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10月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2024-05-10

10月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精选2篇)

篇1:10月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长株潭城市群于2007年12月被批准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湖南的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战略机遇。而“两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主体上应该构成“政府、企业、居民”相结合的体制机制,既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也需要企业和居民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为此,应在全社会加强“两型社会”建设的宣传力度,帮助民众形成“两型理念”,从而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在湘高校大学生是当前“两型社会”建设主体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且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是未来服务湖南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建设“两型社会”的生力军;同时,大学生思维活跃,批判精神强烈,传播信息的意愿度高,充分利用好大学生的这一特点,可以让他们为“两型社会”摇旗呐喊,从而发动更多的民众支持和参与“两型社会”建设。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认知高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力度与进度。

二、研究背景与调查方法

(一)研究假设

1. 不同调查对象对“两型社会”的认知度有所不同。

根据研究需要,本次调查从性别、所学学科、学校办学层次和学校所在地四个维度,对调查对象进行划分。并认为男生、文科生、本科生和长株潭城市群高校学生,对“两型社会”的认知度分别高于女生、理科生、专科生和省内其他地区高校学生。

2. 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认知”、“态度”与“行为”存在较大差异。

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认知度,无疑会影响其对“两型社会”的参与度。我们假定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认知”、“态度”与“行为”,并非简单的正相关关系,而是存在较大的差异。干扰因子可能使行为与认知产生偏差,甚至完全脱离,大学生对待“两型社会”建设,存在着知行不一的现象。

3. 针对大学生“两型社会”的宣传教育尚不到位。

当前针对大学生的“两型社会”宣传教育尚不到位,未能较好地满足大学生获取“两型社会”知识的需求,是导致大学生对“两型社会”认知度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抽样方案,从学校办学层次的维度,抽取6所长株潭城市群高校和4所省内其他地区高校,从学校所在地的维度,抽取了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各5所;从性别维度,抽取男生与女生各500名;从学科维度,抽取文科生和理科生各500名。总共选取湖南省内10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每所高校抽取100名大学生,共计1000名在校大学生为本次调查的样本。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49份,其中有效问卷87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7.7%。

(三)调查方法

本问卷主要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共设置了25个选择题和一个开放式问答题,内容涉及大学生对“两型社会”基本认知程度、所持态度与评价、行为参与状况以及大学生获取“两型社会”知识状况四大方面。访谈则主要用于收集非标准化的无结构的定性资料,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了个别访谈和集中访谈两种方式。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基本认识程度

1. 大学生对“两型社会”概念的知晓度。

当问及“你知道‘两型社会’的内涵吗”,有近1/4的大学生选择了“完全了解”和“比较了解”,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只是大概知道,但认识比较模糊,有1/4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这说明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知晓度较高,但认知质量并不高,多数为认知比较模糊,真正了解的比例并不高。

进一步分析显示,不同类别的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知晓度,呈现出具有较大的差异。长株潭城市群高校学生、本科生和文科生,对“两型社会”概念的知晓度,分别要高于其他地区高校学生、专科生和理科生,并且优势十分明显。男生与女生的知晓,也呈现出差异性,只是差异相对较小,但也较为复杂,男生的“完全了解”和“知道一点”两项上,高于女生,而女生在“比较了解”和“不了解”两项上,又高于男生。(见表1)

2. 大学生对“两型社会”内涵的理解度。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对“两型社会”内容的认知准确度,我们设置了问题“‘两型社会’具体是指哪两型”,并提供了“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两个正确答案和“生态良好型”和“生活富裕型”两个干扰项。结果显示,67.8%的能够准确理解“两型社会”内涵,还有32.2%的并不清楚“两型社会”的真正内涵。

进一步分析显示,长株潭城市群高校学生、本科生、女生和文科生,准确回答出“两型社会”内涵的概率,要大大高于其他地区、专科生、男生和理科生。这说明不同类别的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准确认知“两型社会”内涵上,表现出更加明显的差别。(见表2)

