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建设社会和谐社会

2024-05-07

毛概建设社会和谐社会(通用6篇)

篇1:毛概建设社会和谐社会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判断题。(在答题卷相应的题号下方空格内打√或×,分别表示正确与错误。)、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2、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核心,人才是基础,教育是关键。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已不现实,取而代之的必然是“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

(×)4、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5、市场对于社会资源配置有灵活而有效的导向作用,能保证社会生产各部门的持续协调发展和整个经济的稳定增长。

(×)

6、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就是以尽量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

7、“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

8、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

(√)

9、共同富裕就是同样富裕。

(×)

10、按劳分配,就是谁付出的劳动最多,谁的收入就应当高。

(×)

11、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生产经济性的经济活动中,既要扮演“运动员”的角色,又要扮演“裁判员”的角色。

(×)

12、我国当前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就只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

13、我国当前的分配方式是坚持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相结合的原则。

(√)

14、发展市场经济,会产生贫富分化,因而要放慢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

(×)

15、经济体制的改革实际上就是经济制度的改革。

(×)

16、我国过去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因而毫无价值。

(×)

17、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

18、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

19、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20、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基本经济制度之中,是因为可以把它变成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21、党的十四大强调,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只是一种权宜之计。

(×)

22、马克思认为,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

23、党的十五大特别指出,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24、马克思认为,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

(√)

25、公有制中的按劳分配,其实也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

(×)

2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异都是因为国家政策造成的。

(×)

27、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思想,就是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

(√)

28、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存在着产生两极分化的可能性。

(√)29、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30、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的答案。)

1、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A)。

A.创新

B.改革

C.革命

D.发展

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实行这一制度的理论依据是(D)。

A.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性质

B.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

C.发展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

D.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

3、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D)。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市场经济是由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

D.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4、实行何种所有制结构,是由(D)。

A.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的B.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C.人们的社会关系决定的D.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的

5、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要体现在国有经济(A)。

A.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B.在社会总资产中占量的优势

C.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

D.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质的优势

6、从根本上解除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范畴是在(C)。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7、我国之所以实行市场经济是因为(A)。

A.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有利于改善生产关系 C.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8、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是(D)。A.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特有的需要

B.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产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特有的需要

D.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9、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它是建立(A)。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以市场经济为主,计划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C.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

10、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D)。

A.股份制

B.股份合作制

C.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联合 D.公司制

11、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是(C)。

A.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B.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C.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D.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A)。

A.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能确保经济总量的平衡 C.可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

D.可保障社会公平

13、价格改革是市场发育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我国价格机制改革的目标是(C)。A.建立由计划价格,浮动价格和自由价格结合的价格形成机制 B.建立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的价格???成机制 C.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D.建立反映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价格形成机制

14、(C)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建立新经济体制的建议。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15、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A)。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实行公司制

D.实行承包制

16、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人文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A)。

A.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B.加强减排和生态保护工作 C.限制能源开发和利用

D.发展循环经济

17、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A)。

A.生产发展

B.生活宽裕

C.乡风文明

D.管理民主

18、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B)。

A.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具有公有性质的经济

D.逐步向公有制过渡的经济

19、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A)。

A.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B.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C.公有资产的比例占一半以上

D.公有资产的比例高于非公有资产的比例 20、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在各项创新中处于先导地位的是(D)。

A.科技创新

B.制度创新

C.文化创新

D.理论创新 21.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最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D)。A.经营权

B.管理权

C.处置权

D.所有权

2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B)。

A.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D.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D)。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 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

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24、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关键是(A)掌握在谁的手里。

A.控股权

B.管理权

C.经营权

D.人事权

25、我国正确处理“先富”和“共富”关系的政策实质上体现了(B)。A.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

B.按劳分配有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思想

C.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

D.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26、市场经济是(D)。A.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B.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C.唯一的资源配置手段

D.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

27、社会主义社会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的前提条件是(A)。

A.社会主义公有制

B.无产阶级掌握政权

C.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

D.劳动存在着重大差别

28、在下列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是(D)。

A.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所得

B.外资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 C.股份制企业职工按股分红收人

D.集体企业职工工资奖金收入

29、李某应聘到一个乡镇企业担任厂长,按合同规定,除工资外,他每年还可以从企业利润中提取5%的报酬。今年他获得3万元提成,这3万元属于(B)。A.联产计酬收入

B.资金分红收入 C.经营风险收入

D.按劳分配收入

30、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同样的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会有所差别,这是因为(D)。

