诗眼是一首诗的精髓, 是诗的灵魂所在。因此, 能够准确扣住诗眼, 便能很快地贴近作者的心灵。 在学习古诗《望洞庭》时, 学生通过自读交流等形式, 初步感受作者借助诗文, 用心描摹描绘洞庭湖美景。 如何让学生将这美景感受得更加透彻呢? 我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同学们, 诗句中描绘了许多美景, 这些美景融合在一幅画面中, 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诗人用一个字, 告诉了我们, 也就是这首诗的“诗眼”, 你找到了吗? 学生品读之后, 找到了诗中这个“和”字。 我追问, 为什么这个字是“诗眼”呢? 学生交流道, 因为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 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湖光、月光相互辉映;那洞庭湖的山水色, 像银盘中的青螺……这样的画面多么宁静、多么和谐。

(二) 知背景

在学习诗歌, 尤其古诗的时候, 让学生了解诗人写作时的时代背景和所处环境及情绪心态等, 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由于时空造成认知上的差异, 许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与学生的实际有明显距离, 这就会造成学生阅读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 缩小学生和诗人间的距离, 帮助学生准确理解, 让学生知道诗人的身世及写作的社会背景成为学习诗歌的又一重要方法。

在学习《江雪》一课时, 学生通过自读感悟, 认识只能达到———江中钓鱼老者的孤独、寂寞。 我相机引导学生阅读作者柳宗元当时所处的背景———柳宗元21岁中进士, 当时国家政治腐败黑暗, 柳宗元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 立志改革腐败的政治, 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却遭到皇帝和权臣的反对迫害, 被贬到永州, 当时的永州非常偏远, 极度贫穷, 柳宗元无职无权, 无能为力。 学生阅读这些文字之后, 便能加深感受, 作者柳宗元因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而又无人理解, 心里充满孤寂与悲愤。 于是对《江雪》这首诗便有了更深认识, 知道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所处的寒冷凄凉的环境的真实写照, 是他孤独寂寞的心情的自然流露, 是他身处逆境而顽强不屈的精神的再现。 了解了诗人这样的身境与心境, 再引导学生吟诵这首诗, 学生就能读出其中的深意, 体会诗歌中蕴藏的情感思想。

篇4:于描写生活的诗歌

关键词:语文教育;诗歌学习;情境教学法

中国是诗歌大国,诗歌文化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五四运动后,现代诗歌成为诗歌界的主流。然而现代诗的形式比古诗词自由,诗歌内涵更开放,意象的经营重于修辞,这就造成学生读起来晦涩难懂,可能一下子很难进入诗境,也给教师教学现代诗带来了难度。所以创设诗歌情境,通过朗读体悟、深抓意象等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读懂诗歌,感悟诗歌情感十分有

必要。

一、现状初探

1.偏离文学

当前初中现代诗歌教学中容易出现遮掩的问题:教师缺乏对文学自身的认识,过于重视对诗歌具有的思想意义的解析,而不是对其自身文学性、语文性的探究认识。这样很容易导致诗歌鉴赏的课程变成思想教育课程,使诗歌教学脱离了其自身的文学价值。比如以往在教学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时候,我比较侧重于让学生去体会这首诗中流露出的作者对祖国的拳拳深情。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去体悟作者的情感,而不是对现代诗歌自身的文学性展开研究。

2.体验缺失

初中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最热衷的手段就是记忆全文、背诵释义。这样做违背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既不利于学生欣赏品位与鉴赏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诗歌文化的真正普及,渐渐学生会失去读诗的兴趣。如在品读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以往我经常要求学生揣摩情感变化,把握感情基调,然后根据情感线索将诗歌背下来,但是却不注重详细体悟真情实景。

3.难以入境

由于历史时代的久远和对诗人创作手法风格不熟悉,导致诗歌阅读困难等现象。戴望舒是现代文学史上象征诗派的代表人物,写于1942年的《我用残损的手掌》,由于时代隔阂,学生很难理解当时国破家亡背景之下诗人内心的悲恸之情。

二、披文入情

1.抓住意象

情境设置主要是要求教师抓住诗歌的意象营造意境进行深入的研讨。例如,在教学郑愁予的《雨说》的时候,我将这一堂课的主题定位为体会“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这一特点。为了帮助学生对其内在意境有一个整体把握,真正体会到诗歌的内在诗韵,教师抓住诗节中“油伞”“斗笠”“帘子”“蓑衣”等有意蕴的意象,配乐朗读这一小节,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并加以描述。教师用自己的朗读带学生进入了富有江南气息的情境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丰富想象还原诗歌营造的意境,并通过自己创造性的语言表述出来。例如:有个学生就说:我仿佛看到了春雨淅淅沥沥地飘洒下来,一个穿着素衣的小孩,拿着油纸伞在青石白瓦的小巷里与春雨嬉戏。这是多么有意境的氛围啊,让学生切切实实地过了一回小诗人的瘾,将课堂诗意的氛围推向了高潮。

这种情境还原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在学中体悟诗歌的美好,爱上读现代诗,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2.深化朗读

现代诗虽不像古诗那样极重视音律、节奏整齐、声调和谐,但运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让学生进入意境体味情趣也是最直接的好方法。比如,余光中的《乡愁》一诗,要想还原诗歌所展现的意境,体会到作者浓郁的爱国思乡之情,学生读时就要多停顿,不宜读长句。深深浅浅,控制好节奏,突出重音。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老师进行适当引导,使学生读的时候将那种浓浓的愁情寓于心中:一张船票虽然窄窄,却凝结着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一方坟墓,虽然矮矮,却将慈母与我天人相隔,其间无限酸楚,谁能体会?一湾海峡,虽是浅浅,却将台湾与大陆分隔多年,使学生体会到诗人的一腔家国情怀。