(二)大学生对“两型社会”建设的态度和评价

1. 大学生对“两型社会”建设的关注度

当问及“你关注湖南省开展‘两型社会’建设动态吗”,有11.5%表示“非常关注,与自己息息相关”,有41.4%选择了“比较关注,可能对自己产生影响”,有39.1%则是“偶尔关注,毕竟是省内一件大事”,而只有8%选择“从不关注,与自己没什么关系”。这说明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两型社会”建设较为关注,也就是说,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态度较为积极。但“偶尔关注”的比例接近四成,说明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关注不够持续连贯,更不会全面系统,而这也正解释了大学生对“两型社会”较为积极的态度,却未能带来高的“两型社会”概论知晓度和内涵认知准确率。

相对而言,长株潭城市群高校学生、本科生和文科生,对“两型社会”的关注度要远远高于其参照对象,而男生除了“非常关注”上优势明显之外,其他与女生的差异不大。这一结果,也和前面大学生对“两型社会”基本认知程度的调查结果相呼应,亦即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关注度,与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认知度,基本上呈正相关性。(见表3)

2. 大学生对“两型社会”建设的评价。

受访对象“评价当前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成果”时,“满意”的有效选择率为16.1%,“不满意”的有效选择率则有43.7%,还有四成多大学生,选择“说不清楚”。这说明:第一,大学生对当前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总体评价不高;第二,由于对“两型社会”的认知不够系统深入,未能形成个人的“两型社会”观点与看法,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对“两型社会”建设的态度不够鲜明。

进一步分析长株潭城市群高校学生的“满意度”和“不满意”的比例,均高于其他地区高校学生,而“说不清楚”的比例仅为其他地区高校学生的一半。这说明,由于对“两型社会”的认知度较高,以及近距离接触“两型社会”建设,长株潭城市群高校学生对“两型社会”建设持更为鲜明的态度,而其他地区高校学生对“两型社会”的态度就显得更为模糊。而在性别、学科和学校办学层次三个维度,大学生对“两型社会”建设的态度同样也表现出这一特征,只是差异相对较小,究其因,可能是本科生较专科生、男生较女生和文科生较理科生,对“两型社会”的认识更宏观、更深入、更独立。(见表4)

(三)大学生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行为

1. 大学生参与“两型社会”主题活动的情况。

当问及“你的学校组织过‘两型社会’主题活动吗”,有12.6%回答“有,并且参加过”,有41.4%回答“有,但没有参加过”,没有参加过活动的比例是参加过活动的3倍多。这说明,大学生对学校组织的“两型社会”主题活动的参与积极性普遍不高。另外,有46%的调查对象表示,学校从没有举办“两型社会”主题活动,而在我们与校方的实地访谈中,超过九成的学校表示组织过“两型社会”主题活动。这说明,当前学校组织的各类“两型社会”主题活动开展效果不够理想,未能对大学生形成深刻影响。

比较分析,长株潭城市群高校和学生组织参与“两型社会”主题活动的比例,要高于其他地区高校和学生;本科院校与专科院校组织“两型社会”主题活动的比例相当,但专科生较本科生,活动参与度更高。男生和文科生参与“两型社会”主题活动的比例,也分别高于女生和理科生。(见表5)

2. 大学生主动获取“两型社会”知识的行为情况。

为了解大学生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行为自觉性,我们设置了两个连环问题。首先,设计了“你知道长株潭两型社会展览馆吗”的问题,用于测试大学生主动获取“两型社会”建设信息的行为表现。结果显示,20.7%的大学生表示知道,79.3%的大学生则表示不知道。这说明大学生“两型社会”的信息获取,不够主动,目的性也不明确。其次,追问“你会去参观长株潭‘两型社会’展览馆(免门票)吗”,表示“已经去过”和“会特意去”的为21.8%,说明主动愿意拿出时间去学习“两型社会”的学生并不多。

四、问题与讨论

(一)多浅层认知,少内涵理解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认知,多停留在浅层概念识记上,对“什么是‘两型社会’”和“如何建设‘两型社会’”的理解与把握不够准确,甚至产生方向性的错误。如大学生多将“两型社会”建设,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发展。“两型社会”建设,当然也要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改善居民收入和福利水平,缩小贫富差距以及降低失业率等,但其重心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始终贯穿生态文明建设。