A.贯彻按劳分配会使一部分企业先富起来 B.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结合在一起的 C.按劳分配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D.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的经营成果联系在一起

3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确立主要依靠(D)。

A.凭借行政力量的支持

B.产业结构调整

C.限制其他经济的发展

D.公有制经济自身在竞争中的优势

32、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A)。

A.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B.满足人们的小康生活需要 C.满足人们富裕生活需要

D.保证实现共同富裕

3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C)。

A.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B.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C.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D.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3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指(C)。

A.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

B.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及运行方式 D.社会主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体系

35、邓小平历来十分重视农业问题。他强调指出:“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他告诫我们:“ 90 年代经济如果出问题,很可能出在农业上;如果农业出了问题,多少年缓不过来,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都要受到严重影响”。这些话的意思是,农业(B)。

A.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第一产业

B.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

C.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D.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及以上正确的答案)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包括(ABCD)。A.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 B.市场经济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 C.市场调节可以与计划调节相结合,可与公有制相结合 D.市场经济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BC)。A.经济关系市场化

B.企业行为自主化 C.宏观调控间接化

D.经济管理法制化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指(ABCD)。A.现代企业制度

B.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C.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D.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4、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据权责明确的要求,出资者应拥有(BCD)。

A.法人财产权

B.资产所有权

C.重大决策权

D.选择管理者的权利和资产受益权

5、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在调控模式上须实现转变是(ACD)。

A.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向以间接管理为主

B.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 C.由以行政、法律手段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为主

D.由以指令性计划为主转向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相结合

6、过去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有(ABC)。A.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管得过死。B.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C.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D.工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7、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BCD)。A.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 B.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使用形式 C.人们对生产资料的经营方式 D.人们对生产资料的组织形式

8、“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这一观点表明(BCD)。

A.由法人股东而不是个人股东构成的股份制是公有制 B.公有制与私有制都可以通过股份制这一形式来实现 C.公有制经济与控股地位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 D.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公有还是私有的性质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劳”是指(BD)。

A.不同形式的具体劳动

B.通过价值形式来实现的劳动 C.直接的社会劳动

D.公有制企业的局部劳动

10、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其必然性是(ABC)。A.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B.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C.劳动存在重大差别,同时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D.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11、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表明处理效率公平的关系,就是(ACD)。

A.把效率和公平相互之间的矛盾协调统一起来 B.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收入分配的协调作用 C.改革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D.合理调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12、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包括(ABCD)。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

13、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就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其中包括(ACD)。

A.整顿不合理收入

B.提高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降低中高阶层收入 C.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D.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14、“三农”问题是指(ABC)。

A.农业问题

B.农村问题

C.农民问题

D.农民工问题

15、公有制经济包括(ABD)。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个体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6、“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这一论断的内涵是(BC)。A.计划和市场都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B.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

C.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D.计划和市场是不能兼容的

17、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ABCD)。

A.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

B.自然垄断的行业

C.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

D.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骨干企业

18、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中,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内容而言,可以分为(ABC)。

A.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B.以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C.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D.土地等自然资源

E.生产厂房、设备、原材料

19、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基本依据是(ABD)。A.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值得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B.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发展还很不平衡 C.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D.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20、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提出的两个大局是(AC)。A.沿海要先发展起来

B.内地要加快速度与沿海同时发展

C.沿海发展起来后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内地发展

D.国家要对沿海与内地一视同仁

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有(ACD)。

A.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在政企关系上,实行政企分开,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C.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D.在宏观调控上,能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ABC)。A.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B.是加强执政党地位建设的必然选择 C.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必然选择

D.是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需要

E.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突出表现

23、物质生产要素主要有(ABCD)。

A.土地

B.厂房

C.设备

D.原材料

24、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AC)。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站优势

B.集体经济 C.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D.股份制经济 2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ABD)。A.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织部分

B.在各自的范围和领域内都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都具社会主义性质

D.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处地位和所起作用不同

26.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ABCD)。

A.股份制

B.股份合作制

C.承包经营

D.租赁经营

27、以下属于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是(BD)。

A.劳动

B.专利

C.信息

D.科技发明

28、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中非按劳分配收入主要有(BCD)。

A.国有企业福利收入

B.个体劳动所得

C.资产收益

D.资本收入

29、邓小平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表明(ABD)。A.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B.计划和市场可以共存,具有互补性

C.社会主义以计划经济为主,资本主义以市场经济为主

D.计划与市场的多少,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30、我国现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有(ABCD)。