3.知人论世

诗人写诗,都会根据自己的特点与所处环境进行创作,教师在课上可以结合诗人自身的特点进行讲解,也有利于具体情境的创设。例如,我在教学郑愁予的《雨说》的时候,课外研读了很多郑愁予的诗歌,了解到诗人郑愁予是台湾现代诗人中最早在现代和传统的合奏中做出成绩的人。其诗歌创作因保有其独特而鲜明的风格而独树一帜,他虽然也有对西方现代诗的移植,但更多的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悠悠的古典意蕴是他诗歌不变的底色。于是在确定了体会“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特点这一主题之后,我再精心研读诗歌,最后结合诗歌的具体意象和诗人的成名作《错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情境。

总之,情境设置不仅是一种授课方法,更是一种体会现代诗歌的重要艺术。恰当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受,可以为学生和现代诗歌之间建立一座桥梁,真正地激活现代诗歌鉴赏与学习。

参考文献:

[1]郭嘉汾.创新改变教育教育促进创新[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25.

篇5:描写生活的诗歌

入夜时分的厨房

我将温度一点点揉入面里

分段,擀成圆圆的叶

包着心情的饺子

饺子带着女儿的欢呼出锅

迎接着妻下班进门的脚步

浓浓的香

带着一瓣月光入窗

开饭喽,随着我的一声招呼

一家人聚拢在一起

给老爸和自己倒一杯酒

给老妈夹一道菜

隔着酒杯

我看见他们笑着年轻

餐桌上,不谈艰辛

不谈梦想

送一个眼神给妻

用手亲女儿一下脸

守着一盏灯的暖

我大口喝着满足

或许,幸福就是这样

总以平淡的样子出现

在岁月里

篇6:描写生活的诗歌

某天突然奇想

“诗”剥离开了讲左边是言语

右边是寺庙

仿佛是对着神自言自语

或者是聆听禅语洗礼心灵。

“禅”左边是衣服,右边是单薄

意在名利都是身外之物

不贪,不欲,不求

是巧合还是天意

于是诗与禅紧密相连。

“悟”左边是心,右边是自己

意在一些东西需要自己去参透

自己用心去感悟

篇7:于落花的诗歌

流白,燕紫

与红尘说尽平生锦心芳意,可可敛身

收藏观花者爱极的禄分

飘一个无言弧度,向沧溟皈依,到嫁与春风成灰土

美丽囚于昨夜,峙立于诗笺的绝美之巅

人间事,不如意者十之七八

雕琢的影像,执着让梦想的羽翼,完美疯长

一次次失落铩羽颓唐后,密密麻麻铅字诰写忧伤的含义

花阴你穿行之处,早长满青苔

深浅脚印作为戳记,标明了曾有场惊艳邂逅

败去盛宴花期,不败是,无悔姿态记忆的怒放

不要试图以凄美征服悲哀

且在形体上,黥面以矜持证实自我的`宠辱不惊

人生向死,何必嫌恶一抔黄土的暗淡卑微

做一朵落花,因了,生而生,死而死

让日夜哺育你的万千花絮

沸腾后,欣然赴宿命饮啄之约

芳华谢幕,从此厚土更多一片香泥

醉意在衣襟里左突右冲

乱花飞琼,有春水带去

篇8:于描写生活的诗歌

查理士波德莱尔是法国伟大诗人, 他在世界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重征派诗歌之先驱, 现代派之奠基者, 他的代表作包括诗集《恶之花》及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在若干年前, 当波德莱尔将他独有的方式表现得美感, 初次带给所有读者, 世人都带着评判的眼光称他为“恶魔诗人”。波德莱尔正处在浪漫主义的洪流之中, 文化界的整体氛围充斥着依然腐朽的文化气息, 他的文学之美是在夹缝中绽出新生的花朵。他的文学作品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特性, 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 他的情感抒发中充满了多情、消极, 同时, 在表述情感的言语中, 他保持了帕纳斯派诗人诗歌的客观性这一秉性。

在那个时代, 大多数文学创作者都流连于浪漫主义文学, 鲜少有跳脱出时代洪流的勇者。而波德莱尔带着自己的“恶之花”, 以丑为美, 以死为美的“一家妄言”, 颠覆了文坛与大众的审美观。将美善与丑恶间的鸿沟, 大笔一挥的抹去。在两个世界中穿梭自如。

二、波德莱尔的“丑恶”世界

雨果对其作品评价到 :“你给艺术的天空带来说不出的阴森可怕的光线, 你创造出新的战栗。”雨果准确地表达了阅读者读波德莱尔的直观感受。诗中出现了大量诸如坟墓、腐尸、白骨、蛇、恶魔、幽灵、死亡、粪坑等丑恶的意象, 并对变态的人性加以刻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腐尸》一诗这样写道 :“在小路拐弯处, 一具丑恶的腐尸 ?? 两腿翘得很高, 像个淫荡的女子, 冒着热腾腾的毒气 ?? 敞开充满恶臭的肚皮 ?? 花蝇嗡嗡地聚在腐败的肚子上, 黑压压的一大群蛆虫, 从肚子里钻出来, 沿着臭皮囊, 像粘稠的脓一样流动。这些像潮水般汹涌起伏的蛆子, 哗啦哗啦地乱撞乱爬, 好像这个被微风吹得膨胀的身体, 还在度着繁殖的生涯。”波德莱尔将这些极为丑恶的对象放入诗句可谓前无古人, 所以《恶之花》可以说是文学史上首次以丑作为独立的美学范畴来挑战古典的审美准则。

