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学习的特点

2024-04-28

汉语学习的特点(共9篇)

篇1:汉语学习的特点

汉语的历史与特点-对外汉语教学

一、汉语的历史

1、语言的三要素:词汇、语法和语音。其中变化最慢的是语法,其次是语音,变化最快的是词汇。

2、词汇的发展是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

3、语音的发展规律是由以单派生为主,逐渐变为以双音合成为主。汉语语音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构成。

声母方面最主要的变化是浊音清化,唐宋以前的浊音到元代变成了清音。

韵母方面主要的变化是入声韵尾的消失。大约到元代,入声韵尾已经彻底消失了。声调方面有不同的看法。普通话的调类,即阴阳上去四声,在元代已经形成。

4、韩愈语音的变化的系统性:一方面声调韵的变化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另一方面语音的变化往往是整个系统中符合某一个条件的一律发生变化。

5、虚词的日益丰富,每个虚词功能的分工逐渐明确,增强了汉语语法的严密性。

6、句式日渐丰富,句子结构日益严密化,是汉语语法发展的又一趋势。原因是因为虚词增多,句法手段多样化,表达同一意思就可以采取不同的手段以达到不同的传意效果;同时也与外来语的影响有关。

7、汉语的发展有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言文是脱节的。汉语口语经过了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阶段。但是书面语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都是文言文。

二、汉语的特点及其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

1、世界语言大约有5000种左右,使用人口超过100万的只有140多种,其中汉语的使用人口最多,约占世界人口的1/5。

2、联合国指定的七种工作语言是:汉语、英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3、按照语法结构,世界上的语言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复综语。汉语是孤立语的一个代表。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篇2:汉语学习的特点

一、语音方面

1、没有复辅音

现代应用汉语的音节一般可分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同时又没有复辅音,像英语boss(老板)那样的辅音连缀现象在汉语中是没有的。汉语的音节由声母和韵母构成,声母在前,韵母在后,音节结构形式比较整齐,音节界线比较分明,易于分辨。

2、元音占优势

现代应用汉语普通话共有21个声母,39个韵母。就汉语音节的组合情况看,一个音节可以没有声母,但决不能没有韵母。除hm( 口音欠)、hng(哼)、m(呒)、n(嗯)等少数音节由辅音构成外,辅音一般不能单独构成音节。元音在音节中占优势,乐音成分比例大,听起来响亮悦耳。

3、有声调

汉语每个音节都有声调。声调是汉语不可缺少的因素,它不仅有辨别词义的作用,而且声调的抑扬顿挫,使音节分明洪亮,加以双音词又有双声、叠韵、叠音等语音形式,使得现代应用汉语具有独特的音乐美。

读准汉语多音字的五条规律

汉语拼音名词解释:调值、调型、调类、调号

汉语的定义及汉语简介

我与汉语拼音

汉语注音符号详细介绍

汉语读音音变字词训练

二、词汇方面

1、汉语语素以单音为基本形式

单音节语素是汉语语素的基本形式,它在汉语语素中占绝对优势,这是汉语语素的一个特点。

2、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

现代应用汉语造词方法灵活,其造词方法可以是“词根+词根”的,也可以是“词根+词缀”或“词缀+词根”“词缀+词根+词缀”的,可以是模拟自然声音的,也可以是变化语音的(如轻声、儿化),对外来词语可以是音译的,也可以是意译或音义结合的,而运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最为普遍(如“火山”“电视”等,其中“火”“山”“电”“视”分别都是词根)。

3、双音节词占优势

双音节化是现代应用汉语词的结构的主要倾向。上古汉语里就有一些双音节词,中古汉语里,双音节词逐渐增多,到现代应用汉语里,词的双音节化就成为一个明显的特点了。首先是大量古代单音节词发展成为双音节词,如:目→眼睛、耳→耳朵、鼻→鼻子、谋→谋求。其次是一些多音节的短语又简缩成双音节词,有些多音节短语也逐渐被缩减为双音节词,如外交部长→外长、科学技术→科技、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多音节词的双音化,既显示了音节节奏整齐化的美,又符合语言实际要求经济的原则和汉民族人民的审美心理

汉语叠词读音变调情况一例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

汉语影响其它语种

三、语法方面

1、汉语的形态变化很少,语序和虚词是两个重要的语法手段。

在汉语中,同样的成分组合,语序有所不同往往会改变结构关系并改变意义。

例如:工人--人工

汉语里,同样的组合成分中,用不用虚词或用不同的虚词,会产生不同的意义。

例如:我的妹妹--我和妹妹

2、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

都由主谓、动宾、补充、偏正、联合五种基本语法结构关系来构成。

3、词类和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篇3:浅析汉语成语的语法特点

汉语成语中保留了许多古汉语语法特点, 包括词类活用、宾语前置、省略用法等等。了解这些可以加深我们对汉语成语语法功能的认识, 也有助于从成语的结构上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成语。

1 词类活用在成语中的表现

“词有定类, 类有定词”是汉语语法学的共识。汉语中的词和句法成分虽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但哪类词主要能充当什么句法成分, 基本上是一定的。例如, 名词在句中主要作主语、定语、宾语, 不作述语;形容词在句中一般作定语、状语、补语, 不能带宾语。但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临时充当另一类词来使用, 这种语法现象被称作词类活用。