A.股份公司股票持有者的股息收入

B.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投资分红收人 C.信息机构??供信息的信息收入

D.房产出租者取得的租金收入

3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政策有(ABCD)。

A.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劳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和其他人,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D.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32、要使我国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机制的长处和优势在于(ACD)。A.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比较好的环节中去

B.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重大经济结构优化

C.实行优胜劣汰,促进技术和管理的进步

D.对经济信号反应灵敏,使产需及时协调

33、非公有制经济包括(ABD)。

A.私营经济

B.个体经济

C.集体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

34、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其中“三个转变”是指(ABC)。

A.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转??? B.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C.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的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D.由集约型的增长向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转变

35、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征有(BCD)。

A.统筹区域发展

B.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C.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D.信息化同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

篇2:毛概建设社会和谐社会

(2012-2013学年第1学期)论文成绩:

论文题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举措

所在院系: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年级专业: 2010级自动化 姓 名: 包明明 学 号: 01024081 指导教师: 常卫兵

完成日期: 2012年12月26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举措

【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共同愿望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构想

要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包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解决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以解决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矛盾,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以解决全国城乡各阶层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矛盾等等。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一方面,它不同于封建式的“田园牧歌”,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更不是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另一方面,它也不同于未来的共产主义和谐社会,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阶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

(二)、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三)、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一)我们党明确提出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仅具有必然性,而且具备许多有利条件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第二,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第三,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又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

(二)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按照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九条目标和主要任务分别反映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要求的各个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

党的十七大在提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将上述几个方面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概括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人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举措

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只有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只有完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只有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第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第四、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只有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环境。第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只有增强社会团结和活力,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广泛力量。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我们知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得到协调处理,从而推动社会进步;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推动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反对世界霸权主义;有利于推动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国家的安定团结;有利于推动“一国两制”的统一战线,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它适应了我国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次升华,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篇3:毛概建设社会和谐社会

1 社会公平的含义

社会公平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 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权利公平是公平的内在要求, 是实现公平的起点。它体现的是不论社会成员所属阶层、社会地位、家庭背景、种族、性别及资本占有状况等因素如何, 社会应赋予他们在享有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方面平等的权利。它由国家宪法规定和保障。机会公平是实现权利公平的前提。它体现社会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均等的生存、发展机会并分享由此而带来的成果。机会公平不一定必然导致结果公平, 但没有机会公平就没有结果公平。对于弱势群体, 社会为其创造条件, 使其能够享有与普通人相当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这才是真正的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与过程公平密切相关, 指社会运行的各项规则具有合理性和统一性。它要求社会主体所面对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如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 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体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并且, 每个人都受着同样的行为规范的约束, 违反规则者必然得不偿失、付出沉重的代价。俗话说:“没有规矩, 不能成方圆。”规则公平为社会公平提供了制度保障。分配公平也被视为结果公平, 主要指每个劳动者都获得与其劳动和贡献相当的物质利益。分配公平体现着社会财富分配的合理性, 是人们评判社会公平程度的最直接的和主要的依据, 因而成为社会公平的具体标准和归宿。

在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中, 效率和经济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原则, 却往往因为过分重视一时的效率和经济而导致了长远目标的无法实现。在以往我国的社会管理工作中也存在这种现象, 为了暂时的效率和经济忽视社会公平或者以牺牲社会公平为代价, 这必然无法换来长远的效率和经济。以往, 我们对效率和经济的追求已有充分体现, 而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宏伟蓝图之中, 社会公平应成为重大的亮点, 引起政府的充分重视。

弗雷德里克森构建了以“社会公平”为核心的新公共行政思想, 并将这一核心作为社会管理的新目标。他所认为的“社会公平”包含着丰富的含义, 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包括“社会公平强调政府提供服务的平等性;强调公共管理者在决策和组织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强调对公众要求做出积极的回应而不是追求行政组织自身的需求满足为目的。总之, 倡导公共行政的社会公平是要推动政治权力以及经济福利转向社会中那些缺乏政治、经济资源支持, 处于劣势境地的人们”。弗雷德里克森认为:政府作为提供公共产品的组织主体, 它在为公民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时候不仅应该考虑物品和服务本身的质量, 更应该考虑到从制度的角度来看, 这种分配是不是合理的?是不是平等的?制度本身是否有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了?如果答案是否定的, 那么应该如何改进?结合以上观点, 我们认为, 在中国贫富差距明显的今天, 公共管理者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应该更多地从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角度考虑而不是站在他们自己的利益或者自身幕后利益集团的角度上来考虑, 应该把维护社会公平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 更多地关心公民对于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和服务是否表示满意、觉得公平, 以对公民的回应来取代对自身利益的谋求。只有公民对公共管理者的服务满意了, 才能推进迈向和谐社会的进程。