“透过粉饰, 我会掘出一个地狱。”波德莱尔在诗歌中曾经用诗歌表达过自己对这个世界丑恶的愤怒之情, 他在《致读者》这首诗中所说“倘若凶杀、放火、投毒、强奸, 还没有用它们可笑的素描, 点缀我们可怜的命运这平庸的画稿, 唉, 那只是我们的灵魂不够大胆。”能直面自己的内心, 将丑恶的那一面写进作品, 将内心的恶, 昭然于人面前, 让读者, 让他人看到灵魂的真实, 同时将社会深层的恶透过“粉饰”将社会的地狱展示给人看。《恶之花》让恶的本性暴露在阳光下, 说出自己在为恶, 与那些口口声声粉饰自己文学创作, 内心却一片黑暗的人比起来, 更是一种勇气, 一种率真。这种率真不仅有着解剖自己的快感, 更有着解剖整个世界的凌厉的手术刀般的锋利, 《恶之花》将整个社会的丑恶现实一一呈现, 同时也在血淋淋地解剖自己, 将自己的灵魂袒露在作品中, 波德莱尔不幸的一生也和他的作品《恶之花》相得益彰。《恶之花》是波德莱尔的世界, 这个世界也是波德莱尔的坦诚。

三、波德莱尔的“美善”世界

在波德莱尔看来何为美呢?波德莱尔的审美思主要体现在他的诗学观上, 他认为诗是自由自在的, 诗歌的创作并不必要一定服务于真善美的传达。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 :“我一贯认为文学和艺术追求一种与道德无涉的目的, 构思和风格的美于我足矣。”他还说道 :“但是, 还有另一种奇谈怪论, 由于思想的虚伪、粗俗和低级, 这种奇谈怪论更可怕, 更有机会持续得久远, 这是一种生命力更为顽强的错误, 我说的是有关教诲的邪说, 它的必不可少的后果就是一系列关于激情、关于真实和关于道德的奇谈怪论。许多人认为诗的目的是某种教诲, 它或是应该增强道德心, 或是应该改良风俗, 或是应该证明某种有用的东西。”

他认为“真是科学的基础和目的, 它主要是要求纯粹的智力……善是道德追求的基础和目的。美是趣味的唯一的野心和专一的目的。”波德莱尔的诗没有功利性, 他竭力反对诗变成为社会政治、道德等功利目的服务的工具, 他认为艺术工具论会导致诗的毁灭, 因为一种目标要求的功能越多, 它就越不高贵, 越不纯粹。在他看来, “美总是古怪的。”“不规则, 就是说出乎意料、令人惊讶、令人奇怪, 是美的特点和基本部分。”“构成美的一种成分是永恒的、不变的, 其多少极难加以确定 ;另一种成分是相对的、暂时的, 可以说它是时代、风尚、道德、情欲, 或是其中一种, 或是兼容并蓄。”如此, 波德莱尔大大地拓宽了对于美的定义, 从此在他的创作中, 想象力和创造力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美善早已超乎了人们所认识的常理。

波德莱尔认为艺术家应该在自己的作品中, 为读者创造一个其从未想象到和感受过的审美体验, 因为“美总是令人惊奇的”。只有勇于打破读者所熟识的美善的常识, 才能使读者沉浸在一种全新的新奇而引人入胜的新体验中。

四、穿梭于矛盾的两个世界间:恶中之美

“丑”和“恶”就是波德莱尔的文学世界里, 独树一帜的标杆, 是从前的文学创作中, 从未涉足的领域。《谈美书简》曾提到 :“艺术必根据自然, 但艺术美并不等于自然美, 而自然丑也可以转化为艺术美, 这就说明了艺术家有描写丑恶的权利。”艺术家既然拥有创作的自由, 当然也可以将美丑的界限打破, 自由穿梭于两个世界中, 并且找到其平衡点, 开拓新的审美领域。

于是, 波德莱尔看到了现实中的丑恶, 但他却主张从中发掘美, 也就是指“丑恶经过艺术的表现化而为美, 带有韵律和节奏的痛苦使精神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快乐”。事物意象本身的世俗的好坏美丑, 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作家如何利用素材, 为其表达的思想与意境服务。而丑与恶, 存在于现实社会中, 存在于人们所处的所有事件中, 也是不可忽视的应当表达的内容。但在波德莱尔的手下, 他用诗意来表达人们心中的丑恶, 却将他融入到诗歌美丽的韵律、辞藻与表现手法中。转而成为了艺术的美。波德莱尔大量描述了丑、恶, 但是这仅仅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通过这种形式, 它实际上赞扬的是他理念中的真美善。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好的向往。

波德莱尔通过自己的笔触, 重新审视了常人们严重的“恶”, 用艺术的方式让我们见到了恶中之美。他对于“恶”的新观察, 新视角, 开发除了新的“美”, 将“美”的定义从原先的狭隘的服务于社会意志中, 完全解脱, 从而扩大了文学艺术的表现范畴。他的“审丑”论既打破了传统美学中“真善美”不可分割的原则, 并且切切实实的通过自己的创作努力, 使这一新趋势为人们所接受。