(二)多理念识记,少行动自觉

大学生对“两型社会”建设的概念、重要性以及措施等,均具备一定的认知度,但在各类“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践中,缺乏行动自觉性。究其因:一是“两型社会”的内容不够具体实在,未能对大学生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行为提供示向性的指导;二是大学生对“两型社会”建设主体的认知偏差。如近八成的大学生认为“两型社会”建设主要是政府部门的事情,而只有两成的大学生认为企业和居民也是“两型社会”建设主体。正是这种“无为”理想,导致了大学生对“两型社会”建设的“不作为”行为表现。

(三)多被动接受,少学习主动

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认知,“知道分子”多,“知识分子”少。当前大学生获取“两型社会”的行为较为被动,并且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意性,较少有目的地主动学习。这固然与当代大学生的自由随性、不够严谨等特点有关,但更与当前“两型社会”宣传教育知识内容的趣味性与吸引力、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与创造力以及话语说服技巧等相关。因此,如何激发大学生学习“两型社会”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学习需求,是政府、学校、新闻媒体以及大学生自身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多否定批评,少中肯建议

大学生无论对“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及影响力的态度,还是对当前“两型社会”建设成果的评价,消极批评立场偏多,认可支持立场偏少。如超过七成的大学生对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试验区的建设现状不满意,而在访谈中问及对该如何建设“两型社会”的看法与建议时,多数则是泛泛而谈,不能提出建设性的观点与意见。这固然与作为年轻群体的大学生的批判思维与知识结构有关,同时说明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认知不够全面深入。

五、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大学生“两型社会”建设的主体性

首先,吸纳大学生成为“两型社会”的设计主体,在“两型社会”相关制度设计、政策制定等,积极听取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社会的意见与建议,只有被大学生认同的“两型社会”的制度设计,才能得到大学生的行动响应;其次,号召大学生成为“两型社会”的建设主体,使大学生成为“两型社会”理念的最先行动响应者,将“两型社会”理念落实到其学习、生活中;最后,鼓励大学生成为“两型社会”的宣传主体,让大学生为“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摇旗呐喊,为“两型社会”代言,进而形成其他人的影响,发挥其二次传播效应。

(二)增强“两型社会”宣传的针对性

不同类别的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认知,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其原因,一方面与大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特点,以及对“两型社会”学习需求相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前“两型社会”宣传教育活动内容千篇一律,目标针对性不强有关。这就要求我们的“两型社会”宣传教育,要因“群”施教。根据不同的目标对象群体的学习习惯、知识结构等特点,对宣传内容进一步精细化和个性化,采取或严谨或轻松或说理或说情的多种传播方式,实施男生版和女生版的“两型社会”宣传教育。唯有增强与目标对象的针对性,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两型社会”宣传教育的效果。

(三)增加“两型社会”内容的吸引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两型社会”要想突出重围,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就必须从自身内容的吸引力着手。一是内容要有“料”,就是内容要引爆关注,以各种新奇、生动、有趣的“两型社会”内容吸引大学生眼球;二是内容要有“用”,就是内容要具体实在,能为大学生参与“两型社会”建设提供行动指导;三是内容要有“我”,就是内容要有大学生,让大学生走进“两型社会”,从而真正使“两型社会”走近大学生;四是内容要有“情”,就是内容真情实感,引起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共鸣。

(四)提升“两型社会”理念的行动力

第一,加强“两型社会”内涵的学习力度,只有在理论上明白“为什么要建设‘两型社会’”,才可能全身心地参与“两型社会”的建设中;第二,让“两型社会”理念落到实处,“两型社会”建设既是政府决策部门的宏观发展战略,也是日常生活中注重环保、厉行节约的生活习惯,所以,贯彻“两型社会”理念,从小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第三,将“两型社会”理念升华,“两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更是人类探索未来的生存哲学,只有对“两型社会”的认识上升到这一境界,“两型”行为才会成为一种习惯。