1.1 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在古代汉语中, 有些名词在一定语言结构中可以临时用作动词, 充作由一般动词充当的述语, 这种现象也体现在成语中。例如“衣锦还乡”、“唇枪舌剑”、“不衫不履”。“衣锦还乡”中的“衣”、“锦”本都是名词, 其中“锦”的意思是锦缎、锦绣, “衣”活用为动词 (意为“穿着”) 与“锦”构成动宾关系, “衣锦”表示“穿着锦绣的衣服”;“唇枪舌剑”四字都是名词, “唇枪”、“舌剑”分别构成了主谓关系, 其中“枪”、“剑”都用作动词解释说明前面的“唇”、“舌”, 这条成语的意思是:嘴唇像枪 (快) , 舌头似剑 (利) 。“不衫不履”中的名词“衫”、“履”分别受副词“不”的修饰而活用作动词, 释为“穿衫”、“着履”。这三条成语分别体现了在成语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三种情况:一是, 两名词连用, 既不是并列关系, 也不是偏正、同位关系, 而是构成了动宾关系, 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衣锦还乡”;二是, 两名词连用, 既不是并列关系, 也不是偏正、同位关系, 而是构成了主谓关系, 即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口蜜腹剑”;三是, 否定副词后的名词用作动词, 例如“不衫不履”, 再如“不蔓不枝、不毛之地、不胫而走”等等。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成语中, 形容词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动化后的意义, 是在此形容词表示的性质、状态等意义上增加行动变化的意义。例如“鸟语花香”, 此成语中的“香”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在“香”这一性质意义基础上增加相应的动作意义, 表示散发香味。

1.2 使动用法

名词活用为使动词, 是指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促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发出与谓语名词有关的行为动作, 表示的是“使某某怎么样”的意思。例如, “汗牛充栋”中的“汗”是名词, 在这里活用作使动词, “汗牛”就是使宾语“牛”出汗的意思。再如“生死肉骨”, 名词“生”和“肉”活用作使动词, 对各自所带的宾语“死”和“骨”发出“生还”、“长肉”的行为动作, 此条成语意为“使死人生还, 使骨头长肉”。同类的还有还有“兵不血刃、汗马功劳”等等。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后, 是使它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 含有“使宾语怎么样”之意。例如, “丰衣足食”中的形容词“丰”、“足”活用为使动, 表示主语使它具有的性状, 可译为“使穿的丰厚, 使吃的充足”。再如“富国强兵”中的形容词“富”、“强”活用为使动词后, 使其所带的宾语“国”、“兵”分别具有了“富裕”和“强大”的性质, 可译为“使国家富裕, 使军力强大”。这类成语较多见, 比如“精兵简政、良药苦口、平易近人、正本清源、安居乐业、深沟高垒”等。

动词活用作使动词, 动词使动用法, 就是说谓语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施行的, 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的, 主语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的意思, 一般指不及物动词的使动。例如“打草惊蛇”, “惊”是不及物动词, 一般不能带宾语而这里带了宾语, 是使动法, “惊”这个动作是主语使宾语施行的, “惊蛇”即“使蛇惊”。再如“降龙伏虎”中的“降”、“伏”都是不及物动词, 一般不能带宾语, 而这里却带了宾语, 为使动用法, 这两个动作都是主语促使宾语发出的, 意为“使龙降, 使虎伏”。同类的还有“惊心动魄、感天动地、痛心疾首、触目惊心”等等。

1.3 意动用法

名词活用为意动词, 是指主语把宾语所指的人或事物看成谓语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幕天席地”中的名词“幕”、“席”活用为动词作谓语, 表示主语把宾语“天”当作“帐幕”, 将“地”当作“毡席”。此条成语的意思是“以天当幕, 以地为席”。同类的还有“鱼肉百姓、枕石漱流”。再如“草菅人命”名词“草菅”活用为动词作谓语, 表示主语把宾语“人命”当作“草菅”, 成语意为把人命视作野草, 指统治者滥施淫威, 随意残害人命。

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 形容词的意动与使动用法不同, 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指使宾语所指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状态, 动宾结构隐含着动态的变化, 即宾语发生了由原来的不具有某种性质状态到具有了某种性质状态的变化。意动用法则是指主语所指主观上认为宾语所指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客观事实不一定如此, 动宾结构也不含有动态变化的意义。例如“登山小鲁”, 形容词“小”活用为意动词, 表示主语 (原指孔子) 登上东山后, 主观认为宾语“鲁 (鲁国) ”变小了。显然这只是主语的主观看法, 而不是客观事实, 鲁国并没有因为孔子登上东山而变小。再如“轻财重义”形容词“轻”、“重”活用为意动词, 表示主语主观上轻视钱财看重义气。事实上, “财”并没有变轻, 而“义”也没有变重, 只是主语的主观看法。同类的还有“不远千里、羞与为伍、甘之如怡”等等。

2 宾语前置在成语中的表现

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存在, 而成语却将其保留了下来。成语中的宾语前置有三种情况:第一, 代词作宾语要前置。“时不我待”, 否定副词“不”构成否定句, 代词“我”作宾语, 前置到动词“待”之前, 正常语序为“时不待我”。同类的还有“岁不我与”等。第二, 为了起强调作用, 借助“之”、“是”把宾语前置, “之”、“是”为提前宾语的标志, 无意义。例如, “何罪之有”, 是动宾短语“有何罪”的宾语前置, “之”是将“何罪”提前的标志。第三,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例如, “夜以继日”中的“夜”, 是介词“以”所带的宾语前置到了介词之前, 正常语序应为“以夜继日”。同类的还有“文以载道、一以当十”等等。

3 省略现象在成语中的表现

成语素来以简洁著称, 因此省略现象也是普遍可见。成语中的省略用法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3.1 省略充当谓语的动词

如“一箭 (中) 双雕”、“车 (如) 水马 (似) 龙”、“沧海 (成) 桑田”、“盲人 (骑) 瞎马”、“ (驾) 轻车 (走) 熟路”“富贵 (如) 浮云”、“人老 (似) 珠黄”、“咫尺 (若) 天涯”、“车 (如) 水马 (似) 龙”。

3.2 省略充当宾语的代词

如“不以 (之) 为然”、“引 (之) 以为戒”、“奉 (之) 若神明”、“视 (之) 如敝屣”、“以 (之) 观后效”、“以 (之) 售其奸”、“患得 (之) 患失 (之) ”。