五、结语

波德莱尔的诗歌兼具了浪漫主义的精髓也留下了帕纳斯派的理性思维, 他开创了现代诗歌的先河。尊崇理性, 这首先是波德莱尔思想最大的特点, 而不是象人们所认为的正相反。波德莱尔并不是反对一切的理性。波德莱尔所厌弃的理性, 是功利性的绑架文学, 绑架艺术的理性。是通过大众化教育带给人的理性, 而不是关于艺术、关于趣味的美学理性。对于美, 人们虽然乐于追求, 但被绑架的文学却传递了不真实的美。

面对这样的不真实的美善, 波德莱尔正是尽量地去除这样的“伪美善”, 直面世俗的“丑恶”, 并赋予他们美感。在“美善”与“丑恶”这并行的, 看似矛盾的两个世界间, 开拓了新的审美艺术。

摘要:在艺术的范畴中, 波德莱尔对于美的定义显然不同于他的同时代艺术家们。他的目的是创造一种美。当然美的定义各有不同。在波德莱尔看来, 美善不受制于时代的车轮滚滚。善并不等于美, 而丑恶也并不等于罪恶。在美善与丑恶的两个世界中, 诗人遵循自身的理念穿梭自如。这一种穿越, 不光是穿越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 也是将情绪与精神理念从自己的世界传递给诗作的读者们。

关键词:两个世界,美善,丑恶,恶中之美

参考文献

[1]Charles Baudelaire:oeuvres complètes[M], tome l, Gallimard, 1975.

[2]Charles Baudelaire:oeuvres complètes[M], tome2, Gallimard, 1976.

[3]廖星桥.象征主义的宪章——三论波德莱尔和《恶之花》的历史地位与意义[J].深圳大学学报, 1998 (4)

[4]波德莱尔著钱春绮译.恶之花巴黎的忧郁[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4

[5]波德莱尔著郭红安译.恶之花[M].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6.1

篇9:于吟咏对话间走进诗歌

但由于诗歌往往表现为诗人个人情绪的瞬间爆发,它极具个人色彩,再加上遣词造句上与我们日常的语言习惯相差甚远,诗歌学习就成了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学生在阅读诗歌时常常感觉似懂非懂,甚至不知作者所云为何。

我们为什么要学诗歌,在诗歌里学什么?我想这是诗歌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和一般的语文教材一样我们可以在诗歌中学词语,学章法,学表达技巧,学主题思想,但这绝不是诗歌教学的主调。诗歌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样式,基本由音韵、意象和意境作为三个支架建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有选择的引导学生去体会。教师不妨在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上加以引导、推进,让他们在对诗歌的吟咏间,在对诗歌内容的描摹对话间顺其自然的进入诗歌。

一、诵读领会情感

诗歌语言的音韵是由语句的声韵、节奏等符合乐律的安排形成的。声音配合得当,铿锵悦耳,能给人以美感,这也成就了诗歌永恒的魅力。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汉语的音韵也有了发展变化。这样一来在课堂上讲解诗歌的音韵就变得不太适宜,它离学生现今的生活太过遥远;再者诗歌虽然有韵谱,但在实际运用中又是灵活多变的,有时更关注诗人有创意的灵性表达。譬如李白,他不太讲究格律,却成了中华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虽说在初中阶段讲解音韵不适宜,但我们能通过朗诵感受它。

诗歌从创作的角度来说,是情绪和情感的抒发。由于字数的限制,它较少细节的描述、价值观念的束缚、个人恩怨的羁绊。朗读诗歌,读者感受到的是人类的爱与恨、美与丑、和谐与冲突等普遍的感情。这就让那一首首诗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共鸣,从而也让诗歌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读苏轼的《浣溪沙》,感受失意人生中的热情与希望;读弗罗斯特的《为选择的路》,感受十字路口选择的慎重;读曹操的《龟虽寿》,感受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作为一种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的文体,诗歌是古人表情达意的主要形式,不仅仅是书面文字,更是音乐,可以浅吟低唱。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诗歌还是一门吟诵的艺术。

朗读诗歌,学生最初的感受还较为粗浅,甚至感受到的也并不一定能通过声音表现出来,需要反复的朗读练习,尤其是众人参与的朗读评价练习。多一人参与,就多了一分热情,它好比是一个加油站,一点点激发学生的热情,提升课堂的温度。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体会了诗歌的音乐美,更使自己在放声中融入诗歌,走进诗人的心灵,真正的体悟诗歌本身,并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朗读中体现“自我”,将规范的朗诵上升到个性化吟诵。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朱作仁先生的这句话放在诗歌教学中是最适合不过了。

二、描摹走近诗人

“讲解是死的,如同是进行解剖;朗诵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这一句话道出了读诗的真谛:感受诗歌必须从朗诵开始。但这也仅仅是一个开端,毕竟朗诵给人的感受是直接而又模糊的,教学中我们需要更为清晰的表达。这种表达不是脱离学情肢解式的琐碎的讲解或是枯燥的知识传授,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针对诗歌意象进行直观而又富有个性化的画面描摹。

诗歌美在意境,而美的意境要靠诗歌的语言来创设,因此,诗歌的语言必须精炼、准确、富有表现力,要求用极少数的文字去表现极丰富的内容,用最恰当的诗句反映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要使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就必须引导他们根据诗句所蕴涵的意象展开想象,体会诗中的丰富内容,从而唤起心中的意象,以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如在教苏轼的《浣溪沙》的时候,我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抓住景物的特征,调动自己的感官和生活中的积累,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诗中的美景。希望通过这个环节,更清晰地还原苏轼创作本词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再如,在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要求学生紧扣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描绘诗人亲历的那个场景,尤其要突出这九种景物名称之前所冠的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这些本来互不相干而又个性鲜明的意象,一经同学们的组合,就营造出了深秋暮色的苍凉氛围。