2 实现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之所以最终要消灭经济上的剥削和政治上的压迫, 归根结底是为了消除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使全体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 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早在多年以前, 邓小平同志就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清楚地为我们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是注重公平的社会, 以及必须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的道理。

在邓小平的表述中, 前两句讲的是效率问题, 社会主义必然注重效率,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做大蛋糕。否则社会主义只能是贫穷的社会主义, 这样的社会主义或迟或早会被历史淘汰, 被人民抛弃。中间两句讲的便是公平问题, 社会主义从发展趋势上看, 一定要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否则难与社会主义的神圣称号相符。而且社会主义建设如果只重效率, 不重公平, 最终必然导致社会动荡, 严重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后一句“共同富裕”是效率与公平的结合体。富裕是效率和活力的表现, 没有效率难有富裕, 蛋糕做不大谁也分不多。共同是公平的表现, 没有共同富裕就没有公平可言。而且没有公平, 普通群众的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那在实践上也是难以持续的。

1994年年初, 作为第三代中央领导核心的江总书记也指出, 抓住机遇, 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促进发展, 保持稳定是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思想。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说到底就是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没有改革, 我们就难以寻找到正确有效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没有发展, 最终难以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没有稳定, 改革和发展都无从进行。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 什么事情都干不成”。而要稳定主要的是要解决好社会公平的问题。

如今, 经过30 多年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经济总量、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现在已经完成GDP 第一个翻番和第二个翻番, 正在进行第三个翻番的阶段, 在我国居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向全面实现小康水平过渡的时候, 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能力, 逐步解决多年来累积形成的贫富差距问题;也就是说, 突出地提出和解决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提出的共同富裕的问题, 进一步重视公平问题的解决, 其时机和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正因如此, 在我国经济刚刚跨入1000 美元这一门槛的时候, 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就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要求在社会管理和建设中, 既要注重活力的释放, 又要注重社会公平的维护和实现。这表明我党在对如何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方面有了新的进展。

3 实现社会公平是市场经济稳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过去的30 多年中, 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入世以后, 我们过渡平稳, 许多个国家已经宣布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可以说, 经过30 多年的改革, 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在我国已经基本确立。然而, 令人担忧的是, 市场经济稳步发展所要求的社会公平机制, 尤其是利益均衡机制在我们国家却没有相应地建立起来。

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 我国将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调整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这无疑是符合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状况的正确政策。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劳动者、资金、知识等生产要素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出来, 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然而, 市场配置虽然可以增加社会财富, 但却无法解决社会不公平的问题, 包括城乡不公平、区域不公平等。

比如中国的农民。他们为中国现代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但他们却越来越被排挤在现代化成果之外。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 世纪80年代的1.8∶1, 扩大到90 年代的2.5∶1, 2009 年更达到3.33∶1。我们的基尼系数也从改革开放之初的0.2~0.3, 提高到0.4~0.5, 几乎倍增, 速度之快, 举世无双。国内外一些机构和专家指出, 这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不管这些论断是否符合我国实际, 但却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尤其需要注意的是, 已公布的基尼系数, 难以计入引发人们不满的不合理、非规范、非法的非正常收入。如果把这些因素计算在内, 则基尼系数又会加大。而“在渴望与指望之间, 需要的形成和需要的满足之间, 或者说在渴望程度和社会水平之间造成了差距, 这一差距就造成社会的颓丧和不满。实际上, 这种差距的程度就为衡量社会不稳定提供了可信的指数”。

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000美元~3000美元时, 该国家既面临“黄金发展期”, 又面临“矛盾凸显期”。这个时期, 社会公平问题会不可避免地凸显出来, 呈现出非解决不可之势。而社会不公一旦超出了社会的承受能力就会酿成社会动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成果就将毁于一旦。所以, 对于我们而言, 现实的危险并不是有些人担心的向旧体制的倒退, 而是如果我们没有建立相应的利益整合机制来实现持久稳定的社会公平, 就将会带来众多的社会问题, 引发深层次的体制矛盾, 不仅由此断送市场经济稳步发展的前景, 甚至从根本上败坏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名声。

4 用社会公平观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促进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在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 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平观尤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 必须在全社会树立社会公平的理念