3.3 省略介宾结构中的介词

如“祸起 (于) 萧墙”、“贻笑 (于) 大方”“逐鹿 (于) 中原”、“浪迹 (于) 江湖”、“陷身 (于) 囹圄”。“名列 (于) 前茅”、“显赫 (于) 一时”。

3.4 省略表顺承关系或转折关系的连词

如省略顺承连接词“以、而、则”:如“安步 (以) 当车”、“温故 (而) 知新”、“过目 (则) 不忘”、“南辕 (而) 北辙”、“圆凿 (而) 方枘”、“枉己 (而) 正人”、“内柔 (而) 外刚”。

3.5 省略起修饰、限制或构造作用的结构助词

如“沧海 (之) 一粟”、“得道 (者) 多助”、“做贼 (者) 心虚”、“玩火 (者) 自焚”、“后来 (者) 居上”。

总之, 成语形式简练但涵义丰富, 极富表现力, 言近旨远, 却蕴含深刻的哲理, 或表达一种深刻的思想。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 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我们通过这个窗口, 可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全部。

摘要:选择成语作为知识梳理的对象是很有必要的。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 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我们通过这个窗口, 可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全貌。汉语成语数量众多, 包罗万象, 来源渠道宽广, 独具风格。本文选择从汉语成语的语法特点方面作为突破口, 来浅析成语的特点, 从而更好地理解汉语成语的来龙去脉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

篇4:汉语学习的特点

【关键词】汉语言 语法特点 汉语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12-02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在加快,信息量正在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在飞速增加,教育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汉语言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是中国传统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更承担着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意识传承和发扬的重要使命。和其它语系相比,汉语在语言形态、语序和词汇的使用方面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尤其是在句子构造上汉语语法因具有量词较多、虚词和重叠形式较多、句法结构灵活多变而富有特色。所以,探索汉语言语法特点及汉语语言学对汉语语法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汉语言语法的主要特点

总结和探索一种语法的特点是研究语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对语法学的研究有重要的影响。所以,为了进行有关汉语言语法特点及汉语语言学的探讨,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并掌握汉语语法的特点。

1.汉语言语法非常强调语境

通常,汉语在具体运用过程中会将话题放在句子的开端。比如“结婚的事奶奶没有发表反对意见”,在对这句话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汉语言在应用中通常将某一具体的事物看做讨论的主话题,并把它提到主语的地位。同时,汉语言在应用中因为语境的关系常会发生移位的问题。例如:“隔壁住着谁?”“隔壁住的是小安”。和英文句子类型相比,这种句子类型形式比较松散,经常会发生移位的情况,宾语前置或谓语前置的情况非常普遍。

2.汉语言在运用过程中非常注重韵律

韵律原本是用来描述音乐的,不过,因为汉语言在长期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已经能够熟练的掌握各种语言技巧的运用,非常善于通过节律来很好的制约句法结构的使用。例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这种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律是汉语言本身的一种独有特点,它在汉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越来越鲜明,这种富有韵律的特点使汉语的意思表达更加深刻,使作品朗朗上口,给读者无论是视觉、听觉还是主体感觉都非常好。

3.汉语言缺乏标准意义上的形态变化

汉语言属于分析型语言体系,和印欧体系不同的是,汉语言缺乏丰富而具体的词性变化标志,也缺乏形态体现标志,在词类和句法方面往往也不能相互对应,对虚词和语序的运用是汉语言最主要的手段。例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同时,汉语语法在合成词的构造和词句的构造方面,结构组成方式上存在一致性。

二、汉语言语法对汉语语言学的发展的重要意义

当前,汉语语言学正处在飞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它和许多人文社会学部门和自然科学部门乃至高新技术都有着日趋密切的联系,被公认是一门领先的科学。汉语语言学的发展是全方位的,推动它发展的原因也有很多种,探讨汉语言语法特点对汉语语言学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1.稳定普遍语法,扩大个别语法范围

普遍语法是人先天就有的,它通过遗传获得,人在出生时,大脑处于初始状态,这就是普通语法的范围。然后,人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和学习等环境逐渐积累了经验,语言知识不断丰富,大脑也从初始状态经过一系列“充电”的后续过程,最后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减去初始状态得到的就是个别语法。人以大脑中的普通语法为内因基础,以外在的语言环境为外因条件,不断积累,从而获得完整的语法知识。要实现汉语语言学的发展,就要在稳定普遍语法的基础上,通过改善外在的语言环境、增加大脑接触语言知识的接触面,使个别语法范围得到扩大,汉语语言学的发展才有可靠的基础。

2.汉语言语法要服务于语言学传递信息这一重要功能

汉语语言学研究的终究是语言信息传递这一课题,汉语言语法需要服务于这个课题。只要集中精力研究汉语语言自身,不断突破它受人类一般性认知能力的限制,将对语法的运用的可接受性、有控制作用的语义因素等纳入分析程序,增加对汉语言语法的研究,对汉语语言学的结构关系作出恰当的、准确的说明就行,让汉语言语法更好服务于信息传递。汉语语言学之所以通常都比较重视语境因素,就是因为重视在特定语境中话语的意义。

3.汉语言语法要注重语言的传承和差异,为汉语语言学的发展服务

词汇是有历史传承性的,不过在语法的发展过程中,词汇也会出现差异,这也是语言学的重要特点之一。例如,现代汉语中很多复合词都是从古籍或历史上继承下来的,这些复合词是汉语言词汇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语言学发展过程中,有些古代汉语句法形式虽然退出历史舞台,但由于词汇的凝固性和历史继承性而遗存于复合词之中。比如“蚕食”、“六亲”、“四海”等复合词,它们的原有结构形式虽然在现代汉语句法里消失了,但却通过词汇的传承而保留下来。所以,汉语言语法需要注重语言的传承和差异,为汉语语言学的发展做好铺垫。

三、结语

汉语言语法是汉语言额脉络,是维系汉语结构的构成法则。在汉语语法教学中,不断探讨专业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更新专业理论、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的教育动态,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探讨汉语言语法的特点和汉语语言学,对研究和实践构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路、产生新的教学成果都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金立鑫,白水振.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和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观[J]. 汉语学习,2003,05:15-21.