把描摹画面作为诗歌教学的一个突破口,不仅可以加强诗歌内容的直观性,还可以让我们更贴近诗人。而诗歌画面的描摹,也显示了学生合理而入情的想象力。

三、矛盾促成对话

学生结合书下注解理解诗歌的词句并不会有太大的难度,但凭借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生活感悟实现与诗人的对话难度就大了。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对诗歌大意理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探寻从读者主体、作者主体、文本主体的角度转换的诗歌教学,在作者与读者思维的断层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在执教《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一词过程中,我试着从学生角度出发,遵循从一望而知的显性内容,即下阕词人喷涌而出的奋发情怀,到隐性的“意脉”——词人上阕表面充满生机却又暗含悲凉的意象,并引导学生调动原有的诗歌积累去关注这组矛盾:充满生机的暮春三月和在传统意象中传递着无限的愁思的暮、雨、子规的矛盾。在矛盾的关注中,我们清楚了苏轼的当时境遇,更体会到了古代词人面对愁情的那份隐忍。为了加深这份理解,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引入了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以词解词,再次引领学生去品味那份隐忍,无需再多的讲解,学生透过这首词已读懂了当时的苏轼。学生与苏轼的沟通桥梁已经搭建完成,让学生与苏轼对话,补白苏轼在失意与昂扬奋发间的思绪这一教育环节也就水到渠成了。

新课改之后,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诗歌教学应该如同阅读教学一样让学生先读,减少缺少思维深度的浅阅读,让学生懂得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的能力是最有价值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抓住每一个矛盾,每一个思维的节点,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相互间对话,进而走进诗歌,走进诗人。

四、创作内化意象

诗歌是诗人丰富情感的产物,这种情感往往物化在切实可感感性形象之中,这就是诗歌的“意象”。意象是诗歌情感的载体,一些古诗词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如“日暮”、“雨”、“子规”等等,本身就是一个能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的物象,诗人在创作中又赋予它们特定的含义与特定的情味。

诗歌学习让学生了解诗词中具体物象的特点,进而对意象进行情感体验,就成了把握这首诗词的情感意蕴、进行审美感受的关键所在。只有对诗中的意象有了深刻的体验,学生才能更深入地把握诗人深切的情感,进而感染自身。

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正确把握诗词意象的基础上,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进行再创作,实现诗歌意象的内化。可以说,中国古诗词中的一些意象早已在再创作中内化为一代又一代文人,甚至读者内心固有的情感基奠,带有其独特的情感感染的魅力。

诗歌的教学方法很多,只要教师在课堂中让学生感知、感受和领悟诗歌蕴含的情感与诗意,叩击学生的心扉,诱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就会使其喜欢诵读诗歌,进入诗歌甚至爱上诗歌。

篇10:于友谊的诗歌

随时间的飞逝,

早已成为我们的心事

望你将一切有一切的事

一点一滴把它捡拾

它会成为我们最美的回忆

曾一起诺过的誓,

随岁月的流逝

我们是否还如从前一般固执。

我们彼此的掌心痣

和一起度过的日

篇11:于爱情的诗歌

《曾经》

曾经的爱恋,

只能定格在记忆的长河;

曾经的伤痛,

将成为永恒的收藏。

决定放弃时,

心,有种被掏空的感觉:

绵软无力、毫无挣扎的气力,

好无奈、好无奈......

《追》

彩蝶双飞,

追逐舂天的美丽,

我,追求你的智慧。

在义无反顾的日子里,

以爱的名义,

枷锁了爱的翅膀,

也许,放手才是爱的博大!

《嫁》

不忍凝望你渐远的婚车,

在泪水迷茫双眼之前,

我转身离开。

在残阳洒满西山之时,

我,踩着自己的影子,

漫无目的地走着,

心,不知要走向何方,

只知道:心好痛、好痛......

《幸福》

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全部,

你的欢乐就是我心中的阳光。

可日渐憔悴的你,

怎能掩饰你背后的`无奈,

表面的坚强,

怎可覆盖你内心的伤。

在无数个日日夜夜,

我都在努力思考,

放手,让你自由飞翔,

是否是我错误的决择。

《舂天》

舂天来了,

破冰而出的悠悠河水汩汩流淌,

如我的祝福,

滋润你的心田,

无论你如沐舂风,

还是如履薄冰,

你永远是我心中永不凋榭的玫瑰!

《虽然......》

虽然,你不曾有过一句诺言,

而我心中空悬的小屋,

只为你的不期而至,

当星辰闪耀于深空,

爱总会在不经意间漫延,

摇曳不定的烛影,

让眷恋无休无止。

爱,是一种绝症?

还是死神的拥抱?

为何思念总在梦中复制,

挥不去的永远是你的每一个细节。

《情书》

泼墨,已不足以表达我的情怀,

破指而书的至真至诚至纯的爱,

既然无法溶入你的血脉,

那么,再多的语言也是一种苍白。

时光虽已走远,

可思念仍在风中游荡,

重重叠叠的岁月里,

多少关注的目光,

只能在生命的每一个细节,

篇12:于春天的诗歌

带着一丝温暖

用小鸟的啼叫

唤醒世间的万物

告诉人们春的来到

春天的雨

透着一丝喜悦

用叮咚的溪水

弹奏出告别严冬的曲子

告诉人们春的来到

春天的草

带着一点羞涩

用它娇小的身影

在大地编织绿毯

告诉人们春的来到

春天的花

带着一点妩媚

用它淡淡的芳香

渲染着美丽的世界

告诉人们春的到来

扩展阅读:春天养生小技巧

春天虽是肝病高发季节,但也是所有生物推陈出新,生气盎然的季节,人的肝气也开始旺盛,排浊气,畅气血,是调肝养肝的好时机。故,中医有“春宜养肝”之说。春天开启了一年生命活动周期的序幕,养生应以养肝护肝为先。