(五)拓展“两型社会”传播的新路径

为了使大学生更加充分了解“两型社会”,必须熟悉大学生媒体使用特征,聚合各类大学生媒体的传播力量,构建大学生“两型社会”全媒体传播体系。第一,创新传统媒体平台。通过传播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吸引大学生对传统媒体“两型社会”宣传传播的关注与兴趣。第二,开发新兴媒体平台。了解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与特征,及时开通“两型社会”新媒体传播渠道。第三,发展创意媒体平台。创造性开发和使用一切能与大学生接触的人、事、物,将其发展为“两型社会”传播渠道,如将“两型社会”主题植入专业竞赛之中、设置“两型社会”课堂与课程等。

摘要:调查发现,不同类别的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认知具有较大差异,其“认知”、“态度”与“行为”之间差异较大,对大学生的“两型社会”宣传教育尚不到位。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认知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可从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增加内容的吸引力、提升理念的行动力和拓展沟通的新路径等五个策略,提升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认知度。

关键词:大学生,“两型社会”,认知,态度,行为

参考文献

[1]欧阳峣.两型社会试验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

篇2:10月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基于此,本文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深入访谈的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10所民办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从整体上分析当前基本情况,总结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建议。

1 研究方法

1.1 问卷调查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采用典型抽样方法,以国内设有物流管理专业的民办高校为总体,选取10所具有代表性的民办高校为对象进行抽样调查。所谓抽样调查,就是从全部调查对象中,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2]。抽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方式,2015年8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对10所民办高校学生发放200份问卷,收回198份,有效率为99.0%,物流专业专职教师发放20份问卷,收回20份,有效率达100%。被调查学校及人数分布如表1所示。调查内容主要围绕学生满意度、教学形式、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展开。

1.2 深入访谈

深入访谈旨在从个案(点)上作深入性分析,并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3]。选择了S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本科为对象,2016年1月通过对该系领导、任课教师、学生等10人进行了深入访谈,以了解实践教学状况。

1.3 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方法主要参考物流管理及其他相近专业实践教学的相关书籍和期刊论文。在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两种实证研究基础上,结合文献研究为问题分析和建议总结提供有益思路和素材。

1.4 分析方法

利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合访谈调研和资料分析等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形成调研报告。

表1 被调查学校及人数分布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满意度较低

调查围绕学生对实践教学方式和效果两方面的评价,设计了2个封闭式问题,结果如表2、表3所示:对方式不满意的占64.8,非常不满意的占17.9;对效果不满意的占50.9,非常不满意的占30.5,不管是对实践教学方式还是效果的评价,满意度都较低,这说明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确实存在较大问题。

表2 实践教学方式满意度

表3 实践教学效果满意度

2.2 任课教师认可度较低

任课教师作为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设计师,参与了整个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对教学效果自然最有发言权。因此,调查设置了针对教师对实践教学效果认可度的封闭式问题,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实践教学目的实现情况

结果显示,83.2%的任课教师认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可见当前实践教学效果欠佳。

为了增强调查的可信度,从实践教学安排、管理和资源保障三个方面对学生设置了“你认为本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封闭式问题,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的首要问题是教学内容和方式,都是学生能直观体验的。

为了进一步了解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调查组对10所民办高校的任课教师进行了随机性的深入访谈,详细了解实践教学的实施情况,综合起来分为以下4种类型:

第一种,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参观见习,时间控制在1天之内完成,学生提交3000字左右见习心得,最后教师根据考勤和心得给定成绩。此方式是当前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简单易操作,走马观花式的进行,学生积极性一般不高,收获甚少;

第二种,教师给定实践内容,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最后根据小组实际调查情况进行考核。该方式相对而言能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实践效果较好,但由于经费、保障条件、时间、指导教师等因素的制约,广泛实施比较困难,只能在小范围内尝试;

第三种,实验室仿真实验和课堂案例分析、虚拟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这些实践教学的开展主要在校内,易于管理和操作,如果学校实践教学资源丰富,师资强劲,学生参与度自然会高,教学效果较佳;

第四种,学生自行联系企业或其他单位和机构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实习,时间一般选定在寒暑假期间或是第八学期,教师再根据实践报告或论文给出成绩。这种方式对于学校来说,极其简单和低成本,但难以管理和保障质量,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或是实践报告存在抄袭、弄虚作假行为。由于整个实践过程没有教师的真正指导及弄虚作假的行为无法或无力一一核实,教师无奈选择理解和原谅学生的行为,只要能达到结构、字数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学生都能顺利过关。