[2]马庆株.理据性:汉语语法的特点[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2:126-132.

[3]王晖. 关于汉语语法特点几种说法的检讨[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01:97-100.

篇5:《当代汉语词典》的三大特点

《当代汉语词典》的三大特点

文章对<当代汉语词典>的三个属性作了总结,并在实用性方面和<现代汉语词典>进行了比较,以期得到对<当代汉语词典>的总体印象.

作 者:杨彦宝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新乡,453007刊 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7(1)分类号:H164关键词:当代汉语词典 语文性 科学性 实用性

篇6:汉语称谓语的变化及其语用特点

经济与语言的关系密不可分.而活跃在社会用语中的`称谓语,更是语言动态的一面镜子,直接地体现了语言与经济共变的关系.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我国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称谓语的特点及其语用情况的分析,探讨了经济对称谓语所产生的影响,对如何正确地看待新兴称谓语提出了建议,为社会用语的研究提供了部分参考.

作 者:钟尹 Zhong Yin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外语系,广东,深圳,518053 刊 名:社会科学家  PKU CSSCI英文刊名:SOCIAL SCIENTISTS 年,卷(期): “”(2) 分类号:H136.1 关键词:称谓语   经济   语用   共变  

篇7:汉语学习的特点

一、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特点

这里的语法指的是语法规则不是语法知识。我们的教学对象在语法学习方面有哪些要求呢?

1、语法结构规则要细分

为什么说语法规则要细分?因为学生是按照我们教的语法规则去理解和运用。如果规则细分不够,他们就会出现很多语法偏差。而且规则细分要合理,繁简要适度,规则太多,学生难以掌握。

2、对语法意义的描写要准确、易懂

语法规则讲“补语是对动词进行补充说明”,这条解释对教学没什么意义。我们这样解释:“补语主要表示通过动作——(结果)使动作者或动作的对象等发生变化”,然后以具体例子说明,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如:爸爸打死了一只老鼠(爸爸打,“使”老鼠死)。

3、强调用法说明

对语法教学来说,用法研究特别重要。比如补语,我们要告诉学生,如果一个动作有结果汉语就要求把结果表现出来,补语不是可有可无的。在描述性文字和口语表达中更是如此。其它语言很少有类似中文的补语这种语言现象。例如:这只小兔子跑得很快,快是跑的补语,如果省略就成了“这只小兔子跑”,感觉怪怪的。

二、汉语语法问题的几个要点

对外汉语教学中会遇到很多语法问题,如何考虑?我们谈谈下面几点。

1、汉语语法受语音制约,尤其是书面用语,不过语音制约语法的范围是有限的。

2、汉语句法受篇章结构制约很大。下面看一个例子:

“姐姐打破了碗”这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但语境不同,意思也不相同: 1)晚饭后,姐姐整理桌子,不小心打破了一个碗。“主—动—宾”句(可以没有语境、上文,碗是新信息)2)A:那个绿色的碗呢,怎么不用? B:(那个碗)打破了。

“话题—说明”(那个碗-已知信息,起连接作用)或(那个碗)被姐姐打破了。(说出动作发出者)姐姐把那个碗打破了。(连接得不好)

3)爸爸昨天买了2个漂亮的碗,才用了一次,就让姐姐打破了。(被字句)爸爸昨天买了2个漂亮的碗,才用了一次,就打破了。话题——说明(碗——已知信息,起连接作用)

妈妈昨天买了2个碗,才用了一次,妹妹就打破了那些碗。妈妈昨天买了2个碗,才用了一次,妹妹就把那些碗打破了。

另一个问题是形容词在句子中对谓语和作定语位置的选择。看看下面的句子: 1)上海外教网有很多的英国外教和美国外教,所以他们的外教资源很充足。2)上海外教网的英国外教和美国外教都很多,所以他们的外教资源很充足。

3、表达功能问题

针对祈使、疑问、感叹、陈述四种句式,陈述句再分为叙述性、描写性、说明性、议论性等。看以下例子:

1)他浅浅地笑了一下,轻轻地挥了挥手。(叙述句)(动作、事件在时间中进行)

2)你念过书,起出来的名字一定有意义,你就给我们丫头起个名字吧。(说他念过书,有文化,为了说明他能起出好名字。)

(“过”用于非叙述句,是说明性的,与当前讨论的问题有关,表达以前的时间。)“着”是描写性的,一般用于描写一个处所或人的穿著打扮,例如:

爸爸的书房里墙上挂着一把宝剑,书桌上摆着毛笔,书架上有很多书,桌子旁边放着一张椅子,椅子下面蹲着我家的小猫。

今天弟弟很早就起床了,只见他脖子上系着鲜艳的红领巾,胸前别着校徽,手腕上带着一只手表,真是难看死了。

4、每种语言都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有时对说母语的人来说很容易,但是对学习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很陌生,因此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应该进行对比研究,这样比较容易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模式。如: ×小王,你有我的书你那儿?

正确的句子应该是:小王,我的书在你那儿吗?

对外汉语语法解释问题(2004-4-16 13:36)

中国的语法界,在批判了套用西方语法概念以后,曾经很强调汉语的特殊性,搞出来一些句子成分的分析,让学过西方语法的人觉得难以接受。比如著名的“桥上站着一个人”,说“桥上”是主语,“站着一个人“是谓语,就是一例。这个例子倒还可以接受,但是用“话题”-“评论”的概念解释更好些,否则把“人”说成是“站着”的宾语,则大谬矣。

我又发现北京语言学院编写的《新汉语300 句》中,把“多少钱一斤”,说成是“多少钱”为主语,“一斤”为谓语。那要是“一斤多少钱“呢?