多补充水

春天风大,气候干燥,水分缺乏,应多喝白开水补充体液,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多饮水还可以促进腺体,尤其是消化腺和胰液、胆汁的分泌,以利消化吸收和废物的排除,减少代谢产物和毒素对肝脏的损害。

保护护肤

温暖的春天,春天是护肤  的关键季节,因为春天气温忽高忽低,皮脂的分泌时多时少,而且,随着气温的转暖,人们外出的机会也增多了,受外界污染的机会也多了。做好日常护肤工作,让肌肤也迎来春天。春天,不但是一年的开始,也是新年护肤计划的开始。

饮食平衡

春天天气逐渐变暖,此时阳气升发,饮食要以清淡平和,营养丰富为宜,同时要保持均衡,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要保持相应的比例。避免多吃油腻、辛辣、油炸食物,这些食物难消化,会加重胃和肝脏的负担。此外多食新鲜时令水果。

篇13:于描写生活的诗歌

长春近日雨雪连绵, 然而, 在来自全国各地的来稿中, 一篇诗稿却如冬日暖阳, 照亮了一室阴郁。这便是诗人李漩的诗歌。

李漩的诗歌大体分为三部分, 一是关于爱情, 二是悼念离思, 三是关于生命的反思。

爱情是文学隽永不变的主题, 《想和你去看看海》堪称佳作。在诗人的描写里, 阳光、江水, 油桐和月儿, 似乎都有了温柔缱绻的情思, “想和你去看看海/我只是一个人静默的时候/想想”, 情感的无奈与细腻被诗人表达得淋漓尽致, 最后, 诗人笔锋一转, “想想/漫山的叶子就红了”, 戛然而止, 似秋风过处, 红叶满地, 却不见佳人。

“坐在石屋前的马凳上/偷看灶门前的火苗/舔着你月亮的眼睛/你的心事是房檐下一串连一串火红火红的辣椒。” (《马帮的秋天》) 各种富有乡村韵味的意象营造出一幅欣欣向荣的山村图景, “我晚唐的箫声/偷走了少女的心事/三更里, 我用赶马的鞭子/敲碎山寨的恬静/峡谷里林立的核桃枝桠间/少女甜美的歌声在荡着秋千。”寥寥几笔, 勾勒出一个多情、羞涩、美丽、大方的山村少女形象。

属于马帮汉子的炽热的爱, 充斥于诗人的笔下, “然而/我只是一个马帮/我只能挥鞭启程/我只能偷摘一片红叶/贴在滚烫的心窝口/这片红叶啊/我要送给桃坪的少女/作为迎亲的聘礼。”全诗更是如一曲热辣滚烫的山歌, 诗人立足乡土, 语言的平实和意象的涵义让诗歌充满想象, 情绪的流动让情节得到推进, 这些都构成诗的一种氛围, 让阅读沉浸在愉悦之中。

关于悼念诗歌, 是李漩诗歌的又一大主题。《弟弟, 我们回家》中凄切的呼唤如一曲低沉的哀乐, 把泪水洒在心灵的每一寸土地上, “爬坡爬坡/沉重的心情快捷的脚步/半山腰/手术室薄薄的门隔我在外面/闭眼合十/大慈大悲观音娘娘啊/一定睁开慧眼啊”逝去的亲情是不可磨灭的痛, 沉痛的呼唤应该会引起每一个有共同经历的人的共鸣。苦难是文学的根, 诗人离不开对苦难的反思和思索。“孩子, 为你点燃一盏烛光/那边的世界太黑/你要收拾好你的书包/课本, 文具” (《孩子, 为你点燃一盏烛光》) 四川地震牵动了无数人的心, 然而李漩却独辟蹊径, 把目光投到遇难孩子的身上, 发出深沉却愤慨的质问:“为什么/教学楼的身体就那么的脆弱?/为什么/有的人的手白, 骨子里却很脏!”

对于生命的独特感悟, 李漩把这一系列的诗, 命名为“旅程”, 其实,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旅行的过程, 第一站:德阳, 第二站:深圳…… (旅程) , 在诗人的旅程中, 李漩把诗歌当作倾诉生命的方式, “走进绵远河边萧索的青冈林/我拾起一粒干瘪的种子/春天来了, 会发芽吗?”如此发问, 颇有浪漫诗人雪莱“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的风范, 然而却又做出了新的诠释, 干瘪的种子发芽, 何尝不是新的希望?诗人带着希望上路, 开始了旅程。第四站中, “故土是枚青青的梅子/涩涩地哽在喉头/其实我远比河流幸福。”故土是游子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更是诗人心中的标杆, 青青的梅子, 酸涩却别有一番风味, 回想起故土, 漂泊的诗人却说“我远比河流幸福”, 看似豁达乐观, 却让读者心中也如噙了一枚青梅, 酸涩又甜蜜不已。

篇14:凝神于自己的生活

这种节制、缓慢、从容、自然、优雅的生活,我好羡慕。等我老了,也要这般体恤自己,又不暴殄天物,看似活得小小的,其实没挂碍,很开阔。

你现在就可以啊!买大棒骨很难吗,细嚼慢咽很难吗?亲近花草树木,换掉体内的浊气很难吗?