实现社会公平作为人类社会的崇高境界, 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首要价值。虽然在社会主义阶段还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平, 社会公平的实现要经历一个从相对不公平到相对公平的渐进的历史过程, 但必须在全社会树立起追求社会公平的理念, 致力于社会公平的实现。在当前要致力于社会公平的实现, 切入点是要树立一种共创财富、共享成果的基本理念。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角看, 应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共创财富、共享成果这一基本理念的核心,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二是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和人们的积极性, 让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实现, 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这是共创财富、共享成果这一基本理念的关键,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三是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依据, 同时兼顾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 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 这是共创财富、共享成果这一基本理念的主线,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

4.2 全方位、全视角地看待社会公平问题

收入分配不平等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但是, 社会公平不仅是收入和财富分配问题, 在当前中国社会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 我们还应当有一个更广泛的视角, 跳出经济增长第一的框子来看待社会公平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公平, 还包括对公共服务设施接近程度的公平、对资源接近和使用程度的公平、对自由权掌握、发挥和使用的公平等诸多方面。此外, 公平还体现为生活质量的问题。不同群体的生活质量不一样, 这也是一种不公平。所以, 公平问题的内容非常广泛, 需要更深入地分析我们所面临的社会公平问题。

在当前, 首先需要贯彻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四个公平”即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公平观, 统一全党全社会对公平问题的认识, 为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奠定共同的思想基础。

4.3 完善制度保障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关键环节

社会公平不仅是一种伦理要求, 而且要有制度的保证。第一, 在现阶段, 只有在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制度的前提下, 引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允许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才能为社会公平正义奠定牢固的基石。第二, 在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必须坚持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政治制度。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健全民主制度, 丰富民主形式,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才能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第三,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为公平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与体制不完善有直接关系。因此, 应支持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使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继续深化宏观体制改革, 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机制, 为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加快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维护其基本权益, 尊重其人格尊严;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既要敢于攻坚, 锐意进取, 又要兼顾各方, 统筹协调。第四,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公平构建现代管理格局。政府要从过去的管制型、权力型、封闭型向服务型、民主型、公开型转变;要消除城乡隔离的歧视政策, 使城乡劳动者享有平等占有、使用生产资料的权利及收益权利, 享有平等就业和获取报酬的权利, 享有社会公共产品的权利;在行业之间, 要彻底打破人为的垄断, 使各行业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真正体现在经营效益差别和能力差别上;在不同群体之间, 要重点解决权力市场化问题, 消除少数人凭借权力资源的占有和垄断而形成寻租行为。总之, 要在全社会营造出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2]黄昏.分配正义与和谐社会建设[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07 (5) .

[3]柳耀庭.关于我国城乡差距的几点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5) .

[4]韩翠珍.调整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8 (1) .

[5]吴敬琏, 赵人伟, 等.收入差距是否避免[J].经济瞭望, 2006 (9) .

[6]唐忠义.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新探[J].探求, 2000 (4) .

[7]赵振华.应当从更深层面研究分配问题[J].中国经济观察, 2006 (1) .

篇4:毛概建设社会和谐社会

关键词:空想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思想启示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思想的产生背景

l8世纪后期,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彻底革新了西欧的生产方式,以现代机器大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创造出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同时,工业革命也深刻地改变了西欧的社会结构,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导致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剥削性质日益显露出来,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也日益严重,正是在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的情况下,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们从批判剥削制度入手,设计了人类应该实现的和谐社会形态,提出了实现和谐社会的途径。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们提出了改造资本主义和建立理想社会的种种设想,其中的社会和谐主张则是他们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二、空想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思想的内容

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和谐思想是在批判现存社会不和谐现象过程中提出的,而当时社会的不和谐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所以他们的社会和谐思想也就散见于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各个方面之中,其中有圣西门的理想是“实业制度”,傅立叶设计的是“和谐社会”——法朗吉,欧文则致力于建立“劳动公社”。归纳起来,他们的和谐社会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经济上提出生产要有组织、有计划。空想社会主义者普遍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危害,所以在他们所设计的未来社会中处于第一位的是生产的有组织 、有计划性 。圣西门设想在 “实业制度”下,科学院负责编制计划,然后叫实业家委员会审查,最后交银行家执行。傅立叶的“法朗吉”里,不仅生产领域的工业劳动和农业劳动、流通领域、商业劳动要联合协作,而且家务劳动、教育劳动、科学劳动、艺术劳动也要联合与协作。整个社会要把这七种劳动组织起来形成协调而完整的体系。欧文为“劳动公社”制定的组织法的名称是《新和协公社组织法》,认为每个公社都是“一个由农、工、商、学结合起来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由公社总理事会统一管理。