这样解释句子的人怎么就不动脑子想一想那种解释是否make sense。我们买东西的时候,已知信息是报价的单位,未知信息是单价多少。“多少钱一斤”,就是“一斤多少钱 ”的强调性的倒装。主语,(说话题也行)当然是“一斤”。

在教学中,在出版的教材里有时会发现不合适的语法解释,在各种自编材料中就更容易发现,因此在这里提出,老师们自编材料时,不可以因为是不出版的就掉以轻心。比如我发现过把“跟我去书店的那个人是胡美玲”说成是介词词组作定语。这里明明是动词词组作定语,“跟我”是从属于动词“去”的状语。这种结构,用很老的叶斯珀森的“三品说”都能说明白,更何况“中心词”理论和生成语法了。

还有的教材,塞进的语法注解说了等于没说。我见到过这样一条“完整的”课文注释:“A question that has question words(指谁,什么,等词语)can be a normal question。”(一个含有疑问词的问句可以是普通疑问句)。Good gracious me!What the hell does this note try to tell us? What is a “normal” question? 为什么不写清楚:一个用特殊疑问句作宾语的疑问句可以是一般疑问句,比如“你知道我们什么时候去东海楼吃饭吗?”(比较一下用特殊疑问句作宾语的特殊疑问句:“你怎么知道我们什么时候去东海楼吃饭?”)再补充一些例子:解释都是英文的。这里翻译了。

1。句子: “你知道我们吃什么吗?” 解释:这是一句话问两个问题。批判:真正的一句话问两个问题应该是:“他姓什么叫什么?”

2。句子:“这次大家一块吃饭,怎么给钱呢? 应该给多少钱?” 解释为什么第二个问题后边不用“呢”: 因为它前边已经有了一个带 “呢” 的问题,再用就多余了。如果使用,则表示寻求进一步的给钱的细节,比如要不要给小费。批判:这就是越说越糊涂的问题。

有兴趣的同志不妨在自己用的教材中找一找这些例子。一种是解释不通的,一种是容易误导外国学生的,一种是教学中不实际的,等等。如果多了,可以集体出书,对教学有帮助。

篇8:通过英汉对比分析汉语语法的特点

关于汉语语法特点的研究, 前人已做了很多工作。

一些著名的语言学家在自己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针对汉语语法特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王力先生在其《中国文法学初探》中指出汉语语法有如下特点: (一) 词的次序较为固定, 如主格先于动词, 目的格后于动词等; (二) 虚词在汉语中是文法成分, 应该列为文法学的对象; (三) 汉语中较少用文法成分, 因而事物关系的表现往往并不明显, 例如关系词就比西洋语言少得多; (四) 汉语有很大的弹性, 因而形成了词性的变化多端, 但也不是毫无道理的, 例如词的变性就可归纳为若干条定律, 等等; (五) 中国一个字并不代表一个词, 中国语并不是单音节语言; (六) 中国语里的“时”的观念跟西洋语言里不同, 等等。朱德熙先生认为汉语语法真正的特点主要只有两条, “一是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二是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是一致的” (《语法答问》) 。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一书中将汉语语法的特点归结为四条:一是没有形态变化;二是常常省略虚词;三是单双音节对词语结构有影响;四是汉字对词形有影响。胡附、文炼两位先生认为汉语语法特点最主要的一条是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其他特点都是在这一条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于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而产生的其他特点有五条: (一) 词序是汉语里的重要语法手段; (二) 汉语词类和句法成分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三) 音节多寡影响语法形式; (四) 现代汉语里的简称数目多, 有特点; (五) 汉语里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龚千炎先生认为, 由于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因而汉语的特点是“结构独特, 灵活多变, 颇多隐含, 着重意念”。邢福义先生的观点是“汉语语法结构在总体面貌上呈现出语义兼容和结构趋简的特点”。

前人对汉语语法特点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们的比较研究方法也应为我们所继承。

英语是世界上所有语言中影响最大、研究最深入的, 也是许多中国人从小就接触和学习的第二语言。我们对英语语法特点的熟悉掌握不亚于汉语。这两种语言的语法特点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我们可以通过对它们的几个方面的具体比较来分析汉语的语法特点, 一方面印证前人的成果, 另一方面加深我们对汉语语法特点的理解。

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是汉语语法不可争辩的事实。

这在英汉对比中表现最为突出。 (一) 英语的名词有单复数的用法, 例如:shop—shops, house—houses, city—cities, 而汉语没有; (二) 英语中名词的主格、宾格、所有格有特定的形式来表示, 例如:I, me, my/he, him, his/john's, 而汉语名词主格、宾格完全一样, 所有格只是后面加“的”, 没有明显的形式上的变化; (三) 英语中用特定的形式来表示性、数一致, 例如:We help him./She helps him, 而汉语不区别性、数; (四) 英语用不同动词形式表示不同的的时态。例如:I will go out./I went out just now, 汉语动词没有这种形式变化; (五) 英语的比较级、最高级用给形容词加-er, -est来构成, 汉语采用介词、程度副词来构成, 形容词没有形式上的变化。这种汉语没有、英语有的形式变化还有一些, 这里不一一举例。当然, 我们常常把汉语中的“重叠”, “老、小、子、儿”等视为前后缀, 把助词“着、了、过”以及表复数的“们”看作是汉语的广义形态, 但是也就局限于这几种, 且它们并不像英语中的形态那样具有强制性, 所以我们说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正因为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要表达特定的语法意义, 主要依靠词序和虚词。

我们可通过英汉实例比较来看汉语这一语法特点。 (一) 例如:“她很不好。”“她不很好。”“不”的位置不同, 表达的意思就不一样, 而在英语中由于有丰富的形态变化, 可以不依靠词序表达语法意义, 例如:Standing at the top of the hill, we can see the whole city./We can see the whole city, standing at the top of the hill.尽管词序不同, 两句表达的意思完全一样。 (二) 虚词是汉语表示语法关系的重要手段, 所用虚词不同, 语法关系自然不同, 在“我吃着香蕉”, “我吃了香蕉”中, “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了”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由于虚词“着”与“了”的不同, 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也不相同。英语表达不同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主要依靠形态变化, 我们可将上述两个句子译成英语“I am eating the banana.”, “I have eaten the banana.”, 两种不同的语法意义是由动词的不同形态表示出来的。