是很难,我怎么能耐着性子等待大棒骨在锅子里“咕嘟咕嘟”,像品茶那样小口小口地喝汤?散步的时候如果心不“散”,我体会不到散步的妙处是不是?我想呼吸新鲜空气,可是哪里能找到那么多树木,城市里的树木也都在咳嗽呢。

人的生活,难道是从晚年才开始的吗?尝试一下吧,先朝锅里丢一根大棒骨,听一阵儿“咕嘟咕嘟”再说,没有什么比马上开始生活更重要的了。帶好一颗心置身于生活,不要自己去吓唬自己,能在生活中行动的人才是真正勇敢的人,太怯懦的人没有生活。

美食评论家沈宏非说:“人心散了,饭也吃不好了。自从上了微博,我拍菜的水平蒸蒸日上,吃菜的兴趣则江河日下。”这跟老人告诉我的话不是一个道理吗?一正一反讲的都是要我们聚精会神地过好自己的生活。

一个心散着的人,留给生活的影子肯定多些。心散了以后,就要想办法再聚一聚。

卞毓方写了一篇短文《空友》,说的是在坐飞机时认识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很有意思,每次坐飞机都要记录一下年月日、航班号、座号、出发地、终止地、里程,以及邻座的姓名、职业、地址、电话和别后的联络。为什么要这样?这位“空友”认为:“百年修得同船渡”,为珍惜这份缘分,一定要仔仔细细地记下来。遇到卞毓方,是他记录的第256个人。

这位无名朋友所谓的珍惜缘分,大概也是我们常说的珍惜今天、珍惜当下、珍惜眼前吧。所以,不能等,更不能等到老——你现在就可以,现在就要去买大棒骨。

篇15:于中秋的诗歌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

抬头看天上

看月亮

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

一个在天上

2

与你同样莹洁的梦

都稍纵即逝

而你偏不顾一切,投向

不可及的生命之渊

即使月儿肯收容你的背叛

犹有寂寞伴你千年

为什么巍峨的山岳

不能带你肩起沉重的锁链

你轻扬而去了吗

一个美丽的弱音

在千百次演奏之中

永生

3

月亮升起

有雕归巢的声音

有鱼儿跃出碧光

有琴声演绎古老传说

好多不知谁的眼睛

落于白桦树上眨眨地

透出智慧和孤傲

夜里

却抛给月亮

无限柔情

也是那晚

贴在窗上的那些

姥姥剪出的窗花

被冰凌花裹着

在我的梦中

溶化了

4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5

如果那也算作一次分离

在我年轻的心中

是否可以原谅你

就像落叶可以原谅野风无礼

青春可以原谅岁月将她抹去

蟋蟀停止了吵闹

石榴树挂满了羞红的果

最后那一场雨淋湿了野玫瑰

你会不会坐在月下

听我唱

听我的歌飞进山林

飞越湖水

飞向那一轮圆月

6

八月中秋的月亮

是最亮最圆的

月亮升起

撒下一片银灰

竹梢上

归巢鸟儿安睡

池塘里

鱼儿跃出碧光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人们聚在桌前

分享着圆圆的月饼

柚子长得是那么可爱

八月的桂花开始飘香

为团圆增加了一份愉悦

琴声悠悠

唱出家家团圆

7

中秋佳节月儿圆,

和谐秋风送祝愿。

月饼薀意是思念,

神州户户聚欢颜。

海外赤子思故乡,

佳节月儿份外亮。

中华民族在崛起。

祖国啊蒸蒸日上。

回归秋风吹两岸,

骨肉团聚是心愿。

广式月饼寄台南,

两岸同圆一个梦。

国富民强有自尊,

安宁团结家和睦。

中秋月饼圆又甜,

富强康乐万万年。

8

人去也

音讯绝

任我望缺天上月

天上月

尚有圆和缺

为什么?我和你

缺了再难圆

薄情人哪

当初为何许我蝴蝶结

害我夜夜相思独望月

又到中秋节

独上小阁楼

举起消愁酒

醉眼邀嫦娥

嫦娥距我千万里

虽然不可即

但可望明月

伊人离我千百里

不知东西南北

年年忘穿秋水

岁岁不见人儿

薄情人哪

月儿圆了几多回

就不见你回一回

你知否

酒消愁

为伊消得人空瘦

看酒杯里

点点滴滴

皆是相思泪

9

离中秋节还有一个多月

街头就看到月饼的影子

嚼着杏花楼飘香的月饼

尝到中秋节的味道

想象中秋匆匆的脚步就来了

勾起一轮明月挂在天穹

闪现光辉,

小时候的记忆浮现

月亮走,我也走

心思跟着月亮跑

跑出山谷跑出村庄

城市的月光很圆很美

月宫里传说一直在上演

中秋月圆时你就会回来

把思念遥寄给远方亲人

10

秋的月亮普照着大地

也照亮了房前的晚玉米

城里人都在举杯赏月

农村人大都在掰晚玉米

我慨叹这中秋佳节的无奈

因忙碌而不轻松自在

嫦娥在抱着玉兔观望

向人间撒下一片辉煌

玉米的胡须格外张扬

金黄的玉米闪闪发光

肆虐的飞虫缠绕在身上

蛐蛐的鸣叫再告白夜的凄凉

坐在玉米堆上

品尝着月饼的香

那别样的味道啊

篇16:于中秋的诗歌

是谁将那晚的`月亮变成了圆盘?

是谁把一家人团圆?

那不就是中秋节吗?