二是发展社会生产,增加社会财富。与先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们不同,在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所设计的和谐社会中,都普遍反对禁欲主义 ,普遍要求发展科学技术 ,繁荣文化教育,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圣西门说过,国家为自己规定的唯一合理目的就是用最小的管理费用生产更多的东西,他预言在实业制度下农工商业、科学和艺术都将得到迅速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将得到迅速的提高。傅立叶认为,和谐制度是要人类最终摆脱一切苦难折磨的社会制度,建立这样的制度首先就要创造大规模的生产、高度的科学和优美的艺术。欧文认为,公社制度将利用最近100年来的发明和发现,根据科学原理组织社会,并以简单而合理的平等和正义原则管理社会 ,人们就有可能在每天不到四小时的有益而愉快的劳动条件下,使全社会拥有大量品质优良的产品。

三是实现权利平等,自由发展。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利不平等,个人的发展受到固定分工的严重约束,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吸收了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人权思想,并推而广之到社会生活中的各方面。其中劳动权被看作是最主要的“天赋人权”,他们认为一切人都有平等的劳动机会,一切人都要平等地参加劳动。他们设想,在和谐制度下,所有人都有平等的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平等的享受权利和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妇女也获得了解放,取得了与男子一样平等的权利。在和谐制度下,由于旧式分工不复存在,人们的智力和体力的发展都非常全面,生产劳动成为了一种娱乐,劳动生产力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所以,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不必要终身被束缚在一种职业上,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自由地发展自我。

四是实现合理分配,保障社会福利。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分配方面普遍反对平均主义,认为每一个人的能力及其贡献是不同的,所以在分配所得方面也存在差别。圣西门提出了每个人的收入也应当与他的才能和贡献成正比的思想。傅立叶明确表示,协作制度是绝不主张平均主义的 ,在 “和谐制度”下,任何平均主义都是政治的毒药。他提出按照“资本、劳动力和才能来确立”的分配才是合理的分配,他设计的“法朗吉”的总收入应当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满足社会需要,另一部分在扣除生产费用之外分为三份作为报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3/12分给才能,4/12分给资本,5/12分给劳动。欧文认为,一切民族都有分配自己的财富的方式,在英国当时合理的分配只能在公平交易市场中进行,劳动者凭证明参与共 同劳动份额 的劳动券 ,在交易市场 领取相应的劳动产品。欧文的分配理论本意是反对资本参与分配的,但是在实践中、在共同劳动产品范围以外,他实际上还是承认资本获得利润的权利。

五是消灭城乡对立、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对立,主张把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把工业和农业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家庭和睦,人际关系融洽,等等。

三、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在今天,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和谐思想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是对我们坚持五个统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傅立叶构想的和谐社会模型——法朗吉,所提到的消灭城乡对立、城市与农村相结合的等主张与我们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启发我们在切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要坚持全面协调可继续发展,抓好五个统筹,实现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要发展,我们要吸收人类社会一切的优秀文化成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服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城乡的均衡发展、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等问题,防止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二是对于我国改进农村落后生产力,改善农村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借鉴意义。空想社会主义者在设计和谐社会时,主张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步的生产工艺、严密的组织管理方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更多的共同福利。我们要着重解决农村的经济发展,加大对农业的科技与管理的投入。推进农村的产业化经营,对单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改革,使之与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经在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了外出打工,而大片的农田荒芜,导致了农业的资源利用率低下,生产水平不高的问题。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结合傅立叶的协作生产思想,改过去零散的家庭联产承包制为集体承包制的适度规模经营,把农民组织起来,以实行工业生产中的分工合作,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变零星的土地承包政策为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经营的模式。推行协作制度,分工协作,提高农村的生产效率。

三是对于我们继续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借鉴意义。在空想社会主义者设计的和谐社会中,一方面根据个人的能力和对社会贡献大小分配,鼓励人的个性和才华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现;另一方面要平均分配生活必需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尽管这些观点中还有平均主义痕迹,但是他们承认差别,重视公平,这对我们是有启示意义的。我们现阶段无论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收入来源等都已经多样化;不同地区和个人的文化程度、劳动技能、财富多寡、生活状况也都存在着明显差距。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既要坚持效率优先,又要兼顾公平。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前提下,注意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不能因为只求效率而牺牲公平,产生两极分化。过去我们一直把“按需分配”当做共产主义分配原则推到遥远的将来,实际上,为全体民众提供基本的生活需求在今天就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现实要求 ,没有对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保障,和谐社会是建不成的。