汉语的量词十分丰富, 用数词修饰名词的时候, 中间必须有量词, 组成数量短语, 修饰或限定名词。此外, 汉语有语气词, 用在句子末尾表示种种语气。这两个语法特点都是汉语有而英语没有的。汉语中不同的名词所用的量词也往往不同, 例如:“一个人”、“一头牛”、“一支笔”、“一片叶子”、“一本书”, 除了这些, 根据名词的不同还有很多不同的搭配, 而且现代汉语除了传统的量词之外, 还可随时借用动词、名词作量词, 例如:“一丝白发”、“一抹阳光”、“几缕情思”、“一线希望”等。但是这些量词只是动词、名词的活用, 在英语中也存在这种活用现象, 例如:a glass of water, four cups of tea, 因此我们不能把临时的活用看作是真正的量词, 英语没有量词, 表示数量时靠的是词形变化, 例如:a pen, two pens.汉语的数量短语也常常跟在动词后面作补语, 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 例如:“走一趟”, “吃一顿”, 英语没有这种语法特点。语气词也是汉语独有的, 表示陈述语气的有“的”“了”, 表示疑问语气的有“吗”“呢”, 表示祈使语气的有“吧”, 表示感叹语气的有“啊”, 例如:“你出去玩了吗?”“多美啊!”“他呢?”“你跟我来吧!”“知道了!”英语没有这些语气词, 它表示语气靠的是语调, 所以许多来自英语国家的外国人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常常被语气词搞得不知所措, 不知道到底怎么用, 要么用错, 要么忘记用。

英语的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对应很整齐, 名词作主语、宾语, 动词作谓语, 形容词作定语, 副词作状语, 每一类词都必须出现在自己该出现的位置上, 不能够随便越位去充当其他句法成分, 要想充当其他句法成分, 必须通过构词或句法手段, 改变自身的形态, 使自己具有某类词的性质, 例如:He reads a book./the reading room.“read”是一个动词, 当它作定语时, 它必须加-ing, 变成另外一种形式。汉语则不然, 它的某一类词往往可以作多种句法成分, 词形和词性不发生变化, 例如:“她穿了一件漂亮的裙子。”“人人喜欢漂亮。”“漂亮是每个女孩子追求的目标。”“漂亮”是一个形容词, 但它却既能作定语, 又能作宾语, 还能作主语, 词形不变, 词性也不变, 它具有多种功能。可见汉语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 词组成词组, 词和词组组成句子, 都有主谓、动宾、补充、偏正、联合五种基本语法结构关系, 例如词组“阳光灿烂”和句子“我爱大自然”都是主谓结构。词组加上表示语气的标点就可构成一个句子。而且汉语词的构造也遵循这一基本原则, 例如词“心酸”也是主谓结构。英语句子的谓语部分必须由限定式动词充当, 包孕在句子中的子句也可以像独立的句子一样由限定式动词作谓语, 但词组则不用限定式动词, 即句子和子句的构造原则不同于词组的构造原则。例如:Arriving at the construction site, the workers set down to work at once./Surrounded by a group of boys, the teacher walked into the classroom.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两个句子前半部分的词组构造原则不同于后半部分句子的构造原则。特别值得提及的一点是, 主谓结构可以做谓语是汉语语法一个明显的特点, 英语中没有这种可能, 主谓结构只能是句子, 显然这源于英语词组、句子构造原则的不一致。

王力、吕叔湘、龚千炎等先生以及后来的一些语言学家都强调汉语“注重意合”的特点, 王力先生最早提出“意合法”这一概念。“意合法往往着眼于意念和意象的把握, 语义关系的组合在句法中起重要作用, 并将不同的语义关系按照民族的意识习惯和思维方式加以组织, 通过意气达到交际的目的” (兰宾汉《汉语语法分析的理论与实践》) 。因而汉语中的省略、隐含现象很普遍, 例如北京口语里, 数词有时候直接修饰名词, “我昨儿买一 () 自行车”, “打外边进来一 () 老头”, “桌上搁一 () 电视”。我们最常见到的省略就是前一分句或后面的分句的主语不出现, 例如“明明打开电视机, () 从冰箱里取了瓶饮料, () 坐在沙发上一边喝一边看电视。”而英语必须用明确的形式来表达意义, 不能任意省略句子成分, 否则句子将无法成立, 例如:He worked hard, but he was still poor.前后两分句的主语一个也不能省略。汉语注重意合, 因此有时会打破常规, 改变句法结构, 造成形式和意义的矛盾。例如:“吃大碗”“养病”“差点没考上大学”, 英语中绝对不会有这种结构。汉语意合的特点使它可以用简单、灵活的形式表达复杂的甚至是多重意义。例如“考厨师”, 既可指考厨师的技术, 又可指要考取厨师资格证。由于语境的帮助, 我们完全能够理解使用的是哪个意义, 在交际中不会感到不便。邢福义先生指出, “辞达而已”是汉人自古以来所遵循的一条语用原则。显然, 对于主要靠形合来表意的英语来说, 意合确实是汉语语法的独特方面。

英语音节的多少不会对词语结构产生影响, 但汉语音节的多少会影响词语的结构。例如汉语中可以说“干净的衣服”, 也可以说“干净衣服”, 可以说“干净的鞋”, 但不能说“干净鞋”, 因为双音节形容词修饰单音节名词是必须有助词“的”, 否则不能成立。而英语中“cleaning clothes”/“cleaning shoes”形式完全相同, 不受音节多少的干扰。又如汉语中可以说“北京市”“长安县”, 也可以说“北京”“长安”, 可以说“彬县”“户县”, 但不能说“彬”“户”, 也就是说地名是双音节的, 就可不加“省”“市”“县”等单位, 是单音节的就必须加。在英语中所有地名均无由这种音节多少构成的差别。

通过英汉对比, 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它们几个方面的明显差别, 从而也加深了对汉语语法特点的认识。目前, 汉语语法的研究更加深入, 理论、方法呈现多元化, 研究的领域也不断得到扩展。汉语的语法特点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世界, 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开掘出更多“宝藏”。

参考文献

[1]兰宾汉.汉语语法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2]邓云华.英汉句法对比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语文出版社, 1997.