总之,不管是哪种类型,受一些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民办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偷工减料”甚至有名无实的现象,教学考评缺乏科学性,教学效果难以保障。

2.3 实践教学的影响因素

为了解民办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背后深层成因,以便更好解决当前问题,调查组对学生进行了“你认为影响实践教学的主要因素”的调查,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学生认为影响实践教学的主要因素

学生认为影响实践教学的主要因素有学校和院系的重视与投入、实践基地建设及教学内容和方式。

针对影响因素问题,调查组对S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任课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以了解实践教学问题的深层原因,总体归纳主要有:一是双师型师资缺乏。鉴于民办高校的民办性质,难以引进既精通理论知识又擅长实务操作的双师型教师;二是教学安排不合理。理论课比重过大,专业实践课被压缩,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难以实施;三是学校政策对实践教学教师不利,其职称晋升、工资待遇、评奖评优、课时量认定等方面都不如理论课教师,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四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匮乏,缺乏规划化、可持续管理机制;此外,实习内容很难具体落实,学生实践成绩难以科学考评,实践质量也就难以保障。

纵观学生和教师对实践教学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归结为条件、投入、态度和成效四个方面。条件限制主要表现在实践基地建设、校企合作、教学评价等方面;投入方面表现为双师型师资、教学内容、方式、学校政策等;态度方面表现在对实践教学的意义、作用、地位和功能认识;成效主要体现在基础能力和拓展提升能力的发展。

3 结论与建议

综合10所民办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情况的调研,针对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学生满意度较低,教师认可度亦低,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效果欠佳;

第二,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陈旧简单,教学方式传统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基地缺乏;教师认为实践教学的主要问题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甚至徒有虚名,管理和考评都不到位,形式主义严重,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第三,综合学生和教师对实践教学影响因素的观点,影响因素归纳为条件、投入、态度和成效四个方面。

根据上述结论,提出优化民办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第一,成立物流实践教学资源联盟组织,开发实践教学资源网络平台[4],从而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物流管理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实现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影响实践教学的主要因素之一便是条件,要保障实践教学有效进行,必须改善教学条件,而民办高校的性质决定其办学经费是一大软肋,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可加强产学研企业和单位合作,共同建立物流实践教学资源联盟,共建共享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共组双师型师资队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资源共享网络平台;

第二,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考评等方面的管理,构建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各年级不同教学目标和特点,构建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包括立体式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阶层和保障体系。立体式人才培养目标为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有机结合的要求,培养具有物流专业素养、物流职业素养及综合素养的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实践教学紧紧围绕这个目标进行设计和组织实施;立体式实践教学阶层包括基础层、提高层、研究与创新层;立体式保障体系包括实践教学体制、质量保障体系和实践教学条件;

第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针对目前双师型物流教师匮乏的问题,短期内,可以聘请国内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同时安排教师到企业兼职或挂职锻炼,以弥补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的不足,从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从长远发展来看,学校通过引进、培训、深造、专业实践等途径和方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此外,学校应完善激励政策以激发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发挥聪明才智,只有这样,实践教学成效才能得以实现和不断提升。

摘要:文中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深入访谈方法,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10所民办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民办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从而提出了从实践教学条件、内容等方面进行改善和改革,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以期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

关键词:民办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裴丽杰.民办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究——物流人才培养对教学改革的导向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11):126-127.

[2]高洪涛.对导游业务课程实践教学的调查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91.

[3]章燕华,冯越南,乔利利.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调查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4(6):79.

[4]郑宁,汪沁.国内外高校物流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现状调研分析[J].中国市场,2015(2):119.

[5]肖怀云.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1(4):250-251.

[6]戴孝悌.基于企业需求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物流技术,2014(7):464-466.

[7]郭明德,林文.江西省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113-114.

[8]张尧,马海群,梁峻松,王倩兰.民办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12(3):54-56.

[9]陈显友,张友利,袁芳.民办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3(8):133-134.

上一篇:认知心理学读书笔记下一篇:洪泽县职称论文发表-班主任工作论文选题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