四是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借鉴作用。空想社会主义者们通过对机器大工业空前强大的分工制度前提下所实行的简单重复操作劳动给工人的全面发展造成的障碍的分析与论证,提出了要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劳动环境等思想以求实现人的体力、智力、精神、和心灵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产业力量的全面发展。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关键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完善体制、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实践中,必须一切以人为本位,一切以人为核心,一切以人为目的,把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维护人们的切身利益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唯一标准。着眼于满足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现实需要,坚持万物人为本、万事民为先的唯物史观,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摒弃传统的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义倾向,把人的发展作为最终目标;摒弃把经济增长指标作为唯一尺度,倡导把人的精神、文化和自身发展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

四、结语

虽然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和谐思想是针对100多年前西欧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提出来的,他们的设想大多都只是纸上谈兵,即使有的付诸实施,结果也以失败而告终,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是在《共产党宣言》中肯定了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提倡的“社会和谐”是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主张。历史上有些思想家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的思想学说在当时可能被人认为不现实、不可行,但若干年后却会成为人们实实在在的追求。当年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们恰恰是这样一些人。我们现在所采取的一些措施与他们所设想的和谐社会有相似之处,更说明了其和谐社会思想确实有合理性。因此,认真研究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批判地吸收其精华要义,将会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资料:

[1] 王欢、于连锐.空想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思想及其实践意义[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05)

[2] 李玥.浅析空想社会主义[J].鞍山社会科学,2008(03)

[3] 戚兴元.空想社会主义发轫探析[J].晋中学院学报,2008(01)

篇5:毛概建设社会和谐社会

先说东莞的名气,的确是够响亮的,据说“性都”这个名号是得到国内外公认的。能够得到国内外公认,绝对不是徒有虚名,东莞能够得到这个“荣誉”,那肯定是若干领导前仆后继“重视”、“培植”的结果;当然也离不开若干带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光环的商人的投资;更离不开数量惊人的“小姐”、“公主”多年的辛苦付出,她们流血、流泪、流汗,成就了这个产业的兴旺;最后,要特别感谢“一路向西”的男人或者女土豪,“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没有这些人多年的慷慨和偏爱,也不会有东莞如此响亮的名号。

2.如此响亮的名号,我们小组成员远在千里之外都如雷贯耳,近在咫尺的东莞各级领导干部能不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可见这个问题是有历史渊源的。3.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东莞扫黄事件的历史轨迹。2003以后,一个叫做“台风”的名词,开始在东莞传开。“台风”其实是东莞色情从业者对政府“扫黄”行动的一种统称,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人们对政府每次“扫黄”力度的肯定,称其“如台风般强劲”;二是色情从业者对行动的不屑,说它“一阵台风刮过就会过去”。东莞的周期性“扫黄”一直没停过,每次都能抓到不少“小鱼”,但没有一次能彻底网住“大鱼”。

·2003年,央视曝光东莞重点娱乐场所黄色交易猖獗 引强烈反响 ·2009年11月一夜破获“黄、赌”案件425宗

·2010年5次“曙光行动” 11个月查处涉黄案件1025宗

·2011年11月1日起,为期13天的扫黄禁赌行动再次在东莞打响

·2012年6月查处三家涉黄酒店 抓获多人,7月组织警力70多名 凌晨出击查五星酒店 抓走146人

·2013年5月出动警力超1000人 夜袭君湟酒店 一次扣押2000多人8月5天突查6酒店抓209人

4.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在这样的治理力度下,东莞的性交易事业表现形式为“治——乱——治——乱”

国家三令五申反对“黄”、“赌”、“毒”,为什么没有成效?为什么会死灰复燃?我们小组认为腐败是根源,“黄”只是腐败的一个表现而已。“黄”、“赌”、“毒”的背后是各种利益问题,所以腐败不除,“黄”、“赌”、“毒”就难以彻底清除。

5.这样的现象对社会和谐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这个是人大代表梁耀辉:也是广东东莞太子酒店的董事长,五星级的太子酒店存在卖淫嫖娼等违法行为。这起事件再次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和担忧,究竟有多少这样充满黑色、灰色背景的人物在“代表”我们? 6.这种种腐败的现象与我们所说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背道而驰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我国在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必须深入认识新形势下社会治理规律,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提高社会管理能力。

7.那么针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社会现象,政府这次采取了空前巨大的扫黄行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涉黄人员一记迎头痛击。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段视频