[4]王全义.英语语法的奥秘.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2.

[5]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6]刘原, 单先健.中学英语语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2.

篇9:汉语学习的特点

关键词:对外汉语 初级汉语 课堂用语

一、问题的提出

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用语研究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其研究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课堂用语是对外汉语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师的课堂用语不仅是教学沟通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样本。课堂教学设计、课堂管理、课堂教学气氛都与教师的课堂用语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教师的课堂用语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教师的课堂用语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对外汉语教师课堂用语极大程度影响着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效果,从国内关于对外汉语教师课堂用语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研究从教师的个人经验出发,以新、老教师进行对比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因此我们很难完整地看到对外汉语教师从新手到逐步成熟的过程,也很难系统地了解对外汉语教师课堂用语在真实的课堂环境下呈现出的特点。基于以上情况,笔者将通过在学院实践学习,深入课堂,重点针对对外汉语教师在初级教学时所使用的课堂用语进行研究,总结汉语初级阶段新手对外汉语教师课堂用语的特点。

二、前期研究

从近年来国内的相关研究来看,对对外汉语教师课堂用语的研究不胜枚举,饶勤(1998)最早在《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特点及量化分析》一文中认为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是一套“低就”的语言系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速缓慢,偏离自然语速;所用词汇根据教学需要而在表达上受到变形和缺损;语法结构简单,强调规范性和完整性;具有功能性、示范性、传递性等特点。而彭利贞(1999)和孙德金(2003)认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语言主要有双重性、受限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可看出由于对外汉语教师的课堂用语不仅是传递知识的工具,还是学生学习的范本,在学生接受的程度不同的情况下,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随着学习程度的不断加深,教师的课堂用语也会逐渐变化呈现出动态性、阶段性等特点。

基于以上特点,郑重(2012)在《汉语初级阶段教师课堂语言的考察和分析》中指出对外汉语教师在初级汉语教学中侧重于使用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和大量的语气词,而形容词的使用较为单一,教师习惯性地使用短句,而避免使用长句,语句的倒装、追加补充等现象常常出现。

然而对一名新手对外汉语教师而言是否能很快地接受这些特点,是否能结合课堂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节,在面对真实课堂中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这些特点会有哪些变化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三、研究设计

(一)语料来源

本文所选取的语料均来自于云南大学某一研究生在进行学院实习时的课堂教学过程,所上课程为初级综合课,教学对象是来自美国佛蒙特大学的留学生,所用教材为《博雅汉语初级篇》,笔者通过课堂实录进行语料的收集。在不影响课堂教学的环境下进行课堂录音。共采集五次语料,总时长为208分钟。

该名新手教师已经上了一个学期的对外汉语教学法课程,学过一些教学法理论,有着一定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对相关的教学法和初级学生的水平都有相应的了解,但从未有过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经验。

(二)研究方法和语料的收集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初级汉语课堂对外汉语教师课堂用语,包括教师课堂组织语言和课堂教学语言。笔者将以个案研究的方法,采用人工收集、人工输入,对新手教师在初级教学过程中的情况进行课堂实录,将教师课堂用语用录音笔记录下来,再转写成文本,最后由笔者进行整理分析。

四、研究结果分析

(一)有一定的监控意识,但语法敏感性不强

从收集到的语料中发现,新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一定的监控意识,会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节自己的语言。这种监控意识的产生则体现出教师课堂用语的受限性。孙德金在其《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研究刍议》中指出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具有受限性的,这种受限性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结构和话题内容等方面。对于初级学者而言这种受限性体现得很明显,因为初学者对汉语的了解程度不高,所接触的汉语内容都是新的,这就限制了汉语教师用目的语进行教学时所采用的词汇和内容。新手教师对这些理论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都尽量使用学生所能理解的词语,从而限制了教师正常的语言习惯。而这种语言并非固定的,教师需要根据话题的情景和内容,将表达的内容从词语、结构、内容上做相应的替换。比如:

师:哦,他对中文感兴趣,那你问问xxx,她为什么来昆明?

生1:xxx你为什么来昆明?

生2:我的中国家住在昆明,所以我来昆明。

师:嗯,她的中国的……她中国家……她中国的家,她中国的家在昆明,所以……中国的家人住在昆明,家人,家是在昆明,不是住,住一定是人住,家人住在昆明,中国的家人住在昆明。

从样本中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反馈第一感知是有语法错误的,而并未立刻指出错误,而是通过自己重铸,通过结构替换将学生的话重新组织,给出正确的句子示范。换了两种形式让学生感知自己的错误。最后进行解释为什么不能说“我的中国家住在昆明”,用学生所能理解的简单词语“人”来讲解,再重铸一遍句子。但我们可以看出该新手教师是通过自己的直觉感知在重铸语言,经过几次尝试后才给出正确的句子,由此可看出新手教师具有一定的监控和纠错意识,但语法敏感程度并不强,表达过程不太清晰明了。

(二)有简化语言的意识,但缺乏预测性

刘珣指出教师语言是对外汉语教师为了实现交际的目的,对语言学习者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使用目的语教学的系统变体。无论是词汇还是句子都要选择浅显易懂、简洁明了的。“一般只使用基本词汇和替代词汇,少变化;多用结构完整的单句,较少用复合句或从句,陈述句多于疑问句。”[1]这些都要求教师的课堂用语是简化的语言。可以看出,新手教师在语言表达上刻意地将自己的语言转变成简单的句子,少有复句出现,而复句产生的频率往往是在操练关联词时比较多。在提问语的句式表达上,都是正面提问,先以闭合型的提问为前提,有整体的感知,后进行开放型提问,让学生有所扩展和运用。由直接提问到间接提问,由浅入深地增进提问的难度。比如:

师:你觉得阅读难吗?