是中秋节

让世界充满香味,

让月亮变成了圆盘,

让家人团圆,

篇17:于自由的诗歌

那呼唤的云吻着湛蓝,你,是你们

穿透了雾霭一样的冰川

望眼欲穿吗?不!曙光并不遥远

那寥廓的寒是凛冽的怨

比寒秋更寂寞的是春的忧怨

没有嫣红和翡绿,满目

是苍凉的蔚蓝;我凝望你

无轨迹的航线,知你正搏击着雷电

那翩翩中清丽的舞,或有

歌唱和呢喃,这翔在天机的.芭蕾

在天籁咏叹;韵律中有脆弱

也有柔韧的翦;我不想这画面

沵迤或意象着波澜;我

崇拜这湛蓝中洁白的

静,真诚中的炽热的动感

翔吧!璇吧!舞吧

这里有你欣慰的蓝,海是蓝的

天是蓝的,云也是釉上

一层蔚蓝;你无需踌躇,这里

没有回归线;你无需惆怅

這裡沒有禁飛線

遥远的不是心迹,前行的风帆

时刻是你歇息的港湾

我感知你脉脉含情的眸子

映着粼粼的碧眼

那些浪花滢滢

律动里蕴藏着无眠的思念

一个没有人的画面,也没有语言

和文字可以情愫;我知道

情感已弑血了,那是一次血韧

在残阳中追赶着逝去的

影子。琼山中曾经凄美的欢愉

山岚不解河流的愁綿

那些不能抵达的岸

或许深秋痴痴如醉的枫叶

不解红尘变幻的呜咽

这是湛蓝与洁白的世界

彼岸或是风卷狂沙

大漠孤烟中 鹰寂寞地

在雪峰盘旋。此时

我只有心语,眸子已盛满

悲怆的泪泉,风撕破了

规则,惊飞了我的梦魇

我循着你的身影远眺,我

篇18:于描写生活的诗歌

一、捕捉“生活现象”,寻找数学联系

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低年级,由于学生刚接触数学,教师就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要从小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第一册教材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在“可爱的校园”情景图中,除了让学生数一数图中的实物外,教师还应把学生带出教室,数一数校园内有几幢房子、几辆汽车、几棵松树,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在中高年级,可以通过写数学日记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一个用数学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如星期天和妈妈上街买了哪些东西,共用多少钱;你从家到学校有多远,大约要走多长时间等。虽然他们写的日记还比较幼稚,但是他们确实把富有生活气息的题材、活生生的事例记录下来了。写数学日记可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生活情境”,培养数学能力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生活情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1. 选择生活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在课的开始可创设“生活故事”,使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编一个生动有趣的“妈妈分月饼”的故事:中秋节的晚上,妈妈拿出三个同样大小的月饼分给三个宝宝吃,妈妈先把第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块,分给宝宝甲一块,宝宝乙连忙说:“一块太少了,我要两块。”妈妈笑眯眯地把第二个月饼平均分成4块,分给宝宝乙2块,宝宝丙看见妈妈满足了宝宝乙的要求,抢着说:“我要3块,我要3块。”于是,妈妈把第三个月饼平均分成6块,分给宝宝丙3块。故事讲到这里,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谁吃得最多?”学生个个兴趣浓厚,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时,教师让学生拿出学具(每组拿出准备好的3张大小一样圆纸片代替月饼)分组操作分月饼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验证,然后得出结论:三个宝宝得到的月饼同样多。这个生活故事的创设,不仅使学生初步理解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而且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用到数学知识,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联系生活实际,建立数学概念。

数学是大量概念的集合,而概念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概括,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常见的事物开始,使课堂教学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理解概念。如教学循环小数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度过的时间:一个星期从星期日→星期一→……星期日→星期一→……,在师生的交流中,学生体验着循环的含义。从学生领悟的“重复出现”的现象中,教师提问“重复出现”的前面应加一个什么词?(不断地)既然是不断地重复出现,重复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无限的)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挖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切入点,学生很快地理解了循环小数中的几个关键词:不断地、重复出现、无限,从而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有了形象的认知。

3. 运用生活实例,领会知识内涵。

教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数学教学必须强调形象性。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实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和感性化材料的辅助来展开数学问题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领会所学知识的内涵。

三、回归“生活空间”,解决实际问题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理解,体验知识的价值,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当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思想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1. 用数学知识认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沟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内化为知识。如学生认识了圆以后,可以让学生观察道路上的窨井盖是什么形状的,然后讨论,为什么大多数都做成圆形的,方的好不好,为什么?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学生得出圆形的窨井盖的最大优点是盖子不会掉到下水道中,因为盖子做得比下水道口略大,而圆内最长的线段是直径,所有的直径相等,都大于窨井口的直径。而方形窨井口的对角线最长,大于两边长,盖子容易掉下去。

2. 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教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有一间长5米、宽4米的客厅,妈妈准备花800元铺地砖。你和父母一起到商店挑选材料,其中有三种规格的地砖(甲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9元;乙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7元;丙种: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8元),你能为你父母做参谋,买到适合你家的地砖吗?买地砖,关键是要搞清楚所买地砖应符合的条件:(1)价格适中,总价在800元以内。(2)质量较好。那么究竟哪一种地砖符合条件呢?首先算出家里铺甲乙丙三种地砖分别需要多少块:用房间面积÷甲(乙或丙)的地砖面积。再分别算出铺三种地砖各需的费用,分别是720元、560元、1000元。最后通过比较,丙种价格太贵,甲乙规格相同,价格均在800元以内,但乙的价格太便宜,可能质量不够好,所以选择甲种地砖最合适。上述例子,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解决数学问题。

上一篇:小店村基层党校建设自查报告下一篇:游承德避暑山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