8.如视频所见,这次的扫黄行动与以往比,力度空前巨大,旨在打掉涉黄场所的保护伞。

9.广东对东莞多名扫黄不力负责人进行问责处理,广东省委常委会当天研究决定,免去严小康东莞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职务,按有关法律规定办理;东莞市委研究决定,免去卢伟琪东莞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职务,免去黎志辉中堂镇党委书记职务,同时免去其镇人大主席职务,按有关法律规定办理,免去何成中堂镇党委委员、中堂公安分局局长职务,免去邓金祥黄江镇党委委员、黄江公安分局局长职务,免去张国贤虎门公安分局博涌派出所所长职务,免去王沛基厚街公安分局厚街派出所所长职务,免去李太山凤岗公安分局油甘埔派出所所长职务,同时责令黄江、虎门、厚街、凤岗四镇党委书记在全市范围内公开道歉。

10.随着官方严查幕后“保护伞”的态度,以及一批官员与相关部门人员被处理,许多人相信,这次空前巨大的扫黄行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来了强大的正能量。

10.由此我们小组得出总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党和人民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党和政府应加强和改善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领导,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落到实处。

篇6:毛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软实力也是硬道理

院系: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行政管理

班级:

姓名:

学号: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软实力也是硬道理 内容提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在精髓和灵魂,我们要坚定不移的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软实力民族复兴

一个社会的文化是多元的,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

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存在。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落后文化得到改造,正确思想得到支持,错误思想得到抵制,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主导,非主流意识形态得到整合,使人们的价值选择、价值取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相一致,形成全民族奋发向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明确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

和重大战略任务。它鲜明的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具有重大意义。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以核心价值体系作为

第一任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旧社会的解体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崩溃为先声,新社会的诞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为先导,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和完善为支撑。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

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这一切给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带来了空前的活力,也造成巨大的冲击。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这种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在价值的多元并存中形成价值共识,确立得到多数社会成员“公认”的核心价值观,是维护社会形态的统一性和思想文化的统一性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的深刻内涵,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它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具有其他任何价值体系不可替代的高度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才能取得全社会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使人们超越民族、城乡、地域等方面的差异,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社会共同体的团结和稳定。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文化是一个范围宽广、内涵丰富的概念,是一个层次多样、结构复杂的系统。毫无疑问,不同的文化类别、文化现象、文化行为,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实现途径。但是,无论如何,在极为繁茂芜杂的文化现象、文化行为和文化类别中,始终有一个基本的东西存在,这就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价值理念的东西——核心价值体系。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民族文化的精神理念的集中体现,始终代表着、引导着该民族文化的运行方向。同时,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全社会的精神、价值、行为都有很强的凝聚作用和整合作用。因此,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起着根本性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和谐文化的建设,具有保障精神方向的作用,是和谐文化的根本。

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在我国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居于统领地位。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产生于160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呢?

一种理论要不要坚持,不在于产生时间的长短,而是决定于它正确与否。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发展指明

了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并没有停留于19世纪。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160多年来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实践同步。一个半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总是不断吸收、借鉴、融合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在继承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成果,生动而具体的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要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自觉做到“两个坚定不移、绝不含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

(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

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发前进的精

神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理想和信念,就等于没有精神支柱,就会失去凝聚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使崇高理想成为我们党、我们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不可避免的出现社会意识的多样化。这

就更加需要一个能够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社会各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的共同理想,才能有效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

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年的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进入新时期,在当代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我们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开辟了中国百年来发展最快最好的历史新时期。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发展,就必须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包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民族优良传统;包括了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创业精神、抗洪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使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充分迸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坚持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民行为规范的问题。它以基本的行为规范的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具体化,落到了实处。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荣”和“辱”作为一对道德范畴概念,自从人类社会以来便紧紧伴随着人类。“荣”即光荣、荣誉,“辱”即耻辱,它们反映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实践或交往活动等原因,得到他人、群体、社会给予的肯定的、积极的评价和否定的消极的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上的满足感、自豪感或羞耻感、自卑感。荣辱观是人们在世界观、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什么是荣与辱,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在人生实践中对荣辱应有的态度等问题所持有的基本观点。不同的时代、民族和阶段,持有不同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们,其荣辱观是不同的。恩格斯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自己荣辱观”。一个人只有从思想上真正明确了什么是光彩的事,什么是耻辱的事,才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一个社会只有树立了是非分明的荣辱观,才能成为精神文化大国,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

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他强调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各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上一篇:强化型缓冲带水质净化技术试验研究下一篇:留守儿童统计调查报告范文