师:你觉得写汉字难,还是阅读难?

师:那你觉得阅读难还是翻译难?

师:你觉得翻译比阅读难吗?

师:你觉得学习汉语的时候,什么比较难?

从以上样本中,我们看出该教师在操练“难”字的时候先以是非问为基础,变换为选择型问句,在选择型问句操练的过程中,替换选择的项目,接着改变提问的形式,由“是……还是……”句型替换为“A比B……”句型,最后以开放型提问让学生自行运用。如此而来,提问的难度从低到高,学生会根据问题的不断变化而激发学习兴趣,不会就此觉得枯燥乏味。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掌握。

但该教师在提问过程中缺乏预测意识,没考虑到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将会产生什么样的错误,从学生听到教师提问指令后回答的过程中,学生会说出什么样的句子,这些句子的错误根源是什么。比如教师在操练“班”这个词时遇到的如下的现象:

师:在佛蒙特大学有太极拳班吗?

生1:佛蒙特大学太极拳班。

师:你参加佛蒙特大学的太极拳班吗?

生2:我参加佛蒙特大学的太极拳班。

师:佛蒙特大学有音乐班吗?

生1:佛蒙特大学有音乐班。

师:你参加过佛蒙特大学的什么班?

生2:我参加过佛蒙特大学的电视班。

师:电视班?是做电视的班吗?

生2:不是,是电视班。

师:电视班,哦,那你参加过佛蒙特大学的什么班?

生1:我参加过佛蒙特大学的电脑班。

从上面的样本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该教师在操练“班”的时候,学生的反馈让该教师觉得很奇怪,却未能马上知晓学生句子错误的所在,而采用回避的态度询问另一位学生。其实,学生对“班”和“课”的概念都理解翻译为“class”。

而“班”所指对象往往是人,比如“大班”“小班”“两个班”,但“班”也指教授的内容,如“太极拳班”“美术班”“兴趣班”。而“课”所指对象常常是所要学习的内容,比如“书法课”“计算机课”“现代汉语课”,等等。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缺乏预测意识,对学生的母语负迁移的预测性不强。因此,在学生给出“电视班”的时候,该教师自身觉得这个词汇有问题,但并不知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科德指出偏误分析中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发展过程的每个阶段都使用一种特定的语言,科德称之为特异方言,又称过渡方言。这种语言并非完全的目的语,但有着自己的系统和语法。而其系统性意味着可以对学习者的语言,包括其偏误都能进行预测。[2]这意味着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偏误来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将会遇到的困难,而这种预测意识是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

(三)生词的复现率不同,但每个生词在操练语段中都能重点重现

人要记住某个信息,主要靠记忆。第二语言的学习也需要记忆,而这种记忆能力体现在对第二语言知识的保持和再现。有的研究认为人要记住一个单词需要重复10次以上才能记住。因此,对于学习者而言,生词复现率的提高会增强生词的记忆。生词的复现率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生词运用的频率。根据我们的样本以教师教授《博雅汉语初级篇Ⅰ》中第30课生词为例:

由图表所示,实词性的词语重现率大于功能性词语,教师在操练的过程中有所侧重。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来增加或减少生词的复现率。例如“半天”这个词是一个抽象名词,一种意思表示一天的一半,简称半天,而另一种意思是表示时间很长,说话者带有不耐烦的情绪,如“我等了你半天,你都不来。”在生活中,我们常用到的是第二种意思,这对于学生而言,是很抽象的概念,是难点,需要多加练习。而“光盘”这类实物名词对于学生而言容易掌握,在操练过程中就会有所简略。

然而,根据语料的分词分析,笔者发现该教师的每个生词的复现率是操练语段中最多最为核心的。笔者抽取课堂生词操练中前、中、后三个生词“收拾”“全部”“终于”,通过中科院分词系统NLPIR对样本语料进行分词分析得出如下图示:

从如上的图示,我们可以看出除标点符号以外,“收拾”“全部”“终于”三个词在操练语段中的重复次数是最多的,这说明该新手教师对生词操练的重视度和把控度都是值得肯定的。

五、总结

语言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交际,教师的课堂用语是为了实现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语言,帮助学生学习目的语。然而,学习者的目的语水平不同,学习背景不同,对教师课堂用语的要求就有所不同。教师的课堂用语需要“因材而定”“因时而变”。对新手教师而言,不应以经验不足而否定新教师的课堂教学,而应该重视新手教师在理论知识学习后如何进行实践的情况,观察其是否内化前期培训的理论知识。通过本文研究发现,新手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汉语初级课堂中应注意的相应特点。但不可否认,由于执教时间较短,缺乏教学经验,因而缺乏语法敏感性和预测性。根据这一现象,可建议在培养对外汉语教师时,重视学生偏误的了解和积累,重视汉语语法的学习和掌握。

笔者希望通过对新手教师汉语初级课堂用语特点的研究,能够更加了解教师课堂用语的运用,寻找更有效的输入语言方式,提高教师课堂用语的使用效率。

注释: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50—351页。

[2]刘颂浩:《第二语言习得导论》,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2007年版,第82页。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

[2]刘颂浩.第二语言习得导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3]吴丽君,王祖嫘.对外汉语教师课堂话语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4]卜佳晖.汉语教师课堂语言输入特点分析[D].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

[5]郑重.汉语初级阶段教师课堂语言的考察和分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饶勤.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特点及量化分析[J].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02).

[7]彭利贞.试论对外汉语教学语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6).

[8]孙德金.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研究刍议[J].语言文字应用,2003,(03).

上一篇:大学纪律部部长竞选稿下一篇:2022工人入党申请书通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